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7 全球產業資訊

 1要聞

  1.1國際

   1.1.1. 國際油價大漲 多頭市場來臨  [經濟日報]

 2財經

  2.1中國大陸

   2.1.1. 全球前10大獨角獸 陸企占4  [工商時報]

  2.2亞洲

   2.2.1. 亞銀:新興亞洲經濟加速擴張  [經濟日報]

 1產業相關

  1.1Cloud Computing

   1.1.1. 馬雲李嘉誠 合推港版支付寶  [經濟日報]
   1.1.2. NVIDIA黃仁勳:摩爾定律已終結 現與大陸AI五巨頭合作  [電子時報]
   1.1.3. 兼具靈活和成本效益 eFPGA漸受到重視  [電子時報]
   1.1.4. 三星推動AI First策略 設立總部直屬AI委員會統籌  [電子時報]
   1.1.5. 1H17全球蜂巢式IoT裝置連接數達5億個  [電子時報]
   1.1.6. 光達產業進展:自動駕駛業者發展需求多 光達供應商獲資金挹注  [電子時報]
   1.1.7. 大數據分析正改變交通運輸的未來面貌  [電子時報]
   1.1.8. 黃仁勳 嗆摩爾定律已過時  [工商時報]
   1.1.9. 中華電、思科結盟 搶攻5領域  [工商時報]

  1.2Smart Mobile

   1.2.1Wearable

    1.2.1.1. 精準醫療 智慧衣助陣  [經濟日報]
    1.2.1.2. 宏達電投資VR 加碼1.2  [經濟日報]
    1.2.1.3. 鄭俊卿:蘋果智慧手錶有賣點  [工商時報]

   1.2.2Smartphone

    1.2.2.1. 郭明錤:iPhone X 預購衝5,000萬支  [經濟日報]
    1.2.2.2. 聯發科回神 三外資挺  [經濟日報]
    1.2.2.3. 蘋果新機出師不利  Android陣營憂連鎖效應 全球手機市場若無活水 供應鏈全受衝擊  [電子時報]
    1.2.2.4. HMD行銷長Pekka Rantala專訪:善用夥伴關係 Nokia 8強勢上市 Nokia終將重回一線手機品牌大廠  [電子時報]
    1.2.2.5. 蘋果葛越肩負收復大陸市場重責大任  [電子時報]
    1.2.2.6. CMR:智慧型手機侵蝕 印度2Q17平板電腦市場持續衰退  [電子時報]
    1.2.2.7. i8成本多300 漲價1500 研究報告:蘋果不壓縮利潤 彭博訪調:獲利率約38%  [蘋果日報]
    1.2.2.8. 郭董押對寶 iPhone明年下單JDI 韓媒:仍有LCD 放棄全換OLED計劃  [蘋果日報]
    1.2.2.9. 三星摺疊智慧手機 料明年亮相  [蘋果日報]
    1.2.2.10. Nokia 8 台灣  101日開賣  [工商時報]

  1.3IT Industry

   1.3.1. 陸面板二哥放棄分拆上市  [經濟日報]
   1.3.2. 鴻海大徵才 拚跨國布局  [經濟日報]
   1.3.3. 台達電買下晶睿49.2%股權  [經濟日報]

  1.4Personal Computing

   1.4.1. SK海力士入股東芝記憶體 出資絕非重點 東芝要的是一起再創高峰的夥伴  [電子時報]

   1.5.1. 日工業機器人進擊大陸:川崎重工攻陸中小企業自動化商機 中長期看好醫療機器人事業  [電子時報]

  1.6Solar(Green Energy)

   1.6.1. 太陽能矽晶圓綠能掃5年虧損陰霾 9月轉盈 旗下模組廠也賺錢  [電子時報]
   1.6.2. 印度發展電動車:印度電動車發展起步慢 官方看好滲透速度將一鳴驚人  [電子時報]

[Home]


2017/09/27 1.1.1. 國際油價大漲 多頭市場來臨 [ 經濟日報 任中原]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計劃延長減產,全球石油消費增加,及伊拉克庫德族獨立公投使當地石油出口面臨威脅,帶動紐約油價勁揚,且已比上一波低點回漲20%,進入「多頭」市場。

土耳其總統厄多安25日警告伊拉克庫德族的獨立公投行動,表示土耳其能關閉庫德區石油出口的油管;他表示,「我們有塞子;只要我們鎖住,便能搞定」。

庫德區每天運出約55萬桶的原油到土耳其的傑伊漢港。

倫敦布侖特11月原油期貨25日大漲3.8%至每桶59.02美元,漲抵20157月來高點,從6月以來已上漲逾30%。該期貨26日盤中回檔1%,報每桶58.37美元。

紐約西德州中級原油25日也漲3.1%至每桶52.22美元,是今年4月來高點。該期貨26日盤中也回跌1%,報每桶51.66美元。自本月跨國機構調高原油需求預估、加上OPEC持續減產以來,國際油價已漲10%,若庫德族公投決定獨立引發政治危機,可能擴大OPEC減產效益。

庫德區石油出口量從2014年起激增,在維多、托克、嘉能可及俄羅斯國營石油等公司協助下進行。截至25日止作業依然順利,油市對庫德石油出口展望仍相對樂觀。

油價另一利多是工業國家及新興市場原油需求都增加,是十年來首見使全球庫存吃緊。中國為戰略庫存,進口持續增加。

花旗商品交易研究主管表示,由於石油業減少油源探勘及開發投資,油市最早2018年初將出現市場緊俏;托克集團也警告,2019年全球油供量每天將減少900萬桶,屆時油市可能面臨供給短缺。

專家看油價 欲高不能

未來二、三十年全球原油需求預估將維持高原期,曾任多家能源企業與機構顧問的油市專家巴特勒(Nick Butler)認為,目前國際油價每桶4560美元的區間將是「天花板」,而非「地板」。未來全球原油需求預估為平均每天約1億桶,反映電動車增加後使汽油需求減少,但貨運用柴油、飛機燃油及石化業相關原油需求增加。

巴特勒認為,需求成長應不致因油價大漲而遭破壞,但新供給充足將抑制油價漲勢,目前每桶4560美元的區間將是「天花板」,而非「地板」。

全球石油不會短缺。英國石油(BP)統計,去年底時全球石油蘊藏量為1.7兆桶,比1980年的數字倍增。

「蘊藏量」是指已確認且具商業開發價值的油藏。超出「蘊藏量」者稱為「資源量」,是指相信存在、但還無法確定是否具有開發價值。

巴特勒說,多數的「蘊藏量」都位於成本已低地區,例如中東,且設施完備,只需有限投資就能成為新油田。

許多生產中的油田也擁有大量「蘊藏量」與「資源量」。目前整個石油業的原油開採率(ARF)介於35%45%間;隨蘊藏量管理科技進步,ARF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能增產數十億桶。

過去三年來全球石油業都採用新科技降低成本;現在只要油價維持50美元,大部分業者都能存活,業者還依據新成本基礎啟動新一波開採計畫。

Redburn投資公司還指出,美國頁岩油仍處於「嬰兒期」,鑽探、機器學習等科技進步可能使生產成本從目前每桶約50美元降到2530美元,再壓低石油業成本基礎,且未來科技再進步,中國及阿根廷都能量產頁岩油。巴特勒說,全球油源將不虞匱乏,間歇性油價動盪是政治不穩所致,但石油需求也不會在短期內消褪,傳統碳氫燃料時代距離結束還早得很。

[Home]


2017/09/27 2.1.1. 全球前10大獨角獸 陸企占4 [ 工商時報 賴瑩綺]

美國知名創投研究機構CB Insights公布最新「全球獨角獸公司榜單」,總計214家企業上榜、以電商企業最多。以排名看,前10名中,有6家美國企業,其餘4家皆為大陸企業,分別是滴滴出行、小米、陸金所及新美大。

獨角獸企業是指估值超過10億美元,但未上市的新興創業公司。

第一財經報導,榜單顯示,大陸是擁有獨角獸企業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美國;在上榜的214家企業中,大陸占據了55家。

以排名看,前10名中,大陸叫車平台滴滴出行以500億美元的估值奪得第2,僅次於估值680億美元的Uber。小米以460億美元的估值榮登第3。金融資產交易公司陸金所估值185億美元,位居第8O2O(線上帶動線下營銷)平台美團網與大眾點評網整併後的新美大,估值為180億美元,排在第9位。

此外,今日頭條、大陸2大共享單車公司摩拜及ofo、蔚來汽車等公司今年新晉入圍。

而在本次榜單中,電商領域誕生了最多的獨角獸企業,其次是互聯網軟體服務和金融科技(FinTech)領域。

中國新聞網報導,獨角獸公司被視為新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風向標,代表著科技轉化為市場應用的活躍程度,它們主要出現在高科技領域,互聯網領域尤為活躍。從行業分布上看,大陸共有16個大行業誕生了獨角獸公司。其中,電子商務、金融、文化娛樂行業在數量上分列前3,占了總數的46%。

另據CB Insights測算,要想成長為獨角獸公司平均需花費6年,至少需要9,500萬美元的融資來幫助自己成長,不過,這個平均成長時間在大陸正逐步縮短。2015年以來,受到政策扶持、資本規模大幅增加、互聯網蓬勃發展等利好因素推動,一批大陸創業公司正快速壯大。

稍早,由風投顧問公司德勤和投中資訊聯合發布的「中美獨角獸研究報告」稱,未來幾年,大陸將在企業服務、醫療、汽車、交通、消費者升級、物聯網等領域出現更多的獨角獸公司。

[Home]


2017/09/27 2.2.1. 亞銀:新興亞洲經濟加速擴張 [ 經濟日報 易起宇、余曉惠]

亞洲開發銀行(ADB26日在最新成長展望報告表示,拜全球貿易改善和中國經濟擴張所賜,亞洲開發中國家經濟今明兩年都將加速成長,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也獲上修。但亞銀警告,美國緊縮貨幣政策將帶來風險。亞銀預測,亞洲開發中國家今、明年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5.9%5.8%,與7月的預測相同,但高於4月時預估的兩年皆成長5.7%

亞銀預期,中國經濟今明兩年將分別成長6.7%6.4%,亞銀首席經濟學家澤田康幸表示:「在全球貿易復甦和中國強勁動能的支撐下,亞洲新興經濟體的成長展望將持續看增。」

澤田康幸說,亞洲開發中國家應善用有利的短期經濟展望投資基礎建設、提高生產力,以及維持健全的經濟政策,以提升長期成長。

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獲上修至2%,比4月的預測高0.2個百分點,明年預估值維持在2.2%。馬來西亞今年成長率預估上調至5.4%;南韓增至2.8%

不過,印度今明兩年的成長預測,則分別遭下調至7.0%7.4%,低於原先預估的7.4%7.6%

亞銀指出,在國際油價趨穩之際,亞洲開發中國家的通膨也大致仍在當局的可掌控範圍內,今年的平均預估值遭調降0.6個百分點至2.4%,主因是油價回穩有助降低各國燃料價格。

亞銀也表示,因美國聯準會(Fed)即將開始縮減資產負責表及持續升息,各國政策決策者必須為可能的資金外流和借貸成本升高預做準備。台灣、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可望受惠於貨幣寬鬆政策,但菲律賓和南韓的刺激計畫將因為通膨壓力增強而前景黯淡。

這家總部設在菲律賓馬尼拉的跨國機構說,全球流動性趨緊考能壓低資產價格,並使銀行業資產負債表面臨壓力,而美國公債殖利率攀高的礦也可能蔓延到亞洲,推升此地區的長期融資成本。

台灣獲上修 半導體給力

鑑於全球經濟好轉點亮出口展望,台灣與南韓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都獲得亞洲開發銀行(ADB)上調,但亞銀也警告,新台幣持續升值可能傷害出口,南韓則面臨家庭負債增加的潛在衝擊。

亞銀上調台灣今年的成長預測提高0.2個百分點至2%,主因是半導體出口表現持續優於市場所料,其他利多還包括機械和設備為主的投資增加,且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已於7月公布施行,未來幾個月有望出現大型的建設投資。

亞銀說,內外需求皆旺,使台灣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2.4%,優於去年上半年的0.5%增幅。上半年淨出口對GDP0.5個百分點貢獻,內需增幅拉抬GDP的幅度更大、為1.7個百分點,民間消費和投資的貢獻各半。

但亞銀警告,新台幣兌美元持續升值,最終有可能傷害到出口,尤其中國對台灣的半導體需求早已持續減緩。

南韓今年的成長預測也獲亞銀調升0.3個百分點至2.8%,除了出口展望好轉,亞銀還看好南韓政府規劃提高最低工資等一連串措施,能帶動消費者需求回溫。

[Home]


2017/09/27 1.1.1. 馬雲李嘉誠 合推港版支付寶 [ 經濟日報 林則宏、李仲維]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旗下的螞蟻金服,與香港首富李嘉誠的長江和記實業(長江和記),26日宣布組成戰略合作夥伴聯盟,雙方將共同營運香港版的電子錢包—「支付寶HK」。

根據長江和記發布的新聞稿,雙方將組成合資企業,共同營運電子錢包「支付寶HK」,進一步整合線上線下的支付服務。

除提供大陸民眾在海外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可以使用「支付寶」消費,螞蟻金服近幾年也積極輸出支付寶服務系統,目前已進軍印度、泰國、韓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市場,提供在地化電子錢包服務。

以港幣付款的「支付寶HK」已於今年 5 月推出,前兩周就已吸引超過10萬名活躍用戶使用。目前已有超過4,000家香港零售商戶,提供「支付寶HK」掃碼支付服務。

除支援店內付款服務外,透過「支付寶」的應用程式內,香港民眾還可享用各式各樣生活休閒娛樂和服務,包括購買保險產品等。

長江和記稱,該公司業務遍及全球,核心業務涵蓋港口、零售、基建、能源和電訊。目前旗下的零售業務擁有超過1.24億名客戶,電訊客戶超過1.23億名。此外,在香港還經營超過600多家店舖,為消費者提供電訊服務,以及銷售食品、電子產品、葡萄酒和健康及美容產品。

長江和記集團聯席董事總經理霍建寧表示,合資企業將能為香港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提升至另一層次。長江和記的龐大市場網絡和豐富營商經驗,結合螞蟻金服的科技專長,將帶來龐大效益。

螞蟻金服首席執行官井賢棟則指出,目前每個月有數以百萬計人次進出粵港澳大灣區,螞蟻金服致力為該區居民提供全方位電子金融服務。相信不久的將來,用戶便可真切體會到此次策略夥伴合作所帶來的多種好處。

大陸網路財經媒體《華爾街見聞》引述市場人士分析稱,以支付寶為代表的行動支付產業已成為中國少有,可整體對外進行技術和模式輸出的產業。

伴隨著技術出海,螞蟻金服及支付寶國際網路開始成形,香港則是國際合作的重要一步。

大陸蓬勃發展的行動支付正在引起國際媒體與國家的關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日前就在國慶演說中,稱讚中國在電子支付領域的發展,並提及新加坡也要將此作為「智慧國家」的發展重點。

阿里增持菜鳥股權至51%

阿里巴巴表示,將斥資人民幣53億元(約新台幣243億元)將所持菜鳥網路的股權,從47%增至51%

路透報導,阿里巴巴在聲明中還表示,未來五年還將另外投資人民幣1,000億元(約新台幣4,600億元),擴大其全球物流網路,最終達到包裏配送在全大陸24小時到貨,全球72小時到貨。

增資後,阿里巴巴持有菜鳥股權將從原來的47%增加到51%,並新增一個董事席位,從而占董事會七個席位中的四席。

阿里巴巴表示,未來增資的人民幣1,000億元投入除了繼續投資數據技術等領域的研發,還將主要用於和物流夥伴共同推進智慧倉庫、智慧配送、全球超級物流樞紐等核心領域建設,對於物流網路的建設將繼續輕重有度,以解決客戶問題、提升社會物流效率為目標。

菜鳥網路2013年由阿里巴巴、銀泰集團、復星集團以及幾家物流公司聯合創建。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表示,隨著新零售戰略的推進,阿里巴巴將更大程度上加強生態中的商業和物流能力,在物流關鍵領域加大投入,打造服務於中國乃至全球的高效物流網路。阿里將繼續加深和物流合作夥伴的合作,共同致力於新的目標。

對於此次阿里巴巴增持菜鳥,漢森供應鏈總裁、中國電商協會物流專家黃剛對全天候科技表示,阿里的動作目的在於對菜鳥絕對控股,未來阿里新零售的核心在供應鏈的控制,供應鏈的控制在大數據和金融,逐步弱化線上平台的交易。

菜鳥網路8月初宣布,大陸最大的智慧倉庫在廣東惠陽上線啟用,「一個機器人抵三個揀貨員」。騰訊旗下的京東也推出首個全程無人分揀中心,營運效率提升四倍。

兩大電商巨頭「物流」大戰開打,都靠機器人及AI爭高下。

目前在阿里巴巴平台上,菜鳥智慧倉配網路在大陸1,000多個區縣提供當日達、次日達服務,天貓超市在生鮮領域推出1小時送達的極速物流。在農村網路方面,菜鳥搭建覆蓋全大陸近三萬個村莊的送貨進村服務。

