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7 全球產業資訊

 1財經

  1.1台灣

   1.1.1. 沈榮津代經長 兩任務優先  [經濟日報]

 1集團新聞

  1.1. 手機軟體Fennex揮魔棒 蘋果AirPods化身為助聽器  [電子時報]

 2展會

  2.1. 2017微軟物聯網國際博覽會X世界資訊科技大會隆重登場  [電子時報]

 3產業相關

  3.1Cloud Computing

   3.1.1. 研華三總共治 迎接新商機  [經濟日報]
   3.1.2. 掌握手機「AI芯機遇」 海思、展訊能否實現「換道超車」  [電子時報]
   3.1.3. 神基跨入系統整合 雲端方案攻入北美警用市場  [電子時報]
   3.1.4. IBM深度學習演算法新突破 大幅縮短培訓時間  [電子時報]
   3.1.5. Bosch調查:自駕模式重點在放鬆身心 最希望能自動停車  [電子時報]
   3.1.6. 飛向雲端的代價 亞馬遜獲利表現AWS獨撐大局  [電子時報]
   3.1.7. 物聯網爆發成長關鍵 在於自由感測器商業模式  [電子時報]
   3.1.8. 研華攜手StarFab成立研華xStarFab物聯網加速器  [電子時報]
   3.1.9. 研華變換隊形 6人分工共治 搶吃物聯網 合力推動4大主題  [蘋果日報]

  3.2Smart Mobile

   3.2.1Wearable

    3.2.1.1. 英特爾停產微軟HoloLens頭盔用SoC 二代HoloLensCPU花落誰家  [電子時報]
    3.2.1.2. VR市場5年成長19倍 2020年美將成最大市場  [電子時報]
    3.2.1.3. 蘋果下注AR:尋找下一個明星產品 蘋果積極研發AR及自動化技術  [電子時報]

   3.2.2Smartphone

    3.2.2.1. 展訊嗆聲 三年超越聯發科  [經濟日報]
    3.2.2.2. 穩懋Q3 營收衝新高  [經濟日報]
    3.2.2.3. 三星難敵蘋果、陸廠攻勢 大陸手機版圖續滑 供應鏈拉貨動能不如預期  [電子時報]
    3.2.2.4. HMD宣告全面重回手機戰場 首款高階手機Nokia 8倫敦亮相  [電子時報]
    3.2.2.5. 印度手機市場:印度鄉村地區手機普及率遠高於電視 行動裝置成品牌行銷關鍵媒介  [電子時報]
    3.2.2.6. iPhone 8未演先轟動 庫克將進帳9千萬美元  [工商時報]
    3.2.2.7. 搶回市占率 聯發科壓力大  [工商時報]
    3.2.2.8. 189全屏面板 需求一路看升  [工商時報]
    3.2.2.9. 外資背書 大立光拚1天填息  [工商時報]

  3.3IT Industry

   3.3.1. 蘋果赴加籌資 首發楓葉債  [經濟日報]
   3.3.2. 中聯通混改 14大咖入股  [經濟日報]
   3.3.3. 臉書新增投資效應 鴻海赴俄州設廠機率提高  [經濟日報]
   3.3.4. 蘋果頻跨界技術研發 恐撼動全球面板競局  不排除聯手大陸、日廠 抗衡韓系面板廠  [電子時報]

  3.4Personal Computing

   3.4.1. DRAM漲價 概念股受惠  [經濟日報]
   3.4.2. 各家爭鳴記憶體技術標準 儲存技術之爭再掀戰火  [電子時報]
   3.4.3. 技嘉前高層清空持股 林火元變現9830萬入袋  [蘋果日報]

   3.5.1. 智慧工廠2022年前可為全球經濟增值5,000億美元 以製造業受惠最多  [電子時報]
   3.5.2. 智慧工廠有助消弭數位化和傳統製造的鴻溝  [電子時報]

  3.6Solar(Green Energy)

   3.6.1. 想要「終極環保車」普及 須先解決電力問題  [電子時報]
   3.6.2. Tesla地獄生產 保時捷、BMW藉機猛攻  [電子時報]

[Home]


2017/08/17 1.1.1. 沈榮津代經長 兩任務優先 [ 經濟日報 吳馥馨、江睿智]

前經濟部長李世光請辭獲准,行政院昨(16)日宣布由政務次長沈榮津暫代部長,沈榮津也立即「動起來」,今天早上7時半將召開「前瞻」會議,聽取相關主管報告前瞻建設相關議題。

行政院長林全昨日表示,李世光的辭呈已送到他桌上;此外,他也收到沈榮津的辭呈。兩人的辭呈他都還沒處理,目前人事的處理原則是儘快讓業務交接,因此將會慰留沈榮津。至於新的經濟部長人選,因事出突然,目前「還沒有時間做周延思考」。

林全強調,經濟部內還是需要有人主持跟負責,因此希望沈榮津能儘快承擔起經濟部的相關業務。

沈榮津昨天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既然承擔下就以「歡喜心」來與同仁一起面對,最急迫的任務就是保住今夏供電穩定,以及向各界溝通前瞻基礎建設,喚起社會的支持。接下來就要著重產業發展與轉型,落實52建設,以及完成《礦業法》與《公司法》修法。

沈榮津說,暫代部長後率先要釐清815大停電的肇因;也將通盤檢討關鍵基礎設施,包括中油、台電、台水這些關鍵基礎設施的作業流程是否嚴謹,防杜事件再次發生。

日前才發生電塔倒塌事件,也要檢視民營電廠的電網,以及台電電網的強韌性與穩定度。

至於大家對能源轉型議題的關切,包括對供電端的再生能源、燃氣與燃煤的諸多疑慮。

他說要多方收集意見,了解社會關心的有否道理,並逐一檢討。是否代表新政府的能源結構要調整?沈榮津沒有表態,只說,「我們要『謙卑』啦」。

台灣牛沈榮津 疑難雜症一肩扛

現年66歲的沈榮津,公務生涯逾40年,長期在經濟部任勞任怨,處理各項「疑難雜症」,被形容成經濟部的「台灣牛」。不過沈榮津對外圓融,對內要求部屬絕對嚴格,不少官員昨天私下都說,「皮要繃緊了」。

有別於前經長李世光徒有專業,卻無文官體系與政治背景的支援;沈榮津出身工業局電資組,並一路從基層爬升到高層,具有「專業」資本,加上沈榮津一路受國策顧問何美玥提攜,也有「靠山」支持。

不過沈榮津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他在扁政府任內官運亨通,2004年擔任工業局副局長,後被延攬擔任經濟部主祕。但到了國民黨執政時,因其偏綠的背景,突然被發配邊疆,擔任中部辦公室主任;兩年後,又被調往離台北更遠的高雄,在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擔任處長。

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沈榮津忍辱負重後,直到國民黨執政後期才重返接班梯隊。也因有這些經歷,為官之道更加小心翼翼。

沈榮津熱衷出席各種能與產業界交換意見的場合,包括越南513暴動的災區探視與調解,高雄氣爆後續處理等棘手問題都願一肩扛起,被形容成經濟部裡的台灣牛。也因長期累積,是目前經濟部唯一拿起電話就直通各上市櫃公司董事長的官員。

沈榮津不直接升任經長…有兩原因

行政院昨天宣布由政務次長沈榮津「代理」經濟部長,但不是「升任」,引發眾人猜疑難道是經濟部長另有人選?

沈榮津僅是暫代應有兩項原因,一是其「老、男」形象待觀察,另一是內閣改組甚囂塵上,經長任期短命折損率高得嚇人,不如給個緩衝。

行政院長林全昨日坦言,由沈榮津暫代部長,是因為對新任經濟部長的人選還需要做周延的思考,因此人事案會晚一點再思考。

林全此言代凸顯一些問題,雖然之前諸多輿論都箭指李世光應該下台,但府院高層並不認為李世光已到了「非換不可」的地步;或者說即便要換人,但該換誰也沒合適人選;反倒是突如其來的一場停電意外,讓高層措手不及。

李世光非國民黨籍,但「老、藍、男」的形象一直揮之不去,每次內閣改組風聲一起,都列撤換名單;沈榮津的政治色彩雖然偏綠,但李世光的包袱,沈榮津也有,「暫代」也能讓府院有徵詢各派勢力意見的時間與空間。

此外,經濟部業務包山包海,而且還有涉及民生的水電業務,稍有意外就下台,包括早年因旱災導致竹科缺水而不自覺的宗才怡,最後自嘲是「誤入叢林的小白兔」,只擔任48天經長就下台;近年因國民黨九合一選舉慘敗拖累下台的杜紫軍,也只擔任三個多月。

經濟部長的位子就像被施了魔咒,任期都不長,過去四年,經濟部已出現了張家祝、杜紫軍、鄧振中、李世光四位經濟部長,平均一年換一個,已然是內閣中折損率最高的閣員。

[Home]


2017/08/17 1.1. 手機軟體Fennex揮魔棒 蘋果AirPods化身為助聽器 [ 電子時報 蕭菁菁]

蘋果AirPods未來可能不只是耳機,透過特定軟體還可變身為中度失聰者的助聽器。

科技日新月異,產品用途的變化也可以超乎想像,最近瑞典一家新創企業開發出特殊的手機軟體,讓蘋果(Apple)無機耳機化身為助聽器。

瑞典企業Fennex最近為iPhone推出同名軟體Fennex,與蘋果AirPods無線耳機搭配使用。執行長Alex Mari表示,選擇蘋果的裝置和行動平台原因之一是看上其知名度,而且Android手機處理聲音時會出現延遲的現象。

Fennex軟體目前免費使用,未來可能針對特定功能收費。現階段軟體功能仍相當陽春,Mari指出,現在的版本有點像便宜的助聽器,只是簡單地測試兩耳的聽力,然後把結果作為個人化、可調整的擴音器。

Fennex主要是協助聽力不佳的用戶,或者距離聲音來源較遠時使用。例如上課時座位與講台有一段距離,用戶把手機放在講台附近,即可透過AirPods清楚聽到講課內容。

不過Mari透露,Fennex即將有更新版本,可以降低噪音和回音的干擾。Mari相信,除了協助用戶聽得更清楚之外,Fennex未來也將嘉惠輕度失去聽力的人,讓蘋果無線耳機成為助聽器之外的另一個選擇。

除了Fennex之外,目前也有一些類似的應用軟體(App)使用智慧型手機和耳機來擴增聽力,例如Petralex,以及Doppler LabsHear One推專用耳機與自家公司手機配合。一對普通助聽器售價可能要數千美元,但這些另類助聽裝置只需數百美元。

Fennex宣稱是唯一專為AirPods設計的助聽軟體,他認為隨著iPhone逐漸捨棄傳統的耳機插孔,未來幾年AirPods會更為普遍。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教授Larry Humes也認為,對於中度失聰者,類似Fennex的產品有機會取代助聽器。


蘋果AirPods未來可能不只是耳機,透過特定軟體還可變身為中度失聰者的助聽器。

[Home]


2017/08/17 2.1. 2017微軟物聯網國際博覽會X世界資訊科技大會隆重登場 [ 電子時報 林稼弘]

物聯網、人工智慧(AI)、機器人、自動化生產、智慧工廠與智能應用等先進科技發展直線成長,工業4.0發展成為全球企業無不爭先布局的下一波競爭舞台,台灣企業如何在全球工業4.0的洪流中,發揮物聯網應用發展的實力、搶佔先機並驅動數位轉型動能。

微軟繼201610月成立「微軟物聯網創新中心(Microsoft IoT Innovation Center)」,並盛大舉辦首屆「微軟物聯網國際博覽會」(Microsoft IoT Expo),集結全球17個國家共393家國內外廠商展示物聯網相關應用,並聚焦智慧城市、零售、製造、生活等四大層面,成功加速促成台灣物聯網合作夥伴與國際企業與組織合作。

2017年,「微軟物聯網國際博覽會」,與「第21屆世界資訊科技大會」同步舉辦,將於911日隆重登場,邀集全球近30家知名企業,包括來自德國Fraunhofer IAO數位工廠、新加坡樟宜綜合醫院、可口可樂、波音公司、Telenor集團、雀巢公司、7Starlake、羅氏大藥廠、馬來西亞檳城技術發展中心(Penang Skills Development CentrePSDC)以及緯創資通、研華科技等全球物聯網解決方案合作夥伴,展示並分享涵蓋智慧製造與工具機聯網、智慧零售與智慧物流、智慧醫療與智慧生活、智慧城市與公共服務等4大焦點產業的具體成果。

微軟Azure基礎架構及核心技術掌舵者詹森·桑德(Jason Zander)首度訪台 發表專題演講

素有「Azure之父」之稱的微軟全球副總裁詹森·桑德(Jason Zander)將親自與會第二屆「微軟物聯網國際博覽會」,並發表以「引領企業數位轉型育成物聯網生態系 (Lead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with Strong IoT Partner Ecosystem)」為主題的專題演講。

除了分享「微軟物聯網創新中心」一年以來的豐碩成果與物聯網合作夥伴的實務進展,也將闡述Microsoft Azure的最新進展、微軟物聯網發展的下一步、以及深入剖析全球物聯網領導廠商的尖端應用整合解決方案,借鏡給企業在數位轉型的洞察思維以及實務經驗。

此外,他亦受「第21屆世界資訊科技大會」之邀,擔任大會主題演講的主講人,探討企業組織為何需要與如何策略性地進行數位轉型,並說明物聯網為何是數位轉型的核心要素,以及為正在構築物聯網生態體系的亞太地區企業提供可創造共同利益的建議。

詹森·桑德(Jason Zander) 身為微軟Azure基礎架構及核心技術掌舵者,帶領團隊負責Microsoft Azure核心技術,包括雲端運算、儲存、網路、以及公有雲資料中心與工程系統等的架構和開發,同時也是微軟Azure IoT全球布局與發展的關鍵人物。

微軟物聯網國際博覽會」連結全球夥伴 匯聚物聯網商機

2017微軟物聯網國際博覽會X世界資訊科技大會」將於91112日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登場,而物聯網解決方案展覽在台北世貿1館展區D(台北市信義路五段5) 展出。

[Home]


2017/08/17 3.1.1. 研華三總共治 迎接新商機 [ 經濟日報 謝艾莉、李珣瑛]

全球工業電腦龍頭研華啟動國內企業史上首次的三位總經理共治機制,研華董事長劉克振與現任總經理何春盛表示,研華為綜合型的公司,有製造、研發與品牌行銷,考慮傳承,並迎接快速成長的物聯網產業,因此推動共治、共創概念,迎接新商機。

研華昨(16)日舉辦法說會,現場湧入滿滿法人,聚焦在9月將執行的共治總經理規畫,三位共治總經理包含現任財務長暨資訊長陳清熙、現任嵌入式運算核心事業群副總經理張家豪、現任智能系統事業群副總經理蔡淑妍首次一同亮相。由於研華位居產業龍頭,外資持股比率也有35%,三總共治規劃備受關注。

劉克振強調,「我與總經理春盛,絕對沒有要退休!且全職在公司工作」,只是變換隊形再出發,未來研華將以「共創」、「共治」概念,帶領團隊全面迎向物聯網新商機。

劉克振表示,自己與何春盛都60多歲,新任的三位共治總經理年紀在50歲以下,目標是要讓年輕一輩接上,未來六個月內會讓三位總經理先適應、不會馬上接上。共治總經理是讓創辦人仍然可以在位多年,且公司適合物聯網創新與典範轉移。

