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6 全球產業資訊

 1財經

  1.1中國大陸

   1.1.1. 人民幣跌至近一月新低  [經濟日報]

 1產業相關

  1.1Cloud Computing

   1.1.1. 機器人革命…華爾街六大衝擊  [經濟日報]
   1.1.2. 工研院培育AI人才 多管齊下  [經濟日報]
   1.1.3. 百度結親AMD NVIDIA難獨霸人工智慧晶片市場  [電子時報]
   1.1.4. NVIDIATier IV合作 打造開源自駕平台  [電子時報]
   1.1.5. 研揚董事長莊永順專訪:重返資本市場 研揚以成為物聯網產業知名品牌為目標  [電子時報]
   1.1.6. 新加坡A*STAR攜手企業界展開IIoT新計畫  [電子時報]
   1.1.7. 全球三大業者到齊 搶佔泰國共享單車市場  [電子時報]
   1.1.8. Socionext與研華推出媒體雲伺服器解決方案  [電子時報]
   1.1.9. 金融科技聯姻 BATJ牽手4大行  [工商時報]
   1.1.10. 微軟、臉書海纜完工  [工商時報]

  1.2Smart Mobile

   1.2.1Wearable

    1.2.1.1. 腕戴智慧裝置戰火烈 品牌大廠紛加碼搶灘  蘋果、三星、Garmin等競逐健身運動大餅  [電子時報]
    1.2.1.2. Zebra5年內製造業將大量採用穿戴式科技  [電子時報]
    1.2.1.3. 三星Gear VR可用於診斷精神疾病  [電子時報]
    1.2.1.4. Apple Watch年底連網通話  [工商時報]

   1.2.2Smartphone

    1.2.2.1. iPhone X 量產不順 傳卡在日韓供貨  [經濟日報]
    1.2.2.2. 彩晶華映 獲利發燒  [經濟日報]
    1.2.2.3. 穩懋趕蘋單 營收拚新高  [經濟日報]
    1.2.2.4. 邁入後4G時代 生存規模門檻日益提高 未能成功卡位高階的品牌手機廠壓力大  [電子時報]
    1.2.2.5. 蘋果A11 Bionic晶片採層疊封裝設計 晶粒大小較A10微縮30%  [電子時報]
    1.2.2.6. iPhone X問世 再度確立蘋果在智慧型手機的領導者實力  [電子時報]
    1.2.2.7. 蘋果進軍無線充電領域 意不在手機而是為其他產品鋪路  [電子時報]
    1.2.2.8. 華為發佈首款AI行動計算平台Kirin 970  [電子時報]
    1.2.2.9. iPhone X驚傳零組件暫緩出貨 國內上游供應商獲蘋果指示 恐證實延至10月中生產傳聞  [蘋果日報]
    1.2.2.10. iX缺料鬧大? 蘋果鏈全倒  [工商時報]
    1.2.2.11. HTCGoogle合作下的員工去留問題  [工商時報]
    1.2.2.12. 京東方面板 有望供貨iPhone  [工商時報]
    1.2.2.13. 宏達電2千員工 確定帶年資走  [工商時報]

  1.3IT Industry

   1.3.1. 鴻海赴美設廠 下一站鎖定俄亥俄州  [經濟日報]
   1.3.2. 華邦電投資3,300 打造12吋廠  [經濟日報]
   1.3.3. 全球最有價值品牌 蘋果5連霸  [工商時報]

   1.4.1. 物聯網與工業4.0扭轉產業趨勢 催生新一代專業工作機會  [電子時報]
   1.4.2. 製造業進入工業4.0世代 卡關問題大不同  [電子時報]

  1.5Solar(Green Energy)

   1.5.1. Micro LED大尺寸布局腳步加快 迎戰OLED面板進入倒數 瞄準高階顯示屏、OLED TV左右開弓  [電子時報]
   1.5.2. 祭貿易保護措施 美太陽能面板產業 兩樣情  [工商時報]
   1.5.3. 201條款調查給力 拉貨潮點火 太陽能股Q3進補  [工商時報]

[Home]


2017/09/26 1.1.1. 人民幣跌至近一月新低 [ 經濟日報 林茂仁]

在岸人民幣兌美元昨(25)日下午收盤價6.6205,大跌283基點,與官方中間價同創近一個月新低。

路透報導,交易員表示,美元走強帶動人民幣走弱,而人民幣走弱又進一步加劇購匯動力,官方中間價沒有明顯的監管意圖,官方亦未出手引導,致市場預期有趨於一致的苗頭,就是認為近期人民幣會繼續走貶。

一名陸資交易員說,中國市場就是這樣,人民幣漲的時候大家搶買,跌的時候就搶賣,沒有人會在人民幣貶值的時候買進人民幣。

人民幣兌美元昨天中間價6.5945,貶值84基點。新浪財經報導,人民幣近日連續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美元反彈,不僅是人民幣,非美元區的貨幣都在下跌。

美元反彈因素主要有三點,一是美國經濟好轉,二是美聯準會縮表,三是川普稅改政策更加明朗。美國經濟的好轉給疲軟的美元支撐,美元開啟反彈之路。

[Home]


2017/09/26 1.1.1. 機器人革命…華爾街六大衝擊 [ 經濟日報 任中原]

華爾街已展開機器人革命。摩根大通推出LOXM程式,能順利執行股票操作,並開始取代人力;高盛也正在將股票上市程序自動化。業者估計,科技進步可能在未來五年內使銀行業30%的工作機會消失,許多人力將走入歷史。以下問答將分析這革命如何產生及其影響。

1. 那些因素使機器人能夠勝任華爾街的工作?

人工智慧(AI)使機器逐漸擁有推理能力,能藉由攝取數據及來自我學習,並透過自然語言處理學會閱讀及製作文書。機器人自動化流程(RPU)更是一種簡單的人工智慧,能夠執行一些反覆式的工作。

2. 哪些人的工作最容易被機器人搶走?

最先丟飯碗的是擔任重覆性工作者,包括從事支援性工作、事務部門及依照結構性數據製作報告的人員。摩根大通今年機器人將擔任170萬件此類工作,相當於140人的工作量。麥肯錫顧問公司合夥人摩恩預測,投資銀行一般行政人員的職位約減少三分之一。

3.多少工作機會將受影響?

Opimas管理顧問公司預測,2025年時將有9萬名資產管理人員被機器取代,加上4.5萬名銷售及交易人員(占15%);總減少人數將約23萬人,即18%。目前華爾街80%的公司都已經執行或計劃採用某些AI

4. 哪些其他工作者也要小心?

例如一些資淺的投資銀行人員,他們主要工作是蒐集及分析數據,並製作報告。投資銀行分析師一天最多可能在辦公室待16個小時,約半數的時間都在為招標書模擬及更新線圖,而目前機器學習已經非常擅長這些工作。稽核與法遵人員的部分工作也可能被機器人取代。

5. 那些工作受金融科技的威脅最大?

一些新創企業已率先進行網路貸款作業,為資金需求者及有錢可借者快速配對。現在銀行業也準備加入競爭,公布自己的網路貸款入口,並與金融科技業者合作。如此將使放款主管及職員備感威脅。

6. 新趨勢對哪些人有利?

Opimas顧問公司指出,可以創造2.7萬個科技與數據工作。

目前機器學習工程師與數據科學人員的需求正在增加。美國銀行業在AI方面的投資超過歐洲及亞洲銀行,因此美國銀行業在資本市場業務的市占率可能提升。

[Home]


2017/09/26 1.1.2. 工研院培育AI人才 多管齊下 [ 經濟日報 李珣瑛]

工研院昨(25)日宣布,明年將廣召128位研發替代役,提供跨領域學習環境、國際級視野、人工智慧(AI)培訓計畫等多元學習管道。今年起並結合清華、交大等學校,共同培育AI博士等人才。

AI、大數據世代來臨,各行各業將出現多元的AI應用,包括可辨識疾病的AI醫生、自動判斷路線行駛的無人駕駛車等。工研院推出培訓計畫,今年起與清大、交大合作推出「AI學研博人才專案」,推選優秀人才公費進修博士班,學習最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

工研院人力處處長何大安表示,跨領域的思維與工作能力已是趨勢;例如蘋果創辦人Steve Jobs就是跨領域代表,年輕時是電腦組裝工程師;後來接觸設計,並根據工作需求學習市場經營,同時扮演創新家、發明家、創業家與設計師等多重角色,讓公司橫跨電腦、軟體、音樂、手機不同領域,顛覆世界模式。

何大安指出,工研院領域橫跨生醫醫材、綠能環境、資訊通訊、材料化工、機械系統與電子光電,並具備技術服務、產業服務功能,及育成與創業等資源。替代役進入工研院後,可在既有專長持續鑽研,透過院內開放式創新系統平台與其他領域專家共事,洞悉產業需求,實踐科技創新、技術發明。

在協助年輕人拓展國際視野上,工研院近年推動「鴻鵠計畫」,已有146位重點研發人才赴國際頂尖研究機構與學府,進行六個月至一年研究,包括德國佛勞恩霍夫研究院(Fraunhofer)、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日本?業技術?合研究所(AIST)、美國史丹佛大學、日本京都大學等,透過國際化的研究經驗,練就研發人才膽識、世界觀及持續創新的能力。

[Home]


2017/09/26 1.1.3. 百度結親AMD NVIDIA難獨霸人工智慧晶片市場 [ 電子時報 邱龍傑]

AMD來勢洶洶,NVIDIA難獨霸人工智慧晶片市場。

人工智慧(AI)引發典範轉移,NVIDIA成為最大受益者之一。由於繪圖處理器(GPU)在影音遊戲中提供的渲染圖像功能,與AI應用程式需要的功能差不多,GPU以驚人速度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對早期人工智慧研究來說至關重要。

The Motley Fool報導指出,NVIDIA一直主導高階GPU市場,成為培訓人工智慧系統的主要選擇,大陸搜尋引擎龍頭百度長期以來一直是NVIDIA GPU的用戶,近期宣布與NVIDIA的競爭對手AMD合作,針對百度資料中心當中的AMD Radeon Instinct GPU軟體進行優化任務,使業界感到震驚。

NVIDIA資料中心營收在過去5個季度平均年增174%,由於缺乏競爭,NVIDIA主導大多數執行人工智慧應用的大型資料中心市場。隨著新的Radeon Instinct系列GPU發布,AMD一直致力於高階GPU市場,直接鎖定高性能運算、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應用而來,與百度合作等於為AMD帶來非常需要的信譽,使其成為NVIDIA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對手。

對百度的開源DeepBench深入學習基準測試工具進行的測試證明,AMDVega GPU已經可以與NVIDIATelsa P100競爭,NVIDIATesla Volta V100將於2017年底前推出,是否有突破性的表現還有待觀察。

市調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預估,未來5年人工智慧晶片市場年複合成長率為62.9%,至2022年將達到160億美元。雖然百度與AMD之間的合作並沒有對NVIDIA產生立即的麻煩,NVIDIAGPU在百度的資料中心中仍佔有一席之地,不過百度有可能與各大頂尖供應商合作,AMD也取得長足的進步,對於NVIDIA的金雞母資料中心業務而言,AMD已是一個威脅。

摩爾定律時代終結 大陸加快AI晶片進程

大陸Horizon Robotics總裁余凱表示,大陸在人工智慧(AI)晶片開發中將扮演重要角色,主要原因是摩爾定律到達極限,將終結PC處理器時代,電腦將搭載人工智慧晶片加快處理速度,此時大陸產業將從中受益。

根據fudzilla報導,余凱表示Horizon Robotics在南京設立研發中心,重點開發智慧駕駛、智慧生活和智慧城市的嵌入式人工智慧解決方案。自從大陸政府在20177月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計劃以來,大陸所有相關企業一直在加大人工智慧技術和應用開發力度。

余凱表示,摩爾定律進入一個新階段,從邏輯運算逐步轉向智慧運算,搭載專門的人工智慧處理器,是大陸企業可以利用的新業務領域。

大陸也從中心到邊緣的運算轉移中受益匪淺,PC運算是在當地完成,然後透過瀏覽器進行大規模運算,並在雲端中完成,隨著網路向行動網路發展,接著進入萬物互連的時代,現在雲端運算正在向終端運算移動。

在人工智慧時代,大規模運算需求主要來自終端,但雲端運算難以滿足終端即時和低延遲的需求,以及更好的用戶體驗。接下來的工作將是邊緣運算技術將促進更快、處理更大量數據的人工智慧運算,大陸擁有開發嵌入式人工智慧處理器和演算法的極好機會,可用於自動駕駛車和智慧城市中使用的終端感測器和鏡頭。

余凱聲稱,Horizon Robotics正在開發一種嵌入式人工智慧處理器,功耗極低僅為2W,且速度比現在最佳產品快23倍,但成本只有20分之1

[Home]


2017/09/26 1.1.4. NVIDIATier IV合作 打造開源自駕平台 [ 電子時報 范仁志]

當前IT與半導體業者積極加入自動駕駛技術研發行列,並與汽車業者爭奪主導權,汽車業者深怕稍有差池,就讓汽車廠退化成組裝廠;日經技術(Nikkei Tech-On)網站報導,NVIDIA宣布與新創企業Tier IVAutonomouStuff合作,恐進一步加深汽車業者的疑慮。

該合作案目前由NVIDIA提供自駕技術用基板DRIVE PX2,安裝Tier IV設計的開源系統Autoware,裝上AutonomouStuff的自駕測試車DRIVE PX on Wheels進行實際測試。NVIDIA預定在2017年內公開網站NVIDIA DRIVE DevZone,協助軟體工程師安裝Autoware,並進行軟體測試交流。

Tier IV創業者,東京大學理工學系研究所準教授加藤真平表示,目前DRIVE PX2Autoware平台上已經有NVIDIA提供的自動駕駛軟體Driveworks,外加Tier IVAutonomouStuff提供的定位、路徑規劃、控制機能以及控制與開發介面,正進行自動駕駛測試。

加藤表示,Autoware的導航系統使用日本開發廠Aisan Technology3D圖資格式,可相容於日本政府推動的標準導航格式地圖,希望與NVIDIA的合作,能把日本的地圖格式推廣到海外。

目前推動自動駕駛開源軟體平台的廠商,尚有大陸百度的阿波羅計畫,可以預期接下來將為各家開源軟體平台廠的規格競爭期;而硬體業者方面,英特爾(Intel)與高通(Qualcomm)也積極建立自己的自動駕駛平台技術,不禁讓人聯想到PC時代,各軟體廠與半導體廠建立自己規格的盛況。

汽車業者對此便深具戒心,在半導體晶片與軟體技術上,特別是人工智慧(AI)與導航系統領域,汽車業者不得不依賴IT業與半導體業;而IT業對汽車控制的機械部分並不熟悉,也必須與汽車零組件業者合作,但主導權歸於汽車業還是IT業與半導體業成一大問題。

NVIDIA等業者雖然是半導體業龍頭,但目前在汽車半導體業卻仍微不足道,2016年全球車用半導體市場規模318億美元,這三廠市佔不到1%;但當他們把汽車半導體市場視為次世代事業主力,並希望繞過現有汽車業的包商體系,後續發展便值得注意。

總結來看,自動駕駛技術的開源軟硬體,會否成為汽車業PC化淪為組裝廠的開始,還是汽車業進一步降低經營成本的起源,仍有待觀察。

[Home]


2017/09/26 1.1.5. 研揚董事長莊永順專訪:重返資本市場 研揚以成為物聯網產業知名品牌為目標 [ 電子時報 杜念魯]

曾經,整個產業電腦(IPC)市場在2010年左右正值起飛之際,卻毅然決然的做出接受被華碩所收購,並隨即從市場下市的決策。而在華碩集團中,歷經6年的磨合及蛻變之後,IPC界元老之一的研揚,決定於2017821日再度重回資本市場掛牌上市。

面對6年前與現在,整個IPC產業出現了怎樣的變化?而在這6年中,研揚與華碩之間的關係,又發生了怎樣的化學反應?而在6年之後,當整個IPC產業受到物聯網、工業4.0等議題帶動,而呈現出蓬勃成長之際,研揚決定再度重返資本市場,看中的又是什麼?另外,在過去6年中,研揚學到了些什麼,現在又將怎樣面對這全新的產業需求及發展?

電子時報專訪研揚董事長莊永順,希望透過莊永順在IPC產業中的資歷與經驗,就目前台灣整個IPC產業正在發生的變化、面臨的機會與挑戰,以及研揚在這波產業潮流變化中可能的作為等,從一個資深產業經營者的角度,為所有電子時報的讀者們分享經驗。

問:怎麼看近幾年IPC產業在市場上與發展型態上的改變?

