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5 全球產業資訊

 1要聞

  1.1兩岸

   1.1.1. 小英拋憲改 尋求兩岸新模式  [工商時報]

 2財經

  2.1台灣

   2.1.1. 谷月涵:台股淪為投機盤  [工商時報]

  2.2中國大陸

   2.2.1. 瑞穗證:美縮表 有利人民幣回穩  [經濟日報]

 1集團新聞

  1.1. 母公司全力奧援,並結盟美中兩大龍頭Nvidia、科大訊飛 ,無敵轉型 衝刺雲端、車電  [工商時報]

 2產業相關

  2.1Cloud Computing

   2.1.1. 阿里進逼亞馬遜 市值只差1.3%  [經濟日報]
   2.1.2. GlobalFoundries量產14奈米HP製程 操刀IBM伺服器新系統處理器  [經濟日報]
   2.1.3. CIRP:亞馬遜拿下76%美國智慧音響市佔  [電子時報]
   2.1.4. 高通:汽車將取代手機成最熱門創新平台  [電子時報]
   2.1.5. 企業混合雲:HPE宣布購併雲端顧問公司CTP 強化混合雲IT顧問服務  [電子時報]
   2.1.6. 三星物聯網Artik雲端平台推出2 連動裝置、服務突破50  [電子時報]
   2.1.7. 樂天擴展健康資料庫 IoT技術收集睡眠數據  [電子時報]
   2.1.8. 阿里巴巴市值 急追亞馬遜  [工商時報]

  2.2Smart Mobile

   2.2.1Wearable

    2.2.1.1. 49% Apple Watch用戶有意升級至第三代  [電子時報]
    2.2.1.2. 宏達電衝VR 開發者享100%分潤  [蘋果日報]

   2.2.2Smartphone

    2.2.2.1. 別等iX i8就好  [經濟日報]
    2.2.2.2. i8大陸爆冷 玩多買少  [經濟日報]
    2.2.2.3. 玻璃鏡頭 商機回來了  [經濟日報]
    2.2.2.4. iPhone X首發備料僅4成 供應商憂喜參半  生產難度高、加緊趕貨 買氣是最大隱憂  [電子時報]
    2.2.2.5. iPhone XFace ID須解決隱私挑戰取得信任  [電子時報]
    2.2.2.6. 迎接印度排燈節購物旺季商機 智慧型手機3Q17備貨量料將創新高  [電子時報]
    2.2.2.7. iPhone X看蘋果AI策略  [電子時報]
    2.2.2.8. 不願受制三星 蘋果找京東方做OLED 四川綿陽廠2019年投產 將供貨iPhone  [蘋果日報]
    2.2.2.9. 印度人買iPhone X 要工作1年半好累  [工商時報]

  2.3IT Industry

   2.3.1. 200家美企 搶當鴻海威州廠供應商  [經濟日報]
   2.3.2. 面板廠攻車用 明年大成長  [經濟日報]

  2.4Personal Computing

   2.4.1. 聯電懷疑美光「假笨賊」是商業間諜 DRAM竊密爆出構陷內幕  [電子時報]
   2.4.2. 超微Vega僅獲短暫甜頭 NVIDIA下半年重啟GPU反攻號角  [電子時報]

   2.5.1. 基因改造與合成工程 或將成為工業5.0起點  [電子時報]

  2.6Solar(Green Energy)

   2.6.1. 台太陽能模組設備詢問度高 結盟難度恐拉升  [電子時報]
   2.6.2. 缺席全球產業鏈 台灣OLED產業開創維艱  [電子時報]
   2.6.3. 電動車馬達成主力戰場 新技術可省40%電量損耗  [電子時報]

 3其他

  3.1. 群聯董事長潘健成披荊斬棘 再拚新高峰  [工商時報]

[Home]


2017/09/25 1.1.1. 小英拋憲改 尋求兩岸新模式 [ 工商時報 呂雪彗]

民進黨昨舉行全代會,兼任黨主席的蔡英文總統帶領黨代表們一起高喊「堅持改革,看好台灣」。

民進黨全代會昨(24)日登場,身兼黨主席的總統蔡英文發表談話,拋出啟動憲政體制改革議題,並針對財經、勞動等12面向形成新論述。面對兩岸,蔡說,所有國家均應審慎面對中國崛起趨勢,民進黨將尋找兩岸互動的新模式,「情緒式的仇恨,或者一味地討好,都無法誠實正視中國的崛起和發展。」

賴揆昨請益之旅也與李登輝會談提到憲政改革問題,李登輝認為,推動憲政改革有助於中央及地方合作、提供更好空間讓政府運作,另像18歲公民權、40歲選總統等人民權益問題也應一併關心。賴揆呼籲朝野能夠共同響應、建立一部適合台灣發展的法律,正視憲政權責問題。

民進黨昨舉行全代會,主軸定調「堅持改革、看好台灣」。蔡英文致詞表示,每當外部和內部環境產生巨大變化時,民進黨就會形成新的論述,帶領台灣走向新方向,「現在時候到了」。

蔡英文說,民進黨新論述要回應四個變化,包括一、世界的變化,多元國際情勢取代兩極化格局,民進黨必須重新審視台灣在世界以及地緣政治中的戰略定位;第二、中國的變化。中國的崛起,是現在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必須謹慎面對的趨勢,情緒式的仇恨,或者一味地討好,都無法誠實正視中國的崛起和發展,必須在堅持台灣主體意識及主權原則下,尋找和對岸互動的新模式,「這就是我們這一代民進黨人重要使命。」

第三、世界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產業型態、公司組織、貿易投資、勞資關係、及財務定義,都跟過去截然不同,全球化與科技不斷推陳出新,台灣產業、經濟、財政及勞動政策如何與時俱進,必須有對應的答案;第四、台灣社會的變化。在3次政黨輪替後,威權政體已經不再是當前台灣政治問題。

蔡英文宣布將啟動形成一整套新的論述,確立民進黨在新時代中的方向及路線。其中「憲政體制的改革就是一個重點」,這一代人的任務,就是為台灣打造一個更可以完善運作的民主憲政體系。

蔡英文說,下週起要針對「外交與國際參與」、「區域安全與兩岸」、「國防」、「自由人權」、「政治體制」、「財經」、「社福」、「勞動」、「農林漁牧」、「教育與文化」、「數位科技」、以及「國土規劃」等12大面向問題,和智庫逐項進行檢討和討論。

[Home]


2017/09/25 2.1.1. 谷月涵:台股淪為投機盤 [ 工商時報 張志榮]

萬點台股已由「資金盤」變成「投機盤」!花旗環球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谷月涵(Peter Kurz)以三大指標為例,直指台股為投機盤:

一、「散戶取代外資」,過去兩個月散戶買超台股12億美元,取代國際資金的賣超10億美元。

二、科技股領頭上漲者已由雙D族群取代大型權值股。

三、科技股投資價值已來到歷史相對高點。

此外,谷月涵也開出外資圈第一槍,將今年底台股合理指數高點預估值由11,500點調降至10,700點,至於明年合理指數高點,初步設定為11,000點。

受到「美國聯準會(Fed)縮表又升息」、「美朝關係持續惡化」、「外資圈調降蘋果供應鏈投資評等」等三大利空消息影響,台股上週五(22日)跌破季線,位居風暴核心的蘋果供應鏈成為重災區。

谷月涵指出,台股變成「投機盤」的最明顯跡象,就是「內資取代外資」,過去兩個月散戶共買進台股12億美元、取代國際資金的賣超12億美元,且事實上,過去幾年常發生的新款iPhone推出前、相關供應鏈出現獲利了結賣壓,今年並沒有發生,並非國際資金沒賣(其實有賣),而是散戶進場買。

凱基投顧台股策略分析師張明祥表示,第三季來國際資金調節台股力道可謂是「越來越大」,79月至今分別為5040300億元,影響所及,今年以來買超台股金額已降至2,200億元,態度轉趨保守。

此外,谷月涵指出,過去台股波段大漲,主要是由大型科技權值股領軍,但近期股價表現較佳的科技股,卻是受惠產品價格走揚的LED/太陽能/記憶體等次族群,如南亞科、旺宏、華邦電等標的,而LED/太陽能/記憶體這3項族群佔整體台股市值與MSCI台股指數比重僅分別為2.4%與0.7%。

谷月涵表示,新款iPhone銷售狀況不好,對台股將是潛在風險,因為整體科技股投資價值已處於相對高點,且股價表現遠優於非科技股,最近一次出現這種情況是2016年第四季,當時科技股回檔約7%。

美系外資券商主管則認為,台股站穩萬點之上後,轉為「投機盤」已是必然,因為國際資金過去幾年所買超標的,高度集中在前20大權值股的跡象越來越明顯,致使散戶要進場,也只能選具題材性的中小型股來買,而中小型股本來就相對具投機性質。

[Home]


2017/09/25 2.2.1. 瑞穗證:美縮表 有利人民幣回穩 [ 經濟日報 大陸新聞中心]

美國聯準會預計10月啟動「縮表」,儘管市場普遍預期,這將加速美元持續反彈,但瑞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依然堅持看空美元。他表示,即使聯準會縮表或升息,美元也未必升值。這將有利人民幣回穩,預計匯率將不會升破1美元兌人民幣6.4

延續前一周跌勢,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上周又貶值0.73%,盤中一度短暫跌破6.60關口。聯準會20日會議則決定維持既定的升息路徑,並宣布自101日起縮減資產負債表,貨幣政策進入「既升息、又縮表」的「雙緊」階段。

對於美國貨幣政策「雙緊」的影響,沈建光上周末出席第三屆復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接受大陸網路財經媒體《華爾街見聞》訪問時表示,「我依然看空美元,即使美聯儲縮表,也難改美元弱勢格局。」

過去三個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出現大起大落行情。其中7月初至9月初,人民幣在短短兩個月間從6.80一路走高,在岸人民幣並於98日升破6.44,但隨後又開始回跌。

對此,沈建光表示,人民幣兌美元前期大幅升值,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元自身貶值。他強調,當時人民幣只對美元大幅升值,對歐元還是貶值的,所以一籃子貨幣只比年初升值一點點。

其次是由於中國經濟表現優於預期。「去年大家擔心中國經濟會硬著陸,出口當時也負增長。但今年出口大幅增長,投資也很猛,消費也是很強勁。三駕馬車一起發力,整個中國經濟非常好。所以大家對中國經濟有信心。」

第三個原因則與中國的政策有關。例如,今年以來大陸大力整頓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資金流出量大幅減少。沈建光說,中國去年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600億美元,今年上半年下降60%,資本流動逆轉也支持人民幣匯率。

沈建光認為,人民幣的強勢不會維持下去,而將對一籃子貨幣維持相對穩定,大陸央行能接受的是在6.5左右的波動。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也表示,美元走強不會改變人民幣匯率長期趨穩的趨勢。程實說,「至年底,人民幣不會再步入升值通道。」

[Home]


2017/09/25 1.1. 母公司全力奧援,並結盟美中兩大龍頭Nvidia、科大訊飛 ,無敵轉型 衝刺雲端、車電 [ 工商時報 王中一]

英業達旗下的電子辭典廠無敵(8201)進行轉型,母公司全力奧援,除了將整個集團的雲端和車用電子業務轉由無敵領軍之外,更將英業達雲端部門負責人楊人捷派任至無敵擔任董事長「督軍」,藉此大幅縮短無敵的轉型陣痛期。據了解,無敵已經簽下美國Nvidia和中國大陸科大訊飛之產品代理權,將會快速布局AI人工智慧。

Nvidia(輝達)去年股價大漲230%,今年以來又上揚了67.7%(922日收盤價),主要還是該公司的GPU不僅有助於提升大數據運用和雲端計算,更廣泛應用在汽車自動駕駛、家庭語音助理和機器人等最夯的人工智慧領域;至於科大訊飛則是中國最大的智慧語音技術提供者,以提供「兩會」召開時領導講話的即時文字翻譯馳名,今年以來股價也狂飆95.9%。而無敵與美、中兩大巨頭合作,也讓外界樂觀看待轉型成效。

無敵從電子辭典起家,「Besta」品牌不僅在台灣是龍頭品牌,更在韓國、東南亞和中國大陸等地熱賣,而且還透過品牌知名度和通路布局,擴張營運項目。此外,無敵還進軍線上串流音樂市場,挾數千首自家重新製作、擁有著作權KTV歌曲,在兩岸推廣線上卡拉OK

隨著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崛起,電子辭典市場大受侵蝕,楊人捷不諱言的說:「無敵也是蘋果iPhone的受害者」。在線上卡拉OK方面,由於始終無法大幅打開市場,去年底已經黯然退出與中華電信共同提供的服務。從無敵的財報來看,2007年的營收高達40.41億元,但去年已經萎縮至6.46億元,且近5年連續虧損,反映的就是這波大環境轉變帶來的衝擊。

對於外界的變化,無敵其實早已看出並且進行調整,去年年中還進行一波現金減資、退還股東每股現金3元,今年6月董監事改選後,董事長一職更由英業達前雲端最高負責人、副總楊人捷接掌,並將整個英業達的雲端和車用電子產品統合由無敵負責,希望在母集團全面奧援下,能大幅縮短無敵的轉型陣痛期。

楊人捷說,英業達集團已將雲端業務轉移到無敵,儘管台灣的雲端市場不大,但仍有「在地需求」,搶攻國外大廠吃不到的商機。至於車用方面,倒車影像已開始交美國通路商,未來還會布局前端的行車安全,只是車用的效益會比較慢。此外,無敵開發的指紋辨識模組也已經應用在指紋旅行箱、指紋槍櫃和指紋鎖等利基型市場。

就無敵現有的營運比重來看,智慧終端(原產品線)仍在86%,雲端則有12%,車用約2%。總經理李圍正指出,該公司希望在幾年內能將智慧終端的營收佔比降在5成以內,靠的就是雲端和車用大成長。另一方面,無敵以往為了衝刺電子辭典和線上卡拉OK所設立的海外據點,都已陸續清算結束,未來不再會是負擔。


英業達旗下的電子辭典廠無敵進行轉型,旗下負責雲端的副總楊人捷擔任無敵董事長。

[Home]


2017/09/25 2.1.1. 阿里進逼亞馬遜 市值只差1.3% [ 經濟日報 林宸誼]

隨著股價不斷拉升,阿里巴巴的市值與亞馬遜的差距又進一步拉近了。截至上周五收盤,亞馬遜市值為4,565億美元,阿里巴巴則來到4,507億美元,二者僅差了1.3%。目前市場關注的是,阿里巴巴何時會超越亞馬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電商公司。

目前都正在朝著5,000億美元市值目標邁進的阿里巴巴和亞馬遜,都是從電商起家,目前也都以雲端計算作為新的增長點,因此全球都在關注亞馬遜如何應對阿里巴巴的強勢競爭,兩家公司的競逐甚至被視為中美互聯網行業整體實力的較量。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在兩個月之前,二者市值的差距一度達到1,000億美元,但隨後阿里巴巴追趕的腳步就越來越快。

而全球的投資人對於這兩家公司同樣給予厚愛。今年,阿里巴巴股價已翻漲一倍,亞馬遜也上漲了27%

在股價翻倍後,華爾街一些分析師仍上調阿里巴巴股價的目標價,認為其營收能力增強、投資者對螞蟻金服和菜鳥網路估值的增加、B2C市占率增多等因素,將促使股價的繼續上行。

而對於亞馬遜,有分析師認為,亞馬遜的雲端計算業務正迅速增長,該項營收在未來八年的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20%GGV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童士豪認為,在亞馬遜收購全食超市後,再把Amazon Go的模式嫁接進去,增長速度將會非常迅速。

兩大電商龍頭若想要甩開對手,勢必得爭奪下一個高成長性市場。童士豪認為,戰場可能會在印度或東南亞其他國家。目前阿里巴巴在印度投資了電子支付公司PaytmSnapdeal,亞馬遜已有跡象可能在近兩年成為印度電商市場的第一。

對於阿里巴巴和亞馬遜的競爭,美國分析機構The Street認為,「阿里巴巴通常被稱為大陸的亞馬遜,但是在新零售領域,亞馬遜更應該被稱為美國的阿里巴巴,因為亞馬遜實際上在扮演追逐者的角色。亞馬遜計畫用技術、物流、食品配送網路升級全食超市,但阿里巴巴已經完成這些工作。」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日前受訪時,也被問到與亞馬遜競爭的問題。馬雲當時表示,他花很少時間研究怎麼和亞馬遜競爭,而是研究能從亞馬遜身上學到什麼,阿里巴巴的工作「是鼓勵更多公司成為亞馬遜」。

[Home]


2017/09/25 2.1.2. GlobalFoundries量產14奈米HP製程 操刀IBM伺服器新系統處理器 [ 經濟日報 連于慧]

GlobalFoundriesIBM合作研發14奈米HP製程技術,並生產新一代的伺服器處理器晶片。

GlobalFoundries投入14奈米HP(High Performance)製程技術傳出捷報,該技術獲得IBM新一代伺服器系統的處理器訂單加持,並且進入量產,掌握大數據和認知運算(cognitive computing)時代下的雲端、商務及企業級解決方案商機。