據悉,這次的共治規畫是由劉克振操刀,何春盛表示,主要是考慮到未來傳承,因研華做的產業很廣,從醫療到通訊、工業領域都有,要找一個人管物聯網產業「很困難」,同時也是為了因應全球物聯網產業發展。

劉克振進一步解釋,物聯網的經營模式主要方向即「共享經濟」與「跨界整合」,為引導公司積極迎向未來15年物聯網時代的巨大機會,研華需要突破的組織格局與經營創新,共治組織型態可使橫向溝通及人才傳承更有效率,更快實現物聯網創新。

此外,研華也將積極啟動的「共創」模式,劉克振表示,將邀請法人單位如工研院、資策會,及台灣、中國大陸中大型各產業領導者共創物聯網產業雲服務商,計畫在三年內至少成長至十家共創公司,全面推進物聯網產業布局。

學者解讀研華三總共治 只是過渡期

交大管科系教授、也是交大EMBA創辦人朱博湧表示,「雙首長制」或是「三人共治」,在管理學及組織上都非常態,因為違背管理的大原則:「號令要統一」。這個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特有現象,應該算是過渡期。

朱博湧表示,哈佛管理學院認為,奇異公司培養領導人的制度,是所有企業的標竿。120多年來,GE有系統的培養CEO的制度,博得「執行長製造廠」之譽。

他指出,奇異最為人所稱道的是,所挑選、栽培的三名CEO候選人,一旦確立誰是接班人後,另二名候選人必定去職,並且成為各大企業爭相網羅的搶手CEO人才。

朱博湧指出,三頭馬車或是雙頭馬車,都不是組織應有的常態。在企業中,到底誰說了算?誰要為決策負責? 這都是CEO的責任。

他說,高科技產業採取共治的措施,應該只是權宜之計,延遲挑選CEO的決策。主要是因為高科產業面臨瞬息萬變的挑戰,時間壓力很大,來不及透過輪調的過程,讓其在工作中慢慢學習。他舉例:「這就如派上戰場的指揮官,如果沒經歷上戰場的歷練,沒經過輸、贏的考驗過程,怎麼會懂得如何打勝仗呢?」

朱博湧指出,台灣科技產業的現況,是董事長都尚未卸任交棒,而他才是那位號「拍板」的決策者,而非共同執行長們。

高科技產業分工細,少有能兼顧:研發、製造、行銷等全面性的工作,台灣的科技業特別明顯,接班人的學習空間及時間都很短,才形成共治的局面。

如今之計是讓共治的二或三人都有機會表現,表現較好的人最後會出線。

他強調,CEO必需能文能武,具備跨領域的能力,CEO是要可以從環境中被訓練。也就是擁有:學習應變的能力,也擅長利用他人的長項。

共同治理三模式 尋找王牌接班人

台灣科技業面臨接班人問題,包括台積電、聯發科、聯電、研華等,不約而同採用「共治」的經營方法,可概分為三種類型:董事長親自培養執行長模式、迎接空降部隊的禮遇型模式,與任務型模式,希望藉此找到最佳接班人。

國內最著名的共治例子是晶圓龍頭台積電。台積電2013年時任命劉德音及魏哲家為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在董事長張忠謀的帶領下,兩位執行長依照業務、研發進行相互補強與歷練,就連召開法說人說明會,多數時間也都由兩人共同上陣。過去法人或市場投資人看台積電都以張忠謀為招牌,在此共治模式下,如今外界對於兩位共同執行長逐步熟悉,對台積電的接班疑慮大為降低。

聯發科今年起也由董事長蔡明介兼任執行長與前中華電信董事長蔡力行一起共治,開啟「雙蔡共治」時代,據了解,主要是為了禮遇蔡力行,並尊重老臣謝清江。

聯發科前幾年連年整併,同時對外大舉招募員工,進入高度擴張期。極盛時期,集團員工總數一度逼近1.5萬人,組織更加龐雜。為盡早展開接班布局,聯發科2015年底一度啟用共同營運長制,由手機事業群和家庭娛樂兩大事業群的掌門人朱尚祖和陳冠州,一起競逐接班人之位。

但因智慧型手機產品線設計失誤,導致聯發科今年市占率流失,母公司的毛利率和營業利益率持續破底,今年首季的營利率一度掉到2%,前所未見,聯發科3月宣布邀請蔡力行加入團隊。

晶圓代工大廠聯電也跟進,今年6月時也宣布執行長顏博文退休,並任命資深副總簡山傑、資深副總王石接任為共同總經理,這是聯電成軍以來罕見採取共同總經理制。

其實近年來科技業「傳賢不傳子」已形成風氣,但是在傳賢方面,大老闆們有所考量,因此也開始採行「共治」的模式,讓接班人們互相學習、成為通才,更能掌舵公司未來營運走向,

研華董事長劉克振表示,共治的制度在日本、韓國相當普遍,像是三星、Panasonic都有類似的布局。

法人則認為,共治的模式可以讓公司高層優勢互補,也不會有個人獨攬大權的問題,但是共治並非適合所有公司,而是適合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的大型企業。

[Home]


2017/08/17 3.1.2. 掌握手機「AI芯機遇」 海思、展訊能否實現「換道超車」 [ 電子時報 徐靜初]

AI應用為大陸手機晶片產業帶來「換道超車」的「芯機遇」。

人工智慧(AI)不僅存在雲端,未來智慧家庭,乃至於移動終端手機都將嵌入AI相關功能晶片,這也將帶給大陸手機晶片產業「換道超車」的「芯機遇」。華為海思代號麒麟970晶片盛傳與寒武紀AI晶片IP結合於下半年推出;展訊也規劃2018年跨入AI晶片領域,開發本土手機AI相關應用。手機晶片嵌入AI,或朝向AI轉型,已儼然成為新的熱點話題。

AI晶片賦予智慧型手機真「智能」

隨著AI興起,手機晶片中是否集成AI處理器,將會成為手機晶片,甚至是智慧型手機差異化競爭的關鍵點。看好AI時代廣闊的應用前景,很多雲端能做的智慧應用,未來都可以轉到智慧終端機,得以豐富智慧型手機的功能,增強一些用戶體驗。

目前包括大陸海思、展訊都已喊出2017~2018年將跨入AI手機晶片。海思的麒麟系列晶片,由華為自主研發國產,歷經910920930950960等前後多代演進,目前已經成為華為高階手機的標準核心,預計下半年在台積電代工的麒麟970,將在下半年隨華為旗艦手機Mate 10投入市場。

以華為和中科院計算所之間過去密切的合作關係,具備中科院背景寒武紀,看起來最有可能與華為展開合作。據瞭解,盛傳麒麟970晶片已搭載了寒武紀嵌入式IP,預期會在人臉識別、影像處理和語音方面將開展功能。而此一領域,競爭對手高通(Qualcomm) Snapdragon 835,則已跑在前。

展訊設定2018年跨入AI 「元年」

近日展訊則展現手機晶片在AI領域的強烈企圖。除了在人臉識別之外,展訊的晶片已經可以做到3D建模、擴增實境(AR)等應用。展訊CEO李力游表示,這方面展訊甚至比起蘋果(Apple)走得還要快,蘋果只有3D人臉識別,沒有建模。

李力游相當看好手機朝向AI融合發展。他說,目前看好通過攝影機進行目標識別,其次,語音應用。他強調,手機AI功能必須跟著具體應用走,而且必須要有本土的、本地的AI應用。目前展訊與本土演算法企業合作,將演算法固化到手機晶片裡,可以節省耗電。

根據展訊的規劃,2018年將會推出具備AI功能的手機晶片。這是展訊的機會點,可以縮短跟競爭對手的差距。

李力游說,展訊會持續加大研發力度,根據過往2年來看,研發費用約佔展訊收入40%的比例,可說相當高。展訊研發團隊4,000人中,做晶片的工程師不到1,000人,其餘幾乎全是做服務、系統集成和軟體。這是展訊系統集成方面的優勢所在。

AI帶來「芯機會」? 挑戰何在?

大陸晶片產業前有標竿、多總是扮演追兵的角色。能否透過AI實現「彎道超車」? 李力游認為,其實彎道超車是一個「偽命題」,充其量也只是與競爭對手縮短差距。他分析,以手機晶片產業為例,在通訊形勢變化的情況下,或是換道在產業有變化的時候,說不定才能超過去,其中5GAI算是一個變化。所以具體來說,應該是「換道超車」而非「彎道超車」。

從這方面講,大陸手機晶片朝向AI轉型有一定的機遇在。本地手機用戶更在乎的是通過落地化的AI應用,能在生活服務場景實現更多便捷的AI「殺手級應用」。

但另一方面,手機晶片與AI晶片在「天性」方面有所違和。以手機晶片來說,低功耗為主要訴求,但是一些AI方面的圖像影片和語音應用的運算量過大,能耗較高,這就使一些應用在智慧終端機上做不了,限制智慧型手機的功能拓展。其次,手機晶片製造平台往往需要低功耗最前瞻的先進製程,但AI晶片需要HP製程支援,對於最先進的製程要求並不高。

[Home]


2017/08/17 3.1.3. 神基跨入系統整合 雲端方案攻入北美警用市場 [ 電子時報 李立達]

神基軟硬整合,黃明漢指出,雲端解決方案北美警用市場潛力龐大。

強固型工業電腦品牌廠神基「從硬到軟」,推出軟硬整合解決方案Getac Video Solution (GVS),成功打入北美警用市場。神基董事長黃明漢指出,北美警用市場對影像備份需求快速提升,下半年將有新的大客戶加入,2017GVS銷售超過預期,2018年將更為樂觀。

神基從單純筆記型電腦(NB)代工,發展強固型工業電腦品牌有成,已經是全球第二大強固型工業電腦品牌,超越戴爾(Dell),僅次於日本的Panasonic。為提高附加價值,神基將軟、硬體及雲端儲存整合成GVS解決方案,並成功打入美國警用市場。

黃明漢表示,前幾年美國密爾瓦基發生警察執法爭議,還好執法警員有用攝影機,也開啟警方執法時候的影像備份需求,做為執法爭議時的備份證據。此需求在2017年更為明顯,預計此需求會快速拉升,下半年會有更多中大型的客戶加入,預計第4季開始出貨。

全美共有1.88萬個警局,每個警察局平均約有10~15輛警車,神基除已出貨給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頓市、明尼蘇達的Edina市及田納西州的曼菲斯市警局等,手中潛在客戶也已達雙位數。神基表示,歐洲部分國家包括英國等地,也已在接觸。

神基原預估2017年底,解決方案營收將佔旗下強固型電腦營收的3%,然從目前訂單狀況來看,此目標可望超越,達到3~5%2018年此塊業績將更為樂觀。黃明漢表示,市場即使有競爭者,然神基從終端設備、雲端到管理軟體一應俱全,以「一站式」模式,優於競爭同業。

神基旗下的三大產品線,2017年上半營收比重與2016年同期相當,強固型工業電腦營收佔比為42%,機構件營收佔比為50%,航太為8%,下半年強固型產品成長動能最強,公司預估,將從8月中下旬開始進入出貨旺季,一路旺到11月,若以2016年趨勢預估,下半年強固型產品佔比將達5成。

值得注意的是,神基上半年毛利率28.38%,較2016年同期增加1.45個百分點,拉高的主要動能在強固型電腦,至於關鍵零組件上漲,在與客戶充分溝通下,已降至最低,加上塑膠複合材料部分,遊戲產品出貨比重拉高,以及汽車零組件出貨,均有助益。

神基目前已經是汽車安全帶轉軸的最大供應商,市佔率高達40%,目前已朝電控系統及雨刷殼體等零組件邁進,並獲得客戶認證,針對後續產能需求,神基同步在大陸華東及越南2地擴產,新產能預計將在2018年陸續開出,神基強調,此擴產是根據客戶訂單而定,而非先擴廠再找單。

神基2017年上半繳出亮麗財報成績單。黃明漢表示,公司內部已擬定5年營運規模翻倍目標,依據此目標,未來每年將追求雙位數營收成長,此外,以軟體為核心的強固型電腦解決方案,成長幅度超過預期,將進一步帶動公司獲利結構提升。

神基上半年度合併營收為新台幣102.26億元,較2016年同期新台幣90.32億元增加13.22%;歸屬於母公司業主淨利為新台幣8.20億元,相較於2016年同期的新台幣6.56億元,增加24.97%;稅後EPS為新台幣1.45元,較2016年同期的新台幣1.16元增加25.00%

神基2017年第2季單季合併營收為新台幣50.25億元,較2016年同期新台幣47.23億元成長6.39%;歸屬於母公司業主淨利為新台幣4.12億元,較2016年同期的新台幣3.54億元成長16.37%;第2季單季稅後EPS為新台幣0.73元,較2016年同期的新台幣0.63元成長15.87%

神基內部已擬定5年營收規模翻倍計畫,依此預估,每年營收年增率均將達到雙位數,對於2017年下半,神基預估,將較上半年成長7~15%,至於全年仍否達到雙位數的營收增幅,公司表示仍要持續努力,對於下半年毛利率,由於產品結構帶動,公司表示,樂觀可期。

[Home]


2017/08/17 3.1.4. IBM深度學習演算法新突破 大幅縮短培訓時間 [ 電子時報 邱龍傑]

IBM Research宣布深度學習演算法出現新的突破,IBM新的分布式深度學習(DDL)軟體讓每個添加的處理器之間實現線性加速比(linear speedup),該開發旨在為添加到IBM DDL演算法的每個伺服器實現類似的加速效能。

EETimes報導,IBM加速認知基礎設施部門主管Hillman Hunter認為,研究目標是將深度學習培訓的等待時間從幾天或幾小時,縮短到幾分鐘或幾秒鐘。

Hunter發文描述這項開發成果,是最受歡迎的深度學習框架擴展到伺服器中的多個GPU,而不是使用GPU的多個伺服器。Hunter進一步指出,IBM團隊編寫的軟體,可自動化和優化跨數百個GPU加速器上,十幾個伺服器所需要的龐大而復雜的並行運算任務。

IBM聲稱使用開源碼Caffe深度學習框架,將最多256NVIDIA Tesla P100 GPU添加到單個伺服器上,縮放效能為95%,可應用在圖像識別學習,以及類似的學習任務。IBM50分鐘的培訓時間內實現幾乎線性的縮放效率。Facebook之前在同一資料庫上花60分鐘的培訓時間,效能為89%

ImageNet-22k資料庫上的7個小時的培訓中,IBM同樣聲稱對750萬幅影像的驗證精確度為33.8%,而微軟(Microsoft)之前針對同一資料庫花10天培訓,準確率為29.8%IBM的處理器是PowerAI平台,具備64節點Power8集群,加上256NVIDIA GPU,提供超過2 petaFLOPS

IBM正在向所有PowerAI平台用戶免費提供DDL套件,還為第三方開發人員提供各種應用程式介面(API),讓開發人員選擇與應用程式(App)最相關的基本演算法。

[Home]


2017/08/17 3.1.5. Bosch調查:自駕模式重點在放鬆身心 最希望能自動停車 [ 電子時報 邱龍傑、張傑]

博世調查消費者搭乘自動駕駛車時只想放鬆身心。

由於安全性大增,聲稱能夠解放人類駕駛時間的自動駕駛車技術發展迅速,但是當人類不再需要緊握方向盤的時候,身為一名乘客,他們最希望把時間花在什麼地方?德國工業大廠博世(Bosch)調查發現,消費者其實只想要放鬆。

