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8 全球產業資訊

 1財經

  1.1國際

   1.1.1. 朝鮮半島緊張 金價猛漲  [經濟日報]

  1.2中國大陸

   1.2.1. 大陸實施資本管制 陸企投資一帶一路受阻礙  [電子時報]

 1展會

  1.1. 上銀新漢搶歐洲商機  [經濟日報]
  1.2. 英特爾IDF全面取消 IT產業盛會走入歷史  [電子時報]

 2產業相關

  2.1Cloud Computing

   2.1.1. 聯想砸360 開發人工智能  [經濟日報]
   2.1.2. 突破智慧家庭目前瓶頸  連貫可長期的服務是關鍵  [電子時報]
   2.1.3. AI技術不斷創新 醫療服務產業加快部署腳步  [電子時報]
   2.1.4. IDC:全球雲端IT基礎設施市場規模4Q16年增7.3% 全年成長9.2%  [電子時報]
   2.1.5. 雲端運算需求看俏 可望成NVIDIA重要成長動能  [電子時報]
   2.1.6. 克服延遲問題 迷你雲前景可期  [電子時報]
   2.1.7. 資金和人才大量湧入 大陸人工智慧產業有泡沫化危機  [電子時報]
   2.1.8. 國發會找聯發科勁敵高通合作? 張善政:宜謹慎小心  [工商時報]
   2.1.9. 投入開發金額占研發預算的20%以上 聯想擬投資12億美元布局人工智慧  [工商時報]
   2.1.10. 鴻海再砸4 笑擁FSK四成股權  [工商時報]

  2.2Smart Mobile

   2.2.1Wearable

    2.2.1.1. 仁寶奪蘋果智慧表訂單  [經濟日報]
    2.2.1.2. Pluto VR募資1,390萬美元 打造虛擬實境通訊平台  [電子時報]
    2.2.1.3. Apple Watch熱賣 仁寶代工鍍金 廣達產能滿載卻沒賺錢 外資質疑仁寶接單「錢景」  [蘋果日報]

   2.2.2Smartphone

    2.2.2.1. 聯發科 傳砍台積28奈米訂單  [經濟日報]
    2.2.2.2. 柔性記憶體讓可彎曲手機向目標再邁進一步  [電子時報]
    2.2.2.3. Nokia 9新機曝光 或與Galaxy S8打對台  [電子時報]
    2.2.2.4. 夏普康達智合作16年 蘋果供應鏈名單更受矚目  [電子時報]
    2.2.2.5. LGD 6月董事會將敲定蘋果OLED供應計畫  [電子時報]
    2.2.2.6. 中興通訊在美國手機市場展望看俏  [電子時報]
    2.2.2.7. 手機OLED貨源保衛戰 LGD可能成第二選擇  [電子時報]
    2.2.2.8. 無線充電標準各自為政 手機與車用市場皆是潛在市場  [電子時報]
    2.2.2.9. 易暈眩且內容少 手機VR裝置大衰退  [蘋果日報]
    2.2.2.10. 三星S8登台 90分鐘完售  [工商時報]

  2.3IT Industry

   2.3.1. 燒錢王轉運 京東方獲利爆發  [經濟日報]
   2.3.2. 蘋果高水準供應鏈管理 能否推廣  [電子時報]
   2.3.3. 夏普欲達成自有品牌電視銷售目標 恐小覷產能過剩風險  [電子時報]
   2.3.4. 鴻海邀搶親 軟銀給軟釘子?  [工商時報]
   2.3.5. 陸製造業高級技工 千萬人  [工商時報]
   2.3.6. 心元資本新創投資 再獲陸媒肯定  [工商時報]

  2.4Personal Computing

   2.4.1. 微軟Win10更新 A受惠  [經濟日報]
   2.4.2. 全球3D NAND大軍傾巢出 技術對決鳴槍 下半年產出可望大增 紓解供應吃緊狀況  [電子時報]
   2.4.3. 惠普、蘋果加持 廣達蟬聯2017AIO PC代工寶座  [電子時報]
   2.4.4. 蘋果Mac Pro更新慢:蘋果為Mac Pro更新慢致歉 推舊版升級、預告開發方向力挽專業用戶  [電子時報]
   2.4.5. 板卡前景不妙 退場警報再響  [電子時報]
   2.4.6. Intel讓個人電腦的回應速度提升到新境界  [電子時報]
   2.4.7. 聯想攜上奇 攻數位內容產製商機  [工商時報]

   2.5.1. 9年內美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銷量將成長300% 恐大幅衝擊勞動市場  [電子時報]
   2.5.2. 發那科推新機器人控制設備 處理速度提高1.5  [電子時報]
   2.5.3. 建立產業技術聯盟 助加速實現工業4.0  [電子時報]

  2.6Solar(Green Energy)

   2.6.1. 台達電整軍 衝刺車用  [經濟日報]
   2.6.2. Tesla:超級工廠為打造替代能源時代不可或缺之需  [電子時報]
   2.6.3. 從電視到照明 樂金強化OLED照明行銷  [電子時報]
   2.6.4. WiTricity與日產合推電動車無線充電技術 可望帶動電動車普及  [電子時報]

[Home]


2017/04/18 1.1.1. 朝鮮半島緊張 金價猛漲 [ 經濟日報 任中原、陳美君]

朝鮮半島緊張升高,加上美元、股市回檔等,帶動國際金價17日一度上漲到五個月來高點,逼近每英兩1,300美元大關。市場專家普遍看好後市,技術面也呈現多頭格局。

彭博資訊上周訪調市場專家的結果顯示,受訪者看好金價的程度已達201512月來最高水準,利多包括美元走軟,美股回檔,且聯準會(Fed)升息的利空已反映在金價上。若美國第1季經濟成長率偏弱,美元將再貶,金價將更強。

技術面顯示,金價已向上突破「布林通道」,是「關鍵性的多頭信號」,對價格構成支撐。高盛集團較為保守,對未來3612個月的金價預估分別是每英兩1,2001,2001,250美元,都低於目前價位。

南、北韓情勢17日降溫到「喊話」程度。白宮初步研判北韓16日發射失敗的是一枚中程飛彈,而非洲際飛彈,使美國總統川普立即採取報復行動的風險下降。

美國副總統潘斯17日前往南、北韓停戰區時,鼓勵中國對北韓「施加不尋常的壓力」,促使金正恩放棄核武及導彈計畫。他也警告,美國對北韓的「戰略耐性」時代已告終,美國正在評估所有選項。中國外長王毅及因應北韓核子事務首席特使武大偉都要求與北韓官員開會,北韓卻置之不理,令各界質疑中國對北韓的影響力。

彭博資訊報導,川普正在評估避免北韓取得以核彈攻擊北美的能力,川普也仍願意考慮採取軍事行動,包括突襲,以反制北韓使朝鮮半島陷入動盪的行動。

朝鮮半島情勢持續推升金價。紐約金價現貨17日一度上漲0.8%,報每英兩1,295.56美元,為去年119日來新高,之後小幅回檔。

澳洲國民銀行、瑞士銀行、德國商銀等三家外銀,以及國銀龍頭台灣銀行均持續看多黃金,認為未來有機會漲破1,300美元大關。



[Home]


2017/04/18 1.2.1. 大陸實施資本管制 陸企投資一帶一路受阻礙 [ 電子時報 劉世平]

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大陸企業,很大程度上都仰賴本土金融機構融資。

對不少大陸企業來說,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經濟戰略計畫,原本可以說是一場及時雨,幫助他們在因為本地經濟趨緩導致業績下滑後,能夠有機會另闢收入來源,不過現在一些陸企卻感到憂心忡忡。

根據南華早報報導,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專案的大陸企業,很大程度上都得仰賴本土金融機構融資。但是在大陸當局自2016年下半為了抑制資金外流而實施嚴格的資本管制後,這些融資資金匯出所需要的批准時間被拉長,導致企業們叫苦連天,畢竟資金1天不到位,工程就得延宕1天。

跨國會計事務所BDO大陸非公司董事總經理Clement Chan表示,現在很多與一帶一路相關的民間企業,都因為融資資金卡在審核過程而傷透腦筋,因為他們就算等上3~6個月,還不見得有辦法見到資金匯出,而在過去最多也只需要2個月就能獲得批文。

大陸當局雖然沒有禁止海外投資,但是緊縮資金匯出的規定已經讓企業的海外建設專案受到相當大阻礙。Chan指出,目前的情況是只要是有大額資金匯出需求的企業,特別是超過500萬美元以上者,就必須提交更多文件和提出更詳盡的說明以供審查,和過去的作法大相逕庭。

Chan表示,當局之所以嚴加控管資金匯出,無非是因為怕企業假借投資為藉口把錢移往海外,而看起來2017年底前要見到規定鬆綁機會不大。

報導指出,現在企業若想匯出10億美元以上資金至海外,可以說完全不可能,因為如此龐大的金額會被當局視為與本業無關。

專門協助企業處理建設融資問題的跨國律師事務所Pinsent Masons合夥人John Yeap表示,對一帶一路建設專案感興趣的大陸企業非常多,而且他們對參與一帶一路的熱情至今並未明顯消退,但是匯出資金必須對當局詳加解釋這件事,已經令他們感到相當困擾。

[Home]


2017/04/18 1.1. 上銀新漢搶歐洲商機 [ 經濟日報 謝艾莉]

全球注目的工業4.0大展、德國漢諾威工業展將於下周登場,今年展覽的三大亮點為數位分身、協作機器人及人工智慧,台灣參展廠商包括上銀(2049)、台達電、新漢、威強電、神達等。

廣達集團旗下廣明光電轉投資的達明機器人也首次參展,台灣大廠積極搶攻歐洲工業4.0商機。

主辦單位漢諾威展覽公司表示,漢諾威工業展為全球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國際工業展覽,展出陣容包含自動化技術所有面向,從感測技術到協作型機器人,產品製造軟體到工廠控制、端對端資料連結的所有解決方案到人工智慧發展平台。

今年展期為424日至28日;去年有來自75國、5,200家廠商參展,如德國工業巨擘西門子、美國微軟、IBM、機器人大廠KUKA等,台、韓、中國大陸、奧地利、荷蘭等國設置國家館,到場買主超過18萬人次。

工業電腦廠新漢、威強電多年來均參加這項大展,近期新漢更攜手大陸機器人控制器龍頭大廠中國固高科技,在重慶設立合資新公司新固興公司,積極搶入大陸的工業自動化商機。

廣明推出的自有品牌達明機器人也動作頻頻,這次將展出完整的系統解決方案。達明表示,今年是推廣年,初步鎖定台灣廠商,未來將進攻全球市場。

上銀每年均大規模參展,今年將展出最新技術。據了解,上銀除一般工業製造使用的螺桿及滑軌,也在半導體市場深耕,著手進行2奈米製程開發。另有晶圓機器人、氣浮軸承等半導體專用解決方案,供應已量產的晶圓製程使用。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至2019年全球將有約140萬台新世代工業機器人在工廠服務,將有大量的協作機器人在人類旁邊工作。

[Home]


2017/04/18 1.2. 英特爾IDF全面取消 IT產業盛會走入歷史 [ 電子時報 陳玉娟]

英特爾將發布IDF取消的重大決定,2016年場次成為末代IDF

因應全球景氣與產業變化劇烈,網路訊息傳遞快速,供應鏈盛傳全球IT科技產業盛會、迄今已舉辦20年的英特爾開發者論壇(IDF)將走入歷史,原本訂在20174月與8月的大陸深圳、美國舊金山場次已取消。英特爾停辦每年展現技術實力的IDF,備受業界關注,英特爾對此消息也確認,並表示稍後將公布相關細節。

英特爾IDF1997年誕生,起初為英特爾內部工程師會議,由於英特爾技術實力覆蓋全球IT與半導體產業,後來演進為全球科技盛會,所揭露的平台、技術等解決方案,成為產業重要發展指標。

IDF早年是每年舉辦2(春季、秋季),分別於美國、台灣及大陸召開,2000年之後於印度、日本、南韓、以色列、巴西、烏克蘭及捷克等地不定期舉辦較小規模場次,2007年起IDF調整為每年3場,分別在大陸、美國及台灣舉辦,但在2009年取消台北場次,英特爾在台灣將重心投入COMPUTEX

英特爾IDF被全球軟、硬體業者視為是年度最重要的技術展會,近百場非公開研討會,更是英特爾旗下所有事業群與全球供應鏈、媒體與投資法人交流的重要場合,2009年起只剩下大陸與舊金山場次,前者聚焦大陸當地產業需求,後者則以新技術產品與前景展望為主。

供應鏈業者表示,近期英特爾告知將取消深圳、舊金山IDF,未來將針對重要產品與相關合作生態鏈,個別舉行技術研討會或發布會,顯見英特爾重大策略轉向與產業劇烈變化。事實上,IDF已難適時充分展現英特爾最新技術與平台產品,不如將資源火力投入在各領域與產品,針對相關供應鏈提供更完整與深入的訊息,發揮聚焦效益。

英特爾PC新平台發布將攜手供應鏈在台北COMPUTEX、美國CES或德國Gamescom等國際展會發布,先進製程與晶圓代工等相關半導體策略亦會舉辦研討會,如3月底在舊金山所召開2017年英特爾技術暨製造日,同時針對近年所聚焦的5G、人工智慧(AI)VR、自駕車、雲端應用、物聯網等重要領域與議題,英特爾積極參與西班牙MWC、大陸電子信息博覽會等全球相關展會,亦在各重要區域召開大會。

供應鏈業者認為,產業發展與網路訊息傳遞快速,英特爾忍痛取消IDF,是不得不為的重大決定,可看出執行長Brian Krzanich努力扭轉外界認為英特爾是轉身緩慢的大象的刻板印象,除大刀闊斧整頓組織與修正產品目標,也開始改變不合時宜的策略與慣例,這2年是重整過渡期,預計2018年將是英特爾轉型收效關鍵期,可望在PC以外領域如5GAI等新戰場佔有一席之地。

[Home]


2017/04/18 2.1.1. 聯想砸360億 開發人工智能 [ 經濟日報 蔡敏姿]

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楊元慶日前表示,未來四年聯想將在人工智慧、物聯網和大數據方面投資超過12億美元(約新台幣366.8億元),占總研發預算的20%以上。

智通財經網報導,至20213月之前,聯想集團研發開支將約為60億美元,其中有超過兩成將用於人工智慧及物聯網等研發項目。

聯想集團收盤價港幣5.08元,下跌0.78%

同時,聯想集團將與谷歌、亞馬遜在產品開發方面合作,促使來自智慧手機和其他新業務的營業收入占總營收的比率能提高至50%。目前,上述比率為30%

楊元慶預期,未來筆記型電腦將變得越來越個人化,集團為開發人工智慧技術的終端,計劃與美國企業開發新軟體,同時會尋求開發新系統,利用人工智慧技術連接個人電腦、電視、智慧電話及車載娛樂設備。

這不是聯想集團第一次展露出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野心。新浪財經報導,201611月,聯想集團請來前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芮勇將擔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在加入聯想之前,芮勇在微軟任職十多年,領導關鍵的人工智慧團隊和研究院的所有工程團隊。

今年2月,聯想集團也在其20163季財報中提到,集團將開發新的智慧設備,由雲提供支持並配合雲服務。此外,集團正在探索智慧家居、智慧辦公室、智慧醫療及其他領域。

一個月後,聯想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由曾擔任德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的徐飛玉作為副總裁負責實驗室的研發工作。

[Home]


2017/04/18 2.1.2. 突破智慧家庭目前瓶頸  連貫可長期的服務是關鍵 [ 電子時報 王君毅]

華為固定網路產品線OpenLife智慧家庭總經理曾小龍表示,智慧家庭產業最終價值的呈現型態,必將是最底層的服務體系與所有家庭有更緊密的結合性出現。

華為固定網路產品線OpenLife智慧家庭總經理曾小龍表示,智慧家庭概念推展迄今已有20餘年的時間,雖然迄今市場未見起飛,但隨著家庭網路佈建更為成熟普及,同時相關智慧家居終端系統建置商的服務範疇與區域市場更緊密整合,已讓智慧家庭市場有更好的發展空間與機會出現;然在此波居家電子由類比朝數位轉型,且進一步驅動智慧化升級的需求性出現的過程當中,引領市場再成長的關鍵已非單純產品須具備連網功能而已,如何提供的最終用戶更有價值的服務與應用,成為市場能否進一步拓展的重要關鍵。

他認為,智慧家庭市場規模雖然龐大,然目前仍有相當的瓶頸需要克服,其中目前智慧家庭網路建構、場景化技術缺乏統一規格的平台;相關安全監控系統建制與人工智慧(AI)、雲端運算輔助結合的應用加深,但終端系統建置商對相關人工智慧與雲端運算的認知與技能仍嫌不足;當居家走向全智慧化生活的設計,但如何對電、水、瓦斯等使用的重新設計等,仍成為影響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另智慧家居發展除仍缺乏可靠的服務支撐業務,同時現有國際大廠推展的智慧家庭平台多仍有盲點存在外,以現有4G網路使用性為例,當消費者使用的4G網路出現故障時,其主體維護的責任落在電信業者身上,但家庭網路的維護責任卻是家庭本身,且在服務內容歸屬仍不明越的情況下,也讓智慧家庭欲進行大規模業務推展仍缺乏基礎。

此外,當今智慧家居市場雖看似更為起飛,但其本質上仍屬一次性商品交易與買賣型態;但事實上,以大陸市場為例,一般家庭對智慧家居的需求並非單一產品,而是連貫、可確保長期服務的型態與服務,且範圍涵蓋,安防、娛樂、能源、物業等層級。

他強調,智慧家庭產業最終價值的呈現型態,必將是最底層的服務體系與所有家庭有更緊密的結合性出現,且此結合性越緊密,可創造的價值才會越大。

打通智慧家庭最後一哩 華為力推OpenLife智慧家電

華為繼在電信設備、智慧型手機市場站穩腳步後,為擴大營運服務構面建構無線生態整體供應鏈體系,華為近年在電信設備後端的軟體與服務應用市場的布局與支援性轉趨積極,除將跨足影音內容聚合服務業務系統建置,藉此協助電信業者推展影音加值服務的便利與速度外,另其也積極投入智慧家居市場布局,並推出OpenLife解決方案,初期並鎖定取得電信業者合作為主要目標市場。

環球資源(Global sources)電子展於16日在香港亞洲國際博覽會展開,會中華為固定網路產品線OpenLife智慧家庭總經理曾小龍發表演說時表示,華為決心跨足智慧家庭領域市場經營後,初期將以家庭網路服務做為起點,並以此視為僅次於有線寬頻、4G/5G無線網路後的第三張網路體系,且在投入系統佈建同時,華為也將與相關硬體、服務供應商合作形成綜合業務體系,藉此讓華為具備進軍智慧家庭的基本條件。

他指出,從電信業者的角度看待數位家庭產業,雖然電信業者的固網、無線網路雖已相當普及,且無論對應B2BB2C的業務均已有相當成熟的要件,但在B2H(Business to Home)的範疇當中,此市場雖與一般消費者的生活息息相關,但礙於此市場服務的分散化,讓當今智慧家庭的服務基礎仍相當貧乏,以家庭為單位的消費能力也未被充分發掘。

