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9 全球產業資訊

 1財經

  1.1中國大陸

   1.1.1. 人民幣升破6.7 十月新高  [經濟日報]
   1.1.2. 人民幣在岸價 叩關6.7  [工商時報]

 1集團新聞

  1.1. 聯想推全新伺服器 英業達和緯創同受惠  [電子時報]

 2產業相關

  2.1Cloud Computing

   2.1.1. 台達電收購晶睿 將砸44  [經濟日報]
   2.1.2. 台灣IBM換掌門 訂五發展重點  [經濟日報]
   2.1.3. 簡立峰:台灣拚AI 擁兩優勢  [經濟日報]
   2.1.4. NVIDIA征服電玩市場 下一步鎖定自駕車  [電子時報]
   2.1.5. Google AI發展採ASIC晶片途徑 亞馬遜、微軟、百度等是否跟進  [電子時報]
   2.1.6. GoogleAI搶進醫療領域 期望建立新演算法協助診斷  [電子時報]
   2.1.7. 現代汽車與思科聯手打造連網車平台 初期目標側重手機與汽車連結  [電子時報]
   2.1.8. 推動AI政策 應轉由生態系思考、建立資料治理文化  [電子時報]
   2.1.9. 沒了手機羈絆 微軟奔向雲端  [電子時報]
   2.1.10. 阿里超威 年內漲幅勝FANG  [工商時報]

  2.2Smart Mobile

   2.2.1Wearable

    2.2.1.1. 2Q17小米手環出貨量年增23% 躍居全球最大穿戴式裝置業者  [電子時報]

   2.2.2Tablet

    2.2.2.1. 2Q17蘋果與華為平板電腦出貨年15%42% 然整體市場出貨量仍年減7%  [電子時報]

   2.2.3Smartphone

    2.2.3.1. 彩晶7月營收跳增31%  [經濟日報]
    2.2.3.2. iPhone年度新機來了 供應鏈業績開始放閃  [電子時報]
    2.2.3.3. 聯發科3Q市佔率仍滑 明顯止跌恐等2018  [電子時報]
    2.2.3.4. OLEDiPhone 影響零組件市場供需  [電子時報]
    2.2.3.5. 手機品牌大廠啟動換機潮 面板需求水漲船高  [電子時報]
    2.2.3.6. iPhone 7系列在美以81%佔有率 成2Q17最常見的iPhone機型  [電子時報]
    2.2.3.7. 郭董大將掀i8內幕 爆貴主因OLED良率低  [蘋果日報]

   2.2.4E-Reader

    2.2.4.1. 元太售Hydis廠房 損失1.7  [經濟日報]

  2.3IT Industry

   2.3.1. JDI整頓財務 傳鴻海注資  [經濟日報]
   2.3.2. 中華電拚併購 請出宋雲峰  [經濟日報]
   2.3.3. 大陸政府恩威並施 美國科技大廠被迫助陸發展新興科技  [電子時報]
   2.3.4. iPhone進補 緯創7月創同期新高  [工商時報]
   2.3.5. 電視面板價跌 手機面板反彈 友達7月營收減 華映、彩晶翻揚  [工商時報]

  2.4Personal Computing

   2.4.1. 群聯衝刺高階技術  [經濟日報]
   2.4.2. 印度1Q17消費性快閃記憶體市場出貨量年減52%  [電子時報]

   2.5.1. 鴻海攜手洛克威爾自動化 樺漢可望間接獲益  [電子時報]
   2.5.2. 工業物聯網建立互通環境 為製造業創造無限可能  [電子時報]
   2.5.3. 人與機器人的高效合作  [電子時報]

  2.6Solar(Green Energy)

   2.6.1. 特斯拉高利發債 擬籌15億美元  [經濟日報]
   2.6.2. Model 3將接棒iPhone 成為下一個改變世界的產品  [電子時報]
   2.6.3. 陸新能源車競爭力 世界第4  [工商時報]

[Home]


2017/08/09 1.1.1. 人民幣升破6.7 十月新高 [ 經濟日報 杜宗熹]

大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昨(8)日持續走高,在岸即期匯價午盤一度升破6.7元兌換1美元大關,最高報在6.6983元兌換1美元,創下近十個月新高。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升破6.71關口,報在6.7048元兌換1美元,同樣是近十個月新高。

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昨日報6.7184元兌換1美元,較前一交易日收盤價升值44個基點,盤中更是一度大漲超過200個基點。最後即期匯率收在人民幣6.7035元兌換1美元,上升147個基點,升幅達到0.22%

在離岸人民幣方面,離岸人民幣對美元的即期匯率,昨日亦快速升值。昨日下午盤中一度短暫升破人民幣6.7元兌換1美元的關口,同樣創下近十個月新高。而昨日夜盤則在6.706元兌換1美元的匯率附近上下徘徊。

路透報導,交易員認為,近期人民幣走勢有從貶值轉為升值的跡象,這種情況的出現,或許意味著人民幣短期貶值壓力已被大致消化。雖然昨日公佈的大陸7月貿易情況弱於預期,但對匯市的影響非常有限。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短期美元指數反彈更多的體現為反彈,並不影響偏弱走勢,若人民幣轉強,先前官方制定的購匯限制,出現鬆動的可能性將明顯上升。市場也在等待本周美國公佈的通膨數據,並從中尋找美國聯準會(Fed)後續是否會升息的線索。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表示,隨著今年以來人民幣基本面的持續改善,人民幣匯率穩定的預期,正在取代貶值預期成為市場共識,將進一步穩定人民幣匯率的中長期運行態勢。

[Home]


2017/08/09 1.1.2. 人民幣在岸價 叩關6.7 [ 工商時報 黃欣]

美元疲弱不振,帶動人民幣兌美元在岸價昨(8)日勁揚逾百點,創近10個月來新高,盤中更一度升破6.7元關鍵價位,來到6.6974元。市場認為,在岸價一旦突破6.7元的心理關口,後續看升情緒將更為濃厚。

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昨報在6.7184元,升值44個基點,單日升幅0.07%。路透引述交易員稱,在岸市場受此激勵,早盤隨即快速升值,接連突破多個關鍵價位,更一度升破6.7元,市場幾乎一面倒朝向升值預期,不少投資人大量出清空頭部位,使得客盤結匯量激增。

午盤過後,在岸價升值幅度略有收窄,回到6.7元之上震盪。截至下午4點半,在岸價報收在6.7035元,較前一交易日升值147個基點,升幅0.22%,創下去年1010日以來新高。成交量則暴增至328.74億美元。

離岸市場昨早盤約在6.73元附近,中午過後跟進在岸價扶搖直上,最高升至6.7013元,即將叩關6.7元整數關卡。之後離岸價便在此價位上下小幅震盪,至昨晚8時許,報在6.7061元附近。

今年6月中旬以來,受美元走勢疲弱影響,人民幣開始逐步回升,7月起更是加速升值。以昨日在岸價收盤價計算,今年以來在岸價已累計升值2,460個基點,升幅3.67%,升勢驚人。

中國證券報報導,外匯分析師李劉陽分析,得益於美元指數連續3個月下挫,人民幣兌美元出現攀升,這也是2014年以來首次出現連續3個月人民幣兌美元升值。

富拓外匯(FXTM)市場研究副總裁Jameel Ahmad更表示,多數投資者都在關注人民幣能否突破6.7這個重要的關口。一旦成功突破,市場對人民幣的看漲情緒將更積極。

此外,路透上周引述消息人士透露,中國人民銀行可能在今秋中共十九大會議後,將人民幣兌美元每日上下波幅由目前的2%,擴大至3%。消息一出亦拉抬市場看漲人民幣預期。

多家機構近日也先後上調人民幣預估價。瑞信將人民幣兌美元3個月在岸目標價,由6.75元上調到6.7112個月目標價格由6.93元上調到6.73元。瑞穗銀行則將今年底的人民幣兌美元離岸價預測,由6.9元調高到6.8元。

[Home]


2017/08/09 1.1. 聯想推全新伺服器 英業達和緯創同受惠 [ 電子時報 李立達]

聯想發表全新搭載英特爾Xeon Scalable處理器的ThinkSystem系列伺服器,強調該系列產品在42項效能評測中,都榮獲第一,至於日前聯想董事長楊元慶表示將全面進軍人工智慧(AI)領域,聯想AI與高效能運算(HPC)副總裁Madhu Matta則指出,聯想將從硬體與軟體同時與夥伴合作,架構AI生態系。

英特爾新一代伺服器處理器發表後,品牌廠陸續發表旗下新品,由於英特爾在伺服器市佔率高達9成以上,此波處理器更新也被視為伺服器產業換機潮的起點,聯想於8日在台發表,搭載英特爾新一代處理器的ThinkSystem系列產品。

聯想DCG台港韓總經理梁俊釗指出,過去聯想旗下的ThinkServer品牌經營多年,在聯想購併IBMSystem X系列後,雙方整合成ThinkSystem新品牌,且因應近期超融合的市場需求,將伺服器、儲存及網路系統等產品整合在同一品牌當中,此次共發表全新14款伺服器、7款儲存器及5款網路系統。

聯想全新發表14款伺服器,包含機架式與塔式、關鍵任務、高密度運算和刀鋒式平台,以及新的超大規模(hyperscale)系統等,客戶能依工作負載的改變,選擇不同的技術或規模擴充。LenovoThinkSystem系列設計成能與企業組織裡先前的投資設備共同使用,無需重新打造資料中心。

梁俊釗指出,新的ThinkSystem伺服器支援7項新解決方案,包括雲端、大數據(Big Data)、分析及資料庫等,同時推出2項新的英特爾解決方案,也包括近期聯想宣示要積極擁抱的AI領域;聯想副總裁Madhu Matta指出,AI將會大幅帶動伺服器的市場需求。

聯想伺服器積極衝量,主要代工廠英業達、緯創可望同步受惠;英業達2017年伺服器出貨將達高個位數或10%左右的增幅,而市場預估,英業達伺服器業務在英特爾Purley新平台帶動下,2018年成長將更明顯;緯創也評估,2017年伺服器出貨可望成長。


聯想推新款伺服器,代工廠英業達、緯創出貨將水漲船高。

[Home]


2017/08/09 2.1.1. 台達電收購晶睿 將砸44 [ 經濟日報 劉芳妙、周克威]

台達電子昨(8)日宣布以每股98元,收購安控大廠晶睿55%股權,預計收購4,499萬股,最低收購數量為2,863萬股(約占晶睿流通在外股數得35%)。收購期間為今日起至926日,預計總收購金額28億至44億元,依晶睿昨天收盤價89元估計,溢價幅度約10.11%

台達電表示,此次公開收購成就條件為參與應賣的數量達最低收購數量。這次公開收購若能達成,將可結合雙方在技術與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進一步發揮綜效。

對採取公開收購原因,台達電表示,在於晶睿股權過於分散,無法洽特定人。目前晶睿持股逾10%的僅金車的投資公司,另外晶睿董事長陳文昌持有1,000餘張,這次收購已取得上述大股東承諾,掌握逾10%股權。

由於台達電已掌握逾10%股權的晶睿大股東承諾,此次收購案被視為雙方合意收購。對此,晶睿表示,已收到通知,將對股東提供建議並進行公告。

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表示,因應全球市場快速變化,並強化成長動能,積極透過併購方式,提升競爭力。樓宇自動化是全球具高度發展潛力的產業,也是台達未來業務發展成長動能之一。

安全監控是樓宇自動化的一環,其應用領域更可延伸到智慧城市。晶睿深耕安控領域17年的影音整合技術,並因應物聯網趨勢,積極發展智慧影像分析方案,進而提供大數據資訊。

台達電除宣布公開收購計畫外,晶睿將成立審議委員會,並於15天內回應。台達電強調,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未來收購之後,將維持晶睿現有經營團隊。

台達電創造綜效 補足技術拼圖

台達電宣布公開收購安控晶片大廠晶睿,台新投顧副總黃文清指出,台達電的主要用意應在於著眼於未來的發展,尤其是物聯網時代的智慧家庭領域。

台達電提出收購價格溢價逾10%,黃文清指出,價格合理,公開收購打得是籌碼戰,要有足夠的誘因、才有機會取得一定的股權來掌握經營權,予全案正面的評價,將有助台達未來長線業績成長動能。

黃文清指出,此次收購若達成綜效,確實有補足在樓宇自動化專案中,台達電所欠缺的安全監控的影像分析處理能力,惟安控產業受大陸競價影響,台廠標案競爭力及毛利率下滑嚴重,依晶睿產品結構而言,品牌代工在旺季比重最高超過60%,兩廠將有技術合作空間。

大慶投顧總經理賴建承認為,台達電自動化相關產品在上半年最具成長性,主要應用在電機、電子等消費性商品設備。

台達電攻智慧城 推進安防領域

台達電從零組件供應商轉型成為解決方案整合商,今年5月起以「電源及零組件」、「自動化」、「基礎設施」為新三大業務範疇,其中,樓宇自動化是自動化範疇中的重點方向,併購成為最佳手段。

去年台達電在北美及歐洲分別併購加拿大商Delta Controls及奧地利商LOYTEC兩家專精於樓宇控制與管理的公司,積極布局樓宇自動化市場,晶睿成為第三家布局重心,主要看好晶睿在安防領域的布局,安防更是未來發展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環。

台達電執行長鄭平日前表示,台達電以電動車充電解決方案、樓宇自動化、視訊解決方案、智能製造解決方案四大領域力拚轉型,將持續在這四大領域尋找併購的機會,並使台達電穩定成長。

[Home]


2017/08/09 2.1.2. 台灣IBM換掌門 訂五發展重點 [ 經濟日報 曾仁凱]

台灣IBM高層異動,IBM大中華區硬體系統部總經理高璐華本月起升任台灣區新掌門,她昨(8)日揭示下半年五大發展重點「ABCDE」,包括人工智慧(AI)、區塊鏈(Blockchain)、雲端(Cloud)、資料分析(Data)和員工及教育(Employee and Education)。

高璐華昨天首度公開與媒體見面,她表示,台灣IBM下半年鎖定發展重點中,針對熱門的人工智慧,希望將AI更深入既有的金融、醫療、零售、製造等行業客戶,讓AI落地應用在更多不同場景。

Blockchain」區塊鏈除交易所、財金中心等金融方面的應用,IBM與南非鑽石商合作,利用區塊鏈追蹤從鑽石挖出到賣給終端消費者的所有流程。

在雲端方面,IBM先前將旗下所有雲端產品服務整合成IBM Cloud的一體式架構,6月底再推出私有雲服務,是下半年的主推重點。

在「Data」資料分析領域,上半年和國票券合作導入IBMWatson人工智慧系統,幫助國票券善用內部交易資料進行更即時的分析。

人才培育方面,IBM去年底在台設立「客戶創新中心」,擬大舉招募程式設計師、使用者經驗設計師等,目前招募進度比預期快25%

她 兩岸歷練豐富

台灣IBM前任總經理黃慧珠7月底退休,由高璐華升任,兩人本月交接,加上IBM現任全球執行長羅梅蒂(Virginia Rometty)也是女性,「藍色巨人」儼然已成為女力崛起的社會樣版。

高璐華昨(8)日認為,IBM對女性工作者最大優點就是一視同仁。在IBM工作,只要把自己當「中性人」,多做就會有機會。

高璐華1993年加入台灣IBM,在集團內歷練豐富,是標準IBMer。早期工作部門主要在「客戶端」,包括服務政府機關、各級學校、醫療機構的公眾事業群;以及服務銀行、證券、保險業客戶的金融事業群等,偏重業務導向。她曾自動請纓到北京任IBM大中華地區總經理特別助理,回台後在2010年又轉調北京任IBM金融服務事業部總經理,專職負責IBM在大陸中國農業銀行的業務發展與客戶服務,兩岸經驗豐富。

[Home]


2017/08/09 2.1.3. 簡立峰:台灣拚AI 擁兩優勢 [ 經濟日報 彭慧明]

Google台灣區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表示,台灣在機器學習、人工智慧(AI)的優勢是開發「應用」,有兩大優勢推動以機器學習輔助醫療的運用;首先是有完整健保體系、醫學中心有充足資料,可開發本土醫療輔助系統;第二是資通訊產業發達,運算技術與工具成本低,有助跨界學習。

Google2015年底公開開源機器學習系統TensorFlow,讓學界、產業界發展機器學習系統。Google醫學博士彭浩怡指出,Google在印度協助醫療機構,幫助糖尿病患預防視網膜病變。