馬雲:挑戰變大了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說:「我們的挑戰不亞於任何一家小企業碰到的挑戰,只是我們遇到的挑戰力度更大了。」

中新社報導,馬雲25日在加拿大出席「門戶2017」(Gateway17)的加拿大中小企業論壇指出,無論從規模還是增長速度而言,阿里巴巴已不是一家一般的企業,面臨人才、海外市場等諸多挑戰。

首先是人才的挑戰。馬雲認為,阿里巴巴沒有榜樣可學,人才不一定跟得上。

其次,社會、包括海外市場對這樣一個民營高科技、大體量平台的成長有「不適應期」,同時又對其增長有相當的期待值。這帶來了政策的挑戰、傳統意識的挑戰,以及阿里巴巴能否持續創新的種種挑戰。

馬雲說:「我覺得我每天膽戰心驚、如履薄冰地在做,否則我們不可能要出那麼多差、幹那麼多事、見那麼多人。我們這18年所經受的挫折、壓力和挑戰,一般的企業68年都做不到這樣。

談及離百年老店還有多遠的話題,馬雲形容自己是「度日如年」,這18年真是68年、78年的努力。

但他並不認可阿里巴巴是一個「商業帝國」的說法,而強調「生態」二字。馬雲說,帝國是我說了算,「生態」是生態裡面的企業說了算。這是兩種不同的理念和思想。

他解釋了阿里巴巴要參與打造「第五大經濟體」的願景。作為一個幫助、支持大量企業成長的平台,他為阿里巴巴設下若干目標。

[Home]


2017/09/27 1.1.2. NVIDIA黃仁勳:摩爾定律已終結 現與大陸AI五巨頭合作 [ 電子時報 徐靜初]

黃仁勳表示GPU的計算能力發展速度超越摩爾定律。

繼英特爾(Intel)10奈米製程在北京全球首發之後,NVIDIA創始人黃仁勳26日在北京GTC大會開場演講中,斬釘截鐵稱「摩爾定律已經終結」!CPU時代的沒落意味GPU計算的崛起;同時,他也宣布NVIDIA圍繞GPU為中心的計算生態,已獲得大陸人工智慧(AI)五巨頭的青睞,都積極使用NVIDIA GPU產品與平台。

黃仁勳北京會場公開吐槽英特爾

要知道,就在幾天前英特爾才剛剛在北京「精尖製造日」上強調 「摩爾定律不會失效」,而且信誓旦旦展示全球首發的10奈米製程晶圓。NVIDIA創始人黃仁勳26日卻跟著也在北京的發布會上公開吐槽英特爾。他在GTC北京站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AI的趨勢、挑戰與機遇」。他說,CPU電晶體數每年成長50%,但CPU的性能每年僅成長10%、設計人員無法再創造出可以實現更高指令集並行性的CPU架構。

黃仁勳拋出的論調是,摩爾定律已是「過時的定律了」,是一種緩慢的定律,而現在處於超級摩爾定律時代。GPU的計算能力發展速度超過了摩爾定律,神經網路的性能發展也超過了摩爾定律,GPU將取CPU計算而代之崛起。

AI方面,NVIDIA和英特爾其實彼此較勁已久,前者強調GPU是未來,後者強調CPU更優秀。黃仁勳指出,NVIDIAGPU可以彌補CPU的不足,加強高強度計算負載,是面向AI等未來應用場景最理想的方案。

他還宣布了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京東與科大訊飛大陸五大客戶,已經在雲服務中使用上Volta GPU,華為、浪潮、聯想等伺服器廠商也部署了基於HGXGPU伺服器。

同時,大會上也全面展示出NVIDIA當今計算產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涉及領域包括AI、深度學習、醫療保健、虛擬實境(VR)、加速分析和自動駕駛汽車等實力。

NVIDIA AI獲大陸AI五巨頭青睞

NVIDIA展示了最重要的產品TensorRT 3TensorRT 3一款AI推論加速器,支持所有框架、所有機型。有了TensorRT 3,未來不需要龐大的資料中心,能面對更多樣的應用,可以節省更多的錢。目前,他宣布,大陸AI五巨頭: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科大訊飛都已採用了NVIDIA的推論平台。

此外,也與海康威視聯手,利用TensorRT,發布端到端的智慧視頻解決方案,目標是直接從視頻中語音搜索尋找答案,未來能廣泛落實到智慧城市相關領域中。

除了TensorRT 3以外,NVIDIA還宣布與大陸OEM廠商展開合作,共同推出基於Tesla V100HGX-1加速器;NVIDIA正與華為、浪潮、聯想等公司展開合作,準備共同推出基於Tesla V100晶片的HGX-1加速器。希望使用這些技術的用戶,可以在近期獲得有這些公司生產的OEM產品。

黃仁勳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目前CPU並不是AI相關計算的最佳選擇。以大陸語音辨識領域的著名廠商科大訊飛為例,以其語音產品每天5億人次的訪問量、每次平均15分鐘的使用時間來計算,要滿足此計算量將要花費10億美元來搭建基於CPU資料中心,這包括20萬個CPU伺服器,以及100兆瓦的耗電量。

HGX伺服器則是在8Tesla V100加速單元的基礎上搭建的AI專用加速器,單個HGX伺服器在語音∕圖像識別推論方面的計算性能相當於150個傳統CPU伺服器。他強調,一台HGX-1就可以為用戶提供足夠的CPUGPU應用。在深度學習任務中,HGX-1與傳統基於CPU的伺服器相比,性能可以提升100倍,AI訓練任務的花費為後者的5分之1AI推論的10分之1。黃仁勳表示,每台V100伺服器可以為客戶節省50萬美元的成本。

NVIDIA也宣布已開始與阿里雲、百度雲、騰訊雲等平台展開合作,將搭載新一代Tesla V100晶片的伺服器大規模投入使用。

在智慧物流領域,NVIDIA展示了搭載Volta晶片的新一代終端晶片Xavier,並宣布該晶片將會出現在下一代Jetson系統上。NVIDIA將自2018年第1季起為京東的物流機器人與無人機率先提供支援,2018年第4季大規模供貨。京東則稱,約在2022年將會部署100萬台無人機用於物流。

黃仁勳認為,AI技術、使用場景(關係到資料)和計算能力,促成了首批AI先鋒公司。作為晶片的供應商,他希望與所有致力於拓展AI前景的數千家企業展開合作。

[Home]


2017/09/27 1.1.3. 兼具靈活和成本效益 eFPGA漸受到重視 [ 電子時報 蕭菁菁、楊智家、涂翠珊]

現場可編程閘陣列(FPGA)應用越來越廣泛,由於FPGA含括的系統逐漸增多,因此需要更多樣化和複雜的設計,嵌入式FPGA(embedded FPGAeFPGA)具有可靈活調整和節省成本的優點,因而逐漸受到重視。10年前FPGA主要應用於工業、醫藥、自動化和航太產業,目前在這些市場仍受到倚重,近來FPGA也打入人工智慧(AI)、資料中心、物聯網(IoT)、網路、測試和量測儀器、無線通訊設備。

此外,FPGA供應廠還鎖定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資料儲存壓縮∕解壓縮和影片處理等應用,eFPGA正好符合市場不斷變化需求。

廠商Achronix的行銷副總裁Steve Mensor透露,該公司使用22奈米製程的FPGA仍為公司貢獻多數營收,但新的eFPGA產品2017年營收佔比將會超過20%

Flex Logix執行長Geoff Tate則是比喻,當前的eFPGA猶如許多年前的處理器,當時主要應用市場為個人電腦(PC)逐漸轉入行動電話,從而催生嵌入式處理器。在eFPGA市場,想要成功和滿足客戶不同的需求,關鍵在於靈機應變來調整技術。

多年來市場對eFPGA需求持續轉熱,但有技術的廠商不想做。多年來廠商們將FPGA定位為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的廉價選項,而不是為市場創造一種新的ASIC。晶片廠會先生產FPGA,等到有足夠的量符合成本時,將設計轉為一種ASICFPGA供應商花了許多行銷經費在功率和性能,以及配置能力和簡易設計上,爭相採用最先進的製程,試圖趕上尖端ASIC供應廠。

但這場戰役在製程縮小至28奈米以下時開始崩解。在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時期,開發先進ASIC的成本面臨難題,跨入新製程時,困難度和成本雙雙提高,而且終端市場也被兩大行動巨頭所主宰,所幸一個新市場此時正逐漸打開。

賽靈思(Xilinx)FPGA和系統單晶片(SoC)產品管理和行銷主任Kirk Saban表示,現在有許多廠商不只做FPGA,同時也跨足嵌入式處理器應用和市場。就產品複雜性而言,FPGA能做到的越來越多。其中包括先進封裝解決方案、多元處理器SoC、無線射頻(RF)SoC,以及綜合高頻寬記憶體技術。

eFPGA則是其中一個新的概念,它吸引人之處在於可以使用多種形態、尺寸打造應用,可程式邏輯(programmable logic)的經濟公式(economic formula)甚至為之改變。

Tate透露,雖然FPGA晶片往往具有高性能、使用先進製程技術,但耗電量大,也相當昂貴。相對地,eFPGA可以按照客戶的要求調整製程,從180奈米到16奈米均可。FPGA使用的金屬層相當多,客戶都想省錢不想使用太多金屬層,而且要求的規格林林總總,有些公司要相當大型的,也有只要小型的,這時eFPGA就比較符合需求。

Mensor表示,如果不在意昂貴的開發成本和風險(如客戶更改晶片設計)ASIC是比較好的解決方案,但其缺點是有錯誤會導致產品延誤。這正是FPGA相對優良的地方,在測試階段發現問題,可以改變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的編碼,重新配置FPGA

eFPGA似乎兼容兩者的優點,可以使用任何製程架構在任何的SoC,同時也可當成先進封裝的加速器,也能嵌入單晶片解決方案。

不過,在新興和現有的應用市場當中,eFPGAFPGA都面臨諸多不確定性,自動汽車和機器學習正重新定義科技,而且製作過程在穩定前需要經過多次轉速(rev),才能確保足以產生合理的報酬。

不過,可程式性確實是一個吸引人的設計模式,而且在部分市場,特別是機器學習,FPGA表現也優於其他處理器,主要是拜FPGA採用定點計算(fixed point calculation)而不是浮點(floating point)之賜。專家還指出,從電力和性能來看,FPGA都比GPU略勝一籌,因為FPGA可以容納更多的程式晶片。

從機器學習的角度來看,GPU在訓練方面較拿手,FPGA在推論的表現較佳。英特爾(Intel)試著結合中央處理器(CPU)FPGA,效果如何有待觀察。現在看來GPU在機器學習領域佔有比較大的優勢,除了更方便、更常見之外,大家都知道GPU,也懂得如何使用,有一個很好的生態系統,但FPGA也正急起直追。

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推估,未來約10%FPGA將應用於國防和航太電子市場,獨立式FPGA(discrete FPGA)則應用於自動電子、通訊∕數據∕網路加速和感測器融合。

此外,Tate透露,eFPGA最大應用市場是IoT和微控制器、網路和資料中心晶片,以及航太和國防產業。有一些企業認為,由於eFPGA可用於各種製程,因此將會越來愈受到重視。

英特爾推5G MTP 有助推升自有處理器需求

英特爾推出5G MTP平台,可協助其在全球5G硬體競賽中保持領先優勢。

英特爾(Intel)日前發表5G行動測試平台(Mobile Trial PlatformMTP),目標在非獨立5G新無線電(NR)標準標準結束後,將開始與全球領導級電信設備製造商合作,確保在初期5G NR標準網路環境中裝置的成功操作性,儘管英特爾是間硬體廠商,但由於5G時代將由軟體掌控大局,因此英特爾推5G MTP將有助其在全球5G硬體競賽中的領先態勢,不僅有助英特爾商用化處理器需求成長,預期也可拉抬英特爾Xeon Phi處理器及現場可程式邏輯閘陣列(FPGA)晶片需求,等於透過5G軟體拉抬硬體銷售。

根據Seeking Alpha網站報導,5G將可望較4G可提供人工智慧(AI)更廣泛的應用範圍,隨著以虛擬化為基礎的軟體定義網路(SDN)快速成熟,如今AI軟體應用逐漸能夠更智慧化的運行於5G無線網路環境中,顯示5G時代將由軟體所掌控,這對以硬體為主的英特爾來說將是好事。

部分全球領導級電信營運商與網路大廠如AT&TVerizonGoogle等,此前成立了開放網路基金會(ONF),要為這塊領域帶來開放資源,英特爾、華為(Huawei)與思科(Cisco)同樣有加入ONF,而ONF也投入一項名為「CORD(Central Office Re-architected as a Datacenter)的專案項目,並已成功完成既有硬體裝置虛擬化的龐大任務。對英特爾來說,這是提振該公司特別是硬體加速器銷售表現的一個龐大契機。

對全球要成功部署5G而言,電信營運商將必須確保在雲端環境下,網路環境能夠與未來的智慧型裝置進行完全的操作性。就5G而言,SDN與網路功能虛擬化(NFV)將成為兩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如Verizon指出,SDNNFV真的是5G將如何被部署的基礎。對NFV而言,FPGA扮演顯著的角色,5G將提振英特爾FPGA銷售也不再是個秘密。

從英特爾布局來看,產品多樣化也是英特爾的競爭優勢,將有助英特爾提振其物聯網(IoT)團隊以及可程式解決方案事業部(PGG)的營收。

超微Epyc採多晶片模組 可望與英特爾一搏

超微(AMD) Epyc伺服器處理器大膽採用多晶片模組(MCM)挑戰英特爾(Intel)Xeon處理器。儘管在一些極端狀況(corner case)可能仍不敵Xeon,但Epyc在成本及產量上都較有優勢。投資銀行Canaccord Genuity因此相當看好超微未來的股價表現,並對超微前進7奈米製程表示樂觀其成。

Barron's引述Canaccord Genuity分析師Matthew Ramsay指出,超微看準多晶片模組在成本與產量上的優勢,決定採用4晶片模組與英特爾的單一矽晶封裝一拚高下。超微預估,4晶片32核心封裝比起單一32核心封裝可多省下41%的成本。儘管多晶片模組在某情況下可能會產生非統一記憶存取(NUMA)延遲,但基本上所有高層級軟體與現代OS內核都有能力處理NUMA架構,因此應該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

Epyc具備重要的可靠性、可用性、以及可服務性(RAS)功能,而超微的Infinity Fabric互連架構又進一步提升了系統設計的彈性及可擴充性。因此Epyc絕不只是將4顆桌上型電腦CPU串在一塊而已。

Canaccord Genuity預估,Epyc伺服器處理器,以及陸續推出的14奈米、7奈米Zen核心產品,將可為超微在2020年前創造出11.5億美元的伺服器營收,且Ramsay表示這個數字還只是保守估計。

超微預計在2018年從目前的14奈米製程投入更先進的7奈米製程,而直接跳過10奈米製程。超微的7奈米晶片在性能、密度、功率方面表現大致與英特爾10奈米晶片相當。Ramsay預測,在2018年到2019年這段期間,超微晶片的製程技術將能擺脫多年以來的劣勢,首次與英特爾並駕齊驅。

至於超微為對抗NVIDIA所推出的Vega繪圖晶片,Ramsay則是對其性能與效能功耗比感到有些失望。不過Ramsay表示,在20187奈米的Navi GPU推出前,加密電子貨幣需求的增加將有助於推動超微固態繪圖晶片銷售成長。

此外Ramsay提出,超微的Ryzen CPU晶片將會越來越常被戴爾(Dell)、惠普(HP)、聯想、華碩、宏碁等廠商採用。超微瞄準企業市場推出的Ryzen Pro,便會出現在戴爾、惠普、聯想於2017年下半推出的產品。Canaccord Genuity預估,超微2017年的PC CPU業務,將可比前一年成長50%,而這大部分可歸功於Ryzen桌上型產品,以及新的14奈米Zen產品獲利。

[Home]


2017/09/27 1.1.4. 三星推動AI First策略 設立總部直屬AI委員會統籌 [ 電子時報 范維君]

三星決定在總部轄下設立直屬的AI委員會,加拿大也計劃設立AI研究所,AI委員會的委員長將由CE部門長尹富根擔任。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計劃全面提升人工智慧(AI)戰力,決定在總部轄下設立涵蓋半導體、行動裝置及家電等事業範疇的AI委員會,期望整合過去分散的AI戰力,預計由消費電子事業部(Consumer ElectronicsCE)的部門長尹富根領導。此外,為了強化AI研發與競爭力,也計劃在加拿大新設AI研究所。

根據韓媒亞洲經濟報導,相關人士稍早表示,三星為了強化AI實力,決定在總部轄下設立直屬AI委員會,加拿大也將設立AI研究所。據了解,三星在總部轄下設立AI委員會的主要目的,在於全面強化三星AI競爭力,整合各事業部門發展戰略,AI委員會的委員長將由CE事業部社長暨部門長尹富根擔任。

相關人士解釋,發展半導體、行動裝置等各事業部門的AI競爭力固然重要,但是為了全面提升三星整體AI戰力,因此認為有必要設立跨事業的AI委員會,並且直接隸屬於三星總部轄下。此外,尹富根目前擔任三星物聯網(IoT)委員會的委員長,AI委員會如由同一人擔任,將有助於提升決策效率。