GlobalFoundries2014年底接收IBM半導體晶片資產,包括技術專利和智慧財產權,根據雙方協議,未來10GlobalFoundries都會是IBM伺服器處理器半導體技術的獨家供應商。

GlobalFoundries14奈米HP製程技術是與IBM共同研發,目的是協助IBM為其支援的雲端、商務及企業級解決方案,有提供超高效能、資料處理能力等兩大優勢能力,而IBM913日宣布IBM Z已進入一般可用(general availability)階段。

目前台積電、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陸續提供16奈米、14奈米製程技術後,GlobalFoundries再度以14奈米HP製程引領話題性,也提出技術的說明。

GlobalFoundries表示,其14奈米HP製程是業界唯一在絕緣層上矽(SOI)基板整合3D FinFET電晶體架構的技術,有17層的金屬堆疊,且每片晶片具有超過80億個電晶體,藉由內嵌式DRAM等功能,同時達到提升效能和降低耗電的雙重目標,更具備優異的區域微縮效率,可以滿足各種深度運算工作負載的需求。

該技術也專門也是為IBM最新型z14大型主機的處理器提供強大支援,IBM的客戶在進行高工作負載的大規模交易下,針對最有價值資料進行機器學習,並快速推演實際可行的方案,進而執行智慧決策,同時提供全面加密(pervasive encryption)技術。

GlobalFoundries全球銷售及業務開發部門資深副總裁Mike Cadigan指出,IBM合作開發和生產這款SOI晶片,是為了滿足新一代伺服器系統的需求,也是與IBM另一次密切合作。

IBM Z總經理Ross Mauri也表示,為了滿足最新型伺服系統處理器的嚴苛要求,客製化半導體技術開發成為關鍵,對於14HP技術運用到IBM Z產品線當中,是另一里程碑。

GlobalFoundries14奈米HP製程技術是在紐約薩拉托加郡晶圓8廠生產,該廠的資深副總裁暨晶圓8廠總經理Tom Caulfield表示,晶圓 8廠可針對各種應用提供廣泛的客戶設計。廠房中成熟且多樣的製造能力,有助於IBM將其最新一代的處理器設計推向市場。

GlobalFoundries在新加坡、德國及美國都有生產據點。

[Home]


2017/09/25 2.1.3. CIRP:亞馬遜拿下76%美國智慧音響市佔 [ 電子時報 楊步偉、張興民]

研究顯示亞馬遜Echo在美國智慧音響拿下76%的市佔率。

近年來科技業大廠競相撈過界尋找更廣闊的舞台,例如電子商務大廠亞馬遜(Amazon)在智慧音響市場便表現地相當出色,其Echo系列更以逾7成市佔稱霸美國智慧音響市場。

美國消費者情報研究夥伴(Consumer Intelligence Research PartnersCIRP)發布的《家用自動化裝置》(home automation devices)最新報告指出,亞馬遜的Echo系列在美國智慧音響市場拿下76%的市佔率;Google Home則取得剩下的24%市佔。

Geek Wire網站報導,挾著先進者優勢的亞馬遜在2015年首度推出Echo之後,其智慧音響銷量一路扶搖直上。CIRP估計亞馬遜在美國市場賣出了1,500萬台亞馬遜Echo,此較20173月的1,070萬台銷量,和201611月的510萬台銷量成長不少。CIRP也表示,亞馬遜推出的49.99美元Echo DotEcho總銷量的50%

在亞馬遜推出Echo並叫好又叫座後,Google隨後於201611月推出的Google Home智慧音響,零售價為129.99美元。蘋果(Apple)也在201712月推出自己的智慧音響HomePod,定價為349美元,顯示智慧音響已經是各家科技大廠的兵家必爭之地。

儘管CIRP的調查顯示Echo銷售亮麗,不過亞馬遜並未揭露自家智慧音響的銷量。前者僅表示Echo2016年購物旺季的銷量較2015年成長9倍。Google亦未公布Google Home的銷售數字。

CIRP創辦人Josh Lowitz表示,儘管Google拿下了相當市佔率,不過亞馬遜因為提早進入市場,因此Echo取得了主導市佔地位。在此同時,亞馬遜也在積極推動Alexa安裝在第三方硬體,以拓展智慧語音助理的市佔率。例如,奇異電器(GE)的新款Sol智能LED檯燈,將內建Alexa

此外,CIRP針對智慧音響的調查還顯示,消費者最常使用智慧型音響播放音樂,其次依序為問問題、設鬧鐘(定時器)或是控制家用自動化科技。

展望未來,在HomePod尚未上市的情況下,消費電子指南網站The Wirecutter在最近推出了EchoHome的產品詳細比較。該網站表示,儘管兩款產品的效能都非常優越,也可快速回應使用者播放音樂的需求。不過由於Echo較早上市,這表示該產品的功能更為完整,包括控制家中的智慧裝置等等。

The Wirecutter也認為,因消費者的偏好優先順序、消費者已擁有的設備,和消費者訂閱的服務都不同,因此每家用戶對智慧音響需求其實因人而異。

AlexaCortana做朋友 雙方智慧語音助理合體搶佔多重應用環境商機

兩大智慧語音助理亞馬遜Alexa與微軟Cortana的合體,有助善用各自不同的應用環境,發展出更適合用戶使用習慣的生態圈資源。

亞馬遜(Amazon)與微軟(Microsoft)829日宣布,兩家各自智慧語音助理CortanaAlexa將攜手共存整合。未來用戶可對著內建Cortana的裝置中說「Cortana, open Alexa」,也可對著內建Alexa的裝置說「Alexa, open Cortana」,喚醒另一款智慧語音助理。

這看起來像是智慧語音助理發展的一樁「喜事」,更像是科幻小說裡機器人彼此交流互通有無的開始,不過Business Insider認為,兩者合作除了仍有部分無解的商業障礙外,也存在著相當多的現實利益考量。

用戶數據各自保密 亞馬遜與微軟仍保留合作空間

Business Insider引述微軟資料,Cortana目前每月有1.45億名活躍用戶,而亞馬遜Alexa所驅動的智慧音響Echo系列,無疑是目前智慧音響市佔龍頭,兩者專精領域各有不同,Alexa已逐漸深化為智慧家庭的控制中樞,Cortana則與Office 365高度連結,未來接入LinkedIn後,Cortana在商務領域將更有發展前景。

但也因兩者皆有各自發展領域,形成寶貴的數據資源,故紐約時報(NYT)報導,AlexaCortana雖然將彼此共存,卻存有心結,例如當用戶在Echo使用Cortana時,若想要使用Amazon Prime會員帳戶聆聽線上音樂時,Cortana就得退出改由Alexa接手。

當使用到不同社群資源時,用戶必須得切換不同的智慧語音助理,這意味著亞馬遜不想讓微軟掌握用戶的消費行為,同樣的,微軟也不想讓Alexa接觸到自己商務用戶的數據。

除此之外,不管是Alexa或是Cortana都有為數不少的技能(Skill),特別是Alexa有超過萬筆的技能。不幸的是,根據Voicelabs20171月的調查,有69%約莫7,000項左右的Alexa技能在上架後「不曾被」用戶啟用,或者僅僅只有1名用戶啟用過,形成所謂的「殭屍技能」;開發者開發出新技能後,在2週內被用戶開啟的機會僅僅只有3%。換言之,許多智慧語音助理的技能不是遭用戶無視了,就是根本沒機會啟用,此現象存在著不僅是用戶懶得背誦喚醒詞的問題,更代表用戶的生活經驗未完全與智慧語音助理的使用方式密切結合所致。

儘管亞馬遜執行長Jeff Bezos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表示,將用戶的需求自動饋送給合適的智慧語音助理,並做出正確的應答,是智慧語音助理的重要目標,而理想狀態是,其中一個智慧語音助理專精於用戶的工作事務,另一個則能妥當應對用戶的日常生活。

應對複雜應用環境 AlexaCortana可分工合作

Bezos對不同智慧語音助理間的分工整合固然是美好的願景,Business Insider則認為在合作以前,亞馬遜與微軟皆抱持著對智慧語音助理平台的市場雄心,畢竟兩者錯失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機會,只能轉向發展軟體面與後端服務,並且委身在兩大行動平台中。

雖然亞馬遜和微軟不約而同看上智慧語音助理的市場,但蘋果與Google的競爭腳步不曾停歇,2017年結束以前,後二者皆會推出如HomePodGoogle Home Mini等新硬體產品,競爭局面只會愈加激烈。

除此之外,Business Insider認為,智慧語音助理的市場將從單一的智慧音響、行動運算裝置,轉移到更多元複雜的智慧家電市場。然而,若以現在百家爭鳴的狀況來看,智慧語音助理植入家電設備中,那麼光是用戶回到家試圖用簡單字彙喚醒智慧語音助理時,恐怕會有好幾個語音應答聲同時出現,如此場景帶來的相信不會是更便利的智慧家庭生活。

Business Insider相信最好的方式是建立起如iPhone或是Windows的生態圈系統,並由單一的智慧語音助理做為控制中樞,儘管目前的市場局面是多頭馬車,故Bezos設想將智慧語音助理分工的想法,或許最符合當今的市場狀況,也是亞馬遜與微軟將旗下智慧語音助理合體的考量點。

[Home]


2017/09/25 2.1.4. 高通:汽車將取代手機成最熱門創新平台 [ 電子時報 蕭菁菁]

高通執行長Steve Mollenkopf預期,汽車產業將湧現一波創新風潮。

打從蘋果(Apple)iPhone問世以來,智慧型手機一直是創新的代名詞,若說手機是集尖端科技於一身的產品也不為過,但這種情況可能改觀,高通(Qualcomm)執行長Steve Mollenkopf認為,未來多數新技術的開發將逐漸轉向以汽車應用為主。

CNET報導指出,Mollenkopf在法蘭克福車展接受訪問時透露,汽車業將掀起一波巨大的創新浪潮,在這當中有許多是高通的強項,未來汽車可看見許多高通的產品。當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車展駐足高通攤位時,Mollenkopf也特別對梅克爾強調,汽車將是未來10年創新最活躍的平台。

高通晶片獨霸無線通訊市場,目前有許多熱門手機和無線網路設備都採用高通晶片。但隨著手機市場成長趨緩,高通開始移師另一個快速成長的領域。高通認為隨著汽車功能越來越強大,硬體和軟體都需要更強有力的處理器來支援。

據市場研究機構IDC推估,2021年時半導體產業來自於汽車市場的銷售將達501億美元,比2016年成長52%

高通在汽車產業主要聚焦三個領域,首先是連結,目的是促進車輛之間、以及車輛與周遭環境的溝通。其次是運算,增進駕車和乘車體驗。最後是電氣化( electrification),推動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等新技術。

Mollenkopf表示,未來手機的許多技術都將應用於汽車上,例如5G,他預期2019年手機正式邁入5G,不久後汽車也會跟進使用。5G連網速度將比當前的最新技術快100倍,比Google Fiber10倍,透過5G車輛之間彼此將可密切溝通,並透過連結網路執行重要功能。

不過,Mollenkopf的推論仍有待時間來驗證。截至目前為止,汽車業採用新科技的進展緩慢,例如無線通訊打入汽車業花了許多年的時間,也因此業界人士普遍的看法是汽車的技術開發週期比手機還久。

高通雖然試圖複製無線市場的成功經驗,但進展似乎遇到阻礙。高通為了進軍汽車市場,一年前開價390億美元對恩智浦(NXP Semiconductors)展開收購,創下半導體產業有史以來最大紀錄。

不料,歐盟(EU)監管單位對收購案有所質疑而二度暫停審核。不過Mollenkopf仍相信此收購交易可望在2017年底前完成。

雖然Mollenkopf相當看好汽車業創新發展,但這不代表手機技會原地踏步。蘋果最近發表的iPhone X就具備多項酷炫軟硬體,例如Face ID除了以臉部辨識開機功能,還可搭配Apple Pay使用來購物。

高通預期,未來手機創新將集中在相機上,Mollenkopf透露8月底甫與一家台灣企業簽訂一項交易,雙方將合作為Android裝置打造3D相機,輔助類似Face ID的功能。

此外,Mollenkopf認為擴增實境(AR)、安全系統和降低機器學習耗電量的裝置,以及Gigabit LTE5G都將是未來手機創新的重點,而且未來許多手機功能也都將出現在隨身裝置如智慧手表和頭盔上。

[Home]


2017/09/25 2.1.5. 企業混合雲:HPE宣布購併雲端顧問公司CTP 強化混合雲IT顧問服務 [ 電子時報 劉慧蘭、涂翠珊]

混合雲仍是多數企業前進雲端的首選模式。

近來積極進行企業瘦身的慧與科技(HPE),日前宣布將收購波士頓的雲端顧問公司Cloud Technology Partners(CTP),這將是該公司繼收購雲端金融管理服務供應商Cloud Cruiser、超融合型系統供應商SimpliVity、網路安全業者Niara,以及新創儲存設備商Nimble Storage之後,2017年所進行的第五件交易案,藉由購併擴張其混合雲事業的企圖至為明顯。

根據TechCrunch報導,慧與科技想藉由購併Cloud Technology Partners進一步強化該公司提供的IT顧問諮商服務。Cloud Technology Partners獨家開發的Managed Cloud Controls代管服務套裝軟體,可以幫助客戶處理複雜的多雲端系統,滿足法規遵循要求及成本控制目的。

處在混合 IT世界中的企業,為了達成企業目標,必須將各個工作負載置於適當的環境中,例如本地資料中心、私有雲、公有雲,或是軟體即服務(SaaS)應用。各組織所需要的環境會依業務及負載需求而有所區別,如何決定哪些服務應留在本地或移至雲端,成為許多企業面臨的挑戰之一,再來就是管理混合基礎設施上的應用程式。

HPECloud Technology Partners結合後,將以簡化客戶混合IT服務為目的,協助客戶評估他們的IT策略,決定各工作負載的適當環境,然後進行雲端轉移、建立本地資料中心或採行兩者混合的架構。

慧與科技引用McKinsey的報告指出,企業每年約花費60億美元在混合IT顧問服務與雲端原生發展,越來越多客戶尋求值得信賴並熟悉市場趨勢的顧問幫他們規劃長期路線發展圖,並提供解決方案。兩家公司結合後將可幫助客戶加速打造創新的數位體驗,簡化管理、預測IT成本、確保應用程式的安全性。將節省下來的資源用於維護成長、創新與競爭力。

提供可行的混和雲端服務方案是許多老牌科技供應商也在追求的市場商機,不久前VMware便在VMworld大會上宣布類似的策略,其他如IBMRed Hat、甲骨文(Oracle)、戴爾(Dell EMC)也朝同樣的方向發展。

慧與科技進入市場的時間點較晚,因此希望透過購併將資源加以整合,以便急起直追。Cloud Technology Partners成立於2009年,主要提供雲端物聯網(IoT)、大數據與機器學習等解決方案,熟悉AWS、微軟AzureGoogle等雲端架構。

VMware發表混合雲擴大發展策略 VMware開始將事業轉往混合雲發展。

以推動虛擬機器概念在企業資料中心崛起的VMware,在2017VMworld大會上宣布了一連串產品與服務計畫,展現其進軍混合雲市場的決心。而與各大公有雲端業者的合作,為VMware日後的混合雲產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根據TechCrunch報導,在經歷嘗試失敗後,VMware理解到與其自行打造公有雲產品,或是與其他公有雲業者競爭,不如與其他廠商合作,投入混合雲的發展。多數企業不會只選擇就地部署網路,或是全部投入公有雲,而是傾向使用結合兩者的混合雲端架構。因此VMware2016年開始與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GoogleIBM等頂尖公有雲端業者合作,啟動自己的混合雲策略。

VMware2017年的VMworld大會上發表的各項混合雲計畫,提供了企業用戶一系列管理混合雲環境的工具。

事實上,目前產業將運算轉移至雲端的速度,比許多人預估的慢了許多。VMware技術長Chris Wolf表示,投入混合雲架構的企業,需面對各種來自網路、資安、跨環境政策管理的挑戰。VMware因此致力於發展相關產品,希望能協助企業更有效管理複雜的混合雲環境。

VMware最新發表的產品,包括能協助企業IT部門在混合雲平台上管理各種應用與服務的VMware DiscoverVMware Discover可與 VMware Cost Insight配合,為企業監控各項雲端服務的成本。

此外,資安產品VMware AppDefense,是專為協助企業掌握網路狀態所設計,並能在系統出現異常時回報;VMware Network Insight能在本地網路及公有雲端間,設定一致的網路及資安政策;VMware NSX Cloud能夠管理公有雲及軟體定義資料中心的網路流量。VMware還推出了一款分析服務,能提供詳細的跨環境性能分析。

儘管以上這些工具都不是特別具有突破性,但它們的問世,代表VMware已有能力為混合雲環境下的客戶提供完整全面的解決方案,而VMware的事業核心也繼續從虛擬機器轉移。