他說,印度短缺近12.7萬名眼科醫生,有近45%糖尿病患者接受診斷前飽受失明之苦,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其實可以預防,Google研究團隊使用12.8萬張圖像的開發數據集,由54名專業眼科醫師分組評估,用以訓練深度神經網路,協助醫師診斷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簡立峰認為,台灣優勢在於應用,且本地醫療市場有優勢。有人認為人工智慧後端的機器學習需要大數據,其實並非如此。以印度為例,10多萬筆資料庫足以協助醫生判斷視網膜病變的狀況。

簡立峰說,目前機器學習在加強影像辨識有很好的發展,台灣有良好的健保制度,醫學中心有完整資料庫,台大醫院已試行用TensorFlow平台開發影像辨識系統,嘗試開發輔助資料庫。

他強調,資訊工具普及,容易讓科技人與醫療人跨界交流,由於法令問題,AI技術暫時不能應用到醫療領域,但可考慮在醫院內部先行。

[Home]


2017/08/09 2.1.4. NVIDIA征服電玩市場 下一步鎖定自駕車 [ 電子時報 蕭菁菁、賴琇菱]

NVIDIA推出Drive PX車用人工智慧平台,征戰自動駕駛汽車市場。

NVIDIA向來以供應電玩遊戲高階繪圖處理器(GPU)著稱,現在也跨足人工智慧(AI)市場,同時也征戰自動駕駛汽車市場,提供軟硬體支援先進汽車技術的開發。

NVIDIA企業和汽車公關部負責人Bea Longworth形容,跨足自動駕駛是一個很酷的故事,執行長黃仁勳將這比喻成是「機緣遇上命運」(serendipity meets destiny)

NVIDIA創立於1993年,6年後發布GeForce 256,堪稱是跨入自動駕駛領域的第一步。當時NVIDIA形容GeForce 256是全球第一個「繪圖處理器」,NVIDIA定義為整合了轉換、照明、三角設定∕修剪和渲染引擎的單一晶片,每秒處理至少1,000萬個多邊圖形。GeForce 256獲得產業專家的好評,且應用在3D遊戲當中。

NVIDIA GPU的運算功能類似人工智慧,製作3D繪圖需要一次執行多個計算的處理器,也就是所謂的「並行處理」(parallel processing),教導電腦開車的人工智慧技術「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也需要同樣的處理方式。

自動駕駛汽車需要從數個不同的鏡頭(例如Tesla的自動車有8個鏡頭)、雷達、超音波感測器來收集資訊,基於這些資訊在瞬間做決定,過程中需要從經驗學習來改善結果。多年來NVIDIA致力於發展晶片原本只為一個目的,在電玩遊戲中遨遊3D世界,不料現在證實它們可以做為多種不同的用途。

NVIDIA2015年的消費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中發表車用人工智慧平台Drive PX,正式加入自駕車戰局。Drive PX使用兩個Tegra X1晶片,運算能力達到每秒1兆浮點運算(teraflop),當時Xbox One1.31兆浮點運算的繪圖處理能力。但NVIDIA並未原地踏步,隔年宣布Drive PX 2,有著令人震撼的每秒8兆浮點運算能力。

Drive PX 2是效能怪獸,NVIDIA宣稱其處理能力足以讓自駕車達到Level 3,也就是車輛多數時間自動駕駛,但仍須由人監控的等級。

Tesla電動車原使用一家名為Mobileye的晶片,201610月決定改用Drive PX 2,輔以自己的解決方案來支援半自動化的Autopilot系統。

Longworth表示,Mobileye主要專注在電腦視覺上,NVIDIA則聚焦在使用人工智慧來解決整個問題,理由是更有彈性的方式。電腦視覺主要教導電腦了解圖像和影片,Longworth以車輛學習辨識路標為例,說明電腦視覺和人工智慧的不同,在電腦視覺系統下,開發者為系統編碼著重在辨識路標,據以作出回應,一旦車輛來到有著陌生路標的國家,一切都要從頭開始;但若使用NVIDIA的深度學習模式,開發者只要重新訓練系統認識新路標即可。

MobileyeNVIDIA的說法不以為然,當NVIDIA2016年發表Drive PX 2時,Mobileye共同創辦人 Amnon Shashua曾說這台售價超過1萬美元的平台太昂貴,而且缺乏實用價值。MobileyeTesla拆夥之後先後與BMW、福斯汽車(Volkswagen)敲定地圖科技合作計畫,3月英特爾(Intel)宣布以153億美元買下Mobileye

兩方的競賽看起來頗為精彩,考量自動駕駛汽車仍繼續演進中,NVIDIA似乎還會有更新的技術,畢竟電腦晶片總是不斷進化,至於NVIDIA會有甚麼驚人之作,或許得等到新世代的Drive PX 3問世後才會揭曉。

瑞薩和軟銀共推車用情感開發套件 實現駕駛人的知心夥伴

影集《霹靂遊俠》(Knight Rider)中汽車主動讀取駕駛人的心情,為駕駛人設想、並安排各種事務,已不再是夢想。車用半導體大廠、瑞薩電子(Renesas)與軟銀(SoftBank)旗下子公司cocoro SB合作,開發出「具情感車輛」的半導體開發套件。這套套件應用於自動駕駛,車子便可配合駕駛人與乘客的心情、性格等條件,能實現自動調整駕駛模式等功能。

據日經Business報導,這款車輛情感套件,主要採用由cocoro SB所開發的「情緒引擎」,透過相機讀取駕駛人的眨眼次數、表情、聲音的抑揚頓挫,搭配座椅內建的感測器探測心跳數等,依此判斷駕駛人及乘客的感受與情緒。瑞薩則負責能與情緒引擎配合的半導體相關組件開發。

日前,軟銀在SoftBank World 2017大會中,展示搭載這套系統的汽車模擬裝置,並接受記者試乘體驗。報導指出,該套模擬裝置在駕駛座前方架設有2台相機,麥克風、感測器一應俱全。體驗者坐上模擬裝置,主動發出聲音後,該裝置便啟動自動讀取機制。讀取到的結果會展示在前擋玻璃上,譬如說「悅」便代表駕駛人心情愉快。

此外,這套車用系統還能在駕駛期間,自動念出電子郵件內容、或是發揮語音助理功能協助進行餐廳訂位等,設計巧思可說是針對自動駕駛時代的車內時光而來。

論及車用情感系統的開發理念,瑞薩車用資訊解決方案事業部的吉田正康便透露,出發點其實來自於「安心」。在自動駕駛的時代裡,駕駛人的角色將被機器取代,正因此,如何使乘客安心搭乘並且信任車輛,成為一大課題。

以這套情感系統而言,可以透過車內對話掌握乘客的性格、感受與情緒,像是家族同遊的時候,將駕駛模式切換至安全駕駛;感知到乘客著急趕時間的情況下,便選擇路程最短的駕駛路線等。當車輛可以更體貼地去感受、配合乘客需求時,信任便油然而生。

除了車輛與乘客間的信任關係之外,車用情感系統還能應用到休閒、智慧語音助理及其他各式各樣服務上。瑞薩方面表示,未來這套開發套件除供應給成車業者之外,也將廣泛供給軟體開發業者。


瑞薩與軟銀合作推出車用情感系統,圖為搭載該系統的模擬裝置。

[Home]


2017/08/09 2.1.5. Google AI發展採ASIC晶片途徑 亞馬遜、微軟、百度等是否跟進 [ 電子時報 楊智家]

GoogleASIC晶片發展自有AI,有其特殊因素使然。

Google日前宣布推出該公司第二代「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晶片,將用於加速該公司機器學習(ML)演算處理,此即Google第二代機器學習專用晶片「TPU」,隨著Google在發展人工智慧(AI)上似乎是要以開發ASIC晶片途徑為主,其他同樣正在發展自有AI技術的亞馬遜(Amazon)Facebook、微軟(Microsoft)、阿里巴巴、騰訊及百度是否也會跟進Google腳步,以及對當前全球AI晶片發展處領導地位的NVIDIA、超微(AMD)、英特爾(Intel)及許多希望進軍這塊領域的新創企業又會因此產生哪些影響,也成為外界關注焦點。

根據富比士(Forbes)報導,當前可用於加速機器學習訓練及深度神經網路的主要晶片技術,包括ASIC晶片、繪圖晶片(GPU)、現場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FPGA)晶片以及中央處理器(CPU)4種,這4類晶片技術在支援AI及機器學習上各有擅場及優劣勢,其中GPU在技術上即為ASIC技術運用在處理繪圖演算法上,差異在於ASIC晶片可提供指令集及資源庫可讓GPU進行程式化,藉此可用在處理本地儲存的資料,好比是許多平行演算法的加速器般。

基本上GPU速度非常快且相對具彈性,ASIC技術雖同樣具備處理速度很快的優勢,不過使用彈性相對較缺乏。在開發ASIC晶片上,要設計出一款ASIC晶片所需投入的資源及努力不少,可能必須耗資高達數千萬甚或數億美元,且需要組建一支成本不低的工程師團隊,顯示投資甚鉅,且ASIC晶片還將必須不斷升級以跟上新技術及製程水平,加上ASIC晶片設計者在開發過程初期便已固定其邏輯,因此若在AI這類快速演進的領域有新想法出現,ASIC晶片將無法對此快速做出反應,反觀FPGA技術還能因此進行再程式化以執行一項全新功能。

因此,顯示ASIC技術並非現階段在AI及深度神經網絡應用領域最佳的晶片技術,但為何Google仍持續採ASIC技術發展自有AI加速訓練晶片,原因有三,分別是戰略目的、滿足自有龐大運算基礎架構需求以及Google雲端發展的重要性。

戰略目的上,Google如今已將發展AI技術列為公司發展首要項目,AI技術對該公司搜尋本業、雲端業務、自駕車發展、Google Home以及許多其他全新及既有產品線與服務來說,都有其提供強化及支援的重要性,因此Google如今希望控制自有硬體TPU加速器以及自有軟體架構TensorFlow,也不令外界感到意外。

滿足自有龐大運算基礎架構需求上,Google自有運算基礎架構堪稱全球規模最大,在此情況下意謂Google可能需要擁有自有用於AI加速的硬體平台,以及需要一定的規模來打平所需投入的ASIC晶片龐大設計成本,實際上Google也宣稱TPU晶片可省去該公司投建額外12座資料中心以用於處理AI負載的需要。

Google雲端發展重要性上,Google高層對於該公司在全球雲端運算市場上,排名仍落後於亞馬遜及微軟、屈居第三感到不滿意,在Google雲端運算部門負責人Diane Greene領導下已大舉投資雲端業務發展,未來Google可能運用Google雲端TPU的定價能力及效能表現,加上TensorFlow的受青睞程度,作為在雲端領域機器學習發展上囊括市佔率的潛在顯著優勢。

至於上述同樣正積極發展自有AI技術的業者方面,即使具備打造自有加速器的實力,卻沒有任何一家業者有如Google般出現上述驅動其發展自有ASIC晶片的三大驅動力,反而有部分業者採取不同發展途徑,如百度宣布結盟NVIDIA發展其雲端、智慧家庭及自駕車的AI倡議,未來也不排除設計自有AI晶片。微軟方面,至少目前其雲端服務AzureBing基礎架構,已決定採用英特爾Altera FPGA晶片技術,另微軟也採用NVIDIA GPU來訓練自有神經網路。

因此報導預估,除了Google外,上述其餘6家科技大廠可能不會很快就放棄採GPU發展AI的途徑,改採ASIC晶片途徑,由於這6家業者似乎都正忙於發展機器學習模型,並投入欲發展成各類產品與服務的商品化努力上,因此若要這6家業者設計ASIC晶片及相應軟體,基於需要投入大量時間金錢,可能會導致發展資源遭分散,而無法集中於當前努力的目標上。

若真要說,NVIDIA開發的深度學習加速器(DLA)Open Source ASIC晶片,可說是循ASIC發展途徑走的案例,該ASIC晶片是NVIDIA設計至其下世代自駕車平台DrivePX的產品,藉此AI硬體開發者將能夠採用NVIDIA最新AI硬體及軟體技術,以及授權NVIDIA硬體IP作為由NVIDIA貢獻的開放源技術。之後NVIDIA或可將此免費開放源硬體IP與軟體服務商用化。

[Home]


2017/08/09 2.1.6. GoogleAI搶進醫療領域 期望建立新演算法協助診斷 [ 電子時報 王君毅]

Google疾病辨別模型建立等研究成果一旦通過審查,可望協助醫師進行相關診斷。

在人工智慧(AI)、深度學習的應用開發方面,Google已有更好的成果展現,尤其是醫療領域,Google除了投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圖像判別、多項癌症辨識等模型建立外,還有為讓上述研究成果導入醫界的實質應用,目前Google也正積極尋求相關設備夥伴與醫療院所進行合作。Google認為,將AI與演算法分析導入醫界協助醫師進行疾病判別並非首例,且過去平均5年的時間即可通過相關審查,然Google此研究項目完成後,雖然目前並不確定需要多久才能真正導入醫療應用,但一旦通過審查,相信對協助醫師進行相關疾病辦別,將可有更正面的助益產生。

Google表示,AI雖然問世已久,但預估其中機器學習領域最有發展前景,並包含深度學習的應用,目前已有卓越成效。

深度學習可說是人工神經網路的轉型,透過一系列可被訓練的運算單位不斷壘加,使其得以解決複雜的任務,且目前深度學習所導入的新技術,包括多層網路架構,全新運算訓練模式等,並具有高正確性,可透過原始資料學習特徵,以及不須精確的特徵工具等優勢。

Google認為,近年引領深度學習的成功主要來自兩大層面,其一是真實資料量的持續擴大,再來則是運算能力的精進,而這也是讓深度學習的正確性因此得到大幅提升的重要關鍵。

Google以無特徵工程的端對端模型應用為例,傳統電腦視覺辨識主要透過手動圖像特徵進行淺分類而得,但今日已無需透過手動圖像特徵步驟使用,而轉以深度卷積神經網路,由電腦自動學習即可進行圖像辨識。

此外,過去AI模型建立依資料準備、特徵工程模型架構與數據優化流程而得,當中特徵工程領域最為耗時繁複,但今日則轉朝資料準備即可。至於多少資料量才算足夠,Google則表示當然愈多愈好,但一般經驗法則是只要資料量大於5,000筆即已足夠。

針對AI研究,Google目前也推出TensorFlow架構,且其也已在2015年底開放原始碼,讓第三方業者可使用TensorFlow進行AI研究,同時透過應用於機器學習的開源軟體庫,讓其支援深度學習的研究與應用。

而目前Google針對AI有多項研究進行當中,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為例,Google指出,目前全球有4.15億糖尿病患者,且此疾病易導致視網膜病變,目前定期篩檢縮是預防視網膜病變的主要方法,且透過視網膜眼底圖像辦別,是協助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主要步驟。

不過,視網膜眼底圖像判別過去主要須仰賴專業醫學人士,然而以印度為例,受制於醫療資源短缺,目前有近45%的患者在診斷前飽受失明折磨,同時仍急須12.7萬名眼科醫生。

但考量此是可預防的疾病,因此Google為解決此問題,目前積極投入透過採用深度神經網路判讀眼底圖像的架構建立,且迄今已蒐集超過13萬張眼底圖像,並聘請54名眼科醫生建立標籤工具,期望藉此解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醫師人力短缺等問題。

Google強調,目前此專案已有相關成果顯現,除了美國醫學會期刊上發表相關專刊與研究成果外,其在辦別能力的表現上也已與專科醫生表現相差無幾。而展望後續,Google除了希望此研究成果能進一步投入臨床實驗與建立相關安全規範外,也將與合作夥伴和尼康(Nikon)等設備商攜手,將此研究專案納入醫療儀器當中,藉此期望能讓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得到更好的控制。而當前對Google而言,最重要的仍是讓此研究能投入臨床驗證,並取得醫界的信任,同時Google也將續優化工作流程與使用者介面設計。

除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應用外,Google也另將深度學習投入其他醫療判讀研究。Google指出,除皮膚癌的辦別外,考量現今每12個乳癌切片當中,即有1人可能被誤診,此外像是前列腺癌,每7人當中也有1人可能被誤診,因此Google也將機器深度學習導入如癌症活體組織切片辨識等研究,寄望建立新的演算法來協助醫事人員進行判別。

台灣醫療產業如何導入AI應用 簡立峰提建言

簡立峰強調,AI導入醫療領域並非與既有的醫師競爭,而是雙方互補,創造病患、醫療體系多贏的局面。

人工智慧(AI)發展如火如荼,且在醫療領域已有多樣的應用外,台灣醫療體系該如何結合AI發展?對此,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建議,AI是串聯資訊、科技、醫療院所的最佳媒介,透過跨產業與台灣完整的醫療體系整合,相信在醫療影像、健康照護等領域能有好的發展。

