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6 全球產業資訊

 1要聞

  1.1國際

   1.1.1. 川普亞洲行 聚焦北韓與貿易  [經濟日報]

  1.2台灣

   1.2.1. 一例一休修法 歐美商會提建言  [經濟日報]

  1.3兩岸

   1.3.1. 兩岸企業家峰會 五大咖出席  [經濟日報]

 2財經

  2.1國際

   2.1.1. 外銀:美元人民幣 長線偏多  [經濟日報]

  2.2台灣

   2.2.1. 今年加薪2位數 群創華邦爽翻 上市櫃調薪 半導體電子零組件家數最多  [蘋果日報]

 1集團新聞

  1.1. 葉國一做文創 傳入股寬魚  [經濟日報]

 2展會

  2.1. 世界車聯網大會 概念股催油門  [工商時報]

 3產業相關

  3.1Cloud Computing

   3.1.1. 兩岸微流行 /「共享健身倉」 時間到就斷電  [聯合報]
   3.1.2. 車聯網發展邁入第三階段 眾廠加速OTA技術應用 顛覆車輛軟體管理型態 邁向全自駕車目標  [電子時報]
   3.1.3. 緯創金雞 緯穎拒當伺服器小3 今年營收倍增挑戰800 將以112元掛牌興櫃  [蘋果日報]
   3.1.4. 尬物聯網 5大電信仙拚仙  [工商時報]
   3.1.5. 中科曙光、寒武紀聯手打造AI伺服器  [電子時報]
   3.1.6. 阿里戰略投資中天微 已低調出貨5億顆SoC晶片  [電子時報]
   3.1.7. AI和人類分不清 CAPTCHA需要再進化  [電子時報]
   3.1.8. 深度學習開發介面Gluon:微軟和亞馬遜合推Gluon開發介面 將影響雲端運算既有生態  [電子時報]
   3.1.9. Google可考慮藉由收購 擴大雲端市場佔有率  [電子時報]
   3.1.10. Mercedes創新與實測並進 籲立法跟上自駕發展腳步  [電子時報]
   3.1.11. 印度IT產業:人工智慧取代IT服務外包工作 裁員潮持續席捲印度IT產業  [電子時報]
   3.1.12. 華碩發表ESC8000 G4/ESC4000 G4伺服器  [電子時報]

  3.2Smart Mobile

   3.2.1Wearable

    3.2.1.1. 蘋果Apple Watch動能急拉 供應鏈喜憂參半 恐擴增供應商家數 殺價搶單戰火加劇  [電子時報]
    3.2.1.2. VR二年 設備開始削價競爭以求普及  [電子時報]

   3.2.2Smartphone

    3.2.2.1. 大立光營收 23月高點  [經濟日報]
    3.2.2.2. iPhone X超熱銷 蘋果要鴻海趕工出貨  [經濟日報]
    3.2.2.3. 小米報喜 今年營運目標達陣  [經濟日報]
    3.2.2.4. 可成明年將獲新蘋單  [經濟日報]
    3.2.2.5. iPhone X好威 大立光10月營收 創今年新高  [工商時報]
    3.2.2.6. 手機出貨目標超過1億支 雷軍:小米明年進世界500  [工商時報]

  3.3IT Industry

   3.3.1. 與高通樑子越結越大 蘋果莫非破釜沈舟甘冒技術落後風險  [電子時報]

  3.4Personal Computing

   3.4.1. 英特爾新收購或助CPU效能大增 對NVIDIA GPU形成挑戰  [電子時報]
   3.4.2. 蘋果在MacBook上所犯的三大錯誤  [電子時報]
   3.4.3. 日企結束PC事業決策太遲 恐影響經營價值  [電子時報]

   3.5.1. RFID邁進工業4.0市場 ALIEN攜手恆隆切入無人商店、智慧棧板、智慧工廠  [電子時報]

  3.6Solar(Green Energy)

   3.6.1. 太陽能廠營運遇逆風  [經濟日報]
   3.6.2. Tesla 3Q17虧損大於預期 Musk:裁員是因不符高績效標準  [電子時報]
   3.6.3. 工研院開發報捷 太陽能行動電池 出門更來電  [工商時報]
   3.6.4. 陸對韓太陽能料源雙反 判決前拔河力道更顯  [電子時報]
   3.6.5. 電池和機身一樣重 電動飛機何時衝上天?  [電子時報]

[Home]


2017/11/06 1.1.1. 川普亞洲行 聚焦北韓與貿易 [ 經濟日報 鍾詠翔、任中原]

美國總統川普5日飛抵上任來首次亞洲行的首站日本,對北韓的聲明措辭更趨強硬,並將展開貿易協商,符合他這次出訪的兩大重點:北韓與貿易。不過,在川普高舉「美國優先」大旗之際,他將面臨消除亞洲友邦疑慮的重大考驗。

此外,他證實將與俄羅斯總統普亭會面,也可能引發新的爭議。此前「通俄門」特別檢察官穆勒已起訴川普去年競選總統團隊的三個幕僚。

川普搭乘的「空軍一號」總統專機5日降落橫田空軍基地,他在機場發表簡短演說後,隨即前往埼玉縣「霞關鄉村俱樂部」,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高爾夫球敘,陪同打小白球的還有「亞洲球王」松山英樹。

川普表示,北韓是亞洲行的重點討論議題,很快就會決定是否將北韓列為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川普也說,美國與其盟邦已經做好捍衛自由的準備,任何獨裁者、政權和國家永遠都不應低估美國的決心。川普的資深幕僚上周透露,川普打算向亞洲領袖表示,應對朝鮮半島核武危機「快沒時間了」。

貿易是川普亞洲行的另一個重心,他試圖說服亞洲友邦同意實施更有利於美國的政策,川普認為25年來美國在貿易領域的表現欠佳,這次他將與亞洲國家討論公平、自由及互惠的貿易關係。川普夫婦5日將與安倍夫婦共享和牛晚宴,晚宴對話重點將聚焦於貿易,且這個議題可能維持到6日的正式會談。

此外,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是亞洲行的重頭戲之一,屆時川普將發表演說,可能會提及美國傾向支持雙邊關係,而非多邊協定,預料川普不會提出任何具體經濟政策改變。

川普與普亭本周也將在越南APEC峰會場邊會面。他說,美國希望在北韓問題上能獲得俄羅斯的協助。

川普8日訪中 享超規格禮遇

美國總統川普將在8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由於今年4月習近平訪美時,川普對習近平相當友好,現在輪到習近平做東,預料他將投桃報李,讓川普感受到「比國事訪問更加碼」的經驗,讓這場「川習會」在和緩融洽的氛圍下進行。

川普顯然重視習近平。當中共「十九大」決定將習近平思想納入黨章時,川普曾致電道賀,此為「不同凡響的高度」。川普出訪前,把美股迭創新高及經濟加速成長宣揚成他的政績, 並表示「習近平了解且尊敬這些」。不過貿易,仍是雙方關係的一大麻煩。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表示,川普將感受到超規格的待遇,但到底會如何「加碼」還不得而知。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說,中國將為兩位領導人安排非正式活動,「營造良好氛圍」,有充裕時間談重要議題。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滕建群表示,中國將順應川普「 好大喜功」的作風,「讓川普得到立即的滿足」。人民大學國際關係教授王義桅表示,「我們會讓他覺得自在。他有可能連任,我們必須從長期的觀點來看待,不會視他為『外人』或笑柄」。川普在中國頗受歡迎,許多人讚賞他的商業頭腦,對川普的評價也不像他在美國及歐洲那麼備受爭議。

[Home]


2017/11/06 1.2.1. 一例一休修法 歐美商會提建言 [ 經濟日報 邱金蘭]

一例一休修法,引來外商關注,歐美商會透過國發會提出建議,除工時上限及輪班間隔支持乙案外,並爭取薪資達一定水準的高階經理人,可採「責任制」排除勞基法適用,行政院長賴清德指示相關部會研議透過函釋處理。

所謂薪資達一定水準,初步建議以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各業平均(月)薪資的三倍為準,目前約14萬元。

行政院長賴清德昨(5)日召集相關部會討論勞基法修正案,聽取部會對這次修法意見,值得注意的是,國發會特別在會中提出外商兩項建議。

包括第一,建議對薪資達一定水準的高階經理人,採「責任制」,也就是不受勞基法有關工時、例休假等規定,例如不受一天工作8小時限制等。

與會官員表示,勞動部說明責任制規定,現行法律已有授權規定,因此透過行政函釋處理即可,不必修法。賴清德也當場指示,由政委林萬億召集國發會、勞動部及科技部等部會,進行研議。

官員表示,科技部長陳良基也在會中建議將新創事業,納入適用責任制,加上不少科技事業也有此需求,因此科技部一併參與研議。

第二,勞動部預告的五大修法內容,有兩案部分,外商均建議採乙案,包括輪流間隔以11小時為原則,例外經勞資協商同意才8小時;工時上限則採乙案,工時帳戶,加班時數以三個月為一期,總時數不超過138小時,單月可適度放寬為54小時。

勞基法修正案/輪班間隔8小時 多數部會挺

行政院昨(5)日開會討論勞基法修正案,輪班間隔時間除交通部外,多數部會都支持甲案間隔8小時;工時上限則是甲、乙案各有支持者。賴揆今(6)日將親自召開行政、立法協調會報,聽取黨籍立委意見。

據了解,不論是輪班間隔或工時上限,民進黨籍立委對甲、乙案各有支持者,但支持乙案者略多一些,今天行政、立法協調會報將有一番論戰。賴揆最快在今天作出裁示後,提本周四(9日)行政院會通過後送立法院審議。

行政院長賴清德昨天加班找來各部會,聽取對勞基法修正案意見。在輪班間隔方面,昨天會中除交通部因公共運輸安全考量,主張間隔時間久一點的乙案,其他部會包括經濟部、衛福部等都支持甲案,也就是現行作法原則8小時。

[Home]


2017/11/06 1.3.1. 兩岸企業家峰會 五大咖出席 [ 經濟日報 林則宏]

中共19大後規模最大的兩岸交流活動—「2017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6日登場,不僅出席的兩岸企業界代表超過千人,創歷年之最,更首度結合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近700家台商,同場舉辦「大陸台資企業產品展銷會」,展現30年來兩岸經貿合作成果。

首屆海峽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是由南京市政府與江蘇省台辦於2008年主辦,之後又於2010年、2011年、2012年舉辦過三屆,並在兩岸政經產學界人士共同倡議下,於兩岸分別設立兩岸企業家峰會社團,輪流在台灣與大陸舉行年會,以推動兩岸產業合作與交流。

今年峰會主題為「兩岸產業融合發展:新形勢、新商機、新思路」,在6日上午開幕式與專題演講後,將按宏觀經濟交流小組、能源石化裝備產業合作推進小組、金融產業合作推進小組等八個小組進行專題論壇。

主辦單位表示,今年出席人數將逾千人,規模勝過往年四屆峰會。

包括: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工總理事長許勝雄、電電工會理事長郭台強等多位台灣重量級企業家也將出席。

據悉,大陸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將出席6日上午開幕式。由於本屆峰會不僅是19大後規模最大的兩岸交流活動,也極可能是今年底,甚至明年3月大陸本屆政府改組前最後一場兩岸大型活動,讓俞正聲將在會中發表的談話備受關注。

由於去年民進黨再度執政後,兩岸關係陷入低迷,使得外貿協會過去在大陸舉辦的「台灣名品交易會」受到牽連,包括從2009年起已連續舉辦過八屆、極具指標意義的南京台灣名品交易會都被迫中斷。

今年改由國台辦結合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與各地台商協會,共同舉辦「大陸台資企業產品展銷會」。7日至9日舉行的這場展銷會,號稱是台資企業首次大規模、多角度的集中展示,有近700家台商參展,規模遠勝2016年最後一場南京台灣名品交易會的450家廠商參展。


將於117日至9日舉行的「大陸台資企業產品展銷會」,有近700家台商參展。圖為南京國際展覽中心的展覽場地,5日正趕工布展。

[Home]


2017/11/06 2.1.1. 外銀:美元人民幣 長線偏多 [ 經濟日報 葉憶如]

美國聯準會(Fed) 新主席鮑威爾偏鴿派立場,使得外銀與法人對美元、人民幣仍持中長期偏多立場,台灣投資人仍將繼續偏好外幣存款。

雖然今年來投資人大舉布局美元存款,甚至有些人開始買人民幣與澳幣存款,不過事實上在川普上任後今年來美元走勢震盪偏弱,反倒是歐元漲勢較為明顯,日圓先貶後升,人民幣也是近幾月來才呈現谷底攀升。

渣打銀行財富管理處負責人傅敏儀預估,美國明年升息很魺能少於聯準會暗示的三次,預估短期美元有望反彈,中長期看多,日圓則震盪偏空,人民幣貶值預期消退,看法中性偏多。

澳幣方面,澳洲央行公布10月會議紀錄,說不急於追逐其他央行升息,並強烈表明不希望讓澳元進一步升值讓經濟活動與通膨遭到阻力,一度讓澳元受挫,不過匯豐銀行 (HSBC) 最新報告卻仍預計澳洲央行有機會在20181季度上調利率,主要預期勞動力市場的持續收緊將推動薪資增長的幅度更大。

「元大美元指數正2」經理人黃議玄則認為,近期歐元強、美元弱,主要受到西班牙加泰隆尼亞「暫緩獨立 」,歐元出現較明顯的走揚上漲,各國主要央行因經濟回溫,通膨上升,也出現升息聲浪,先是加拿大升息一碼,接著英國央行也傳出考慮年底前升息一碼,讓加幣、英鎊紛紛創短期新高,相對來看美元偏弱。

不過,美國9月利率決策會議紀錄顯示,美國經濟成長動能還在,還是維持12月可能升息論調,但新主席作風有機會為美元帶來較強勁走勢行情。

[Home]


2017/11/06 2.2.1. 今年加薪2位數 群創華邦爽翻 上市櫃調薪 半導體電子零組件家數最多 [ 蘋果日報 廖珮君、江俞庭]

哪些行業的員工,最容易被加到薪?據上市櫃公司自願揭露的調薪家數來看,近3年加薪家數最多的行業,包括半導體、電子零組件,近3年全都排入前2大,加薪幅度最高超過1成;而金融保險業僅在2015年和今年有擠入前3大加薪家數最多的榜單內。

上櫃生醫產業居冠

隨著部分科技產業為了讓員工調薪有感,並感謝員工的努力,和碩(49382014年業績闖過兆元,員工大加薪超過10%,今年以華邦電(2344)、群創(3481)調幅最為驚人,華邦電調薪幅度超過15%,群創幅度最高也有20%,超過科技產業調薪平均值3~5%,希望起示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上櫃加薪家數,近3年全都以生技醫療產業居冠,似乎顯示即便生技醫療業獲利不易,但為了留住人才,仍不惜大手筆替生技醫療人員加薪。

例如今年有加薪的12家生技廠,多集中醫材廠商,包括明基友達集團旗下明基醫材調幅3%、太醫平均調幅2%以上,隱形眼鏡廠精華光學今年也以基層員工調薪為主,調幅2.9%。而藥品製造廠友華、安成藥也大方調薪4%

今年來159家加薪

至於新藥研發廠商,基亞平均調薪率約3~5%;中天生技集團的中天、合一生技則依個人績效表現調幅約為2%~10%不等。

據資料顯示,2017年到9月底,有加薪的159家上市、櫃公司中,加薪家數最多的前3大行業包含電子零組件18家、半導體產業15家、生技醫療產業12家,金融保險業則有8家,此外,加薪幅度則以上市公司15%最高。

2016年則共有225家上市櫃公司加薪,前3大則是電子零組件共26家、半導體17家,塑膠工業13家;2015年則是半導體20家、電腦及周邊設備18家、電子零組件14家,金融保險業則有10家。

[Home]


2017/11/06 1.1. 葉國一做文創 傳入股寬魚 [ 經濟日報 黃冠穎、陳昱翔、黃晶琳]

業界傳出,許久未在檯面上有動作的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看好文創產業前景,擬參與由演藝圈知名經紀人、人稱「寬姊」的邱?寬擔任行銷長的寬魚國際近期將辦理的私募案,認購近四成股權,一旦成局,國內科技業大老們投資文創的美事將再添一樁。

針對葉國一擬入股寬魚國際,英業達發言系統昨(5)日不予置評,強調無法評論葉國一個人理財行為;至昨日截稿前,未取得寬魚國際回應。

業界解讀,由於過去葉國一過去大多以投資房地產以及科技本業為主,如今傳出將首次投資文創公司,透露其看好文創發展潛力,為台灣文創產業注入更多資金與人氣動能。

寬魚國際今年1013日宣布將辦理私募案進行增資,擬發行不超過1萬張的私募股,並洽特定人認購,最快本周五(10日)臨時股東會表決通過後,即可執行。

業界傳出,葉國一預計認購寬魚國際四成私募股,若以寬魚國際上周五(3日)收盤價52.5元計算,扣掉私募案常見的折扣比率,預料葉國一約將砸下1.6億元至2億元入股。

除葉國一擬透過私募方式入股寬魚國際外,據傳光寶集團董事長宋恭源也將出手認購寬魚國際私募,成為主要股東之一,顯示出國內二家科技大廠的老闆均看好台灣文創產業發展。

法人認為,由於私募股有三年閉鎖期,無法在公開市場交易,因此若科技大老紛紛入股寬魚國際,顯然是看好該公司後市前景,這對國內文創產業是正面幫助。

寬魚國際前身是弘捷電路,由寬魚借殼上市,今年81日正式更名,轉型文創產業,目前以電影版權業務作為未來發展重心,並由演藝圈知名經紀人、人稱「寬姊」的邱?寬擔任行銷長。