也因此,從現有華為核心的運營主體往下看產業需求可得,華為除與電信業者合作推展電信系統設備、智慧型手機終端等業務外,當華為跨足智慧家庭業務,也將與其他企業網路體系包括地產、能源等業者合作,共同將其數位化後的成果結合電信系統導入家庭服務領域外,另他也承諾,智慧家庭的生態系統並非技術問題 而是利益分配問題,除如何讓產業價值鏈各環節的業者在技術發展上能平行又能相互開放交流外,讓各方利益可得到均衡,也將成華為推展智慧家庭解決方案的主要聚焦之處。

曾小龍表示,華為與電信業者合作進入智慧家庭市場,絕非將僅跨足基礎網路連結業務,而是希望如何從家庭角度找出具商機的價值性,同時針對不同市場需求推出服務,如新加坡的電信加值服務有很大的區塊落在養老服務,而南韓市場則可以家庭主婦的需求為優先考量,另大陸市場在智慧家居市場區塊有龐大的需求性等。

他並指出,華為跨足智慧家庭市場其實已具備相當的條件,除華為自有晶片設計能力,同時有自家手機終端產品可做支撐,另華為手機已內建的Homecare等應用程式,且透過雲端釋出SDK套件供相關配合廠商使用外,另華為新推的OpenLife解決方案主要是以網管為核心所建構出的物聯網(IoT)通道,配合雲端應用,可協助電信業者建構及開發智慧家庭營運體系。

他進一步表示,Openlife是華為針對電信業者所提供的智慧家庭解決方案,目前主要專注B2B業務推廣,其主要以電信業者建構的網路為核心,從而協助客戶建構家庭物聯網通道,並透過華為建構的生態體系,滿足終端客戶對智慧家庭的需求。

他認為,智慧家庭欲真正蓬勃發展,關鍵仍在於應用,同時提供不同的硬體最大接入網路的便利性,且除機制外,智慧家庭的真正價值仍在於內容,其並可可分別區分成連結、應用與服務兩大生態體系,當中他提醒,連接並不能直接產生價值,唯有轉化成應用服務,才有價值意義。

此外,他認為一旦經由OpenLife解決方案建立智慧家庭生態圈,業者將可提供消費者三大服務,包括前端控制、裝修設計服務、後端控制等服務;不過對華為而言,考量智慧家庭因涉及資安問題,讓目前各國對智慧家庭的發展有相當的法律條件規範,且基於安全出口考量多獨立管制,因此華為初期也將鎖定以大陸為主要目標市場,中長期則依循大陸一帶一路的策略循序推廣,並希望在俄國、西班牙等地能續建立業務舉點,另東南亞地區如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中東地區,也會是華為下一步考量投入的市場。

[Home]


2017/04/18 2.1.3. AI技術不斷創新 醫療服務產業加快部署腳步 [ 電子時報 劉慧蘭]

醫療機構可以使用AI開發自我診斷和治療工具,提供更個人化的服務。

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正以極快的速度席捲醫療服務業,想要搶佔先機的醫院已然明白,不僅ITAI將成為整個組織的關鍵元素。醫療數據管理分析服務公司Health Catalyst執行副總裁Dale Sanders認為,機器學習進化的速度比起摩爾定律(Moore's Law)之於晶片將有過之而無不及。

HealthCare IT News報導,隨著新世代患者和醫師、護士、專家,行政人員進入醫療服務業,以科技為導向的醫院正積極針對特定使用案例部署認知運算和機器學習這兩項技術。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和南卡羅萊納州提供醫療服務的非營利醫療體系Carolinas HealthCare資訊分析長Craig Richardville表示,想要成功應用AI和機器學習,除了學習如何使用,還必須了解這些技術與市場、病患人口的適用。

Richardville指出,Carolinas HealthCare正致力於開發自助服務應用軟體,針對特定情境提供病患自我診斷和自我治療工具,讓臨床人員透過科技輔助判斷正確的治療方法。醫院也希望透過AI,將病患資訊從龐大的資料或倉庫中擷取出來,目前卡羅萊納州醫療院所的病患相關資訊,只有20%儲存在電子病歷中。

Change Healthcare資深副總裁Stuart Hanson則指出,收入週期是另一個可以應用機器學習的成熟領域。醫療機構已走向資訊化,下階段就要從個人化的角度著手。Hanson舉例,醫院可以利用機器學習進行預測並傳送與病人相關的智慧簡訊,例如健康和預防提示、價格透明度。此外,還可進一步了解病患與付款明細類型的互動,減少無用的計費相關成本。

摩爾定律是英特爾(Intel)聯合創辦人Gordon Moore1965年提出對於電腦晶片進化的預測,也就是每2年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會增加1倍,這項定律過去50年一直有效。基因體研究也在過去50年出現長足進步,2007454生命科學公司使用新一代定序儀對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James Watson進行DNA定序,成本為200萬美元,遠低於2003年人類基因體計畫花費的30億美元,如今成本已降至1,000美元,未來將朝100美元邁進。

AI正快速爆發,醫療服務提供者很快將能夠藉由DNA診斷疾病,而產業也正努力開發更快、更好與更便宜的技術。

[Home]


2017/04/18 2.1.4. IDC:全球雲端IT基礎設施市場規模4Q16年增7.3% 全年成長9.2% [ 電子時報 茅堍]

2016年第4季全球端IT基礎設施市場規模成長幅度放緩至單位數百分點,僅達7.3%2016全年規模也僅成長9.2%

受到2016年第4季全球伺服器市場規模年減4.6%,以及超大規模資料中心成長近乎停滯的衝擊,當季全球包括伺服器、儲存設施與以乙太網路交換器等在內的雲端IT基礎設施市場規模成長幅度放緩至單位數百分比,僅達7.3%2016全年規模也僅成長9.2%,達325.94億美元。

先前資料顯示,2015年第4季與2015全年全球雲端IT基礎設施市場規模分別年增15.7%21.9%

根據調研機構IDC最新資料,雖然第4季全球雲端IT基礎設施市場規模成長放緩,但由於傳統非雲端IT基礎設施銷售額大幅年減9.0%,因此當季雲端IT基礎設施規模在整體IT基礎設施總規模中的佔比,依然由2015年第4季的33.4%,攀升為37.2%

就雲端服務性質而言,第4季私有雲市場規模年增10.2%,達38億美元;公共雲年增5.3%,達54億美元。IDC表示,第4季私有雲IT基礎設施市場成長主要是受到乙太網路交換器銷售成長52.7%所推動。此外,伺服器與儲存設施銷售也分別成長了9.3%3.6%

公共雲成長動力也是主要來自交換器市場。第4季公共雲交換器市場成長了30.0%,伺服器市場也成長2.4%,儲存設施則是下滑了2.1%

相較而言,第4季傳統IT基礎設施市場中的儲存設施、伺服器與乙太網路交換器銷售額分別年減10.8%9.0%3.4%

在區域市場方面,第4季日本市場年增42.3%,成長幅度居全球各地之冠。其次是中東和非洲地區的33.6%。加拿大年增16.6%;西歐年增15.6%;不包括日本在內的亞太地區也年增14.5%;中歐和東歐成長11.6%%;拉丁美洲9.9%

相較於上述各地市場的突出表現,第4季美國市場則是僅年增0.1%。資料顯示,2015年同期美國市場年增幅度仍有6.6%

就業者而言,戴爾(Dell)在與EMC完成合併後,2016年第4季與2016全年雲端IT基礎設施營收,已超越惠普企業(HPE)/New H3C Group(New H3C),躍居為全球最大業者。

思科(Cisco)營收則是穩坐全球第三。該公司第4季與2016全年營收分別年增23.1%30.2%,營收佔比則是分別達到11.3%11.6%

華為與聯想則是成功晉升為全球前五大業者之列。IDC表示,雖然第4季聯想雲端IT基礎設施營收為2.95億美元,遜於IBM3.46億美元,但由於營收差距低於1%,因此並列第五。

展望未來,IDC表示,由於網路頻寬已經成為雲端資料中心目前最大瓶頸,預計2017年各資料中心將會加速現有硬體設備更新作業,尤其是基於英特爾(Intel)Skylake架構新一代硬體的市場需求將會增加,因此整體市場前景看好。



[Home]


2017/04/18 2.1.5. 雲端運算需求看俏 可望成NVIDIA重要成長動能 [ 電子時報 陳端武]

雲端運算業務可望成為NVIDIA的重要成長動能。

繪圖晶片大廠NVIDIA2016年因將其GPU技術擴大應用至自駕車、人工智慧(AI)、雲端運算、機器學習等領域,股價漲幅在標準普爾(S&P)500指數中名列前茅。NVIDIA3月底更宣布,騰訊雲將採用NVIDIA Tesla GPU加速器,為企業客戶提供人工智慧(AI)服務。除自駕領域外,雲端運算業務可望成為NVIDIA的重要成長動能。

根據雅虎財經(Yahoo! Finance)報導,CML Pro最近發表的研究指出,NVIDIA已在自駕車領域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進一步強化其領先地位。NVIDIA除與Tesla50多家車廠合作外,還將與全球最大卡車供應商共同開發自駕卡車。

但同樣值得留意的其快速發展的雲端運算業務。在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Alphabet在公有雲市場激烈競爭之際,NVIDIA設定的目標要高遠得多。

Wikibon預估,全球公有雲市場規模將從2017年的1,540億美元成長到2026年的近5,000億美元。但無論哪家雲端服務供應商的雲端伺服器目前大多搭載英特爾(Intel)處理器。最新資料顯示,英特爾Xeon伺服器處理器市佔達99%

但在雲端服務商部署NVIDIAGPU、高效運算(HPC)GRID圖形虛擬化和DGX AI超級電腦等產品帶動下,NVIDIA成功突破英特爾的層層防線,其資料中心營收年增3倍多,達2.96億美元。

NVIDIA表示,世界各地的公司正在利用NVIDIAAI運算技術處理資料,創造突破性的產品和服務。事實上,英特爾的Xeon處理器在機器學習應用上效能不及NVIDIAGPU技術。

報導認為,資料中心和雲端領域是NVIDIA的巨大機會,其與騰訊的合作關係即為最佳佐證。由於更複雜的雲端運算需求不斷成長,目前主要雲端平台都已採用NVIDIAGPU,可望為NVIDIA創造更多硬體需求。

[Home]


2017/04/18 2.1.6. 克服延遲問題 迷你雲前景可期 [ 電子時報 謝明珊]

雲端服務並非平均成長,而是有「迷你雲」取代「大雲」的趨勢。

雲端運算已成科技產業的新標準,大多數組織紛紛把就地部署(on-premises)改成遠端部署(off-premises),調查報告也紛紛指出雲端服務加速普及化。但問題是雲端服務並非平均成長,「迷你雲」(mini cloud)有取代「大雲」(mega cloud)的趨勢。

根據 Information Management報導,光憑中央雲端是不夠的,因此美國影音串流服務平台Netflix在全球250個不同地點部署叢集,直接提供節目內容給觀眾,否則觀賞品質恐慘不忍睹。

再者,雲端工作量逐漸增加,無論是企業應用程式(App)、交易流程、資料分析或物聯網(IoT)都有別於GoogleFacebook的傳統流量,反之串流感測資料和更新文件都屬於雙向,加上這些資料會保存好幾年,其中包括更組織化的資料,例如遙測資料、訊息、資料流和交易,以及更複雜的運算,例如圖像辨識、異常偵測或原始資料分析統整。

換言之,現在需要的是即時處理資料,不能再像內容傳遞網路(CDN)只是儲存資料而已。為了提高資料處理的效率,還要有足夠的背景資料作為參考。

不過,雲端服務供應商正逐漸遠離都會區,一來降低成本,二來迎接電力和冷卻的挑戰,但問題是距離使用者越遠,延遲的問題會越嚴重,所幸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可以改善這個問題,將具有時效性的資料直接在終端設備輕度分析,以縮短反應時間。

舉例來說,全球許多城市採用新的紅綠燈,內建攝影機和感測器,但這些資料不可能直接上傳到雲端進行分析,反之會趁資料傳送到核心伺服器前先行儲存分析。

至於邊緣運算要在哪裡進行呢?有人建議在運算裝置上進行,但我們真的想把歷史資料儲存於此嗎?還記得上一次遺失手機時,費盡千辛萬苦才把聊天紀錄搶救回來吧?

事實上,雲端運算應該位於都會網路,享受無線的網路寬頻。雲端運算的區域也不能太小,畢竟有越多資料,就越不容易分析錯誤,越能夠掌握實際情況。雲端運算也要支援多租戶(multi-tenancy)應用,來包容不同的使用者和App,也必須有足夠的運算、儲存和網絡能力,還必須能夠自動備份資料,或者把工作量轉移到附近的地點或中央雲端。

雲端運算顯然是未來趨勢,多虧邊緣運算,連網延遲的問題可降到最低,進而開啟創新的物聯網商業模式,這促使雲端供應商鎖定密集而快速的現在迷你雲。

[Home]


2017/04/18 2.1.7. 資金和人才大量湧入 大陸人工智慧產業有泡沫化危機 [ 電子時報 陳宜君、蕭菁菁]

產業專家和分析師警告,大陸的人工智慧產業有泡沫化之虞。

產業分析師和專家警告,由於資金和人才的大量湧入,大陸的人工智慧(AI)產業正瀕臨泡沫化。

據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報導,大陸搜索引擎搜狗執行長王小川表示,該國人工智慧產業的就業市場已出現泡沫,包括部分從業人員的薪資高得離譜,投資人對投資獲利的期望過高,以及人工智慧公司的估值遠超越美國同類公司等。

大陸烏鎮智庫的統計資料顯示,若以人工智慧企業獲得的投資額而言,大陸在2016年共吸金26億美元,名列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的179億美元。第三名的英國則僅8億美元。

據大陸艾瑞諮詢公司統計,大陸人工智慧市場的年複合成長率高達50%,預料2020年時將達到91億美元。

國際會計師事務所KPMG合夥人Egidio Zarrella表示,亞洲的人工智慧投資總額不斷成長,2017年勢必會更加熱絡。

大量資金和人才湧入大陸人工智慧產業,並非市投資人盲目追隨潮流。南華早報指出,人工智慧目前大多限於利用巨量資料(big data)進行複雜運算,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仍有限,但未來很可能幾乎所有生活層面都會被人工智慧改變。

致力開發仿真機器人的美國Hanson Robotics公司首席科學家Ben Goertzel認為,不論是從事手工勞動、技術性工作或管理職務,機器人有朝一日必會取代人類。

王小川抱持和Goertzel一樣的看法,表示人工智慧未來將扮演許多重要角色:例如醫學界可利用此科技協助探索重大突破;金融業的機器人理財顧問所提供的建議不但可靠,且可降低業者的勞動成本。

另外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表示,教育也很可能成為人工智慧的主要受益產業,因為可利用此科技觀察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而提供適合該生的學習建議。

大陸的人工智慧市場不僅擁有爆炸性成長,獲利前景也可能相當可觀,因此不只創投業者積極搶進,本土三大網路巨擘也競相跨足此領域。

大陸最大電子商務集團阿里巴巴在2016年宣布,將打造全新系列的人工智慧產品,包括金融風險分析、語音轉文字技術等。

擁有大陸最大社群平台的騰訊成立編制超過250人的人工智慧實驗室,從事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語音辨識和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等領域的研發。

大陸最大搜尋引擎百度則聘請專精人工智慧科技的前微軟(Microsoft)執行副總裁陸奇出任總裁,希望讓百度成為全球的人工智慧領袖。

大陸超級運算突飛猛進 美國龍頭地位恐被超越

大陸量子技術發展相對快速,專家認為美國的領先地位恐被取代。

大陸近年來在運算科技研發進展快速,並且獲致可觀成果,特別是超級運算(supercomputing)和量子技術方面。相對地美國政府有意削減科學研究預算,專家警告,假使美國不盡速採取行動,量子技術的領先地位不排除被取代。

大陸正集中火力支援資訊科技(IT)研發,在最新的「十三五」(2016~2020)規劃中訂下目標,要在這5年內成為全球電腦、機器人、生化科技等技術的研究、發展和創新樞紐,繼而提高大陸在國際舞台上的策略、經濟和軍事地位。

為此,大陸動用數百億美元扶植本土科技企業,同時也絞盡腦汁從外國企業蒐羅先進技術,特別是美國科技業者,最常見的手法是當業者進軍大陸市場之際,變相要求對方分享關鍵技術。

姑且不論作法可議之處,大陸科技近年確實突飛猛進。根據網站Next Platform報導,大陸在一些尖端領域如高效能運算(HPC)和超級運算成果斐然,在全世界前500大運算速度最快的電腦當中,大陸製電腦佔前2名。其中,神威太湖之光名列榜首,每秒浮點運算次數為93,是排名第2~6名的總和。神威太湖之光由申威SW26010多核心處理器支援,此為大陸製造的產品。

與此同時,大陸也致力於開發百萬兆級(exascale)運算技術,目前有3個專案進行中,最快將在2018年推出一款原型。美國國家戰略運算計畫(National Strategic Computing Initiative)則訂於2021年推出兩款百萬兆級系統,時間晚了3年。

在大陸快腳步開發超級電腦之際,美國動作相對遲緩,官員和科學家擔心,假使大陸在百萬兆級運算時代拔得頭籌,從企業、國家安全到軍事恐將掌控極大的優勢。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有意縮減科學研究預算,贊助百萬兆級電腦等各種研發計畫的能源部(Deportment of Energy)科學辦公室(Office of Science)經費可能從原先的50億美元減少9億美元。官員和科學家警告,一旦政府支援科學發展力道減弱,美國在另一個關鍵領域:量子技術方面領先大陸的微幅差距也將迅速被填補。

網路安全專家John Costello最近在國會聽證中曾警告,美國若被大陸取代,長遠而言對雙方將有深遠的影響。Costello指出,美國雖然仍是量子資訊科學的領頭羊,但領先地位已逐漸動搖,其他國家,特別是大陸正耗費巨資在基礎和應用量子技術研發上。由此推測,大陸極有可能超越美國,若果如此,量子技術將對大陸國家安全和經濟帶來顛覆性的影響。Costello認為,美國挾著科技、軍事和經濟卓越的表現,目前在國際事務上仍擁有最大發話權,盡速採取行動捍衛龍頭地位至為重要。

Costello透露,大陸政府投注重金在發展量子技術創新上,迄今已獲致可觀成果,包括量子衛星「墨子號」(Micius),在衛星和地面工作站之間傳輸量子資訊;北京和上海之間量子光纖通訊幹線即將完成,全長1,240哩,未來數年內將延伸至全國各地,連結其他都會量子通訊網路。不僅如此,大陸計畫2020年前在亞洲和歐洲之間鋪設類似的網絡,2030年前進一步擴大至全球各地。此外,最近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宣稱,旗下工程師開發量子雷達已取得進展,比起現有的雷達,量子技術偵測遠距離物體的正確性更高。