簡立峰表示,若區分圖像、語言、文字等辨識與應用,可得知目前深度學習在圖像辨識上有最大的突破性,同時應用在醫學領域上有相當的潛力,主要仍與所需建構模型的資料全屬大數據(Big Data)範疇,以及台灣在醫療領域發展有一定優勢等因素有關。

簡立峰指出,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案例為例,據統計,目前台灣糖尿病患者人數約達190萬人,僅次於日本排名全球第二,而視網膜又是糖尿病最容易引起的病變之一。過去AI需仰賴大數據才能做,但在單一應用當中,其實數據量的需求並未如此龐大。目前Google雖然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所蒐集的圖像數高達13萬張,但在一般圖像判別,其實基本量5,000張圖樣即已足夠。由此可得,考量台灣擁有的龐大資源體系,同時深度學習不需使用到複雜的特徵工程,某方面是讓AI在醫療體系的應用上具有發展空間的主因。

此外他提到,日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指出,台灣在AI領域若能著重應用面的發展,將相對有機會,且無論何時起步都來得及,市場也有所需要。因此若以此在聚焦在醫療產業的應用,可得知由於多數疾病都有地區屬性,不同地區也面臨不同的疾病問題,若後續台灣可進一步將相關資源與醫療團隊整合,除了有機會在醫療AI領域的發展上脫穎而出以外,後續也不乏走向國際的機會,當中透過AI深化醫療影像或投入健康照護等,都是台灣值得投入的領域。

他進一步指出,台灣在醫療體系的構建上相當成熟,擁有好的健保制度與大型醫學中心,同時具備資通訊產業發達等利基;雖然過去跨產業的交集甚少,但透過AI的導引,有利於醫療、生醫、資訊領域跨業整合。

此外,一旦AI與醫療體系整合,雖然受制於相關法規限制恐礙發展時程,但簡立峰建議,若大型醫學中心透過內部體系先試行運作,相信可開創台灣獨有優勢。

他也強調,AI導入醫療領域,並非與既有的醫師競爭,而是可創造病患、醫療體系多贏的局面。當中AI與真人醫師的區隔,在於AI仍有可能出現錯誤判讀,但醫師的判別準確性高,恰可彌補AI的缺失與進行最後決斷,反之對醫療體系的專業人員而言,並非所有病灶影像均有所涵蓋,因此醫療體系結合AI的應用,將可讓雙方因互補而讓醫療體系與病患因此享有更好的醫療品質,從而增進整體醫療的競爭能力。

[Home]


2017/08/09 2.1.7. 現代汽車與思科聯手打造連網車平台 初期目標側重手機與汽車連結 [ 電子時報 殷家瑋]

現代汽車與思科正計劃透過開發出一種硬體平台來支援各種解決方案,用以實現連網汽車的設計。

為了迎接車聯網世代的來臨和奪得市場先機的相同目標,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IT解決方案公司思科(Cisco)20164月攜手建立了發展汽車連網技術的合作夥伴關係,期望能藉此成功滿足駕駛人連網需求,甚至是重塑駕駛人對於駕車環境的需求。

Pymnt.com網站報導,現代汽車對於雙方合作關係初始階段的期待,主要是將重點放在如何將智慧型手機和智慧家庭服務的連網系統帶進汽車當中。兩間公司亦於201611月簽署了為大陸車市開發解決方案的協議,第一步就是要蒐集大陸的汽車資訊和相關社會數據。

如今,現代汽車與思科正計劃透過開發出一種硬體平台來支援各種解決方案,用以實現連網汽車的設計。現代研發總監Paul Choo表示,此平台主要側重於擴增以太網路的連接功能、高速網路的連結、以及端點對端點(end-to-end)的實施安全性。

現代汽車認為,汽車對於更加先進與精密的網路架構基礎設施的需求已日趨增加。因此,企業之間都正致力於協力合作,將自家的連網汽車平台和內部架構的整體願景引進發展成果之中。現代深信,與思科的合作,必定會幫助其加速對於相關技術的採用。

現代汽車所須面對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移除藍牙智慧型手機對汽車的網路連結。這個問題看似不大,但實際上卻是潛藏著危害駕駛人安全的禍源之一,因有許多駕駛人發現,自己為了能順利操作手機,會傾向於經常性的緊盯手機。Choo表示,這樣的現象其實很諷刺,因為藍牙設計的初衷,本是為了讓駕駛人能不須使用手機就可進行通話。

現代汽車也一直保持與Google和蘋果(Apple)間的合作,目標是針對智慧型手機與汽車的連結,來開發出更有效率的解決方案。例如將手機螢幕的資訊投射在汽車螢幕上,並過濾掉不重要的訊息,僅顯示出必要的基本內容,從而降低使駕駛分心的可能。現代表示,這些功能目前已獲得了消費者的好評。

思科連網車副總裁James Peters表示,該公司正在展開更多與連網車基礎設施有關的工作,期望透過更充分的連網功能,更有效率的提高整體流量。另外,該公司能獲得遙測數據,並將之鎖定在安全狀態。藉由車輛端點對端點間的連結,共享處理的進行和創造更多的中央運算將有望獲得實現。

現代汽車表示,撇開例行性的保養或保固服務不算,今日的客戶在購買汽車後,在某種程度上,客戶與車商間的關係便差不多已宣告結束。然而連網汽車將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消費關係。透過與客戶建立更強大的數據連結關係,買主和車商便能在購買汽車之後的數年,仍然繼續合作改善汽車的功能和狀態,例如車商可透過即時的數據資料,了解哪些功能是受到客戶喜愛,而哪些項目又是須要被重新審視的。

[Home]


2017/08/09 2.1.8. 推動AI政策 應轉由生態系思考、建立資料治理文化 [ 電子時報 翁佩嫆]

硬體業為供應鏈思維,其產業鏈偏向線性模式;相較之下,軟體業為生態系思維,產業間的關係亦為非線性模式。由於軟體與硬體思維差異大,台灣在推動人工智慧(AI)產業相關政策時,不能再沿用硬體供應鏈思維,必須轉由生態系思考,建立資料治理文化,才能協助台灣發展AI

軟體與硬體思維各異

科技部長陳良基於20177月初公開宣布,未來5年將投入新台幣50億元,規劃成立數個「AI創新研究中心」,以進行AI技術研究。而工研院也於7月底表示,將攜手國家高速網路中心,共同研發AI運算平台的硬體和軟體,包括:開發國產AI晶片、機器學習軟體等,以強化台灣未來在AI產業的競爭力。

約莫同一時間,在網路資料科學相關社群裡,相關人士也討論到,台灣在推動資料、軟體相關政策時,由於過去是硬體製造業主導思維,因此在推動AI上,仍舊沿用硬體的「造橋鋪路」思維,認為只要大量投入硬體建設(例如:AI晶片)或是技術,即可以解決相關問題。

社群內一名軟體工程師也撰文指出,台灣若要發展AI,得先具備軟體與數據文化。若缺乏軟體工程文化以及數據的積累,但推行政策時,卻又仍舊以買土地、蓋廠房的製造業思維為主,台灣恐怕較難以追上AI產業發展。

不論是科技部的AI創新研究中心,或是工研院與國網中心的主攻的AI晶片和機器學習軟體,這樣的政策推動模式較偏向硬體思維;雖然現在產、官、學、研界紛紛強調軟硬體整合,但事實上,硬體產業和軟體產業的思維差異並不小。

在硬體世界的思維裡,是供應鏈思考模式,強調的是如何在供應鏈裡「卡位」。參與者即便過去曾經投入不符合市場需求的硬體事業,只要爾後重新出發,在合適的供應鏈裡佔據到一個合適的位置,提供符合領導者需求的硬體供應鏈產品,都可以東山再起,是一個較能夠採用「跳躍」模式的世界,也是一個線性的世界。

所謂的跳躍,即是:錯過了A產品沒關係,只要抓住下一個A1,站在風口上,就可以再次崛起。而為了抓住下一個A1,事先大量投入資本、技術,是硬體產業為了抓住the next big thing一貫的立足模式。

相較之下,網路、軟體世界的思維則是生態圈、生態系模式,亦為非線性世界。以大陸網路巨頭阿里巴巴為例,創辦人馬雲對外演講時,最常提及的字眼即是「生態系」。

生態系概念 強調互利共生

2016年天貓雙十一節慶時,馬雲首度表示,期望阿里巴巴未來發展成「第五大經濟體」;而在20177月初甫落幕的天下網商大會期間,阿里巴巴也同時成立橫跨集團的「五新執行委員會」,並公開表示該委員會是為了將阿里巴巴、螞蟻金服、菜鳥網絡等生態體系內的相關力量連結,以提供各中小型企業未來的網路基礎建設。

阿里巴巴五新執行委員會的執行模式,即是軟體世界的生態圈概念。生態系或生態圈,強調彼此能夠為同一圈內的其他參與者付出何種資源,以達到互利共生的效果。

五新執行委員會中,不論是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數據、螞蟻金服的金流支付數據,或是菜鳥網絡的物流數據,由於擁有這些來自各領域的數據,才足以構成阿里巴巴期望打造的生態圈。

而在生態圈內,或許仍然有所謂的領導者,但由於生態圈並非線性關係,從屬關係相較於硬體供應鏈較不明顯;再加上生態系是相互依存的關係,領導者不見得可以長期佔據優勢地位,順豐速運與菜鳥網絡的紛爭即是一個經典案例。

大陸物流龍頭業者順豐速運,於20176月初與阿里巴巴旗下物流數據平台菜鳥網絡一度鬧翻,成為當時大陸電商界最大的新聞。表面上,順豐速運僅是阿里巴巴菜鳥網絡眾多合作物流業者之一,但在軟體世界的生態圈概念下,雖然菜鳥網絡擁有數據分析、整合平台,但順豐速運經手的每一份包裹,都是菜鳥網絡數據平台的主要資料來源。

因此,當順豐速運一度關閉與菜鳥網絡的數據接口,使阿里巴巴電商平台消費者無法查詢包裹物流取向時,除了差點釀成阿里巴巴集團的電商危機,由於京東商城創辦人劉強東也公開發文力挺順豐速運,也使得大陸網路界分成兩派陣營,甚至還出動大陸國家郵政局介入協調,才讓雙方紛爭落幕。

若順豐速運與菜鳥網絡屬於硬體製造業供應鏈的上下游關係,而非軟體生態系關係,順豐速運將無法擁有與菜鳥網絡抗衡的能力。

而近年軟體界倡議的開放文化也是生態系概念,不論是開源軟體的Linux基金會,或是區塊鏈聯盟Hyperledger,雖然大型軟體業者一開始多半抱持觀望態度,但後來包括微軟、IBM等大型外商軟體公司,也都開始參與相關生態系,即是認知軟體生態系的互利共生關係。

生態系思考與資料治理文化

AI其實只是軟體生態系的一環,在這個生態系中,有諸多參與者,包括:巨量資料、物聯網(IoT)等。由於AI的本質即是深度學習,深度學習需要擁有大量的資料集,才能讓電腦不斷利用類神經架構進行感知,以強化(reinforce)感知成效,此即深度學習的過程。

這樣的學習過程是一種非線性的循環,當資料集愈多、學習的機會愈多,AI才可能發展。然而,相較於歐美國家是由企業主導資料治理,台灣過往在面對資料治理上,通常是由政府層級著手,以「個別專案」(per-project)的形式來推動資料治理,較缺乏企業治理的概念,僅是企業IT合作的形式。

這樣的資料治理模式窠臼,使得台灣在推動開放資料(Open Data)上,也從Open Data變成Open API;而在推動AI上,也沿襲硬體供應鏈思維的「買土地、蓋廠房」模式,錯以為投入硬體和技術,即可協助台灣發展AI,卻忘記軟體業最基礎的地基,即是大量的資料。

從生態系思考、從資料治理文化做起,在這樣的基礎上,台灣在推動AI相關產業政策時,才能夠正中紅心,而非僅是一個試圖跳躍、跳過打地基過程的產業政策。

[Home]


2017/08/09 2.1.9. 沒了手機羈絆 微軟奔向雲端 [ 電子時報 張興民]

微軟(Microsoft)720日發布2017會計年度第4季財報,這份財報時值微軟宣布停止支援Windows Phone後不久,可視為微軟近期與未來業務發展的分水嶺。

縱覽第4季財報,整體營收為233億美元,季營收年成長13%。微軟的三大業務區塊:「生產力與業務流程」(Productivity and Business Processes segment)、「智慧雲端」(Intelligent Cloud)、「個人運算」(More Personal Computing)中,象徵企業端應用與雲端應用的前二者業務表現亮眼,分別有21%11%的年成長,共挹注近156億美元的季營收。相較之下,「個人運算」業務雖然仍有88億美元的季營收,但年成長卻衰退2%,成為唯一業績滑落的業務。

雲端業務持續增長 力催微軟公司架構轉型

微軟執行長Satya Nadella曾在2015年年中時宣示,微軟要在2018會計年度時,雲端業務能達到200億美元全年獲利目標,然此目標早在2017會計年度第3季時達標,若加上第4季雲端業務獲利,更超標138%,顯見微軟衝刺雲端業務之決心與成功。

微軟在第4季財報中特別指出,季營收成長的兩大關鍵產品是Office 365企業端產品與Azure,分別成長43%97%。若以三大業務區塊佔整體營收的表現來看(扣掉約6%營運成本),「個人運算」衰退5%,佔38%,「生產力與業務流程」成長2%,佔36%,「智慧雲端」略為衰退1%,佔32%,屬於雲端相關應用的後二者幾佔整體營收近68%,而裝置與作業系統的「個人運算」重要性正快速遞減。

實際上,根據投資銀行Pacific Crest推測微軟在2017年下半季的雲端業務營收可望超越亞馬遜(Amazon),雖然亞馬遜在平台即服務(PaaS)、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的雲端業務市佔高達40%,但微軟仍在營收表現上優於亞馬遜。

值得注意的是,微軟正推動裁減10%的全球業務人力,其在財報上的支出部分也特別說明,若剪除購併領英(LinkedIn)的支出外,微軟幾乎將研發與管銷成本全投注在雲端部門上。

過去大眾對於微軟印象是一家強悍的作業平台龍頭,但以第4季財報表現來看,現時的微軟已經轉型成為雲端服務企業了。

手機與Surface業務成衰退兩員 然前者已成微軟雞肋

Steve Ballmer掌權時代,微軟忙著維持WindowsOffice兩大獲利工具的市佔表現,對於行動市場的崛起與變化,僅以推出自家平台 Windows Phone來應戰,甚至在2011年時,與10年前的智慧型手機龍頭諾基亞(Nokia)聯手以Lumia品牌之姿,抗擊蘋果(Apple) iOS GoogleAndroid,希望在PC上無往不利的Office,加上Nokia在手機製造上的豐富經驗,能發揮1+1>2的戰力,讓微軟在PC/NB以外,造就跨平台市場上的勝利。

然而,之後的故事大家已耳熟能詳,消費者的殘酷中讓微軟逐步放手手機業務,Nokia讓渡品牌給HMD2的加值效果非但化為泡影,最終落得1+1=0的崩壞局面。

如此看在第4季財報上,手機業務看起來更像是微軟可有可無的累贅。相較於雲端與商業端業務的亮麗營收,手機業務季營收減少3.61億美元,與季營收年成長衰退2%Surface成了難兄難弟。然而微軟戰略中,Surface肩負著在平板與教育市場中對抗iPad Chromebook的使命,Surface Pro的成功讓微軟確立在全功能平板市場的市佔,微軟甚至擴展Surface產品線,成為純平板/變形平板/NB兼具的多面向發展,甚至還有傳聞中的Surface Phone,因此Surface至少可以安穩地在微軟少有的硬體產品中存活,但Windows Phone 命已危殆。

雖然微軟力圖利用Windows 10發展Universal Windows Platform(UWP),進一步維持在手機裝置上的經營,但UWP是基於將PC、平板、手機、遊戲主機等程式與App生態集中在Windows 10體系下,與單一的手機系統有所不同,實際上微軟早在第3季財報時已表明手機業務已無實質營收,最終在第4季時賜死Windows Phone

在作業平台與Office的時代下,微軟不愁吃穿,但在行動市場重重摔了一跤後,微軟的身段已經柔軟許多,更懂得開發多方技術。智慧語音助理Cortana已有1.45億名使用者,讓微軟在智慧家庭與物聯網市場保有一席之地;在擴增∕虛擬實境(AR/VR)領域,微軟保持與OEM廠商緊密合作關係,甚至以往各成業務的XboxWindows,在Xbox One推出後漸有匯聚成微軟的單一遊戲平台生態,使其在 Xbox單機銷量不佳的情況下,第4季的遊戲業務仍有3%季營收年成長,微軟未來還有開發自駕車系統的雄心。

