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5 全球產業資訊

 1財經

  1.1國際

   1.1.1. 比特幣第二 瑞波幣逼近4美元  [工商時報]

  1.2台灣

   1.2.1. 新台幣匯率 短線測試29.5  [工商時報]

  1.3中國大陸

   1.3.1. 人幣中間價 終結4連升  [工商時報]

 1展會

  1.1. 英特爾超微合作結晶 華碩力挺 1顆輕薄筆電處理器將上市 惠普戴爾也採用  [蘋果日報]
  1.2. Micro LED醞釀CES大展搶睛 供應鏈動員備戰新品登場  [電子時報]
  1.3. CES 2018大展上值得關注的5家機器人公司  [電子時報]
  1.4. LG將赴CES 大秀3款機器人  [工商時報]

 2產業相關

  2.1Cloud Computing

   2.1.1. 滴滴砸180 併巴西叫車一哥  [經濟日報]
   2.1.2. GeForce禁用於資料中心 NVIDIA疑似為QuadroTesla抬轎  [電子時報]
   2.1.3. 智慧語音助理新戰場:機器學習應用持續熱門 語音服務將迎來黃金時代  [電子時報]
   2.1.4. 機器人應用環境漸趨多樣化 學會臨機應變將是未來發展方向  [電子時報]
   2.1.5. 美國製造勢在必 研華何春盛:台商應善用在地優勢  [電子時報]
   2.1.6. 2018年物聯網發展新趨勢  [電子時報]
   2.1.7. ATT將推5G 全美第一家  [工商時報]

  2.2Smart Mobile

   2.2.1Smartphone

    2.2.1.1. iPhone X漏氣 鴻海大立光目標價調降  [經濟日報]
    2.2.1.2. 穩懋去年營收躍增25%  [經濟日報]
    2.2.1.3. 5G世代未必是救命仙丹 恐擴大手機版圖動盪  整體市場邁入成熟期 新品叫好不叫座成常態  [電子時報]
    2.2.1.4. Counterpoint3Q17全球智慧型手機SoC 市場規模年增19%80億美元  [電子時報]
    2.2.1.5. 華為通路布局新手機推出 2018年在台銷售成長可期  [電子時報]
    2.2.1.6. 從固定式無線通訊到手機 印度Micromax以敏銳嗅覺走出創業之路  [電子時報]
    2.2.1.7. 2018年蘋果的挑戰加劇  [電子時報]
    2.2.1.8. iPhone X銷售疲軟 鴻海 外資砍目標價  [工商時報]
    2.2.1.9. 2018智慧手機產量 年成長率將下滑至5  [工商時報]

  2.3IT Industry

   2.3.1. Spotify走便門將在美直接上市  [經濟日報]
   2.3.2. 今年10.5代面板廠火力大開 啟動全球電視新競局 65吋以上及8K電視需求醞釀大爆發  [電子時報]
   2.3.3. 三大趨勢、新南向和美國投資效應 仍將驅動2018年台灣購併成長  [電子時報]

  2.4Personal Computing

   2.4.1. 英特爾出包 掀電腦風暴  [經濟日報]
   2.4.2. 學者提出三步驟改善DRAM延遲  [電子時報]
   2.4.3. 平面時代的終結 三星3D NAND生產比重上看90%  [電子時報]
   2.4.4. PC需求冷 高通重返難度大  [電子時報]
   2.4.5. 甩開交叉授權專利協議,英特爾再闖獨立型GPU市場,對NVIDIA威脅今何在?  [電子時報]
   2.4.6. 記憶體大廠3D NAND良率升 NAND Flash恐過剩  [工商時報]

   2.5.1. 鴻海搶進工業互聯網平台市場 樺漢可望優先沾光  [電子時報]
   2.5.2. 工業4.0諸多優點與彈性 尚待企業加速力行  [電子時報]

  2.6Solar(Green Energy)

   2.6.1. 特斯拉Model 3生產大落後  [經濟日報]
   2.6.2. 大陸太陽能領跑者啟動黑名單機制 未如期併網每季補貼降5%  [電子時報]
   2.6.3. 蔚來提出汽車聯盟構想 未來共享零件與技術  [電子時報]
   2.6.4. 公有規格出爐 充、換電機車 搶市場主導權  [工商時報]

[Home]


2018/01/05 1.1.1. 比特幣第二 瑞波幣逼近4美元 [ 工商時報 吳慧珍]

取代乙太幣、躍為全球市值第2大的加密貨幣瑞波幣(Ripple),挾銳不可擋的漲勢屢破高點,周三突破3美元價位改寫歷史新高,周四持續挑戰高點逼近4美元。

美國財經媒體CNBC報導,據虛擬貨幣追蹤網站CoinMarketCap報價,瑞波幣在周三午盤跳漲29%,觸及3.2美元的歷史新高價位,周四繼續刷新高點,衝高到將近4美元,漲幅近40%。

瑞波幣市值達1,227億美元,緊追在第一大加密貨幣比特幣之後,比特幣市值約2,510億美元。

CoinMarketCap資料顯示,瑞波幣最近12個月的漲幅超過49,500%,最近1周漲幅逾160%。

有別於比特幣靠挖礦產生,瑞波幣是由瑞波(Ripple)公司發行的加密貨幣,也稱作XRP,同樣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主要供大型金融機構作跨境支付之用。

目前跨境支付需歷時數日完成,而且費用偏高,尤其量大價低的交易令銀行頗為頭痛,例如臉書付款給app開發商,因為無利可圖。

瑞波公司看準此點,試圖透過發行XRP的方式解決問題。企業可利用XRP,即刻取得高價值交易所需的流動性資金,無須支付手續費。

XRP在交易中扮演法定貨幣之間的橋樑。瑞波公司表示,用XRP交易4秒內便可搞定,比現今任何主要加密貨幣還快。

瑞波幣已獲不少大型金融機構青睞,包括美國運通與西班牙桑坦德銀行(Santander)。

日本金融服務公司SBI Holding及旗下子公司SBI瑞波亞洲(SBI Ripple Asia)去年12月宣布,將與日本信用卡公司結盟,採用瑞波公司的支付網絡RippleNep,助使瑞波幣價格一飛沖天。

此外,加密貨幣投資人尋求投資組合多元化,不再獨鍾比特幣,也是帶動瑞波幣勁漲的原因之一。比特幣在2018年出師不利,開年首個交易日以下跌收場,是2015年以來首度以收跌迎新年。

[Home]


2018/01/05 1.2.1. 新台幣匯率 短線測試29.5 [ 工商時報 呂清郎]

美國聯準會(Fed)公布的去年12月利率決策會議紀錄雖然釋出加速升息訊息,激勵美元反彈,但匯市不埋單,新台幣持續與台股連袂上攻,2018年以來3個交易日連3漲,4日收在29.59元的四年高點,短線不排除測試升破29.5元關卡。

新台幣昨天升值1分,成交量維持兩位數以上的11.325億美元。外匯交易員表示,匯市開盤雖反應美元反彈,但新台幣貶值幅度有限,出口商恐慌性拋匯進場後立即重返升勢,但進口商又趁機進場買匯,一來一往,就在29.6元上下盤整,下午受到韓元上漲帶動,使得新台幣終場收高。

根據匯銀統計,主要亞幣昨日升多貶少,其中以印尼盾上揚0.48%最強,其次是馬元升值0.42%,泰銖走高0.37%,韓元漲0.22%,人民幣也升0.08%,新台幣小幅上揚0.03%,僅日圓及星元各小貶0.2%及0.01%。

外匯交易員指出,Fed加速升息基本上仍有變數,尚未達成共識,使得美元反彈,匯市顯現相對無感,主要還是外資仍是有買有賣,並沒有出現加大買匯撤出的跡象,新台幣也持續偏升格局;短線等待美國非農就業數據公布,若結果不如或差於預期,美元重返弱勢,新台幣將隨亞幣走升,不排除攻破29.5元關卡。

統計新台幣近一年多來的波段升幅已逾9%,相較於歐元、韓元、泰銖、馬元升幅逾10%,並沒有特別強。外匯交易員認為,就算新台幣接下來衝破29.5元關卡,預料不會站穩太久,畢竟美國濟數據表現佳,後續稅改的影響發酵,加上如果升息加速訊號增強,外資回流美國,這波弱勢美元便可能告終,新台幣與主要亞幣將轉向走貶。

[Home]


2018/01/05 1.3.1. 人幣中間價 終結4連升 [ 工商時報 黃欣]

美元指數出現反彈促使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昨(4)日結束跨年4連升走勢。市場分析,儘管美元短期利多還未出盡,但大陸近日公布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PMI)等宏觀數據優於預期,經濟情勢回穩態勢下,人民幣仍有不小的上揚機會。

中間價昨報在6.5043元,較前個交易日下跌123個基點,單日貶幅0.19%,終結從去年1228日以來的4連漲走勢。在岸市場儘管盤中一度跟進下跌,但收盤再度逆勢上揚升破6.5元,報在6.4968元,單日漲幅0.08%。

路透引述交易員分析,美國樂觀的經濟數據雖帶動美指的短期利多走勢,但歐元區經濟數據同樣亮眼,綜合考量下,後續人民幣匯價大幅上漲或下跌的可能性不高。加上日前大陸官方公布的去年12PMI等宏觀數據優於預期,預期短期人民幣匯率有較大的上漲空間。

面對人民幣中間價從去年底的快速走強,市場不少聲音認為是中國人民銀行在背後主導。不過德國商業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師周浩認為,從年底美元多頭的平倉增加來看,是市場力量推升了這波人民幣漲勢。由於市場一旦形成匯價一面倒的「穩定預期」,往往容易引發極端事件,這絕非人行所樂見。

2017年初以來,人民幣出現過兩次快速升值,第1次出現在2017年年初,當時人民幣兌美元離岸價從7元附近快速升至6.8元,之後人行進場大力干預,拉抬離岸價的融資成本,才逼的投機力量收手。第2次則出現在去年5月間,不久人行即推出了「逆週期因數」,正是為了化解人民幣與美元緊緊掛鉤的風險。

周浩認為,目前離岸人民幣的融資成本並未大幅攀升,未見人行干預動作。若人行想保持人民幣匯價維持寬幅波動,本質上仍需加大人民幣兌美元的波動,因此人行不太可能主動推升人民幣兌美元匯價。

[Home]


2018/01/05 1.1. 英特爾超微合作結晶 華碩力挺 第1顆輕薄筆電處理器將上市 惠普戴爾也採用 [ 蘋果日報 王郁倫]

迎戰輝達

美國消費電子展CES 2018將於下周開展,電腦界關注英特爾與超微冤家變親家,合作推出的第1顆輕薄筆電處理器將上市,第1波傳獲華碩(2357)、惠普、戴爾相挺;微星(2377)將展出新曲面電競螢幕,曜越(3540)則將發表第1款人工智慧電競鍵盤X120周年紀念機箱LEVEL 20

英特爾為迎戰輝達,2017年底破天荒與超微合作,開發出1顆專為超薄筆電並具電競電玩功能的處理器,預計2018年初上市,去年底就傳出拜會多家業者推廣,外電報導2大廠的「合作結晶」處理器代號為Core i7-8709G,整合英特爾的Kabylake架構微處理器與超微繪圖晶片Radeon Vega M,設定的超薄筆電厚度在1.1~1.6釐米之間,成為業者推輕薄「類電競」筆電新選擇。

CES將於下周開展

華碩傳出可望推出搭載這款最新處理器筆電消息,執行長沈振來日前被媒體詢問是否採用時,就曾透露英特爾在處理器方面是華碩的好盟友,「英特爾好的東西華碩都會用。」而外電也洩漏惠普計劃推出高階超薄機Specter X360,採用該顆處理器,戴爾也將跟進。

英特爾代號Coffee Lake的第8代筆電處理器本季將推出,也將成為華碩與微星等大廠展示新世代筆電契機,微星表示,今年CES將展出全線電競產品,除電競筆電與桌機外,將強打曲面電競顯示器,目前微星已有2427吋機種,據了解預計將在2018年推出35吋機種擴大戰線。

微星強打曲面顯示器

華碩也同樣聚焦ROG玩家共和國新品,電競顯示器可望是另一個角力戰場,華碩傳會展示ProArt PA27AC高階顯示器,採用2560X1440解析度的IPS面板,27吋螢幕,5ms反應時間,連接埠部分支援到最新Thunderbolt 3

華擎也將於CES展出支援英特爾X299晶片及超微X399 晶片的「M-ATX主機板」,號稱全球第1款,另外也將發布全新的Z370 DeskMini GTX迷你桌機,支援英特爾最新第86核心處理器及高速記憶體。

曜越今年以「Game with your MOD挑戰改裝極限‧盡享遊戲樂趣」為主軸參展,除發表全新Level 20高直立式機殼,也將展示AI人工智慧科技與TT Sync功能,該產品可讓曜越周邊與玩家買的主機板品牌RGB軟體連動控制。

曜越本身則展出TT RGB燈光效果連動水冷套件、iRGB Plus電源供應器同步技術,另外Mobile APP 1.0手機軟體可與TT Premium X1 RGB Cherry MX電競機械鍵盤連動,讓玩家更客製化,曜越也將推出IRIS伊利斯RGB光學電競滑鼠及1680萬色的聖龍麟指紋辨識RGB電競滑鼠墊。

[Home]


2018/01/05 1.2. Micro LED醞釀CES大展搶睛 供應鏈動員備戰新品登場 [ 電子時報 韓青秀]

2018CES大展即將登場,國際大廠可望在此重要舞台相互較勁其尖端顯示技術,也讓外界對於Micro LED亮相期待升高。

即將登場的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性電子展(CES)成為國際大廠技術展示的重要舞台,市場傳出,三星等國際大廠可能將首次展出Micro LEDMini LED的大尺寸新品應用搶睛,據了解,由於Micro LED已邁入試量產階段,相關供應鏈從第4季起加快腳步趕工測試,甚至在年底假期取消休假,儘管樣品是否會在CES上亮相還有變數,仍引起業界拭目以待。

由多家台系大廠如漢民、友達、晶電等投資的新創公司錼創聚焦於Micro LED研發,為了推動Micro LED從實驗室走入量產階段,錼創執行長李允立指出,從2017年第4季起進入試量產階段後,目前已陸續小量出貨給不同客戶,估算已提供約10~20家潛在客戶,雖然樣品與良率仍有進一步改良空間,但約有5~6家大廠有意願持續合作開發,由於近期試產線的產能進入滿載,不少客戶更提出再擴大產線規模的要求。

李允立表示,所謂試產線是在LED磊晶片取得後,依照客戶在不同尺寸開發需求,依照自動化量產作業進行巨量轉移等相關製程,提供類模組的產品雛型,以供系統廠商進行產品商品化開發,並涵蓋了大中小等不同尺寸,儘管目前無法得知客戶的開發進度與產品發表規畫,但Micro LED樣品是否可能出現CES大展將值得期待。

由於透過巨量移轉的Micro LED技術已突破試量產的瓶頸,據悉,新品開發進入產品面的成本及細節評估,各家系統大廠相繼動員旗下供應鏈廠商展開串聯,受到Micro LED產業鏈仍未成型,包括檢測、驅動、組裝等多重環節還須相互搭配,成本較高的限制也有待克服。

雖然先前蘋果(Apple)傳出縮編在台的Micro LED團隊,不過據傳,蘋果並非放棄Micro LED,而是將研發主力移回美國,另一方面,三星也是另一個傾力研發Micro LED的重量級大廠,也是被外界認為最有可能將Micro LED成功推進的兩家大廠。近期業界傳出,三星電子可能在20181CES大展公開150Micro LED電視,而晶電總經理周明俊先前也指出,如果三星在CES推出Micro LED電視也不需太意外,雖然可能只是技術展示品,但也代表了三星的強烈企圖心。

除了三星之外,韓系模組廠Lumens也透露,將CES 2018展示Micro LED顯示器技術,並規劃開發2Micro LED產品,分別是0.57吋的超迷你顯示器、與100吋以上數位看板的中大型顯示器,前者採用8um LED,後者將採用長寬各為300um100umLED元件。