另一方面,三星也宣布將於加拿大新設AI研究所。過去三星發展AI多以購併方式進行,成立研究所之後,等於宣誓三星將展開自己的AI研發。2016年三星購併Viv Labs,這家公司創辦人為蘋果(Apple)Siri核心研發者,三星Bixby就是Viv labs的代表作。

三星設立AI委員會之後,目前各事業部以Bixby為中心的產品開發方式,未來將統籌由AI委員會管理,並且開始推動「AI優先」(AI First)戰略。相關人士進一步表示,未來從產品研發到提供服務,AI將是三星最優先考量的重點。

三星決定設立AI委員會的同時,也宣布於加拿大設立AI研究所。對AI研發而言,加拿大可說是研究風氣最為活潑的「聖地」,三星將研究所設在加拿大,不但有助於同業技術交流,也能產生最大綜效。事實上,稍早8月三星綜合技術院,已於加拿大蒙特婁大學設立AI實驗室(Lab)

業界專家解釋,加拿大光算多倫多與溫哥華,就有超過百家的AI相關業者,三星將AI研究所設在加拿大,不但有助於業界合作,也有利於吸納優秀人才,最先提出深度學習概念的Geoffrey Hinton,目前就在多倫多大學擔任教授。

三星美國研發中心(Samsung Research AmericaSRA)位於矽谷,儘管目前負責AI研發,預料未來三星AI研發樞紐將轉至加拿大。然而目前三星仍在考慮,究竟該把AI研究所設於溫哥華既存的研究中心,或是在多倫多另闢新研發基地。

三星強化AI不遺餘力,2017年三星未來技術育成中心指定研究項目,其實就包含不少AI相關技術。負責三星先進技術的DMC研究所(Digital Media & Communications R&D Center),日前也於美國紐約舉行「三星全球AI論壇」,由CE部門長尹富根領軍,DMC研究所的所長金昌容等30多名三星高層皆出席了論壇盛會。

[Home]


2017/09/27 1.1.5. 1H17全球蜂巢式IoT裝置連接數達5億個 [ 電子時報 茅堍]

2017年上半全球蜂巢式IoT連接數已達5億個,預計未來2~3年連接數將會倍增。

蜂巢式(Cellular)電信連網模組具有將各不同平台裝置,安全且可靠的與網際網路相連的能力。是以該模組在由先前單純M2M連結,轉向物聯網(IoT)或智慧物聯網(Intelligent Internet of ThingIIoE)的發展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調研機構Counterpoint表示,蜂巢式IoT模組具有降低成本,與擴大解決方案範圍等多項優點,這使得該模組市場近年呈現蓬勃成長。尤其是隨著蜂巢式通訊技術不斷發展,更是大幅提高了頻譜效益,和資源利用。

雖然2017年上半傳統2G/3G/4G蜂巢式模組出貨規模仍佔整體蜂巢式模組出貨規模的90%,但隨著功耗與成本更低,並且具有遠程蜂巢網路連接能力的新一代低功耗廣域網路(LPWAN)技術進入市場,如窄頻物聯網(NB-IoT)模組與LTE Cat-M等,預計在中短期內,蜂巢式模組市場組成就會快速發生變化。

資料顯示,全球蜂巢式IoT連接數歷經約10年的發展與成長後,在2017年上半達到5億個。預估未來2~3年內,連接數將會再增加5億個。

而為滿足連接數增加的需要,蜂巢式IoT模組市場需求將會快速揚升,尤其是在低功率應用上對LPWA模組的需求,以及在如連網汽車等應用方面對4G/5G模組的需求。

除了蜂巢式IoT模組外,如SigfoxLoRaWAN等其他非蜂巢式LPWAN連網技術也會在超低功耗、低成本,以及較小範圍部署應用中佔有一席之地。而在此種情形下,預期不少業者將會採取結合蜂巢式與非蜂巢式連網技術的營運策略,然後針對實際應用類型和規模,進行不同的IoT連結技術部署。

就業者而言,2017年上半全球前五大蜂巢式IoT模組業者合計出貨量,佔所有業者總出貨量的65%;前五大業者合計營收,則是佔了整體市場規模的85%

其中大陸芯訊通無線科技(SIMCom Wireless)藉著售價實惠的2G/3G模組,在蜂巢式IoT模組出貨量上位居其他業者之冠,出貨佔比為23%。但是就營收而言,芯訊通僅排名第四,佔整體市場規模11%

隨著該公司最新低功耗LTE Cat M1解決方案,已於取得美國電信業者Verizon Wireless認證,芯訊通也在向北美和LTE IoT市場進軍上,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出貨量排名第二的是加拿大業者Sierra Wireless,出貨佔比為17%。然就營收而言,Sierra以佔比32%居各業者之冠。

SierraAirPrime AR系列嵌入式模組,與Legato平台將於2018年起為福斯汽車(Volkswagen)提供汽車連網服務。此外Sierra也宣布推出首款LTE Advanced Pro嵌入式模組,以及新一代NB-IoT模組。預估新產品在2018年初取得電信營運商T-Mobile的認證。

英國業者Telit Communications則是以出貨佔比11%,以及營收佔比16%,同時名列第三。該公司日前表示,Cat-NB1模組已在接受T-Mobile測試。預計2018年中該模組就能展開部署。

出貨量排名第四的是荷蘭業者Gemalto,出貨佔比為9%。就營收而言,Gemalto排名第二,佔整體市場規模的18%

該公司Cinterion LTE Cat. M1解決方案具有優異的網路效率和使用簡單性,不但可以為機器類型通信(Machine-Type-CommunicationMTC)提供LTE連網能力,並且可以節省功耗,使電池壽命長達10年以上。

至於歷經芯訊通收購失敗的瑞士業者U-blox2017年上半蜂巢式IoT模組出貨佔比為5%,營收佔比為8%,名列第五。U-blox預計SARA R410M模組將於2018年初取得T-Mobile認證,並可望在2018年中正式推出。

再就前五大蜂巢式IoT模組業者出貨量年增率而言,2017年上半芯訊通出貨量年增率高達122%Sierra也年增23%Telit、金雅拓與U-blox則是分別年增7%3%2%

 

[Home]


2017/09/27 1.1.6. 光達產業進展:自動駕駛業者發展需求多 光達供應商獲資金挹注 [ 電子時報 劉慧蘭、涂翠珊]

光達(LiDAR)是讓車輛可以辨識路上車況與環境的一種技術,被視為是推動無人駕駛車發展的重要元件。日前以色列Innoviz Technologies及加拿大LeddarTech兩家光達感測器製造商各募得6,500萬與1.01億美元的新一輪資金,讓光達競爭更加火熱。

根據Business InsiderElectronic Design報導,自駕車的開發成本、複雜度及快速發展腳步帶動了汽車製造商與供應商,以及供應商與特定技術製造商之間的結盟,像InnovizB輪募資的投資人包括了一線汽車零件供應商Delphi AutomotiveMagna InternationalA輪投資者Zohar ZisapelVertex Venture CapitalMagna Venture PartnersAmiti VenturesDelek Motors也繼續參與本次募資。

至於LeddarTechC輪募資則是由德國照明大廠歐司朗(Osram)領投,策略投資人包括DelphiMagneti Marelli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以及Fonds de solidarit FTQ。其中歐司朗握有LeddarTech 25%的股權,而Magneti Marelli也與LeddarTech簽訂技術與商業合作協議,將共同開發自動駕駛應用以及可與汽車照明整合的完整光達系統。

InnovizLeddarTech研發的產品,與最大供應商Velodyne推出的旋轉裝置並不相同,Velodyne利用機械式掃描建立汽車周遭環境的數位地圖,單價昂貴,Innoviz則是計畫生產更小巧可靠與便宜的固態光達(Solid State LiDAR),單價可能低至100美元,不過一台汽車可能需要安裝數個光達裝置才能匹配Velodyne感測器涵蓋的範圍。

Innoviz執行長Omar Keilaf表示,光達越先進,就可以建構越準確的視覺,因此Innoviz在光達技術上嵌入了包括深度學習演算層的軟體功能,可以提升影像品質、過濾其他車子光達的干擾,增強車輛的感測能力以提升認知層次,讓車輛可以識別物體並予以分類。

LeddarTech則是開發光達系統使用的特殊應用晶片,讓系統回傳的訊號更清晰,不僅降低了偵測門檻,也能擴大偵測範圍,並可應用在無人機和工廠車輛上。本輪募得的資金將投資在招募更多工程師以及和一線汽車供應商的合作計畫上,預計年底前開始樣品出貨,2018年推出供為更高自駕層級車輛設計的先進零件。

Innoviz則計畫於2018年第1季推出測試與自駕車開發使用的光達,並於2019年推出針對全自動或半自動駕駛系統開發的汽車級固態光達InnovizOne

目前許多公司都競相開發解析度更高、價格更低、範圍更廣的固態光達,競爭者包括使用微型天線而非光學感測器讀取雷射光反射的Oryx Vision,以及新創公司Luminar TechnologiesQuanergy Systems。歐司朗也宣稱將於2018年開始生產售價低於50美元的光達,半導體廠商英飛凌(Infineon)則購併開發一維 MEMS反射鏡的荷蘭半導體公司Innoluce,將利用現有半導體工具降低光達製造成本。

光達大廠Velodyne維持競爭優勢 從現代汽車和Tesla延攬生力軍

光達(LiDAR)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美國知名光達廠商Velodyne於是請來曾任職於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Tesla的汽車技術專家為其效力,希望藉此成功推動「Megafactory」計畫,提升光達產品的產量,並維持在市場的領先地位。

根據富比士(Forbes)報導,Velodyne日前除了將原總經理Frank Blohm擢升為營運長外,也分別從現代汽車與Tesla延攬了Mircea GraduPablo Gonzalez兩位工程技術專家,負責監督Velodyne未來的生產驗證與自動化系統。

Velodyne執行長David Hall1983年成立了這間公司。Velodyne起初以供應音響零件為主要業務,並在10多年前就取得了旋轉光達技術專利。

Velodyne位於加州Morgan Hill的總部,自2005年起便負責Velodyne裝置的生產,但為了迎接即將快速成長的光達需求,Velodyne已計劃將生產重心轉移至規模更大的San JoseMegafactory」工廠,並在20171月為Megafactory添置了全自動化的光達生產設備。

Velodyne競爭對手InnovizLeddarTech不約而同宣布取得新的資金,並表示能生產出比Velodyne產品更低價的光達裝置。Megafactory的全自動化設備,有機會幫助Velodyne壓低光達裝置的價格。Hall表示,除了旋轉光達外,Velodyne也計劃推出固態光達產品。

為能了解周遭環境,自駕車也需有類似人類駕駛的視覺功能。鏡頭與雷達已是許多新款車輛的標準配備,而光達則是能建立更詳細的環境影像,因此成為未來自駕車不可或缺的要件。

除了InnovizLeddarTech外,相繼同入光達市場的廠商,還包括了來自矽谷的QuanergyLuminar、以色列新創公司Oryx Vision,以及德國知名感測器業者Ibeo等。此外,Google在成立Waymo發展自己的光達技術前,曾經是Velodyne最大的客戶。

Gradu表示,Velodyne擁有高階市場的優勢,因此未來只需設法降低成本,或更改一些設計,而不像其他從低階市場起家的競爭對手,還得煩惱該如何提升影像的品質與範圍。

根據Evertiq網站報導,賓士(Mercedes-Benz)即將推出的全自動無人駕駛車輛,將會使用Velodyne所提供的VLP-32C Ultra Puck感測器,這也讓Velodyne的市場領導地位更形穩固。

Velodyne

為推動自駕車技術的發展,賓士將整合包含Velodyne光達在內的多種感測技術,透過所謂的感測融合(sensor fusion)技術結合多項感測資料,依此對周遭情境持續進行分析。

南韓Naver強化自駕實力 投資光達業者Innoviz

為推動自駕車業務發展,南韓網路業者NaverDelphi AutomotiveMagna International等全球頂尖汽車零件供應商,攜手投資以色列光達(LiDAR)新創公司Innoviz Technologies,希望能透過取得光達這項的核心技術,加速自駕車的商業化發展。

根據Korea JoongAng DailyPulsenews Korea網站報導,剛從Naver與投資夥伴獲得6,500萬美元投資的Innoviz Technologies,是由前以色列國防部的光達專家團隊於2016年所創辦。光達利用雷射光感測周遭環境,取得的資料可比使用無線電波的雷達技術更加詳盡。當光達感測器一開始上市時,每個要價高達8萬美元,而Innoviz透過創新的技術,成功將每個光達感測器的價格降至100美元左右。

此外,即使在陽光直射或其他嚴苛的氣候條件下,Innoviz光達技術的性能也不會受到影響,這是Innoviz除了價格外的另一個優勢。

汽車業者不久後還可利用Innoviz即將推出的InnovizPro開發平台,針對最先進的光達技術進行開發測試。Innoviz並預計在2019年推出符合自駕車等級3以上的InnovizOne光達裝置。

Naver技術長Song Chang-hyun表示,為了掌握自駕車發展的核心技術,近來汽車廠商、IT業者與電子公司的購併動作頻頻。Naver除了會持續投入深度學習技術在汽車上的應用,也會繼續參與的汽車科技廠商的策略性投資計畫。

市調公司Strategy Analytics預測,全球光達市值將從2016年的3億美元,擴張到2021年的33億美元,平均每年成長61%

Naver希望這項對Innoviz的投資可進一步推動其自駕車部門的發展,並對Naver Labs Europe的研究有所幫助。Naver Labs Europe是由Naver2017年初從美國全錄(Xerox)手中買下。


光達利用光脈衝測量感測器和物體之間的距離,是許多自動駕駛汽車不可或缺的重要元件。

[Home]


2017/09/27 1.1.7. 大數據分析正改變交通運輸的未來面貌 [ 電子時報 張傑、陳端武]

談到自駕車,大部份人第一時間都是聯想到TeslaGoogle等知名矽谷科技公司,但若是沒有辦法收集到車輛行駛過程中產生的大量資訊,並提供給電腦進行分析與學習,自駕車終究只會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長遠來看大數據分析不只讓自駕車有了實現的可能,也將徹底改變人類交通運輸的未來面貌。

事實上,目前市場當中有許多業者早已看準大數據的發展潛力,並正在透過數據的收集、分析與運用來找到各自的商業利基,而位於紐約的新創企業Dash Labs正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Dash Labs原本將自己定位成「汽車當中的Fitbit」,也就是將每一名駕駛的日常開車行為模式予以量化評分,並且隨時為這些駕駛更新車輛狀態的即時資訊,當然這樣的服務免不了需要長時間收集並累積與駕駛行為有關的大量數據。

於是Dash Labs很快就發現這些數據對於發展自駕車技術將可帶來相當大的影響,而該公司具備的價值也將不再單純只是一個資訊平台,甚至還能夠協助包括零組件製造商、車隊管理商與物流公司在內的不同型態業者改進他們的日常營運模式。

Dash Labs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Jamyn Edis表示,該公司的做法乃是從車輛的控制器區域網路(Controller Area Network)當中直接擷取原始數據,然後將這些數據與駕駛的個人資訊進行配對,而這些資料最終將被用來訓練對自駕車來說不可或缺的電腦演算技術以及機器學習能力。

不同於Google旗下的自駕車公司Waymo運用感測器收集的資料做為自駕車技術的發展基礎,Dash Labs主要是藉由每一位駕駛在行車過程中持續產生的數據,來教導人工智慧做出更好的決定;根據Edis透露,和Waymo7年期間累計收集了300萬英哩的行駛數據做比較,Dash Labs收集資料的速度大約是Waymo50倍之多。

大數據的應用不只讓自駕車的研發工作能有更快速的進展,同時間也為其他相關產業的面貌帶來顯著的變化。以汽車保險為例,有別於長時間以來保險業都是使用人口與財務分析來計算保險費率的做法,近年來像保險業者則是已經開始按照個別駕駛的行車模式數據做為保費計算基礎,為那些習慣較好的駕駛提供更優惠的保險費率。

對政府機構來說,運用大數據分析也能夠幫助提升道路的使用效率。例如透過道路電子收費系統的協助,交通主管機關將可以更清楚了解在不同時段與不同定點之間的平均行車速度;另外像是紐約市政府運輸部目前正在實行的「城中運輸計畫」(Midtown in Motion_,則是在市區當中最容易塞車的110個街區,依據每個地點當時的車輛行進速度來隨時調整路口號誌的變換速度,藉此改善路上的塞車狀況。

連網功能為汽車產業史上最大轉型

BMWi Inside Future概念圍繞在乘客將有更多時間在車內娛樂、互動和談話。

汽車產業正在設法因應史上最大的轉型,亦即讓汽車具備連網功能。到2020年,可與大量物聯網(IoT)裝置互通的連網車,將對從保險、醫療保健、汽車業的眾多產業產生重大影響。

Campaign Live報導,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交通研究所調查發現,從1983~2014年,16~44歲的美國人中擁有駕照的比例不斷下滑,特別是住在城市的千禧世代。汽車品牌已不再是身分地位的重要象徵,汽車所有權正在下降。