除了VMware之外,IBMHPERed Hat、以及戴爾(Dell)等其他傳統設備廠商,也採取了類似的雲端發展策略。

Google新服務 讓企業內部網路延伸至Google雲端

Google將推出一項名為Dedicated Interconnect的新服務,目的在協助企業用戶將內部網路延伸至Google雲端平台,打造兼顧隱私及處理能力的混合雲端架構。不論業者從事的是金融服務或是影片編輯,都能透過這項服務擴大處理規模,同時將資料保存在私人網路。

根據Network World網站報導,企業用戶只要購買多個10 Gbit/s 的連線,就能增加雲端平台與本地網路互連的傳輸量,或是提升互連的可用性。以往這需要企業在公司網路架設專屬的VPN裝置,再將加密的網路資料傳輸至公共網路。Google、亞馬遜Amazon Web Service,以及微軟(Microsoft)都有提供這類的服務。但Google建議,其IPsec VPN技術較適合低量的資料傳輸,每個通道最大的傳輸速度為每秒3 Gb

Dedicated Interconnect推出後,企業每個月只要花費1,700美元,就可取得一道10 Gigabit的連線,每個附屬的VLAN價格則為每月72美元。此外,網路流量出口(traffic egress)在北美及歐洲的收費是0.02美元,在亞洲及澳洲則為0.042美元,比起Google一般收費更加低廉。

透過Dedicated Interconnect服務,每個網路可註冊8道連線。這些連線可用來提升頻寬,或是增加備援(redundancy)。頻寬最大可提升至80 Gbit/s

Google建議的2道備援連線配置,預估可支援99.9%的運行時間。Google預計在Dedicated Interconnect完成beta測試後,將針對2道備援連線配置與4道備援連線配置提供服務層級協議(SLA)

儘管Google致力於簡化網路運作,但Google所提供的網路服務卻可能讓用戶產生混淆。在Dedicated Interconnect之前,Google也曾在2014年推出過名為Google Cloud Interconnect的服務,並在之後更名為Carrier Peering

Dedicated InterconnectIPsec VPN 是將私人位址延伸至雲端,Carrier PeeringDirect Peering 則是讓客戶將公共IP位址延伸至Google雲端平台;Direct Peering需透過代管設備執行服務,Carrier Peering則將連線交由與Google合作的電信業者負責。

[Home]


2017/09/25 2.1.6. 三星物聯網Artik雲端平台推出2年 連動裝置、服務突破50 [ 電子時報 嚴思涵、陳明陽]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物聯網(IoT)雲端平台Artik Cloud,在問世後2年期間可使用雲端服務的裝置和服務增加了50個。因Artik確保與亞馬遜(Amazon)EchoGoogle Home等語音助理間的連接性,成為受矚目的架構智慧家庭生態體系的核心雲端平台。

ET News報導,Artik雲端平台初期可支援的裝置數量少,難以實際運用。2015Artik平台啟動服務後,三星確保41台完成測試的裝置及11項服務,完成與Artik平台間相容性驗證的裝置及服務數量共有52個。

使用上只要連接Artik模組,可針對模組中產生的資訊進行收集、分析和管理。舉例來說,在溫濕度感測器上裝置Artik模組,並連接雲端平台,就能將各種溫度及濕度相關資訊儲存在平台上。分析該資料後,可用來控制空調或加濕、除濕裝置。

三星持續針對可兼容的裝置進行測試。除Amazon EchoGoogle Home等人工智慧秘書外,FitbitGalaxy Gear等穿戴式裝置、健康管理、家庭保全等多元裝置都已完成驗證。2017年初,三星與標緻汽車(Peugeot)合作,展演與概念車Instinct連接的Artik平台,讓三星成功將物聯網平台應用範圍拓寬到智慧汽車。

過去物聯網模組並未提供雲端服務,開發者必須自行建構服務,Artik雲端平台由三星提供服務,降低了開發者的負擔。南韓近來大學和中小企業等產業界都陸續應用Artik模組的教育和物聯網裝置產品。

南韓任職物聯網教育課程的一位大學教授表示,Artik雲端服務提供的應用物聯網教育並不限定在校園內,是能和產業界連接的服務網。Artik將扮演擴大物聯網裝置開發生態系統的重要角色。

NEP智慧分表系統提供資料分析 協助提升水電使用效率

電力與自來水管理解決方案供應商NEP(Nationwide Energy Partners),從2007年起便與同年開發於美國俄亥俄州住宅公寓North Bank Condominium社區簽約,提供社區住戶電力與自來水的使用管理及帳務系統服務。

Metering Smart Energy International報導,為了協助提升居民的用電效率,NEP提供了包括分表計量(Sub-metering)、自動讀表(AMR)、計費、收款、資料分析及強化的居民服務,以滿足合作社區與居民的需求。

該社區屋主協會日前已與NEP更新合約,除了原本的服務外,NEP並將於2017年底開始為住戶安裝電力與自來水的智慧分表系統(Smart Sub-metering System)

智慧分表系統可提供即時的水電用量資料,除了可讓消費者依個別的費率及用量計費,還能協助個別消費者發掘改善用水、用電效率的可能性。美國能源部(DOE)指出,由於居民可掌握確實的用電量,因此分表計量能降低電費達21%

North Bank屋主協會在消費者每個月的水電帳單增加一筆可用額度,此一發展將有助於降低消費者的水電費用。此外,智慧計量(Smart Metering)解決方案還能協助住宅房地產管理者更加了解住戶的電力使用狀況,有助於降低管理成本。

資訊透通性是提升居民滿意度的關鍵,透過資料管理與分析工具,NEP的帳單能提供更多資訊及深入的見解,以提升居民在能源運用上的自覺與效率,並與受歡迎的物業及資料管理系統整合,以無縫提供服務給合作的社區。

NEP提供多住戶房地產的開發商、業主及管理者創新的能源管理解決方案,透過個別測量每間公寓或住宅單位的正確水電用量,可提供更詳細的用量資訊與管控能力。NEP也結合住宅及商業客戶,運用共享策略與資料,達到提升能源效率、成本效益及居民滿意度。

另一方面,在俄亥俄州擁有150萬客戶的電力服務供應商AEP Ohio,則與住宅電力管理解決方案供應商Powerley合作,將Powerley連結智慧電網(Smart Grid)與智慧家庭電力管理解決方案提供給住宅客戶,讓客戶能即時控制家電的用電狀況、協助客戶改善用電效率。

Powerley的解決方案包括智慧恆溫器、智慧燈泡、開關與感測器等硬體,並提供一套行動AppIts Your Power」,可用於遙控包括空調系統或是智慧家電等。

[Home]


2017/09/25 2.1.7. 樂天擴展健康資料庫 以IoT技術收集睡眠數據 [ 電子時報 范仁志]

樂天與寢具廠Airweave合作,收集消費者睡眠資料,以利推銷產品。

日本電商業者樂天(Rakuten)對寢具大廠Airweave出資12億日圓(1,084萬美元),獲得該廠10%以上股權及派遣董事的權力,目的是利用物聯網(IoT)科技,收集消費者睡眠相關資料,以利投資生活與健康領域的新事業。

日經新聞(Nikkei)網站報導,電子商務的競爭已經不能再靠貨運便利性及商品齊備性爭勝,薄利多銷有其限度,必須另闢新局,而樂天發展的新方向,就是利用消費者生活習慣進行促銷,將生意從清醒延伸到睡眠階段。

樂天利用會員資料,加上以額外服務等方式獲得消費者志願提供,沒有非法收集應用資料的問題,如20177月的健康調查評分App免費提供,與8月的肥胖遺傳基因免費調查服務等,將志願參加者的資料轉到其他醫療保健機構,進行健康檢查服務。

利用這些會員身體狀況相關資料,樂天再以廣告方式推薦適合的減肥或營養補充食品,恰當的運動用品,適用的矯正家具,甚至是集團旗下的健康保險推銷等。

現在與Airweave合作推出智慧枕頭與棉被,可以收集使用者睡眠姿態變化,顯示在消費者的智慧型手機上,同時作為樂天促銷安眠商品服務的根據。

Airweave寢具曾獲得航空公司的頭等艙採購,算是高級寢具的開發商,樂天對Airweave的投資金預計將用在物聯網與雲端資料領域,以消費者資料開發新款寢具。

類似的事業也有其他廠商推廣,如Panasonic高齡者看護服務便以感測器確定溫度與臥床者的睡眠狀態分析身體狀況;富士通(Fujitsu)則開發穿戴式運動計量裝置,供寢具廠西川產業(Nishikawa Sangyo)分析使用者睡眠狀態。

[Home]


2017/09/25 2.1.8. 阿里巴巴市值 急追亞馬遜 [ 工商時報 楊日興]

今年以來,大陸電商龍頭阿里巴巴的股價扶搖直上,即將趕上全球電商之首亞馬遜,兩家企業2個月前市值尚相差千億美元,目前差距已不足100億美元,可見阿里巴巴追趕腳步之快速。

第一財經報導,今年阿里巴巴股價由88美元倍增至180美元,市值已突破4千億美元,進入全球市值前10大企業之列。截至上周五(22日)收盤,亞馬遜市值4,565億美元,阿里巴巴市值4,507億美元,兩者差距僅有1.3%。

中國經營報報導,隨著阿里巴巴股價快速飆漲,該公司已成為分析機構的新寵兒,其受重視的程度更甚於亞馬遜。華爾街研究阿里巴巴的機構暴增,當前已有47家分析機構研究阿里巴巴,且當中無人給出「賣出」評等;與之相對,研究亞馬遜的分析機構有44家,其中一家給了「賣出」評等。

美國投資機構MKM Partners報告指出,因有著強勁流量增長、廣告擴張潛力和迅速開發東南亞電商市場的步伐,阿里巴巴可謂大型互聯網公司中基本面最好。報導也引述中國電商協會中一位專家分析,投資機構買的是未來的盈利能力,雖然亞馬遜營收規模更大,但阿里巴巴立基於消費能力強悍的大陸市場,盈利能力更健康。

雖然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多次表示,阿里巴巴和亞馬遜並非同一類型的公司,但兩者在東西世界電商、雲端領域的統治地位難免使人相互比較。

對於雙方根基業務電商,當下主戰場已轉移至人口激增的東南亞、印度市場。阿里巴巴收購Lazada等當地電商,更在多國投資支付業務。亞馬遜進入新加坡、印度市場,憑藉送貨速度大打閃電戰。

雲端市場則被視為雙方下一個主戰場,亞馬遜的AWS無疑是全球霸主,但立基於大陸市場的阿里雲更以96%的高成長營收緊起直追,逐漸有和AWS、微軟、Google雲端三強較勁的趨勢。

新零售業務阿里巴巴更可謂行業先行者,今年亞馬遜收購全食超市引起轟動,而阿里巴巴已在去年投資盒馬鮮生開始布局,更陸續投資三江購物、聯手百聯集團等。美國分析機構TheStreet報告指出,在新零售領域,應稱呼亞馬遜為美國的阿里巴巴。

大陸行動支付 領跑全球 規模達美國90

2大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騰訊主導下,大陸已經成為全球行動支付要地。有機構分析,大陸作為行動支付世界領導者,規模已經達到美國的90倍。且隨著兩家巨頭的快速擴張下,周遭國家支付企業成為效仿者,大陸式行動支付逐漸影響著大東亞甚至世界。

新浪財經引述外媒報導,雖然美國孵育了主要的科技企業,但在行動支付領域,阿里巴巴、騰訊卻遙遙領先。調研公司Forrester指出,去年大陸行動支付市場規模達9兆美元,美國則為1,120億美元,幾乎是後者的90倍。

報導指出,隨著大陸互聯網巨頭投資東南亞、印度等地企業,當地支付方式逐漸受到影響,走向大陸式行動支付模式。

Apple Pay需要搭配POS機使用的方式不同,阿里巴巴、騰訊旗下支付模式是二維碼掃描,免去店家支付機器成本的負擔,街頭小攤販、行乞者都能使用,對於東南亞、印度市場而言更加合適。

阿里巴巴投資的印度行動支付企業Paytm表示,透過和阿里巴巴高管的見面、交流產品設計想法,使公司受益匪淺。例如支付寶的理財服務餘額寶,使用戶能用帳戶餘額購買基金,Paytm也效仿推出了儲蓄工具,助用戶購買金條。

另一方面,騰訊透過社交軟體微信的用戶黏著提升其行動支付產品的使用率,並也將該方式帶入新興市場。騰訊投資的印度通訊App Hike在今年中將支付功能引入平台內,同樣在當地吸引了廣大用戶。

這些模式不僅影響新興市場,例如美國實體零售巨頭沃爾瑪,在支付系統上便採用掃描二維碼方式。

[Home]


2017/09/25 2.2.1.1. 49% Apple Watch用戶有意升級至第三代 [ 電子時報 茅堍]

隨著具有內建LTE通訊模組,可以獨立直接進行語音和數據傳輸的蘋果(Apple)Apple Watch Series 3系列產品即將上市,各界無不好奇,該產品上市後究竟會對現有智慧手表市場帶來什麼樣的新風潮。

Fluent最新調查報告,美國現有Apple Watch使用者中,有49%用戶表示,有意在未來一年內升級至Series 3產品(27%表示絕對會;22%表示可能會)

在非Apple Watch的智慧手表使用者中,亦有33%表示有意在未來一年變換使用Apple Watch Series 3產品(6%表示絕對會;27%表示可能會)。整體而言,有意在未來1年內升級至或改用Apple Watch Series 3產品的智慧手表使用者,佔41%(16%表示絕對會;25%表示可能會)

Fluent 的報告係於201795日,針對2,545名美國18歲以上成年人所進行的調查,彙整而成。報告顯示,目前美國僅14%成年人擁有智慧手表。其中擁有Apple Watch,或其他品牌智慧手表的消費者各佔7%

而在Android手機使用者中,僅有2%使用者擁有Apple Watch產品;擁有其他品牌智慧手表的使用者佔10%。不過在iPhone手機用戶中,則是有17%擁有Apple Watch,僅4%擁有其他品牌智慧手表。

普遍而言,擁有蘋果產品的消費者往往也會留在蘋果產品生態系中。以美國Apple Watch使用者為例,62%使用者家中擁有Mac電腦,68%擁有iPad54%擁有Apple TV

受訪者對新款Apple Watch具有獨立連網功能的重要性看法上,在整體受訪者中,有10%認為此一功能是新款產品的關鍵功能(Critical feature)16%認為是重要升級功能(Important upgrade)

而在iPhone使用者中,16%認為該功能是關鍵功能;21%認為是重要升級功能。Apple Watch使用者則是有高達30%認為該功能為關鍵功能,27%認為是重要升級,合計超過57%

至於美國消費者目前在購買(初購與新購)智慧手表產品的意願上,仍然有高達38%受訪者表示,完全無意購買該類裝置。而在有意購買智慧手表的62%受訪者中,則是以購買Apple Watch產品的意願最高,佔19%(約佔有意購買的3分之1)

其次為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Samsung Gear,以及Fitbit產品,分別佔12%10%。至於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LG Watch Style/SportSony SmartWatch,以及聯想旗下的moto 360則是分別僅佔4%3%2%

富比士(Forbes)報導,如果美國現有Apple Watch使用者有意在未來一年升級至新款產品的佔比具有全球代表性,推估在不考慮新進使用者的情形下,單是藉著現有Apple Watch使用者升級,未來一年蘋果就可望售出1,500萬只Apple Watch

如果再加上新進使用者,預估未來一年Apple Watch銷量,很可能會創下史上最佳紀錄。

  201709250846476716227.jpg
分析師推估未來Apple Watch Series 3銷量,很可能會創下史上最佳紀錄。

[Home]


2017/09/25 2.2.1.2. 宏達電衝VR 開發者享100%分潤 [ 蘋果日報 陳俐妏]

宏達電(2498)拍板手機代工部門售予Google後,外界預將快馬加鞭,衝刺虛擬實境(VR)普及度。果不其然,宏達電已宣布今年10月起至年底Viveport平台開發者,將可得到100%分潤。產業人士分析,Vive硬體8月底已啟動降價,現在拉攏開發者,除卡位年底消費旺季外,也等於為自家品牌一體機先暖身。

強化Viveport內容

宏達電在8月底宣布Vive裝置全球降價200美元(約6038元台幣),降價幅度25%拼買氣。而從VRDC調查顯示,正為Vive開發的開發者達56%Oculus Rift比重約為49%。不難看出這次將策略轉進軟體內容平台。

宏達電在2017VR開發者大會(VRDC)祭出大絕招,從過往與開發者分潤抽成3成,改為100%分潤,將更有利於宏達電強化和壯大自家旗下的Viveport內容平台。不僅對開發者招手,宏達電對於全球採用VR大型機台系統的50個營運商也推利多政策,從過去營運商可每小時抽成50%,調升為70%

[Home]


2017/09/25 2.2.2.1. 別等iX了 買i8就好 [ 經濟日報 黃智勤、簡威瑟]

