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1 全球產業資訊

 1要聞

  1.1台灣

   1.1.1. 勞動部設兩門檻 七休一有條件鬆綁  [經濟日報]

  1.2兩岸

   1.2.1. 兩岸企業家峰會 116日南京登場  [工商時報]
   1.2.2. 中共新對台小組 史上最知美  [工商時報]

 2財經

  2.1國際

   2.1.1. 美面臨雙利空 美元有壓  [經濟日報]

  2.2台灣

   2.2.1. Q3經濟成長率3.11 10季來最高  [工商時報]

 1展會

  1.1. Tokyo Motor Show 2017 電動車、自駕、AI成吸睛焦點  [電子時報]

 2產業相關

  2.1Cloud Computing

   2.1.1. LINE併嚮網 拚行動電商  [經濟日報]
   2.1.2. Google重返中國 強攻AI  [經濟日報]
   2.1.3. 融程電私募 研華認購1.2萬張  [經濟日報]
   2.1.4. 白牌伺服器廠準備銀彈 雲端大戰一觸即發  緯穎、雲達若投入資本市場 火力將大增  [電子時報]
   2.1.5. AMD搶攻伺服器、資料中心大計醞釀中 通路威健全力鎖定大陸白牌市場商機  [電子時報]
   2.1.6. ARM可望透過高通攻入資料中心市場  [電子時報]
   2.1.7. 英特爾購併Saffron另闢人工智慧發展蹊徑  [電子時報]
   2.1.8. AIML進步神速 機器人參加奧運指日可待 專家:機器人須藉此展現可靠的災害救援能力  [電子時報]
   2.1.9. 亞馬遜雲端結盟NVIDIA 簡化AI機器學習  [電子時報]
   2.1.10. 英特爾推自駕車創新安全演算法 在概念上仍有待解課題  [電子時報]
   2.1.11. 3Q17全球雲端基礎設施服務規模年增43%  [電子時報]
   2.1.12. 研華深耕工控領域30 助力中國「智」造轉型  [電子時報]
   2.1.13. 堅實的技術底蘊,成就IoT創新事業  [電子時報]

  2.2Smart Mobile

   2.2.1Wearable

    2.2.1.1. Oculus推出2款高低階VR頭戴裝置 市場策略耐人尋味  [電子時報]
    2.2.1.2. VR頭盔尚難普及 大陸興起小型VR電影院  [電子時報]
    2.2.1.3. VR的逆襲  [電子時報]

   2.2.2Smartphone

    2.2.2.1. 聯發科Q3獲利 大增一倍  [經濟日報]
    2.2.2.2. 聯發科共同執行長制想升級 雙首長制慢慢浮出檯面  [電子時報]
    2.2.2.3. iPhone X延遲出貨 蘋果行銷優勢不減反增  [電子時報]
    2.2.2.4. Sony與鴻海旗下代工廠合作 印度手機市場再出發  [電子時報]
    2.2.2.5. 大陸手機廠「華米維歐」氣勢大漲 手機市場貧富不均更明顯  [電子時報]
    2.2.2.6. 聯發科吃蘋果? 蔡力行:無所悉  [工商時報]

   2.2.3E-Reader

    2.2.3.1. 元太科技董事長暨執行長柯富仁:兩個關鍵字One E InkUser Value 讓元太脫胎換骨  [電子時報]

  2.3IT Industry

   2.3.1. 鴻海TV代工出貨倍增 9月拚出150萬台佳績  [經濟日報]
   2.3.2. 外人專利申請 阿里連霸  [經濟日報]
   2.3.3. 三星獲利猛 連兩季創新高  [經濟日報]
   2.3.4. 于孝斌接資策會CEO 強化資安  [經濟日報]
   2.3.5. 忽略社會利益最佳化 高通裁罰案爭議大  [電子時報]
   2.3.6. 三星高層地震 3巨頭全換人  [蘋果日報]
   2.3.7. 三星高層改組 少東人馬當家  [工商時報]

  2.4Personal Computing

   2.4.1. DRAM漲不停 下季調高5%  [經濟日報]
   2.4.2. 聯想併富士通PC業務  [經濟日報]

  2.5Solar(Green Energy)

   2.5.1. 一般太陽能電池對戰PERC電池 威日光在台首推堆疊模組  [電子時報]
   2.5.2. 台達電海英俊:Q4不比Q3  [工商時報]

[Home]


2017/11/01 1.1.1. 勞動部設兩門檻 七休一有條件鬆綁 [ 經濟日報 江睿智、呂思逸]

勞動部昨(31)日預告勞動基準法修法草案,提出一例一休五大修法內容。對於業界最關切的鬆綁七休一、提高每月加班工時上限、以及放寬輪班換班休息時間,勞動部都設下「須經工會或勞資會議同意」、及「30人以上企業應報備」兩大門檻,才能適用鬆綁。

勞動部昨預告五大修法方向,包括:鬆綁七休一、提高加班工時上限、休息日加班工時及加班費採核實計算、特休假可遞延一年,以及輪班換班休息間隔經勞資協商,可從現行規定至少11小時放寬為八小時等。

勞動部主秘陳明仁表示,這次修法完全未改變周休二日、或是一例一休架構,而是要使勞僱雙方有適度協商調整空間,有助周休二日新制規定進一步落實,並兼顧安全彈性之勞動制度。他表示,各界若有意見,於117日提出,之後將送行政院審查。行政院長賴清德已表示,勞基法修正草案將在11月中送進入立法院審查。

勞動部昨日預告一例一休修法方向,一如外界預期。惟勞動部在鬆綁七休一、增加每月加班工時上限、以及放寬輪班換班休息時間等三大議題上,勞動部都設下「須經工會或勞資會議同意」、及「30人以上企業應報備」兩大門檻。企業必須完備上述兩道程序,才可適用,否則將處以2萬至100萬元罰鍰。

針對七休一鬆綁,勞動部增訂,只要經過工會同意,若無工會則經勞資會議同意,例假可於每七日之內調整之,亦即允許「例假」可在七天內彈性挪移,勞工最長可連續上12天的班;但受僱人數在30人以上應報當地主管機關備查。

至於提高每月加班工時上限,勞動部擬具甲、乙兩案,皆須經工會或勞資會議同意,並報當地主管機關備查。甲案是得將每月加班時數上限放寬為54小時。乙案則是加班時數得以三個月為周期,單月加班時數上限適度放寬為54小時,惟三個月加班總時數不得超過138小時。

針對輪班換班之休息,現行勞基法明定須至少休息11小時;勞動部亦擬具甲乙兩案。甲案是以連續休息八小時為原則,經勞資協商可另約定超過八小時休息時間;乙案則是以連續休息11小時為原則,經勞資協商可另約定休息時間,但不可低於八小時。不論採哪一案,都須經過勞資協商、向當地主管機關報備,始可適用。

勞基法修法/休息日加班工時 核實計算

勞動部昨(31)日預告一例一休修法內容,勞動部主秘陳明仁表示,現行休息日加班費及加班工時之計算「做一給四,做五給八」,會導致我國全年總工時失真,因此將回歸核實計算。

勞動部預告休息日加班工時及加班費計算,將改採核實計算,做多少給多少。休息日加班工時,將計入每月加班工時上限。

這波?法將鬆綁七休一納入,亦即例假允許在七天之中挪移,勞工最長可連續上12天的班。

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長謝倩蒨說,鬆綁七休一是要給勞資雙方彈性,「142」不是正確的說法,因為休息日加班時數是要計入每月加班工時上限中,不可能一個月中每個休息日都拿來加班,如此一定會違規。

休息日加班費之計算,現行為前兩個小時加乘1.33倍,第三個小時起加乘1.67倍,則不再此波修法之列。也就是說,企業仍要承擔休息日較高的加班費,因此將會避免在休息日加班。此外,對於特休假遞延一年,較無爭議。不過,特休假遞延後次年仍未休完,雇主仍要折現發給工資。

學者:落實執行難度高

勞動部昨預告勞基法修正草案,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說,草案多項內容提及「勞資協商」、「送主管機關備查」,但實況恐無法落實,只會變成資方單方面要求;倒不如在法條直接框定特殊狀況、客觀條件下,例如業務有需求等,才可享有彈性等,以避免雇主濫用彈性條件,勞方也能較易舉證。

辛炳隆也說,「七休一」放寬,適用四周變形工時的行業恐會更有理由讓勞工連續工作24天,勞動部應要增加相關配套,例如限制四周彈性工時的勞工最多僅能上班15天,避免勞工過勞。

許勝雄:勞資各退一步

勞動部公布勞基法修正案,工總理事長許勝雄認為,企業要的只是彈性空間,可以因應淡旺季,如果政策修正的結果是可以被執行,大家就應該各退一步,若是堅持不讓,恐對台灣永續發展不利。

許勝雄表示,過去一例一休造成勞資產生許多對立、社會分化困擾等,政府願意面對,是一件好事,而政院一例一休修法內容,目前產業界是可以接受的,也沒有偏袒哪一方的問題,重點是要讓法條「可以被執行」。

台灣電路板產業協會副理事長梁茂生指出,從企業經營角度而言,政策上應給予企業保持彈性的空間。其實台灣員工自由流動的機會很多,擁有技術能力的員工不怕沒好工作、薪水也更高,大家自由選擇、政策也不應管太多。

中華電信董事長鄭優表示,支持一例一休修改方向,是一個「務實」的做法,政府訂下周休二日的原則,執行面的部分交由勞資雙方去協議,既可照顧勞工權益,又兼顧企業經營彈性。

 

[Home]


2017/11/01 1.2.1. 兩岸企業家峰會 116日南京登場 [ 工商時報 李書良]

兩岸產業界交流的年度盛事-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將於116日在南京登場,這是中共十九大後兩岸最大規模的民間經貿交流活動,深具指標性。據了解,為呼應企業轉型需求及新科技應用熱潮,今年資通訊、智慧製造將是峰會焦點。

去年的兩岸企業家峰會在金門舉辦,為台灣政黨輪替後,兩岸舉辦規模最高的財經峰會。今年峰會的主題為「兩岸產業融合發展:新形勢、新商機、新思路」,台灣企業界逾300多位人士出席。中共十九大之後,大陸對台的經貿交流將藉由此會釋放出何種新訊息,業界高度關注。

對此,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昨(31)日表示,兩岸企業家峰會是兩岸經濟界就宏觀經濟、產業發展形勢開展交流研討,促進企業對接合作的重要的民間性交流平台。今年峰會將舉行開幕式、專題演講、7場專題論壇及閉幕式等活動,就兩岸有關產業領域合作、青年就業創業等議題開展深入研討。

兩岸企業家峰會祕書長陳瑞隆昨接受本報採訪時指出,今年峰會焦點領域大致集中在石化、能源、半導體、資通訊、智慧製造、生技健康、金融以及文創。他提到,大陸政府自2014年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推進發展綱要」後,全面推動半導體產業建設,台灣若能透過兩岸布局搶占先機,對產業發展將帶來幫助。

另外,資通訊與智慧製造仍是本次峰會兩岸雙方合作的重點。陳瑞隆指出,特別是在5G標準與合作上,兩岸近幾年持續討論,希望能在標準上打破過去由西方壟斷的局面,台方業者更希望藉此切入大陸智慧城市、雲端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具有高成長力的市場。

陳瑞隆表示,當前產業在轉型升級需求及新科技應用浪潮引領下,資通訊和智慧製造領域能發揮的助力最大,許多傳統工業領域都與其進行各方面的聯結,預料本次峰會兩岸雙方可以有更進一步的合作。同時,在生技健康領域上,陳瑞隆表示,目前兩岸都將逐步進入高齡化社會,老年健康照護成為顯學,雙方都希望能在臨床數據相互承認、醫療器材與疫苗上能夠深入合作,共同搶攻銀髮商機。

[Home]


2017/11/01 1.2.2. 中共新對台小組 史上最知美 [ 工商時報 陳君碩]

中共十九大後,各項人事陸續底定,新的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團隊也即將成形,淡江大學大陸所副教授張五岳昨表示,包括政治局常委汪洋、全國台研會會長戴秉國等,都曾負責中美經濟戰略對話,加上可能升任國務委員的外交部長王毅,和可望升任國台辦主任的劉結一等,將成為史上對美國和國際事務最了解的涉台團隊。

立法院昨舉行「中共十九大後之評估與新時代兩岸關係展望」座談會,張五岳在會上指出,新一屆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預計明年3月分組成,副組長可能是汪洋出任,汪洋目前是大陸「中美全面經濟戰略對話」的負責人,前任政協主席俞正聲、賈慶林對美國的了解都不及汪洋,若由汪洋負責處理涉台日常業務工作,與美國互動溝通管道將會大大不同。

此外,張五岳指出,現任大陸外交部長王毅曾任國台辦主任,對兩岸與國際關係都相當嫻熟;曾任大陸國務委員的全國台研會會長戴秉國,也相當了解美國高層與智庫;再加上被視為即將接掌國台辦主任的劉結一,具有45年在美駐聯合國工作經歷,這也是前幾任國台辦主任沒有的。

張五岳強調,中美關係是同時影響全球與兩岸最關鍵的雙邊關係,明年3月新的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將是中共史上最了解美國的小組,這是台灣必須思考的,他也認為在習近平對內、對外、軍改、打貪方面都有大刀闊斧的改革新政下,對台工作不可能維持不變。

張五岳不諱言,習近平面對西方自由民主的價值沒有正面評價,也沒有高度包容,而是更堅持民族主義的中國夢,在這樣的價值取向上,未來兩岸如何互動,也是嚴峻的問題。對於九二共識的爭議,張五岳認為,當年時空背景已完全不同,包括國統會、國統綱領從有到無,台灣統獨民意的大幅變化,若兩岸要與時俱進,就應該有新思維。


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汪洋,料接掌全國政協主席,成為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

[Home]


2017/11/01 2.1.1. 美面臨雙利空 美元有壓 [ 經濟日報 鍾詠翔]

據傳美國眾院考慮在五年內分階段調降企業稅,預定2022年將稅率降至20%,加上美國總統川普前競選團隊成員因「通俄門」遭起訴,引發投資人對美元保持審慎態度,兌日圓匯價1031日盤中跌至11天以來最低。

美國稅改的不確定性與政局動盪,導致美元指數一度貶0.1%,但之後又因歐元貶值而回升至平盤附近,報94.596,兌日圓一度跌破1美元兌113日圓,為11天以來新低。

彭博資訊引述眾院籌款委員會消息來源報導,眾院要分階段實施企業減稅的計畫,仍處於討論階段,尚未拍板定案。根據這項提案,從明年起企業稅率每年調降3個百分點,目前為35%,若此方案真的上路,可能會延後一些川普推動稅改所產生的經濟效果。

籌款委員會計劃1日(周三)公布稅改法案文本,完成秘密起草過程。白宮發言人桑德斯則在30日表示,川普希望能馬上調降企業稅率,白宮的計畫不包括分階段實施稅改。

此外,「通俄門」案情有升高跡象,特別檢察官穆勒30日調查公布首波起訴名單,川普的前競選總幹事曼納福特(Paul Manafort)與其商業夥伴蓋茲(Rick Gates)因叛國、洗錢等罪名遭起訴,但兩人拒不認罪。

[Home]


2017/11/01 2.2.1. Q3經濟成長率3.11% 創10季來最高 [ 工商時報 于國欽]

行政院主計總處昨(31)日公布第3GDP概估,在出口成長強勁,消費優於預期下,第3季經濟成長率(yoy)高達3.11%,遠優於原估1.89%,創下近10季最高;季增年率(saar7.45%更創下近22季最高,顯示本季經濟復甦力道比預測來得強。

綜合統計處專委黃偉傑表示,假設第4季預測不變,僅第3季優於預測,全年經濟成長可望順勢上修至2.42%,惟未來究竟會上修到什麼水準?主計總處將在11月下旬召開國民所得評審會公布預測結果。

主計總處指出,受惠全球經濟復甦,第3季出口擴增17.5%,另外來台旅客轉增,三角貿易成長,外貿成長力道增強,使得商品及服務輸出實質成長11.16%,遠優於原預測4.43%。這是本季經濟成長高於預測的主因。

至於內需,第3季民間消費成長1.91%,雖成長平緩,但也比原預測1.74%來得好,主因小客車、油品銷量佳,加以股票成交值增57.3%帶動金融服務消費。不過,民間投資表現依舊不佳,第3季資本形成下滑7.75%,比原預測(-0.22%)跌得更多。

黃偉傑表示,資本形成下滑反映的是民間投資不振,半導體廠商資本支出減緩,不過,他認為這是短期現象,相關資料顯示半導體廠未來的資本支出仍將續增,以此而言,明年的民間投資是可以期待的。

通常,季經濟成長係指實質GDP年增率(yoy),然而並非所有國家都採年增率,美國就喜歡看實質GDP季增年率(saar),以了解季對季的成長力道。主計總處表示,第3季我國經濟成長(yoy3.11%,較預測數1.89%為佳,為近10季最高。

若從季增年率(saar)來看,經濟成長更高達7.45%,為民國101年第2季以來最高。黃偉傑表示,這個擴張的步伐非常大,但這個擴張力道能否持續,仍待觀察。

未來國內經濟展望如何?黃偉傑引述剛公布的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表示,IMF上修今、明兩年的全球經濟成長至3.6%、3.7%,這將有助於我國第4季經濟成長。

[Home]


2017/11/01 1.1. Tokyo Motor Show 2017 電動車、自駕、AI成吸睛焦點 [ 電子時報 賴琇菱]

2017東京車展(Tokyo Motor Show 2017)27日起開放一般民眾參觀。逢此盛會,各車廠無不精銳盡出,展示自家最新技術之餘,也聯手勾勒出未來汽車的樣貌。其中,電動車(EV)、自動駕駛、人工智慧(AI)應用成為吸睛重點。亦有許多業者,透過虛擬實境(VR)裝置,使參觀者可體驗最新技術。

電動車成為日系車廠共同關注之研發方向

本田汽車(Honda)則於25日、車展記者開放日時,對外宣佈預計自2020年起,在日本國內發售電動車(EV),生產基地將以日本國內工廠為主。社長八鄉隆弘指出,本田將活用從混合動力車(HV)的研發中得到的電池控制技術,投入電動車開發。

只不過,八鄉亦不諱言,在2030年前,HV跟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仍然是本田在環保車領域內的主力車款。本田也在本次車展中,展出新開發的電動車專用車台。

而陷入出廠檢驗員資格不符醜聞的日產汽車(Nissan),則展出採用新電動車車台的試作車輛。電池配置於座椅下方,不僅擴大車內使用空間,更提升續航距離至600公里,較日前改款的Leaf整整多出1.5倍。

其他像是向來以輕自動車為主軸的Daihatsu工業及鈴木汽車(Suzuki)亦揭露電動車概念車款。以歐洲、大陸為首的電動車風潮,已在日本市場颳起一陣跟風。

豐田、本田長期而言仍看好氫燃料電池車

不過日本汽車龍頭、豐田汽車(Toyota),長期而言仍看好氫燃料電池車(FCV)才是環保車主流。本次車展展出新型FCVFine Comfort Ride概念車。較2014發售的Mirai車款增加5成續航力,單次充飽燃料可跑1,000公里。加氫也僅需3分鐘左右便可充滿。豐田強調,FCV才是環保車的終極選擇。

對於FCV,本田社長八鄉亦不約而同表示,扣除車輛重要零組件及加氫站等成本考量之外,FCV在續航力上確實表現優於電動車。八鄉表示,本田將會持續投入相關研發。

但豐田也未對FCV孤注一擲。面對電動車潮流,豐田也於本次東京車展中,首次展出2人乘坐的電動車概念車、WONDER CAPSULE CONCEPT。雖尚未建立市販計畫,但已規劃出可即時呈現車輛或觀光設施相關資訊等設計,未來可望成為豐田進攻車輛共享領域的利器。