答:從市場發展上觀察,過去的IPC業者多半是專注在工廠自動化、基礎建設,或醫療、軍工、交通等垂直市場比較多,現在不論是應用或發展上則更多元化,像是物聯網概念的出現,讓IPC原本的產品,跳脫了傳統IPC的應用領域。不過,物聯網的發展出現了多元化的應用,雖然不需要純IPC產品的規格,但要求上又比一般消費性的規格要嚴格,像是對視訊相關的應用等。而這些應用上的改變,也會影響IPC今後的發展。

物聯網多元化需求會帶給整個台灣IPC更開闊的發展空間,產業會從以往的集中垂直產業,開始進入物聯網的市場,除了工規之外,物聯網讓需求多元,進入更多商業自動化相關領域中,這對IPC業者而言,會有不錯的發展空間。

至於發展的型態部分,過去IPC多半就是品牌或是代工為主,大公司像是研華、凌華多半強調以品牌產品為主,而中小型業者就多半走代工的路線。不過,過去市場上,中量規模的代工訂單,也多半是由研華或凌華這樣的公司負責,其他中小型業者,多半都只能接小量代工。

但是,樺漢這種直接從代工的角度切入IPC市場的模式,也讓業者在發展型態上出現變化。樺漢的商業模式,其實已經對傳統IPC的經營模式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不過也因為樺漢這種商業模式的出現,讓許多偏向商業自動化的中量代工進入IPC產業領域。也因此,帶動並造就了更多ICT業者與IPC業者之間的合作。

過去3~5年來,型態的轉變更為明顯。從2010年華碩購併研揚開始,之後像是鴻海進入樺漢,樺漢又開始進行其他購併;其他還有緯創、仁寶、英業達都陸續有相關的合作案,ICT業者開始與IPC業者進行較深度的合作。而購併也將成為IPC產業中越來越常見的事情。

過去研華、凌華也都會透過購併進行擴張市場與領域,先是從地方性的小型系統整合商(SI)慢慢的購併對象就越來越大,像是過去凌華是以測試設備為主,不過為了進入新的市場、領域,所以購併了美國的Ampro,開始與IPC產業越走越近,更透過購併方式強化在市場的競爭力。

當然,除了研華、凌華之外,其他業者多半偏向經營IPC產業為主,比較少有購併的事情。

不過由於樺漢透過購併加速成長,並且獲得不錯的成績,讓IPC業者開始思考透過購併來加速成長的可能。像是近期的振樺電,接連購併了美國的KIOSK,又與瑞傳結合,也是看上購併之後的綜效。因為現在台灣在檯面上還有30多家IPC相關業者,規模多半偏中小,所以,相信未來會有更多購併的行為會在IPC產業中出現。

包括研揚本身,也會思考購併上的問題,不過研揚所瞄準的目標,會跟現在研揚自己鎖定的4大領域不會有關係,而是其他像是遊戲、POS方面專長的業者,要找跟研揚專長不一樣的業者,才能互補,這樣結合起來才有綜效。所以,相同領域的業者在初期不會考慮。目前已經有在研究討論的對象,希望最快可以在2018年底前完成,不過,除了考量對方的專長與規模外,對方的意願也是相當重要的關鍵。

問:產業環境的改變,對台灣IPC業者在發展上的優劣為何?

答:因為物聯網、工業4.0、智慧產業概念的興起,讓IPC的發展更為多元化,但多元與客製化是一併發生的,有點像過去少量多樣的型態;另外,也因為新概念的出現,商業自動化的需求增加,過去小量需求將漸漸被中量所取代,不過,小量需求還是有;同時,對IPC業者而言,因為隨著物聯網應用的多元化出現,價格壓力其實慢慢的增加,今後IPC業者慢慢的也會面臨到價格的壓力。而在價格壓力下,世界級的大廠,會將更多生產進行委外的外包,因此,中小量多樣的彈性需求就會出現。

其實,物聯網的出現對台灣IPC產業而言,是個不錯的發展環境,前景是看好的,不過同樣因為成本的壓力也會逐步增加,所以這部分業者要能去處理。畢竟,台灣過去在PC/NB的產業上,擁有完整的供應鏈,對品質的要求也相對較高,這些對物聯網、對IPC產業在發展上都是必要的。所以良好的資通訊產業與供應鏈基礎,提供了台灣IPC產業對全球市場的競爭力與競爭優勢。

至於成功複製消費性電子產品成功模式的大陸業者會不會也投入IPC產業的發展,雖然,大陸在IPC市場上而言,也具有龐大的成長潛力,不過由於IPC屬於是少量多樣的產品,要生產之外,還要弄好品質。在過程上不是那麼容易的,所以大陸想投入IPC產業的發展,不會像是小米或其他的消費性電子產品那麼快、那麼順利。而這些產業發展上的改變,對於台灣IPC業者而言,會是正面的。只是怎樣面對價格的壓力,避免淪為殺價競爭,就相當重要。

另外,就是隨著產業變化與多元的發展,對產業分工的必要性也提升,不是一個業者可以從頭做到尾,所以會有更多不同的代工環節出現,需求會往台灣移動,這就是台灣IPC業者的生意。

台灣擅長做代工,所以,物聯網多元化的專業分工會讓台灣IPC有更好的成長機會。不過,因為台灣IPC業者,除了研華,其他的規模都不是很大,因此在成長上,這些100億元左右規模的業者將會遇到瓶頸。

也就是雖然隨著產業環境的改變,代工將會帶來成長機會,但是難以成為國際的品牌,這是台灣IPC業者會面臨到的問題。包括像是研華本身要做到像是奇異、西門子這樣的規模或產業地位都還有段距離。這也是所有台灣IPC業者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問:加入華碩集團迄今,研揚本身出現了哪些不一樣的變化?

答:第一個是在新技術與新產品的研發上,由於華碩可以取得PC/NB的最新技術,而華碩拿到等於研揚拿到,最多就是延遲3~6個月的時間,與過去動輒需要1年的時間相比,在新技術的導入,與新產品的開發上,研揚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而新產品與新技術的導入,對產業在中長期發展而言,是很好的變化。

另外,華碩豐沛的軟體研發資源,也讓研揚在新產品開發的過程中,節省下許多人力上的成本。透過華碩的協助,讓研揚在開發新作業系統的新產品時,可以更快速的跨越原本存在的進入門檻,同時,藉由相互的討論學習,也讓研揚的團隊在相對短的時間內,累積到足夠的技術,進行後續產品的維護與新產品的持續研發。

第二就是採購成本的降低,透過華碩的採購系統,研揚可以節省許多採購上的成本,像是先前研揚採購無線模組時,一組就要15美元,但是相同產品華碩採購僅需要3.5美元,雖然產品完全相同,但是因為華碩可以跟原廠採購,而研揚僅能跟原廠的代理商接洽,再加上研揚本身是IPC業者,所以價格相對較硬。後來,研揚改向華碩進行採購,不僅是華碩本身可以獲利,同時對研揚而言,則是可以大幅調降採購成本,讓研揚在進行中量代工生產時,更具有市場競爭力與意願。

另外,最重要的是,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因為過去提到研揚,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研揚是做什麼的;但現在對外講,華碩集團,則可以被接受,而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對於承接訂單也有相當大的關係。

問:這些變化對於研揚在IPC產業定位上有哪些影響?

答:最大的影響,是研揚不再算是一個小公司,成為華碩集團的子公司,不僅在知名度上獲得提升,也可以藉由華碩集團的資源,開始承接一些大型企業的代工業務,包括支付、商業自動化等,甚至是過去可能只有像是研華、凌華這樣的業者可以承接的訂單,現在研揚也同樣可以承接。而且像是西門子、奇異這些客戶也都已經陸續的有訂單進來。

另外,則是提升了研揚的價格競爭力,過去很多中量規模的訂單,因為毛利太低,所以無法承接。現在因為透過華碩採購,成本可大幅下降,所以很多訂單也有了合理的利潤,開始可以與其他業者進行競爭。

同時,研揚的品牌知名度也不斷的提升,目前不論是英特爾或微軟,在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上,研揚都已經成為主要的策略夥伴之一。而在很多展會上,這些合作夥伴也都會展出研揚的解決方案。其他像是,研揚在Google上的全球排名也有大幅度的提升(被搜尋的機會),從原本第100多萬名提升到第13~14萬名;而研華目前在第7萬名左右。研揚希望在更短的時間內可以追上研華。

當然,具備了這些條件,研揚也自然更有本錢在市場上與其他業者進行良性的競爭,希望能透過自身具備的優勢,甚至進一步帶動台灣IPC產業朝向正面的發展。

問:相較於其他同業,研揚本身有哪些競爭上的優勢與領先的部分?

答:相較於許多業者,研揚在華碩集團的協助下,除了知名度提升與採購成本下降等外顯的優勢外,另外,在內部的技術創新,像嵌入式主版產品,朝向更小更省電的方向設計,把Core-i7的產品設計成名片大小,且將支付與平板結合等,這些都是領先其他IPC同業的部分。

另外在產品創新部分,研揚有一個IoT的部門,設計了一些多功能的IoT產品。與其他多數IPC業者不同的是因為以往IPC業者在IoT領域上多半從事的是閘道器/路由器的產品。但是研揚的IoT產品,規劃上則是由閘道器向感測端(senson)發展,把Senson/MCU透過無線傳輸的方式,將資料送到閘道器或雲端。

還有研揚在商業模式也有不同於其他業者之處。過去IPC多半透過經銷商或系統整合業者進行產品的銷售,但這次研揚的UP Board則採用社群為通路的方式進行銷售,這可能也是同業間的第一次。而且這也是另一種客製化的方式,因為很多創客都會利用UP Board先開始設計新的應用,開發出的產品一旦沒有問題,或再將需求告訴研揚,研揚就再以UP Board為基礎設計客製化的產品,形成客製化的另一種模式,大幅降低整個客製化需要的時間與流程。

像是一些歐美的家用機器人,就是採用UP Board先行設計,可以之後再根據需求,請研揚進行客製化。這是在創新部分不同於其他產品的部分。

除了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及商業模式的創新外,研揚提供彈性的客製化服務,是從產品設計、軟體客製、系統整合、彈性製造、到庫存管理,都可以滿足客戶不同的需求,臨時要提前或延後都可以。所以客戶與研揚之間,不純粹只是買賣交易,而是合作夥伴。

這是現在的研揚一直在強調與6年前不一樣的重點,就是在客製化的部分。當然創新的部分很大原因是因為與華碩的合作,結合了華碩與研揚本身的努力而來。

問:為什麼選擇針對零售/製造/交通/網安作為發展的主軸?而且其實大家選擇的垂直市場都差不多?

答:物聯網時代來臨,因為這幾個領域的需求會率先出現,也會相對比較大,所以業者自然都會想進入這幾個領域中。像是目前研揚的智慧零售佔研揚營收的30~35%、智慧製造約在30%、交通大約是11%,而網安則佔4%;至於其他20%來自醫揚的醫療。就可大智看出端倪。

會選擇智慧零售與智慧製造作為發展主要方向,主要是因為需求已經在市場上展現。另外,智慧製造也包括了物流的部分,像是在大陸雙十一,一天之內就有幾百萬個包裹進出,這麼大的數量也無法用人工分撿,只能靠結合視覺、採用自動化的解決方案進行分撿,所以包括物流分撿,都要自動化。而這也是智慧製造的一環。所以為什麼業者選擇的發展方向,看起來都差不多,因為市場的需求已經出現,所以業者一定要去滿足這些需求。

交通也是一樣的情形,不論是高鐵、捷運,很多交通工具,包括車上的車聯網,甚至車隊管理等,都跟網路的關係密切,也都有一定的需求。這都是從需求面產生,使得所有的業者都需要朝這些領域發展,先滿足市場需求為主。其他的應用會慢慢的在將來也會發生。至於網安市場,主要則是因為物聯網出現,因應網路上對安全考量的需求,不過也才正要發酵中。

問:重回資本市場,研揚的目標為何?

答:研揚在2011年下市時,不過是個營收大約在30~31億元左右規模的中小型業者,不過歷經6年的努力;到2016年時,營收規模已經成長到約60億元。在與華碩集團整合之後,不論是規模與經營能力都已經提升了。希望藉由這次的再度上市,可以加速研揚的成長,並進一步提升市場知名度,以期吸引更多人才與客戶來跟研揚合作。進一步希望藉由研揚專屬的專業客製化服務,能成為將來物聯網時代中,物聯網產業裡的知名品牌。

[Home]


2017/09/26 1.1.6. 新加坡A*STAR攜手企業界展開IIoT新計畫 [ 電子時報 謝明珊、范維君]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2015年全力發展3D生物列印,2016年致力於提高3D列印植入物的受壓能力,今年A*STAR展開新的工業物聯網(IIoT)計畫。

3DPrint.com報導,新加坡教育部兼貿工部高級政務次長劉燕玲表示,這項IIoT計畫試圖數位化工業客戶服務,A*STAR13家企業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包括大型地方企業SingtelStarhub,跨國企業勞斯萊斯(Rolls-Royce)、微軟(Microsoft)、惠普(HP)、思科(Cisco),中小企業Frontier Integrated TechnologyConcorde SecurityMEDs Technologies,新創企業Third Wave PowerWismut LabsSidefx Studios等。

IIoT技術日新月異,各項產品和機具都搭載感測器,讓企業持續收集和分析產品的資料,展開預防性維護和創造新商業模式。該計畫將協助開發IIoT方案,涵蓋售後客服的網路安全、閘道、工業資料分析、感測器、集成系統等,集結產業界和學術界的優點來滿足企業需求。

智慧製造共同實驗室(Smart Manufacturing Joint Lab)也是合作計畫的一部分,以研發新一代製造和保養維修營運(MRO)功能。劉燕玲表示,公私部門合作,將為製造業的數位轉型鋪路。

A*STAR近日也推出IIoT研究計畫,結合國際新加坡大學(NUS)、南洋理工大學(NTU)、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SUTD)的力量,專心開發高階資料分析技術,針對IIoT系統加強工業網路實體安全等。

A*STAR亦展開Tech Access Initiative計畫,支持新加坡的地方製造企業,尤其是新加坡的中小企業,讓他們接觸到3D列印技術等,甚至在高階再製造科技中心(ARTC)部署全新的工業積層製造設備(IAMF)

A*STAR新加坡製造技術研究所(SIMTech),將依照Tech Access Initiative計畫,製造19種積層製造設備,例如高壓冷噴塗設備、檢測工具和機器3D掃描器,鼓勵新加坡中小企業善用IAMF積層製造設備,而不用一開始就自行添購昂貴的設備。

新加坡政府透過「研究、創新與創業2020計畫」(RIE2020 Plan)來提升新加坡的高階工程製造能力。積層製造是新加坡必須採用的技術之一,新加坡政府將投資32億美元在研發創新上,以支持新加坡中小企業。

新加坡貿工部兼國家發展部政務部長許寶琨表示,新加坡製造業成功完成幾次轉型,1960年代從勞力密集轉為創新驅動。未來數位化、機器人、自動化和積層製造等科技趨勢,不只會改變製造現場營運和供應鏈,也會改變商業模式。

三星b.IoT推智慧建築解決方案 結合相關裝置瞄準B2B市場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應用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等最新技術,提出將建築能源使用效率極大化的b.IoT智慧型決解方案。不同於過去主打B2C空調市場,三星也計劃結合源儲存系統(ESS)、無風冷氣等裝置,瞄準深具未來成長潛力的B2B市場,推廣這套智慧建築能源空調解決方案。

ETNews報導,日前在南韓京畿道高陽市一山國際會議中心(KINTEX)舉行的「2017年南韓能源大展」中,三星展示了IoT智慧建築能源使用效率極大化解決方案及相關產品。特別的是,三星這次主要是先瞄準B2B而不是B2C市場。

相關人士表示,相較於B2C市場,B2B市場較具成長潛力,並且也容易看到明顯推廣成果。結合專門化的AI節能系統,以及支援像是Wi-Fi、藍牙等多種通訊技術,是三星有別於其他業者的最大優勢。

三星b.IoT解決方案,主要整合IoT為基礎的空調、照明等裝置,將這些設備整合為一個系統。透過這個整合式的解決方案系統,可對協助業者對建築物的營運效率進行控管。

舉例而言,這套系統透過無線IoT AP進行建物管理,也可將各種感測器、閉路電視監視器(CCTV)及智慧監控裝置等,建立一套整合式的管理系統。相較於一般的有線方式,可望省下15%以上的初期投資費用。

運用AI技術可有效節約能源,也可提供使用者更大的方便性。透過AI模擬情境運算出各種節能方式,可較目前一般節能系統,再省下約25%能源,不僅提供以時間為主的節能方案,也提供以各種資料為基礎的控制功能。

例如透過分析氣候資料、考量使用者室內感受等因素,將可防止過冷或過熱,算出並提供最舒適的溫度,有效地節省能源消耗。

三星b.IoT智慧建築解決方案,10月中旬預計會先在南韓推出,之後計劃陸續推廣至歐洲及北美等地。這項以IoT為基礎的智慧建築解決方案b.IoT,也可與其他裝置像ESS等裝置結合,極大化節能效率,吸引B2B市場客戶青睞。

[Home]


2017/09/26 1.1.7. 全球三大業者到齊 搶佔泰國共享單車市場 [ 電子時報 莊瑞萌、陳智德]

目前包括摩拜單車(Mobike)等全球三大共享單車供應商,已準備在泰國開始提供服務。上述業者也呼籲泰國政府能在當地增設單車道。業者高層認為,隨著亞洲中產階級家庭數量增加後,共享經濟將具備極大潛力,2020年將可達到2,500億美元規模。

據曼谷郵報(Bangkok Post)報導,大陸摩拜單車、Ofo,以及新加坡業者oBike,目前正與泰國政府洽談,希望能在當地開始服務並呼籲增設更多單車道。

全球最大智慧型單車供應商摩拜創辦人夏一平表示,曼谷已是該公司海外擴展其中之一。摩拜目前在全球160個城市提供服務,預計年底前擴展到200個城市。泰國也是摩拜在新加坡之後進軍的第二個東南亞市場。

該公司日前也與Advanced Info Service簽署備忘錄(MoU),首次在大陸市場以外使用900MHz窄頻物聯網(Narrow Band IoTNB-IoT)。該公司目前也在泰國農業大學(Kasetsart University)測試其服務並與Central Pattana Group合作,預計在20179月推出的腳踏車停放轉運站。上述營運服務將在同年11月開始在數個城市提供數以千計部單車。