蘋果本月發表三款新機,分別是iPhone 8iPhone 8 plus與最高檔的iPhone X。財經網站Business Insider則點出九大原因,說明為何消費者該買i8i8 Plus就好、而非iPhone X。首先是i8i8 Plus採用的處理器跟iX一樣,都是全新A11 Bionic晶片及嵌入式M11動作感應協同處理器,僅在功能上有細微不同。

其次,i8系列的Touch ID功能早在2013年問世,並大幅改變手機使用方式,其安全性與效能早已獲得驗證,而Face ID則仍有未知數。

第三、i8系列手機都跟iX一樣,都是首度支援快速充電與無線充電功能。第四、i8 Plus的後端鏡頭與iX幾乎一樣,i8的拍照功能也相當優異,i8 Plus更配備第二個遠距鏡頭,能讓拍攝者放大畫面而不影響影像品質。

第五、除了人像補光(Portrait Lighting)等特殊功能,i8 plus的前置鏡頭也與iPhone X幾乎沒有差別。第六、iXTrueDepth相機系統會讓機身上方出現一道「瀏海」,i8則無此困擾。

第七是價格,i8入門價僅700美元,i8 Plus800美元起跳,iX卻要價1,000美元,同樣是新款旗艦機,買iPhone 8起碼省下200美元。

第八是保護殼的通用度。最後是i8沒有買不到的問題。i8現在即可入手,iX開賣後極可能出現供應短缺。

大立光跌跤 外資喊進

股王大立光上周五大跌5.8%、股價跌至5,365元,「股王怎麼了」成為股市熱議的話題。歐系外資券商分析師指出,大立光近期下挫主要有二大原因,分別是基期已高、蘋果iPhone X還沒開始預購,外資對大立光基本面看法並無變化,股價重挫,買點反而浮現。

分析師說明,大立光先前股價一度突破6,000元,但就在蘋果發表新iPhone後,蘋概股出現獲利了結賣壓,大立光為台系蘋果供應鏈的指標股,加上股價基期高,自然難置身事外。

其次,iPhone 8預購狀況不如預期,更給了空方賣股藉口。瑞銀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謝宗文曾指出,OLED版本iPhone出貨遞延在市場預期中,且市場目前將OLEDiPhone視為「剛性需求」,想換機的使用者,不會因為遞延就不換,只是大量出貨期將延後在明年首季出現。

有外資法人直言,iPhone 8只像是iPhone 7的升級版,銷售量本來就不是重點,即將登場的iPhone X的預購與銷售,才是重要蘋果供應鏈的主戰場。

元大投顧科技產業分析師蒲得宇剛將大立光合理股價估值,由6,000元提高到7,200元,成為繼德意志、花旗環球證券後,第三家看好股王登「7」字頭的大型機構法人。

蒲得宇認為,光學鏡頭在今年下半年至2019年,進入另一波升級循環,無論是蘋果或是Android陣營都加速採用雙鏡頭,以及3D感測功能,將會大幅帶動大立光的獲利爆發性;另一方面,大立光營運動能如此強勁,海外競爭同業如舜宇光,本益比卻較大立光高,亦有助大立光開啟重新評價(re-rating)行情。

[Home]


2017/09/25 2.2.2.2. i8大陸爆冷 玩多買少 [ 經濟日報 林宸誼]

蘋果海外最大市場—中國大陸上周五開賣新機iPhone 8,結果竟出現罕見的「爆冷」場面,不僅未見排隊人潮,大陸媒體甚至表示,店內顧客更是玩的多買的少。

《華爾街見聞》報導,杭州蘋果西湖店當天上午6點多就來了340名保安,並設置大量的柵欄,但尷尬的是,直到8點開門前,專賣店門口只有2個人在排隊。 上海國金中心的蘋果旗艦店,上午8點開售時一共也只有三個人在排隊。

北京晨報也報導,由於此次發售採網上預購形式,因此北京三里屯、西單蘋果直營店現場都沒有出現大量顧客排隊情況。此外,店內顧客更是玩的多買的少。華龍網報導,重慶北城天街和楊家坪的蘋果直營店,同樣沒有排隊購買的人潮。

而且和過去新機開賣不同的是,這次蘋果店外也未見黃牛更攬客行為。多名黃牛坦言,不打算高價出售iPhone8,他們現在更加關注之後上市的iPhoneX

市調機構Counterpoint日前公布今年第2季大陸智慧手機市場的出貨量報告,華為以20.2%的市佔穩居第一,年增3.3%。第二至五名則是OPPOvivo、小米、蘋果,市佔分別是18.8%17%13%8.2%

中關村在線報導,蘋果日前公布最新1季財報顯示,蘋果在歐美、日本及亞太其他地區的銷售與去年同期相比均有增長,唯獨大中華區年減10個百分點,營收剛超過80億美元,這個數字還不到2015年第2季的一半。

[Home]


2017/09/25 2.2.2.3. 玻璃鏡頭 商機回來了 [ 經濟日報 劉怡妤]

隨著後續車載以及無人機、VR(虛擬實境)等新領域崛起,亞光(3019)董事長賴以仁、今國光董事長陳慶棋近期均指出,車載領域正逐步發展,且受益原車廠積極導入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促使玻璃鏡頭有望重拾成長動力。由於車載鏡頭要求耐高溫、防水防塵等,使得玻璃鏡片、模造玻璃受關注,相關供應商將重新奪回市場。

目前車載、無人機等應用領域以玻璃鏡片為主,輔以塑膠鏡片,因此掌握玻璃鏡片技術廠商重新奪得發球權。另外,車廠加快導入ADAS鏡頭於中高價車種,增加市場需求量,且車廠投入發展自動駕駛、無人車,並積極與光學廠投入新品項設計,促使後續車載鏡頭需求將放大。

相較於上游光學鏡頭廠掌握鏡片技術,成為各應用端大廠尋求合作對象,下游模組廠則因光學技術掌握在上游,且模組化難度增加之下,反而導致產品愈做愈高階,良率拉升不易、毛利率不佳的窘境。產業變化促使台光學廠地位提振,港資相機模組廠丘鈦入股新鉅科,即為掌握上游光學技術。

鏡頭產業受惠增加新應用領域帶動營運,光學產業在雙鏡頭、3D感測應用增加,促使光學廠未來將受惠市況成長。

光學產業正逐步走出谷底,台廠中多數廠商具玻璃鏡頭,而後因塑膠鏡片崛起轉而布局,導致光學鏡頭廠進行洗牌,股王大立光順勢崛起,應用端由傳統相機轉向至手機市場的浪潮,促使塑膠鏡頭成為主流,行業進行重新洗牌。

光寶科 明年爆發成長

光寶科(2301)目前高階CCM(相機模組)良率待拉升,預期明年初製程改善後業績將爆發式增長。

光寶科表示,CCM市場仍大且具成長性,預期明年CCM營收將增長至400-450億元,年增達20%。由於客戶端認同公司產品品質,儘管短期市占遭同業瓜分,但客戶與訂單在品質考量下將回籠,預期CCM業務將呈現先下後上,待製程問題解決後明年業績將明顯拉升,站穩高階市場。

除光寶科面臨雙鏡頭模組製程難度拉升外,致伸也指出,雙鏡頭良率與封裝難度均高出單鏡頭許多,除了模組,致伸以利潤導向接單透過調整產品組合拉升雙鏡頭模組比重,力促業務增長。

下游相機模組 面臨陸廠競爭

中國手機市場規模與本土品牌崛起,連帶促使當地鏡頭廠商伴隨需求快速發展,包含舜宇、歐菲光、丘鈦相機模組業務均同步增長,帶動中國光學鏡頭產業出現結構性轉變,下游相機模組(CCM)產值受益本土手機品牌明顯增長。

舜宇、歐菲光、丘鈦崛起原因均因龐大的中國內需市場,受惠供應鏈本土化促使鏡頭下游產值快速增長,去年已占中國整體光學鏡頭產業的八成,且全球產值市占率已突破20%,排名全球第二僅次於韓國。

受到陸系光學鏡頭下游相機模組廠快速崛起,並進行價格競爭已壓縮台廠競爭空間,導致CCM面臨低毛利但競爭激烈現象,光寶科已將CCM產品線轉往高階發展但仍面臨陸廠價格競爭。公司表示,價格競爭持續增強並無緩解,目前主要競爭對手為陸系廠,在高階鏡頭組領域仍面臨陸廠追兵且進行激烈價格競爭。工研院表示,由於陸廠興起導致行業競爭日益激烈,而中國鏡頭模組產值雖晉升全球第二,但包含舜宇、歐菲光、丘鈦獲利表現均不如營收增長。

[Home]


2017/09/25 2.2.2.4. iPhone X首發備料僅4成 供應商憂喜參半  生產難度高、加緊趕貨 買氣是最大隱憂 [ 電子時報 李立達]

蘋果通知零組件供應商,將iPhone X部分備料暫緩出貨。

蘋果(Apple)發表新款iPhone 8iPhone 8 PlusiPhone X,其中,iPhone X因售價昂貴,是否影響銷售備受關注,供應鏈業者透露,蘋果先前已通知零組件供應商,將部分備料暫緩出貨,相較於蘋果原先要求的出貨預估量約減少6成,透露蘋果對於iPhone X備貨的謹慎態度,有意進一步掌握市場訊息後再出手。不過,蘋果官方並未證實相關訊息。

蘋果此次推出的新款iPhone中,最高規的iPhone X採用OLED全螢幕無邊框設計,搭配人臉辨識、無線充電等功能,然這些特色都在預期之中,加上部分Android手機亦具備相關功能,面對iPhone X昂貴售價,讓市場憂心後續銷售狀況。

供應鏈業者指出,零組件備料出貨與整機生產有高度相關,目前iPhone 8iPhone 8 Plus首批備料出貨規模與原先預估相當,但iPhone X零組件出貨卻出現打折情況。iPhone X將於第3季小量出貨,隨著1027日開放預定日期接近,出貨量可望逐步放大,然供應鏈傳出蘋果早在發表會前一週,便已通知供應商iPhone X部分零組件備料先不出貨。

面對蘋果要求零組件備料先暫緩出貨,供應鏈業者憂喜參半,由於iPhone X生產難度高,良率偏低,原本預估出貨規模根本不可能達成,即使後來僅先出貨4成,相關供應商仍必須加緊趕貨,才有機會達到蘋果要求數量。

供應鏈業者表示,客戶要求大量備料與產能,最後出貨不如預期,屬於電子業界常態,主因是市場變化太快,且客戶避免日後可能缺料,多會要求供應鏈先行備料,然蘋果與其他品牌廠不同之處,相關備料最後多數會消化完畢,且蘋果亦會全部付費,讓供應商安心。

近年來蘋果對於供應鏈拉貨策略轉趨保守,2016年推出iPhone 7時,首發鋪貨的組裝出貨量僅是原本要求供應商備料約6成,在首批出貨之後的1~2個月,蘋果原本要求的備料才逐漸出貨消化完畢。

不過,近年來蘋果在備料與實際出貨之間的差距,呈現越來越大的狀況,業界認為可能是因為部分零組件缺料嚴重,蘋果要求先行備料與產能,避免日後一旦市場需求拉升,恐將供貨不及。另外,蘋果iPhone銷售力道似有減弱趨勢,亦是備料與實際出貨落差擴大的可能原因。

事實上,智慧型手機整體出貨成長力道減弱,年增率從原本高達6成,一路下滑至2016年僅成長3%2017年預估年增率為4%,蘋果iPhone引領智慧型手機市場發展已10年,出貨成長動能也不如以往。

蘋果於2014年推出的iPhone 6系列,創造iPhone銷售輝煌時代,單季銷售量創下7,450萬支紀錄,如今市場寄望iPhone X有機會再度締造iPhone 6的銷售佳績,然價位偏高恐讓市場買氣熄火。

部分業者認為,市場對於iPhone X銷售量期望過高,過去蘋果iPhone每年僅推出單一機款,2014年推出iPhone 5ciPhone 5s兩款,如今共推出3款機種,加上前幾代的iPhone仍持續在賣,蘋果iPhone在各價格帶全面插旗,因此,必須看整體iPhone銷售表現,iPhone X重點在於展示蘋果新技術,並非衝刺銷售量。

 

[Home]


2017/09/25 2.2.2.5. iPhone XFace ID須解決隱私挑戰取得信任 [ 電子時報 楊步偉、陳端武、蕭菁菁]

蘋果旗艦機iPhone X標榜的人臉辨識技術亮點Face ID,也引發了技術和隱私的疑慮。

蘋果(Apple)2013年攜iPhone 5S推出指紋辨識技術Touch ID後,在20179月舉行的產品發表會上又再下一城,首度推出採用突破性的人臉辨識Face ID技術的旗艦機iPhone X,儘管不少蘋果已經迫不及待地下單預購新機,不過據Cnet網站報導,蘋果的首要之務,須讓Face ID技術在隱私和技術等兩大層面博取消費者的信任。

第一,就技術面而言,儘管多數消費者都耳聞人臉辨識技術,不過多數人並未在日常生活中並未體驗該技術,因此這些人可能會對Face ID的人臉辨識能力存疑,並對生物辨識技術(biometrics)不甚了解。

其次,由於多年來人臉辨識技術不臻成熟,因此影響到消費者信心。例如,該技術無法在黑暗中運作,使用者只要戴上眼鏡,人臉辨識技術就認不出使用者,此外人臉辨識技術還很容易被照片愚弄。

由於臉部辨識技術頻傳漏洞,導致各界對生物辨識安全的信心持續下滑。研究機構RSA SecurityHarris Poll調查指出,只有28%的消費者相信人臉辨識技術和密碼一樣安全。

例如,Google早在2011年在其Android 4.0平台推出人臉辨識技術Face Unlock。當時消費者便設法用各式方法欺騙Face Unlock。此外,該人臉辨識技術也分不出照片和人臉的差別。時隔6年,Android的人臉辨識技術仍無相當長進。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2017年推出的Galaxy Note 8旗艦機,搭載的Android作業系統也具備人臉辨識功能,不過,經過德國駭客測試,只要一張照片就可成功解鎖Note 8

相較之下,蘋果採取一貫緩慢穩定的方式研發人臉辨識技術。蘋果並不是首度使用指紋辨識或人臉辨識的企業,而是花時間慢慢打磨人臉辨識技術,以避免之前人臉辨識技術的缺點。

對此蘋果行銷長Phil Schiller在受訪時表示,Face ID是截至目前最安全且最簡單的辨識技術。蘋果研發的系統比較不容易被照片或3D列印模型欺騙,原因是iPhone X不只依賴單一攝影機辨識人臉,而是使用掃描器、紅外線攝影機、深度感測器和偵測人臉上3萬個點的「點狀投影器」(dot projector)合力完成。除此之外,蘋果還和好萊塢的面具工藝師合作,以偵測出假臉。因此蘋果標榜Face ID遭破解的機率低於百萬分之一。

在此同時。蘋果也推出了可以在黑暗中運作的人臉辨識技術。即便使用者蓄鬍或是臉上有傷疤,神經網路也可以隨著時間的持續學習而加強辨識使用者的臉部特徵。

第二,人臉辨識技術也引發了隱私疑慮。

其實Touch ID指紋辨識技術上市時,某些政客曾表達該技術對隱私和生物技術的擔憂。不過數年後,各界已經習於使用這項指紋辨識技術。

其實,將生物特徵資訊儲存在裝置而非伺服器,已經是共同的慣例。除了蘋果之外,三星電子和微軟(Microsoft)也將人臉辨識資訊儲存在手機中。這表示駭客需要拿到實體的手機才有機會破解並取得任何的生物特徵資料。

儘管蘋果極力強調人臉資訊只會儲存在iPhone X中,並不會上傳雲端,然多數美國消費者仍不相信企業會保護消費者個資。

雪上加霜的是,蘋果推出Face ID後,前美國國安局(NSA)員工Edward Snowden也公布了機密文件指出,國安局蒐集新軟體所蒐集的龐大臉部辨識影像,以改良搜尋情報目標的技術。Snowden也預言,人臉辨識技術最終將遭到濫用。

對此蘋果對於保護指紋資訊隱私的方式,除了僅將資訊儲存在手機以外,還透過晶片採用的Secure Enclave先進安全架構,以保護密碼、指紋和人臉辨識資料。蘋果會先加密上述生物辨識資訊,並使用1組只有Secure Enclave才能存取的金鑰保護。

換言之,只有Secure Enclave有權取用使用者的使用者資料,以驗證使用者的指紋和人臉辨識資料是否符合。Touch ID不會儲存使用者的指紋影像,而是只依賴數學表徵,這表示有心人士無法透過儲存的指紋資料,完成描繪指紋影像的反向工程。

而蘋果也極力保證指紋或人臉辨識資料不會存放在蘋果的伺服器或iCloud雲端,因此無法用來與其他指紋資料庫進行比對。對此研究機構Duo Security研究工程師Pepijn Bruienne表示,擔憂蘋果偷偷將人臉和指紋資訊上傳到伺服器的消費者,可以透過資料分析測試,Bruienne測試的結果顯示,受到Secure Enclave加密的資訊並未被傳送出去。