LED業界認為,Sony2017CES大展上展出「CLEDIS」 技術的顯示面板拼接技術而驚豔全場之後,近期仍未聽聞具體量產出貨的消息;考量到Micro LED新品開發變數重重,雖然先前已傳出Micro LED技術可能在CES亮相,但也不排除廠商保留秘密武器,或是最終橫生枝節而臨陣取消,即使順利搶在CES大展亮相先聲奪人,恐怕也難在下半年看到成熟商品及應用問世,反而是Mini LED導入大尺寸高階電視已是箭在弦上,若基於商業考量,Mini LED可望成為國際大廠在CES的宣傳重點,市場普遍看好,2018年下半將可望為相關產業鏈帶來明顯出貨貢獻。

[Home]


2018/01/05 1.3. CES 2018大展上值得關注的5家機器人公司 [ 電子時報 楊步偉]

一年一度的消費電子展(CES 2018)即將在19~12日之間於美國拉斯維加斯登場。拜人工智慧(AI)起飛之賜,機器人自然是CES 2018的展場亮點。對此Electronics360也列舉了數家值得關注的的機器人業者,分別是日本電產(Nidec)Egismos TechnologyHarmonic Drive Systems(HDSI)MakeblockNextVPU

日本電產成立於1973年,該公司的核心產品包括社會型機器人、服務型機器人和工廠自動化設備的控制器和括機器人手臂模組。此外,在CES展場上,日本電產也會展出無人機相關產品,以及用於汽車座椅和方向盤的觸覺性裝置(haptic devices)、居家設備、家電和遊戲裝置,展現這家老牌機器人公司與時俱進的創新能力。

成立於2005年的Egismos,是雷射光學儀器零件和光學模組的開發商。該公司雷射二極體的波長在405~1,550奈米之間,其中包括紅外線雷射二極體、紅光雷射二極體、綠光雷射二極體、藍光雷射二極體等等。

CES 2018展場上,Egismos將推出的技術包括3D資料創建、3D資料顯示、3D即時互動和標準3D模組等等。3D模組將用於支援系統設計師,並應用在安全、教育、生醫和機器人等領域。

成立於197010月的HDSI,原先是長谷川齒輪和美國的USM的合資企業。該公司的核心產品包括減速機、旋轉平台(Rotary Actuator)零件和線性平台(Linear Actuator)零件等等。HDSI生產的伺服平台(servo actuator)體積夠小,因此足以安裝在機器人的手指內。

此外,Harmonic Drive SystemsRSF Supermini平台,除了用於Harmonic Drive SystemsDCJDDPDEPHA680等系列驅動器之外,也和第三方驅動器相容,兼具成本效益和容易整合的優點。

MakeBlock生產的模組化機器人搭建平台,是創客用來打造機器人的優質工具。在2011年於深圳成立的MakeBlock,除了生產各式機械零件、連接片、傳動結構之外,也推出相關的編程軟體。

CES 2018上,MakeBlock將推出STEM機器人和DIY套組給各種程度的學習者,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除了推出啟發學生的機器人開發平台之外,MakeBlock也和Foster + Partners攜手合作,為美國太空總署(NASA)開發小型機器人執行探勘任務。

最後一家值得關注的機器人業者,是人工智慧暨電腦視覺新創公司NextVPU,其願景是為所有的機器人、無人機、地面無人機(Unmanned ground vehicleUGV)和其他智慧裝置帶來視力。

目前NextVPUAngelEye Smart Glasses助理協助視障人士更方便地體驗世界,並可更安心地探索室內和室外的環境。NextVPU還開發了Kepler Stereo Camera感測器,這項高精確度且低功耗的零件,可用於深度感測、視覺和慣性測量單元定位(IMU localization)以及動作追蹤等。


AI之風盛行之賜,預料消費型機器人將在CES 2018上成為矚目焦點。

[Home]


2018/01/05 1.4. LG將赴CES展 大秀3款機器人 [ 工商時報 陳穎芃]

樂金電子(LG)周四宣布,下周將在美國消費電子展(CES)上發表3款概念機器人,分別應用在餐飲、旅館及超市零售業,令外界更加預期未來全球服務業將有大批勞工被機器人取代。

一年一度的CES展將在17日於拉斯維加斯登場,而各家大廠都預備發表最新科技,其中最受矚目的科技領域便是人工智慧應用。

LG預定在CES會場展示3款概念機器人,其一是能在大廳四處移動發送餐點及飲料的服務生機器人,可在機場及旅館大廳代替人類服務生送餐。

2款機器人是主打遞送貨品功能的行李員機器人,能在旅館大廳接手旅客的行李,也能代替櫃檯人員辦理入住及退房手續。

3款機器人是專門協助賣場銷售服務的超市客服機器人,能讓顧客查詢各類商品價格,也能引導顧客前往商品的陳列位置。

上述3款機器人儘管主要功能略有不同,共通點都是針對服務業所設計,令外界預期未來服務業將有更多職務由機器人代勞,相對犧牲勞工就業機會。

國際勞工組織(ILO)統計,去年5月為止全球有將近50%的勞動人口從事服務業工作。由於服務業涵蓋貿易、運輸、旅館、餐飲等眾多產業類別,因此未來一旦機器人應用普及,受影響的勞工人數非常可觀。

[Home]


2018/01/05 2.1.1. 滴滴砸180億 併巴西叫車一哥 [ 經濟日報 林宸誼]

滴滴出行昨(4)日宣布收購巴西當地最大網路叫車企業99公司。外界估計收購金額約6億美元(約新台幣180億元),這也是滴滴出行日前拿到新一輪40億美元(約新台幣1,200億元)的股權融資後,首次的大手筆併購案。

巴西經濟日報報導,滴滴出行以金額6億美元,收購99公司的大部分股權,此外還將追加投資3億美元,用來進行在當地業務擴張。

滴滴方面並未確認這項收購金額,只表示未來雙方團隊將繼續透過智慧交通技術服務本地市場,向使用者提供更便利的移動出行服務,為司機提供更多收入機會,為當地城市提供以大數據驅動的智慧交通技術。

澎湃新聞報導,這次收購也是滴滴國際化戰略升級的關鍵一步。滴滴出行執行長程維表示,國際化是滴滴的核心發展戰略,滴滴將持續投資於AI能力建設和智慧交通方案的創新,透過多元化的海外營運與合作,積極推動全球交通與汽車行業的變革。

99首席執行官彼得·費爾南德斯(Peter Fernandez)表示,成為滴滴出行旗下一員,將大幅提高99在巴西拓展服務的能力,為使用者、司機和城市帶來核心價值。

99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專注於巴西城市出行的公司,該公司已進入巴西400多個城市,擁有30多萬名司機,以及1,400萬註冊用戶。

作為巴西最大網路叫車業者,99公司提供三大類行動出行服務:99Pop提供私家車出行服務;99Taxi提供覆蓋巴西大部分市場的計程車服務; 99Top在聖保羅提供豪華計程車服務。

早在20171月,滴滴就以領投方身分,投資1億美元參與99融資,並進入99董事會,這樣算下來,99估值實際上達到10億美元。

滴滴當時表示,除了資金支持,滴滴還將為99提供技術、產品、運營經驗、業務規劃等戰略支援。程維曾表示,中國和巴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個新興市場,對於網路叫車服務行業而言商機無限

結盟全球七強 滴滴運用AI搶市

滴滴已經與全球七大出行企業建立夥伴關係,服務超過1,000個城市,並碰觸到全球60%的人口。滴滴表示,該企業正積極尋求以更靈活的方式,將其人工智慧(AI)交通技術和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引入更廣闊的全球市場。

中新社報導,滴滴向來以投資方式,在海外叫車軟體中獲得股權,建立夥伴關係,目前已經與GrabLyftOla Uber 99TaxifyCareem等全球七個主流出行企業,建立了夥伴關係。

騰訊科技報導,滴滴正以聯盟的模式反擊Uber2015年,滴滴面向Uber在美國的最大對手Lyft投資了1億美元,另外也投資了印度網約車公司Ola,以及東南亞廠商Grab,其中滴滴和軟銀合作,共同向Grab注入了20億美元。

滴滴還入股了中東地區的網約車公司Gareem,以及歐洲和非洲市場的Taxify公司。

顯然,通過大規模投資入股,滴滴的網約車版圖已經遍佈全球各大洲。而此次買下巴西99公司,乃是滴滴第一次改變入股模式,採取直接收購,也表明了全球化擴張的決心。

[Home]


2018/01/05 2.1.2. GeForce禁用於資料中心 NVIDIA疑似為QuadroTesla抬轎 [ 電子時報 蕭菁菁]

部分資料中心使用GeForce進行深度學習研究,NVIDIA調整EULA明文規定禁止使用。

NVIDIA近日更改GeForce終端用戶許可協定(EULA),禁止資料中心做各種使用,但區塊鏈(blockchain)處理除外,有分析指出,此舉料將迫使現正使用GeForce的資料中心改用QuadroTesla

根據網站Wccftech報導,先前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尚未普及之前,NVIDIA並未限制資料中心使用GeForce,以雙精度浮點運算(double precision)提供各種消費者版本,但隨著深度神經網路(DNN)的崛起,其重要性開始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半精度(half precision),而且NVIDIA旗下繪圖處理器(GPU)產品相當擅長DNN訓練,消費者版本相較於專業版本在cuDNN的投資報酬率更高。

GeForce消費級顯卡對許多遊戲玩家而言是是相當熱門的選擇,隨著人工智慧(AI)研究盛行,GeForce也被一些用戶進行深度學習訓練。

NVIDIA在更改的EULA內容中指出,禁止資料中心部署GeForce,因為配套軟體並未授權資料中心使用,除非是經過允許的區塊鏈處理。任何違反協定者都可能面臨NVIDIA提告。

NVIDIA政策調整的動機引起諸多揣測,Wccftech認為,NVIDIA顯然是基於獲利的考量,該公司耗費龐大資源在DNN技術的研發上,企業用戶若不買單就無利可圖。但是另一方面,由於NVIDIA想要保持PC市場的競爭力和掌控地位,調漲GeForce價格將是不智之舉。於是,NVIDIA決定禁止資料中心使用GeForce顯卡做任何處理,如此將迫使業者改採TeslaQuadro進行DNN相關研究。

不過,NVIDIA仍允許資料中心使用GeForce進行區塊鏈處理,雖然用意令人匪夷所思,但推測可能基於幾個原因,其中之一是NVIDIA並未投資研發區塊鏈,所以任何資料中心想要使用GeForce做區塊鏈用途,對NVIDIA而言可說都是無本生意。另外,除了中階GPUGP106之外,NVIDIA多數產品並不適合挖礦,因此不會有潛在商機流失的問題。簡而言之,NVIDIAGeForce用於區塊鏈處理當成是一個對公司和客戶都是雙贏的機會。

目前有部分資料中心使用GeForceNVIDIA調整EULA可能迫使它們做合法的升級,採用QuadroTesla,毋庸置疑的是,許多業者的成本將因此而大增。

[Home]


2018/01/05 2.1.3. 智慧語音助理新戰場:機器學習應用持續熱門 語音服務將迎來黃金時代 [ 電子時報 陳端武]

未來2年,從語音助理獲得的機器學習加持,將迅速在語音系統中獲得加強。

在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BI)領域,愈來愈多企業正在討論將機器學習應用於軟體。據富比士(Forbes)報導,IBMNVIDIA、英特爾(Intel)、甲骨文(Oracle)、高通(Qualcomm)等公司都在談論其機器學習晶片,但仍缺乏具體商業案例。另一方面,在亞馬遜(Amazon) Alexa、蘋果(Apple) Siri、微軟(Microsoft) CortanaGoogle Assistant等語音助理帶動下,語音辨識正迅速成為主流消費技術。

語音服務

TIRIAS Research高級分析師David Teich認為,未來2年,從語音助理獲得的機器學習加持,將迅速在CRMSFA和純PBX辦公軟體等商業語音系統中獲得加強。

呼叫問答結構的基礎知識已存在這些方案中,而奠基於機器學習的語音服務將能在電話上呈現更自然的聲音,並更能理解與來電客戶互動的流程。因此,降低機械感且更加順暢的語音服務系統,會讓來電者與其互動時感到更舒適。

再者,由於「如果……請按1,如果……請按2」的無限循環會造成來電者的壓力,並拖慢解決問題的流程。語音服務系統若能了解來電者說了什麼,並能更有效地分析回應,就能更快將來電者引導到最佳解決方案或合適人員,獲得進一步協助。

上述預測根據是雲端企業系統的另一項優勢,因此這類語音應答不會依賴行動裝置。事實上,對企業來說提供雲端服務更容易,能更快速地擴展或更換資料中心資源,而且毋須等待透過FPGAGPU或其他專用硬體針對機器學習最佳化的下一代行動裝置問世。

Teich認為,由於現有基礎設施和機器學習語音技術套件的穩健性,上述技術將更快地融入客服基礎設施。2018年就可望在企業語音市場上看到良好、強大的初步導入。

提供決策支援仍待努力

機器學習正在成為BI和人工智慧(AI)的混合體。原因在於許多統計分析工具很相似,無論它們是做為分析系統中的模組或是深度學習引擎運行。

然而,深度學習系統需要大量特定資源才能在有用時間內提供夠準確的結果。基礎設施公司正在推出專注該市場的最新晶片和伺服器,從硬體規格可看出這些硬體將有助於機器學習進一步發展。但要讓這些系統進入現場,甚至進入雲端資料中心都需要時間,而且可能要耗費大量成本。

此外,企業還得了解其數據,而這點永遠會是挑戰。除了資源,還有建立深度學習應用程式的問題。目前,相關程式語言已發展到第三代,而需要對此領域有深入了解的人才能開發深度學習系統,因此要僱用合適人才的成本非常高。

PythonR和其他第三代程式語言雖在添加程式庫,但仍在發展早期。值此同時,容器化(containerization)正在慢慢成長,且會增加部署的靈活性,但離讓更多人將深度學習更快導入其系統的第四代語言還差一步。

也因此,目前僅少數世界級企業已推出語音、網路風險管理和檢測詐欺的雲端基礎架構。這些企業可承擔建設這些系統所需時間和費用,但機器學習生態系統需要更長時間來開發加速採用的必要工具。

Teich認為,深度學習的潛力顯而易見,但將其整合到更夕應用中仍有不少障礙,因此在2018年也不會有太大成長。深度學習產業仍處於創建初始基礎架構和應用程式的階段,人們可創建原型和概念驗證。Teich預估,在接下來幾年內,這兩大方面都會取得成功,而工具的進步將有助於技術的進一步傳播。

智慧音響龍頭相爭主導權 智慧家庭裝置互通性首當其衝

亞馬遜、Google、蘋果生態系統壁壘分明,恐讓智慧家庭市場碎片化。

智慧家庭不僅是有大量智慧裝置的房子,亦為緊密結合的生態系統。這些智慧裝置須無縫協作,才能讓用戶的生活變得更輕鬆。但隨著全球三大科技巨擘對彼此的智慧產品進行報復性打擊,智慧家庭正成為高科技業的下個主戰場。

據雪梨晨鋒報(Sydney Morning Herald)報導,亞馬遜(Amazon)、蘋果(Apple)Google都想將其智慧音響當成主導智慧家庭的樞紐。但不幸的是,在其爭奪智慧家庭的主導地位之際,互通性成為首個犧牲品。目前這三大巨擘已互相展現敵意。

Google已將YouTube撤出亞馬遜Fire TV電視棒和Echo智慧音響。亞馬遜則拒絕在Google Chromecast電視棒或Android TV上支援亞馬遜 Prime Video。而蘋果承諾已久的Prime Video App一直等到12月初才出現在Apple TV上。

隨著亞馬遜開始在澳洲銷售Fire TV Basic,戰火即將延燒到澳洲。三大智慧家庭生態系統之間的分裂正在擴大。Google旗下Nest的部分智慧煙霧報警器和安全監視器已從亞馬遜線上商店下架。目前Alexa仍在與Nest合作,但亞馬遜接下來會有什麼動作還很難說。