摩拜用戶必須下載其應用程式(App)並掃描二維條碼解鎖以及擺放在公共停車區域。在大陸,用戶必須支付人民幣299元押金,每次騎乘費用為人民幣0.5~1元;在泰國用戶則將先享有2個月免費,之後開始每30分鐘將收取10泰銖(0.3美元)費用,99泰銖押金則可透過現金卡或信用卡支付。

目前摩拜宣稱已擁有1億名用戶,每天有2,500萬次騎乘,該公司並生產自家700萬部單車與技術,截至目前為止用戶已騎乘超過560萬公里。

第二家共享單車廠商則是大陸Ofo,該公司在20177月獲得由阿里巴巴帶頭提供的7億美元E輪資金。據該公司經理Samantha Tng指出,Ofo已在東南亞國協(Asean)擴展服務,希望能吸引當地有3分之2未滿20歲的6億人口。

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指出,東協區域中產階級家庭數將從20104,000萬戶,2017年增加至8,000萬戶,2030年更上看2.6億戶。對此,Samantha Tng表示,上述數據也顯示共享經濟具備極大潛力,預計在2020年將可達到2,500億美元。

她進一步表示,Ofo是無樁,且其收費架構可調整以便符合各市場的公司,該公司全球業務則與AXA合作,由後者提供單車與用戶保險。

Ofo特色之一便是其開放平台,該平台可與各種產業製造商及用戶整合。例如該公司在杭州便與無樁單車共享系統「騎唄單車」整合,讓用戶可透過Ofo App取得單車。

Ofo也已在曼谷試水溫並在曼谷法政大學(Thammasat University)等校園配置6,000輛單車。該公司表示,未來將在首都其他大學校園以及諸如普吉島與清邁市等觀光城市提供單車。

用戶必須先下載Ofo App並選擇所在位置附近的單車,接著使用透過簡訊收到的智慧碼來確認並解鎖。Tng表示,在東協單車共享前景相當光明,但其挑戰在於如何平衡企業發展與現存的架構。

Ofo在超過7個市場共170個城市擁有超過800萬輛單車,該公司表示,每日會有超過2,500萬筆交易。Ofo平台支援全球超過1億名用戶。Tng也表示,該公司目標在2017年底前擴展到20處市場共200座城市並擁有2,000萬輛單車。

分析師預估近期單車共享服務將是透過物聯網(IoT)連結單車騎乘者與網絡資源的樞紐。Tng認為,單車共享已超越智慧型手機並可用於更廣泛區域運輸系統,後者讓人們可使用智慧卡與其他IoT裝置取得更便利的交通選項,而且此舉將成為減輕泰國對汽車仰賴的重要一部分。

至於oBike則已在亞洲理工學院(AIT)推出其單車服務,泰國也是繼新加坡以外,該公司在東協另1個海外據點,該公司並預計在10處市場推出服務。

oBike總經理Jidapa Juthathanyatip表示,該公司將與曼谷大都會管理局(Bangkok Metropolitan Administration)以及普吉島、清邁市與芭達雅等城市合作提供1萬輛單車。

Juthathanyatip表示,oBike認為共享單車相當適合短程路途,例如校園內、住宅區或社區購物中心30分鐘以內的路途。用戶可下載oBike App並以電話號碼註冊,註冊後用戶必須支付可退還899泰銖押金,之後用戶可隨意透過App掃描專屬QR碼使用單車。

用戶歸還單車時,必須停在指定單車停車場並手動上鎖,之後App將不再計費。在泰國每騎乘15分鐘收費10泰銖。

尼爾森:東南亞面臨新科技轉變 首要為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利用平台能媒合供需方,繞過中間人。

根據資訊及市場測量公司尼爾森(Nielsen)公布調查《What's Next in Tech》顯示,東南亞經濟體需準備迎接新科技帶來的轉變,以攫住新的機會。

尼爾森組建50人專家團體,確認了多項東南亞接下來5年內面臨的科技轉變,其中共享經濟、大數據、人工智慧及無現金支付科技,將對東南亞帶來最大的影響。

尼爾森成長和新興市場部門主管Regan Leggett表示,了解這些科技轉變能讓零售商及消費者品牌預測未來需求走向,並塑造策略以利用新的機會。

尼爾森報告認為,東南亞是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並存的多元化區域,首個轉變該區域的商業活動為共享經濟,共享經濟利用平台能媒合供需方,繞過中間人。早早進入該領域的公司已有極好的成績,並持續推廣創業及減少中間人。

在雅加達的印尼人對共享經濟概念並不陌生,他們常用線上平台尋求服務,如GrabGrabUberAirbnb等。根據尼爾森在2014年做的另一項調查顯示,願意與他人共享商品或服務的印尼人多達87%,全球平均僅66%。印尼全國網路使用者幾近52%,約1.32億人,在政府進一步現有科技及基礎建設的傳播,隨著政府加強對外界的暢通管道,連結性將會增加,並為更多的銀行和電子商務服務提供機會。

另外,人工智慧可讓行政機關用來提供流量及洞察力,以更好地了解消費者行為,增強物流和金融交易。

而無現金支付科技也會為印尼帶來莫大的改變。印尼央行自2014年起即推廣名為「無現金社會」的活動,鼓勵大眾不以現金方式付款,對銀行及零售商而言,讓更多人們使用無現金交易意味著更多交易量。尼爾森報告指出,安全支付科技與許多開發中國家不穩定貨幣體系的結合,將有可能讓無現金支付科技的使用大量增加。

[Home]


2017/09/26 1.1.8. Socionext與研華推出媒體雲伺服器解決方案 [ 電子時報 尤嘉禾]

全球硬體HEVC編碼技術領導廠商 Socionext Inc. 及創新影像加速解決方案供應商研華科技今日宣布共組策略聯盟合作關係,未來將聯手提供支援MPEG2AVC(H.264)HEVC(H.265)多種影像格式的資料中心等級即時編碼與轉碼硬體解決方案。

Socionext的高密度即時影像編轉碼解決方案(亦稱「媒體雲」)不僅支援先進的HEVC壓縮技術,更可對應OTT應用的即時編轉碼功能。在既有的合作基礎上,Socionext與研華科技將擴大合作範圍,把Socionext的媒體雲科技融入研華的高密度影音伺服器VEGA 7000系列產品陣容之中,以因應全新影音導向時代以及驅動靈活敏捷、極具成本效益的UHD直播雲端服務發展。

研華科技網路暨通訊事業群專業視頻影像事業部副總裁林盈志(David Lin)表示:「我們發現,隨著高畫質串流影音的使用量大幅攀升,媒體、電信和網路業者降低設備總持有成本的需求也越發急迫。Socionext是研華極為重視的合作夥伴,協助我們克服功耗、密度和效能技術設計要求等挑戰,讓我們能因應雲端媒體直播服務供應商的需求,開發出具ABR (自適應比特率)串流功能又具經濟效益的高效編轉碼解決方案。」

研華 VEGA 7000系列的影音加速處理伺服器產品將業界最好的影音技術與IT實務融入既有的平台內。經過優化的平台,可高效率的處理OTT直播和雲端工作流高密度編轉碼應用的龐大吞吐量。每台1U伺服器最多可搭載4VEGA-3318加速器,使每機架單位(RU)最高可即時處理32通道 4Kp60 HEVC 影像編碼,創造出傲視市場的超高運算密度。

相較於未加速的方案,VEGA 7000系列僅需1/20的機架空間及用電量,能幫助企業輕鬆打造省電、高成本效率、大規模的資料中心。研華資料中心等級VEGA的解決方案提供完善的軟體套件,其中涵蓋LinuxWindows系統的軟體開發套件、FFmpeg外掛程式及支援OpenStack的虛擬化兼容驅動程式,可將開發需求降至最低。此外,研華也提供軟硬體設計及客製化服務,以提高部署彈性。

Socionext Inc.企業解決方案事業部副總裁?本康裕(Yasuhiro Wakimoto)指出:「研華科技在複雜的軟硬體系統整合與設計服務上,擁有長達數十年的專業經驗。Socionext與研華已有多年合作經驗,一同為影音系統的即時影像編轉碼直播及大量媒體資料處理提供解決方案。透過此次合作夥伴關係的正式確立,未來雙方合作將更加緊密。」


Socionext
的高密度即時影像編轉碼伺服器。

[Home]


2017/09/26 1.1.9. 金融科技聯姻 BATJ牽手4大行 [ 工商時報 賴瑩綺]

騰訊與中國銀行攜手發展FinTech(金融科技),繼成立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後,昨(25)日再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短短幾個月內,大陸4大互聯網企業BATJ(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及京東)已分別與國有4大行強強聯手,運用雙方優勢探索FinTech領域。

全天候科技報導,繼6月份成立「中國銀行—騰訊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後,中行昨再宣布,與騰訊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同時,中銀香港還與騰訊簽署「騰訊科技—中銀香港合作協定」,以推動金融合作和創新的更進一步發展。

中行表示,雙方已了解各自在金融創新領域的合作亮點和未來方向,未來將積極探討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這些新技術與金融結合帶來的服務更新、產品反覆運算,以及利用微信平台加速傳播的業務機遇。

除了騰訊,BATJ中的百度、阿里巴巴及京東,稍早也分別與農業銀行、建設銀行與工商銀行合作,強強聯手探索FinTech領域。

對於4大行和4大互聯網公司的結盟,北京商報援引分析人士認為,互聯網公司的優勢在於數據與技術,這部分也是傳統金融機構的相對劣勢,雙方合作可實現優勢互補。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指出,考慮到金融科技與金融業務的合流是大勢所趨,應該有比較大的機率能取得一些突破性進展,而且未來類似的合作還會有很多。

報導指出,互聯網巨頭也樂於和銀行結盟。統計顯示,截止目前,BAT與銀行間的戰略合作已超過20件。其中,阿里巴巴與10家銀行建立了戰略合作,騰訊和百度則分別與7家、6家銀行建立了戰略合作。

另值得注意的是,中行與騰訊、農行與百度均成立了金融科技實驗室。薛洪言表示,實驗室的定位是局部探索,且偏重技術層面,類似於沙盒(Sandbox)操作,由於限定了範圍,合作雙方反而容易最大程度的開放與合作。

薛洪言指出,從操作難度上看,聯合實驗室最容易實現,聯合實驗室一旦實現,也會成為雙方合作最好的連結和平台。

昨騰訊股價下跌1.33%,收341.6港元。中行A股漲0.95%,收4.23元人民幣,中行H股跌1.76%,收3.9港元。

[Home]


2017/09/26 1.1.10. 微軟、臉書海纜完工 [ 工商時報 劉季清]

微軟、臉書合力打造的海底電纜「Marea」昨(25)日宣布竣工,該海底電纜橫跨大西洋,連接美國與歐洲,全長6,600公里,傳輸速度高達160 Tbps,頻寬更比一般家用網路速度快上1,600萬倍,預計於2018年將正式啟用。

Marea」在西班牙文意為「潮汐」,海纜重達1,000萬磅。微軟指出,Marea海纜將可以支援更龐大的頻寬,傳輸速度更高達160 Tbps,比一般家庭網路快上1,600萬倍,更可支援同時在Netflix上觀看7100萬高畫質影片,並可大幅改善微軟旗下基於雲端的服務,對Facebook而言,也可強化對數據的掌握。

[Home]


2017/09/26 1.2.1.1. 腕戴智慧裝置戰火烈 品牌大廠紛加碼搶灘  蘋果、三星、Garmin等競逐健身運動大餅 [ 電子時報 黃詩閔]

近期健身應用相關穿戴式裝置市場熱度持續升溫。

智慧穿戴式裝置應用發展多元化,包括頭戴式裝置、智慧眼鏡、智慧衣服、腕戴式裝置、耳戴式裝置等,目前看來對於消費者而言,腕戴式裝置的配戴位置最便於查詢、觀看、互動及運行應用程式,容易被市場廣泛接受,近期品牌業者蘋果(Apple)、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Garmin、小米、華為、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Fitbit等紛加碼布局腕戴智慧裝置,全面強化戰力,使得腕戴智慧裝置市場競爭趨烈。

業界紛看好具備4G連網功能的腕戴智慧裝置將成為主流,在戶外健身、兒童及老人醫療照護等應用市場,擁有很大的揮灑空間,由於可蒐集用戶健身、工作等不同場景下的身體狀況資料,未來隨著相關資料持續累積,智慧穿戴式裝置將進一步結合人工智慧(AI)功能,提供更具附加價值的應用,有助於業者找到新的成長動能與沃土。

蘋果積極將品牌效益延伸到不同產品線,近期推出新一代智慧手表Apple Watch Series 3,內建生理訊號感測晶片、電源管理晶片和射頻晶片等,具備電話功能,且無需與iPhone搭配使用,強打心率偵測、體能訓練等功能。業者認為iPhone用戶扮演Apple Watch Series 3開疆闢土的基本盤,蘋果旗下產品可望發揮擴散效應,在市場擁有相對優勢,銷售表現樂觀。

三星針對穿戴式裝置市場另闢新戰線,近期推出穿戴式裝置新品陣容,包括主打時尚多用途、防水的智慧運動手表Gear Sport,以及融入智慧功能的GPS升級版運動手表Gear Fit2 Pro等。三星新一代Gear穿戴式裝置主打強化體適能追蹤、營養和睡眠監測功能,扮演用戶生活良伴與健身教練角色,三星並積極與體適能頂尖品牌合作,以發揮相互拉抬的效果。

Garmin在戶外健身穿戴式裝置市場表現優異,第2季營收成長逾45%,由於看好戶外分眾市場商機,推出全新進階高爾夫GPS腕表Approach S60,持續多元布局穿戴式裝置市場。近年來Garmin深耕高爾夫球運動市場,已陸續推出6款產品,為因應專業人士不同生活情境轉換風格的需求,高爾夫球系列新品採取時尚腕表外型,搭配客製化錶面與全方位戶外運動功能。

另外,Garmin提供全球超過4萬個全彩球道地圖,發揮GarminGPS技術優勢,並新增PlaysLike坡度距離建議功能,顯示果嶺建議的擊球距離,輔助球友進行球道攻略,儼然成為專業高爾夫球玩家在球場上的貼身教練。

隨著健身應用相關穿戴式裝置市場打開,在逐漸獲得消費者認同下,穿戴式裝置業者紛積極切入健身運動領域,並在產品定位上進行更細分的市場區隔,包括高爾夫球、三鐵賽事、登山、馬拉松、健身房、腳踏車賽事玩家等市場,推出對應的產品,讓消費者可根據不同情境選擇穿戴式裝置。

 

[Home]


2017/09/26 1.2.1.2. Zebra5年內製造業將大量採用穿戴式科技 [ 電子時報 謝明珊]

最新研究顯示,未來5年會有超過半數的製造現場採用穿戴式數位技術,可見穿戴式技術將在製造業逐漸普及。據The Manufacturer報導,Zebra Technologies針對穿戴式科技應用滲透率,訪問北美、拉美、歐洲和亞太1,100位製造業決策者。

50%受訪者預計2022年之前讓員工使用穿戴式科技,55%已採用穿戴式科技的受訪者,預計2022年之前會增加穿戴式裝置的數量。

該調查也顯示,製造商把工業物聯網(IIoT)整合至智慧工廠的趨勢會持續加溫,只要結合穿戴式裝置和連網監控系統,工廠可即時掌握生產狀況。43%受訪者表示其工廠已「充分連網」,但2022年會增至64%

Zebra本身也銷售一系列工業物聯網方案,Zebra資深副總裁Jeff Schmitz表示,製造商正邁向新的紀元,除非提高產品的品質,否則難以留住和拓展客源或節省成本。

62%受訪者仍用紙本追蹤主要製造流程,但2022年可望降為20%。為了達到無紙化的目標,市場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大企業預計砸重金投資語音科技。這種自動化趨勢可望降低人力需求,不僅為製造商省錢,也可能減少製造業的工作機會。


未來5年內有超過半數的製造現場將採用穿戴式數位技術。

[Home]


2017/09/26 1.2.1.3. 三星Gear VR可用於診斷精神疾病 [ 電子時報 張殷綺]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推出的Gear VR頭戴式裝置將有新的應用,官方宣布要利用這款虛擬實境(VR)穿戴裝置診斷心理健康問題。

TechRadar報導,三星與Gangnam Severance醫院以及軟體公司FNI合作,希望在2018年能將相關科技推廣到醫院、學校與精神醫療機構,由三星提供硬體、FNI開發軟體、Gangnam Severance Hospital利用其醫療數據,讓VR裝置發揮診療作用。

利用VR工具來提供認知行為療法,這是VR技術應用的絕佳案例。患者可以安全地接觸與疾病或其觸發事件相關的數位娛樂,而VR程式本身的分析,將有助於診斷過程。報導指出,自殺預防與心理評估將成為重點領域。

此外,其他三星裝置也會做為輔助之用,如Gear S3智慧手表與Bixby語音助理,可以用來蒐集生物數據,並以機器學習解讀相關數據。目前VR大多應用於遊戲和娛樂,但於醫療方面也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如治療創傷壓力症候群,以及提供冥想等。


三星Gear VR將在2018年應用於醫療領域。

[Home]


2017/09/26 1.2.1.4. Apple Watch年底連網通話 [ 工商時報 林淑惠]

遠傳電信總經理李彬昨(25)日透露,台灣最快年底開放嵌入式SIM卡(eSIM)服務,買Apple Watch Series 3的用戶、可以利用這款智慧手機連網通話。

李彬表示,蘋果正與各大電信公司協商在台測試eSIM技術相關事宜。eSIM服務是Apple Watch Series 3與前兩代智慧手錶最大不同處,另外,eSIM服務採用一個門號搭配一個新的資費。