開車是一件耗費精神的事,受訪者尤其希望在停車或是塞車的時候把駕駛權交給汽車。Autoconnectedcar根據博世在巴西、大陸、德國、法國、日本、美國等地針對6,000名受訪者調查發現,乘坐在不需自行駕駛的自動駕駛車裡,63%受訪者表示會利用閒暇時刻看窗外享受風景,61%表示會與其他乘客聊天。

未來連網汽車可以讓駕駛完全擺脫方向盤、油門與煞車,調查發現,3分之2的受訪者認為這些功能在長途旅行、休閒旅行特別有用,而大部分受訪者期待連網技術讓在城市找停車位等日常駕駛瑣事上能夠更方便與安全。

然而區域差異很大,4名巴西人中有3人會利用自動停車服務,美國每3人只有1人會使用。在交通堵塞時啟用自動駕駛技術的差異也同樣顯著,大陸受訪者傾向使用此技術的比例比美國人高50%

調查還顯示受訪者最期望的自動駕駛功能排名,65%的受訪者希望自動停車,60%希望能自動搜索市中心停車場,59%希望在塞車時可以自動導航。

其中63%受訪者表示希望在自動駕駛模式時可以放鬆身心,有更多時間聊天以及與其他乘客互動。54%受訪者認為自動駕駛提供的選擇讓汽車更有吸引力,特別是對於男性受訪者來說,新科技是一個重要賣點,52%受訪者表示,自動駕駛技術將提升購買新車的興趣。

調查涵蓋的6個國家當中,每個國家各有1,00016歲以上的受訪者參與調查,原則上,年紀愈小的駕駛者愈有興趣購買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

Lyft宣布成立自駕車技術研發單位

Lyft宣布投入自駕車技術研發工作,並計畫對其他業者開放使用旗下車隊的網路平台。

近年來自駕車科技發展迅速,不只是傳統車廠或矽谷的大科技公司,包括提供共享汽車服務平台的業者也爭相投入相關領域的研究,其中美國第二大共享汽車平台Lyft日前便宣布,將在公司內部成立自駕車技術研發單位,並以業界對全自動駕駛汽車給予的級別代號「Level Five」做為該單位的名稱。

Lyft表示,該公司計劃對其他汽車廠商與科技業者開放旗下車隊使用的網路平台,讓這些業者在使用自己的自駕車載運乘客時都能夠利用Lyft的網路,並且在路途中蒐集所有相關數據,不過這項計畫在初期階段僅會先對Lyft目前的合作夥伴開放,像是通用汽車(GM)以及Google旗下的自駕車公司Waymo

Lyft策略長Raj Kapoor對此表示,該公司相信這項計畫乃是追隨目前世界潮流的必經之途,而該公司也必須在其中扮演這樣的一個角色。

根據該項計畫,Lyft預期會在2018年結束以前投入數百名員工發展自駕車技術,但最終目的並不是要自行打造出一台自駕車,而是要開發出在旗下車隊網路中共通使用的一種標準化系統。

此外Lyft也指出,由於現今世界上仍有許多地方欠缺詳細的導航地圖來為車輛提供指引,代表人類駕駛仍是不可或缺的一項要素,因此在該公司的規畫中,當自駕車在行進途中仍舊會有人員在駕駛座上隨時待命。

不過Lyft並未透露該公司要如何利用這套系統來產生獲利,外界猜想有可能當其他業者使用了Lyft的這套系統時,該公司或許會從乘客支付的車資當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

[Home]


2017/08/17 3.1.6. 飛向雲端的代價 亞馬遜獲利表現AWS獨撐大局 [ 電子時報 張興民、蕭菁菁]

AWS營收表現幾乎成為近來亞馬遜季度財報的唯一重點,且此一現象在短時間內應不會有改變。

當亞馬遜(Amazon)成為雲端服務霸主後,外界關注其季度財報的重點似乎僅剩下AWS的業績表現,TechCrunch甚至認為AWS很有可能成為該公司唯一賺錢的業務。

雖然亞馬遜2017年第2季財報營收優於華爾街預期,但實際上支撐該公司盈利能力的業務僅剩下AWS。若換個角度思考,亞馬遜執行長Jeff Bezos押寶由AWS撐起的雲端業務,相對而言也確保近幾個季報的長期盈利能力。

AWS這隻金雞母,每年可替亞馬遜賺進100億美元的營收,與該公司其他業務相比仍有最佳的利潤表現,同時維持非常健康的業務成長。與2016年第2季相比,AWS營收年成長高達42%,不過與2016年驚人的58%成長已減緩不少。

報導認為,或許華爾街已經習慣亞馬遜燒大錢投資雲端業務的作法,但在AWS成長力道放緩,以及同業在雲端業務上競爭日益激烈下,亞馬遜高度倚賴AWS獲利的結果,很可能在接下來的季度財報中出現虧損。

以近期Amazon的發展動向來看,創新服務一直是其拓展業務的主軸,例如持續推廣電競直播Twitch Prime、重金收購生鮮超市等,不過在AWS仍有成長空間的情況下,TechCrunch認為AWS仍是亞馬遜唯一可倚賴的獲利工具。

亞馬遜推Instant Pickup 下單到取貨僅需2分鐘

亞馬遜針對學生推出Instant Pickup置物櫃快速取貨服務,不擅與人互動的消費者可以善加利用。

亞馬遜(Amazon)又有新的點子,現在針對學生族群推出Instant Pickup服務,從下單到取貨過程只要約2分鐘。

Instant Pickup目前在加州柏克萊、馬里蘭州大學公園市(College Park)、俄亥俄州哥倫布、洛杉磯和亞特蘭大設點,主要提供Prime會員使用,消費者可在亞馬遜應用程式(App)上搜尋Instant Pickup商品後下單取貨。

Instant Pickup都是小型和便宜的商品,如學校用品、飲料、點心、電話卡和電線等,也有比較大型的物品如耳機,當然也少不了亞馬遜的裝置,包括EchoFire TVKindle

消費者可以在完成下單後到鄰近的Instant Pickup置物櫃刷條碼,櫃門打開即可取貨,整個過程約花費2分鐘時間。

亞馬遜學生計畫部(Student Programs)主任Ripley MacDonald表示,起初的設計是配置服務人員,而不是置物櫃,但學生反應不想跟人類交談,只想用手機來進行,最後決定擺上置物櫃。

MacDonald透露,亞馬遜認為不僅沉迷於手機的大學生可以受惠於Instant Pickup,未來此服務也將推廣至學校以外的地區,2017年秋季將從林肯公園和芝加哥開始進行,年底前在更多地方設點。

[Home]


2017/08/17 3.1.7. 物聯網爆發成長關鍵 在於自由感測器商業模式 [ 電子時報 劉慧蘭]

企業IoT解決方案未來可望將感測器與資料分析部分予以委外。

通常企業為了提高營運效率而決定部署物聯網(IoT)解決方案時,管理階層會雇用系統整合業者進行開發和部署,建立自有的點對點解決方案。系統整合商會架設網路拓撲(Network topology)收集資料,並將資料匯入軟體,整理出有助企業決策的資訊。

SemiWiki報導,小公司由於規模太小、技術部署不夠廣泛,因此很難進入市場競爭。然而隨著技術發展日趨成熟,企業自有系統未必是最具經濟效益的選項,例如1990年代的本地伺服器如今多數移轉至雲端。如果將物聯網分成感測、資料分析、決策三大區塊,其中最可能被外部系統取代的就是感測這部分。

一家小公司可以在城市周遭部署環境感測器,買方只要付費就能存取輸出的資料,省去其他人開發並部署此類感測器的必要,因為具有價值的不是感測器,而是從感測器收集的資料分析出來的有用資訊。

這好比許多企業的環境綠化也採用委外方式,只要支付固定金額,外包公司就會負責提供並維護整個公司的植物,輕鬆打造綠意盎然的辦公空間,而不是用來購買植物與土壤。感測器也一樣,公司需要的是數據,而不是感測器本身,所以會願意交由感測器供應商負責安裝和設備維護工作。

感測器又可分為自用(captive)與自由(free)感測器,前者將資料串流到預先設定好的目的地,例如公司的環境感測器僅供該公司使用,後者則是將收集到的資料提供給任何願意付費取得的客戶。

自由感測器需要中間人幫忙處理交易,因為這些感測器或資料供應商的規模還沒有大到可以自行處理交易,就好像Google廣告的代理模式,任何網頁所有人都可以向Google這個中間人註冊,向有興趣在其網頁刊登廣告的公司兜售,若是沒有Google扮演中間人,網頁所有者將很難從網頁內容獲取收入。

另一個可能被取代的部分則是資料分析。在可用感測器及資料轉換技術普及之前,企業只能在內部將資料轉換為資訊,等到感測器及資料轉換技術更加普及化時,企業就可以省下開發及維護系統的內部資源。唯一不可能委外的則是決策流程。

並非所有企業都具備部署端到端解決方案的能力,若是自由感測器這樣的商業模式無法普及,物聯網市場就不太可能出現爆發式的成長。此外,區塊鏈技術一旦普及,將可免除中間人角色,加速物聯網的採用率。

[Home]


2017/08/17 3.1.8. 研華攜手StarFab成立研華xStarFab物聯網加速器 [ 電子時報 林稼弘]

全球智慧系統(Intelligent Systems)領導廠商研華公司宣布,將與專注企業主題育成的StarFab Accelerator合作,成立「研華x StarFab物聯網加速器」。

未來雙方將聚焦輔導與投資物聯網創新應用的新創團隊,以商業合作、共同開發為核心,加速新創團隊實踐物聯網創新應用價值,預計3年內至少育成15家新創團隊,以期帶動台灣物聯網產業鏈發展以大帶小、世代共創的創新、創業風氣。

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研究報告顯示,從20152020物聯網相關產業,將有20%的年複合成長率,其中B2B客戶最在乎的是服務、數據分析以及應用領域;而服務與數據分析,更是預估至2020年的成長比例,將達整個物聯網成長的60%,並將各自產生641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研華為搶攻此波物聯網B2B市場,不僅持續強化物聯網產業生態圈,更於20173月打造線上軟體市集WISE-PaaS Marketplace,為客戶提供可彈性擴充、不同雲端的物聯網軟體解決方案(Solution Ready PlatformSRP),以藉此強化研華對於客戶的服務價值,並進一步實現物聯網智能及客製化的解決方案。

為加速台灣物聯網產業鏈發展,以及世代共創的創新、創業風氣,研華將進一步聯手StarFab Accelerator共創「研華x StarFab物聯網加速器」,攜手輔導新創團隊,開啟新創與成熟企業共創的創業模式,以加速實現新創在物聯網創新服務與解決方案的市場價值,並協助台灣新創搶攻高成長率的物聯網市場。

「研華x StarFab物聯網加速器」為台灣第一個企業物聯網加速器,入選團隊將獲加速種子資金。雙方將運用StarFab主題式創業輔導,與研華的資金與市場開發能量,加速新創進入市場。

其關注領域聚焦智慧製造、智慧醫院、智慧零售、智慧環保與能源、人工智慧與工業用無線技術等早期新創團隊。「研華x StarFab物聯網加速器」輔導新創團隊,不僅一路從策略募資、技術開發、場域驗證、市場策略到通路開發,也將以合作結盟的思維與新創建立長期夥伴關係,以共同發展物聯網創新方案,攜手朝國際市場邁進。

[Home]


2017/08/17 3.1.9. 研華變換隊形 6人分工共治 搶吃物聯網 合力推動4大主題 [ 蘋果日報 王郁倫]

為迎接物聯網第3波數位革命「共享經濟時代」,研華(2395)「變換隊形」,首創升任3位共治總經理。

研華董事長劉克振表示,未來將採取共創與共治策略,原總經理何春盛將轉任執行董事繼續全職工作,負責全球戰略佈局,唯一衰退的北美市場在組織調整後,下半年將回升,明年力拼正成長。

劉克振表示,物聯網將有巨大變化及典範轉移,未來15年物聯網會快速跳躍成長,以硬體為主的嵌入式平台,一直是研華本業,現在營業額約14億美元(425億台幣)就已是全球最大,可見市場並不大,而台灣有15家上市公司在其中。

劉克振指出,物聯網平台產業將有3波發展,第1波就是工業電腦,也是研華現在的核心,第2波浪潮研華要當領頭羊,推軟體創新進化(SRP)解決方案,因應此浪潮也已成立IOT.SENSE部門。

3年拼創10家雲服務

至於第3波趨勢,將會有很多新創獨腳獸,也就是「工業雲服務商」出現,廣及服務、環保、零售及醫療業等行業,研華不會直接跟客戶競爭,會積極跟法人或下游合作共創機會。

劉克振表示,公司未來將由6人分工共治,包括他、何春盛與3位共同總經理陳清熙、張家豪、蔡淑妍,以及技術長楊瑞祥,合力推動4大主題,首先以「共享平台」擴大已領先的嵌入式平台市場,以共享概念推共同採購研發概念,其次以工業解決方案發展,第3加快全球化佈局,第4與伙伴共創雲服務商,相互分工。

劉克振表示,目標3年共創10IOT雲服務商,目前合作對象為工研院跟資策會,未來還有中國跟台灣中大型產業公司,研華參與股權比例不高。

擬設點芝加哥西雅圖

何春盛表示,未來將負責全球戰略佈局,包括落實全球分公司企業文化,其次北美連2年負成長,也將調整組織期恢復動能,各分公司也將規劃人才接班,並推動分公司新據點或合資案,比方越南跟土耳其將以合資方式成立分公司,西班牙、瑞典及歐洲也會成立新據點,致力於成為華人企業中全球化最好的標竿。

法人高度關切研華北美衰退原因,何春盛坦言過去北美專注大型代工專案,但這部分台灣同業紛紛搶食,競爭激烈導致業務衰退,近兩年物聯網發展,但研華疏於佈局中小客戶,加上北美據點不如中國分散廣,現在研究在芝加哥或達拉斯、西雅圖等地設據點,鴻海及宏遠在美國投資案也有在接觸。

[Home]


2017/08/17 3.2.1.1. 英特爾停產微軟HoloLens頭盔用SoC 二代HoloLensCPU花落誰家 [ 電子時報 梁燕蕙]

微軟第一代的HoloLens頭盔用客製化CPU,採用的是英特爾按照微軟要求的規格所打造的x5-Z8100P SoC

雖然微軟(Microsoft)第二代HoloLens頭盔的推出時間,恐怕還要等到20182019年才有機會,但隨著英特爾(Intel)日前宣布旗下Atom半客製化系統單晶片(semi-custom SoC)將在2017年底前停產的消息傳出後,似乎也意味著微軟第一代HoloLens頭盔產品線即將告終。

根據科技網站AnandTechExtremeTech等報導指出,微軟第一代HoloLens頭盔採用的CPU是英特爾的Atom x5-Z8100P SoC,英特爾日前已經宣布將停產該款系統單晶片,預計將在20179月底前接受Atom x5-Z8100P SoC最後訂單,並可望在1030日完成最後出貨。

有鑑於這款半客製化晶片係按照微軟要求的規格所打造的,因此,微軟可說是少數幾家使用該款系統單晶片的客戶,英特爾此番停產Atom x5-Z8100P SoC,宣布該款系統單晶片產品生命週期結束(end of lifeEOL),或許是微軟與英特爾先前早已協議好了的默契。