廣告公司R/GA London執行策略總監Simon Wassef表示,尤其是16歲的人擁有駕照的比例從46%降至24%。未來年輕人可能不會再將考取駕照視為成年儀式。數位行銷公司Quantcast分析顯示,目前對連網車、自駕車最感興趣的消費者可分為尋求安全者和科技愛好者這兩大族群。

汽車品牌一直首重汽車安全。但連網和自動化將讓汽車出現安全弱點。連網車遭駭客從遠距入侵控制已成重要問題。行銷人員須向消費者保證具備可保護消費者的有效措施。

以往汽車業一向藉由與車主形成情感聯繫,專注於車輛規格和速度、性能、駕駛體驗等屬性來銷售商品。但在自駕、連網的世界,車廠不得不銷售新故事。據Cox Automotive研究,18~24歲的人中有64%希望車載系統能執行所有智慧型手機能做的事。

消費者的未來購車地點也將對車廠帶來挑戰。消費者若想在線上購車,經銷商的時代就會落幕。汽車行銷顧問Martin Moll表示,消費者最終想要的是靈活性和簡單方便。重點不在品牌標識,而在價值、服務和信任。Syzygy策略總監Dominic Waghorn認為,汽車品牌必須成為端對端體驗公司。

顧問公司Salmon表示,客戶渴求快速又方便的服務。大型汽車品牌在採購汽車上若未替客戶提供快速方便的服務,勢必將遭到顛覆。其他專家認為,汽車品牌面對更敏捷的新競爭者時,須提升反應速度。汽車雖仍為機械設備,但同時也是電子設備,科技公司將成為汽車大廠的巨大威脅。

Inmarsat連網車計畫總裁Greg Ewert表示,Tesla無畏的採用技術,進一步鞏固其作為汽車業創新先驅的聲譽。例如,Tesla仿效智慧型手機以空中下載(OTA)方式更新汽車軟體,就獲其他車廠快速跟進。

Tesla並非唯一想重塑汽車未來的公司。語音控制將是更好的用戶體驗和車內互動的關鍵,因此車載語音助理將成為越來越強大的工具。亞馬遜(Amazon)Alexa已能讓駕駛聲控執行播放音樂、遠距控制智慧家庭等數百種任務。

福特(Ford)、福斯(Volkswagen)、現代(Hyundai)和富豪(Volvo)都已宣布與Alexa整合,可透過配件和智慧型手機App使用Alexa。同樣Google正在與50多家汽車大廠合作,讓Android Auto可使用Google地圖和Google音樂等服務。

微軟(Microsoft)也正與日產(Nissan)、豐田(Toyota)VolvoBMW等汽車大廠建立夥伴關係,將Cortana引進汽車,支援的功能包括停車地點、捷徑建議和存取駕駛的行事曆。

另方面,福特推出名為FordPass的一站式App,能讓消費者找到、預訂和支付停車費,並能安排維修。阿里巴巴的連網車RX5也有類似服務。這些創新正在讓汽車成為無縫地連接到駕駛所有生活需求和慾望的應用商店。而未來第三方開發商將創造更多真正有用的服務。

傳統品牌也在為潛在的共享未來進行創新。BMW已與汽車租賃公司Sixt合作推出DriveNow,全年無休地提供BMWMini汽車的隨選租賃服務。戴姆勒(Daimler)則在歐洲和北美城市推出Car2Go,以及與Uber競爭的MyTaxi App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5G的出現,重點將轉向能提升乘車體驗、為汽車品牌創造新營收和夥伴關係的的產品和服務。鑑於連網服務依賴於可靠的網路連線,即將到來的5G將是改變遊戲規則的重要因素。

未來汽車將使用強大的AI系統記住每個乘客的偏好習慣、談話方式及最常去的地方,好做出更投合乘客喜好的決定。換言之,汽車將收集大量數據。例如,乘客常到星巴克(Starbucks)買咖啡,汽車導航視窗上就會出現星巴克,或者會提示最近的星巴克還有多遠。

Fletcher表示,汽車品牌最關心的是其角色將被稀釋的風險。他們將負責汽車底盤的生產,而與客戶互動的軟體介面將由科技和零售巨擘擁有。汽車大廠不能提供此介面的原因則在於其文化很難大幅變革。

而鑑於連網車即將變成最了解其觀眾的媒體中心,所以任何將向目標受眾傳遞訊息的品牌都會想在連網車上打廣告。在許多自駕連網車概念中,車窗將成為顯示內容的螢幕,且能利用擴增實境(AR)等技術顯示更具吸引力的個性化廣告。例如,未來開車經過餐廳時,車窗上就會顯示菜單;或者經過商店時,就能取得個性化的銷售優惠。

車廠利用第三方資料託管服務 方能將連網車數據轉為己用

汽車製造商對從連網車上收集車輛和駕駛相關數據,並加以分析、利用的興趣持續增加。這些數據對汽車業具有龐大的潛在價值。但若想利用這些優勢,則須建立適當基礎設施,且須定義物聯網(IoT)和大數據戰略,以降低收集、管理連網車數據的工作負載和成本,並從所收集的數據創造價值。

New Mobility World報導,資料中心託管服務供應商Equinix區域業務發展主管Michael Winterson表示,若要以最佳方式收集、儲存、分發及分析數據,IT基礎設施須實現一些關鍵要求。首先,IT基礎設施須能獲取數據並對其進行分析。因此,須排定收集數據的優先順序,以適當地做出反應。

IT基礎設施的另個要求是要確保所收集的位置和交通相關的個人數據,能被安全地儲存和處理。最後,為能持續而快速地收集、分發和儲存數據,雲端服務、網路和合作夥伴之間的持續連線也很重要。

要應對這些要求所帶來的挑戰,需要有全球互連和託管中心,為汽車製造商及其客戶、供應商和合作夥伴,以及網路和雲端服務生態系統之間提供直接和安全的互連。這些資料中心須具備即時響應能力、高安全性標準和強大可靠性。

而對車廠來說,Equinix就是這種互連和託管中心。透過提供中立的託管和互連服務,協助連網車企業解決建構所需IT基礎設施的挑戰。Equinix支持企業開發互連導向架構(IOA)戰略,並提供有助於將這些策略付諸實施的IOA框架。


Dash Labs
將自己定位成汽車當中的Fitbit,將每一名駕駛的開車行為模式予以量化評分。

[Home]


2017/09/27 1.1.8. 黃仁勳 嗆摩爾定律已過時 [ 工商時報 楊日興、涂志豪]

人工智慧(AI)時代到來,使得繪圖處理器(GPU)大廠輝達(NVIDIA)近來聲勢和股價齊漲,GPUCPU等晶片之爭更加火熱。昨(26)日輝達在北京舉辦GPU技術大會(GTC China),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仁勳表示,摩爾定律已是舊時代的法則,相較CPU性能增長緩慢,GPU計算能力則出現爆發性增長,能在更多領域取得突破。

CPU代表企業英特爾:「摩爾定律不會失效」

AI時代正在起步,各家廠商無不投入這塊未來能遇見的巨大商機,包括CPUGPUTPUFPGA等各類型處理器,正爭搶作為AI的心臟。有「AI教父」之稱的黃仁勳所領軍的GPU大廠輝達,無疑在當中搶得先機,昨發表了AI推理軟體TensorRT 3,該軟體是一款可編程的AI推理加速器,與GPU軟硬體結合後,可大幅提升雲端、終端設備的推理性能,此方面頗有與Google正在大力發展的TPU較勁意味。

綜合陸媒報導,日前CPU代表企業英特爾副總裁Stacy Smith曾提到的:「摩爾定律不會失效。」不過,作為GPU代表,黃仁勳昨在會中直稱,摩爾定律已經是舊時代的法則,設計人員無法再創造出能實現更高指令層級平行的CPU架構,晶體管數量每年增長50%,但CPU的性能每年僅增長10%。

黃仁勳指出,GPU計算才是未來,GPU的計算速率和人工神經網路複雜性都在過去25年中呈現出爆發性增長,二者結合後,將能在醫藥、自動化交通、精密製造甚至更多領域取得驚人突破。

輝達有今日規模,其推出的計算架構CUDA功不可沒,輝達藉此打造出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昨黃仁勳也介紹了適用於全球開發者的NVIDIA.AI,企圖為所有AI研究人員打造一個功能強大、高效率的計算平台。同時也表示,將會積極投入並推進CUDA GPU

藉由強大的生態,輝達已在雲端、智慧城市、自動駕駛等多項領域、多個平台與眾多大陸代表企業、初創公司合作。

輝達左打谷歌、右攻英特爾

繪圖晶片大廠輝達(NVIDIA)昨(25)日在北京召開年度繪圖處理器技術大會(GTC),執行長黃仁勳正式發表全新型編程人工智慧(AI)推理加速器TensorRT 3及超級運算處理器Xavier,這是輝達在AI市場左打谷歌、右攻英特爾的秘密武器,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訊飛等大陸AI五巨頭已採用輝達的繪圖處理器(GPU)及推理平台。

輝達在北京GTC大會中,說明AI技術的全新發展,AI應用已在全球引爆。而輝達GPUXavier是加快AI運算要角,市場需求強勁,為輝達代工的晶圓代工廠台積電、負責封測的矽品及京元電等台灣合作夥伴受惠最大。

輝達發表的TensorRT 3推理加速器可大幅提升雲端到終端設備的推理性能,適用於自駕車或機器人等應用,並可大幅降低成本。該加速器能夠快速優化、驗證及部署經過訓練的神經網絡,在大型資料中心、嵌入式或車用繪圖處理器平台上開展推理工作,每年可為資料中心運營商省下數百萬美元的採購及用成本。

若將TensorRT 3與輝達GPU結合,能適用於影像及語音辨別、自然語言處理、視覺搜索及個性化建議等AI服務及所有框架。也就是說,輝達的AI布局已由先前的深度學習,進展到可協助進行推理的階段,在AI生產鏈中布局完整,沒有放過任何一塊市場。

黃仁勳表示,「買愈多GPU、節省的錢就愈多」。他舉例指出,因為Tesla V100 GPU進行AI運算速度比中央處理器(CPU)加速了40倍,所以只需要1台內建8V100 GPU的伺服器或機架,就可替換內建160CPU的伺服器或4個機架,總成本減少了50萬美元。他強調,這對有意執行AI運算的業者來說有極大成本效益,因為「用更少的空間、更少的碳足跡、還可以節省很多錢」。

另外,黃仁勳也正式發表了可用於自主機器的超級運算處理器Xavier。他表示,AI下個時代會由雲端走向與人類交互的機器當中,Xavier將在明年第1季交貨給早期合作夥伴,明年第4季全面推出,京東負責AI的京東X事業將率先採用。業界人士透露,第一代Xavier處理器將採用台積電12奈米製程生產,後段封測訂單可望由矽品及京元電負責。

輝達祭Volta晶片 百度、阿里雲、騰訊等資料中心導入

繪圖晶片大廠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昨(26)日宣布,包括百度、阿里雲、騰訊等大陸資料中心業者,正著手將搭載Volta繪圖晶片的NVIDIA Tesla V100 GPU加速器導入至自家的資料中心以及雲端服務的基礎設施中。包括華為、浪潮、聯想等亦採用NVIDIA HGX參考架構,針對超大規模資料中心推出以Volta繪圖晶片架構為基礎的加速系統。

業界人士指出,輝達Volta繪圖處理器(GPU)是採用台積電12奈米製程生產,晶片封裝及測試則交由矽晶及京元電負責。Volta晶片將先應用在企業端及人工智慧(AI)市場,至於遊戲玩家期待的Volta繪圖卡預期要等到明年才會正式上市。

輝達在北京登場的繪圖處理器技術大會(GTC)中,黃仁勳宣布阿里雲、百度、騰訊皆採用NVIDIA Tesla V100 GPU加速器升級其資料中心。黃仁勳表示,AI是現今最重要的科技進展,蘊藏無限潛能來造福社會。隨著全球頂尖雲端服務供應商利用Volta GPUNVIDIA軟體著手部署最先進的AI平台,相信不久的將來就能看到包括醫療、自動駕駛運輸、精密製造與其他眾多領域的驚人突破發展。

阿里雲、百度、騰訊等正著手升級其超大規模資料中心,從NVIDIA Pascal架構系統升級成Volta架構的運算平台,為AI推論與訓練提供卓越的速度與擴充性。Volta架構系統的核心為NVIDIA V100資料中心GPU。憑藉著內部共210億個電晶體,V100 不僅提供比前一代NVIDIA Pascal架構P100 GPU加速器速度快5倍,針對深度學習更提供等同100顆中央處理器(CPU)的效能。這樣的效能比摩爾定律對同期預測的性能提升幅度還高4倍。

同時,輝達也宣布中國系統大廠如浪潮、聯想、華為等,正運用NVIDIA HGX參考架構,設計出針對超大規模資料中心所推出的Volta架構加速系統。

輝達新晶片助京東物流 5年內投放百萬台無人機

繪圖處理器(GPU)大廠輝達創辦人兼CEO黃仁勳昨(26)日在GTC China上表示,輝達將和大陸大型電商京東合作,在京東物流的無人機、無人車中搭載輝達Jetson超級計算模組,使它們實現在複雜戶外場景中送貨的能力。

據悉,京東更預計在未來5年內投放逾100萬台無人機,大規模展開應用。

今年「618」網購節中,京東派出無人機送貨十分吸睛,但無人機、無人車尚有辨識人臉、紅綠燈等技術上的困難必須克服,才能運用於戶外。此次京東X事業部和輝達在AI領域合作,在無人機械中搭載Jetson,並將率先採用輝達明年推出的超級運算晶片Xavier,實現機器自主。

騰訊科技報導,搭載Jetson使京東無人機JDrone、無人車JDrover得以辨別人臉、交通號誌、行人和標誌等,在擁擠的馬路街道上順利運行,成功將貨物送至目的地。

京東X事業部JDrover團隊負責人李雨倩指出,無人車要在複雜的戶外情境認知需要Jetson此類平台。Jetson提供前所未有的深度學系和視覺處理能力,加上有體積小、耗能與成本較低等優點,成為京東物流和配送項目的首選。

隨著未來更多的數據和演算法改善,京東X事業部預計將在大陸更複雜的場景中部署無人車。同時,該部門更打算在未來5年內投放超過100萬台無人機,實現大規模應用。

無人機除了物流外,也能用於農業、搜索和救援等領域,更能快速、深入交通困難的偏遠地區進行配送,能更降低物流成本,應用場景也廣泛。據京東方面表示,因發展無人機送貨尚有各地法規必須克服,京東無人機目前先於陝西省、江蘇宿遷等地進行試點。



[Home]


2017/09/27 1.1.9. 中華電、思科結盟 搶攻5領域 [ 工商時報 鄭淑芳、林淑惠]

中華電信與思科昨(26)日宣布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SDN/NFV等網路新技術、資料中心、資安、協作及物聯網與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等五大領域擴大交流與合作,共同搶攻政府、企業客戶市場。

今年3月中華電信成為台灣第一家取得「思科金牌認證」的電信級合作夥伴,並於企業網路、資安、協作、數據中心虛擬化等領域,提供企業客戶創新整合方案,雙方計畫在原有成功合作的基礎上,持續深化網路與資通訊前瞻新技術的探討,提升雙方在整體電信產業的價值。

中華電信執行副總經理林國豐表示,藉由引進思科前瞻新技術,雙方將透過定期或不定期舉辦技術交流會議,並針對市場需求,快速發展可能的新商業模式,期待帶給國內物聯網產業與智慧城市新的契機與發展。

思科全球副總裁暨台灣、香港及澳門董事總經理招卓敏指出,雙方在既有「思科金牌認證」的電信級合作夥伴的基礎下,思科也期望未來能與中華電信更緊密地合作,協助客戶及台灣各產業進行數位轉型,幫助台灣實現智慧島嶼的目標。

近二年,中華電信與思科在包括SDN/NFV等新一代網路技術及其應用相關議題進行合作交流,這次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後,可望進一步在企業網路、資安、協作、數據中心虛擬化等領域深化合作,打造更多物聯網及智慧城市的創新方案。

思科耕耘智慧城市商機已久,其中比較知名的是2014年與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的合作案,雙方計畫啟動斥資1,500萬美元,展開為期1O年的智慧城市基礎建設計畫。據悉該計畫已於2016年正式上路,第一階段擬在堪薩斯市中心安裝125座智慧路燈,節能效果預估較傳統路燈高出8成。

除節能之外,未來思科也會進一步導入新的智慧城市設計,如在停車位地面安裝智慧感測器,一旦有車輛駛入,智慧路燈就會引導駕駛將車開到閒置的車位,並連帶觸動感測器自動計時計費,就連付費機制也可以透過app,在線上完成。

[Home]


2017/09/27 1.2.1.1. 精準醫療 智慧衣助陣 [ 經濟日報 潘羿菁]

醫療產業走向智慧化,三軍總醫院與彰化秀傳醫院和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合作,藉由智慧紡織品的協助,強化精準醫療;三總針對心臟復健患者提供專用智慧衣,達到遠端照護、24小時監測患者復健情況,讓醫療行為延伸到院外,創造智慧醫院形象。