李彬認為,開放eSIM服務之後,可望帶動4G門號數成長以及Apple Series 3銷量,不過,確切商業模式、資費、及帳單等問題,電信業者還需要細部討論。

Apple Watch Series限制僅支援iOS手機、目前使用Android系統手機並不支援Apple Watch Series 3,多少也限制了Apple Watch Series 3潛在銷量,不像三星智慧手錶,可以同時支援AndroidAndroid以外其他作業系統的手機。

支援LTEUMTS行動網路無線頻段的Apple Watch Series 3智慧手錶,可以連網通話,與前幾代支援WiFi的智慧手錶不同,採用獨立eSIM門號,可與iPhone手機進行雙卡同時震動響鈴服務,讓用戶在運動時、只要配載該款手錶就不怕漏接來電。

據了解,eSIM卡的尺寸只有傳統SIM卡百分之一,可以透過無線方式啟用。蘋果公司12日發表時,外界原本以為台灣並不支援eSIM服務,但通傳會(NCC)第一時間澄清表示,只要電信事業者落實雙證查核、充分揭露計費方式、配合辦理通訊監察與資安等規定,都可以依據其合作與商業模式提供消費者服務,李彬昨日也率先證實,年底就可以開放eSIM服務。

[Home]


2017/09/26 1.2.2.1. iPhone X 量產不順 傳卡在日韓供貨 [ 經濟日報 何佩儒、尹慧中、劉忠勇、彭慧明]

蘋果iPhone X昨(25)日再傳出生產不順消息。儘管蘋果並未證實市場傳言,不過在市場雜音頻傳之際,讓分析師對此看法兩極,惟在外媒頻唱衰蘋果之際,台灣供應鏈實際生產「正忙得焦頭爛額」,也沒空理會市場謠言。業界盛傳,蘋果此次iPhone X生產不順的主因恐是出在韓國與日本的材料、面板供應鏈調度上,台廠皆正常交貨,僅是遭謠言干擾。

業界人士分析,考量蘋果iPhone X並非一般的OLED,主要搭載三星OLED面板,並傳因三星供貨不順,找上韓廠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採購但仍吃緊。

另外在材料方面,外傳也受到新日鐵與日礦之間的歧見干擾供貨。

事實上,在日韓關鍵組件出包以外,法人已預估,由於iPhone X的製程更為繁複、良率仍低,量產將落在10月,並於11月開賣,近來市場的雜音只是驗證稍早的預測。

不過,因台灣蘋果概念股今年以來皆已漲多,導致近期市場獲利了結賣壓大舉出籠,惟相關廠商基本面仍穩健。

另一方面,市場也觀察,蘋果iPhone 8系列開賣後,因果粉殷切企盼iPhone X,使得iPhone 8開賣的熱度不如預期,近來更傳出iPhone X恐延至10月中量產。

依過往經驗,因每代iPhone開賣後每每都能刷新前一代的首周末銷售紀錄,蘋果會公布首周銷售數字。不過,在iPhone 6創造新歷史紀錄後,去年iPhone 7開賣,蘋果不再公布首周的銷售結果,因為蘋果認為,新機銷售數字反映的是蘋果新機的供應能力,而非消費者需求。

同樣的,此次iPhone 8開賣後,蘋果也並未公布首周銷售數字,但相較去年是iPhone7iPhone 7 plus兩款機種,今年在11iPhone X開賣後,蘋果等於有三款手機同時市場銷售,因此市場預料,整體銷量應可超過iPhone 7系列。

iPhone X組裝廠良率低 下月中放量

蘋果iPhone X昨(25)日再傳出生產不順消息,市場開始點名與揣測各種可能,其中分析師點名應是受到組裝廠良率不如預期影響。不過,業界研判,應是受到日韓供應材料不順拖累,惟目前主力組裝廠生產逐步放量,相關謠言應是空穴來風,整體營運仍將先蹲後跳,10月中下旬至11月動能開始轉強。

蘋果主要組裝廠鴻海一向不對外評論單一客戶訊息,以及市場傳言。不過,外電報導,分析師Christopher Caso等指出,從供應鏈訊息,iPhone X將延後至約10月中旬才將放量。

電子時報英文版昨也報導,蘋果供應鏈對於初期iPhone X生產所需的零組件供貨量僅約四成,因為部分供應商良率太低。

不過,業界解讀,蘋果iPhone X生產不順主要是日本與韓國材料與關鍵組件供應吃緊干擾,也才導致蘋果iPhone X遭傳出生產不順。在供應鏈環環相扣之下,也讓市場點名,部分供應商供貨不順,導致組裝廠的良率不如預期,惟相關訊息皆未經過證實。

法人也研判,由於蘋果iPhone X主要將在113日開始販售,較預期延後一個月,因此主攻大尺寸與高階機種的鴻海營運成長動能也將遞延,並跟隨主要夥伴的出貨腳步,估約10月中下旬至11月,甚至明年首季會有更顯著成長力道。

蘋果採購轉向韓廠 牽動蘋概股

彭博資訊的分析顯示,蘋果新款旗艦手機iPhone X兩個最熱門的功能-無邊框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螢幕和3D臉部辨識,使蘋果對供應鏈採購的比重由台灣倒向南韓,這個差異也反映在股價上。彭博資訊的供應鏈分析功能顯示,蘋果付給南韓供應商的成本,由一年的16.45%增為17.36%,供應商名單上有OLED螢幕供應商三星電子和生產3D感測器和雙攝像鏡頭LG Innotek

相較之下,蘋果對台灣供應鏈廠商的採購成本,由一年前9.08%減為8.09%

分析也顯示,在3月底止當季,三星電子拿到蘋果銷售產品成本的7.63%,反映三星持續供應手機晶片,若搭配OLED螢幕的iPhone X熱銷,這個比率可能會上升,而LG Innotek的占比也預料將攀升至1.76%LG Innotek供應作為擴增實境應用元件的3D辨識感測器

今年來至24日止,南韓Kospi指數電子零組件類股上漲51%,是台股同類指數同期上漲25%的兩倍。

電信商談i8銷量 沒想像差

蘋果新機iPhone 88 Plus上周開賣,電信業者出盡招數推銷。遠傳電信總經理李彬坦言,因為iPhone X的等待效應,iPhone 8的銷量確實不及去年的iPhone 7,差不多是去年iPhone 7的六至七成,銷售情況其實也沒有市場想得那麼差。

目前iPhone 8供貨狀況穩定,但iPhone X未必樂觀,昨天又傳出蘋果主動對供應鏈喊緩出貨iPhone X,李彬直言,首波的到貨量通常都只有訂單總量10%20%,再延後,可能量會更缺少。

不過,李彬也說,蘋果這次的新亮點產品內建SIM卡的Apple Watch 3 Cellular版,確定會引進台灣市場銷售。先前傳出台灣規定「一個門號僅限一張SIM卡、一個裝置使用」,但NCC並未禁止手機和智慧型手表共用同一組門號。

[Home]


2017/09/26 1.2.2.2. 彩晶華映 獲利發燒 [ 經濟日報 蕭君暉]

手機面板價格第3季漲價兩位數,第4季再漲個位數,使手機面板有望成為毛利率最高的面板產品,同時,18:9全螢幕手機面板供貨不足,品牌廠轉向拉貨傳統的16:9手機面板,價格同步上揚,導致彩晶(6116)、華映、友達與群創中小尺寸面板獲利持續看俏。

彩晶副總黃凱勝表示,美系與韓系品牌相繼推出18:9全螢幕手機,讓全螢幕成為市場主流,下半年至明年,彩晶新開案子幾乎都是全螢幕,受供貨吃緊影響,全螢幕產品價格上漲幅度及利潤都優於16:9面板。

黃勝凱說,該公司5.455.76吋全螢幕面板陸續投產,且是搭配內嵌觸控(on-cell)面板一起出貨,可提升出貨單價,新產品9月底全面鋪貨,第4季大量出貨,有助推升手機面板價格持續上揚。

華映副總鍾兆其指出,手機面板供應吃緊,已導致第3季手機面板價格上漲兩位數,iPhone X亮相後,手機全螢幕趨勢確立,華映每天被客戶追著跑,目前產能缺口約兩成,將推升手機面板價格第4季再漲個位數。

群創行動產品事業群總經理楊弘文表示,18:9全螢幕手機是趨勢,但目前導入速度不如預期,主要是螢幕上方要留邊放鏡頭、感應器等,四個角又要磨邊,工序增加,影響良率和產能,使品牌廠又回頭拉貨16:9面板,也導致16:9手機面板價格上揚。

WitsView研究部副總邱宇彬說,彩晶長期經營手機面板市場,手機占該公司營收比重超過六成,在這波全螢幕手機浪潮中,彩晶動作明顯比其他面板廠快,率先開發出全螢幕手機面板在9月出貨,也成為提升該公司獲利主要產品。

友達董事長彭?浪表示,由於品牌廠全螢幕手機出貨目標落後,目前客戶都確立需要全螢幕手機面板,需求強勁,下單量增加很多,也帶動手機面板價格持續看漲。

非蘋搶市 全螢幕需求爆發

iPhone 8買氣疲弱,非蘋陣營趁勢而起,大陸品牌華為與金立等將發表18:9全螢幕旗艦機,且全螢幕風潮將由今年高階邁向明年中低階產品,帶動全螢幕面板2018年出貨量大爆發,彩晶(6116)、華映、友達及群創的需求持續看旺。

大陸手機龍頭華為將在1016日於德國發表全螢幕旗艦機Mate 10,此為華為旗下首款搭載人工智慧(AI)行動計算平台Kirin 970的智慧手機,這款新產品強打自家AI處理器及全螢幕設計為賣點。金立將在928日於泰國舉辦發表會,屆時將發表旗下首款全螢幕智慧手機。

[Home]


2017/09/26 1.2.2.3. 穩懋趕蘋單 營收拚新高 [ 經濟日報 詹惠珠]

蘋果新手機iPhone 8銷售不如預期,給予iPhone X供應鏈想像空間,砷化鎵晶圓代工廠穩懋(3105)的新產品垂直共振腔面射雷射(VCSEL)切入3D感測應用的出貨增加,公司強調,「光應付這個客戶就忙的不得了」,9月營收可望再創單月新高。

蘋概股利空頻傳,上周五開賣的iPhone 8排隊人潮不再湧現,市場傳出果迷都在等iPhone X。台股昨天開盤,蘋概股不振,但盤中蘋概的信心指標股大立光翻紅,帶動其他蘋概股如玉晶光、穩懋、美律等同步翻紅。

蘋果十周年紀念版機種iPhone X2014年以來首度大改款,其中最大亮點,且領先其他手機廠的就是以3D面部識別掃描技術來解鎖,鏡頭名為TRUEDepth系統,包括3D感應器和紅外線等新功能,法人第一時間發出的報告都是強力推薦穩懋。

另外,初期二大供應商之一的Finisar問題尚未解決,光學科技廠Lumentum有機會通吃iPhone X的訂單,穩懋是最大的受惠者。

穩懋從7月開始小量出貨,8月、9月逐步放量,穩懋發言人曾經洲昨(25)日表示,通常最大量的出貨會在新品上市前,外界傳許久的iPhone X良率不如預期,在上游端沒有感受到此問題,穩懋光是應付單一客戶就已忙的不得了。

由於3D感測的出貨逐月增加,再加上第3季原本就是穩懋的旺季,穩懋8月營收達14.18億元,創下單月歷史新高,已是連續五個月創下新高,預估9月會再攀高。法人表示,雖然初期3D感測占營收比重仍只有個位數,但由於VCSEL的毛利率高於智慧型手機用的PA產品,有助推升穩懋第3季的毛利率。

[Home]


2017/09/26 1.2.2.4. 邁入後4G時代 生存規模門檻日益提高 未能成功卡位高階的品牌手機廠壓力大 [ 電子時報 趙凱期]

智慧型手機微利化的壓力已明顯衝擊各品牌手機業者,市佔率不上易下的國內、外品牌手機業者,未來在產業鏈中的生存壓力不斷。

隨著宏達電手機研發部門賣給Google作傭兵後,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需求成長明顯趨緩,及終端市場版圖偏向旗艦、入門兩極化發展的情形,已開始嚴厲考驗全球品牌手機業者,必須經歷新一輪的叢林求生記考驗。台系IC設計大廠直言,以大陸魅族一年出貨量有2,500~3,000萬台水準,但也還在產業求生線上浮浮沉沉的情形來看,智慧型手機微利化的壓力已明顯衝擊各家品牌手機業者的未來生存空間,除非已有效卡位全球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大餅,或已成功打下新興國家智慧型手機市場版圖,否則夾在中間,市佔率不上易下的國內、外品牌手機業者,未來在產業鏈中的呼救聲仍將不斷。

國外類比IC大廠也表示,全球旗艦級智慧型手機市場雖仍有利可圖,但由蘋果(Apple)、三星電子(Samsung)獨霸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品牌效應及零組件掌握優勢,更讓2大品牌手機業者難以挑戰;至於新興國家智慧型手機市場由於新機滲透率還有成長空間,加上後續的換機需求潛力十足,也是被業界所重金點名的有利商機,有辦法砸大錢投資卡位的國外品牌手機業者,當然可以先嘗市佔率成長效益。只是,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慢慢步入成熟期的情形下,高不成、低不就的市佔率成長壓力,也開始籠罩在各家品牌手機業者身上,宏達電的決定抽身或許可惜,但時間若再拉長12年,可能大家就能體會這一高招,也許遠超過你我想像。

台系IC設計公司也表示,其實不只宏達電,包括檯面上仍在奮戰的台系、日系、韓系及大陸品牌手機業者2017年的掙扎程度,遠超過外界想像,不僅是2017年出貨目標每每下修,智慧型手機平均單價(ASP)及毛利率下滑的壓力依舊龐大,而關鍵OLEDFlashDRAM缺貨及漲價的情形,更是把各廠品牌手機廠的獲利想像空間,直接推往不可探底的黑洞中。在各家品牌手機業者目前普遍都在最低生存水準上下游走的情形下,宏達電肯定不是最後一個被迫退出市場的品牌手機業者。就以大陸魅族為例,一年出貨有2,500~3,000萬台規模,但仍難以有效獲利的困境,都說明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已不是有利難圖,而是幾乎無利可圖。

這也意謂,一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沒到這個數的全球品牌手機業者,必須在第一時間檢視自己的口袋到底有多深,又或問一下親戚朋友大概還願意借多少錢,來支撐這個後4G、未5G世代空窗期的嚴厲市場考驗。所以,宏達電拿了錢就走的下場雖然看似可惜,不符合台灣品牌國際化的夢想旋律,但只要時間再拉長一些,拿錢走人的動作或許才是一個最好的結果。因為接下來在蘋果、三星電子持續想辦法下壓奪取市佔率,大陸品牌手機一線廠力爭上游爭食僅存的新興國家市場大餅,借錢沒人,或沒錢難走的困境,將會是目前仍倖存的全球品牌手機業者所必需去面對的全新難關。

[Home]


2017/09/26 1.2.2.5. 蘋果A11 Bionic晶片採層疊封裝設計 晶粒大小較A10微縮30% [ 電子時報 茅堍]

iPhone 8 Plus廣角相機具有光學防手震功能,但遠距相機並不具有該功能。

隨著蘋果(Apple)iPhone 8系列手機正式上市,科技網站TechInsights在對iPhone 8 Plus(A1897)進行初步拆解分析後表示,該款手機配備的A11 Bionic晶片,以及雙鏡頭組影像感測器(CIS)都有令人感到驚奇之處。

TechInsights表示,蘋果A11應用處理器(AP)採層疊封裝(package on packagePoP)設計,內建美光(Micron)3GB Mobile LPDDR4 SDRAM記憶體。晶粒大小為89.23平方毫米,較A10晶粒微縮30%

雖然內建Neural EngineA11晶片最強大之處,是在滿足Face ID功能的推論運算需求,但該推論運算能力也可以用來改善Siri以及擴增實境(AR)應用程式(App)的運作。不過A11晶片可能無法在iPhone 8系列手機中獲得充分發揮。

除了Neural EngineA11晶片還內建了蘋果新設計的影像訊號處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該ISP可以在低照度的環境中提高自動對焦性能,並且具有增強影像銳利度和質感的畫素處理能力。這是蘋果首度在AP中配備自家設計具有硬體多頻降噪功能的ISP。此一新功能也可在影像感測器ISP進行影像處理時發揮扶助作用。

蘋果表示,雖然iPhone 8相機解析度仍然是12MP,但是配備面積更大的Sony CISiPhone 8 Plus則是採用同樣具有12MP Sony CIS的廣角與遠距相機雙鏡頭模組。

由於Sony先前已在自家IMX318產品的製造上採用台積電28奈米製程,因此TechInsights推測,iPhone 8相機系統使用的ISP,可能也是採用台積電28奈米製程生產。不過據傳Sony也在嘗試以FD-SOI製程來生產ISP,因此該ISP也有可能是以FD-SOI製程生產。

再者,A11晶片也有具有蘋果設計的視訊編碼器,可以支援4K 24/30/60fps,以及1080p 120/240fps慢動作等的拍攝。

TechInsights表示,iPhone 8 Plus的雙鏡頭模組尺寸為21.0毫米x10.6毫米x6.3毫米。透過X光掃描可以看出雙鏡頭模組中的廣角相機具有光學防手震(OIS)功能,但遠距相機並不具有該功能。

此外,廣角相機Sony CIS晶粒大小為32.8平方毫米(6.29毫米x5.21毫米),畫素間距(pixel pitch)1.22微米(μm)。由於該晶片缺乏先前見過的矽穿孔(TSVs),初步推斷該晶片為一般背照式(Back-illuminated)晶片。然而,由於該晶片為Sony的積層型Exmor RS晶片,這意味蘋果相機系統首度採用混合鍵合技術(hybrid bonding)CIS晶片。