隨著三大科技巨擘紛紛加大國際擴張計畫,情勢日益緊張。蘋果將於2018年初推出搭載Siri語音助理的HomePod智慧音響,與Google Home和亞馬遜Echo競爭。消費者無法在亞馬遜網站買到Google Home,所以也不必期望能買到HomePod。除非其中2家公司決定停戰聯手打擊第三者。

由於三大巨擘堅持自家生態系統,智慧家庭市場恐面臨分裂,這場戰爭中最大輸家將為一般消費者。

微軟Cortana技能數與Alexa落差懸殊 短期內無法迎頭趕上

微軟(Microsoft) Cortana數位助理目前已有230種技能。但與亞馬遜(Amazon) Alexa的至少2.5萬種技能相比有天壤之別。

ZDNet報導,Cortana技能數量少到可憐,或與微軟遲未推出Cortana Skills開發套件(SDK)有關。微軟原先預定在20172月底推出,但實際公布的預覽版套件直到20175月才推出。

Cortana Skills SDK旨在讓開發者能用Microsoft Bot Framework創建的服務和機器人程式,將其做為新技能發布到Cortana。微軟還表示,使用該套件的開發人員可直接將現有Alexa技能程式碼轉換為Cortana技能。

另一方面,微軟在201712月已對外開放Azure Bot服務。Azure Bot服務可協助開發人員建構對話機器人,並可使用文字、語音、影像,在CortanaFacebook MessengerSkype14個頻道中運作。

微軟還宣布推出針對Cortana技能開發者和客戶的一些新功能,包括增加技能建議和Cortana技能鏈結的支持。這兩項功能均利用微軟在搜尋和人工智慧(AI)方面的最新技術。

此外,微軟表示,開發人員可利用Microsoft Knowledge Graph Exchange,以預先編譯的botlet模組,更輕易地建構技能。這些模組中包括數據、語言理解和邏輯。

事實上,早在2017年初就傳出微軟對botlet的計畫。當時一般認為微軟正在設立Botlet Store,好讓開發人員能存取模組化的botlet元件。目前,Cortana開發人員可使用約20多個botlet

[Home]


2018/01/05 2.1.4. 機器人應用環境漸趨多樣化 學會臨機應變將是未來發展方向 [ 電子時報 陳端武]

研究人員正設法讓機器人具備臨機應變的能力。

目前工廠機器人的動作仍須先經精確編排。若想改變機器人的日常任務,工程師就得重新編程。隨著自動化系統在企業、家庭及道路上愈來愈普遍,研究人員正設法讓使其更具適應性和反應能力,好在受控設定之外正常運作。

據華爾街日報(WSJ)報導,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Media Lab)機器人專家Cynthia Breazeal表示,要讓機器人具適應力難度很高。研究人員正在用人工智慧(AI)做試驗,想了解能將機器人的能力提升到何種程度。

然而,就算現今最先進的AI也有嚴重限制。例如,MIT研究人員最近發表論文指出,在巧妙地改變3D列印烏龜的顏色和光照後,AI軟體竟將其辨識為步槍。此實驗凸顯出AI有多容易受騙,以及在自駕車和臉部辨識軟體等應用中使用AI的安全疑慮。

當前AI系統也無法有效將新知識應用於新狀況上。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計畫局(DARPA)最近已啟動一項為期4年、總投資6,500萬美元的終身學習機器(Lifelong Learning Machines)計畫,以開發毋須額外培訓即能處理新挑戰的AI系統。該計畫經理Hava Seigelmann表示,當條件發生變化時,機器人就要能馬上派上用場。

目前GoogleAutodeskOpenAI等公司,以及一大批新創公司和學者正在測試能讓AI系統變得更靈活的技術。Google旗下DeepMind使用稱為強化學習的技術來打造圍棋AI程式AlphaGo,並一再擊敗全球頂尖棋士。AlphaGo若在對戰中成功完成吃子,就能獲得正面反饋。它為追求更高分數,因此會不斷開發新的吃子戰術。

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機器人專家Stefanie Tellex表示,問題在於,現實世界沒有分數。工程師須在AI程式中設計獎勵函數,以數學方式告訴AI是否做對了。而現實生中的互動比遊戲中有限情景複雜得多,很難確定要加強的學習結果。而工程師應如何及多久獎勵AI一次,才能指導AI完成某項任務,仍須深入研究。

另一方面,OpenAI研究人員在2017年夏天發表論文,描述1種基於強化學習的演算法。該演算法能協助機器人完成簡單任務,如堆方塊或將物體推到桌子另一邊。這種名稱事後體驗回放(Hindsight Experience ReplayHER)的系統會在虛擬世界中多次記錄和重塑機器人體驗。共同開發者Marcin Andrychowicz表示,該系統能讓機器將失誤轉化為學習機會。

Andrychowicz指出,機器人的目標若是拿起螺絲起子,卻將它堆到錘子上,AI程式則不會將此動作視為失敗,而會分析經驗,自動學會如何拿起錘子,就像人類從錯誤中學習一樣。若無HER,機器人就只會知道它拿起螺絲起子的方法不好,且會完全忽略錘子。HER利用機器以往的所有經驗,甚至包括錯誤,以減少強化學習的主要挑戰,即訓練系統所需的時間和數據。

在教AI實際動作上,研究人員則會依賴模擬器和虛擬實境(VR)。除了安全考量,研究人員也能改變環境屬性,如顏色、光照、紋理和摩擦,讓機器人AI能面對更廣泛的情況。AI遇到的環境愈多,就能從過去的經驗中歸納出方法,才能用於須與實體世界經常互動的機器中。

英國牛津機器人研究所(Oxford Robotics Institute)副主任Ingmar Posner表示,機器人若需要成千上萬的例子來學習,就不會很有用。研究人員正試圖讓系統理解需要類似技能的任務之間的關係。例如,撿取方塊可能會需要與撿取盒子、書籍相同的技能。而這些物體的所有經驗可能有助於機器人將足夠任務結合在一起,把房間清理乾淨。

Posner表示,找出泡咖啡或彈鋼琴等更複雜動作的秘訣,仍為主要研究課題。而找出其中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下一步。

[Home]


2018/01/05 2.1.5. 美國製造勢在必行 研華何春盛:台商應善用在地優勢 [ 電子時報 廖家宜]

研華執行董事何春盛表示,美國製造雖不如大陸設廠如此簡單,但最大市場仍舊不可錯失良機,台商應善加把握。

隨著近年失業率上升造成社會動盪、勞動人口逐年降低且成本上揚等因素,造就近30年的全球化發展型態走向後全球化時代,至此,歐美日等地重新關注製造業在地發展議題,強權國家的一舉一動都將牽動著全球製造業版圖。

研華執行董事何春盛觀察,屆時美國製造將重回全球製造的核心位置,加上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返美製造」策略勢在必行,何春盛建議台商應當把握此契機,善用當地優勢與條件發展最適化製造策略,讓台灣製造業搭上返美製造趨勢。

為何在後全球化時代中,各國紛紛將製造業視為核心策略?何春盛對此則分析,主要原於製造業不僅可為國家內部增加許多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亦能帶動國家基礎建設,如鐵路、公路、機場甚至是軍工產業等。

為了強化製造業在地發展,川普就任後更進一步以「美國優先」、「返美製造」等為核心訴求,試圖再將美國製造推向高峰。然而,川普的策略提振了美國製造,卻讓過去的製造模式大洗牌,對於在全球產業鏈佔據要角的台灣製造業來說,返美製造究竟是有利可圖?亦或是將成為發展道路上的一道阻力?

對於返美製造的可行性,何春盛首先從全球製造業營運成本分析,現今台灣與大陸的營運成本相差無幾,而台灣與美國間的差距也不大,但美國卻是最大終端消費市場,因此,其製造優勢顯然更勝一籌。如此看來,返美製造不無可能,且成本並非最主要的考量,基礎建設與週邊產業鏈才是最主要的關鍵。

何春盛分析,美國至今尚有500郡從事製造活動,主要遍佈中、東部地區,工廠數量約25萬家,這些中小製造企業雖為美國創造2.2兆美元GDP產值,不過,這些工廠的平均年齡約25年、設備平均年齡則約9年,可說是非常老舊,且只有不到一半的企業具有數位化發展計畫,也就是說,尚有大量的工廠仍有自動化需求。

為強化製造實力,美國預計至2025年,每年將投入1,150億美元升級製造設備與數位化發展,並投入400億美元加強教育培訓,光是這兩項巨額投資,就是台灣莫大的發展機會。而據麥肯錫(McKinsey)報告指出,依照現今美國製造的發展策略,市場預估美國將在2025年取代大陸重回製造強國行列。

何春盛表示,美國GDP高達18兆美元,為全球最大市場,此機會不可不把握,而機會既已到來,未來任何企業都應將美國製造視為策略議題,思考接下來在後全球化時代中的布局。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的「飛鷹計劃」鳴起了第一槍,接下來台灣企業應會加快往美國移動的腳步。

面對美國製造的勢在必行,台灣企業該如何藉此再創台灣經濟奇蹟?何春盛對此認為,台灣企業在過去兩波製造業轉型過程中習得優異的生產技術與品質管理技能,更累積不少海外設廠經驗,同時在海外生產管理、全球供應鏈及資源整合等各方面更是佼佼者。

台灣人善於創造機會且適地性很強,就算台幹隻身一人前往海外也可以將團隊管理得有條不紊,從研華拓展海外市場多年的經驗觀察,全球大概只有台灣、日本及韓國可執行跨國生產管理,甚至台灣人才更勝一籌。台灣企業若能善用本身的條件與優勢,藉由美國製造再創一波經濟奇蹟不是不可能。

就全球資源整合來說,憑藉過去台灣企業在海外設廠所累積的豐富經驗,台商得以透過當地情勢與優勢發展最適化的製造策略。何春盛以紡織業合作夥伴舉例,該紡織業欲在北卡羅萊納州設廠,但僅短短半年就開始生產運作。原來因北卡羅納萊州本就是美國紡織重鎮,當地遍佈紡織工廠,更有相關技術人才,可說是萬事俱備,只欠「設廠」,只要重新加以改造、升級工廠設備,便可上線生產。

如能借助當地生產製造夥伴的一臂之力,台商方能降低異地製造的技術門檻。美國全境分部許多不同產業聚落,而這些正是台商的機會,例如東北部以鋼鐵、汽車業為主、東南部則以石化、紡織業為主,而加州則是電子代工聚落、西部則為高科技產業。

另一方面,台商更可善用累積多年的海外生產管理經驗,將生產製造過程最佳化,例如,好比將台灣做為中央廚房,只負責生產原物料或是半成品,在美國則進行局部組裝生產。而工廠內的研發人員、生產技術主管等則由台灣調派,業務或基層員工則採用美國人,如此亦能創造美國基層的就業機會。

何春盛表示,美國製造這條路雖不見得好走,但卻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一旦放棄或是躊躇不前,就等於失去了競爭機會,台商若能善用本身的優勢,在強權林立中創造獨特的價值,便可從全球製造業的競爭對象,轉而成為最佳合作夥伴!

[Home]


2018/01/05 2.1.6. 2018年物聯網發展新趨勢 [ 電子時報 楊步偉]

預期很多新科技將在2018年發揚光大,其中也包括物聯網(IoT)。透過物聯網技術,家用恆溫計、智慧門鎖和智慧電表等新應用持續增溫,業界也競相投資物聯網技術以推升獲利成長。物聯網業者Telit India主管Asish Gulati投書BW Disrupt網站,歸納物聯網在2018年的幾項發展趨勢。

首先,物聯網的應用將更為廣泛。多數企業漸漸將物聯網結合至自身的核心產品和計畫,以推升數位企業發展。在2022年以前,物聯網將成為數百萬業務流程管理中,扮演核心角色。展望未來,甚至可透過物聯網技術遙控汽車空調系統(HVAC systems)

其次,物聯網也推升了資安需求。隨著連網裝置在2018年讓人類的生活更方便,資安的重要性自然也不言而喻。物聯網資安需要多管齊下,且所有在物聯網生態系統的參與者,都應肩負保護資訊安全的責任。因此,預料各界在2018年對物聯網資安的投資將持續增加。

第三,由於物聯網將產生大數據,因此會促使行動業者加速朝速度更快的5G網路發展。不過,儘管5G網速將飛躍成長,但不會在短時間內普及。

第四,另一個在2018年快速發展的領域將是汽車產業,尤其是車隊管理。預料連網汽車產將在印度成長快速。貨車、租車和其他公司利用物聯網技術,將呈現爆發性成長。

第五,企業也會在2018年大舉投資物聯網技術。預料政府部門和私部門將領軍投資物聯網。產業人士預測,企業將在2021年以前對物聯網解決方案投資高達6兆美元。預期許多創投業者將會投注許多資金於物聯網產業,主要的資金來源都將流入物聯網新創業者。

最後,工業物聯網(IIoT)可望在2018年起飛。預期工業物聯網將透過購併和取得大數據革新製造業,目前已經有很多創新企業開始布局工業物聯網,讓聯網裝置在工廠中發揮更大功能。

企業已經透過預測維修時點、改善安全和其他效率等方式,省下相當的營運成本。Gulati預期工業物聯網將大幅改善連網、效率、規模和節省時間與成本,並透過物聯網的資訊,制定出更佳決策。

[Home]


2018/01/05 2.1.7. ATT將推5G 全美第一家 [ 工商時報 陳穎芃]

美國電信業者AT&T周四宣布,今年底前將在10幾個美國城市推出5G網路,成為全美第一家5G網路營運商。美國最大電信業者威瑞森(Verizon)也打算在今年下半和三星電子聯手推出5G網路,意味著美國5G時代終於來臨。

AT&T技術營運部門總裁亞諾迪(Melissa Arnoldi)周四發布聲明表示:「5G行動網路不只提高資料傳輸速度,也大幅減少延遲情形,實現虛擬實境(VR)、無人車及4K影片串流等未來科技。」

自從國際電信聯盟3GPP在去年12月確立國際通用的5G行動網路標準後,美國各大電信業者已摩拳擦掌準備在今年推動網路升級。AT&T在去年底已宣布在德州測試5G網路,但周四並未透露今年底正式推出的5G網路將涵蓋哪些地區。

華爾街日報報導,今年下半威瑞森將採用三星網路設備,在加州沙加緬度(Sacramento)推5G網路,將服務範圍拓至美國其他地區。

威瑞森去年已在紐澤西及加州等11個美國地區測試5G網路,當時是經由家用寬頻網路服務免費提供給用戶試用,但今年下半正式推出5G網路後將改為付費使用。

威瑞森周三表示,未來5G網路用戶將在家中加裝三星生產的連線裝置。這項裝置將在接收5G網路訊號後轉換為Wi-Fi訊號,讓用戶家中所有連網裝置連接5G網路。

對威瑞森而言,推出5G網路有助公司對抗ComcastCharter Communications等有線電視業者。對三星而言,美國5G網路需求將為網路設備部門帶進可觀營收。該部門去年營收約2兆韓元(約19億美元),而三星預期2022年前部門年營收將增至10兆韓元。

[Home]


2018/01/05 2.2.1.1. iPhone X漏氣 鴻海大立光目標價調降 [ 經濟日報 朱美宙、尹慧中]

iPhone X銷售成績不佳,大立光、鴻海持續偏空,2018開年後陸續又見到大和國泰、野村等外資券商調降鴻海與大立光評等或目標價,使得反彈無力,鴻海昨(4)日還跌破月線,法人估,大立光與鴻海面臨4,000元與90元關卡保衛戰。

大立光是外資圈蘋概指標股,外資交易室主管說,股價後市端視手機產業景氣而定,目前市場皆保守看待蘋果與非蘋陣營手機,使大立光反彈力道受阻。其中,市場雖多認為iPhone X1季淡季不淡,但何謂「淡季不淡」,形成分析師各自解讀,多空論戰暫沒有定論。

大和國泰證券為看法較保守代表,根據供應鏈研究顯示,iPhone X零組件第1季面臨15%-25%訂單減幅,從通路觀察,iPhone X在主要銷售國消費者僅需二天等待時間就可拿到貨,證明iPhone X因為售價過高影響市場需求。