寬魚國際前九月營收1.1億元,年減50%,主因是正處於轉型階段,文創業務尚未發揮效益,不過從8月開始,寬魚營收逐步轉強,下半年開始應可逐漸看見效益。

科技大咖 競相投入文創

近十年全球吹起電影投資及文創熱潮,台灣科技大老們也積極搶進,包括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富邦集團暨台灣大董事長蔡明忠、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以及正崴集團董事長郭台強等,紛紛投入電影製作、媒體及文創產業。

王雪紅投入文創相當多元,除入主台灣頻道業者TVBS,更打造CATCHPLAY,從電影發行,跨向投資電影「軍中樂園」、「重返二十歲」、「神鬼獵人」近期更搶進OTT影音平台。現在王雪紅最大的熱情在於虛擬實境(VR)新技術,未來更將投資VR內容。

富邦集團暨台灣大董事長蔡明忠與富邦金董事長蔡明興除擁有電信及有線電視平台,更透過成立凱擘影藝,切入電影及文創產業,近期投資包含電影「吃吃的愛」,與Netflix合作拍攝「雙城故事」,現在凱擘演藝更跨入實體平台,打造凱擘影城,經營電影院。

[Home]


2017/11/06 2.1. 世界車聯網大會 概念股催油門 [ 工商時報 陳昱光]

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今(5)日在中國大陸上海登場,市場聚焦車聯網、AI人工智慧、電動車、無人車、5G等新應用,搶占未來10年全球上兆元商機,法人看好台廠供應鏈可望搭上順風車,獲得資金進場卡位。

台新投顧副總黃文清表示,目前各國政府陸續發展智能交通、電動車等政策,中國大陸2019年將實施雙積分制,促使各家品牌車廠必須推出一定比例的新能源車,傳統汽車轉換需求將愈來愈高。從產業面來看,後續由車廠帶動的拉貨動能及市場銷售成長,可望推升車用零組件廠商業績表現。

在車聯網趨勢下,過去提到的車用電子已進一步走向智能應用、感測控制系統等,甚至未來最終發展到無人車,對AI5G等基礎建設需求將大幅增加,而台灣硬體製造具有相當程度的發展與優勢,包含半導體、IC設計、網通基地台等,未來在電動車領域皆有發展空間。

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展示期間,將有TeslaAudiBMW等汽車大廠參加,Tesla雖因第3季財報虧損較大及傳出裁員消息,導致股價及概念股受到波及,但黃文清認為,Tesla只是面臨缺料無法量產,並非銷售欠佳,目前在市場上仍具競爭優勢,預期隨著時間推進,生產問題能夠逐一解決,有助開拓中國大陸新能源車市場。

5G概念股穩懋除受惠VCSEL出貨強勁,第4季營運淡季不淡,市場預估明年起5G基礎建設將陸續成長,長期展望樂觀;另和大、貿聯-KY上周五因特斯拉消息利空影響,股價下跌逾2%,不過,法人仍看好未來Model 3量產動能,訂單可望逐步放大,因此皆給予較高目標價。

國泰證期顧問處經理蔡明翰表示,部分聯網概念股及電動車族群近期備受資金關注,股價波段漲幅已高,主要在反應未來市場趨勢,而現在正值第3季財報公布期間,獲利表現未跟上的個股較容易出現短期回檔賣壓,但整體資金流向沒有明顯反轉跡象,全球持續發展電動車的腳步也不會改變,長線需求看增。

[Home]


2017/11/06 3.1.1. 兩岸微流行 /「共享健身倉」 時間到就斷電 [ 聯合報 賴錦宏]

大陸共享經濟,什麼都能共享。最近大陸多個城市出現「共享健身倉」,從北京、上海到深圳、廣州,這種廿四小時全天營業,獲得使用者青睞。

大部分的共享健身倉,是放在社區中心地帶的一個箱子,內置WiFi、空氣淨化器、網路電視、滅火器、冷氣、緊急警器等,再細心點的內設折疊椅、衣服掛鉤、飲用水。

和大型連鎖健身房或私人教練健身房不同,共享健身倉分三種大中小以及迷你四種倉型,分別能容納6人、5人、4人和2人,價錢都是29元人民幣/小時(最便宜的10元/小時),時間到了會自動斷電,全天24小時可預約。

其實基礎設施比想像的全很多,跑步機、啞鈴、瑜伽球、臥推器、蹲腿龍門架,基本身體各個部位肌肉的訓練都齊備了。倉內還配有一個顯示器,手機掃碼後可以連接視頻教學,相當貼心。

大陸民眾對共享健身房的體驗感受相當不錯。24小時制,加班晚了,或是想體驗一下凌晨四點鐘運動,一般的健身房做不到。「這本來就是因應城市白領時間碎片化,應運而生的商業項目」。

不過,以有健身習慣的白領而言,平均一周上健身倉四次,每次二小時,一年下來,就要花費二千零一十九元。而上海中高檔的大型健身房,一年年費也就二千元到三千元之間,對已辦了健身房年卡的人來說,完全沒有吸引力。共享健身房除了時間上的開放,價格上可是一點都不佔優勢。


上海的公園盒子,健身設備較北京覓跑更為豐富多樣。

[Home]


2017/11/06 3.1.2. 車聯網發展邁入第三階段 眾廠加速OTA技術應用 顛覆車輛軟體管理型態 邁向全自駕車目標 [ 電子時報 陳智德、莊瑞萌、陳明陽、陳端武]

從車載娛樂系統、隨選移動服務一直到未來的全自駕車發展,連網功能都扮演推動車輛技術進展的重要角色,目前業界針對車聯網發展主要區分為四個階段,其中,在現階段正逐步邁入的第三階段,各家業者致力於發展空中下載(Over-the-AirOTA)技術應用,這不僅將改變車輛軟體更新與數據管理型態,亦將成為達成最終階段全自駕車目標的基礎。

業者認為車聯網發展的第一階段,純粹只是車輛與呼叫中心或管理服務建立連線,例如通用(GM)OnStar,且隨著藍牙(Bluetooth)技術引進,讓駕駛可以更安全地撥打與接收電話,然面對愈益精密的智慧型手機被消費者大量採用,且大幅改變駕駛體驗及車內環境之後,車聯網發展的第二階段也緊接著來到。

第二階段的車聯網因為智慧型手機與應用程式(App)普遍被採用,帶動車載娛樂系統快速變成消費者關注的必備功能之一,自從福特(Ford)推出首款車載娛樂服務之後,近年來幾乎所有主要車廠都在車內整合某些種類的車載娛樂系統,不僅可讓SpotifyPandora等熱門App進入車輛環境,與行動體驗相得益彰,亦將消費者的數位生活擴大至車內。

目前車聯網發展正逐步邁入第三階段,在這階段由於OTA技術讓網路應用更加進步,像是行車軟體就如同智慧型手機般可以在遠端完成更新作業,現階段絕大多數消費者必須前往經銷商才能進行軟體更新,造成車廠負擔與消費者不便。

值得注意的是,OTA技術應用不僅將全面改變車輛軟體更新與數據管理的型態,亦將成為第四階段全自駕車發展的基礎,由於全自駕車的問世與採用將大幅改變未來消費者的移動模式,車廠紛開始投入諸如人工智慧(AI)等技術應用開發,以及新型態的運輸模式與提升用戶體驗,車輛設計亦面臨大幅轉型。

至於自駕車何時進入商業運轉階段,目前多數自駕車業者先專注於幾個潛力市場,包括在城市環境中的載客服務、可自動按照既定路線送貨的商用車輛,以及一般消費者車用市場,特別是豪華車款,儘管自駕車市場還未形成,然不少業者已致力於發展自駕車應用。

現階段有幾家自駕車相關業者的技術潛力被看好,像是NVIDIA正在開發號稱是自駕車大腦的解決方案,其客戶包括奧迪(Audi)Tesla等,其中,Tesla是最早進入自駕車領域的先行者之一,若能加速完善Autopilot系統,將有可能是大贏家。

另外,英特爾(Intel)旗下Mobileye為機器視覺系統的領導者,而機器視覺系統亦是自駕車的關鍵應用之一。至於Google旗下Waymo雖非汽車製造商,但堅強的技術實力使其成為業界具吸引力的合作夥伴,可望為自駕車發展腳步落後的車商提供支援。

Intel宣揚自駕車安全性 意在建立信任 推升民眾興趣

自動駕駛技術發展迅速,產業界認為自駕車將比一般大眾的認知更早上路。但目前面臨一個難題,調查顯示,大多數美國人對於搭乘自動駕駛車有所保留。因此英特爾(Intel)近來除大力推動技術及監管法規的發展,並致力於宣揚自動駕駛車的安全性,增進大眾的興趣與了解。

Car And Driver Blog報導,消費者對自駕車容有疑慮,但卻能被說服。Intel執行長Brian Krzanich表示,Intel具備進出匝道(On-ramp to off-ramp)能力的車輛,或是與Waymo合作推出的無人駕駛計程車,都是為了增進人們對自駕車的興趣與了解。

此外,英特爾推出由NBA球星LeBron James擔綱的自駕車產業第一部廣告,目的即是要建立自駕車的安全性值得信賴的形象。

自駕車的設計基本上可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僅依照實際發生的路況進行被動反應,另一種則會觀察環境並有一組預設的行車規則,對交通安全更有保障。例如車輛在雙線道行駛,道路兩旁停放有其他車輛,由於可能會有人員闖入車道,因此預設的行車規則中,有一條是基於煞車距離來限制車輛的速度。

隨著自駕車車禍日增,對改善安全性及減少致命交通事故的承諾,已是被廣泛宣告的道德義務,只不過這類承諾通常缺乏佐證數字而流於空泛。但是自主駕駛(Autonomous Driving)與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技術開發商Mobileye201710月中發表的白皮書則一掃此前的曖昧含糊。

Mobileye在文件中明確指出,只要監管機關與企業同意將相關法規標準化以利自駕車遵循,那麼美國的死亡車禍數量將從目前每年4萬件減至40件,而自駕車發生車禍的機率,則降至約與商業班機在飛行途中機翼掉落的機率相當。

機器造成的死亡車禍總是會招來更嚴格的審視,而自駕車的安全承諾對大眾確有吸引力,經過各方協議的標準化法規亦將有助於釐清車禍調查與肇事責任,而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個共識。亦即社會與政府與其對那仍可能發生的40件死亡車禍耿耿於懷,反而更應該放眼於能被避免的39,960件死亡車禍。

英特爾致力於自駕車技術發展已8年,在Google的自駕車計畫扮演驅動系統設計主力,並從2016年開始投入數十億美元以強化在自駕領域的實力,包括與BMWMobileye結盟,該聯盟並宣布將在2017年底前,部署一個包含40部自駕車的先導計畫。

Mobileye另一項獨立計畫則仍依進度正常運作,車隊由約100部配備無人自動駕駛系統的測試車輛組成,預計將陸續派遣至以色列及歐美各地,第一批約在2017年底前,其餘車輛則在2018年底前。英特爾已於2017年初以150億美元收購Mobileye

為了讓大眾做好接受自駕車的心理準備,英特爾在亞利桑那州Chandler園區建置一個小型測試車隊,評估10位受測對象在第一次搭乘全自動駕駛車時,以及搭乘前後的反應。這個測試計畫中發現,最有趣的應該是:對自駕車欣然接受與存有疑慮的雙方,各自的理由存在明顯矛盾。因此,英特爾計劃針對更大量的受測對象進行更多研究。

福特執行長:智慧車將如同手機般重要

福特執行長Jim Hackett表示,未來人們生活將離不開智慧車。

福特汽車(Ford Motor)執行長Jim Hackett表示,要像《霹靂遊俠》裡的李麥克一樣跟車子開玩笑,可能還要幾年時間。但隨著GPS系統、連網、自動煞車等智慧汽車技術變得越來越普遍,消費者將以10年前對iPhone表現出的同等激情擁抱智慧車。

Fast Company報導,Hackett出席Fast Company Innovation Festival談到,向114年歷史的福特帶來新創意的挑戰時表示,汽車業可能要很多年才能真正見到全自駕車等重大轉變。但確定的是,汽車僅為接受駕駛控制的被動物體想法,會比人們想像的更快成為過去式。

一旦消費者體驗到連網車帶來的種種便利,就回不去了。HackettiPhone為例佐證其觀點,自iPhone問世以來,傳統手機銷量大減,部分原因是消費者用過不僅能打電話或發簡訊的手機後,已經對傳統手機失去興趣。

人們現在生活中有許多事要依靠智慧型手機,未來的汽車亦為如此,屆時車子會有非其不可的功能。而這些技術將改變駕駛體驗,例如未來汽車將能與週遭環境連網,找到最近的停車位。這樣的功能不僅方便,還能減少駕駛浪費在找停車位的時間,且能減少碳排。福特的夢想是停車位和汽車可互相溝通,好更快找到彼此。

Hackett5月接任福特執行長,取代1989年以來一直為福特效力的Mark Fields。他之前曾監督過福特旗下Smart Mobility。於2016年成立的Smart Mobility專攻連網和自駕車等新興技術。

Hackett曾將密西根州辦公家具大廠Steelcase從家具製造商改造成2016年營收31億美元、採用各種創新科技的公司;還曾擔任密西根大學的臨時體育主任。

Hackett堅信,就算行動叫車服務日益普及,人們還是會想買車。買車能為消費者帶來控制感,無論未來將發生哪些顛覆性的變化,這點都不會改變。


從車載娛樂系統到全自駕技術,連網功能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Home]


2017/11/06 3.1.3. 緯創金雞 緯穎拒當伺服器小3 今年營收倍增挑戰800億 將以112元掛牌興櫃 [ 蘋果日報 王郁倫]

緯創(3231)集團白牌伺服器廠緯穎科技(666913日將以112元掛牌登錄興櫃,揭開白牌伺服器產業神秘面紗。不過,市場盛傳鴻海(2317)奪微軟2018年資料中心60萬台伺服器大單,2018年白牌伺服器將陷激戰。

市場傳鴻海奪大單

緯穎總經理洪麗甯坦言伺服器競爭激烈,但生意促成因素多,包括交期與服務,緯穎定位是「對客戶不是最大也要做第2大供應商,絕不做第3。」

台灣是伺服器王國,全球市佔率超過9成,緯穎今年營收比去年倍增挑戰800億元,受惠於2大客戶臉書及微軟釋單成長,洪麗甯樂觀看2018年續成長。

伺服器除品牌伺服器惠普和戴爾的訂單,近年隨著資料中心需求竄起,訂單多由台廠囊括;目前有與7大資料中心合作的包括廣達(2382)集團旗下雲達、緯創旗下緯穎、英業達(2356)及神達(3706)旗下神雲。

聯手雲達而非競爭

全球7大資料中心需求大戶包括谷歌、微軟、臉書、亞馬遜、阿里巴巴、百度、騰訊都與台廠合作,緯創於5年前成立緯穎,專注白牌伺服器業務,和本身品牌代工業務區隔,目前緯創持股60%,緯穎最大2資料中心客戶包括臉書及微軟,2大客戶營收佔比超過9成。

洪麗甯表示正積極與一線資料中心另外3家進行POC(概念產品驗證),期望分散風險。

對於市場認為雲達是緯穎最大對手,洪麗甯認為其實大客戶仍有很高比例買品牌伺服器而非白牌,所以是「聯手雲達去取代品牌伺服器市場」,而非彼此競爭。緯穎目前無自有工廠,所有訂單委託緯創代工,在墨西哥、捷克、中國中山廠都有基地就近交貨。

洪麗甯表示,緯穎會爭取2線資料中心客戶訂單,並與通路加值商合作服務中小型客戶,長期目標2線客戶營收佔比10~15%,不過無法預估達成時間表。隨記憶體及固態硬碟價格大漲,壓抑毛利率,未來的策略將與客戶合作包供應商3年長單因應。

[Home]


2017/11/06 3.1.4. 尬物聯網 5大電信仙拚仙 [ 工商時報 林淑惠]

拚物聯網,五大電信商規畫新藍圖!電信三雄日昨分別拿到NCC核發首批各300萬門的物聯網門號,最快年底正式對外公開販售,除此,中華電信物聯網大平台,將於年底試營運,明年第一季正式商轉。遠傳除了儘快銷售物聯網門號之外,未來不排除投資物聯網新創事業。台灣大哥大則在日前結盟SIGFOXmyfone直營門市最快年底正式銷售向SIGFOX採購的物聯網產品。

亞太電信押注發展LoRaNB-IoT兩大技術,年底並將推出多項「科技城」物聯網產品。

亞太電信董事長呂芳銘日前表示,在物聯網領域,亞太電會以700/900MHz兩個頻段、合計上下行共50MHz全力發展物聯網業務。

除在北部地區已建置了500LoRa基站,亞太電信總經理陳永正進一步指出,近期完成NB-IoT核心網路建置,也已投入各項應用服務開發,包括各類模組認證、與國內外知名大廠合作智能路燈、環境感測器解決方案,未來將依據物聯網服務類型,提供相關解決方案。