遠距相機CIS晶粒大小與廣角相機CIS相同,不過畫素間距為1.0微米(μm)。該CIS也是採用混合鍵合技術的CIS晶片。

在基頻通訊方面,iPhone 8 Plus採用內建英特爾(Intel)第四代LTE數據機晶片XMM7480的基頻處理器PMB9948。具有上行150Mbps,下行600Mbp的傳輸速度。

其他重要IC元件尚包括,英特爾Trx PMB5757射頻收發器、Qorvo 81004封包追蹤晶片、博通(Broadcom)8066LC005高頻PA模組、博通8056LE003中頻PA模組、Qorvo 76041低頻PA模組、SK海力士(SK Hynix)256GB NAND Flash(疑為483D NAND Flash),以及恩智浦(NXP)NFC控制模組等。

iPhone 8電池容量低於iPhone 7 配備高通基頻晶片

隨著蘋果(Apple)iPhone 8手機正式上市,知名電子產品維修與拆解網站iFixit也在第一時間對該機完成拆解。

iFixit表示,雖然就X光掃描圖來看,iPhone 8手機內部硬體空間配置與前代產品並沒有太大差別,但在細部與部分零組件上仍然是有可觀之處。此外,手機螢幕與電池這二個最常進行更換的零組件,也便於專業人士拆解,而新增的無線充電功能,則是降低了Lightning端的受損機會。

不過有趣的是,iPhone 8配備的電池容量為6.96Wh(1,821mAh),不但低於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Galaxy S811.55Wh(3,000mAh),也低於蘋果前代iPhone 77.45Wh(1,960mAh)

然而蘋果卻表示,iPhone 8的電池續行力與iPhone 7相同,這意味iPhone 8配備的A11處理器,不但具有更高性能,在功耗上也會低於前代處理器。

在主相機模組方面,雖然iPhone 8iPhone 7都同樣配備F/1.8 6枚鏡片組鏡頭,解析度也都是12MP,但iPhone 8的感測器要比iPhone 7來的大。這意味iPhone 8主相機將能接收更多光線,這對影像色彩改善與雜訊降低大有助益。

此外,鏡頭四個角落也配置有磁鐵,使得相機自身就具有相當的光學防手震(OIS)能力。

在邏輯電路板(Logic board)方面,除了配備有蘋果64位元架構,六核心CPU的全新A11 BIONIC晶片外,還配備有內建高通(Qualcomm)第六代Snapdragon X16 LTE數據機的MDM9655基頻晶片。

雖然高通Snapdragon X16 LTE數據機晶片最高上下行傳輸速度分別為150 Mbps1 Gbps,但目前尚不清楚蘋果是否會為了配合其他採用英特爾基頻晶片的手機性能,而對高通數據機晶片傳輸速度進行限縮。

邏輯電路板中的其他重要IC產品還包括,SK海力士(SK Hynix)2GB LPDDR4 RAM、東芝(Toshiba)64GB NAND Flash、恩智浦(NXP)NFC模組、高通WTR5975LTE射頻收發器與PMD9655電源管理IC、思佳訊(Skyworks Solutions)4GSM功率放大模組、博通(Broadcom)59355晶片(應為無線充電IC)等。

至於提供iPhone 8無線充電能力的無線充電線圈,則是以貼紙緊貼在玻璃後背蓋內側中央。由於該充電線圈外露的金屬接頭很不明顯,不加注意的話,很容易就會忽略該元件。

就整體而言,iFixitiPhone 8在維修難易度(Repairability Score)10評等中,評為6分。根據iFixit標準,分數越高代表越容易維修,反之則代表越難維修。

 

[Home]


2017/09/26 1.2.2.6. iPhone X問世 再度確立蘋果在智慧型手機的領導者實力 [ 電子時報 張興民、蕭菁菁]

iPhone X的推出,再度證明蘋果雖未採取最先進的硬體規格,但依舊能引發外界議論,例如使用OLED做出的滿版螢幕效果。

蘋果(Apple)推出iPhone X後,增添許多讓外界許多充滿好奇的新技術,諸如人臉辨識、無線充電、甚至OLED滿版螢幕,然而這些技術皆非蘋果原創,更有些早在Android手機上實現多年,但一經iPhone X採用後才擄獲外界目光與討論,如此現象引發諸多探討。

Digital Trends報導,若說iPhone引領近10年的手機科技浪潮,那麼蘋果執行長Time Cook在發表會現場豪氣宣稱iPhone X已為未來10年的手機科技做好準備,相信這句話仍可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同。Digital Trends認為,蘋果的產品開發哲學乃不受競爭對手增添的新硬體技術影響,並且在自家硬體上增加饒富趣味的應用,增加使用誘因。甚至,蘋果經常不急於推出全新產品設計,有時甚至延遲2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問世。

Android贏在規格領先 但蘋果以應用完整吸引消費者

Digital Trends分析道,儘管無人承認,但Android陣營近幾年來的創新步伐已放慢許多,蘋果設計哲學也逐漸滲透進各家Android手機中,連精心設計的產品發表會都一心向蘋果看齊。但不可諱言的是,即使Android競爭對手展示更多新穎酷炫的技術,或在硬體規格上有多少突破,蘋果iPhone的實力與魅力依舊大殺四方。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毋庸置疑是蘋果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上最主要的對手,然而即便是iPhone XOLED滿版螢幕主要的供應者,Galaxy S8Note 8在無邊框螢幕的設計上仍不及iPhone X。事實上,無邊框螢幕早在夏普(Sharp)、小米,以及三星手機上問世過,但只有蘋果實現滿版顯示效果,螢幕顯示範圍徹底從正面頂部延伸到底部,而非留下兩端空餘空間。

做為蘋果最強勁對手,三星無疑是追趕蘋果動作最為積極的Android廠商,其推出Galaxy Note系列開啟消費者對於大尺寸手機的追求,連蘋果也得推出Plus機種來呼應消費者對於大尺寸手機的喜好。但Digital Trends認為,隨著智慧型手機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但成長力道趨緩下,三星喪失手機產品開發的專注與設計紀律,甚至在2013年開始出現一系列以Galaxy為名的產品,而非一心投注在手機產品上,就在同一年,蘋果在iPhone 5S上增加Touch ID,開啟手機生物辨識的新應用。

長期獲利回收 蘋果得以專注iPhone發展

Digital Trends也提到為人所探討的問題,不管是指紋辨識、雙鏡頭、無線充電、人臉辨識等新技術,皆非蘋果所獨創,Android陣營廠商也曾推出不少引發話題的應用,例如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G5推出的模組化設計、宏達電的Boomsound揚聲器、諾基亞(Nokia)高達4,100萬的主鏡頭畫素,但這些更像是概念應用的設計在曇花一現後,消費者便興趣缺缺。

不過,蘋果也非走來一路順暢,iPhone 7拒絕使用3.5mm耳機插孔引發媒體與消費者譁然,但蘋果堅持此一產品路線捍拒走回頭路,且在iPhone 8/X 繼續維持此一做法,結果不僅無損iPhone整體銷量,還將AirPods拉抬成無線耳機的市佔霸主。

Android陣營並非缺乏創意,但令人難以想像的是,為何總難有競爭對手能推出具有長遠產品願景與競爭力的產品,進而威脅蘋果iPhone的市場地位。

若轉移對智慧型手機的討論,即可發現蘋果光環可能就沒那麼光彩奪目了。蘋果雖然率先推出智慧語音助理,但亞馬遜(Amazon)Alexa更能得到開發資源的挹注與消費者在智慧應用上的關注,Amazon Echo在智慧音響上的主宰地位迫使蘋果只能以後進者的姿態推出HomePod,目前成敗仍未定;同樣的,蘋果是最先關注與發展線上音樂的業者,但目前付費訂閱的用戶數上遠遠不及Spotify,甚至在網路串流影音裝置上,儘管蘋果推出Apple TV擄獲電視觀眾的矚目,但現在Roku的市佔表現早已超越Apple TV,蘋果正如三星一般忽視Apple TV的發展,整整兩年未發布任何的更新。

亞馬遜發展Alexa的態度如同蘋果開發iPhone一樣,專注自己研發方向與產品,而非等待對手做出同類產品後再予以回應,正如愈來愈多報導指出,蘋果在A11 Bionic的開發與人臉辨識上技術的購併,早在數代以前的iPhone上市時同步展開,iPhone X或許贏得眾人的目光,但蘋果在硬體技術與軟體應用的整體規劃與推動,才是獲得市佔的部分關鍵所在。

iPhone 8性能超強 勝過MacBook ProWindows NB

蘋果(Apple) iPhone 8在新處理器A11 Bionic支援下擁有超強性能,先前的跑分得到相當高的分數,據科技網站稱,可說是一台行動運算怪獸,最新的評比測試更凸顯iPhone 8傑出的科技成果,性能優於MacBook ProWindows 10筆記型電腦(NB)

網站Wccftech報導指出,根據最新Geekbench 4跑分結果,iPhone 8性能勝過13MacBook Pro和戴爾(Dell)XPS 13,而且多核心測試的分數輕而易舉地勝過NB

13MacBookCore i5晶片在快速連續或同步的處理速度已經相當快,iPhone 8仍舊略勝一籌。相較之下,iPhone 8 Plus又分數比iPhone 8更高,前者螢幕畫質相對佳。

在先前的評測方面,iPad Pro在許多方面也優於MacBook Pro,證實蘋果擁有高超的晶片設計實力。

iPhone 8不僅打敗功能強大的NBOnePlus 5Galaxy Note 8在影片編輯方面也非其對手。根據測試結果,OnePlus 5Note 8性能分數遠不及iPhone 8,推測高通(Qualcomm)和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現有的新世代處理器可能也相形見絀。

iPhone 88 Plus之所以可以60FPS支援4K影片,理由之一可能是處理器性能大幅提升。兩款手機的相機經過DxOMark的嚴格測試後也得到最高的評價,蘋果顯然已再次為智慧型手機創造新的驚奇。

[Home]


2017/09/26 1.2.2.7. 蘋果進軍無線充電領域 意不在手機而是為其他產品鋪路 [ 電子時報 李佳翰]

蘋果(Apple)912日發布了3款新iPhone,包括iPhone 88 Plus以及iPhone X,全部都支援Qi標準無線充電技術。不過,一如其他諸多智慧型手機功能如防水等,蘋果都不是首創,許多其他品牌手機早已加入無線充電。

事實上,這並不意外,因蘋果如此作法也不是首次。這些不影響手機日常應用、不致拖慢整體效能的額外功能,在蘋果認知上,或許對消費者們而言並不那麼重要,而是可有可無(nice to have)的功能。也可能是在評估市場對其他品牌同樣功能的反應後,再決定是否採納。

正如無線充電便是如此。儘管無線充電看似先進、便利的技術,但實際上優點有限。就目前技術來看,無線充電仍比接線充電要慢許多,而在使用上的便利也有限。因為無論是哪家品牌的無線充電板,仍需要連接插座、依然受限於電線長度,手機也無法在離開充電板的情況下進行充電,使用者省去的基本上只是將microUSBLightning插上手機的時間而已。

但儘管如此,蘋果仍有進軍無線充電領域的好理由。首先,是有不少使用者仍是透過Lightning連接耳機來聽音樂,而無線充電的好處是可解決這些使用者無法邊聽音樂、邊充電的問題。

其次也更重要的是,蘋果將有越來越多產品支援無線充電,如Apple WatchAirPods等。AirPods的問題不大,充電快、且可使用iPhone同樣的電源線。相較之下,Apple Watch需要特殊的充電器,這意謂著使用者出外時需要額外再帶一顆專用充電器。而無線充電功能也將可解決這個問題。

較為奇怪的是,蘋果目前並沒有自家的無線充電板產品,而是與多家廠商合作。雖然在發表會上也展示了可同時為多個裝置充電的無線充電板AirPower,但卻要等到2018年才會上市。

因此,市場合理懷疑這款AirPower可能仍有部分技術細節待改善,才會延至2018年後才上市。例如,因可同時替多個裝置充電,在同一個充電板上要如何針對不同電壓需求裝置有效分配才能最佳化電力傳輸便是一大挑戰;或是儘管目前支援Qi無線充電技術標準,但如外界傳聞,蘋果仍有意發展獨家的無線充電技術,未來再透過韌體更新或新配件的方式,來為裝置無線充電升級。

綜上觀察,對蘋果而言,無線充電功能對使用量大、充電速度需求更快的iPhone而言,吸引力不大;反而是那些充電量較小、不太要求快速充電的裝置,才是蘋果加入無線充電功能的主要因素。

[Home]


2017/09/26 1.2.2.8. 華為發佈首款AI行動計算平台Kirin 970 [ 電子時報 鄭斐文]

華為於2017年德國柏林國際消費性電子展(IFA BERLIN 2017)發布華為首款人工智慧(AI)行動計算平台Kirin 970,同時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大會官方論壇發表主題演講,全面闡釋了華為消費者業務的人工智慧戰略。

余承東表示,未來的智慧終端想要不斷的發展,相應的人工智慧體系一定既要充分發揮終端自身的能力和價值,也要結合大數據和雲技術帶來的大量資訊、服務和超強計算力,人工智慧在未來終端上的實現必須通過端雲協同,這也是華為當前戰略布局的重點。

余承東在演講中提出,「Mobile AI=On-Device AI + Cloud AI」人工智慧在未來終端上的實現必須通過端雲協同。雲側智慧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廣泛應用,但是雲側智慧的體驗並不是最完整的;在用戶體驗方面,還存在著不夠即時、隨時、穩定性和隱私方面的問題。而端側智慧可以實現同雲端智慧的優勢互補,端側智慧強大的感知能力是手機成為人的分身和助手的前提,擁有了大量即時、場景化、個性化的資料,在強勁持久的晶片處理能力支援下,終端就能具備較高的認知能力,真正做到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直達服務,同時大幅提升了隱私資料本地處理的安全性。

當前手機側的性能問題已經成為行動AI技術發展的最大阻礙。與伺服器端AI設計不同的是,Kirin 970選擇了具有高能效的計算架構來大幅提升AI的計算力,以應對與大量資料中心完全不同的挑戰。

Kirin 970的開發團隊在繼承過去數代成果的基礎上,首次集成NPU(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Unit)專用硬體處理單元,設計了HiAI行動計算架構,其AI性能密度大幅優於CPUGPU。相較於四個Cortex-A73核心,在處理同樣的AI應用任務時,新的計算架構擁有大約50倍效能和25倍性能優勢,這意味著Kirin 970晶片可以用更高的效能比完成AI計算任務。例如在圖像識別速度上,可達到約2000張∕分鐘,遠高於業界同期水準。

此外,全新的Kirin 970採用台積電10nm先進製程,在近乎一個平方釐米的面積內,集成了55億個電晶體;內建8核心CPU,相比前一代Kirin 960,效能提升20%;率先商業運用Mali-G72MP12的全新一代GPU,圖形處理性能提升20%,整體效能提升50%;以及全新升級自研ISP,在攝影功能全面升級,強化人工智慧場景識別、人臉追蹤、智慧運動場景檢測、夜拍效果增強等。

[Home]


2017/09/26 1.2.2.9. iPhone X驚傳零組件暫緩出貨 國內上游供應商獲蘋果指示 恐證實延至10月中生產傳聞 [ 蘋果日報 劉煥彥、于倩若、林韋伶]

事情大條

蘋果iPhone X可能事情大條了,《電子時報》英文版昨天引述國內上游供應商的消息報導,蘋果已經指示iPhone X的零組件供應商,暫緩出貨部分零組件,但報導中未提及蘋果這麼做的原因。若消息屬實,可能證實了華爾街券商RAYMOND JAMES上周對於iPhone X可能延到10月中才開始生產的說法。

報導指出,根據知情人士的說法,目前蘋果供應鏈對於初期iPhone X生產所需的零組件供貨量只達40%,儘管蘋果要求供應商暫緩出貨,部分供應商還是會加速生產,以達到iPhone X初期生產所需的40%備貨門檻,因為有些供應商本身產線良率太低。

部分供應商加速生產

其次,蘋果將視iPhone 8i8 Plus的銷售成績,以及iPhone X的預購量,再決定是否加速生產iPhone X

美國財經媒體《霸榮》(BARRONS)上周報導,RAYMOND JAMES半導體分析師卡索(Christopher Caso)出具研究報告指出,他2周前訪查蘋果亞洲供應鏈後發現,蘋果要到10月中旬才會加快生產iPhone X,這個結論與過去2~3個月iPhone X多次傳出生產延後的消息一致。

卡索指出,蘋果推遲生產iPhone X已有一段時間,近日又遇到更多延誤。蘋果顯然遲至2周前,也就是iPhone 8Apple Watch 3開放預購當周,才向供應商下了初步訂單。

卡索表示:「我們仍在持續檢視(供應鏈),初步了解iPhone X尚未開始量產,預期要到10月中旬才開始,約比之前所預期的時程晚了1個月,也比6月底時預估的再晚了約2個月。」

上周開賣的iPhone 8Apple Watch 3被外界指銷售不理想,蘋果執行長庫克上周五受訪時表示,Apple Watch 3在全球許多地方已經賣光,公司正設法趕上需求進度,且部分門市iPhone 8也賣光,惟公司仍有相當存貨。

iPhone 8在台灣推出首周末銷售情況不一,以亞太電(3682)與台灣之星來說,i8銷量高於去年i7開賣首周表現;遠傳(4904)則表示i8銷量較i7差,可能是消費者在等待iPhone X;若以缺貨情況來說,金色機款最搶手。

