2018/01/17 全球產業資訊

 1財經

  1.1國際

   1.1.1. 比特幣失守12,000美元大關  [經濟日報]

  1.2中國大陸

   1.2.1. 人民幣地位躍升 納入德法外匯存底  [經濟日報]

  1.3亞洲

   1.3.1. 韓國嚴管態度強硬 比特幣1天跌掉18  [工商時報]

 1展會

  1.1. 蘋果CES的存在感減弱 對手亞馬遜和Google成焦點  [電子時報]
  1.2. 2018CES展值得注目的擴增實境產品及相關應用  [電子時報]
  1.3. CES 2018告訴了我們些甚麼?  [電子時報]

 2產業相關

  2.1Cloud Computing

   2.1.1. 東阿里、西亞馬遜 2018智慧語音裝置贏家難改變  [電子時報]
   2.1.2. IDC3Q17全球整體雲端IT基礎設備市場規模年增25.5%113億美元  [電子時報]
   2.1.3. 受監管機構與設備老舊組織 恐成英特爾晶片漏洞重災區  [電子時報]
   2.1.4. 共享單車成功與失敗的啟示  [電子時報]
   2.1.5. AI應用於醫療預測 需整合機器學習與行為演算法  [電子時報]
   2.1.6. 人工智慧風潮盛行 印度新創企業群起競逐  [電子時報]

  2.2Smart Mobile

   2.2.1Smartphone

    2.2.1.1. 陸手機廠風暴 衝擊台系鏈  [經濟日報]
    2.2.1.2. 2018年訂單能見度薄弱 蘋果供應鏈2月大放寒假  [電子時報]

  2.3IT Industry

   2.3.1. 金仁寶進化 推動關燈工廠  [經濟日報]
   2.3.2. 科技失敗經驗:表面上宣告失敗 但影響力深遠的7項科技產品與服務  [電子時報]
   2.3.3. 半導體熱 Gartner上修全球成長率  [工商時報]
   2.3.4. 臺師大新創控股 許勝雄掌舵  [工商時報]

  2.4Personal Computing

   2.4.1. 華碩隨時連網NB 上市  [經濟日報]
   2.4.2. 面對一線大廠震天殺價 台電競NB雙雄應戰策略受矚目  [電子時報]

  2.5Solar(Green Energy)

   2.5.1. 智慧路燈2018年全球各地點亮 LED大廠搶搭智慧城市商機  [電子時報]
   2.5.2. 傳統車商相繼分拆公司 因應新興科技變革挑戰  [電子時報]
   2.5.3. 920億美元投資計畫上膛 車廠搶攻電動車  [工商時報]

[Home]


2018/01/17 1.1.1. 比特幣失守12,000美元大關 [ 經濟日報 ]

各國將加強管控虛擬貨幣的聲浪日漸增強,導致虛擬貨幣跌勢再起,比特幣16日在一小時內崩跌10%,更跌破12,000美元的支撐,其他虛擬貨幣也幾乎全面下挫。南韓財長金東兗已表示,禁止加密幣交易仍是政府考慮的選項。

Coindesk的報價顯示,比特幣在連兩日反彈後,16日盤中最低重挫近18%11,182美元,為去年124日來最低水準。相較於12月中旬逼近2萬美元的歷史高點,比特幣已跌逾40%,相當於「市值」蒸發逾1,250億美元。其他加密貨幣也挫跌,瑞波幣(Ripple)也一度重挫近30%

彭博資訊的報價也顯示,比特幣16日盤中迭19.5%11,199.07美元。

南韓媒體16日報導,南韓政府高層日前表示,不考慮關閉加密貨幣交易所,但財長金東兗16日卻表示,關閉加密貨幣交易所仍是政府的選項,但需相關部會徹底檢視討論;政府將有一套打擊「非理性」加密貨幣投資熱的措施,例如課稅和執行實名制交易等。

歐洲證券和市場局(ESMA)主席邁祖爾接受彭博電視訪問時也說:「比特幣投資人應該做好賠光所有錢的心理準備,其價值震盪極大,有損作為貨幣的用途,也難以廣為接受。」他指出,ESMA去年11月警告散戶投資人不要參與首次發行代幣(ICO),也正監控加密貨幣的發展。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說法報導,去年對加密幣開第一槍的中國,日益加大打擊加密幣交易的力道,特別是提供類似加密貨幣交易服務的線上平台和行動應用程式。

[Home]


2018/01/17 1.2.1. 人民幣地位躍升 納入德法外匯存底 [ 經濟日報 戴瑞芬、林茂仁]

人民幣貨幣地位影響力大增!路透報導,德國、法國央行接連宣布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存底,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朝資本項目可兌換目標又更進一大步。

德國聯邦銀行(央行)執行委員會成員東佈雷(Andreas Dombret15日在香港舉行的亞洲金融論壇上證實,人民幣納入德國央行的外匯存底。

德國央行是歐元區儲備規模最大的央行之一,他強調,這決定彰顯人民幣在國際金融格局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並反映人民幣在國際上更加自由兌換的政策。

人民幣貨幣地位大幅提升,帶動人民幣兌美元15日、16日連兩日勢如破竹,續創逾兩年新高。在岸人民幣兌美元昨(16)日再漲51點,收盤價報6.4366,續創201512月以來逾兩年新高。

官方主導的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大幅調升202個基點,報6.4372,創20151211日以來最高。

人民幣匯率近期持續強勢,中國人民銀行上周已通知部分中間價報價行,對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中的逆週期因數參數進行調整,調整後相當於不進行逆周期調節。

市場人士指出,這一輪人民幣升值主要是美元持續疲弱所致,而在歐洲央行貨幣政策收緊的預期下,歐元對美元很可能延續漲勢,市場因此預期人民幣對美元仍有升值空間。

2016年是人民幣走向國際的重要一年。當年9月人民幣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內,成為美元、歐元、日圓和英鎊外,國際認可的第五種貨幣,是中國經濟融入全球金融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而歐洲央行早在去年6月率先宣布,納入相當5億歐元的人民幣外匯存底規模。法國財經報紙回聲報16日也披露,繼德國央行後,法國央行跟進納入人民幣來進行外匯存底多元化投資。

由於近18個月來,美元指數波動幅度較大,而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則相對穩定。報導強調,法國央行所持有外幣的主要部分仍然是美元,但已開始有限度持有其它貨幣如人民幣來進行多元化。

人民幣拚國際化 要靠企業助攻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肖立晟認為,德法央行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存底,這是人民幣國際化取得的重大進展,但人民幣在這些國家的總外匯存底中占比還不高,人民幣國際化關鍵還要靠中國企業和銀行的國際化。

新華社報導,肖立晟說,人民幣已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已經開始承擔儲備貨幣的職能,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廣泛運用。此前,菲律賓、阿根廷等不少新興市場國家已經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存底。

但目前人民幣在這些國家的總外匯儲備中佔比仍較低,尚難與中國佔全球經濟比重以及人民幣在SDR貨幣籃子中的權重相當。

肖立晟認為,這說明儘管中國經濟影響力在不斷上升,但人民幣的實際用途還比較有限,在金融外匯交易等方面佔全球比重較低。

肖立晟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在於中國企業和銀行的國際化,推動實體經濟走出去以及鼓勵銀行對外發展金融業務,才能最終帶動本國貨幣國際化。隨著中國經濟與整體實力崛起,人民幣必將成為一種國際化貨幣,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進程。

2009年開展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以來,人民幣國際化取得長足發展。201610月,人民幣正式加入SDR貨幣籃子,標誌著人民幣正式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截至20176月,全球有超過1,900家金融機構使用人民幣作為支付貨幣。新加坡、俄羅斯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存底。

[Home]


2018/01/17 1.3.1. 韓國嚴管態度強硬 比特幣1天跌掉18 [ 工商時報 顏嘉南]

韓國政府表示禁止加密貨幣交易仍是選項,市場擔心全球其他主管機關可能跟進,引發比特幣周二盤中一度大跌18%,可能創下3年來最大單日跌幅,此為去年12月以來首度跌破12,000美元。

據比特幣價格追蹤網站Coindesk顯示,周二盤中比特幣一度下探至11,182.71美元,降至4周低點,跌幅深達18%。比特幣稍後跌幅收窄至12%,價格回升至11,958.73美元。

比特幣周二價格較去年12月中的約20,000美元紀錄高點狂瀉逾40%,市值蒸發約1,300億美元。

比特幣急跌掀起加密貨幣市場拋售潮。據虛擬貨幣交易網站Coinmarketcap數據,乙太幣周二盤中一度重挫23%,瑞波幣暴跌33%。

據韓聯社報導,韓國財長財長金東兗(Kim Dong-yeon)向當地媒體表示,政府會提出一套措施,掃盪這股「不理性」的加密貨幣投資狂熱。

即便韓國多達20萬人連署反對政府打擊虛擬貨幣交易,但韓國政府周一發布迄今最強硬的聲明,警告公眾比特幣交易的危險性。聲明指稱「加密貨幣並非法律認可的貨幣。」

倫敦Think Markets首席市場分析師亞斯拉姆(Naeem Aslam)指出:「法規問題是加密貨幣的主要利空因素,韓國有意進一步打擊加密貨幣交易的消息,引發周二價格重挫。」但他認為全面禁止加密貨幣不太可行。

一名德國央行官員周一表示,加密貨幣的規範必須提升至全球規模,因為國家或地域等級的法規很難對虛擬和無邊界的社群發揮效果。

自去年起,韓國成為全球比特幣交易的溫床。據研究網站CryptoCompare數據顯示,去年全球約4.5%的比特幣交易使用韓元,讓韓元成為全球第4大用於比特幣交易的國家貨幣,僅次於美元、日圓和歐元。

[Home]


2018/01/17 1.1. 蘋果CES的存在感減弱 對手亞馬遜和Google成焦點 [ 電子時報 蕭菁菁]

蘋果(Apple)不再是追蹤CES展的媒體寵兒,不排除是生態系統吸引力漸失的前兆。

蘋果(Apple)往年雖然未出席CES消費電子展,但依舊佔據多數媒體版面,2018年蘋果的存在感似乎減弱不少,相對地亞馬遜(Amazon)出盡鋒頭,有分析指出,這跟它們的生態系統此消比長有絕大的關係。

先前在CES展各式各樣的硬體供應商爭相打進蘋果的生態系統,不管是iOS軟體,或iPhoneiPad配件都希望能沾上邊,甚至有企業想要複製蘋果的許多模式。不過,2017年起情況有了相當大的變化,CES 2018此轉變更為明顯。

即使不在場(CES),蘋果依舊是大贏家的時代似乎已經告一段落。先前走在CES展場上,許多有趣的創新產品都與蘋果生態系統有關,現在則幾乎不見蹤影,除了iOS App Store上的一個應用程式軟體(App)之外。顯然,蘋果再也不是CES展的明星。

取而代之的是,亞馬遜的AlexaGoogle Assistant奪走蘋果許多的光彩,堪稱是CES的新贏家。

根據Tech.pinions報導,蘋果不再是追蹤CES的媒體寵兒,令人質疑蘋果生態系統是否已經到達顛峰。蘋果粉絲或許不以為然,有人可能認為蘋果從未參展CES,所以這個展示會對蘋果或它的生態意義不大,也不會是蘋果產品健全與否的衡量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CES有時是蘋果生態系統是否穩固的指標,忽略了這點將是很危險的一件事。CES 2018許多廠商關注亞馬遜AlexaGoogle Assistant則比1年前吸引更多的目光,第三方團體熱烈討論這兩種語音助理,這情景猶如過去廠商談論iOSiPhoneiPad的翻版。

也有人認為,Alexa熱潮可能曇花一現,一旦蘋果的HomePod進入市場,情況將轉變,更多廠商和第三方團體將會把注意力轉向HomeKit。不過,專家認為,除非蘋果做一些改變,讓Siri能夠與蘋果產品以外的硬體整合,否則Alexa當道的趨勢恐難以逆轉。

蘋果在HomeKit做了一些轉變,採用一個蘋果(Apple)專用的安全晶片,允許用戶在軟體進行安全和認證,HomeKit今年的支持度確實可能會比2017年還高。但更值得探討的是,HomeKit支持度的多寡並非重點,重點是平台的生態系統整合,如此才能創造動力和市場認知,繼而確定平台的主導地位。

當然,蘋果不再是CES的主角,很可能跟時代背景有關。蘋果生態系統開始壯大時,多數消費電子產品剛起步,現在這個產業已經成熟,以致於過去必須藉由蘋果庇蔭的廠商,現在都可以獨立自主。