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此番Atom x5-Z8100P SoC停產消息的宣布,再加上微軟甫於7月底揭露該公司第二代HoloLens的相關計畫,似乎意味著微軟開發這款新版本的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MR)平台的時程,正按部就班地進行著。

微軟研究工程師Doug Burger先前表示,該公司正在開發的第二代HoloLens頭盔,除了CPUHPU(Holographic Processing Unit)以外,還將包括一顆AI協同處理器,在毋須透過網路連線將資料送回資料中心進行推論運算的前提下,就在裝置內進行AI相關的物件辨識和語音辨識等任務。

微軟雖自行開發設計HPU以及AI協同處理器,但第一代HoloLens頭盔用CPU則是採用英特爾x5-Z8100P SoC,加之以微軟自家客製化HPU,共同處理來自裝置上包括鏡頭、加速度計、麥克風以及陀螺儀等多方面來源蒐集的資料處理,協助HoloLens成像。然隨著英特爾退出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後,如今x5-Z8100P SoC也宣布將在2017年底前停產,那麼接下來誰將提供第二代HoloLens頭盔用CPU便成了有趣的問題。

包括英特爾、超微(AMD)和相關ARM供應商在內,都有可能是微軟的口袋名單,但別忘了,微軟HoloLens頭盔屬於利基產品,只推廣開發者版本,甚至包括微軟高層Alex Kipman先前曾經表示,該公司其實根本不急著針對大眾市場釋出更便宜的HoloLens開發包,截至目前為止,這款售價高達3,000美元的HoloLens開發者版本也只有在全球9個市場開賣,雖然官網表示致力於向全球市場推廣,但微軟從來未曾釋出任何銷售數字。

也就是說,無論是英特爾或超微替微軟開發第二代HoloLens頭盔用客製化CPU,其銷量恐怕遠遠少於超微旗下半客製化電玩主機晶片,然複雜度恐怕卻不遑多讓。對英特爾或超微來說,這筆買賣划得來划不來,可就得好好盤算一下了。

如果把微軟HoloLens客製化CPU當作未來切入主流頭戴式裝置用CPU市場的敲門磚,或許英特爾更佔了先發的優勢,畢竟,雙方在第一代的合作上已經奠下了既有的基礎,英特爾也不希望錯過未來AR/VR/MR大勢;至於超微其實也曾經與微軟在遊戲主機Xbox客製化晶片上合作愉快,擴展合作到MR領域也未嘗不可。

然而,如果英特爾或微軟不願承擔或是難以承擔研發投資的話,包括高通(Qualcomm)在內的ARM架構IC設計業者迫不及待地希望能夠拿到微軟HoloLens這麼一個具有高知名度、高能見度的design win,尤其是微軟在第二代HoloLens頭盔裡更加強了AI處理的角色與能力,這也是許多想要跟NVIDIA一較高下的IC設計業者,心心念念想要取經之地。

[Home]


2017/08/17 3.2.1.2. VR市場5年成長19倍 2020年美將成最大市場 [ 電子時報 范仁志]

VRAR市場2016~2021年間估計將成長19倍。

頭戴式虛擬實境(VR)裝飾在2016年陸續上市,據日經新聞(Nikkei)引用IDC Japan調查數據指出,2021年全球VR相關軟硬體市場規模將達2,150億日圓(20億美元),是2017年的19倍,平均年成長率113%

2017年全球最大VR市場為美國,其次為日本以外的亞太地區;而在未來市場發展方面,亞太地區在2018~2019年間將超越美國,但隨後成長率將下滑,2020年再由美國居首,歐洲則可能在2021年超越亞太地區,成為僅次於美國的重要VR市場。

目前最積極發展VR應用的產業是遊戲產業,加上Playstation VRPS4週邊有帶動效果,因此到2019年為止,遊戲應為成長速度最快的VR市場;隨時間拉長,學術教育、醫療應用、公共建設等應用成長率將逐漸超越遊戲市場。

在技術層面:目前單價低於1,000美元的VR顯示器,仍需外接電源線與視訊線,且畫質與有效視角仍低落;教育單位與商業市場應用,需待類似微軟HoloLens的可獨立運作系統降價,或是畫質提高的次世代系統,應用市場才會擴大。

因此在次世代系統問世前,遊戲應用將為主力,即使未來教育與基礎建設市場成長率將超前,但遊戲應用的產值,應該仍為VR技術市場主力。

雖然報告預測VR與擴增實境(AR)市場,在2021年以前每年都有1倍以上的成長,但在20173月公布的市場預測中,2017年的VR/AR市場達139億美元;8月的預測則減為114億美元,未來實際成績仍待觀察。

IDC JapanVR/AR市場規模是計算硬體、遊戲、數位影音內容以及軟體服務等相關事業產值總和,預計未來成長較快的市場是加拿大、中東歐、西歐、與美國,日本則因先行普及,因此2016~2021年間的市場年平均成長率估計只有67%,明顯低於全球平均113%

[Home]


2017/08/17 3.2.1.3. 蘋果下注AR:尋找下一個明星產品 蘋果積極研發AR及自動化技術 [ 電子時報 陳端武、涂翠珊、劉慧蘭]

傳蘋果正在研發自動化系統及多款AR眼鏡。

隨著iPhone迎來上市10週年成為成熟產品,蘋果(Apple)為維持成長,正在開發一些創新產品。蘋果執行長Tim Cook日前表示,蘋果正在開發自動化系統,此系統有很多用途,自駕車僅為其中之一。此外,知情人士透露,蘋果正在測試擴增實境(AR)眼鏡,能將鏡頭、感測器和螢幕,從智慧型手機移到人們的眼睛前面。

根據金融時報(FT)報導,iPhone日益成熟後,蘋果已開始押注無線耳機、智慧音響、汽車和自動化技術等更廣泛的市場。

2007年以來,蘋果每年研發支出已增加10倍。2017會計年度前9個月,蘋果研發支出達86億美元,佔營收的5%,是2005年以來最高水準。蘋果在8月初向監管機構提交的文件中表示,研發支出成長的主因是與支持更多研發活動有關的人事費用。

Cook8月初向投資者暗示,蘋果正在開發自動化系統,還在加州公路上測試自駕原型車。這套系統有很多用途,汽車僅為其中之一。Cook指出,蘋果正在自動化技術上投入巨資,正在進行1個很大的研發計畫。Cook的說法引起分析師紛紛猜測蘋果的新計畫可能與空拍無人機或家用機器人有關。

由於蘋果在智慧音響上落後亞馬遜(Amazon)Google等對手,不太可能會推出能走路、說話的Siri機器人。儘管如此,蘋果常會在內部研發許多天馬行空的計畫,然後在發表前再砍掉部分構想。

前員工把蘋果比喻成1家創投公司,而非由傳統流程驅動的工業集團。雖然有些人擔心蘋果產品越來越多,可能有違蘋果共同創辦人Steve Jobs專注於把少數幾項產品做到最好的遺訓;但也有人認為,蘋果為釐清產品的重要性,保留了Jobs否絕部分產品的權力。

知情人士透露,蘋果正在測試1AR眼鏡,能將鏡頭、感測器和螢幕從智慧型手機移到人的眼前。然而,儘管蘋果在WWDC大會上發表的ARKit廣受好評,內部仍無法確定AR眼鏡有何殺手級應用。

因此,蘋果正在測試多種原型產品。知情人士表示,有組工程師主張開發整合3D鏡頭但未配備螢幕的智慧眼鏡,而將iPhone當成控制中心和主顯示器。這款裝置可能更像Snap要價130美元的攝影眼鏡,較不像微軟(Microsoft)HoloLens AR頭盔。但蘋果尚未對其AR產品做出最後決定。

內部人士表示,當初開發iPhone時,蘋果內部僅1個團隊在秘密研發突破性的觸控螢幕技術。但因電腦視覺可同時用於AR和自動化系統,蘋果內部有更多團隊在研發。

隨著蘋果在更多核心技術上投入資源,蘋果設計師和工程師樂於等待推出新產品的時機成熟,而不是為了滿足華爾街對蘋果每季財報的預期而倉促推出新產品。但一旦時機成熟,將迅速推出新產品,對營收產生重大貢獻。例如,當初負責打造1款微型硬碟的團隊,事先也沒想到這顆硬碟會成為顛覆音樂產業的iPod的關鍵零組件。

蘋果下一個重量級產品 可能押在AR眼鏡

AR眼鏡有機會取代智慧型手機在民眾生活中的重要性。

ARVR裝置與應用正在快速崛起,而智慧型手機已顯得有些礙手礙腳。不久之後,智慧型手機將可能不再是日常生活運算的中心。曾經成功將智慧型手機推向市場主流的蘋果(Apple),自然不會想錯過再次引領潮流的機會,因此有不少人認為,蘋果推出AR裝置勢在必行。

根據Fast Company網站報導,Apple Watch是蘋果走出智慧型手機領域的第一步,而AirPod的推出,再次將智慧型手機從用戶的視線中移開。AR眼鏡將可能是蘋果接下來最重大的一步,而蘋果也已推出AR App開發工具,為未來可能登場的AR裝置做好準備。

負責蘋果產品設計的Jony Ive了解到消費者期待的不只是像Pokemon GO這樣的AR體驗,而能空出用戶雙手,並提供足夠沉浸感的非眼鏡裝置莫屬。有了Google Glass的前車之鑑,蘋果將不必重蹈覆轍,且蘋果原本便擅長結合硬體及軟體設計,迎合消費者的喜好及需求。

眼鏡就和智慧型手表一樣,除了是科技產品外,也是一種裝飾。Above Avalon分析師指出,Apple Watch,讓蘋果對於科技產品與時尚的結合累積了不少心得,對於AR眼鏡的開發將有很大的幫助。

Apple StoreAR眼鏡提供了絕佳的展示空間,而AR眼鏡可拉近用戶與AR間的距離,使AR這項科技變得更加個人化。

分析師認為,要是用戶每次出門都得帶著這項產品,就代表這樣產品已經成功了。而AR眼鏡在初期可能很難達成這樣的目標。但或許將AR眼鏡與矯正鏡片結合後,AR眼鏡也能成為用戶的隨身必需品。美國視力協會(Vision Council of America)表示,約有75%的成年人口都有視力問題,而64%都得戴眼鏡。因此AR眼鏡想要打入主流,與矯正片的結合便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蘋果曾研發出為數眾多的產品原型,但並不是每樣都能通過蘋果的高標,成為上市產品。未來蘋果AR能否問世,還需有處理器、電池等其他技術的配合。

做好軟體支援 蘋果iOS 11將加入AR工具套件

蘋果iPhone下一個重大任務,可能就是成為帶領大眾進入擴增實境(AR)的跳板。除了大眾熟悉的Pokemon GO外,AR也已開始被應用在教育與工業領域。為了讓AR成功打進大眾市場,蘋果(Apple)即將在iPhone內加入AR支援功能,鼓勵開發團隊推出更多AR App,以全新且充滿想像力的方式模糊與數位的界線。

根據ABC News報導,許多分析師認為可支援ARiPhone,將是蘋果繼2008年推出App Store後最重要的平台。然而除了遊戲、居家裝潢、教育、醫療等用途外,目前還沒有人能提出AR的殺手級應用是什麼。

即將於20179月推出的iOS 11,將引進AR工具套件。這套工具能協助軟體業者開發出可使用在iOSAR App。未來只要是iPhone 6s以上手機機種,以及2017 iPadiPad Pro的用戶,都能使用這些AR App

自從前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2011年辭世後,蘋果便一直試圖減少對iPhone的依賴。現任執行長Tim Cook曾想透過2015年推出的Apple Watch再締造一次高峰,但Apple Watch直至目前為止發展未理想,而iPhone仍舊佔了蘋果營收的大宗。

20174月到6月期間,iPhone營收為454億美元,佔了蘋果總營收的55%,並較去年同期成長7%

科技顧問公司Digi-Capital執行董事Tim Merel認為,蘋果的加入將會催化AR領域的發展。2016年的AR市值為12億美元,而Digi-Capital預測,2021年時AR市場將可達到830億美元的規模。

除了AR軟體外,蘋果與其他廠商也將投入AR眼鏡等各種硬體裝置的發展。像是微軟(Microsoft)HoloLens頭盔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目前而言,智慧型手機仍是用戶與AR互動的最佳平台。GoogleAR軟體Tango已登上聯想於2016年推出的智慧型手機,而華碩在20178月推出的一款高階手機,也將支援Tango。然而Tango手機還要好些年,才有可能像iPhoneiPad般普及。

iOS 11更新推出後,約有3億台目前使用中的蘋果裝置,都會加入新的AR支援功能。如果蘋果能藉此吸引到更多用戶接受AR技術,那麼蘋果未來就更有可能推出AR專用裝置,而最有可能的,就是連接iPhoneAR眼鏡。隨著技術不斷進步,或許還會出現不再需要iPhoneAR頭盔。

蘋果ARKit可望成為AR應用主要推手

ARkit降低了AR開發門檻與成本,加速應用的普及化,讓蘋果可望再次上演後發先至的傳奇。

自從蘋果(Apple)6月舉行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首度揭露擴增實境(AR)開發平台ARKit,不少開發人員已腦動大開,利用其打造出捲尺、家具擺設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應用程式,並在網路上獲得廣大回響。

根據Wired報導,ARKit開發套件讓開發人員可以直接透過iPhoneiPad,打造能夠整合數位體驗與現實世界的AR應用程式,就好像熱門遊戲Pokemon Go,等到iOS 119月推出之後大家就可以親自體驗這些應用程式了。

目前在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引領AR研究團隊的Matthew Miesnieks認為,ARKit是擴增實境產業有史以來最大的突破,龐大的iPhone用戶群將幫助蘋果一躍成為全世界最強大且最受歡迎AR應用程式包商。

蘋果在開發者大會上展示ARKit時承諾,AR將為使用者帶來新的體驗,以iPhone為媒介進入虛擬世界。過去Magic LeapRony Abovitz以及微軟(Microsoft)Alex Kipman也曾在公開場合勾勒AR帶來的願景。

儘管利用ARKit做出來的東西看起來很普通,例如顯示餐點影像或抱枕放在沙發上的樣子,但或許就是這種實用性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畢竟很多人不願意讓科技帶領自己進入一個全新的空間,他們只想用它來解決問題,讓生活更便利。

一項成功的消費科技應該從小方案開始著手再逐漸擴大成為偉大的想法,例如Facebook一開始只是為了提供大學生一個社交工具而已,後來才發展成為數位媒體龍頭;iPhone也是從MP3播放器,慢慢演化成為包含iTunes、語音電話、上網及App Store等功能的裝置。

ARKit推出之前,最成功的AR體驗要算Snapchat的智慧眼鏡Spectacles,從功能性來看,Spectacles更像個玩具,而不是一個引領使用者進入全新世界的裝置。部分觀察家將ARKit視為一種入門毒藥,是跨入完整VR/AR體驗的墊腳石。也有人看好眼鏡將取代手機螢幕成為AR的主要媒介。

[Home]


2017/08/17 3.2.2.1. 展訊嗆聲 三年超越聯發科 [ 經濟日報 林則宏、簡永祥]

大陸近年積極扶持的IC設計公司展訊通信執行長李力游指出,展訊5G晶片將在2018年底、2019年初推出,「在5G時代,展訊要和高通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他揚言,展訊要在未來三年超越聯發科,成為全球排名第二IC設計公司的目標沒有改變。