非傳統車用業者 競相投入汽車科技

除了既有成車大廠及零組件業者之外,亦可觀察到其他電機業者看好汽車科技典範轉移帶來的商機,紛紛切入車用領域搶食市場。

像是日立製作所(Hitachi)及日立Automotive Systems展示電動車時代不可或缺的馬達及電池相關技術,亦透過VR眼鏡,提供自動駕駛體驗。

歐姆龍(Omron)則活用影像辨識技術,展出透過感測器及相機察知駕駛人表情、姿勢及狀況的駕駛支援系統。運用於自動駕駛普及的時代裡,可在緊急狀況下協助車輛進行停車判斷。

三菱電機(Mitsubishi Electric)展出概念車EMIRAI 4。搭載高精度測位技術及3D地圖,更透過AR技術,在駕駛席的顯示裝置上顯示車線等相關資訊,在視線不佳的狀況下促進安全駕駛。

KDDI切入車用領域 盼藉車連網建立新收益源

通訊業者KDDI則是首次參加本屆東京車展,為的就是活用物聯網(IoT)技術,分食連網車(connected car)大餅。事實上,KDDI早在2016年便宣佈與豐田合作,日本國內製造的豐田車輛將搭載sim卡,KDDI著手於未來應付自動駕駛時代的通訊技術及資訊管理平台開發。

另一方面,KDDI與海外共600家以上的通訊業者合作,積極卡位車用通訊服務一環。據KDDI的規劃,未來豐田出廠的車輛不再需要一一與各國通訊業者簽訂契約,透過一元化管理,不只為消費者提高便利性,可望為KDDI帶來龐大服務收益。

以豐田現今在日本國內提供的車輛通訊服務T-Connect而言,基本月費便要540日圓(4.73美元),以豐田年間在日本國內生產300萬台來單純計算,光是日本國內的連網車商務規模,便已達16.2億日圓。若將服務範圍推廣至全球,甚至可能帶來10倍以上收益。成為KDDI積極開發的新事業主軸。

自動駕駛與AI等汽車軟體科技仍是當紅炸子雞

除了汽車硬體上的進化與變革之外,軟體科技方面,自動駕駛與人工智慧(AI)依然是各業者投入的焦點之一。

像是速霸陸(Subaru)宣佈斥資30億日圓,在北海道設立測試場地,模擬高速公路及一般市街道路的交差點,收集研發自動駕駛所需的相關資料,從11月起投入自動駕駛開發。

豐田則展示「Concepti」系統,透過AI從駕駛人的表情、聲音推測心理狀態,在必要的時機點,可將手動駕駛模式切換至自動駕駛。本田及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亦分別展出搭載AI的相關支援系統。

本田亦計劃在2020年將推出的電動車上搭載AI互動系統及進一步升級支援安全駕駛的Honda Sensing系統。

日系汽車零組件供應商秀實力 展出自駕、電動車領域研發成果

2017東京車展成為日系車廠、相關零組件廠的最佳伸展台,日系汽車零組件大廠亦然,特別在自動駕駛與電動車(EV)兩大未來主流領域,各業者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卡位未來商機,展現技術力。

以電裝(Denso)為例,26日宣布,將投入5,000億日圓(約合43.85億美元)研發費用,進行自動駕駛及電動車相關研發。社長有馬浩二透露,電裝的研發費用中,將投入4成左右經費,進行先進領域研究,加速技術革新腳步。譬如在自動駕駛一環,可預料各式病毒或駭客攻擊將帶來相當大的威脅,電裝將在多重資安防護技術上盡全力開發。

事實上,電裝已宣布將在2020年代的前半,推動高性能半導體、DFP(dataflow processor)相關技術商用化。除了可即時分析、判斷資訊之外,也能活用於車輛周圍影像辨識技術上。本次車展,電裝便展出相關影像感測器、雷達等零組件。同時電裝也導入VR裝置,讓參觀者能以遊戲的方式,進一步體驗電裝的新技術。

JTEKT亦運用VR眼鏡,提供360度視角的自動駕駛車影像,讓參觀者虛擬體驗可配合路面狀況的車輛控制、探知駕駛人鬆開方向盤的感測技術等。

愛信精機(Aisin)則推出研發中的超小型電動車ILY-A,可隨使用者需要,切換成三輪車、滑板車、甚至物品推車形狀。Aisin精機也在展示出專用停車場內的自動停車技術,預計將在2020年前商用化。

豐田合成(Toyota Gosei)展出以次世代橡膠素材進行設計的概念車體,該素材可透過通電,輕易改變形狀,一旦發生衝擊,柔軟的車體將有助降低傷害,預計2030年起商用化。此外,豐田合成也鎖定自動駕駛帶來的週邊商機,推出在自動駕駛模式下,將方向盤自動收納的相關技術,可為駕駛人帶來更舒適的乘車空間。

豐田紡織(Toyota Boshoku)亦展出車內空間的新概念。可自由移動位置的車內座椅、作為影音顯示裝置的車窗等,針對完全自動駕駛時代的車內時光作出規劃。


東京車展成為日系車廠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展示地。圖為本田的電動車概念車。

[Home]


2017/11/01 2.1.1. LINE併嚮網 拚行動電商 [ 經濟日報 彭慧明]

台灣連線公司(LINE台灣)昨(31)日宣布全額收購台灣嚮網科技(優仕網)成為子公司。這是LINE在台首樁併購案,也是LINE朝推出「行動電商智慧入口」跨出策略發展的關鍵性一步。LINE台灣表示,想更積極經營電商,選擇以併購方式加快速度。

Line表示,看中嚮網科技在台灣做比價導購還不錯,期待透過便利的一站式手機購物服務,帶給用戶最豐富的商品選項;藉由導購模式,成為電商最好的合作夥伴,為台灣電商產業創造更多價值。優仕網主要業務為「愛逛街」比價網站,未來將持續獨立經營。

LINE前一次在台灣投資是投資新創事業GogolookWhoscall),Gogolook 因開發來電辨識服務Whoscall打進全球市場,南韓最大的網路服務公司NAVER Corporation透過旗下子公司Camp Mobile以約新台幣3億元投資、收購技術團隊,並協助在LINE平台的推廣。

兩年前開始,LINE持續發展電商服務,原本是鼓勵用戶以點數贈禮,今年3月推動LINE Shopping,將電商作為在台發展重點之一,以成為行動電商智慧入口為目標,今年以來積極與大型品牌電商合作,並規劃跨平台的整合。

嚮網科技共同創辦人高儷玲表示,非常榮幸成為LINE在台灣的第一個收購對象,藉此機會證明:只要擁有堅強的實力、懷抱宏大的願景,台灣的網路創業公司就能帶著自信接受國際投資,參與世界盃的競賽,建立自己獨特的價值與地位。

嚮網科技成立於2000年,當年以學生創業社群網站「優仕網」一舉成名。後來轉向電商業務發展,但不以賣商品為主,而是導入比價、導購模式,先是以導購購物情報為主,2013年獨立為電商平台「愛逛街」,為消費者提供商品比價、口碑評價、購物消費情報等多元化的購物服務。

最近優仕網也跨足東南亞,與東南亞最大電商LazadaLelong11street等電商平台合作,幫助店家在當地電商開店,解決客服。

LINE從社群淘金 站穩腳步

LINE台灣低調宣布併購嚮網科技。嚮網科技的第一個業務優仕網從2000年成立,多次轉換經營模式,近兩年則強化經營比價網站「愛逛街」,靠著經營線上購物社群、導購服務,站穩腳步,進而進軍東南亞,昨天LINE台灣正式宣併購,也證明了社群方向正確。

嚮網科技在2013年正式成立的「愛逛街」,前身其實起於「優仕網」。2000年因台大商研所江炯聰教授介紹下,創辦人高儷玲與研究所同學陳慶蔚從見面先辯論創業模式、到合作創業,創辦給學生族群的社群網站。

嚮網一開始募到100萬美元的種子輪資金,資金到位的隔天,那斯達克達到網路泡沫的最高點,然後就一路雪崩式下滑。短短一年內,網路公司從蜜糖變毒藥,網路業者是投資方聞之色變的產業,大多數的網路公司在2000-2001年短短一年內倒閉。

為了讓公司存活,優仕網也做了很多的轉換,例如創辦第一個收費的交友社群網站「愛情國小」;還有「共產檔」,用來讓學生分享圖片與文章;與出版社合作「潮流小說」推動線上閱讀小說計畫。在當年並沒有Facebook,但社群創業的觀念卻是嚮網科技的主要經營核心概念。

也就在經營社群的過程中,嚮網發現台灣電商快速增加,許多品牌與產品也投入網路銷售模式,但大量的網友數據顯示,電商是趨勢,消費者想要快速找到選擇也是趨勢,因此2010年起看準電商發展帶來的導購、比價商機,成立優仕網購物情報,是愛逛街前身。

[Home]


2017/11/01 2.1.2. Google重返中國 強攻AI [ 經濟日報 林昀嫻]

在退出中國逾七年後,Google以迄今最大膽的步伐重返這個市場,但這次憑藉的不是搜尋引擎,而是人工智慧(AI)和投資。

彭博資訊報導,Google正積極在中國推廣更容易建置AI系統的軟體TensorFlow,作為與這個全球最大線上市場建立商業關係的一條途徑,這也是Google鎖定中國學界和科技大廠的廣泛宣傳。Google母公司字母(Alphabet)也正增聘人員,尋找具有AI投資潛力的中國企業。

Google這次不以絢麗奪目的產品進軍中國市場,而是聚焦於讓中國開發商學習使用GoogleAI平台打造AI,並逐漸依賴這項工具,類似於軟體新創公司先讓企業員工使用自家服務,受歡迎後便可望獲得資訊技術部門的青睞,讓企業為整體服務買單。Google2015年投資前Google工程師所經營的中國新創公司Mobvoi,業務是把AI驅動的聊天機器人置入手機、汽車等裝置。

[Home]


2017/11/01 2.1.3. 融程電私募 研華認購1.2萬張 [ 經濟日報 尹慧中]

工業電腦廠商研華(2395)、融程電昨(31)日同步公告,融程私募普通股1.2萬張、每股45元,將由研華認購。研華預計,總認購金額為新台幣5.4億元。據雙方目標,藉由研華私募入股,融程將正式成為研華物聯網供應鏈共享平台聯盟夥伴。

市場看好,雙方合作將為台灣工業電腦廠商策略聯盟開啟成功案例,有望一同開拓物聯網市場應用。研華董事長劉克振表示,物聯網產業的本質就是「共享經濟」與「跨業合作」,研華將邀請若干有志一同的同業,以資本合作的方式,促成協同合作以加速此聯盟之運作。

融程董事長呂谷清表示,物聯網市場發展潛力無限,融程加入聯盟後,除了跨業合作,更是實質的經驗分享與傳承,可協助聯盟夥伴更有效率運用資源,替全體股東與客戶創造更高的價值。

[Home]


2017/11/01 2.1.4. 白牌伺服器廠準備銀彈 雲端大戰一觸即發  緯穎、雲達若投入資本市場 火力將大增 [ 電子時報 李立達]

業界傳出緯穎已申請興櫃,預計11月登錄興櫃,最快2018年上市櫃。

全球雲端資料中心伺服器市場戰雲密布,包括廣達旗下雲達、緯創旗下緯穎持續擴產,與品牌廠搶食雲端伺服器訂單,近期業界傳出緯穎已申請興櫃,預計11月登錄興櫃,最快2018年上市櫃,隨著緯穎走向資本市場,可能帶動廣達將旗下雲達分割,拉高雲達掛牌上市機會。業者認為白牌伺服器廠透過資本市場銀彈與曝光率,整體戰力將大增,品牌伺服器廠恐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

全球雲端伺服器市場即將邁入大成長的世代,主要係因5G網路預計2018年試營運,2020年將商業運轉,屆時透過5G網路的高速傳輸特性,可望帶動諸如自駕車、物聯網、智慧城市等各種新應用蓬勃發展,龐大的資料量勢必進一步拉升資料中心的硬體需求。

全球伺服器產業正面臨空前變化,過去由品牌廠慧與(HPE)、戴爾(Dell)IBM長期掌握的企業伺服器市場持續萎縮,隨著雲端服務需求快速崛起,白牌伺服器業者雲達、緯穎等興起,不僅雲達過去7年每年業績增長逾20%,緯穎業績更是倍數跳增,雲端伺服器市場已成為兵家必爭的重要戰場。

近期業界傳出緯創旗下子公司緯穎已送件申請興櫃,預計11月中旬登錄興櫃,最快2018年下半上市櫃,為首家走向資本市場的白牌伺服器業者;至於廣達旗下子公司雲達傳出亦可能考量上市櫃,讓台系白牌伺服器廠的成長引擎再添新柴火。

業者認為緯穎走向資本市場,可能帶動廣達將旗下雲達分割,拉高雲達掛牌上市機會,畢竟此時正處於白牌伺服器廠的黃金時期,透過上市櫃不但可吸引更多銀彈,更將成為母集團的小金雞,挹注更多業外利益。

廣達原本在雲端服務市場布局,主要鎖定企業伺服器市場,全力與品牌廠對戰,然旗下雲達日前已表態,不再以傳統企業伺服器市場為主,將轉戰企業私有雲領域,這亦使得全球私有雲伺服器市場戰火將愈益激烈。

業界預期緯穎2017年獲利可望倍數跳增,因為緯穎成功打入Facebook伺服器供應鏈,與廣達共同分食Facebook龐大訂單,加上緯穎原本就通吃Facebook儲存器訂單,亦挹注不少獲利,另外,緯穎也受惠於微軟(Microsoft)Azure伺服器訂單,且微軟次世代資料中心訂單,緯穎也是主要供應商。

面對整體伺服器市場劇烈變化,品牌伺服器廠亦全力尋求解決方案,品牌龍頭HPE與鴻海結束合資關係之後,決定親自下海操刀,延續旗下Cloudline產品線,目標鎖定企業私有雲市場,不讓白牌伺服器廠有機可趁。

戴爾透過合併EMC及其子公司VMware,朝終端應用整合發展,藉由一套式服務鞏固版圖。至於IBMx86伺服器部門賣給聯想後,透過OpenPOWER聯盟並結合Watson,從人工智慧(AI)出發,推出整套解決方案,擴大POWER伺服器影響力。

此外,未來在5G世代為更快解決雲端用戶問題,避免過多資料回傳資料中心,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將逐步興起,加上各國保護個人資料的意識抬頭,可望帶動更多硬體設備需求,為此廣達、緯穎紛持續擴產,廣達規劃2018年在歐洲德國生產線將擴大一倍以上,以因應雲端客戶在歐洲設置資料中心的強大訂單需求。

 

[Home]


2017/11/01 2.1.5. AMD搶攻伺服器、資料中心大計醞釀中 通路威健全力鎖定大陸白牌市場商機 [ 電子時報 何致中]

威健看好超微未來將在伺服器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白牌伺服器市場商機廣大。

儘管伺服器市場英特爾(Intel)具有龍頭地位,然而超微(AMD)近期亦積極搶進伺服器領域,市場甚至認為超微每前進一步,都是對英特爾的挑戰。熟悉產業人士表示,事實上,如阿里巴巴、百度、DellHP、聯想、英業達、廣達等相關業者都希望能夠掌握穩定的Second Source,而超微提供了極具性價比與競爭力的產品,代理AMD產品營收比重約15%的通路業者威健,則可望鎖定大陸白牌伺服器市場全力搶進,在未來幾年中商機將持續發酵。

儘管AMD在伺服器領域幾乎無法稱得上有市佔率,但未來隨著AI時代的來臨,各類雲端運算、伺服器需求大增,白牌伺服器成為廣大市場之一,具有技術支援團隊的威健,正積極與超微合作思考在伺服器市場的戰略,威健擁有具超微認證之技術團隊,可以搭配CPUGPU、加上威健代理的Sandisk記憶體,無論超微想要搶攻伺服器領域,或是如同NVIDIAGPU為中心的自駕車、高速運算平台,威健都具有強大的支援火力。

熟悉產業人士表示,除了CPU外,GPU為運算核心當道的自駕車概念中,一台車至少也需要用到7~8塊繪圖卡,加上近期挖礦需求持續竄出,儘管各國政府、華爾街等對於虛擬貨幣抱持多空不一看法,但超微上半年繪圖卡已經熱賣到缺貨,整體來看,繪圖卡前景仍然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而結合伺服器三大要件的CPUGPU、記憶體如SSD等,如何提供白牌業者所需的整體解決方案,成為通路業者思考重點,未來包括伺服器、工業電腦等中型客戶,對於這類整體解決方案的需求將會持續看增,威健強項將是以業務搭配技術團隊的方式提供白牌業者支援。

熟悉相關產業人士透露,配合電動車(EV)等新能源車蔚為趨勢,各類工業用、車用零組件如被動元件、MOSFETNOR Flash等缺貨零組件仍是相當搶手,威健憑藉著在工業用、Computing兩大領域各約30%的產品營收比重,營運表現相當穩健,累計今年1~9月營收也有約近2成的年成長。

事實上,工業用領域包括汽車電子等相關產品,由於新能源車已經是大陸發展政策之一,充電相關週邊零組件需求持續看增,估計2018年汽車電子相關營收佔比就可以來到6~7%,新能源車將是一個待爆發的廣大市場。

威健目前集團員工總數約1,057人,在亞太區域共有27處銷售據點與辦事處,2016年集團合併淨營業收入新台幣437億元,2017年前三季集團合併淨營業收入來到約371億元。

威健已經在一年半前成立大陸汽車相關業務的團隊,估計2018年可望有近1成的營業額成長,台灣部分鎖定於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胎壓偵測器(TPMS)等領域,大陸市場則鎖定馬達控制、方向盤、充電站、充電樁等,包括各類主被動元件、MOSFETMCU皆有著墨,兩大代理線包括CypressMicroChip都可以支援。市場估計,威健第4季營運可望保持第3季之旺季水準,不過威健對外並未做出相關財測,對於單一業者也不多做評論。

[Home]


2017/11/01 2.1.6. ARM可望透過高通攻入資料中心市場 [ 電子時報 涂翠珊]

高通Centriq 2400被視為ARM晶片進軍資料中心市場的新希望。

儘管近幾年ARM架構晶片搶攻資料中心市場的消息不斷,然而成果總是不盡理想,高通(Qualcomm)伺服器晶片Centriq 2400可說是ARM最新的希望。雖然要挑戰英特爾(Intel)的伺服器市場並不是件簡單的事,但在技術創新及價格競爭的考量下,高通的ARM架構晶片可望爭取到不少客戶。

根據The Next Platform網站報導,高通的10奈米伺服器系統單晶片(SoC)Centriq 2400,鎖定了雲端供應商與頂級超大規模資料中心作為主要客群。高通資料中心產品管理總監Satadal Bhattacharjee表示,產業對於行動、雲端、物聯網發展的重視,為晶片業者開創出新的商機。在這波趨勢中,高通是最有機會協助ARM晶片打入資料中心市場,並從中得利的廠商。

物聯網裝置的資料處理,多數還是要在資料中心進行,這表示各個資料中心需購置更多伺服器,才能應付未來物聯網時代的處理需求。然而機架空間所能放置的伺服器數量有限,因此資料中心對於伺服器的運算能力、能源效率也就有更高的要求。

Centriq 2400即是瞄準了資料中心的運算需求,希望藉由單一SoC,取代使用了2個英特爾Skylake Xeon晶片的同級系統。英特爾伺服器晶片是由PC處理器發展而來,Centriq的技術基礎則是來自高通的行動SoC,並且是高通第5代自主架構設計。

CentriqFalkor CPU核心完全以ARMv8架構為基礎,並採用高通特殊的服務質量(quality-of-service)、儲存、資安與頻寬技術。Centriq搭載46顆單執行緒核心,也與英特爾晶片所使用的超執行緒(hyperthreading)不同。

高通計劃在未來的伺服器SoC加入更多核心,並研發出被稱為duplex的雙核模組。高通系統匯流排的環形設計能連結模組與L3快取、主記憶體及多個控制器。高通已針對雙核模組推出兩款參考架構,兩者皆採用1U機架系統,並依據Open Compute Project設計配備1個單插槽以及1個雙插槽。