儘管市面上的人臉辨識技術尚不成熟,不過相較數字密碼,生物特徵辨識技術(biometric identifier)擁有某些不可多得的優勢,因此預料該技術仍是未來趨勢:首先,消費者只要看著手機或是將手指按在感測器上,就可以輕鬆解鎖手機。其次,駭客也比較難竊取生物特徵辨識密碼。再者,使用者不用強記密碼,就可輕鬆解鎖。

由於iPhone X要到201711月才會上市,因此目前消費者尚無法透過實機測試。對此研究機構One World Identity首席策略師Dasha Cherepennikova表示,由於早期的人臉辨識技術運作不佳,因此各界對此技術的疑慮不少。不過蘋果表示自己已經成功研發了足以商品化的技術,其利用多重掃描設備辨識人臉的效果,的確優於僅用單一攝影機辨識。

Bruienne也表示,倘若iPhone X上市後,人臉辨識服務運作順暢,那麼假以時日Face ID將很快受到普羅大眾愛用。

蘋果最新產品罕見地獲得不少負面評價

儘管蘋果(Apple)的品牌實力雄厚,但偶爾會推出市場評價平平的產品,如初代Apple TVApple Watch。但評論家對蘋果剛推出的一系列新品有大量負面反應,實屬罕見。

根據彭博(Bloomberg)報導,評論者眼中,蘋果每個新產品都存在具體功能缺陷,包括iPhone 8的平庸設計、Apple Watch Series 3的行動連線,及Apple TV 4K視訊輸出的品質問題等。

BTIG分析師Walter Piecyk表示,蘋果新產品雖然常會有人吹毛求疵,但所有產品評論者如此缺乏熱情實在前所未見。

事實上,蘋果產品過去也曾得到負評,但最後仍賣得很好。而且評論家尚未測試預料會炙手可熱的iPhone X

年終購物季之前能順利買到的iPhone 88 Plus都是出色的手機,但其699949美元的售價,要與對手的旗艦機競爭,如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Galaxy S8。問題是這兩款iPhone與三星旗艦機和iPhone X相比顯得有點過時。

此外,iPhone 8僅為iPhone 7小幅升級,主要升級僅強化鏡頭、搭載新晶片,以及競爭手機早就有的無線充電功能,況且蘋果還調降iPhone 7售價。

The Verge編輯Nilay Patel寫道,他想不到令人信服的從iPhone 7升級的理由。其他評論正面一點。Business Insider編輯Steve Kovach表示,iPhone 88 Plus922日上市時將成為市面上最好的手機,而且可能會一直是最好的手機,直到iPhone X11月上市為止。

還有個潛在的麻煩跡象,iPhone 8在預購時並未完售,這也是iPhone罕見的情況。雖然每款iPhone預購量也破千萬支,但iPhone 88 Plus卻被iPhone X的最新設計遮蓋光芒。然而,由於生產延誤和零組件供應問題,據傳等著買iPhone X的蘋果粉絲,最初將一機難求。

LTEApple Watch Series 3也出了點狀況。WSJ編輯認為,在AT&T行動網路下,行動連線常會斷線,通話會有雜音,Siri有時會無法連線。連到T-Mobile網路也斷線幾次。The Verge編輯Lauren Goode也注意到有個嚴重的連線問題,Apple Watch 3似乎會連到隨機的Wi-Fi訊號,而不是切換到LTE

蘋果將此歸咎於1個系統漏洞,並表示將在未來軟體更新中解決此問題。但也有評論家有給出好評,例如Wired大讚Apple Watch 3的速度和麥克風。

此外,評論家對4KApple TV也沒有好話。BuzzFeed表示,這是Apple TV2015年以來的首次重大升級,卻無顯著進步,只換了更快的晶片及支援4K影片。而更便宜的競爭產品早在1年多前就已支援4K影片。

The VergePatel則指出,Apple TV的缺點包括售價太高,YouTube等主要App不支援4K影片,以及不支援Dolby Atmos音訊標準。蘋果隨後暗示,將在未來軟體更新中支援Atmos,但未透露具體時間表。Patel表示,4KApple TV最大問題為其主要功能的4K視訊渲染,特別是在iTunes以外的App。他說,新版Apple TV過度銳化,而且會調整某些影片的幀速率,造成視覺干擾。

蘋果iPhone X化腐朽為神奇 臉部辨識技術人氣看漲

蘋果(Apple)iPhone X採用臉部辨識技術,料將掀起科技業界的跟風。

蘋果(Apple)iPhone XFace ID令人驚艷,同時也讓臉部辨識技術水漲船高,對手正苦思如何在產品中添加這項已經存在長達50多年的技術,開發臉部技術的新創企業透露,自從12日蘋果產品發表會後上門詢問的客戶快速增加。

彭博(Bloomberg)報導指出,蘋果稱不上是先進科技開路先鋒,但總有辦法把舊有的技術發揮得淋漓盡致,添加一些酷炫的元素,成功讓它們躍上主流,例如iPodiPad和先前的指紋辨識系統。

蘋果現在大肆宣揚的臉部辨識也是典型的例子,蘋果採用此技術並非科技業界的創舉,在這之前,亞馬遜(Amazon)申請藉由自拍付費的專利,類似萬事達卡(Mastercard)的一項服務,並且於2016年在歐洲推出。金融業者USAA應用程式(App)多年來也使用臉部辨識。

然而,即便是有重量級的企業的支持,直到最近臉部辨識系統都還不成氣候。蘋果的Face ID之所以吸引人,原因可能在於它與眾不同。Face ID利用投射和分析超過3萬個肉眼察覺不到的點,製造出用戶精確的深度圖像。紅外線相機負責讀取圖像、捕捉紅外線影像進行比對。

光線昏暗的環境難不倒Face ID,即便欲以照片和面具佯裝用戶,Face ID也不會受騙,在氣候極度寒冷的狀況下,Face ID不會罷工,依舊可以執行臉部辨識任務,不似部分指紋讀取機。

雖然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Galaxy Note 8已經具備臉部辨識功能,但開發者需稱,Note 8可能會被照片矇騙。在過去,臉部辨識一直未能推廣主要是因為存在一些技術障礙,例如在光線昏暗時往往會失靈,也無法分別膚色,看來蘋果似乎解決了這些問題。

位於佛羅里達的臉部辨識技術業者Senible Vision執行長George Brostoff表示,多虧蘋果這樣的科技龍頭認同,許多客戶像是摩托羅拉(Motorola)和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相繼前來類似Senible Vision的企業敲門。

另一家加州企業FaceFirst執行長Peter Trepp也表示,臉部辨識現在是一種消費產品了,最近公司接到許多電話,顯然這是一波大浪潮。

根據研究機構Crone Consulting的推算,未來3~5年所有的系統登入、帳號認證和行動金融服務、付費授權有超過半數會使用臉部辨識系統。可預見臉部辨識產業的榮景將至,根據MarketsandMarkets的推估,2021年時,產業規模將從2016年時的33.5億美元激增1倍至68.4億美元。

臉部辨識科技最早出現在1960年代,多數應用於政府機關和高度機密的企業,倘若臉部辨識循著蘋果先前的模式(如指紋辨識),那麼這項技術打入家庭、商家和其他手機將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Home]


2017/09/25 2.2.2.6. 迎接印度排燈節購物旺季商機 智慧型手機3Q17備貨量料將創新高 [ 電子時報 陳宜君]

為了把握2017年排燈節購物旺季商機,印度手機製造商在該年第3季的智慧型手機備貨量料將創下新高。

印度2017年第3季的智慧型手機備貨量料將創下新高,因為製造商為了把握自1020日排燈節(Diwali)起跑的年度購物旺季商機,紛紛大舉提高庫存,準備積極展開行銷,希望能擺脫2017年上半銷售趨緩的頹勢。

據印度經濟時報(Economic Times)報導,美國蘋果(Apple)公司和南韓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不約而同在2017912日發表最新款智慧型手機,再度點燃高階手機市場的戰火。此外,印度最大零售商Reliance Retail將從9月底開始銷售超低價的4G的功能/智慧型手機Jio Phone;分析師認為,這將重新喚起消費者對功能型手機的興趣,屆時印度可能會出現數年來首見智慧型和功能型手機市場同步回溫的狀況。

自印度政府在201611月下令廢止5001,000盧比面額的鈔票,接著又於20177月開始實施商品服務稅(GST)新制,造成2017年上半的智慧型手機銷售趨緩。

香港科技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分析師Tarun Pathak表示,20171~6月約有6,000萬支智慧型手機運往印度市場,較2016年同期增加9.5%

不過經濟時報指出,若非受到廢鈔事件和商品貨物稅相關規定不夠明確的影響,印度2017年上半的手機備貨量原可較2016年同期成長15~18%。印度2017年上半的整體手機市場年成長率僅3%,而非原本所預期的8~10%

對印度手機製造商來說,排燈節購物旺季的銷售額通常幾乎佔全年營收的3分之1,有時甚至高達50%。由於2017年上半銷售溫吞,排燈節旺季對手機業者來說比往年更加重要。此外,智慧型手機製造商也密切關注JioPhone的銷售狀況,因為可能會吸走高價手機的潛在購買者。

Pathak表示,Jio Phone可望帶動整體功能型手機市場成長,不過產業觀察家會持續關注入門等級手機用戶是否會升級購買中階手機。據Counterpoint Research估算,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在20177~9月的年成長率可望達到12%,創下歷年同期新高。

國際市場情報機構IDC也認為,印度20177~9月的手機銷售可望締造新紀錄。IDC印度分公司分析師Jaipal Singh預測,印度手機市場在20177~9月的備貨量會刷新歷來紀錄,89月甚至會超越7月;印度20167~9月的手機備貨量約為3,300萬支,估計2017年同期將增至約3,500萬支,因為手機製造商熬過慘澹的2017年上半後,都針對排燈節旺季的市場需求積極展開備貨。

多位分析師和產業觀察家表示,包括三星、蘋果、PanasonicOppoVivo和小米在內的國際品牌,以及MicromaxLavaIntex等印度本土手機製造商,不但都推出重量級產品,還搭配零利率分期付款和零頭款等計畫促銷,電信商也企圖透過各種綁約和零元手機方案提振銷售業績;由於2017年的手機市場競爭比2016年激烈,加上智慧型手機市場在2017年上半成長趨緩,業者都冀望下半年能扭轉劣勢,因此推出的促銷計畫比2016年多。

印度Intex Technologies公司的手機和耐久性消費商品部門主管Nidhi Markanday預估,印度手機業者在2017年排燈節旺季的廣告和促銷支出會比2016年同期高出15~20%

IDC印度分公司高級分析師Upasana Joshi表示,2017年下半對印度本土手機製造商而言是重要關頭,有些業者將之視為重振本土品牌的契機,有些公司則企圖和大陸競爭對手搶奪150美元以下手機市場的佔有率。

[Home]


2017/09/25 2.2.2.7. iPhone X看蘋果AI策略 [ 電子時報 陳奭璁、林怡伶]

蘋果將最新推出的iPhone十周年紀念款機種稱之為iPhone X(發音同iPhone 10),該機特色繁多,其中較引人注目的新功能之一是取代原本指紋辨識的Touch ID改成採臉部辨識的Face ID,而背後則跟A11 Bionic晶片的AI神經引擎(Neural Engine)有關。

蘋果號稱iPhone X是「未來已經降臨」。蘋果Face ID臉部辨識技術主要採TrueDepth攝影機系統,這個系統裡包含點陣投影器(dot projector)、紅外線攝影機,以及泛光照明器,並透過A11 Bionic晶片才有辦法精準映射並辨識臉部。

就蘋果說明的原理,Face ID會投射3萬多顆不可見的紅外光點在用戶臉部,IR影像與光點會透過神經運算網路建構一個用戶臉部的數學模型,藉此驗證是否符合用戶本身的臉部資料。

蘋果號稱,即使隨著時間推移,用戶的臉部特徵可能會有改變,資料還是可以精準驗證。而用戶的臉部資料儲存在手機上一個安全的位置,所有驗證處理都在手機端,不會透過雲端傳送資料或處理。

若從蘋果處理Face ID資料儲存做法來看,蘋果的AI作法算是相當符合該公司一向來強調的用戶隱私優先原則。

不過,蘋果這次展示的Face ID也引來一些疑問。第一個是蘋果在發表會上展示這個技術時,第一次其實是驗證失敗的,因為手機跳出需要輸入密碼的畫面,後來主講人蘋果軟體主管Craig Federighi改換另一隻備用的iPhone X才成功驗證。

蘋果事後對外的說法是,上台前有人用了FederighiiPhone X,也因此Face ID被關閉,畫面才會跳出輸入密碼畫面,這算是iPhone正常的安全控管流程,而非Face ID辨識失敗。

其次,也有人提到,萬一手機被小偷偷走,若小偷先把偷來的手機對準用戶的臉解鎖後再跑掉,是否有辦法阻止?蘋果也回應有兩個方式可防止被盜用,一是用戶眼睛不要看著手機就不會解鎖,第二個情況是緊急時,若手同時握住兩邊的按鈕,也可暫時關閉Face ID

當然,Face ID現階段還有許多不足,蘋果透露從一年前就決定用Face ID取代Touch ID,不過現階段每台iPhone X上的Face ID只能接受1個用戶的臉部驗證,且若用戶戴太陽眼鏡,也不保證可完全通過驗證(若紅外線無法穿透鏡片的話)

三星最新的Galaxy S8也有臉部辨識技術,不過在蘋果發表iPhone X之前,臉部辨識技術都是採用單顆鏡頭去辨識。蘋果這次則是透過TrueDepth攝影系統深度建構臉部模型,也因此蘋果行銷主管Phil Schiller在台上特別表示,即使用戶之後有特徵上的改變,比如留鬍子,戴眼鏡,或髮型變了,Face ID還是辨識得出來。

此外,蘋果這次在iPhone X中所展示的動態表情符號(animoji),也跟Face ID所用的TrueDepth攝影機有關,該攝影機會捕捉用戶50條臉部肌肉動作,透過A11 Bionic進行分析,然後把這些動態表情套用到不同的表情符號中。

Face ID與跟AR有關的動態表情符號都會用到蘋果A11 Bionic晶片中Neural Engine,依照蘋果的說明,蘋果A11 Bionic晶片含有6核心CPU,其中2個性能核心比上一代A10 Fusion25%,其餘4顆效能核心則快上70%,也因此在執行的效能與電力使用效率上都會優於前一代。而這個效能優化,主要是採用10奈米晶片的關係。

晶片中有一個二代效能控制器可同時運用6核心,在需要處理多執行緒工作時,性能可提升70%,因此相較於iPhone 7,效能雖然提升,但電池續航力卻還能多增加2小時。

A11 Bionic晶片中有加入蘋果自行研發設計的GPU,採3核心設計,繪圖性能比前一代晶片增加30%,蘋果號稱新增的性能讓iPhone也得以處理機器學習、AR應用,以及沉浸式3D遊戲。

另外,A11 Bionic神經引擎則是雙核心設計,在即時處理運算上可達每秒6,000億次運算。A11 Bionic的神經引擎主要運用在Face ID、動態表情符號,以及AR體驗上。

蘋果提到,iPhone XiPhone 8系列所使用的攝影鏡頭主要是專為終極AR體驗所設計,A11 Bionic晶片對AR主要貢獻在做全球定位追蹤、場景辨識,以及60fps的繪圖效能。

從蘋果的展示與說明,可看出蘋果的所有AI都是靠著A11 Bionic搭配Neural Engine直接在手機端執行的,沒有透過雲端AI

蘋果是從3年前開始設計這顆A11 Bionic晶片,當時採A8晶片的iPhone 6才剛出貨,當時其實還沒人在談要在手機上進行AI與機器學習,蘋果硬體主管Johny Srouji透露,蘋果3年前就已經決定在這顆SoC上嵌入Neural Engine,當時算是一大賭注,為此蘋果還特別組了一個技術團隊,專門跟晶圓代工廠做聯繫與溝通。

A11 Bionic晶片中的GPUNeural Engine都是蘋果全新設計。蘋果提到,iPhone有些軟體與應用,比如Face IDAR等都需要用到神經網路、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這類神經網路可用CPU來執行,若用GPU更好,但最好是搭配專屬晶片,則電力耗損情況會比使用GPU好很多。加入Neural Engine最主要差異是可處理矩陣與浮點運算。

有一個有趣的對比是華為,該公司於9月初在德國IFA大會上發表自家第一個行動AI運算平台Kirin 970

華為定位的行動AI是結合雲端運算與手機端的AI處理性能,這跟蘋果有些差異。Kirin 970晶片擁有8核心CPU,以及12核心GPU,同時內建一個神經處理單元(Neural Processing UnitNPU)

依照華為的說法,這顆SoC若跟4核心的Cortex-A73 CPU叢集相比,效能高出25倍,效率也提升50倍,白話來說,就是同樣的AI運算上,Kirin 970速度會更快,但耗電量卻更少。華為自家測試顯示,Kirin 970每分鐘可處理2,000張影像,比一般CPU的處理速度快上20倍。