無論原因為何,毋庸置疑的是,CES參展的廠商想要尋找平台夥伴,它們須要一個成熟或已經茁壯的生態系統,而曾經炙手可熱的蘋果生態系統已經逐漸式微,轉而由競爭對手主宰CES,日後會如何發展沒有人能預料,但這樣的轉變值得保持關注。

[Home]


2018/01/17 1.2. 2018CES展值得注目的擴增實境產品及相關應用 [ 電子時報 陳端武、陳智德]

2018CES展上有眾多擴增實境(AR)硬體亮相,而推動AR的技術也出現在CES展上的其他產品中。例如,大陸電動車品牌拜騰(Byton)宣布,其拜騰概念電動休旅車將採用ARVR裝置常用的手勢控制技術。

根據IIoT World報導,這種名為Air Touch的手勢控制功能,能透過在車內任何位置的簡單手勢控制駕駛座旁龐大的主螢幕。除了手勢控制,這輛續航里程達323英里的電動車還有多重AR互動方式,且能在30分鐘內充好80%電量。拜騰已將亞馬遜(Amazon)語音助理Alexa整合到這輛休旅車中。此外,這輛車在2020年以4.5萬美元在美國和歐洲開賣時,駕駛將能用方向盤上的觸控螢幕來控制許多汽車功能。

AR上火星

除了科技公司,美國太空總署(NASA)也展示如何使用AR技術。NASA發表多個進行中的計畫,將把AR技術帶上火星。對想親身體驗駕駛NASA好奇號探測車的人來說,NASA已與Google合作設計登陸火星虛擬實境(VR)實驗,直接用好奇號在火星上取得的數據來創造在火星上駕駛的虛擬體驗。

AR的創新

CES展上有許多裝置可使用亞馬遜Alexa語音助理服務,包括來自Atheer合作夥伴Vuzix的智慧眼鏡Vuzix Blade。這款智慧眼鏡能讓消費者體驗各種AR中最吸引人元素,並使用實體控制或語音來控制。

值此同時,另家在CES展上引起轟動的AR硬體公司是RealWear。該公司生產出1種獨特的頭戴式平板電腦,可為重工業環境中的安全頭盔佩戴者帶來智慧眼鏡功能的好處。

AR最具影響力的宣告之一來自全球主要電子原始設計製造商(ODM)之一的偉創力(Flex)。該公司為企業級AR應用推出新的AR參考設計。

科技網站Next Reality編輯Tommy Palladino認為,此參考設計的到來將讓主要製造商更容易推出企業級AR頭戴裝置。Palladino表示,對希望將AR頭戴裝置加入其產品組合的科技供應商來說,Flex AR可望減少設計、製造原型和製造這種裝置的時間和工作量。隨著Flex AR這樣的產品推出,企業可將重點放在加快市場速度,好利用日益成熟的AR市場。

華為CES上宣布挫敗 但未阻進軍美國市場計畫

華為CES 2018上宣布無法與AT&T達成協議,但並不會就是華為手機在美國的終結。

華為於美國消費電子展(CES 2018)上宣布無法與AT&T達成協議的消息,並不會就是華為手機在美國的終結,事實上這是美國市場爭霸戰的開始。

目前而言,美國的Android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確由三星(Samsung Electronics),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摩托羅拉(Motorola)Google等知名品牌主導,這些品牌的旗艦機種價格可能在600美元以上,特別是5.5OLED FHD+螢幕等大尺寸平板手機(Phablet)類型,價位相對昂貴,目前透過營運商綁約與SIM-FREE方式銷售,而華為已能製造銷售價格低至200美元的智慧型手機Honor 7X5.93吋全螢幕,背部雙鏡頭,並採自家海思半導體生產的晶片HiSilicon 659 SoC,甫上市就造成話題,而且還是SIM-FREE版。

華為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其擁有大部分旗下手機零組件的智慧財產權,雖然未能與CDMA版本兼容,而不會看到VerizonSprint綁約銷售,但除了與AT&TT-MobileMetroPCSCricketBoost Mobile等小型營運商成為潛在的合作夥伴外,華為大可在亞馬遜(Amazon)、大型零售商或自家網站上直接對消費者銷售,買下電視、商業廣告等,大肆加強銷售力道,無法與AT&T合作對華為而言或許是個挫敗,但不須太過在意。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PC產業與華為現今面臨的局勢非常類似,無論PC或伺服器主要是透過實體經銷渠道銷售,而戴爾(Dell)正與當時的大鯨魚康柏電腦(Compaq)、惠普(HP)IBM等對抗,由於這些公司對實體經銷商的巨大壓力,戴爾在實體渠道很難有生存空間,但戴爾採取在如Computer ShopperPC Magazine等雜誌上刊登大型廣告,並透過電話銷售郵購產品,如今已成市值數十億美元的大廠。

華為已是一個巨大的公司,在海內外許多市場已非常成功,具有更大的能力製造規模經濟,最重要的是華為已證明它的產品可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銷售,在網路渠道,華為可以很輕易地投入1億美元,進行產品行銷,其旗艦機Mate 10 ProSIM-FREE版也找來電影神力女超人主角Gal Gadot背書,華為更可以綑綁其他產品銷售,如快速充電器、行動電源、物聯網產品等,以促進交易。


拜騰概念電動休旅車將採用ARVR裝置常用的手勢控制技術。

[Home]


2018/01/17 1.3. CES 2018告訴了我們些甚麼? [ 電子時報 王君毅]

年度科技展覽盛事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CES),日前於拉斯維加斯(Las Vegas)正式展開。觀察今年展場創新技術與業者新品展示動態可得,包括5G、人工智慧(AI),機器人應用、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自動駕駛等技術成為今年展場主要熱點外,值得注意的是,有別於過往單一技術與產品的展示型態,今年CES在應用端整合的展示項目已更成熟且豐富多樣,包括智慧城市、智慧家居、高科技零售、新型態的媒體與娛樂、車聯網等,均成業者戮力推展的新服務項目。

主辦單位表示,今年CES 2018總計使用超過270萬平方英尺(7.6萬坪)的展覽空間,為近51年來最大規模的展覽活動,總計吸引超過來自150個國家地區,超過4,000家以上廠商參展,並吸引超過18萬人次參觀。除外,今年新創團隊與公司參與CES也更為積極,總計有來自42個國家的900多家新創公司展示相關技術、產品與服務,參展家數並較2017年成長近50%

即便今年CES開展首日在綿綿陰雨中度過,第二天三星、樂金、英特爾等眾量級大廠雲集的中央展館還一度停電,但仍澆熄不了參觀廠家及與會者的熱情。下列就今年CES展場重點進行歸納整理。

5G商轉箭在弦上

因應美國、南韓、日本、大陸及台灣等地的5G服務將於2020年開始進入商用運轉,同時5G規格與標準於近期陸續定案,讓今年CES展場中,5G網路的部建與新服務推展成為今年業者展示重點項目之一;其中,美國信業者AT &TVerizon等,今年在CES展場中均有相關5G服務與應用展示。

另外,Nokia、英特爾與T-MobileCES展會其間也宣布,其已整合Nokia 5G商用AirScale解決方案和英特爾5G行動測試平台(Mobile Trial PlatformMTP),在美國華盛頓州Bellevue市區部建28 GHz 戶外型5G商用無線系統,而其也是T-Mobile第一個跨供應商的5G網路,經此合作案,將有利於3大業者,達到推動5G標準化、改善晶片與設備5G生態系統,以及為非電信商客戶提供新網路體驗目標等利基。

然而,即便5G推展如火如荼,且對應無線傳輸頻寬提升,讓新應用服務包括物聯網、VRAR、車聯網等應用因此得到更好的基礎支撐,甚已有研究機構估計,在2025年前,單美國電信市場的基礎建設投資規模,即將高達近2,750億美元。

然而對電信業者而言,考量4G滲透率性仍待提升,同時創新服務是否進一步能吸引消費者快速選用,以及5G高額的執照取得與基礎建設投資費用等,看似仍將困擾且嚴峻考驗電信與相關業者的營運能耐。

VRAR在消費性市場應用可望推升

另一今年CES展場重點,無非VRAR的市場推展情況莫屬。且在2016年起經由宏達電、三星、OculusSony等業者的硬體頭盔推出,而後2017整體VR生態體系更為成熟,2018年起經由GoogleDaydream平台開始支援一體機VR應用,另宏達電重新定義高階VR頭盔的規格,推出新款搭載3K解析度OLED、高音質音效與前置相機鏡頭的Vive Pro發表,而首部鉅資拍攝的VR電影也將於上半年上映,配合更多業者投入ARVR市場經營,均將有利於此市場進一步向上擴張。

另外,在周邊配件、應用與相關解決方案上,今年也更百花齊放,除訴求VR體驗的遊樂設施更為豐富多樣外,另以捷克的VR培訓公司Sense Arena為例,此次CES展場期間,其針對運動選手推出VR訓練平台,藉此作為運動員練習、量測與分析運動表現的依據。且事實上,在類似的平台推出之前,目前在美國運動市場從NFLMLBNBAVR已經成為職業運動員可靠且標準的訓練工具。

市場預期,即便VRAR距離成為繼智慧型手機之後,另一消費者最常攜帶的消費性電子產品仍需一段時間,但伴隨整體基礎環境更趨成熟,生態圈與價值鏈發展更趨完整,已讓VRAR更具發展前瞻性,後續成長力度也仍將不容輕忽。

機器人應用趨多元

今年CES展會當中,另一吸睛的項目非機器人莫屬,且機器人的應用除傳統工業、製造等領域外,經由Sony、樂金電等業者力拱,也讓機器人應用轉向一般家庭以及商業服務等方向邁進。

其中,今年除Sony推出的aiboBlue Frog Robotics所推出的Buddy機器人等,可視為推進陪伴機器人新應用與發展的前哨尖兵外,另樂金電子今年發表全新機器人品牌CLOi,且繼近日於南韓仁川國際機場成功測試啟用的機場導覽機器人與機場清潔機器人後,此次加入的送餐機器人、行李運送機器人與購物車機器人等,無疑是展場中機器人相關產品的新亮點,另對樂金電子而言,其 後續CLOi機器人也將與旗下AI家電品牌ThinQ產品同步進行研發,透過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結合,冀望藉此能進一步帶給消費者兼具互動與創新便利的服務。

此外,此次工研院也在CES展場中首度設立AI專區,並展出智慧視覺系統機器人等8AI創新研發成果,藉此展示其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研發的智能系統整合實力。

人工智慧引領 智慧家居 車聯網成為展場新亮點

另外,伴隨Google語音助理、亞馬遜的Alexa更趨成熟,輔以物聯網平台就緒,也讓人工智慧、機器學習除加速家用及商業服務機器人的推展外,另也加快智慧家居、車聯網等地應用普及性。而此也打破過往CES展覽中,業者以單一硬體、遊戲等娛樂系統等的展覽樣貌,轉朝跨產品、跨系統整合的方向轉進。

換言之,隨著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物聯網、雲端與大數據分析等的結合性加深,帶給消費者的改變已非過往單一產品的效能精進所促使的便利性提升,而是對整個群體的生活型態、對科技產品的使用習性的根本改變,且領域橫跨居家、汽車、醫療、通訊、社交、與娛樂等各領域。

而對應伴隨而來的新創新經濟價值,且預估未來510年內,單AI產業的產值年複合成長率就將高達50%以上的潛在商機,對台廠而言,必然得面臨新一波再造與轉型;如何藉由購併、軟硬整合、跨業合作等模式,重新構築企業核心競爭能耐,同時將既有製造與研發體系深化,讓體系、運籌與流程能更吻合智慧化與工業4.0的範疇,同時又能兼具小量多樣、客製化的商品製造需求,看似也成台廠得重新練功之處。

[Home]


2018/01/17 2.1.1. 東阿里、西亞馬遜 2018智慧語音裝置贏家難改變 [ 電子時報 趙凱期、茅堍]

由語音介面、雲端服務、物聯網及人工智慧交錯縱橫的智慧語音裝置戰場,東阿里、西亞馬遜將是短期引領市場風向的主角。

智慧語音裝置在成功搭上人工智慧(AI)、物聯網、雲端服務新世代商機,已成為各家網際網路、消費性電子品牌廠相關零組件供應商2018年的新寵,面對蘋果(Apple)、三星電子(Samsung)、索尼(Sony)、樂金(LG)、微軟(Microsoft)、臉書(Facebook)、小米及百度都將在2018年隆重切入全球智慧語音裝置市場,配合已提前一步卡位的亞馬遜(Amazon)Google及阿里巴巴,全球重量級科技業者有志一同的決心,幾乎為智慧語音裝置勢力崛起的未來,提前作出背書。只是,這一場由語音介面、雲端服務、物聯網及人工智慧等新世代應用所交錯縱橫的戰場,究竟哪家業者的勝算較高,國內、外晶片供應商不約而同指出,東阿里、西亞馬遜將是短期引領市場需求風向的主角。