台灣之星在物聯網領域,將主推NB-IoT技術,並已投入相關網路建設,將透過擴大結盟攜手更多策略夥伴,合作推出多元化的物聯網應用服務。至於物聯網初期發展,將以車聯網應用包括整合影像智慧車隊管理系統,做為發展物聯網的前導業務。

市調機構預估指出,2020年時,全球物聯網產值將達7.1兆美元,在行動語音營收逐年下滑之際,物聯網被視為國內五大電信公司未來增長營收的重要來源。

物聯網市占版圖爭霸戰,預期年底拉開序幕,而五大電信公司當中,遠傳率先透露,未來不排除透過併購、加速物聯網市佔,至於投資併購對象初期考慮以與交通、長照等應用相關物聯網創新公司為主。

[Home]


2017/11/06 3.1.5. 中科曙光、寒武紀聯手打造AI伺服器 [ 電子時報 徐靜初]

中科曙光成功研製出搭載寒武紀AI晶片,命名為PhaneronAI伺服器。

近日,中科曙光成功研製出首款搭載寒武紀AI晶片的人工智慧伺服器,名為Phaneron。這是繼寒武紀AI晶片搭載於華為消費用手機之後,再度跨入伺服器領域的AI又一力作。

據悉,Phaneron一詞從PhaneronzoicEon衍生過來,中文可譯作「顯生宙」,顯生宙是地質學的一個年代,寒武紀是顯生宙的開始。這是自去年以來,中科曙光與寒武紀科技首個合作成果。

曙光公司副總裁沙超群說:「Phaneron主要是面向深度學習的線上推論業務環境。線上推論業務不同於離線訓練,推論不需要密集的計算能力,而是需要及時回應。因此,完成推論服務,需要大量的部署前端加速晶片,以即時回應訪問請求,對資料迅速作出判斷。Phaneron可以在4U空間中部署20個人工智慧前端推論模組,能夠為推論提供強大的計算支援。」

中科曙光總裁厲軍也表示,接下來,中科曙光還將根據廣大使用者對AI應用場景的具體需求,進一步與寒武紀開發更多搭載有寒武紀專用AI晶片的資訊基礎設施,如高性能電腦、雲伺服器等,並通過中科曙光在全國範圍內的城市雲等系統將高水準的AI計算賦能給用戶。

寒武紀於2016年推出在運行主流智慧演算法時性能功耗比全面超越CPUGPU的處理器。將此處理器命名為寒武紀是希望這個世界上第一款模擬人類神經元和突觸進行深度學習的處理器能開啟AI的新紀元。寒武紀的出現,引爆了大陸在AI生物識別技術,並在高校考試識別身分等領域得到應用。

寒武紀的投資合作方有阿里巴巴、聯想,以及多個頂尖晶片產商。中科寒武紀與京東成立聯合實驗室,啟動了基於深度學習處理晶片的智慧系統研發。今年10月華為在其旗艦級手機Mate10上搭載應用效率高、低耗能軟硬體成熟、生態支援能力佳、自主智慧財產權靈活的寒武紀AI晶片。

[Home]


2017/11/06 3.1.6. 阿里戰略投資中天微 已低調出貨5億顆SoC晶片 [ 電子時報 徐靜初]

阿里巴巴入股投資的大陸CPU業者中天微,SoC晶片累積出貨已逾5億片。

阿里巴巴集團布局核心CPU領域,並透過自主研發、投資入股大陸CPU業者杭州中天微,跨入晶片硬體領域。據瞭解,中天微目前合作廠家已逾70家,SoC晶片至2016年累積出貨已經突破5億片,光是2016年單一年度晶片出貨也已首次破億片,2017年至今累積出貨則已達6億片。

日前,杭州中天微與阿里雲IoT2017年雲棲大會共同發布了全面推進物聯網軟硬體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合作。會上,阿里雲IoT事業部發布面向IoT領域的新一代AliOS Things作業系統,可廣泛應用在智慧城市、智慧家電、智慧家居、新出行等領域。

而杭州中天微作為阿里雲最早進入IoT合作夥伴計畫中的成員,將在晶片領域全面推進IoT晶片通過阿里雲Link Market在終端的大規模應用。同時針對AliOS Things進行深度優化,推動AliOSIoT晶片領域的部署與應用。

中天微CEO戚肖寧表示,中天微將聚焦安全、接入和智慧三方面核心技術,推進IoT產業生態建設。他同時還介紹了基於AliOS軟硬體架構的3款雲晶片,包括電腦視覺晶片、融合接入安全的MCU平台晶片、以及與中興微電子合作推出的全球首款基於AliOS的極低功耗NB-IoT物聯網安全晶片。

目前中天微製程涵蓋0.13微米到28奈米,以32位嵌入式RISC架構自行研發大陸自主可控CPU為核心。據瞭解,中天微2016年晶片出貨已經突破1.2億片,SoC累計出貨已經達5億顆晶片。

杭州中天微成立於2001年,是一家致力於32位高性能低功耗嵌入式CPU研發,以晶片架構授權為核心業務的IC設計公司,也是直接與阿里巴巴合作,並獲得阿里巴巴入股投資的一家陸產CPU業者。

CPU應用於IoT智慧硬體、數位音視頻、資訊安全、網路和通訊、工業控制、以及汽車電子等多個領域,並提供一系列的嵌入式IP核、SoC平台、軟體工具、中階程式及作業系統。現有的嵌入式內核基於中天自訂的ISA,具有低功耗、高性能、高代碼密度,以及易使用等特點。C-SKY系列CPU核的授權使用者超過70家。

同時,也與大陸多家主流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華虹宏力、華力微等製程平台展開合作。尤其在IoT晶片平台著重的低功耗制程領域,成功實現嵌入式CPU IP開發。

[Home]


2017/11/06 3.1.7. AI和人類分不清 CAPTCHA需要再進化 [ 電子時報 蕭菁菁]

AI技術日新月異,CAPTCHA驗證系統再也難以防堵。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日益精進,機器不僅有能力擊敗世界冠軍圍棋手,甚至連辨別人類或機器的圖像驗證機制也抵擋不住。最近一項研究顯示AI可以模擬人類視覺的原理,成功破解圖形驗證碼(Completely Automated Public Turing test to tell Computer and Humans ApartCAPTCHA)

CAPTCHA是網路用戶登入網路服務時畫面顯示出的驗證碼,用戶按照顯示的內文輸入,藉此讓電腦確認是真人而非機器。1990年代由Luis von Ahn團隊所開發出的CAPTCHA程式是利用扭曲的英文與數字排列出驗證碼,此系統2009年被Google收購後,轉換成reCAPTCHA,協助書本數位化。

然而,由於機器視覺愈來愈先進,CAPTCHA逐漸無法勝任人機辨識的任務,2013AI新創企業Vicarious宣布旗下的技術打敗CAPTCHA4年後Vicarious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公布破解方式。

共同創辦人Dileep George解釋,Vicarious的演算法使用較少的數據密集方式同時打敗了CAPTCHAreCAPTCHA,使用的訓練圖像估計比其他方式少了5,000倍,卻能夠辨識驗證碼系統的本文、手寫的數字和真實環境中的文字。

George指出,為了真正瞭解文字,Vicarious的系統建立文字的模型,以便掌握它們是如何形成,此方式無須使用CAPTCHA先前的樣本來教導AI系統。有了系統建立的文字模型,即使是人們改變背景,仍可使用這些模型來辨識文字。

Vicarious系統成功的關鍵在於模仿人類大腦的視覺系統來建立循環神經網路(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模型,循環RNN的人工神經元是結構化的,可以支援模型的生成,這些模型能夠快速地識別表面和輪廓,並且透過有限的圖像和樣本來輔助識別。

不過,Vicarious並非唯一破解驗證碼系統者,2001年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科學家也曾破解用戶讀出驗證碼讓機器辨識的音頻驗證碼(Audio CAPTCHA),微軟(Microsoft)DiggeBay等都曾用過這種驗證技術。

另外也有人嘗試以比較蠻橫的方式打敗CAPTCHA2008年印度些公司付錢僱用真人解答MySpaceGoogle的驗證碼,每答對1,000次付給2美元。但2010年有研究顯示,人力破解CAPTCHA正確率僅71%

現在就連精密的CAPTCHA也無法擋住AI,而Snapchat的點擊式驗證碼(Point and Click CAPTCHA)亦被自動化系統闖關成功,2014Google正式放棄文字驗證碼系統,改以「我不是機器人」(I am not a robot)按鈕代替,這是採用AI技術的系統,需要二次測試,用戶有時被要求選擇含有貓或其他物體的圖像。

另外,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也曾使用深度學習技術破解reCAPTCHA,成功率達70%,同樣的方式解開Facebook圖像驗證碼準確度高達83.5%

由此看來,驗證碼需要有更嚴格的把關。Google2016年底發布使用「先進風險分析」(Advanced Risk Analysis)Inversible reCAPTCHA驗證系統,利用GoogleAI技術來尋找人類行為的跡象,例如從滑鼠游標移動和點擊操作花費的時間確認用戶是否為人類,網頁上的「我不是機器人」按鈕則是移除。

此外,伯恩茅斯大學(Bournemouth University)研究員開發一種行動驗證系統名為TAPCHA,主要應用於行動裝置,採用舊式扭曲本文的方式。亞馬遜(Amazon)有一套專利驗證碼系統,這套系統反其道而行,判定驗證過程中成功率較差的才是人類,因為人類可能在一些基本的邏輯測試中出錯,相反地機器卻可能輕鬆回答正確的答案。

不過有專家指出,假使AI愈來愈近似人類,那麼所有的CAPTCHA都會擋不住。如何在維持安全性的同時,讓驗證碼用起來方便容易,將是一道難題。

[Home]


2017/11/06 3.1.8. 深度學習開發介面Gluon:微軟和亞馬遜合推Gluon開發介面 將影響雲端運算既有生態 [ 電子時報 殷家瑋、陳端武、蘇純儀]

亞馬遜和微軟都希望能在AI領域中,重新獲得更多的影響力。

微軟(Microsoft)與亞馬遜(Amazon)20178月推出了雙方的智慧語音助理整合服務後,近期又再度宣布了新的合作項目,共同攜手開發名為「Gluon」的深度學習介面工具,使外部開發人員能更加輕鬆的構建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系統,也就是能夠學習的aka應用程式(App)。專家表示,這項合作有望能影響雲端運算領域的既有市場生態和業務板塊。

Business Insider報導,有專家認為,亞馬遜和微軟之間的夥伴關係,主要是建構在一種「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基礎概念下。Gluon的問世,代表著雙方都希望能在AI領域中,試圖重新獲得更多的影響力,以此用來抵禦Google的工具體系。

作為一種開放原始碼的新項目,意味著任何人都能完全免費的使用Gluon。微軟和亞馬遜認為,提供這項新的程式編碼工具,能助其確保未來所推出的相關服務都能符合消費者需求與期待,因為藉由開放原始碼的方式,將能創造出更多來自於外部使用者的貢獻。

更重要的是,微軟和亞馬遜雙方的合作夥伴關係,還潛藏著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市場生態變化。由於在雲端運算領域中,下一個最關鍵的發展核心技術,就是機器學習和AI,因此微軟與亞馬遜的結盟,將有可能改變彼此長久以來在雲端運算產業中,各自所主導的市場版圖。

而在AI和機器學習方面,Google似乎已握有了一個相對優勢,因為該公司已將其未來的雲端運算業務,押注在AI技術之上。Google相信,AI對於雲端運算的發展極為重要,而且Google也極為擅長AI技術;因此,Google已具備了將微軟和亞馬遜遠拋在後的信心,並深信能成為下一場雲端運算競賽中的贏家。

事實上,Google已率先推出了一項稱為TensorFlow的工具,同樣也是免費和開放原始碼的,旨在幫助開發人員來構建機器學習App,並且已受到許多開發人員極大的歡迎。

亞馬遜也推出了一個稱為MXNet的工具,用來與TensorFlow匹敵。而亞馬遜獨特的手法策略,就是支持其客戶所使用的技術,同時提供可全面控制的版本。如此一來,亞馬遜無論如何都將能成功盈利。

同樣的,微軟也推出了一個名為CNTK的機器學習工具。而Gluon的角色,就是增添另一個介面層,使MXNetCNTK能夠更易於使用、展開工作與進行編碼,讓開發人員可以快速建立神經網路的原型。雖然截至目前,Gluton介面僅支援MXNet的開發架構,但即將推出的新版也將支援CNTK

儘管亞馬遜與微軟的合作,被視為是用來抵擋Google勢力的一種策略,然而亞馬遜技術的擁護者Matt Wood卻堅持認為,亞馬遜並非意欲想壓制Google的工具體系,並強調TensorFlow已受到廣大開發者的喜愛,而且許多開發人員已在亞馬遜的雲端服務平台AWS上使用TensorFlow

深度學習開發介面Gluon 讓開發者易於部署機器學習模型

微軟和AWS共同推出Gluon深度學習介面來加速推廣機器學習技術。

微軟(Microsoft)和亞馬遜雲端服務(AWS)日前共同宣布推出深度學習介面GluonGluon能讓所有技能水準的開發人員打造、訓練,以及在雲端、邊緣裝置、行動App上部署複雜的機器學習模型。

根據CBREnterprise Mobility Exchange報導,Gluon介面以Python API的形式提供,可用於在Apache 2.0授權下建構神經網路,並能與Apache MXNet一起使用。而即將發布的版本也將支持微軟Cognitive Toolkit

Gluon提供命令式和符號編程,但並不支援FacebookCaffe2GoogleTensorFlow。但由於AWS和微軟已發布Gluon的參考規範,其他深度學習引擎亦能與該介面整合。

微軟近年來一直致力於AI、機器學習、資料分析和深度學習,不遺餘力地投入創新和研究新技術。市場研調機構CCS Insight副總裁Nick McQuire表示,AI已成為微軟過去12個月整體戰略的核心。

20169月,微軟成立由Harry Shum領導的專門研究小組。該小組由來自微軟產品團隊的7,500名科學家、研究人員和工程師組成,目標為加速創造AI產品,與GoogleIBM、亞馬遜及大陸廠商在AI領域一爭高下。

但在需要敏捷性和不斷發展的產業中,微軟和AWSGluon所做的工作有其合理性,並展現出這兩大科技巨擘為未來發展尋求共同目標。

亞馬遜AI副總裁Swami Sivasubramanian表示,機器學習的潛力唯有在所有開發人員都能使用的情況下才能實現。而當前現實是,打造和訓練機器學習模型需要繁複作業及大量專業知識。亞馬遜與微軟共同創建Gluon介面,讓打造神經網路和訓練模型能像打造App一樣簡單。亞馬遜期待與微軟的合作,繼續為有興趣讓機器學習更容易使用的開發人員改良Gluon介面。

微軟AI研究所副總裁Eric Boyd在聲明中表示,AI產業須共同合作、匯集資源以建構有利於更廣泛社區的技術。微軟因此與AWS合作創建Gluon介面,並建立開發人員有自由選擇的AI開放生態系統。

Boyd認為,機器學習有能力改變人類的工作、互動和交流方式。為實現此願景,就需要先將對的工具交給對的人,而Gluon介面就是朝此方向邁出的一步。

CCS InsightMcQuire表示,微軟的開放戰略是為了掌握此趨勢,同時需要將AI從學術界的象牙塔裡導入現實世界。因此微軟須開始在能創造最大商業價值的具體用途上教育企業,協助他們實施最佳實踐。

Gluon介面預建神經網路構件 加速機器學習模型建構

為了加快人工智慧(AI)發展腳步,微軟(Microsoft)與亞馬遜(Amazon)近期攜手發表了全新的開源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介面Gluon,目的是要助開發者能更快速地為雲端、邊緣裝置及行動應用打造、訓練及部署複雜的深度學習模型。

InfoWorldIT Pro UK報導,對當今的開發人員而言,類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的建立與訓練不僅曠日費時,且難度也相當高,此番微軟與亞馬遜合作推出Gluon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Gluon提供了一個更簡潔、易使用的應用程序介面(API),讓開發人員可以更快建構出神經網路原型並進行實驗,而且效能也不會打折扣。

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AWS)深度學習暨AI主管Matt Wood表示,Gluon利用了一系列預建且已最佳化的神經網路構件,為機器學習模型的建構,提供更簡明好用的API,讓新手開發者使用起來更容易上手,而其可快速建構原型、靈活性高且無需犧牲訓練速度等眾多優點,也會讓經驗老到的資料科學家及研究人員趨之若鶩。

微軟AI及研究事業群副總Eric Boyd也指出,Gluon不但可為開發人員提供易於使用的介面,還具備超強的可擴展性與高效能模型評估能力。Gluon適用於Apache MXNet與微軟的Cognitive Toolkit,而微軟Azure的所有服務、工具和基礎架構也將全面支援Gluon。現階段Cognitive Toolkit雖尚未提供對Gluon的支援,不過微軟已承諾未來推新版時便會加入相關支援。