亞太台灣之星i8熱賣

此次以台灣之星收穫最豐富,台灣之星是這次唯一開放預購業者,預購加上首2日銷售,相較i7同期成長160%、相較iPhone 6s同期多2倍。台灣之星指出,目前銷售明顯較強勁的機款為i8 Plus 64 GB金與i8 64 GB太空灰。亞太電信也指出,i8首周末銷貨率達9成,銷量比i7還好,目前大容量的256G機款金色輕微缺貨。

台灣大(3045)表示,i8開賣3天大約銷出2萬支,符合預期。中華電信(2412)僅表示,i8首周在全台通路銷售成績符合預期,尤以金色最受消費者青睞。遠傳總經理李彬則表示,目前約一半果粉等待iPhone X推出,i8買氣大約只有i76~7成。

[Home]


2017/09/26 1.2.2.10. iX缺料鬧大? 蘋果鏈全倒 [ 工商時報 李淑惠、吳筱雯、鄭淑芳、林淑惠]

蘋果魔咒再起,iPhone X爆冷門,傳3D感測元件出問題,蘋果引以為傲的刷臉神技(Face ID)成了卡關的石頭,在良率出現問題下,連帶也影響下游出貨。傳言甚至直指下游供應鏈因受缺料所苦,已有停工的準備,硬生生將蘋果供應鏈推上祭壇成了祭品。看來大耍刷臉神技的蘋果,這次不但未蒙其利,倒先受其害。周一美股早盤,蘋果股價即又跌破151美元。

空頭打人臉辨識技術

蘋果新機才剛上市,魔咒就急著應驗,空頭鎖定蘋果的人臉辨識技術,頻頻送寒風,昨(25)日市場傳言蘋果3D感測元件良率有問題,拖累整體出貨,甚至還傳出因iPhone X自抬身價,讓市場接受度大減,蘋果緊急發函要求供應鏈降低備料,只須備料四成。

零組件供應鏈出貨不及,良率不佳的傳聞四起,也連帶衝擊最終的組裝廠鴻海,謠傳受到零組件廠備料大減拖累,往年在十一長假加班趕工的鴻海,今年不但不加班,還可能放長假。

惟證諸鴻海生產iPhone的大本營鄭州廠招聘網並未嗅到缺料危機,招工行動不但如常進行,且才剛在94日發布將招員的年齡層由8月的1845歲,放寬至1650歲,強調一旦入職iPEBG,就可享有600元人民幣的生活補助,還會發放旺季獎金,絲毫嗅不到旺季不旺的味道。

IC供應商仍持續交貨

就連上游IC供應商也表示,iPhone新機仍持續交貨,並未聽聞iPhone X零組件缺料且已到必須停線的消息。即便i8開賣首日各國排隊都比往年冷淡,著眼於i8X有部分料件相通,可將i8用不到的料件轉移到X使用,但是量還是交不夠,現仍在積極趕貨中。言下之意,似乎蘋果發出降低備料至4成的消息也是子虛烏有。

雖然傳聞仍有待證實,但受到恐慌情緒影響,蘋概股跌勢不輕,除了鴻海破線之外,機殼股災情也慘重,可成自87日最高點399元起算,至昨日已跌掉112.5元,不僅一舉跌破年線支撐,累計跌幅更高逾28%,三大法人持股降至66.8%。

可成:需求未見下修

為此,可成昨日還特地重申,實際需求正常,並未下修,出貨與營收成長維持先前展望不變。

以機殼供應鏈來說,iPhone X以鴻準為出貨主力,可成則以iPhone 8為主力,且滲透率高於過去幾代機種,可成昨表示,目前實際需求正常,並未見到下修的情況,下半年的出貨與營收仍維持逐季成長的看法。

業者表示,蘋果的出貨排程多已敲定,不太會因為預購或是買氣不佳而砍單,換言之,無論iPhone 8賣得好不好,該拉的貨都得拉,該進來的營收也不會少。

五大電信公司反映 iPhone8賣得相當不錯

五家電信公司昨(25)日表示,儘管有不少人仍在等待蘋果iPhone X紀念機款,但iPhone 8自上周五開賣迄今,表現相當不錯,沒有外面說得那麼差。

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總經理涂元光表示,截至目前,iPhone 8的銷量大約是去年iPhone 7同期的67成,以今年共有兩款iPhone新機來看iPhone8的表現,他認為「相當好」。

台灣大哥大統計iPhone 8開賣3天來的數量,大約2萬台左右,符合預期。

遠傳電信總經理李彬指出「iPhone 8銷售狀況沒有外面說得那麼差」,雖然銷售狀況確實不如去年的Phone 7,但開賣以來的銷量也有去年iPhone 767成左右。

亞太電信指出,以到貨及銷售量來看,iPhone8的銷貨率達到90%,比去年的iPhone 7好,其中,256GB金色賣得最好。

台灣之星資深副總經理朱曉幸認為,iPhone8預購量比iPhone 71倍,不過,尚未統計實際銷量。

整體來說,李彬認為,今年與往年比較大的差別在於,蘋果在今年採取「機海戰術」,除了iPhone 8iPhone X新機,iPhone7iPhone 6siPhone6甚至iPhone 5s都還在市場持續銷售,這將使得消費者購買iPhone手機的選擇性增多,iPhone今年整體銷量預期也會比往年來得多。

遠傳李彬:iPhoneX真的缺貨

iPhone X供貨缺很大!遠傳電信總經理李彬昨(25)日表示 ,iPhone X台灣首批到貨量預估只有業者首批訂貨量的1020%,如果iPhone X良率又比預期低,加上開賣時間又接近感恩節與聖誕節購物旺季,推估果粉等待iPhone X的時間會更久。

李彬指出,iPhone X很有可能會是歷代iPhone等候交期最久的一支手機。

遠傳昨日宣布攜手台大教授葉丙成開發的全球首創線上遊戲學習平台PaGamO,將「學習」融入「遊戲」,共同推廣「翻轉教育」計畫。遠傳這次總共投入40名志工,輔導中南部9所偏鄉學校、23個班、360位學生,透過行動裝置啟動數位學習,陪伴偏鄉孩童學習,李彬還親自到南部偏鄉展開陪讀之旅。

李彬會後媒體聯訪時指出,由於iPhone X採用更先進的製程,目前市場傳出來的訊息,大多認為iPhone X出貨狀況沒那麼順暢,因此,台灣電信業者第一批下單量,實際能拿到10%或20%貨源就很不錯了,她強調「iPhone X等候時間會比以前歷代iPhone都來得久」。

李彬並預期,iPhone X可能缺貨到農曆年前,但應該不致於等到半年以上,但一切都得視iPhone X良率而定。

另外,iPhone 8的銷售狀況,李彬認為確實不如去年的Phone ,不少果粉等待iPhone X,這種「等待效應」真的很明顯。

至於各大電信公司在iPhone 8iPhone X所投注的行銷資源,李彬透露,大約各占一半,電信商並沒有減少iPhone 8的行銷資源,而從資費方面來看,iPhone 8iPhone X用戶大多選搭1,399元資費甚至1,799元以上,對於電信公司來說,iPhone新機上市將帶動電信公司來自每用戶每月貢獻度(ARPU)成長。

另外,遠傳率先拿下NCC核發300萬門物聯網門號,預定年底開始開放企業用戶申辦,李彬說,首波物聯網服務鎖定交通、醫療、水表及電表等服務。

[Home]


2017/09/26 1.2.2.11. HTCGoogle合作下的員工去留問題 [ 工商時報 蕭富庭拓威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

HTCGoogle簽訂11億美元合作協議,二千名相關部門員工將轉換職場,加入Google

近來科技人與小股民最關注的新聞,非宏達電HTCGoogle合作莫屬。起初市場傳聞宏達電將宣布嫁Google,遭宏達電於920日表示:「對市場謠言與臆測,公司不予評論。」結果宏達電921日公告「HTCGoogle共同宣布簽訂11億美元合作協議」,提到:「根據該協議,Google延攬原參與打造Google Pixel手機的HTC成員加入Google。」

加上後來新聞報導宏達電將有二千名員工進入Google工作,讓外界開始產生疑惑:宏達電與Google合作是合併、收購或分割,還是賣員工?在沒有看見更詳細交易資訊前,一切仍撲朔迷離。但是,有一個問題值得重視與討論,就是員工可以自己選擇留在宏達電或去Google嗎?特別是新聞又報導,宏達電王雪紅董事長口頭承諾「留下來的薪水一定會比去Google的人還要高」。

第一個情況,如果宏達電與Google間的合作不是企業併購法定義的併購,宏達電要二千名員工離開公司,就會涉及勞動基準法第11條與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規定。看宏達電有沒有虧損、業務緊縮、業務性質變更,有減少員工之必要,又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等情況,宏達電才能解僱二千名員工,讓員工自己選擇要不要去Google

第二個情況,如果宏達電與Google間的合作屬於企業併購法定義的併購,那麼宏達電二千名員工之所以離開公司去Google,是因為適用企業併購法第16條規定的勞工商定留用。此時和第一個情況不太一樣,依照企業併購法第16條第1項規定,員工可以到Google上班,是因為Google商定留用的員工名單。再由名單內的員工決定是否去Google,如果員工不想去,依企業併購法第17條規定,宏達電應發給勞工退休金或資遣費。

在第二個情況下繼續討論,有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有媒體寫到年資是在宏達電結算完畢還是帶過去?依照企業併購法第16條第2項規定,去Google的員工,其在宏達電的工作年資,Google應予以承認。第二個問題,如果員工沒有被排入名單內,而被宏達電資遣,有沒有什麼辦法保障工作權利呢?因字數限制,本文先不討論涉及到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的問題,而聚焦於企業併購法第16條的立法政策。

依現行規定,併購時不是先由員工決定要不要去Google,而是由資方決定。如此看來,該規定是有些偏向資方,因為依照併購是概括承受的理論基礎,本應員工全數移轉,為何是由資方決定我們員工去留呢?其實,這樣的想法存在於德國與日本,德日立法例原則上是事業概括承受勞動契約關係,以保障員工的工作權利。

先前企業併購法與勞動基準法修正時,新公司是否概括承受而不得拒絕留用原公司的任何員工,曾被拿出討論。如果宏達電與Google間的合作是上述第二個情況,勞動部與經濟部宜再次研修,討論勞動基準法第20條與企業併購法第16條的政策走向。是要傾向資方忽略勞方權益並顧及併購整合效益,還是周全保障勞工權益,或採折衷作法-原則上新公司概括承受,但有特定情況時可以不留用員工。

此問題必須審慎以對,否則如一例一休之窘境,資方不叫好,勞方又不買單。如果有可以做出資方勞方都歡喜的政策決定,當然最好。然而,皆大歡喜通常出現在童話故事,事實上往往事與願違。如果不能二全其美,那就兩全取其一美。這是HTCGoogle合作下,政府應思考的併購時勞工權益保障之政策問題。

[Home]


2017/09/26 1.2.2.12. 京東方面板 有望供貨iPhone [ 工商時報 楊日興]

大陸面板龍頭京東方有望在蘋果與其供應商的角力之下得益。日媒披露,蘋果為了減少對三星OLED面板的依賴程度,已將相關技術分享給京東方和其他業者。據悉,京東方在四川綿陽投建的產線,有望在2019年投產時為新的iPhone供應面板。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蘋果為了避免在OLED面板上過度依賴三星,尋找了京東方、LG顯示(LGD)、日本顯示器(JDI)三家廠商洽談合作。其中以LGD進度最快,有望在2018年開始為新iPhone供貨,京東方則可能在後年成為新iPhone面板供應商。

報導引述消息人士說法稱,蘋果已經和京東方進行洽談,開始研究京東方的面板技術,藉此決定該採購京東方面板用於哪項產品。據了解,京東方面板可能先從Apple Watch等穿戴裝置開始,再進入iPhone當中。

對此消息,京東方副總裁原烽表示,綿陽廠尚在興建,還要經過1年多才會開始量產,目前公司沒有進一步消息要宣布。近期原烽曾稱,京東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將於10月正式量產出貨,出產高階顯示產品,據悉將供應於大陸當地的手機品牌商。

[Home]


2017/09/26 1.2.2.13. 宏達電2千員工 確定帶年資走 [ 工商時報 吳筱雯]

宏達電手機代工團隊2,000名成員安了!據了解,轉職至Google將是正職身分、而非原先傳出的僅有兩年約聘,年資則可以帶著去。可是代工團隊中若有不願意與Google簽約的成員,命運暫時仍不明朗。

宏達電與Google921日共同宣布,宏達電2,000名手機代工研發團隊成員將全部轉移至Google,宏達電並於當天下午在桃園、台北兩地針對手機代工研發團隊舉行說明會之後,不知道是不是溝通不夠清楚,除了Google將於11月發聘書、成員不需要面試、團隊每個人都有聘書是確定的訊息之外,也立刻傳出轉職至Google後僅以約聘身分簽約兩年,年資是否結算也都眾說紛紜,內部甚至傳出,宏達電針對與Google簽約轉職的成員將加發相當於1個月月薪的獎勵金,就是要來清掉年資的工具,讓代工研發團隊內部人心不安。

不過,宏達電內部員工的猜測大多是錯了。據了解,Google會以正職身分聘用宏達電手機代工研發團隊成員,這2,000人的年資也都會轉移至Google

而外界先前傳出,Google台灣區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在上周末曾對友人表示,宏達電轉職至Google2,000名員工,都會以正職員工身分上任,台灣也因此將成為Google亞太區最大的研發基地。此外,Google台灣公關窗口也在回應網友時表示,來自宏達電的員工不是約聘。

對於接受轉職至Google的宏達電手機代工團隊成員來說,看到11Google發送的聘書之前,恐怕難以得知Google敘薪與分紅水準與能不能比照美國總部辦理,可是能夠確認在Google的職位正職、年資不論長短都能帶過去新工作,終究也算是吃下大半顆定心丸,至於能不能在Google待得下去,就憑個人本事。

可是,對於不想去Google的成員來說,拒絕與Google簽約之後,能否繼續留在宏達電還是會遭到資遣,現階段還是沒有答案。

[Home]


2017/09/26 1.3.1. 鴻海赴美設廠 下一站鎖定俄亥俄州 [ 經濟日報 尹慧中、魏翊庭]

鴻海集團推動美國製造的「飛鷹計畫」又有新動態,總裁郭台銘昨(25)日證實,10月初中秋後將赴美,在威斯康辛州投資以外,「俄亥俄州很有可能是下一個」,不過尚未做最後決定」。

俄亥俄州日前與Facebook(臉書)召開記者會,宣布在當地建設數據中心的計畫。業界預期,可能吸引鴻海投入高端伺服器等領域,有望帶入多元投資項目,進而為當地創造工作機會。

郭台銘表示,這回進軍美國,主打「8K+5G」高端電視螢幕市場,他喊了三年,現在大家才看到。他說,美國是全世界第二大電視市場,一年銷4,000萬台;更是高端電視最大市場,有非常多職業運動聯盟,是周末重要休閒;電視並可運用於醫療、交通和教育等八大生活面向上。

市場推測,鴻海集團在威斯康辛州投資官方流程已定案,郭台銘10月赴美將是為了威斯康辛州投資的後續簽約流程。郭台銘說,威斯康辛州廠明年初有望動土,屆時將請媽祖到美國庇蔭。

他說,威斯康辛州的密爾瓦基是全世界最大的醫療保健、工業控制系統總部,也是世界前三大自動化技術總部,有非常雄厚的工業基礎,但當地以電機類為主、缺電子,鴻海把電子帶過去,和當地自動化部門、醫療保健業將緊密合作。

郭台銘表示,美國投資一切都是公開,當地州政府都已通過,有法律保障,不會因政治改朝換代而有改變。

俄亥俄州共和黨籍州長凱西克(John Kasich)先前證實,正積極爭取鴻海集團設廠,並持續磋商中,希望促成投資案。外傳此案潛在投資規模約數十億美元。

郭台銘透露,在威州投資是鴻海在美投資的序曲,俄亥俄州很有可能是下一個,但尚未做最後決定。

鴻海總部 迎湄洲媽祖

鴻海科技集團昨(25)日在總部迎接湄洲媽祖金身巡安,並由集團總裁郭台銘親迎,加上信眾群聚與員工合計逾500人積極參與盛會。郭台銘指出,盼媽祖顯靈、如海上明燈指引集團方向。

湄洲媽祖此次展開台灣巡安之行是由郭台銘牽成,昨湄洲媽祖金身更現身鴻海集團土城總部,郭台銘、總財務長黃秋蓮、副總裁呂芳銘、副總裁暨夏普社長戴正吳等高階主管親自迎駕。

郭台銘致詞指出,媽祖就像是海上的明燈,可以指引公司的航行方向,並盼顯靈、加持一下,讓集團可以更清楚未來的發展方向。

[Home]


2017/09/26 1.3.2. 華邦電投資3,300億 打造12吋廠 [ 經濟日報 吳秉鍇、陳昱翔、謝佳雯]

華邦電昨(25)日宣布將進駐南科高雄園區,投資3,300億元打造12吋晶圓記憶體廠,預計2020年量產。

高雄市場陳菊表示,這是高雄科學園區成立來,最大規模的單一投資案件,後續將由市府經發局所主責的投資單一服務窗口,持續提供必要的行政協助支持。

華邦董事長焦佑鈞指出,已獲科技部同意使用25公頃土地,未來15年擬投資3,300億元,建造78萬片晶圓產能,初期以DRAM為主要產品,將在2020年先導入2025奈米技術量產,一路走下去,將有機會進入14奈米或更先進技術。