市場普遍預估iPhone X首季出貨量將來到3,500~4,000萬支,但大和國泰預估iPhone X今年第1季出貨量僅3,100萬支,是較保守的預估。

鴻海最近兩個交易日面臨外資沈重賣壓,兩天共賣超3.5萬張,去年12月以來共賣超24.1萬張、僅四個交易日買超,投資市場對鴻海似乎仍維持觀望氛圍,這也讓大和國泰證券將鴻海目標價由先前的108元下修至95元,重申「持有」評等,導致鴻海昨日跌破月線93.44元,收92.6元,跌幅1.5%

野村證券也調降大立光目標價,由5,220元下調至4,960元。這是依據2018年每股純益預估248元的20倍本益比推算,也是2006年以來大立光本益比在8倍至32倍的歷史區間的平均水準。

鴻海加碼投資印度30

鴻海昨(4)日公告,子公司Wonderful Stars Pte. Ltd.公告取得Rising Stars Mobile India Private Limited股權,此次為鴻海印度孫公司現金增資,子公司投資金額為9,990萬美元(新台幣約為29.6億元),作為業務擴展及營運資金需求。

鴻海公告,在長期投資考量,由子公司Wonderful Stars以每股100盧比取得Rising Stars Mobile India Private Limited印度股權,合計交易股數約為6,343.65萬股,交易總金額9,990萬美元,交易後持股比率99.95%

此外,外電報導,印度馬特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孟買區域傳出大規模罷工抗議活動。據了解,鴻海集團在孟買區域並沒有工廠運作,營運未受影響,不過在長期投資的考量下,持續關注發展。鴻海集團近年深耕印度市場,尤其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曾多次親征印度,並於2016年與馬特拉施特拉邦官員簽屬投資合作協議,而印度工業部長與外商投資協調官員也曾親自來鴻海總部拜會。

[Home]


2018/01/05 2.2.1.2. 穩懋去年營收躍增25% [ 經濟日報 陳昱翔]

砷化鎵大廠穩懋(3105)昨(4)日公告去年12月營收,受惠3D感測需求暢旺,帶動營收衝上19.36億元,月增2.6%、年增79.6%,連續二個月創單月營收歷史新高,去年總營收170.58億元,年增25.4%,同創歷史新高。

穩懋表示,12月營收攻頂主因,來自3D感測需求持續上升,帶動單價較高的VCSEL元件出貨量占比提升,原本RF相關產品也淡季不淡,雙重加持下,推升整體業績向上,優於預期。

穩懋指出,目前產能滿載,RF相關產能雖不若第3季旺盛,但空出來產能由VCSEL填補,即使處於淡季,依舊繳出優異成績單。

據悉,iPhone X前置相機系統3D感測元件需要VCSEL,穩懋為相關供應商之一,因此順利打入蘋果供應鏈;隨iPhone X去年第4季熱銷,對VCSEL元件需求水漲船高,帶動業績走升。

市場傳出,蘋果iPad明年開始前置3D感測系統,穩懋可望奪下一半以上市占,Android陣營也可望在2018年下半年開始使用3D感測,有助業績成長,外資將目標價從290元上修到340元。

展望未來,穩懋表示,公司產能供不應求,今年一定會全力擴產,藉此滿足客戶需求,現階段正評估資本支出幅度與金額,預計本季會在法說會說明,同時闡述今年上半年營運展望。

穩懋去年第4季入列MSCI成分股,去年第3季合併營收44.03億元,季增15%,年增24%,創單季新高,稅後純益11.81億元,季增60%,年增16%,創單季新高,單季每股純益2.93元,前三季每股純益6.02元,第4季獲利有望較前年同期成長。

[Home]


2018/01/05 2.2.1.3. 5G世代未必是救命仙丹 恐擴大手機版圖動盪  整體市場邁入成熟期 新品叫好不叫座成常態 [ 電子時報 趙凱期]

對於手機品牌廠而言,5G新世代技術不一定是救命仙丹。

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進入成熟期階段,未來僅能憑藉換機需求來維持一定的成長動能,甚至可能會出現短期衰退走勢,全球手機產業版圖將再度出現整併壓力,尤其是5G新世代技術不一定是救命仙丹,反而可能成為催命符,恐將迫使跟不上腳步、砸不了大錢的手機品牌廠黯然淡出市場。

蘋果(Apple)號稱大改款的iPhone X,雖然在2017年第4季的銷售表現不錯,但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力道已明顯減弱,面對大環境壓力,iPhone X已不像過去新款iPhone從預售到最終銷售總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情形。蘋果2018年新款智慧型手機,大概只能延續iPhone X更換OLED螢幕及新增3D感測功能,不會再有大規模的創新功能。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Galaxy S8Note 8也出現類似的狀況,觀察2018年上半仍持續強推新品的Android陣營動向,三星最新的Galaxy S9智慧型手機雖傳出改版消息,但主要功能大致與前一代相同,不再追求硬體規格創新,主要強調消費者體驗升級。

至於大陸手機品牌廠原先在2017年下半熱衷投入的3D感測功能,似乎在2018年上半新品的身上,至今仍未見到任何身影,反而是大陸手機上、下游供應鏈的去化庫存聲浪不斷,甚至過去在大陸手機市佔率急速成長的OppoVivo,近期亦被迫進行大規模的庫存去化動作,似乎舊瓶裝新酒、難再有創新發展的壓力,已完全籠罩在全球手機品牌廠的頭上。

全球手機品牌業者紛陷入新品叫好卻不叫座的惡夢中,儘管手機及晶片業者對於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進入成熟期階段,多抱持觀望的態度,但從2018年新品規畫動向,可以看出手機相關業者對於創新保守及行銷保留的策略。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聯發科的手機晶片製程,從原先採取台積電10奈米主流製程技術,往後退一步到12奈米製程世代。聯發科高層雖喊話2018年仍會有7奈米製程的新品,但業界預期聯發科該款晶片解決方案,主要鎖定人工智慧(AI)、雲端服務及智慧家庭等新興應用領域,不再是由行動裝置晶片產品線一馬當先。

至於高通(Qualcomm)最新的驍龍(Snapdragon)845晶片平台,亦決定先在10奈米製程原地踏步,並未如預期跨入7奈米世代,手機晶片大廠接連暫緩製程升級的動作,似乎是英雄所見略同,先採取停、看、聽的策略,凸顯業界對於終端手機市場需求動能的不樂觀態度。

雖然20205G商用化時程已成為全球行動裝置產業的重頭大戲,但在5G技術真正能商用化,並刺激終端市場換機需求之前,後4G世代的終端市場需求成長動能減緩,新品叫好難叫座,以及平均單價與毛利率趨跌等壓力,恐將嚴格考驗各家手機品牌廠的生存能力。

[Home]


2018/01/05 2.2.1.4. Counterpoint3Q17全球智慧型手機SoC 市場規模年增19%80億美元 [ 電子時報 茅堍]

最新資料顯示,2017年第3季全球智慧型手機SoC市場規模年增19%,達80億美元以上。高通續為最大業者。

調研機構Counterpoint最新公布資料顯示,2017年第3季全球智慧型手機系統單晶片(SoC)市場規模年增19%,達80億美元以上。

儘管整體市場規模成長,但是隨著如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華為,以及蘋果(Apple)等垂直整合業者智慧型手機產品越來越傾向於使用自家SoC,使得除高通(Qualcomm)與大陸展訊等少數業者外,其餘如聯發科、Marvell,以及博通(Broadcom)等業者SoC業務營收,都呈現下滑,甚或被迫退出市場。

資料顯示,三星、華為旗下海思(HiSilicon),以及蘋果智慧型手機SoC合計出貨量,在所有業者總出貨量中的佔比,已由2015年的20%,攀升至約30%。上述3業者SoC合計營收佔比,也由2016年第335%,揚升為2017年同期的39%

Counterpoint研究主管Neil Shah表示,現今智慧型手機SoC設計重點已由處理器核心數,轉向和能夠提供新使用經驗的技術整合。例如運用整合影像訊號處理器(ISP)與圖形處理器(GPU),來提供沈浸式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深度感測經驗,或是加入人工智慧(AI)引擎、晶片級安全架構、強化連接性,以及在更低功耗下提供更高性能等。

目前如蘋果與海思等業者都已推出,整合有神經網路處理器(NPU)SoC產品。高通也藉著Kryo CPUAdreno GPU,以及Hexagon DSP3個子系統來形成AI架構,並且會根據每一工作負載類型和AI應用動態變化,來保持架構的動態性和靈活性,以達到最佳性能表現。

雖然目前具有AI運算功能的SoC大多配備在高階智慧型手機產品中,但預計不久後,中高階手機也會開始配備具有原生AI運算功能的SoC。此外,預計在中短期後,該類SoC還會滲透到其他類物聯網(IoT)裝置中。

隨著越來越多智慧型手機開始配備具有AI運算能力的SoCCounterpoint預估,具有原生AI運算能力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在所有智慧型手機總出貨量中的佔比,將由2017年的3%,快速攀升為2018年的16%,並在2020年揚升至35%

再就全球主要智慧型手機SoC業者而言,隨著大陸智慧型手機品牌業者的中階與實惠型高階(affordable premium)手機產品,轉而大幅採用高通Snapdragon 400600系列SoC,高通2017年第3季智慧型手機SoC出貨量年增15%,佔所有智慧型手機SoC業者總出貨量的38%。此外,當季營收年增23%,在所有業者總營收中的佔比,也由2016年第3季的41%,攀升為2017年同期的42%。續為全球最大業者。

資料顯示,在OppoVivo與小米等大陸智慧型手機業者對高通SoC需求大增推動下,第3季在價位300~400美元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中的高通SoC出貨量,幾乎成長了一倍。而隨著大陸手機品牌業者正積極向海外擴張市場,預計高通SoC出貨量還會繼續成長。

雖然高通SoC在位於300~400美元的手機市場中的出貨量大幅成長,但在高階手機市場(售價在400美元以上),受到三星、華為、蘋果等垂直整合業者越來越傾向於使用自家SoC的影響,高通SoC出貨量出現下滑。

3季營收僅次於高通的業者為蘋果。該公司當季SoC出貨量雖僅年增4%,但營收年增12%,在所有業者出貨量與營收中的佔比分別為12%20%

聯發科營收則是在所有業者中排名第三。然而受到高通在中階智慧型手機SoC市場,以及展訊在入門級SoC市場中的激烈競爭,再加上三星Galaxy J系列手機逐漸轉而採用自家Exynos系列晶片組等的影響,第3季聯發科智慧型手機SoC業務營收大幅年減10%,營收佔比也由2016年的18%,下滑為2017年同期的14%

目前聯發科高利潤Helio系列SoC出貨量約佔該公司整體智慧型手機SoC出貨量的15%以上。預估包括Helio系列在內的SoC產品組合,可能會在未來幾季推升該公司SoC平均售價(ASP),並從而對高通Snapdragon600系列產品造成挑戰。

在三星方面,藉著擴大在自家智慧型手機中配備Exynos系列SoC,第3季該公司智慧型手機SoC出貨量大幅年增59%,營收更是年增69%,成長幅度均居各主要業者之冠。當季三星營收佔比也由2016年的8%,攀升為2017年的11%,排名第四。

而為維持Exynos系列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星也將在高階Exynos SoC產品中增添AI運算功能。

至於大陸業者海思,隨著越來越多華為智慧型手機產品採用海思SoC,第3季海思智慧型手機用SoC出貨量年增42%,營收年增50%,出貨量與營收成長幅度均僅次於三星。該公司SoC營收佔比也由2016年第3季的6%,攀升為2017年同期的8%,排名第五。

尤其是海思的麒麟系列SoC,更是完全配備在華為智慧型手機產品中。其中麒麟970為全球首款內置獨立NPU的智慧型手機SoC

目前海思SoC在價位區間在300~400美元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中的出貨量成長最快,年增幅度超過150%

    

[Home]


2018/01/05 2.2.1.5. 華為通路布局新手機推出 2018年在台銷售成長可期 [ 電子時報 王君毅、林維彥、蕭菁菁]

2018年華為在台手機營運操作將展現不同的樣貌,預計有利於在台整體手機的銷售表現。

Oppo日前在台推出的R11智慧型手機新品熱銷,且一度在台成為單月銷量最大的手機產品後,已替眾大陸手機品牌商注入新的強心針,除Oppo在台續強化行銷資源投入力度,Vivo日前首度進軍台灣市場,並推出v7+等新品搶市外,華為在台營運與企圖也更為增強;市場並認為,隨著華為的新通路布局展開,更適切台灣市場的手機款式推出以及深化中低階手機經營力度,預料2018年可成為大陸手機品牌業者當中,出貨成長性表現最佳的廠家。

近年大陸手機品牌業者在台營運已有更好的成績交出,當中Oppo經由通路廣布,高性價比手機問世,讓其在台手機銷售市佔排名一度擠進前5大外,以11月統計為例,加總小米手機在台銷售佔比,兩者在台已拿下近8%的市佔。

除外,2017年華為單月手機銷售雖然一度擠進台灣前10大的排名,但礙於目前華為在台手機推展均以高階手機產品為主,且過往產品線設計並不完全吻合台灣市場需求,例如在雙卡雙待的規格設計上,考量台灣2G網路已於20176月退場,讓華為該類型的手機款式因而在台無法施展拳腳,也讓華為近年雖然全球已僅次於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蘋果(Apple),成為全球第3大手機品牌廠家,但在台手機銷售表現卻遲遲無太亮眼的成績交出。

不過,2018年起華為在台手機營運操作看似將展現不同的樣貌。對應在台手機推出款式不足、通路經營仍有改善空間等缺失,華為台灣總代理訊崴技術總經理雍海表示,2018年在台營運將以在地化行銷與深根通路兩大方向為主軸,且除規劃更多款中低階手機推出搶市外,另華為也已開始投入售後維修與品牌旗艦店等設置,初期並以30個據點為目標,配合與電商、電信業者的合作性提升,預計有利於2018年華為在台整體手機的銷售表現。

此外,在高階手機市場方面,華為近期也有新布局動作出現,且寄望技術創新與更吻合台灣市場的產品推出,能獲得台灣消費者的青睞。以華為日前在台發表的新款旗艦級Mate 10系列智慧型手機為例,其除導入AI人工智慧設計、為全球首款支援雙4G雙卡雙待、雙VoLTE手機產品外,另華為5日起針對空中下載技術(Over-The-AirOTA)進行升級後,即可支持中華電信雙卡雙VoWiFi服務,並成為業界首款在台支援VoWiFi產品,經此提升Wi-Fi語音通話品質,讓使用者即使處在沒有3G等網路訊號的環境,但也能透過Wi-Fi連接來進行語音通話。另除Mate 10外,華韋也說、後續包括nova 2iP10 Plus等手機,也將升級支援VoWiFi服務。

市場認為,隨著華為在台手機推展新戰略定案,以3大大陸手機業者比較,預料2018年華為整體手機出貨成長性可有較突出的表現,同時伴隨Oppo、小米手機出貨上揚,預料2018年整體大陸手機廠家,在台已可拿下超過10%的手機銷售佔比。

iPhone降速究竟跟電池老化有什麼關係

iPhone 6s系列風波不斷,先有電池瑕疵,後有刻意降速的疑雲,其實這2件是獨立的事件,但常被混為一談。

近來蘋果(Apple)iPhone 6s系列風波不斷,先是爆出部分電池有瑕疵,後又有刻意降速是否為鼓勵用戶多換新機的疑雲。AppleInsider網站指出,儘管2件事經常被混為一談但其實問題並不相同,並簡介電池的構造和化學原理,說明電池老化的問題。

針對近來iPhone 6s系列頻出包,AppleInsider指出其實是兩個獨立的事件,其一是蘋果針對特定一批iPhone 6s電池所提出的更換計畫,該批電池有已知的製造瑕疵,而蘋果提供受影響的用戶免費更換服務。

其二是蘋果在20172月趁著iOS 10.2.1版本更新時,修正手機因為電池老化而意外關機的問題。蘋果採取的策略是透過暫時調降時脈,將手機的電壓需求控制在會造成自動關機的臨界點以下。

究竟手機降不降速跟電池老化有什麼關係呢?AppleInsider解釋,電池每一次放電循環的輸出電壓會隨著剩餘電量而下降。輸出電壓與剩餘電量的關係曲線稱為放電電壓曲線。