台系IC設計大廠直言,智慧語音裝置在成功串連所謂的物聯網概念,搭配世代交替的語音介面,配合人工慧應用及雲端服務商機大勢,全球智慧語音裝置市場規模可以由2017年的近3,000萬台水準,快速成長至一年逾5,000萬台以上規模,甚至中、長期到一年1億台的經濟規模基礎,也有不小的機會。雖然全球網際網路寡頭、消費性電子品牌大廠都爭相卡位當中,但以短時間全球智慧語音裝置市場還在深崛終端客戶需求量的企圖心來看,擁有低價行銷優勢,配合電商服務及通路運送能力的亞馬遜及阿里巴巴,比較被產業界人士所看好,而從2017年全球智慧語音裝置市場的最後出貨量數字來觀察,市佔率高達70%的亞馬遜,及大陸智慧語音裝置市場過半的阿里巴巴,確實領先其他同業一大截。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亞馬遜及阿里巴巴都有電商服務系統及產品配送能力,智慧語音裝置其實短期仍以電商服務應用為主下,亞馬遜及阿里巴巴確實有很大的誘因不計較終端智慧語音裝置的毛利率表現,反正電商服務的獲利機制可以賺得回來,也因此,在先拚市佔率為主的考量下,亞馬遜Echo系列產品直接下殺49美元,阿里巴巴的天貓精靈也只賣人民幣499元的便宜多賣策略,讓其他必須考量產品獲利能力的消費性電子品牌大廠,明顯在智慧語音裝置的行銷策略上,有點跟不太動。雖然2018年投入全球智慧語音裝置市場的國際大廠可望倍增,但在亞馬遜及阿里巴巴仍持續採取以價取量策略,並打算升級中、高階智慧語音裝置產品功能及應用,配合電商服務競爭力短期無人可匹敵,全球智慧語音裝置市場2018年西亞馬遜、東阿里的稱霸局面,應該很難被動搖。

亞馬遜Echo美國市場市佔首度低於70% Google Home攀升至25%

隨著如Google Home等各種智慧音響裝置紛紛進入市場,最新調查報告顯示,201712月,亞馬遜(Amazon)Echo系列裝置雖然仍佔有絕大部分美國市場,但市佔已落至69%,首度低於70%Google Home裝置市佔則是攀升至25%

調研機構Edison Research與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共同進行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1712月美國約有390萬名18歲以上成年人擁有數位語音智慧音響裝置,佔該區間人口數的16%。較20171月擁有數成長了128%

而在2017年底假期間,有7%美國民眾獲得智慧音響裝置,其中有4%民眾是初次獲得該類裝置。

由於智慧音響裝置起源於亞馬遜於2年前首次推出的Echo設備,這意味著在短短3年內,美國成年消費者對該類裝置的接納度已迅速成長至16%,接納成長速度甚至還要高於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推出之初。

不過隨著如Google等其他業者也在不久後推出類似產品,使得亞馬遜Echo系列裝置市佔開始下滑。

Edison ResearchNPR表示,智慧音響裝置的推出改變了以往美國民眾行為,並且進而形成新的習慣。

資料顯示,有39%美國智慧音響裝置使用者表示,由於使用智慧音響裝置而減少了原先聽傳統AM/FM收音機時間;34%表示減少了使用智慧型手機時間;30%減少了觀看電視時間。至於表示減少使用平板電腦、PC、閱讀印刷品、聽其他音響裝置時間的使用者分別佔27%26%23%17%

該調查報告係基於20171117~22日對806名美國18歲以上成年人進行線上調查,以及同年1226~30日對1,010名美國18歲以上成年人進行電話訪談後得出。

 

[Home]


2018/01/17 2.1.2. IDC3Q17全球整體雲端IT基礎設備市場規模年增25.5%113億美元 [ 電子時報 茅堍]

2017年第3季全球整體雲端IT基礎設備市場規模年增25.5%,達113.22億美元。

隨著如亞馬遜(Amazon)Google等超大規模業者,與較小規模雲端服務業者都在積極擴展公有雲服務,再加上私有雲市場也在持續成長,調研機構IDC最新報告顯示,2017年第3季包括伺服器(Server)、儲存裝置,以及乙太網路交換器(Ethernet switch)等設備在內的全球整體雲端IT基礎設備市場規模年增25.5%,達113.22億美元。

其中公有雲IT基礎設備市場規模年增32.3%,達77億美元,在整體雲端規模中的佔比由2016年第3季的60.7%,攀升為2017年同期的68.0%。私有雲IT基礎設備市場規模雖然也年增13.1%,達36億美元,但規模佔比由2016年第3季的39.3%,下滑為32.0%

IDC表示,公有雲IT基礎設備市場規模成長最快的領域是儲存平台,年增幅度達45.1%,佔共有雲基礎設備市場的42.0%。運算平台與乙太網路交換器市場規模則是分別年增24.8%23.2%,在公有雲基礎設備市場中的佔比為43.9%14.1%。私有雲IT基礎設備市場規模的成長動力,也是主要來自於儲存平台(年增16.1%)

至於在傳統非雲端IT基礎設備市場規模方面,雖然近年多呈下滑,但第3季傳統非雲端規模年增8.0%,達142億美元,佔當季全球整體(雲端與非雲端)IT基礎設備市場規模的55.6%,仍高於雲端IT基礎設備市場規模。

展望未來,由於英特爾(Intel)與超微(AMD)新一代伺服器平台均已陸續推出,預計會有助於整體雲端IT基礎設備的更新和擴展。

就區域市場而言,第3季除拉丁美洲雲端IT基礎設備市場規模僅年增5.0%外,其餘各地市場成長幅度都達雙位數百分比水準。其中又以除日本外亞太地區(APeJ)與中歐和東歐(CEE)年增幅度最高,達50.1%35.3%。其次為西歐與加拿大市場的24.6%22.5%。美國、日本、中東與非洲(MEA)市場則是分別年增18.7%17.5%15.8%

在主要業者方面,第3季戴爾(Dell)營收年增25.9%,以15.57億美元,居各業者之冠。排名第二的慧與科技(HPE)/New H3C Group營收年增6.9%,達13.88億美元。

思科(Cisco)、華為、浪潮科技與NetApp營收則是分別年增1.6%39.5%70.7%28.0%,達9.58億、4.19億、3.44億與3.07億美元。

至於ODM Direct業者部分,第3季合計營收年增42.8%,達40.43億美元,在所有業者合計營收中的佔比也由2016年第331.4%,攀升為2017年同期的35.7%

 

[Home]


2018/01/17 2.1.3. 受監管機構與設備老舊組織 恐成英特爾晶片漏洞重災區 [ 電子時報 陳明陽]

英特爾晶片漏洞對高度受監管機構與設備老舊組織恐影響甚鉅。

20181月初許多報導指出,駭客可利用電腦微處理器的一項硬體設計瑕疵存取機密資料,可能危及全球數十億系統。而政府機關與公共健康機構等接受高度監管的機構,可能因作業程序冗長而延遲漏洞修補,曝險機率大增。此外,漏洞修補程序可能影響效能,對設備老舊的組織影響更大。

Bloomberg報導,2017年底爆發的英特爾(Intel)晶片安全漏洞,包括超微(AMD)ARM等產品皆受影響,因屬硬體瑕疵,幾乎不可能以召回或零件替換方式處理。

電腦專家表示,漏洞修補程序造成處理器效能降低,可能對大型組織的資料庫伺服器造成極大影響,例如倫敦各大金融機構中的法規遵循人員、資料庫管理人員、資料中心管理者及安全人員,在面對漏洞的安全風險與修補的效能影響取捨,勢必歷經許多慎重的討論。

ABI Research安全專家表示,受高度監管的組織對電腦設備的更動非常謹慎,須經過行政管理系統冗長的批准程序,勢必影響漏洞修補時程,因此受微處理器安全漏洞影響最鉅的將是如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的政府機關與公共健康機構等組織。

此外,目前有些機構仍廣泛使用效能低落的老舊電腦與傳統元件,再加上微軟(Microsoft)等公司提供的漏洞修補軟體造成的效能下滑,不啻雪上加霜,將嚴重影響生產力。

NHS宣稱已掌握情況,並將與相關單位持續合作,確保將風險降至最低。健康照護產業目前並無已知災情,NHS將隨時監測並與國家網路安全中心(NCSC)密切合作。雲端運算供應商亞馬遜(Amazon)表示,受影響的AWS伺服器多數均已確定安全無虞。微軟則宣稱大多數的Azure雲端基礎建設已修補漏洞、完成更新,且大多數客戶不會感到效能下滑。

法商Akerva指出,獨立的健康照護機構與業界參與者所賴以營運的部分敏感系統非常難以更新,因此這些組織可能處於較大的安全風險。而卡巴斯基實驗室(Kaspersky Lab)則認為,包括雲端運算等需要伺服器長時間持續運作的產業,將會受到漏洞修補軟體所造成的效能下滑影響。此外,由於仍有裝置尚未修補漏洞,因此網路罪犯可能已開始尋找入侵的方法。

協助企業建立與管理資料庫的服務供應商Percona認為,僅執行單一應用的專屬伺服器,由於不屬於易遭受攻擊的電腦,因此可能不需要進行漏洞修補。而目前漏洞修補程序實施後,資料庫效能約下降10~20%,對大多數應用不會造成重大延誤,並且漏洞修補程序的後續版本,應有機會進一步減少對效能的影響。

Google20176月私下通知英特爾、AMDARM關於漏洞的訊息,希望這些公司能在漏洞公開之前找到補救辦法。不過,這項漏洞稍後也被一個隸屬數個學術機構與電腦安全公司的研究小組獨立發現。由於逾99%的伺服器使用英特爾的晶片,對網際網路與企業的運作不可或缺,因此相較於AMDARM,安全漏洞對英特爾的打擊不可小覷。

英特爾宣稱雖然存在晶片漏洞,但不表示駭客就能破壞、修改或刪除資料,且目前也並無相關的已知災情。而目前的修補解決方案,已盡可能確保客戶的資訊安全,但還需要數周時間才能為使用其晶片的系統提供完整保護。英特爾認為,目前關於修補程式導致效能下滑程度的推測僅是模擬的結果,實際效能變化應對組織業務應無影響,未來也將逐漸緩和。

[Home]


2018/01/17 2.1.4. 共享單車成功與失敗的啟示 [ 電子時報 林維彥]

對於汽車公司來說,若想要跟進共享單車的腳步,那麼便應該吸取他們的教訓。

隨著智慧型手機和網路建設愈來愈普及,只要透過手機便能立刻找到並租用空的車輛,共享車輛服務在未來可能成為人類移動的主要方式。

RTInsights.com報導,所有制經濟(ownership economy)即將終結,代之而起的是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最好的例子或許是來自大陸的共享單車應用程式(App)Ofo

不像台灣的Ubike有固定的取車點,Ofo使用者可以透過手機定位找到車子,解鎖、騎車,到達目的地後再自行找個安全、合法的地點停車,且1小時收費不到人民幣1元。

Ofo光是在大陸便已經有220萬輛單車,在43個城市提供服務。而類似的共享單車服務在大陸還有超過40個。

不過共享單車也衍生不少問題,譬如新加坡政府已經與三大共享單車公司OfooBikeMobike達成協議,將推出舉報單車違停的App,並且研擬利用地理圍欄(geofencing)科技阻絕違停問題。另外還有小孩子因為騎乘這些單車嬉鬧競速導致受傷的問題。

當談到未來交通藍圖時,大家往往第一個想到可以用手機招來汽車或其他大型交通工具。對於汽車公司來說,若想要跟進共享單車的腳步,那麼便應該吸取他們的教訓。

譬如單車偷竊是個問題,而未來無論是自駕車或一般車輛的共享服務也都可能會面臨同樣挑戰。有心人士可能偷取別人的手機,讓別人幫自己付車錢,或甚至冒用該人身分從事犯罪行為。為避免此情況,或許可以採用身分證明或生物辨識技術,不過這又造成無法幫他人叫車的問題。

另一個挑戰是,汽車非比單車,必須要加油或其他燃料。共享汽車服務需計算車子何時該加油,假設有多人陸續使用同輛車且搭乘時間不同,車輛在乘客與乘客之間的空檔是沒有人監控的,故很難設計出一套機制計算車子該在何時暫停服務以補充燃料,或進行清潔作業。