Gluon較重要的特徵,包括擁有內建神經網路層函式庫,透過重複使用其中預建的構件,便可簡化定義複雜模型架構這項任務。Gluon並支援循環和不規則張量,能大幅提升遞歸神經網路(RNN)及長短期記憶神經網路(LSTM)模型的效能表現。此外,Gluon還提供對稀疏及量化數據的支援,可用於運算及通訊,並能在多重GPU的環境下,提供複雜的排程功能。

Boyd相信,有了Gluon這個新介面,開發者可利用自身慣用的編程模型、工具及平台,快速打造出更多AI創新,讓開放AI生態系統的建立向前邁進一大步,對投身AI開發的各方來說,莫不是一大福音。

[Home]


2017/11/06 3.1.9. Google可考慮藉由收購 擴大雲端市場佔有率 [ 電子時報 劉慧蘭]

雲端市場目前由亞馬遜、微軟、Google分列前三名,分析師認為Google可考慮透過收購趕上競爭對手。

科技帝國的起伏讓目前在雲端運算市場仍落後亞馬遜(Amazon)和微軟(Microsoft)Google不得不考慮採取更激烈的手段,例如透過大型收購交易,確保自己不錯失未來幾年的商機。

根據Barrons Asia報導,目前為止,Google最大的交易案是20125月以120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行動部門(Motorola Mobility),其他交易案多在10億美元以下。華爾街認為Google可以考慮收購WorkdaySalesforce.com這兩家市值分別為230億美元和680億美元的大型雲端運算供應商,強化自身的雲端事業並縮小與亞馬遜和微軟之間的差距。

目前負責Google雲端事業的Diane Greene恰好是雲端運算的鼻祖之一,她是虛擬機器軟體VMware的共同創辦人,2004年將其賣給了EMC,如今由戴爾(Dell)掌握多數股權。VMware的軟體允許IT人員透過所謂的虛擬機器,輕鬆在電腦間移動運算任務,降低軟體對個別伺服器的依賴。亞馬遜將此理念用於說服企業使用亞馬遜資料中心的虛擬機器執行任務,形成Amazon Web Services服務,微軟的Azure雲端部門也是基於同樣理念,只有Google的反應慢了半拍。

華爾街觀察家認為,Google能否擴大市佔率,將視其擴展速度而定,雲端是Google的一項重要服務,如同Alphabet財務長Ruth Porat曾表示,該公司的業務發展是一波接著一波,緊接在關鍵字搜尋廣告浪潮之後的是YouTube,而下一波則是雲端。

不過Google的關鍵字搜尋業務正面臨各種挑戰,包括持續增加的流量採購成本、廣告銷售,以及亞馬遜成為新興的廣告收入競爭對手。YouTube表現雖然優異,但也必須與不斷冒出的NetflixHulu21世紀福斯等新觀影選擇和其他媒體競爭。

Greene9月的Citigroup會議上表示將建立更強大的銷售團隊吸引企業客戶、與大型可信賴的用戶(如全球商用軟體領導廠商SAP)合作,強化Google的雲端事業,不過有些分析師認為Google的努力還不夠,建議Google考慮收購Workday,不但有助Google跨足企業資源規劃應用領域,還能替Google增加21億美元的雲端收入。

對手上擁有950億美元現金和等值資產的Google來說,可以好整以暇地挑選收購標的,基於擴展雲端業務的急迫性,投資人對於這些收購案也比較能夠接受。

[Home]


2017/11/06 3.1.10. Mercedes創新與實測並進 籲立法跟上自駕發展腳步 [ 電子時報 陳明陽、張殷綺]

賓士陸續在全球五大洲展開自駕功能道路實測。

自駕車為都市交通開啟光明前景,賓士汽車(Mercedes-Benz)母公司戴姆勒(Daimler)的移動(Mobility)策略涵蓋自動駕駛、連網車、電力驅動系統及共享與服務;賓士汽車的相關創新則包括數位光源及都市自動停車等。此外賓士汽車主張,一個全球協調一致的立法框架對自駕車的發展是不可或缺。

Automotive World報導,自動駕駛是賓士的發展重心,除了擬定相關策略、發展創新技術,並展開智慧全球駕駛(Intelligent World Drive)自駕車實驗計畫。而為讓立法與技術發展得以相互配合,德國在2017年春末通過自駕技術測試的相關法令,完備嚴謹的法律框架與基礎,將讓德國汽車產業可確保全球領先地位。

隨著未來移動的全球競爭如火如荼的進行,各國立法機關也必須配合與時俱進,訂定相關法令與鼓勵措施,尤其關於道路交通法規的國際協議,將連帶影響國內立法,因此建構一個國際協調一致的自動與自主駕駛立法框架亦屬不可或缺。此外,未來車輛檢定與資料儲存等相關法規也必須進行修改。

賓士在智慧全球駕駛計畫使用S-Class車款,行駛於全球五大洲不同國家的實際交通情況,收集自動駕駛功能可能面臨的各種複雜狀況與限制等有價值的資料,以確保自駕功能符合各國的使用者與交通需求。

第一站為20179月在德國舉行的IAA國際車展,第二站為10月在大陸,第三站為11月在奧地利,第四站為12月在南非,最後一站為20181月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國際消費性電子展(CES 2018)

車燈照明對自動駕駛的發展扮演重要角色,賓士運用數位光源技術開發能提供百萬像素、HD品質、穩定持久的遠光燈,為周遭環境投射足夠的亮度,實現了F 015 Luxury in Motion概念車揭露的功能,並在智慧全球駕駛中進行原型車頭燈的測試。

賓士自行發展控制光源的智慧制動電路(Intelligent Actuation Logic),其演算法透過感測器接收關於周遭環境的資訊,並據以即時計算兩個遠光燈個別像素的亮度,以動態而精確的方式,為車輛周遭環境,提供經過最佳化調整的高解析度理想照明分布。

而博世(Bosch)與戴姆勒合作開發的自動停車(Automated Valet Parking)功能,賓士博物館(Mercedes-Benz Museum)將於2018年初啟動以App操作自動停車服務的先導計畫。

結合Bosch智慧立體停車場與車輛內建的技術,停車場感測器將監測車道及周邊環境以引導車輛進出,而車輛內建的系統則接收並遵循停車場設施發出的指令,操控車輛行駛並在必要時停車。

先導計畫的第二階段,則是要讓有特殊裝備的賓士車,留在立體停車場外的指定下客區,並以手機App通知停車智慧系統進行註冊,車輛自行啟動並被導引至指定的停車位,而當車主需要用車時,車輛會自動前往載客區等候。

德國Stuttgart地方議會於201612月同意汽車製造商,在公有道路測試新一代自駕車,賓士也開發能以App叫車的隨選自駕車服務,目前正針對基於V-Class車款的車輛密集測試新功能。

百度自駕車預計2020年上路

百度預計在2017年底讓測試車輛在鄉間道路行駛。

百度公布了更多阿波羅(Apollo)自動駕駛平台的細節,目標2020年讓全自動駕駛車正式上路。據Venture Beat報導,阿波羅目前有超過70個合作夥伴,包括NVIDIA、福特(Ford)、微軟(Microsoft)與多家大陸汽車廠都在其中。

7月時阿波羅已經開始在封閉的測試環境中上路。這次阿波羅宣布在固定車道中行駛,可以偵測與避開障礙物、計畫路徑、並使用端對端的深度學習,讓神經網路掌握道路與周遭環境狀況,甚至可以在停車場等沒有道路標線的環境運作。

其模擬引擎內建高畫質地圖,是以大量的自動駕駛數據為基礎,包括各種交通號誌、道路指標與標線等,讓開發者能夠檢視、改善其演算法。百度還會陸續公布其最新發展,預計在2017年底會讓測試車輛在鄉間道路行駛。

百度這次發表會是在位於加州Sunnyvale的智慧駕駛集團辦公室舉行,該辦公室成立於2017年秋天,這是百度在加州矽谷的第二座人工智慧研發辦公室,佔地3.6萬平方英尺。

值得注意的是,繼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離職後,其人工智慧實驗室主管Adam Coates日前也離開百度。

[Home]


2017/11/06 3.1.11. 印度IT產業:人工智慧取代IT服務外包工作 裁員潮持續席捲印度IT產業 [ 電子時報 殷家瑋、張殷綺、陳智德]

印度IT產業每年招聘的平均人數,已從40萬人驟降至16萬人左右。

過去的30年以來,「技術外包」一直是擁有13億人口的印度唯一穩定的工作來源領域。根據統計,印度IT服務和相關產品所創造的年營收,已達到約1,540億美元,雇員總數則約有400萬人。不過,印度IT產業之所以能如此蓬勃發展,所仰賴的關鍵元素卻是不斷下殺的成本支出,以及以低廉價格購買人力技能的普遍生態。儘管如此,人工智慧(AI)的崛起卻已開始掀起了另一波新的危機浪潮,未來恐怕連整個IT產業的工作機會,都將面臨被整碗捧去的命運。

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報導,印度的科技重鎮邦加羅爾(Bangalore)擁有大量的IT專業人士和工程師,但近年來,無預警被資遣或被迫離職的人數不斷上升,成為了這波席捲印度IT產業裁員潮的犧牲品。實際涉及的工作領域,包括了客服中心、工程服務、商業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BPO)業務、基礎建設管理、以及軟體業務等等。

此波裁員潮已被視為20年來,印度IT產業最嚴重混亂的時期。雖然許多企業並未將此現象直接歸因於自動化趨勢,但企業仍相信,自動化變革就是造成IT業界巨烈變化的關鍵導火線。原因在於,機器人、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和演算法,使老舊的技能正變的愈來愈多餘,改寫了工作的定義,讓小型的勞動力看起來更加渺小。

據印度報紙Mint報導,印度前七大IT產業於2017年的裁員人數,至少會有5.6萬人以上。以印度市值逾100億美元的科技巨頭Infosys為例,該公司已於2017年宣布,共有約1.1萬名員工的工作已被自動化設備和演算法取代,員工也將會重新被分配至其他工作崗位。

HfS Research亦曾於2016年預測,在2021年前,印度的IT產業將會因自動化而流失將近48萬個工作機會。Infosys前執行長Vishal Sikka更直言,倘若繼續坐視不管,許多工作機會將會毫無疑問的面臨消失的命運;如果印度企業不持續提升自己,我們目前所做的工作大約60~70%,將在10年後或甚至更快,會被AI完全取代。

印度並非世上唯一擔憂AI將會大規模摧毀其工作機會的國家,然而,自動化對該國就業市場帶來的打擊,卻將會格外沉重。因為在印度的高科技經濟領域中,許多工作的性質都偏向於例行公事形態,這恰巧是最容易被電腦接管的工作種類。

舉例來說,IT服務公司IPSoft的旗艦產品「Amelia」,是一種可代替客服中心和後勤人員,為客戶進行電話服務的人工智慧軟體。目前,Amelia已獲得了大型的石油天然氣公司和瑞典北歐斯安銀行(SEB)的採用,幫助解決回覆供應商的相關問題。

IPSoft執行長Chetan Dube表示,傳統國外電話中心的平均接線等候時間大約是55秒,但Amelia卻能縮短至2秒或是更短;為客戶解決問題的時間,也從原本傳統的18.2分鐘平均值,被Amelia縮短至約4.5分鐘。

雖然目前Amelia尚未全面取代印度客服中心的人力運作,但Dube認為,未來進一步的變革絕對是無可避免的。事實上,由於印度的客服人力成本不斷攀升,印度商Infosys和塔塔諮詢服務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也已將電話客服中心,外包至薪資水平更低的菲律賓馬尼拉。

然而,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Devika Narayan博士卻表示,自動化也可能會成為企業決策的代罪羔羊。許多企業會試圖以「自動化」作為掩蓋其經營不善,或無能掌控外在因素的藉口之一。

事實上,許多IT巨頭企業都存在著管理鬆散、冗員過多的問題,而且美國當前的政治氛圍,也使企業對於外包工作顯的更謹慎保守。Narayan懷疑,一些印度IT公司想利用自動化的名義,來對內部進行結構性的大刀闊斧改革,例如縮編人員與營運規模。

儘管有許多公司急於澄清,自動化與機器人並不會使員工失去工作,反而可能為人類增加更多機會。然而,印度IT產業每年招聘的平均人數,卻已從過往的40萬人,驟降至14~16萬人左右。PeopleStrong 公司甚至悲觀的預測,未來的招聘人數,恐怕將會更寥寥無幾。

企業內包趨勢興起 印度IT外包業者面臨危機

內包趨勢的興起,或外包客戶改成立子部門的案例和規模與日俱增。

根據印度科技媒體Livemint報導,印度IT產業由於遭遇多重逆風,成長率已經跌至個位數水準,2017年迄今,印度Nifty IT指數表現更比大盤走勢低了22%,比2016年時的10%差距更大。

傳統服務佔印度IT產業營收的比重較高,然而需求疲軟,與此同時,數位服務卻是穩健成長,跨國企業如埃森哲(Accenture)、後起之秀EPAM SystemsGlobant SA等正在搶食市場大餅。雪上加霜的是,印度業者還必須應付美國反移民浪潮造成的簽證限制和薪資上漲。

此外,內包趨勢的興起,或外包客戶改成立子部門的案例和規模與日俱增,也一直是印度TI公司面臨的另一大威脅。

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分析師在9月的報告中指出,全球內部支援中心(global in-house centreGIC。指企業自己到海外建立公司的業務服務中心,而不外包給當地公司)是印度IT公司下一個勁敵。目前這類GIC約佔全球外包支出的25%,但成長速度已經超越印度外包服務供應商。

野村分析師在報告中指出,2012~2017年間,印度GIC營收年複合成長率(CAGR)12.4%,而印度前四大IT業者的年複合成長率只有9.3%。反觀在2007~2012年間,印度業者的成長速度遠高於GIC

報告中指出的另一大不利因素則是,GIC增加的趨勢不只限於大型客戶,營收低於50億美元的客戶也同樣有新設GIC的現象。

在最成熟的外包領域如銀行、金融服務、保險業(BFSI)、科技業及製造業等,GIC也有增加的趨勢,其他產業亦然,例如零售業全球內部支援中心有40%是在最近5年內設立。

內包的趨勢主要受到加強作業控管的需求推動,而GIC收到的反饋也顯示對創新及技術發展的適應性比較強,優於委外作業。此外,GIC的雇員成本或許相對較高,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和外包公司收取的手續費抵銷。

儘管印度業者企圖透過提高創新投資或進行關聯收購,來嘗試應對這些威脅,但同時也會推高成本、增加利潤壓力。GIC不只構成印度IT業者的成長威脅,同時也影響其獲利。

美國經濟成長看好 帶動印度IT業明年回春 印度IT業在出口成長方面將有望達到78%

印度IT產業相關指標表明,由於美國經濟強勁成長,將改善印度2018IT業的狀況,增加對印度IT業的需求。

Tech Wire Asia報導,印度科技巨頭Infosys前執行長V. Balakrishnan表示,美國的經濟仍會繼續成長2.0~2.5%,且正在帶動印度IT業寒冬回春,顧能報告也指出,最近Gartner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2018年的IT總支出將上漲4.0~4.5%,而印度公司將有最好的成長機會。

Balakrishnan認為,由於201611月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的廢鈔及2017年的消費稅政策,印度的經濟在出口與GDP一直下降,美國利率的潛在上漲是美國經濟和就業率轉強的一個信號,兩者都可以成為印度技術領域的好兆頭。

市場宏觀指標的改善為印度目前的經濟落後帶來了成長機會,根據印度軟體協會(Nasscom)預測,印度IT業在出口成長方面將有望達到78%,而主導絕大多數印度經濟的國內市場將成長1011%

BalakrishnanThe Hindu Business Line訪問時以「還可以」形容2017年的IT業情況,並表示若美國經濟繼續好轉,2018年印度IT業將會成長更多;前Infosys財務長T.V. Mohandas Pai表示,美國經濟好轉表示越來越多工作會變得越趨複雜,並足以回歸到以往大型技術外包公司,相關印度業界人士也指出,所有大公司的科技工作都成雙倍成長。其餘的傳統業務則無。

此外,隨著IT基礎設施的全球支出金額正持續上升,也可能為像印度這類出口人才及服務的國家帶來正面影響。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貿易保護主義包括對外籍勞工政策的緊縮,在美國宣布緊縮H-1B簽證政策時,印度的IT業受創尤為明顯。如InfosysInfosys是印度主要填補美國技術人員缺口的公司,被視為印度技術領域的領先者,也被視為印度IT業的晴雨表。

[Home]


2017/11/06 3.1.12. 華碩發表ESC8000 G4/ESC4000 G4伺服器 [ 電子時報 鄭斐文]

隨著近來大數據、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等應用快速興起,GPU運算需求急劇增加,華碩於NVIDIA GPU技術大會(GTC)中宣布推出兩款加速伺服器(Accelerator Server)ESC8000 G4ESC4000 G4,其可支援4~8NVIDIA Volta顯示卡,提供高達100Gb/sInfiniBand解決方案;搭配最新NVIDIA Quadro視覺運算裝置(VCA),可協助設計相關從業人員快速進行關鍵調整、做出決策,降低其對高成本實體模型的依賴,以及熬夜耗時的渲染,加速創意和構想實現。