簡單來說,製造商必須根據放電電壓曲線來決定他們的工程設計,他們的考量點包括電池容量和輸出電壓,當然還有安全問題。每個裝置都有所謂的臨界電壓值(critical voltage),超過這個值裝置就無法運作,甚至可能丟失資料或完全毀壞。假設製造商估算錯誤,那麼隨著電池老化,裝置就會完全無法運作。

除了電池本身隨時間自然老化以外,外在環境也會造成影響。放電電壓曲線會受電池運作時外在環境溫度的影響,過高或過低都會暫時使曲線的斜度加大,尤以低溫環境比高溫環境造成的電力喪失更為明顯。至於使用不適當的充電器造成充電電壓過高等傷害,則會永久加大曲線的斜度。

另外,一旦鋰離子電池遭遇過度充電、環境過熱或外力傷害(也可能單純因為老舊),那麼內部的可燃性電解質混和物就可能會釋放出來。在此情況下,如果電池膜沒有問題則還能包覆住這些物質,即使如此達到一定程度還是可能爆裂,就像Galaxy Note 7手機在2016年所發生的事件。

此外,電池的反應物並非永久無損。以鋰離子電池來說,金屬鬚晶(metal whisker)會隨著時間而生成,減少可用電力。最後,金屬鬚晶加上反映物耗損會造成電池因電壓不足和不可逆的氧化作用而完全不能再使用。

行動裝置的電池容量是以毫安培小時(mAh)為單位計算,而電池壽命(包括充放電循環)則取決於它的工程設計,譬如電路系統、軟體和化學反應物的量。電池的體積愈大,容量就愈高,則低電量時電壓也比較不會掉得那麼明顯。這也是為什麼大尺寸的iPhone較不受蘋果降速策略的影響,iPad則似乎完全沒有差別。

手機遭降速不見得每個使用者都會有感覺,但意外關機就不一樣了。針對外界對於降速策略的質疑,蘋果表示手機速度變慢並非常態,而且只在有必要的情況下才會發生。若該手機電池的老化程度較不嚴重,那麼降速的頻率就較低;而若使用者不「操」手機,就算電池已老化嚴重,也可能永遠不會遇到。

蘋果今年需要思考的事 精簡iPhone產品陣容入列

在新的一年之際,媒體建議蘋果(Apple)改進的聲浪加大。

當時序邁入2018年初之際,對蘋果(Apple)提出未來一年該如何改正某些問題的建言也排山倒海而來,但對於一家數十年來經歷無數考驗,卻依舊能夠屹立不搖的大企業而言,這些「指教」言論似乎顯得多餘。

不過,即便是像蘋果這麼成功的企業,仍然必須與時俱進。Venture Beat彙整若干建議提供蘋果參考,希望透過重新思考這些事情,讓未來一年可以更好。

首先是,讓iOS裝置自動連結車輛、辦公室和家庭裝置。蘋果2年前推出Proactive打算與Google Now一較長短,Proactive利用時間或定位資訊,讓應用程式(App)和資訊即時浮現,但這樣還不夠聰明。

蘋果需要改進之處包括,開車時iPhone懂得自動使用定位服務、藍牙(Bluetooth)配對和Wi-Fi無線連結,而且遵守預先定義的「車內規則」,例如不要隨機播放音樂庫裡的歌曲。同樣地,家庭裝置應該要告訴iPad自動連結常用的音響系統或臥室電視機,又如在辦公室時,iOS裝置應該懂得打開特地的工作軟體。iOS裝置用戶可以為各種不同的地點設定各種組合,以符合日常生活的需求,而且是透過地點、時間或與特定配件配對時啟動。

其次是,讓iPod重新獲得重視。蘋果停產iPod shuffleNanoClassic,但iPod Touch仍續存,或許可以將Touch重新定位成為任天堂(Nintendo) Switch的對手。蘋果若繼續放任iPad mini不管,這款小型平板電腦最終也會步入iPod家族的後塵。蘋果可以讓iPod穿上新外衣,成為150美元的低價桌上型裝置,以與亞馬遜(Amazon)可播放影片的Echo競爭。現在作業系統、App和晶片都已經備齊,只需要換上一個新的外殼,並且繼續使用iPod名稱。

第三是,精簡產品陣容。不管是iPadApple Watch,乃至於iPhone系列產品太繁雜,令人眼花繚亂。iPhone家族已經包括8種不同的裝置,其中6(iPhone 6s78)已無存在的必要,Apple Watch也因為系列、尺寸、材質和錶帶不同而有眾多版本,這情況很類似1990年代Mac電腦產品一團亂的現象,已故創辦人Steve Jobs後來不得不決定捨棄其中多種機型。

Venture Beat提出建議指出這三種產品每一種都需要精簡,讓iPad只留下一般機型的3種版本(9吋、11吋和13吋沒有Home按鍵者)Pro版本。iPhone只要兩種版本iPhone 11iPhone 9即可,每一種有三個尺寸(大、中、小),當然iPhone 11處理速度要比iPhone 9快,相機和材質也要相對好。同樣地,Apple Watch也只需要兩種Series 4Series 3即可。

第四是,真正為Apple TV做好準備。Apple TV表現仍乏善可陳,不管哪一個世代,在價格和軟體上都比不上其他小型的競爭者。蘋果目前銷售3Apple TV,價格為149美元到199美元,雖然價位有所區隔,但沒什麼意義,因為Roku最強有力的4K裝置售價才100美元不到。而且低於70美元的電視棒已經開始成為主流。蘋果若能把Apple TV價格調降至99美元,或許一般人較可接受。除非2018年開發商方面有什麼大變化,否則Apple TV的用途可能僅是串流影片和音樂。

第五是,改善MacBook Pro電池性能。2016年和2017MacBook Pro電池電力比蘋果預估的持久性還差,彭博(Bloomberg)2017年底曾揭露,2016年版本的Pro延長電池的解決方案在最後一刻未能通過測試,導致這款電腦配置不足,顯然稱不上「Pro」級的機器,蘋果應該提出一個解決方案,讓它們成為足以應付長時間工作的機器。

第六是,鞭策Siri,讓它更精進,並且讓Siri音響價格更親民。蘋果需要改善和擴增Siri的功能,如此才足以與其他更好的人工智慧(AI)助理競爭,同時也要讓Siri裝置廣為進駐家庭。亞馬遜和Google已經掌握了趨勢,而且裝置銷售雙雙創紀錄,軟體下載也創顛峰。

第七是,重振蘋果配件市場。蘋果過去13年來對配件開發商定下一些嚴苛的規定,對用戶而言,蘋果認可的配件成本更高,因為這代表安全和可以與各裝置相容。但是最近HomeKit發生安全瑕疵,先前AirPlay音響也發生故障,而且Lightning轉換不順利,意味著蘋果要求消費者和開發者依循它政策的策略將行不通。

顯然蘋果讓過去10年來曾經繁榮的配件市場已經化為瓦礫,讓數百萬消費者投入價位更便宜的選項。隨著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AI等其他顛覆性的技術蔚為風潮,蘋果可能得大幅調整配件授權事業,開始與新世代硬體開發者合作,而不是試圖控制它們。

第八是,融合macOSiOS成為一個跨裝置的觸控平台。彭博稍早證實Mac即將可以運行iOS App,雖然蘋果還是可以巧妙地引導消費者購買個別的裝置,但同時也要考慮到更長久的未來和消費者感受。

第九是,發布配備觸控螢幕的Mac。蘋果在這方面方向完全不對,人們想要有觸控面板的Mac,畢竟走進微軟(Microsoft)商店,許多類似Mac的筆記型電腦和桌上型電腦都使用觸控螢幕和觸控筆。MacBookTouch Bar無法引起共鳴,鮮少開發者對它有興趣,用戶似乎也不太使用,現在或許是蘋果Mac開始採用觸控面板的時候了。

[Home]


2018/01/05 2.2.1.6. 從固定式無線通訊到手機 印度Micromax以敏銳嗅覺走出創業之路 [ 電子時報 劉欣欣]

手機製造商Micromax稱霸印度手機市場,不過很多人不知道最初Micromax其實是做軟體起家的,從軟體到手機,成功的創業之路全靠敏銳的市場嗅覺,抓住了消費者的心。

根據印度媒體ET Tech報導,Micromax共同創辦人Rahul Sharma回憶當初創業的起點,當時是1999年,正逢網路熱潮起飛,因此創辦的Micromax也是軟體公司,甚至連公司名稱原本都叫Micromax Software

初期的Micromax是諾基亞(Nokia)M2M(Machine to Machine)合作夥伴,Sharma透過諾基亞高層,接觸到固定式無線終端(fixed wireless terminal)的概念,很快就進一步發展成,透過SIM卡使用電話亭進行固定式無線通訊的形式,特別是在印度沒有室內電話線路的偏遠地區提供服務。

Sharma解釋,基本上通常就是多人共用一張SIM卡,讓更多人能使用到通訊服務,服務範圍逐漸擴大普及,後來這項M2M業務已經擴張到世界第二大的地位。儘管不久後諾基亞出售相關業務,Sharma仍繼續耕耘這塊市場。

Sharma回憶,Micromax從設立自有品牌終端開始,並在印度教朝聖聖地Vaishno Devi一帶的電話亭設點。Micromax堅信,如果這項服務在當地市場行得通,那麼在印度國內的其它地方都會成功。結果受到熱烈迴響,Micromax和全印度各地的電信營運商簽約合作,很快地Micromax的年收入從1億盧比(156萬美元)增為10億盧比。

Micromax初嘗成功滋味後,日後轉戰手機領域,其實是因為一個意外的機緣。Sharma到孟加拉邊境出差回來的路上,在西孟加拉邦一個村落看見一個運作方式很奇特的電話攤。

這個電話攤靠附近建築上的大型天線接收訊號,電力來源則是卡車上的電池。問題是當地沒有電力供應,電池如何充電?結果發現有一個人每天晚上開車到11公里以外的鄰村徹夜充電,黎明時再把電池帶回來,換取3,000盧比酬勞。

這個例子讓Sharma明白,通訊的重要性,以及印度偏遠地區面臨的挑戰或許正是商機所在。

於是Sharma提議,推出電力較持久的手機,不過當時印度手機市場已經被南韓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諾基亞、樂金(LG)及摩托羅拉(Motorola)等大廠攻佔,因此Micromax決定先試試水溫,生產了1萬支標榜電力長達三天的系列手機。

但真正的挑戰這時才開始,Sharma指出,雖然有了商品,卻找不到經銷商,於是Micromax轉向固定無線終端業務的合作經銷商詢問合作意願。結果這系列手機大獲成功,僅靠消費者口碑,短短十天內1萬支全數售罄

Sharma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找到了市場的獨特供應缺口,針對這些不足之處推出手機產品。

另一個例子則是雙SIM卡設計。以前一般認為只有富人才會需要用到多張SIM卡,但替Sharma服務的廚師也會同時使用3SIM卡,1張用於當地通訊,1張打回老家,1張則是接聽電話免費。這是促成Micromax後來推出單頻雙卡手機的契機,而雙SIM卡設計也成為印度低價手機市場的主流規格。

其他類似的例子還包括:專門針對女性客群但價位合理的水晶手機,以及藍牙手機。

在了解消費者行為方面,Micromax的創辦人們有相當獨到的策略,例如扮成自家手機銷售員,直接接觸消費者,了解其需求,進而推出相關產品。

Sharma指出,雖然很容易被市場領導者牽著走,但光靠價格無法贏得競爭,找出獨特的市場優勢,針對市場缺口推出創新的產品,才是真正的成功要訣。Sharma認為,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確認商品的消費客群,再針對非客群發動攻勢。這項策略幫助Micromax在各個目標區塊建立了完整的垂直業務結構。

根據Sharma分析,一般產業每10年就會有一次革命性顛覆,但智慧型手機市場近年每年都會有跳躍性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業者必須隨時保持警覺,否則就會被淘汰。

接下來Micromax也準備好迎接下一波創新,Sharma透露,可能會生產能殺蚊子或方便蔬菜攤照明的手機。因為手機是會隨身攜帶的物品,可應用的商機還很多,顛覆市場的潛力仍然雄厚。

[Home]


2018/01/05 2.2.1.7. 2018年蘋果的挑戰加劇 [ 電子時報 王君毅]

2014年蘋果首次跨足大尺寸螢幕手機市場經營,推出iPhone 6系列手機搶市並成為史上最熱銷的iPhone產品線之一後,2017年對蘋果智慧型手機推展無疑又是重大變革年份,對應蘋果跨足智慧型手機市場10周年,蘋果首次一次同時發表兩款不同手機產品iPhone 8系列與iPhone X搶市,當中iPhone X並被視為蘋果年度代表作。

但始料未及的是,即便雙型號手機推展成功拉抬蘋果整體手機銷售聲勢與獲利表現,但對2018年蘋果手機營運而言,受制於iPhone X銷售影響到iPhone 8系列新品推展的情況仍然無解,而此必然也將讓蘋果2018年新品推展的策略規劃陷入長思。

從近期蘋果新iPhone的銷售表現可得,iPhone X上市後,即便其在亞太市場高達近新台幣3.6萬元的售價,與美國當地同級產品有近新台幣6,000元的價差,但無礙於死忠蘋果迷對iPhone X的追捧,而此預期對蘋果第4季整體獲利與手機出貨表現,可有正面的提振效應顯現。

但值得注意的是,除iPhone X上市對iPhone 8系列新品銷售出現排擠外,礙於iPhone X訂價過高,讓iPhone X11月首波銷售活動過後整體銷售動能也已放緩,近期市場對蘋果下修iPhone X出貨預估的傳聞,不曾間斷。

此外,考量iPhone 8iPhone 7的造型與功能差異不大,加上iPhone 7價格低於iPhone 8甚多,也讓近期iPhone 7的銷量不減反增,以台灣市場為例,市場預估,12iPhone 7整體出貨表現甚超出iPhone 8系列產品。

而當蘋果雙手機推展策略看似無法有較好效益出現時,2018年蘋果如何對此提出修正,看似已成一得嚴肅對應的課題。

當中,蘋果為延續iPhone X的銷售力道,2018年以此款產品當基礎進行次世代手機功能性優化與提升將成必然,但考量蘋果既有產品定價策略、2018年零組件供貨持續短缺等情況,讓2018年新版iPhone訂價恐仍維持高檔,某方面也將續侷限整體新iPhone的出貨表現。

同時,若蘋果有意延續2017年雙手機同時推展方式,續發表新款iPhone 8的升級版,如何讓此款產品能更讓消費者買單,亦嚴峻考驗蘋果的產品推展規劃能耐。

相關業者建議,對蘋果而言,在2017年雙手機同時發表的銷售策略定調後,2018年蘋果維持此新品推展型態的機率最高。當中最理想的狀態是,若蘋果的iPhone X升級版的功能性能續讓市場耳目一新,而售價能維持與iPhone X相當,除更有利於穩固死忠粉絲的換機意願,從而進一步提高品牌力度外;同時iPhone 8升級版若在造型與功能性上與過往版本有較大的轉變,預計也有利於新品的推展。

只不過,對iPhone 8升級版新品而言,礙於智慧型手機發展已更趨成熟,競品的同質性過高等情況下,iPhone 8升級版欲有較大幅的外觀功能調整實屬不易,但若僅仰賴舊款iPhone 78系列降價支撐,對蘋果整體手機出貨量表現風險又將過高,再加上整體Android陣營業者勢力更為壯大,如此對蘋果而言,2018年所面臨的手機銷售挑戰,已將因此更為提高,如何研擬更適切的手機推展策略,甚成為蘋果2017年能否保住全球手機銷售排名第二,提防被華為超越的重要觀察指標。

[Home]


2018/01/05 2.2.1.8. iPhone X銷售疲軟 鴻海 外資砍目標價 [ 工商時報 簡威瑟]

外資圈對鴻海論戰再起,大和資本證券調降對鴻海的財務預測,投資評等雖維持「中立」,但把推測未來12個月合理股價下修為95元,並強調蘋果iPhone X銷售疲軟,身為獨家組裝廠的鴻海難置身事外,短線營運壓力不輕。