Bhattacharjee表示Centriq 2400並非一體適用(one-size-fits-all)的晶片,因此雖能應付超大規模資料中心需求,但恐怕不適用於企業或高速運算(HPC)應用。

除了運算能力與功率效能需求的提升,開放源碼軟體的興起也為英特爾外的廠商開啟進軍資料中心市場的契機。開放源碼軟體能讓客戶加強對軟體環境的掌控,並使晶片架構移植變得更加容易。

高通擁有豐富的開發資源,比起其他ARM架構晶片業者更具競爭優勢。然而在此同時,英特爾也持續在提升其伺服器晶片的性能與能源效率,因此高通能否如願從英特爾手中搶下一些資料中心市場,仍有待觀察。

[Home]


2017/11/01 2.1.7. 英特爾購併Saffron另闢人工智慧發展蹊徑 [ 電子時報 涂翠珊]

Saffron聯想記憶AI產品拓展了英特爾的AI發展版圖。

為拓展人工智慧技術實力,英特爾(Intel)相繼收購了AlteraSaffronNervanaMovidiusMobileye等業者,並將資金投入了Mighty AIData RobotLumiataCognitiveScaleAeye Inc.Element AI等新創公司。人工智慧發展才剛起步,而英特爾也在進行多方的嘗試。像是Saffron最新反洗錢(Anti-Money LaunderingAML)顧問,運用的便是有別於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技術。

根據EE Times報導,SaffronAML顧問採用Xeon處理技術,目的在用來偵測可疑的金融犯罪行為。Saffron金融產業解決方案總監Elizabeth Shriver-Procell表示,Saffron過去所推出的分析平台應用範圍較廣,客戶涵蓋了供應鏈廠商、銀行與保險業者。在納入英特爾旗下後,Saffron便致力於針對特定應用推出專門的產品。

SaffronAML顧問使用了一種稱為聯想記憶(Associative Memory)的人工智慧技術,特別擅於從大量且多樣化的資料中找出異常的模式。要在看似毫無關係的資料庫間進行比對分析,通常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但聯想記憶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這項工作,且不像深度學習模組需要大量的訓練。

以往金融機構所使用的詐欺偵測軟體被稱為「黑盒子」。使用者無法了解這類軟體的運作方式,當軟體發現疑似詐欺行活動時,也無法向執法單位提出清楚的解釋。深度學習應用在之後將可能面臨同樣的問題。反觀SaffronAML顧問採透明的方式運作,因此被Shriver-Procell稱為「白盒子」人工智慧。

Shriver-Procell認為,隨著各種應用不斷融合,不同的人工智慧技術將可產生互補的作用。目前已有紐西蘭銀行(Bank of New Zealand)加入英特爾Saffron的早期採用計畫。儘管打擊金融犯罪是一項很重要的使命,但英特爾收購Saffron的主要原因,應還是著眼於Saffron所掌握的人工智慧技術。

Tirias Research分析師表示,目前人工智慧市場上有各式各樣的學習類型、神經網路、硬體解決方案以及軟體架構,而且隨時都可能有新的演算法出現,所以通用型的處理晶片仍暫時會是市場的主力。GPUFPGA以及NVIDIATensor CoreGoogleTPU2,則可能要等到市場共識形成後才會更為通行。

分析師認為集合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將是未來的趨勢,而Saffron所經營的金融業,將藉由全球化經濟成為推動集合智慧發展的主力之一。

[Home]


2017/11/01 2.1.8. AIML進步神速 機器人參加奧運指日可待 專家:機器人須藉此展現可靠的災害救援能力 [ 電子時報 莊衍松]

看過電影「魔鬼終結者」的觀眾大概對T1000機器人用雙腳在馬路上狂奔追逐的畫面印象深刻。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人工智慧(AI)的應用愈來愈廣泛,進步速度愈來愈快。尤其是AI與機器人結合會有龐大的商業潛力,但也要面臨嚴峻的技術考驗。根據外國專家提出的看法,設計機器人參加人類的運動競技將是突破技術障礙的最佳場域。目前已有團隊設計的機器人報名2018年南韓冬季奧運滑雪比賽、2020年機器人要參加東京奧運的射箭比賽。

「台北創客嘉年華Maker Faire Taipei」即將在113日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登場,科技部南科管理局將主辦「自造未來影響力論壇」,並邀請TechShop全球執行長Paul Duggan分享「由下而上的破壞性創新」,以及國際機器人足球聯盟(FIRA)主席Jacky Baltes談機器人在運動競賽的進展。

科技部長陳良基表示,台灣有100所學校已經串聯鼓勵學生做機器人。政府相信在老師的帶領和鼓勵下,台灣年輕人會創造出我們意想不到的機器人。希望有想法的人到自造者空間(Maker Space)都能做出成果。而台灣在技術、人才、通路都具備,就有利台灣智慧機器人產業進入國際市場。

TechShop全球執行長Paul Duggan表示,TeslaFord(福特汽車)GE(奇異)都是Techshop教育訓練的客戶。但也有些人不想要進大公司,幾個人合組的小公司透過自造就能有不錯的利潤。重點是他們能夠做到少量多樣的訂單。其實在美國有很多退休的人也進入Maker的行列,以美國為例有8%的自造者是60歲以上,15%5160歲,女性亦佔全體自造者的40%

再以舊金山灣區來看,當地政府沒有花1毛錢,就有120億美元的市值是Maker所創造,年營業額超過20億美元,創造的工資平均一年達2億美元。現在農業使用的Maker比率逐漸提高;至於傳統的木材業也要改變經營模式,活用IoT科技與自造技術。這些都是由下而上的技術創新。

國際機器人足球聯盟(FIRA)主席Jacky Baltes表示,機器人運動(Robot sport)是觀察機器人技術是否成熟的過程中很重要的階段,例如足球、跳遠、障礙賽、馬拉松、滑雪、射箭,都可以設計讓機器人來做,未來甚至可以讓機器人和人類一起競賽。透過體育競賽和規則,才知道機器人可以做哪些對人類有用的事。目前已有團隊設計的機器人報名2018年南韓冬季奧運滑雪比賽、2020年機器人要參考東京奧運的射箭比賽。

Jacky Baltes表示,機器人參加運動比賽的真正目的並不是要贏過人類,而是要證明人類能做的機器人也能做,甚至做得比人類更好,如此機器人才能夠做好緊急救災和醫療照護的角色。而台灣高中、大學經常舉辦機器人設計競賽,每年都有上千名學生在做機器人實驗。Jacky Baltes表示,高中、大學校園的成果未來要能產業化,學校和產業界合作,包括讓學生至企業實習等就非常重要。其實有許多學生因為參與了機器人課程,畢業後有的找到很好的工作,有的創辦新創科技公司,效益顯著。

Jacky Baltes指出,機器人產業的供應鏈是很重要的,如果創意團隊在矽谷要發明很棒的電動車,但電動車還是需要車架、電池、玻璃、後照鏡、鏡頭、座椅等供應商,不可能全部自己做。台灣的科學園區管理局出面合作,可以讓自造者在園區找到技術很成熟的供應商,完成產品的試產與未來的量產。

科技部官員表示,政府在「園區智慧機器人創新自造基地計畫」一共要投入新台幣20億元預算,以培養人才和創新實踐做為營運目標。除了邀請國際級Maker來台交流,也將藉由舉辦課程、競賽、研討會等方式帶動產業發展;此外也將提供軟硬體設備、開放式創新平台等,並連結廠商進行小量客製量產。

科技部表示,園區的自造基地主要由中科、南科於3月開始推動,至今己集結100所學校、15個社群團體、11間學研機構和30家企業,並舉辦多項賽事,未來估計參與人次至少5萬人次。科技部希望能夠在目前努力成果的基礎上,作為我國科技創新與自造生態系的連結樞紐,進一步建構全國的自造者大聯盟,並加強與國際的合作網路。

目前中科機器人自造者基地規劃坪數共833坪,南科為929坪。除了硬體方面包括金工區、電路製作區、雷雕區、噴塗室及開放空間和共同實驗室外,中、南科亦建構軟體與學習開發平台,例如導入Deep Robotics自動化機器人軟體平台、建立NVIDIAGoogle學習開發平台等,讓Maker能夠藉由基地實現夢想。

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中科管理局表示,該局已與日本京都研究園區、印度理工學院及泰國北部科學園區完成MOU簽訂,引進國際業師及創意團隊,共同打造國際旗艦型自造基地。

[Home]


2017/11/01 2.1.9. 亞馬遜雲端結盟NVIDIA 簡化AI機器學習 [ 電子時報 楊智家、殷家瑋、劉世平]

亞馬遜AWS結合NVIDIA Volta GPU,為機器學習導入雲端運算服務帶來新變革。

近日NVIDIA與亞馬遜(Amazon)各自宣布在NVIDIA繪圖晶片雲端(NVIDIA GPU CloudNGC)的全新機器學習(ML)軟體堆疊,以及發布一款全新搭載8Volta GPU的「Elastic Compute Cloud(EC2)虛擬主機映像檔(instance),這些新產品發布均在預期之內,也成為為人工智慧(AI)專案簡化及降低機器學習開發與部署成本的重要里程碑。

根據富比士(Forbes)報導,NVIDIA20165GTC大會上發布NGC時,外界便認為NVIDIA的目標是要創造一個相容且優化的機器學習軟體容器(Container)註冊處,藉此理論上可在使用者選擇的雲端上運行,如今這項願景也確實落實了,至少對亞馬遜網路服務(AWS)的客戶是如此。

因此,有鑑於市場上對於採用NVIDIA 120 TFLOP Volta GPU的動能,外界預期其他雲端服務提供商也將跟進亞馬遜AWS腳步,在雲端服務上與NVIDIA合作。

在機器學習上,若已準備有大量標記資料要來提供訓練過程所需,並已掌握了深度神經網路(Deep Neural Network)設計的技術,此時便對大量硬體存有需求,但如果如亞馬遜將AWS雲端服務與NVIDIAVolta GPU結合,創造出可快速處理的AI雲端服務,此時便可負擔繁重的機器學習運算任務。

在此情況下,意謂訓練任務將無需等待數日或數週時間,只需幾小時便能完成,進而有助讓AI準備就緒時間大幅縮短。即使這仍不是即時的訓練,但已確實有這類服務出現。如亞馬遜P3最高等級版本最快可達每秒960兆次運算次數,有助進行繁重機器學習運算任務。

這也是為何NVIDIA已投入許多時間和金錢,在為每個及所有主要機器學習架構(framework)打造、優化、配置及測試所有機器學習軟體,以確保其為全部一致且為每顆GPU優化。

使用上只需進入NVIDIA NGC,創立一個免費帳號,點選所需要的架構以及想要在哪運行,則NGC將會提供用戶一個ID,此ID會告知亞馬遜AWS由哪個容器載入用戶嶄新的P3。目前這項NGC服務仍是免費開放。

從亞馬遜AWSNVIDIA Volta晶片的合作,顯示如今已讓機器學習技術從過去在電腦科學的空中樓閣階段,到如今可成為雲端領域最具變革性的技術,企業IT則為下一個導入領域。NVIDIA目前對這塊技術領域了解相對較深,並已意識到複雜且易出錯的配置過程,是該公司能解決的瓶頸。NVIDIA也了解到解決這項問題的方法將產生持續優化的性能、減少混淆且提高對產品的滿意度。

由上,也顯示AWS意識到透過成為全球首家提供最快速機器學習訓練硬體的業者,能走在企業及機器學習新創企業前端,此外AWS也了解該公司能夠藉由與NVIDIA GPU雲端合作來簡化軟體部署,進而有助提高採用率,預期未來其他業者也將會跟進。

大陸政府支持新創已逾10億美元 目標AI領域領先全球

大陸政府的投資重點,將聚焦在人工智慧(AI)、機器人等新興科技領域。

根據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KPMG)研究報告,截至目前為止,大陸政府已斥資逾10億美元推動其國內的科技新創企業。據悉,這些新創公司大部分屬於規模較大的獨角獸企業,投資的重點也聚焦在人工智慧(AI)等新興科技領域,目的是期望大陸未來能發展成為全世界AI、機器人和其他科技領域的領導者。

據金融時報(FT)報導,大陸政府所花費的這筆10億美元經費,其實是2015年開始實施的「中國製造2025年」計畫中的其中一個環節,旨在以大陸政策為指導基礎之下,透過創投基金將總額高達數千億美元的巨款,用來改善大陸的科技產業與生態。

近年來,全球各地的私人投資者對於投資美國的早期發展公司一事,已顯得愈來愈趨冷淡。根據CB InsightsPwC會計師事務所的分析顯示,亞洲已首次在2017年第2季度超越美國,成為全世界獲得私人投資金額最高的地區,達到約193億美元,擊敗獲得總額約184億美元、稱傳統創投業發展之鄉的美國。

目前,大陸政府正致力於支持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的科技新創公司。新鴻基金融集團(SHKF)北京負責人Jonas Short表示,大陸的確需要轉向至高附加價值製造業,而這也是大陸政府的施政目標之一。

基於追隨政府的立場,大陸的地方政府與國有企業也紛紛資助了許多在地科技企業。據KPMG的報告指出,大陸所有的城市都擁有規模不同的資助配額,金額大約從1,000萬美元~5,000萬美元不等。

SHKF的數據顯示,這些由大陸政府所主導的基金,又稱「政府指導基金」,其規模將會大大超越大陸的私人創投基金領域。截至20169月為止,「政府指導基金」的籌資目標已達到人民幣3.3兆元以上(5,000億美元);同一期間內,私人創投的基金規模則大約為人民幣2.2兆元,明顯遜色於「政府指導基金」。不過SHKF強調,大陸政府的目的是在支持企業,而非控制企業。

湖北省政府是其中一個擁有最大指導基金的地區,並且已向「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注資了約人民幣400億元。這些基金亦包含了私人投資資金,目標是發展至人民幣2,000億元的規模。至於江蘇省政府的投資基金,則已募集了約人民幣800億元,其中約有人民幣103億元是由政府所提供。

KPMG表示,大陸政府的支持已大大加速了科技新創公司的早期發展,而這些來自於大陸政府的激勵措施,包括了稅務優惠、政府撥款、低息或無息貸款及租賃津貼等等。全力支持的結果也已顯而易見,那就是大陸的投資市場,已正在經歷一場獨角獸企業的私募熱潮。

統計顯示,全球的投資總額在2017年第3季約為394億美元,大陸就佔了約102億美元,同時也佔了全球創投前十大項目一半的名額,例如大陸的今日頭條公司。

AI技術為財富管理大勢所趨 GoogleFacebook或跨界搶生意

GoogleFacebook如想要跨界經營財富管理並非易事,因為在財富管理的世界中,人與人的溝通還是相當重要。

隨著人工智慧(AI)不斷快速進展,如今在美國已經有愈來愈多財富管理業者開始利用此一最進技術服務客戶,包括提供他們投資建議。

金融顧問公司Capgemini Global Financial Services的亞洲區財富管理事業負責人David Wilson接受CNBC訪問表示,利用人工智慧軟體幫助客戶、尤其是高資產淨值客戶提高投資報酬率,無疑會是財富管理未來的主流。

有鑑於此,Wilson認為GoogleFacebook等大型科技公司跨入財富管理事業並非不可能的事,畢竟放眼全球,他們在人工智慧技術方面的能力無人能及,

Wilson指出,GoogleFacebook不但對數據和資料分析的技術實力深厚,同時也有與消費者直接打交道的經驗,知道他們的需求,如果他們決定把這些能力結合起來,Capgemini的調查顯示,不少富有投資者很樂於把自己的資產交給他們打理,理由是有些時候他們發現投資顧問的建議並不理想。

不過Wilson也認為,GoogleFacebook想要跨界經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因為雖然人工智慧能夠增進投資建議品質,但是很多時候投資人無論如何還是會想要直接與活生生的投資顧問面對面商討,而非只單單聽取軟體的建議,換句話說,在財富管理的世界中,人與人的溝通還是相當重要。

CNBC報導指出,市場不時有傳言指大型科技公司有意進軍憑藉人工智慧技術財富管理行業。不過對此FacebookGoogle皆不願置評。

[Home]


2017/11/01 2.1.10. 英特爾推自駕車創新安全演算法 在概念上仍有待解課題 [ 電子時報 楊智家]

英特爾旗下Mobileye為自駕車推出新安全演算法,成為強化自駕車安全一個好的開始。

英特爾(Intel)旗下自駕車技術業者Mobileye近期發布一份技術報告,斷言自駕車產業需要一個數學模型來免除自駕車發生交通事故的責任,以確保自駕車安全性。對此專家雖初步認為Mobileye推出此數學模型,顯示Mobileye在思考自駕車安全問題上很深入、給予正面評價。

但對此外界也提出質疑,如如何定義可證明安全(provably safe),也認為此數學模型仍有部分待解課題,包括自駕車是否可能學會人類鑽法律及規則漏洞等。

EE Times報導,這份報告是由英特爾資深副總裁、Mobileye執行長Amnon Shashua以及Mobileye技術副總裁Shai Shalev-Shwartz所撰寫,兩名作者在報告中解釋其政策是可證明的安全,在這個意義上將不會導致自駕車的事故責任。

對此美國杜克大學教授Missy Cummings指出,可證明的安全非全新概念,且至今該問題的最棘手的部分仍未改變。簡單說,電腦科學家從數學觀點視為是可證明的安全,不代表是以測試工程師所認為安全的方式來證明安全性。

Cummings與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 Phil Koopman均指出,Mobileye所做的假設不應被視為理所當然,如關於軟體錯誤(software bug)的假設,因為由軟體錯誤所造成的潛在問題非常小。

Koopman一大憂心在於自駕車所配置光達(LiDAR)與雷達故障的問題,是否會與Mobileye所討論的假設情況相同,必須要證明在應用情況中的真實性,而不是只是予以假設。

即使如此,Koopman仍對此給予肯定,畢竟英特爾開了一個可以測試假設的出發點,反而對於自駕車未來可能學會如何鑽法律漏洞感到憂心。一般駕駛在真實道路行駛時,開久了都會知道一般道路規則有哪些漏洞可鑽,久而久之就學會如何利用這些漏洞。

如果人類會如此,具自主判斷力的自駕車何不也可能具備這樣的能力?在此情況下,自駕車也能在不違反道路安全規則前提下,找出合法鑽漏洞的自主行車方式。Koopman也認為,人類應預期機器學習(ML)可能擅長於學習如何鑽漏洞。

Koopman基本同意Mobileye報告所言,但如果將安全與「不是我的錯」劃上等號則可能存有陷阱,這類形式化的數學驗證原則上能被證明為正確的,但這類假設在真實世界中卻可能無法成立。總結,來說這仍是未來可逐步提升自駕車安全性的合理起點,但建議仍需要創建一個能實際運行的安全系統,在此情況下任何漏洞都不是問題。

[Home]


2017/11/01 2.1.11. 3Q17全球雲端基礎設施服務規模年增43% [ 電子時報 茅堍]

2017年第3季全球雲端基礎設施服務市場規模年增43%,達144億美元。

隨著全球IT產業持續往雲端移動,2017年第3季全球雲端基礎設施服務市場規模年增43%,達144億美元。預估2017全年規模也會年增43%,達544億美元。

調研機構Canalys最新資料顯示,第3季全球雲端基礎設施服務前四大供應商營收都有大幅度的成長。尤其是以微軟(Microsoft)Google成長最快,年增幅度分別達到89.9%75.7%,大幅拉近了與亞馬遜(Amazon)AWS間的差距。

3季亞馬遜AWSIBM雲端基礎設施服務營收,則是分別年增41.9%26.4%。合計前四大供應商營收,佔整體市場規模的57%

分析師表示,藉著在整體技術以及各地區市場的大規模投資,各領導業者市場規模正在迅速擴張。其中亞馬遜AWS由於佔有市場先機,以及擁有廣泛的雲端服務產品組合,再加上軟體與應用開發者的強烈發展意識,使得該公司能持續在市場競爭中保有優勢。

排名第二的微軟則是藉著龐大的企業安裝基礎,以及和Office產品組合與混合雲端解決方案間的高度相容性等優勢,也在市場展現大幅成長,成為亞馬遜AWS最主要的競爭對手。至於排名第四的IBM,在全球強大客戶群推動下,第3季營收也有不錯的成長。

在區域市場方面,第3季北美地區仍然為全球最大市場,佔整體市場規模的55%。其次為歐洲,中東和非洲(EMEA)市場的23%。亞太地區與拉丁美洲市場,則是分別佔18%4%

展望未來,隨著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與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正在逐漸透過雲端來滿足數位運算工作負載需求,預計不但會推動雲端基礎設施服務市場規模新一階段成長,也會成為各服務供應商未來發展關鍵。

[Home]


2017/11/01 2.1.12. 研華深耕工控領域30年 助力中國「智」造轉型 [ 電子時報 徐靜初]

研華科技以智慧地球的推手為企業使命,並以「驅動智慧城市創新?共建物聯產業典範」為目標,協助各產業加速其智慧化經營,致力成為智慧城市及物聯網領域中最具關鍵影響力的全球企業。

在上海工博會「5G浪潮下物聯網市場商機」分論壇上,邀請研華工業物聯網事業群中國區總經理蔡奇男做「研華攜手WISE-PaaS物聯平台夥伴共創工業4.0及工業物聯網商機」演講。會前DIGITIMES率先採訪其觀點,以下為專訪摘要:

問:研華科技在物聯網領域如何進行策略結盟布局?