華為在iPhone X新機推出後便在Facebook貼出一支影片,標題寫著:Let's face it, facial recognition isn't for everyone. (講白點,臉部辨識不見得適合每個人)。影片裡面有一個動畫小丑,原本開心要做臉部辨識,最後卻失敗的難過表情,結語寫著:真正AI手機1016上市。究竟華為這顆Kirin 970AI功力如何,下月Mate 10上市便可見分曉。

從這次蘋果新品發表來看,既然iPhone X已經是未來降臨,這表示蘋果未來AI策略極可能是依循iPhone X這種device端的處理模式,不會仰賴雲端AI。至於Android陣營的大掌門AlphabetAI策略是否也會從雲端跨到手機,相當值得觀察。

結盟才有出路 三星、樂金找上AI平台業者討技術

在工業4.0的時代中,結盟或許才是最好的選擇。日前,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不約而同宣布與南韓網路業者合作,三星拉攏到Kakao,樂金則找來Naver,要把兩家業者的人工智慧(AI)平台導入自家智慧家電、物聯網(IoT)裝置,兩派陣營悄悄成形。

Kakao事業跨足網路社群、電子商務、地圖導航、影音平台等,讓三星看上的,是Kakao投入多年研發的AI技術Kakao i,不過早在三星之前,Kakao i已經吸引了現代汽車、Posco建設注意,用在打造汽車語音辨識服務和物聯網公寓,除此之外,Kakao自己也要在10月推出智慧音響Kakao mini

根據三星計畫來看,第一階段合作是把語音助理Bixby連動Kakao既有服務,而第二階段的BixbyKakao i整合才是重頭戲,鑒於Kakao i本身也是語音辨識技術,猜測三星可能也想藉Kakao的技術來提升表現備受質疑的Bixby,三星將來是否會進一步擴大合作,例如讓BixbyKakao旗下入口網站Daum連動,有待觀察。

如同三星與樂金是長年的競爭關係,NaverKakao也是事業高度重疊的對手,不過Naver企業規模大於Kakao,也早Kakao一步投入AI開發,研發人力與投資力道都在Kakao之上,過去一段時間已來取得不少進展,2017年初發表的雲端智慧平台Clova,除了搭載在高通(Qualcomm)物聯網晶片外,Naver打造的智慧音響Wave也已經在8月上市。

樂金表示不會自己開發AI語音助理或平台,所以找來NaverClova當智慧家電的技術靠山,同時,作為智慧家電控制中樞的SmartThinQ Hub裝置也會連結Naver的搜尋功能,顯示樂金看重的不只是NaverAI技術,還有Naver作為搜尋引擎龍頭的龐大資料庫。

其實樂金陣營並不只有Naver,樂金在布局智慧家庭生態系上採取的是合作共榮的策略,不僅平台要開放,連結也要開放,除了Google Home之外,亞馬遜(Amazon) Echo不久前也加入樂金智慧家電控制中樞的支援行列,Naver或許可以期待Wave日後也很可能被列入,進而提升銷量,魚幫水,水幫魚。

三星、樂金找上軟體業者取得現成技術似乎並不讓人意外,NaverKakao雖是南韓本土業者,但累積多年研發經驗,相信技術也有一定水準才會讓國際大廠看的上眼,不過特別的是,規模相對較大、技術相對較成熟的Naver這次成為了樂金的隊友,有別於過去三星總能與業界一把手結盟,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樂金在高階家電市場的銷售量與獲利都優於三星,Naver是否能成為一個好隊友,幫助樂金在新一代家電市場打敗自身半導體技術實力深厚的三星,值得關注。

[Home]


2017/09/25 2.2.2.8. 不願受制三星 蘋果找京東方做OLED 四川綿陽廠2019年投產 將供貨iPhone [ 蘋果日報 劉煥彥]

《日本經濟新聞》引述面板業界人士的消息報導,蘋果為了降低對南韓三星OLED面板的依賴程度,已經把相關技術分享給中國京東方、南韓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與日本顯示器(JDI)等3家面板製造商,其中京東方預計2019年投產的四川綿陽廠,將供貨給未來蘋果的新iPhone

樂金JDI也入列

報導引述消息人士的話說,蘋果與京東方已經在洽談中,蘋果似乎正研究京東方的面板技術,以決定未來採購的用途,最先可能從Apple Watch等穿戴式裝置開始,再來才是iPhone

先前日本與南韓媒體均曾報導,蘋果找上樂金顯示器與JDI,洽談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合作,其中以樂金顯示器的進度最明確,可能2018年就開始供貨給蘋果新iPhone,但要到2019年才會放量。

對於蘋果上門洽談採購的消息,主管市場行銷的京東方副總裁原烽說:「綿陽廠還在興建中,還要過1年多才會開始量產,目前本公司沒有任何進一步消息要宣布。」

產業研究機構IHS Markit預估,今年全球OLED面板的出貨金額可望成長53%216億美元(約6551億元台幣),且智慧手機的OLED面板市場規模在未來5年可望成長約3倍,反觀手機的液晶面板(LCD)市場同期將衰退14%

京東方不予評論

《日本經濟新聞》也報導,身為中國面板業龍頭的京東方,位於成都的面板6代廠B7廠預計本月投產,10月開始出貨,將供貨給中國本土的手機品牌商。

報導指出,京東方已投資930億人民幣(約4300億元台幣)興建成都與綿陽的OLED面板廠,整體規劃目標是今年起量產,2019年開始生產可折疊的OLED面板,2021年生產可以捲起來的OLED面板。

《日經》記者親赴成都採訪,發現該廠訪客手機鏡頭都要遮起來,避免洩漏生產機密,整個B7廠有3000~4000位員工。

京東方執行長陳炎順去年曾表示,希望將營收從2016年的688億人民幣,到2020年推升160%1800億人民幣(逾8300億台幣)以上。

蘋果不讓三星獨霸OLED訂單 傳找京東方2019年供貨

《日本經濟新聞》引述面板業界人士的消息報導,蘋果為了降低對南韓三星OLED面板的依賴程度,已經把相關技術分享給中國京東方、南韓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與日本顯示器(JDI)等3家面板製造商。

其中京東方預計2019年投產的四川綿陽廠,將供貨給未來蘋果的新iPhone

報導引述消息人士的話說,蘋果與京東方已經在洽談中,蘋果似乎正研究京東方的面板技術,以決定未來採購的用途,最先可能從Apple Watch等穿戴式裝置開始,再來才是iPhone

先前日本與南韓媒體均曾報導,蘋果找上樂金顯示器與JDI,洽談OLED面板合作,其中以樂金顯示器的進度最明確,可能2018年就開始供貨給蘋果新iPhone,但要到2019年才會放量。

對於蘋果上門洽談採購的消息,主管市場行銷的京東方副總裁原烽說:「綿陽廠還在興建中,還要過1年多才會開始量產,目前本公司沒有任何進一步消息要宣布。」

產業研究機構IHS Markit預估,今年全球OLED面板的出貨金額可望成長53%216億美元(約6550億元台幣),且智慧手機的OLED面板市場規模在未來5年可望成長約3倍,反觀手機的液晶面板(LCD)市場同期將衰退14%

《日本經濟新聞》也報導,身為中國面板業龍頭的京東方,位於成都的面板6代廠B7廠預計本月投產,10月開始出貨,將供貨給中國本土的手機品牌商。

報導指出,京東方已投資930億人民幣(約4300億元台幣)興建成都與綿陽的OLED面板廠,整體規劃目標是今年起量產,2019年開始生產可折疊的OLED面板,2021年生產可以捲起來的OLED面板。

《日經》記者親赴成都採訪,發現該廠所有訪客的手機鏡頭都要遮起來,避免洩漏生產機密,整個B7廠有3000~4000位員工。

京東方執行長陳炎順去年曾表示,希望將營收從2016年的688億人民幣,到2020年推升160%1800億人民幣(逾8300億台幣)以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6&v=tUW1l41T09g 京東方BOE 今年六月在北京展出 OLED DEMO

[Home]


2017/09/25 2.2.2.9. 印度人買iPhone X 要工作1年半好累 [ 工商時報 吳筱雯]

iPhone 8在全球各主要市場開賣似乎人氣都略顯冷清,也因此讓iPhone X11月初的供應量與開賣狀況、對於蘋果第4季與明年上半年業績更顯重要。然而,X的高售價恐怕會嚇跑信仰不夠堅定的果粉,在X上市國家中,印度稅高、基本工資偏低,得要連續工作超過一年半才買得起X

反觀高福利高稅收的荷蘭,取得X所需的工作天全球最少、只要12天,甚至比X的原產國美國還要少5天。

X首波上市國家來看,印度、俄羅斯的售價最高,X在印度售價89,000盧比、相當於1,384美元,與曾經因為幣值狂跌導致蘋果產品漲價的俄羅斯差不多。可是,印度基本工資遠低於俄羅斯,也讓一般印度老百姓恐怕得連續工作超過576天,才能買到一支X,俄羅斯人則要工作307天才有機會。

而中國大陸也好不到哪裡去,即使大陸最近兩年不斷提高基本工資,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生活費逼近、甚至已經超過台北,可是非沿海大城市的一般民眾薪水還是不高,只靠基本工資過活的大陸消費者,如果不賣腎或賣身,得不間斷地上工將近半年才能夠買得起要價8,388元人民幣的iPhone X,連帶使中國大陸今年能不能撐起X銷售量半邊天,備受考驗。

另外,與美國僅「一牆之隔」的墨西哥,X售價卻是比美國足足高了3成多,而且美國法定最低工資比墨西哥高出將近15倍,讓美國人可以用17.2個工作天換來的X,墨西哥人得用338個工作天才能買下來。

相較之下,其他高收入國家如日本、英國等,只需要不到20個工作天就能入手,跟美國差不多。可是全球消費者為X工作天數最少的國家,不是上述幾個高收入國,而是荷蘭,荷蘭因為法定最低工資高於美國近4成,加上進口稅優勢,讓荷蘭消費者只需要工作12天就能把X帶回家。

至於香港雖然X的售價雖然比台灣略為便宜,64GB要價8,588港元,換算約1,099美元;可是在最低基本工資部分,跟台灣相比,並沒有高出太多。所以換算下來,在香港領最低基本工資的人要工作約1個月才能買得起X,跟台灣的37.3天差不了多少。

[Home]


2017/09/25 2.3.1. 200家美企 搶當鴻海威州廠供應商 [ 經濟日報 尹慧中]

鴻海集團美國威斯康辛州設廠傳出新動態。外電報導,威州地方單位公布訊息顯示,已有逾200家公司登錄註冊,爭取成為鴻海集團在當地的供應商,協助催生8K+5G生態圈,並預計10月初廠區規畫位置與細節明朗。

至昨(24)日,未能取得鴻海集團對於相關訊息的說明。不過,美國威斯康辛州經濟發展局昨日在推特上發布訊息指出,超過200家企業已經上網登錄,將在地方供應鏈平台上爭取成為鴻海集團的供應商,與簽署合作協議。

業界人士研判,鴻海集團新設LCD面板廠預料最快年底、2018年初開始陸續建置,初期以基礎建設為主,設備採購規模應該不大,不過,若順利進行,預期有助自動化設備開發商陽程、工業自動化設備商迅得,以及檢測設備與設備維修等相關供應鏈的海外發展。

根據威州地方供應鏈平台訊息,製造業在當地生產比重約25%,正在推動製造業成長,因此,將在該平台上協助企業間媒合,並設立供應鏈市場目錄、數據中心、湖畔工業製造聚落等系列專案。

鴻海並未公布在美國投資設廠的官方供應鏈名單,不過,威斯康辛州地方在能源、航太、風力發電、國防工業供應鏈、包裝木材以外,更已專門建立鴻海集團相關製造業的供應商與承包商、材料商等名單目錄。

根據網頁訊息顯示,鴻海集團在當地投資目標帶動整體供應鏈與當地經濟與周邊企業,已有自動化、塑膠與複合材料壓合、物流運輸倉儲、電配、工業緊固件等29類企業登錄,初期多以威州當地企業為主。

美國威斯康辛地方媒體報導則指出,一旦鴻海集團在威州百億美元投資的新廠開始營運,屆時鴻海富士康有望帶動一年約42.6億美元(新台幣1,286.3億元)的供應鏈材料與設備採購需求。

外電也提到,威州經濟發展局將於928日董事會開會批准協議,鴻海集團高階主管有望在10月初於當地簽署協議,屆時工廠的具體位置與細節將進一步明朗。

威州地方官員在電子郵件指出,鴻海集團在當地是一項永續的投資,有助高科技製造重回美國威斯康辛,該公司每1美元的投資有望帶動6.7美元的投資效應。

郭董求庇蔭 要帶媽祖赴美

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昨(24)日出席湄洲媽祖三獻禮期間感性致詞指出,「我是生在媽祖廟裡,活在媽祖的關懷」,在媽祖庇蔭之下,希望未來美國設廠也要帶媽祖去。

昨日活動由板橋慈惠宮主辦,並在板橋舉行三獻大典。此次由郭台銘牽線讓湄洲媽祖祖廟金身蒞台,預定遶境祈福巡安。湄洲媽祖祖廟昨日也致贈書寫「鴻運昌榮」的匾額給鴻海。

適逢鴻海集團將在美國設廠,郭台銘昨日也特地提到,「本來希望這一次17天全程走透透,不過因為美國設廠要開始,也祈求媽祖這一次回到湄洲後,將來到美國設廠、媽祖也一起跟我到美國去,讓我們的中華文化傳遍全世界」。

郭台銘昨日在活動也指出,「這60多年來不論風雨或是困難,都是媽祖給我的庇蔭、媽祖的舐犢,讓我一生可以都說都是有驚無險」。

鄭州廠攻工業4.0 帶動非蘋產能衝高

鴻海集團鄭州廠區擴大3C製造項目,大陸地方數據顯示,鄭州廠將打造工業4.0應用,也有望帶動非蘋手機當地製造數量衝上2億支目標。

鄭州日報昨(24)日報導,鄭州海關數據顯示,鴻海集團鄭州廠是推動當地手機出貨成長的主力,今年前八月整體鄭州港區手機產量達1.42億餘支,較去年成長。

鄭州媒體報導,鄭州富士康已從單一手機製造延伸,包含打造工業4.0自動化設備研發與應用、蘋果手機維修、Google智能穿戴產品生產等數十個項目。

據鄭州地方目標,今年整體鄭州港區非蘋手機生產目標為2億支,產值目標為人民幣300億元,2020年目標挑戰4億支,中興、酷派、天宇、創維、正威、華懋也陸續進駐正州港區。

鄭州海關統計顯示,去年鄭州港區生產手機2.58億餘支,其中鄭州富士康智慧手機產量達1.26億支,占比近半、是主要生產動能。

鄭州官方統計,今年正州港區手機生產前八月1.42億餘支,其中非蘋手機為9074.4萬支,年增約三成。

鄭州日報報導,鄭州富士康是2011年首度生產蘋果手機,帶動當年產值約人民幣110億元,2013年產值則已達人民幣1,722億元,成為首家鄭州破千億產值的企業,成長相當快速。

[Home]


2017/09/25 2.3.2. 面板廠攻車用 明年大成長 [ 經濟日報 李珣瑛]

車用面板商機大爆發,面板廠莫不積極搶進,包括友達、群創及華映,都在車載面板大有斬獲,就連玻璃大廠康寧也展開布局,2018年將交出成長大爆發的成績單。

友達董事長彭?浪表示,車用顯示器正進入大成長期,除了汽車應用的顯示器數量大增外;顯示器的面積也呈倍數成長的熱況。他指出,以前汽車儀表板不過3吋、4吋,中控也約7吋、8吋大;如今動輒放大到25吋,即使是分開也有12.3吋。

他並舉例指出,傳統的後視鏡其視角不過60幾度;如今運用數位相機鏡頭,加上顯示器,可讓視角擴大到130度以上,讓駕駛人視野更無阻礙,安全性大增。

群創長期以來供應是特斯拉車載面板,近年更積極從單純供應面板擴充到模組出貨。群創AII總經理楊柱祥強調,2018年起,群創的車用顯示器模組出貨量將達「百萬級」以上的水準。

華映副總經理鍾兆其表示,華映衝刺車用面板市場有成,2017年出貨量預估上看1,400萬至1,500萬片,優於20161,300萬片。其中原廠的車前市場已占逾五成比重,比去年的35%,大幅拉升超過15個百分點。展望2018年,出貨量將向挑戰1,600萬片,並以車前市場為主力。

鍾兆其強調,華映6吋至10.1吋車用面板出貨量大,全球排名僅次於日本顯示器公司(JDI)、群創,市占率約16%17%。華映車載面板主要客戶為日本車廠,並成功進軍中國大陸市場,每3部轎車就有一部採用華映的面板。