全新ESC8000 G4ESC4000 G4加速伺服器均可與最新NVMe M.22.5吋雙介面儲存設備相容,開機速度較SATA 3磁碟機快上5.3倍,同時亦是目前業界2U加速伺服器中搭載最多擴充插槽的機種,可支援4張雙層顯示卡∕運算卡、16DIMM插槽、8+1PCIe 3.0 x16插槽,以及2PCIe 3.0 x8插槽,相當適合應用於高效能運算(HPC)或大規模HPC部署環境;搭配Thermal Radar智慧型熱傳雷達系統,還能即時監控伺服器外部環境、內部重要零組件溫度,為不同風流系統導入最佳化的風扇轉速設定,減少20%能耗。

其中專為千億級高速浮點運算而生的ESC8000 G4,特別採用專利拓樸切換設計(Auto Switch Topology),並具備Single Root運算節點架構,可讓單一CPU串聯至多8Tesla V100/Quadro P6000顯示卡,以提升繪圖運算效能;不僅如此,使用者還可透過華碩ASMB9-iKVM模組直覺切換運算節點架構,滿足各種使用需求。在散熱部分亦毫不妥協的ESC8000 G4,另配備10個可熱插拔的微控風扇,且兩兩一組相互備援,再加上處理器專用空氣通道、直覺好上手的操作介面,還可大幅提升冷卻效果,維持系統穩定運作不間斷;無論是執行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解析等應用,還是車廠、消費品等許多需要密集設計的相關從產業領域,都能坐享事半功倍的全方位使用體驗。


ESC8000 G4
伺服器可支援8NVIDIA P6000顯示卡。

[Home]


2017/11/06 3.2.1.1. 蘋果Apple Watch動能急拉 供應鏈喜憂參半 恐擴增供應商家數 殺價搶單戰火加劇 [ 電子時報 陳玉娟]

Apple Watch出貨量大增,蘋果恐擴增供應商家數,使得競爭趨烈。

蘋果(Apple)最新一季Apple Watch Series 3銷售大增50%,供應鏈業者包括廣達、日月光集團旗下環旭、景碩、嘉聯益、鈦昇及鴻海集團旗下訊芯可望受惠,然業界預期隨著Apple Watch出貨量能大增,蘋果為持續拉升獲利並降低供貨風險,恐將擴增供應商家數,既有供應鏈業者競爭壓力將續增,殺價搶單戰火更趨激烈。不過,相關業者對於客戶及訂單消息均未予以證實。

蘋果最新一季(截至930)財報令市場驚艷,並樂觀看待2018年度第1(截至12月底)營收可望寫下新高,助攻主力除了iPhoneMac系列產品,值得注意的是,蘋果Apple Watch Series 3銷售大增50%,主要是受惠於可獨立通話LTE版本升級有感,以及iPhone 8/iPhone 8 PlusiPhone X新機推出帶動需求,並樂觀預期第4季及2018年上半銷售表現。

蘋果繳出優異業績表現,強調iPhone 8iPhone 8 Plus是上市初期銷售最好的iPhone,並看好下一季營收將創新高,目前正全力提升iPhone X產量,至於Apple Watch銷售量更是不斷成長,除了是全球最暢銷及最受歡迎的智慧手表,近期銷售量更明顯持續向上成長,凸顯Apple Watch Series 3成功在市場締造買氣。

隨著蘋果Apple Watch銷售好轉,近期相關供應鏈出貨與態度愈益樂觀,業者認為新款Apple Watch Series 3最大改變在於新增支援行動網路的GPS+Cellular版本,內建全新W2無線晶片,可藉由eSIM卡進行LTE上網,並能直接進行通話、連接AirPods無線耳機,不需藉由iPhone便能夠打電話、收簡訊等。

此外,Apple Watch Series 3具備氣壓高度計,可協助追蹤活動紀錄、飛行攀升高度及戶外體能訓練,加上電池續航力及防水功能明顯強化,有效拉升市場買氣。 供應鏈業者透露,Apple Watch Series 3正式上市後,因為品質與良率更為精細成熟,功能應用更為廣泛實用,消費者接受度大增。

隨著iPhone 8/iPhone 8 PlusiPhone X上市放量,將帶動第4Apple Watch出貨寫下單季新高,預期2018年出貨至少可達2,500萬支,且不少用戶都是首次入手,而並非舊款機種的用戶換購,顯見Apple Watch市場接受度正快速拉升。

蘋果Apple Watch買氣續升,帶動為Apple Watch系列投入可觀研發與建置費用的供應鏈業績開始好轉,逐步進入回收期,包括廣達、日月光旗下環旭電子、嘉聯益、景碩及半導體設備廠鈦昇,值得一提的是,鴻海旗下半導體封測廠訊芯首度入列Apple Watch供應鏈,成功分食環旭SiP封裝大餅,預計20183月加入供貨行列,對於2018年獲利將帶來顯著助益。

不過,Apple Watch出貨量大增,供應鏈亦開始擔憂,蘋果為持續拉升獲利與降低供貨風險,未來供應鏈家數規模擴增速度恐將加快,深耕多時的既有供應鏈與新入列名單的業者,殺價搶單戰恐將上演;目前Apple Watch供應鏈除了新增鴻海旗下訊芯,挑戰日月光,後續鴻海可能與廣達爭取代工大單。

 

[Home]


2017/11/06 3.2.1.2. VR二年 設備開始削價競爭以求普及 [ 電子時報 范仁志]

VRHMD開始降價吸引軟硬體廠開發應用,以求進一步擴大VR市場。

虛擬實境(VR)技術應用,在2016年因HTC ViveOculus RiftSony Playstation VR等產品推出,成為市場注目焦點,當年也因此被稱為VR元年;事隔1年,為鼓勵廠商投入相關週邊,各廠開始調降價格以利進一步普及,而日本電子零組件業者也開始開發適用於虛擬實境技術的產品,以利擴大虛擬實境市場。

據日本經濟新聞(Nikkei)網站報導,虛擬實境用頭戴顯示器銷售持續上升,20174~6月全球實際出貨台數達209萬台,比20164~6月高出27%,估計2017年全年出貨將達1,370萬台,2021年可增到8,120萬台。

但是,日本市場上賣得最好的虛擬實境頭戴顯示器,是內裝智慧型手機的產品,這類產品單價僅20~40美元,相較之下,Sony Playstation VR定價399美元,Oculus Rift 599美元,hTC Vive799美元,微軟(Microsoft)HoloLens更要3,000美元,價差太大。

況且除了HoloLens以外,其他定價399~799美元的頭戴顯示器,需連接個人電腦才能使用,除了PlayStation 4 Pro以外,一般市場評價需搭配單價2,000美元水準的PC,才能享受到流暢的虛擬實境顯示效果,全系統價位實在太高。

因此,Oculus Rift20173月與7月二度降價,現在價格只要原始價格的一半,hTC ViveSony Playstation VR也都在8月與10月調降價格,希望提升買氣。

影響虛擬實境頭戴顯示器銷路的另一個問題,是軟體與應用,目前相關遊戲數量仍少,同時缺乏殺手級應用,在消費市場上有陷入青黃不接的疑慮;商用市場的大型遊戲機台,甚至是製造業或土木工程業界的應用,有許多廠商正在研發,但因這是全新的技術,因此研發進度緩慢,也是問題。

在消費市場上,業界估計,可能要等到這些頭戴顯示器可以代替電視,讓消費者欣賞音樂會或運動賽事,市場才可能有爆發性的成長;另外,不管消費市場還是商用市場,有沒有適當的控制週邊,一如帶動Windows興起的滑鼠、與造成智慧型手機普及的觸控螢幕,也是重點。

因此,Alps、羅姆(Rohm)TDK等廠,現在都在研發適合虛擬實境應用的方位感測器,或是提供觸感與溫感的開關及控制桿等技術,提供虛擬實境技術更好的控制與感測週邊,帶動市場成長。

[Home]


2017/11/06 3.2.2.1. 大立光營收 攀23月高點 [ 經濟日報 劉怡妤、黃晶琳、趙于萱、朱美宙]

股王大立光(3008)昨(5)日公布10月營收56.14億元,雖攀上201511月(近23個月)以來高點,也寫下歷史第三高紀錄,但月增率僅約3.1%,增幅不如市場原預期的一成左右,未能改寫歷史新高。

大立光預期,11月營收將與10月相當,強調1011月營收走勢「都跟良率因素有關」,由於客戶品項調整須換線,會將產線調整衝擊降至最低。

大立光10月營收年增約11%;前十月營收426.53億元,年增13%。儘管10月營收成長力道不如預期,外資仍對其後市多維持正向,有外資分析師認為,大立光股價已經歷iPhone 8銷售不佳、iPhone X出貨延遲等利空而下修,但今年營收逐月攀高趨勢不變。

大立光10月營收出爐、並釋出11月可能也維持與10月相當的訊息之後,至昨日截稿前,並無任何外資券商下修對大立光財務預期,推測合理股價仍以德意志的7,350元最高,元大投顧、花旗環球也在7,000元以上。

早在大立光10月法說會對第4季看法保守,外資就已提高警戒。如瑞信證券指出,先前由供應鏈調查,因iX供應鏈生產較不順,使大立光對第4季營運較為謹慎,不過終究是短期供應瓶頸,而非長期結構性問題,維持對大立光「優於大盤」投資評等。

大立光透露,根據產品比重區分,10月來自千萬畫素比重達七到八成,800萬畫素以上比重占一到兩成,500萬畫素則為一成以內。

法人分析,造成大立光10月營收增幅僅約3%的主因,應與不少客戶新產品量產初期導致良率下滑有關,由於大立光11月仍有產品品項進行調整,良率仍受牽絆,營收挑戰歷史新高的時間點也要再等等。

大立光是蘋果iPhone X系列手機的鏡頭主要供應商,法人表示,iPhone X上市熱銷,但整體供貨狀況仍不足以因應市場需求,蘋果供應鏈訂單及營收表現也稍有延遞效應,隨著蘋果拉高供貨量,也可望同步推升蘋果供應鏈營運表現。

法人指出,大立光透過授權單價較低的鏡頭專利技術給同為蘋果的供應商,儘管競爭對手將因此爭取更多蘋果訂單,但實際上不影響大立光技術領導地位,且反有利於大立光將低價品項轉由他廠供應,大立光全數衝刺高毛利、高單價訂單。

大立光營收結構 更紮實了

大立光營收歷史新高點出現在搭配蘋果iPhone 6s出貨時,當時大立光鏡頭產品搭配音圈馬達(VCM)出貨,因此整體營收有VCM的膨脹效果,單月營收因而衝上57.7億元新高,後來iPhone 7VCM轉由模組廠組裝,大立光營收結構回到純鏡頭表現。

表面上看來,大立光單月營收始終無法跨過60億元大關,但分析產品出貨結構可以發現,現在的大立光「很不一樣了」,雖然營收還在60億元以下徘徊,但少了膨脹營收的VCM,目前外界看到的大立光營收數字,可都是紮紮實實純鏡頭的出貨挹注,如果還只是拘泥在數字是多少,恐怕無法一窺究竟。

法人表示,回到純鏡頭營收,大立光的毛利率及獲利表現更好,現在加上3D感測鏡頭新產品出貨,刷新營收歷史新高紀錄應該只是遲早問題。

[Home]


2017/11/06 3.2.2.2. iPhone X超熱銷 蘋果要鴻海趕工出貨 [ 經濟日報 尹慧中]

全球iPhone X銷售熱,業界傳出,蘋果要求主力代工夥伴鴻海加速生產,力求縮短交期至少一周。市場估計,鴻海包辦操刀大尺寸iPhone重任,合計今年iPhone製造量估逾1.5億支,有機會刷寫歷史高峰的製造量紀錄。由於市場需求太強,iPhone X最快明年3月才有望供需平衡,鴻海受惠之餘,台積電、可成、大立光等供應鏈同步沾光。

iPhone主要代工廠為鴻海、和碩、緯創,由於鴻海全力衝刺大尺寸iPhone新機製造,也使得三大廠訂單稍有變化。法人研判,iPhone 8 PlusiPhone X皆由鴻海包辦,iPhone SE印度主要由緯創操刀;至於iPhone 8iPhone 7小尺寸機種以及約三成iPhone 7 Plus比重則由和碩負責。

儘管鴻海等蘋果代工夥伴一向不評論單一客戶訊息,蘋果也未揭露iXiPhone 8系列產品銷售比重,不過鴻海身為蘋果主要長期合作夥伴,市場盛傳,因iPhone X全球需求穩定增強,蘋果下令鴻海全力提高產量。

蘋果官網直購資料顯示,iPhone X直購等待時間逐步從56周壓縮至34周,呼應製造量爬升。市場估算,鴻海集團操刀的iPhone X產能估將較先前預期逐步提升,本季目標產量約3,500萬支、未來一季目標逾4,000萬支。

蘋果執行長庫克先前對外指出,iX需求相當強勁,不論在蘋果直購或通路都是如此,在夥伴與供應商的合作下,正逐周增加產量,儘快讓消費者拿到手機。市場認為,鴻海加速生產iPhone X,就是要協助庫克達成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目標。

另一方面,蘋果iPhone X在美國、大中華市場搭配電信方案獲得市場正面回響,因此蘋果已要求夥伴加速生產。庫克更對投資人強調,在美國電信方案甚至可以找到一個月僅須支付33美元、就可以買到iPhone X的方案,換算僅約是一周幾杯咖啡的錢。

從蘋果釋出最新財測推算,法人預期,本季iPhone總出貨量約在8,100萬至8,200萬支,高於市場預期平均。業界解讀,主要在iPhone X市場需求熱度持續提升,蘋果已要求製造商提高新機生產量,部分備貨將支應明年首季大中華市場年節送禮需求。

市場認為,由於歐美電信方案相當誘人,在大中華區年節贈禮以外,耶誕銷售需求看來也將持續成長,使得iPhone X需求持續暢旺,儘管鴻海卯足全力加速量產,最快也要明年3月才可能逼近供需平衡。

本季iPhone總產量將高於預期

‧從蘋果釋出最新財測推算,法人預期本季iPhone總出貨量約8,100萬至8,200萬支,高於預期,主要受惠iPhone X市場需求熱度持續提升

‧因iPhone X全球需求穩定增強,傳蘋果要求鴻海全力提高產量

iPhone X交期縮短

蘋果力求新機縮短交期至少一周, 蘋果執行長庫克對外指出,iPhone X的訂單相當強勁,正逐周增加產量

iPhone X產量爬升

法人估,鴻海本季目標產量約3,500萬支、未來一季目標逾4,000萬支

其他

鴻海肩負操刀大尺寸機種重任,市場估計,今年iPhone製造量估逾1.5億支,有機會刷寫新猷

新應用加持 蘋果市值衝1兆美元

各界關注iPhone X生產銷售之際,海外投資人開始聚焦蘋果未來成長前景。近期美國投資社群開始討論蘋果價值,投資人普遍看好蘋果市值將衝破1兆美元,明年硬體三大新動能分別為智慧教室、 智慧車用、AR(擴增實境)新裝置,預料將再度吸引市場目光。

蘋果上周五(3日)收盤價為172.5美元,市值已逾8,910億美元。在蘋果投資人會議釋出正面展望之後,「蘋果股價何時有望達到190美元(換算市值約達1兆美元)」這個議題,已成為知名投資社群網站Seeking Alpha上熱門討論話題,尤其後續蘋果會再端出什麼殺手級應用產品,更受矚目。

蘋果執行長庫克先前對投資人指出,擴增實境的應用將幫助人類,他在不同國家旅行的時候,觀察到擴增實境應用也將改變學校教育的遊戲規則,蘋果的創新將展現在軟硬整合上,如同當年App Store快速茁壯。

另一方面,知名蘋果產品爆料者格斯欽(Benjamin Geskin)指出,新的iPhone以及蘋果車專案、擴增實境眼鏡將有望使蘋果成為第一個上兆美元的企業。

在格斯欽看好蘋果成長前景以外,業界也分別指出,蘋果在軟硬整合的創新能量,將持續帶動硬體製造與關鍵組件的新需求,包含台積電、鴻海以及大立光都將持續搭上順風車。

至於車用方面,儘管蘋果智慧車仍存在技術瓶頸與考驗,但業界認為,新的車用設計將增加複合板與HDI去化管道,對於相關供應鏈未來成長表現仍將樂觀。擴增實境上,市場也關注,在3D感測商機以外,蘋果未來在擴增實境的布局帶動周邊應用與硬體商機。

鴻海Q4毛利率 衝高

蘋果iPhone X市場討論熱度持續,在代工組裝廠方面,法人研判,「大者恆大」格局不變,儘管新機生產初期成本較高,不過主力夥伴鴻海第2季毛利率預期已落底,第4季有望登上今年單季高峰。

iPhone X113日全球發貨,法人分析,身為主要夥伴的鴻海自9月中下旬逐步試產,鄭州海關數據也顯示10月中旬首批備貨順利發往海外,從種種跡象顯示,新機生產初期費用將隨著生產規模擴大而改善。鴻海尚未公布第3季財報,也未對外評論相關市場預期數據。