答:總體規劃以物聯網為核心戰略,將廣大物聯網應用,依架構劃分為「全面感知」、 「可靠傳遞」與「智慧分析」三個不同層面。進入物聯網時代,我們深感物聯網領域之浩瀚,單靠單一公司之力無法獨力完成,需要與合作夥伴通力合作。

在這樣的產業架構下,研華結合「可靠傳遞」的通信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業者,開展深入合作。將物聯網底層,不論工業或智慧城市應用,所感知收集到的龐大資料通過通訊協定轉換和設備採集,將資料精準、即時獲取並傳輸至雲端運算平台。

至於要求甚高的「智慧分析」更需要如微軟Azure、阿里雲、百度雲這樣的平台與之合作。這些資料和連結在萬物互聯或工業環境下,需要研華提供對應軟、硬體實現與雲端平台的對接。通過WISE-PaaS聯盟成員的專注深耕和協同合作,為更多產業用戶提供全面完整的整體解決方案。

問:請分享研華近期在工業物聯網和智慧城市領域的成功案例。

答:物聯網進入到工業4.0領域,更加聚焦單一企業內的場域和情境,特別是工廠端資訊狀態的整合分析,甚至是企業資源計畫(ERP)和製造執行系統(MES)。研華充分與軟體合作夥伴結盟如金蝶軟體、神州數碼集團旗下鼎捷,從產品面、技術面及市場行銷面形成合作共識。最後從中發現,許多傳統的製造產業包括機械、紡織、傢俱廠家在傳統製造過程中亟需數位化升級轉型。

智慧城市方面,過去幾年研華一直密切關注各城市專案,結合市政規劃如環境、交通、能源的資料獲取致力為智慧城市管理提供資料基礎。在這一方面主要涉及三個層面:第一,主動通過交流會及論壇參與智慧城市前期需求和規劃溝通;第二,結合一些大型軟體企業來對接軟體,讓規模較大的專案合作程度更為契合;第三,過往幾年參與各地智慧城市試點工程,並樹立了許多指標性工程。

舉例來講,在北京的霧霾監測與資料管理,研華智慧採集模組結合夥伴應用於環境品質監控中;除此之外自來水管網監控也採用研華方案;其次,山東濟南的智慧管廊工程,梳理整個城市各種管網包括水管、電氣、煤氣管等看不見的地下工程,研華也參與了很多建設。同時,國家級「南水北調」工程,更是大量運用了研華的產品和方案。

問:研華在物聯網產業中最大的競爭優勢為何?如何將工業物聯網客戶價值最大化?

答:研華深耕工控相關領域已長達30年,但物聯網產業真正火爆起來也是近三、四年,直到目前廣受關注及認可。長期的累積讓外界對研華品牌高度認可,產品和方案相對成熟就是品牌優勢。

其次,不斷地推陳出新,以創新思維、創新產品及創新技術不斷突破,是很重要的優勢。第三,結合本地研發優勢,目前研華在北京、上海、西安、昆山都設立研發中心,貼近市場、理解客戶所在地需求,提供客制化服務。

最後,服務體系包括與合作夥伴結盟,善用彼此能量與資源,協助傳統企業升級,不論開發及客制化方面都能快速且便捷的對接。近幾年,研華投入大量培訓與人才養成計畫,僅大陸團隊就有3,000多名員工,是構建未來發展的堅實後盾。

[Home]


2017/11/01 2.1.13. 堅實的技術底蘊,成就IoT創新事業 [ 電子時報 DIGITIMES企劃]

導言: 「物聯網新事業經營策略及實務」課程,由政大商學院與研華科技合作規劃,是台灣第一套物聯網趨勢管理課程,由政大于卓民教授及研華高階主管共同授課,以物聯網實用領域知識為教學主旨。

1985~1999年,堪稱PC與網際網路蓬勃興起的時期,對台灣而言,也是經濟起飛的美好年代。在當時,美國線上(America Online)的創辦人Steve Case稱得上是深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如今儘管他已非產業要角,但仍透過著作「第三波數位革命」引發熱烈迴響、再次成為焦點。

Steve Case2000~2015年的App經濟與行動革命,定調為第二波數位革命,驅動因素在於「人聯網」,透過人們全天24小時連線,衍生巨大商機。然而接下來以「物聯網」(IoT)為軸心的第三波數位革命,將透過無所不在的連線,促成實體產業大轉型,影響之大更勝於上波革命。

欲成功開創IoT事業,必不可缺技術元素

研華技術長楊瑞祥說,展望第三波數位革命,360行都積極推動數位轉型,可想而知這股海嘯對於世界經濟與社會文明的衝擊,肯定不亞於上一波人聯網時代;所以不管老牌或新創公司都誓言搶攻IoT商機,道理便在於此,只因物聯網與人聯網的差別,在於前者全面採集人、設備、環境各種資訊,維度更廣,價值的想像空間更大。

儘管IoT前景看俏,但某大陸連鎖集團老闆卻坦言耕耘得有些吃力,就算自身已掌握深厚的產業知識,仍缺乏足夠的技術能量支撐,導致施展不開,讓一些好的商業創意難以落地實現。這個感嘆,無形中道盡了IoT必不可缺的勝利方程式,即是產業知識、技術、創新,三者有共伴關係,缺少任何一塊都無法成形。

既然IoT離不開技術,那麼它所需的技術架構為何?從底部一路往上推演,最下方即是感知層,由溫度、濕度、振動、速度、定位等等琳瑯滿目的感測器擔綱要角,負責採集前端物件(Things)的物理或環境資訊。

按照多數人認知,IoT感測器採集到的資料,都會經由有線或無線網路(尤其以無線為主)上傳雲端,執行後續的儲存、計算與分析,即便現實中不乏這般運行模式,但不適用於多數狀況。

持平而論,意欲將現場數據真正轉換為有價值的資訊,中間往往需要一些處理程序,僅靠雲端SaaS平台,未必能一步到位撐起完整大局,而這些中介的處理程序,絕對是不容忽視的關鍵要角。

邊緣智能,地面與雲端的中介橋樑

前述的中介技術元素,可統稱為「邊緣智能」(Edge Intelligence),大致就是人們理解的IoT閘道器,但它包含眾多的IoT軟硬體整合方案,內涵之豐富,實已超越「閘道器」層次的字義解讀;以研華的邊緣智能產品陣容而論,便涵蓋超薄精簡型電腦、嵌入式無風扇電腦、IoT開發工具、WISE-PaaS軟體套件等項目。

簡單來說,邊緣智能的主要任務就是串聯下層前端設備與上層處理應用,紓緩SaaS雲端平台的負擔與壓力,可執行資料格式轉換、資料統計、邏輯流程開發與整合等預處理工作。接著透過WISE-PaaS平台裡頭負責通訊服務的WISE-Agent,協助執行自動雲端連結,把已經去蕪存菁的底層設備資訊,精準傳遞到上層雲端平台,進行機械學習、資料視覺化或資料分析預測等運算處理;由此看來,WISE-PaaS像是跨越虛(雲端)、實(物件)交界的重要接口。

縱使從IoT技術結構來看,關鍵要素不外是感測器、網路、閘道器、PaaSSaaS等大項,但這些項目彼此間的鏈結關係,往往也蘊藏很高的技術含量,進入門檻不算低,無怪乎前面提到中國某大連鎖集團的老闆,感慨IoT並非一門容易做的事業,即是因為只要投入施作,就會發現其間存在不少技術瓶頸,足以卡住整個商業流程的運行,無奈要找到突破這些瓶頸的技術人才,卻是不太容易。

究竟有哪些技術障礙?研華智能網通事業群協理邱建清,試舉一個底層的基本範例,眾所皆知IoT架構包含感測器、無線通訊等兩個關鍵成分,其實它們分屬兩個截然不同的產業,彼此亦不甚熟悉。

所以單就感測器採集數據、再透過無線網路上傳之「理所當然」的過程,就可能因為兩邊技術無法整合而橫生阻礙;幸而研華從第三方技術平台色挺身而出,偕同夥伴推動M2.COM標準並提供相關開發套件,才讓感測器、無線通訊兩邊人馬得以無礙對話,加速IoT產業成長。

「唯有一開始做合適正確的資訊蒐集,才有後續發展,」邱建清認為,M2.COM的出現,對於成就未來的IoT創新故事,絕對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至於無線傳輸技術,亦因為技術種類五花八門、適用的場景各不相同,顯得較為複雜,基本上關鍵的衡量指標,無非就是傳輸速度、網路覆蓋、成本等三大量尺。

無線網路可概略分為星狀、網狀等兩大結構,前者包含人們熟知的3GLTEWi-Fi等,也外還有被討論度愈來愈高的LoRaNB-IoTSigFox等等,而星狀架構則以BluetoothZigBee兩項最為典型。

前述技術項目與應用需求的對應關係,大致有著基本脈絡,比方說需要較高傳輸速度的場景,適合選擇Wi-Fi;期望長時間使用裝置,無需頻繁充電或更換電池者,可視實際情況從BLEZigBeeLoRaSigFox等項目挑選合適標的;如果欲進行超過1公里的遠距無線傳輸,則包括Sub-1GLoRa(後者可支援15公里長距傳輸),都是值得研究考慮的選項。

綜上所述,由於IoT創新事業的推展,涉及產業知識、技術、新創等三大構面要素,明顯可見其邁向成功的路徑,實與第一、二波數位革命大不相同,最後的贏家可能不再是專精於某項特長的單一大企業或新創公司,而是集結三項要素的共創團隊,而在彼此攜手共進的過程中,如同研華身居第三方技術平台的角色,就顯得格外重要。

結合邊緣運算,提升經濟效益

台灣亞馬遜網路服務(AWS)資深經理曲中和指出,IoT之所以產生價值,必然歷經智能(Intelligence)、模型(Model)、行動(Action)三部曲,要確保三段故事接續執行,背後有一連串故事情境必須成立。如同研華描述的基本架構,藉由感測器蒐集資料,再透過閘道器上傳雲端,藉此把地面的事物接上雲端,善用雲端平台上的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資料庫等各種加值利器,快速產生高值化的Intelligence

其實在前述一整串脈絡外,有三個非常值留意的環節,可能與多數人認知的IoT價值鏈有所衝突,它們分別是實物、經濟(成本)與法規。譬如在實物部份,不論人們對5G等新通訊技術的高速,寄予再多期待,但都不能樂觀假設無線通訊永不中斷。

倘若凡事皆仰賴雲端形成智慧,則一旦網路斷訊,必將產生不小的脫序動亂;再者,姑且不論特定產業對於資料能否上雲,已有明確限制,就算可毫無限制將IoT感測資料全數送上雲端,必定衍生龐大連線與儲存成本,不符合經濟效益。

為解決前述隱憂,AWS面向邊緣運算提出AWS Greengrass服務,用戶若將此部署在諸如研華的工業電腦或閘道器,即可在地面享有如同雲端的功能,根據現場狀況,直接就近做條件判斷、事件觸發,不必凡事靠雲端獲取智慧,因而大幅減少儲存傳輸與儲存費用。更重要的是,Greengrass可支援離線運作,不必懼怕因斷訊而造成智能決策機制停擺。

[Home]


2017/11/01 2.2.1.1. Oculus推出2款高低階VR頭戴裝置 市場策略耐人尋味 [ 電子時報 張興民]

Oculus推出Santa Cruz的高階獨立式VR頭戴裝置,但在目前VR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其產品策略反倒讓外界霧裡看花。

Facebook旗下的OculusOculus Connect 2017大會上,推出2款新虛擬實境(VR)裝置,一是具備精確定位與動作控制的獨立式VR頭戴裝置Santa Cruz,一為搭配行動運算裝置的Oculus Go

The Verge報導,FacebookVR部門總監Hugo Barra明確表示,這些新裝置並非為了取代目前的Oculus RiftGear VR,但因目前VR市場仍屬小眾,Oculus持續推出2款新裝置,雖展現其推展VR市場的雄心,但不免讓外界霧裡看花。

現有VR產品高低階落差大 凸顯Santa Cruz尷尬地位

The Verge分析,現有VR使用者不具太多市場規模性,即使同一款遊戲推出多款平台版本,依舊賺不了錢,高低階VR裝置的性能落差,迫使開發者得開發應用環境屬性完全不同的內容版本。

面對此一問題,Barra強調,高階的Santa Cruz在使用體驗上與Rift相似,其效能也遠優於Gear VR,雖然Oculus並未揭露太多關於Santa Cruz的成本或是售價,但乍看之下,Santa Cruz顯然較Rift更容易入手,且是面向消費市場主流的VR裝置。然而此衍生一些問題,如Gear VR雖是目前VR裝置市場主流,但其設定用來搭配陽春的硬體,如此一來,低階的硬體需求顯然與高階的Santa Cruz格格不入,擁有精確動作感測與定位功能的Santa Cruz在此市場中無用武之地。

Barra認為,開發者開發Santa Cruz的經驗將與Rift非常相近,但Oculus技術長John CarmackOculus Connect大會上的說法顯得保守,其表示雖然仍有一定難度,但將RiftPC端的資源移轉至行動裝置上是可行的。The Verge認為這段宣示的言外之意,是仍舊希望開發者能將開發動力移轉到Gear VR等行動VR(即主流VR內容),而非是過往的Rift遊戲作品上。

Rift遊戲作品並非Santa Cruz硬體首要顧及的對象,則對於開發者而言,未來在開發遊戲產品時只須專注搭配較低階的硬體規格上,額外好處是未來也可適用同樣搭配低階PC硬體規格的微軟(Microsoft)MR裝置。對於高階VRRiftHTC Vive而言,本身高規格硬體搭配這些新遊戲時,或可得到更好的圖像與效能表現,但相對來說,少數超高階App未來也只適用這些為數不多的高階VR上。

不過,若Carmack所言無誤而Rift的效能難以在Santa Cruz上完整發揮的話,The Verge認為Oculus仍可持續創造相同等級的獨立式VR頭戴裝置,但相對來說,倘若Santa Cruz的使用體驗不如高階產品,開發者可能不會那麼看重Santa Cruz此一市場單薄的新穎平台。

Oculus Go未打算取代Gear VR 並依賴三星助推

相較於Santa CruzVR市場上的產品定位更為複雜,Oculus Go顯得單純許多,其旨在精進行動VR裝置的發展。The Verge認為Oculus Go並非為了取代Gear VR,且Carmack預估在未來5年內,由智慧型手機驅動的VR裝置的用戶數量仍大於使用獨立式VR裝置者。Oculus Go可流暢地執行Gear VR的遊戲,不過Carmack還是提醒開發者目前Gear VR還是最主要的行動VR平台,應避免只開發相容於Oculus Go的遊戲。Carmack也表示,Oculus必須借助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這個手機業巨人來推廣自家的行動VR裝置,不過Oculus Go看來不僅搭配三星手機而已,似乎也相容於iPhone上。

The Verge也指出,Oculus推出Oculus Rift for Business的商用套裝版本後,代表部分VR市場將有更細緻的使用客層,除了企業用戶外,可做為專業擬真模擬或是設計工具,甚至成為大型購物商場的娛樂設施,做為一般電玩玩家嚐鮮大型電玩的展示區。Barra即提到,類似需求的客戶回饋甚至不在少數。

The Verge也提醒,該兩款新VR裝置的特性僅僅建立在Oculus自家說詞上,而非是實際作為,未來新一年VR市場是否會有其他變化尚不得而知,但以OculusVR產業的重要性,相信其一舉一動仍足以影響整個產業的發展。

[Home]


2017/11/01 2.2.1.2. VR頭盔尚難普及 大陸興起小型VR電影院 [ 電子時報 劉世平]

虛擬實境(VR)頭盔雖然已經問世了好幾年,不過因為價格和內容不夠豐富等問題,到目前為止仍無法像過去的智慧型手機一樣出現爆炸性成長,如今有大陸業者卻從當中見到了商機。

根據Tech in Asia報導,一些大陸業者認為,在VR頭盔成為流行產品之前,還是有不少想體驗一下VR究竟是什麼,而他們想到的點子,就是設立離線(offline)VR電影院,讓人們可以先透過觀賞影片來感受VR的魅力。

報導指出,目前小型VR電影院已經開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街頭出現,標榜消費者只需要花少少的錢,便可以享受VR帶來的樂趣。

市場研究公司艾瑞諮詢的分析師表示,包括VR電影院和其他VR體驗中心,可以在培育VR市場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加速整個VR業界的發展。

統計顯示,目前大陸總共有約1.2萬個VR體驗中心。雖然獲利不怎麼樣,不過專家認為,他們最大的用處是可以讓更多人可以真正實際了解VR是什麼,推進VR裝置的普及。

北京VR影片工作室Pinta Studios的執行長表示,過去VR內容主要以遊戲為主,因此體驗過的人也大多屬於遊戲玩家。不過VR電影院的訴求對象是一般大眾,提供的內容是故事,和VR遊戲大不相同,

荷蘭的VR Cinema可以算是全球最早出現的VR電影院,可以容納約20位觀眾,還附有酒吧等休閒設施,觀賞半小時的VR影片索價10.5美元。相較之下,去位於上海、9月甫開幕的X-Cube看場VR電影,只需要花3~4.5美元不等的費用。

大陸VR影片製作業界的人士表示,目前VR電影院在大陸還只算是剛起步,也者們還需時間去思考如何能夠創造獲利,類似電影和電視節目最早剛開始出現時的情況,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在於內容的品質,只有高品質內容才能吸引觀眾。


目前小型VR電影院已經開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街頭出現。

[Home]


2017/11/01 2.2.1.3. VR的逆襲 [ 電子時報 王君毅]

在宏達電、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GoogleOculusSony等業者的力拱下,2016年已成虛擬實境(VR)的發展元年,且即便近期因支援內容仍嫌不足,且仍無在市場形成話題的殺手級應用推出,讓先前外界對VR的關注程度看似有退燒的情況出現,但近期經由品牌大廠的新作問世,輔以多款3AVR遊戲大作陸續上市,看似已讓整體VR的投資風潮重新回溫,而此除有利整體VR業者的發展外,相關供應鏈業者包括感測元件、OLED等業者,可望因此受惠。

近期VR、擴增實境(AR)、混合實境(MR)產業利多不斷,除微軟(Microsoft)開始投入首款MR頭盔銷售,且包括惠普(HP)、戴爾(Dell)、宏碁等業者都有對應的產品上市,經由PC品牌廠大舉投入,有利提升VRMR以及電競PC整體產業的發展需求性外;日前Oculus將其Oculus Rift頭盔售價由599美元調降到399美元,從而誘發出新一波的Oculus Rift的買氣後,近期Oculus也發表新款199美元的Oculus Go新品,預計最快在2018年第1季即可推出市場銷售。