同樣傷腦筋的還有車輛受損時的責任歸屬問題,共享車輛被線上預約之後到預約者取車之前都是沒有人監控的,假設在等待的這段時間車子受到損傷,那麼提供服務的公司必須承擔維修或清潔的責任。假設這個問題未能妥善解決,可能因為車況不佳而降低大眾使用服務的意願。

其他問題還包括使用者在預定的旅程結束之前就提前下車,或者因為上廁所等原因在某地停留較久,但車子卻以為旅程已經結束而駛離等等。看來共享車輛在成為大眾主要的交通模式之前,還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

[Home]


2018/01/17 2.1.5. AI應用於醫療預測 需整合機器學習與行為演算法 [ 電子時報 邱龍傑、陳端武、陳智德]

健康追蹤裝置欲實現醫療預測,必須整合機器學習與行為演算法。

結合機器學習和行為演算法的人工智慧(AI)虛擬助理軟體愈來愈普遍,隨著資料庫不斷擴展,可以對人類偏好做出愈來愈準確的預測,但當下流行的健康追蹤裝置欲實現醫療預測,也必須整合機器學習與行為演算法,才能達到健康照護的目的。

Hit Consultant報導,人工智慧應用領域廣泛,雖然人工智慧似乎無處不在,但消費者只看到其中的一小部分。除了虛擬助理之外,機器學習結合行為演算法將產生其他廣泛流行的技術,Netflix、亞馬遜(Amazon)Pandora提供高度精確和不斷改進的預測文本就是一個例子。

在健康和健身領域,2016年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Houston Methodist Hospital)研究人員開發機器學習軟體,綜合乳房X光照片結果和個人病史,比醫生對患者乳腺癌風險診斷速度快30倍,準確率達到99%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電腦科學家建立一個人工智慧演算法,與21位經過認證的皮膚科醫生一樣能準確診斷皮膚癌。甚至IBM Wason超級電腦也正在採取行動,這部世界上最著名的人工智慧在不到10分鐘內,可正確診斷出一名女性罹患罕見白血病。

至於當前的健康追蹤裝置因缺乏機器學習軟體,因此許多醫生質疑可穿戴設備數據的臨床價值,且裝置與數位健康應用程式的大數據,包含血糖、體重、血壓、膽固醇、醫療記錄等缺乏互操作性,以至於重要的醫療資訊仍然被孤立。

儘管像ValidicHuman API這樣的中介軟體公司正在建立整合數據所需的連接技術,但是能做醫療預測的人工智慧還很少。

從個人手機和連網裝置中取得感測器數據的機器學習演算法,能夠檢測習慣和行動模式,試想如一個糖尿病患者正在健身中心停車的時候,從智慧血糖儀收到提醒,當他們看到數字很低的時候,可以在運動之前先吃一個蘋果,避免發生低血糖症。

從手機中的加速度計、GPS和日曆中提取數據並加以整合,可以推斷出提示用戶行動的最佳時刻,實現健康照護的目的。針對可穿戴裝置開發的演算法具備洞察力,如當偵測到心率和皮膚溫度穩步上升,代表用戶可能感染流感。

報導認為,人工智慧成為主流要歸功於前面提到的私人助理,和Google等專案項目的先進用戶體驗。隨著手機和可穿戴裝置中的機器學習行為演算法與更多物聯網產品相結合,我們可以期待看到量身定做的裝置和應用程式的實用性將超越新穎性。

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 正在醫療領域扎根

2017年有86%醫院正在使用某種形式的AI

在眾多創新中,醫療領域出現不少實際的人工智慧(AI)應用。幾乎所有醫院已在使用某種形式的AI,更有不少醫療機構已在進行大型AI專案。機器學習技術則已廣泛應用於醫療險理賠、臨床決策支持和判斷放射圖等用途。

Healthcare IT News報導,2017年有86%醫院正在使用某種形式的AI。而像紐約長老會(NewYork-Presbyterian)等醫療機構已展開大型AI專案。現在有受監督及無人監督的這兩種機器學習。而機器學習工程師是最熱門的新興職業之一,早期實際應用包括保險理賠、臨床決策支持、網路安全和放射學等等。

AI也引發有關道德和情緒智力的問題,亦即醫療機構和非醫療企業需在部署技術之前建立標準、義務和指標。此外,若機器學習演算法在讀取放射圖方面經證明比人類更有效,則繼續讓人們做此工作是否不道德。當然,此問題仍有待觀察,而且短期內不可能出現明確答案。

IBM Watson Health健康長Kyu Rhee博士提出AI的三大原則:目的、透明和技能。目的是為了幫助人類而不是取而代之;供應商須透明公開演算法和AI系統的訓練過程。而RheeAI要求的新技能集稱為人類+AI(Human+AI),因為它們正在增強人們的能力。

這適用於臨床醫生、管理人員和健康IT專業人員。事實上,2018年將是了解更多關於AI未來的好時機,據Accenture的說法,這些技術正在重組人們對醫療服務的現代概念。而該公司預測,AI工具的部署在10年內將劇增至1,500億美元。

醫院和IT部門顯然在預算方面有很大的風險。專家開始預測AI、機器學習和認知運算正在向類似網路泡沫及最終泡沫破裂的方向前進。醫院應審慎思考要如何避免錯誤投資,同時導入尖端技術來改善或挽救病人的生命。而向其他行業學習是好的開始。

AI投資回報的情況也在2017年初步形成。事實上,AI是全新的投資回報模式,因此更難說服企業高層對這種新興技術投入大量資金。

報導認為,2017年醫療保健業在AI上取得很大進展。而缺乏最佳實踐顯示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放眼2018年,醫院將進一步區分炒作、AI、認知運算和機器學習,並利用AI工具讓手術和護理工作更高效、更安全。

人工智慧是醫療新希望還是曇花一現

人工智慧(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對於改善患者健康狀況具有重大的意義,但法規上偶爾會走入灰色地帶引發爭議,基於電腦一向是消彌醫療偏見的客觀方法,人們對人工智慧的依賴只會持續加深。迄今為止,醫療AI在以演算法讀取病患資料與醫療圖像的結構化練習有所優勢,這種訓練可篩選大量醫學文獻(對人類而言過度繁重的任務),訓練機器檢測病理異常,並告知醫療建議,又被稱為「深度學習」。

實例如MedyMatchViz公司,使用專門的演算法及深度學習讀取患者的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來幫助醫生在緊急治療情況下快速診斷病患中風跡象,這樣的進展尤其重要,因為迅速接受適當的治療對病患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北美放射學會(RSNA)201711月舉行的年會探討的絕大多數議題,已將醫療AI運用在放射學和醫學影像中,一些研究人員並介紹了AI在中風病患護理領域許多有前景的應用,以及肺結節(lung nodules)風險的發現與分類,並能辨識許多需要需要優先由放射科醫生評估的影像病例。

雖然在臨床上使用AI的方法是有希望的,但近期IBM Watson引起一波爭議,Watson雖在MD Anderson癌症中心建立腫瘤臨床決策支持系統方面發揮核心作用,但MD AndersonIBM合作夥伴關係公開,引起一些業內人士對醫療AI的趨向保守。

開發AI與機器學習的公司也認識到,當他們開發出一項會造成快速改變的技術時,卻有可能在通過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FDA)批准或其他審核程序中面臨不確定性,這些技術許多都屬於FDA的臨床決策支持軟體類別,但在FDA如何規範醫療AI仍存有關鍵的灰色地帶。

不過FDA已瞭解現有商業化模式很快將變得過於繁重,無法跟上業界如此迅速的創新腳步,因此亦制定了「數位健康創新行動計畫」(Digital Health Innovation Action Plan)以解決問題,目前FDA已透過該計畫與蘋果(Apple)J&J、羅氏(Roche)、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Verily合作,為這些新興技術創造新的法規途徑。

許多利用雲端運算的AI使用,受美國法律保護的醫療資訊(PHI)發展技術變成了安全問題,《健康保險可攜與責任法》(HIPAA)要求健康保險確保病患隱私的法規。

此外,一個不能分享如何確診的深度學習算法,可能會讓臨床醫生和監管機構很難相信,使監管機構與依賴AI的醫生較難獲得透明度,因此能使FDA及其他公司瞭解這種「黑盒子」確診的依據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Home]


2018/01/17 2.1.6. 人工智慧風潮盛行 印度新創企業群起競逐 [ 電子時報 劉欣欣]

Infosys前董事會成員暨Exfinity創辦人Balakrishnan 認為,印度新興人工智慧新創公司動力十足,而且這股趨勢正方興未艾。

當今科技圈最炙手可熱的焦點莫過於人工智慧(AI),投入此一領域的印度新創公司數量也是年年只增不減。

根據印度財經媒體Financial Express報導,不只科技公司熱中研發新的人工智慧平台,專攻創新解決方案的新創社群也投入了這場大戰,印度也不例外,眾多大型科技服務供應商紛紛推出自己的人工智慧平台,鎖定人工智慧技術的新創公司數量也與日俱增。

由印度軟體協會(NASSCOM)及產業顧問公司Zinnov共同製作的印度新創生態系-剖析成熟週期(The Indian Start-up Ecosystem Traversing the maturity cycle)報告中特別強調,瞄準人工智慧的新創企業在印度形成一股趨勢,以75%的家數成長率成為成長最快的產業,領先金融科技(FinTech)及醫療保健科技。

這份報告也指出,金融科技新創公司的資金有33%用於人工智慧及進階分析(advanced analytics)等尖端技術;醫療保健科技新創公司的資金也有31%投入人工智慧、物聯網(IoT)及進階分析等技術,

專門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及物聯網等領域,投資初期新創公司的創投基金Pi Ventures創辦合夥人Manish Singhal表示,每個月都有多達8家出色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而且水準越來越高。推動這些新創公司的關鍵動力在於,透過人工智慧,電子數據可被用於建立使用案例,在現實世界中落實。

根據NASSCOM,資料科學及人工智慧技術能以大量高速的方式,把複雜的數據化為分析結果,用來輔助決策,因此在印度成為最具成長潛力的產業。而且近來人工智慧已經走出科學實驗的領域,開始以各種方式影響日常生活,受到影響的產業包括金融服務業、汽車業、保健產業及零售業等。

這股風潮也吹向了資訊及軟體委辦業務管理(IT-BPM)產業,據NASSCOM估計,以人工智慧為首的自動化趨勢,將助IT-BPM產業提升生產效率,帶來的利益估計至2025年將達到1,000~1,200億美元。

印度軟體巨擘Infosys前董事會成員、暨科技創投公司Exfinity Venture Partners創辦人V Balakrishnan也認為,印度新興人工智慧新創公司動力十足,而且這股趨勢正方興未艾。

印度人工智慧新創公司的成長,亦象徵著印度科技業生態圈漸趨成熟。出現規模達到數十億美元之譜、以印度作為研發基地的科技服務供應商及跨國軟體產品供應商,加上瞄準此一領域的創投業者,意味著開啟了新的商機。同時這個大型生態系也催生了大批人工智慧人才。

Singhal指出,這也代表了科技從雲端到行動,如今又轉向人工智慧的自然發展趨勢。而帶動這些新創企業的關鍵因素在於數據。根據Balakrishnan,人工智慧之前也曾引發議論,但當時未能建立理想的應用實例,如今已經有許多具體的實際應用例子,也引起了投資人的注意。

乘著這股人工智慧風潮,印度Karnataka邦政府也宣布,與NASSCOM合作,成立數據科學與人工智慧卓越中心(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Data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oE-DS&AI),估計投資額將高達4億盧比,採用公民合營模式,未來可望帶動印度全國的數據科學及人工智慧技術發展。

NASSCOM總裁R Chandrashekhar表示,全球企業正經歷數位革命帶來的迅速變遷,有鑑於新興數位科技未來將帶來的商機,數據科學與人工智慧卓越中心的成立具有戰略意義,能以數據為基礎帶來解決方案,解決全球眾多棘手難題。

卓越中心將提供尖端技術、數據、專業人才、指標性思維,以及輔導計畫,統籌學術界、企業界、政府及新創企業等各方。

隨著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不斷突破極限,人工智慧仍將是未來的主要趨勢,專攻人工智慧的印度新創企業,也將持續推出前所未聞的最尖端解決方案。

微軟人工智慧投入分析 印度農業播種期精準預測

在尖端科技如人工智慧(AI)、雲端機器學習、衛星影像及進階分析(advanced analytics)等的協助下,印度農穫量可望成長,並加強價格控管,農民收入亦將隨之提升。

根據印度科技媒體ET Tech報導,微軟印度分公司(Microsoft India)ICRISAT合作,以微軟人工智慧軟體Cortana Intelligence Suite為基礎,結合機器學習及互動式資料視覺效果工具Power BI,研發出一款人工智慧播種應用程式。