他還強調,要創造高雄在地人才就業,預估招聘2,500位高階人才。

焦佑鈞表示,該公司自2009年以來轉型為利基型記憶體解決方案供應商,建立一個穩定獲利並且可以成長的經營模式,過去幾年來,已經驗證了轉型效益。

他預期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科技趨勢,將繼續帶動資訊電子產品的創新,利基型記憶體產品需求將日益增加,為滿足客戶和市場,下一個晶圓製造廠區規劃極為重要。此次獲高市和科技部支持在高科設廠,非常開心。他強調,選擇高科的立基點在於華邦電習慣科學園區所建構的環境,以現有科學園區來看,不論是在現有可出租土地部分,還是上中下游供應鏈的關係,高雄最符合華邦投資期待,未來也將研發團隊放在高雄,希望帶來廠商群聚效應。

陳菊籲中央 增設第二園區

高雄市長陳菊昨(25)日表示,希望增設第二園區,面對南科高雄園區用地趨於飽和,已提出幾個具優勢地點,未來市府會與科技部攜手擴編。

高市經發局指出,南科高雄園區占地570公噸,現有未出租土地僅剩12.87公頃,除準備擴區50多公頃方式爭取台積電進駐,擴編高科第二園區也勢在必行。

陳菊說,高雄半導體產業聚落已然成形,市府提出高雄幾個具優勢地點,配合前瞻基礎建設捷運紅線延伸路竹,希望增設第二園區,這也是積極回應行政院長賴清德的五缺問題。

此建議已獲科技部同意,高雄市未來將籌備辦理高科第二區的擴充,擴大引入科技元素,催化高雄產生突破性變革發展,讓這座城市更科技、更智慧、更安全。

焦佑鈞賣華新科股 拖累股價

代工廠仁寶總座陳瑞聰和被動元件「二哥」華新科法人股東代表焦佑鈞日前申報轉讓持股,雙雙造成昨(25)日股價重挫,華新科和同集團的信昌電甚至被打到跌停板。

陳瑞聰日前申報轉讓持股5,000張,拖累股價昨日重挫達5.25% ,盤勢開低走低,終場下跌1.15元,收20.75元,股價跌破所有日、周、月均線,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根據公告可以看出,陳瑞聰目前約持有仁寶4萬張持股,未來若成功轉讓5,000張後,等於一口氣轉讓約12.5%持股,若以申讓時股價計算,約當可變現1億元,但此舉也讓市場對未來仁寶營運概況出現疑慮。對此,仁寶不予評論。

仁寶今年飽受樂視呆帳之苦,致使上半年每股稅後純益僅0.31元,較去年同期獲利腰斬,但因今年10月很可能出售聯寶股權,帶動業外收益激增,因此近期股價已重新站上20元大關,並一度衝上22.9元波段高點。

法人分析,陳瑞聰此刻申報轉讓持股,並且申讓類型是「一般交易」,因此是在集中市場上出脫,勢必會對股價造成衝擊,但應不至於影響仁寶本業營運。若暫時撇開樂視呆帳問題的話,今年仁寶因筆電、非筆電裝置接單情況不錯,本業仍有機會較去年成長。

而華新科法人代表焦佑鈞則是在上周五申報轉讓1,200張持股,占手上總持股數逾八成之多,不僅對華新科和轉投資的信昌電帶來沉重賣壓,兩檔股票昨日終場都被打到跌停,同屬華科PSA集團的瀚宇博、承啟、華東也紛紛收黑。

華新科的股價表現甚至拖累整體被動元件族群,龍頭廠國巨一度失守200元大關,逼近跌停價,連帶同集團的奇力新、智寶等走跌。




華邦電董事長焦佑鈞(左)25日與高雄市長陳菊(中)與科技部長陳良基(右)共同召開記者會,宣布華邦電將投資3,000億以上在南科路竹園區設立新廠。

[Home]


2017/09/26 1.3.3. 全球最有價值品牌 蘋果5連霸 [ 工商時報 吳慧珍]

全球知名品牌顧問公司Interbrand周一發布2017全球百大最有價值品牌排行榜,蘋果、谷歌、微軟雄踞前3強,科技業強勢主宰的態勢依舊,蘋果與谷歌更是接連5年包辦排行榜前2名。而臉書身價不僅連續2年成長最快,今年也首度打進前10大,搶下第8的席位。

今年百大品牌總價值達18717億美元,相較2016年增加4.2%。

蘋果品牌價值增加3%,達1,841.54億美元;谷歌值增長6%,達1,417.03億美元;微軟增加10%,達799.99億美元,是16個增值幅度達2位數的品牌之一。

排名410名的品牌依序如下:可口可樂、亞馬遜、三星、豐田、臉書、賓士、IBM

其中臉書是首度躋身排行榜前10大,品牌價值較去年暴增48%,增值幅度連續2年高居首位。其他4大身價漲得最快的品牌,依次為亞馬遜(增值29%)、Adobe19%)、愛迪達(17%)、星巴克(16%)。

今年有3家新進榜企業,包括排名第78的串流影音龍頭Netflix、第84名的雲端運算業者Salesforce.com、第88名的超跑製造商法拉利(Ferrari)。NetflixSalesforce.com是有史以來首度打進該榜。

全球百大最有價值品牌排行榜的入榜企業,超過半數來自4大產業,分別為汽車業(16家上榜)、科技業(15家)、金融服務業(12家)、快速消費品(9家)。

增值最快的產業為零售業(增幅19%),緊接在後的為運動用品業(10%)、科技業(8%)、物流業(7%)、金融服務業(6%)。

Interbrand全球執行長佛蘭普頓(Jez Frampton)指出:「我們生在一個令人異常興奮的變革時期,無論是社會、科技或產業的快速變遷,深深影響商業和一般生活的各層面。追求企業成長成了更艱鉅的挑戰,這也是何以企業對品牌的依賴猶甚以往。」

[Home]


2017/09/26 1.4.1. 物聯網與工業4.0扭轉產業趨勢 催生新一代專業工作機會 [ 電子時報 陳明陽]

因應工業4.0的新職缺機器協調員,負責排除製造現場自動化機器人故障。

科技的發展趨勢,將對工作人力產生極大影響,例如自動化便確實衝擊到就業率。而隨著企業對員工技能的需求出現變化,部分工作類別將會逐漸消失,資誠(PwC)預估到2030年初,英國目前的工作機會當中,將有高達30%會受到影響。不過隨著新興技術與新生產型態的需求陸續浮現,也將催生新一代的專業工作職缺。

隨著自動化機器人、連網機械、虛擬實境(VR)與擴增實境(AR)陸續應用於工業與製造程序,物聯網(IoT)及工業4.0正在轉變產業。網路科技大廠思科(Cisco)GE(General Electric)預估到2034年,IoT將能增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10~15兆美元。

資料科學(Data Science)是一門新興的技術,學校教育與職業訓練正逐漸趕上產業需求,但其間還是有極大的差距,人才供不應求。企業界希望找的是受過良好數學或統計訓練的人才,最好還能具備一些軟體開發技能。

工業資料科學家(Industrial Data Scientist)還必須具備設計與製造的專業知識,透過建立資料模型,提取並準備企業累積的大量IoT資料,進行先進資料分析,從中擷取出有意義的重要資訊與洞見,並據以協助改善企業的生產程序或產品品質。

獵才公司ECM指出,企業正嘗試招募工業資料科學家,不過目前要找到具有適當、正確資歷的人選相當困難。此外,工業資料科學家的職涯規劃目前也還沒有可資參考的既定走向,因此工業公司除了招募具備適當學術訓練的員工,也必須進一步提供企業內的發展機會。

IoT解決方案架構師(Solution Architect)必須負責提出用於整合各種不同科技、平台與人力資源的技術規範,因此可說是扮演IT架構師與製造設計師(Production Designer)的雙重角色。

隨著自動化機器人在製造現場應用日益普及,企業界需要聘僱負責監督自動化機器人運作,並在發生故障狀況時負責排除的機器人協調員(Robot Coordinator),這些工作職掌將需要相關規畫及專業技能。

不過,由於合格的候選人相當稀少,因此基本上是屬於賣方的市場。ECM表示,目前有觀察到在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及計算機工程方面,人才跨界的情況日益增多,傳統上彼此獨立的專業訓練,正因應自動化機器人應用領域而展開整合。

製造管理人員必須即時、完整掌握生產設施的運作狀況,最方便的方式便是透過平板或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裝置取得,此時就必須依賴使用者體驗(UX)設計師,規劃能以直覺、一目了然的介面,顯示生產設施運作狀況的製造儀表板(Production Dashboard)

[Home]


2017/09/26 1.4.2. 製造業進入工業4.0世代 卡關問題大不同 [ 電子時報 陳玉娟]

近年工業4.0是全球所有製造業相當關注,且持續實踐與有計畫實行的議題,當中可聽到很多技術的關鍵字,新的technology driver(技術的驅動因子):幾年前圍繞manufacturing Big Data,接著則是聚焦IndustrialIoT,談論如3D printing等新興科技,而2017年幾乎所有的客戶都關注人工智慧(AI),在多元廣泛的technology driver裡面,整個技術對於工業4.0的實踐所產生的成效如何,值得進一步探討。

麥肯錫(McKinsey)2016年針對歐美及日本製造業的大廠跟製造業解決方案提供者做了調查。簡單來說,大概只有4成的工業4.0相關實踐者,不管是解決方案提供者或製造業本身,認為在工業4.0推進上有很好的進展與效果,也就是有6成的業者未有進一步實踐,究竟相關業者在實踐工業4.0遭遇什麼樣的問題,實踐的現況是什麼,以下將進一步說明。

處於不同階段的產業 有不同的實踐方式

工業4.0是一個水平跟垂直面向很寬廣的題目:水平面除了可以看一個工廠談工業4.0,可以看跨工廠談工業4.0,從供應鏈的觀念來看工業4.0外,甚至可由價值鏈的供應,包括3rd party logisticsfinancial services provider都放進來。

而垂直的議題有很多關鍵的觀念,比方說要能夠支援一個mass customization,任何一個單一高度客製化的需求都能被執行,在整個工廠要能做到M2M(Machine to Machine), 自主化的robotics,甚至有這些3D printing的能力,所有在工廠端接受到資訊都能夠在雲端做更複雜的學習運算,往外要能跟整個外部的供應鏈去連結、去做動態的規劃。

所以時常在接觸製造業客戶的時候,很想知道在廣泛的議題跟範圍中,現在到底處在什麼位子、最關心的議題是什麼。以此作為出發點,可以採取比較結構化的方式來看工業4.0與其挑戰。

由英特爾(Intel)內部所做的一個小規模調查顯示,其實製造業是一個非常分散、族群非常多的產業,如汽車業、半導體業、石化業、組裝業、傳統的金屬與紡織等,不同的族群其實在技術使用的成熟度跟策略可能也很不一樣,在工業4.0實踐遭遇到的問題也可有所差異。

舉例來說,如果與代工組裝業者在談合作的時候,在工業4.0的實踐上,可能都還處於一個如何從老舊設備、老舊工廠去擷取資料,試著進入大數據(Big Data)的階段,而如果把用IoT去作老舊設備的data collection與半導體業者談,他們會覺得那是十年前的問題,現在根本不存在。同樣將半導體業已投入多時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與組裝業者談,他們會覺得是在談下世代,比較像是science fiction的東西,因為他們還沒有到那個階段,所以不同的族群其實處在工業4.0階段不同的位子,遭遇到的議題類型也相當不同。

工業4.0成熟度演進 AI是工廠自主學習關鍵之一

試著由Industry standard的角度來談工業4.0的成熟度。在工業4.0這個概念裡面,其實有一個蠻重要的架構理論,稱為訊息物理系統(Cyber Physical System),其提出了5C的架構,適合用來解釋工業4.0技術能力的成熟度演進,以及審視各階段所需的代表性能力與技術。

首先是在連結(connect)的部分,一定要把工廠跟business connect,要把machine to machine connect,以及machine to application connect。當如何將設備機台裡面的訊息轉換成Big DataAI分析的數據訊息,是相當重要的connection。傳統上要做到這一步,我想大部分,尤其是在離散式的,稱為discreteassembling這種產業型態,都還是在很多不同equipment mandate,各自有各自proprietary的系統設備裡面,光要打operationdata,從設備裡面connectIT的平台,去做分析、做運算,其實是很多人都無法克服的第一步。

一旦connect後,接下來就需要把這些operation的資料轉化(convert)有訊息價值、有分析價值的資料,把老舊工廠智慧化,大概就是在這個階段。第三階段為虛擬化(cyber),在整個工業4.0實踐上一個很重要關鍵架構層叫數位分身(digital twins),此虛擬數位工廠一定要能做到所有的機台與設備都connect,現場的工廠等於有一個完全虛擬化的、同步化的數位工廠在同步運行,而且此數位工廠具備了感知、預測的能力,所以一旦設備的端點被連結了,而且有分析的能力,可以去預測下一個非計畫內的設備故障,此設備故障的訊息就能夠在這個digital twins被擷取,而且能用來模擬,如果設備故障了,如何去重新排程,此將會是一個最佳化的結構。

第四階段就是認知(cognitive),設備端點都連接亦具備某種分析運算的能力,那所有分析運算的結果都有一個虛擬的數位工廠去模擬最佳化的結果,可是這些蒐集累積的資料,如何確保其進入一個智慧學習,不管是機器學習也好,深度學習也好,工廠本身因為這些不斷的資料的擷取、不斷的分析能力,要開始進入一個學習的曲線、封閉式的學習系統,才能不斷去進化。這就是大家現在最關心的AI的部分,AI是讓工廠能夠自主學習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因素。

比方在英特爾工廠中,就分析了很多晶圓的圖像,看到一些未曾找到的影響良率問題的模式,這些新的模式從統計的等級、深度學習中產生了,進而被包容改善,在設備當中如何去預測、預防良率不佳的狀況,其就變為一個有學習能力的工廠。

最後是自我配置(configuration),其能自主係因感知與學習的結果,可自己去改變設定,其實就是一個自主性(autonomous)的工廠,無人車駕駛的概念,會一直根據環境的變化,如生產環境的變化、機台狀況的變化、訂單需求的變化,其不斷去重新安排最佳化的計畫跟執行結果,進入一個self-configured, autonomous factory

清楚能力所及與需求 決定技術與架構方向

當英特爾接觸終端業者時,都希望他們能明確表示,在此5C架構中,其能力到哪裡,所遭遇的主要問題在哪裡,我們才能建議,接下來應該要著重的是哪些技術架構的導入,哪些重要技術趨動的因子,如果說此工廠已有digital twins,其可能現在最重要的就是這些AI能力的導入,而如果對一個都還沒connect的工廠談AI,他們可能也沒有辦法去切入任何有意義的AI的實作跟應用。

舉例來說,Adidas的概念工廠叫SpeedfactoryNike之前也發布了一個也叫Speedfactory,他們在德國拍了一個概念工廠,顧客進去可以用這種虛擬實境(VR),透過軟體定義的產品設計,選擇設計一個屬於自己獨特的運動鞋、跑鞋,一旦客戶確定自己這個高度客製化的產品設計之後,就會變成一個需求傳送到這個工廠。這個工廠有很多重要先進的科技跟工業4.0相關。第一個是所有的外觀通通由3D printing來達成,所以把VR, software defined的產品設計跟3D printing結合。第二個就是說他做了很多near to small size的中小型的robotics,用robotics來取代大部分的員工生產,把人力的介入降低到一個最大化。

當中有幾個跟工業4.0實踐很重要的觀念。首先是工業4.0希望所有的產品的設計到生產,都是軟體定義的,才能高度客製化,才能做一個需求量是單一生產,第二個是其透過3D printing robotics把生產的規模減小,更推進到零售市場。所以,可以不用去建置很多的mega factory,就可以更接近客戶,應用當地的一些material,運用這些軟體定義設計去做更貼近市場即時性、高度客製化的生產。

工業4.0有這五個C,五種能力的階段,從我們要做到IoTconnect,做到operating datainformationconvert,要做到digital twinssimulation,要做到有AI能力的自主學習,到最後能夠去自主最佳化的autonomous factory。每一個階段其實不同客戶、不同成熟度,所遭遇到的典型的問題都非常不一樣。

connect的部分,很多組裝業的代工業者,台灣有很大的族群是這種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其設備都還在tactic的階段,不可能去更新一個全新智慧化的設備,但如果說要在設備做到智慧化,要把資料擷取出來做Big Data,得去跟設備商花很高的成本,取得這些擷取資料的interface API,或者他們可以找這種軟體界面的開發廠商,去做資料的擷取,這些對於成本敏感的製造業而言,幾乎不可行,所以不用說AI,他們連第一步Big Data都有進入的障礙。

第二層就是convert,其有兩種典型的問題,也就是說,資料拉出來怎麼去跟Big Data做一個好的整合,有很多的data conversionprotocol需要被克服。再者,如何去平衡,資料拉出來到Big Data運算,偏偏有很多的應用場景是需要非常real-time的,比方說設備的故障,不大可能所有的東西都去算完之後,再去跟設備說要故障了,這個東西可能都不夠即時去介入,會造成很多生產上準時的障礙。

cyber這一層,其實看到兩個障礙,設備廠商如傳統TLCHMISCADA,這種傳統的OT的技術都非常proprietary,如何去介入他們的control system,去影響這些設備跟設備之間的協助。如果設備端點已經智慧化,預測到一個可能的良率或設備故障的問題,如何去跟傳統像是企業資源規劃(ERP)、製造執行系統(MES)application level整合,讓這個設備端點的一個警訊、預測能啟動。

cognitive的部分,分析成熟度比較高的業者如半導體產業,這些AI產生的computerserverconsumption loading都非常大,長遠來看如果每年都要有40%year-to-year data consumption growth,其代表後面的server,要有個40%refresh consumption,從總體持有成本,對很多analytics heavy的製造業都覺得非常吃力。所以怎麼在一個又能平衡AI、學習效能的平台策略,總體持有成本長期的最佳化、能耗都能取得一個最佳化的平衡點,其實大家的課題就非常的不一樣。

configuration其實看到有幾件事情。第一個,要高度智慧化,而且要能夠從工廠,往供應鏈去deploy、雲端化,可是很多人在做工業4.0的時候就是一個小局部的pattern在做,並沒有那麼長遠的平台的scale up的計畫,這些差異化的架構設計讓很多人在學習過程中遭遇到很大的障礙。