紡織綜合所所昨(26)日舉行2017年紡織科技國際論壇暨研發成果展,展示多項法人研發心血,搭配時下最夯智慧紡織品題材,呈現各種應用層面。

過去智慧衣主要應用領域在運動戶外市場,近年來醫療院所開始關注智慧紡織品,搭配醫療資源打造智慧醫院形象,有利紡織產業進軍醫療市場。

根據MarketsandMarkets市調機構研究,穿戴醫材市場以年均複合成長率18%成長,估計在2021年全球商機達121億美元,其中以亞洲市場潛力最大。

三總今年2月主動找上紡織綜合所所,針對心臟復健患者開發一套智慧紡織物聯系統,患者穿上復健智慧衣運動,可透過手機App看到運動強度,醫院也同步監測患者運動狀況。

紡織綜合所表示,今年6月申請人體試驗委員會審查通過,目前已提供60套復健智慧衣給三總進行臨床試驗,審查期約一年時間;換言之,明年6月就會確定是否通過臨床試驗。

若臨床實驗效果顯著,未來三總不排除正式下單,受惠供應鏈包括感測器生產商、紡織成衣廠以及系統整合商。

織品有開關 可調節體溫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首創「自動開關紡織品」,透過自行改良聚氨酯(PU)以及聚乙烯醇(PVA)成功開發出特殊配方,將其配方塗布在紡織品,每當遇汗水,紡織品上孔洞就會自動打開,汗水乾了就闔上,堪稱是體溫自動調節劑。

紡織綜合所表示,台灣紡織產業以機能性著稱,吸濕快乾功能已耳熟能詳,面對極端氣候,一般機能材料提供「發熱」或「涼感」等效果都是被動式,無法滿足不同溫度變化所需要的不同特性。

紡織綜合所成功研發出一種水性高分子配方,將PUPVA進行改質,塗佈在服飾品上,遇到汗水,服飾品上的孔洞會自動張開,汗水乾了後,孔洞自動閉合,宛如會主動開關的織品。

紡織綜合所強調,不論是聚酯或尼龍布料都可以塗布上去,差別在於布料重量,會產生不同效能。

[Home]


2017/09/27 1.2.1.2. 宏達電投資VR 加碼1.2 [ 經濟日報 何佩儒]

宏達電(2498)昨(26)日宣布,虛擬實境(VR)內容平台Viveport上線一年以來,已推出逾1,000個虛擬實境應用內容。宏達電日前並領投新創公司VRChat400萬美元(約新台幣1.2億元)的A輪投資。

宏達電指出,宏達電原是VRChat重要投資者與戰略合作夥伴,日前與Brightstone VCGVR FundRothenberg Ventures完成VRChat400萬美元A輪投資。VRChat是虛擬實境社群平台,已於Viveport上線。

宏達電Viveport總經理史迪柏(Rikard Steiber)表示,Viveport一年以來快速成長,包括在虛擬實境應用商店平台推出業界首創的內容訂閱服務、全球上架超過1,000款虛擬實境應用內容、擁有超過2.6萬位開發者加入開發者社群。

宏達電指出,從10月至今年底,Viveport將免除開發者的平台費用,開發者可在第4季銷售旺季獲得所有利潤。

宏達電也發表Viveport Arcade Manager,主要為提供虛擬實境樂園、遊樂場等的內容開發者及營運商而設計,提供前台消費者使用介面,以及管理後台,包括使用數據追蹤、銷售管理,以及提供開發者與營運商間安全的帳務解決方案。

目前全球有超過15個國家及50家以上的營運商進行Viveport Arcade Manager試用,有超過700個內容被應用。宏達電表示,VR arcade平台即日起開放公開測試,另外在接下來的假期季節期間,所有使用Viveport Arcade Manager的開發者其分潤比率,也將從50%提高到70%

[Home]


2017/09/27 1.2.1.3. 鄭俊卿:蘋果智慧手錶有賣點 [ 工商時報 林淑惠]

台灣大哥大總經理鄭俊卿昨日表示,Apple Watch Series 3是蘋果首款支援通話功能的穿戴裝置,他個人非常看好該款手錶在台銷量。

鄭俊卿透露,台灣大已與蘋果展開eSIM服務測試,預定年底開通eSIM服務,他並透露eSIM資費不會太高。

由於選購iPhone 8的用戶9成以上選搭1,399元以上資費,鄭俊卿樂觀預期,第4季就能明顯看到iPhone 8iPhone X帶動台灣大來自每用戶每月平均貢獻度(ARPU)明顯增加。

每年吸引近3萬人共襄盛舉的「台灣大哥大日月潭花火音樂會」,今年邁入第10年,適逢台灣大哥大20周年慶,今年音樂會特別以「光年盛世 超越20」為主題,邀請華語樂壇風暴歌姬李佳薇、實力唱將卓義峰、古典樂首席男高音王典,搭配指揮江靖波領軍的樂興之時管絃樂團,1021日晚上在日月潭水社中興停車場登台演出。

對於iPhone 8銷售狀況,鄭俊卿認為相當不錯,而且不會比去年的iPhone 7差,以往iPhone首批到貨量只夠供應直營門市,今年因為iPhone 8供貨充足,台灣大一開賣就開放加盟店代銷。

至於iPhone X第一批到貨量,他認為應可達到電信公司訂貨量的5成,並樂觀看待iPhone銷售期可達1年左右,比其他手機約只3個月來得長。

[Home]


2017/09/27 1.2.2.1. 郭明錤:iPhone X 預購衝5,000萬支 [ 經濟日報 劉怡妤、詹惠珠]

號稱最抓得住蘋果的凱基投顧分析師郭明錤出面力挺,看好iPhone X銷售,認為預購量可達4,000萬支到5,000萬支,惟產能是個大問題,2018年上半年仍會面臨供貨緊張。

郭明錤也指出,iPhone XTrueDepth鏡頭結構複雜,加大量產難度,預料iPhone X下月中才會開始量產,初期恐面臨供不應求的窘境,且會維持到2018年上半年。

iPhone X紀念機採全新設計,顯然魅力更吸引果粉, iPhone X 表定1027日接受預購,113日正式上市。

法人估,iPhone X潛在預購需求可能超過4,000萬支到5,000萬支,近期蘋果和蘋果供應鏈股價修正反而提供進場點,台股蘋概股鴻海和大立光的止穩將是關鍵。

外資法人表示,根據蘋果股價的走勢,通常都漲在新機發表前的預期心理,在發表後盤整,等到新機開賣後再上漲一波,但蘋果這次分兩階段推出新機,上周五iPhone 8首賣搶購人潮不如以往,蘋果股價如果從美國時間12日發表iPhone 8系列新產品後起算,股價下跌6%,創2007年首代iPhone問世後,歷來所有重要產品開賣周最差表現,全球蘋概股更是重災區,果迷不買iPhone 8,傳出只有一個答案:「等待iPhone X」。

據凱基投顧報告指出,iPhone X潛在預購需求可能已超過4,000萬支到5,000萬支。核心粉絲與部分iPhone 66s使用者願意支付高價購買。

法人建議投資人專注 iPhone X 產品賣點的供應鏈,包括組裝、照相鏡頭、OLED 面板與3D Touch的觸控面板商,且 2018 年能見度較佳者,台灣廠商中則包括鴻海 、大立光、台積電、精測、同欣電與 GIS-KY

蘋果股價反彈 分析師喊買

蘋果股價26日盤中大漲1.4%,扭轉連跌四天的頹勢。此前新款iPhone需求可能不如原先預期的疑慮,才拖累蘋果股價25日跌至八周低點,瀕臨修正邊緣,但當時許多分析師認為,投資人應利用這個機會逢低進場。

蘋果股價26日盤中漲1.4%152.72美元。之前投資業者Raymond James調高蘋果的目標價至180美元,並上調蘋果的毛利率與裝置平均售價預估,且預估蘋果的獲利與營收成長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會攀峰,因此最近蘋果股價拉回是「買進良機」。

在前一天,蘋果25日股價一度重摔1.8%,相較於91日寫下的歷史高點,跌幅擴大至9%,終場收跌0.9%150.55美元。

[Home]


2017/09/27 1.2.2.2. 聯發科回神 三外資挺 [ 經濟日報 簡威瑟]

摩根士丹利與德意志證券最近雙雙調高對聯發科推測合理股價預期,分別至349元與418元;摩根大通證券則預言聯發科股價將持續強於大盤。

三大外資券商齊看好聯發科前景,全數給予正向投資評等。

台股大盤自19日以來,出現波段回檔,重要權值股不是沒表現、就是成為領跌重災區,嚴重影響台股多頭士氣。三大外資此次力挺聯發科,不僅是聯發科股價利多,亦可望帶動台股回神反攻。

聯發科本波股價走強之前,摩根士丹利證券半導體產業分析師詹家鴻,是外資圈中首位升評的指標分析師,近期再度調升推測合理股價。

根據美系外資對聯發科財務預測,聯發科2017年至2019年的每股純益,分別是11.9元、19.57元與29.7元,未來二年獲利回升速度極為驚人。

摩根大通證券半導體產業分析師哈戈谷(Gokul Hariharan)則強調,儘管聯發科過去四個月以來,股價漲幅28%,已經凌駕大盤,但是,聯發科智慧機業務毛利回升、明年將取得更多市占,以及事業更加多元分散,都有助消弭市場對聯發科的疑慮。

除此之外,現在市場資金持續調節蘋果供應鏈,在這個環境中,小摩預料,反而更有利非蘋陣營的聯發科股價走升。

根據詹家鴻對中國智慧機製造商的最新訪查,繼P23晶片之後,下一代中高階的P40P70晶片具有三大特點:一、更強的CPU效能,可支持手遊表現;二、搭載視覺處理單元(VPU)功能,可配合雙鏡頭更高解析度;三、支援3D感測與行動裝置擴增實境(AR)功能。

基於以上因素,中國智慧機客戶對聯發科的新晶片興趣持續提高,大摩預測,聯發科明年第2季可望贏回OPPO高階R系列智慧機的訂單。

德意志證券半導體產業分析師周立中,則是外資圈中目前給予聯發科最高推測股價者,看好聯發科在明、後年獲利大幅回升,將激勵股價再攻。

[Home]


2017/09/27 1.2.2.3. 蘋果新機出師不利  Android陣營憂連鎖效應 全球手機市場若無活水 供應鏈全受衝擊 [ 電子時報 趙凱期]

蘋果iPhone 8系列傳出銷售出師不利,Android陣營業者亦繃緊神經。

蘋果(Apple)iPhone 8iPhone 8 Plus傳出市場銷售出師不利,近期台系IC設計業者感同深受,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步入成熟期的情形幾乎已可確立,未來將由換機需求主導市場銷售情況恐將成為常態,除非iPhone X新增的3D感測功能,以及後續擴增實境(AR)、人工智慧(AI)等應用能有效刺激換機需求力道,否則市場僧多粥少的壓力,勢必將擴大反應在手機品牌及供應鏈業者身上,蘋果新款iPhone銷售不佳,Android陣營手機品牌業者將難置身事外。

台系IC設計大廠表示,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需求成長趨緩,面對大環境限制的壓力,所有手機業者正面臨一個覆巢之下無完卵的難題,在終端市場大餅就這麼多的情況下,若有業者多拿下版圖,就代表有業者將失去部分版圖,尤其蘋果、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兩大手機品牌廠佔據相當大的市佔率,其他手機品牌廠的處境愈益艱困。

IC設計業者直言,未來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走向兩極化的趨勢將更明顯,一個是走向高檔旗艦級智慧型手機,試圖以更多創新及應用來刺激更多的市場需求,另一個則是專心往新興國家市場爭取商機,透過複製大陸市場從新機需求一路演進到換機需求模式,分食新興國家市場商機。

因此,若蘋果新款iPhone銷售情形不如預期,業者擔心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已出現動搖基礎的問題,因為這可能就是智慧型手機確定由成長期轉變為成熟期的重要轉折點,這恐不是Android陣營手機業者希望看到的情況。

2017Android陣營手機業者其實已飽嘗手機市場逐漸邁向成熟期的考驗,推出新品卻總是呈現產品雷聲大、需求如同雨點小的情況,這使得供應鏈對於庫存預建及消化動作加快,客戶訂單來去一陣風,甚至殺價取量的氛圍一路從終端市場擴及上游供應鏈及零組件供應商,這讓擁有經濟規模及議價能力較強的一線手機品牌大廠市佔率越來越高,二、三線手機廠的勢力持續式微。

業者認為,一旦同樣的問題發生在蘋果身上,受到衝擊的將不是只有蘋果而已,而是所有手機品牌業者出貨量及市佔率都將可能再次大搬風,因為蘋果擁有更多籌碼及能力取得終端智慧型手機市佔率,蘋果若出重手,使出絕招技術性拉抬新款iPhone出貨量,Android陣營手機品牌廠及蘋果供應鏈業者肯定會遭受池魚之殃。

屆時全球手機品牌大廠恐將採取更激烈的價格競爭手段,甚至擴大擠壓供應鏈成本及零組件報價,這些情況顯然不是兩岸智慧型手機供應鏈所樂見的結果,更重要的是,這些動作浮現更透露出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需求,已逐漸陷入一灘死水難再攪動活絡,相關業者的成長動能將每況愈下,將嚴苛考驗各家業者的競爭力及生命力。

[Home]


2017/09/27 1.2.2.4. HMD行銷長Pekka Rantala專訪:善用夥伴關係 Nokia 8強勢上市 Nokia終將重回一線手機品牌大廠 [ 電子時報 王君毅]

HMD Global日昨自諾基亞(Nokia)手中取得Nokia品牌授權,且自2016年底起開始全力推展功能型手機與智慧型手機產品線後,隨著新款Nokia 8旗艦新品發表,並於9月起開始在台、英、法等地投入此款手機的銷售布局,已讓Nokia有更完整的產品線可對應市場競爭。對此為了解HMD Global在手機領域的新布局型態,記者訪問HMD Global行銷長(CMO)Pekka Rantala,以下即為專訪概要。

問:能否談談目前HMD Global在手機領域的布局動態?

答:HMD Global雖然為一來自芬蘭的新創公司,且以Nokia品牌重新回到功能型手機與智慧型手機市場經營迄今僅近10個月的時間,但即便如此,HMD Global在手機業務的拓展上卻具有相當的雄心與企圖。

即便HMD Global仍然年輕,但目前已投入全球市場的業務拓展,且去年底迄今並已有8款手機上市,當中包含Nokia 356型號的智慧型手機與5款對應新興市場開發的功能型手機,且產品上市後,目前在全球各地均有相當正面的反饋出現。

HMD Global而言,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即有多樣產品問世,關鍵仍與HMD Global高度仰賴全球夥伴關係建立等因素有關,其中除與蔡司在手機相機拍攝與模組上取得新的合作關係外,獲得Nokia品牌的奧援,與Google Android開放平台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以及在手機製造上得到鴻海集團的全力支援等,均是促使HMD Global手機推展能如此快速的重要關鍵。

對應全球不同地區合作夥伴與市場的需求,此次被外界視為Nokia新款旗艦產品的Nokia 88月時在英國倫敦發表,且在9月起陸續於重點市場推出後,由於此新品在導入360度全方位音效功能、在照相功能上採用一鍵雙拍等的設計與創新上頗受市場好評,預計將可進一步推升HMD整體手機出貨動能成長,且事實上,HMD Global自開始營運以來,季營收表現均呈現逐季成長的態勢。

問:相較於其他手機品牌廠商,目前HMD Global推展功能型手機的數量多於智慧型手機產品線,如何看待功能型手機市場的發展?

答:雖然目前智慧型手機當道,但對新興市場而言,功能型手機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產品線,且雖然功能型手機的年銷售規模遞減,但目前年均仍有近5億支的需求性產生,也是為何Nokia現階段為何選擇功能型手機與智慧型手機推展並重的原因。事實上,目前Nokia品牌在全球功能型手機市場,已位居前2大的排名。

個人認為,考量功能型手機待機時間相當長,不乏消費者以此當成智慧型手機以外的第2支手機使用外,另新興國家地區礙於基礎通訊設施佈建、對手機產品的使用偏好度等因素考量,均是讓功能型手機仍有一定需求的主因。如此短期內功能型手機也將續為Nokia會持續耕耘的目標市場。

問:HMD Global新款Nokia 8發表後,初期推展規劃與策略為何?

答:在Nokia 8發表之前,HMD Global已有型號為Nokia 356的智慧型手機推出,由於市場反應極佳,目前在部分國家地區甚處在供貨短缺情況,甚至在歐洲單一國家市場並已取得兩位數的銷售市佔。

HMD Global也經由上述手機產品推出而因此更貼近消費者,並從消費者的反饋中得到市場對Nokia品牌手機的真正期許與相關建議,而此也用於Nokia 8的開發與設計。

8HMD Global於英國倫敦正式發表Nokia 8手機後,近期內HMD Global就會將此產品投入台灣、德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印度等25個國家地區銷售,至於第2波的上市國家,HMD Global則會等到手機貨源供貨量充足後才會續推。

另除歐、亞、中東等市場外,美國方面,雖然HMD Global已與亞馬遜(Amazon)攜手,借其通路在印度地區投入Nokia 6等手機銷售,後續也會與亞馬遜合作將該款手機導入美國市場經營,但畢竟HMD Global投入手機市場僅10個月的時間,考量美國手機市場的獨特性及HMD自身業務與行銷推展推畫,因此短期內仍無全面進攻美國手機市場的規劃。

不過,對HMD Global而言,其借重Nokia品牌重回手機市場經營後,最終目標仍是希望能在手機產業成為主要領導者之一,因此美國市場終將成HMD Global的主戰場,且事實上,即便近期Nokia手機未重新在美國市場銷售,但當地對Nokia的關注度仍相當高,不乏消費者透過網物從其他地區訂購Nokia手機產品。

問:能否談談Nokia 8在台的銷售布局為何?