鍾兆其說,車載面板及工控面板利潤較佳,去年車載面板加上工控面板占整體營收20%,其中工控僅占5%,主要還是車載面板,今年兩類產品合計占營收可望達35%,盼3年內占營收逾50%5年能達60%70%

康寧汽車玻璃事業部亞洲區商務總監王劍波表示,車用玻璃隨著車用顯示器的普及進入快速成長期,康寧內裝玻璃去年已有比亞迪等十餘款新案導入量產上市;車窗玻璃客戶則有BMW及福特汽車等客戶。

公共顯示器 兵家必爭

顯示器廠商不再只是單純的賣面板,而是競相轉向發展高毛利的顯示器軟硬體解決方案,來大幅提升營收與獲利。能去化大量面板產能的公共顯示器(PID),已經成為面板雙虎群創、友達,以及電子紙大廠元太,相繼投入開拓的利基市場。

群創上周在智慧顯示與觸控展中,亮相全球最大的100吋高亮度量子點公用顯示器模組,由於不須採用多片小尺寸拼接即可呈現大型電視牆的視覺效果,可廣泛運用於大尺寸廣告看板,將搶攻商業用途市場。

群創TV事業群總經理洪茂盛表示,這項產品已公共看板客戶法商JCDecanx先後在香港、上海、廣州及芝加哥機廠裝設,取代傳統由四片55吋 面板拼接的方式,提供超廣視角的絕佳顯示技術。

友達董事長彭?浪表示,PID正以年成長10%的速度,取代傳統的一次性廣告看板,由於PID更具環保觀念、又容易置換推播內容;再加上高色飽及戶外可視的亮度提升,都讓PID的市場成熟,並進入蓬勃應用期。

元太董事長柯富仁強調,電子紙省電及強光下可視的特性,都讓電子紙的公共顯示器PID有其不可取代性。因此,元太也積極在大尺寸拼接應用上著墨,將之列為推廣應用重點。

[Home]


2017/09/25 2.4.1. 聯電懷疑美光「假笨賊」是商業間諜 DRAM竊密爆出構陷內幕 [ 電子時報 連于慧]

聯電懷疑自己遇到商業間諜,被誣陷妨害營業秘密。

聯電日前因為美光(Micron)控訴竊密案,導致台中地檢署將聯電和員工3人以妨害秘密等罪起訴,原本十分低調的聯電認為不能把沉默當成默認,因此決定站上第一線把說清楚,不但為自己伸冤,更懷疑公司被「商業間諜」滲透,檢方所指「帶槍投靠」跳槽到聯電的「笨賊」員工是假的,因為他偷竊文件的手法太過拙劣,聯電可能是遭到構陷。

聯電共同總經理簡山傑表示,在司法中案件本來不該多言,但研究來龍去脈後,公司認為極有可能碰到所謂的「商業間諜」,因為事情的來龍去脈太詭異。

第一點是,檢方所指的跳槽員工,也就是主要涉案人原本任職於美光,20164月主動想跳槽來聯電,特殊的是,他老婆也在美光任職,但他遭到檢方搜索後,老婆就被美光以停職處分,等到他轉作汙點證人後,他老婆就在美光復職。

聯電強調,也沒有花高薪挖角這個「笨賊」,他跳槽到聯電的薪水與美光其實相差不多。

第二點,公司在僱用新員工前,都有要求不能攜帶前雇主的資料到公司任職,避免涉及侵害營業秘密罪,但這個員工不但刻意將美光931個檔案資料下載後使用,更離奇的是手法。

聯電不可思議指出,在半導體產業數十年來幾乎每天法務部門都在處理專利侵權等官司案件,但從來沒有看過如此「笨」的偷竊手法,將檔案下載到公共電腦、USB隨身碟,再將資料重新複製到自己的2NB等,除在公用NB、個人NB上留存下載紀錄,還大肆上傳到Google雲端硬碟留存,動機十分不尋常,如此「笨賊」十分罕見。

聯電表示,高度懷疑這名員工是有預謀、有計畫地配合檢方與美光「構陷」聯電入罪,意圖妨礙聯電的DRAM研發計畫,稱得上是「商業上的構陷嫁禍行為」。

聯電進一步指出,美光自己也承認20164月前,並沒有限制工程師不能將公司檔案下載儲存在USB隨身碟內,這與台灣半導體大廠的晶圓廠內都不能帶隨身碟、智慧型手機進出,嚴格保護營業秘密、智慧財產權的規範很不相同,所以,等於是美光有意縱容員工下載檔案?這點和美光一直聲稱捍衛、保護矽智財權IP的印象並不一致。

聯電指出,高度懷疑檢方所指跳槽員工竊密的「帶槍投靠」是假的,而「構陷入罪」才是真,而背後的真正目的,是美光極為擔心聯電的DRAM自主開發計畫會成功,而為什麼最提防聯電?

首先,由於現在大陸許多陣營都在做記憶體開發,但業界一直認為,聯電是美光的首要憂心目標,主要是前美光旗下瑞晶總經理陳正坤現在是聯電DRAM計畫操盤人。

再者,聯電對於DRAM技術並非完全陌生,在1996~1999時就做過DRAM開發,也有成功案例,當時的客戶是矽城ISSI、晶豪、Alliance

另外,聯電在邏輯製程已經有數十年經驗,包括HKMGFinFET製程等,半導體製程技術的開發和功力絕對遠遠超過另一家挖了台灣400個工程師的合肥睿力陣營,也非常有信心可以開發出DRAM技術,因此,聯電也是合理懷疑,美光對於聯電的DRAM計畫是有系統性的打壓。

聯電強調,避免矽智財權的侵權,公司是同時透過授權IP和採用cleanroom無塵室的開發方法,等到累積足夠的研發能力及專利數量時,會自行開發技術並建立專利庫。

聯電最後強調,堅持自主研發DRAM,絕不主動或被動竊取別人營業秘密,作為研發成果,檢察官起訴書也肯定這一點,同時,公司也不會縱容、使用員工剽竊他人營業秘密,更已經在聘僱合約、員工守則和教育訓練中不斷要求不得竊取、使用他人營業秘密,可說盡到善良管理人的責任,「盡力防止」員工妨害營業秘密,因此,我們相信台灣的司法制度,會得到公平的對待。

聯電的DRAM技術開發預計在20184季完成第一階段開發。聯電指出,屆時會打破台灣長期的DRAM投資都偏重於授權與製造,很少專注在研發的刻板印象,要證明,台灣一直都有研發DRAM的機會,因為台灣有足夠的人才和技術基礎,只是欠缺自行開發,藉由聯電的成功開發,也可以把優秀人才和研發團隊根留台灣,等到聯電真的把DRAM技術開發出來,只晚國際大廠1~1.5個世代,這對台灣半導體產業會衍生出很多商機的。

[Home]


2017/09/25 2.4.2. 超微Vega僅獲短暫甜頭 NVIDIA下半年重啟GPU反攻號角 [ 電子時報 楊智家]

NVIDIA獨立型GPU市佔率老神在在,因自有新GPU產品線已可提供更佳性能與功耗競爭力。

超微(AMD)2017年推出全新Vega系列繪圖晶片(GPU)產品線,欲以此吹起反攻NVIDIA號角,雖據調查確實因此稍微蠶食NVIDIA GPU些微市佔率,但由於Vega系列GPU等於是與NVIDIA 2016年版GPU產品線在做競爭,Vega系列在效能及功耗表現上也沒有特別突出,加上NVIDIA已於2017年推全新GPU產品線、預期2018年將再推新款GPU產品線,可望帶來更高的性能表現,因此預期即使超微GPU上半年嘗到些微甜頭,但NVIDIA可能將再掀起市佔反攻號角,對超微可能再度形成威脅性,值得持續觀察。

根據The Motley Fool網站報導,據市場研究公司Jon Peddie Research調查,2017年第2季超微全球獨立型GPU市佔率為29.4%,較第1季的27.5%略增近兩個百分點,雖然略低於2016年的30.8%市佔率,但仍可看出超微第2季從NVIDIA手中略微搶食約兩個百分點的獨立型GPU市佔率,可說是在2017年上半略吃了點甜頭,但此一勢頭是否能延續至2017年下半,還是NVIDIA將吹起反攻號角,從目前雙方產品線發展態勢來看,即有可探究之處。

超微是在20178月中推出首波Vega產品線,其中Radeon RX Vega 64定價為499美元、Radeon RX Vega 56399美元,其中Radeon RX Vega 64定價與鎖定的競爭目標NVIDIA GTX 1080相同、Radeon RX Vega 56則比NVIDIA GTX 1070 GPU便宜100美元。由此顯示出超微在Vega GPU推出的策略上,是遵循其提供消費者相同效能、但價格點較低的嘗試與測試策略。

但實際上超微全新GPU在功耗表現上不如NVIDIA,這導致超微全新GPU會帶來較高的用電成本及創造更高的熱能,另據AnandTech獨立測試顯示,Vega 56處理速度僅比同級GTX 1070稍快8%Vega 64則與GTX 1080相同,在此情況下,若將功耗表現考慮進去,超微Vega產品線處理速度整體僅略稍快於NVIDIA同級產品線的表現並未特別突出。

即使超微Vega 56相對稍高的性價比或可吸引到不錯的買氣,但重點是NVIDIA推出GTX 1070已超過1年時間,甚至NVIDIA過去1年來已推出升級版效能更強大的如GTX 1080 TiTitan Xp產品線,這些新產品線都可望協助NVIDIA在下半年扭轉銷售勢頭。

儘管NVIDIA34月推出全新GPU時,未能為自身囊括更大市佔率,原因可能是因當時市場消費者預期超微8月中要推出的Vega系列,可望提供更優異的性能表現,但最終整體性能表現卻不如預期,甚至還不如NVIDIA 2017年版新GPU產品線,如GTX 1080 Ti處理速度已比前一代超微鎖定競爭的GTX 1080快上35%,且超微GPU也比GTX 1080 Ti更耗電達30%GTX 1080 Ti售價699美元則與水冷版RX Vega 64相同。

由上,意謂在幾乎相同價格水位上,超微RX Vega 64不論性能、功耗表現均不如NVIDIAGTX 1080 Ti,這樣的結果可能將開始扭轉原先對Vega產品線懷有預期的買氣,導致買氣導向NVIDIAGPU產品線,畢竟超微8月中新推出的Vega系列,最多也只能與NVIDIA 2016年所推GPU系列抗衡。

因此若NVIDIA下一代Volta架構GPU擴大與超微的技術差距,勢必有助NVIDIA吹起反攻超微Vega號角。據供應鏈消息稱,NVIDIA可能於2017年底前開始量產全新Volta GPU,因此可能於2018年初正式推出。

隨著較重視GPU性能的消費者可能將開始購買NVIDIA全新GPU產品線,預期NVIDIA可望將此一銷售氣勢帶向2018年,有鑑於全球PC市場中高階系統市佔率達43%,預期應可為NVIDIA2017年底前剩下的時間提振銷售表現,2018年的新一代GPU產品線則可望協助NVIDIA贏得更多市佔率。

[Home]


2017/09/25 2.5.1. 基因改造與合成工程 或將成為工業5.0起點 [ 電子時報 范仁志、嚴思涵]

先進國家推動基因設計寫入,希望推動工業5.0與生物聯網。

正當工業4.0(Industry 4.0)如火如荼進行中,又開始傳出工業5.0的說法,表示物聯網(IoT)的下一步,是生物聯網(Internet of Biosystem)

據週刊東洋經濟報導,雖然以生物醫藥科技的研發時程,動輒以10年為單位,時間比IT科技更長,從概念到上市之前,中間可能就會出現新科技打亂時程,但基因改良甚至基因製造,確實有可能帶來農業、製造業、甚至是IT產業的變化。

20175月於美國紐約召開的基因寫入計畫(Genome Project-Write)國際會議,由美國、英國、日本、大陸、新加坡等10個國家、250人以上的基因研究學術單位及企業人員參與的討論會,主要研究課題,是如何寫入基因,一如如何寫程式,去修改生物運作程序。

IT業界說法,基因定序也就是生物基因這個程式庫的讀取,目錄建構在2003年完成,接下來的14年內,就是學者進行讀取與修改的研究,且已出現若干成果,如2016Nature發表以大腸菌治療癌症的研究,就是修改大腸菌基因,使之分泌殺死癌細胞藥物,游動到體內癌症病灶去殺死癌細胞。

目前人類只能對單細胞生物中屬於基因組成較簡單的大腸菌,進行程式庫讀取與修改,複雜如人類每個細胞有60億個分子組成的基因組,即使能讀取,但卻難以確定修改後的效果,也還沒有規劃類似等級複雜程式庫的能力,這是基因寫入計畫的起點。

另一方面,除了修改基因的道德論爭以外,對合成與修改1組基因的成本,通常要1~10億美元,不具商業可行性;基因寫入計畫的首要目標,就是2027年以前,讓成群細胞的合成與修改基因成本減到0.1%以下,10萬美元成本雖仍高,並非沒有商業可行性。

生物電腦的概念,也就是以DNA取代矽晶片作為運算單元,如何構想設計符合的基因庫與製作成本,是影響此概念成真的要素之一,利用基因寫入計畫研擬生物電腦程式庫設計與製作,對未來超級電腦研發亦會有難以預估的助力。

此外,修改既有作物基因提高產能,或是能適應更廣溫度範圍與更耐旱的作物,或許更適合做為農業工廠的技術;其他如醫藥生產,或是蛋白質結構機器人等科幻產物,也被視為將從科幻步入現實,不只歐美國家大力研究,連大陸也積極投資,相關趨勢卻有值得持續關注之處。

[Home]


2017/09/25 2.6.1. 台太陽能模組設備詢問度高 結盟難度恐拉升 [ 電子時報 黃女瑛]

設備商透露,近期台系廠詢問太陽能模組相關設備積極度拉升。

太陽能設備業者指出,近期數家台系廠對太陽能模組設備的詢問度高,大幅拉升各自下單擴產的機率,亦凸顯原本台系廠期望透過終端模組合作來整合的難度拉升,若依當下對相關設備訂單詢問的情況來看,未來「各據山頭」的發展趨勢相對明顯。

太陽能模組設備廠指出,近期部分台系廠詢問全自動化太陽能模組設備的頻率拉升,而且各家獨立作業,顯示自籌模組產能的態勢明顯,預估後續將隨著台灣內需成長陸續擴產,這也顯示台灣原本打算朝模組聯盟方式來整合的難度恐怕拉升,又回歸到「各據山頭」的情況。

太陽能業者指出,模組聯盟又以茂迪為首,成員包括國碩、太極、昇陽科等最具代表性,但是,近期市場已傳出除了國碩維持原有加入茂迪大模組廠的決策外,另2家業者在最後的董事會表決中並未過關,雖然茂迪的大模組廠仍照原計畫持續運作,但預估原先的成員組合可能生變。

昇陽科方面原本就已經先擴120百萬瓦(MWp)自動化模組產能,據了解,目前產能滿載且能單能見度佳,未來不排除再進行擴產;而太極方面,傳出陸續評估模組相關設備,雖然新產能建置時間表仍未定,但初期可能以年產能200~250MWp全自動化模組設備為主,並可能淘汰現有的舊模組產線。

太陽能業者透露,茂迪組的模組大聯盟由董事長暨太陽光電協會理事長張秉衡號召,建立之初業界給予相當好的評價,即使後續出現諸多不符合事實的輿論流出,但是,參與者對規劃中的模組廠,包括整個運作模式、成本與訂單分擔的規範等都予以肯定,甚至可以說是信心度十足,均是有心朝產業鏈整合的方向邁進。市場臆測,最後可能是各廠對人事布局期待不同,導致成局的難度提升。

詢問上述相關的太陽能廠高層,僅表示該案原即簽保密協定,維持初衷,不針市場傳言進行回覆。太陽能業者指出,由於模組資本支出及技術門檻相對太陽能電池低,所以,為了搭上台灣內需,在整合方案難如預期下,各廠可能會自行投資建廠,或者透過模組委外代工的方式來因應台灣境內的需求。

目前新加入的自動化的大模組廠運作包括茂迪、元晶仍維持原大模組廠計畫,而國碩集團成為參與2家廠的鐵票,新日光已投入200MWp運作,昇陽科180MWp,其他原有模組供應能力者包括綠能旗下同昱、友達、有成、安集等。其他廠亦可望評估後,在2018年著手進行建廠。

太陽能業者指出,模組因為進入門檻相對低,結盟的關鍵主要是當作產業整合的前哨站,所以即使沒成局,參與者私下對原規畫的初衷仍予以肯定,畢竟是對整體產業發展義務性付出及努力,只是最終仍必須由各自董事會拍板,其他考量亦都納入最終評估與表決,進而可能產生不如預期的結果。

遺憾的是,太陽能模組以接單能力及產能規模化來提升成本競爭力,最關鍵的就是要與大陸模組生產成本距離接近,台灣太陽能模組若分散成各據山頭,恐怕免不了又要面臨一番搶單廝殺,變成繞道而行花更多時間達到整合的目的,因為太花時間也可能因而失去商機,而且最終勝出的1~2家是否有實力跨足軍國際市場則有待觀望。不過,亦有太陽能廠指出,模組的重要關鍵之一,還包括主要零組件太陽能電池能創造差異性及創造,所以,未來走勢也不見得是廝殺,尤其既然整合共識已率先達成,未來仍是有另類的合作機會。