微軟表示,這款應用程式能在最適合的播種日向農民發出播種建議,最棒的是,農民只要有能接收文字簡訊的功能型手機(feature phone)即可使用這項服務,不需要在自家田地裡裝設任何感測器,也不會增加額外費用。

播種收成期的計算,是透過人工智慧分析,Andhra Pradesh邦的Devanakonda地區從1986年至2015年這30年間的氣候數據得來。為了找出最理想的播種期,必須計算濕度適足指數(Moisture Adequacy IndexMAI),也就是用來評估降雨及土壤濕度是否符合農作物生長需求的標準指標。透過濕度適足指數,可以預測出播種期,提供農民建議。

2017年在Andhra Pradesh邦和Karnataka邦,已有4,000名農民接受ICRISAT的雨季農耕週期建議。在印度泰倫加納邦(Telangana)、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及中央邦(Madhya Pradesh)等地,也有數十個村落的農民,開始透過自動化語音電話,掌握棉花作物的害蟲風險。

印度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rop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Semi-Arid TropicsICRISAT)亞洲區主管Suhas P. Wani在微軟部落格文章中表示,播種期對確保農民收成理想來說非常重要,如果出錯,會因為播種及施肥的成本造成慘重的損失。

農業的預測性分析不僅限於農耕,在Karnataka邦,當地政府除了向當地農民提供播種建議之外,也開始使用農產品價格預測分析,提前3個月預測紅扁豆等民生必需商品的價格,以利設定最低支持價格(Minimum Support PriceNSP)

微軟指出,該分析可以提前3個月預測,農產品如紅扁豆等在當地主要市場的價格。卡納塔克邦是紅扁豆的第二大印度國內產地。

微軟已研發出多變量農產品價格預測模式,可預測未來農產品到貨日期及相應的價格。該預測模式是利用每個農耕階段的同步衛星影像遠端感測數據,來預測農穫量,目前雖然只用來預測紅扁豆,但亦可應用於其他作物或地區。

[Home]


2018/01/17 2.2.1.1. 陸手機廠風暴 衝擊台系鏈 [ 經濟日報 謝佳雯、劉芳妙、李珣瑛、張瑞益、陳昱翔]

大陸前五大手機品牌金立昨(16)日驚傳董事長劉立榮遭當地法院凍結41.4%股權資產,且積欠員工薪資,市場憂心金立深陷財務泥淖,並傳出還有大陸手機品牌廠恐爆危機,將嚴重衝擊供應鏈,聯發科、大立光、彩晶等台灣手機鏈高度警戒。

聯發科、彩晶等主攻大陸手機品牌的零組件廠昨天均強調未受金立事件影響,但相關效應已在對岸市場發酵,金立觸控協力廠歐菲光在金立負面消息傳出後股價一度跳水重挫5%,收盤跌幅近4%,透露市場的不安。

樂視先前爆發財務風暴,牽累仁寶等多家供應鏈認列鉅額呆帳,市場憂心,若金立或還有其他大陸品牌變成第二家、甚至第三家樂視,將嚴重衝擊產業生態與供應鏈,聯發科、彩晶等大陸品牌客戶占比大的台灣零組件廠將首當其衝。

金立等大陸品牌手機出貨規模遠比樂視大,金立年度出貨便上看3,500萬至4,000萬支,加計另一可能也出現財務問題的當地品牌廠,兩家廠商年度出貨應逾5,000萬支,以每支手機備料成本100美元計算,採購零組件與應收帳款高達新台幣數千億元。

日前陸媒盛傳劉立榮在澳門豪賭一夜,狂輸人民幣數億元,致使公司財務吃緊,嚴重影響公司支付貨款,但金立第一時間嚴正否認。不過,根據東莞當地法院最新公告,劉立榮持有金立約41.4%股權已被法院凍結,凍結時間為2018110日至202019日,為期二年。

針對董座遭法院資產凍結,金立發言系統指出,該事件已進入司法程序,公司不便回應,未來將積極配合司法工作,盡快解決此事。也有網友踢爆,金立已積欠員工薪資,但也有自稱金立員工的網友出面指出,公司薪資發放一切正常。

由於金立多數智慧手機採用聯發科平台,一旦金立出問題,對聯發科衝擊最大;對此,聯發科表示不評論單一客戶狀況,但此事件對公司財務不至於造成過多影響。

此外,金立與大立光、華晶科及今國光等台灣光學鏡頭業者也有往來,多數均透過模組廠或代理商間接出貨,業者預期影響有限。

中小尺寸面板廠彩晶與華映均表示,公司出售的手機用大板(玻璃)是透過代理商或是模組廠銷售,金立若出現財務問題,對彩晶、華映營運不會有影響。

彩晶強調,公司面板90%以上銷售予大陸品牌廠,但採取代理商策略,分別透過台灣、香港及大陸的代理商銷售,並且「出貨即收取現金」。

金立陷財務危機 劉立榮最艱困的一局棋

大陸本土手機廠金立(Gionee)與台灣供應鏈緊密,而且有大陸「商界棋王」稱號的金立董事長劉立榮,更與台灣「商界棋王」矽品董事長林文伯棋逢對手惺惺相惜,是兩岸科技業佳話。

不到一個月前,第二屆兩岸「商界棋王」爭霸在北京對弈,劉立榮拿下挑戰者決定戰的冠軍,就要挑戰第一屆棋王林文伯。臨陣前,劉立榮抽身到澳洲洽商,換人代打而錯失與林文伯再一次較量。

少有人知的是,林文伯曾是劉立榮的手下敗將,2014年金立到台灣開辦海峽兩岸圍棋冠軍爭霸賽,林文伯在台北為劉立榮接風,談起棋來兩人興之所至,擺開一局,殺將起來。結果令在場者無不驚詫,因為劉立榮一勝後再勝,連贏兩局。

對劉立榮來說,正是棋如人生。他領軍的金立集團在大陸競爭激烈的手機行業屹立16年未倒,眼看小米大落又大起、聯想全線收縮、曾經叱吒的樂視資金吃緊、魅族聲浪也大降,中興和酷派正遠離人們視線,劉立榮評價自己和金立集團就像棋局「落子無悔」。

不過,棋局難測,雖有峰迴路轉,但一招不慎也會滿盤皆輸。

2016年金立全年出貨量達4,000萬支,排名大陸手機品牌第五;距排在第四的小米僅輸200萬支。不少人都看好金立2017年就要改寫歷史,衝進前三名,不料栽在「全面全面屏」(意指全部全螢幕手機)戰略。

原本計畫2017年下半年要上陣的「全面全面屏」,但金立去年11月啟動為時已晚,錯失先機後無法刺激銷量,年底接踵而來的現金流缺口,讓金立捲入供應鏈欠款壓力漩渦,股權被迫凍結。

棋局難解,不過金立已回應將積極配合司法儘快解決,就看劉立榮接下來如何反敗為勝。

大陸手機掀品牌淘汰賽 波及台廠

大陸手機市場步入高原期、當地電信營運商補貼力道放緩,及市場進入大者恆大等原因衝擊,當地手機品牌正進行淘汰賽,供應鏈同步受到衝擊。

業界分析,大陸三大電信營運商補貼轉向,造成市場成長乏力,並推動產業大洗牌,過去仰賴電信補貼通路的樂視、金立等品牌廠受到衝擊,實體通路門市較完整的OPPOVivo勝出。

 

[Home]


2018/01/17 2.2.1.2. 2018年訂單能見度薄弱 蘋果供應鏈2月大放寒假 [ 電子時報 趙凱期]

現在的時機,觀察的重點在蘋果2018年第1季、第2季訂單能見度的下修幅度會如何調整。

雖然蘋果(Apple)2017年版iPhone XiPhone 88 Plus訂單能見度,在2018年第1季明顯下滑的消息已不是新聞,單季減幅從15~30%都有人揣測,但不論是傳統季節性因素,或是被iPhone 88 Plus所拖累,又或其實iPhone X也已提前進入銷售疲乏期,重要的是,兩岸蘋果供應鏈已開始傳出2月集體停工、休息的壞消息,主要仍是蘋果對待供應鏈的管理方法,向來是產能必須專屬蘋果,而且必須備足,一旦蘋果訂單量自高點開始下滑,各家工廠內部產能利用率如自由落體般下墜的情形就很難避免,而這樣的現象往往發生在每年第2季,但2018年似乎有提前到第1季的情形,這也讓兩岸零組件供應商及代工廠正考慮農曆年前後,提前放假,延後收假,甚至還有台系零組件廠直言2月可以放足整個寒假。

其實蘋果iPhone 88 Plus銷售量從初試啼聲就不如預期,而在iPhone X也慢慢傳出銷售成長緩慢,甚至可能反轉往下等利空消息後,蘋果單季的訂單能見度的自2017年第4季高點開始下摔的現象,多已在兩岸蘋概股,及相關供應鏈廠商的預期之中,尤其是從最上游國外晶片供應商,記憶體業者、3D感測模組廠、鏡頭模組廠,再到中游的台積電等晶圓代工廠、封裝廠及PCB廠,最後再到下游的組裝廠及工業者,這一路走來都早早被終端銷售數字不如預期的壞消息一再打擊,草木皆兵的味道也讓相關零組件供應商很早就作好嚴控庫存的準備。不過,包括關鍵PCB廠及代工業者預告2月可能提前放寒假的消息,仍非常有可能成為壓垮蘋果iPhone XiPhone 88 Plus出貨量恐進一步下修的最後一桿稻草。

國外類比IC大廠也直言,現在早已不是辨別iPhone XiPhone 88 Plus是否賣不好的時機,而是究竟蘋果2018年第1季、第2季訂單能見度的下修幅度會如何調整,兩岸產業鏈雖然陸續有傳出第1季蘋果訂單縮減30%以上的最壞消息,但實際幅度為何,大家其實都還在猜。只是,若下游一些關鍵零組廠真的在2月農曆年前後,作出停工整修的決定,甚至變相鼓勵員工提前休假,讓整個寒假氛圍在兩岸蘋果供應鏈中蔓延,那爭論蘋果iPhone XiPhone 88 Plus究竟賣的多不如預期已非重點,而是最強調創新效果及品牌效益的蘋果,在iPhone X已擺明搜括所有短期內的全球最新科技及應用,明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後,最終還是落到票房不如預期的窘境中,那對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產業鏈及生態系統,甚至是蘋概股自己本身來說,那才會是最大的一個山已不轉,路也難轉的警訊。

[Home]


2018/01/17 2.3.1. 金仁寶進化 推動關燈工廠 [ 經濟日報 蕭君暉]

中國大陸代工廠崛起,為降低人力成本與提升作業效率,金仁寶集團積極進行工廠自動化改造,推動關燈工廠,今年在菲律賓與泰國共有兩座,2019年泰國再增加一座工廠,節省的人力與成本會「很恐怖」。

市場傳出,大陸代工廠興起後,恐挖走台廠筆電訂單。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昨(6)日表示,陸廠還不成氣候,實力還沒有這麼快,因為關係到產品設計能力與經驗。但金仁寶集團內部仍積極推行關燈工廠。

許勝雄說,代工廠的利潤已經不高,因此大陸代工廠可以運作空間不大,加上現在筆電產業每年負成長,也沒有太多空間能被陸廠搶走。

金仁寶集團在自動化方面的發展,他說,集團正在推行關燈工廠,2018年菲律賓、泰國會共有兩座工廠,2019年泰國會再增加一座,總計三座。

關燈工廠就是近年各界積極導入的工業4.0。金仁寶旗下金寶先前表示,泰國一個塑膠射出工廠已經可以關燈生產,達到完全自動化。原本的硬碟機工廠,過去一條產線要40多人,後來精簡至17人,最後只需要三人。

金寶說,由於泰國關燈工廠實驗成功,去年推動到海外工廠,大幅提升競爭力,除對內推廣,也會對外營業,輸出解決方案,目標先鎖定非電子業,市場則以歐美日等地為主,搶攻工業4.0的商機。

大陸廠房目前沒在推行關燈工廠,許勝雄說,是因為與產品有關,跟地區無關,每個廠的生產體系不一樣,產品適合做全自動化的工廠就先做。

對於能節省多少人力,他強調,節省的人力「很恐怖」,可以省下許多成本,但對人數不予置評。

至於大陸宣布限汙令的影響,許勝雄說,國家社會體系進步後,這是必然的要求,過去到大陸跟當地領導見面,都在談GDP及人均稅收成長,或人口就業規劃,但這二、三年來開始談效率、談能源減耗或綠能,內容完全不一樣。