答:Nokia 8已於26日正式在台灣地區發表,且屆時會攜手遠傳、聯強等業者推展產品,後續除會續增加與電信業者合作的家數外,另在線上通路方面也會持續深耕,目前HMD Global並已與PC Home等業者攜手。

此外,此次Nokia 8以近新台幣1.6萬元的價格投入市場銷售,已讓HMD Global智慧型手機產品線更為齊全,考量消費者對Nokia品牌本有一定的信任度,因此後續也會續擴大產品組合。

問:因應5G世代即將到來,既有手機業者陸續轉以生態圈的布局應用以及納入ARVR、人工智慧等當成手機差異化利器,對此HMD Global如何看待此趨勢?

答:5G布局如火如荼,且相信一旦5G網路成熟當下,Nokia品牌手機已能重新取得市場領導地位。但期間,HMD Global與他廠最大的差異之處,仍在於HMD Global相當強調夥伴關係的建立,包括現有與蔡司、Google、鴻海、Nokia等的攜手,且透過價值鏈的高度整合,從而讓HMD Global能有更優質、具差異化的產品線對應市場需求,是HMD Global營運的最大戰略。

換言之,HMD Global更像是個指揮家,藉由合作夥伴的串接與合作,能因此有更高的彈性與產品線對應市場競爭。

也因此,對應VRAR、人工智慧等地應用趨勢,事實上,Google在上述領域均有好的解決方案提出,對HMD Global而言,其僅需整合相關應用,從而帶給消費者最適切的體驗即可,因此HMD Global並不畏他廠的競爭。

我要強調的是,Nokia品牌重回手機市場後,欲重新贏得消費者青睞的關鍵,仍須讓品牌與消費者貼近,主因在於今日不同品牌智慧型手機產品差異性已極低,現在手機業者介紹手機新品均以規格討論為主,抑或找名人代言的方式推展產品。但Nokia品牌並不採取此戰略,Nokia相信唯有貼近消費者設計出具獨特感的產品,才可成為吸引消費者最大關鍵。

另對HMD Global而言,設法接觸新一代消費者也相當重要,畢竟Nokia品牌存在已有152年,其並非僅是商標,而是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的品牌地位,而此個人也認為,產品銷售良窳取決於是否同時獲取消費者的大腦與心,其中大腦代表理性,訴諸產品規格,但要獲得消費者的心仍須訴諸情感、設計與價值訴求,而Nokia在手機市場雖然已沉寂已有段時間,但消費者對此品牌仍有熱情,此次HMD Global以此品牌重新出發,配合簡約、設計、獨創等風格,相信可快速重獲消費者的青睞與喜好。

[Home]


2017/09/27 1.2.2.5. 蘋果葛越肩負收復大陸市場重責大任 [ 電子時報 邱龍傑、蘇純儀]

蘋果任命葛越擔任大中華主管扳回大陸市場。

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蘋果(Apple)未來至關重要,但是現在蘋果在大陸市場發展停滯,最近一季,大陸市場佔蘋果營收18%,低於2015年初的29%,為連續6季下滑,蘋果希望iPhone 8X可扭轉衰退,新上任的大中華副總裁暨董事總經理葛越身負重任。

財富雜誌(Fortune)報導,葛越(Isabel Ge Mahe)曾任職於飛利浦半導體與Palm,到蘋果之前是Palm的無線軟體工程副總裁,2008 年被Steve Jobs延攬建立蘋果無線技術團隊。2008年,葛越到蘋果時,無線團隊共有25人,現在有1,200人,多年來除了投入開發iPadMacApple Watch等產品外,並協助開發Apple Pay等服務。

43歲的葛越現在是蘋果大中華區副總裁兼董事總經理,可見蘋果對大中華區布局開始採取不同的思維。報導指出,蘋果組織結構一向以功能自豪,團隊按照工作分組,而不是職位,蘋果其他市場沒有設立高階經理人。

iPhone為討好大陸市場,iOS 11軟體讓大陸用戶使用電話號碼作為Apple ID,而不是電子郵件地址,因為大陸消費者不會定期使用電子郵件,原因是大陸在科技應用上跨越PC和電子郵件時代,直接進入智慧型手機。

iPhone最新版本並沒有給大陸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雖然iPhone X為大陸消費者提供智慧型手機的最佳體驗,但昂貴的價格讓消費者望之卻步。同時針對主流用戶的iPhone 88 Plus面臨來自華為和小米新手機的挑戰。

蘋果決心贏下大陸市場,除了承諾在大陸建置一座資料中心之外,還要打造4個研發中心。而葛越的新任務重點之一是要加深與商業夥伴和大陸政府的關係。此外,還要應付北京的監管手段。

201612月蘋果經大陸當局要求刪除紐約時報(NYT)應用程式,20177月下旬蘋果從大陸App Store中移除幾個VPN應用程式,以遵守大陸政府規定。

iPhone X售價創新高 然利潤不如其他iPhone

蘋果iPhone X雖是有史以來最貴的一款iPhone產品,但因其採用了多項新的高階零組件而致使成本上升,利潤反倒不如其他iPhone機種。

在市場引頸企盼下,蘋果(Apple)終於在秋季發表會上推出iPhone 8iPhone 8 PlusiPhone X三款手機,價格分別從7008001,000美元起跳,雖然檯面上看起來身為10週年紀念機的iPhone X售價最高,然實際上此款手機能帶給蘋果的利潤似乎比其他機款差了一截。

據富比士(Forbes)報導,單從售價來看,iPhone X是比iPhone 8貴了足足300美元,但若從利潤的角度來看,iPhone 8卻可能遠優於全新設計的iPhone X,因iPhone 8基本上仍沿用了自iPhone 6以來的設計,只是將後殼改為玻璃,這意味著蘋果可將相關的製造成本控制在最低,再加上售價的提升,對利潤的貢獻自然是不在話下。

實際上,iPhone 8的基本售價確實比iPhone 7提高了50美元,假設這兩款手機的零組件成本相當,從iPhone 7的零組件成本約248美元來看,物料清單(BOM)成本約佔手機定價的35%

相較之下,蘋果在iPhone X上採用了OLED顯示器及深度感測相機等多項新的高階零組件,這顯然會讓其生產成本提高許多,從Susquehanna International Group的資料來看,iPhone X的零組件成本約為581美元,佔售價的58%,換言之,此款手機的利潤比之前的機種低了不少。

由此看來,蘋果應該會傾向將銷售重心擺在iPhone 8上,目前iPhone 8的供貨狀況比前幾代iPhone推出時還充裕,以往新iPhone開放預購後,通常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景,消費者動輒得等上數週才能拿到新手機,這次iPhone 8的等待時間明顯縮短了許多,預購訂單大多能在1週內出貨。

另一方面,根據凱基證券(KGI Securities)預估,目前蘋果手機代工廠每天大約只能生產1萬支iPhone X手機,故此款手機雖因生產問題延後到11月才開賣,市場上仍預期到時候將會重現過往iPhone開賣之初供不應求的狀況。

[Home]


2017/09/27 1.2.2.6. CMR:智慧型手機侵蝕 印度2Q17平板電腦市場持續衰退 [ 電子時報 陳端武]

2017年第2季印度平板出貨量為68萬台,年減29%

市場研調機構CMR最新印度平板電腦季度報告顯示,2017年第2季,印度平板出貨量為68萬台,季減11%,年減29%Datawind在第2季仍為市場龍頭,市佔26.7%,其次為市佔15.8%iBal,聯想和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則分別以14.5%14.3%市佔並列第三和第四。

根據CMR報導,4G2GWi-Fi平板第2季出貨量分別季增8%17%21%,而3G平板出貨量在第2季大幅季減19%Android平板市佔仍高達90%iPad市佔維持在10%

配備2GB記憶體和16GB儲存空間的平板在第2季出貨量季增52%、年增15%。配備5百萬畫素主鏡頭的平板出貨量年增61%,而配備200萬畫素自拍鏡頭的平板年增63%。此外,10.1吋平板年增445%

DatawindUbislate 7SC Star銷售年增473%。拜蘋果(Apple) 32GB iPad Wi-Fi機型之賜,2~3萬盧比(約合308~461美元)價格區間的平板銷售出現快速成長。

CMR表示,智慧型手機已侵蝕印度平板市場,因為配備大螢幕、高畫素鏡頭和其他功能的智慧型手機為消費者的主要裝置。另一方面,平板因較大較重、價格較高市佔持續下滑。平板面臨智慧型手機及輕薄筆記型電腦(NB)的競爭。NB和平板之間沒有太大區別因素。

因此,CMR建議,平板市場需在價格介於2~3萬盧比的4G平板上產生新定位。重點應為具明確定義的目標受眾的創新功能。

CRM預估,商業部門,特別是大型企業的持續數位化,將使政府、醫療和教育部門對平板的需求增加。這將推動供應商更積極在商業市場上搶奪市佔,以維持印度平板市場。此外,消費者對5,000盧比以下平板有更高需求,供應商獲利空間極為有限。而500萬畫素主鏡頭平板的高需求預計將有助於平板市場的成長。

一般預料,平板手機將成為印度下波主流產品,且將侵蝕平板市佔。除了平板手機,繪圖平板(Graphic tablet)、變形平板有潛力吸引新客戶,因此平板廠商若能制定創意行銷策略、通路和零售策略來抓住市場,可望帶動整體平板市場成長。

印度CMR分析師Menka Kumari認為,智慧型手機市場在朝4G發展同時,平板市場也有相同趨勢。支援SIM的平板需求將繼續成長,而Wi-Fi連線平板將持續看到學生市場的需求。

 

[Home]


2017/09/27 1.2.2.7. i8成本多300元 漲價1500元 研究報告:蘋果不壓縮利潤 彭博訪調:獲利率約38% [ 蘋果日報 劉利貞]

積極定價

蘋果(Apple)維持可觀獲利的祕訣是什麼?據估計,蘋果剛開賣的iPhone 8 64GB版入門款材料成本約247.51美元(約7478.8元台幣),比iPhone 7入門款高9.57美元(289.2元台幣),但i8售價比i750美元(1510.8元台幣),且2支手機成本佔售價比相當,顯示生產成本雖提高,蘋果並未壓縮利潤,而是反映在售價上,由消費者埋單。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HS Markit公布的iPhone成本拆解報告,i8材料成本雖高於i7,但材料成本佔售價比約35%,與i736%相近。

大尺寸i8 Plus情況也相同,i8 Plus材料成本約288.08美元(8704.6元台幣),比i7 Plus270.88美元(8184.9元台幣)高,但蘋果藉由把i8 Plus售價抬高30美元來拉平成本佔比,使兩者材料成本佔售價比依然介於35~36%

iPhone貢獻2/3營收

iPhone為蘋果貢獻約3分之2營收,所以iPhone平均售價、利潤率與銷售情況對蘋果獲利結果至關重要。讓售價反映生產成本上升除了能確保利潤不受影響,也能讓蘋果在提升自家手機性能時,不因升級用料會推升成本而卻步。彭博訪調分析師預估,未來幾季蘋果整體事業利潤率料保持約38%

螢幕機殼相機較貴

IHS分析師Wayne Lam說:「(i8)增值部分主要在記憶體、相機、處理器,這些是我們能具體辨識出整體產品提升的部分,也解釋了蘋果為何訂出較高售價。」

材料成本只涵蓋產品本身的零組件,不含製造、研發、行銷等間接成本。因新增無線充電功能而採用玻璃背蓋、加裝電源控制晶片,i8系列用料最貴的部分是螢幕和機殼,而i8 Plus相機模組成本就要32.5美元(982元台幣)。

近來蘋果股價持續走弱,周一盤中最多跌1.8%下探149.16美元,從91日創下的歷史收盤高點拉回9%、瀕臨步入修正,惟收盤跌幅收斂為0.9%,回到150.55美元。從產品發表會前夕至周一收盤為止,蘋果市值已蒸發565.6億美元(1.7兆元台幣)。

華爾街仍看多後市

不過,華爾街許多分析師仍看多蘋果後市,視股價下跌為買進良機,相信高價iPhone X對獲利大有助益。WEDBUSH證券交易員Joel Kulina說:「我會趁股價拉回買進。(iPhone X)屬於高價但也更高階的產品。」

凱基投顧分析師郭明錤也看好iPhone X10月起的出貨動能,預期iPhone X潛在預購需求上看4000~5000萬支,惟供應料難追上需求,供應緊俏狀態可能持續至2018上半年。他建議投資人聚焦於iPhone X供應鏈題材,如TrueDepth相機(Face ID)、OLED面板、3D感測器等。不少投資人也相信,近期蘋概股股價修正提供進場買點。

[Home]


2017/09/27 1.2.2.8. 郭董押對寶 iPhone明年下單JDI 韓媒:仍有LCD款 放棄全換OLED計劃 [ 蘋果日報 劉煥彥]

鴻海(2317)董事長郭台銘可能押對寶!韓媒報導,蘋果可能放棄明年iPhone全換裝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計劃,將推出16吋以上LCD(液晶顯示器)螢幕機種,並已下單日本顯示器(Japan DisplayJDI)。

將推16吋以上機種

南韓財經新聞網站The Bell引述當地手機零組件供應商消息報導,蘋果2018iPhone面板規劃大轉彎,原本要推出5.285.856.46吋等3支搭載OLED面板iPhone,且OLED面板要全下單給三星電子,但現已放棄推出5.28OLED機種。

報導指出,蘋果可能考慮到尺寸最小的OLEDiPhone銷售展望不佳,因此近期中止該開發計劃,據稱將改為推出搭載6吋以上LCD(液晶顯示器)面板的iPhone,且LCD面板已下單給日本顯示器。

若蘋果明年確定仍推搭載LCD螢幕的iPhone,這對一邊改良LCD技術、一邊與JDI洽談OLED技術合作的鴻海集團或許是好消息。鴻海旗下日本夏普社長戴正吳,及負責夏普面板事業的上席常務桶谷大亥,近期多次公開表示要拉攏JDI洽談技術合作,組成日本面板大聯盟以抗韓廠。

桶谷大亥2周前接受《日本經濟新聞》訪問時曾表示,夏普已接觸陷入嚴重虧損危機JDI,洽談OLED技術合作。夏普提議將夏普、JDIJDI旗下事業JOLED3家企業的面板事業整合,「並且共同對抗韓國」。The Bell的報導不免令人聯想,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面板技術上,是否已掌握大客戶蘋果意向因此及早布局。

鴻海多次公開拉攏JDI

iPhone長期偏愛採用4吋螢幕,即使是今年問世的iPhone 8,仍然搭載4.7吋的LCD螢幕。若iPhone螢幕最小尺寸明年真的進階至5吋,應是為迎合消費者追劇、看影片趨勢。以三星電子為例,上半年旗艦手機Galaxy S8 Plus螢幕尺寸為6.2吋,S8 Plus銷路比搭載5.8吋螢幕的S8還好。

[Home]


2017/09/27 1.2.2.9. 三星摺疊智慧手機 料明年亮相 [ 蘋果日報 林文彬、林韋伶]

南韓國家無線研究局(NRRA)的資料庫顯示,三星電子的摺疊式智慧手機已獲得南韓政府認證。這支手機型號為SM-G888N0,可能被稱為「Galaxy X」,或許會在明年亮相,但目前還不清楚Galaxy X的設計和功能。三星行動主管高東真日前暗示,2018年三星可能推出搭載可摺疊螢幕的智慧手機。不過,高東真也警告,如果技術挑戰無法獲得解決,三星將延後推出這類手機。

Nokia 8首創一鍵雙拍 鎖定直播市場

諾基亞手機新家HMD Global昨宣布推Nokia 8Nokia 8HMD Global首款與蔡司光學技術獨家合作智慧手機,搭上直播熱潮,該款手機除自拍,更多了一鍵雙拍功能,為全球首款可前後同時拍攝(Dual-Sight)影片的智慧手機。

售價1.6萬元

Nokia 8同時搭載諾基亞OZO音效技術(OZO Audio),提供熱愛創造並分享的消費者一個不同選擇,外型則搭配當前最先進的鋁合金一體化設計,並在台灣推出「緞面藍」與「光箔銅」2色,售價新台幣15990元。

提到對台灣市場未來展望,HMD Global大中華區副總裁許立新指出:「台灣是我們非常重視的市場,為了回饋消費者的廣大支持,如我們先前承諾的,每12個月就會為台灣消費者帶來更多驚喜。而這次我們帶來了首款旗艦機種Nokia 8給期盼已久的台灣粉絲。」