如此看來,微軟已告別過去行動市場失敗的陰影,目前看來至少在雲端市場上找到另一片天了。

[Home]


2017/08/09 2.1.10. 阿里超威 年內漲幅勝FANG [ 工商時報 吳瑞達、吳孟翰]

台北時間昨(8)日凌晨,美國股市在連創新高及科技股走揚的帶動下,中資股普遍上漲,新浪微博、阿里巴巴、京東均創收盤紀錄新高。今年來,中資科技股與美國科技股的漲勢比較之下,中資股明顯優於美股。

騰訊證券報導,昨晨美股收盤,新浪微博上漲9.51%,收在86.26美元,突破522日收盤價80.75美元;阿里巴巴上揚3.59%,收盤為158.84美元,突破728日收盤價157.56美元;京東提升2.5%,收在47.56美元,突破上周五(84日)收盤價46.40美元;3者均創收盤新高價。

華爾街見聞指出,美國科技股今年表現亮眼,而中國科技股的表現更勝一籌。

在美國上市的中國科技股中,陌陌、京東和阿里巴巴,今年以來,股價漲幅都超過80%,高於Facebook49%漲幅。而Facebook是「FANG」中表現最好的個股。

今年來至昨收盤為止,陌陌漲幅149.95%、京東上漲87.17%、阿里巴巴漲幅80.89%。

FANG」指的是Facebook,亞馬遜、Netflix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這些股票大幅上漲,主導美國股市的漲幅。後3者今年來漲幅依次為32.64%、45.69%、19.48%。

今年以來,美國科技股依然是市場領先者,漲幅23%,是標準普爾500指數中表現最好的行業。然而,中國科技股的漲幅較美國科技股翻倍。

以人民幣計價,MSCI中國資訊科技指數今年上漲了56%。

網路券商E-Trade的高級經理David Russell說:「中國是一個崛起中的富裕的經濟體。我們看到電子商務消費者的崛起。」

在中國,網路購物市場比美國更大,且成長速度更快。根據官方統計,中國網路銷售實體商品規模,今年上半年成長28.6%,達到2.37兆元人民幣,網路零售占零售總額的比率,從2016年上半年的11.6%提高到13.8%。

相比之下,今年第1季美國電子商務銷售額年成長14.7%,達到1,057億美元,占零售總額的8.5%。

富國銀行投資研究所全球研究分析師Peter Donisanu表示,鑒於成長機會,阿里巴巴和百度等中國科技龍頭企業,將「更加受到國際認可」。他表示,這些公司正在吸引「想要找到下一個通用汽車、下一個蘋果、下一個跨國爆發的投資者。」

阿里攜手萬豪 強攻中國出境遊商機

阿里巴巴集團昨(8)日發布公告,阿里巴巴聯手美國旅館業巨頭萬豪國際集團(Marriott International Inc.)組建合資公司,未來雙方將打通會員體制,中國消費者也能透過其網站與APP預定全球萬豪經營的逾6,200家旅館客房,並在境外入住時以支付寶支付費用。

華爾街日報報導,阿里巴巴表示,中國消費者未來將能透過雙方共同經營的網路平台,預定萬豪集團旗下的萬豪、萬怡(Courtyard)、Ritz-Carlton、喜來登(Sheraton)等旅館客房。

萬豪國際的高管指出,此次與阿里巴巴的合作,主要看中該公司在數位網路的專長與龐大的中國消費數據,這將有助於為萬豪國際的會員計劃引入更多新會員。萬豪國際全球首席商務長Stephanie Linnartz表示,阿里巴巴對中國消費者品味的了解,有助於萬豪國際在中國出境遊市場獲得佔有率方面的優勢。

據阿里巴巴網站消息,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張勇表示,阿里巴巴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平台,而萬豪擁有最多的酒店管理覆蓋度,選擇萬豪是最自然不過的結果。張勇並稱,要走向真的服務阿里的5億會員入住萬豪的旅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5億之中,10%、20%、50%都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中國大陸的出境旅遊近期蓬勃發展。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數據顯示,大陸的出境遊人數在過去4年成長了71%,預計到2020年還將成長超過30%,達到1.09億人次以上。此外,歐睿還預估,今年中國線上旅行銷售市場規模將達到人民幣5,840億元人民幣,較2016年成長逾20%。

[Home]


2017/08/09 2.2.1.1. 2Q17小米手環出貨量年增23% 躍居全球最大穿戴式裝置業者 [ 電子時報 茅堍]

2Q'17小米手環出貨量達370萬支,躍居為全球最大的穿戴式裝置業者。

在大陸市場對低價健身手環,以及美國市場對高階智慧手表等產品的強勁需求推動下,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最新資料顯示,2017年第2季全球穿戴式裝置出貨量年增8.0%,達2,160萬支。

其中售價極具市場競爭力,並具有如心跳監控與日曆備忘等眾多功能而廣受大陸市場歡迎的小米手環出貨量年增23.3%,達370萬支。擠下第1季的蘋果(Apple),躍居為全球穿戴式裝置出貨量最大業者。

2季蘋果Apple Watch出貨量雖然也大幅年增55.6%,但僅達280萬支,落居第三。不過Apple Watch出貨量在穿戴式裝置總出貨量中的佔比揚升至13.0%,較2016年同期9.0%,增加了4個百分點。

排名第二業者為正在朝向智慧手表產品轉型的Fitbit。第2Fitbit穿戴式裝置出貨量為340萬支,年減40.4%。在低價小米健身手環,以及高階Apple Watch智上下夾擊下,Fitbit穿戴式裝置出貨佔比已由2016年第228.5%,大幅下滑為2017年同期的15.7%

由於蘋果並未推出健身手環類產品,使得第2Apple Watch出貨量落居在小米與Fitbit之後。不過隨著市場已經證明健康追蹤功能正受消費者重視,有傳聞透露,蘋果在即將推出的新一代Apple Watch產品中,也會加強該部分功能。

如果該傳言屬實,預計蘋果新一代Apple Watch產品推出後,很可能將會在稍晚重新奪回出貨量第一頭銜。

不過Fitbit執行長James Park日前亦表示,正準備在年底購物假期推出以健康和健身為重點,具有更多功能的智慧手表產品。然而,Tech Crunch卻認為Fitbit此一策略大有問題。

Fitbit所面臨的一大難題,是穿戴裝置在過去充滿爆發力的成長力道已成過往,消費者已失去對穿戴裝置的好奇心,同時已購置的產品多半能滿足其需求,進而減緩購買新品的必要性,類似問題也反應在智慧手錶上。

因此Tech Crunch認為,Fitbt大可在美國採取更積極的低價策略,小米手環的低價策略是其得以攻城掠地的關鍵,小米手環在美國僅需15美元,但Fitbit在美國市場最便宜的產品Zip尚需60美元。

Fitbit的確很難跟像小米一樣的大陸品牌比拼低價,但Fitbit擁有健全的品牌聲譽以及更豐富的軟體資源,適度調降售價有助於讓旗下產品與小米手環一較高下。

[Home]


2017/08/09 2.2.2.1. 2Q17蘋果與華為平板電腦出貨年增15%42% 然整體市場出貨量仍年減7% [ 電子時報 茅堍]

僅管2017年第2季蘋果(Apple)iPad出貨量擺脫連13季年減,並一舉創下年增15%,再加上華為也因著與電信營運商合作,以及良好的平板電腦產品組合策略奏效,使得華為平板電腦出貨量續年增42%,但是由於許多業者難以適應目前的市場趨勢和消費需求,因此第2季全球整體平板電腦出貨量仍然再度年減7%,達4,380萬台。

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表示,相較於其他產品,平板電腦市場仍屬相當年輕。由平板電腦市場的發展可以看出,消費者在該產品的更新週期上,要比智慧型手機還要更接近於PC設備。也正因為平板電腦產品更新週期較長,也連帶促使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在2014年達到最高峰後,就開始一路下滑。

再加上近來消費者對更高品質、更完整的內容整合,以及更低售價的需求,使得白牌業者在利潤過低的情形下,開始進行整併或選擇推出市場。

資料顯示,在第2季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前五大業者中,除了蘋果與華為,亞馬遜(Amazon)Fire系列平板電腦出貨量也年增4%,達170萬台。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聯想平板電腦出貨量則是分別年減6%14%

就作業系統而言,第2季蘋果iOS平板電腦出貨量年增15%。雖然iPad出貨量的成長與新款較低價9.7iPad產品的上市(20173月下旬)有關,但第2iPad平均售價(ASP)435美元,僅較同年第1iPad ASP下滑1美元。

MacRumors網站報導,第2iPad ASP僅季減1美元所反應出來的,並不是新款9.7iPad產品銷售表現不佳,而是由於高階iPad Pro機種銷售表現良好,抵消了較低價新款產品銷售所造成的ASP下滑。

Android平板電腦方面,第2季出貨量年減13%,由2016年第2季的3,030萬台,跌為2017年同期的2,640萬台。出貨佔比也由64%,下滑為60%。分析表示,造成Android平板電腦出貨量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白牌業者出貨量下滑幅度遠大於主要品牌業者的出貨量成長幅度。

資料顯示,第2季包括三星、華為、聯想與亞馬遜等以運行Android系統或高度客製Android系統為主的平板電腦業者,合計平板電腦出貨量為1,290萬台,略高於2016年同期的1,250萬台。如果忽略其中可能包括的少量運行Windows系統的平板電腦的話,可以看出Android平板電腦出貨量的下滑,主要是受到白牌業者的影響。

至於Windows平板電腦,繼第1季出貨量首次出現微幅年減1.6%後,第2季再度出現年減,並且幅度高達12%,出貨量僅達600萬台。不過隨著傳統PC業者與行動裝置業者也都有推出更多運行Windows系統的新款平板電腦,預期近期內Windows平板電腦全球出貨佔比可望維持在14%附近。

 

[Home]


2017/08/09 2.2.3.1. 彩晶7月營收跳增31% [ 經濟日報 蕭君暉]

彩晶(6116)昨(8)日公布7月合併營收達21.14億元,月增31.7%、年增16.2%,主要是受到中小尺寸面板第3季價量俱揚,帶動7月營收大幅回升,由於非晶矽(a-Si)智慧手機面板供應仍舊吃緊,預期第3季營運可望維持在高檔。

彩晶7月中小尺寸面板出貨量為3,952萬片,較6月增加18.5%7月大尺寸監視器面板及自有品牌產品出貨量15.1萬片,月減9.9%

彩晶表示,7月營收表現不錯,主要是受到價格與出貨量均上揚的影響,同時第2季底仍有一些庫存,在7月需求暢旺時積極出清存貨,帶動7月業績表現不錯。

由於上半年智慧手機品牌積極去化庫存,導致上半年中小尺寸面板需求不振,隨著庫存在6月降至低水位,中國大陸品牌手機在6月、7月開始恢復拉貨,加上手機廠對新產品18:9全螢幕面板的需求暴增,激勵第3季手機面板需求快速上升。

友達移動產品事業群總經理陳弘祥表示,18:9寬螢幕手機的趨勢確立,目前手機面板正處於轉換潮,品牌手機因為螢幕要轉換到18:9,紛紛延後到下半年才出貨,而且不論是a-Si或是低溫多晶矽(LTPS)的手機面板,均全面朝18:9發展。

陳弘祥說,18:9手機面板要到第3季底出貨,第4季才會大量推出,將導致目前已經吃緊的a-Si產能,到第4季會更吃緊,吃緊原因除需求大增,供給面則是18:9螢幕尺寸變大,吃掉更多產能,切割的數量也變少,加上投入初期會有良率損失,均導致更多產能流失。

群創行動產品事業群總經理楊弘文說,中小尺寸面板上半年表現平淡,加上庫存見底,隨著18:9全螢幕手機的需求開始到來,帶動中小尺寸面板第3季需求攀升,同時平板電腦用的面板需求也回春,使第3a-Si面板呈現供不應求狀態,價格也跟著調漲,整個下半年中小尺寸面板出貨量將持續成長。

[Home]


2017/08/09 2.2.3.2. iPhone年度新機來了 供應鏈業績開始放閃 [ 電子時報 陳玉娟]

蘋果新一代iPhone新機即將在9月發布,相關零組件供應鏈7月業績顯現出貨動能轉強。

蘋果(Apple)新一代iPhone新機即將在9月發布,除有2款搭載LCD面板的iPhone 7siPhone 7s Plus外,最受期待的就是搭載OLED面板的iPhone 8(暫名),儘管市場對於上市時間與量能揣測甚多,然由相關零組件供應鏈7月業績顯見眾廠出貨動能正逐步轉強,業者預期8~11月將是出貨高峰,營收、獲利表現可望展現強勁噴發動能,包括PCB業者臻鼎、台郡與華通,以及台積電、大立光、日月光、鴻海、和碩等指標性大廠業績動能備受期待。

受到OLED面板良率低、供貨短缺影響,最受期待的搭載OLEDiPhone 8新機屢屢傳出將延遲上市與放量時程,甚至2017年初才能紓解,不過近期市場最新消息指出,iPhone 7s/7s PlusiPhone 8已順利進入量產階段,前2款應不會有缺貨市況發生,而iPhone 8因升級有感,市場期待值不斷攀升,而首波供貨數量有限,預計屆時將引發如先前iPhone 6供不應求的盛況。相關供應鏈指出,iPhone新機買氣與話題性將不輸iPhone 6世代,供應鏈下半年業績回升可期,尤其10月底後量能放大後,多家業者業績可望寫下單月、單季新高。

隨著iPhone新機上市在即,供應鏈中已有多家業者業績搶先反映,其中,入列軟板(FPC)與類載板供貨名單的臻鼎、台郡與華通7月營運轉強;同時供貨軟板與類載板的臻鼎營收達新台幣80.65億元,年增12.39%

而新增無線充電軟板、整體出貨片數比重增加的台郡,7月營收17.34億元,年增11.31%,一舉擺脫上半年營運低潮;供貨類載板的華通,7月營收44.58億元,年增22.88%PCB 3大廠喜迎許多不見出貨旺季,下半年營收有機會創下單月、單季新高。

而光學鏡頭模組大廠大立光7月營收也達44.41億元,累計前7月營收265.62億元,年增15.96%;金屬機殼廠大廠可成7月業績也令市場驚艷,7月合併營收74.49億元,月增2.2%;而拿下3D Touch貼合大單的業成,7月起受惠iPhone新機拉貨強勁,業績可望逐月攀升,7月營收已來到129.35億元,較6月大增52.79%

測試大廠京元電受惠旺季到來,同時入列iPhone新機供應鏈,提供基頻數據機晶片、MEMS3D感測晶片等測試服務,下半年營收逐月回升,7月營收達17.04億元,年增1.8%,下半年展望樂觀。

供應鏈指出,按拉貨、生產流程來看,零組件業者業績彈升時間點為7月起,組裝代工業者則是8月開始增長,供應鏈9~11月為出貨高峰,業績多將寫下新高,包括指標性大廠台積電、大立光、日月光、鴻海與和碩等下半年營收有機會再攀高峰,而臻鼎、台郡、華通、欣興與景碩等亦將揮別低谷,迎來新一波增長動能,鴻準、可成、業成、京元電,或是入列代工行列的緯創,業績將令市場驚艷。

另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蘋果(Apple)與高通(Qualcomm)訴訟爭議仍持續中,入列iPhone新機供應鏈的英特爾,已開始出貨的最新行動數據機晶片XMM 7480佔新機比重也明顯拉升,將對英特爾第3季業績帶來些許貢獻;英特爾預估第3季營收介於152~162億美元、優於第2147.6億美元,以及市場預估的153億美元,EPS介於0.75~0.85元,優於市場期待。

[Home]


2017/08/09 2.2.3.3. 聯發科3Q市佔率仍滑 明顯止跌恐等2018 [ 電子時報 趙凱期]

聯發科火力鎖定的Helio P系列智慧型手機晶片解決方案須拿到更多Design-in訂單,方可防止市佔率持續下滑。

聯發科雖在2017年第3季法說會中,暗示公司中長期營運表現將有很大的開始觸底回升機會,甚至在晶片成本競爭力不斷精進下,預期公司平均毛利率走勢將有機會在2018年下半回到逾37~38%水準,不過,雖然聯發科已慢慢找回自己的操盤手感,也新增不少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車用電子等新興成長型產品的法寶,但其實聯發科第3季行動運算平台晶片出貨目標僅1.1億至1.2億套,僅和第2季持平的說法,面對同期大陸內需及外銷智慧型手機市場需求其實明顯走高的情形,聯發科智慧型手機晶片市佔率短期仍持續下滑,比較好的止跌機會應該是在2017年底、2018年初,但前提是公司2017年下半重新火力鎖定的Helio P系列智慧型手機晶片解決方案,必須拿到更多大陸及國際品牌客戶的Design-in訂單,否則,公司全球智慧型手機晶片市佔率的真正觸底時間點,還得再往後拖延一季以上。