上海《第一財經》指出,三年前,提起手機晶片,還是高通和聯發科的天下,展訊當時仍在超低端市場邊緣打著價格戰。但2016年,展訊手機晶片出貨量已經超過6億套,占全球手機晶片年總出貨量的40%

李力游周二在深圳全球合作夥伴大會受訪時說,三年前展訊還在打價格牌,但隨著大量研發投入及技術追趕,展訊已有本質上的變化。去年展訊將四成營收投入研發,通信技術、高端手機技術能力都大幅提高。

《澎湃新聞》報導,持有36%展訊通信股權的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透露,過去三年來,紫光集團對展訊的資金支持高達人民幣100億(約新台幣450億元)。

李力游表示,展訊在5G3D識別、AI等都有投入,展訊5G晶片將在2018年底、2019年初推出。在北京懷柔的5G試驗網,展訊5G晶片已經完成了與華為和愛立信設備的對接。

新浪科技稱,李力游表示,中國需要自己的晶片企業。「你的手機如果是高通晶片、iPhone晶片,想開後門控制你很容易。要主權就要自己做晶片,這是基本常識。」李力游說,「在2.5G時代,我們比高通落後10年;3G時代,落後5年;4G時代,大概落後2年左右;而在5G時代,展訊要和高通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聯發科回擊展訊 推新品搶市占

面對高通(Qualcomm)和展訊二大手機晶片大廠夾攻,聯發科決定拉升中階產品戰力,預定下半年推出兩款曦力(HelioP系列晶片,明年還會再推兩款,並採取較佳的數據機設計和成本結構,積極搶攻市占率和拉升毛利率。

聯發科今年手機晶片遭遇強敵高通猛烈砲火攻擊,市占率下滑,高通為防堵聯發科第4季至明年上半年主打的曦力P23晶片搶市,將針對驍龍400600系列展開價格戰對應。

另一手機大廠展訊,也宣示要在未來三年超越聯發科,成為全球排名第二IC設計公司。

聯發科在網羅蔡力行出任共同執行長後,也積極整軍,面對雙強夾攻,加速新產品上陣還擊。

聯發科不願針對展訊的挑釁做任何回應。但稍早蔡力行在法說會上表示,未來聯發科的手機產品線,將以中階的曦力P系列為主,今年下半年推出兩款P系列新品後,明年還會再推兩款,並採取較佳的數據機設計和成本結構,積極搶攻市占率和拉升毛利率。

法人分析,從聯發科目前的產品陣容來看,下半年主推產品將是重新更改數據機設計的曦力「P23」。

[Home]


2017/08/17 3.2.2.2. 穩懋Q3旺 營收衝新高 [ 經濟日報 劉芳妙]

全球砷化鎵晶圓代工大廠穩懋(3105)昨(16)日表示,本季進入旺季,目前產能「蠻緊的」,單月產能將達滿載,看好本季毛利率持續向上。至於外界關注新切入的3D感測第2季出貨非常有限,本季將逐月上升。

穩懋昨天應櫃買中心邀請,出席舉辦業績發表會。穩懋7月底召開法說會已釋出本季營運展望,預期營收季增11%-13%low-teens)、毛利率優於第2季,穩懋表示,目前展望不變。

由於穩懋7月營收以13.7億元創單月新高,月增5.9%,法人依此推估,穩懋本季單月營收及單季營收仍將續創新高。惟穩懋不評論市場預期財務數字。穩懋昨天股價收171.5元,上漲2元,三大法人同步買超。

穩懋第2季營收38.2億元,為單季新高,毛利率37.2%,是四季來高點,稅後純益7.45億元,每股純益1.85元,今年上半年純益12.41億元,每股純益3.08元。

[Home]


2017/08/17 3.2.2.3. 三星難敵蘋果、陸廠攻勢 大陸手機版圖續滑 供應鏈拉貨動能不如預期 [ 電子時報 黃詩閔]

大陸手機品牌業者戰力提高,三星持續受到排擠效應。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在大陸智慧型手機市場踢到鐵板,2017年上半銷售表現不理想,三星在大陸手機市場版圖出現明顯萎縮現象,供應鏈拉貨動能亦遠不如預期,2017年下半三星想要逆轉大陸手機市場頹勢,強力反擊大陸手機品牌廠、蘋果(Apple)攻勢的機會恐不大,三星在大陸手機市佔率恐持續下探,很可能一路欲振乏力至年底。

2017年大陸手機品牌廠第一領先陣營華為、小米、VivoOppo旗下手機氣勢強勁,接連傳出捷報,讓扮演補給線的相關供應鏈業者跟著受惠,隨著大陸手機品牌廠在本土及海外市場勢力日強,供應鏈業者認為,在大陸手機品牌廠規格升級、競爭力拉高情形下,具備本土市場主場優勢的華為、小米、VivoOppo,在下半年手機競局仍將是一方之霸。

大陸手機龍頭廠華為2017年上半銷售報出佳音,出貨量約7,300萬支,與2016年同期成長約2成,近來華為持續調整產品結構,強力推升中高階、高階智慧型手機貢獻度,受惠於調整產品結構有成,使得華為智慧型手機平均出貨單價(ASP)出現明顯增幅,華為消費業務部門上半年營收成長近36%

放眼下半年,華為將持續踩油門衝刺手機出貨量,除了在大陸本土市場鞏固版圖,坐穩龍頭寶座外,亦將加速拓展海外市場據點,以打開海外市場,現階段華為不僅是大陸手機市場龍頭,也成為僅次於蘋果、三星的全球第三大手機品牌業者。

華為已被市場看好有機會趁隙超車,由於蘋果新一代iPhone將於第4季推出,華為有機會在第3季衝刺出貨量,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品牌業者。

供應鏈業者認為,近期華為、小米、VivoOppo新機齊發,在下半年持續加單,已拉高第3季訂單量,大陸手機品牌廠對供應鏈業者拉貨量持續放大,顯示大陸手機品牌廠對於衝刺市場版圖充滿企圖心。

另外,近來華為、OppoVivo、小米、金立等均在大陸及海外手機市場強力促銷,已出現特定幾款明星機種,成為帶動品牌廠營運、銷售量成長的市場黑馬。

至於蘋果新一代大尺寸iPhone呼之欲出,新款iPhone將有較大幅度的規格演進,蘋果將火力全開啟動新一代機種行銷攻勢,刺激一波波換機需求,業界普遍預期新一代iPhone可望叫好又叫座,對於新款iPhone的銷售預估量越看越高,這將使得三星下半年持續陷入苦戰。

從上游零組件端來觀察,伴隨智慧型手機雙雄蘋果、三星、大陸手機品牌廠華為、OppoVivo等大力導入AMOLED面板至旗艦機種,2017年不論是國際或大陸手機品牌廠仍將高度仰賴三星顯示器供應AMOLED面板,三星顯示器將獨霸AMOLED面板市場,全球市佔率逾9成。

[Home]


2017/08/17 3.2.2.4. HMD宣告全面重回手機戰場 首款高階手機Nokia 8倫敦亮相 [ 電子時報 王君毅、楊智家]

HMDNokia 356等相關中低階產品後,此次Nokia 8599歐元的定價推出,可視為HMD嘗試正式進軍中高階手機市場的重要開端。

HMD2016年起取得諾基亞(Nokia)品牌在智慧型手機的10年使用權後,對應市場需求,HMD繼日前發表Nokia 356等多款型號手機外,其於16日凌晨在英國倫敦舉行產品與新策略發表會,並發表年度旗艦產品Nokia 8HMD並表示,此款產品發表後,HMD預計在9月中旬以599歐元的價格正式推出市場銷售。

HMD產品總監Juho Sarvikis表示,此次Nokia 8平均厚度僅有7.3mm,採用5.3吋螢幕,1,300萬畫素雙鏡頭設計,主打搭載蔡司(Zeiss)鏡片、使用雙方共同研發影像拍攝品質等特色,另Nokia 8也搭載高通Snapdragon 835晶片組,且在拍照的軟體與功能設計、音質等領域均有相當創新,分別導入諸如BothitOZO Audio等技術均是。

HMD全球總裁Florian Seiche指出,HMD2016年起經營諾基亞品牌後,2017年已有多款Nokia系列手機新品推出,且目前在全球市場陸續傳出銷售捷報,當中以印度市場為例,HMD透過與印度亞馬遜(Amazon)合作,目前在當地已有百萬支左右的銷售量出現;另在大中華區、越南、泰國等也有好的銷售成績交出。

Seiche指出,HMD接手諾基亞品牌手機迄今雖仍不到1年的時間,但考量諾基亞品牌在手機市場的魅力仍在,加上HMD續經營諾基亞品牌手機,主要仍以品質、工藝為核心,且在手機功能設計上回歸基本與消費者連結應用,在通訊、省電等領域比其他競爭對手有更好的應用表現,是諾基亞投入智慧型手機市場經營,在短期間內即有好的銷售表現的主因。

至於在台灣市場的規畫方面,HMD港、澳、台總經理翟治豪則指出,9Nokia 8全球發表後,考量目前Nokia 653等手機目前仍處缺貨狀態,因此Nokia 8新品將待貨源較為充足後才會在台推出。此外,先前在台推出的Nokia系列手機主要仍以open market市場經營為主,另7月與遠傳攜手後,目前整體銷售表現已超出原先預期,且產品有缺貨的情況出現,而HMD也冀望能儘速補足貨源,同時加速擴大在台的人力與資源布建,藉此進一步拉抬整體手機銷售量能。

市場認為,HMDNokia 356等相關中低階產品後,此次Nokia 8599歐元的定價推出,可視為HMD嘗試正式進軍中高階手機市場,並向市場全面開戰的重要開端與里程,且雖然HMD背後有鴻海集團的全力奧援,鴻海並在貴陽設立獨立廠區支援HMD的產能需求,但畢竟HMD成軍時間尚短,讓其在手機生態體系建構、通路重新布局等方面均有再進步的空間,如此諾基亞欲在手機市場重返榮耀,恐還得更加快相關資源投入、基礎架構建立等的速度才行。

無線充電技術若要普及 或須仰賴蘋果iPhone 8發表魅力

蘋果發表新一代iPhone具備強大市場渲染力,往往有助帶動內建新功能或規格興起。

無線充電技術問世已有一段時間,部分行動裝置已開始具備這項功能,不過無線充電技術如果要獲得市場廣泛關注與普及,仍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品牌或產品做為驅動普及的觸媒,有鑑於9月蘋果(Apple)將發表的新一代iPhone 8,其中有一款可能將導入無線充電功能,這不僅有助無線充電技術在推出一段時日後獲得大量關注,也可望帶動無線充電技術延伸至自駕車、無人機(Drone)等更多終端應用領域,成為更習以為常的技術應用。

Financial Review網站報導,蘋果多年來一直有對全球科技產業新規格定義、以及淘汰舊有功能及規格的高度影響力,這讓蘋果即使近年在部分新興科技領域上發展進度不如其他競爭對手,但其品牌強大的渲染力及產品的高知名度,仍對蘋果在型塑未來新一代技術採用上具備呼風喚雨的高影響效果。

因此從過往歷史觀察,只要蘋果跟進採用某項技術或功能,競爭對手就會跟進採用,如早在1998年蘋果移除iMac的軟碟機,如今軟碟機也已在市面上銷聲匿跡;另如蘋果iPhone拒絕支援可拆卸電池的規格,甚至在2016年取消傳統耳機插孔的配置,之後業界在很大程度上也跟進這樣的規格配置。

如今則傳出即將發表的3iPhone 8中,可能有一款將首度導入無線充電功能。即使無線充電規格早已問世多年,且已導入部分行動裝置等終端應用中,如自2015年以來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等蘋果競爭對手便已採用無線充電技術,蘋果旗下智慧型手錶Apple Watch也採用了無線充電技術,甚至電動牙刷產品也採用了相似的技術。

但這些業者及產品線卻缺乏iPhone所具備的新功能導入影響力,無線充電技術業者因而寄望iPhone 8的導入無線充電功能,能夠引領這塊技術領域的興起與普及,好比過去蘋果所帶起的多項技術及規格變革般,藉由具影響力的蘋果認證採用無線充電技術,讓仍處於觀望的其他業者及買家願意投入採用這項技術。

雖然目前無線充電技術仍在發展階段、技術也未完全成熟,且有部分人士認為手機導入無線充電技術的必要性不夠大,不過對部分體積較大的終端產品而言,導入無線充電技術仍有其重要性與必要性,如電動車、自駕車及無人機等,並有助充分展露無線充電技術的潛力。

如賓士(Mercedes-Benz)將於2017年底前開始銷售一款油電混合動力S級車款,只需停在一塊充電板上即可進行無線充電,另如BMW及福特汽車(Ford)也稱將推出相同技術車款。未來若演進至自駕車時代,自駕車若採用無線充電技術勢必更進一步有助這項技術展現其重要性,因這項技術可無需讓駕駛離開駕駛座走到充電站、將自駕車接上充電電線才能進行充電,等於可實現行駛過程中完全無需勞駕駕駛人離開座位,進行任何手動操作的全自駕車目標。

無人機方面,如目前在進行無人機送貨測試的亞馬遜(Amazon)表示,其無人機僅具備30分鐘的續航力,意謂若亞馬遜無人機要能夠連續不間斷送貨,將需要能夠持續自行進行充電,在此情況下,若可讓無人機直接降落在充電板上無線充電,也是不錯的解決方案。

雖然目前無線充電產業規模仍相對小,如據2016KPMG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無線充電市場規模在2014年僅約5億美元,但預期到了2020年前,年成長將平均達65%,可達到約126億美元規模。

[Home]


2017/08/17 3.2.2.5. 印度手機市場:印度鄉村地區手機普及率遠高於電視 行動裝置成品牌行銷關鍵媒介 [ 電子時報 殷家瑋、蕭景岳]

印度鄉村地區的手機普及率,遠高於電視、電腦等一般媒體的普及率。

儘管近年來印度當局不斷致力於倡導數位化發展,但是有「媒體隔絕區」之稱的印度農村,其電視普及率卻遠不及於手機普及率。因此對於品牌商而言,如何透過行動裝置,有效的連結到其他媒體形式難以觸及到的鄉村地區,似乎是進軍偏遠鄉村最合適的最佳路徑。

Financial Express報導,據印度電信管理局(Telecom Regulatory Authority of India)的統計,截至20176月為止,印度鄉村地區的行動電話用戶約有4.99億人,其中擁有智慧型手機的用戶數量約為1.09億人。另據IAMAIKantar IMRB2016年行動網路報告指出,鄉村地區使用行動網路的用戶約達4,700萬人。

Dialogue Factory亞太區行銷主管表示,印度是一個分散的市場,約60萬個鄉村區域不僅難以接觸到一般媒體,甚至也缺乏適當的基礎設施。隨著城市市場逐漸飽和,鄉村地區便逐漸成為企業與品牌尋求發展和成長的首選目標。隨著愈來愈多品牌瞄準廣大的鄉村人口商機,創新顯然已成為通往成功之路的關鍵之鑰。

鑑於印度鄉村地區長期因電力匱乏或資源不足之故,使得電視、電腦或報紙等媒體的使用率相對偏低,因此為了推廣品牌知名度,民生用品企業印度聯合利華(HUL)便於數年前,透過其自創的電台舉辦了一項Kan Khajura Tesan活動,使鄉村用戶可透過撥打一通刻意掛斷的電話,獲得系統提供的免費娛樂服務。