[Home]


2017/04/18 2.1.8. 國發會找聯發科勁敵高通合作? 張善政:宜謹慎小心 [ 工商時報 呂雪彗、于國欽]

外傳國發會要揪高通成立共同基金,投資創新創業,熟悉產業發展的前工研院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昨(17)日提出警告,高通是聯發科最大競爭對手,不能揀到籃子的都是菜。對此,前閣揆張善政也表示,高通是聯發科直接的最大競爭對手,要合作,如何合作,的確要很謹慎小心。

張善政說,安謀(ARM)也是很大製造手機晶片的外商,在竹科也有設立CPU研發中心,也很支持台灣,但和聯發科未有直接競爭關係,國發會是否只有高通一家可找,其他有可能性的外商應廣泛接觸合作,像安謀這種沒有直接與聯發科競爭利害關係者,在世界也十分知名,都可以廣泛接觸。

外傳國發會要與高通合組基金,共同投資創新創業,張善政說,未來要看高通投資的策略為何,是單純投資,或背後有全球布局策略,才能知道是否對聯發科有無威脅。張指出,目前物聯網是新的投資商機,全球廠商大家都在搶,但台灣要有贏的策略,不能為贏了外商,卻打垮本土產業,在物聯網發展策略,應內外兼顧,不只要吸引外商,更要扶植本土企業。

杜紫宸昨也憂心指出,政府應審慎評估與高通的合作計畫,因高通是聯發科最大競爭者,在晶圓製造主要夥伴是三星,而非台積電;高通此刻正積極提升其角色,由晶片供應商升級為技術平台主導者,台灣如果和高通在創新基金上合作,未來勢必率先採用它技術標準,傾全國之力進行物聯網、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相關實驗計畫。

杜認為,若上述計畫成功,台灣在國際市場拓展能力,也不會快過高通,高通分大塊(包括中國大陸、美國),台灣吃渣渣。萬一失敗了,可能就像英特爾(Intel)之於WiMAX對台灣的影響,高通損失小錢,台灣損失一個世代。

政院人士也表示,亞洲矽谷計畫目前提出AR/VR、無人車等六大面向不可缺席的方向,但各國都在發展,台灣贏的策略,應把產業地圖攤開來,如此要找那些外商合作,協助國內切入物聯網,就有策略可言,也不致戕害企業國際競爭力。

龔明鑫:高通合作還沒時間表

國發會副主委龔明鑫昨(17)日表示,亞洲.矽谷計畫近期積極推動與微軟、高通、思科合作,但並沒有外傳國家級投資公司與高通合組基金一事,更沒有下半年基金正式運作這一時間表。

龔明鑫表示,高通日前拜訪國發會時表示他們正規劃成立一個基金,用來投資海外、台灣的新創事業,對此,他向高通表示我國的國發基金也非常關注新創事業,長期以來也一直投資天使、新創,將來雙方也許有合作的機會。

龔明鑫說,他向高通表達一起投資新創事業的意向,但並未談到要合組基金去投資新創,也沒談到要以國家級投資公司去和高通合組基金,更沒有下半年正式運作這一時間表。對於這些傳聞,他表示:「真的還沒到那一步。」

那麼,何以會有下半年合組基金要正式運作的說法?龔明鑫表示,國家級投資公司還在籌備中,預計於下半年正式運作,這是一件事;向高通表達合作意向,這是另一件事。他推測,外界可能把這兩件事聯起來看,因此得出這樣結論。

他進一步表示,未來若真與高通合作,也是循「國發基金」現有的天使、新創投資機制,未必是由「國家級投資公司」出面。

對於杜紫宸昨日對亞洲.矽谷計畫與高通合作的評論,國發會隨後表示,政府與高通等國際企業討論研發合作項目時,一定會將其與國內業者技術之互補性及競爭關係納入考量,國發會感謝杜紫宸的提醒。

國發會強調:「與國際企業合作的同時,政府並未忽略國內業者的發展,期待未來有更多企業能共襄盛舉,與政府合作開創下世代產業發展的機會。」

[Home]


2017/04/18 2.1.9. 投入開發金額占研發預算的20%以上 聯想擬投資12億美元布局人工智慧 [ 工商時報 李書良、楊日興]

人工智慧(AI)是當前全球科技界最火熱的話題之一,多家業者視其為企業接下來發展的動力。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楊元慶稍早接受日媒採訪時表示,未來4年,將投資人工智慧、物聯網和大數據領域超過12億美元。

日經新聞報導,楊元慶日前受訪時表示,至20213月,聯想將在人工智慧、物聯網和大數據方面投資超過12億美元,屆時該筆款項將占這段期間聯想總研發預算的20%以上。

同時,聯想將與谷歌、亞馬遜在產品開發中合作,以達到在智慧手機和其他新業務中所獲得的營業收入,可占總營業收入比率達到50%的目標,而目前這個比率為30%。

搜狐科技報導,聯想對人工智慧領域的企圖心人盡皆知,楊元慶本人是積極的推動者。

今年327日舉行的「聯想創新科技大會.天津峰會」上,以人工智慧領域為例,聯想展示了自身在智慧互聯方面的戰略定位,以及面向未來的投資和創新。

GoogleFacebook、大陸「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中外互聯網巨頭相比,聯想計畫將終端優勢升級為「設備+雲」模式,以打造下一代智慧設備和人工智慧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楊元慶指出,聯想每年為用戶提供近1.5億台的智慧終端機設備,包括電腦、平板、智慧手機、智慧電視等,而這些設備是使用者進入智慧互聯網,享受雲服務與資料應用的入口。因此,人工智慧和雲端,就成為聯想未來10年,甚至20年發展戰略的兩個關鍵點。

報導稱,在這樣的戰略變革指引下,楊元慶親自對聯想人事與組織構架進行重大調整。去年113日,聯想連續宣布了3位高管的人事任命,並將原有團隊的3名高管的職務進行了變動。

其中,全球人工智慧領域的頂級科學家、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常務副院長芮勇加入聯想,擔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CTO,這項安排被業界視為楊元慶決心將人工智慧和下一代智慧設備提升到關鍵戰略的標誌。

AI泡沫 專家:95%公司將倒閉

對於科技的下一個熱點,全球多數科技企業幾乎都認定就是人工智慧(AI)。但在當今幾乎各家企業投入AI研發、各創投界資本關注AI新創企業的浪潮下,科技新媒體新經濟100人創始人李志剛表示,AI領域已在醞釀新泡沫,未來23年會有95%以上的AI創業公司倒閉。

陸媒報導,李志剛認為,AI可能會在5年後迎來真正的春天,但是絕大部分的創業者會在23年中倒下,無法等到春天的到來。他表示,過去十年創業浪潮是一波又一波而起,但也帶動一個又一個的泡沫誕生和破滅,而AI正是繼影片、電商、團購等領域之後的下一個泡沫。

李志剛分析,行業泡沫有4大症狀:首先,投資人說風口來了,要趕快投資,每發現一個項目與此風口相關就投;第二,創業者轉型到所謂的風口;第三,許多專家紛紛現身聲稱該領域有巨大機遇;最後,許多垂直媒體轉型該領域。

對於AI為何存在巨大泡沫,李志剛指出,首先是前提問題,AI的前提是大數據,而大數據往往集中在少數巨頭型企業、政府部門手中,若新創企業沒有大數據便想發展AI,顯然是天馬行空。

同時,李志剛也稱,許多AI新創公司難支撐到產品上市的時候。他指出,部分AI新創公司的估值虛高,而這些新創公司往往將融資拿去高薪聘請AI專家、人力,商業化進度緩慢,無法持續到盈利時期。

此外,李志剛對於下一個潛力領域也提出看法,他指出,農業領域將可能出現下一個百億美元的公司;另對於當下熱門的電商領域,他認為,新型電商的商機在於個性化、非標產品(非按明確標示型號、規格設計之產品)、進入農村以及全球化。

[Home]


2017/04/18 2.1.10. 鴻海再砸4億 笑擁FSK四成股權 [ 工商時報 鄭淑芳]

用智慧物流串起最後一哩路,鴻海集團再砸逾新台幣4億元,由中國大陸子公司成都市准時達供應鏈管理公司具名增資准時達國際有限公司(JUSDA International Limited),再透過准時達國際握有FSK L&S Co.,Ltd.公司4成的股權,深化智慧物流布局。

鴻海集團去年10月宣布和合作搭檔韓國SK Holdings C&C,合資成立智慧物流資訊技術公司FSK,布局端到端的全程供應鏈,為深化全球布局,昨(17)日鴻海集團再掏腰包,宣布透過旗下中國大陸子公司成都市准時達供應鏈管理取得准時達國際有限公司(JUSDA International Limited)股權,再由准時達國際再取得FSKL&S Co.,Ltd.股權,合計取得股數達162萬股,持股比率也將隨之上揚至4成,總交易金額達1,426.7萬美元(折合新台幣約4.32億元)。

SK集團旗下SK C&C與鴻海旗下准時達(JUSDA)合資成立的智慧物流資訊技術公司FSK L&S,係於去年1124日正式掛牌營業,主推的產品為物流綜合解決方案「Kerol」,強調可以追蹤、管理和預測世界各地物資和資金流向,並跟進提供業者物流諮詢、物聯網、人工智慧與資料整合的綜合物流服務。

法人指出,由於FSK L&S的母公司准時達在全球擁有155個據點,且倉儲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公尺,在母公司已具有相當物流基礎下,FSK L&S搶進物流管理市場,已擁有客戶基礎,在搶占商機上,確實具有相對優勢。

據悉FSK L&S有意和母公司准時達搶進中國大陸境內商務流程外包(BPO)專案市場,而第一步瞄準的就是准時達現行合作的200家企業,至於主打的訴求,就是可以透過其研發的綜合物流ICT平台,經由物聯網、人工智慧及時追蹤貨物,同時找出最佳貨運路線。

[Home]


2017/04/18 2.2.1.1. 仁寶奪蘋果智慧表訂單 [ 經濟日報 陳昱翔]

代工廠仁寶(2324)訂單傳出捷報,供應鏈消息指出,仁寶今年將首度切入成為蘋果穿戴式裝置Apple Watch組裝廠,打破原先廣達獨家代工的局面,預料下半年將開始量產出貨,初期代工比重將介於二成至三成,未來代工占比有望與廣達平起平坐。

據悉,仁寶今年以來不斷向蘋果展示出自家為Fossil GUCCILVPradaMichael Kors等精品手錶商代工智慧錶的技術,總算讓蘋果點頭成為Apple Watch第二家組裝廠,目前位於中國大陸昆山廠已開始建置Apple Watch產線,最快第3季底啟動,第4季量產出貨。

針對Apple Watch代工訂單,仁寶發言系統昨(17)日不予置評。法人指出,目前仁寶為蘋果iPad主要代工廠,若今年再打入Apple Watch組裝鏈,將有助於仁寶在非筆電產品出貨量比重持續提升,同時也因技術獲肯定,承接更多非蘋智慧表訂單。

仁寶初期將先代工Apple WatchApple Watch Series 2,至於蘋果尚未發表的Apple Watch Series 3,蘋果正在思考是否也讓仁寶操刀;不過,對仁寶而言,至少已成功取得代工Apple Watch的門票,將來仍很有機會分食新機種訂單。

業界分析,蘋果選在此刻讓仁寶加入Apple Watch生產行列,主要著眼點有二大因素,第一是扶植第二代工廠,藉此削弱廣達的議價能力,其次則是看好未來新產品銷售能大幅提升,預先規劃更多產能,確保供貨無虞。

根據研調機構顯示,Apple Watch去年銷量為750萬支,而今年因則上看1,000萬支至1,200萬支,雖然銷售量能無法與iPhone比擬,但Apple Watch Series 3若能大幅改善電池續航力,銷售量則有機會上看1,500萬支以上,對廣達、仁寶均是一大利多。

仁寶今年3月營收791.15億元,月增38.7%,創15個月以來單月營收新高,業績表現不俗,累計首季合併營收為1,874億元,年成長6.1%,今年仁寶在筆電、非筆電業務雙雙成長下,總裝置出貨量為9,000萬台,年增一成;其中,全年筆電出貨占比69%,非筆電為31%

仁寶營運告捷 甩樂視陰影

代工廠仁寶(2324)歷經練兵多年後,今年接單狀況大有斬獲,不僅成功取得蘋果Apple Watch代工單,今年起也開始為9.7iPad進行代工,藉此「左打廣達、右攻和碩」,也讓今年營運展望帶來新契機。

仁寶去年深陷樂視呆帳風暴,一度讓市場憂心業績表現,但仁寶為了提升業績表現,依舊積極拓展訂單,並且為代工蘋果產品做足許多功課;據悉,目前位於中國大陸昆山廠每天均有數百名研發工程師進行產線測試與調校,目的就是迎接蘋果新單。

法人分析,目前全球平板需求已逐漸疲軟,但仁寶年初時卻喊出年增三成,應與獲得蘋果新訂單有關,除既有iPad Mini外,新增9.7iPad產品線,但iPad Pro仍是由鴻海獨家代工。

此外,仁寶去年從和碩手中奪取不少iPad mini訂單,加上原有的非蘋代工訂單以及新承接的9.7iPad,帶動平板出貨展望看俏,法人估計仁寶今年整體平板出貨量2,000萬台,今年全年平板出貨量將成長三成,出貨排名穩居全球第二大。

[Home]


2017/04/18 2.2.1.2. Pluto VR募資1,390萬美元 打造虛擬實境通訊平台 [ 電子時報 楊智家]

VR應用潛力龐大,未來或可協助人類進行虛擬化溝通。

總部位於西雅圖的虛擬實境(VR)新創企業Pluto VR最新在系列A募資輪中募得1,390萬美元,由同樣位於西雅圖的Maveron領導此次融資輪,西雅圖Madrona Venture GroupTrilogy Equity Partners以及Trilogy Equity Partners等業者均參與此輪融資,其中Maveron共同創辦人及普通合夥人Dan Levitan都將加入Pluto VR董事會。

根據科技網站Geek Wire等媒體報導,Pluto VR是由PopCap Games公司共同創辦人John Vechey共同創立的新創企業,主要從事讓民眾可透過VR進行溝通的應用開發,將透過此輪募資取得的現金來持續進行相關應用研發、推出自有Alpha測試給更多客戶,以及支持額外的平台。Pluto VR創辦團隊人物包含Jonathan GeibelForest GibsonJared Cheshier以及John Vechey

Pluto VR發布的聲明指出,該公司創立的目的在於要協助人類能夠超越物理空間的藩籬限制,雖然現階段全球的數位化技術,能夠讓人類透過文本、聲音或影片在全球各地進行立即性連結,但這些數位化技術仍無法讓人類彼此更加的緊密相連,Pluto VR希望達到的目標則是讓民眾在任何地點皆可與任何人進行連結,而彼此似乎真的就在一起。

Pluto VR是一家名列在2015年「西雅圖10(Seattle 10)的公司,創立至今已有3年,在位於西雅圖Ballard的辦公室部署17名員工,該辦公室在此前由一家寵物保險公司「Trupanion」所使用,雖然這間辦公室的空間僅容納17名員工似乎有點少,但有鑑於Pluto VR目前正在開發的VR溝通平台技術需求,這樣較寬敞及個人化的辦公空間剛好符合VR技術開發所需,較有助於該公司更佳的測試其軟體。

Pluto VR希望打造成為配戴VR或擴增實境(AR)頭戴式裝置用戶之間的溝通應用平台,目前正在開發類似Facebook MessengerSkype的通訊App,目前Pluto VR將重心放在一同和參與該公司Alpha測試的客戶做好細微事物,因此短期內仍沒有推出新產品的計畫,新產品將緩步推出。

Pluto VR的技術讓用戶可透過自有應用程式(App)控制台,讓用戶自行創造自有虛擬化角色、控制每位用戶的虛擬化人物透明度、調整麥克風音量或是無需透過虛擬化角色就可對其他用戶進行通話等,至今Pluto VR僅運用虛擬化角色顯示臉部及手部移動樣貌,這項技術可透過耳機及控制器進行追蹤。不過目前Pluto VR尚未有更廣泛發表自有新產品的立即性計畫。

此次領投的Maveron是由星巴克(Starbucks)董事長Howard Schultz以及Levitan所創立,Maveron對於投資VRAR技術不遺餘力,認為這是人類與週圍世界互動的一個方式,除了Pluto VR外也有投資主動式VR運動遊戲平台Virtuix、連網VR社群網路公司VicariousVR以及西雅圖VR遊戲新創企業Against Gravity

[Home]


2017/04/18 2.2.1.3. Apple Watch熱賣 仁寶代工鍍金 廣達產能滿載卻沒賺錢 外資質疑仁寶接單「錢景」 [ 蘋果日報 王郁倫]

增供應商

仁寶(2324)已打破廣達(2382)獨家Apple Watch供應商地位,年底前加入蘋果智慧手錶組裝行列。蘋果此次擴張供應商,是看好Apple Watch 3動能更勝前代,加上廣達常熟廠產能滿載,已追加上海廠1座產能支援,蘋果樂估今年旺季單月出貨上看300萬支,仁寶將從舊款組裝起,為蘋概供應鏈身分再鍍金。

蘋果智慧手錶Apple Watch出貨蟬聯龍頭,市調機構甚至估,2016年第4季銷量衝600萬支,換算單月出貨200萬支,蘋果雖無公告確切銷量數據,但執行長庫克於法說會中證實,蘋果Apple Watch銷量和營收都創歷史新高,由於動能明確,蘋果正式增新智慧手錶組裝廠仁寶入列。

廣達上海廠再設廠房

對此廣達和仁寶都表示,不評論客戶資訊。但據消息人士指出,由於Apple Watch 1降價100美元以上,入門款8900元台幣起,消費者接受度大增,帶動廣達今年首季Apple Watch組裝量都維持120萬支以上,且連續2季(2016年第42017年首季)銷售動能都不錯。

由於第3代組裝難度更高,人力需求殷切,廣達常熟廠招募人力不足以支應,蘋果已經答應,開放廣達在上海廠再設獨立1棟廠房為Apple Watch 2組裝手錶,否決了廣達在重慶組裝的提案。

據內部人士指出,蘋果2016年第4Apple Watch單月出貨200萬支以上,今年第3代,傳加入獨立LTE及不需穿刺皮下就能測血糖等功能,技術大突破,也讓蘋果樂觀預估今年第4季發表後,可望熱賣拉抬智慧錶月銷300萬支,已達可增副供應商階段。

仁寶目前是iPad平板代工二哥,今年下半「Apple Watch代工二哥」黃袍加身,蘋概股身分再鍍金,該訂單將於昆山廠組裝,而非外傳的重慶。但外資對連廣達都還沒賺錢,仁寶接單「錢景」如何有疑問,對此仁寶總座陳瑞聰表示仁寶智慧穿戴有賺錢,今年預估可以賺錢。

仁寶目前只公布智慧穿戴出貨量將倍增,今年挑戰1200~1500萬支,但外資看好仁寶吃蘋果錶,已經喊上看2000萬支,超越廣達奪智慧錶代工一哥地位。對此陳瑞聰只表示,客戶包括「歐美國際大客戶」,對廣達虧錢,分析是初期良率難管理,隨技術成熟將可望改善。