看準直播風氣盛行,Nokia 8帶來世界首創的前後雙鏡頭拍攝功能,讓使用者隨時分享直播社群媒體如facebookYouTube。只需透過一個按鍵,能同時顯示前後置鏡頭同時拍攝的照片或影片於同一畫面中。

201709270931595801633.jpg
可摺疊螢幕的智慧手機模擬圖                                   旗艦機Nokia 8鎖定直播市場,推全球首創一鍵雙拍功能。

[Home]


2017/09/27 1.2.2.10. Nokia 8 台灣  101日開賣 [ 工商時報 吳筱雯]

諾基亞品牌回歸之路順順走,HMD行銷長Pekka Rantala表示,出貨量每季都在成長,諾基亞品牌已經在歐洲某國取得雙位數市占率,價位帶未來也有機會再向上與向下擴張,台灣則成為旗艦機種Nokia 8全球25個首發地之一,預計101日起正式開賣。

HMD公司成立、接手諾基亞品牌在今年MWC以中階機種Nokia 6與入門機種Nokia 35初試啼聲,並發表復刻版的經典功能機33107個月之後諾基亞回歸手機市場以來首款高階機種Nokia 8,終於登上台灣市場,昨日由HMD行銷長Pekka Rantala專程來台主持發表會。

Rantala表示,HMD借助Google、富士康等合作夥伴之力,包括旗艦機種Nokia 8在內,10個月以來已經發表9款新產品,從產品命名(3568)可以看出來,還有不少空缺可以填補,諾基亞品牌的智慧型手機價位帶還有機會持續向上與向下擴展。

Rantala進一步表示,隨著新機種上市與現有機種持續出貨,今年以來HMD逐季成長,諾基亞品牌已經在歐洲某國拿下雙位數市佔率,這也是HMD的第一個市佔率雙位數市場,而在大型國家方面,印度Nokia 6與印度亞馬遜合作快閃銷售,吸引100萬人註冊、一分鐘之內銷售一空,而諾基亞品牌雖然還沒有重返美國,但美國消費者對於諾基亞新品發表的新聞熱度卻是全球最高,也讓HMD決定與亞馬遜合作以線上方式銷售Nokia 6

而在Nokia 8方面,由於8月份發表會後市場反應太好,為了確保每個市場都有充足的貨源,Rantala指出Nokia 8第一波上市區域只有25個國家,台灣正是其中之一,其他還包括德國、英國、法國、西班牙、俄羅斯、印度、杜拜等。

Nokia 8搭載與蔡司光學獨家合作的鏡頭,主打功能包括一鍵雙拍的前後雙鏡頭拍攝、諾基亞OZO音效等,將於101日在台上市,即起開放預購,電信業者與遠傳獨家合作。

[Home]


2017/09/27 1.3.1. 陸面板二哥放棄分拆上市 [ 經濟日報 林則宏]

大陸第二大面板廠、華星光電放棄分拆獨立上市計畫,其母公司TCL集團公告,增持華星光電10.04%股權。交易完成後,TCL集團對華星光電直接持股將達 85.71%。大陸媒體稱,TCL後續還將繼續回購華星光電剩餘股權。

華星光電由TCL集團與深圳市政府旗下的深超科技於200911月共同設立,最初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0億元,TCL與深超科技分別認購50%。經過多次增資和股權轉讓,華星光電註冊資本達到人民幣183.42億元,深超科技退出,TCL持股比率達到75.67%

華星光電目前擁有兩條8.5LCD生產線,一條6LTPS生產線,並且正在興建第11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以及中國第一條六代柔性OLED生產線,是大陸重要的面板廠。

近年來,華星光電業績增長迅速,對於TCL 集團的營收,尤其是獲利貢獻日益重要。另一方面,由於面板廠投資金額龐大,華星光電的融資需求也日益殷切,過去TCL集團一直有意單獨分拆華星光電上市。

《財新網》報導,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近日受訪時表示,受制於大陸資本市場監管規則的限制,將華星光電在A股分拆上市的計畫受阻。報導稱,本次增持可視為華星光電獨立上市計畫宣告終止,TCL集團將成為華星光電的融資平台。

李東生透露,未來TCL集團將主要從事以面板為主的B2B業務,香港上市公司經營以電視、手機業務為主的B2C業務。

TCL是大陸第四大家電集團,但與美的、海爾、格力仍存在不小的差距。TCL集團共有五家上市公司。TCL集團整體在深圳A股上市;三家控股公司TCL 多媒體電子、通力電子、華顯光電在香港上市。

TCL表示,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將得到增強,也有助於有助於加強對華星光電經營的各方面支持,提高業務的執行效率,並在此基礎上深化部署在液晶面板產品領域的發展規劃,進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的綜合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新浪科技指出,TCL集團將繼續回購華星光電剩餘股權,至100%持股華星光電。

[Home]


2017/09/27 1.3.2. 鴻海大徵才 拚跨國布局 [ 經濟日報 尹慧中]

鴻海集團加速跨國布局,據了解,因應美國威斯康辛州設廠計畫啟動,提前儲備與延攬菁英加入,訴求具備國際觀、跨國偕同運作的人才,數量多多益善、無上限。

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已證實將於中秋後赴美。市場昨(26)日傳出,鴻海積極尋找具備國際觀與跨國協調的人才,以滿足鴻海跨國布局的需求。

鴻海昨天未評論市場消息。其實鴻海集團近期已大量啟用新世代年輕與跨國人才,包含在威斯康辛州成立40人團隊,以及郭台銘身邊一位秘書是美國人,培訓完畢後將回美國服務。

郭台銘先前許下鴻海百年長青的心願,關鍵是將經驗傳承。他多次提到,企業營運要長遠,今年是鴻海跨國大投資、全球運作學習的一年,也會大量啟用新世代年輕人。

鴻海集團版圖橫跨美國、印度、中國大陸,俄羅斯與日本、歐洲等地,隨著相關營運擴張,也帶動相關人力需求。

據了解,郭台銘的特別助理胡國輝是集團在美國推進與溝通的先鋒,集團副總裁暨日本夏普社長戴正吳肩負日本夏普轉型重任。鴻海發言人邢治平則在印度開疆拓土,整體策略與集團發展8K+5G生態圈緊密結合。

鴻海跨國布局積極擴張,在各區域之間協調與溝通人力仍吃緊,因此市場傳出,鴻海需要更多菁英加入。

[Home]


2017/09/27 1.3.3. 台達電買下晶睿49.2%股權 [ 經濟日報 詹惠珠]

台達電子(2308)昨(26)日宣布,公開收購晶睿股權屆滿達成,總計收購4,026萬股,占晶睿目前流通在外股數49.22%,台達可望強化在樓宇自動化布局。

台達電在上個月8日宣布以每股98元收購晶睿55%股權,預計收購量4,499萬股,最低收購數量2,863萬股,占晶睿在外流通股數35%,台達電上周五先行公告已達成最低收購門檻35%,昨天公告最後收購總股數為4026萬股,占晶睿在外流通股數49.22%

台達電因應全球市場的快速變化以及強化台達的成長動能,極透過併購方式,提升競爭力。台達電主管表示,樓宇自動化是全球具高度發展潛力的產業,也是台達未來業務發展的成長動能之一。安全監控是樓宇自動化的一環,其應用領域更可延伸到智慧城市。

晶睿深耕安控領域17年的影音整合技術,並因應物聯網趨勢,積極發展智慧影像分析方案,進而提供大數據資訊。此次公開收購達成,將可結合雙方在技術與市場上競爭優勢,發揮綜效。

晶睿是安全監控解決方案領導品牌,高度注重技術與研發,近年朝向解決方案與品牌市場發展,一旦結合台達電的整體實力,將可從多面向為晶睿帶來助益,進而提升股東權益。

在產品方面,雙方可共同開發創新解決方案,擴大產品及解決方案應用;在市場面,可加速業務拓展;在生產面,可擴大採購規模,提升議價能力。

[Home]


2017/09/27 1.4.1. SK海力士入股東芝記憶體 出資絕非重點 東芝要的是一起再創高峰的夥伴 [ 電子時報 賴琇菱]

920日午間,傳出東芝高層總算在董事會作出決議要將東芝記憶體(TMC)賣給以貝恩資本(Bain Capital)領軍的日美韓聯盟。第一時間,媒體訪談銀行關係者,得到「再不作決定,我們也很困擾」的回應,TMC嫁給誰這齣歹戲拖棚,各界都頗有看膩之感。

貝恩為木馬? 東芝引狼入室?

貝恩資本是美國私募基金,既不是TMC的競爭對象,也沒有陸資色彩,僅提供資金,也只想得到投資回報,對東芝、對日本政府而言,不管是企業戰略上,或是國家競爭力上,都是相當政治正確的一個選擇。

只不過,從6月被選為優先談判對象起,中間一度傳出破局的日美韓聯盟,問題不是出在檯面上的盟主、貝恩資本身上,而是日美韓的「韓」、SK海力士(SK Hynix)

SK海力士是南韓知名的DRAM業者,同時也是全球第五大NAND記憶體廠。其與南韓最大電子業者、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長期處於競爭關係,對於SK海力士而言,能插花進東芝記憶體,無疑將幫助其擴展NAND記憶體的事業版圖。

然而,回顧東芝與SK海力士過去糾葛,卻不免對SK海力士的雄心感到心驚膽跳。東芝與SK海力士曾在2014年因企業間諜案對簿公堂,當時SK海力士涉及竊取東芝營運機密,最終SK海力士賠償330億日圓和解金作收。再早之前,東芝亦曾對SK海力士旗下日本子公司、Hynix Semiconductor Japan提起專利侵權訴訟。

外界不免擔憂,會不會貝恩陣營的大旗幟其實是誘發屠城的木馬,東芝等於變相引SK海力士這匹狼入室呢?

MRAM研發 串起東芝與SK海力士之間正向合作關係

事實上,在雙方看似惡劣的競爭關係中,早已存在相當具前瞻性的合作,像是自2011年起的MRAM開發,及2015年雙方就間諜案達成和解協議並宣布將擴大合作關係、進行次世代奈米壓印(NIL)開發。

MRAM被視為介於DRAMNAND之間,兼具二者優點,是一項被視為具有未來發展性的新記憶體技術。目前雖未臻成熟,但雙方的合作已初步展露光芒。像是美國專利US9484091 B2所提到的電阻式記憶體、US9042198 B2的非揮發性隨機存取記憶體等,便是雙方共同研發、共有的成果。

業者比拼出資額 論未來技術加乘性誰能勝出?

20172月東芝傳出有意出售半導體事業起,引來海外諸多大廠青睞。眾家業者的爭戰主場,便是出資額度的火拼。此外,資格審查一環,東芝受制於日本政府意向的態勢亦相當明顯。

表態欲競標的這些業者,除了投資基金與NAND記憶體廠之外,不乏終端應用業者、電信通訊業者、晶片業者等。這些廠商或可在資金面、NAND研發面、甚至產品銷售面,與東芝發揮1+1大於2的力量。

只不過,放長線思考,在次世代技術研發上,東芝早已與SK海力士取得一定的進展。若此時東芝決定委身他人,不僅舊東芝團隊與SK海力士之間的合作關係是否能繼續是一大問題,新東家在次世代技術研發,能與東芝發揮多大加乘效應,又是另一個必須慎重考慮的點。

根據一份東芝在201612月,對外公布的記憶體事業戰略資料來看,四日市工廠的新製造棟,會在2018年夏季完成第一期建設。而2017年底起,新建的研發中心,即將開始運作,除了針對3D NAND Flash之外,也將投入新記憶體技術,諸如ReRAMMRAM等開發工作。

換言之,解決母集團的財務問題固然為首要任務,但已洗頭洗到一半的擴產及研發計畫,站在東芝的立場,萬萬不希望胎死腹中,更何況迄至2016年底為止,東芝早已砸入2,850億日圓在BiCS FLASH產線切換、與新製造棟及研發中心建設之上。

東芝及SK海力士合拍一致的次世代技術研發方向 或將創出另一高峰

既然東芝將ReRAMMRAM視為未來主力開發項目,那麼SK海力士呢?事實上,SK海力士早在2015年,便定調次世代產品研發三大方向:即相變RAM(Phase Change Random Access MemoryPCRAM)、自旋力矩轉移磁阻RAM(Spin Torque Transfer Random Access MemorySTT-MRAM)、和可變電阻RAM(Resistive random-access memoryReRAM)。其中MRAM的研發工作,便如前述,與東芝攜手共同推動。

事實上,將所有曾表態對TMC感興趣的業者一字排開,亦不難發現,東芝只與威騰(WD)SK海力士兩家業者共同持有技術專利。而威騰集團與東芝所共有的專利,卻多數來自新帝(SanDisk)。其中,申請年份最早的是2001年,最新的為2008年。

不過,東芝與威騰既然共同營運四日市工廠,不免在NAND相關技術上持續保有合作關係。6月底便見雙方各自發表新聞稿,昭告天下已成功研發BiCS 4技術,成功將NAND堆疊層數推向96層。

只不過,威騰起家本業在於硬碟事業,何況東芝內部早已傳出對威騰根本不懂半導體事業的抱怨聲音。威騰在記憶體的次世代技術研發上,恐怕是難以為東芝帶來任何助力。這一點從東芝宣布將獨資進行四日市工廠及岩手工廠的投資案,便可嗅出端倪,威騰絕對不是東芝發展次世代技術的合作選擇。

從這一點來看,在MRAM研發上與東芝已建立默契的SK海力士,或許不是只有為東芝母集團帶來一定比例的救命錢,更可能成為東芝記憶體事業再創下一高峰的重要夥伴。

[Home]


2017/09/27 1.5.1. 日工業機器人進擊大陸:川崎重工攻陸中小企業自動化商機 中長期看好醫療機器人事業 [ 電子時報 賴琇菱]

川崎重工業將目光投向陸中小企業,中長期更要藉醫療機器人躍居全球第一。

大陸產業正面臨人事成長高漲、勞動結構改變之際,工業自動化成為繼汽車產業、電子產業之外,食品工業、民生工業等產業亟欲尋求出口的解決之道。對此,日本企業川崎重工(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KHI)看好中小型工業機器人自動化商機,在大陸展開擴產計畫。

日本經濟新聞(Nikkkei)報導,川崎重工之所以毅然決然投入擴產,背景原因在於,其開發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可望在2017年度(2017/4~2018/3),創下銷售台數70%成長的好成績,預計出貨台數將上看8,000台。特別是中小企業的需求顯著成長,川崎重工將此視為重點開發市場,訂下2018年度在大陸出貨1.2萬台的目標。

據報導,川崎重工在大陸的子公司、川崎精密機械將在9月底前,新設3條產線,量產最大可運輸80公斤的中小型機器人。此外,川崎精密也著手開發最大承載至7公斤為止的小型機器人,預計2017年度內在大陸投入量產。

事實上2017年春季起,川崎精密已在大陸重慶據點,展開雙腕型機器人的組裝工作,2017年度內可望量產1,000台,整體投資金額控制在數億日圓上下。川崎重工社長金花芳則表示,重慶目前是全球重要的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生產基地。川崎精密便是看好在重慶現地生產、現地銷售的機器人商機。

此外,川崎重工也著眼於醫療市場,與醫療器材業者Sysmex合作,開發出能調整患者姿勢、位置的機器手術台。金花更發下豪語,中長期而言,要藉由醫療用機器人打出一片天,讓現居全球第五大機器人業者的川崎重工,躍居為全球最大機器人業者。

日本工業機器人兼顧成本與品質 成大陸汽車製造業好夥伴

據大陸中汽協統計數據,2016年大陸的汽車生產數達2,800萬輛,連續8年蟬聯全球第一。英媒BBC指出,大陸年間汽車產量已佔全球總產量的3分之1。換言之,每3台新車就有1台來自大陸工廠。

對大陸汽車產業而言,要應付如此龐大的產量,工業機器人成為必要條件之一。網站媒體Searchina更進一步指出,來自日本的工業機器人便是不可或缺的要角。

事實上,堪稱工業機器人產業界的四大業者,德國的Kuka、瑞士ABB、日本的發那科(FANUC)、安川電機(Yaskawa)早已進駐大陸市場。

然而,KukaABB等歐洲業者,習於視客戶端需求,量身打造專屬的機器人產線。雖透過精細設計,能協助客戶將利益擴大化,但缺點在於導入費用也相應龐大。

相較之下,發那科、安川電機等日系業者,則以交貨快速、導入費用比歐洲業者低廉、但品質較大陸國產品高等賣點,獲得眾多陸企業者青睞。網站媒體Searchina便指出,許多大陸汽車工廠皆大量採用來自發那科或安川電機的工業機器人。

譬如電動車(EV)新創業者、車和家的工廠產線,便是導入來自發那科的機器人。據報導,車和家會選擇發那科的原因,便在於日系業者的解決方案最符合中小型企業兼顧成本與品質的考量。

大陸成為工業機器人重要市場 本土企業成長可期

大陸挾龐大市場,具躍居機器人大國之潛力。圖為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情形。

20178月,大陸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於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表示,大陸機器人產業規模正急速擴張中,2017年上半大陸境內工業機器人生產台數達5.9萬台,較去年同期成長52%。國際機器人聯盟預測,至2017年底止,大陸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62.8億美元,繼2016年首度突破50億美元後,再創新高。