分析師預期,鴻海今年第2季毛利率6.8%表現已是今年谷底,至於第3季在少量高階新品試產與iPhone 8 Plus系列開始銷售,有助毛利率呈現季增走勢。

[Home]


2017/11/06 3.2.2.3. 小米報喜 今年營運目標達陣 [ 經濟日報 林宸誼]

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昨(5)表示,小米在10月已提前完成全年7,000萬支手機和營收人民幣1,000億元(約新台幣4,600億元)的目標;明年的目標則是出貨量超過1億支,並進入世界500強企業。

搜狐科技報導,雷軍指出,從現在的發展情況來看,小米明年有99%的機會達成這兩個目標,小米希望用10年的時間,營業額超過人民幣1兆元。

他認為,過去兩年,小米的確遇到增長困難,包括高速成長以後,存在管理升級問題;之前專注在電商通路上,但電商很快遇到瓶頸,小米從線上轉到線下遇到困難。

而小米公司人員從最初的10多人發展到現在1萬多人,存在管理的問題;另外也包括缺貨的問題。

雷軍表示,小米對遇到的問題做了認真梳理,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在管理上,去年5月他親自管理手機供應鏈,努力實現產供銷一體化。 其次是解決產品品質、技術創新從線上走到線下等核心問題;最後做大國際化業務,目前小米已經進入6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在15個國家進入前5位。

談到明年的業績展望時,雷軍表示,對小米來講,銷售額、出貨量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麼做出讓使用者感動的產品,明年有把握能做到出貨量1億支。

小米深圳店 與Apple store同設計師

小米深圳首家旗艦店5日開幕 ,坐落在深圳「南山新地標」萬象天地內,面積650平方公尺(約195坪),是目前為止面積最大的小米之家,而且該店設計師與蘋果零售店(Apple store)一樣都是Tim Kobe

DoNews報導,原定1115日正式開賣的小米MIX2白色全陶瓷機身版,藉著這次開業活動提前開賣,售價人民幣4,699元,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站收銀台前,就賣出兩台小米MIX2

雷軍表示,去年2月開始,小米就決定進行戰略突破,把小米之家的職能從服務中心,轉變為零售店。在這家旗艦店中,可透過手機掃描互動購物牆直接下單。


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客串一日店長。

[Home]


2017/11/06 3.2.2.4. 可成明年將獲新蘋單 [ 經濟日報 陳昱翔]

機殼大廠可成(2474)法說會明(7)日登場,該公司上季營收創新高,市場高度期待獲利同步跳增之際,凱基投顧分析師郭明錤搶先在法說會前發布報告看多可成後市,估可成明年將喜獲單價高於現有產品三至四成的iPhone不鏽鋼金屬框與機殼組裝訂單,整體獲利跳增可期。

iPhone新訂單外,郭明錤還披露,可成將獲蘋果Mac新設計訂單,以及AR全系列布局進度優於對手等正向展望。法人認為,從ARKit與新款iPhone主打AR應用,足以證明蘋果對AR的強烈企圖心,雖相關新產品因技術考量,短期面世機會不大,但因可成與蘋果合作關係更緊密,中長期動能有望受惠於蘋果下世代推出的ARVR產品熱潮,為明日法說會提前引爆話題。

可成今年接單旺,最新揭露的年度資本支出總額達104億元,首度突破單年100億元大關,創新高。可成日前曾強調,對明年度之後的市場能見度仍樂觀,未來將持續興建新廠,以滿足客戶產能需求。法人推測,可成大手筆砸銀彈投資,主因就是因應蘋果明年強勁訂單。

郭明錤預期,蘋果為改善傳輸品質,明年iPhone金屬框將由更多部件組成,故需要更多金屬框與機殼組裝產能,加上明年搭載AMOLED與不銹鋼金屬框iPhone將由今年的一支倍增至二支,在急需新供應商加入以支援工序更複雜、加工時間更久的不鏽鋼需求下,可成將扮演關鍵角色。

隨著蘋果設計與機殼組裝複雜度提高,相關產品單價高於現有產品三至四成,對可成明年獲利將是大補丸。同時,明年可成將進一步垂直整合iPhone內部支撐件的設計與生產,其獲利可望因此商業模式改變而提升,加上明年Mac新設計訂單落袋與2019AR布局應用領先同業,市場競爭力十足。

可成第2季營收、毛利率、營業利益、稅前盈餘、稅後純益及每股純益均創歷年同期次高,單季每股純益5.31元,上半年每股純益8.02元。第3季營收274.22億元,創新高,季增48.2%,年增32.3%,並較原紀錄去年第4季成長14.18%。法人看好上季獲利隨著營收大幅成長而跳增。

郭明錤認為,蘋果未來兩年主要供應商為鴻準、可成、Jabil、鎧勝、長盈精密與比亞迪,除關注出貨與市占成長外,更應關切中長期成長與獲利驅動因素,包括規格升級、新產品/新設計訂單與商業模式等,明年可成與鎧勝成長能見度有望最高。

[Home]


2017/11/06 3.2.2.5. iPhone X好威 大立光10月營收 創今年新高 [ 工商時報 王中一、黃鳳丹]

台股股王大立光上週五受惠於蘋果在美股盤後大漲、以及最新款iPhone X正式開賣熱銷等利多激勵,股價以大漲3.64%、5,985元做收,創逾一個半月新高。大立光昨(5)日再傳佳音,公布10月營收達56.14億元、月增率3.2%,再創今年新高和單月歷史第三高;累計前10個月合併營收426.53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3%。

大立光在前(2015)年的1011月營收都突破57億元,今年10月份的56.14億元是歷史第三高,但兩年前大立光、玉晶光除了出照相鏡頭給蘋果iPhone之外,還包含了另外採購的音圈馬達(VCM),而這部分的性質算是貿易為主,雖增加不少營收,但獲利貢獻度極低。

但就現階段來看,大立光、玉晶光對蘋果的出貨都已經是純鏡頭,不再包含VCM,因此,若只看大立光現有的鏡頭出貨量,其實早已創下歷史新高。其成長力道,就是來自於「雙鏡頭」在智慧型手機市場的滲透率持續飆高、已成為主流趨勢,即使全球智慧型手機的需求量不再增加,但靠著「雙鏡頭」,仍讓鏡頭廠成為最大贏家。

大立光昨日表示,目前仍維持先前法說會的看法,就是11月營運看起來與10月差不多,此外,目前對於良率還是不太滿意。至於新廠的招工,仍在積極進行。

iPhone X上周五開賣,從近兩天網路留言來看,消費者對於該手機的拍照品質讚譽有加;根據電信商的訊息回報,要完全紓解預購訂單,恐怕要等到明年元旦以後,這也讓投資人和相關供應鏈大感振奮。

全球市值最高企業蘋果公布的財報優於市場預期,加上新品開賣,帶動上周五股價漲2.6%、報172.5美元做收,盤中最高來到174.26美元,再創歷史新天價。蘋果成為推動當日美股3大指數再創新高的最大推手。

iX帶頭 擴增實境手機出貨將爆發

擴增實境(AR)受到iPhone X帶動,未來將被視為是高階智慧手機的「必備」。元大投顧分析師蒲得宇指出,行動AR即將起飛,搭載AR的智慧手機出貨量會從20181.99億支,大幅成長到20204.25億支,滲透率達27%,市場規模更上看500億美元。

蒲得宇提到,AR關鍵價值在能為使用者帶來現實世界加入數位資訊的體驗,雖然目前主要用途集中在遊戲及社交媒體,但在iPhone X帶動下,預期未來數年將有更明顯成長,尤其「機器學習」及「電腦視覺」對AR產業的成長至關重要,因為這2個功能可使開發者利用額外的運算能力與AI效能,將AR用途擴張到遊戲之外。

隨硬體優化、使用情境增加,AR市場規模將上看500億美元,並可細分為硬體340億美元及軟體160億美元,未來將因5G升級驅動智慧手機汰換,使支援AR體驗被視為必備。值得留意的受惠供應鏈,在台灣包含大立光、穩懋、致茂、聯鈞、台積電;港股瑞聲科技;以及韓國LG InnotekPartron

蒲得宇指出,蘋果比起非蘋陣營率先結合AI晶片及3D感測,iOS作業系統升級迅速,因此能提供較流暢且真實的AR體驗,吸引較多開發者運用其額外功能,打造更理想的AR生態系統,預估2018年新一代iPhone所有款都將採用前置3D感測鏡頭。

至於Android陣營在2018年對AR採用率仍極為有限,因作業系統升級速度緩慢,軟硬體都欠缺AR感測解決方案,因此蒲得宇認為,Android OEM廠要趕上蘋果完整AR經驗的規模仍有難度。

此外,蒲得宇提到,根據美國專利及商標局資料,蘋果已取得下一代智慧家庭功能專利,例如安置在家裡天花板的控制器,利用TrueDepth鏡頭可掃瞄接近屋裡特定牆面區域的人類手部,以控制照明、空調或音樂等,只要手部靠的距離夠近,天花板上投影器就會投射出房內控制器影像,以供使用者操作,也因此更看好蘋果陣營未來在AR領域將持續大幅領先。

 

[Home]


2017/11/06 3.2.2.6. 手機出貨目標超過1億支 雷軍:小米明年進世界500 [ 工商時報 賴瑩綺]

大陸手機品牌小米董事長雷軍昨(5)日透露,小米已提前2個月完成今年度出貨量超過7千萬支,營收逾1千億元人民幣(下同)目標。他還表示,小米已確立明年目標,即手機出貨量超過1億支,並爭取進入世界500強企業。

搜狐科技報導,小米之家深圳旗艦店昨日正式對外營業,雷軍在出席溝通會時表示,過去兩年,小米的確遇到包括管理、線上線下整合等問題,導致增長困難。但目前針對各項問題,已提出相應對策逐步解決。

雷軍表示,小米之家是公司內部戰略的突破點,在戰略上和商業模式上,證明了新零售的可行性,實現電商到線下的戰略突破。

雷軍強調,小米之家對品牌的宣傳具有重大意義,讓更多人能體驗到小米的產品。

雷軍指出,目前小米之家對業績貢獻還有限,今年估計會產生60億到70億元收入,但計畫未來5年,小米之家將做到年銷售額100億美元的目標。

展望明年,雷軍說,從目前小米手機連續兩個月出貨量超過1千萬支的情況來看,明年小米手機有99%的把握能做到出貨量1億支。同時,小米計畫明年進入世界500強企業,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他還稱,對小米來講,銷售額及出貨量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麼做出讓用戶感動的產品。

根據美國調研公司IDC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3季小米手機出貨量達2,760萬支、年增102.6%,在大陸市場占比從去年同期的3.7%增加到7.4%,重回第5位。此外,小米之家大陸門市數量已達220家,累積吸引客流3,200萬人次,單店月均銷售額519萬元。

[Home]


2017/11/06 3.3.1. 與高通樑子越結越大 蘋果莫非破釜沈舟甘冒技術落後風險 [ 電子時報 梁燕蕙]

高通在無線產業中,技術領先了競爭對手,而高通和蘋果之間的訴訟,蘋果還須得衡量iPhone的產品力及供應鏈的調度。

蘋果(Apple)和高通(Qualcomm)之間關於授權爭議的法庭戰已經廣為人知,兩廠之間的攻防戰似乎如歹戲拖棚,不知何年何月才有解套,然而,蘋果從20171月間首告高通,截至2017年暑假結束為止,雙方還是針對權利金方面纏鬥;詎料,高通日前一狀洩密違約,將蘋果告上加州聖地牙哥法院,使得兩廠之間的樑子越結越大,雙方衝突急速升高。

自從2016年起,蘋果的iPhone 7iPhone 7 plus已經開始向第二供應商英特爾(Intel)採購數據機晶片,而2017年的iPhone 8iPhone 8 plus也沿襲雙供應商的作法,有鑑於此,投資大眾也開始揣測2018年蘋果新一代的iPhone手機或有可能完全棄用高通晶片,由英特爾主力供貨,甚至導入聯發科產品也不無可能。

因此,當30日華爾街日報(WSJ)援引消息人士透露,導因於高通未能配合提供軟體檢測之用,蘋果正考慮在2018年新一代手機設計中,不再採用高通的基頻數據機晶片。這個傳言雖受到投資人重視,但大多數產業分析師們卻多認為此傳言屬放話性質,倘蘋果當真有此考量,無疑是甘冒技術落後風險,致蘋果手機用戶於相對不利的局面下,罔顧用戶權益。

EE Times引述產業分析機構Tirias Research分析師Jim McGregor的談話表示,從技術面來看,相較於英特爾或聯發科,高通在無線產業中,領先了競爭對手大約18~24個月之久的差距。而高通和英特爾之間在數據機晶片領域最大的差距,就在於對於CDMA的支援;英特爾還沒有支援CDMA的數據機晶片上市,但已暗示2018年可望面市,至於聯發科則還沒有支援CDMA的數據機晶片。

誠然,WSJ傳言報導的可信度也在於,若以2018年的蘋果新iPhone來看,英特爾的基頻數據機晶片將可望第一次支援CDMA,這意味著英特爾晶片將支援包括VerizonSprintNTT Docomo以及中國電信在內的CDMA網路,或許也正因為英特爾這樣的數據機晶片發展藍圖進程,使得蘋果在與高通合作多年之後、終於才在20171月向高通提起訴訟,宣稱其授權商業模式收費不合理,畢竟,過去這麼多年的專屬供應商關係,蘋果不也接受了這樣一種所謂「不合理」的授權模式?蘋果總要等到擁有談判籌碼在手,才能跟高通談條件。

然而,蘋果若斷然與高通分手,即使有了英特爾的基頻數據機晶片作為替代選項,但別忘了蘋果跟高通的官司還在全球各地繼續上演著,只要高通在任何一地法院拿到了禁制令,無論是禁止銷售還是禁止製造非高通晶片配備iPhone手機,蘋果就必須冒著斷貨的風險,假使依舊維持雙供應商的情況,無論高通供應5成還是3成比重的基頻晶片,在最壞情況下,即使法院禁制令一出、蘋果還有或3成或5成手機可以上架銷售。

不過,再從技術面來看,分析師表示,無論是英特爾還是聯發科,都在未來無線技術包括gigabit LTE5G領域落後於高通的進程,畢竟,高通豐厚的研發支出和豐沛的IP其實都協助制定了相關的產業標準,由此看來,即使蘋果未來不再採購高通晶片,卻還是得支付高通IP權利金。

此外,從拆解報告和使用體驗得知,蘋果iPhone手機數據機晶片的雙供應商策略,為了不讓手機用戶明顯察覺到高通晶片與英特爾晶片的傳輸速度差異,其實蘋果透過軟體控制的方式,微調了高通晶片的效能,在高通提交法庭的資料中,高通也針對這一點有所微詞。

倘若蘋果棄用高通晶片、轉而採用技術可能落後高通一個世代的替代方案,而在高通同樣供貨最新數據機晶片給其他旗艦型手機的情況下,蘋果以中駟對上駟、卻依舊索價高貴,這樣不僅會引來消費者反彈,恐怕也會開始侵蝕蘋果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與控制供應

鏈孰輕孰重?Tim Cook心裡應該有數吧!有鑑於此,除非英特爾能夠提供的替代方案達到高度配合,否則,蘋果完全變心的可能性恐怕還要再掂量。

先發制人,後發受制於人 蘋果先嗆聲琵琶別抱 高通反控其違約資敵 兩廠挾怨愈深

蘋果、高通兩強專利官司纏鬥中,日前更傳出2018年新款的iPhoneiPad將考慮不再導入高通的基頻數據機晶片。

原本高通(Qualcomm)和蘋果(Apple)這兩大廠2017會計年度第4(7~9)財報法說會密集安排在這一週,已經讓許多觀察家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地等著看,這兩強會針對雙方專利官司案如何過招,誰料,雙方財報結果還沒揭曉、蘋果就先發制人地在30日透過華爾街日報(WSJ)放出消息透露,2018年新款的iPhoneiPad將考慮不再導入高通旗下的基頻數據機晶片。

這消息雖說是透過不具名人士釋出,但以蘋果內部嚴格管控的程度來說,很難想像如此重大的消息竟能接二連三,到了31日又有路透(Reuters)報導引述其他消息人士表示,蘋果的確有意琵琶別抱,棄高通而改用英特爾(Intel)數據機晶片,甚至不排除導入聯發科產品進入新一代iPhoneiPad的設計中,無論是WSJ還是Reuters報導,均是引述高通不願配合提供蘋果相關測試軟體所致。

外行人看熱鬧這話不假,至此,大多數人均以為蘋果或者只是企圖拉抬談判桌上的籌碼,抑或是多少打壓一下高通財報發表前的股價,挫一挫高通的銳氣。而111日高通財報法說會上眾分析師們提問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如何看待蘋果變心的報導傳言,然高通執行長Steve Mollenkopf籠統的回答,竟然以基頻數據機晶片發展藍圖穩健為由,深信自家產品的實力來回應。

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觀察家們終於在112日迎來了這一週蘋果和高通之間你來我往過招的伏筆,原來高通已於10月底向加州聖地牙哥法院控告蘋果違約,涉嫌將負責控制基頻數據機晶片的高度機密軟體碼(software code)洩漏給競爭對手英特爾,高通此舉不僅要求賠償未定數目的財務損失,更請求法庭下達禁制令。