無獨有偶,對應行動VR需求,宏達電也已完成新款一體機VR頭盔開發,預計近期即可在大陸市場推出銷售,上述對VR市場而言均是一大利多。

此外,在Google、蘋果(Apple)兩大巨頭的動態方面,隨著蘋果推出ARKit,作為虛擬與現實連接的入口,且其背後有上億隻就緒的iPhone手機規模支撐,另Google的第2DayDream平台也已發表,整體Andoird手機陣營業者對此也興致勃勃,均可視為VRAR發動新一波攻擊的主要訊號。

另在VR的應用方面,目前也已有更多樣的型態展現,以大陸市場為例,針對大陸中央電視台的春晚節目,已有業者將其約近60%節目編排成VR內容,此外,在NBA等運動賽事、大型音樂會等活動方面,為讓觀賞者有更好的體驗,不乏業者也將其製播成VR節目內容,同時在商業模式也已更為就緒。

此外,近期多家遊戲大廠將推出3AVR遊戲,加上首部由史蒂芬史匹柏指導的VR電影預計也將在2018年開播,更可視為誘發VR熱潮在一般消費性市場使用熱潮的重要代表作。

至於在商用市場的拓展上,目前VRAR等更已有好的發展性出現,除車廠、3D設計軟體業者、教育業者陸續導入應用外,以SAP為例,近期其也把工業物聯網管理過程中的數據進行虛擬可視化,並可進行遠程操作與連線,把工業管理系統藉由VRAR予以升級。

而經由硬體規格進化,產品售價進一步降低,加上應用內容更為精緻,讓VR得以有更好的應用體驗,加上社群應用的納入,已讓整體VRAR產業得以重新回溫,除頭盔業者得以受惠外,預期整體零組件與生態圈業者,也可望因此享有更大的利潤與商機。

[Home]


2017/11/01 2.2.2.1. 聯發科Q3獲利 大增一倍 [ 經濟日報 謝佳雯、湯淑君]

聯發科第3季營收和毛利率同步成長,毛利率連續兩季走升,帶動整體獲利優於預期;展望第4季,本季營收季減7%以內,毛利率將會持穩,但因營業費用率上揚,獲利將較上季下滑,全年每股稅後純益低於12元,為歷史新低。在毛利率經過連續11季的下滑後,聯發科第3季財報再度捎來毛利率回升的好消息。

針對法人詢問聯發科營運是否提早復甦,共同執行長蔡力行昨(31)日強調,明年下半年毛利率重回37%39%目標沒有改變,而營運復甦期還是訂在一年半至二年時間,目前看法不變。

聯發科昨舉行線上法說會,仍由蔡力行親自主持,這也是他61日正式上任後端出的首張季報,獲利表現優於預期。

從聯發科第3季財報來看,上季營收636.51億元,季增近一成,毛利率拉高至36.4%,無論是營收或毛利率表現都趨近財測高標,帶動稅後純益有50.61億元,較上季倍增,每股稅後純益3.26元,超越財測區間。

累計聯發科今年前三季稅後純益139.1億元,年減26.4%,每股純益9.06元。

蔡力行指出,第4季行動平台出貨量將達1.1億套至1.2億套,與上季持平,但因產品組合較佳,營收貢獻度可望成長;惟因其他產品線步入淡季,本季營收約592億元至643億元,季減7%至季增1%,毛利率為36%正負1.5個百分點。

據聯發科公布的第4季財測,每股稅後純益將降至2.18元到2.67元,全年每股稅後純益不到12元,低於去年的15.16元,創歷史新低。

蔡力行指出,聯發科將於明年第1季再推出兩款P系列新智慧手機平台,其中一款將整合視覺處理單元 (VPU),運行人工智慧,支援人臉辨識、擴增實境 (AR)及虛擬實境 (VR)功能,有助提升市占率及改善毛利率。

五年級生陳冠州 出任聯發科總座

亞洲手機晶片龍頭聯發科昨(31)日公告,執行副總暨營運長陳冠州自121日起升任總經理職務,因未來將直接向蔡力行進行業務報告,代表聯發科進入蔡力行掌權時代,全面為營運負起全責。

原總經理謝清江方面,未來則將專注在集團辦公室總經理業務,負責管理旗下電源管理晶片廠立錡、伺服器處理器廠擎發、網通晶片廠創發、專利業務公司寰發等子公司。

聯發科是在3月宣布人事調整計畫,由蔡力行空降擔任共同執行長,直接對董事長暨執行長蔡明介負責,並在聯發科集團擔任集團副總裁和董事職務。

不過,當時蔡明介仍為副董事長謝清江保留母公司總經理職務,另成立集團辦公室,由謝清江擔任集團辦公室總經理,同樣是直接向蔡明介報告,讓謝、蔡(蔡力行)兩人的權力落差不那麼明顯。

新接下總經理的陳冠州,畢業於交大電子工程研究所,是還很年輕的「五年級生」,個性偏向溫和而內斂。他於1997年加入聯發科,今年邁入20年。陳冠州於2015111日起擔任聯發科共同營運長一職,原本主要負責家庭娛樂事業群。

蘋果傳改用聯發科晶片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說法報導,在蘋果與高通專利官司纏訟之際,蘋果醞釀明年上市的iPhoneiPad放棄使用高通晶片組,考慮改用英特爾和聯發科製造的零組件。

其中一名消息來源透露,蘋果考慮採用英特爾、也可能採用聯發科製造的蜂巢式調變解調器晶片,因為高通已停止供應在iPhoneiPad原型機上測試晶片所需的關鍵軟體。彭博資訊與路透等財經媒體也都報導蘋果明年的iPadiPhone可能放棄採用高通的零組件。

報導指出,蘋果明年新機型棄用高通晶片的計畫仍可能改變。了解蘋果製造流程的人士透露,蘋果最遲可能到明年6月才決定調變解調器晶片的供應商,時間點可望在下一代iPhone開始出貨前三個月。高通與蘋果合作長達十年, 但在蘋果1月控告高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擠對手並強索高昂專利授權金後,已停止對蘋果提供測試軟體。

蘋果對明年的計畫事關調變解調器晶片,用來處理無線裝置與蜂巢式網路之間的通訊。高通是目前為止,就現行無線標準而言,這類晶片的最大供應商。

高通則說,可能用於下一代iPhone的自家調變解調器晶片「已充分測試並釋出給蘋果」,並強調「信守支援蘋果新裝置的承諾」,如同對業界其他客戶一般。

蘋果iPhone以往只用高通供應的調變解調器晶片,但去年開始在iPhone 77 Plus兼用英特爾供應的晶片,並於今年9月開賣的iPhone 88 Plus再次混用高通與英特爾供應的零件。

蘋果提高自製率 有利台積

全球手機晶片龍頭高通(Qualcomm)正與大客戶蘋果大打專利授權金訴訟,市場傳出,蘋果加快自製基頻晶片的腳步,正在台積電10奈米製程進 行測試,最快2019年就緒,可望成為台積電營運的助力。

蘋果的iPhoneiPad一向使用自家A系列應用處理器,過去主要搭配高通的基頻晶片,這兩年則加入第二供應商英特爾,今年即對高通發難,拒繳專利授權金,導致雙方對簿公堂,至今劍拔弩張氣氛不見緩和。

雖然市場傳出,聯發科有意趁著高通和蘋果關係決裂之際,正爭取以客製化晶片(ASIC)切入蘋果供應鏈,爭取手機基頻晶片備援供應商的位置,但目前未有實質進展。

昨(31)日有法人在聯發科法說會上詢問蘋果是否可能棄用高通晶片一事,聯發科共同執行長蔡力行昨日回應:「毫無所悉。」

不過,因蘋果近三年從高通挖走不少基頻晶片研發工程師,市場早已預期蘋果將跟進三星、華為的腳步,全面自製手機基頻晶片,長期來看,包括高通、英特爾在內,終究將會失去蘋果這家大客戶。

市場傳出,隨著與高通關係惡化,蘋果自製基頻晶片的腳步加快進行中,正在台積電以10奈米進行測試中,比現行英特爾在台積電使用的28奈米製程更高階,也比高通在三星投產的14奈米更先進。

手機晶片供應鏈預估,最快2019年,蘋果首顆自製基頻晶片將會就緒,屆時,將有利於代工廠台積電營運穩定成長,但對現行的晶片供應商高通和英特爾來說,卻會痛失一家客戶。

[Home]


2017/11/01 2.2.2.2. 聯發科共同執行長制想升級 雙首長制慢慢浮出檯面 [ 電子時報 趙凱期]

聯發科高階主管似已完成換血交棒,公司實際營運方式可能朝雙首長制靠攏。

聯發科31日董事會中決議,公司原執行副總經理暨營運長陳冠州將於2017121日升任總經理一職,至於副董事長謝清江則順應集團運作發展需要,除維持聯發科副董事長職位外,也兼職集團辦公室總經理,專責負責集團多元化布局及發展業務。而聯發科最新由蔡明介、蔡力行擔任公司共同執行長一職,再由陳冠州升任總經理一職的角度來看,聯發科目前組織管理分工方向,非常類似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決定退休前的雙執行長制度,董事長蔡明介負責最終決斷,共同執行長蔡力行主掌策略規劃,陳冠州總經理則專職日常營運事務。

聯發科總經理位子由謝清江正式交棒給陳冠州的動作,算是聯發科在近半年的時間內,公司內部第三次重大的高層人事變動情形,從第2季蔡力行決定加入聯發科並擔任公司共同執行長一職,再到第3季共同營運長朱尚祖請辭轉任資深顧問,由先前同是共同營運長的陳冠州接任所有工作內容,再到第4季陳冠州正式升任聯發科總經理職位,在短短的時間內,聯發科高階主管似乎已完成換血交棒工作,每個人各司其職,分層負責的清楚業務內容,將是引領聯發科重返榮耀的關鍵布局動作,而共同執行長制,則是蔡明介向競爭對手宣布「將軍」的重要一棋。

乍看之下,聯發科目前所運作的共同執行長制,及重要關鍵人物的權責分工,似乎與張忠謀日前大力宣揚的雙首長制,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張忠謀解釋台積電雙首長制是以劉德音擔任公司董事長一職來領導董事會,作為台積電對外的最高代表,以及決策的最後把關者;至於魏哲家則出任執行長職位,負責公司營運策略及日常經營事務,公司內部將對魏哲家執行長報告,而執行長會再向董事會報告。張忠謀大力推崇的雙首長制,甚至盛譽將是留給台積電的最大資產,與聯發科未來營運模式相似。

蔡明介其實就是作為聯發科對外的最高代表,及所有決策的最後把關者,而蔡力行則主管公司日常所有業務方向及策略制定工作,雖然陳冠州也升任公司總經理一職,但應該會以處理日常營運事務等細節為主。比起聯發科目前雖然仍號稱為共同執行長制,但公司實際上運作方式其實已漸漸靠攏台積電決定採行的雙首長制來觀察,蔡明介這一次似乎有看懂張忠謀的苦心及信心,並在英雄所見略同後,決定效法跟進。

聯發科第4季淡季不淡 新品助攻撐業績

基於物聯網相關產品、行動裝置晶片產品線出貨量分別可望大增與維持高檔水準,聯發科第4季營運淡季不淡可期。

聯發科共同執行長蔡力行在31日法說會中表示,受惠於公司新款智慧型手機晶片出貨效益擴大,內部初估2017年第4季營收將介在新台幣592億至643億元(以美元兌新台幣130.3的基礎計算),約較第3季季減7%到季增約1%之間,單季毛利率目標則預估可較36.4%持平或微增。展望第4季,雖然成長型產品線略受到傳統季節性因素的影響,導致客戶需求有點走弱,但在物聯網(IoT)相關產品2017年出貨量可望大增30%的貢獻下,配合公司第4季包含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晶片產品線出貨量仍可維持1.1億到1.2億套的高檔水準,所以,即便成熟型產品已進入淡季,但公司第4季營運表現仍有淡季不淡的味道。

而展望2018年的新品規劃腳步,聯發科將在2018年第1季宣布推出2款最新的Helio P系列智慧型手機晶片解決方案,一口氣支援人工智慧(AI)AR/VR3D感測等最新技術,積極搶攻全球智慧型手機晶片市佔率,至於2017年表現突飛猛進的Modem晶片產品線也將持續升級規格,可能直上Cat.16最高等級來與競爭對手比拚。而5G技術相關軟體、晶片研發工作也持續加快進行中,公司已陸續和大陸、日系、美系及歐系電信營運商開始進行互聯測試的準備動作。此外,積極投入研發的車用電子產品線,聯發科也將持續擴大車載通訊系統、毫米波、雷達等多元晶片服務內容及平台,希望來一次滿足客戶的設計需求。

聯發科結算第3季營收為636.51億元,季增9.6%,單季毛利率約36.4%,季增1.4個百分點,符合市場期待及公司財測目標,第3季營業利益為49.59億元,單季淨利約50.61億元,每股盈餘約3.26元。蔡力行指出,第3季成長型與成熟型產品線的季節性需求比行動運算平台明顯,統計第3季含智慧型手機與平板的行動運算平台產品線佔公司營收比重為35~40%,而包括物聯網、電源管理、車用、客製化晶片等成長型產品線,佔公司第3季業績比重已近30%,其中物聯網相關晶片更高達一半以上。累計聯發科2017年前3季營收為1,778 億元,毛利率約35%,營業淨利為85.29億元,稅後則達141.7億元,每股盈餘為9.06元。

[Home]


2017/11/01 2.2.2.3. iPhone X延遲出貨 蘋果行銷優勢不減反增 [ 電子時報 蕭菁菁]

蘋果iPhone X延遲出貨,反而有更多時間推銷新手機。

iPhone X因良率問題而延遲到12月底出貨,蘋果(Apple)並未因此而陣腳大亂,反而利用多出的時間來加強行銷,為iPhone X掀起更熱烈的討論。

根據9to5Mac報導,蘋果對媒體和公眾發布新版iPhone通常嚴守兩個階段。第一步是發表手機,告訴人們新手機的賣點,之後邀請參與的媒體來賓們親身體驗新手機,蘋果的工作人員則是回答他們的問題。整體來講,蘋果在這個階段不會透露太多的資訊。

第二步是,蘋果會發放新手機給特定的媒體和網站,收到手機的記者可以仔細研究,寫下他們的評論,但蘋果規定不能立即發布,必須等到設定的日期,通常是正式開賣的前一日。有些媒體記者聲稱得到新手機後寫下評論,實際上僅在發表會場短暫體驗。

不過蘋果現在中間多加了一個步驟。蘋果發表會後將iPhone X手機發放給4名記者,其中的Steve Levy在預售前四天,也就是蘋果規定日期的前三天就刊出iPhone X的首個正式評論。蘋果全球行銷資深副總裁Philip Schiller明確表示,Levy是獲得蘋果許可才發表報導。

由此看來,蘋果行銷新手機已從兩階段增至三階段,而其背後可能是兩個因素使然:讓手機的新設計引起更多的注意,以及填補發表和開賣時間拉長的缺口。

蘋果通常在發表會後的一週或兩週開始銷售手機,很容易維持新機話題的熱度,但這次時間拉長到將近兩個月,不難理解蘋果會在兩個階段中新增一個步驟,以便讓人們持續關注iPhone X

科技玩家們誠然會在開賣前一天仔細研讀媒體記者們發布的評論,但一般人可能沒這樣的耐心和時間。所以蘋果才會改變策略,針對大眾市場消費者發布簡短、明瞭簡單的手機評論。

由此看來,蘋果透過這樣的操作手法,不僅化解了iPhone X延遲出貨的窘境,延誤的時間反而讓蘋果抓住更多機會大作行銷。

[Home]


2017/11/01 2.2.2.4. Sony與鴻海旗下代工廠合作 印度手機市場再出發 [ 電子時報 蕭景岳、茅堍]

Sony過去12年間在印度手機市場顯得沉寂,如今卻準備與鴻海旗下代工廠攜手,在智慧型手機市場重振聲勢,但分析師認為挑戰對Sony來說依然艱鉅。

Economic TimesT2 Online等媒體報導,Sony準備於11月在印度推出兩款由鴻海旗下代工廠Rising Star Mobility所生產的手機Xperia R1R1 Plus,價格分別為12,990盧比(約合199.7美元)14,990盧比,是目前印度需求暢旺的中階價格帶。目前Rising Star在印度有5條產線,位於Andhra PradeshSri City

Sony印度區總經理Kenichiro Hibi表示,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消費者需求格外高昂,尤其是中階價格帶,因此他們希望藉由專為印度打造中階智慧型手機乘勝追擊。

Sony在印度多年前曾經深具競爭力,但近年市佔節節下滑,已經被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小米、OppoVivo及聯想等業者擠出10名之外,而且這些年間手機新品也減少許多。

目前印度電商平台上仍有多款Sony Xperia系列手機銷售,雖然主攻高階市場帶,但經折扣後價格普遍落於1~2萬盧比之間。

Sony在印度仍是家電大廠,但Sony曾在20168月時表示,隨著手機佔公司營收比重日減,他們對手機的資源投入將會減少。

媒體指出,Sony可能跟進趨勢推出窄邊框的手機。Indian Express報導,Hibi在接受訪問時透露,他們正在試驗手機的新外型,不過自從Xperia系列推出以來所一貫維持的全平衡設計(Omnibalance)風格並不會全然捨棄。

儘管如此,分析師認為,Sony要重整旗鼓並非易事。Cybermedia Research產業情報集團主管Prabhu Ram表示,與鴻海合作可能會是不錯的策略,但Sony仍須進行新產品技術的開發,才能在高度競爭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他們不能還停留在音樂、音效的時代,因為在4G時代,Sony必須在蓬勃發展的媒體及娛樂領域推出更多服務。

Counterpoint:印度智慧型手機出貨量 3Q17首度超越美國

2017年第3季印度市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大幅年增18%,季增37%,首度超越美國地區。

隨著印度排燈節(Diwali)即將到來,2017年第3季當地市場整體手機出貨量年增6%,達8,400萬支以上。其中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大幅年增18%,季增37%,首度超越美國地區。功能型手機出貨量雖然年減4%,但季增22%

調研機構Counterpoint表示,印度地區手機用戶具有多樣性的組成基礎,不論是對智慧型,或是功能型手機OEM業者,都有相當的吸引力。部分OEM業者雖然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中缺席,但是功能型手機出貨量仍然能夠展現雙位數百分比成長。

就智慧型手機品牌而言,僅管第3季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智慧型手機出貨佔比仍然是以23%,居各業者之冠,但大陸小米智慧型手機出貨佔比由2016年第3季的6%,大幅攀升為2017年同期的22%,足足增加了16個百分點,對三星市場地位形成嚴重威脅。

至於同為大陸業者的VivoOppo與聯想(包括摩托羅拉行動)出貨佔比分別為9%8%7%,位居第三至五名。與2016年同期相較,除聯想佔比下滑2個百分點外,VivoOppo出貨佔比均提升了4個白分點。

這也就是說,印度當地前五大智慧型手機品牌業者中,除排名第一的三星是南韓業者外,其餘4家都是大陸業者。

也由於大陸智慧型手機業者出貨量大幅成長,第3季印度市場整體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首度超越美國市場。資料顯示,大陸智慧型手機業者在印度市場的合計出貨佔比,已連續3季高於50%

此外,第3季當地前五大熱銷智慧型手機中,大陸業者手機就佔了4支,分別為小米紅米Note 4(排名第一)、紅米 4(第二)、紅米 4A(第三),以及Oppo A37(第五)。僅排名第四的位置由三星Galaxy J2取得。

在印度當地品牌業者方面,第3MicromaxLava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雖然沒能擠進前五大,但也已由先前印度聯邦政府廢止舊有大面額紙鈔的衝擊中恢復過來。當季MicromaxLava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分別季增41%24%。其中Micromax Bharat 2手機,更是在當地售價低於75美元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中,成為熱銷排行榜中的龍頭。

在智慧型手機不同售價區間方面,以售價在150~230美元間的實惠型中階手機出貨成長最快。小米為該售價區間中的最主要業者,出貨量約佔該區間所有手機出貨量的半數。

至於售價高於465美元的高階市場,在蘋果、一加(OnePlus)與三星手機的推動下,第3季當地高階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年增3倍以上。