5年間,大陸機器人產業持續保持年成長率20%以上的水準。特別在工業機器人一環,2017年上半總生產台數達5.9萬台,不僅連續5年盤佔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的位置,全球工業機器人有三分之一來自大陸製。

大陸機器人產業處於急速發展階段,尚未能稱為成熟產業,也就是說,發展潛力還相當大。法新社(AFP)指出,大陸的機器人產業正逢三大發展佳機。

首先是人口構造及生產方式的轉變,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亦隨之水漲船高。過去主要是外資企業、或是具有外資色彩的合併企業,大量採用機器人化的生產模式。而今,這股工業4.0潮流,正逐步蔓延至大陸本土企業,甚至中小企業工廠。

其二、開放創新(open innovation)及雙贏(win-win)理念的滲透。近年大陸的機器人產業不管在技術、生產、銷售、人材、規格標準、資金等各層面上,皆積極與全球跨國企業、國際機構維持良好合作關係,更吸引眾多相關零組件業者在大陸設立研發、生產據點,間接帶起大陸本土機器人產業成長。

第三、大陸在人工智慧(AI)的發展已達世界級水準,無論是影像辨識、聲音辨識、語義分析等領域上,皆有不錯表現。AI技術的精進,將有助大陸本土機器人產業從「追隨」角色,轉為「領導」地位。更值得注目的是,這股機器人應用潮,已悄悄從工業應用拓展至醫療、教育、娛樂等領域。未來大陸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更見膨脹,市需也將成為相關產業的成長養份。

[Home]


2017/09/27 1.6.1. 太陽能矽晶圓綠能掃5年虧損陰霾 9月轉盈 旗下模組廠也賺錢 [ 電子時報 黃女瑛]

綠能臨時股東會通過私募案,估資金明年到位,總經理林士源指出,本業經營已谷底反轉。

大同旗下太陽能矽晶圓廠綠能26日召開臨時股東會,通過執行2階段私募案,預估2018年資金到位。受惠於太陽能矽晶圓缺貨與漲價影響,綠能8月毛利率已轉正,9月有機會轉盈,一掃連5年虧損的陰霾。再加上台灣內需市場旺,高效模組供不應求,旗下太陽能模組廠同昱2017年至今均賺錢。

綠能股東會通過將進行2階段式的私募,首階私募案以集團內部私募為主,將募得新台幣6億元,其中75%以充實營運資金為主包括購料、營運及還銀行貸款與部分應付帳款,25%以在大陸免稅區租賃鑽石切割(Diamond Wire; DW)設備為主,以因應DW切晶的走勢,最高租賃產能為切片年產能的一半,即12.5億瓦(1.25GWp)

由於仍視後續股價走勢來選擇私募時間點,綠能總經理林士源表示,希望最慢2017年底可以啟動第一階段的私募;第二階段的私募則可望引進國際太陽能業者參與,彼此間具有互補性關係。

雖然私募資金預估2018年到位,但是綠能矽晶圓本業近期已谷底翻身,8月毛利率已轉正,已公告的淨虧損為2,100萬元,其中一半為台灣815大停電所造成的突發性損失,另一半則是歐元匯損。9月可望轉虧為盈,一掃5年連虧的陰霾,目前訂單能見度到10月底,且已進行議價,矽晶圓價格維持。

林士源指出,近期部分市調機構紛紛拉升2017年全球總安裝量至100GWp,主要來自於大陸提升十三五安裝目標、印度及其他新興國家的成長等,並預估未來3年安裝量均超過100GWp;而2017年全球矽晶圓擴產較過往節制,多晶矽圓透過DW製程轉換約可拉升20%產能至70GWp,而擴產中的單晶約20GWp,總產能約90GWp,因而造成供不應求而漲價,預估未來3年此情況亦有機會維持。

林士源分析,主要是目前矽晶圓供應主力以大陸及台灣為主,過往陸廠因為有政府補助,所以成本低且不斷擴產,更使得台灣成本競爭力嚴重不敵。而近年來大陸政府在各類太陽能補助都縮手;對於環保要求也拉升;更對煤發電進行管制,使陸廠直接受到衝擊。這使得陸廠的生產成本不斷向上增溫,但對台灣矽晶圓廠成本競爭上反而有利。

另外,上述的趨勢也衝擊大陸多晶矽生產成本,再加上大陸對歐、美、韓啟動料源雙反,因此,多晶矽缺貨漲價,使得單晶矽晶圓成本拉升。至於美國Wacker公安意外而停工問題,林士源說,衝擊要看停工時間長短而定。由於綠能與Wacker彼此仍有合約關係,而且價格亦已重議完成,所以,仍照合約取貨,反而確保料源,整體並沒有影響,一旦現貨市場漲價,綠能更因而受惠於材料成本相對低。

由於台灣內需的啟動,尤其政府對高效模組的額外補助,使得近期高效模組供不應求。綠能持股30%、大同集團16%、昱晶36%的模組廠同昱目前年產能為180百萬瓦(MWp)9月產能利用率達8成、10月可望達9成或滿載,扣除已認列的歐洲客戶呆帳,2017年至今均呈現獲利,也計劃在2018年下半擴產100MWp;而輕量化模組部分目前佔總產能5%,將再擴充應用端市場、持續進行差異化。

林士源坦言,先前連年虧損造成銀行團融資縮手,但是,近半個月又重啟溝通,主要是綠能營運反轉,銀行團表態一旦低點回檔走勢趨穩,不排除在半年後重啟長期借款。目前綠能每月有1億元的設備折舊攤提,2020年攤提成本將大幅降低,2022年全數攤完。

當下綠能的2.5GWp產能,有6成透過委外DW或銷售晶磚(Brick)方式來因應,4成為傳統切削(Slurry)方式切晶,預計年底DW佔一半產能,Slurry2.5成,其他以銷售Brick為主。

綠能林士源:正籌組台灣太陽能矽晶圓聯盟

台系太陽能產業面臨重重危機,業者積極規劃各類自救方案期能扭轉當下?勢。

太陽能矽晶圓廠綠能總經理林士源表示,有鑑於多晶矽晶圓在切晶製程快速轉換,由傳統切削(Slurry)轉成鑽石切割(Diamond Wire; DW),目前正在集結台灣矽晶圓同業共同組成「台灣太陽能矽晶圓聯盟」或「DW聯盟」,匯集彼此切晶產能共同轉成DW製程,目前已有1位同業率先點頭參與,也正邀請政府來支持。

林士源指出,相較於太陽能電池,或者是模組大聯盟,矽晶圓端組成的聯盟會簡單許多,主要就是因應多晶矽晶圓在切晶製程上的快速轉換。以綠能透過租賃DW設備來因應DW趨勢來看,成本即降了2成,由Slurry轉成DW2018年底全球產能都會轉換完成。而該製程可透過原有切晶設備進行改造,且技術已成熟,所以,矽晶圓廠旗下的切晶製程都必須進行改造再利用。

因此,透過聯盟的號召結合,匯集各家的切晶製程共同改造成DW,而各家在本身的長晶上仍有完全的自主性,切成矽晶圓後在銷售上也完全依各廠原貌在經營。但是,透過矽晶圓聯盟成立,各矽晶圓廠可以共同投入黑矽技術研發,一起培養屬於台灣自己的產業鏈know how。再者,透過邀請政府來支持,可以共同處理DW製程所產生的污水處理,讓生產製造與環境保護可以共榮共存。

林士源分析,大陸矽晶圓廠過往透過政府在設備補助,使其成本競爭力大增,這卻使得台灣矽晶圓廠連虧數年,綠能的連虧5年其實不是同業中最慘的,但是比誰慘、還不如共同攜手扭轉?勢;尤其大陸環境也在轉變中,大陸政府補助縮手、環保意識抬頭、矽晶圓廠在傳統電力取得成本變高等,這些反而有助於台系廠扭轉虧損現況。

林士源直言,中華民國政府在高效模組的補助上,通過標檢局高效模組認證安裝在系統端可取得額外6%躉購費率,但卻以單晶為主,其實這是偏頗的,因為台灣除了友達旗下晶材有生產單晶矽晶圓外,清一色全是多晶矽晶圓。所以,補助單晶電池暨模組,根本是補到大陸單晶矽晶圓廠,不如以模組發電瓦數來評估補助百分比,並且協助台灣多晶矽晶圓廠進行整合,以扭轉?勢,尤其比起傳聞中的太陽能電池或太陽能模組整合來得容易許多。

太陽能業者表示,由於第2季末多晶矽晶圓切晶製程轉換快速,且遇上搶搭缺貨潮及漲價,再加上多晶矽的供應吃緊等,使得切晶成本高的台系廠放棄自行切晶,透過委外代工切晶或對外銷售晶磚(Brick)反而得以爭取較高的獲利空間,但是,在海外切晶的矽晶圓難流回台灣,因為產生額外運費及海關成本等,這使得台系電池廠反而更高度依賴大陸矽晶圓廠,由原本的5成以上拉升至7成左右,雖然多晶矽晶圓供貨吃緊度減緩,不過,就供應鏈自有料源掌控來看,確實需要擁有自有的切晶產能,也就是主導未來的DW產能。

台系矽晶圓家數相對下游電池廠有限,包括綠能、中美晶、國碩、達能、昱成、茂迪等。林士源透露,目前已有1家矽晶圓已點頭參與聯盟,後續將陸續造訪同業共商大計,而且也將同時向政府申請支持。

[Home]


2017/09/27 1.6.2. 印度發展電動車:印度電動車發展起步慢 官方看好滲透速度將一鳴驚人 [ 電子時報 蕭景岳]

印度此前傳出要在2030年以前禁售燃油車的計畫,對此官方智庫認為,這個目標實踐上有其困難,不過即便起步比其他國家更慢,在滲透的速度上,印度卻有機會令人驚豔。

Economic Times報導,對印度政府決策深具影響力、也負責起草電動車政策的官方智庫NITI Aayog執行長Amitabh Kant表示,印度擁抱電動車的腳步或許比別人慢,估計到2030年時電動車銷售量僅730萬輛,但之後會急起直追,預測到2040年時可以來到3,081萬輛。

Kant認為,擁車率低落對印度而言反而是個成長的契機。目前印度擁車率僅百分之0.18,相較之下,美國的擁車率為百分之78.6,大陸則是百分之6.9

事實上不僅電動車,印度在車輛上的成長空間極大。NITI Aayog5月發布的報告中指出,利用人力、獸力、自行車等非機動工具及大眾運輸工具進行移動的人口比例,在印度將近7成,但在美國僅10%

此外,共享交通在印度已逐漸普及,也深獲青睞,NITI Aayog指出,在沒有其他交通工具選項的情況下,人們會利用自行車及機動三輪車載運通勤者,且共享叫車服務在印度成長極快。

目前印度電動車產業仍在萌芽時期。印度電動車製造協會(Society of Manufacturers of Electric Vehicles)數據顯示,印度電動車銷售從20144~20153月的1.6萬輛,陸續成長至2015~2016年的2.2萬輛,以及2016~2017年的2.5萬輛,銷售量仍偏低、四輪電動車僅佔其中的少數,且印度全國公用充電站的數量僅206處。

這個速度反映電動車銷售起步緩慢、而政府推廣效果有限的現實。印度曾在2013年提出國家電動運輸任務計畫(National Electric Mobility Mission),希望在2020年以前讓至少600萬輛電動車上路。

相較之下,NITI Aayog指出,全球電動車存量可望從目前約900萬輛成長,至2020年的2,000萬輛,以及2025年達到7,000萬輛;電動車佔車輛比重將達到2026年的10.4%2040年達53.3%

印度原本在年中時傳出要公布2030年全電動車計畫,此後後續傳言不斷,但迄今仍未見具體行動,Economic Times報導指出,Tesla揚言於100天內在澳洲打造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儲能系統,否則不收取任何建設費用,因此與澳洲政府簽約,印度政府認為,澳洲與Tesla的做法值得取經,考慮借鑑澳洲經驗加速印度電動車發展。

電動車鼓勵政策待更新 印度車商謀定而後動

Mahindra & Mahindra是目前唯一一家在印度推出電動小客車的業者。

隨著電動車未來的輪廓逐漸清晰,汽車業者推出電動車似乎已指日可待。但在印度,由於各項發展條件欠佳,多數業者仍選擇等待政府新刺激政策出爐,在此之前將謀定而後動。

Live Mint報導,印度政府對電動車發展態度樂觀,因此希望業者一同共襄盛舉。官方智庫NITI Aayog執行長Amitabh Kant表示,多項預測顯示,2025年電動車成本與燃油車將出現轉捩點,屆時兩者的成本將不分軒輊。

目前印度電動車發展條件極為欠缺,鋰電池價格仍佔全車成本的將近4分之3,使電動車價格兩倍於燃油車,同時基礎建設也相當缺乏。麥肯錫(McKinsey)合夥人Shivanshu Gupta表示,印度僅有數百個充電椿,但僅德里一地就需要35萬個充電椿才能滿足使用者需求。

儘管如此,Kant認為,時代正出現顛覆性趨勢,而印度身處其中,所以無論政府或企業均不能抱持過去的心態面對。

對於Kant的說法,印度許多汽車業者並不買單。報導指出,印度汽車業高層咸認同,電動車是必然到來的趨勢,但他們認為,除非政府制定出政策框架及長期路線圖,以支持其願景及理念,否則汽車業者不會冒然投入。

Maruti Suzuki India研發行政主任C. V. Raman表示,發展電動車的方向雖然正確,但政府仍須明確闡述其作法,業界才能配合,他表示,MarutiSuzuki都有發展相關技術及計畫,但問題在於經濟可行性,如果技術必須從海外進口他們不會考慮。

Honda Cars India總裁兼執行長Yoichiro Ueno表示印度政府認為,可以透過在地製造來降低電池的成本,但即使是有生產鋰離子電池多年的大陸及印度,他們也還未能將鋰電池價格壓到合理的目標水準。

Honda Motorcycle and Scooter India總裁兼執行長Minoru Kato表示本田汽車(Honda Japan)發展電動車技術已20年之久,但尚無法建立起一個可以同時兼顧價格及效能的營運模式。

目前唯一有在印度推出電動小客車的Mahindra and Mahindra主管Pawan Goenka表示,在印度推廣電動車的初期階段中,多數產品都會聚焦在大眾運輸部門。

印度推廣電動車 從首都圈小規模開始做起

印度政府準備採購大量電動四輪及電動三輪車。

印度曾經提出要在2030年前推全電動車政策,為循序漸進,印度將由國營企業帶頭,從首都一帶開始先進行小規模的推廣。

Economic Times報導,印度國營能源效率服務(Energy Efficiency Servicies LtdEESL)已邀請各國電動車業者投標,政府將採購1萬輛單程續航力可達120~150公里的電動車使用,另外EESL也鼓勵業者投標建設3,000個交流充電椿及1,000個直流充電椿。

EESL這項計畫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將先為政府部門採購500輛四門電動小客車,另外在德里-國家首都區(含德里及Haryana等鄰近行政區範圍)打造400個充電椿,由印度電力電網公司NTPCPowerGrid負責籌建。

EESL主管Saurabh Kumar表示,他們將先從小規模做起,摸索可能的模式,然後以人們難以想像的速度迅速擴大,這是給產業界的訊息,證明政府並非一時興起,1萬輛電動車只是個起點。

目前印度主要業者均已表達興趣,包括 Tata Motors、現代汽車(Hyundai)、日產(Nissan)、雷諾(Renault)Maruti Suzuki以及Mahindra & Mahindra。招標程序及結果將於9月底確定,預計1115日起陸續上路。

印度政府尚有其他計畫,包括在2017年底以前採購5萬輛電動三輪車,在18個月以內讓100萬輛電動三輪車上路,在地方政府方面,部分行政區也正在和製造業者洽談導入電動公車,種種措施除有助降低印度對進口能源依賴外,也可大幅改善空氣品質。

在汽車零組件方面,也有部分業者已經開始回應印度政府的計畫。引擎製造商Cummins India正就電動運輸解決方案進行研發,已在2016年推出電動公車的Ashok Leyland也和印度新創公司SUN Mobility研發電池交換技術。

印度政府的計畫推展速度可能不由汽車品牌、而是由零組件業者決定。Cummins表示,汽車業者希望Cummins先進行研發,然後展示其技術,為加速研發,Cummins不排除與其他業者合併或結盟的機會。

目前印度唯一生產電動小客車的業者是Mahindra & Mahindra,但Tata Motors也正在打造自有電動車,未來幾年可能推出產品與Mahindra & Mahindra競爭,而自從印度政府取消對油電混合車的支持後,現代汽車正在研究如何重新設計其現有電動車以符合印度市場的需求。

[Home]


Confidentiality Note
本郵件含有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機密資訊、或受法律保護之資料,唯有原發信人指定之收信人得閱讀或使用本郵件之內容。如您並非被指定之收信人,請立即將本郵件及所有附件予以刪除;請勿揭露、儲存或使用本郵件之任何資訊,並請您立即告知原發信人本郵件的傳遞錯誤。謝謝您的合作。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ny attach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from Inventec 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and/or privileged and intended to be solely for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s or entities named in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e aware that any disclosure, saving or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ttachmen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f you have received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n error, please notify us immediately, and delete the e-mail and attachments.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