為了有效降低兒童死亡率、改善產婦健康和減少傳染病散佈,由比爾蓋茲所創辦的蓋茲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亦在2011~2015年間,特地深入印度Bihar邦地區,舉辦了一場名為Ananya的活動。

事實上,企業若採用以行動裝置為服務導向的策略,還潛藏著一種特殊優勢,就是能在提供服務的同時,獲取以客戶為中心的豐富數據資訊,對於未來的品牌建立將大有助益,同時也有利於產品類別的規劃和找出強化市場定位的方法。

Pulp Strategy公司表示,目前印度鄉村市場佔該國新增行動用戶的比例高達60%,這個數據儼然已凸顯出「行動優先」(mobile-first)就是現階段前進農村地區市場發展的最佳利器。

然而,品牌若是透過像行動裝置這類的媒介來進行擴展,也存在著一些缺點。由於印度地域的特殊性,在印度的13億人口中,就有3分之2的人口是居住在鄉村地區。不過,這個具有高度發展潛力的地區因其固有的分散性特質,使得大部分的地理位置都處於主要業務營運範圍之外。最大的問題,莫過於企業必須針對不同地區的方言和文化差異,制定不同的行銷策略。

數據顯示,印度鄉村地區男女使用行動網路的比例,約為75:25Vodafone India消費者行銷總監指出,對於品牌而言,鄉村地區的文盲問題依然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倘若無法了解內容,用戶在接收廣告連結或訊息時,便可能會對內容感到疑慮。

2020年印度將有96%手機為在地製造

印度2016年手機3支中有2支在當地組裝,印度政府接下來的目標是零組件在地製造。

最新報告指出,印度手機製造產值及附加價值預計將持續成長,附加價值率上看25.8%,未來能否繼續提升端視印度能否順利讓業者在當地生產觸控面板、鋰電池及晶片零組件等佔手機附加價值最高的部分。

Live Mint報導,印度網路及行動協會(Internet and Mobile Association of IndiaIAMAI)Enixta Innovations共同發布《實現印度數位經濟夢想浮現的機會》(Emerging Opportunities for fulfilling Indias Digital Economy Dream),報告內容預測,印度手機在地生產產值將從2016會計年度(依印度政府會計年度制度為20164~20173)9,400億盧比(約合148億美元)成長至2019會計年度的1.35兆盧比,其中智慧型手機自製產值為1.2兆盧比。

同時報告指出,印度手機附加價值率將從2016會計年度的6.1%成長到2019會計年度的25.8%,相當於創造3,100億盧比的附加價值。而手機在印度生產製造的比例,將從目前的每3支手機有2支在印度組裝,成長到2020年的96%

手機及自製率對印度產業及經濟競爭力極具意義。印度電子暨資訊科技部官員Ajay Kumar表示,印度已是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市場,而數位印度計畫將進一步提高印度對手機的需求。

Kumar表示,印度政府推出的階段性製造計畫(Phased Manufacturing Programme)初期先將重點推動手機在印度組裝,如今零組件生產也是階段性製造計畫的重要一環,印度有必要讓零組件製造商在印度投資設廠,而他們已經指派工作小組推動這項目標。

印度甫於5月更新階段性製造計畫,將12種零組件加入印度製造的清單中,因此在7月初,印度如規劃對手機充電線及USB線等配件課徵10%進口關稅,以引導零組件業者在印度製造,接下來每年印度都會對更多零組件課徵進口關稅,2018財年計劃將對PCB、相機模組及天線課10%關稅,2019年將對面板、觸控面板、震動馬達課差別關稅。

Kumar表示,對印度來說,要在當地生產難度最高的是觸控面板、鋰電池及晶片,關鍵零組件看來在地生產的可能性最低,次低的是面板、觸控面板及相機,但電池組裝、非電子元件、配件、封裝等在印度製造的可能性極高。

蘋果(Apple)是印度製造重要的角色,但蘋果是希望印度政府能延長原物料及資本設備進口的免稅期,以讓更多供應商得以一起進駐印度,印度政府憂心其他業者可能提出同樣的要求,導致印度與蘋果協商未果。

路透(Reuters)引述不願具名的印度官員說法指出,他支持給予蘋果優惠,因為倘若蘋果如願獲得免稅期延長的特別待遇,進而拉攏更多零組件業者一起在印度生產,將帶動整個供應鏈的發展,重演30年前Maruti Suzuki帶動汽車供應鏈生根的故事。

印度今年智慧型手機出貨成長恐放緩

印度智慧型手機在2013年一度出現200%以上的出貨成長率,但2017年買氣低迷。

多家研究機構預測,受到廢鈔後遺症、GST過渡陣痛以及免費功能型手機JioPhone問世的影響,2017年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可能出現近年罕見的緩慢成長,預計到2018年下半才會回復至過去的強勁。

Economic TimesLive Mint報導,多家研究機構紛紛調降對2017年印度智慧型手機出貨預估,Canalys將印度智慧型手機出貨年增率從10%左右降至4~5%之間,Counterpoint Research15%降至11%CMR10%砍到5~6%,這些估計已經將接下來的排燈節(Diwali)等消費旺季考慮進去。

從個別季度來看,摩根大通(JP Morgan)預測,第2季印度智慧型手機出貨受到GST稅制造成商家觀望和減少庫存的影響,市場低迷;第3季受到節慶帶動消費的影響,當季智慧型手機出貨將季增25~30%,年增7%

儘管2017年下半的節慶將有利於智慧型手機的銷售,但研究機構普遍認為,上半年買氣的不振將拖垮全年的銷售成績。

摩根大通報告指出,他們認為消費者買氣已於7月初起回升,第3季將因庫存回補及商家為第3季底及第4季初的節慶備貨而強勢反彈。

2017年上半智慧型手機買氣不振的原因在於2016年底執行的廢鈔政策的後遺症仍未完全消除,而GST生效前,商家也不願累積大量庫存,但稍早Reliance Jio所發布幾乎免費的JioPhone功能型手機則會成為抑制智慧型手機市場復甦的新不利因素。

分析師多認為,JioPhone的價格及影音內容,將吸引基本型手機用戶的使用者投靠,進而減緩用戶從功能型手機升級至智慧型手機的速度。摩根大通的態度則略為樂觀,表示JioPhone2G功能型手機用戶將有強烈的吸引力,進而在短期內減緩功能型手機升級至智慧型手機的速度,但長期而言,隨著智慧型手機價格的下滑,用戶的接受度將重新回升。

在全年方面,Canalys估計,印度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可能介於1.17~1.18億支之間,略低於1月預測的1.23億支。Counterpoint則預計全年出貨量為1.35億支。IDC最為保守,認為出貨量僅會從2016年的1.09億支成長約5%左右。

IDC印度資深分析師Navkendar Singh表示,智慧型手機出貨年增率在未來幾季將持續偏低,直到2018年下半才會回到高度成長,Counterpoint Research分析師Tarun Pathak也抱持同樣看法,認為2018年下半智慧型手機出貨回升的原因在於,屆時2G3G的用戶將轉用4G

[Home]


2017/08/17 3.2.2.6. iPhone 8未演先轟動 庫克將進帳9千萬美元 [ 工商時報 吳慧珍]

蘋果新機iPhone 8未上市先轟動,帶動蘋果股價往上衝高,今年來漲幅逼近40%,由於執行長庫克(Tim Cook)的績效獎金是與股價連動,隨著公司股價走揚,預估庫克下周可望進帳近9,000萬美元(約台幣27.3億元)。

美國財經媒體《MarketWatch》報導,根據蘋果股東委託書(proxy statement)的資料計算,庫克下周可領到8,960萬美元獎金。而這主要拜蘋果下一代新機iPhone 8備受市場看好所賜,預料會掀起超大換機潮,一般咸認iPhone 8下月就會上市。

iPhone 8加持下,蘋果股價上攻力道強勁,今年來累計漲幅達39.5%,公司股票市值直逼1兆美元大關。周三早盤,股價小漲0.07%,每股161.72美元。

這對蘋果掌門人來說可謂及時雨,按照合約只要庫克的領導績效達標,每年可領取大批限制型股票作為獎勵,要不是近來蘋果股價爭氣,庫克的限制股獎勵恐怕就要飛了。庫克的股票獎勵是與蘋果股東報酬率掛勾,過去3年的股東報酬率須比三分之二的標普500企業還高。

直到今年1月,蘋果的股價表現被打入標普成分股的後段班,甚至比康寶濃湯公司(Campbell Soup)等劣等生還糟。如果按照當時的股價來算,庫克領到的限制股獎勵將縮水一半。

儘管iPhone 8上市後的實際銷售成績還未可知,但華爾街樂觀看好此新機會一舉成功,將蘋果股價進一步往上推高。

庫克2011年接替已故創辦人賈伯斯出任蘋果執行長,當初與蘋果董事會簽的合約載明,庫克獲贈逾100萬股的限制股。

2014年蘋果啟動股票分割計畫,將股票1股拆成7股後,庫克受贈的限制股變成700萬股,其中一半在他去年任滿5周年時解禁,可逕行買賣交易,其餘的在屆滿10周年時兌現。2013年庫克自願更改股票獎勵方式,蘋果股東報酬率須排在標普500企業前三分之一強才能領取,並改為每年發放一次。

[Home]


2017/08/17 3.2.2.7. 搶回市占率 聯發科壓力大 [ 工商時報 蘇嘉維]

集邦科技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分析師姚嘉洋指出,聯發科後續能否搶回市占率,端看Helio P23產品能否搶下高通手中的訂單,不過,姚嘉洋也示警,由於P23為成本導向型的產品,若提升市占率,可能就會對營收與毛利率造成壓力。

全球前十大IC設計業者2017年第2季營收及排名出爐,根據拓墣最新統計,除了聯發科與邁威爾(Marvell)營收呈現衰退外,其餘八家業者皆呈現成長態勢,博通(Broadcom)、高通與輝達(NVIDIA)分居營收排名前三。

姚嘉洋表示,市場所關注的高通與聯發科之間的競爭狀況,儘管聯發科的P23處理器已經導入市場,然而因P23是以成本導向為主的產品,在擁有其價格優勢的前提下,有機會在中高階市場取得不錯的成績,但能否在第3季發揮營收成長的效果,仍然有待觀察,而高通先前所推出的Snapdragon 660630450等處理器,若導入順利,預期將對第3季的營收帶來一定的助益。

觀察高通與聯發科在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產品布局,高通的布局較聯發科完整,Snapdragon 835在市場上已經有相當亮眼的表現,中高階產品的銜接也相當順利。聯發科則將面臨包括,能否穩住甚至是提升毛利率、營收與智慧型手機市場占有率等營運上的挑戰。

聯發科P23處理器目前鎖定中高階市場,價格有市場競爭力,但畢竟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力道已經有限,再加上高通有完整的產品布局,低階市場亦有展訊等大陸晶片業者,若聯發科要奪回市占率,對其營收與毛利率勢必就會有所影響。

姚嘉洋指出,綜觀前十大IC設計業者第2季營收,大致上皆呈現不錯的成長表現。博通由於在網通基礎建設與資料中心等,都有相當完整的解決方案,並且在車用乙太網路領域也是主要的供應商之一,因而交出一張不錯的成績單,居全球IC設計公司營收排行之首。

展望第3季,姚嘉洋表示,大多的業者應仍可維持其成長態勢,主因還是諸多垂直應用如網通基礎建設、資料中心與車用電子有其成長動能。在各大IC設計業者所聚焦的應用領域各有不同的前提下,部分IC設計業者受到如智慧型手機或是顯示應用等成長動能受限的市場,預計第3季成長表現將相對有限;博通、輝達與賽靈思等,則受惠於網通基礎建設等穩定成長的垂直應用,其營收應可維持一定的表現。

[Home]


2017/08/17 3.2.2.8. 189全屏面板 需求一路看升 [ 工商時報 袁顥庭]

智慧型手機螢幕高屏占比的趨勢催生了189的長寬比,IHS Markit預計,今年189全屏面板需求高達1.7億片,到2021189全屏面板出貨量將達到6.11億片。由於189面板供貨都集中在第3季末~第4季,龐大的需求將點燃手機面板缺貨潮,預期手機漲價可望延續到第4季。

今年上半年三星電子Galaxy S8智慧型手機不僅引領了使用189全屏螢幕的新趨勢,還為其未來使用18.59的智慧型手機螢幕設計打開了市場。就其本身而言,189全屏螢幕並未改變上一代Galaxy智慧型手機的外觀,但提供了更大的顯示面積。

手機顯示螢幕的規格、解析度一直持續演進,長寬比從43QVGAVGA)增加至53WVGA),而近年的螢幕主流是169720HDFull HDWQHD),目前169螢幕的出貨量在2016年占整體智慧型手機螢幕的90%。螢幕長寬比增加至169,意味著實現了更高的解析度,需要利用低溫多晶矽(LTPS)和AMOLED顯示技術。

尤其,這兩類顯示技術讓智慧型手機生產可以做到無邊框,得以在手機外殼框架的範圍內,達到顯示面積最大化,像是採用AMOLED顯示的無框設計就將Galaxy S8提升至更寬的18.59

今年面板廠也隨著手機設計趨勢開發全系列的189全屏面板,搭配720HD+1440×720)、FHD+2160×1080)和WQHD+2880×1440),預計將從本季底開始陸續量產。IHS Markit預估,智慧型手機採用189全屏面板的趨勢明顯,需求將從2017年的1.7億片增至2021年的6.11億片。

IHS Markit中小顯示屏高級研究總監Hiroshi Hayase表示,185全屏面板將成為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主流。然而,手機品牌根據自己的設計理念和功能需求,仍會推出採用其他長寬比(包括18918.59199)的設計。

由於169的面板生產成本持續降低,在入門級和中階智慧型手機市場中持續占有一席之地。

IHS指出,經過上半年的庫存調整,7月起手機品牌拉貨動能轉強,使得手機面板價格反彈上揚。接下來189全屏面板導入量產,消耗更多產能,使得產能更為吃緊,預期手機面板漲價格情況將延續到第4季。

[Home]


2017/08/17 3.2.2.9. 外資背書 大立光拚1天填息 [ 工商時報 張志榮]

大立光(3008)將於今(17)日除息,外資法人指出,基於下列4項因素考量,今年可望順利填息:一、每股僅除息63.5元,換算股價現金收益率僅1.14%;二、指標股台積電(2330)與鴻海(2317)皆已順利填息;三、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基本面明確,外資圈陸續調升獲利預估值;四、近期股價走勢較弱,位階尚屬合理。

根據台新投顧統計2010年以來大立光除息概況,曾於20122015年除息當天就順利完成填息,整體而言,只要處於產業循環週期上升階段,應可順利填息。

台新投顧副總黃文清指出,受惠於智慧型手機新機推出,以及iPhone新機啟動備貨且雙鏡頭機款配比增加,預期營收可望逐月攀升,看好今年底智慧型手機雙鏡頭滲透率達25%至30%,大立光在技術與產能仍穩居全球鏡頭龍頭寶座,長期動能無虞。

受到跳電利空影響,大立光昨天股價下跌0.62%、以5,565元作收,距離82日盤中高點5,810元已有5%左右價差,美系外資券商主管指出,台積電今年填息速度之所以較往年慢,部分原因就是除息前股價拉出一波大漲走勢,使得位階相對較高,考量到第三季旺季不旺效應,國際資金參與除息意願低者,都已先行出脫持股。