整體而言,在印度電信業者Reliance Jio正式推出4G LTE網路服務的大舉推動下,不但該公司已成功吸引到超過1億名LTE網路用戶,第3季當地市場出貨的智慧型手機中,已有97%手機配備LTE網路連線功能。

不過就現有正在使用中的智慧型手機而言,具有LTE連線能力的手機僅佔60%。這意味,當地市場在升級至4G智慧型手機上,仍然存有龐大空間。

此外,第3季採用高通(Qualcomm)晶片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年增 73%,使得高通成為當地智慧型手機晶片最主要供應商。大陸品牌業者推出的中階產品,則是成為促使高通晶片需求不斷成長的主要動力。

至於在功能型手機方面,藉著售價低於15美元的手機、Reliance JioJiophone手機,以及芬蘭業者HMD Global所推出諾基亞(Nokia)品牌手機上市的推動,第3季印度地區功能型手機出貨量季增22%

由於HMD新款Nokia 105手機大受當地消費者歡迎,該機不但成為第四大熱銷功能型手機,也帶動整體諾基亞品牌手機出貨佔比迅速發展至8%,成為當地第四大功能型手機品牌。

至於Reliance Jio所推出具有LTE網路連線能力的JioPhone功能型手機,雖然沒能擠進前五大品牌,但該機為當地第三大熱銷功能型手機,受歡迎程度尤在Nokia 105之上。

至於第3季印度市場功能型手機第一大品牌,則是仍由三星取得。大陸深圳傳音科技旗下的itel品牌手機、以及當地MicromaxLava品牌手機,則是分居第二、三與五名。

    

[Home]


2017/11/01 2.2.2.5. 大陸手機廠「華米維歐」氣勢大漲 手機市場貧富不均更明顯 [ 電子時報 黃詩閔]

大陸手機品牌廠「華米維歐」(華為、小米、VivoOppo)氣勢大漲,今年大陸手機品牌廠四強在全球出貨量總和約4億支,從大陸手機市場版圖來觀察,「華米維歐」四強在大陸手機市場版圖已超過6成,逐漸有寡佔市場結構的趨勢,未來手機市場貧富不均現象可能更加明顯。

放眼2018年,根據DIGITIMES Research統計與預估,進入2018年出貨前十大手機品牌業者門檻約為3,600萬支,躋身全球前五大手機品牌業者則需具超過約8,000萬支出貨量的實力。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蘋果(Apple)及華為將蟬聯前三;OppoVivo將持續2017年成績,再次雙雙擠進前五大;第六大至第十大業者分別將為小米、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聯想、中興通訊及金立。

從前十大品牌業者來觀察,亞洲品牌業者勢力明顯揚升,大陸手機品牌業者仍將強佔7家,與南韓手機品牌則有三星電子及樂金電子代表,蘋果則是唯一入列前十大的非亞洲品牌業者。

全球手機市場勢力持續消長,正在進行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叢林淘汰賽,大陸手機品牌廠勢力的抬頭,展望明年,看來大陸手機品牌廠「華米維歐」出貨成績依舊亮眼。

在全球手機市場前三大甚至前五大品牌業者戰力越來越強的情形下,三星電子、蘋果、「華米維歐」手機出貨量已達經濟規模,勢必會對落後的競爭對手發揮更大的排擠效應,全球手機產業競局仍是老大吃肉、老二喝湯的局面,讓二線、三線手機品牌業者變成受制於人的角色,未來獲利空間仍不樂觀,生存空間恐大幅受到壓縮。

回顧過去,從線上通路起家的小米,以往在線上通路的操作上較具優勢,當時站在風口上手機市場新兵小米,也因為站對位置、產品策略及市場策略操作得當,短時間內在大陸手機市場發光發熱,但成也線上通路,敗也線上通路。

隨著市場風向轉向線下實體通路,過去小米在線下實體通路的布局較為落後,以致於當市場風向轉變時,小米應變不及,被布局線下實體通路較深的華為、OppoVivo等超車。

小米今年為了重返榮耀,也記取血淚教訓,強化力道耕耘線下實體通路,並憑藉擅長的平民化價格策略,推出平價但各具特色的戰鬥機種以價換量,拉高市佔率,全力在海內外手機市場扭轉頹勢。

由於印度市場是少數仍正成長市場,印度手機市場具備人口紅利,加上正從功能型手機轉向智慧型手機,未來充滿成長潛力,遂引來國際手機品牌業者三星電子、蘋果、大陸手機品牌業者小米、OppoVivo、聯想、印度手機品牌業者Micromax、台灣手機品牌業者華碩等多路人馬齊聚此一領域,逐鹿智慧型手機市場龐大商機。

小米今年揮軍印度手機市場有成,從2017年第2季印度手機市佔來觀察,小米在印度手機市場表現亮眼,市佔率約14%,已成為印度手機市場二哥,印度本土手機品牌龍頭業者Micromax等慘輸九條街。

今年第2季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達2,316萬支,出貨成績堪稱不俗,顯示小米力挽狂瀾成功。小米高層日前表示在印度市場單月出貨量高達400萬支,寫下小米在印度手機市場單月出貨量新高紀錄,今年小米在印度等海外市場持續衝刺,也推動小米今年出貨量大幅反彈。

為了乘勝追擊,小米強化耕耘印度手機市場實體通路,現階段在印度打造了約5間「小米之家」,由於小米看好印度手機市場前景可期,需求只高不低,小米也加碼布局印度手機市場,預計在2年內大幅擴充至約100家據點,持續在印度手機市場推展平民化價格機種,拉高小米手機出貨量。

近期業界也傳出,大陸本土手機品牌龍頭業者華為原先相對重視中高階機種市場,難以在著重「物美價廉」的印度手機市場找到施展空間,華為由於產品策略與市場策略的緣故,在印度手機市場排名自然遠遠落後於小米、OppoVivo等大陸手機品牌業者。

時至今日,華為眼看小米憑藉平民化價格機種在印度手機市場竄出,也有意揮軍平民化價格機種市場,藉此拓展更大的市場版圖。由於大陸手機品牌業者其供應鏈與產品策略相近,若華為跳下來與小米正面交鋒,未來平民化價格機種市場廝殺可能更趨於白熱化。

[Home]


2017/11/01 2.2.2.6. 聯發科吃蘋果? 蔡力行:無所悉 [ 工商時報 蘇嘉維]

聯發科昨(31)日召開法說會,第3季每股盈餘(EPS)達3.26元,優於法人圈預期。不過,法人追問焦點落在聯發科數據機晶片是否有機會攻入蘋果iPhoneiPad供應鏈?共同執行長蔡力行表示,對此毫無所悉。

法人追問是否打入蘋果鏈

外電報導指出,蘋果可能在下一代iPhoneiPad產品,棄用高通產品,改採聯發科、英特爾的數據機晶片,藉此在專利授權金大戰中迫高通妥協。此報導不僅促使昨日聯發科股價大漲8元收342.5元,也成為法說會法人焦點。

蔡力行數度被法人以旁敲側擊或正面提問方式,探詢聯發科有無可能打進蘋果供應鏈?對此蔡力行表示,開發離散(Discrete)式數據機晶片並非難事,且對手(意指高通)的數據晶片技術相當優良,聯發科也正持續追趕,加上公司主要策略是以手機晶片事業為主,因此沒有相關規劃,對於打入蘋果產品一事也「毫無所悉」。

明年產品可望導入3D感測

對於明年產品布局,蔡力行指出,明年上半年聯發科將推出兩款曦力P系列產品,都會搭載NVPU功能,加強手機在人工智慧(AI)、人臉辨識、攝影、VRAR等豐富的多媒體應用,也可望導入3D感測功能,期能藉此提升手機晶片市佔率。

蔡力行說,明年上半年的兩款P系列產品都將採用12奈米製程,在7奈米製程的產品上,預計明年下半年以後才會推出。

法人也相當關注聯發科的特殊應用晶片(ASIC)事業,蔡力行表示,公司在部分ASIC領域已有不錯表現,如智慧家庭市場等,子公司擎發於Switch晶片的技術布局也有所著墨。

上季每股盈餘達3.26

聯發科第3季財報表現亮眼,其中,單季合併營收為636.51億元、季增9.6%、年減18.8%;毛利率為36.4%、季增1.4個百分點,接近原先預期的高標;稅後純益為50.61億元、季增1.29倍,但年減35.4%;EPS3.26元,優於法人圈預期的2.53元。

對於第4季營運展望,聯發科預估,以1美元兌新台幣30.3元的匯率計算,單季營收將落在592643億元、季減7%至季增1%,毛利率落在34.537.5%,包含手機及平板晶片出貨達1.11.2億套。

聯發科財務長顧大為表示,由於新產品在第3季營收佔比仍低於5%,第4季可望上升至1520%,同時成熟型產品將步入傳統淡季,因此才預估本季毛利率中間數比上季增加0.5個百分點。

聯發科總經理 謝清江下 陳冠州上

聯發科公告副董暨總經理謝清江將卸下總經理一職,由營運長陳冠州升任,直接向共同執行長蔡力行報告業務,於121日起生效。聯發科表示,謝清江未來將聚焦在集團辦公室總經理業務。

陳冠州早在任職聯發科共同營運長之前,透過執掌數位家庭事業群打下名聲,因此於2015年底被董事長蔡明介相中,從副總經理升任為共同營運長。

陳冠州行事低調,於營運長時期,在公司內部主要負責後段晶圓及封測業務,正因為其低調個性,外界原先並未看好他能夠勝出,接掌總經理大位。

不過,今年中在前共同營運長朱尚祖離職後,陳冠州便被共同執行長蔡力行欽點,單獨扛下營運長的重要位置,同時負責數位家庭事業及手機部門,並成為準總經理。隨著聯發科逐步擴大營運版圖,謝清江也卸下總經理的職位,專心任職於集團事務。

熟悉聯發科內部事務的人士指出,陳冠州之所以能夠勝出,主因在於先前負責晶圓後段製程,與蔡力行先前擔任台積電總經理的背景較為相似,能夠扶佐蔡力行爭取晶圓製程成本優化及先進製程的電路設計。

 

[Home]


2017/11/01 2.2.3.1. 元太科技董事長暨執行長柯富仁:兩個關鍵字One E InkUser Value 讓元太脫胎換骨 [ 電子時報 郭靜蓉]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直是科技業最佳的寫照,有業者靠著新的商業模式或是創造新的需求一炮而紅者;也有是新產品靠著努力,廝殺到最後爭得市場的主流地位者;但也有少數業者是靠著對某種技術的「信仰」,熬過外在環境的改變並面臨新契機,全球最大電子紙顯示器供應商元太科技就是一例。

元太早期就執著於電子紙技術,並成為亞馬遜電子書閱讀器Kindle的供應商,但受到蘋果(Apple)2010年開始推出iPad平板電腦後,電子書市場快速萎縮,導致元太在2012~2015年之間本業虧損。

元太董事長暨執行長柯富仁,出身於友達,他於2013年加入元太擔任策略長,帶領策略整合中心,負責公司營運策略及發展規劃,並於20146月出任元太董事長暨執行長一職,帶領元太進行大刀闊斧的轉型工作。

柯富仁在加入元太後,公司於2016年本業開始恢復獲利能力,2017年第2季單季毛利率達40%,這是元太成立以來首次毛利率站上4字頭,這樣的毛利率表現,在競爭激烈的顯示器產業中亦相當罕見。

柯富仁進入元太後,到底做了些什麼?讓一家成立25年的老字號公司,可以在短時間內脫胎換骨?而且面對的是最新的物聯網(IoT)潮流。以下是DIGITIMES的專訪紀要:

問:您從友達出身,現在到元太發展,從TFT LCD面板跨足到電子紙領域,您在大環境與大格局上,看到了什麼?

答:這得要從我唸書的時候開始講起,我在念交大光電所時(編按:柯富仁畢業於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之後取得交通大學光電所博士學位),當時要抉擇投入半導體或顯示器領域時,就有了初步的思考。

我覺得半導體是藏在硬體裡面,它是產品的腦袋、心臟,但呈現出產品價值的卻是顯示器,因為顯示器是人與機器最重要的介面,我當時想做的是「看得到」、「有感覺」的東西,因此我後來選擇進入顯示器產業。

過去10幾年是全球顯示器產業發展的大浪潮,我很幸運搭上了這班列車,在2000年時加入聯友光電(後更名為友達光電)。在顯示器的大浪潮中,友達快速的成長,也給我個人很好的成長機會,這是我很幸運的地方。

我在友達歷練很多,一開始是從研發做起,後來不但做產品,也到工廠去,一路走來在技術、產品行銷與業務部門上歷練很多。以電視產品的歷練來說,友達在成立電視事業單位後,我就被調去從PM做起,一直到負責整個事業群,算是完整經歷一個內部創業加上電視應用從零成長到數兆元產業的過程。我在離開友達前,最後一個職位是技術暨策略發展室副總經理。

我在友達後期時,偏向於看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我當時深刻的體會到,LCD其實是伴隨著兩大趨勢在成長,一是「取代」,二是「創造」。

事實上,LCD技術很大的部分是在「取代」,它取代了CRT,也取代了PDP技術,只有在筆記型電腦(NB)應用上,LCD是創造的,因為NB一開始發展時就採用了LCD面板技術。

我是做技術出身的,後來腦袋裡就一直在思考,LCD還可以「取代」或是「創造」什麼樣的應用?但隨著LCD技術發展越趨成熟,到了後期時,我們發現LCD可以「取代」的應用不多了,所以就將更多的思考放在「創造」上。

要思考什麼是「創造」,其實得回到技術的核心本質上,加上友達是家規模龐大的公司,要切入的領域不可能太小,所以我後來非常關切Mega Trend的演變與發展,也就是看未來10年、20年人類生活可能會發生什麼事?這個世界會怎麼樣改變?以及會對產業界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問:請問您當初到元太的因緣?以及您選擇到元太的理由?

答:我會到元太,其實與兩個疑惑有關。

我在友達後期時,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上的顯示器越來越多,站在生意的角度上,這當然是件好事,因為對LCD面板產業來說,出海口越多,能去化的產能就越大。

但是在顯示器everywhere的同時,我也在思考,地球上哪有那麼多能源可以消耗?這是我產生的第一個疑惑。

2011年,我在友達找Mega Trend的時候,發現教育是沒有好好被技術處理的領域,加上當時土耳其、大陸政府等,都在教育市場中投注了很多資源,友達把握時機,力推大尺寸電子白板,既可消耗面板產能,政府也會買單,整個教育市場大有可為。

在電子白板後,電子書包開始發展。站在商業的立場上,電子書包也是個值得開拓的市場,但站在一個父親的立場上,我對電子書包的看法與電子白板完全不同。

主要是LCD會傷害學童的視力。被當成黑板用的電子白板,學生在課堂上遠遠的看,對眼睛造成的傷害較低,但做成電子書包,則是每個人發一台,學生每天至少要花78個小時在上頭閱讀,而且又是持續好多年的事,眼睛早晚會壞掉。

這時候,我的第二個疑惑來了,我在想,難道沒有更好的技術,可以保護學童的視力嗎?

這兩個疑惑,在我心裡埋下了種子。因為無論是省電或是保護眼睛,這兩個契機都連結到電子紙。

友達早期曾發展過電子紙,後來還成立了達意科技(SiPix),友達一直到2012年時才將達意出售給元太。當時在SiPix裡面,有人跟我提到了電子紙應用在物流上的概念,讓我印象深刻。

兩個疑惑加上一個應用概念,讓我覺得電子紙是對的技術。

而在元太合併SiPix後,有很多很好的同事從友達過去元太,我與這些同事都有聯絡,後來元太主動提出邀請,也因此決定了我後來的轉職生涯。

問:您一開始加入元太時是虧損的,當時沒有猶豫過嗎?

答:說實話,我當時沒想那麼多。

在進入元太之前,我在產業界工作10幾年了,也在友達經歷過很多事情。當時的我快要40歲了,想到今後還要繼續工作20~30年時間,我個人未來的路要怎麼樣走?其實也讓我思考了2~3年的時間。

那時候的我因為研究Mega Trend,所以同樣也拿Mega Trend套在我自己身上,用大的產業趨勢與典範轉移去思考我下一個20年、30年要做什麼,後來我決定要選我喜歡做、擅長做與自己覺得正確的技術。

我一直喜歡做技術與市場,這兩個東西電子紙都很適合,這也是我後來決定投身元太很重要的因素。

至於當時元太的財務壓力,其實不是我考慮的第一個選項。因為在面板業久了,其實很明白產業本來就有高低起伏,元太的低潮就是電子書市場被平板電腦吃掉。

在產業裡奮鬥的人都知道,競爭與勝敗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要回過頭來審視技術的本質,看這個技術究竟有沒有發展潛力。還有,我考量的第二個要點其實是我個人的優點以及喜好,在這些條件都合拍的前提下,我就決定來元太努力看看。

問:請問您怎麼樣改造元太的?

答:一開始我在元太擔任策略長,負責的是我的強項,也就是行銷與產品管理。幾個月後,因為元太的製造主管異動,公司希望我可以帶製造。我認為,沒有好的製造力就不要談產品力,更不用談銷售與市場推廣。既然公司有需要,所以我就來扛扛看。

後來,董事會與大股東就希望我能夠接董事長,但這不是在我生涯規畫之中的事,我當時沒想過要當董事長。

一開始接董事長的時候壓力很大。但我的想法是,若要做我理想中的事,總得把平台整理好,沒有好的製造力與產品力,就沒有辦法做我想做的技術與市場。所以先把公司的體質調整好,養成可以打戰的平台,把基礎打好才是一切的根本,也就是因為秉持著這樣的想法,所以我就著手與同事們開始調整「基本功」。

大部分外面的人會覺得元太是一家老公司,其實元太是一家國際化的公司。我們全球共有2,500多人,美國有400人,大陸揚州有1,200人,台灣有800人,還有海外銷售與南韓Hydis工廠,光是不同國籍的員工就有8種,海外營運的比重很高。

不過,元太這家公司雖有國際化之名,但實際運作卻沒有國際化的效益與效率,處於各個Site半獨立的狀態,所以整家公司沒有很好的串聯。因為分處於不同地方的Site,除了員工的國籍不同外,國情與時區也不同,要串聯在一起就是個大工程。

所以我在元太接董事長時,第一件想做的事情就是「One E Ink」。所謂的「One E Ink 」就是調整組織、調整工作流程,讓全球在同一個平台運作。

舉例來說,電子紙film從美國出來,到揚州組裝時發生規格差異,在模組端的同仁看到問題,但在film端的同仁卻沒看到,這時候就需要溝通,但溝通的時候,有時候寫中文、有時候寫英文,email的傳達有時候又會有落差,所以常常溝通不好。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就發展出FPL黃金眼(Golden Eye)計畫,用Task Force Team的方式,讓大家可以早期發現(Early Detection),一致化FPL,同時也建立從膜材到模組的規格,與標準化產品,

這樣的作法,可以連結研發端與製造端,做很多對接與改善的工作,也讓大家聚焦在同一問題上,同時一起解決,進而達到精實管理、簡化流程的目的。透過「One E Ink」的實際工作,我們這兩年就省了新台幣幾千萬元。

雖然到現在3年過去了,但元太仍一直持續在做「One E Ink」這件事情。我們希望能做到提前對接、加速對接,把產品語言從市場一路反推回來到製造端與研發端上,希望將各種事情點點滴滴累積並串接起來。

另外,像是提高毛利率、提升良率與降低成本等,這些都還是持續在做。

除了「One E Ink」之外,讓元太脫胎換骨的另外一個關鍵字,就是「User Value」。最近這3年來,我們內部很強調「User Value」,也就是公司如何讓客戶或是客戶的客戶產生使用者價值,這是讓我們從技術連結到市場很重要的關鍵。

此外,我也在內部闡述生態圈的觀念,因為元太不可能只靠一張電子紙,就能夠呈現使用者價值,勢必要做成模組,或是加上軟體配套,並配合整體服務模式,最終才能讓使用者感覺到有價值。

以電子紙貨架標籤來說,只有一張電子紙是沒有用的,標籤還必須要有系統板提供通訊與顯示的功能,可以將資訊送往前台與後台並整合,然後整個服務模式得以完整呈現;行李箱標籤也是一樣的,要跟航空公司結合,要將資料送進來,還要跟手機與消費者結合。這些都需要整個生態圈的配合。

元太過去幾年,比較大的市場開發與轉換,都是深思使用者價值並做到整合而得來的結果。

問:元太大多數都在開發新市場和新應用,這件事情看來很不容易,是嗎?