展望2018年,他指出,今年金仁寶集團業績會比去年好很多。每一年集團都加薪3%,好員工加薪幅度絕對會比這個數字更高。

金仁寶投資臺師大控股 孵獨角獸

臺師大新創控股公司昨(16)日成軍,由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擔任董事長,他表示,今年目標希望孵化三到五個新創案子,轉為新創公司,扶植台版「獨角獸企業」,長期目標是成為天使基金,像天女散花一樣,投資扶植更多新創公司。

許勝雄是臺師大的校友,他表示,臺師大新創控股資本額7,700萬元,金寶參與投資770萬元,持股10%,臺師大持股49%,是最大單一股東,其餘由昱晶能源、威潤科技及秀波集團出資。今年可孵化三到五個師生團隊的新創案子轉為新創公司,兩年後轉為天使投資。

臺師大研發長吳朝榮說,大學的研究成果往往停留在創新、創意,最多「賣專利」,因為缺乏資金,很少能具體化甚至創業。新創控股公司會針對創意提案審核,預計分三年投入2億元資金,挑選一到三件「只差行銷」就可具體化的點子,各補助3,000萬元協助研究團隊創業,預計年底完成。

許勝雄說,新創控股公司完全獨立,不受學校與政策干擾,這是他所堅持。之前台灣的大學產學合作均受到學校管轄,必須受到學校制約,臺師大新創控股公司則是完全獨立,創下國內大學首例。

聯寶出售案 不會不了了之

仁寶與聯想合資的聯寶出售案是否延宕,仁寶董事長許勝雄昨(16)日表示,雙方都認同進行交易,不會不了了之,但這牽涉到聯想內部作業,因此最終交易時間還不知道,能否在農曆年前完成交易,他沒有把握。

仁寶與聯想合資的筆電代工廠聯寶,預定由聯想買回仁寶手中持股,藉由賣股動作,法人預測,仁寶處分獲利金額推估上看百億元,本來規劃2017年第4季完成交易,但到今年為止都還沒有新進度,引發市場擔心交易案是否延宕。

許勝雄說,這個案子,仁寶是屬於被動者,聯想與仁寶都會執行交易,因此這件案子不會不了了之。他透露,其實買賣交易雙方的大原則談得差不多,只是聯想有自己的內部運作機制,仁寶是屬於被動者。許勝雄強調,目前已經談的告一段落,只剩聯想內部作業程序,其實雙方合作很愉快。

[Home]


2018/01/17 2.3.2. 科技失敗經驗:表面上宣告失敗 但影響力深遠的7項科技產品與服務 [ 電子時報 劉世平]

先前的BlackBerry可以說是許多人手中的第一支智慧型手機,單在2011年便賣出超過5,000萬支。

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在科技領域當中向來特別被奉為金科玉律,做出失敗的產品通常不被認為是壞事,反而還是件好事,原因是它們被視為是日後成功的必經之路,或是能夠激發更多的其他相關創新。

時代雜誌(TIME)特別整理出了科技史上的這些所謂「表面失敗,但實為成功之作」。其所認為的前七名如下:

一、NapsterNapster是全球點對點(P2P)線上音樂共享服務的始祖。雖然其後來因為侵犯著作權等問題而被迫關閉,但正是拜其所使用的檔案分享技術之賜,才有我們如今能夠享受的各式各樣網路檔案共享服務。

二、BlackBerry。在蘋果(Apple)還未推出iPhone之前,俗稱「黑莓機」的BlackBerry可以說是許多人手中的第一支智慧型手機,不但能夠上網、收發電子郵件還能進行線上文字交談,單在2011年便賣出超過5,000萬支。如今BlackBerry受歡迎的程度已經大不如前,但不容否認因為有它,人們當前才能買到各種品牌的高性能智慧型手機。

三、AOLAOL的全名為America Online(美國線上),是全球第一個最主要的網路入口和社群網站,當年的地位就像是現在的GoogleFacebook。其所具有的即時通訊功能在當時更是創舉。可惜在微軟(Microsoft)Google的入口網站服務崛起後,AOL的應變緩慢導致其如今難再翻身。

四、Palm Pilot PDA。在智慧型手機還沒有問世以前,個人數位助理(PDA)一度是許多人隨身攜帶的上網和電腦運算裝置,當中又以Palm公司推出的Pilot最受歡迎,上市頭1年便賣出100萬台。儘管Palm後來想轉型做智慧型手機,但一直未能成功,其在2010年被惠普(HP)購併,現在則是隸屬於大陸TCL集團旗下。

五、Betamax。稍微有點年紀的人可能還對租借錄影帶回家觀賞存有記憶,而且大概也還記得當年的BetamaxVHS兩大錄影帶規格之爭。以Sony為首的Betamax陣營雖然最後敗下陣來,不過其採用的技術卻為後來出現的數位光碟奠定基礎。

6. EV-1。當前在全球引發熱潮的電動車,其實早在1990年代便出現了。美國汽車業龍頭通用汽車(GM)1996~1999年便推出過一款名為EV-1、完全不吃油而是使用電力的汽車,不過由於只租不賣,並未造成太大轟動,前後只生產了不到2,500輛。通用最後基於電動車只是小眾市場而停止開發,不過現在該公司又重新投入,爭食潛力雄厚的電動車市場大餅。

七、Netscape22年前問世的Netscape,是全球第一個網路瀏覽器,市佔率一度稱霸,還曾經與微軟打反壟斷官司而勝訴。雖然最後仍被微軟的Internet Explorer擊敗而黯然退出市場,但其創辦人所發明的JavaScript程式語言,後來卻為大多數網站所採用。

除了上述七者之外,時代雜誌還舉了眾多成功的失敗之作,包括Windows 8、社群網站MySpace、網路搜尋引擎AltavistaGoogle眼鏡、Dreamcast電玩遊戲機和電動個人載具Segway等。

2017年發展失敗之科技產品

Zayner號稱研發出一種名為CRISPR的生物科學技術,使用者只要自行動手改變DNA序列,就能成為體格更強健的基因改造人。不過最後這整件事似乎成了一場鬧劇。

科技創新向來是以成敗論英雄,而媒體大多數都是報導成功者,對失敗者則是相對較少著墨。不過《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每年初都會專門針對後者製作回顧專題。以下就是其所挑選、認為值得一提的2017年幾個失敗之作。

一、DIY基因療法。曾在美國太空總署(NASA)任職的生物科學家Josiah Zayner號稱研發出一種名為CRISPR的生物科學技術,使用者只要自行動手改變DNA序列,就能成為體格更強健的基因改造人。20178月他透過網路轉播,將經過編輯後的基因注射到自己體內,告訴觀眾他將會因此成為肌肉猛男。不過最後這整件事似乎成了一場鬧劇。Zayner是否真的如他所言成為超級肌肉男不得而知,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倒是出來講話,嚴正警告民眾像Zayner這樣公開銷售DIY基因療法,乃是違反法律。

二、川普的Twitter帳戶。不管你喜不喜歡,美國總統川普的Twitter帳戶確實在2017年爆紅,因為他的推文內容多半用詞大膽辛辣,罵起人來毫不留情。更重要的是,白宮還曾表示川普的推文應被視為「正式聲明」。Twitter公司雖然因此受到外界許多批評,認為不該放任川普亂開砲,但Twitter強調川普身為總統,他的推文具有一定的新價值而且符合公眾利益,甚至有分析師估算川普的Twitter帳戶具有高達20億美元的市場價值。對此《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只希望,川普要發推文就讓他繼續發,不要引發國際災難就好。

三、Juicero榨汁機。這個要價400美元、宣稱具有人工智慧和物聯網功能的榨汁機,一度引起轟動,發明者Doug Evans還成功地向創投業者募得1.2億美元,但在後來被揭發根本是一場科技發明騙局後,Evans所成立的公司在91日宣告關門大吉。

四、EOS token電子貨幣。一家名為Block.one的新創公司搭上首次代幣發行(ICO)熱潮,向投資人兜售這個電子貨幣,怪的是許多人在還不知道EOS token到底能用在哪些地方的情況下,就奉上了總共7億美元的資金給這家公司,希望EOS token能夠有一天能像比特幣(bitcoin)一樣價格狂飆。不過他們現在應該後悔了,因為該公司已承認,EOS token不具有任何使用目的、也毫無任何特殊功能性。

另一方面,Quartz則是認為,2017年的科技領域贏家,包括亞馬遜(Amazon)、阿里巴巴和軟體銀行(SoftBank)

Quartz指出,亞馬遜以137億美元買下Whole Foods跨入實體經營,可以說對其持續擴張版圖如虎添翼。阿里巴巴則是因為業績仍不斷成長和積極投入研發,讓其股價在2017年翻漲了1倍。軟體銀行(SoftBank)鎖定高科技領域投資的願景基金(Vision Fund),可望讓其走在全球科技的最前端。

Quartz並認為,儘管比特幣受到的批評不斷,但2017年瘋漲至一度逼近20,000美元,稱其是大贏家亦不為過。統計顯示,比特幣的市值在201711日還不到100億美元,1229日已經達到2,450億美元。

導致科技研發失敗的七種原因

有統計顯示,全球25%的科技研發專案在中途便告失敗,另有20~25%即便完成,最後也見不到任何投資回報。更有50%在結束時才發現需要大幅修改。換句話說,真正稱得上成功的可以說少之又少。

是哪些原因造成這類專案計畫多數落得白忙一場的下場?財富雜誌(Fortune)專欄指出,來自技術本身的問題其實只佔約3%,而超過一半得要歸咎於專案管理不善,當中又可分為下列主要七項。

一、對專案結果的定義不夠明確。也許有些人不相信,但事實是很多科技專案從頭到尾都未設有明確或的目標或根本就完全沒有目標。有的公司雖然成立了小組,欲利用科技來改進客戶經驗,但是並未告訴成員目標是什麼,是要減少客戶致電客服的次數?或是縮短替客戶解決問題的時間?

二、缺乏明確領導中心。企業通常是由IT部門來進行科技專案,但往往忽略由高層專人負責全面統籌的重要性。一個專案如果沒有高層人士的背書和支持,員工便難全心投入,而且過程中如果遇到麻煩也不知道該找誰來裁決。

三、缺乏問責制。企業把科技專案交給IT部門的同時,還應該建問責制度,即哪一類問題該由哪些人負起責任,而不應該只知道把所有問題全都推到IT員工身上,但卻找不出真正誰該負責。

四、溝通不良。科技專案團隊成員負有向高層主管報告進度的責任,不過這些管理者不見得個個都是科技專家,因此溝通便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團隊必須找出溝通技最好的成員,負責以最淺顯易懂的方式讓主管了解階段性成果和問題所在。

五、缺乏時程規畫。每個科技專案往往都需要耗費許多時日才能完成,也因此必須為其設定階段與時程表才能確保專案仍在正確的軌道上,並未偏離所欲達成的目標。

六、缺乏測試和意見反饋機制。科技專案是由人進行,目標也是為了人的需求而設定。因此過程中應該大量進行使用者測試和自使用者取得意見反饋,一旦發現他們的需求有所改變,才能適時地調整專案方向和目標。

七、未能對症下藥。企業都希望科技專案能幫助解決客戶的問題,但是很多時候問題雖然找到了,專案所致力的解決方式卻是錯的,令專案以失敗收場。

為了避免以上的重大科技專案管理缺失發生,專欄建議在正式展開之前專案團隊應先針對下列五個問題確定答案:

一、究竟是要幫助企業解決業務上什麼樣的問題?二、哪些資訊或工具是專案不可或缺? 三、專案績效如何評量?四、如何挖掘出隱藏在手中資訊當中的價值? 五、如何測試解決方案是否有效?