外資連續二個交易日賣超鴻海,累計達3.4萬張,使得鴻海成為主要權值股中,2018年開春以來股價表現最不如意代表。鴻海昨(4)日收92.6元,下跌1.49%。

大和資本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黃奎毓近期訪查蘋果供應鏈後指出,iX零組件廠商第1季訂單被削減幅度介於1525%不等,印證大和資本先前提出iX因為訂價太高,導致銷量受阻的預期。

她並表示,市場對iX本季出貨3,500萬至4,000萬支的期望實在太過樂觀,根據大和資本估計,本季出貨量僅有3,100萬支。

元大投顧科技產業分析師蒲得宇更把iX本季出貨量由3,000萬支,下修到2,600萬支。因此,儘管鴻海股價過去2個月已經下跌15%,然考量鴻海是iX獨家組裝廠,iX若持續賣不好,鴻海業績也會受到牽累,大和資本並不建議旗下客戶現在進場承接。

外資進一步分析,除了iX銷售疲弱影響,鴻海在面板、智慧機銷售通路等新事業的投資額節節上升,推估鴻海今年的營業利益率約3.6%,可能較2017年進步,卻無法滿足市場共識的4%期望。

至於鴻海先前出售夏普C股予員工,非營業利潤大增,將灌注第1季每股純益3.8元狀況,外資分析師認為這僅是一次性收益,無法改變鴻海遭遇的基本面挑戰。

相反地,巴黎證券則認為,iX銷售狀況雖不如意,幸好iPhone 7的買氣延續,帶來意外驚喜。基於對蘋果iPhone整體銷售動能不那麼悲觀的看法,逆勢把鴻海推測未來12個月合理股價調高到130元,增添外資圈鴻海多空大混戰的不確定性。

[Home]


2018/01/05 2.2.1.9. 2018智慧手機產量 年成長率將下滑至5 [ 工商時報 吳筱雯]

市場調查機構指出,2017年全球智慧型手機生產量為14.6億支,比前一年增加6.5%,但受到中國市場飽和、零組件價格不斷上揚等因素影響,預估2018年全球智慧型手機生產量為15.3億支,年成長率下滑至5%。

TrendForce表示,2017年全球智慧型手機的生產量主要動能來自於中國電信業者對4G補貼與中國品牌前進新興市場,2018年中國品牌耕耘新興市場的力道雖不減,可是中國內需市場已漸趨飽和,中國品牌總生產量恐將無法維持往年的兩位數成長,不過在蘋果iPhone X及其下一代旗艦機種的支撐下,中國品牌以外的品牌總生產量有機會在2018年達到3%,一掃2015年起產量不斷衰退的陰霾。

而在各主要品牌的表現方面,三星2017年受惠於低價J系列銷售在新興市場叫好叫座,帶動智慧型手機生產量回升至3.2億支,比前一年成長3%,不過TrendForce也預期,2018三星在高階產品面臨蘋果壓力、Android陣營則有中國各品牌環伺,三星面臨極大的壓力,生產數量恐將較2017年衰退3%。

相較之下,市調則看好iPhone生產量將在2018年出現明顯成長。分析師認為,受限於iPhone X量產初期零組件良率不佳,2017iPhone生產量只比2016年增加3%,隨著新款iPhone功能提升,加上第二代中階機種iPhone SE問世,預估2018iPhone生產量將年增7.5%。

中國品牌中,靠著進攻印度有成而翻身的小米,TrendForce指出,小米2017年智慧型手機生產量年成長率高達76%,有「非洲王」之稱的傳音,旗下各品牌在新興國家的合計表現也非常亮眼,預估2018年小米以及傳音在海外市場表現持續亮眼,小米生產市占率更有望在2018年追平OPPOvivo

而在2017年繼續大放異彩的OPPOvivo,生產量分別較2016年成長17.8%及19.5%,但TrendForce認為兩者仍以經營中國內需市場為主,加上採用高規格配置壓縮獲利空間,2018年生產總量將較2017年下修10%。

[Home]


2018/01/05 2.3.1. Spotify走便門將在美直接上市 [ 經濟日報 任中原]

全球最大的串流音樂服務公司Spotify已經秘密向美國證管會申請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直接上市,而不經過一般的首次公開發行程序,期望在今年34月間掛牌。

投資人如何評估Spotify價值還不確定。以2015Spotify以私募方式增資時的價格計算,股價總值為85億美元;但依據Spotify最近與中國騰訊集團間的換股交易推估,Spotify的總市值接近200億美元。如果市場認同200億美元的總市值,這將是從臉書上市以來科技股規模最大的上市案。

總部在瑞典的Spotify2008年創立,擁有容量超過3,000萬首的隨選歌曲圖書館。用戶每月只需支付約10美元,就能直接選聽,不受廣告干擾;免費收聽的用戶須忍受廣告,且選曲也受限制。Spitify指出,截至去年6月底止在全球共擁有1.4億用戶,其中6,000萬是付費用戶。

全球音樂產業對Spotify及其他訂閱音樂串流業者給予高度評價,希望藉由串流業者來扭轉長期以來的營收下滑。環球、Sony、華納等全球三大音樂公司都持有Spotify股份。

Spotify公布的財務資料相當有限,只顯示已連續數年虧損。Spotify最近被一些作曲家及音樂發行公司控告侵害著作權;但消息人士指出,這些訴訟並不會影響上市的時間。

企業很少直接上市,因為這種作法未經承銷商設定及支撐股價,可能使股價波動劇烈。優點是可以節省承銷費用,且既有股東在掛牌後便可立即出售股票;Spotify這次上市是為了讓既有股東有機會出脫股票,而非募集新資金。Spotify如果順利上市,將能鼓勵其他高價值且現金充裕的創新企業也直接上市。

[Home]


2018/01/05 2.3.2. 今年10.5代面板廠火力大開 啟動全球電視新競局 65吋以上及8K電視需求醞釀大爆發 [ 電子時報 郭靜蓉]

全球10.5代面板廠陸續量產,開啟超大尺寸電視市場新戰局。

大陸面板廠京東方10.5代廠提前在2017年底投產,預計20183月開始量產,將開啟65吋以上超大尺寸電視面板新競局,大陸面板廠有機會超越目前韓、台廠領先的局勢,加上2018年可望是8K電視發展元年,包括夏普(Sharp)、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等電視品牌大廠均積極布局,全球新一輪的電視競賽即將熱烈開打。

京東方位於合肥的全球首座10.5TFT-LCD面板廠於201712月宣布投產,主要生產65吋和75吋等超大尺寸電視面板,特別是65吋為主力產品,由於65吋電視面板在6代廠只能切割2片,在8.5代廠無論是混切或單切只能切割3片,玻璃基板利用率僅有65%,若在10.5代廠進行切割則可切成8片,因此,10.5代廠正式量產後,65吋電視面板供應量將快速拉升。

京東方是全球第一家投產10.5代面板的業者,接下來還有華星光電、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及富士康等將陸續加入戰局,這些廠商都已投資興建10.5代廠,預計到2022年全球至少會有710.5代面板廠量產。

業者估計這710.5代廠全部量產後,每年可供應生產超過6,000萬台的65吋電視,即便不是所有10.5代廠產能都用來生產65吋電視面板,但可預期的是,未來幾年65吋及更大尺寸電視面板將成為市場成長最快速的區塊。

京東方預計201810.5代廠將生產200萬片以上的65吋電視面板,2019年將提升至300~400萬片,屆時可望超越韓、台業者,成為全球65吋電視面板出貨龍頭。而除了65吋電視主戰場外,10.5代面板廠亦瞄準8K電視市場需求,京東方預期未來58K面板市場複合成長率將高達111%,在60吋以上的大尺寸面板市場中,8K面板滲透率將達到25%

由於日本東京奧運及大陸北京冬季奧運都將採用8K進行轉播,全球電視品牌廠看好此一市場契機,紛積極布局8K市場,夏普已在2017年率先發布8K產品,三星亦將在2018年積極推廣8K電視,就連OLED陣營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也發表全球最大的888K OLED電視,將於2018CES展亮相。

隨著更大尺寸顯示器需求增加,對於更高解析度要求也跟著增加,電視一路從HDFHD發展到4K,接下來即將進入8K時代。2017年全球4K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約9,200萬片,預估2018年將突破1億片大關,在55吋以上的大尺寸電視面板市場,4K面板滲透率已超過90%

業者預期FHD產品可能在2018年底走入生命週期的尾端,而2018年亦將成為8K電視元年,不僅電視品牌業者積極布局,面板廠也全面卡位,群創已出貨658K電視面板,至於友達、京東方、華星光電及夏普等,亦全力卡位8K電視商機。

未來8K產品主要集中在65吋以上的超大尺寸電視市場,10.5代面板廠相繼投產,使得廝殺戰局更為激烈,2018年電視面板供需尚稱平衡,但2019~2020年恐將呈現供過於求狀態。

隨著10.5代廠接連步入量產,電視面板市場主導權將轉往京東方、華星光電、樂金顯示器及富士康等擁有10.5代廠的業者身上,其他競爭對手必須加速耕耘利基型市場,否則可能被迫退出市場或關閉競爭力較差的廠房因應。

    

[Home]


2018/01/05 2.3.3. 三大趨勢、新南向和美國投資效應 仍將驅動2018年台灣購併成長 [ 電子時報 林昭儀]

在人工智慧(AI)、大數據(Big Data)等新科技浪潮所推動的跨業整合需求,新南向以及美國製造業在川普(Trump)新政吸引投資正待再造的時機下,不少台廠摩拳擦掌主動出擊,尋找適當的合作夥伴。

雖然2017年有幾個超過新台幣百億元的大購併案令基期墊高,專家認為,2018年台灣科技業主客觀環境的壓力下,購併金額和案件數仍會持續成長。

德勤財務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潘家涓分析,在紅色供應鏈競爭壓力加大、業內垂直與平行整合需求、以及因應數位轉型的跨業整合需要等三大因素推動下,數家台灣科技大廠已經積極主動在海內外進行購併,預期2018年這樣的趨勢不會改變。

2017年的購併大案,除了電動機車新創公司Gogoro獲得3億美元投資外,還有新日光、昱晶與昇陽科太陽能電池廠三合一以及Alphabet18億美元收購宏達電Pixel手機部門。此外,光寶在大陸的子公司蘇州光建也與蘇州紫光存儲科技合作,獲得5,500萬美元投資,使資本額增至1億美元,由紫光持股55%,而光寶持股降至45%

聯華神通集團更是一舉在2017年完成三項跨國購併,包括收購Westcon Group美洲業務,購併越南FPT成為合資公司,以及旗下神基買下美國軟體商WHP,搶攻警用監控商機。

潘家涓觀察到,台灣受到大陸競爭對手的壓力,愈來愈大,積極尋找出路。購併市場很熱,有能力的廠商,例如台達電和鴻海,一直在積極尋找合適的機會,還有其他大廠也在爭取包括日本、歐洲、美國的購併標的。尤其美國因為川普(Donald Trump)「美國優先」政策的關係,吸引不少台廠到美國投資布局。

研華執行董事何春盛近日也表示,美國宣布減稅,加上製造業已經從過去追求經濟規模轉為大量客製的模式,已經使一些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台灣廠商前往美國投資設廠,降低運輸成本,也貼近客戶。此外,美國製造業設備平均已達9年,需要進行大量的硬體汰換採購,而那正是台灣的機會。

在川普就任後立即赴美宣布百億美元投資案的鴻海,也有不少新創投資動作。鴻海除了運用購併夏普並借用其在東南亞市場深耕多年的品牌價值拓展當地市場外,在醫療器材、人工智慧(AI)、大數據、金融科技(FinTech)等,也都多有著墨。

大廠鋪天蓋地尋找標的 推動跨界整合

這帶出另一個購併趨勢,就是跨界整合(Convergence)。這部分,台商依然有來自對岸的競爭壓力。由於大數據、物聯網(IoT),機器學習等人工智慧,都需要跨界應用,因而阿里巴巴領頭購併義大利超音波診斷設備廠百勝醫療(Esaote),鴻海也透過永齡基金會推動醫療生技相關的投資和購併。另外,台達電則與新加坡進行大數據相關合作。

潘家涓指出,未來醫療器材廠最大的競爭對手,不再是醫療器材業者了,銀行業未來的競爭對手,也不是純銀行了,而是科技業者。

雖然尋找AI、大數據等新科技標的進行投資的也有,但垂直與平行整合的動作依然不少。新主題、新科技話題雖熱,但台灣購併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日燦則認為,這些相關團隊都還待觀察,但台廠更應該自己主動去矽谷尋找台灣從事這些新科技的人才,其實不少。

「他們很多都在美國大公司或是新創企業服務多年,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或許所服務的公司也未必都能支持他們的每個計畫,不妨去找他們聊聊,說不定有合作的機會」,黃日燦表示。

此外,阿里巴巴買下大潤發,刺激騰訊收購永輝超市等案例,也再再表明跨界競爭大戰已經開打,未來會是生態系與生態系,平台經濟與平台經濟的競賽,著實挑戰台灣企業的心態、格局,是否能有足夠的資本市場和國際人才的支援,也是一個關鍵。

透過購併進行垂直與平行整合 飛得更高

在平行和垂直整合方面,其實海內外機會都不少。但財務顧問業者最常遇到的情況是,客戶擔心不知道如何管理外國公司,或是對方規模比自己大,擔心整合難度高等等,最後因噎廢食。

今年獲得金鑫獎年度最佳跨國購併獎的環球晶圓董事長兼執行長徐秀蘭,卻恰恰相反,她善用專業顧問與專業團隊,從2008年到2016年連續完成3次跨國購併,趕在全球晶圓大缺貨前完成對美國SunEdison的購併,不但4個月內使SunEdison轉虧為盈,更使環球晶圓成為全球第三大晶圓製造廠。現在除了12吋晶圓之外,在其他規格的晶圓市場裡,環球晶圓都是第一大。

她在頒獎典禮致詞時表示,環球晶圓從2008年以來的購併有幾個特色,第一是每次都併比他們技術更先進的公司,第二是併進來的公司都在海外,第三是每次的購併都是在第一年內就轉虧為盈、第二年把從銀行借來的錢還完、第三年把為了購併花的錢都賺回來,第四年開始繼續尋找下一個購併對象。

環球晶圓從2008年到2017年半導體的部分,營收成長超過20倍,到2018年底的10年期間預估會成長30倍。

除了海外,國內也是有不少希望與同業整合的科技企業紛紛釋出購併機會。黃日燦與潘家涓均預估2018年垂直與平行整合的熱度會持續。

面對百變新世界需活用資本 拓廣平台

潘家涓建議業者要懂得活用資本,例如善用私募基金或產業基金資源。佳世達20179月便公告,與東博資本旗下兩子公司合作,收購工業電腦製造商友通資訊。

「透過產業基金的專業人才,可把平台擴展更大,擴大接觸面,並且靈活運用融資資源,且標的成熟時,還可賣回給這個公司,」潘家涓以阿里巴巴透過旗下的雲峰等產業基金投資新創為例,是用創投GP/LP的架構,不會影響到阿里巴巴的財務報表,但當投資的標的有成功的,又可賣回給阿里巴巴。

大陸企業善於彈性運用資本市場和產業基金,已經撬動倍數的槓桿,協助完成了多項跨國購併,其活用資本和打群架的能力,值得台灣業者學習。大陸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原本目標人民幣1,200億元,第一期1,387億元人民幣,迄今已投資46家公司,逾人民幣750億元。第二期基金正在募集,預計規模介於人民幣1,500~2,000億元之間。這還沒把6,000億元地方基金以及私募基金算在內。

何春盛認為川普新政推動美國製造業再造,租稅成本再降,將使供應鏈產生變化,是台灣的好機會,但未來需要輔以更充足精準的市場數據、從茫茫大數據中找出對商業決策有助益的智慧數據(Smart Data),強化風險管控、市場行銷,都需要更高的戰略高度、格局和資源。他強調,這波前進美國投資的效應將在3~5年浮現,應趁早前往布局,提早取得先機。