答:這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對本來只有專注在製造,服務單一應用的同事來說,這簡直是換腦袋的工程。

這件事情我一開始是用說的,一次又一次不斷地說:使用者價值是什麼?一開始大家一頭霧水,但我也不強求,因為你很難強求事情用講的大家就可以明白,所以後來我就自己帶頭做。

舉例來說,兩年前我們要推電子紙筆記本進大陸市場時,我不確定這樣做對不對,所以我先去找教育的關鍵決定者(Stakeholder),也就是官員,我詢問官員做翻轉教育的觀念是什麼?想要的東西是什麼?當然,我們也帶了樣品給官員看,大陸官員不會告訴你這個產品有沒有商機,但會告訴你這個東西對不對。透過對話,我發現電子紙筆記本是會讓關鍵決定者買單的方案。

既然產品對了,那接下來落地要找誰?在硬體時代,這時候的想法是去找有可能直接下單硬體的客戶,像是學校或是想賣電子紙筆記本的人,但在生態圈的產業鏈中,答案卻不是這麼直接。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反覆思考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我們認為,政府在做翻轉教育時,要改變的是學習模式,而教育需要很多內容的支撐,內容可說是教育最重要的靈魂,所以我們決定去找教育內容的提供者。

學校和補習班都是內容的提供者,但學校的決策很複雜,牽扯到的人很多,反而不如補習班來得單純,所以後來我們找的合作對象是新東方集團,他們是大陸最大的補教業集團,也是在美國上市的國際化公司,同時擁有內容與師資。

新東方集團在確認元太電子紙筆記本的價值後,交由旗下的OKAY智慧教育負責推動與執行,後來發布了全球首款學習專用的智能終端e學本S4.0,除了由元太供應電子紙之外,也獲得MyScript、微軟(Microsoft)開發者與人工智慧(AI)團隊、百度AIWacom的支援。

另外,像是Rimowa行李箱電子紙標籤也是類似的作法,我們一開始在開發行李箱電子紙標籤時,找的合作對象其實不是Rimowa,而是航空公司。因為開發行李箱電子紙標籤最大的受益者是航空公司,有了電子紙標籤,航空公司不需要再耗費人力貼行李吊牌,可以節省營運成本、時間與人力。

也因為對使用者有價值,所以後來行李箱電子紙標籤不只漢莎航空採用,連長榮航空也跟進。目前我們標籤合作的對象只有Rimowa這家行李箱品牌,在越來越多航空公司採用後,接下來的行李箱品牌合作對象也會進一步擴大。

總結來說,我們尋找的合作對象,是我們做的事情會對他們會有幫助,也就是先確定「User Value」,然後與買單概念的人,一起去把適合的生態圈給兜出來。

這樣的做法很有趣,但實際上也很挑戰。原因是我們得對每一個產業的生態與商業模式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夠選對產業,再進一步深耕產業。而這樣的作法,讓我們再也不是只是單純賣面板的人了。

目前這個概念已經在元太裡面成形了,但我們要做的事情還很多,需要再把人才佈建起來,也需要在研發與預售(Pre-sale)上加大力道。同時,我們也需要讓更多人知道並了解電子紙,同步進行垂直與水平耕耘,藉以擴大生態圈。

尤其是IoT時代來臨後,我們覺得電子紙很適合應用在智慧商店、智慧物流、智慧辦公室、智慧行動、智慧城市等領域,這是我們很有機會的地方,同時也是還需要經營的地方。

我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帶領公司往前走,雖然過程很繁瑣,但我認為這樣的作法,對一家企業而言,是細水長流且健康的作法,因為走的就是持續創新、穩健獲利的發展模式,而且無論是對公司或是對我個人都是好的。

問:您怎麼樣判斷使用者價值?因為您的客戶裡面有很多都是新的應用,您怎麼知道有沒有未來發展性?

答:重點在於大的市場、大的產業、大的問題。例如零售、沒有被處理的教育都是大的市場與產業,他們有些問題與需求是沒有被解決的。

以零售來說,線下零售商要跟虛擬商店競爭,虛擬商店隨時可以修改價格,但線下零售商要修改價格不會像虛擬商店那麼迅速。有零售商跟我說,在聖誕節前,用傳統方法修改價格牌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從這裡我們就知道,零售產業這個問題是沒有被解決的。

「只要問題往下問三層」,需求就會越來越清楚,市場有多大?要切哪一塊?定位是什麼?解決方案是什麼?能夠提供的價值是什麼?只要我們能想得越清楚,講得越明白,勝率就越高。

在這種情況下,就得要很清楚的去探究Business的本質是什麼?或是新應用被產生出來的本質是什麼?沒有人可以確認新應用是不是可以長期的發展下去,但所有的事情都會回到本質,也就是技術。若是你的技術沒有提供絕對的好處,要不就會被別人取代,要不就是你根本沒有解決問題或是提供客戶足夠的價值。

在開發每個新應用之前,我都會思考電子紙的本質與優勢,會帶給利害關係人或是關鍵決定者什麼樣的價值,若是沒有辦法帶給這些人價值,我就會覺得這個案子的成功機率不高,甚至不會承接這個案子。

問:您覺得元太已經轉型成功了嗎?

答:我覺得還早,因為我們2016年也才剛本業獲利而已,2017年上半雖然成績單還可以,但我不敢說公司已經站穩腳步了。但我可以確定的是,公司的潛力的巨大的,只是我們現在可能才剛挖掘出冰山的一角而已,還有好多事情可以做。

雖然如此,我現在比較有信心的是,轉型的方向是明確的,不管是One E Ink、業務聚焦在消費性電子(CE)與物聯網(IoT),或者是商業開拓模式(確定使用者價值、拉大生態圈)等,都是我有信心以此繼續往前進的方向。

問:元太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紙顯示器供應商,市佔率超過9成以上,您擔心競爭者出現嗎?

答:當一個市場越被重視的時候,就一定會有競爭者投入,我一定要擔心有沒有競爭者出現,但我覺得擔心也沒有用,因為無法避免競爭者的出現。我更在意的反而是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獨角獸,因為他們完全無法預防。

既然無法避免競爭者出現,我只能更確定我的價值,提供更好的方案,就像在零售業,電子紙有發展的機會,元太就要拉高市佔,提升產品覆蓋率,增加產品力,讓客戶相信繼續用元太的方案是好的;另外就是要擴大、增強生態圈夥伴,讓客戶尋求方案時可以獲得更快、更好的答案。

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元太有好的技術與專利布局,我不用擔心明天就會出來一個強大的競爭者,所以我可以好好專心判斷事情,也因為我們有這樣的定位,所以我才能架構出這樣的商業模式,但這個商業模式不見得適合每一個產業,以LCD產業來說,同質競爭就比我們大很多。

問:請問元太的短、中、長期目標為何?

答:短期目標是持續深耕擴大電子紙生態圈,積極耕耘IoT新成長引擎,在IoT的大趨勢上,元太得要證明我們是一家最適合IoT顯示器的公司;在中期方面,元太會持續開發彩色、大型化的電子紙技術,實現大尺寸電子紙各種應用的可能性;在長期發展上,將以E Ink技術作為核心,發展非顯示器應用的新領域。

[Home]


2017/11/01 2.3.1. 鴻海TV代工出貨倍增 9月拚出150萬台佳績 [ 經濟日報 蕭君暉、尹慧中]

群智諮詢統計,9月全球13大電視機代工廠出貨量達到880萬台,年增10.3%。其中鴻海旗下富士康出貨量達150萬台,年增一倍,表現突出;至於仁寶與緯創等台廠,受到大陸代工廠崛起影響,電視機代工出貨量陷入衰退。

群智說,9月電視機代工增長的主因是電視市場經歷上半年的大幅下滑後,隨著國內外下半年旺季的到來,需求從8月逐步浮現;第二是面板價格持續下跌,客戶的訂單延後出貨,促使需求在9月爆發,因此9月市場迎來了出貨高峰,並且大陸代工廠的出貨表現亮眼,包括TCLBOE高創、CNC等,均創造歷史新高。

從排名來看,冠捷9月出貨158萬台,排名第一,因去年同期出貨強勁,今年年減23.4%。相較於去年,飛利浦、樂視、Vizio三個品牌在冠捷的訂單量或需求量下降,導致出貨衰退,但LGBBY出貨的拉動,冠捷仍能維持出貨量第一。

至於富士康因為將夏普品牌的出貨量全部計入,出貨量達到150萬台,年增100%,排名第二。富士康主力代工的兩個品牌夏普和SONY,在今年的出貨表現都非常突出。9月開始夏普擴大促銷力度,線上銷售成績亮眼,而SONY今年一直保持穩定增長的狀態,帶動了富士康出貨穩步增長。排名第三的TCL9月出貨量達到106萬台,年增9.3%。得益於BBY出貨的增長,另外經過多年海外深耕,9月在非洲和印度出貨量大增長。

至於BOE高創出貨量達到98萬,年增15.3%,排名第四。高創陸續出貨給三星與LGE9月三星的需求進一步增加,加上LGEVizio的出貨,帶動了高創出貨增長。

而中新科技今年保持著強勁勢頭,貨量達到了87萬,年增34%,排名第五。北美需求增長,客戶結構優化,大客戶比重提升,使得中新科技屢創新高。

台廠方面,因為受客戶訂單調整,仁寶及緯創的9月電視代工出貨量分別下滑24.3%33.6%

鴻海衝刺8K 夏普當先鋒

鴻海集團力挺戰略投資的夏普。據了解,雙方已敲定積極開拓8K電視市場的系列長期戰略,在日本與海外市場多路並進。日本市場也傳出,夏普積極開發8K電視新品,目標2018年將推向全球市場。鴻海集團在電視市場布局傳出佳績,主要是在鴻海集團和夏普的合作在海外市場發揮偕同效益,未來雙方將擴大8K電視等新應用布局,成為8K+5G生態圈的關鍵一步。

據夏普訂下目標,8K電視將擴大海外銷售渠道,結合內容服務,以及商用比如醫療顯示器的新需求等。日本媒體報導也指出,夏普8K電視開發進度順利,也能搭上東京奧運2020年的需求。

另一方面,鴻海集團戰略投資的夏普今年也在印尼、中國大陸市場積極衝刺銷售與推出新品搶市。其中,夏普今年下半年在大陸區域市場主打的電視新品,正式宣布由富士康操刀的夏普電視、AQUOS中文名為「曠視」,持續全力衝刺銷售。

鴻海富士康旗下富連網並鼓勵大陸員工以推銷員方式創業,員工用手機註冊、十秒就能成為富連網推廣專員。

 

[Home]


2017/11/01 2.3.2. 外人專利申請 阿里連霸 [ 經濟日報 吳馥馨]

經濟部智慧局昨(31)日發布第3季智財權統計,中國大陸搶進台灣專利市場,外國法人申請發明專利第一名持續為阿里巴巴,以OPPO品牌席捲手機市場的歐珀移動通信,「第一次申請就入榜」,名列外人第七。

外人發明專利申請第二大的是高通公司,第3季申請件數135件,比去年同期衰退了二成。不排除公平會高額裁罰後,高通與工研院5G合作破局,以致發明專利申請量減少。

至於本國人發明專利申請狀況,台積電依舊穩坐第一名,申請225件,是第二名鴻海的二倍。

智慧局官員表示,阿里巴巴身為大陸電商龍頭,一直持續申請相關專利,已連續第二季躋身外人發明專利申請量第一名。最值得注意的是歐珀移動通信,過去從未在台灣申請專利,第3季才開始申請,就以81件拿下外人發明專利申請量第七名。

智慧局表示,廣東歐珀移動通信為大陸手機製造商,據市調機構IDC統計,其下品牌OPPO手機已成為2016年大陸手機市場出貨量第一名,全球出貨量第四名;ICD統計,2014~2016年,全球手機出貨前三名依序是三星、蘋果、華為。

官員表示,歐珀移動通信過去未曾在台灣申請專利,以往申請件數為零;按「專利先行」原則,專利申請通常在新產品上市前,不排除OPPO將推出新品,也代表OPPO還會積極布局台灣手機市場。

OPPO手機在台灣以「高仿蘋果機」、高性價比、拍照功能強大而受到歡迎;去年10月,立委陳歐珀在立院交委會質詢時指控「歐珀(OPPO)手機」與他的名字相同有「侵權」疑慮而聲名大噪。

另一個首次進入前十名榜單的外人發明專利申請案是東芝記憶體(日本)公司,正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想買卻買不到」的那家公司。智慧局表示,東芝記憶體公司自1984年開發了快閃記憶體,被廣泛應用各種儲存裝置和電子設備中。

[Home]


2017/11/01 2.3.3. 三星獲利猛 連兩季創新高 [ 經濟日報 鍾詠翔、湯淑君]

在記憶體晶片部門業績亮眼的帶動下,南韓三星電子上季獲利連續第二度改寫歷史新高。

在記憶體晶片部門業績亮眼的帶動下,南韓三星電子上季獲利連續第二度改寫歷史新高,三星今年的資本支出預估也將超越台積電與英特爾(Intel),明年起股利發放總額更將比今年倍增,激勵股價大漲近2%,刷新歷史紀錄。

三星1031日表示,第3季淨利擴大至11.04兆韓元,優於分析師原估的10.8兆韓元。營業利益較一年前躍增近兩倍,攀抵14.5兆韓元,營收也激增29.8%,升抵62兆韓元。

三星股價31日收盤大漲1.92%275.4萬韓元,創新高。以部門別來看,半導體事業是三星上季獲利的最大推手,營業利益擴大至9.96兆韓元,幾乎比一年前倍增。行動裝置部門的營業利益也擴增至3.29兆韓元,顯示已擺脫旗艦機種Galaxy Note 7永久停產的陰霾。

三星也預估,今年資本支出較去年驟增81%46.2兆韓元(411.5億美元),也是三星史上最大手筆的資本支出,其中半導體事業資本支出占29.5兆韓元,面板事業占14.1兆韓元。以美元計算,三星半導體事業的全年資本支出為263.9億美元,高於英特爾的115億美元、及台積電的108億美元。

記憶體方面,三星表示正著手擴大平澤廠(Pyeongtaek)生產線,以因應持續升溫的V-NAND需求,平澤廠是三星旗下最新晶片廠。三星也會投資10奈米晶圓代工產線,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領域的投資則聚焦在擴大可撓式面板產能。

三星表示,今年將發放總計4.8兆韓元的股利,總額較去年大增20%,且明年起的接連三年,三星年年都會發放9.6兆韓元的股利,股利總額較今年提高一倍。

三星表示,記憶體晶片供應吃緊的「超級周期」仍會持續,伺服器與行動裝置也提高對處理能力的要求。

三星拔擢年輕世代 接掌三事業

南韓科技巨人三星電子公司1031日調整層峰人事布局,由年輕世代掌控旗下三大事業,維持三位聯席執行長共治的現行管理架構。

三星電子宣布撤換旗下三大事業的領導人。三星電子財務長李尚勳明年3月接任董事會主席。共同執行長申宗均和尹富根也將下台。

59歲的金奇南接替副董事長兼執行長權五鉉出掌電子元件部門。權五鉉稍早已宣布明年3月卸任。

56歲的高東真將接替申宗均,升任資訊科技與行動通訊事業負責人,掌管智慧機事業。56歲的金玄石將接替尹富根,成為消費電子部門負責人。以上人事調整立即生效。

新一代領導人都長期在三星服務,由內部擢升,顯示公司營運的延續性。分析師說,這項人事案撤換掉三星會長李建熙任命的主管,顯示三星少主暨副會長李在鎔正在強化對三星影響力,預料將有更多任命案。

[Home]


2017/11/01 2.3.4. 于孝斌接資策會CEO 強化資安 [ 經濟日報 彭慧明]

資策會昨(31)日舉行執行長交接,新任執行長于孝斌表示,他的研究領域是資安、戰略方面,將協助部會加強整體的戰力,也希望連結過去他在美國智庫、資安業界的人脈,與台灣產業有更緊密合作。

他說,資策會的任務要重新定位,思考如何幫助年輕人創業,協助年輕人募集創業初期資金。

工研院董事長李世光過去曾擔任資策會執行長,今年8月自經濟部長卸任後,現在兼任兩法人董事長。他說,工研院、資策會不合併,兩家法人建立的合聘制度也不改變,工研院強項是產業縱深,資策會著重整體商業模式發展,即使文化不同,但有新的融合,可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于孝斌過去是美國知名資安專家、開設公司,也曾是華府白宮網路安全顧問,他說,希望協助檢視部會資安架構,若國防部有興趣,可以找資策會。他笑說自己常想一些「怪點子」,希望將這個概念引進資策會,鼓勵大家發想。

于孝斌指出,資安防禦也是一種「戰略」。他舉80年代美俄武器軍備戰為例,當時蘇聯間諜偷取美國武器發展情報,結果美國透過間諜,把研發不成的機密資料賣給蘇聯,雖然蘇聯工程師很努力,但都失敗,這種策略也可應用在資安戰,讓對手或駭客偷到錯的資訊。

資策會前執行長劉仲明表示,法人介於政府和企業之間,法人的特點是複雜,當複雜系統有問題或困難時,必須深入了解問題癥結,透過不同的層次,問題才能得到解決,隨著各種跨單位共同創新大量出現,資策會將逐漸展現更大成效。


資策會舉行執行長交接儀式, 卸任執行長劉仲明(左起)在董事長李世光監交下,將印信交給新任執行長于孝斌。

[Home]


2017/11/01 2.3.5. 忽略社會利益最佳化 高通裁罰案爭議大 [ 電子時報 莊衍松]

企業違法受政府處分本來就是應該的,否則守法的企業都是傻瓜。但公平會近來處分高通(Qualcomm)一案卻因為經濟部新聞稿的「深感憂慮」而鬧得滿城風雨。仁寶董事長許勝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甚至希望政府「以和為貴」,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更說這個裁罰欠缺「王道精神」。公平會的裁罰雖然大快人心,但噓聲也不少。高通案應該是公平會成立25年以來所做最具爭議的裁罰。

公平交易委員會是在1011日委員會議決議通過處分美商高通公司,因為該公司在CDMAWCDMALTE等行動通訊標準基頻晶片市場具獨佔地位,卻拒絕授權晶片競爭同業並要求訂定限制條款、採取不簽署授權契約則不提供晶片之手段及與特定事業簽署含有排他性之獨家交易折讓條款。公平會認為高通整體經營模式所涉行為,已損害基頻晶片市場之競爭,以維持高通在基頻晶片市場支配地位,其違法行為業已嚴重影響台灣競爭秩序且事證明確。因此認定高通違反公平交易法第9條第1款規定,處新台幣234億元罰鍰。

公平會除處罰鍰外,並要求高通公司停止以下行為,包括:一、停止適用與晶片競爭同業已簽署須提供含晶片價格、銷售對象、銷售數量及產品型號等敏感經銷資訊之契約條款;二、停止適用與手機製造商已簽署之元件供應契約有關未經授權則不供應晶片之契約條款;三、停止適用與案關事業已簽署排他性之獨家交易折讓之契約條款。

這樁世紀大案立即引來立委的關切,公平會主委黃美瑛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高通在公平會調查審理期間態度良好,因此處分案已經從輕處分。不過,高通表面上配合調查,但心理其實是不服氣這樣的處罰。也因此高通才會在後續宣布此裁罰不符比例原則、違反行政程序,因此要上訴至行政法院,而且立即暫停和工研院的5G的小型基地台合作,就連高通設在台灣的實驗室也可能喊停。