[Home]


2018/01/17 2.3.3. 半導體熱 Gartner上修全球成長率 [ 工商時報 涂志豪]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顧能)首席分析師Ben Lee以今年記憶體市況優於預期為由,調升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成長率達7.5%,與先前預估的年增率4%相較,調升幅度幾乎快要翻倍。Gartner雖然認為記憶體市場產值將在2019年出現衰退,但對整體半導體市場影響不大,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僅會呈現小幅下滑情況。 Gartner原估2018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產值將較去年成長4%,但因記憶體市況優於預期,因此將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預估調升236億美元,總體市場規模將達4,510億美元,較2017年的4,190億美元成長7.5%。

Ben Lee表示,記憶體市場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好轉以來,2017年全年表現亮眼,強勁的成長將延續到2018年,並帶動全球半導體市場出現優於預期的成長。此次上修增加的236億美元當中,有195億美元是來自於記憶體市場,主要是看好今年DRAMNAND Flash價格仍將續漲。

不過,記憶體等晶片價格的調漲,將對智慧型手機、個人電腦、伺服器等關鍵半導體買家的利潤造成壓縮。Gartner預期,由於部份晶片出現缺貨情況,隨之而來的晶片價格走高,將導致系統廠成本提高,導致今年半導體市場出現波動。

以季度情況來看,Gartner預期今年第1季半導體市場銷售額將會出現較為正常的季節性淡季效應,季減幅度預估約46%,第2季及第3季進入庫存回補旺季後,銷售額將出現逐季成長趨勢,第4季預估將較第3季小幅衰退。

另外,日前有關處理器出現安全性漏洞問題,預期會對半導體市場造成影響。Gartner研究總監Alan Priestley指出,目前解決安全漏洞的方式是透過韌體、軟體更新,可能會對處理器效能帶來影響,不過這可能會造成高效能資料中心對處理器的需求在短期內走高。不過長期而言,Gartner預期微處理器架構勢必得重新設計,進而減輕軟體更新對運算效能造成的影響,以減少長期的衝擊。

若排除記憶體市場,Gartner預期今年半導體市場成長率,將由2017年的9.4%降至4.6%,可程式邏輯閘陣列(FPGA)、光電、特殊應用晶片(ASIC)、非光學感測器等的成長性會較突出。至於標準型晶片(ASSP)市場今年值得關注,主要是繪圖處理器(GPU)在電競、高效能運算的應用增加,並上修車用半導體及有線通訊晶片的市場預估。

[Home]


2018/01/17 2.3.4. 臺師大新創控股 許勝雄掌舵 [ 工商時報 邱莉玲、黃欣]

臺師大新創控股公司昨(16)日成立,由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擔任控股公司董事長,除了臺師大持股49%,其餘51%來自企業界,規劃資本總額2億元,分3年到位,首年實收資本額7,700萬元。許勝雄表示,會先從臺師大累積近20件研發成果中,挑選具有市場價值、成功機率高的13件案子集中投資,將研發轉為新創事業,希望為台灣培育世界級「獨角獸企業」。

臺師大新創控股的股東陣容包括上市櫃企業金寶電子、昱晶能源科技、威潤科技,及國內磁性材料龍頭秀波集團、教育產業南一書局、生化產業承德油脂、臺灣美耐皿以及育達科技大學董事長王育文等校友,發起者之一金寶參投770萬元、持股10%,其餘企業、個人投資限額最高分別為500萬、200萬元。

許勝雄表示,成立新創控股公司,是希望導入企業資源,協助師生研發成果商品化,而且新創提案須與市面上的產品達到顯著差異化,才有商品化的價值與能量。所以他堅持臺師大新創控股公司未來是完全獨立運作,不受學校與政策干擾,創國內大學首例,未來壯大後再轉變為「天使基金」的概念,培育更多新創思維。

臺師大新創控股董事會下,將成立5人投顧小組選出投資標的,總經理陳玠甫也大有來頭,曾任宏碁投資總監暨群碁投資總經理、華碩電腦策略投資協理、日本JAFCO創投協理,目前正在牛津大學參訪。

臺師大研發長吳朝榮表示,臺師大新創控股公司的模式,主要參考投資表現佳的牛津大學的模式,控股公司擁有投後管理、籌設投資基金等功能,未來獲投資的新創事業,教授將偏重研發、CEO則由專業經理人或學生擔任,由青年學生在前衝鋒陷陣,教授老師在後補給支援,形成完美創業團隊,因此臺師大也號召業界業師設立大師創業學程,培養未來新創事業的CEO

臺師大校長張國恩表示,臺師大專屬的創業投資輔導模式具4大特色:師生共同創業、跨領域優勢、跨境優勢、社會責任等。AI人工智慧崛起,但如何加值應用(PLUS)於終端裝置,亟需人文社會科學等跨領域整合,臺師大的優勢在於教育、藝術、文創、科技、運動等,所培養出來跨領域的學生,在未來各種創業場域,將是具競爭優勢的人才;同時不同產業與領域的股東結構,也將提供多元化資源與實務經驗,對於臺師大創業團隊是一大助益。

阿里巴巴 加速投資台港新創企業

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營運總監呂紹勇昨(16)日表示,今年將加速投資台港兩地的新創企業,他稱台灣的強項在於工業技術,與阿里巴巴正在積極發展的物聯網可以相連結,今年仍會積極在台找尋可以投資的新創公司。

呂紹勇昨出席「亞洲金融論壇」,並與現場的新創公司及投資人暢談阿里巴巴對投資新創企業看法。

他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阿里巴巴在新創公司的投資方式相當靈活,依照不同的商業屬性有不同的合作方式,並且也會依據不同市場的狀況進行投資。

在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的主導下,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於201511月正式成立,光是台灣的投資規模就達到新台幣百億元。截至去年8月,阿里巴巴共在台灣投資了11家新創企業,總計投資約達新台幣5億元。此外,去年阿里巴巴也在香港投資6家新創公司,總投資額約1,000萬美元。

呂紹勇表示,以台灣來說,目前阿里巴巴投資的新創企業普遍技術含量較高;而香港新創企業的強項則在於商業模式創新。他表示,阿里巴巴會根據不同市場特點調整投資內容,並協助建立當地新創產業生態,而非只單獨追求投資回報。

呂紹勇表示,阿里巴巴在評估投資新創企業時,很重要的關鍵在於是否可以和該集團的其他資源做連結。他進一步解釋,台灣的工業技術相對發展較快,隨著物聯網時代即將到來,不僅個人的3C用品,甚至手錶、衣服等都將成為物聯網發展的一部份。而阿里巴巴是一家數據公司,需要龐大的感知器去蒐集各項數據,因此和台灣企業勢必會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呂紹勇說,因為新科技跑得愈來愈快,東西愈來愈多,「希望能再多支持一些」。至於投資金額是否會再加碼,他表示這部分並未設限。

[Home]


2018/01/17 2.4.1. 華碩隨時連網NB 上市 [ 經濟日報 曾仁凱]

華碩(2357)領先業界推出全球第一台「隨時連網」(Always Connected)電腦「ASUS NovaGo」,昨(16)日攜手中華電信、神腦,搶先在台上市,鎖定商務族群,挹注業績。華碩看好,未來行動連網筆電在整體筆電市場滲透率,有機會達到兩成,成為另一市場焦點。

華碩昨天推出的「ASUS NovaGo」,必須搭配電信公司的行動上網服務,除了在台灣與中華電信合作搶先上市,目前也和其他地區的電信業者展開測試,預計第1季會在歐洲開賣,第2季搶灘美國。

在微軟、高通、英特爾力推下,內建4G LTE行動連網功能的隨時連網筆電在剛結束的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大出鋒頭,包括宏碁、惠普、聯想等品牌大廠,都推出相對應的產品。

華碩拔得頭籌,採用高通的解決方案,推出全球全球第一台隨時連網筆電「ASUS NovaGo」,昨天在台搶先上市,與中華電信獨家合作,推出購機優惠方案,搭配月繳2,499元上網吃到飽方案,原價25,900元的NovaGo就可零元帶回家。

華碩聯合科技行動通訊業務副總黃立中昨天表示,華碩發現有一群商務族群,對於電腦的連網需求非常強,但是在外面經常碰到沒有網路可以上網、或是擔心公共區域的WiFi網路有安全性疑慮,內建4G連網功能的NovaGo可解決這個窘境。

其次,智慧手機進化速度放緩,許多消費者換機節奏拉長,現在很多民眾門號綁約到期後,還不想換手機,就拿資費來綁家電或其他產品,未來隨時連網筆電加入戰局,成為不錯的選項。

華碩攜手高通 展現情誼

華碩(2357)攜手高通,搶先推出全球第一台隨時連網(Always Connected)電腦NovaGo,具有雙重意義。

華碩是少數擁有自主研發團隊的PC品牌,而且同時具備電腦與手機的產品技術與經驗,華碩NovaGo此次搶得頭香,成為全球第一台正式上市的隨時連網筆電,展現華碩在技術的領先優勢。此外,此次合作展現出華碩與高通間的「麻吉」關係。這幾年華為、小米、OPPO等大陸手機品牌橫掃全球,吸引高通的注意,傳出高通為了挖聯發科牆腳,提出極優惠的手機晶片授權金補貼給陸系品牌。外界擔心高通如果獨厚陸系手機廠商,對於華碩在手機市場的競爭將非常不利。

此次NovaGo搶先推出,某種程度掃除了相關的外界疑慮。

[Home]


2018/01/17 2.4.2. 面對一線大廠震天殺價 台電競NB雙雄應戰策略受矚目 [ 電子時報 陳玉娟]

2017年電競NB出貨僅達約500萬台,且2018年增幅恐持續放緩至個位數。

原市場預期2017年採用NVIDIA GTX 1050以上規格且銷售對象主力為遊戲玩家的電競筆記型電腦(NB),全年出貨規模可達550萬台,較2016年大增逾2成,然令人失望的是,據估算,2017年電競NB出貨僅達約500萬台,且2018年增幅恐持續放緩至個位數,可預見的是,隨著電競NB需求擴增有限,競爭者卻不斷湧入且發動殺價戰下,台廠勢必面臨更為激烈版圖保衛戰。

市場估算,隨著多款遊戲大作玩家人數不斷上升,全球電競遊戲市場規模快速擴增,不僅帶動線上遊戲軟體內容、PC硬體與週邊配件,以及網路通訊產業需求大增,直播平台、賽事轉播權、廣告效益及職業戰隊俱樂部等創新盈利模式等,也大舉為電競帶來了龐大商機,加速生態鏈建構膨脹中。

其中,在電競NB方面,面臨全球NB需求持續下滑,NB業者為尋求出路,且有微星轉型成功、推升獲利大躍進範例在前,因此紛紛大動作轉進高價、高毛利的電競NB戰區,期望能複製微星模式,於NB寒冬期中能使獲利逆勢拉升。

NB代工廠直言,近年微星獲利逆風大增的成績,以及華碩ROG品牌NB利潤豐厚及品牌實力強勁,引來各路人馬關注,不少客戶直接拿這二個業者的產品,尋求台灣NB代工廠複製開案,企圖抄近路搶市佔。2016年仿效華碩、微星的機種相當多,但由於電競NB特性與一般NB完全不同,不只是外型設計要求酷炫及質感,軟硬體效能與功能更要能符合玩家需求,品質與品牌實力更是仿效者不易在短時間內拉升匹敵,因此,2016年電競NB大戰,華碩與微星成功壓制各路人馬來襲,市佔王位不動如山。

但是2017年電競NB戰況出現極大變化,由於全球NB市佔前三大惠普(HP)與戴爾(Dell)全面提升電競NB投入力道,為快速搶奪市佔,2大廠不惜下殺售價,選擇力攻899~1,099美元價格帶,明顯且相當迅速地對聯想等二、三線電競NB業者造成影響。面對美系勢力來襲,微星與華碩及早展開部署,採取拉升規格與強化設計的策略,將主攻價格帶擴大至1,299~1,799美元,成功閃避戴爾與惠普殺價戰場。

在東南亞、歐洲及亞太市場,華碩、微星均保持出貨領先優勢,北美則是並列第二,另於低價機種為主的大陸市場,亦是分居二、三名,選擇主攻中高階市場,不與大打價格戰的聯想、海爾等正面對決。

不過,儘管華碩、微星成功防堵各撥人馬用盡手段挑戰,然據了解,全球電競NB市場出貨動能不如預期中來得強勁,殺價搶市佔情形將更為慘烈。據估算,2017年採用NVIDIA GTX 1050以上規格且銷售主力確實為遊戲玩家的電競NB機種,全年出貨規模只達約500萬台,不如外界預期550萬台期待目標,2018年增幅恐僅有個位數,面臨電競NB需求擴增有限,惠普、戴爾及聯想持續發動殺價戰下,台灣電競NB雙雄微星、華碩還擊策略,以及宏碁、技嘉等二、三線電競NB業者求生之路備受關注。

 

[Home]


2018/01/17 2.5.1. 智慧路燈2018年全球各地點亮 LED大廠搶搭智慧城市商機 [ 電子時報 韓青秀]

LED智慧路燈將可作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礎,國際大廠紛紛搶進布局,光寶看好2018年出貨將可望成長40%~50%

隨著5G及物聯網建置推動,智慧城市將LED戶外照明轉變成為物聯網的網路結點,多家國際大廠如飛利浦、Silver Spring NetworksSensus等均開發相關智慧照明方案,而台廠也有光寶積極布局,透過在智慧路燈上放置感測器等裝置進而串連整合相關城市資訊,包括美國、印度、中東、大陸一線城市等地區相繼展開智慧路燈計畫,雖然整體比重仍有限,但智慧城市升級趨勢浪潮來勢洶洶,2018年將在全球各地擴大展開。