美系外資券商主管認為,大立光今年每股配發63.5元現金股利,換算現金收益率僅1.14%,儘管不是防禦型機構投資人的菜,但考量除息當天股價只要漲1.14%就可填息,參與除息也沒什麼不好,更何況是對下半年基本面有期望的成長型機構投資人。

外資圈近期則是興起一波調升大立光財務預估值的風潮,包括美銀美林與港商野村證券在內,已將合理股價預估值分別調升至6,3006,588元,隨著89月營收數據的陸續出爐,外資圈調升合理股價預估值動作還會持續下去,可望進一步帶動股價走揚。

美林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程翔表示,大立光除了第三季營收預估可望季增成長29%外,第四季在新產能加入帶動下,還會再成長38%,優於過去歷史區間的-4%至10%,至於毛利率,則會增加1個百分點至69%、每股獲利上看78.5元。

[Home]


2017/08/17 3.3.1. 蘋果赴加籌資 首發楓葉債 [ 經濟日報 林筠、湯淑君]

蘋果公司15日首度發行「楓葉債」,在加拿大籌資25億加幣(19.6億美元),用來實施庫藏股及發放股利。此次發債也創加拿大單一外資最大發行量紀錄。另外,消息人士透露蘋果已提撥約10億美元,打算用來採購和製作原創內容。

彭博資訊彙整的資料顯示,蘋果此次發行的楓葉債為7年期優先無擔保債券,票息2.513%,比加國公債高出81.4個基點。消息人士指出,蘋果原本的發債目標是15億加幣,與加國公債殖利率的利差是高83個基點。

蘋果首度發行楓葉債,改寫今年5月啤酒業巨擘安布英博(AB InBev)在加國發債籌資20億加幣的紀錄。今年是2007年來外資在加拿大發債最踴躍的一年,目前總計已發債127億加幣。

這是蘋果今年第六度發債,蘋果先前已在美國分三次發行總值180億美元的債券,也在台灣發行10億美元債券。

另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已提撥約10億美元預算,準備未來一年用來採購和製作原創內容,顯示這家iPhone製造商對於在好萊塢闖出一片天的計畫是玩真的。

根據知悉蘋果計畫人士的說法,蘋果可能收購或自行製作多達10個電視節目,這些原創節目可能透過蘋果既有的串流音樂服務播出,或另成立新的影片串流服務。

挾著巨大的行銷勢力和全球市場觸及力,蘋果將立刻躍為實力不可輕忽的好萊塢原創內容勁敵,對新媒體業者和傳統媒體公司帶來威脅。10億美元大約是時代華納旗下HBO頻道去年製播原創內容支出的一半,另與亞馬遜2013年花在原創內容方面的經費不相上下。

[Home]


2017/08/17 3.3.2. 中聯通混改 14大咖入股 [ 經濟日報 林則宏]

大陸第二大電信商的中國聯通,總額將近新台幣3,500億元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方案出爐,包括騰訊、百度、阿里巴巴、京東等中國四大網路公司在內的14家企業參與認股,被視為是當前大陸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突破。

簡稱「混改」的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指在國有控股企業中引入民間資本,希望藉此為國有企業帶來更具競爭力與活力的企業治理機制。儘管國有企業將變成多方持股,但仍不改變其為國家控股主導的地位。

去年10月,中國聯通被大陸官方列入首批混改試點名單,其餘一同被列入混改首批國有企業的還包括:東航集團、南方電網、哈電集團、中國核建、中國船舶等。作為中央企業混改試點中唯一一家A+H股公司,中國聯通在這次混改中具有舉足輕重的示範作用。

中國聯通集團通過下屬A股上市公司中國聯合網路通信公司昨(16)日宣布,引入四大類處於行業領先地位、且與中國聯通具有互補效應的戰略投資者,包括中國人壽、騰訊、百度、京東、阿里巴巴、蘇寧雲商、前海母基金、滴滴出行、中國中車、用友軟件、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等共計14家企業。

此項交易合計不超過人民幣779.14億元(約新台幣3,500億元)。交易完成後,中國聯通集團合計將持有公司約36.7%股份,新引入戰略投資者持股比率約35.2%,形成混合所有制、多元化股權結構。本次混改募集資金主要將用於4G5G相關業務和創新業務建設,加快推進戰略轉型。

財經網稱,中國聯通希望通過此次混改完成從綜合電信商向全類型電信商的轉型,在物聯網、雲端運算、IDC等創新業務協同發展下,形成「雲網一體」的新定位。

財新網引述香港一名分析師看法指出,混改將有助於中國聯通引入外部資源進行業務創新、企業轉型。但囿於機制、體制的轉變不易,中國聯通混改到底能改成什麼樣,仍具不確定性。短期內,寄望中國聯通混改改變電信業市場格局恐不太現實。

[Home]


2017/08/17 3.3.3. 臉書新增投資效應 鴻海赴俄州設廠機率提高 [ 經濟日報 尹慧中]

鴻海集團美國飛鷹計畫有新動態。外電報導,俄亥俄州長凱西克(John Kasich)證實,正積極爭取鴻海美國飛鷹項目投資。另外,facebook(臉書)宣布新增俄州投資,市場看好將帶動鴻海相關布局。鴻海昨(16)日不評論此事,僅重申尚未宣布威斯康辛州以外的投資計畫,但可確認密西根州是潛在投資地點之一。

外電報導,俄州州長凱西克對外證實,積極爭取鴻海設廠,並持續磋商。今年初鴻海舉辦尾牙時,美國地方官員即向鴻海集團招商引資,6月初更有密西根、俄州州長飛往日本會見鴻海集團高階主管。不過,凱西克強調,該州祭出的投資優惠方案不需要40年回本,引發市場議論。主要是威斯康辛州祭出30億美元的優惠補貼,經當地智庫評估至少要25年才能回收。外電報導,俄亥俄州地方政府也與臉書召開記者會,宣布在當地建設數據中心,這項計畫預計投資約7.5億美元。根據臉書的目標,該數據中心2019年建設完成,將聘僱約百名工作人員,臉書將收到3,710萬美元政策稅務補貼。

[Home]


2017/08/17 3.3.4. 蘋果頻跨界技術研發 恐撼動全球面板競局  不排除聯手大陸、日廠 抗衡韓系面板廠 [ 電子時報 陳柏蓁]

蘋果加速研發新世代面板技術,恐將牽動全球面板市場競局。

近期蘋果(Apple)不僅加速研發通訊晶片、人工智慧(AI)及繪圖晶片等半導體零組件,亦傳出蘋果持續擴大包含Micro LEDOLED及量子點(Quantum Dot)等新世代面板研發及專利申請,有意強化在面板領域自主技術能力及掌控權,甚至不排除聯手大陸、日本等面板業者,藉以抗衡三星顯示器(Samsung Display)及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LGD)等韓系面板大廠,業界紛高度關注蘋果在新世代面板布局動向,恐將牽動全球面板產業競局。

目前蘋果投入的新世代面板技術研發包含Micro LEDOLED及量子點等領域,根據韓媒Business Post報導,蘋果陸續向美國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申請量子點顯示器技術專利,最近亦再度提出新的行動裝置顯示器技術專利申請,在OLED面板上加入量子點材料,以提升畫質並減少耗電。

儘管蘋果提出的專利申請多仍在理論階段,是否真能量產及商用化仍是未知數,然因蘋果並沒有從事智慧型手機顯示器事業,近期卻直接進行面板相關技術研發,甚至傳出蘋果研發的Micro LED面板,將用於Apple Watch 3,蘋果後續在面板領域發展動向,備受業界關注。

Micro LEDOLED同樣具有可撓特性,然畫質與耗電量獲得進一步改善,包括三星顯示器及樂金顯示器都曾透露進行相關研發。目前蘋果iPhone OLED面板除了向三星採購外,亦與樂金協商採購的可能性,因此,蘋果自主開發顯示器技術,業界推測應是有意找出與韓系面板廠抗衡的替代方案。

事實上,近期蘋果亦加速通訊晶片、人工智慧及繪圖晶片等半導體零組件研發,甚至傳出蘋果已停止與部分零組件供應商的採購關係,面對智慧型手機持續走向更高規格,零組件成本愈來愈高,蘋果必須降低對外依賴度,才能確保獲利能力,促使蘋果積極從事各項零組件研發。

三星與樂金在全球面板市場具有技術優勢,蘋果能夠取得的價格協商彈性很有限,若蘋果與大陸、日本面板廠合作,透過提供技術的方式生產面板,未來與韓廠的協商空間將更大,若蘋果取得面板技術的重大研發成果,更將直接影響對兩大韓廠的面板採購量。

另外,蘋果過去亦曾將LCD技術提供給樂金顯示器、日本顯示器(JDI)、夏普(Sharp),讓這些業者在接近的水準下彼此競爭,進而讓蘋果取得更有利的協商條件,市場傳出蘋果已開始支援樂金顯示器與夏普中小尺寸OLED技術,藉以牽制三星顯示器。

至於大陸面板業者在大陸政府支援下積極建廠,但技術水準仍跟不上韓廠,亟需爭取外部合作對象,蘋果正是最佳救援廠商,南韓分析師認為,蘋果為確保面板供貨無虞,亟需增加新的供應商,極可能扶植其他面板業者成為合作夥伴。

其中,蘋果計劃與鴻海合作在美國合建大尺寸面板廠,外界認為該工廠未來可能扮演蘋果主要的面板供應來源,對於蘋果打算扶植面板供應商,三星與樂金勢必會感到緊張,畢竟面板市場變化速度恐較預期快,況且三星與樂金紛紛大舉投資發展中小尺寸OLED事業,萬一蘋果訂單減少,恐將對其造成嚴重衝擊。

蘋果雖然不直接生產零組件,但在相關領域都擁有高技術與專業人才,近期著重新一代顯示器技術研發,或許能縮小面板業者之間的技術差距。

[Home]


2017/08/17 3.4.1. DRAM漲價 概念股受惠 [ 經濟日報 簡永祥]

伺服器用DRAM需求強勁,價量齊揚,包括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大DRAM廠嗨翻。集邦統計,三大廠第2季營收季增逾三成,並預期下半年仍是領漲主力。記憶體業者預期台廠包括南亞科(2408)、華邦電、威剛及晶豪科等DRAM族群同受惠。

集邦旗下DRAMeXchange指出,第2季因伺服器用DRAM缺貨,平均售價墊高,帶動三星、SK海力士及美光三大DRAM廠,整體營收較第1季成長約30.1%。伺服器用DRAM平均搭載容量的提升,高容量伺服器模組如32GB RDIMM64GB LRDIMM的使用需求在上半年陸續浮現,讓伺服器用DRAM的獲利大幅拉升。

DRAMeXchange強調,下半年英特爾推出Purley平台產品線,預料帶動DDR4 2666Mhz DRAM的模組將會更有效的滲透市場,預期今年整體伺服器 DRAM市場供需會持續吃緊。

DRAM龍頭三星近期即考量產品組合短期難以調整,決定第4季調漲行動式記憶體報價,以拉近和伺服器DRAM毛利率差距,漲幅近一成。

[Home]


2017/08/17 3.4.2. 各家爭鳴記憶體技術標準 儲存技術之爭再掀戰火 [ 電子時報 楊智家]

東芝將於2018年推出96768-Gbit晶片,96層設計是基於堆疊中的堆疊進行。

2017年快閃記憶體高峰會(Flash Memory Summit)上,可見各主要NAND Flash供應商持續推出更新式記憶體晶片以期能主導競爭優勢,幾乎各主要供應商也都在談論簡化Flash儲存系統內建軟體的必要性,以減少應用在資料中心時出現的延遲問題,以及試圖定義固態硬碟(SSD)全新尺寸標準,另值得注意的是,本屆大會上甚至連主要硬碟(HD)製造商,都已幾乎不在主題演說中提及硬碟相關技術資訊或發展趨勢。

根據科技網站EE Times報導,在本屆大會上,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承諾將在2018年推出Tbit級晶片,東芝(Toshiba)也展示將於2018年出貨的96768-Gbit晶片,美光(Micron)也介紹其512-Gbit晶片技術,這3家業者均表示,將提供每單元4位元的版本,但從這所有晶片的細節來看,仍均缺乏創建被視為秘密武器的大型NAND堆疊的技術。

對此東芝Flash業務資深人士Jeff Oshima指出,透過多個層創建均勻的孔以及從上至下取得可提供相同效能表現的記憶體單元,是最大的挑戰。因此如東芝是在堆疊的不同部位上採用不同的單元設計,該公司96層設計則是基於堆疊中的堆疊進行。

不過,Oshima未就東芝採用多少不同的單元設計或堆疊進行說明。另外Oshima也認為,Flash硬碟在2018年將轉移至PCIe Gen 4,東芝計劃該公司2017年所有新硬碟都採3D NAND晶片技術,到了2018年所有硬碟的晶片最小單位為每單元3位元。

美光方面,雖然表示該公司512-Gbit晶片在每平方公釐Gbits的密度表現上,較該公司兩大主要競爭對手的技術高出16~20%,不過美光未提供其晶片大小,或何時該公司將支持每單元4位元技術水準的時間表。

本屆大會上,也可見主要供應商試圖定義最佳的固態硬碟(SSD)新尺寸標準,以讓儘可能多的Flash可安裝至資料中心機架安裝系統中,如三星展示,該公司所推出、被稱為M.3的新尺寸標準為30.5 x 110.0 x 4.38mm;英特爾(Intel)則發表更長的新尺寸標準,命名為「ruler」。

此外,在本屆大會上幾乎所有主要供應商均談論到簡化Flash儲存系統軟體的必要性,以減少應用在資料中心領域形成的延遲問題,不過也有不少業者提出明顯不同的方法,如三星提出一個有助減少延遲問題的全新儲存軟體技術,稱為「key-value」方法,不過三星也承認將需要多年時間為其重寫現有應用程式(App)

威騰(WD)技術長Martin Fink認為,絕大多數資料中心Flash儲存裝置的延遲問題不是起因於晶片本身,而是來自於系統級軟體的複雜堆疊,因此威騰正投入更多時間資源在尋找合適的硬體與軟體組合。

至於硬碟在本屆大會上被提到的次數甚少,甚至威騰及希捷(Seagate)兩大硬碟廠也很少提及硬碟產品,僅希捷提到未來幾年所有資料中心零組件採購對硬碟的支出比重,將從15%降至5%。美光則稱在資料中心領域Flash已取代高階硬碟,但在每單元4位元晶片可能在2018年稍晚問世前,硬碟在資料中心市場仍具沉默的龐大影響力。

有鑑於3D NAND帶動的記憶體技術成長性,半導體設備供應商Lam Research調升對未來5年全球NAND資本支出規模預估,從500億美元調升至700億美元,此預估值是基於預期未來5NAND Flash可達40%位元成長率進行估算。

[Home]


2017/08/17 3.4.3. 技嘉前高層清空持股 林火元變現9830萬入袋 [ 蘋果日報 王郁倫]

技嘉(237681日人事大改組,外傳因上半年主機板業務衰退過大,撤換兩位主機板最高負責人,包括主機板事業群總經理林火元及業務副總高瀚宇均轉任執行長特助,林火元隨後於84日申報轉讓所有持股2524張,似乎對營運投下不信任票。對此,技嘉表示個人行為無法代替發言。