仁寶智慧穿戴有獲利

蘋果執行長庫克上台後,對供應鏈進行風險分散政策,包括MacBook筆電、iPhoneiPad都陸續增加第2、甚至第3供應鏈。業者分析,若產品銷售處於成長軌道,蘋果就會伺機擴張代工家數,避免獨家供貨,其次廣達因投入龐大人力組第1Apple Watch,年度大虧60億元,2016年虧損縮小但也還沒回本,嚷嚷要補貼及提高代工費,也是蘋果順勢增加代工廠的原因。

由於Apple Watch市場需求逐年看增,且人力需求比其他產品高,設備投入也高於其他產線,能否藉此獲利仍需觀察。業者表示,廣達第1Apple Watch設備規模龐大,近期正在改裝產線提高Apple Watch 2組裝產能,並準備Apple Watch 3組裝線,預計6~7月將正式啟動組裝。

[Home]


2017/04/18 2.2.2.1. 聯發科 傳砍台積28奈米訂單 [ 經濟日報 謝佳雯、簡永祥]

市場傳出,聯發科上周向台積電大砍6月至8月間約2萬片28奈米訂單;以聯發科在台積電28奈米單季投片逾6萬片計算,占比近三成。

由於28奈米是各大產品線使用的主力製程,法人認為,若大幅砍單,代表對第3季後市看法趨於保守,為供應鏈後市增添隱憂。

聯發科發言窗口針對此事表示,「沒聽說、也不評論代工廠事宜」。法人認為,若聯發科砍單一事為真,因有二個月落在第3季,對台積電第3季營運影響較大;但台積電下一季將量產蘋果A11處理器,應可降低衝擊。

聯發科將在本月28日舉行法說會,公布第1季財報與第2季營運展望。法人預估,由於市場未見顯著提升,加上市占率流失,第2季智慧型手機晶片出貨量約季增15%,營收約季增一成,成長幅度不會太高。

台積電本月12日舉行法說會公布第2季營運展望,本季營收季減一成以內,是偏向保守的財測,代表手機供應鏈還在庫存調整期,但樂觀認為下半年將強勁成長。

不過,台積電法說會過後,市場傳出,聯發科向台積電大砍6月至8月間合計約2萬片的28奈米訂單,占比近三成。但市場也不排除可能是訂單轉向所致。

法人認為,雖然中國大陸智慧型手機市況不若年初時樂觀,將使聯發科今年營運成長乏力;但聯發科今年最大營運壓力是來自於毛利率和營業利益率「雙率」挑戰賽,降低製造和營運成本是當務之急,確實也有可能轉單。

在短期營運面,根據聯發科上次更新的第1季財測,因營業費用率拉升至32%正負2%,造成營業利益率陡降到1.72%2.31%,本業獲利季減七成;但因業外處分傑發第1季獲利進帳,首季獲利上升至61.37億至74.7億元,每股純益3.57元至4.35元,優於前一季的3.23元。

統包方案失靈…聯發科市占下滑

聯發科今年飽受市占率流失之苦,除因數據機(Modem)技術未能跟上,另一個原因是中國大陸智慧型手機客戶實力逐步提升,正在挑戰聯發科奠定地位「Turnkey」(統包)交鑰匙方案的成功方程式。

對聯發科來說,2016年和2017年的處境如同大洗三溫暖,2016年是大缺貨、被客戶追著跑;2017年則進入市占率下滑的瓶頸期。

聯發科市占率流失,主因在於數據機技術支援Cat 7規格的時間太晚,達不到中國移動要求人民幣2,000元以上戰略機種需要支援載波聚合(CACat 7規格的要求,喪失部分中高階客群。

另外,大陸手機品牌廠大者恆大,華為、OPPO等銷售量將相繼跨越1億支高標,研發能力也顯著提升。對聯發科提供「Turnkey」交鑰匙模式依賴性因而大減。

Turnkey」交鑰匙模式強調是手機晶片平台高度整合,等於配好套餐,方便客戶取用,降低客戶的進入障礙,成功擠下德儀等老牌晶片廠,奪得全球第二大手機晶片廠的位置。

不過,現在手機廠為求勝出,開始進行差異化,對「Turnkey」的依賴降低,轉用高通平台的方便性也提升,造成聯發科市占受壓。

台積壓制對岸 持續擴產

聯發科下修在台積電28奈米投片量,但台積電今年仍持續擴充28奈米產能,以壓制中國大陸28奈米前進腳步。

台積電強調,今年在28奈米製程仍會維持近七成市占,並扮演推升營收和獲利的主力。

台積電供應鏈表示,台積電衝先進製程幾乎是火力全開,其中10奈米已正式為蘋果A11處理器試產,預定下半年大量拉貨;5奈米和設備商共同尋求技術路徑腳步也全力投入,希望能正式超越英特爾,拿下高速運算電腦和人工智慧快速成長商機。

台積電在中低智慧手機的擴充腳步不停歇。擴充主力製程集中在28奈米ULP12奈米ULP等領域,主因聯發科、高通和展訊等手機晶片廠在28奈米製程需求強勁,加上大陸中芯在28奈米進展不如預期,台積電決定再擴充28奈米產能。

台積電公布第2季各項製程對營收貢獻,28奈米製程營收占比仍居首位、高達25%。台積電預料今年單月產量將由15萬片再擴增至18萬片,增幅20%

台積電目前28奈米全球市占近七成,產能擴充後,仍將維持高市占率;這項製程已歷經七年,卻是台積電獲利最佳的製程,預料產能第2季到位後,將成為下半年推升營收的主要動能。

台積電並推出12奈米ULP製程,全力協助聯發科挽回市占。台積電強調,12奈米ULP制程是透過台積電的光學微縮技術,客戶不需變更製程,晶片比16奈米體積縮小8%10%、效能增加10%、耗電省25%等。

根據了解,台積電此製程目的在協助聯發科,對陣高通在三星投片的14奈米;台積電預估下半年完成產品設計定案,明年上半年量產,有助聯發科挽回流失的市占。

[Home]


2017/04/18 2.2.2.2. 柔性記憶體讓可彎曲手機向目標再邁進一步 [ 電子時報 張傑]

可彎曲的智慧型手機一直是近年來研發人員努力目標之一,為了要達成此項目標,各種相關零組件在技術上的配合絕對是重要關鍵所在,如今英國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研究小組已開發出一種新型的柔性記憶體(flexible memory),讓手機朝向可彎曲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據該大學一篇論文報告指出,有別於目前手機當中普遍運用的傳統快閃記憶體,以石墨烯技術為基礎的新型記憶體不但擁有超高速的傳輸能力,微小的體積、大容量與高透明度,同時也具備能夠任意彎曲的特質,勢必可以替電子數位產品開創出另一個黃金年代。

如果此種新型記憶體在未來能夠順利量產,不但對於可彎曲手機或是智慧型衣服等產品來說是一個最完美的解決方案,同時也有可能完全取代傳統快閃記憶體的市場地位。

研究人員聲稱,此種記憶體不但在成本上相對低廉,再加上擁有絕佳的耐久度與保存性,因此比起現有的快閃記憶體更加能夠克服不同環境與條件的挑戰。

雖然運用氧化石墨烯來製造記憶體並非現在才有的技術,但在以前這樣的記憶體通常體積異常龐大,傳輸速度也十分緩慢,而該研究小組則是採取將氧化石墨烯與氧化鈦加以結合的方法,製造出來的記憶體不但在長度與厚度上分別只有50奈米與8奈米,讀寫一次的速度更是只有不到5奈秒(nanoseconds)的水準。

就目前研發進度來看,此種新型記憶體恐怕必須等待多年以後才有機會真正的普及,但仍是一項值得期待的發展;目前柔性鋰離子電池已經問世,可以想見未來主要記憶體大廠也會投資此新一代技術。


真正可彎曲手機或許已經距離我們不遠。

[Home]


2017/04/18 2.2.2.3. Nokia 9新機曝光 或與Galaxy S8打對台 [ 電子時報 周筱璇]

諾基亞(Nokia)即將推出幾款Android新機,其中3款都是2017年推出的中階款。不過傳聞指出,Nokia 9將成為2017年能夠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Galaxy S8或蘋果(Apple)新一代iPhone競爭的旗艦產品。

NokiaPowerUser流出設計圖推斷,Nokia 9的規格可能比Galaxy S8更亮眼。依據照片Nokia 9可能為全螢幕設計,螢幕佔比更大、5.5英寸顯示螢幕且支援2K解析度,移除正面的 Home鍵改用虛擬鍵,並且把指紋辨識放置於手機背部。

此外還有Nokia 8,似乎會繼續保留Home鍵,背面可能搭載雙鏡頭及雷射對焦等功能,而且螢幕佔比也相當高。

目前還不清楚諾基亞正式推出新機的日期,不過依照推斷應於2017年第2季推出中階款Nokia 3/5/6系列,至於高階旗艦機Nokia 89何時推出,皆受到各界關注。

[Home]


2017/04/18 2.2.2.4. 夏普康達智合作16年 蘋果供應鏈名單更受矚目 [ 電子時報 賴琇菱]

康達智早在照相手機的開發推廣期,便已投入戰場。

20172月,蘋果(Apple)公布2016年供應給蘋果的前200大零件供應商名單。外界紛紛從中拆解蛛絲馬跡,希望能找出蘋果產品的未來進化方向。其中,與指標性產品iPhone有關的零組件供應情形,更是受到矚目。

事實上,在這份名單正式公布發布之前,蘋果破例在20168月先公布與日本業者往來的資料。其中,蘋果特別點名康達智(Kantatsu)、京瓷(Kyocera)、帝國墨水(Teikoku Printing Inks)、及生產環保塗料的Cashew4家廠商。

2013年起,蘋果便與日本鏡頭大廠康達智進行接觸。外界紛紛猜測,原本幾乎由大立光電一枝獨秀的鏡頭供應現況,是否將在蘋果有意扶植康達智的前提之下起變化。

夏普出資康達智 攻入高階技術供應鏈位置

另外,20171月,夏普(Sharp)透過第三者增資方式,擴大對康達智的投資比例。更傳出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內部檢討會議上,點名要員工向大立光學習。

同為蘋果供應鏈上的重要廠商,大立光與鴻海分居不同位置,毛利率也是兩樣情。2016年第4季大立光的毛利率飆至70.65%2017年第1季更以70.94%再創歷史新高。無怪乎不管怎麼拼,集團合併毛利率也只能在個位數內起伏的鴻海,摩拳擦掌亟欲揮軍踏入技術門檻高、收益率高的零組件供應位置。這一點從夏普砸下重金投資OLED面板事業,便可一見端倪。

如今,除了手機OLED面板,夏普對康達智的出資比例一下從18%拉高到44%。鴻海集團轉型意圖相當明顯。

康達智乃何方神聖?

康達智設立於1979年,最初以生產磁帶錄放影機(VTR)的機械裝置為主要業務。

後活用累積而來的知識及技術,跨足精密機器的設計及加工。陸續將業務範圍擴大至液晶投影機的光學裝置,並於1998年正式展開光學鏡頭的設計與生產。

200011月,J-Phone(現今SoftBank的前身)發表全球首款照相手機J-SH04,且成功帶動風潮,3年內就讓日本市面上的手機幾乎全數搭載照相功能。20023月發售的夏普J-SH51折疊式機種,正是採用康達智的鏡頭。

也就是說,康達智早在照相手機的開發推廣期,便已成功打入行動裝置的鏡頭市場,不僅位居日本手機鏡頭第一大廠,如今更被外界視為,最有可能挑戰蘋果鏡頭一哥大立光電地位的廠商之一。

目前康達智共有4座工廠,除日本國內櫪木縣及福島縣兩處工廠之外,大陸的平湖工廠與連雲港工廠也是康達智的主要生產基地。特別是連雲港工廠,據日本經濟新聞(Nikkei)報導,增設中的產線,第1期預計在2018年夏天開始上線生產,可望在那之後的1年間達到全產線運作,產能將提升到目前的2.4倍。

[Home]


2017/04/18 2.2.2.5. LGD 6月董事會將敲定蘋果OLED供應計畫 [ 電子時報 陳柏蓁]

傳聞樂金顯示器將在6月臨時董事會確定蘋果OLED面板供應計畫。

傳出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LGD)預定在20176月董事會中,決定2018年對蘋果(Apple)供應iPhone 8(暫名)可撓式面板等相關議案,並於2017年下半開始擴大中小尺寸OLED面板產能。

據韓媒Digital Times報導,日前LGD高層透露,公司持續接到蘋果下訂中小尺寸OLED面板的意願,因此決定在6月底舉行的臨時董事會,對生產iPhone 8 OLED面板的技術、產能、投資規模等事項進行議決。

蘋果向來在零組件的採購上採取複數供應商策略,因此即便已和三星顯示器(Samsung Display)簽署iPhone 8面板合約,依舊持續尋找其他合作對象。據了解,蘋果十分關心LGD的動向,隨時掌握LGD對中小尺寸OLED的產能與投資情況。

知情人士表示,LGD一直煩惱是否要接下蘋果OLED訂單。除了不確定是否能在相關量產經驗不足下,生產出達到蘋果要求的產品之外,投資效益也是評估重點。

LGD而言,待中小尺寸OLED良率穩定之後,必須進行追加投資才能擴充產能,但塑膠OLED(P-OLED)的投資費用比一般OLED高出2~3倍,是不小的資金負擔。然而智慧型手機顯示面板需求快速由LCD轉向OLED,若不儘快投資,可能失去市場競爭力,

業界認為,由於LGD對大尺寸OLED的投資一直持續進行,因此要在中小尺寸OLED面板量產上取得品質穩定,應該不會花太久時間。LGD先前也曾表示,2017年下半龜尾6(E5)產線稼動後,每月可生產1.5萬片OLED面板,除了蘋果之外,也可對大陸智慧型手機業者出貨。

除此之外,稍早也傳出蘋果預定2018年推出的27吋桌上型電腦螢幕Mac Pro,將採用LGD超高畫質(UHD)、曲面設計的OLED面板。

另外,根據韓媒Money Today報導,LGD已決定從2017年底起,開始對大陸智慧型手機業者供應中小尺寸塑膠OLED面板,產品由E5產線生產。E5產線目前還在架設中,預計將於第3季投產,每月產能約可供450萬支5吋手機使用。

但是對於前述各項傳聞,LGD皆以客戶資訊必須保密為由,不願做任何回應。

[Home]


2017/04/18 2.2.2.6. 中興通訊在美國手機市場展望看俏 [ 電子時報 楊步偉]

分析師認為中興通訊未來展望樂觀。

儘管沒能在第一時間進入美國手機市場享有先進者優勢,大陸手機業者中興通訊(ZTE)仍後來居上,躍為美國第四大手機業者。

根據市調機構Canalys調查指出,在2011年進入美國市場的中興通訊經過了數年的經營後,目前已榮登美國市場第四大手機業者,手機銷量僅次於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和蘋果(Apple)。此外,中興通訊也是唯一打入美國市場的大陸手機業者。

據華爾街日報(WSJ)報導,下列兩項因素讓中興通訊在美國成長的表現更為顯著:首先,中興通訊在大陸母國市場表現一蹶不振,從2012年至今,該公司在大陸手機市場的市佔率跌落到第十名。

再者,儘管轉戰美國市場的中興通訊因出售通信設備給伊朗而違反美國禁制令一案定讞,在20173月遭判須支付美國商務部、司法部和財政部共計約8.92億美元的罰鍰,重創了中興通訊的獲利表現。

然而經歷上述低潮後,某些分析師預期中興通訊將會漸入佳境。

中興通訊預期將在2017417日發布季報,根據路透(Thomson Reuters)分析師估計,中興通訊在2017會計年度第1(2017/1~3)的營收將較2016年同期成長3.8%,來到人民幣226.9億元(33.12億美元)。每股盈餘(EPS)則估計為人民幣0.23元。

Canalys表示,儘管深陷監管調查泥淖,中興通訊在美國的手機營收較2016年同期大幅成長了42%

在中興通訊認罪並同意支付罰款後,該公司也不再被列為美國的貿易黑名單。產業分析師表示,這表示中興通訊不再受到貿易黑名單的緊箍咒限制,並可將產品自由銷往世界各地。

對此Canalys分析師Rushabh Doshi表示,儘管中興吞下了鉅額罰鍰,但是該公司在低階手機市場幾乎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然而,Doshi也提醒,歷經2016年的強勁成長後,中興在2017年的手機營收成長恐趨緩。

中興通訊一則以喜(在美國手機市場成長強勁),一則以憂(在美國須支付天價罰鍰)的同時,全球手機產業也漸漸進入了寒冬。據了解,目前營收成長普遍趨緩,手機品牌業者也面臨難以推出令人叫好又叫座的新產品以加速換機潮。

例如,全球最大電信業者華為坦言,在其營收主要來自低階手機的情況下,該公司2016年獲利成長遲滯。中興通訊則因須支付鉅額罰款給美國政府之故,在2016年認列人民幣23.6億元(3.42億美元)的虧損。

此外,中興通訊和華為在母國市場雙雙面臨步步高電子(BBK Electronics Co.)旗下OppoVivo等品牌手機的競爭。根據Canalys的調查顯示,若以市佔率排名,OppoVivo目前分別位居大陸第二和第三大手機品牌。小米的營收在母國和海外市場雙雙下滑。

分析師認為,中興通訊應將重心放在快速成長的美國市場。投資機構Jefferies分析師Edison Lee表示,中興通訊和AT&TT-Mobile等美國電信業者已經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由於AT&TT-Mobile已成功建立了客戶忠誠度,其客戶通常都願意和上述電信業者簽下期間較長的電信方案。中興通訊也因沾了合作夥伴的光而建立了良好的品牌知名度。

相較之下,貴為全球第三大手機業者的華為,則因缺乏有力的電信業者合作夥伴,以及美國擔憂華為恐影響國家安全等因素,而難以進入美國市場。

Lee指出,中興通訊的消費性部門約佔其2016年總營收比重的3分之1,設備則佔58%Lee推測中興通訊在2016年於大陸通訊設備的市佔率持續成長。

展望未來,美國禁令解除後,Lee預測中興通訊的設備部門將可望於全球市場喜迎成長。然而,Lee認為中興通訊因錯失先機的緣故,在大陸手機市場的市佔率恐持續縮水,因此預料中興通訊的手機部門將把重心逐漸轉往美國市場。

[Home]


2017/04/18 2.2.2.7. 手機OLED貨源保衛戰 LGD可能成第二選擇 [ 電子時報 嚴思涵]

Google關注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動作,主要是因為樂金顯示器可望供應中小尺寸OLED面板。三星顯示器(Samsung Display)2016年和2017年擴大的產能大部分是為了對蘋果(Apple)供貨。Google將目光轉向即將啟動新產線的樂金顯示器,以期取得穩定的面板供應。