習慣單打獨鬥的台商,若能與供應鏈夥伴或是專業機構協調合作,不管是新南向或是去美國,若能活用跨平台的產業基金、智庫、專業團隊,也能提升購併勝算。

黃日燦指出,台灣太需要打破以往單打獨鬥的習慣,但打群架得要有個老大帶頭衝,期盼幾個龍頭企業登高一呼,整合大家的能力走出去。

[Home]


2018/01/05 2.4.1. 英特爾出包 掀電腦風暴 [ 經濟日報 易起宇、曾仁凱、林奕榮、余曉惠、張瑞益、蕭君暉]

英特爾、微軟等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商和軟體公司正在共同著手處理安全漏洞,這些安全漏洞可能導致全球數十億台電腦、智慧手機等電子裝置,容易遭到駭客攻擊及性能下降。專家形容,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晶片漏洞之一。

市場憂心,英特爾若面臨CPU架構重整或遞延推出,恐影響品牌筆電廠宏碁、華碩、微星等新機種出貨時程。據了解,英特爾發現問題後,已緊急與合作夥伴討論解決方案,最快下周對外說明。

網路安全研究人員3日公布一組安全漏洞,並表示幾乎所有搭載英特爾、超微(AMD)半導體晶片的現代運算都有這些瑕疵。其中一個是英特爾特有缺陷,另一個瑕疵則影響到筆電、桌電、智慧手機、平板設備和網路處理器等,這些漏洞會讓網路攻擊者在未經授權下取得敏感資料,且對此所做的補救可能會使裝置的效能變差。

科技部落格The Register2日報導這項去年就已發現的弱點,英特爾股價3日下挫3.39%後,4日盤中續跌4.9%,雖然英特爾暗指對手超微、安謀(ARM)也有危險,但超微股價4日盤中仍大漲6.6%。超微起初說未受這類安全漏洞影響,但3日稍晚改口說有受影響。

瑞穗分析師認為,英特爾晶片的安全問題可望支撐超微與輝達的信心,超微與輝達的資料中心處理器應該不會出現類似問題,因為架構不同。

Google Project Zero團隊與來自數國的研究人員共同披露了這兩個瑕疵。第一個為Meltdown,出現在英特爾晶片,第二為Spectre。研究人員說,這或許是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嚴重晶片漏洞之一。

分析師說,這次安全漏洞風波,在時機上不利於英特爾,同時提供超微一個大好機會。超微去年分別為消費者與企業市場推出RyzenEPYC處理器。尤其是在企業市場,EPYC已占有效能與定價優勢。

英特爾、微軟、Google等科技龍頭公司3日稍晚發表聲明安撫客戶和股東。英特爾說,並非只有其晶片有此漏洞,預料生意不會受到實質影響。微軟則說,已針對Win10及更舊版本作業系統發布一套安全更新,將保護使用英特爾、超微及安謀等公司晶片裝置的用戶。

Google說,這個問題影響英特爾、超微和安謀的晶片,Google已發布更新大部分的系統和產品,增加防範攻擊的保護措施。雲端運算龍頭亞馬遜則表示,大部分受影響的伺服器都已獲得保護。

英特爾CEO知情賣股 惹議

MarketWatch報導,英特爾早在去年6月即得知其半導體晶片的缺陷,但執行長科再奇(Brian Krzanich)在今年1月消息曝光前,在去年10月底就已大賣持有價值數百萬美元的英特爾股票,引發爭議。公司發言人僅表示,科再奇售股與3日曝光的MeltdownSpectre漏洞事件「毫無關聯」。

依據英特爾去年11月底送交美國證管會(SEC)的申報文件,柯再奇已售出數十萬股英特爾股票,這批持股為他先前已持有、與透過股票選擇權取得。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售股是據10b5-1交易計畫進行,提前出售股票,得以避免遭指控根據內線資訊交易。

然而,申報資料也顯示,柯再奇是在去年1030日售股前一個月才採用這項交易計畫,但研究員指出,英特爾和其他晶片商早在61日便獲悉MeltdownSpectre晶片漏洞消息。

晶片漏洞消息曝光後,英特爾3日盤中股價挫6.8%,過去一年來仍累計上漲近25%。科再奇當初以每股12.99美元到24.17美元不等的價格取得64.4萬股,這回出售加權平均股價是44.05美元。

英特爾晶片門效應 超微概念股受惠

英特爾晶片傳出漏洞風暴,超微(AMD)股價應聲大漲,超微概念股包括祥碩、健策和威健有望受惠。

超微(AMD)近年來業績成長,台灣筆電代工廠、主機板等,大多同時和英特爾及超微有往來,其中,祥碩、均熱片廠商健策和半導體通路商威健等公司,被市場視為相對較純超微概念股,受惠大。

超微2月將上市新一代Ryzen處理器的高速傳輸介面晶片合作對象就是祥碩,祥碩也定位為高速傳輸介面控制晶片供應商,祥碩去年前11月營收27.61億元,年增54.35%

台股半導體通路商在擴大營運規模的考量下,多數都是極力爭取更多產品代理線,但威健是少數代理線求精不求多的半導體通路,長期以來,威健主要就是僅代理超微產品,業績表現直接和超微在市場出貨相關。

該公司去年前三季稅後純益4.43億元,年成長48%,累計前三季每股純益1.37元,未來若是超微出貨看旺,該公司為超微代理商應可望受惠。

健策主要產品為均熱片及導線架,該公司在電競產業夯,帶動均熱片的需求增溫下,去年業績也成長,該公司在AMD出貨PS4的遊戲晶片增加,也是市場點名超微出貨成長受惠股的主要原因。

英特爾鏈內外夾擊

英特爾中央處理器出現漏洞,對廣達、仁寶、英業達與緯創等筆電代工廠而言,近期面臨新台幣強升的匯損壓力,又遭逢英特爾處理器漏洞風暴,淡季營運恐蒙塵。

筆電代工廠昨(4)日強調,目前品牌筆電廠商並沒有因為英特爾中央處理器的漏洞問題,而有延後拉貨的現象,預期隨著作業系統大廠微軟將釋出更新修補系統,應可解決相關問題。

供應鏈業者則指出,英特爾中央處理器有漏洞,目前是品牌業者、軟體業者,加上英特爾,三方先行協商要如何處理,等到三方協商完畢之後,才會通知代工廠,因此,代工廠目前尚未接到延遲出貨的通知,等品牌大廠協商完畢之後,後續如何處理,才會比較明朗。

筆電代工廠表示,英特爾的晶片處理效能及速度,比其他晶片廠要好,中央處理器若有漏洞,易受駭客攻擊,這對軟體衝擊更大。

[Home]


2018/01/05 2.4.2. 學者提出三步驟改善DRAM延遲 [ 電子時報 涂翠珊]

DRAM的延遲問題長久以來都未獲得改善。

DRAM的使用已長達半個世紀,儘管DRAM的容量與頻寬不斷在提升,延遲問題卻未出現顯著的進步。卡內基美隆大學(CMU)Kevin K. Chang在其博士論文提到了三個利用創新架構解決DRAM延遲的方法,可望讓這個長久以來的問題獲得改善。

這篇論文指出,DRAM的延遲問題可從四個層面討論,第一便是缺乏效率的資料移動,第二是DRAM更新時所造成的干擾,第三是製造流程不同所產生的單元延遲差異,第四則是與功率的影響有關。

ZDNet網站針對前三個問題做了一番說明。以往記憶體與儲存成本相對較高,資料的移動多限制在暫存器大小的區塊內。隨著儲存與記憶體容量大幅提升、影音串流資料增加,大量的資料移動也變得更為普遍,然而另一方面,記憶體到CPU間的記憶體匯流排架構卻未跟著調整。

為此Chang提出,可利用幾個獨立的電晶體在記憶體子陣列間打造8,192位元寬的平行匯流排,建立新的高頻寬資料路徑。

DRAM記憶體單元需要透過更新維持資料,因此才被稱為動態(Dynamic)RAM。為了節省功耗,DRAM的更新是以排為單位,而不是全部同時進行。當某一排的記憶體單在更新時便無法執行存取,進而造成延遲。晶片密度的提升,又加劇了DRAM延遲的情形。以32Gb的晶片為例,性能幾乎下降了20%

為了降低更新所造成的延遲,Chang提出了兩種可將更新平行化的機制。其中一種是透過亂序的區塊(bank)更新,讓記憶體控制器指定要更新的區塊,取代原本的循環更新模式。第二種機制是將寫入與更新平行化,將寫入的延遲與更新延遲交疊。經過測試,這些方式可讓8核心CPU的記憶體性能提升27%以上。

生產上的差異會對記憶體單元性能造成顯著的影響,且影響程度也會隨著記憶體密度增加而提升。Chang也針對這個問題提出兩種改善機制,改善幅度可達13%20%

尋找瓶頸並設法排除,是架構發展上一項永無止盡的工作。DRAM過去雖不曾被視為架構中的瓶頸,但如果不儘早在延遲上尋求改進,DRAM恐怕將成為系統停滯不前的主因。在電晶體、指令集都無法提供更高性能的當下,降低DRAM延遲便成了提升性能的重要關鍵。

[Home]


2018/01/05 2.4.3. 平面時代的終結 三星3D NAND生產比重上看90% [ 電子時報 范維君]

三星3D NAND生產比重,傳已在2017年第4季突破80%2018年更將進一步提升至90%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3D NAND生產比重,傳已在2017年第4季突破80%,三星計劃除了部分車用產品外,2018年將進一步提升3D NAND生產比重至90%以上,全面進入3D NAND時代。

韓媒ChosunBiz引述業界消息,指出2017年第4季三星全體NAND Flash產量中,3D NAND比重已超過80%2017年全體3D NAND生產比重也超過70%

相較之下,三星的NAND Flash競爭對手,如東芝(Toshiba)、威騰(WD)SK海力士(SK Hynix)等,3D NAND生產比重尚未過半,三星轉換3D NAND的速度遙遙領先眾業者。

韓媒分析指出,由於3D NAND2D NAND更具成本與功能優勢,加上三星為了提早因應2019年,主要業者將全力投入3D NAND市場競爭,因此才會加速提升3D NAND生產比重。

3D NAND的問世,主要是為了克服2D NAND10奈米級製程上的極限,3D NAND改採3D垂直堆疊方式,如同蓋高樓一般,業者們不但致力於提升速度,也在產品的功能穩定及是否耐用上下功夫,因此3D NAND被視為新一代深具發展潛力的記憶體產品。

三星3D NAND產品一路從堆疊24層、32層到48層等,目前堆疊643D NAND已是整體產能中的主流。過去堆疊24層、32層及48層產品,其單位容量生產成本也許僅較2D NAND貴一些或相同,但是從堆疊643D NAND開始,其生產成本與功能優勢皆大幅超過2D NAND

三星內部人士表示,2018年將努力讓堆疊643D NAND生產比重過半,至於堆疊963D NAND產品,計劃將於2018年上半開始正式投產,未來堆疊64層及96層產品,將是三星3D NAND的兩大主力,而且到了2018年下半,3D NAND生產比重也計劃進一步拉高至90%以上。

三星相關人士表示,由於汽車採用通用快閃記憶體(UFS),產品保證期較行動裝置與PC用產品來得長,因此無法完全結束2D NAND生產,除了這一小部分特殊產品外,2018年三星其實已算完全進入3D NAND時代。

目前三星在NAND Flash市場排名第一,緊追在後的競爭對手東芝,日前已解決了出售問題,2018年將開始擴產與技術研發。至於另一家韓廠SK海力士,最近已開始量產堆疊723D NAND,致力提升市佔率。

半導體業界相關人士表示,2017年主要NAND Flash業者主力產品多為堆疊32層及483D NAND,這些其實與2D NAND差別不大。預計從2018年開始,堆疊64層以上的產品比重將會增加,加上業界開始競相擴產,值得關注未來是否可能出現供給過剩。

響應One Samsung 三星決擴大同僚評價

三星決定在人事評價上響應「One Samsung」,未來一般員工將與高階主管共同適用同僚評價制度。

日前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喊出了「One Samsung」口號,這不但是2018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三星打出的主題,日前南韓業界也傳出,三星決定在員工人事評價上響應「One Samsung」,未來一般員工也將與高階主管一樣,全體適用同僚評價(peer review)制度。

韓媒Edaily引述業界消息,指出三星過去針對高階主管,會採取前後輩與同僚互相評價方式,針對高階主管進行全方位的表現評估。然而最近三星決定將這樣的制度,擴及次長級以下員工,以響應不分行動(IM)與家電(CE)、高階主管與一般員工的齊心合力「One Samsung」改革。

過去三星的同僚評價制度,僅適用部長級以上高階主管,次長級以下的員工並不適用。然而日前業界傳出消息,指三星決定將同僚評價擴級次長級以下的一般員工。所謂的同僚評價,是指前後輩及同事間相互評價,如此將以一個更多面向的方式評估員工表現。

三星對員工的表現考核,分上下半年兩次,部門評價佔比70%,部門主管評價佔比20%,語言等其他能力佔比10%,而這些評價,不但對員工的年薪等級造成影響,也與升遷、績效息息相關。

三星消息人士表示,全面導入這樣的制度後,即使員工個人業績表現良好,但是如果周遭同事對其評價不佳,也將影響該名員工的升遷機會。韓媒進一步指出,三星這項人事評價制度改革,其實也是2016年喊出「Start Up三星」的改革延續。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三星已將7個晉升職級簡化為4個,並且也試圖改變南韓職場,一般慣以職銜稱呼對方的習慣。

最近三星又喊出「One Samsung」,因此在人事制度上,也將高階主管評價方式擴及一般員工,這可視為響應這項新政策口號的舉動,並且也是三星因應工業4.0時代,未來全公司各項業務將開始進行整合的前兆。

稍早三星也進行了高層人事異動與組織微調,IMCE等終端產品部門研發整合為「Samsung Research」。過去三星各事業部是獨立作戰,未來三星將更強調共同作戰及合作共事文化,在這樣的策略大方針轉變下,員工的表現也將透過人事評價反應出來。

另一名三星消息人士指出,過去某項共同計畫的成果與獎勵,多集中在少數12人身上,未來三星內部也許將開始從競爭走向合作,能夠與他人共同合作的人,或許才是三星未來最需要的人才。

[Home]


2018/01/05 2.4.4. PC需求冷 高通重返難度大 [ 電子時報 陳玉娟]

全球PC市況仍未見明顯回溫,除能在商用與電競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的業者尚能維持獲利水平,包括英特爾(Intel)在內的相關PC產業鏈,業績成長動能大多出現停滯,然此時,手機晶片大廠高通(Qualcomm)卻決定再次重返PC市場,不只是與微軟(Microsoft)及華碩等多家品牌業者合作,新合作夥伴還多了x86陣營的超微(AMD),高通能否挑戰英特爾多年難以撼動的PC處理器龍頭地位,將是2018PC市場最受關注焦點。

據調研機構Gartner報告顯示,2017 年第3PC出貨量約為6,700萬台,較2016年同期減少3.6%,已是連續第12季下滑走勢,未來持續受到智慧型手機效能與功能不斷增強衝擊下,排擠效應勢將擴大,消費市場買氣回溫緩慢,僅商用市場換機及中高階電競市場仍見些許需求成長。

然而,全球PC市場規模持續萎縮,除能在商用與電競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的業者尚能維持獲利水平,包括英特爾在內的相關PC產業鏈,業績成長動能大多出現停滯,以英特爾2017年第3季業績來看,營收為161.49億美元,與2016年同期的157.78億美元相比,成長 2%,不計算資訊安全部門McAfee的業務,則是成長 6%,整體第3季淨利為45.16億美元,與2016年同期33.78億美元相較,成長 34%,季增61%,當中以PC為主的客戶端運算事業群營收為89億美元,年增率持平,非PC營收佔比已經從3年前的30%提高到45%比重,顯見英特爾正加速從以PC為中心的公司,轉型為以資料為中心的公司的方向前進。

連英特爾都相當清楚PC市況衰退危機,其近年勉強能維持PC平台業績不致衰落,主要還是來自對手超微元氣始終未能回復,尤其是在NB市場,以及整體電競、商用領域,超微完全不構成威脅,但為何已是高度成熟且難再成長動能的PC產業,近期卻又引來高通搶進挑戰英特爾。