聯發科已公告7月合併營收為新台幣189.69億元,反較6月的今年新高218.94億元下滑約13.4%,由於公司已初估第3季營收將介在592億至639億元之間,較第2季成長210%,聯發科89月營收理應會回到單月平均逾200億元以上水準,在大陸十一、雙十一旺季買氣的加持下,聯發科第3季業績理應呈現逐月走揚的步調。其實從聯發科共同執行長蔡力行先前法說中所言,認為大陸手機市場仍有一些庫存調整的壓力及部分零組件的漲價影響,造成公司第3季行動運算平台並未明顯感受到傳統旺季效應的威力,預期將拖到第4季後方見好轉。這個客戶庫存調整動作尚未告一段落的假設,對照大陸品牌手機廠近期新機齊發的盛況,及手機晶片同業新品造勢一波波的情形,似乎單指聯發科智慧型手機晶片短期賣相不好,所以,大陸客戶還在想辦法的積極去化偏高庫存。

就在大陸品牌手機客戶第3季出貨量可望開始走揚,加上高通(Qualcomm)、展訊的第3季營運展望相對樂觀,聯發科第3季智慧型手機晶片全球市佔率還再下探的壓力,已是不能說的祕密,甚至嚴格的來說,聯發科預期第3季毛利率較第2季止跌回升1~2個百分點的走勢,也是沾了毛利率明顯偏低的行動運算平台,所佔第3季業績比重持續下滑的光,公司希望市佔率、毛利率先後止跌的訊號,雖然短期在名目上有機會看到,但實質上,卻仍待進一步的驗證。畢竟,不管是聯發科新推出的Modem晶片解決方案,及重新聚焦的Helio P系列智慧型手機晶片解決方案,都需要在2017年下半重新贏回客戶芳心,儲備公司2018年智慧型手機晶片市佔率及毛利率回升的能量,才能算是聯發科營運表現真正開始止跌回升,否則,新官上任三把火,先往最正面導向的樂觀看法,仍有公司營運真正好整時程不斷向後遞延的風險。

[Home]


2017/08/09 2.2.3.4. OLEDiPhone 影響零組件市場供需 [ 電子時報 范仁志]

電子零組件市場仍受iPhone影響,但市場擔心高價手機難以銷售,影響後續零組件市況。

針對日本電子零組件產業與市場現狀,日本經濟新聞(Nikkei)網站報導,由於使用OLED面板的iPhone進入量產,與OLED面板相關的智慧型手機零組件,從20174月起便走入漲勢,而其他類型零組件表現便偏弱,雖然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率下滑,但對零組件產業而言,仍為主要市場。

目前主要電子零組件中,漲價最明顯的是記憶體,包括手機用DRAMNAND快閃記憶體,由於大陸手機廠為首的廠商強調大記憶容量機種需求,NAND快閃記憶體6月到7月報價提高13%DRAM同期也有3%的成長,日經推估廠商的相關產品利潤,均在高檔狀態。

而因手機廠、遊戲機廠、資料中心的需求大,如亞馬遜的訂單,已經連2018年交貨產品的訂單都下了,記憶體廠優先供貨給這些大戶,因此目前PC廠的記憶體供貨量減少,有些廠商的訂單迄今交貨量僅70~80%。這種記憶體短缺現象,甚至連主要為家電廠用的NOR快閃記憶體都受影響,持續漲價。

由於全球智慧型手機OLED面板廠可說只有三星顯示器(SDI),但智慧型手機用液晶面板單價卻持續下滑,廠商利潤也降低,連帶造成日本顯示器公司(JDI)要求更多經援與組織改造,可以看出手機用液晶面板業者的困境。

雖然日本顯示器推出新款高性能手機用液晶面板,對抗OLED面板,但目前成效難料,因此最主要的液晶觸控面板材料銦、以及ITO薄膜,目前價格持平。

據瑞穗證券(Mizuho Security)的估計,2017年內新款iPhone生產量估約1億台,其中4,700萬台會使用OLED面板,而7~9月只有約300萬台會是OLED面板型號,因此iPhone雖然帶動手機用OLED面板熱潮,但影響手機用液晶面板與OLED面板消長態勢的因素,還是在大陸手機廠。

不過手機OLED面板成本約為液晶面板2倍,市場估計OLED面板款式iPhone的單價,可能超過1,000美元,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單價超過1,000美元的最新旗艦手機Galaxy S820174月上市後銷售成績不佳,讓市場擔心高階的iPhone是否也會出現銷售瓶頸,連帶影響後續電子零組件訂單。

因此後續的電子零組件市場狀況,仍須觀察iPhone上市後的市場反應。

[Home]


2017/08/09 2.2.3.5. 手機品牌大廠啟動換機潮 面板需求水漲船高 [ 電子時報 郭靜蓉、王君毅、陳慧玲]

智慧型手機品牌大廠新機將於2017年下半接連出籠,料將掀起新一波換機潮。

受庫存等因素影響,2017年上半智慧型手機市場需求停滯不前,大陸市場出貨更呈現衰退景況,但進入下半年後,全球手機大廠新機齊發,試圖啟動換機潮,加上18:9全螢幕帶來的更新需求,將讓下半年的手機市場熱鬧滾滾,也進一步帶動面板拉貨。

下半年的智慧型手機市場相當熱鬧,蘋果(Apple)迎向10周年,除可望發表搭載LTPS TFT LCD面板的4.7吋、5.5吋手機外,首款搭載AMOLED面板的5.8吋手機也可望問世;而在Android 陣營方面,各大手機品牌業者也紛紛推出重量級的旗艦機款搶市,包括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諾基亞(Nokia)、華碩、Sony等,將陸續在8月中、下旬期間,接連發表最新的旗艦機款,從各大品牌業者的動作來看,預料下半年將掀起一輪換機潮的新局面。

對比下半年的蓄勢待發,回首上半年,其實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相當低迷。群智諮詢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約6.7億支,年成長率僅1.8%,其中,大陸市場出貨約2.3億支,較2016年同期下滑1.4%,若僅以海外出貨量來看,2017年上半大陸智慧型手機的海外出貨量約2.9億支,更較2016年同期下滑6.2%

雖然上半年整體的大陸智慧型手機出貨表現低迷,但包括華為、OppoVivo和小米等一線品牌業者,在海外市場的出貨上都有較好的表現,尤其是小米,除了硬體規格有所提升外,透過平台與軟體的整合,因此獲得銷售佳績,其中,紅米4、紅米Note 4在印度市場有不俗表現,亦是讓小米重返榮耀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若是以In-cell智慧型手機市場來看,2017年上半大陸搭載In-cell面板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約7,100萬支,年增率達46.2%,其中,華為以2,500萬支的出貨量超越蘋果,名列第一位。

至於OppoVivo先前的中高階手機,主要布局在AMOLED領域,但從2016年下半開始,這兩大品牌也開始採用In-cell面板,其中OppoIn-cell智慧型手機上半年大陸市場出貨量約680萬支,Vivo出貨量則約450萬支,各分佔其大陸智慧型手機出貨量1成左右的比重。

至於在AMOLED市場方面,2017年上半,大陸AMOLED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約3,740萬支,年減13.8%,主要原因是AMOLED的主力品牌業者紛紛在旗艦機種上布局LCD In-cell版本的手機,例如Oppo就開出了R9S LCD版本。

雖然OppoVivo開始跨足In-cell手機,在他們仍是大陸AMOLED智慧型手機的領銜者,兩大品牌上半年的出貨量分別為1,380萬及1,300萬支,合計約佔大陸AMOLED手機市場71%的比重。

進入下半年後,隨著各大手機品牌陸續推出新機種,機海戰術齊發的結果,將讓品牌之間的競爭更加白熱化,此外,隨著18:9全螢幕時代來臨,產業鏈之間的角力也將更加激烈。

經過上半年的調整後,目前手機品牌庫存已趨於健康,在下半年旺季啟動後,面板需求大增,也讓手機面板市場從供需寬鬆轉為供需緊俏,其中,不同技術的手機面板,將呈現不同的市場需求態勢。

a-Si TFT LCD面板技術來說,下半年a-Si手機面板市場供需趨緊,價格已在7月開始上漲,主要是a-Si手機面板產能正在收斂,而手機規格轉向朝18:9全螢幕發展後,在尺寸放大和良率降低的影響下,a-Si手機面板供需關係已收緊。根據估算,每供應1,000萬片18:9全螢幕面板,1年將額外消耗掉約當8,000片玻璃基板的6代面板廠產能。

LTPS方面,2017LTPS面板新增產能較多,但同樣受到18:9全螢幕手機新品拉動影響,LTPS面板需求大幅增加,縱使第3季價格仍會下滑,但跌幅已經趨緩,隨著18:9全螢幕手機對LTPS面板需求持續成長,預估第4LTPS面板供需將處於平衡狀態。

至於在AMOLED面板方面,下半年伴隨著蘋果、三星、華為、OppoVivo等品牌新品的積極拉貨,預估全球AMOLED面板市場將進入供需緊張狀態,尤其是可撓式AMOLED面板需求更是暢旺。

在供應方面,雖然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和京東方在2017年各自新增了一座6AMOLED面板新產能,且分別將於第3季和第4季開始對市場供貨,但預期初期的供給能力有限,目前AMOLED面板的主力供應仍得仰賴三星顯示器(Samsung Display)的擴產,而三星顯示器也是這波AMOLED面板需求熱最大的贏家。

大陸手機業者尋求轉型 台零組件廠出現新契機

近年大陸手機業者導入中高階零組件的需求性提升,也將驅動台灣相關零組件業者有更好的營運發展。

大陸本土品牌商在當地智慧型手機市場拿下超過60%以上的銷售市佔後,對應當地消費者的換機需求,且為引領營運與獲利進一步提升,後續強化中高階手機推展力度已成必然,而經由手機導入的零組件規格與功能性提升,市場預期將更有利台相關零組件業者的發展,包括機殼、相機鏡頭、面板與相關IC設計等業者,均可望進一步產生受惠性。

大陸手機市場在華為、OppoVivo、小米等砲火持續猛攻之下,現今光是四大品牌業者單季在大陸手機市場即已拿下近65%的出貨佔比,且考量大陸智慧型手機年需求量高達近5億支左右的規模,佔全球總量約近3分之1,加上大陸品牌商在海外市場拓展有成,也讓大陸手機廠的營運與新品推展動見觀瞻,成為台零組件業者無法忽視的重要區塊。

市場認為,由大陸手機市場近年的演進歷程可得,過去大陸品牌商藉由高性價比產品續推、電商與實體通路同步深化、大量行銷資源投入等方式拿下當地手機市場高達65%以上的銷售佔比後,為促使後續營運與獲利規模擴大,強化中高階手機產品推展力道與出貨佔比也將成大陸業者共同的新品推展政策。如此除了有利大陸手機市場的組成由過往低階產品為主,轉到以中階智慧型手機銷售為多的方向發展外,對應手機導入中高階零組件的需求性提升,也將驅動台灣相關零組件業者包括機殼、面板等業者,有更好的營運發展。

此外,從大陸消費者對手機的使用偏好,以及大陸業者推展新品時的聚焦與行銷規畫可得,為滿足大陸消費者對手機拍照、自拍等的高使用性,近年大陸業者無不把手機拍照功能視為優先宣傳與推廣重點,諸如華為與徠卡(Leica)攜手,訴求其高階P系列手機導入徠卡影像調校技術,做為此產品線的主要賣點外,另Oppo近年手機推展也均主打拍照功能。

而為更滿足拍照功能所需,大陸業者後續推展的新品訴求雙鏡頭應用的比例預計將持續提高,且預計雙鏡頭的應用性也將由現有高階手機獨有的情況漸漸擴大到中階手機上應用外,不乏業者甚以導入多鏡頭的應用為產品賣點,經此也將讓相機鏡頭、模組等業者後續的營運可有更好的斬獲出現。

諾基亞看好初版5G標準2017年底準時報到

諾基亞雖然先前對於非獨立組網型式的5G網路抱持保守看法,但其積極卡位市場的動作卻早已展開。

根據3GPP的規劃,將在2017年底完成全球第一版5G標準制訂,雖然近來業界對5G發展的討論持續加溫,但對於實際投資5G網路建設,卻也有許多雜音出現,因此,對於5G標準正式出爐之後,能否在2018~2019年鼓舞全球5G網路投資升溫,電信業者的動作是否將因此轉趨積極,也成為業界觀察重點。而電信網路設備大廠諾基亞(Nokia)就表示,看好5G New Radio (NR)非獨立組網標準將在201712月準時完成推出,而也看好在2018年開始,多個地區國家電信業者將會展開5G網路試驗組網,並在2019年正式啟動建置。

事實上,諾基亞雖然先前對於非獨立組網型式的5G網路抱持保守看法,但就近期諾基亞的動作來看,其積極卡位市場的動作卻早已展開。諾基亞在先前就表示,5G產業發展持續加速的動能高於諾基亞先前預期的強度,不論是在美國、大陸、南韓、或其他地區,都可以看到更積極布局5G的動作開始展開。

而也因為5G加速發展的動能高於預期,諾基亞近來也開始釋出訊息呼籲各國政府,應正視因應5G發展所需無線頻率資源規畫,各國主管機關應加速釋出核發不同頻段的頻譜,讓業者得以應用不同頻段進行5G網路試驗實驗,這將有助於電信業者評估規劃未來5G網路與服務發展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諾基亞特別強調,就5G基礎建設的發展來看,將不只限於Small Cell基地台的建置,這其中牽涉的整體網路架構升級轉型層面將會更廣。而諾基亞先前透過推出5G First端到端解決方案,進一步建立豐富實測經驗,並由此取得大量豐富的分析結果。

以諾基亞5G First端到端解決方案涵蓋內容項目來看,其中包括高頻無線傳輸、Massive MIMO與波束成型(Beamforming)技術、比較5G非獨立組網與獨立組網效益差異、5G Small Cell布建、雲端化核心網路與Cloud RAN技術等等。

[Home]


2017/08/09 2.2.3.6. iPhone 7系列在美以81%佔有率 成2Q17最常見的iPhone機型 [ 電子時報 張興民]

iPhone在美國的手機市場魅力不減,iPhone 7系列不僅成為成為最受歡迎的iPhone手機,同時也吸引愈來愈多的Android用戶使用。

蘋果(Apple)iPhone 7系列已成為美國最常見的iPhone機型。根據調研機構Consumer Intelligence Research Partners(CIRP)的調查,2017年第2季美國iPhone使用機型中,iPhone 7/7 Plus共佔81%,其中前者佔46%,後者佔34%

2iPhone 7系列的市佔率比第1季更高,進一步壓低iPhone 6/5s等舊款的市佔率(不包含iPhone SE),甚至iPhone 5s2017年第1季開始便消失於市佔排行榜中。在2016年第2季時,舊款iPhone的市佔率仍有34%,但今年同期僅剩19%,可見iPhone世代正快速汰舊換新中。

大尺寸的Plus機種在2017年第2季的市佔表現,同樣優於去年同期,但略遜於2017年第1季的表現。大尺寸Plus機種在市場上受到歡迎,對於iPhone平均售價助益良多,iPhone2017年前兩季的平均售價優於去年同期。

舊款iPhone退出市場的主因,CIRP認為乃消費者傾向直接升級購買iPhone 7系列。第2季新增iPhone 7系列使用者中,有10%iPhone 6s系列升級而來、32%iPhone 6系列、有34%iPhone SE或是更舊款的iPhone,更有20%來自Android手機使用者。

CIRP特別強調,iPhone對於Android使用者愈來愈有吸引力,因為前三季中,僅有14~17%的使用者「投效」iPhone,但本季已來到20%。依照蘋果目前拉長iPhone產品更新週期、近幾款iPhone市佔擴大等表現來看,消費者棄Android而就iPhone的趨勢,將有助於蘋果推出新iPhone的布局。

[Home]


2017/08/09 2.2.3.7. 郭董大將掀i8內幕 爆貴主因OLED良率低 [ 蘋果日報 劉煥彥、林文彬]

市場先前傳出OLED版新iPhone售價超過1000美元(約3萬元台幣),原因可能揭曉了。中國手機資訊網站「快科技」報導,鴻海(2317)旗下富士康夏普手機事業部總經理羅忠生周日在微博指出,iPhone 8之所以售價高昂,是因為獨家面板供應商三星電子目前生產的OLED面板良率只有60%

三星良率僅60%

另外,蘋果對iPhone 8外型的高要求導致三星不容易切割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加上OLED面板成本本來就高,也是i8售價高到嚇人的原因。