ET News報導,智慧型手機用可撓式OLED2016年後,2017年恐怕仍會供不應求。

大陸主要手機製造商VivoOppo、華為等的可撓式OLED需求驟增,然無法確保追加面板數量。

華為2017年推出的旗艦新機計劃搭載可撓式OLED面板,並與三星顯示器簽約,但據傳目前三星顯示器可供應的貨量未達華為的需求量。

Google持續關注樂金顯示器動作,是為了減少對於三星顯示器的依賴,並期望可取得大量且穩定的面板供貨。

Google雖然已提出具體的投資規模,但南韓業界認為,不只是Google,華為等大陸智慧型手機製造商似也有意支援樂金顯示器執行設備投資。

京東方、華星光電等大陸面板廠已完成6代可撓式OLED產線,因沒有量產OLED經驗,無法確保穩定的出貨量。

樂金顯示器頻獲智慧型手機製造商關注,壓力也不小。目前E5初期產能為每月7,500片,數量不多,且尚未正式量產,難以確保面板供應量。

而最大的壓力來自於接受投資後的制約。若接受客戶先行投資,優點在於可確保一定的供應訂單。然缺點在供應產品的獲利率遠低於以年為單位的訂單。對面板廠而言,提升獲利率是優先課題。

南韓顯示器業界人士表示,樂金顯示器對蘋果供應iPhone專用LCD面板,擴大營收規模,但獲利率其實不高。身為全球性企業的主要供應商確實具有象徵性意義,但內部其實不樂見被特定客戶制約的投資舉動。

樂金顯示器還有坡州新產線P10OLED電視產線擴建、LCD產線轉換等任務有待解決。大尺寸LCD市況佳,營業利益驟升,但需要一定規模的投資,難以拒絕外來的設備投資提案。

若投資活動更為活躍,樂金顯示器的設備、零組件、材料協力廠商也可望有更大的成長機會。中小尺寸可撓式OLED供應商在技術研發方面扮演的角色也將更為重要。

[Home]


2017/04/18 2.2.2.8. 無線充電標準各自為政 手機與車用市場皆是潛在市場 [ 電子時報 莊瑞萌]

自從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 LG G6智慧型手機支援無線充電技術後,蘋果(Apple)日前也宣布加入無線充電聯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WPC),讓外界對於無線充電技術發展更加期待。評論指出,無線充電技術不僅可運用在手機上,目前車用與醫療市場也對無線充電技術興致勃勃,顯示未來潛力無窮。

Android Authority報導,2016年無線充電技術在消費性電子產品上少有消息傳出,不過,2017年開始有樂金的LG G6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Galaxy S8傳出搭載無線充電技術的消息。

其他方面發展更是熱鬧,多家充電製造商宣布推出更強大元件,可望縮小現今與插電解決方案之間的距離。迪士尼(Disney)也推出在客廳幫各種裝置無線充電的原型產品,蘋果加入發展Qi標準的無線充電聯盟WPC。評論指出,目前三星採同時支援2種無線充電設定,但一旦蘋果在iPhone 8(暫稱)引進該無線充電技術,將可帶來極大效應。

無線充電技術未來發展不只侷限在智慧型手機上,充電桌、辦公設備、智慧家庭、醫療與工業應用都可見到無線充電影子。另外,車用市場更是無線充電龐大營收來源,該產業預計2020年規模為137億美元,2022年成長至223億美元。2017年無線充電接收器出貨量也將來到5億組,2022年更增加至15億組。

評論指出,無線充電技術最大問題在於各陣營各自為政,專注開發僅有些微差距的各自版本技術,但無線充電技術長期成功與否端視普及性,而且市場上最終僅能出現單一標準。

首先便是無線充電聯盟(WPC),該聯盟推出的Qi最廣為人知,也是無線充電產品最常見的技術。該聯盟由高通(Qualcomm)、三星、樂金、宏達電與聯發科等公司組成,蘋果則是最新加入會員,未來iPhone若引進Qi勢必為該技術加分。

目前支援較長距離的Qi 1.2版本幾乎已在支援Qi技術的新產品上被採用,而且計有152不同品牌業者已與WPC註冊Qi產品,範圍從充電座到鬧鐘以及音響系統等。

該聯盟也指出,車內充電與醫院應用是成長最快速部門,目前採用Qi車款數來到61種,車用市場之所以關鍵是因為無線充電不僅比有線充電便利,而且Qi標準協定也可傳輸其他資訊。因此可方便車廠依不同手機用戶引進諸如預設駕駛座位偏好、空調設定與車內照明等高級功能。

WPC也不遺餘力推出公共充電站,例如萬豪酒店(Marriott Hotel)全球150家飯店已引進行動充電站,星巴克(Starbucks)則與WPC會員FluxPort合作。WPC日前也宣布開發2種新的規格,包括60-200W可用在無人機、機器人、筆記型電腦等高功耗裝置上,2,000W規格則用在家用廚房家電上。

第二項標準則是由A4WPPMA2015年合併的AirFuel Alliance,該聯盟也被視為與WPC實力相當的對手。三星Galaxy手機除搭載Qi外也支援PMA標準。AirFuel會員包括樂金、三星、Sony、高通、英特爾(Intel)與聯發科等,華為與Bose則是最新會員。

WPC一樣,AirFuel也在星巴克與麥當勞(McDonalds)等地點設置充電站,但該聯盟在拉攏手機廠獨家採用其技術上成果不顯著,僅有GalaxyLG G6同時支援QiPMA

最初A4WP鎖定在中距離共振充電技術,PMA則較接近Qi的感應式模式,因此結合之後,目前AirFuel共可支援感應式充電、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RFID技術,也成為該聯盟強項。不過,AirFuel安裝基礎仍不到WPC用戶數的10%

理論上,磁共振是更佳技術,其充電自由度較大且充電距離較不受限制,但其問題仍在於是否能找到適合廠商合作。目前除了行動產品外,AirFuel也開始嘗試接觸PC市場。

另外,設計磁共振充電ICWiTricity日前則鎖定汽車、工業與醫療市場,2017年該公司宣布與日產(Nissan)合作開發無線充電電動車,並藉由STILLE標準,計劃為全球電動車市場帶動無線充電互通性,預計2020年市場可見到使用WiTricity的車輛問世。

第三則是開發WattUp技術的Energous。該公司日前曾公開展示最遠達4.5公尺的無線充電技術,該公司也是蘋果無線充電策略夥伴之一。不過,Energous技術缺點在於與其他技術相比,在長距離無法傳輸較多電力。

因此,對手機與電子裝置用戶來說,該技術可作為固定式小量充電用途,例如進入擁有相容Wi-Fi網路餐廳時開始充電,Energous計劃在2018年將該技術與Wi-Fi路由器整合。

評論指出,雖然上述各種標準優點值得期待,但事實上,無線充電功能才是決定何種標準將留在市場的因素。就車用市場而言,裝置對裝置連線是無線充電的核心,也是推出新產品功能與讓公共無線充電站獲利的重要特質。

至於在智慧型手機部分,在餐廳安裝充電站可藉由廣告或追加銷售加以補助,例如在星巴克使用無線充電時,用戶裝置螢幕會出現菜單畫面以供訂購等。在家用音響系統上,當用戶充電時則可同步音樂資料庫,智慧桌也可從手機無線傳輸檔案至PC上。

至於在電動車與工業應用上,未來車內儀表板可在休息站從無線充電站進行軟體更新,甚至進行費用銀行轉帳等功能。

評論指出,上述發展情境有可能是讓蘋果決定加入WPC的原因,因為外界認為在引進無線充電技術外,蘋果更有興趣著眼於裝置對裝置相關通訊所帶來的營收。

另外,目前Qi雖較受消費性電子產品採用,但Energous的長距離充電是其優勢,AirFuel推動的共振充電技術則較能滿足高功率電動車與工業應用,未來何種標準能否勝出,端視能否滿足上述領域需要以及多模裝置而定。

[Home]


2017/04/18 2.2.2.9. 易暈眩且內容少 手機VR裝置大衰退 [ 蘋果日報 吳秀樺]

被視為手機新運用的智慧手機VR(虛擬實境)裝置,一度造成話題,不過VR裝置造成暈眩問題未改善,以及VR影像與遊戲內容不足的問題,造成智慧手機VR裝置熱潮大衰退。市調單位IHS預估,今年智慧手機VR裝置需求將呈現23.8%的大幅衰退。

根據IHS Markit 指出,2016年全球智慧手機VR裝置出貨量為1866萬套,預計到2017年,全球的出貨量將降下滑至1423萬套,年衰退23.8%

今年出貨下滑23.8%

IHS Markit指出,造成全球智慧手機VR裝置需求下滑的原因,主要是歸因於觀賞時暈眩問題與影像與遊戲內容不足所造成。由於目前VR市場未有明確的獲利機會,無法讓專業軟體開發商對於VR影像與遊戲內容大量投資,造成內容不足。

IHS Markit表示,VR易產能暈眩問題,雖可透過OLED面板快速反應特性解決,但目前OLED面板供貨問題無法解決,加上面板光線至眼睛的距離,及觀賞時認知上物體光線至眼睛的距離不一致,導致長時間觀賞會發生暈眩。

不過IHS Markit認為,由於VR裝置將有效協助人工智慧收集人類情緒反應將可協助人工智慧收集使用者情緒起伏與決策反應過程,應用在機器人開發上。

[Home]


2017/04/18 2.2.2.10. 三星S8登台 90分鐘完售 [ 工商時報 吳筱雯]

三星Galaxy S8系列在南韓、美國預購都開出紅盤後,昨(17)日在台灣預購也繳出佳績,台灣三星表示,兩萬支預購量在90分鐘內完售,比起去年一樣是人氣機種的Note 7,花了24小時才賣完兩萬支預購來說,S8系列人氣明顯優於Note 7,也等於給台灣三星打了強心針。

Note 7自燃回收後,同樣主打高價位的S8銷售狀況成為三星人氣與消費者信心的雙重指標,不過,三星在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各主要市場開出的S8預購條件,跟往年比不僅沒有特別優惠,由於關鍵零組件缺貨的缺貨、漲價的漲價,S8+單機售價甚至還高於Note 7

不過價格偏高、不特別優惠的預購禮,對於S8人氣似乎沒有影響,台灣三星表示,S8系列預購從昨日下午兩點開跑後,三星官網的同時上線人數瞬間衝上萬人,兩萬支預購量在90分鐘之內售罄,相當於平均每分鐘賣出222支,相較之下,在爆炸事件發生之前的Note 7一樣也是開放兩萬支預售,卻花了24小時才賣完,相當於平均每分鐘僅賣出14支,這也代表,S8系列銷售速度比Note 7快了近16倍。

而尺寸方面,台灣三星表示,S8+果然一如預期,獲得的預購訂單超過S8,預購S8+S8比例約為6535。台灣三星行動與資訊事業部副總經理李元榮表示,S8系列在台預購開出紅盤,成為三星S系列有史以來銷售速度最快的機型,期待能重回5月份Android高階手機銷售第一名的寶座。

至於S8系列在其他地區的預購狀況,南韓展開預購6天後累積72萬支,遠超過S7系列的表現,在美國預購量同樣也是超過S7,三星這次靠S8雪恥的決心可見一斑。

[Home]


2017/04/18 2.3.1. 燒錢王轉運 京東方獲利爆發 [ 經濟日報 林則宏]

曾被譏為「燒錢王」的大陸本土面板廠京東方,今年獲利大爆發。京東方近日公布的業績快報稱,2017年第1季淨利潤約可達人民幣2325億元(約新台幣110.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0倍至22倍。

2003年以3.8億美元收購韓國海力士旗下低世代液晶面板產線起家,京東方近15年累計投資超過人民幣3,000億元,但過去15年中曾出現持續虧損,2010年虧損額甚至達到人民幣20億元。2012年起,京東方雖然開始獲利,但淨利潤也都維持在低檔。

不過,京東方近日公布的2016年度和20171季業績快報則出現明顯變化。2016年京東方營收達人民幣688億元,增長41.5%;淨利潤18億元,增長10.1%

今年前三個月淨利潤估計更可達到人民幣2325億元,比去年同期的1.08億元,成長超過20倍,優於市場預期。

對於獲利出現爆發性增長,京東方稱,一方面是由於今年以來持續優化產品結構,不斷開發新技術,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市占率;另一方面,也跟今年第1季面板業持續景氣有關。

華泰證券指出,在經歷多年慘烈的價格競爭與臥薪嚐膽的技術深耕後,大陸本土面板產業已開始進入收穫期。由於首季業績表現亮眼,華泰證券因此上調京東方今明兩年的淨利潤至90.38億元和126.72億元。

天風證券稱,京東方第1季業績大幅超出市場預期,顯示面板市場淡季不淡。

天風證券並認為,憑藉著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面板產業轉移至大陸之勢已經不可逆轉,京東方未來仍將憑藉其規模與技術優勢,引領中國面板產業的成長。

廣發證券表示, 2016年京東方智慧型手機面板、平板電腦面板市佔率均登上全球第一的寶座,顯示器產品市占率也躍升至全球第二,電視面板市占率則居全球第三位,京東方儼然已成為全球面板行業的領軍企業。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在官方成功扶植本土面板產業後,大陸對於面板的進口需求也出現明顯下滑。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16年,中國液晶面板進口額為318.49億美元,與2012年相比,下降近37%,已經跌回到十年前的水準。

[Home]


2017/04/18 2.3.2. 蘋果高水準供應鏈管理 能否推廣 [ 電子時報 范仁志]

日經產業(Nikkei Business)網站報導,蘋果(Apple)自被批評為縱容血汗工廠之後,開始強化供應鏈廠商管理,避免加班、童工、非法勞工等事情再度發生,目前成效斐然,但其他廠商能否仿效,成為值得注意的議題。

蘋果當初被批評之處,在於低價標壓低代工廠利潤,代工廠將本求利,自然壓榨勞工;但這是否可反推,讓代工廠獲得較高利潤,就能改善勞工待遇?問題並沒那麼簡單。

隨國際對緬甸的經濟制裁結束,外商湧入緬甸,使得緬甸救濟機會大增,日經產業報導仰光附近工廠,2015年到2017年的工資,平均已提高10%,但是當地工廠碰到的問題,就是大概每個月發薪後,就有約10%勞工會立即離職,導致生產線永遠沒有熟手,產業很難升級。

勞工薪資提高但流動率嚴重的原因,據日經產業報導,在於勞工待遇只有薪資提升,但工廠衛生條件不佳,廠區安全管理鬆散,薪資提高其實是增加勞工被宵小盯上的機率,所以勞工不肯久留。奴役人的資本家與被奴役的勞工階級,這種19世紀現象,在緬甸工廠仍是現實。

因此,蘋果改善供應鏈廠商勞動條件的方式,就是在合約中載明500種以上的勞工保障條款,並積極查核與提出報告,在2016年報告評價不良的13家廠商,有3家在2017年沒有拿到蘋果的訂單,另10家訂單也大幅減少,迫使供應鏈廠商知所警惕。

而且蘋果不是只有監督,同時還提供技術或各種計畫,協助供應商改善,如替蘋果代工的鴻海就有個廣告,由大陸女性員工感謝蘋果提供相關廠商的教育訓練計畫,讓她有更佳的英文與其他能力去應付職場需求。

但所有公司都要像蘋果這樣監控供應鏈廠商,有一定程度的困難,因為若干保密之類條款若每家廠商都要求,會讓供應鏈廠必須選邊站;理論上,若有第三方監督機構提供認證,則各家廠商只要獲得監督機構認證,就可以確保供應鏈的勞工福利水準,同時也可以藉此成立新的勞動條件認證事業。

但是,孟加拉在2013年就有案例,成衣廠倒塌發生超過1,000人死傷慘劇,該廠才剛通過第三方機構認證,這件事情說明若干國家的第三方機構並不可靠,企業自己也必須參與調查,這是成本非常高的工程。

蘋果的品牌形象與利潤,加上長年的努力,讓該廠有辦法建立可靠的監察網,其他廠商想要仿效,須了解這並非一蹴可幾之事。

[Home]


2017/04/18 2.3.3. 夏普欲達成自有品牌電視銷售目標 恐小覷產能過剩風險 [ 電子時報 賴琇菱]

去年甫納入鴻海集團傘下的夏普(Sharp),正要闊步邁向再生之路,然據日媒週刊Diamond報導,夏普似乎無視過去在液晶事業巨額損失的教訓,又再度地走上無謀的擴張路線。

IHS Technology統計, 夏普2016年供應給大陸牌小米的手機面板出貨量,僅佔整體銷售量的2%。回顧3年前,液晶事業一時有所起色,夏普對小米的出貨量僅次於蘋果(Apple),達到整體的23%

為打破對iPhone的過度依賴,夏普希望藉由擴大與陸廠之間的合作,穩住夏普的液晶面板事業。孰料,其後與陸廠之間的生意往來一落千丈。而關鍵的蘋果訂單也逐漸減少,與競爭對手JDI之間竟拉大出貨差距達20%以上。

事實上,夏普本來是有意分散收益來源,除了智慧型手機之外,車用液晶面板是其重點業務發展範圍之一。然而,夏普方面人才出走,竟連帶影響到其與福特(Ford)之間的默契,業務拓展一事也隨之頓然失速。

2016年夏天起夏普雖正式歸入鴻海集團,但不見其中小型面板事業有復甦之兆,反而是關鍵的電視液晶面板竟也出現衰況。由鴻海及夏普共同經營的?顯示器(SDP)2016年度交出虧損將近600億日圓的不及格成績單。

夏普社長戴正吳訂下2018年度自有品牌電視銷售量1,000萬台的目標。據報導,2016年度銷售量僅500萬台前後,若是真能如戴的如意算盤,達到銷售倍增目標的話,一則能保持工廠稼動率,二能大幅改善SDP的營收惡況,可謂一舉兩得。

對鴻海而言,SDP現在的嚴重赤字,無疑打了鴻海一耳光,迫使其必須端出快狠準方策因應。為使SDP早日擺脫虧損,鴻海決定停止供貨給不願接受漲價的南韓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ic)等外部往來業者。

並將目前產能全數傾倒給夏普,形成由SDP主導價格的「集團內銷售」。值得注意的是,鴻海這端對三星電子單方面中止供貨,後續竟引來三星提出仲裁並求償的事態。

顯然夏普並沒有記取過去供貨過剩引來超過1兆日圓虧損赤字的教訓。現在面對夏普又想擴大電視銷售的經營方針,業界傳出許多不安與看衰的聲浪。

其實,早在鴻海購併夏普之前,夏普已在世界各地四處將其品牌授權出去。包括在美國授權給大陸海信集團,現況上夏普無法在美國本土銷售自有品牌的電視機。即便被問及是否在美國投資工廠時,戴正吳似乎也只能感嘆著經營困難,不願正面回應。

據了解,問題就在於不管是在美設廠或是大陸廣州擴建世界最大規模的10.5代廠,這些都來自郭台銘的決斷,戴正吳多屬應命執行。一方面斷掉與其他業者的合作關係,一方面急速擴張產能的作法,是否會讓夏普不慎再度走上產能過剩的險路,值得後續關注。

[Home]


2017/04/18 2.3.4. 鴻海邀搶親 軟銀給軟釘子? [ 工商時報 鄭淑芳]

東芝半導體釋股案百家爭鳴,如何脫穎而出?除比拚各家的智力、財力,人際關係也是一大考驗。為求勝出,近日日媒傳出鴻海密邀蘋果、日本軟銀助拳,不過朝日新聞卻提前破梗,直指日本軟銀對出資東芝半導體態度「消極」,引發市場關注。

東芝半導體股權爭奪戰打得火熱,就連日媒也在這場股權爭奪戰中奇招百出,繼日本經濟新聞點名繼蘋果之後,日本軟銀也被鴻海列為搶東芝半導體股權的重要策略夥伴。

日本NHK則加碼補充,蘋果對參與東芝旗下半導體記憶體競標也表達了意願,且出資金額上看數千億日圓,期望可以拿下逾1成的股權。且揚言,對於蘋果參加股權爭奪戰,鴻海不僅樂觀其成,而且還有意和蘋果聯手出擊,將鴻海出資的比例降至3成左右,以消除日本政府擔心東芝半導技術外流的疑慮。

除了找上蘋果合作,與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感情好到大家都知道的日本軟銀創辦人孫正義,也被媒體點名,將納入鴻海搶奪東芝半導體股權的重要盟友。

不過,對參加這場混戰,日本軟銀似乎興趣缺缺,日本朝日新聞引述關係人士的說法表示,對於鴻海邀請共同參與東芝半導體記憶體競標作業,日本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的出資態度相對「消極」。

惟日經新聞卻不做此想,並跟進提出解釋說,鴻海向日本軟銀提出的請求,原本要的就不是資金面的支援,而是希望軟銀可以成為鴻海與日本銀行之間的溝通橋梁。換言之,日本軟銀對出資東芝半導體態度消極,並不影響日本軟銀在鴻海泛日本聯盟中的角色扮演。

除了向日本軟銀尋求合作之外,外傳鴻海也有意找其他日本企業共同參與出資,以期壯大「泛日本聯盟」的陣容,順帶卸除日本政府的心防。

鴻海搶親團成員一變再變,只能說東芝半導體太迷人,就連搶親陣容都讓郭董大傷神。

夏普本業轉盈板上釘釘!