[Home]


2017/09/25 2.6.2. 缺席全球產業鏈 台灣OLED產業開創維艱 [ 電子時報 趙凱期、、楊智家]

面對全球OLED面板產業鏈幾乎將左右下世代面板應用下,台灣已決定刻意缺席的動作,對向來尊重專業分工的台灣科技產業鏈競爭力來說,恐缺一塊非常重要的版圖。

雖然全球OLED面板市場缺貨情形已一路喊到2019年,南韓、日本及大陸新興OLED廠不斷增加投資,擴充產能的動作,也一路熱熱鬧鬧地進行當中,但台灣科技產業鏈至今幾乎所有人都決定只想當個觀眾。

如此行為模式,不知是過去燒錢的教訓太大,讓賭徒已找不到新的籌碼翻身,或是堅持投資創新技術的下場多數不佳,讓不少信徒已被迫轉投別派,但面對全球OLED面板產業鏈幾乎將左右下世代面板應用下,台灣已決定刻意缺席的動作,對向來尊重專業分工的台灣科技產業鏈競爭力來說,恐缺一塊非常重要的版圖,未來是禍躲不過的結局,幾乎已提前註定。

其實最燒錢的主流中、大尺寸OLED面板生產線,台灣或許沒有競爭力、籌碼優勢可以進場賭一把。但在一些全球利基型、小尺寸OLED面板市場,台廠仍有可為之處,當然也有不小的賺錢機會,更重要的是,可以順勢延續這世代的顯示技術,不會讓台灣人才、人脈、關係、技術及經驗等競爭優勢,如懸崖般式的中斷。

業界曾經評,若收購一條3.5代線,在不需另建廠房,也只更改最後段的灌液晶製程設備下,要量產中、小尺寸OLED面板的資金成本,大概僅需4~5億美元,偏偏兩岸資本市場中訪了一圈,願意出3分之2資金的金主不少,但決定接著出3分之1最後啟動資金的台灣科技公司卻擺明從缺。

這一點讓願意下海的台灣本土技術人才頗為無奈,哪怕已做好要進廚房就不要嫌熱的心理準備,但現在連廚房在哪都不知道,而且,又不一定非要玩主流、標準型產品才是個「角」,有時提前開發利基型產品、新興應用,或偏重彎曲特性設計,反而才是台廠的長處。

在台灣產、官、學界幾乎已有默契決定不玩這世代OLED顯示技術之際,台灣上、下游顯示器產業鏈的斷炊危機已擺在前頭,上、下游協力廠也必須外出找頭路,在本土人才、資源的全面流失,幾乎已是難以改變的結局下,在顯示面板所佔終端3C產品成本,仍然是相對偏高的情形下,台灣孤注一擲決定不投資、不研發、不生產、不行銷的動作,是否會開始改變或影響台灣科技產業鏈的全球競爭力高低情形,值得所有人睜大眼睛來觀察。

Micro LED商機眾科技大廠搶進 供應鏈仍面臨製程、能效及組裝挑戰

目前在Micro LED供應鏈端仍面臨生產製程、能源效率及組裝上的技術挑戰,未來哪家業者能真正掌握全球Micro LED市場仍在未定之天。

Micro LED被視為OLED的下世代新興面板技術,包括蘋果(Apple)GoogleFacebook、富士康及Sony等大廠均透過收購、投資或自行研發方式,欲掌握Micro LED新興技術,盼掌握下世代行動裝置顯示技術商機與競爭力,不過目前在Micro LED供應鏈端仍面臨生產製程、能源效率及組裝上的技術挑戰,雖然蘋果現階段被視為擁有Micro LED最廣泛的專利組合、布局時間也早,但未來哪家業者能真正掌握全球Micro LED市場仍在未定之天。

據科技網站EE Times報導,市調機構Yole Developpement分析師Eric Virey受訪認為,Micro LED的出現將不僅改變行動裝置顯示技術樣貌,也將對顯示器產業形成深刻影響性。

業者Micro LED布局上,蘋果至今雖然守口如瓶,但Virey認為,蘋果運用其在201512月向類比及混合訊號晶片供應商Maxim所買下位於加州聖荷西的小型晶圓廠房,來從事Micro LED技術開發,有助蘋果進行測試工作。Virey認為,蘋果正在開發一款專門以MEMS為基礎的技術來轉移這些微小的LED晶片,並將其置放於Micro LED背板之上。

蘋果之外,Google也投資從瑞典Lund大學分拆的矽谷Micro LED業者Glo,反映出業界對這項技術日益增長的興趣。蘋果2014年買下Micro LED顯示器開發新創企業Luxvue,則是讓收購Micro LED業者獲得關注的一大關鍵。

另外Facebook旗下Oculus Rift1年前也買下相關新創企業InfiniLED;富士康2017年稍早也收購從事虛擬實境(VR)及擴增實境(AR) Micro LED技術研發的美國新創企業eLuxSony據稱2008年便投入Micro LED研發,2012年曾公開展出55Full HD Micro LED電視原型樣式,但此後SonyMicro LED就未多所置喙。由上,也顯示出全球科技產業從未停止追尋新一代顯示技術的腳步。

除了上述科技大廠,許多研究機構、顯示器製造商、LED製造商、半導體業者以及新創企業等,同樣高度投入Micro LED技術開發。Virey認為至今除了蘋果外,華為及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同樣是這塊領域強大的競爭者。

技術與生產上,Virey指出,雖然目前已可見Micro LED顯示器原型樣式及概念驗證,但若要達量產階段,成本及良率仍是關鍵。此外,Micro LED在生產製程、能源效率及組裝等面向仍困擾著供應鏈,如在生產製程上,雖然理論上Micro LED製造應與LED晶片製造沒什麼不同,但由於Micro LED晶片比一般LED晶片小上許多,這意謂LED晶片廠若要生產Micro LED晶片,將必須導入更潔淨的無塵室或更高解析度微影製程等。

因此Virey認為,由半導體晶圓廠房生產Micro LED或許更適合,若蘋果與台積電在Micro LED製造上合作就有其意義,有助消除Micro LED生產的首要障礙。

能源效率挑戰上,Virey指出若要克服這項課題,Micro LED產業需要導入雙管齊下的方法,包含投入新晶片設計及製程技術的開發,如Google旗下Glo正投入奈米線(nanowire)技術開發即為一例。

組裝方面,Virey提到一大挑戰在於要如何將這些微小晶片轉移至顯示器背面的問題,如目前要將個別LED晶片轉移至一個6Micro LED顯示器上就要花上4天時間,因此目前業界也有超過10多家業者正尋求解決此一LED晶片轉移課題。

其中一項解決方法即「單片」(monolithic)技術,包括LumiodeOstendoAlediamLEDNth Degree,以及Facebook/Oculus均可能為單片整合技術關鍵業者,另如法國電子暨資訊技術實驗室(LETI)、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及香港科技大學也都在採用單片技術製造微型顯示器。

藉由單片技術,背板將有由傳統矽CMOS晶圓而非玻璃TFT製程生產的機會,不過這也不是普遍通用的技術,對更大型顯示器來說,多數Micro LED顯示器業者則是採用挑揀(Pick and Place)技術,將微小LED晶片放置於顯示器背面。

另外在上述課題中,Virey也認為Micro LED業界必須將缺陷管理及維修策略發展到位,Micro LED現階段面臨的百萬分率(PPM)問題仍待克服,這也驅動大量研究專注在開發Micro LED測試方法上。

[Home]


2017/09/25 2.6.3. 電動車馬達成主力戰場 新技術可省40%電量損耗 [ 電子時報 賴琇菱]

要想擁有良好續航表現, 除了從電池「開源」,也要向馬達「節流」。

電動車(EV)接棒汽、柴油車似已成不可逆之趨勢。英、法已確定自2040年起禁售汽柴油車,大陸也研擬禁售時程表,對此各大車廠更如風行草偃般競相投入研發。

然而電動車的普及路上,除了電池技術成為各業者互競長短的重點項目之外,要想擁有良好的續航表現, 除了電池增量的「開源」做法,業者也將目光投向對驅動馬達的改良,減少耗損的「節流」之上。

日媒SankeiBiz指出,電動車要想普及必須克服三道障礙,一、續航距離,二、生產成本,三、充電基礎建設普及問題。這三件事看似獨立,彼此之間卻是息息相關。

以電動車最關鍵的電池技術而言,單次充飽電要達汽柴油車單次加滿油的續航距離,勢必得搭載大量的電池才能滿足,如此一來,價格高騰自不在話下。市面上目前僅有主打頂級市場的Tesla能吸收這樣的成本。而充電站普及、充電時間長短,更大大影響著行車範圍。

Tesla投入車用電池研發,觸角也順便延伸到家用儲能裝置上。豐田汽車(Toyota)預計在2022年後推出全固態電池,外界認為可助其挽回在電動車開發上的劣勢。其他像是福斯(Volkswagen)傳出要以電動車攻入大陸市場,正尋求能長期合作的電池業者攜手開發。

除了車廠之外,零組件業者更是虎視眈眈,期盼車用市場能發展為下一個主力獲利主軸。像是甫完成對Sony電池事業購併案件的村田製作所(Murata),便宣告揮軍車用電池市場。

除了電池技術至為關鍵之外,相關零組件業者也鎖定馬達節能技術進行研發。像是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總合開發機構(NEDO)所主導的研究計畫中,知名空調業者大金工業(Daikin)便與大阪府立大學進行產學合作,在馬達內調整永久磁鐵的配置,並導入新的磁性材料,進行馬達效率改良。

日經新聞(Nikkei)報導,該馬達用於電動車及混合動力車(HV)將可收到節能之效。根據試作品實驗發現,相較於現行混合動力車所採用的驅動馬達,該節能馬達最大可省下40%左右的電量耗損,目前正進行長期使用下的耐用性評估。這項研究計畫豐田汽車及電裝(Denso)亦參與其中。

金澤工業大學則與三菱電機(Mitsubishi Electronic)合作,結合電磁石驅動式及永久磁鐵驅動方式等二種不同的驅動原理,設計新式馬達。既可在低速時符合大扭力需求,更可解決高速行進時效率變低的問題。目前正透過試作品進行性能調整開發,預計在2025年可推出商用。

[Home]


2017/09/25 3.1. 群聯董事長潘健成披荊斬棘 再拚新高峰 [ 工商時報 蘇嘉維]

今年才43歲的群聯董事長潘健成,已經是市值新台幣700億元的科技公司負責人、前景一片光明,但其實潘健成創業17年以來,公司曾數度遭遇經營危機,靠他一路披荊斬棘,終於迎來NAND Flash產業爆發,也終於嘗到辛苦經營後的甜美滋味。

潘健成出身世代務農的家庭,回溯他的家族歷史,祖先從大陸福建渡海到馬來西亞落地生根,也正是因為如此,養成了潘氏家族刻苦耐勞的個性。潘健成年僅19歲就獨自一人遠赴台灣就讀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系(現已合併為電機系),據交大電機系資深教授回憶起潘健成的學生時期,沒事就愛往系上的實驗室去鑽研技術。

由於潘健成如此認真的個性,因此被系上老師選中,由良師一路帶領做研究,後來甚至進入老師成立的公司。回憶起當時,潘健成說,其實當初就連自己也不看好自己,因為學校實驗室的產品其實在業界普遍不被認同,不過後來潘健成憑著不服輸的堅韌個性,與系上同學一共5人、在2000年一同創立群聯,由此展開了他的創業之路。

群聯當時的5人團隊,其中有3人是僑生,又都剛從學校畢業,不僅沒人脈也沒資金,處境相當困窘,但終於在公司成立一年後,開發出應用在隨身碟上的控制IC,甚至獲得記憶體大廠東芝、SK海力士及記憶體模組龍頭金士頓的注資。

原以為創業後能一路順遂的他,沒想到後來卻遭遇老東家、同為NAND Flash控制IC廠慧榮的訴訟,當時年紀不到30歲的潘健成,被慧榮求償1.2億元,讓群聯面臨第一次的經營危機,所幸後來歷經5年纏訟,終於在法官見證下,潘健成與慧榮總經理苟嘉章在法庭上握手言和,也僅象徵性求償百萬元賠償金,潘健成也就此成功度過第一個創業難關。

潘健成每當回憶起當年,也毫不避諱坦承過去兩人確實有過節,那次事件過後也讓群聯與慧榮的競爭更加白熱化,兩邊激烈競爭關係也延續10幾年之久,但潘為讓公司多角化經營,不與慧榮直接重疊業務,開始發展起記憶體模組事業。

NAND Flash產業今年以來面臨缺貨問題,價格也持續上漲,市況看似火熱,但是沒拿到記憶體晶圓的廠商可就頭大了。現在群聯貨源充足,營運蒸蒸日上,但群聯其實也曾因為缺貨問題差點倒閉。

回顧2003年,當時USB隨身碟幾乎是人手一個,加上各式新發展出的MP3隨身聽也需要Flash,因此使NAND Flash大缺貨,群聯當時僅是數十人的小公司,三星當時由於市況正熱,不願意供貨給群聯,潘健成緊急飛去日本尋找東芝記憶體尋求貨源,後來東芝雪中送炭願意供貨給群聯記憶體貨源,也就此讓群聯與東芝打下深厚關係。

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除了股市崩跌,市場消費氣氛更是低迷,群聯也因為市況急凍差點倒閉,不過後來景氣翻揚,群聯也再度度過難關。放眼過去經營NAND Flash控制IC的廠商已經屈指可數,甚至有數家已經轉型,群聯依舊屹立,甚至成為產業龍頭霸主,一切幾乎可歸功於群聯人的堅毅。

直到去年,群聯再度遭逢困境,群聯被指控作假帳,檢調大動作兵分多路搜索公司及經營高層住家,不僅面臨下市風險,還可能面對牢獄之災,不過,潘健成親上火線召開記者會,有問必答,潘健成表示,群聯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真的,在經過潘健成的澄清後,不僅法人力挺,大股東及員工也堅守崗位,後來潘健成也獲得緩起訴處分。

潘健成白手起家歷經17年的努力,也搭上NAND Flash大缺貨熱潮,在手握充足貨源狀況下,今年將可望讓群聯獲利再創新高,寫下群聯及潘健成的另一個里程碑。

親民潘董 常被誤認中階主管

在眾多高科技公司的創業歷程與故事當中,有許多人會因為各種困境與發展危機,使得創業者中途放棄、或者乾脆直接轉行,但群聯董事長潘健成在他自己創業的17年過程當中,抱著始終堅毅的決心,一路過關斬將,終於讓群聯登上台灣IC設計二哥的地位。潘健成執著、負責任的態度,也表現在他口中經常講的一句話「我說過的話,我絕對負責」,加上他不擺架子,大老闆依然工作得像小員工一樣勤快,也因此讓潘健成深得手下員工的信任。

潘健成創業歷程當中,曾經多次歷經公司倒閉的難關,但不論是漫長的法律訴訟戰,抑或是上游原材料的缺貨危機,他都咬牙苦撐,坦然面對公司危機,做事情一向直來直往的潘健成,也毫不避諱談論過去的事件,這種堅毅直率的個性,也讓他在創業發展的這一路上,結識了許多欣賞他個性的貴人。

潘健成在歷經公司危機的同時,除了他的個性會驅使他更專注面對問題之外,也有大批群聯員工願意挺潘健成、變成他的最佳後盾,這部分也許該歸功於他的親民作風。

潘健成今年才43歲,擁有一張娃娃臉的他,時常快速奔走在公司的各部門走廊之間,由於他不愛刻意打扮、穿著也總是特別不顯眼,新進的群聯員工甚至常常將他誤認為只是中階主管,渾然不知眼前的人就是公司的董事長,但就算員工沒在第一時間認出他來,潘健成也從不在意地笑臉打招呼。

現在潘健成雖然已是事業有成的董事長,但出入也並非都是名車接送,反倒仍喜好搭捷運及各種大眾交通工具,更有數度被媒體記者捕捉到他一人搭乘捷運的畫面,就算赴海外出差,他也都是隻身前往、不愛擺排場,不過他自己勤儉、卻對員工不吝嗇,因此也在員工眼中成為親民簡樸的優質老闆。

[Home]


Confidentiality Note
本郵件含有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機密資訊、或受法律保護之資料,唯有原發信人指定之收信人得閱讀或使用本郵件之內容。如您並非被指定之收信人,請立即將本郵件及所有附件予以刪除;請勿揭露、儲存或使用本郵件之任何資訊,並請您立即告知原發信人本郵件的傳遞錯誤。謝謝您的合作。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ny attach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from Inventec 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and/or privileged and intended to be solely for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s or entities named in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e aware that any disclosure, saving or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ttachmen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f you have received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n error, please notify us immediately, and delete the e-mail and attachments.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