在此之前,蘋果與高通之間的官司均圍繞著專利權利金爭端在打轉,然而,在蘋果拋出因軟體問題而琵琶別抱,高通也決定控告蘋果洩密違約之後,如此也使得蘋果與高通之間的衝突加深。或許蘋果早已心裡有數,高通極可能會以控告反擊,如此想來,蘋果操作釋出消息2018年新一代iPhoneiPad或將不再採用高通晶片,有可能是先替市場打一劑預防針。

有鑑於高通旗下的4G LTE晶片是第一家上市,高通從2010年起,成了蘋果iPhone基頻數據機晶片獨家供應商,高通獨家供應的情況到了2016年有所轉變,蘋果增加了英特爾進來成為基頻數據機晶片第二供應商,雙重供應商的情況從iPhone 7起,沿襲到iPhone 8亦如此。

高通表示,在協商採購數據機晶片的過程中,蘋果要求取得對於高通旗下極具價值且高度機密的相關軟體與原始碼的接取權利,雖則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要求,但高通要求該軟體只能儲存在禁止進入區域內的特定位置裡的經過授權的電腦當中,雙方協議不僅可以放行高通審計蘋果的儲存措施,該協議還禁止獲准檢驗高通原始碼的蘋果工程師們,參與跟英特爾相關的數據機晶片計畫。

產業諮詢機構Tirias Research首席分析師Jim McGregor表示,高通所稱的軟體原始碼,可說是能夠讓基頻數據機晶片有效運作的魔術配方,由此可以想見,高通何以對於該軟體儲存措施抱持著高度機密的態度,尤其是在蘋果雙重供應商的情況下,英特爾的基頻數據機晶片技術在效能表現上很明顯地落後於高通。

雖然這樣的保密協議先前一直運作良好,但到了2017年夏天時發生了問題,根據高通的說法,蘋果要求提取這項專屬機密資訊,而在該附件收信人欄目中,竟出現了一位英特爾工程師的名字;高通方面在8月間要求蘋果針對相關事件進行調查,但依據提交給法庭的文件顯示,蘋果拒絕展開調查。截至截稿為止,蘋果尚未針對高通提告之事有所回應。

觀察蘋果與高通官司案的發展,從2017年夏天高通執行長Mollenkopf透過媒體喊話、呼籲蘋果庭外和解,到如今高通拉高官司案層級、除了權利金糾紛外,更加上一層洩密違約罪,而且高通執行長日前也在法說會上改變說法,認為這樁官司案恐怕還會拖上好一陣子,或許也是因為高通決定追加提告之故,雙方衝突升溫不言可喻,既然高通已經把違約資敵都攤在陽光下說出來了,接下來就看蘋果如何回應。

[Home]


2017/11/06 3.4.1. 英特爾新收購或助CPU效能大增 對NVIDIA GPU形成挑戰 [ 電子時報 楊智家]

英特爾近期兩項收購交易能否助其核心業務再創新猷,值得觀察。

從英特爾(Intel)過去的企業收購記錄,顯示這些收購交易對英特爾來說有好有不好,除此之外,近期英特爾分別再收購Soft MachinesNervana Systems兩家新創企業,則似乎具備協助英特爾改善其競爭定位及最終提振其業務的潛力。

根據The Motley Fool網站報導,英特爾雖然是全球從NB到高效能資料中心等各類裝置所採用部分最佳中央處理器(CPU)的主要製造商,但近年英特爾推出新處理器核心設計的進度已大幅放緩,英特爾似乎也想要補救此問題,為此近期英特爾便收購一家新創企業Soft Machines,據傳收購金額為2.5億美元。

Soft Machines宣稱該公司處理器技術,能夠提供當前市場上最佳處理器設計在性能及效率上達到大幅度提升。不過Soft Machines的處理器至今仍未問世,因此外界仍無法獨立驗證Soft Machines所宣稱的技術。

對此報導分析,若Soft Machines收購案為真,且如果英特爾能運用Soft Machines的技術,開發出在處理器性能上實現驚人跳躍的新產品,則英特爾以2.5億美元收購這家新創企業將可說是物超所值。

另外,雖然英特爾宣稱其目前在處理機器學習(ML)與人工智慧(AI)任務晶片市場取得領導地位,這樣的宣稱也沒錯,不過英特爾面向包含AI在內幾乎所有資料中心負載的一般目的CPU技術,正逐漸遭更專業化的NVIDIA繪圖晶片(GPU)技術所取代。

為了不在這波更有效率、更專殊化GPU取代一般目的CPU浪潮下遭遺落,英特爾近期也花費超過4億美元買下新創企業Nervana SystemsNervana Systems打造了一款名為「Nervana Engine」的晶片,稱該晶片是一款為深度學習客製化設計及優化的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並宣稱Nervana Engine可為深度學習提供比GPU更佳的性能及效率。

至於是否英特爾新取得的Nervana Engine產品線,最終會在全球深度學習市場中創造比NVIDIA GPU更佳的效率表現,則有待時間證明,若最終獲致成功,這項收購案又可成為英特爾一大科技收購代表作。

[Home]


2017/11/06 3.4.2. 蘋果在MacBook上所犯的三大錯誤 [ 電子時報 陳端武]

科技產品評論家認為蘋果在MacBook設計上犯了三大錯誤。

知名科技產品評論家Jason Snell認為,蘋果(Apple)常會做出一開始自認為正確,但最終證明完全錯誤的決定。例如,蘋果在2008年從MacBook上移除FireWire,到2009年卻裝回去。2009年,iPod shuffle移除所有按鈕,但2010年就恢復之前的按鈕式設計。而在最新MacBook上,據Macworld報導,蘋果也犯了三大錯誤。

單一USB-C連接埠

首先,將近3年來,MacBook僅有1個用於充電和連接週邊的USB-C連接埠。若不使用USB-C集線器,用戶就無法同時替MacBook充電及連接任何USB裝置,這點用起來很不方便。

Snell認為,蘋果可能會考慮重新設計,在MacBook中增加第二個USB-C連接埠。因為MacBook Air原本也只有1USB連接埠,但之後增加了第二個連接埠。

此外,MacBook僅支援USB-C,而其他MacUSB-C連接埠也支援Thunderbolt 3Snell指出,蘋果雖然不會放棄USB-C,但他希望未來MacBook也能支援Thunderbolt 3,讓整個Mac產品線更為一致。

短鍵程蝴蝶鍵盤

3年前的MacBook同時推出的這種NB鍵盤現已擴大在MacBook Pro系列上採用。很多人反映短鍵程(key travel)打起字來手感較差。而蘋果選擇將針對超薄MacBook設計的鍵盤用於鍵盤移動空間更大的MacBook Pro上,也令人費解。

但這些鍵盤的大問題是,對許多用戶而言,它們顯然相當不可靠。因此蘋果已公開建議用戶用壓縮空氣清除可能導致鍵盤黏住的灰塵。然而,目前大多數遇到這些狀況的電腦都在保固期內。但過保後,若有鍵盤鍵壞掉,就必須整組換掉。

好消息是,蘋果已推出其他鍵盤技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用起來更順手的魔術鍵盤(Magic Keyboard)Snell認為,蘋果能繼續推出新版MacBook鍵盤,但設計微幅修改難以解決卡鍵和外殼破損問題。因此,蘋果應考慮改回易於清潔和維修的鍵盤。他也樂見蘋果將鍵程設計長一點,尤其是在更厚的MacBook Pro上。

Touch BarTouch ID

蘋果在2016年版MacBook Pro上推出Touch BarTouch ID感測器。但2017年發布的macOS High SierraTouch Bar方面的改進很少,迄今也沒有太多用戶對Touch Bar給出好評。

Snell原本認為應用程式(App)開發者會找到Touch Bar的創新用法來提高工作效率,但結果事與願違。推出1年後,Touch Bar仍未給用戶帶來令人信服的使用理由。

蘋果會在Touch Bar上玩多久沒人知道。但推出新一代配備實體鍵盤的MacBook Pro對蘋果來說將是顯著的逆轉,形同承認Touch Bar的創新已被市場拒絕。這也將引發MacBook是否應有觸控螢幕的討論。

此外, MacBook Pro才有的Touch ID也值得一提。隨著配備Face IDiPhone X的到來,Touch ID將成為iOS上的上一代技術。蘋果會否將Touch ID帶到更多的Mac上,或是下一代iMacMacBook都將採用Face ID仍有待觀察。特別是,iMac的厚度足以輕易地整合Face ID感測器陣列,而依賴外部鍵盤的iMac似乎不易添加Touch ID

[Home]


2017/11/06 3.4.3. 日企結束PC事業決策太遲 恐影響經營價值 [ 電子時報 范仁志]

日企常仗獨有技術,決策當斷不斷,形成後患。圖為富士通展示的AR技術,螢幕人物表情與操作者相同的顯示技術。

日本IT大廠富士通(Fujitsu)出售PC事業一案,終告開花結果,於2017112日宣布與大陸PC大廠聯想合作,於20184月成立合資公司,但已比與聯想開始談判時遲了1年,加上先前與VAIO及東芝(Toshiba)的談判,則整件事拖延甚至超過2年。

而在聯想與富士通的PC事業合作記者會上,日本經濟新聞(Nikkei)網站報導,記者詢問聯想會長兼CEO楊元慶,是否還要繼續購併其他日本PC廠時,楊元慶的回答卻是先把富士通合併案處理成功再說,避談下一步戰略。

楊元慶之所以不敢談,原因在同日該公司發表的20174~9月財報,因手機事業及資料中心事業虧損,公司淨利比20164~9月減少80%,只有6,700萬美元;即使PC事業的營收增加4%,但因記憶體等零組件成本上升,PC事業的稅前淨利也減低15%

公司業績下滑時,要談下一步購併動作,確實有困難。

而富士通要把PC事業賣給業績下滑的公司,原因在於日本PC市場表現實在不佳:據日經報導,日本國內PC出貨量,相較於2010~2014年間每年都在1,500萬台水準,2015~2017年則只有1,000萬台水準,下跌3分之1,即使富士通是日本第2PC廠,2016年日本市場市佔率為17.5%,也已無法維持事業。

其實,PC市場早因台灣的組裝PC全球風行,不適合日本家電廠發展,因此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日立製作所(Hitachi)NECSony等廠,均逐一出售PC事業;而美國IT大廠IBM甚至更早,2005年便不顧PC市場實際上都源自IBM PC的面子問題,將PC事業出售給聯想,換取資金發展IT事業。

原先日本最大PCNEC,也是在2011年將PC事業出售給聯想,當時日本PC市場處於歷史最高峰,NEC及時在高點出售,比富士通多了6年進行企業轉型,而富士通到日本PC市場下滑後,才要找尋合作出售對象,不只難談到好價碼,還拖延企業轉型契機。

富士通PC事業還值錢之處,在於該廠長期專注企業市場,對少量客製化高階產品頗有心得,另外在虛擬實境(VR)與擴增實境(AR)相關市場有若干獨有技術,與大量生產能力較強的聯想可以互補。

NEC與富士通的PC事業出售,最大日系PC廠現在變成東芝,但東芝現在有母公司的債務拖累,且201611.3%的市佔率,僅比NEC加富士通合計42.1%市佔率的4分之1略高一點,出售條件只會更差,持續經營難度只會更高。

企業經營決策要快速,當斷即斷,日本企業的缺乏決斷,從富士通的例子可以看出,不是好事。

[Home]


2017/11/06 3.5.1. RFID邁進工業4.0市場 ALIEN攜手恆隆切入無人商店、智慧棧板、智慧工廠 [ 電子時報 何致中]

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應用越來越多元,隨著工業4.0腳步大力邁開,自動化已經成為競爭激烈的製造業公司重要策略。RFID晶片業者ALIEN Technology總裁Patrick Ervin表示,全球RFID市場規模2018年上看110億顆水準,ALIEN將持續搶攻歐美、亞洲零售業市場,未來概念的無人商店商機廣大,另外針對物流業的智慧棧板,也將成為極具潛力的藍海市場。

而採用ALIEN晶片之台系RFID系統整合業者恆隆科技,總經理劉台華表示,事實上,恆隆提供讀取器天線、標籤天線、架設、軟體設計等系統整合客製化服務,早已切入台灣科技大廠供應體系,包括面板大廠群創、封測相關的中華精測、日月光、矽品、精材,傳統產業的製鞋大廠寶成、振興輪胎等,都積極邁向工業4.0領域,據了解,近兩年來,每個月來詢問的客戶已經有10倍增,科技製造業的智慧工廠潮流,也使得恆隆科技每年EPS都維持在新台幣1~2元水準,2018年營收規模可望突破1億元大關。

熟悉RFID業者指出,如台灣市場中,平日所使用的悠遊卡,以及高速公路ETC等等,都是RFID應用。RFID提供的追蹤功能,現在更被看好應用於新興的無人商店概念以及物流產業當中,如智慧棧板搭載RFID,即可便於追蹤貨物的流向。

全球RFID IC晶片業者包括美系ImpinjALIEN Technologies、歐系Smartrac等等,ALIEN營收比重當中,Reader讀取器佔比約35%RFID晶片約佔15%,電子標籤約佔50%,由於電子標籤為拋棄式用品,長期來看成長動能十分巨大。而競爭對手的Impinj僅有Reader與晶片業務,主攻電子標籤的業者則為歐系的Smartrac

RFID系統主要利用無線電波來傳送識別資料,以達到識別的目的,包括天線、感應端(Tag)、接收端(Reader)Patrick Ervin表示,ALIEN新款F800X超高頻讀取器(UHF RFID Reader),將優先於美國市場出貨,預計2018年初經過各國認證通過後,進入全球市場。未來RFID應用範圍想像空間非常廣大,ALIEN將推出速度更快的讀取器,也希望能夠更便於使用,目前RFID多半仍是需要具有專業知識人士來操作,未來將力求簡單化。

Patrick指出,IC部分,ALIEN會持續推出更高記憶體容量、成本更低的新型晶片。更重要的,考量到工業4.0趨勢已然成形,零售業、製造業需要更完整的軟體配置,目前ALIEN軟、硬體投注的研發資源約是20:80,希望未來3年內將持續提升軟體設計比重到50:50水準。

Patrick表示,UHF讀取器估計能夠有年成長10~20%的空間,RFID至少全球90億顆市場規模,明年超過100億顆。美國零售業如在衣物上,應用最多。ALIEN也有70%營收來自於零售業,另外30%來自製造業,包括健康醫療、機場、資產管理、圖書館等等。以區域市場營收來看,北美市場約佔5成,歐洲約佔3成,亞洲成長最快,約有10~15%水準。未來無人商店的商機將會有非常大的RFID電子標籤需求量。

而亞馬遜(Amazon)的無人商店Amazon GO為無人商店最佳範例,無人商店也是大陸電商龍頭阿里巴巴積極看好的領域,亞馬遜主攻使用視覺辨識來完成商品識別,但阿里巴巴的淘咖啡應用概念,即是在商品上貼上RFID電子標籤,由各類感測器識別,庫存管理系統可透過雲端運算了解貨品進出的狀態,最終由行動支付完成付費,事實上就是工業4.0的其中之一的概念延伸。

同樣地,延伸到智慧工廠、物流業的智慧棧板,透過讀取器或是利用影像識別方式,都能夠達到自動化效果。無人商店商機,有機會切入市場的台系供應體系包括MCU業者新唐、盛群、NFC業者偉詮電、IP業者力旺、電子標籤業者聯傑、晶宏,進一步也可應用到科技製造業的智慧工廠,如系統整合業者恆隆等。

[Home]


2017/11/06 3.6.1. 太陽能廠營運遇逆風 [ 經濟日報 簡永祥]

全球最大單晶太陽能矽晶圓廠中國隆基發動價格戰,近期宣布調降單晶產品售價約6%,單晶太陽能電池廠因成本降低,同步降價一成,加上市場靜觀中國新年度能源補貼政策,整體買氣轉趨觀望多晶太陽能矽晶圓和電池同步面臨雙重夾殺,價格同步修正。

業界憂心,隆基發動價格戰,以多晶產品為主的台廠首當其衝,從上游材料導電漿廠碩禾(3691)、矽晶圓廠綠能、中美晶、國碩,到電池廠茂迪、昱晶、新日光、昇陽科和元晶等,都會受到衝擊。

尤其美國搶料效應後,升高庫存水位,加上近期正靜待中國新年度調降太陽能補貼政府和太陽能裝置量,市場買盤觀望,買氣轉弱,太陽能電池報價已向下修下,多晶太陽能跌勢尤其明顯,都讓台灣太陽能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太陽能產品分為多晶與單晶兩大類,單晶報價修正後,太陽能業者表示,單晶太陽能產品轉換效率一直高於多晶,但過去因單晶價格遠高於多晶產品,讓多晶太陽能和電池接受度高。隨著單晶太陽能價差與多晶拉近,單晶太陽能滲透率節節攀高,目前市場占比已達30%~35%

業者強調,在中國新能源政策實施領跑者計畫,引導市場追逐高效太陽能電池及模組,一度為台廠開闢利基,但隨著單晶太陽能電池和模組價差與多晶電池再縮小,近幾年單晶太陽能成為獲利主軸,新日光一度宣布要逐步縮短多晶太陽能電池,改攻單晶市場。