夏普成功轉骨,財報連連傳佳績,在社長戴正吳的勵精圖治下,夏普才剛在今年2月調高2016財年的財測,結果即將在今年5月揭曉,雖然距離財報公布還有1個多月,不過,近日已傳出戴桑等不及、先信心喊話說,「達標沒有問題!」看來夏普本業終結連3年虧損,應已成定局。

股價漲多的夏普,在獲利了結賣壓湧現下,近期出現驚人的跌勢,但利空頻傳之際,卻有日本媒體在寒冬中送暖,傳出戴桑在受訪時,曾打包票說,今年2月新調高的財測也難不倒夏普,可望全數達標。

夏普今年2月二度調高2016財年(20164月至20173月底止)財測,雖然營收維持不變,仍為2.05兆日圓,但營業利益卻從373億日圓上修到474億日圓,另稅後淨損也將從372億日圓縮減至271億日圓。若新調高的營業利益目標可以順利達標,這將是夏普3年來首度本業轉盈,因此市場均將其列為夏普體質改善的重要指標,表現備受市場關注。

事實上,鴻海入主後的夏普營運持續在改善中,其中最被市場津津樂道的是去年1012月的表現,雖然營收因面板、相機模組銷售量減少下滑,但在降低成本有成下,單季營業利益正式轉盈,由前年的大虧38億日圓,逆轉勝,出現188億日圓的獲利。連帶單季稅後盈餘也由前年的虧損247億日圓,變成出現42億日圓的獲利,正因為表現優於市場預期,連帶夏普也信心大振,所以才會有隨後在今年2月二度調高財測的情事。

[Home]


2017/04/18 2.3.5. 陸製造業高級技工 缺千萬人 [ 工商時報 賴瑩綺]

據大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科院)近期發布的2017人才藍皮書顯示,中國製造業中,高級技術人才缺口高達1千萬人。分析認為,多數企業因人才短缺發展緩慢,也導致整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陷入瓶頸。

經濟參考報報導,中國各省製造業企業普遍面臨「結構性技工荒」的難題。據四川省人社廳統計,在680萬名技能人才中,只有1百萬是高級技術人才,現代製造業等領域高端領導技能人才稀缺。

接受調查的上百家浙江杭州市企業中,高達71.43%的公司反映有高級技術人才短缺,低技能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另外在天津,企業高級技術人才的供需比例已經達到了110

以全球視角來看,在日本整個產業中,高級技術人員占所有工人比重為40%、德國高達50%,但中國此一比例僅約5%。據社科院所近日發表的2017年人才藍皮書「中國人才發展報告(NO.4)」中指出,中國高級技術人才缺口約有1千萬人。

中華全國總工會黨組成員李守鎮表示,由於產業工人整體素質和技術水平不高,中國勞動生產率水平僅為全球平均水準的40%,相當於美國的7.4%;以2015年為例,中國單位勞動產出7,318美元,全球平均為18,487美元,而美國是98,990美元,等於13個中國工人只能創造1個美國工人所創造的財富。

李守鎮指出,人才短缺是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企業受制於技工短缺,技術水平的提升還無法轉化成產品及生產力,致使轉型升級步伐遲緩。

李守鎮認為,中國要實現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型,建立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打造更多「大國工匠」是當務之急。而進行轉型升級、提高競爭力是中國整個製造業面臨的重要任務。

北京奔馳汽車公司汽車裝調首席技術師趙郁表示,儘管近年來中國頒布一系列措施並推進職業教育發展,但高級技術人才短缺依然是中國高端製造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趙郁指出,企業很難招到適合自身發展要求的高素質職業院校畢業生,這一定程度限制了更多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國品牌」形成,以及中國製造2025戰略目標的實現。

[Home]


2017/04/18 2.3.6. 心元資本新創投資 再獲陸媒肯定 [ 工商時報 何英煒]

台灣新創公司iFit愛瘦身的主要投資人心元資本,昨(17)日宣布再獲中國大陸權威媒體選為「最佳早期創業投資機構Top 20」與「最佳跨境早期投資人Top 20」。

心元資本成立於2010年,參與了海外許多知名公司最早期的種子輪投資,美國與大中華區的投資比例已經分別接近50%。

心元資本也已經在大陸投資近50間早期公司,包括大陸最大的直播社交平台「天鴿互動」、人工智能教育技術公司「英語流利說」、互聯網金融「中誠信徵信及金蛋理財」、文化娛樂平台「北京夢之城」(阿狸)與廣告營銷公司「微夢傳媒」等等。

在早期投資表現中,心元資本現有的三支美元基金、一支人民幣基金,主要瞄準天使階段和A輪。其中,天使輪投資數量占投資總量的67.5%,A輪投資數量占投資總量的25%。心元資本的重點投資領域為消費升級、行動網路、智慧裝置、企業服務、前瞻科技等等。

2016年,心元資本所投資的公司,有6間公司被併購、20間公司順利融得下一輪資金,這些公司所募集到的總金額為8.8億美元,也讓心元所有被投公司的後續募資金額總計達到18.8億美元。心元資本的創始合夥人鄭博仁,擁有超過15年的創業經驗,曾擔任大陸最大直播平台天鴿互動的天使投資人與策略官,其投資項目遍及矽谷和大中華區,曾連續4年被選為中國大陸40歲以下最優秀的早期投資人。

[Home]


2017/04/18 2.4.1. 微軟Win10更新 雙A受惠 [ 經濟日報 曾仁凱]

微軟Windows 10作業系統啟動最新的「創作者更新」(Creators Update),強化3D創作、混合實境(MR)等五大新功能,助攻商用PC市場銷售,宏碁、華碩等電腦大廠有望受惠。

微軟Win10作業系統啟動今年度的重大更新,強化多項新功能,昨(17)日在台舉行首場體驗分享會,介紹在3D創作、混合實境、4K遊戲、資安防護和友善設計等五大面向的功能強化。

微軟啟動Win10系統更新,另方面宣布中止支援已有十年的Vista作業系統、Office2007辦公室軟體,法人認為,微軟主導電腦作業系統「世代交替」,許多已有七、八年歷史的電腦內還安裝Vista系統 ,可能順勢升級硬體,有望刺激一波「換機潮」,宏碁、華碩等PC供應鏈將受惠。

微軟Win10「創作者更新」最大亮點是對3D創作方面的支援,例如全新的「3D版小畫家」應用程式,使用者可輕鬆創作或修改3D作品,完成後可透過線上列印服務或3D印表機,把成品列印出來,有助重塑未來的生產力及業務流程,引導創作模式從2D走向3D世界。

其次,「創作者更新」也強化對MR的支援,相較於VR(虛擬實境),MR融合虛擬與真實世界,未來置入工作情境中,如展場裝潢,不用把所有道具都搬到現場,只要戴上虛擬眼鏡,就可模擬實際情境,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節省成本。

微軟Win10也針對電競市場強化遊戲相關功能,例如增加對4K遊戲的支援,並內建Beam遊戲直播技術,讓每個人都可化身遊戲主播,即時與觀賽者互動交流。新的Edge瀏覽器則新增迷你視窗、夜間光線等貼心設計;在資安防護方面,新系統整合所有安全選項至單一儀表板,讓使用者能集中管理。

Win10鎖定商用 搭上工業4.0

微軟釋出全新的Windows10「創作者更新」,強化3D創作、混合實境(MR)等新功能,鎖定商業應用,呼應熱門的「工業4.0」趨勢,為新興的「創客」(Maker)助力。

隨著科技進展,尤其3D列印技術的成熟,未來由工廠主導生產的商業流程可能面臨翻轉,每個人都可化身為「自造者」,依據自己的需求客製化設計、生產,最後只要透過3D印表機就可列印出成品。

過去電腦的創造介面以2D平面設計為主,微軟在「創作者更新」中強化3D創作、混合實境等新功能,例如3D版小畫家,讓每個人能簡單、輕鬆的展開3D創作,另外,MR功能也可讓設計工作變的更加直覺與真實。

全球已有超過4億台裝置安裝執行Win10系統,使用者規模龐大,隨著微軟創作者更新推出,將更接近「工業4.0」的終極理想。

[Home]


2017/04/18 2.4.2. 全球3D NAND大軍傾巢出 技術對決鳴槍 下半年產出可望大增 紓解供應吃緊狀況 [ 電子時報 連于慧]

2017年將是3D NAND Flash應用市場快速崛起的關鍵年,包括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美光(Micron)、東芝(Toshiba)等陸續推出具競爭力的643D NAND Flash加入競局,SK海力士(SK Hynix)更一舉跳到723D NAND Flash技術以求突圍,由於新舊技術轉換,良率仍不穩定,加上固態硬碟(SSD)需求起飛,造成NAND Flash市場大缺貨,業者預期2017年下半產出可望大增,全面開啟3D NAND Flash時代。

三星在2016年底宣布量產643D NAND技術,在整體市場競局持續技術領先地位,但從2D技術轉換到3D NAND過程中,面臨2D產品投片量減少,3D NAND初期良率又不穩定,讓整個NAND Flash市場缺貨問題更嚴重,業者預期三星643D NAND會在56月開始放量生產,可望紓解市場吃緊狀況。

三星20173D NAND投資規模將高於先前計畫,三星平澤半導體廠預計最快6月完工,7月有機會正式投產,並進一步擴大增設3D NAND生產線,三星2017年在半導體投資額將創下史上新高紀錄,上看176億美元。三星過去在DRAM市場大舉投資的成功經驗,可能運用在NAND Flash技術與產能,藉以拉大與競爭對手差距。

美光原本是生產323D NAND產品,之後跳過48層技術,直接投入研發生產643D NAND產品,預計2017年第2季開始量產,提供42GB64GB產品,下半年出貨可望放量,2018年更計劃推出128GB產品,希望同時搶攻消費性SSD和企業SSD兩大應用市場。

半導體業者表示,NAND Flash技術微縮逐漸面臨瓶頸,全球記憶體大廠紛紛從2D NAND技術轉到堆疊式3D NAND技術,以持續追求成本降低,美光第一代323D NAND相較於16奈米製程2D NAND技術,成本至少減少25%,而第二代643D NAND技術的成本可再減少30%,美光計劃第2季量產643D NAND產品。

SK海力士原本生產36層和483D NAND產品,為能在3D NAND市場攻城略地,SK海力士跳過三星、美光、東芝競逐的64層產品技術領域,直接跳到723D NAND技術,推出容量高達256Gb的第四代723D NAND產品,預計2017年下半進入量產,全力超越競爭對手所推出的643D NAND產品。

目前NAND Flash市場除了供給端遭逢新舊技術交接、良率不穩定,導致供給量減少,在終端市場更適逢固態硬碟需求大爆發,由於遇上NAND Flash晶片缺貨,近期部分下游廠商反應很多大陸系統廠接獲智慧型手機標案,但缺少足夠的記憶體可以出貨,通路端甚至把128GB SSD降到96GB容量,以因應整體市場供給吃緊情況。

現階段三星仍穩居全球固態硬碟市場龍頭,其次是記憶體模組大廠金士頓(Kingston),至於美光、新帝(SanDisk)、東芝、創見等緊跟在後,分食全球固態硬碟市場大餅。

隨著各大NAND Flash陣營紛紛轉進具競爭力的64層和723D NAND技術,減少2D NAND生產,業者預計2017年第43D NAND總產出將超越2D NAND產品,成為整個NAND Flash市場主力,20173D NAND時代正式來臨,並在2018年進入96層技術世代。

[Home]


2017/04/18 2.4.3. 惠普、蘋果加持 廣達蟬聯2017AIO PC代工寶座 [ 電子時報 李立達]

PC品牌加入AIO PC戰局,廣達傳將是代工最大贏家。

PC品牌2017年積極搶攻AIO PC市場,廣達成為最佳推手。業界傳出,廣達掌握蘋果(Apple)與惠普(HP)訂單,其中惠普100%消費AIO PC訂單全數流至廣達,商務機種也有5成由廣達代工,可望蟬聯AIO PC代工出貨龍頭寶座。廣達拒絕對個別客戶表示意見。

業界傳出,蘋果將於2017年更新現有旗下的2iMac,並將於年底推出效能比擬伺服器的新款iMac,企圖搶回各界對微軟(Microsoft)Surface Studio關愛目光,上述3款均由廣達負責代工組裝,業界估,蘋果2017iMac銷售有機會持平或增長5%,與惠普競逐AIO PC第二大品牌地位。

DIGITIMES Research統計,2015iMac出貨為253.4萬台,而2016年出貨估為225.5萬台,由於蘋果久未更新iMac,在2017年推出新款iMac後,可望重新吸引果粉回籠,帶動iMac換機潮,若以供應商0~5%估算,iMac出貨有機會達236萬台,與惠普230~240萬台,處於伯仲之間。

除蘋果外,廣達也在美系惠普、日系NECAIO PC品牌客戶訂單傳捷報。業界透露,NEC已經連續2016100%交由廣達代工後,2017年訂單也全數委由廣達負責;至於全球第二大AIO PC品牌惠普,廣達也是代工最大贏家。

業界傳出,惠普2017年的新款消費AIO PC訂單,100%委由廣達代工;至於商務機種,也有5成由廣達代工,其他5成商務機種,由緯創及英業達代工;至於和碩將延續既有代工機種,就整體惠普代工比重來說,依序是廣達、和碩、緯創與英業達。相關廠商均不願對單一客戶表示意見。

至於聯想的AIO PC部分,也在英冠達淡出代工後,出現變化,由仁寶及奇鋐接替上陣,帶動仁寶及奇鋐代工AIO PC數量快速拉升;仁寶在華碩AIO PC訂單也囊括大多數訂單,由於華碩AIO PC年增上看15~20%,也帶動仁寶出貨量水漲船高。

仁寶總經理陳瑞聰日前法說會時表示,AIO PC出貨將從2016年的100多萬台,2017年將拉高至200多萬台,將是仁寶繼智慧手持裝置之外,成長第二快的業務。由於AIO PC單價較高,也將帶動仁寶營收成長。

業界分析,微軟於2016年第4季推出Surface Studio,單價超高,卻意外受到市場青睞,也刺激品牌廠加入戰局,尤其蘋果也將於2017年推出新款AIO PC,可望帶動整體市場買氣,預估全球AIO PC出貨將逆勢成長,且產品平均單價,也將拉升。

[Home]


2017/04/18 2.4.4. 蘋果Mac Pro更新慢:蘋果為Mac Pro更新慢致歉 推舊版升級、預告開發方向力挽專業用戶 [ 電子時報 蘇純儀、陳端武]

為了挽回專業用戶的心,蘋果罕見地公開承認Mac Pro因設計問題致使更新困難,並承諾未來將提供更好的支援。

蘋果(Apple)2013年推出Mac Pro後,遲遲未見更新,引發市場上質疑蘋果不重視專業用戶需求的聲浪,蘋果終於在日前召開了一場小型記者會,除了發表2項舊款Mac Pro升級版外,還罕見地公開承認Mac Pro的設計問題,並承諾未來將對專業用戶提供更好的支援。

The Verge報導,蘋果近日舉辦了一場小型聚會,邀集TechCrunchBuzzFeedDaring Fireball等媒體參加,會中對於2013年推出的Mac Pro因設計而衍生的種種問題,以致後續升級窒礙難行的情況進行了說明,順便向遲遲等不到升級的專業用戶致歉,並預告2017年計劃將升級iMac,而新架構的Mac Pro將採用搭載高階中央處理器(CPU)及繪圖處理器(GPU)、且硬體也能升級的模組化設計,並有搭配的顯示器。不過最快仍要等到2018年之後才會推出。

蘋果並坦承,由於2013年推出的圓筒型Mac Pro原先在設計上是要搭配2顆小型GPU的組態,受限於其散熱能力,若想搭載目前業界通行的較大型單GPU,則必須將整個系統架構重新設計才行,而這也成為蘋果這段時間以來推動Mac Pro更新的絆腳石。蘋果行銷副總Phil Schiller甚至向記者表示,蘋果對於想更新Mac Pro的用戶感到抱歉。

實際上,蘋果近年來的產品讓專業使用者逐漸產生不被蘋果重視的感受,除了超過3年未更新的Mac Pro外,2016年第4季推出的新款MacBook Pro專業級筆記型電腦又在電池續航力及擴充性等面向遭到許多負評,如改為僅用USB-C連接埠、導入Touch Bar及決定改用樂金(LG)顯示器。感到失望的可不只專業用戶,連蘋果的死忠粉絲都開始怨聲載道,甚至曾一度下架。

TechCrunchDaring Fireball的報導也指出,由於Mac銷售只佔蘋果整體營收的10%,其中Mac ProMac銷售百分比裡又僅佔個位數,因此投入Mac Pro開發並沒有太多利潤可圖,蘋果大可對這些批評置之不理,畢竟專業級使用者只是廣大蘋果用戶裡的一個小小族群。