羅忠生說:「異形OLED的良率只有60%!看來異形切割的難度確實很大,當然成本也不會便宜,估計iPhone 8不便宜。」不過,也許是資訊敏感,羅忠生幾小時後就刪除這篇文章。

另外,夏普在缺席中國手機市場4年後,昨天在北京發表重返中國市場的第1支旗艦手機AQUOS S2,主打5.5吋全螢幕,後鏡頭為1200萬加800萬畫素雙鏡頭,前鏡頭畫素為800萬。夏普目標是在20183月底為止的2017年度,手機出貨量成長40%100萬支以上。

[Home]


2017/08/09 2.2.4.1. 元太售Hydis廠房 損失1.7 [ 經濟日報 李珣瑛]

元太科技昨(8)日公告,南韓子公司Hydis董事會決議,將與SK Hynix(海力士)簽約,以300億韓圜(約新台幣8.7億元)出售Hydis廠房。這項交易處分損失59.2億韓圜(約新台幣1.7億元),最遲本季認列。

元太表示,Hydis董事會在2015年初決定關廠,將出售廠房列為處置計畫。過去二年元太陸續將Hydis設備報廢認列,現在將位於海力士園區內的廠房出售,為這項台韓併購案劃下句點。

Hydis位於利川占地4.3萬坪的廠房,以平均每坪69.1萬韓圜出售,總交易金額約新台幣8.7億元,扣除帳上成本,虧損1.7億多元。

元太第2季財報尚未出爐,法人分析,元太若將出售Hydis廠房的虧損在第2季認列,恐導致半年報失色;若是來不及,最遲也會在本季財報認列。

Hydis原是海力士半導體(Hynix)旗下TFT LCD面板事業對。元太表示,這項交易僅是出售廠房建物,主因Hydis並未擁有廠房的土地所有權。該廠房使用逾20年,若繼續持有,維修改善費用高,若繼續閒置,仍將產生土地使用租金、基本水電管線等費用,經評估後,即使出現1.7億元處分損失,尚屬合理。

元太強調,Hydis完成關廠及出售廠房後,將轉型為廣視角技術FSS(邊界電場切換技術)的專利授權公司。

針對迄今不願接受關廠資遣、持續抗爭訴訟的Hydis勞工。元太指出,期望勞資雙方朝務實方案協商方向,儘快重新展開協商對話。

癥結...企業文化迥異

十年前,元太向南韓法院買下破產的Hydis三座面板廠,走過辛苦的整頓期,後來Hydis一度鹹魚翻生,由於掌握邊界電場切換技術(FFS)的獨門技術,大賺專利授權金收益,但最後仍不敵產線老舊、生產成本高,走上關廠之路,成為跨國併購失敗案例之一。

200711月,元太宣布買下Hydis三座TFT面板廠,成為國內中小尺寸面板廠擁有最多產能的業者,並首度躋身全球前三大中小尺寸TFT面板供應商。當時不少人質疑,如何融合台、韓不同的企業文化,將是元太嚴峻考驗。

南韓工會作風強悍,早在元太20085月自南韓法院接手前,Hydis員工在4月就進行長達82天罷工,即將入主的元太下馬威。

當時身兼元太及Hydis董事長劉思誠,除要忙著全球拜訪客戶,為與Hydis員工加強溝通,多次造訪南韓。後來在聲明堅守「No workNo pay」原則後,工會結束罷工,並與資方簽定「三年不罷工」的協議。

由於Hydis的產線不具市場競爭性,南韓人工成本又比台灣貴1.5倍至二倍,Hydis獲利僅曇花一現,終致造成累計虧損,在2011年減資63.5%,彌補虧損大洞。雖然Hydis專利授權金在2014年為元太帶入35.6億元業外進帳,但最後仍難逃關廠止血的命運。

[Home]


2017/08/09 2.3.1. JDI整頓財務 傳鴻海注資 [ 經濟日報 余曉惠、易起宇、尹慧中、蕭君暉]

彭博資訊引述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顯示器公司(JDI)正與鴻海集團接洽,考慮接受其注資。日經新聞也報導,JDI正考慮向外部尋求注資,以整頓智慧手機螢幕生產業務、轉向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技術。

共同社報導,JDI董事會將於9日開會,敲定組織改造細節;報導未引述消息來源。這家由日立、Sony、東芝在2012年合併液晶事業成立的公司,近年來不斷虧損。蘋果等客戶正逐漸以OLED螢幕取代液晶面板,但JDI在這種螢幕上的技術卻遠落後於南韓對手,如今中國同業也砸大錢研發。

日經報導,JDI已規劃大規模改造計畫,物色能幫助穩固財務並協助營運的海內外投資人,希望最快在明年找到合夥企業。

JDI計劃縮減液晶面板產量,將在今年內讓石川縣的能美工廠停產,該廠未來可能用來生產OLED面板,數百名員工將轉移到其他附近工廠。

JDI也計劃裁員逾3,500人,主要為中國、菲律賓等國的代工廠員工,日本國內則尋求約250名的自願提前退休者,達成讓員工總數(3月底止為1.3萬人)減少三成的目標,削減每年近500億日圓的固定成本。

為因應資產減損和裁員,JDI今年度預料提列超過1,500億日圓(135億美元)的特別損失,並因此連續第四年虧損。

日刊工業新聞8日報導,中國面板廠天馬微電子已向JDI提出出資提案,京東方、華星光電也和JDI進行接觸,目的是向日本產業革新機構(INCJ)收購JDI35%股權。INCJ目前是JDI最大股東。

日本媒體昨(8)日報導,日本中小尺寸面板龍頭日本顯示器公司(JDI)財務問題遲未改善,有意考慮鴻海集團注資,並將在今日董事會討論。

對此,鴻海昨日未回應相關訊息。不過,業界樂見其成,若成局,有助擴大與重振日本面板業。

JDI+鴻海...雙強結盟 將創造雙贏

日本顯示器公司(JDI)是日本中小尺寸面板龍頭,蘋果占JDI一半以上營收,也是最大客戶。JDI主要供貨iPhone 77 Plus使用的低溫多晶矽(LTPS)面板,鴻海若注資JDI,可從下游組裝一路往上游做到面板,對提升鴻海毛利率有直接幫助。

JDI是標準的蘋果概念股,友達及群創因為沒有供貨iPhone螢幕,因此在蘋果訂單上沒有競爭關係。不過,JDI也小部分供貨LTPS面板給非蘋陣營,友達及群創在非蘋陣營與JDI是競爭關係,若JDI結盟鴻海集團,恐使JDI與友達及群創間的競爭更激烈。

JDI今年恐將連續四年虧損,由於年年虧損太過巨大,才會引入外部資金並實施重整。

JDI的最大威脅是三星顯示器的主動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螢幕快速崛起,成為全球中小尺寸面板龍頭,擊敗JDI。研調機構IHS統計,從去年第3季開始,三星在全球中小尺寸面板取得壓倒性勝利,市占率達31.8%,遠超過第二名的JDI與第三名的LGD加起來的總合28.5%

AMOLED快速興起,就是iPhone將在今年採用OLED螢幕,不再採用JDI主推的LTPS螢幕,由於蘋果占JDI營收一半以上,一旦失去最大客戶,JDI的未來營運更是黯淡。

JDI也想發展OLED螢幕,無奈JDI的技術最少落後三星顯示器三年以上,且需要龐大的資金,引入外部投資是JDI唯一選項。

[Home]


2017/08/09 2.3.2. 中華電拚併購 請出宋雲峰 [ 經濟日報 彭慧明、魏興中]

中華電信昨(8)日董事會公布重大人事案。現任投資執行副總經理郭水義轉任財務長,現任稽核長呂道鴻將於930日退休,由現任台灣國際標準電子董事長鍾福貴接任,投資執行副總(投資長)職務,由現任峰安投資顧問董事長宋雲峰出任。

宋雲峰是投資銀行界知名人物,他出任中華電投資長,未來在投資案、國際資本市場及各項併購案的策略備受矚目。

中華電董事長鄭優一手主導人事案。他表示,上任時就強調,數位匯流時代,中華電要與各產業結盟合作,包括物聯網、5G、人工智慧等項目,「收購投資」是重要策略,新任投資副總經理宋雲峰未來將扮演中華電對外併購的重要角色。

鄭優表示,看投資標的適合的項目,中華電、中華投資都可對外投資。過去中華電內部有研究院,研發出不少技術,中華電也鼓勵獨立成子公司,一開始就由中華電挹注基金,將來再引進外來資金、或股票上市櫃都有很好績效,未來借重宋雲峰在投資銀行的關係,也可望在新公司擴大規模時引進外來資金。

新任財務長郭水義與稽核長鍾福貴都是中華電資深主管。郭水義歷任中華電經營規劃處、投資處協理,會計處、投資處副總經理,也曾外派光世代子公司擔任總經理一年,對轉投資公司財務及績效評估有深入的觀察與看法;稽核長鍾福貴歷任經營規劃處副總經理、數據分公司、北區分公司總經理及總公司執行副總,後來轉任子公司台灣國際標準電子董事長,如今回任稽核長,希藉由其謹慎嚴謹工作態度,督導稽核工作落實執行。

值得注意的是,中華電董事長鄭優今年上任後,3月特地新設職缺「投資執行副總經理」職位,由郭水義擔任,短短半年不到,就由宋雲峰出任這項重要職位,過去他也兼任中華電子公司中華投資主管。

新任投資執行副總經理宋雲峰,是投資銀行、私募基金界名人。他曾是高盛亞洲區前副董事長宋學仁旗下大將,離開高盛後,轉戰荷銀、德意志銀行等投行擔任高層主管。宋雲峰現任峰安投資顧問董事長,業界人士表示,未來中華電併購、國際化策略值得注目。

宋雲峰國際歷練豐富 戰功彪炳

中華電信新任投資執行副總經理宋雲峰是台灣投資銀行界老將。早年宋雲峰曾是前高盛亞洲區副董事長宋學仁的愛將,在經歷戰功彪炳的職場生涯後,出任中華電投資長,頗有啟動中華電國際化發展的意味。

根據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資料顯示,宋雲峰為美國愛荷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曾歷任德意志銀行台灣環球銀行業務主管,荷蘭銀行台灣分行副董事長、董事總經理兼駐台灣投資銀行部門主管。

他曾擔任過高盛台灣執行董事及聯昌證券董事總經理暨台灣區投資銀行主管等職,目前為峰安投資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投行歷練超過25年,是資深投行界人士。

事實上,宋雲峰在投行界25年生涯中,在高盛就任職近十年,主導過包括華平私募基金入主華映、群創12億美元GDR(全球存託憑證)等大案;其他如2008年加入德銀陣營後的博智南山案,更是投行生涯代表作。

中華電家大業大 活化資產是要務

中華電信新任投資執行副總經理宋雲峰,原本低調兼任中華電信轉投資公司中華投資主管。2000年成立的中華投資,投資方向以海內外電信相關產業、網際網路與電子商務為主,近年專注培養「小金雞」,包括現在股后精測、GPS導航業者勤崴國際、興櫃股是方電信等,也是商店街的股東。

中華電目前帳面現金及約當現金約380億元,同時擁有大量不動產。業界人士指出,中華電雖「家大業大」,但多年前已表示「不賣土地」,因此新任投資長與財務長最重要的工作應該是活化資產,讓中華電財務調度更靈活。

宋雲峰雖然在中華投資內很低調,不過近幾年轉投資陸續上市櫃,也讓外界對中華投資的績效「精準」感興趣。中華電表示,將借重兩位新任財務主管的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期望能為公司帶來更靈活、更具前瞻性的投資新局。

中華電推如意卡 搶世大運商機

搶世大運商機,中華電信宣布與統一超合作推出如意卡(預付卡產品)的新儲值服務。

中華電客戶即日起可於全台超過5,100家統一超商,以ibon操作預付卡「即時儲值」服務,付款完成系統即自動加值,讓預付卡儲值功能更多元。

目前五家電信業者中,僅中華電還未開通超商加值服務。

中華電表示,預付卡有多種方案,計量型讓客戶自由選擇所需的上網量、通信費;計日型則是為行動網路高用量需求客戶量身打造。因即時儲值服務在ibon上線,近期到9月底,有獨家限時優惠和各種贈品。

[Home]


2017/08/09 2.3.3. 大陸政府恩威並施 美國科技大廠被迫助陸發展新興科技 [ 電子時報 楊智家]

大陸政府近年積極欲協助本土新興科技產業發展,但多年來技術仍無法跟上美國及歐洲等國業者發展腳步,不過大陸有恃無恐,因自身擁有全球科技企業也想擁有的龐大市場,加上政府具備可對海外企業實施賞罰的強有力政策機制,這都讓大陸政府掌握有利工具,可讓美國等海外企業不論是自願或被迫,多半會選擇與大陸政府合作,協助大陸發展新興科技領域。

根據紐約時報(NYT)CNBC報導,在此情況下,也導致近年即使美國政府憂心美國企業技術外流至大陸,恐導致國安疑慮及助長大陸科技實力茁壯,仍擋不了部分美國企業協助大陸朝新興科技領域發展、欲擺脫傳統製造業的趨勢,包括高通(Qualcomm)、超微(AMD)、慧與科技(HPE)、英特爾(Intel)、思科(Cisco)等美國科技大廠,近年均或多或少與大陸政府有所合作,在大陸投資協助其科技產業發展茁壯,其中又以高通的例子最為顯著。

高通為順利取得大陸龐大市場商機,近年頻頻與大陸政府及企業展開各項科技合作案。

雖然美國企業多年來基於憂心競爭對手壯大,因而會嚴密保護自家智慧財產權及商業機密,不過在面對大陸政府及市場下,美國企業卻變得無從選擇,為能夠獲得大陸政府青睞以換得可進軍大陸龐大市場商機,如今美國企業正被迫以調降產品價格、轉移技術、設立合資企業以及協助大陸本地企業等方式,做為換取可進軍大陸市場的條件。這也與目前全球多數行動裝置及PC均在大陸生產有關,導致高通等美國企業必須留在這塊市場。

美國企業的協助,也成為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欲確保大陸企業、政府及軍方,掌握人工智慧(AI)及半導體等核心科技領域技術計畫發展的基礎。但這也讓美國華府政界感到憂心,擔心美國的經濟利益會因美國企業種種與大陸政府合作的行為而遭侵蝕,國家安全同樣如此。

以高通為例,高通早在1990年代即有意進軍大陸市場,當時的美國政府也為高通進軍大陸推了一把,當時市場上正在起飛的手機市場主要採歐洲的GSM、而非高通採用的美國CDMA標準,當時高通創辦人Irwin M. Jacobs便積極向華府及北京進行遊說,希望能將此標準推向全球及大陸無線通訊市場,最終高通成功主導了全球3G4G行動技術服務標準,但當時大陸仍在苦於開發自有技術。

到了2013年,全球幾乎所有無線裝置都依賴於高通的晶片或其專利,有助高通囊括更高獲利率,但就在此時高通也開始面臨蘋果(Apple)、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等一線手機品牌大廠,以及大陸主要手機製造商組成的聯盟,向全球各地及大陸監管機構投訴高通收取過高專利費。

對此大陸政府感到憂心,擔心這些成本會限制大陸企業發展性,因此大陸政府在2013年底開始對高通展開調查,經15個月調查後大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NDRC)認定高通壟斷市場,遭判罰9.75億美元、高通也同意繳納罰款,並調降在大陸的晶片售價。

自此之後,高通開始與大陸政府愈走愈近,如投資1.5億美元協助大陸新創企業,並與總部位於北京的中科創達軟體公司合作開發無人機、虛擬實境(VR)眼鏡及連網裝置,並協助大陸政府開發超級電腦,並與騰訊及華為等大陸業者共同設立研究與設計中心。

高通5月時也同意與其他大陸國家支持的公司合組合資企業,用於設計及銷售面向消費性市場的智慧型手機晶片,以及協助大陸晶片製造更具競爭力,高通並承諾要將更多高階生產移往大陸,最新合作行動則是與大陸貴州省政府合作成立「華芯通半導體」合資企業,由大陸政府提供土地與融資支援,高通則承諾投資約1.4億美元取得少數股權。高通稱這項合作獲得美國政府批准。

高通之外,英特爾也與大陸合作打造高階行動晶片以與高通競爭,超微與HPE則與大陸業者合作開發伺服器晶片,等於為自有產品線創造新的競爭產品。未來美國科技業者與大陸政府的合作會對美國國安及經濟利益持續形成何種影響性,值得持續觀察。

[Home]


2017/08/09 2.3.4. iPhone進補 緯創7月創同期新高 [ 工商時報 翁毓嵐]