隨著世界各大城市相繼競爭規劃轉型至智慧城市,城市智慧化重要性日益提升,對於照明業者來說,LED智慧路燈的推動,將有助於提早擺脫LED普通照明的價格競爭泥沼,並提早搶佔其後續營運維修的市場版圖,而智慧照明與智慧城市計畫的參與,更有利於大廠發揮跨界資源整合與策略結盟的優勢,排除單打獨鬥的中小型競爭者,業者指出,5G商業運轉的需求將在下半年提早卡位,看好2018年全球LED智慧路燈需求可望加速推廣。

近年來飛利浦照明的布局動作最為積極,目前已在全世界37個國家、850個城市推出智慧聯網照明「CityTouch」計畫,飛利浦指出,原本在LED照明可以節省約5成的能源消耗,若再進一步透過連網照明,將可再降低約30%耗能,並預期將於2025年前透過智慧連網照明造福全球約30億人口。

飛利浦推動的CityTouch全方位路燈照明管理系統,可透過整合軟體應用介面與照明設備,讓城市管理者能透過靈活的簡易操作功能、自動偵測報修與即時遠端控管功能,並藉由在照明及家電領域的優勢,近年來大力拓展大陸市場商機,並與如小米、聯想、華為等共同推動區域市場標準。

美國各地也開始投入智慧城市發展,包括加州、華盛頓州、紐約州等已開始使用感測器和攝影機,將資料連結至雲端數據以解決城市問題,如能源效率、公共安全、交通等需求,根據美國全國城市聯盟(National League of CitiesNLC)報告指出,約有66%的美國城市開始發展智慧城市,另有25%尚未有智慧城市系統的城市,也嘗試探索此一新趨勢。

印度新德里日前於新德里康諾特廣場(Connaught Place)中心安裝15根智慧電線杆,做為智慧城市措施 (smart city initiative)示範點;而智慧城市計畫是由印度總理莫迪所提出,中央政府將會撥出共4,800億盧比給被選定的100個城市,以改善城市的基礎建設,並以逐年撥款的方式配給資金。

光寶表示,LED智慧路燈可以視為發展智慧城市的第一哩路,由於路燈兼具高度與密度的優勢,將可作為智慧交通建設的絕佳載體,近年來已相繼取得台灣、美國、英國、中東等不同區域的LED智慧路燈標案,預計2018年旗下LED智慧路燈出貨將可望年增40~50%

大陸照明業者飛樂萬喜年看好智慧城市的崛起商機,將結合景觀照明、道路照明、商業照明等傳統照明領域的應用場景,引入物聯網、大數據及雲端運算等技術,據統計,其智慧城市相關的營收貢獻約佔半數比重,除了大陸及東南亞城市外,萬喜年也在南美等地區取得多項專案,擴大投入智慧城市的後續營運維護。

[Home]


2018/01/17 2.5.2. 傳統車商相繼分拆公司 因應新興科技變革挑戰 [ 電子時報 楊智家、范仁志]

傳統汽車製造商嗅到汽車科技對產業迎來的變革趨勢,紛進行組織轉型以求生存。

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在經歷從科技產業所帶來的傳統疆界模糊變革,隨著來自矽谷在自駕、電動技術及共享汽車的加速發展刺激下,全球各傳統汽車製造商、一線零組件供應商及相關零配件業者,均敏銳嗅到未來汽車產業將自駕與電動技術納入考量、未來甚至可能成為汽車主流的趨勢。

因此近年可見愈來愈多傳統汽車製造,紛紛藉由公司分拆或合組等方式,成立特別從事於新興自駕、連網及電動技術研發的新公司或事業,以避免在這波汽車科技興起洪流中遭淹沒。

據彭博(Bloomberg)報導,據知情人士透露,德國汽車零組件大廠大陸集團(Continental)正研擬是否調整該公司組織結構的早期試探性計畫,尋求分拆為個別上市的業務,藉此提供個別事業單位分散的技術資源,以各自專注於自有業務發展,以期能因應汽車產業愈來愈快的市況、技術轉變。

畢竟隨著自駕、電動技術興起,未來Continental這類汽車零配件廠可能面臨傳統內燃機汽車零配件訂單需求下滑情況,若能因應當前汽車科技市況做出組織調整,或較有不會遭趨勢潮流淘汰的可能。

同時,近期Continental與其更大的德國競爭對手博世(Bosch),各自購買數位地圖服務公司HERE5%股份。戴姆勒(Daimler)BMW及福斯(Volkswagen)旗下奧迪(Audi)均同樣持有HERE股權。另外,HERE也有與英特爾(Intel)Mobileye等業者合作開發自駕技術。

Continental以外,一線汽車零組件大廠Delphi201712月也將公司分拆為Delphi TechnologiesAptiv兩家公司,其中Delphi Technologies鎖定在汽油及電動汽車動力發展,Aptiv則負責開發連網及自駕車。

飛雅特克萊斯勒(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則是在2年前將旗下法拉利(Ferrari)超級跑車事業部,分拆為一家市值216億美元的新公司,未來也計劃將旗下Magneti MarelliComau兩個汽車零組件事業部進行分拆。

戴姆勒(Daimler)2017年底也宣布計劃轉型為擁有3家子公司的控股公司,3家子公司包括賓士(Mercedes-Benz)及廂型車、戴姆勒卡車暨客車(Daimler Trucks & Buses),以及已為法律實體的金融服務部門。這也是戴姆勒10年前出售克萊斯勒子公司以來,的最大規模重組行動,藉此以適應於當前新興汽車科技及概念對傳統汽車業形成的衝擊。

另外,瑞典汽車零配件廠Autoliv則是將該公司電子主動安全操作、傳統汽車安全帶及安全氣囊業務,分拆成立單獨子公司。

近期德國福斯與南韓現代汽車(Hyundai)也各自宣布,與美國自駕車新創企業Aurora Innovation合作,Aurora是由TeslaGoogle等業者自駕車專案前高階主管創立的新創企業。福斯在2016年並已設立自有Moia數位事業部,初期鎖定在發展共乘這類服務,計劃2020年前推出I.D.電動車產品線。

日新創企業以虛擬城市加速自駕車學習

在實際城市中的自動駕駛測試限制仍多,日本新創企業建設虛擬實境城市研發自動駕駛。

隨日產(Nissan)Level 2自駕車於20168月在日本上市,日本汽車業積極擴大對自動駕駛技術的投資,希望能儘快讓相當於完全自動駕駛的Level 4Level 5自動駕駛技術問世,而許多新創企業也跟著投入相關領域,爭奪商機。

據日經新聞(Nikkei)網站報導,在日本爭奪自動駕駛技術商機的新創企業中,有一家特別的廠商Ascent Robotics,引進虛擬實境(VR)技術來加速自駕車人工智慧(AI)的學習速度。

目前自駕車用AI均引進深度學習技術,希望在實際操作環境中學習與修正,減低人工撰寫程式時難以避免的bug;但為避免測試過程中發生意外,日本政府對開放自動駕駛技術公路測試一事相當謹慎,導致實際測試拖延。

Ascent Robotics面對此一難題的應對之法,就是製造出一座虛擬城市,這個城市的外觀取材自實際城市,因此會與實際城市有相同的道路建築,也有近似的人流車流,但就算自動駕駛系統出錯撞上建築與人群,也不會製造實際意外,這讓廠商可以更大膽地進行自動駕駛測試與學習,以便找出系統漏洞。

據日經轉述Ascent Robotics CEO石崎雅之說法,不同於實際道路測試,虛擬實境城市測試只要電腦啟動就能執行,因此可以每日24小時持續測試,甚至不需要安排駕駛在車上。

更重要的是,有些狀況在實際測試中很難發生,但卻不得不防,比方一群醉鬼出現、運豬車翻覆滿街都是豬亂跑、甚至颱風洪水之類狀況,在虛擬城市中都可以隨機安排。

當然,這些罕見現象出現頻率太高,可能會帶來不良學習影響,因此Ascent Robotics的人工智慧還分成教官與學員的角色,有駕駛訓練教官與突發事件應變教官,因應測試需求出現。

Ascent Robotics目前正積極收集全球各地城市資料,建立一座座虛擬實境城市,訓練自駕車人工智慧,石崎雅之表示,現在不管虛擬實境城市還是人工智慧訓練進度都還不足,預定在資料完成度達實際世界1%水準時正式對外公開。Ascent Robotics目標是在2020年完成Level 4自駕技術的研發。

日電動車布局策略 以大陸市場為前哨站

由於氫燃料電池車推廣偏慢,加上歐洲追隨美國與大陸進行電動車發展,讓日本汽車業在2010年代的電動車發展風潮中,落後歐美一截,雖然主要汽車大廠在2017年都已確定自身的電動車技術方案,但據週刊鑽石(Diamond)報導,日系車廠多數把重點擺在大陸市場。

目前的環保車種中,豐田(Toyota)的油電混合車Prius全球累積銷售冠軍,日產(Nissan)Leaf是電動車累積銷售量的王者,豐田的Mirai也是氫燃料電池車一哥;另外,馬自達(Mazda)仍積極推廣其Skyactic-D技術產品。

由於世界最大單一汽車市場的大陸,也無法不正視日本汽車廠的存在;大陸以電動車市場為首的新能源車(NEV)市場,就成為日系車廠在電動車市場迎頭趕上的憑藉。

本田汽車(Honda)與東風汽車,目前在大陸武漢投資約500億日圓(4.5億美元),興建雙方合資的第三間工廠,預計2019年上半開始生產新車,屆時東風本田的年產車數將達60萬輛,其中有備受市場歡迎的傳統車種,也會有電動車種。

不過本田要在2018年提早推出與大陸合作的電動車,搶在日產計劃的2019年、豐田規劃的2020年以前上市,這是針對大陸將從2019年起實施的新能源車政策:在大陸市場年售3萬輛以上的車商,2019年銷售總車數的10%,需為新能源車,2020年要進一步提高到12%

日產已有電動車,豐田將在2018年推出插入式油電混合車,可以滿足大陸要求,所以缺乏相關產品的本田必須急起直追,甚至以大陸做為全球電動車事業的新起點。

日本市調機構富士經濟(Fuji Keizai)預測,全球電動車銷售將在2030年超過油電混合車,主要因素在大陸市場,因此歐美車廠除在本土布局電動車外,也積極投入大陸市場,日本車廠不管是內部競爭還是對外競爭,電動車事業都必須以大陸市場為前哨。

[Home]


2018/01/17 2.5.3. 920億美元投資計畫上膛 車廠搶攻電動車 [ 工商時報 陳穎芃]

路透報導,汽車製造商連日來相繼在底特律車展發表電動車投資計畫,使近來全球車廠宣布的電動車投資總額累積達920億美元,其中多數將投入大陸市場。

據路透統計,上述920億美元當中有多達520億美元來自德國車廠,包括福斯近日宣布的400億美元電動車投資計畫。大陸汽車製造商合計將投資210億美元,其餘190億美元來自美國業者。

儘管去年全球汽車銷售量9,000萬台中只有不到1%是電動車,就連高居電動車市場領導地位的特斯拉(Tesla)去年銷售量也只有10萬台,但各家車廠依舊認為布局電動車市刻不容緩。

福特就在周日宣布,2022年前將投資110億美元發展電動車,較先前預估金額增加1倍以上。

戴姆勒日前也宣布投資117億美元,在未來推出10款全電動車及40款油電混合車。通用雖未公布明確投資金額,但也表示2023年前將推出20款採用鋰電池及燃料電池的電動車。

在德國方面,福斯日前宣布將在2030年前投資400億美元,將旗下300款汽車電動化。這些業者不約而同瞄準大陸市場,因為大陸先前宣布新法規,要求汽車製造商自明年起達到政府要求的電動車產量配額。

通用執行長芭拉(Mary Barra)表示,通用對電動車的投資多數將導向大陸,未來通用旗下頂級品牌凱迪拉克將擔任前鋒打入大陸電動車市場。

除了各家業者看好大陸電動車需求之外,歐美政府減碳政策也對汽車製造商形成壓力,再加上傳統車廠不甘心讓特斯拉專美於前,皆促成這波電動車投資潮。

[Home]


Confidentiality Note
本郵件含有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機密資訊、或受法律保護之資料,唯有原發信人指定之收信人得閱讀或使用本郵件之內容。如您並非被指定之收信人,請立即將本郵件及所有附件予以刪除;請勿揭露、儲存或使用本郵件之任何資訊,並請您立即告知原發信人本郵件的傳遞錯誤。謝謝您的合作。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ny attach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from Inventec 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and/or privileged and intended to be solely for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s or entities named in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e aware that any disclosure, saving or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ttachmen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f you have received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n error, please notify us immediately, and delete the e-mail and attachments.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