根據1025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的會議,朝野立委大都肯定公平會捍衛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的努力,但也認為公平會在作法上恐怕有欠周嚴。不過黃美瑛表示,高通案調查了28個月,經相當事證才做成決議。高通在公平會調查過程中有提出行政和解的要求,但那時事證已相當明確,不符合法律的和解條件,於是公平會拒絕接受高通的和解請求。既然高通事後對裁罰不服,公平會也已準備好要打官司。

至於一開始說尊重公平會裁罰,並且說要代表台灣手機廠商向高通高層溝通;一周後態度180度大轉彎,對公平會罰高通一事「深感憂慮」的經濟部,亦將自己機關的公正超然地位推至火線。經濟部長沈榮津表示,公平會是獨立機關,對於公平會的裁罰經濟部一定會尊重,只是經濟部衡平此事對台灣產業發展會造成重大的影響。經濟部的態度之所以轉折,是希望公平交易和產業發展之間能取得平衡。經濟部技術處長羅達生則說希望公平會在處理如此重大的案件過程中,最好能召開公聽會,多收集各界對本案的意見,作為裁罰的依據。

施振榮亦發表類似看法,他認為這個問題牽涉非常廣,高通案不是只是表面所看到的這麼單純,有很多東西不是表面看得到的。尤其台灣和大陸、南韓的客觀條件不同,不同國家都應該有自己的考量因素。因為高通案裁罰案影響層面很深遠,不能只單看表面。因為隱性的影響其實遠大於顯性。公平競爭的裁決要追求六面向(直接、間接、有形、無形、現在、未來)最大的總價值,這是「王道」思想,因為任何決定都會有間接、無形、未來的隱性影響。施振榮相信這件事是社會教育,所有的利害相關者包括廠商、政府、學者都可以一起探討。

當然公平會為了「建構一個自由與公平的競爭環境,促進經濟的安定與繁榮」可以用該會是「獨立機關」要求其他人都閉嘴。公平會的裁罰都有根據,金額也都有計算公式,而且「依法」行政是可以站得住腳的。因為公平會是獨立機關,基本上不大需要理會其他部會的意見,因此部會溝通大都公文往返了事。公平會委員們憑自己的專業和良心做出裁罰就是了。但問題就出在這裡,公平會因為怕別人干預而埋頭苦幹,自然錯失了跨部會協調與合作,共同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爭取國家最大利益的機會。

從高通案從來沒有召開公聽會、疏於跨部會溝通,並且以「已掌握關鍵事證」為由拒絕再聽其他政府機關和學者專家的意見一事來看,公平會的確會面臨外界專斷、濫權的質疑。這是公平會裁罰高通社會上除了掌聲也有噓聲的主因。

其實台灣有許多小的案例說明法律如何做到社會效益的最佳化。過去台灣常有法官在審醫生詐領健保費的案子。如果像高通案一樣法官來個殺無赦,醫生頂多就是坐牢、賠錢了事。但台灣的法官通常不這麼做,法官和犯法的醫生談條件,只要犯法的醫生願意到偏鄉做義診,而且必須做滿多少小時,法官可以從輕發落,給予緩刑的優惠。幾乎所有詐領健保費的醫生都會接受。以高通案為例,本來高通承認有錯所以有意和解,但公平會拒絕,在沒有第二條路可走的情況下,當然逼得高通不高興,現在不只中止與工研院的5G合作,就連高通在台灣的研發實驗室也可能關門大吉。這可能就是施振榮所說「隱性的影響其實遠大於顯性」的真實案例。

[Home]


2017/11/01 2.3.6. 三星高層地震 3巨頭全換人 [ 蘋果日報 劉煥彥]

三星電子董事會昨天通過最新人事案,權五鉉、尹富根與申宗均等3位共同執行長卸任,並分別由金奇南(Kim Ki-nam)、金玄石(Kim Hyun-suk)與高東真升任,象徵南韓最大企業世代交替,由新人接棒進入新時代。

根據三星董事會聲明,該公司將維持3位執行長共同管理的架構不變,由3人分掌旗下3大事業,其中金奇南接替權五鉉,主管面板與半導體事業;金玄石將接替尹富根,負責消費電子事業;高東真則取代申宗均,執掌IT(資訊科技)與手機事業,所有人事案立即生效。

上季營業利益增179%

其次,三星電子財務長李尚勳(Lee Sang-hoon,音譯)已獲外部董事推薦,在明年3月接替權五鉉出任董事會主席,並立即從財務長卸任。這將是三星首度將董事會主席職務,與執行長管理職務分割。金奇南原為半導體部門總裁、金玄石為顯示器部門總裁,高東真為行動通訊部總裁。

三星電子昨公布,受惠記憶晶片需求暢旺,上季營收翻揚近30%62兆韓元(約1.8兆台幣);營業利益更狂飆179%14.53兆韓元(約4220億台幣),其中半導體事業營業利益創下9.96兆韓元的歷史新高,且本季展望持續暢旺。

三星在聲明中說:「展望2018年,預估資料中心建設持續擴張將持續帶來強大需求,以及行動產品普遍採用雙鏡頭、3D感測器與內建人工智慧,都將帶動對內容的需求成長。」

[Home]


2017/11/01 2.3.7. 三星高層改組 少東人馬當家 [ 工商時報 顏嘉南、陳穎芃]

三星電子周二宣布高層人事世代交替,零件、手機和消費電子3大事業部門負責人33下,首次區隔執行長和董事長職務,仍維持現行3位共同執行長的管理結構不變。

半導體部門總裁金奇南(Kim Ki-nam)升任零件部門負責人,接替副董事長暨執行長權五鉉。1981年進入三星的金奇南為權五鉉的得力助手。權五鉉本月稍早宣布明年3月退出管理階層,震撼業界。

手機部門主管高東真(Koh Dong-jin)將取代申宗均,擔任IT與行動通訊部門負責人和總裁,掌理三星的手機業務。影像顯示器部門主管金玄石(Kim Hyun-suk)將接替尹富根,擔任消費電子事業負責人暨總裁。

申宗均和尹富根皆表示,他們決定跟隨權五鉉的腳步,讓位給新的領導人。3大事業部門的高層人事異動即刻生效。

此外,李尚勳(Lee Sang-hoon)將卸下三星財務長職務,即刻生效,並於明年3月轉任董事長,這將是三星首次區隔執行長和董事長職務。

Eastspring投資公司投資組合經理人連恩(Sarah Lien)表示,三星區分執行長和董事長是企業治理改革邁向「正確的方向」的一步。

三星正經歷空前的領導危機,會長李健熙臥病多年,少主李在鎔因為涉嫌行賄等罪名自2月遭到收押,被法院判刑5年,目前正在上訴。本次高層人事大地震旨在消除外界對三星權力真空的疑慮。

總部在首爾的企業治理公司CEO Score研究部門主管朴主根(譯音)表示:「三星人事改組基本上意味著世代交替,將會強化李在鎔的控制權。」

市場預期李在鎔牢獄之災結束後將重返管理階層,接替父親李健熙。分析師表示,李在鎔希望自己的人馬掌理重要部門,在周二改組之前的3大事業部門負責人全由李健熙指派。

三星好猛 上季賺11兆韓元

三星電子周二宣布上季(79月)淨利11.19兆韓元(約台幣3,020億元),是今年以來第2次季度獲利創新高。該公司也宣布明年起的3年內總計將發放29兆韓元股息(約台幣7,827億元)。

三星為了延續半導體及顯示器的競爭優勢,也宣布今年資本支出增加81%至46.2兆韓元(約台幣1.247兆元),創下史上新高。三星預計本季資本支出將集中在半導體設備投資。

周二收盤,三星股價大漲2%至275.4萬韓元。今年以來該公司股價漲幅高達50%。

三星上季營收年增30%至62.05兆韓元,創下歷史新高,主因是去年同期三星受到Galaxy Note 7起火事件影響營收銳減。三星當時為了在全球召回Note 7手機,總計承擔65億美元成本。

今年以來全球智慧型手機及其他行動裝置熱賣,帶動記憶體晶片及顯示器需求成長,讓三星靠這兩大零件部門再造事業高峰,推動上季整體淨利年增1.5倍,營業獲利也較去年同期增加2倍至14.5兆韓元,同樣創下歷史新高。

三星半導體部門營業獲利在上季達到9.96兆韓元,較去年同期增加近2倍。如今半導體部門占三星整體營業獲利比重高達69%,成為公司最大金雞母。

三星在今年初推出的兩款旗艦手機Galaxy S8Note 8市場反應也優於上一代機型,可惜上季手機部門營業獲利較前一季下滑19%。

KTB投資證券公司分析師Kim Yang-Jae表示,全球晶片價格漲勢預計將持續到明年,因此三星本季獲利可望再創新高。他預期三星本季營業獲利增至15兆韓元,再創歷史新高。

在獲利不斷飆高的情況下,三星也決定履行回饋股東的承諾,在周二宣布今年發放4.8兆韓元股息(約台幣1,295億元),較去年增加20%。三星也宣布明年起的3年內總計將發放29兆韓元股息,平均每年規模都比今年多出1倍。

[Home]


2017/11/01 2.4.1. DRAM漲不停 下季調高5% [ 經濟日報 簡永祥]

DRAM供不應求短期難解,全球DRAM製造龍頭南韓三星半導體通知通路商,計畫明年第1季再調漲DRAM報價,漲幅3~5%,其中以行動式DRAM漲幅較大,這也說明三星在採取節制性增產下,仍不願放棄持續拉升DRAM獲利,推升集團獲利表現,有助破除讓近期市場擔心三星可能會擴產,打亂DRAM產業秩序的疑慮。

國內DRAM大廠也強調,目前主要大廠包括三星、美光和SK海力士等,仍以升級製程作為提高DRAM產出的主要方向,預料即使三星調升部分產線,增加的DRAM產出仍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預料明年DRAM還是處於供貨短缺,產業還是會相當健康的一年。

三星和SK海力士目前主宰全球逾75%DRAM市場,因此二大廠的發展策略,也成為關注焦點。近期市調機構認為,三星在連續多季高獲利下,手中現金充裕,可能調整部分產線,增產DRAM

記憶體通路商表示,三星增產DRAM仍主要著眼小量提升。由於三星仍通知明年第1季仍將調漲DRAM合約價,雖然漲幅較本季收斂,約上漲3~5%,但也很清楚反映三星不想打破現有DRAM供需失衡,讓價格失序。

業者分析,雖然中國大陸傾國家之力全力發展記憶體,但目前三大廠包括三星、SK海力士及美光全力防堵,美光甚至動用美中台等檢調單位進行調查,防止營業祕密和矽智財遭竊,已達到恫嚇效果,中國大陸短期難在DRAM領域難以突圖,三大廠不可能此時自廢武功,犧牲DRAM獲利,減少未來在3D 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即將面臨的激烈戰火。

記憶體通路商強調,三星明年計劃再調漲DRAM合約價,將創下史上漲勢最長且漲幅最大的紀錄,主因來自各項應用相當強勁,尤其資料中心對伺服器需求增幅相當大,大舉排擠行動式記憶體DRAM產能,三星因而在本季調漲行動式DRAM報價10~15%,而在蘋果新機iPhoneX預購優於期,加上中國大陸品牌手機廠機海也齊發,再者智慧汽車、AI(人工智慧),對要求高頻運算的DRAM需求

[Home]


2017/11/01 2.4.2. 聯想併富士通PC業務 [ 經濟日報 曾仁凱]

聯想(Lenovo)繼2011年接管NEC個人電腦部門後,昨(31)日再傳出與富士通(Fujitsu)達成整合PC業務的協議,最快本周發布,由於富士通為日本PC第一品牌,在日本市占率高達三成,聯想此舉可望主宰日本PC市場。

法人分析,由於亞太PC市場的復甦力道不如美國,聯想已連續幾季遭惠普篡位,痛失全球PC龍頭寶座,此次如果成功拿下富士通,有助其重登王位。

倒是日本PC市場相對封閉,「台灣雙A」宏碁、華碩的日本營收占比不高,受到的影響相對有限。對於代工廠而言,富士通的高階筆電過去標榜「日本製造」,未來改成聯想主導戰局,有機會對台灣代工廠釋出更多訂單,仁寶、廣達有機會受惠。

日經新聞報導,聯想與日本富士通針對整合PC業務達成最終協議,最快本周發布。聯想擬出資200億日圓(約新台幣53億元),投資富士通的全資子公司富士通客戶計算公司(Fujitsu Client Computing Limited),取得51%的過半股權,主導未來富士通的PC生產與銷售業務,另外富士通繼續持有合資公司44%股權、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則持股5%

聯想與富士通早在去年10月就宣布針對PC業務展開戰略性合作,經過一年的「試婚」,雙方有望進一步組織整合,如果成真,這將是聯想繼2011年與NEC共組PC合資公司,主導NEC的個人電腦銷售後,再度整合日本PC大廠。由於富士通目前是日本PC市場的龍頭,市占率近三成,聯想有望以壓倒性的優勢主宰日本PC市場。

法人分析,富士通等日系PC品牌最大的問題在於成本居高不下,未來聯想+富士通+NEC三方合作,經濟規模擴大,在零組件採購、銷售通路整合方面可望發揮綜效,提升競爭力。

不過根據日媒報導,聯想承諾未來會保留富士通位在日本島根縣的筆電生產工廠,確保超過900名員工的工作生計,這部分可能不利未來的成本下降。

[Home]


2017/11/01 2.5.1. 一般太陽能電池對戰PERC電池 威日光在台首推堆疊模組 [ 電子時報 黃女瑛]

太陽能模組廠威日光電成為台灣首推堆疊式(Shingled)太陽能模組。威日主要取得國際大廠在台灣的堆疊式專利授權,先以一般單、多晶電池進行堆疊式封裝,並將在2018年建置100百萬瓦(MWp)產線進行量產,一般模組封裝目前有300MWp產能,威日以專業代工為定位,受到台灣內需影響,其2018年一半以上產能已被預定。

威日董事長郭睿諺表示,太陽能市場需求一直由高效產品來趨動,這使得PERC電池近2年來擴產積極,設備至今仍難求交貨期長,下單、裝機到量產至少一年。而該趨勢也使生產成本低的一般單、多晶電池往往易受景氣波而供過於求。

威日主要以成本及性價比來考量,因而投入堆疊太陽能模組,目前以採購價格最具競爭力的一般單、多晶電池,以堆疊方式封成模組,使模組發電瓦數高於高效PERC電池所封裝的模組,若用高效PERC電池來進行堆疊封裝又可以創造更高的發電瓦數。而在模組端單位投資效益又比電池端升級PERC或轉到N型電池來得高很多。

郭睿諺舉例,若就當下一般60片多晶電池所封裝成的模組發電瓦數約在270~275瓦,若用PERC多晶電池封裝則可達295~300瓦。威日用一般多晶電池,每片電池以15透過堆疊封裝,在上述同模組面積下將,共用了68片電池,模組發電達315瓦,而且抗熱斑的能力優於一般模組;所以用一般多晶電池封成的堆疊模組發電瓦數,比一般多晶模組多發了15%以上、比PERC多晶模組多發了5%

郭睿諺表示,目前堆疊模組已在試產階段,計劃2018年投入100MWp堆疊模組量產,再加上現有已量產的300MWp模組,使總產能達400MWp。受惠於台灣內需的啟動,再加上威日是獨立模組廠,沒參與任何結盟,可以接任何廠代工單,實際上,2018年預定的代工訂單已超出總產能的一半了。威日的資本額為新台幣1.5億元、2018年將啟動增資計畫。

郭睿諺表示,威日掌控所有堆疊的技術,包括電池切片、堆疊到模組封裝、線路設計等,而市場最質疑的堆疊專利問題,威日亦取得國際大廠在台灣的專利授權,未來雙方將會再研究,就商業互補的合作模式再擴到其他市場。

郭睿諺透露,威日後續不排除在美國投資模組廠,以因應201人條款啟動,不過,仍需視201貿易戰的判決。實際上,目前堆疊模組最大的問題在於台灣高效模組認證單位對該技術的認識仍有限,必須花時間溝通。

威日雖是因應台灣內需的新模組廠,但郭睿諺在大陸設的模組廠已運作約十年,受到大陸垂直整合廠模組產能的急速擴充,因而積極朝其他應用端市場耕耘,例如與異業結盟,包括可攜式太陽能充電或單晶上安裝小太陽能發電系統等。

至於一般要求模組廠房要夠大,生產流線暢通才有成本競爭力。郭睿諺說,威日位在高雄臨廣加工出口區,是華宇集團旗下面板廠華森電子過去用的廠房,一層樓2,200坪,地面上共5層地下室2層,規劃投入模組生產有4層樓面積可用,而且水、氣、電齊全,而且臨近港口方便出口。威日模組設備主要來自過往鴻海旗下的模組設備,就模組產線來說,郭睿諺說,只有串焊設備世代交替快,其他對製程影響有限,不是外界認為是整個產線都會面臨快速更換及淘汰,因應未來模組產能升級沒有任何問題。

[Home]


2017/11/01 2.5.2. 台達電海英俊:Q4不比Q3 [ 工商時報 王中一]

全球電源供應器龍頭台達電(2308)第三季營運回溫,單季獲利為近四季以來新高、EPS2.1元。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表示,以往第四季的營運表現會低於第三季,但今年趨勢改變,第四季不會比第三季差。他強調,電競產品毛利率相當高,台達電也相當投入,至於投資多年的電動車(EV)事業部門今年可損平,未來會持續強化IA(工業自動化)佈局,希望營業利益率長期能回到10%之上。

台達電前天公布財報,昨日舉行法說會,昨日股價以平盤145元做收。從股價面來看,台達電去年底為159.5元,儘管今年配發5元現金,但累計今年以來仍是下跌,相對台股飛越萬點,表現算相當落寞。

不過,台達電昨日法說會傳出佳音,長期處於投資階段的電動車(EV)達損平階段,而繼9月份營收衝上207.49億元、創單月歷史新高之後,拜iPhone X進入出貨旺季和IA需求暢旺,10月份營收仍有機會向上,帶動第四季營運不比第三季差。

海英俊說,大陸缺工的問題嚴重,人工不僅越來越貴,流動性也大,因此IA的發展趨勢明確,加上IA和樓宇自動化的毛利高,會是台達電未來最重要的成長動能。他強調,未來IA不光只是提升產能,包括後段的系統服務與人力配置都很重要,故會加大投資力道。

海英俊進一步說明,如果推動IA只是單純作系統,等於是把各個零件組合起來,毛利率不會高。但若透過系統整合帶動零組件的生意,就可享有較高利潤,是相輔相成。長期而言,希望毛利率能高於50%,營業利益率為10%。

在眾多的IA產品當中,海英俊對自家的機器手臂具高度自信。他說,台達電的機器手臂有70%的零組件是自己做的,大陸是最大市場,而大陸有上千家公司推機器手臂,但不見得每一家都有能力,有部分就是採用台達電的機械手臂解決方案。

在電動車方面,海英俊指出,在傳統的汽油車內燃機市場,台達電毫無機會,但進入電動車時代後狀況就不一樣了。他說,已找了一個做過電動車的團隊,直接放在美國汽車城底特律,而該團隊和各車廠間有老關係,認證過程能省下很多時間。

海英俊表示,電動車的營收大、技術門檻很高,生意相對穩定長久,不會像PC一樣血腥,若能做到生意,訂單就能看到5-7年。台達電目前也準備在大陸吳江廠興建一條生產線,以因應客戶需求。

[Home]


Confidentiality Note
本郵件含有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機密資訊、或受法律保護之資料,唯有原發信人指定之收信人得閱讀或使用本郵件之內容。如您並非被指定之收信人,請立即將本郵件及所有附件予以刪除;請勿揭露、儲存或使用本郵件之任何資訊,並請您立即告知原發信人本郵件的傳遞錯誤。謝謝您的合作。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ny attach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from Inventec 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and/or privileged and intended to be solely for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s or entities named in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e aware that any disclosure, saving or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ttachmen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f you have received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n error, please notify us immediately, and delete the e-mail and attachments.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