工業4.0世代來臨 跨生態系統合作整合成大勢除了這些比較偏技術架構的問題,其實在與眾多製造業客戶互動的時候,會發現還有兩種常見的問題。首先是工業4.0其實需要蠻高度的人力與資本資源投入,工廠是一個高成本競爭的環境,如何確定導入Big DataIoT AI,代表後面高度複雜的data centerconsumption,這些投資報酬如何被確認。所以如何找到一個好的應用場景,不管是設備維修也好,良率提升也好。

第二個是整個生態系統。從connect IoTcognitiveAI,其實很少有一個生態系統的解決方案提供者可以說它是end to end都能提供的,可是每個人去接觸製造業客戶,都提一個非常片段的範圍,如果不整合的話,其實能產生的綜效成本很小。

所以在工業4.0領域我們可看到越來越多跨生態系統合作夥伴之間的垂直整合合作,例如,當一個智慧工廠的時機來臨,可能會需要一個IoT gatewayODMdata connection,從設備端取得資料,而取得資料的時候則可能需要去跟有分析工具與Big Data平台的這些ISV,把這些資料在它那邊建立有意義、分析的應用場景,取得商業效益。

那當這個分析的資料的消耗量越來越大,server消耗量越來越大, 就要開始區分哪些東西要上雲端, 哪些更需要更接近工廠,也因為security data privacy的關係,這些都不是單一廠商可提供。

在落實工業4.0的進程中,台灣製造業族群產業從技術成熟度、策略目標至所遇瓶頸問題其實差異甚大,工業4.0並非一蹴可幾,欲全面突破應先了解自身所處位置,再依據想投入工業4.0的規模而有不同階段的實踐方式及必備的核心能力,方能找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本文由李立仁口述,記者陳玉娟整理)

李立仁:現任英特爾亞太區製造業解決方案總監。2006~2015年期間擔任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副合夥人,1999~2006年於Accenture擔任資深顧問。倫敦政經學院(LSE)分析、設計與資訊管理碩士。

[Home]


2017/09/26 1.5.1. Micro LED大尺寸布局腳步加快 迎戰OLED面板進入倒數 瞄準高階顯示屏、OLED TV左右開弓 [ 電子時報 韓青秀、陳柏蓁]

Sony以模組拼接方式展示CLEDIS的顯示技術引起市場驚艷,台系廠商也積極發展大尺寸Micro LED顯示技術。

隨著韓系面板廠及大陸前仆後繼大舉投入OLED面板廠房,據估計,未來全球將新增15~22OLED廠房,Micro LED後勢成長潛力雖然受到看好,但業界指出,OLED面板實力正逐漸壯大,預料不久後就將大舉朝向大尺寸發展,一旦OLED勢力延伸至大尺寸應用,Micro LED面臨時間競爭壓力也日益嚴峻,可能僅能固守利基市場,目前各家正在加快腳步投入,包括工研院與聚積合做Micro LED超小間距顯示屏、Mikro Mesa發展不拼接的55吋大尺寸TV應用等,均預計2018年將可看到先導產品陸續問世。

Mikro Mesa董事長陳立宜表示,Micro LED技術結合了LED與液晶面板產業,在產業推進也具有加乘效果,從市場機會來看,將有機會切入大尺寸顯示、小尺寸行動裝置或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但他認為,OLED如今在小尺寸面板已經取得圖破,若從小尺寸切入,Micro LED將會面臨與OLED面板直接價格競爭,若從高階大尺寸液晶面板競爭,則需要性價比高,才有機會取代液晶面板,因此Micro LED不能只從技術難易度去考量,從初始產品與市場切入點的考量具有關鍵影響。

陳立宜指出, Micro LED應用於55吋面板不僅在成本上具有競爭力,內部也預計2018年將可望推出具有量產性的大尺寸Micro LED產品問世。以材料成本來看,若良率在80%以上,55Micro LED就能發揮比液晶面板成本更低的優勢,其相當於55吋的液晶面板的7成、同尺寸4K解析度面板9成的成本,而目前55吋及以上面板的營收佔比成為大尺寸主流,因此Micro LED切入大尺寸應用在成本及市場面都具有優勢。

根據內部估算,透過第一代吸頭進行巨量移轉,採用4吋磊晶片,則55吋面板需耗時7小時才能完成,但經過改良吸頭及設計後,第二代可以縮短為7.5分鐘,且大尺寸邊緣漏電問題也比較不顯著,雖然換算8.5代線面板廠,其每分鐘可產出17片面板的效率來看,當Micro LED進入大量投資硬體機構設備後,其成本投資約在新台幣154億元左右,其產出將相當於一個8.5代線面板廠,而投資金額仍遠低於現有面板廠投資規模。

陳立宜表示,Micro LED目前的技術難點都有解決方案,但對抗OLED技術已進入關鍵倒數500天,時間競爭壓力加大,但針對巨量轉移(Mass Transfer)Particle問題與預防、檢測/AOI/Electrical Characterization等問題還有待整體產業協力改善,若無法順利開拓大尺寸顯示市場,則小尺寸應用就必須先走利基市場。

瞄準超大尺寸的Micro LED顯示屏應用,工研院電光所近期攜手聚積共同開發「超小間距LED數位顯示技術合作案」,據悉,目前將於第4季進入試量產階段,廠房也可望在年底完成,2018年將有超大尺寸Micro LED顯示屏的展示,尺寸鎖定在60~100吋,由於採用拼貼方式,故未來邁入實際量產後,應用尺寸將不受限制。

Sony2017年消費性電子大展(CES)推出CLEDIS大尺寸顯示螢幕,以144塊模組進行拼貼,顯示出Micro LED切入大尺寸應用的機會,其LED晶粒尺寸約在70~80μm,但據傳要價高達1億日圓,正式量產銷售仍遙遙無期,但工研院表示,目前研發超小間距顯示屏的LED晶粒尺寸也是落在70~80μm,但價格僅約數百萬元,未來進入量產後,將十分看好其市場發展潛力與競爭力。

LGD廣州OLED設廠案 南韓政府審查小組引爭議

日前南韓政府以審查委員會的專業性問題為由,決定另組專案小組評估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LGD)前往大陸建設OLED面板工廠一案。但傳出專案小組委員長由半導體專家擔任,而非顯示器領域專家,引發南韓業界對政府所謂的「專業性」質疑。

據韓媒ET News報導,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MOTIE)決定另組專業小組審查LGD廣州OLED設廠案,傳出專案小組的委員長由漢陽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朴在勤擔任。知情人士表示,朴在勤的專長是半導體材料工程,與產業通商資源部長白雲揆在校內曾進行共同研究,私底下交情匪淺。

OLED屬於南韓政府投入研發資金的國家重點技術領域,根據《產業技術外流防止及保護法》規定,業者若欲在海外設廠將技術輸出,必須取得產業技術保護委員會許可,該委員會直屬於產業通商資源部長,由電子電機領域專家組成。

日前白雲揆以產業技術保護委員會的顯示器專業性不足為由,指示需另外組專案小組。小組由朴在勤等10餘人組成,除了朴在勤之外,其餘多為參與國家顯示器研發計畫的大學教授與研究機構研究員,但小組負責人朴在勤的專業明顯偏重在半導體領域引發爭論。

朴在勤1999年進入漢陽大學任教之前,曾在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服務17年,從事半導體技術研發,2008年與三星電子簽署金額高達66億韓元(584萬美元)的半導體技術移轉合約,更是名聲大噪。2003年白雲揆任教漢陽大學時,曾與朴在勤共同開發半導體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製程材料技術。

先前南韓政府進行國家重點技術輸出審查時,未曾有這樣另組專案小組審查的情況,顯示這次產業通商資源部有意以更嚴謹的態度進行審查。

南韓學界表示,產業技術保護委員會也有多名半導體領域重量級專家在內,南韓政府表示要另組「顯示器專家」為主的小組,但該小組負責人卻是與產業通商資源部長交情深厚的半導體專家,難免令人質疑。

據了解,白雲揆就任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後,首度召開的核能發電現況及政策討論會中,也邀請朴在勤以專家身分出席。

白雲揆對南韓業界前往大陸投資態度趨向保守,日前在半導體與顯示器企業座談會中,白雲揆更多次傳達希望業者重新考慮前進大陸的意思。因此南韓業界認為,產業通商資源部另組專案小組審查LGD在廣州設OLED工廠一案,有故意延遲核發許可之嫌。

擴大OLED TV市場 LGD明年起可望開放商標使用權

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LGD)為了有效宣傳OLED電視的產品特性,傳出欲開放申請到的OLED顯示器面板商標權,規劃從20181月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起,開始與OLED面板客戶共用商標。

據韓媒Digital Times報導,LGD近期已在南韓、大陸、日本、美國、歐洲等地完成OLED面板註冊商標,有「100% Pure Color」、「Perfect Black」、「Zero Black」等字樣,預定從2018年起,開始與SonyOLED面板客戶共同使用。

LGD表示,與OLED客戶共享商標能獲得更有效的行銷效果,讓OLED電視的黑色畫質優異性打響全球市場,也可防止競爭對手採取類似行銷策略。未來SonyPanasonic、東芝(Toshiba)、創維、康佳、長虹等電視業者,將可在採用LGD OLED面板的自家電視產品上使用Perfect BlackLGD商標。

市調機構IHS預測,2017年第3季全球OLED電視出貨量約34.1萬台,可望比2016年同期14.3萬台成長140%

20179LGD啟動一連串OLED面板的宣傳活動,首先是9月中旬在大陸舉辦OLED夥伴日(OLED Partner Day),日前也在南韓坡州工廠舉辦技術論壇,邀請OLED材料業者參與。10月下旬2017OLED高峰會(OLEDs World Summit 2017)將在美國將舉行,屆時LGD社長呂相德將出席發表主題演講。

LGD OLED電視取得英國認證機構Intertek的最低亮度黑色認證,並且取得瑞典Rise Acreo認證色域表現比LCD電視高60%,色彩偏差表現優異1.6倍。美國太平洋大學(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經研究認為,OLED電視的黑色表現較不易讓眼睛疲累。

LGD技術長姜仁炳(音譯)表示,OLED電視可完美呈現深邃黑色,因此能取得最佳畫質認證,且經由實驗結果佐證,OLED的黑色對眼睛健康可帶來正面效果。


樂金顯示器將開放OLED商標權與OLED面板客戶共用。

[Home]


2017/09/26 1.5.2. 祭貿易保護措施 美太陽能面板產業 兩樣情 [ 工商時報 陳穎芃]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政府提出的貿易保護政策打算限制低價太陽能面板進口,此項決議受到國內太陽能面板廠支持,但負責太陽能面板銷售及安裝的業者卻強力反彈,深怕面板價格上漲嚇阻家庭用戶需求。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上周末以40表決通過支持總統川普提出的貿易保護政策,將針對進口太陽能面板課稅,藉此維護SunivaSolarWorld Americas等國內太陽能面板廠生存空間。

上述兩家業者曾提出請願書,希望政府出手保護國內產業。兩家公司也宣稱,貿易保護措施將使海外業者來美設廠,為國內產業創造超過10萬個就業機會。

但代表多家太陽能面板安裝業者的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表示,近年之所以有越來越多美國家庭安裝太陽能面板,就是因為進口面板價格相對低廉。假設政府實施保護政策,相對提高太陽能面板價格,連帶嚇阻家庭用戶安裝需求,屆時太陽能產業可能喪失8.8萬個工作機會。

國際貿易委員會預定在11月中前向白宮提出建議書,隨後政府將有2個月時間做出最終決策。

SolarWorld執行長史坦(Juergen Stein)表示:「我們支持政府跨出重大一步,防止進口太陽能面板繼續打擊國內面板製造商,並造成上千名員工失業。」SolarWorld德國母公司已在今年初聲請破產。

太陽能面板安裝業者Sunrun創辦人芬斯特(Ed Fenster)則表示:「假設國際貿易委員會建議對進口太陽能面板課稅或實施配額,將使國內2.6萬名勞工陷入困境。」

研究機構Cowen分析師歐斯本(Jeffrey Osborne)估計,一旦政府對進口太陽能面板課稅,面板單價將漲至每瓦50美分以上,如此一來勢必嚇阻安裝需求。

[Home]


2017/09/26 1.5.3. 201條款調查給力 拉貨潮點火 太陽能股Q3進補 [ 工商時報 王中一]

受惠於美國201條款調查啟動前的拉貨潮,太陽能產品第三季報價上揚,帶動整體太陽能族群營運狀況大幅好轉,已有少數個股率先單月轉虧為盈。原本外界預期第四季在拉貨潮結束後恐「回歸正軌」,但隨著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做出「確實侵害美國本土產業」的裁定,後續調查將陸續啟動,可望將拉貨潮持續下去,也激勵太陽能族群昨(25)日逆勢向上。

台股昨日以小黑開出後一路向下摜殺,終場大跌113點,過去5個交易日有4天收長黑K棒,強勢股回檔幅度更大,不過,這通常也是太陽能族群的表現時機。事實上,太陽能類股昨日表現確實不弱,包括國碩(2406)、綠能(3519)、昱晶(3514)和新日光(3576)收盤漲幅都在1%以上,而模組廠安集(6477)更是狂飆8%。

此外,與太陽能族群「關係密切」的半導體矽晶圓類股,昨日同樣表現搶眼,中美晶旗下的環球晶(6488)早盤一度大漲5%、324元價位再創掛牌後新天價;台勝科(3532)和合晶(6182)盤中也都有2%以上漲幅,同樣改寫波段新高。

法人指出,美國ITC做出裁定後,將啟動新一波的拉貨,擁有第三地製造產能的公司明顯受惠。其中,昱晶位於泰國有750MW的電池產能,昇陽科位於馬來西亞有合資廠奧援,太極和新日光在越南都有產線,在相關電池廠出貨帶動下,矽晶圓廠的營運也會水漲船高。

昱晶8月營收為14.56億元,月增率為28.9%。該公司表示,受惠於量、價同步上升,因此調高產能利用率以滿足市場需求,加上太陽能模組的出貨比重攀上一成,帶動單月順利轉虧為盈。昱晶指出,透過全球多角化產能布局,國際客戶分散策略成效浮現,整體損益顯著地持續改善,而泰國廠在美國祭出201條款之下,創造出產品的溢價優勢,加上8月份成功打入菲律賓市場、搶下首期200MW合約,營運表現續強。

此外,太陽能矽晶圓第三季漲勢頗大,綠能8月份每股淨損縮減至0.05元,距離轉虧為盈只差一步之遙。由於綠能今(26)日舉行股東臨時會,該公司對於整個產業景氣的評估和後市展望,預期也將會成為市場多空指標。

201條款裁定 成最大變數

備受市場關注的美國「201條款」調查結果,已確定做出「境外模組進口確實對美國太陽能產業造成嚴重損害」的裁定,接下來就會進入聽證階段。對此,研調單位集邦旗下EnergyTrend判斷,美國未來恐將採取如提高關稅或實施配額等極高的貿易門檻,這也將導致美國明(2018)年的實際需求腰斬。

太陽能產業這十餘年來的變化快速,全球霸主換人有如跑馬燈,從德國Q-Cells、日本Sharp、美國FirstSolar轉至中國大陸業者,整體市場份額也由陸廠攫取大半,而且在價格大幅崩跌之下,導致歐美的地區型太陽能廠相繼倒閉,因而引發此次美商Suniva在今年4月破產後,決定一狀告上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訴請啟動201條款,要求美國對所有境外進口的太陽能電池與模組實施貿易管制。

由於ITC22日做出裁決,認定境外進口模組已對國內產業造成嚴重損害,意味著後續發展並不樂觀。至於接下來程序,則是在103日召開第一次聽證會,決定實際的救濟措施,之後在1113日送交美國總統川普。而川普會在60日內(明年元月12日前)決定是否啟用。

EnergyTrend分析師蔡篤慰指出,據ITC裁定,之後貿易保護門檻很有可能會根據美國本土製造商與進口產品間的模組售價差制定稅率,或根據美國製造商的製造成本制定進口最低價限制,若ITC沒有作進一步產品區分,最終有可能會採當初Suniva所提出的要求。在拉高門檻後,也將直接衝擊大型電站的需求,預估美國2018年市場需求恐將因此腰斬、大幅下跌到5.5GW

EnergyTrend認為,美國業者會在201啟動前再度拉貨增加庫存,屆時整個庫存量要等到明年中才會消化完畢。換言之,台、陸廠在內的太陽能業者雖在年底還有一段好光景,但明年恐怕就要度小月了。

[Home]


Confidentiality Note
本郵件含有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機密資訊、或受法律保護之資料,唯有原發信人指定之收信人得閱讀或使用本郵件之內容。如您並非被指定之收信人,請立即將本郵件及所有附件予以刪除;請勿揭露、儲存或使用本郵件之任何資訊,並請您立即告知原發信人本郵件的傳遞錯誤。謝謝您的合作。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ny attach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from Inventec 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and/or privileged and intended to be solely for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s or entities named in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e aware that any disclosure, saving or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ttachmen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f you have received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n error, please notify us immediately, and delete the e-mail and attachments.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