由於五大產品線出貨略減,緯創7月營收稍較6月下滑5.5%、達659.37億元,但仍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38.7%、站上今年以來單月營收第二高,更創下歷年7月同期營收新高;累積今年17月營收達4,276.9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3成。

在產品出貨部分,除了液晶電視維持與6月相當的25萬台出貨量外,筆電出貨衰減至150萬台、與去年同期持平,其它包括伺服器、桌上型電腦(桌機)及液晶顯示器,也皆較上個月小幅下滑,分別為15萬、110萬及55萬台,以致單月營收表現較6月縮減。

惟法人亦指出,緯創在本季受惠於來自蘋果iPhone非新機出貨加持,拉抬其在手持裝置營運動能較去年同期明顯增長,更帶動緯創在7月營收有高達近39%的年成長幅度,同時也讓緯創自今年以來,月月皆能有較去年同期營收達兩成以上、或超過3成的兩位數增長。

展望後市,緯創預期8月筆電出貨會再較7月小幅上揚,其它四大產品線則有持平表現;依循近年來的年度出貨高峰多落在910月,緯創預估今年第3季整體出貨表現仍較第2季增溫,其中筆電出貨預期將持平,伺服器則會較第2季成長,至於其它包括液晶電視、桌機及液晶顯示器等產品線,則能有與上季持平或小幅增長的表現。

法人則樂觀預期,緯創今年第3季在五大產品線出貨多有持平到小幅成長帶動,加上手持裝置產品在本季內出貨仍能持穩表現下,全年營運逐季走升的態勢可期,更有機會挑戰繼今年第2季刷新歷年單季營收新高後,再向上攀升創高。

[Home]


2017/08/09 2.3.5. 電視面板價跌 手機面板反彈 友達7月營收減 華映、彩晶翻揚 [ 工商時報 袁顥庭]

第三季大、小尺寸面板供需反轉,電視面板價格開始走跌,手機面板價格則是止跌反彈,面板廠營收表現也不同。友達(24097月合併營收為281.83億元,較上月略減1.4%。反觀華映(2475)、彩晶(6116)營收則是雙雙反彈,華映7月合併營收為28.44億元,較上月增加12.7%,彩晶7月合併營收約21.14億元,月增約31.7%。

今年大小尺寸面板走勢大不同,上半年電視面板淡季不淡,價格持續走揚,面板雙虎獲利亮眼。不過電視面板價格漲勢在6月告終、7月鬆動、8月跌勢擴大,表現旺季不旺。中小尺寸面板上半年處於傳統淡季,價格直直落,不過第二季跌勢縮小,第三季迎來旺季,8月手機面板價格可望反彈。

友達昨日公布7月自結合併營收為281.83億元,較上月減少1.4%,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5.0%。7月份整體大尺寸面板出貨量超過883萬片,較6月份減少2.2%。中小尺寸面板出貨量約1,529萬片,較6月份成長16.3%。

展望第三季,友達董事長彭?浪日前指出,第三季市場出現亂流,但是整體看法不悲觀,在短暫調整之後,旺季效應仍然值得期待。面板雙虎預期,第三季大尺寸面板出貨略增、平均出貨單價略減,中小尺寸面板出貨和價格可望雙雙成長。隨著189高屏占比面板在第三季量產出貨,整體需求轉強,手機面板價格也開始調漲。

華映公布7月份自結合併營收為28.44億元,較上月份增加12.7%,較去年同期合併營收增加21.1%。7月份大尺寸面板出貨量約為14.9萬片,較上月份增加26.8%,年增124%。中小尺寸面板出貨量約為2,235萬片,較上月份增加8.3%,較去年同期減少31.6%。

彩晶公布7月自結合併營收約為21.14億元,較6月份增加約31.7%,較去年同期合併營收增加約16.2%。7月份中小尺寸面板出貨量為3,952萬片,較6月份增加18.5%,大尺寸監視器面板及自有品牌產品出貨量15.1萬片,較6月減少9.9%。

[Home]


2017/08/09 2.4.1. 群聯衝刺高階技術 [ 經濟日報 簡永祥]

快閃記憶體控制晶片廠群聯(8299)昨(8)日在全球最大快閃記憶體技術盛會「2017年快閃記憶體高峰會(2017 Flash Memory SummitFMS)中,展出多項快閃控制晶片,包括UFS、固態硬碟(SSD)等高階新晶片,為下半年及明年營運添動能。

群聯昨天股價大漲,收434元、上漲20.5元,漲幅近5%

群聯下半年啟動新一代3D NAND支援的NAND Flash控制晶片。

群聯表示,在FMS大展上,群聯推出3D NAND製程最新高階快閃控制晶片,包括符合未來5G旗艦智慧型手機最高階UFS 2.1規格的快閃控制晶片PS8313,以及最新發表的UFS 3.0規格技術設計。

SSD方面,同步推出PCIe G3x4SATA III兩種規格的最高階8通道快閃控制晶片PS3112-E12PS3112-S12,這是群聯深耕高階SSD市場的重要新品。

群聯董事長潘健成表示,群聯在智慧型手機嵌入式快閃記憶體市場已取得高市占率,仍持續投資先進技術研發,符合高階智慧機種主流規格UFS 2.1雙通道的快閃控制晶片PS8313FMS亮相,將引領UFS讀寫速度推進至SSD等級,搭配NAND Flash大廠最新3D TLC技術,可提供高階智慧型手機達到最佳容量的性價比。

潘健成強調,群聯領先同業在第3季完成UFS 3.0控制晶片設計,贏得國際大廠認證先機。

最新UFS 3.0控制晶片的設計理念及技術,將是今年FMS的焦點。

[Home]


2017/08/09 2.4.2. 印度1Q17消費性快閃記憶體市場出貨量年減52% [ 電子時報 李佳榕]

2017年第1季印度消費性快閃記憶體(包含MicroSD SD卡以及隨身碟)市場出貨量下降52%,不過受到廢鈔政策實施影響,未來市佔變化將出現重大轉折。

受到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內建記憶體增加以及廢鈔政策(Demonetization)的影響,2017年第1季印度消費性快閃記憶體市場出貨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跌52%,而同一時期的MicroSD市場則是年減67%

根據印度產業調查機構CyberMedia Research(CMR)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第1季印度消費性快閃記憶體(包含MicroSD SD卡以及隨身碟)市場出貨量下降52%,不過與2016年第4季相比,該產業市場出貨量則有5%的成長。

CMR分析師指出,MicroSD卡在消費性快閃記憶體市場中為出貨大宗,受到近期智慧型手機內建記憶體儲存量增加,其出貨量也逐漸被削弱;2016年擁有8GB內建記憶體的手機出貨市佔達整體手機的38%,今年則是由擁有16GB記憶體的手機市佔居冠;然而,受到廢鈔政策實施影響,未來市佔變化將會出現重大轉折。

印度消費性快閃記憶市場龍頭為SanDisk2017年第1季市佔高達50%,較前一季成長10個百分點,2017年第1季出貨量則是成長26%。市佔第2、第3名的寶座則是分別由南韓三星(Samsung)及新加坡的Strontium拿下。此外,受到廢鈔政策導致存貨過剩影響,其他品牌的MicroSD卡出貨量分別在20164季及2017年第1季下跌27%23%

以出貨儲存量觀之,2016年第4季印度整體消費性快閃記憶體出貨量達181PB(petabyte),在2017年第1季的出貨儲存量更達到207PB,而在20171季出貨量名列前茅的隨身碟又以SanDiskCruzer Blade(SDCZ50)以及Ultra Dual Drive(SDDD2)兩款為最受歡迎的產品。

整體而言,儲存量達16GB的裝置仍為2017年第1季印度市佔最高的快閃記憶體產品,搶下印度39%的市佔率,出貨量成長達3%,有持續上升的趨勢;擁有8GB儲存空間的裝置則位居第二,市佔率達31%

分析師也指出,該產業市場將在未來幾季出現轉折性變化,原因在於印度消費者主要仍選擇價格10,000盧比(157美元)以下的手機,該類型手機使用的MicroSD卡也因此能擁有較高的出貨量;而未來Android系統、娛樂以及遊戲應用程式(App)將會帶動儲存裝置的市場需求,不過最主要仍以愛利用手機觀賞影片的消費者為最主要的成長動力。此外,由於4G電信服務方案逐漸普及,受到歡迎的4G手機也將帶動MicroSD卡成長。

 

[Home]


2017/08/09 2.5.1. 鴻海攜手洛克威爾自動化 樺漢可望間接獲益 [ 電子時報 杜念魯]

鴻海與洛克威爾之間的合作,能否為樺漢在市場上帶來更多的可能,值得留意。

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日前宣布將於美國進行大規模投資,並隨即選擇威斯康辛州做為灘頭堡,由郭台銘與威斯康辛州州長Scott Walker簽訂投資備忘錄(MOU),預計將在4年內完成100億美元生產園區的第一期工程。而正當市場為此投資案而一片沸沸揚揚之際,郭台銘又再度與總部位於密爾瓦基的洛克威爾自動化(Rockwell Automation)攜手,宣布將在智慧製造與工業物聯網(IIoT)進行合作。

洛克威爾自動化表示,鴻海在威斯康辛州所興建的新工廠,將與洛克威爾自動化攜手導入與智慧製造、工業物聯網(IIoT)概念相關的技術,為廠區提供最先進製造技術。同時,雙方也將合作開發和應用智慧製造相關的解決方案。另外,鴻海也將會與洛克威爾自動化共同致力投入於勞動力開發與培訓的相關計畫。

對於與洛克威爾之間的合作,郭台銘認為,透過鴻海集團在電子設計製造業的地位,再加上洛克威爾在全球工業自動化領域中的實力,相信雙方將一起把電子製造業的生產運營效率提高到新的水平,落實在智慧製造及中國製造2025等方面的願景。

在自動化生產製造的規畫藍圖中,若僅憑藉著鴻海本身的技術與經驗的一己之力,恐怕會在許多方面見絀。而攜手目前全球最大的工業自動化相關業者,一併進行與智慧生產及工業物聯網相關的產品、技術,甚至應用的推廣,對鴻海而言,不僅可以獲得許多技術、經驗甚至市場方面的幫助,而更無法忽視的則是藉由鴻海與洛克威爾之間的合作,能否為鴻海旗下的產業電腦業者樺漢,在市場上帶來更多的可能。

據了解,洛克威爾原本與台灣的IPC業者間就維持著一定的商業往來,一旦鴻海與洛克威爾之間的合作出現進一步的發展,是否將會對目前的市場型態造成影響,將會是值得觀察的部分。

另外,洛克威爾長期在工業自動化領域中發展,對工業自動化產業著墨甚深,且相關產品線從底層的繼電器、感測器、一路到控制器、人機介面,甚至頂層的管理系統等,布局相當完整。如果能透過這次與鴻海的合作,進一步與樺漢之間進行接觸,對於目前仍以生產製造為主的樺漢而言,在今後除了生產訂單方面的可能外,更重要的是對於樺漢轉往解決方案供應商方面的發展,勢必會帶來極為正面的挹注。

雖然鴻海與樺漢,對於和洛克威爾自動化之間的合作與今後發展均未表示意見。不過,市場認為,對於赴美設廠一事,鴻海勢必將以導入以自動化為主的智慧生產為基礎,鴻海本身在機器手臂或自動化生產上確實有相當的實務經驗,不過對於許多底層的關鍵,則仍須倚靠像是洛克威爾自動化這類具有悠久產業歷史與經驗的業者。與洛克威爾自動化合作,一方面對於之後在美國設廠,可以取得相關支援;另一方面也將有助於鴻海或樺漢,彌補在智慧製造或工業物聯網方面目前仍不足的部分。

至於訂單方面,雖然可能會有額外的挹注,不過由於這類代工訂單,多半都以長單為主,想要出現短期轉單的機會不大;另外,洛克威爾自動化原本就與德系工業電腦業者間有一定的商務往來,所以對樺漢而言,與其著重是否會因鴻海與洛克威爾自動化的合作帶來生產轉單的效益,不如討論在洛克威爾相關技術與經驗導入後,將會對樺漢在提供完整解決方案的發展方向上,帶來怎樣的成長。

[Home]


2017/08/09 2.5.2. 工業物聯網建立互通環境 為製造業創造無限可能 [ 電子時報 陳明陽、謝明珊]

工業4.0IIoT是製造業邁向數位企業的重要里程碑,並將促進產業創新。

物聯網(IoT)能改造組織內外程序,對製造業影響深遠。工業4.0(Industry 4.0)整合專為製造業量身設計的工業物聯網(IIoT),促進產業創新大躍進。未來製造業將日益智慧化,全然不同於今日的樣貌,具有無限發展可能。

Yourstory報導,儘管存在著各種定義,IoT基本上就是關於讓萬物具備能互相溝通的智慧,並在各種裝置內建收集及處理資料的感測器,可促進新的商業模式,協助企業更加了解其終端用戶,並提升整體價值鏈效率,對營收及利潤均會產生巨大衝擊。

IIoT代表製造業對IoT潛力的認知,涵蓋極度自動化(Extreme Automation)、工業機器人及智慧工廠等元素,以促進產業創新。而善用IIoT所產生的新典範轉移,即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亦即工業4.0,原本是工業大國德國為促進製造業電腦化而倡議的高科技策略,宣示從集中式(Centralised)轉變為分散式(Decentralised)製造。

2016Forbes的一份研究顯示,實施工業4.0的公司中,86%期待能因較低的成本及增加的營收而創造更高的利潤。而實際上,決定冒險嘗試工業4.0IIoT的早期採用者,已經因勞動力數位化、生產力增高、成本下降及客戶滿意度提升而開始受益。工業4.0IIoT正成為製造業邁向數位企業的重要里程碑。

工業4.0整合IIoT的資料及服務,並善用虛實整合系統(CPS),以建立能讓連網裝置互相溝通的網路,提供自動化及資料交換,協助製造商進行分散式決策、確保資訊透明度、建立互通性的環境、促進人機之間的技術協助。

精準農業、主動式設備監控及智慧工廠都是IIoT的應用實例。此外,歐洲飛機製造大廠空中巴士(Airbus)正應用IIoT建立CPS,工廠人員可透過平板電腦或智慧眼鏡掃描飛機,以確認飛機中所使用到的零件規格,如螺栓的類型;接著相關資訊便會自動傳送給工業機器人進行實際安裝。

此外,IIoT的創新也開發出新的應用領域及營收,例如具備IIoT的製造商,其工作人員可以透過虛擬介面,從遠端控制具備半自駕功能的遠端遙控機器人,在危險的環境執行包括水面下管道檢查、輸電線維護、化學工廠除役等工作。

研究機構麥肯錫(McKinsey)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討論到供應鏈4.0(Supply Chain 4.0)在消費性產品產業中,將如何實現自動化工廠,智慧機器將能提供包括產能資訊、行動入口網站讓客戶改變送貨地點、預測發貨及進行無人機外送。而工業4.0將能很快促成供應鏈4.0的實現。

因應客製化需求 整合自動化為最佳途徑

製造業將生產線自動化之前,必須先想清楚為什麼要自動化,以確保最高的投資報酬率。

100多年前Henry Ford創造第一條生產線,從此掀起製造業大革命,以最低的成本生產最多的汽車。如今,先進的設備推陳出新,例如機器人、可編程整合自動化皆有助於企業優化生產線,迅速而有效率的提供客戶優質商品,不過製造業將生產線自動化之前,必須先想清楚為什麼要自動化,以確保最高的投資報酬率。

The Manufacturer報導,當客戶要求高等訂製品,老式機器恐無法有效率的生產,製造商只好改裝舊有生產設備,把自動化整合到工廠之中。有些人以為改裝舊有設備是在走回頭路,最好的做法就是全面翻新,這是很嚴重的誤解。

事實上,只要成功改裝舊設備,不僅可以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還會降低未來維修的需要,為工廠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整合自動化可提高供應鏈各階段的生產效率,例如機器人可以把原料放到輸送帶上,在工作站之間傳遞物品,或者組裝零件。到了生產線的最後階段,機器人也可以協助包裝產品。

供應鏈每個階段都需要不同的技術,例如軟性機器人可處理易損的零件;視覺感測器可偵測瑕疵產品以維持品質,確保製造商提供最佳的產品給消費者。除了優化供應鏈,製造商也可以把自動化整合到管理流程。

電腦會負責收集、處理和儲存所有資料,接著傳給工廠管理者,協助進一步優化商業策略,這也難怪工業電腦對於智慧工廠至關重要;物聯網(IoT)所串連的機器也會在生產時溝通,進而簡化生產線流程來確保有效率的產出。