不過蘋果卻一反常態開誠布公表示歉意,並主動預告產品開發方向,據9to5Mac報導,此舉無非是想平息蘋果已不那麼關心專業人士需求的傳言,並安撫桌機用戶的心。對蘋果而言,過去正是這群專業用戶擦亮了蘋果的形象,讓蘋果成為創意工作的代表品牌,若蘋果棄這些使用者於不顧,其他PC可能會趁隙而入,而這樣的結果相信並非是蘋果所樂見。

此外,9to5Mac就蘋果預告新版Mac Pro能否解除專業使用者的疑慮做了線上民調。8,000多名受訪者中有41%認為蘋果此舉表達對專業人士的承諾;有40%的受訪者認為蘋果要確實在2018年初推出新Mac Pro才算數;另有17%的受訪者認為為時已晚。

Mac雖僅佔蘋果營收11% 使用者卻多為重量級客戶

iPhoneiPad已改變人們使用電腦的方式,Mac目前僅佔蘋果年營收的11%

蘋果(Apple)2013年推出圓柱形Mac Pro時,認為它是擁有驚人設計的產品,將在未來幾年滿足廣泛專業用戶的需求,但這款Mac Pro的產品壽命顯然不如蘋果預期。在Mac Pro長達4年未改版後,蘋果為證明並未遺忘Mac用戶,在44日透露該公司正針對專業用戶開發新型iMacMac Pro

AxiosBusiness Insider報導,此舉對蘋果來說相當罕見。蘋果從來不會預告新產品。但在核心粉絲對其最新推出的MacBook Pro反應冷淡後,蘋果似乎覺得有必要提前幾個月宣布新產品。

蘋果在2013年推出當前的Mac Pro設計,並計劃在美國生產。但蘋果遲未升級Mac Pro,引發蘋果不夠在乎專業人士的疑慮。Mac Pro雖僅佔所有Mac銷量的一小部分,但專業用戶仍為公司最重要和最忠實的客戶。

儘管如此,Statista的數據有助於解釋蘋果為何在近幾年更新Mac硬體的頻率愈來愈低。簡言之,Mac業務的重要性不復以往。由於iPhoneiPad已改變人們使用電腦的方式,Mac目前僅佔蘋果年營收的11%。蘋果實質上已經是手機公司。

換言之,其他業務跟iPhone相比都相形見絀。蘋果表示,Mac仍為250億美元的業務,而且是其第二大業務。而雖然專業Mac用戶僅佔蘋果總體用戶的一小部分,但讓他們滿意會是好主意,畢竟這些人當中很多可能是為蘋果開發iPhone應用程式(App)的開發者。

蘋果高層於44日表示,圓柱形設計實際上反而讓公司沒有彈性空間。這種設計雖引人注目,但其獨特設計對電腦散熱功能造成嚴格限制,該公司還得將繪圖工作負載分擔至2顆中階繪圖處理器(GPU)

事實證明,對大多數工作來說,專業人士需要的是高階GPU。蘋果資深副總裁Craig Federighi在與一小群媒體記者的圓桌會議上表示,隨著時間推移,已證明這種架構不夠靈活。蘋果雖想嘗試一些大膽而與眾不同的事。但事後看來,這種設計並不適合蘋果想吸引的專業人士,因此蘋果計劃重頭設計Mac Pro,不過要到2018年初才會完工。

蘋果是否仍關心桌電令人懷疑 新一代Mac Pro需要加把勁

蘋果(Apple)每年都會推出新版iPhoneiPad,蘋果也持續更新筆記型電腦(NB),但近期明顯放慢更新專業級桌上型電腦(DT) Mac Pro的速度。Mac Pro2013年以後就未曾更新、置之不理。

appadvice報導,從1994年首台Power Macintosh起,乃至於2006年蘋果推出Mac Pro,蘋果每年都會推出新版專業級DT。但從2013年起,Mac Pro已有4年時間未大幅改版。直到20174月,蘋果才對Mac Pro做了小幅更新。

但這款Mac Pro仍採用2013Mac Pro搭載的英特爾(Intel) Ivy Bridge E處理器,僅從之前的最多6核心增至8核心,顯示卡也僅有小更新,其他地方並無大變動。蘋果還表示,新一代Mac Pro要到2018年才會推出。

Mac mini的最後一次升級則是在2014年。自那時起,Mac mini半點消息也沒有,甚至沒人知道蘋果是否仍在乎Mac mini。同樣要到201744日,蘋果向一小群科技記者透露Mac Pro和專業級iMac的更新消息時,在BuzzFeedJohn Paczkowski提問下,蘋果副總裁Phil Schiller才回答說,Mac mini是蘋果陣容中的重要產品,不過也就只有這句話。

報導指出,蘋果不斷推出用戶愈來愈難升級硬體的DTNB。近期所有MacBookMacBook Pro的硬體都無法升級,用戶僅能在27iMac加裝系統記憶體、升級iMac上的硬碟,但僅止於此。2014年版Mac mini21iMac一樣,用戶能升級硬碟,卻無法升級記憶體。

有人曾說,蘋果用戶升級電腦的唯一方法是買台新電腦。但蘋果若多年未推出新機型,用戶又怎能買台新電腦。

報導認為,蘋果推出新版DT的頻率遠遠落後戴爾(Dell)、惠普(HP)、聯想等競爭對手。這些公司每年都會推出新機型,有時1年還會推出多款新機型。而蘋果用戶能選擇的往往是採用前兩、三代處理器的DT。雖然大多數情況下這些電腦用起來還是游刃有餘,所有最新的功能都能執行。

然而用戶無法接受不支援USB-CThunderbolt 3其一的Mac Pro。報導認為,蘋果若想說服用戶他們仍關心DT市場,特別是專業級DT用戶,則可望在2018年推出的Mac Pro功能要夠強,2017年將推出的新iMac也應如此。

[Home]


2017/04/18 2.4.5. 板卡前景不妙 退場警報再響 [ 電子時報 陳玉娟]

2017年首季全球PC市況仍未見反轉,DIY通路買氣更是冷清,板卡業者不僅面臨DIY組裝需求大減,英特爾(Intel)、超微(AMD)平台技術創新話題不再,以及NVIDIA完全掌握產業鏈發展,更已是無可迴避且難已解決的危機。相關業者坦言,板卡市場早已進入嚴重衰退期,華碩、技嘉出貨都走跌,更遑論其他業者,欲求生,只能被動等待對手退場,分食不斷縮減的市場,或是持續轉戰其他戰場。

10年來桌上型電腦(DT)市場規模逐年縮減,市場普遍看淡品牌DTDIY通路前景,所幸大陸市場展現撐盤力道,加上電競熱潮揚升,使得全球DT需求跌勢較預期緩和,但近2年受到大陸動能熄火衝擊下,DIY通路需求跌幅再度明顯擴大,主機板業者全數難逃衰退窘境,未能在中高階電競市場有所斬獲的業者,獲利更是明顯下滑。

2017年首季DIY通路買氣更是急凍,英特爾力拱的第七代Core處理器系列(代號Kaby Lake)Intel Optane Memory並未如預期有效帶動買氣,包括華碩、技嘉、微星、華擎等陸續推出的支援Intel Optane MemoryZ270200系列主機板銷量均不理想,其中,華碩、技嘉主機板雙雄出貨已跌破400萬片,續寫近年單季新低,儘管平均售價(ASP)略增,但仍難以完全彌補獲利減損。

據了解,2013年全球DIY市場主機板出貨量約在7,500萬片左右,僅較20128,000萬片小幅下滑,其中約有1,500萬片需求來自各地的地區性品牌廠,其餘6,000萬片則用在DIY PC整機組裝,2014年則續跌至6,900萬片,2015年跌幅更是超過2成,降至5,400萬片,2016年已跌破5,000萬片,2017年估再跌1成。

主機板跌勢難阻,除了智慧型手機等各式裝置已成主流,整體PC需求慘澹外,另則是過去有效刺激買氣的英特爾、超微新舊平台轉換已失靈,效能提升與功能改進已難見革命性改變,對於用戶而言吸引力逐年遞減,面對艱困市況,主機板業者也無能為力,現已只能等待有對手不堪虧損而退場,順勢搶食其手上既有版圖,過一年是一年。

而繪圖卡產業近2年雖迎來好光景,但整體市場需求其實仍是持續向下,能賺到錢的繪圖卡業者全數是專注或大幅拉升NVIDIA晶片比重的業者,也就是在整體繪圖卡市場規模縮減下,NVIDIA陣營能欣欣向榮,主要還是因為大舉搶奪超微版圖有成。

但其實繪圖卡產業所面臨的營運危機恐怕較主機板業者來得更為巨大。一直以來繪圖卡業者高度仰賴NVIDIA而生,在供貨、設計研發、議價、行銷與價格策略上完全沒有主導權,隨著NVIDIA大舉投入人工智慧(AI)等先進戰場,必須增闢繪圖晶片銷售以外財源,以因應不斷擴增的研發需求,已讓相關業者坐立難安。

NVIDIA近年所力拱「Founders Edition」自有品牌繪圖卡策略,不少業者就坦言此舉就是要搶奪高階肥渥大餅,未來NVIDIA勢將全面跨界與品牌繪圖卡業者爭利,以保持獲利增長。

由於超微市佔回升有限,目前NVIDIA仍掌握全球繪圖晶片產業發話權,在電競NBDT、繪圖卡,或是未來的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AI領域,都佔有主導地位,連台三大廠華碩、技嘉與微星都難以抗衡NVIDIA。可預期的是,NVIDIA勢必將全面拉升繪圖晶片獲利能力,對於毫無反擊籌碼的繪圖卡業者而言,同時又面臨市場需求縮減困境,銷售下滑已可預見,業績好壞已非完全取決需求冷熱,而是NVIDIA會不會持續擴大品牌戰力,對比主機板還有機會努力求生,繪圖卡只能看NVIDIA臉色,過一季是一季。

[Home]


2017/04/18 2.4.6. Intel讓個人電腦的回應速度提升到新境界 [ 電子時報 鄭斐文]

Intel Optane記憶體產品上市。

無論是與朋友們保持順暢聯繫、遊戲直播或是重大研發專案,電腦幾乎貫穿生活的各個層面。英特爾致力於拓展科技疆界,幫助人們揮灑創意,讓生活更有趣、更富有效率。其中最好的方式,即是從根本提升日常運算體驗。

Intel Optane記憶體能有效大幅提升電腦在個人運算體驗中的效能,並大幅加速載入速度。無論從運算密集型的工程應用軟體到高階遊戲、數位內容創建、網頁瀏覽,甚至是日常辦公室文書處理應用軟體,Intel Optane記憶體將個人電腦的回應速度提升到新境界。

大多數人每天會啟動11個應用軟體,且每個軟體啟動7次。以第7Intel Core(酷睿)處理器系統搭配Intel Optane記憶體,可使電腦啟動速度快兩倍且整體系統效能最高可提升28%,記憶體效能最高可提升14倍。微軟Outlook等應用軟體的啟動速度將提升近6倍,Chrome瀏覽器啟動速度提高5倍,遊戲啟動速度提升67%,關卡載入速度提升65%

開發Intel Optane記憶體的原因出自於:沒有人喜歡等待。在下載遊戲、電影、影片、高畫質圖片或Outlook中的大型檔案時,令人感到焦躁,而等待的原因就是資料。現今每個人平均產生、使用和儲存的資料量大幅飆升。例如,Windows 10需約20GB磁碟空間,最熱門的遊戲之一俠盜獵車手5(Grand Theft Auto V)需要大約65GB的硬碟空間。還有不斷產生的個人影片及圖片— 包括4K內容,使得每個人所需的記憶體空間快速地擴展。

大多數人目前仍採用傳統硬碟來滿足自己的記憶體需求,有79%的桌上型電腦仍把硬碟當作主記憶體,雖然硬碟解決了記憶體問題,但它也減緩了系統速度,讓使用者感到回應速度較低。 Intel Optane記憶體的出現,提高了應用軟體、遊戲或大型檔案的載入速度,讓人們減少長時間的等待,確保更快速存取PC記憶體中的資料,即意味著整體速度更快、回應速度更快的更優異體驗。

Intel Optane記憶體是持續發展的全新Intel Optane技術系列的一員,採用英特爾先進的系統記憶體控制器、介面硬體和軟體IP2017年初,英特爾發表了第7Intel Core(酷睿)處理器和Intel Optane記憶體就緒計劃(Intel Optane memory ready),目前多家品牌等製造商已推出了超過130款支援Intel Optane記憶體的主機板。

針對希望安裝在支援Intel Optane記憶體的主機板或系統上的使用者,英特爾桌上型電腦的Intel Optane記憶體模組(16GB32GB)424日起上市。此外,從第2季開始,PC製造商將開始出貨內含Intel Optane記憶體的消費型與商用桌上型電腦。

[Home]


2017/04/18 2.4.7. 聯想攜上奇 攻數位內容產製商機 [ 工商時報 翁毓嵐]

為搶占數位內容產製市場先機,上奇攜手聯想集團(Lenovo)在台灣、香港及澳門地區建立區域等級的合作夥伴關係,並於今年4月起正式生效。未來上奇將代理Lenovo ThinkStation系列工作站產品、提供多元數位內容產製用戶完整的軟硬體整合解決方案。

鎖定新世代企業與小型工作室在數位內容產製市場的發展力潛力,Lenovo納入上奇科技台灣與香港子公司為Lenovo ThinkStation全系列工作站產品的其中一主要代理商,雙方並將以「一開即用」為產品發展目標,提供用戶包含桌上型工與行動工作站的的解決方案,並在產品應用、市場通路與用戶發展上達到更上一層的整合綜效。

上奇科技近3年多來力行去蕪存菁以轉型成長的策略,希望為集團營運開創新局,今年並更加持續專注在亞太地區的成長機會,鎖定新事業雲端整合服務及數位列印事業。為此,上奇科先前即已透過Lenovo ThinkStation P系列高效能及行動工作站產品,發展出高度硬體需求的數位內容產製作的解決方案,範圍含括2D3D專業級的繪圖、影像、多媒體與3D列印等應用,整合包括AutodeskWacomAdobeSymantecOracle等軟體在內的用戶加值產品與服務。

上奇科技集團代理暨企業用戶事業群營運長魏茂發表示,上奇憑藉在大中華地區深耕在地通路逾20年的優勢,透過此回與聯想的擴大合作,將能為港澳台的企業用戶帶來更全面的解決方案產品與通路服務,滿足數位內容產製市場中用戶快速變動的多元需求。

Lenovo臺港澳地區總經理陳泰麟則指出,強化Lenovo的合作夥伴生態系,向來是重要的業務發展策略之一,透過與上奇的合作,除了有助於加強Lenovo ThinkStation工作站系列產品競爭力,也將能為用戶提供更多附加價值與支援服務。

[Home]


2017/04/18 2.5.1. 9年內美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銷量將成長300% 恐大幅衝擊勞動市場 [ 電子時報 茅堍]

預估今後9年內美國地區工業機器人銷售量將會成長300%

隨著美國地區製造業開始加速引入工業機器人來協助生產,預估今後9年內美國地區工業機器人銷售量將會成長300%。而隨著機器人數量不斷增加,恐怕也會對美國勞動力市場形成嚴重衝擊。

科技部落格Recode援引美國機器人工業協會(Robotic Industries AssociationRIA)與調研機構ABIresearch等報告報導,與4年前相較,2016年美國地區機器人銷售量已成長了40%

根據美國非營利經濟研究組織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先前公布報告,1990~2007年美國地區資料顯示,勞動市場每引入一具工業機器人,平均將會導致當地6.2個工作機會被取代。

因此可以合理推估,隨著美國製造業引入更多機器人,當地也將會有更多的勞動機會被機器人取代。

資料顯示,近年美國汽車產業引入的機器人數量遠高於其他產業。以2016年為例,出貨至美國汽車產業的工業機器人數,就佔了總出貨量的70%。當年美國汽車產業投資在工業機器人上的金額約為12億美元。

除汽車產業,其他如必須與危險化學品接觸的製藥實驗室等的生命科學產業,在機器人使用量上也在快速成長。

RIA資料顯示,2012~2016年,北美地區各式產業的工業機器人出貨量年均年增幅度,以汽車與零組件業的34.9%為最高;其次為生命科學與製藥業的20.5%。其他如電子、食品/消費品、塑膠/橡膠、金屬業也年均分別年增17.3%10.8%5.8%2.1%

ABIresearch機器人研究部門主管Dan Kara表示,全球性經濟衰退導致汽車製造商紛紛減少車輛生產數量,相對而言,也使這些業者對機器人的需求降低。然而這也意味,機器人製造商必須要向如食品、電子以及生命科學等其他領域尋求新的銷售機會,進而推動其他產業使用機器人的成長。

此外,與原先重型機器人相比,新型機器人不但體積更小,也可以重新進行工作編程。這意味,新型機器人在執行任務上不但具有更高的變化性,也有更佳的成本效益。

ABIresearch預估,由現今至2021年,全球工業機器人每年出貨量平均年增幅度將達16%。預計2020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會突破300億美元,2025年規模更將近逼450億美元。

就市場而言,亞太地區約佔全球總出貨量的65%,其中單是大陸市場就約佔全球的3分之1。就業者而言,瑞士工業機器人業者ABB出貨量將佔全球所有業者總出貨量的2分之1

[Home]


2017/04/18 2.5.2. 發那科推新機器人控制設備 處理速度提高1.5 [ 電子時報 賴逸安]

日本機器人大廠發那科(FANUC)闊別5年更新產業用機器人控制設備,提高操作性後,處理能力達到既有產品的1.5~2倍,且可從觸控式面板操作虛擬選單指定機器人動作。機器人的市場需求已從汽車產業擴大至一般產業,發那科計劃2018年機器人產品的月產能較目前成長7成,達到每月1萬台,積極行銷高效能產品,並強化供應能力,擴大布局領域。

根據日刊工業新聞報導,發那科專務董事稻葉清典指出,新款控制設備「R-30iB Plus」的設計宗旨是讓操作性如同智慧型手機般簡單。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像操作家電般的建構機器人工作環境。

R-30iB Plus設定機器人動作的教學畫面和操作面板煥然一新,不同於以往撰寫程式的操作,只要點選虛擬圖樣按鍵即可簡單規劃程式。且已和CNC設備統一畫面,使用方便。控制設備裝載的CPU處理速度較既有設備提高1.5~2倍。相機的圖像傳輸速度提高4倍。發那科常務理事加藤哲朗說明,發那科親手打造辨識標的物的圖像處理技術程式,讓控制設備和機器人動作容易同步。

另一方面,發那科改建筑波工廠部分,預計4月起機器人月產能將提高至6,000台,2018年提高至1萬台。

[Home]


2017/04/18 2.5.3. 建立產業技術聯盟 助加速實現工業4.0 [ 電子時報 楊智家]