多晶太陽能電池為了反撲,年初以來積極導入鑽石切割矽晶圓,藉由成本優勢, 扳回一城。

據悉,隆基考量壓抑多晶太陽能電池成長勢力,近期宣布每片單晶太陽能矽晶圓降價0.3~0.4美元,降幅約6%,再度壓縮與多晶矽晶圓和電池的價差。

太陽能業者分析,隆基此舉,除了反映為即將投產的新產能舖路,隆基上季公布財報仍創歷史第三高,也是支撐可以讓利給下游多晶太陽能廠,進而擴大單晶太陽能市占的憑藉。

報價跌 電池廠轉盈無望

單晶與多晶太陽能電池戰火再起,價格同步下滑,恐使台電池廠轉盈契機落空。法人估,今年除了少數材料廠還能獲利之外,台灣太陽能電池廠全年轉盈已無望。

太陽能電池廠預定本周起密集公布上季財報,儘管上季出現急單效應,部分廠商單月轉盈,但隨著近期需求轉弱,近一個來,單晶太陽能和多晶太陽能再掀價格戰,上周台廠局部背鈍化(PERC)電池跌幅高達10.4%,一般多晶太陽能電池跌幅4.7%;單晶太陽能矽晶圓跌幅約6%,反映本季太陽能營運再陷入壓力,太陽能電池廠包括茂迪(6244)、新日光、昇陽科等,幾乎所有電池廠無法扭轉全年虧損局面。

太陽能業者表示,台灣多晶太陽能電池片報價受到市場轉向以中國模組廠為主,台廠報價在競爭加大下,連原本高效且價格較具佳的PERC太陽能電池,因歐盟減低貿易壁壘,高效單晶PERC需要與低效PERC以及陸廠競爭,加上美國拉貨需求下降,也跟著下跌。

[Home]


2017/11/06 3.6.2. Tesla 3Q17虧損大於預期 Musk:裁員是因不符高績效標準 [ 電子時報 楊智家]

Elon Musk指出,2018Tesla資本支出可能與2017年相近。

Tesla 2017年第3季虧損近6.19億美元,損幅度高於市場分析師普遍預期,這也加大Tesla執行長Elon Musk加速Model 3生產的壓力。Musk也罕見高調針對Tesla裁員700人解釋,稱是經過年度績效檢核不符合要求才解雇,與Tesla3季虧損或參加工會無關。

據華爾街日報(WSJ)等媒體報導,Musk表示如果Tesla要在市場上生存,就必須比競爭對手設定更高的標準,所以Tesla訂定有相當高的標準,遠比其他汽車公司高出許多。Tesla共有3.3萬名員工,裁員700人意謂Tesla裁撤總員工人數約2%比例。

Musk強調,儘管Tesla對員工設立了高標準,但僅有2%員工未達此高標準,稱這是非常低的百分比,但外界卻沒有提到晉升數千名員工,且這些晉升員工近半數均是在製造端,近半數是Fremont工廠的員工。

針對近來大陸投資設廠消息,Musk表示Tesla2019年以前沒有計劃要在大陸進行大量資本開支,要在幾年後大陸設廠才會落實,並稱大陸廠房每年將能夠生產數十萬輛汽車,至少幾十萬輛、還可能更多。Musk預計2018年資本支出將與2017年相當。

Tesla也坦承Model 3生產面臨瓶頸,難斷定何時能克服此瓶頸。Model 3生產問題在10月初便已浮現,當時Tesla稱第3季僅生產260Model 3,遠不如Tesla原先預期,此生產延遲起因於該公司位於美國內華達州廠房的電池模組生產裝配。

Musk表示,模組設計及其自動化生產工藝均很複雜,導致該生產線增產所花時間超過預期。Tesla原預計至2017年底Model 3週產量要達5,000輛,如今要到2018年第1季底才能實現此目標。

Tesla截至第3季末現金規模達35億美元,較第2季末增加5億美元,Tesla也表示第3季資本支出11億美元,預計第4季支出為10億美元,2017年下半實際資本支出規模將略高於第2季末計劃的20億美元。從Musk的暗示來猜測,2017年資本支出可能達36億美元。Musk指出,Tesla握有現金、加上未來的現金流及可用的信貸額度,讓Tesla有充裕資金支持Model 3週生產量提升至5,000輛的計畫。

[Home]


2017/11/06 3.6.3. 工研院開發報捷 太陽能行動電池 出門更來電 [ 工商時報 王中一]

還在為找不到插頭煩惱,或是還在為每天都得帶著被戲稱是「尿袋」的行動電源,而大感不便嗎?將來這些煩惱都將不復存在。工研院綠能所日前宣布已成功開發出一款薄如銀翼的「太陽能行動電源」。號稱只要帶著這本「薄薄的太陽能書」出門,讓它曬曬太陽,就可以快速充飽電。

到底有多方便呢?工研院綠能所新開發的太陽能行動電源可以做到只有B5書本的大小,重量估計只有300克,而且轉換效率很高,這種非真空印刷、軟性基板為底的「輕量/可撓式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具有14.6%的轉換效率,在充足光照下,3小時就能將手機電量從零充到滿。

如要充電,也很簡單,只要將書本上附加的USB轉接頭,接上手機、平板電腦或是NB即可。

事實上「輕量/可撓式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已非新品,但先前受限於製造成本太高及製程時間過長,一直未能成為市場主流,然在非真空塗布技術問世後,由於可以直接將CIGS漿料印刷在不銹鋼基板上,大大降低製造成本和製造時間,也使得這款高效率、輕量、可撓式的CIGS太陽電池,有機會捲土重來,重新嘗試商業化的可能。

由於這款太陽能電池係採可撓式設計,相較於玻璃基板的太陽電池,重量更輕,且應用範圍也更廣泛,小至手錶、手機等穿戴式裝置,或是身上穿的衣服、背包,大到建築物外觀,都可以相結合,當然也可以和遮陽棚、遮陽傘、窗簾等配搭,達到一邊遮陽,一邊充電的最大神效。

至於其他的創新性應用範圍,包括物聯網、智慧型織品、車用充電系統、輕量屋瓦,以及BIPV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建築整合太陽能)市場等應用,也都開始在測試之中。

試想坐在露天咖啡座裡悠閒的喝著咖啡,一邊用表面附有可撓式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的遮陽傘遮陽,還一邊用遮陽傘將太陽光轉換成電力,就算在戶外,也不用拉著長長的延長線才能充電,這樣的科技生活有多愜意?


工研院研發的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具輕、薄、可捲曲折疊、易攜帶等特性,在展區展示附有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的露天咖啡座(中間藍傘部分),和一般露天咖啡座做對比。

[Home]


2017/11/06 3.6.4. 陸對韓太陽能料源雙反 判決前拔河力道更顯 [ 電子時報 黃女瑛]

大陸對南韓太陽能料終判傳出近期可能出爐,正反兩方仍卯足全力向大陸政府進言,做最後衝刺。

受到大陸境內太陽能多晶矽料報價居高不下影響,再加上太陽能單晶矽晶圓廠與下游電池暨模組整合大廠的聯合大力游說,大陸市場傳出,大陸政府對南韓料源雙反的重審(Review)終判課稅率可能扭轉、考慮輕判。消息人士指出,大陸政府沒打算大力打壓南韓,與面對不斷祭出貿易戰的美國做出不同劃分。

大陸政府在2013年對歐、美、韓太陽能料源廠祭出料源雙反,除美國料源廠被課50%以上重稅率,歐洲一線廠以限價限量談定,南韓料源廠則部分在3%以下,例如奧瑟亞(OCI)2.4%、南韓矽業(Hankook Silicon)2.8%等。

這讓大陸料源廠2017年要求大陸政府啟動重審,重新評估南韓料的課稅率,若依先前大陸料源協會、料源廠所匯集的資料來看,南韓料源廠課稅率被預估將拉升至30%左右,再加上2017年初美、韓部署「薩德」系統爆發大陸社會輿論,這讓政府支持加重料源雙反課稅的一方。

不過,大陸料源報價起伏卻可能成了扭轉判決的動力,料源重新調查以來,大陸境內料報價難跌,尤其第3季太陽能景氣不如預期悲觀,再加上大陸料源廠都排定在此時歲修,使得大陸料供不應求、料價快速拉升,而且居高不下,尤其擔心南韓料源被課重稅,因此,下半年呈現唯有料源漲的情況,即使矽晶圓、電池及模組都跌價,料源仍在漲價。簽定料源合約、與料源廠結盟等綑綁策略也頻頻被祭出。

這也讓依賴境外相對高純度料源的單晶陣營及下游垂直整合廠卯盡全力不斷遊說大陸政府,言明一旦南韓料課重稅,恐怕影響進口量,更將促使大陸境內料報價再高漲,造成大陸太陽能供應鏈下游成本壓力拉升,影響國際競爭力。

大陸消息人士指出,大陸政府的態度近期傳出因而出現反轉,考慮選擇不重罰韓系料源,新課稅率甚至可能出現只「上調了一點點」而已。除了供應鏈的成本考量外,其實大陸政府並沒打算對南韓料源廠大力施壓,尤其相較不斷祭出貿易戰的美國而言,對南韓料的制裁上是更有轉寰餘地。

太陽能業者指出,日前市場傳出的料源雙反有2個極端的版本,其一是課稅率將拉升至30%,原先市場認為該版本落實的機率高;另一則是低判,甚至有傳聞指出OCI只調升至4.4%,南韓硅業(Hankook Silicon) 升至9.5%等。目前大陸政府仍未公告終判數字,所以,各類傳聞仍存在不確定性。

太陽能業者指出,市場針對南韓料源課稅率被調漲30%,進行多方沙盤推演,認定依賴高純度料較高、而且近3年年產能擴增均以倍數拉升的單晶矽晶圓廠將首當其衝,尤其大陸高純度料所佔比重仍有限,預估本土料將出現供不應求,使單晶矽晶圓成本居高不下。

若南韓料課稅率只有小幅調整,大陸供應鏈的整體料源成本拉升有限,另外,上、下游廠2017年擴產均積極,新產能逐步開出,代表全球供過於求的問題可能更張顯,成本遠不及大陸的全球其他供應鏈所面臨的苦戰壓力將拉升,不論單、多晶。近期單晶矽晶圓則已出現較明顯的降價,部分業者指出,不知是否隱含預先知南韓料終判課稅率可能不如想像高的考量在內?大陸單晶矽晶圓廠表示,樂見稅率只小幅上調,但判決前變化很大,沒到最終誰都無法斷定,單晶矽晶圓降價與技術精進、擴產新產能開出有較大關係。

[Home]


2017/11/06 3.6.5. 電池和機身一樣重 電動飛機何時衝上天? [ 電子時報 陳韋君]

電動車被炒得火熱,電動飛機也正如火如荼的發展。事實上,空中巴士(Airbus)的兩人座電動飛機早已在2015年飛越英吉利海峽,而目前正在發展的幾個計畫,包括美國太空總署(NASA)正在測試的電動飛機、歐洲最大航空公司之一的EasyJet將在未來10年內提供電動飛機服務、航空新創公司Zunum Aero計劃在2020年前開始測試電動飛機,以及波音(Boeing)日前宣布購併專精包括電動飛機、垂直起降飛機以及無人機等先進航空技術的Aurora Flight Sciences,以加強該公司在這些領域的能力,因為這幾個領域被航空業視為未來幾年最有成長性的領域。

就環境保護的角度而言,發展電動機亦不失為一個節能減碳的好方法。根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的一份報告,飛機佔了2014年美國運輸業排出的溫室氣體的大約8%,相較於中大型卡車以及輕型車輛分別佔了23%以及61%。國際民航組織估計,到了2050年,飛機製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目前的3倍。

電力推進、機翼和電池設計有難度 電動飛機發展阻礙重重

不過觀察現狀,即便電動車正在快速崛起,不過電動飛機的發展卻顯得阻礙重重。問題就在電動飛機必須使用電力推進飛機,其推進系統必須做根本上的改變,而且電動飛機使用的電池太過笨重以及受制於電動馬達的電力限制,要克服這兩個問題的難度不小。因此要電動飛機能夠搭載數百名乘客尚言之過早。

無獨有偶,電動飛機本身的空氣動力設計也和傳統引擎不同。傳統噴氣飛機引擎從前頭吸進空氣,經壓縮機擠壓,然後燃料被噴入並點著,以此創造燃燒氣體以及向前推力。電動飛機的供電則簡單許多,由電池供應旋轉推進器的電動機電力,如此雖較有效率,卻導致飛機的推力少了許多,這也是電動飛機的速度傾向較慢的原因。舉例而言,空中巴士的兩人座電動飛機時速最高只有大約136英里。

再就機翼而言,機翼越大飛機的舉力就越強,不過這也意味會造成更多阻力。最厲害的飛機設計,是讓機翼大到能夠讓飛機在標準跑道起飛時產生足夠的舉力,這會比坐船增加更多阻力以及效率。倘若將機翼做小,就能以高速進行更高效率的飛行,而且起飛時的速度必須更快,才能取得足夠的舉力衝上天空,因此需要更長的跑道。不過小機翼也意味必須要能夠以高速降落,這很危險。

電動車的電池成本是最大的問題,而電動飛機想要飛的更遠一些,就需要配備很多的鋰離子電池,但鋰電池的重量過重,成了電動飛機的最大負擔。除非電池技術改善,否則談論電動飛機的行駛里程恐淪為空談,因為電動飛機承受了太多額外的電池重量。例如美國太空總署開發的新型電動飛機X-57,光是電池系統就重達大約800磅,將近該機機身的重量,而整台飛機的重量則是3,000磅。

由於現代電池的品質儘管再好也無法彌補其重量過重的不足,因此電動飛機充其量只能做短距離的飛行。畢竟電動飛機要從事更強大且更大範圍的飛行需要更多電池,而且要將一架充滿鋰離子電池的飛機拉到高空和把電池閂到電動車底盤截然不同。

再者,由於噴氣燃料的能量密度比電池的能量密度高。其結果是,傳統飛機能夠飛行數千英里才加油,電動飛機只能飛行相同距離的一小部分,電力就被消耗殆盡。

也因此,電動飛機被研究了超過100年,即使到了今日唯一可見的電動飛機大多仍以實驗機居多。電力推進、機翼大小以及電池的難題均為設計電動飛機的問題。

業者信誓旦旦 電動飛機未來10年成短距離客機

不過從事電動飛機研發的相關業者卻有著宏大的目標。他們認為,未來10年內,電動飛機技術可能擴及短距離通勤者以及商務飛機,特別針對現在仍在使用傳統螺旋槳的航線。空中巴士的中期計畫就包含這類飛機,目標載客量大約60人。

這些業者希望透過大幅減少油電混合飛機的噴氣燃料成本,電動飛機能馬上和火車以及其他地面交通工具在價格上競爭。

不過安全性和可靠性則是電動飛機在被商用飛機採用前必須解決的問題。很多電動車仍未取得相當水準的公眾信心,而民眾認知的可靠性,也將在消費者對電動飛機的信任度上產生巨大衝擊。

由於電池能量密度的巨大差距,意味長距離的航行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是傳統飛機的天下,電動飛機將無法在短時間內取代傳統飛機。不過未來短距離的航班將由油電混合機承包,最終由純電動機取代。不過短程航線佔了整體航空旅遊的一大部分。電動飛機有可能讓這些航班更安靜,更高效且更環保。

市場規模超過220億美元 相關業者大舉投入

諸如波音、空中巴士以及Raytheon均已發表重新概念化現代飛機的計畫。就波音而言,工程師已發明了結合電力以及燃料來發電的SUGAR Volt概念機,很像油電混合車所做的。波音之前推出的電池發電飛機E-Fan,希望2017年能在休憩市場販售,最後在20年內創造出通勤飛機。在這場電動飛機創新的競賽上,現在正處在重要關頭,預估未來15年的電動飛機市場規模將超過220億美元。

總之,現今電動飛機科技的進步,不只讓飛行變得便宜;更重要的,是它們也承諾要革命航空工業衝擊全球環境的方式。眼下飛機每年排放大約5億噸的二氧化碳,成了全球暖化的重要幫手。電動飛機將以更乾淨的電池發電取代石化消費。

不過為了讓電動飛機能夠真的付諸實現,並成為商用以及休憩市場的主流,必須要借重品質更好的電池。其他產業已用鋰離子電池取代了傳統的鉛蓄電池,鋰離子電池也是目前為多數筆記型電腦(NB)、電話以及電動車提供電力的電池。不過為了和航空業相容,下一代電池需要能夠發送大量的電力,同時還必須比鋰離子電池更小、更安全以及更輕巧。

[Home]


Confidentiality Note
本郵件含有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機密資訊、或受法律保護之資料,唯有原發信人指定之收信人得閱讀或使用本郵件之內容。如您並非被指定之收信人,請立即將本郵件及所有附件予以刪除;請勿揭露、儲存或使用本郵件之任何資訊,並請您立即告知原發信人本郵件的傳遞錯誤。謝謝您的合作。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ny attach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from Inventec 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and/or privileged and intended to be solely for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s or entities named in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e aware that any disclosure, saving or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ttachmen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f you have received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n error, please notify us immediately, and delete the e-mail and attachments.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