不過,製造商將生產線自動化之前須三思,以免血本無歸。製造商必須釐清自己為何想自動化,接著找出那些流程會從自動化升級獲益最大。

感測成為資料收集主流 產業邁向真正數位化

人類自從有文明以來,就開始使用工具來跨越極限。自從工業革命以來,機具、貿易、科技和生產都經歷劇烈改變,起初是蒸汽動力機具,再來是電動量產生產線,隨後還有電腦自動化機具。如今又有工業4.0,將帶領產業邁向真正的數位化。

The Economic Times報導,電腦出現後,設計產業從人工製圖晉升到電腦輔助設計(CAD),摩爾定律(Moores Law)驅動著科技革命,在製造流程掀起不少改革,包括電腦輔助設計及製圖(CADD)、電腦輔助工程(CAE)。後來還有電腦整合製造(CIM),直接把設計圖化為實體模型。

此外,產業也採用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將資源做最有效率和利潤的應用。不過,若設計、物料清單(BOM)和版本控制系統(SCM)缺乏整合,ERP並無法帶給企業真正的價值,這時候就有賴產品生命週期平台來弭平鴻溝。

隨著電腦運算能力持續提升,感測功能成為資料收集的主流,大數據分析為系統優化開啟各種可能性,加上5G通訊更是如虎添翼,企業終於可望達到真正的數位化,這些發展深深改變個別的企業,也改變了全球市場動態。

網路虛實整合系統(CPS)的概念出現後,工業4.0日益成形。網路實體系統,又稱「智慧」系統,無縫整合實體和運算元件,讓每個獨立系統或裝置都得以透過物聯網(IoT)搜尋、辨識或控制。

在工業4.0時代,3D印表機也會協助製造商把產品實體化,加上機器人和人工智慧(AI)技術,任何商品都可以透過網路下單製造,只可惜業界大多仍看不見3D列印技術的力量。採用工業4.0技術不只需要建立新系統和新技能,還要培養新心態和新文化。

智慧工廠以結構區分四大市場 看好分析領域大幅成長

從傳統切換到智慧工廠需要大量資本投資,以致智慧工廠採用率難以提升。

工廠視覺技術例如智慧攝影機需求看漲,可望帶動全球智慧工廠市場成長。據Digital Journal報導,產業界逐漸發現智慧工廠的效益,智慧工廠比傳統工廠更先進、更安全、更有效率。

智慧工廠仰賴自動化和高階微處理器等,可串連價值鏈的流程和元件,隨著產業者開始注重節能減碳和物聯網(IoT),智慧工廠也比傳統工廠更容易維護,讓製造業更有誘因切換成智慧工廠。

協作型機器人也是帶動智慧工廠成長的另一個要素,順應性裝配機器手臂(SCARA)和關節型機器人(articulated robots)等皆可提高生產效率。此外政府對節能減碳的要求越高,對於全球智慧工廠市場也是一大助力。

不過,智慧工廠需要更專業的勞工,但開發中國家尤其缺乏,這恐怕會是全球智慧工廠市場的阻力。再者,從傳統切換到智慧工廠需要大量資本投資,以致智慧工廠採用率難以提升。此外,相關設備缺乏標準化,也可能妨礙全球智慧工廠市場成長。

2014年全球智慧工廠市場達到519億美元,2015~2025年將以13.3%年複合成長率(CAGR)擴張。若以市場結構區分,這個市場可分成「連接」、「收集」、「分析」和「控制」,其中「分析」這一塊會以15.2%CAGR成長,2014年營收則是「控制」稱霸智慧工廠市場。

若以產業區分,2014年營收以汽車製造和運輸獨佔鰲頭,2025年底仍會維持領先地位,這是因為自動化和資本投資增加的緣故。若以地理區區分,2014年是亞太地區領先,佔全球智慧工廠市場39.0%,但中東和非洲正因為基礎設施發展而快速成長。

[Home]


2017/08/09 2.5.3. 人與機器人的高效合作 [ 電子時報 劉中興]

「面向工業4.0的高度網路化,自主控制的協作型機器人系統在工業領域將具有極大的增長潛力。」雄克抓取系統事業部總監Ralf Steinmann表示,在過去的9年裡,服務型機器人領域已經成為了一個快速變化、高度動態的市場。

最初,服務型機器人幾乎只存在於學校及研究機構,而今天科技巨頭如google,零售商如亞馬遜,甚至一些國家和聯盟如歐盟都投入了數十億的資金來發展服務型機器人。

機器人聯合會(IFR)的最新預估,將有超過15萬台新的服務型機器人用於專業用途,並在20152018年間會有約35萬台新型服務機器人用於個人用途。

今日服務型機器人已深入到各個領域,從國防工業、農業到汽車產業、醫學工程,甚至消費品。後者還幫助市場開闢了真空吸塵器和割草機兩個全新的細分領域。

服務型機器人目前可區分為家庭用途以及工業用途。若以家庭用途來說,簡單的家用機器人因為操作簡單及作用良好,加上大量生產等因素,售價為大眾可接受,在未來10年內普遍性及市場性都將逐漸提升。

但對於服務型機器人而言,未來最重要的是提高其應用效能,尤其是工業用的服務型機器人。與家用型機器人不同,服務型機器人的工業應用更為複雜,如若須配合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必須要同時針對特定的任務和環境使用。

未來在工業4.0的框架內,可預期的是,能夠自主操作的機器人,或可直接與人在同一環境中工作的機器人將成為智慧工廠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久的將來,特別是在裝配應用領域,機器人支援的協助系統的數量會急劇增加。

此領域的發展趨勢,將集中在感測器技術並一直到元件級的全面聯網和安全功能。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將會是以跨學科、跨公司的研發合作為其趨勢。而對於機器人發展中的抓取系統部分,雄克是在全球範圍內最有力的合作夥伴。

雄克是同時以工業機器人和工業服務型機器人領域的零組件供應商。擁有超過300款標準的電動模組,在抓取系統領域,雄克可提供最廣泛的機電元件供用戶選擇。在智慧研發、聯網性和彈性抓取系統零組件方面具備顯著優勢。尤其是雄克移動機械手和24V輕型機器手臂已經強有力地塑造服務型機器人。

雄克智慧模組在元件級別就已確定了條件、過程監控及通信,且操作非常簡單。比如,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就可以控制雄克Powerball輕型機器手臂或多功能雄克SVH五指手。未來ROS驅動將為更高級別的服務型機器人系統的集成提供便利。

服務型機器人在研發上最大的挑戰就是智慧感測器技術,安全和可靠的控制和軟體,以及故障安全通信,讓人與機器人能達成近距離的協同合作(HRC)。而雄克作為全球第一個推出安全抓取系統的公司,已經在這個領域內制定了標準。

雄克更在2017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展出直觀可程式設計且力量可控的嵌入式版本LWA4P Powerball輕型機器手臂,為人與機器人合作做好了準備。擬人化抓取臂擁有完全集成的電子元件,可選電動力控制、網路介面和電池支援24V的力矩電機。

它專為移動應用所設計,並且可通過智慧設備程式設計。組合雄克SVH五指機械手後能實現多功能抓取,即能夠連續地抓取完全不同類型的工件,沒有必要再中途更換機械手。

[Home]


2017/08/09 2.6.1. 特斯拉高利發債 擬籌15億美元 [ 經濟日報 任中原、徐嘉煜]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計劃首次發行普通公司債,募集約15億美元資金,以支持旗下首款大眾車Model 3的量產及其他擴張計畫。

特斯拉七年來曾八次透過股市集資,現在轉向債市。特斯拉主管本周將與全美投資人開會,初步提議票面利率約5%,與目前垃圾債平均5.4%的殖利率相當。

這是特斯拉首次發行不可轉換的公司債,買主只能得到利息收入,不能分享特斯拉股價上漲的好處,因此使一些先前購買可轉換公司債的投資人有些猶豫。

信評機構穆迪對這筆公司債的評等為B3,比投資級公司債低六級,已屬「垃圾債」等級,展望則為穩定。

穆迪指出,特斯拉雖擁有與蘋果及Google相當的品牌、產品及設施,但風險在於Model 3能否順利量產;除了本身能否快速增產外,還須考慮其他車廠也推出電動車的壓力。

Model 3的量產目標是201850萬輛,2020年達100萬輛。去年特斯拉兩款電動車的總產量為8.4萬輛。

2季特斯拉燒掉11.6億美元現金,擴張電動車產能及電池產量。第2季末公司現金額略高於30億美元,是一年多來最低水準;預估下半年的資本投資約20億美元,擴大Model 3生產線、大電池廠及超級充電網路的各項設備。

特斯拉並指出,計劃未來一年內在全球增設100處服務中心,並增雇1,400名技術人員生產Model 3。執行長穆斯克計劃生產半掛式卡車,預訂9月公開;之後是Model Y跨界(多用途)休旅車,預訂於2019年底推出。

穆斯克表示,特斯拉銷售Model 3時可以先取得車款,再向供應商支付貨款,便能加快資金周轉,使業績加速成長。

除了電動車外,特斯拉最近完成世界首件太陽能板屋頂安裝工程,並將在南澳設立全球最大電池設施。

鋰加工廠加速擴產 迎接電動車時代

路透報導,多家鋰聚合物加工廠同意與客戶簽訂長期合約,以獲得資金擴充產能,因應可能面臨的供貨吃緊情況。在全球積極減少碳足跡的前提下,預料這種電動汽車電池所需基本原料的需求未來數十年將大幅上升。

鋰礦雖不虞匱乏,但加工產能未必能應付需求。要說服大型鋰加工廠加速投資、擴充產能,電池製造商和車廠須先簽訂長期合約,而事實上一些廠商也已經開始行動。

名列全球四大鋰加工廠的美國FMC Lithium表示,已根據客戶的訂單擬訂業務擴展的時間表,首要任務為提供主要客戶高品質產品。

摩根士丹利預測,全球電動車產量和使用量在新車中的占比,將從今年的1.1%一路攀高,到2020年達2.9%2025年則為9.4%20501.32億輛新車中將有81%都是電動車。

電動車所需的鋰電池,使用碳酸鋰或氫氧化鋰,兩者合稱「碳酸鋰當量」。Roskill預估2025年全球對碳酸鋰當量的需求將達78.5萬公噸,與預期供應量相比短缺了2.6萬噸。產業分析師預計鋰產業在2025年前需要40億至50億美元資金挹注。

FMCAlbemarleSQM和中國的天齊鋰業等四家公司目前主導了市場,去年碳酸鋰當量產量共占全球的66%

[Home]


2017/08/09 2.6.2. Model 3將接棒iPhone 成為下一個改變世界的產品 [ 電子時報 楊步偉]

Tesla的平價車款Model 3有機會複製iPhone的成功模式,成為改變全世界的產品。

即將在2018年全面量產的Tesla平價車款Model 3,在2017728日舉行了Model 3的交車儀式。儘管首批交車的數量只有30輛,不過目前各界殷殷企盼Model 3量產的情景,和消費者在蘋果(Apple)2007年推出第一代iPhone問世的情景如出一轍。

對此The Verge網站整理出Tesla和蘋果的4項共同點,分別是讓產品更平價、推出空中下載(OTA)技術、兩家執行長都是行銷天才,且其產品皆有改變世界的能力。

首先,蘋果和Tesla都將產品價格降到更為親民的水位。儘管各界將iPhone視為中高階智慧型手機,不過其實已開發國家多數的消費者都買得起此便利的行動裝置。此外,蘋果在早期曾經把MacBook的價位從4位數降到3位數,好讓更多消費者都可以負擔得起個人電腦(PC)

同樣地,Tesla推出平價車款Mode 3也是電動車領域的創舉。儘管定價在3.5萬美元起的Model 3並不是市面上最便宜的汽車,不過Tesla將其全自動駕駛硬體Autopilot降到最低價格。

其次,蘋果iPhone也可透過空中下載定期接收軟體更新,而Tesla是車用空中下載的先驅。此外,Tesla新推出的空中下載功能,還包括出現新的更新時,Model 3的中央觸控螢幕會顯示通知,協助使用者立即安裝或排定稍後安裝更新。

再者,Tesla和蘋果的執行長都是行銷天才。儘管作風滑稽可愛的Musk,看似與善於運用華麗行銷詞藻的Jobs是天壤之別,不過雙方都是自家品牌的最佳代言人。

雖然Tesla的銷量仍遠低於傳統汽車,不過該公司的電動車銷量成長率已相當非常驚人,這與iPhone席捲了智慧型手機市場的路線非常類似。例如,儘管目前BMW和日產(Nissan)等汽車大廠都在打造電動車,不過某些消費者可能會認為只有Tesla的電動車會讓人覺得與眾不同,這和某些蘋果愛用者的心態類似。

最後,Tesla和蘋果一樣,都有改變世界的潛力。Google搜尋、iPhoneFacebook等問世後,已經改變了全球居民的生活型態。而Recode記者Johana Bhuiyan預期TeslaModel 3有機會帶來像iPhone一樣的革新。換言之,Model 3這項新商品,將可望重塑汽車產業型態。

[Home]


2017/08/09 2.6.3. 陸新能源車競爭力 世界第4 [ 工商時報 賴瑩綺、楊日興]

近日發表的「新能源汽車藍皮書: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17)」指出,受益於相關政策持續落實及新能源產品技術性能精進,中國去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綜合指數較去年提升5.5個百分點,至92.5,全球第4

不過,分項指標排名仍遜於汽車工業發達國家,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基礎仍不夠牢固。

綜合陸媒報導,根據報告排名,2016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綜合指數,美國排名第1,日本及德國分居23名,韓國第5。中國指數為92.5,較2015年的87高出5.5個百分點,全球第4

報告指出,中國指數成長主要得益於相關政策不斷落實及新能源產品技術性能的持續精進。專家也認為,隨著政府部門持續加強推動新能源汽車,加上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速度和市場需求量大幅提升,總體產業發展前景看好。

報告預計,2017年中國國產新能源汽車銷量為75萬輛,進口新能源汽車2萬輛,總計77萬輛。

據中國乘聯會最新統計,今年16月,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售15.88萬輛,較去年同期的12萬輛,增加31%。

不過,報告認為,即使綜合指數有提升,但分項指標排名均不高,與汽車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說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根基不夠牢固。報告稱,主要缺點為基礎競爭力較弱、成本偏高、基礎設施相對不夠完善,及關鍵技術水準有待提高。

報告建議,政策方面,雖然政策力度全球最大,但基礎創新環境不足。中國應形成有利於創新制度環境,同時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和通用技術突破政策的扶持力度。

產業支撐力方面,中國雖然有較強的全產業鏈配套體系,但主要在國內市場配套,進入國際市場配套體系較少,國際競爭力有待提升。同時,中國還需要繼續加強產業化服務平台、裝備開發和製造能力,以及企業前瞻性等方面投入。

此報告是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日產(Nissan)中國、東風汽車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針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狀況進行研究的年度報告,為第5屆發表。

美機構預測:2020年全球電動車 一半陸製

電動汽車市場未來或由中國大陸主導。美國諮詢公司AlixPartners日前發布預測報告稱,至2020年全球將會推出103款新型電動汽車,而其中49款將出於大陸廠商之手,約占據總數的一半。

新浪財經報導,AlixPartners預測中也稱,中國大陸計畫在2021年之前擁有近3分之2的世界鋰離子電池製造能力,並將注資支持大陸電動汽車品牌在當地的發展。

目前,大陸本土品牌的電動汽車雖在當地電動汽車市場擁有96%的市占率,但去年大陸總計僅銷售35萬輛電動汽車,該數字在汽車總銷量中占比低於2%,市場規模仍然不大。

雖然電動汽車尚未在市場中成為主流,但AlixPartners對其未來前景仍然看好。AlixPartners預測,至2025年,電動汽車在電池的生產成本將降低至與內燃機接近,造價降低後有助廠商調整定價空間,並使消費者提升對電動車認可程度。

同時,AlixPartners全球副主席John Hoffecker日前指出,大幅縮短電動汽車電池充電時間等技術因素,也將大大提升消費者對電動車的購買意願。

當前中國大陸知名車企如比亞迪、吉利在電動車市場已經多有著墨。此外,被吉利收購的知名瑞典車企Volvo日前也表示,在2年後公司將全面生產電動汽車,將內燃機驅動的汽車產線逐漸淘汰。

[Home]


Confidentiality Note
本郵件含有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機密資訊、或受法律保護之資料,唯有原發信人指定之收信人得閱讀或使用本郵件之內容。如您並非被指定之收信人,請立即將本郵件及所有附件予以刪除;請勿揭露、儲存或使用本郵件之任何資訊,並請您立即告知原發信人本郵件的傳遞錯誤。謝謝您的合作。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ny attach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from Inventec 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and/or privileged and intended to be solely for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s or entities named in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e aware that any disclosure, saving or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ttachmen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f you have received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n error, please notify us immediately, and delete the e-mail and attachments.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