工業物聯網技術業者若能進一步結盟、擴大規模,更有利加速工業4.0變革。

工業4.0革命正在改變傳統製造業運作型態,隨著自動化機器人、物聯網(IoT)技術導入工廠製程帶動智慧型工廠發展愈趨成熟,將有助製造業以更有效率的產線快速回應市場需求,並具備大規模生產高度客製化產品能力,但要克服智慧型工廠發展面臨的各項挑戰,現階段僅單一業者的先進技術絕對無法面面俱到,因此由多家科技業者組成聯盟,透過結盟方式發展智慧型工廠各項所需技術,即成為有助此願景實現的最佳途徑。

根據Information Age網站報導,智慧型工廠未來對全球經濟影響力將很可觀,據麥肯錫(McKinsey)預估,2025年以前智慧型工廠對全球的經濟影響力將達到每年最高2.3兆美元規模,而在工業4.0變革的技術核心則是物聯網,提供基於開放標準的自動化解決方案、IT與操作技術(OT)的聚合,以及有助大幅強化業務智慧化程度等,在此情況下讓愈來愈多製造商感受到工業物聯網(IIoT)技術優勢,近年因而帶動相關業者投入這塊領域研發新技術。

雖可預見工業物聯網未來對全球製造業帶來的龐大潛在效益,但實際情況卻是沒有任何一家企業組織,能夠單獨完全提供所有業界所需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或技術,發展工業物聯網相關先進技術的科技業者也了解這點,紛紛進行結盟整合,如此前英特爾(Intel)IBM、戴爾(Dell)SASADLINK以及PrismTech等業者的結盟,即可看出當前業界在開發工業物聯網技術下,無法獨善其身的現況。

據市場研究公司MarketsandMarkets調查,全球工業物聯網市場規模在2014年為940億美元,預估到了2020年將達到1,510億美元,2015~2020年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預估為8.03%。如此的快速成長也代表著工業部門蘊含的龐大契機,但工業物聯網也帶來不少挑戰困擾著製造商,如不知道應如何利用智慧型工廠的價值,以及標準化、安全性、相互可操作性與可擴充性等的課題,這也讓智慧型工廠雖然為全球製造業帶來新契機,但也潛藏不少尚未克服的缺陷。

例如,當有更多生產線設備具備連網規格後,雖可為業者創造大量可分析資料以利提升生產線效率,但也無形暴露在未知的網路攻擊威脅風險中,因而需要相應技術與以防範。因此外界分析,透過各家擁有部分先進工業物聯網技術與專業的業者進行合作,是現階段克服智慧型工廠發展所面臨各項挑戰的唯一辦法,藉由這些大廠的合作,將有助於開發可最大化智慧型工廠效益及投資回報率(ROI)的解決方案,同時可減低新技術開發的複雜性與風險。

此外,這類合作關係也會參與更廣泛圍繞在開放標準為基礎工業解決方案的業界技術發展項目,這類解決方案的開發目標有助促進易於部署的連網環境,以及促成裝置之間的相互可操作性。

基於要讓物聯網更具開放性及有凝聚力的本質,後來也衍生出成立「工業物聯網聯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IIC)及「開放互連聯盟」(Open Interconnect ConsortiumOIC)等產業聯盟的結果,藉由這些聯盟來推動基於統一標準的工業物聯網相關發展環境。製造業運用這些產業聯盟發布的公開版API及開放標準,長期來看將有助創造更大的成就。

VTEM數位閥系統 為氣壓技術導入工業4.0鋪路

德國自動化技術開發商Festo在製造業領域的氣壓(pneumatic)技術上達成新突破,花費3年時間開發一款名為「Festo Motion Terminal(VTEM)的數位閥系統,藉此結合了超過50款不同零組件的功能,經程式設計後透過內建應用程式(App)能夠執行各項製程任務,Festo也宣稱VTEM等於是將氣壓技術導向未來工業4.0年代的技術里程碑。

根據Drives & Controls網站報導,Festo未來運動解決方案管理負責人Julia Duwe博士指出,全新VTEM平台結合了電子裝置、機械、控制工程以及軟體,內建App可提供使用者即時註冊其系統情況,以及修改其功能的可能性,因此能夠靈活適應於製造應用端。VTEM系統具備的適應彈性,意謂將有助使用者能夠為平台及模組開創出全新的設計。

Festo認為,VTEM系統將能夠帶動製造產線出現從未見過的全新製造途徑。Festo管理董事會發言人Alfred Goll表示,該公司已打造一款整合所有功能的自動化平台,讓適應性及彈性生產成為經濟上可行的途徑,過程中Festo已對製造製程的氣壓技術做出變革。

Festo20173月底德國漢諾威展(Hannover Fair)中首度公開展示VTEM數位閥系統,預計將於2017年下半正式開始銷售,為滿足對這項新技術的市場預期需求性,Festo已先設置好兩條全新專門用於生產VTEM數位閥系統的生產線,以避免開賣後供不應求。

技術上,VTEM系統的可程式設計性減少對各類硬體零組件的需求性,以及簡化氣壓裝置安裝的工程複雜性,如單獨的閥門、壓力調節器以及壓力感測器等零組件都已不再需要,在此情況下能夠減少VTEM系統安裝空間高達65%

VTEM系統內建的App能夠執行的功能,從最基本的方向控制到成比例的行為以及設定運動設定檔等都有,均透過一個網頁瀏覽器或機器控制器進行配置,未來首代VTEM推出後將先內建10App,之後還會導入更多新款App

上述10款內建App中,將有一款App的功能可限制氣壓力至一個數位選擇的水準,藉以適合於其應用,另一款App則會儘量減少壓縮空氣的消耗,藉此能夠讓整體能源消耗量比起標準操作模式下的消耗量減少高達7成;還有一款App可在無需減震器情況下,提供溫和停止(soft-stop)的功能。

還有一款能夠偵測空氣外洩情況的診斷式App,據稱能夠減少空氣消耗量高達7成水準。其他如採用壓力閥(piezo valve)也有助進一步增加能源使用效率,能夠較採用電磁閥(solenoid valve)減少高達99%的能源消耗量。

藉由將行程及壓力感測器內建於VTEM系統,也有助於即時提供運行資料以及針對系統內部製程進行檢視,而一款虛擬生產說明的設施也能夠針對偏離預期值得參數及磨損情況發出警示,使用者將可透過網際網路遠端近用VTEM系統,能夠在無需重新配置系統情況下,在生產線仍處於運行狀態下進行產品訂單修改動作,藉此等於有助達成工業4.0時代的批次處理規模小至單一品項目標。

當針對安裝進行修改時,工程師將無需對大量零組件進行複雜的硬體修改動作,因此將有助OEM廠商可快速且符合經濟效益的適應於其自有設計,以根據個別客戶需求提供客製化設計,並可縮短交貨時間,過程中OEM廠商的專門知識也能夠獲得保障、避免外洩。

[Home]


2017/04/18 2.6.1. 台達電整軍 衝刺車用 [ 經濟日報 詹惠珠]

台達電子(2308)組織調整,新組織新設電動車方案事業群,顯示台達電在車用的布局進入收割期,特斯拉Model 3可望7月進入量產,美國福特和GM的新能源車出貨可望倍增。

台達電子日前董事會決議,從52日起,新組織架構將有九大事業群,其中電動車方案事業群、基礎設施中資通訊基礎設施事業群和能源基礎設施第三大事業群為新增,據了解,台達電發展的業務若營收不到1億美元,不會獨立為事業群,因此台達電將電動車方案事業群獨立,未來可以將產品和系統整合在一個事業群,等於也對客戶展現台達電發展車用的決心。

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曾表示,特斯拉的市值超過傳統車廠,代表電動車是趨勢,以前傳統的車廠不看電動車,現在開始快馬加鞭發展,這些歐美的主力車廠都與台達電有合作,2017年台達電在車用電子成長動能相當大。

台達電七、八年前就布局電動車領域,特斯拉的Model S Model X等電源控制系統、電池管理系統等都由台達電供應,特斯拉為確保Model 3供貨無虞,已要求台達電擴充產能,預估6月小量試產,7月進入量產,台達電認為電動車與電子元件未來將成為車市成長動能最大的一環,因而全力布局。

此外,台達電也供應北美新能源車的零組件,台達電目前在電動車充電產品包括家用交流充電器、公用交流充電樁、直流快速充電機、直流充電模塊等,都已通過各國安規認證,透過與全球主要車廠的密切合作,據了解,台達電今年出貨福特和GM油電混和車和電動車的零組件可望倍增。

在充電樁的部分,在新組織中將它歸納能源基礎設施事業群,台達電爭取挪威高速公路充電樁標案,領先業界推出100kW以上的充電樁,帶動歐洲市場充電樁加速朝大功率滲透。

[Home]


2017/04/18 2.6.2. Tesla:超級工廠為打造替代能源時代不可或缺之需 [ 電子時報 楊智家]

美國影星Leonardo DiCaprio2016年底曾前往Tesla位於內華達州雷諾(Reno)的超級工廠(Gigafactory),與Tesla執行長Elon Musk討論再生能源及全球能源使用與發展的未來,面對關心環保議題的LeonardoMusk也提到超級工廠對於打造全球永續能源使用環境的功用。

Futurism網站報導,兩人在超級工廠內共討論了鋰離子電池、氣候變遷以及替代能源的未來,認為現階段採取作為發展出可獨立於石化燃料的新替代能源其重要性,將比過去任何時候都來得重要。

Musk並表示經過Tesla的實際估算,要讓全球朝可持續性能源方向轉型,將需要興建100座超級工廠提供的鋰電池規模,才能因應此一轉型需要。

超級工廠設立的一大主要目標,就是要達到及維持淨零能源的發展,Tesla即曾宣稱到了2018年,超級工廠將達到全產能,總年度生產量並目標較2013年全球鋰電池總生產量還多,另也目標將持續壓低鋰電池市場價格,希望透過經濟誘因驅動替代能源的使用。

為何鋰電池對於全球要能發展出可獨立於石化燃料的替代能源有如此高的重要性?關鍵在於替代能源具備氣候及自然條件上的限制性,無法長久提供穩定的發電能源,如太陽能無法終日照射等,因此必須借助鋰電池這類技術提供替代能源的儲存所需。

如果人類能夠更徹底朝替代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方向邁進,未來甚至可以完全無需再興建發電廠。但這前提必須是打造出可穩定儲存替代能源電力的設備及基礎設施。

畢竟,替代能源絕非僅有太陽能面板、風力發電機及相關零組件與基礎設備,因此未來10年人類若要達到永續發展目標,石化燃料使用比重是必須要降低,並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重,在此情況下儲電系統打造將成為關鍵。

雖然現階段主要替代能源如太陽能發電的發電效率仍不高、且成本負擔相對石化燃料仍較高,導致整體使用效率仍無法達到普及水準,但隨著技術持續進步,科學家受光合作用的啟發,如今已開發出人造葉子,可以不再需要透過傳統太陽能面板發電,甚至同時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

[Home]


2017/04/18 2.6.3. 從電視到照明 樂金強化OLED照明行銷 [ 電子時報 陳柏蓁]

OLED照明可自主發光,能以平面或線條型態呈現,也可加以彎曲。

LED在照明市場發展較早,但近期OLED似乎因自主發光的優點開始急起直追,或代表LEDOLED之戰即將由電視產品延伸到照明燈具。

據韓媒News 1報導,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LGD)日前在2017年米蘭國際燈具展(Euroluce)上,結合OLED光源特性與海洋生物概念,展出透明隔板式、展示架式、鏡子式等各種OLED照明燈具,這些產品可用於家庭室內裝潢。

LGD表示,公司將OLED照明視為新事業的一環,希望能多向民眾推廣,同時也積極尋找企業客戶。

LGD2015年接手樂金化學(LG Chem)OLED照明事業,並將其納入新成長動力之一,2016年投資1,400億韓元(1.23億美元),在龜尾工廠興建OLED照明用面板產線,預定在20179月投產。

OLED照明可自主發光,能以平面或線條型態呈現,也可加以彎曲,加上發熱程度較低,不需搭配散熱片,應用範圍較LED廣,且發出的光線較為均勻,使用者較不容易感覺疲勞。

OLED照明若要與LED照明達到相同亮度,必須消耗更多電力,且產品壽命也比LED短。以LGD目前生產的OLED照明為例,其發光效率約為90 lm/W,壽命約為4萬小時,但LED照明則為120~130 lm/W5萬小時。

在製造成本上,OLED照明也比LED照明高出許多。市售6cm×6cm OLED照明價格從8萬韓元起跳,同樣大小與形狀的LED照明只要3萬韓元左右,價差成為影響產品普及的絆腳石,因此現階段OLED照明多用在轎車與高級室內裝潢。

OLED照明技術還在持續發展,產量增加之後,價格將有機會下跌。市調業者UBIresearch預測,OLED照明市場規模將以年平均65%的成長率成長,2020年可望達到16億美元。亦即未來LEDOLED的產品競爭將由電視市場延伸到燈具市場。

電視市場已由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展開LED電視與OLED電視之戰。2013年樂金電子兩產全球第一款大尺寸OLED電視,成為高階市場的主力產品。市調機構IHS的資料顯示,樂金電子OLED電視銷售增加,帶動全球市場價格在2,500美元以上電視產品的市佔率提高,從201517.5%增加到201643.1%

[Home]


2017/04/18 2.6.4. WiTricity與日產合推電動車無線充電技術 可望帶動電動車普及 [ 電子時報 莊瑞萌、張殷綺]

日產與WiTricity合作共同推動電動車無線充電技術,可望幫助電動車更加普及。

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廠商WiTricity日前宣布將與日產(Nissan)合作,共同推動電動車無線充電系統的普及。雙方希望透過合作讓各款式電動車都可享有無線充電技術的支援,藉此帶動電動車市場普及。

Business Wire報導,隨著電動車銷量持續快速上升後,車廠已朝如何讓電動車充電更具效率方向努力。WiTricity DRIVE無線充電系統可讓位於地面或地下的充電座,透過WiTricity專利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技術將電力傳輸至上方的車輛,省去纜線或可動性零件的必要。

DRIVE系統具備領先業界的效率以及充電率,並可讓從低底盤跑車至高底盤休旅車等各種車輛充電。

日產與其他車廠認為,互通性在簡化電動車充電體驗與提升電動車廣泛採用層面上扮演重要角色,也就是必須確保車主無需擔心車輛大小或類型,都可在任何充電站幫愛車充電。

WiTricity與日產希望透過合作,確保無線充電系統可提供高度互通性、容易使用以及消費者期待的高效率。

日產電動車與油電混合車主管Kazuo Yajima表示,該公司認同無線充電具備幫助電動車更加普及的潛力。WiTricity執行長Alex Gruzen則指出,雙方合作希望刺激電動車市場無線充電發展以及幫助產業邁向互通的未來,為了實現電動化、共享與自駕的未來,無線充電解決方案必須能適合所有車輛。

日產自駕車在英國進行道路測試 為3年後的東奧全自駕計程車做準備

日產(Nissan)首次在英國倫敦道路測試自動駕駛車,在測試過程中仍有1位駕駛坐在駕駛座,負責踩剎車。

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改造過的日產Leaf電動車,配備5個雷達、4個雷射和12個鏡頭,在倫敦東部的Beckton按照原本設定的路線行走,沿著A13雙向道路駕駛。而在測試過程中,由衛報的記者擔任乘客。

英國在法規上為無人駕駛車打造了一個開放的測試環境,希望能夠在相關技術開發上取得全球領先地位,不過當地法規仍要求必須要有合格駕駛人控制方向盤,避免意外發生。

這次測試中,擔任駕駛人的是日產自動駕駛開發全球主管Tetsuya Iijima

Leaf儀錶板的螢幕,包含了一個虛擬地圖、攝影機畫面、還有在路徑中出現的綠色錐體,顯示為路上的行人。在轉彎前,系統會告知乘客即將轉彎,就好像具有自由意志的衛星導航系統一樣。Iijima表示,這麼做的目的是要讓乘客安心,因為乘客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不過在測試過程中,Iijima曾一度抓住方向盤,避開隔壁車道的一台貨車;另外也曾踩下剎車,避免追撞。Iijima表示,這還是原型車,仍有一些問題。

Leaf以自動駕駛沿著雙向的A13行駛,自行變換車道,並維持穩定的每小時50英里速率。當一台BMW超車時,Iijima再次抓住方向盤;另外一次則是後方的1台車同時變換車道。

不過Leaf成功通過了人行斑馬線,沒有發生任何意外。Iijima表示這是最差的一次測試駕駛,不過他提到,他們還有3年時間。他們的目標是要在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期間推出全自動駕駛的計程車。

多數科技屆時都會成熟,單線道的自動駕駛預計會在2017年的Qashqai車種上導入,預計2018年將可開上高速公路。日產希望大眾可以逐漸接受這種科技,不再需要自行開車。

2020年時,日產等車廠的車子將可在都市道路運作,屆時科技不再是問題,大眾的接受度、基礎設施與法規等反而是關鍵變數。

日產資深科技負責人Hayato Akizuki表示,英國是歐洲裡面比較願意開放測試的國家。他相信,2025年時相關技術會普及,屆時就看市場需求,畢竟一般人可能不會需要無人駕駛車,但汽車分享與計程車業者或許就會需要。

日產在20152016年於日北和矽谷進行了無人駕駛車的道路測試,不過近期才在歐洲開始測試。

日產自駕車首次在歐洲實地測試 下一站將在荷蘭與法國

日產(Nissan)開始在倫敦進行自動駕駛車測試,而這是該公司首次在歐洲進行道路測試,往後也計劃在荷蘭與法國測試自動駕駛車。

Inside EV報導,經過特殊設計的日產Leaf電動車已經可以應付市區交通,而且速度最快可達每小時50英里。

日產未來將在荷蘭與法國測試自駕車,且該公司的ProPILOT自動駕駛科技即將導入新的Qashqai,以及9月即將亮相的新款Leaf,預計會在2017年底於全球上市。日產也認為,到2020年自動駕駛將會普及。

參加測試的人員與乘客可以體驗相關科技,其中包括毫米波雷達(Millimeter Wave Radar)、雷射掃描器、攝影機、高速電腦晶片、以及特殊設計的人機介面(HMI)等。相關科技讓汽車可以在高速公路與市區進行自動駕駛,只要在導航系統中設定目的地,就能抵達。

日產研發與先進工程資深副總裁Takao Asami表示,他們預計在2018年推出多線道的駕駛科技,可以在高速公路上自動變換車道,並計劃在2020年推出可在市區道路和交叉路口進行自動駕駛的技術。

日產認為,世界各地都面臨交通堵塞、車禍傷亡與空氣污染,而該公司致力於解決這些問題,希望讓交通變得更安全且更聰明,終極目標則是要達到零排放與零傷亡。

[Home]


Confidentiality Note
本郵件含有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機密資訊、或受法律保護之資料,唯有原發信人指定之收信人得閱讀或使用本郵件之內容。如您並非被指定之收信人,請立即將本郵件及所有附件予以刪除;請勿揭露、儲存或使用本郵件之任何資訊,並請您立即告知原發信人本郵件的傳遞錯誤。謝謝您的合作。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ny attach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from Inventec 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and/or privileged and intended to be solely for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s or entities named in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e aware that any disclosure, saving or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ttachmen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f you have received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n error, please notify us immediately, and delete the e-mail and attachments.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