疑是不信任營運

林火元為技嘉資深員工,主導主機板研發,曾促成華碩與技嘉合併大案,惟遭歐盟否決作罷。公告顯示,林火元8月持有2524張技嘉股票,此次申報轉讓全數賣出,根據規定每天可賣659張,天天賣滿預估也要4個交易日,以技嘉股價昨38.95元計算,全數賣出將有9830萬元入袋。

根據資料,林火元7月大增645張持股,持股總數增加至854張,據了解該部分主要是執行2007年底實施的員工認股權憑證,因而取得股票,而林火元8月又新增股票1670張,該部分主要是解除信託持股,累計手中2524張全數計劃賣出。根據技嘉認股權憑證發行細節,2007年發行4萬張股票,今年1218日為認股截止日,截至去年底還剩9984張未執行,屆期將喪失權利,應是林火元決執行原因。

[Home]


2017/08/17 3.5.1. 智慧工廠2022年前可為全球經濟增值5,000億美元 以製造業受惠最多 [ 電子時報 謝明珊]

智慧工廠正在製造業掀起大革命,未來5年可望為全球經濟增值5,000億美元。

智慧工廠正在製造業掀起大革命,諮詢公司Capgemini指出,未來5年不僅可望大幅提高整體生產力,甚至為全球經濟增值5,000~1.5兆美元。

Forbes報導,Capgemini針對正在規劃或執行智慧工廠計畫的大企業,訪談總共1,000位高階主管,結果發現工業製造、航太國防、汽車製造和運輸產業展開智慧工廠計畫的比率最高,高達76%製造商正在執行或研擬智慧工廠計畫,其中14%滿意目前的進展。

對智慧工廠有利的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AI)、工業機器人、3D列印、雲端運算平台,可望加速智慧工廠部署。

智慧工廠將能夠以13倍速度準時交貨,品質指標的改善速度是1990年以來的12倍以上,資本支出和庫存成本會有12倍的合理化調整,原料、物流和運輸成本的改善進度,也會是1990年以來的11倍速。

目前有43%製造商正在執行智慧工廠計畫,33%正在研擬相關計畫,以北美比率最高。除了美國之外,德國(46%)、法國(44%)、英國(43%)和瑞典(39%)名列全球智慧工廠計畫的前五名。

未來5年智慧工廠將為全球經濟增值5,000億,如果製造業加速採用相關技術,這個數字還可能達到1.5兆美元。工業製造(67%)和航太國防(62%)會是智慧工廠的領頭羊,相形之下生命科學、生物科技和製藥僅37%採用率,汽車製造業和運輸產業則為50%,能源產業和公用事業則有42%

56%製造商在智慧工廠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其中綠地(Greenfield)計畫通常會帶來新商業模式,棕地(Brownfiled)計畫是在現有市場進行智慧工廠投資。GE(General Electronics)在印度Pune的智慧工廠砸重金2,000多萬美元,便是綠地策略的好例子。

[Home]


2017/08/17 3.5.2. 智慧工廠有助消弭數位化和傳統製造的鴻溝 [ 電子時報 謝明珊、陳端武]

自動化讓工業善用每分每秒,盡可能簡化製造流程。

智慧工廠是製造業的新趨勢,這包括網宇實體技術、物聯網(IoT)和雲端運算,全球工業逐漸採用高階機具和製造流程,強調節能、效率生產和機器人。

ManufacturingTomorrow報導,在網宇實體系統,製造流程交給電腦來控制,實體和軟體元素相互交織,物聯網讓網宇實體機制之間以及跟人類之間即時連線,智慧工廠提供高階自動化設備來增進製造流程的效率和安全,有助於消弭數位世界和傳統工業製造方法的鴻溝。

自動化讓工業善用每分每秒,盡可能簡化製造流程,以物聯網技術機器得以彼此相連,甚至跟使用者即時連線,以減少時間浪費,即時完成決策。當整套流程都數位化之後,製造過程就會順利運作,不受任何干擾。

這項新趨勢對於產業各個層面都有莫大的價值,舉凡運輸、包裝、石油、採礦等,因此全球企業都在投資智慧工廠,但缺乏專業勞動力和技能落差(skill gap)正妨礙智慧工廠市場成長。

全球智慧工廠市場可以按照產品、終端使用者、技術和地區區分。若以產品區分,可分成工業機器人、控制裝置、機器視覺系統、通訊技術和感測器,其中以工業機器人和機器視覺系統為大宗。

若以技術區分,可分為產品生命週期管理(PLM)、企業資源規劃(ERP)、分散控制系統(DCS)和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等。

北美是全球最大的智慧工廠市場,其次是亞太地區。智慧工廠市場正持續擴張,產業界正投注更多資金在研發上,以更好的方式來服務客戶和使用者。

工業機器人應用上仍有諸多限制

機器人正準備奪走人類的工作機會,但機器人功能仍有許多限制,包括還無法模擬人類雙手的手感,工程成本遠高於硬體成本,靈活性不足等等。

據金融時報(FT)報導,日本第二大工業機器人製造商安川電機(Yaskawa Electric)正在研究如何將便當製作自動化。日本超商銷售的便當,仍須由工人在夜間生產,在早上送到便利商店。

安川電機動作控制部門主管Akira Kumagae表示,便當配菜的豆腐或蔬菜很軟,形狀又不規則,機器人很難握住,還有很多事機器人還辦不到,這會是未來商機。

受益於大陸汽車工廠及電子廠需求,工業機器人在過去幾年銷量快速成長。機器人國際聯合會(IFR)預測,到2019年工業機器人平均年增率將達13%。安川電機及其同業預期,機器人將逐步滲透到食品等全新製造領域,能用於品質控制,也將進入物流或農業等利基市場。

倉儲自動化大廠大福(Daifuku)執行長Masaki Hojo表示,最新挑戰是將電商倉庫中的產品分揀自動化。若有同時裝著3種不同商品的箱子,機器人就必須予以區分,判斷要拿的是軟性或剛性物品。圖像處理和深度學習技術雖能讓機器人勝任這項工作,但仍在開發階段。

其他挑戰包括卡車卸貨和在機場自動卸下行李。Hojo指出,未來自駕卡車若需要人工卸貨,用途其實不大。

在製造業,機器人應用成長的領域之一是品管。手機從自動化產線下線後,仍須品管團隊手動檢查,按開關確定一切能正常運作。歐姆龍(Omron)智慧系統研發中心總經理Masaru Takeuchi表示,品管是很累人的工作,而圖像感測器和人工智慧(AI)可用來檢查手機螢幕是否有刮痕。

Takeuchi指出,導入機器人需要很多人力、時間和金錢。工程成本可能達到硬體成本的3~8倍,有時甚至要20倍。因此自動化對汽車及iPhone這類大規模組裝線才有意義。

川崎重工(KHI)機器人部門主管Yasuhiko Hashimoto表示,技術可行性與工廠車間實際用途有很大差異。若有半年時間準備,還有一流工程師,機器人什麼都能做。但機器人若要更普及,就得在不必專業人才的情況下,1週內就能使用。

為實現此目標,用戶介面和安全性都需要大幅改進,還要能以直觀方式訓練機器人,而不是寫設式控制其每個動作。

相較於機器人能做什麼,機器人廠商更關注的是機器人不能做什麼。安川電機表示,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舉重。舉重選手能舉起自身體重數倍的重物,但機器人若要移動1公斤的重物,其重量就得達到10公斤。而且機器人需要大量空間和成本,還要做好電力供應等準備。

儘管電腦視覺大有進步,但電腦視覺技術反應速度還要更快。機器人能撿東西,且能迅速移動物品。但在區別物品及選擇移動物品的方式上仍為瓶頸。況且工廠機器人內建的處理能力仍不及大型AI系統。若將機器人連網,就會面臨安全問題。

川崎重工則認為,機器人挑戰在於靈活性。大多數機器人為單臂操作,目前僅能開發出機械臂,還做不出機械手。機器人製造商很清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由於缺乏靈活性,很難對工業機器人重新編程,使其執行其他工作。

[Home]


2017/08/17 3.6.1. 想要「終極環保車」普及 須先解決電力問題 [ 電子時報 范仁志]

零排放車有助環保,但普及技術門檻高,如何避免因電動車普及而增設火力發電廠,本末倒置,有待研究。

氣候變遷與環保日益受到世界各國重視,使得取代汽柴油車的各種技術為先進國家積極採用,法國與英國甚至訂下2040年不再銷售汽柴油車的目標,環保車種因此成為汽車業的重點,短期內因為技術因素,油電混合車等低排碳車種還可風行一時,但零排碳車種才是真正的發展目標。

然而,據產經新聞(Sankei News)網站報導,現在各國推動零排放車種普及都碰上障礙。氫燃料電池基礎建設昂貴,車輛價格也貴,生產緩慢,日本政府原訂2020年普及4萬輛的目標,但日本汽車業界認為不太可能達成;太陽能車性能已達可進行賽車水準,但只有日照時能用,車內裝蓄電池也難以長時間行駛,仍不實用。

而聲勢最大的電動車,因電力基礎建設已普及,受天候影響也不如太陽能來得大,普及的速度最快,但據彭博(Bloomberg)估計,2040年電動車電力需求,將佔人類總電力需求的8%,如何增強供電能力,成為嚴重議題,若為電動車需求增設火力發電廠,則排碳量反而將比汽柴油車更高,就本末倒置了。

當然,現在的發電系統,並非只有火力發電,但增設核能電廠在政治上很難為許多國家接受,水力發電潛力各國不同,日本台灣等地的水力發電開發潛能垂盡,恐難擔當重任。

至於目前積極推廣的各式再生能源,多種仍在研發的系統,或許到2040年已可正式上線服役,又或是效能可大幅提升,如地熱或洋流,但其區域限制恐比水力更嚴格;目前技術較成熟的太陽能與風力,則受氣候條件影響,發電能力受天候而非人力控制,是個嚴重的問題。

雖然智慧電網推廣者會提倡以電動車儲蓄電力,或者太陽能發電與氣溫變化成正比等說法;但發電能力強大時電動車未必能大量停下充電,且夏季多雲夜晚帶來上午悶熱,以及無雲冬夜的大量冷氣耗電需求,實際上都與太陽能發電能力不成正比,現今技術仍無法確保要電時能靠再生能源隨時供電。

這些技術問題,或許可藉由持續的技術與基礎建設投資,逐一克服,但如日本氫燃料電池車銷售3年,豐田汽車(Toyota Motor)與本田汽車(Honda Motor)合計交貨不到1,900輛,加氫站只有90處,商業上每處加氫站需要1,000個固定客戶才能維持商業運作的問題,讓氫燃料電池事業在一段時間內,仍只能依賴補助推動。

究竟還要多少時間與金額的補助,才能讓零排放車普及,又避免為電動車增建火力發電廠這類本末倒置事件發生,仍待持續研究觀察。

[Home]


2017/08/17 3.6.2. Tesla地獄生產 保時捷、BMW藉機猛攻 [ 電子時報 陳韋君]

廣受矚目的Tesla Model 3電動車終於在7月底開始交車,堪稱是2017年最巨大的上市產品之一。然而卻也傳出有超過6.3萬名顧客因為不耐交期過久而取消預訂,執行長Elon Musk直言他們已經進入了地獄生產(production hell,指產能不足),必須不斷提升產能。不過多數客戶還是得等到2018年底才能交車。

事實上,由Tesla帶起的電動車革命已經蔓延到整個產業界。由於Tesla發展Model S的成功,加上近幾個月市場對Model 3產生了廣泛的興趣,讓更多具有規模的汽車製造商願意投入電動車市場,以正面迎戰Tesla。舉例而言,保時捷(Porsche)便直言將不惜成本製造其具備迷人外觀的Mission E電動車。該公司在2016年宣布將支出逾11億美元更新工廠以容納Mission E的生產。

另一家有意出來挑釁Tesla Model 3的豪華車製造商則是BMWBMW正在計劃於2017年底推出3系列的電動車,推出時間是9月的慕尼黑車展,其能否為市場帶來驚奇頗值得玩味。

但值得留意的,是Model 3入門款售價只有Model S一半的3.5萬美元,而BMW 3系列可能只賣3.3萬美元。換言之,如果BMW入門款能夠和Model 3在功能以及規格上抗衡,則Tesla可能會在銷售上遭遇苦戰。

對很多人而言,Tesla已成為電動車的頭號廠商,其他車商雖然也做電動車,卻沒能像Tesla一樣吸引這麼多的目光。2016年全美共計賣出了7.8萬輛電動車,Tesla Model S以及Model X SUV就佔了超過一半。如果Tesla能夠加速生產,Model 3在美國的銷量可能很輕易地就能達到美國電動車銷量的2倍甚至3倍。

無獨有偶,Tesla2季財報亦優於華爾街預期,營收達27.9億美元,每股虧損1.33美元。其財報上羅列了太多技術名詞,不過最值得一提的,是因為該公司生產的Model 3開始交貨,該公司的獲利展望將優於預估。

Tesla是在7月底推出Model 3,希望該款車能夠打進富有汽車愛好者以外範圍更廣的客戶,因此其訴求的客戶是一般消費者,擁有類似駕駛經驗以及喜好長距離駕駛。理論上來說,這有助於該公司擴充業務範疇,以向現有車商展開規模更大的一場競爭。自7月開始交車以來,該公司每日收到逾1,800輛的Model 3訂單。

此外,自Model 3舉行交車典禮以來,也帶起了另一車款Model S的訂單進一步增加。此一需求成長讓Tesla有更多理由預期2017年下半Model S以及Model X的出貨會跟著成長。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Tesla能夠多快提升Model 3的產能。該公司表示,希望8月能夠開始生產100輛車,在9月底達到1,500輛的目標,並在12月時達到月產能2萬輛。這樣的生產增速並不快,因為該公司的目標是要在2018年底前達到每年生產50萬輛。Tesla迄今收到了超過40萬張訂單,看起來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這些訂單。而產能快慢將影響該公司接單乃至獲利的速度。

雖說Model 3已經挑起了Tesla電動車的買氣,不過這輛以售價讓眾人負擔得起為訴求的電動車,卻少了買家預期應當有的配備。例如自動駕駛儀軟體、全輪驅動,以及搭配一個更大電池等功能。如果加上這些配備,將使該車的總成本增加數千塊美元。如果再把必須加價購買的家用充電器算進來,費用應當更高。

總括而言,Model 3面臨的風險,不只是Tesla必須和其他已有穩定銷售成績以及維修業務到位的規模車商競爭,還得面臨BMW以及保時捷等高級車業者的挑戰,同時必須和客戶的超高期待抗衡。這是因為很多Model 3的買家預期買到的是配備豪華設備以及性能的Model S高貴版。雖然Tesla已經昭告市場,Model 3並非如客戶所想的豪華,不過這對該公司已經建立的豪華車品牌形象恐造成一些折損。

[Home]


Confidentiality Note
本郵件含有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機密資訊、或受法律保護之資料,唯有原發信人指定之收信人得閱讀或使用本郵件之內容。如您並非被指定之收信人,請立即將本郵件及所有附件予以刪除;請勿揭露、儲存或使用本郵件之任何資訊,並請您立即告知原發信人本郵件的傳遞錯誤。謝謝您的合作。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ny attach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from Inventec 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and/or privileged and intended to be solely for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s or entities named in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e aware that any disclosure, saving or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ttachmen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f you have received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n error, please notify us immediately, and delete the e-mail and attachments.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