事實上,高通搶進PC戰場,並非首度跨界參戰,其5年前即加入由微軟所發起的WOA(Windows On ARM)聯盟,但最終失敗收場,但此次為何信心十足,且又是在PC式微的氛圍下,其實令市場有些不解。

此次採用ARM架構的高通能再度重返PC領域,主要推手還是微軟所發動,其看好PC使用雲端服務的連網需求大增,於2017COMPUTEX展會上大動作宣布全面推動Always Connected PC計畫,將和英特爾、高通等晶片業者,以及T-Mobile等電信商、PC業者合力推出產品,對於微軟而言,只要能令PC買氣回升,與x86陣營的英特爾或超微合作,或是ARM架構的高通,並沒有差異,但對高通來說,有了微軟力挺及雲端應用更趨普及,加上ARM架構晶片效能與支援度也不斷強化,還有更重要的是能在同樣也是競爭慘烈的手機晶片市場再另闢獲利空間,再次搶進PC市場並無太大風險。

近期高通就攜手微軟、華碩、Sprint、惠普(HP)、超微、小米、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等大廠,正式宣布常時連網PC與相關技術,力推在Snapdragon晶片上運行Windows 10作業系統,華碩將在2018年初將發布首款2-in-1設計的DragonBook,惠普也將推出可拆鍵盤式行動PC產品ENVY x2,此二款新型PC能以Gigabit LTE連網速度提供常時啟動與常時連網體驗、支援超越全天候的電池續航力並擁有輕薄機身、無散熱風扇式PC設計,且能運行Windows 10作業系統。

而多家行動電信業者亦表示支持高通,包括美國電信營運商Sprint宣布支援全新的常時連網PC,且預計將針對搭載SnapdragonWindows作業系統,推出無限流量的資費方案。

而出乎市場預期的是,超微也表態力挺,其將整合高通數據機技術至超微的Ryzen高效能處理器平台,雙方合力讓PC合作夥伴打造兼具常時連網和Gigabit LTE傳輸速度的頂級運算平台,並同時擁有超微Ryzen行動處理器極快的效能、流暢的影像繪圖功能以及最佳化的效率。

當年WOA聯盟失敗的原因眾多,除了微軟強推自家結合平板與NB功能的Surface裝置,與品牌業者爭利外,最重要是設計不夠周全,專為ARM架構設計的Windows RT作業系統未包含Windows Media PlayerWindows Media Center等,且僅能執行內建的應用程式,或是從Windows市集下載的應用程式,在軟體支援生態圈遠遠不及英特爾x86架構處理器平台。

此次高通攜手微軟再次捲土重來,市場目前多保守銷售前景,主要還是PC市況僅商用及電競尚見成長動能,在一般消費市場中,用戶對於PC需求仍持續減弱中,在整體PC市況未復甦下,連英特爾都已拿不出刺激買氣的法寶,高通欲在PC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難度依舊不低。

[Home]


2018/01/05 2.4.5. 甩開交叉授權專利協議,英特爾再闖獨立型GPU市場,對NVIDIA威脅今何在? [ 電子時報 梁燕蕙]

英特爾(Intel)業已嘗試各種可能性來與NVIDIATesla GPU一較長短,但至今為止,英特爾的企圖尚未取得期望中的回應;而在另一項更具攻擊性的嘗試下,英特爾宣布與超微(AMD)締結夥伴關係,將導入AMD的獨立型GPU(discrete GPU)產品進入其電競筆記型電腦中。在此同時,英特爾還延攬了超微GPU大將Raja Koduri,前來英特爾掌管旗下新成立的高效能繪圖事業群,該部門目標鎖定在開發視覺運算與邊緣運算(edge-computing)解決方案,而這正是當前AI時代的重頭戲。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英特爾第一次企圖切入獨立型GPU市場了。該公司曾經在2006年時,嘗試打造自有獨立型GPU架構、代號Larrabee計畫,惟最後功敗垂成;到了2011年時,英特爾與NVIDIA之間產生繪圖處理器相關專利糾紛鬧上法庭,隨後終與NVIDIA簽署繪圖專利交叉授權協議,藉此達成和解共識,然英特爾始終未曾因此導入NVIDIA專利技術,開發自家獨立型GPU

不過,雖然英特爾缺乏獨立型GPU技術,但有鑑於英特爾PC處理器內建了整合型繪圖解決方案,因此英特爾在整體GPU市場佔有率高達70%之重,然英特爾的繪圖卡只能無縫式的運行普通的遊戲軟體,卻在高階遊戲、機器學習以及數位貨幣採礦的處理中表現不佳。

然而,無論如何英特爾再度進軍獨立型GPU市場的消息仍在三個層面上威脅著市場龍頭NVIDIA:其一,英特爾配置獨立型GPU的行動PC平台,有可能蠶食NVIDIA旗下行動GPU的銷售收入;其二,英特爾有可能分食目前由NVIDIA所主導的獨立型GPU市場佔有率;其三,結合Raja Kojuri多年在繪圖處理器的經驗,以及英特爾家大業大的研發資源,將可望協助英特爾開發出在資料中心以及車用市場領域具有競爭優勢的AI產品。

在此同時,英特爾與AMD的結盟,亦可望襄助英特爾順利切入行動PC電競市場,當然,從NVIDIA的觀點來看,其認為英特爾的技術至今還不足以為患成為電競領域的強勁對手。儘管如此,Trefis報告指出,只要英特爾能夠分食足夠威脅性的獨立型GPU市佔率,那麼英特爾就勢必對NVIDIA的主導優勢形成挑戰。有鑑於英特爾依舊控制著將近8成以上的PC處理器市場,若能在處理器裡再加入獨立型GPU的話,勢必力拱英特爾成為獨立型GPU市場上不可忽視的要角。

值得注意的是,假使NVIDIA在獨立型GPU市場上流失佔有率的話,那麼很可能會失去市場訂價優勢,甚至被迫以降價策略來力保競爭力,然而,以NVIDIA的財務體質來看,若是在產品ASP方面的降價,都可能會明顯拉低NVIDIA旗下遊戲部門的營收進帳以及公司整體的獲利能力,誠然,目前以3位數字成長的資料中心部門的業務成長態勢,或許可以成為電競部門一旦走跌的緩衝,但這正是小蝦米與大鯨魚競爭中最不利的一環。

進一步延伸討論的話,英特爾此番再闖獨立型繪圖處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sGPU)市場,恐將以長期而言更深一層地威脅到NVIDIA在資料中心市場的業務經營,這是從表面上目前還看不出來的潛在衝擊。資料中心客戶目前多採用NVIDIAGPU用於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ML)任務,相對地也降低了對於英特爾伺服器處理器的需求程度。

上述情況當然也刺激了英特爾積極從事開發AI優化處理器產品線,但目前為止還沒有能夠與NVIDIA GPU相媲美的解決方案。如今,英特爾更積極延攬Raja Kojuri,新設立部門從事高效能繪圖晶片的開發。誠然,英特爾計畫運用AMD資深GPU大將Kojuri的經驗,來針對AI開發GPU解決方案。若以英特爾目前支配了高達99%的伺服器處理器市場佔有率的優勢情況下,的確可以整合其資料中心GPU解決方案到旗下伺服器處理器裡面,並由此獲得大規模經濟效益。

NVIDIA目前對英特爾的進擊可說是好整以暇。根據NVIDIA最新財報法說會上執行長黃仁勳的談話表示,針對英特爾切入獨立型GPU市場一事,他認為NVIDIA的現代GPU可說是相當複雜,且由CUDA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所支撐,這可以說是超過10年以上軟體工程的心血結晶。黃仁勳認為NVIDIAGPU運算領域領先了7年,英特爾恐怕還要花上3年從打造GPU架構開始,而且即便英特爾成功地開發出最先進的GPU硬體,仍需要堅實的軟體支援,而這正是NVIDIA引為奧援的生態系支援,英特爾對此又有何對策呢?

[Home]


2018/01/05 2.4.6. 記憶體大廠3D NAND良率升 NAND Flash恐過剩 [ 工商時報 涂志豪]

受到部份零組件缺貨影響,ODM/OEM2017年第四季PC出貨不如預期,導致固態硬碟(SSD)需求急降,價格也一路走跌,2018年上半年NAND Flash市場供過於求已難避免。市調機構集邦預期,三星、東芝等記憶體大廠已擬定3D NAND擴產計畫,新產能將在2019年後開出,屆時NAND Flash市場將供過於求。

SSD價格在201711月開始走跌,原因在於市場需求明顯轉淡,2.5SATA 3介面120GB TLC SSD價格由40美元跌到年初的32美元,240GB TLC SSD價格則由70美元跌至60美元。但由市場供需來看,上半年一向是傳統淡季,但包括三星、東芝、SK海力士等3D NAND良率持續提升,出貨量持續放大。也因此,業界對於2018年上半年NAND Flash市場供過於求已有共識,價格自然看跌。

雖然業界仍看好2018年下半年NAND Flash市場供給將出現逆轉,再度呈現供給吃緊及缺貨盛況,但主要記憶體大廠卻已陸續決定將大幅擴充3D NAND產能。集邦科技表示,基於各家供應商皆在3D NAND具體新增產能,在2019年以後NAND Flash市場預期會再度進入供過於求格局,而2D NAND則因供應商陸續轉產,僅維持較低比重繼續生產並著重於工規需求,會逐漸轉變為利基市場。

以韓系記憶體廠的擴產計畫來看,龍頭大廠三星已決定擴建西安廠2期,持續放大在中國生產3D NAND的能量,而三星西安廠將成為全球最大的3D NAND廠。SK海力士則將在韓國清州廠區另外興建一座新廠M15,投產96層以上3D NAND為目標,預計2019年可正式進入營運。

日本東芝與合作夥伴威騰(WD)決定繼續合作後,東芝興建中的Fab 6將啟動963D NAND擴產計畫,東芝亦宣布將興建新的Fab 7廠,該廠投入量產的時程將落在2019年下半年後,主要投產96層以上的3D NAND,對整體產出真正產生影響的時間點將落在2020年。

至於大陸紫光集團旗下長江存儲,位於武漢未來城的生產基地預計於2018年下半年開始營運,初期投產32層的3D NAND產品,並致力643D NAND產品的開發,以拉近與其他供應商之間的差距。此外,英特爾已擴建大連廠2期,為因應暢旺的Server SSD需求,目標在2018年底增加一倍的3D NAND產能。

[Home]


2018/01/05 2.5.1. 鴻海搶進工業互聯網平台市場 樺漢可望優先沾光 [ 電子時報 杜念魯]

鴻海集團旗下的樺漢,早與工業互聯網產業有密切的關係,且持續進行產業布局。

為展現推廣工業互聯網平台的決心,鴻海精密於201712月中下旬時宣布規劃旗下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oxconn Industrial InternetFII),將前往上海證交所進行首次公開發行。不過正當外界紛紛揣測鴻海此舉的目的為何,並討論FII將對鴻海整個集團帶來怎樣的效益之際,卻忽略了鴻海集團旗下的樺漢,其實早就有與工業互聯網產業有密切的關係,而且持續在進行產業的布局規劃。FII的上市規劃未明,但可確定的是樺漢在工業互聯網平台上必定將扮演一定的角色。

相關業者指出,其實目前產業界對於什麼是工業互聯網平台,也都充滿著不同的想像與規劃,因此,積極想要藉由中國製造2025推動工業製造升級轉型的大陸相關單位,也特別針對工業互聯網平台推出白皮書,希望藉由標準的制定結合大陸廣大的市場需求,進一步可以在之後全球工業互聯網平台的市場終站穩領頭羊的角色。

對於工業互聯網平台,有業者表示,其實基本上的概念與目前的網際網路(互聯網)相似,其間的差異在於應用的場域與目的上,與目前一般使用者所熟悉的網際網路有所不同。

至於樺漢在工業互聯網平台中的角色與定位,據了解,樺漢雖然是以產業電腦(IPC)的專業生產為主,不過經過這些年的購併與統整,除了在產品面上更多元,適用產業領域更廣泛之外,其他不論是對工業互聯網在上下游或橫向的需求也都已經有所布局。

以樺漢為核心,透過與S&TKontron的投資合作,獲得在工業控制方面的品牌與相關軟硬體平台的需求;而入股AIS Cayman Technology Group,讓樺漢在整個工業互聯網上的人機介面上得到支援;瑞祺電通則提供了工業互聯網在網路通訊及網路防火牆上的需求;至於樺賦科技則扮演提供工業互聯網執行上對於工業儲存方面的角色。至於其他像是亞士德、沅聖及樺緯則是針對工業互聯網平台所延伸出的週邊與應用進行補強。

簡單來說,樺漢透過先前的購併布局,從現場端開始的感測、控制、網路通訊、傳輸,到後台的工業儲存、運算、反餽等,已經架構出對工業互聯網平台的基本型態,並可以滿足其大半的需求。唯一需要思考,同時也是令人較為期待的部分在於,樺漢何時能將目前旗下購併進來的個個單位,恰如其分的在工業互聯網平台上扮演其相對應的角色。

另外,由於目前鴻海對FII的規劃也尚不明確,所以樺漢與FII之間在工業互聯網平台產業上的角色會如何分配,是要採分進合擊或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的政策,也都還需要靜待2018131日的臨時股東會才能揭曉。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不論是針對大陸市場的工業互聯網平台,或全球市場中的智慧工廠、工業4.0,以樺漢目前手中的資源,都應該可以打出一手好牌。

卡位智能產業商機 業者強調掌握既有資通訊優勢

隨著技術及環境的改善,建置一套智慧化系統的成本已大幅度降低,因此市場普及程度也隨之提高。

各式各樣的智能化應用在這2年紛紛導入到不同的產業中應用,一時之間透過智能化的包裝將既有產業進行轉型升級,就成了產業及政府相當熱衷的發展方向。產業藉由智能化帶來的效益晉升到新的階段;政府單位也希望藉由智能化的推廣,創造更多的實際效益。不過,智能產業的應用面太廣,很容易造成失焦甚至徒勞無功的後果,相關業者強調,面對眾多智能化應用的誘惑,台灣業者應優先掌握並善用台灣過去所累積出的資通訊產業資源,才容易在競爭市場中脫穎而出。

對於目前市場上對智慧化、智慧應用如火如荼的討論,台灣資深產業電腦(IPC)業者指出認為,其實不論是機台故障預防、檢測事前排程等目前相當熱門的智能應用,其實早在20年前就已經可以做到,只是當時的技術與對應環境的因素,需要花費十分昂貴的成本,完全不是一般業者所可以接受的,所以無法落實在一般企業的應用中。

不過,業者指出,隨著技術及環境的改善,想要建置一套預防保養機制,甚至是所謂的智慧化系統,需要的成本已經大幅度的降低,也因此市場普及程度也隨之提高。同時,也隨著成本的下降,應用的面向也從對機台本身的監測,延伸到對產品在產製流程中的品質控管。

業者認為,透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或人工智能等方式,就是希望累積對數據的分析,直接從生產流程中進行品質的監控,而不是等到流程結束之後,再進行品質的檢測。如果在流程中發覺錯誤,就直接剔除或轉移進行修整,就可以避免走完整個生產程序,對零組件、工序、耗能、甚至後續返回重工時拆解所造成的無謂浪費。

對於台灣業者積極想要搶進智慧應用相關市場,業者指出,智慧應用的領域相當廣泛,業者切入市場前,應該要先審視產業發展需求及自身優勢。如果要走工業機器人市場,是應該走工業機器人整體,還是工業機器人系統中的某一部分。業者坦言,目前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市場已經呈現飽和,如果要發展整機的工業機器人,台灣業者其實沒有太多的優勢條件。不過,如果是專注在工業機器人所使用的控制系統或相關感測系統,那則會是完全不同的局面。

業者提到,智能化的核心,說穿了其實就是運算與通訊連結,也許台灣業者在完整系統上缺乏核心競爭優勢;不過,在運算與通訊連結等次系統的領域上,基於過往20年台灣業者在資通訊產業上所累積的經驗與實力,這些對台灣業者而言,才是應該要充分掌握並徹底發揮的部分。

面對未來20年,智能化的產業應用發展勢必將持續擴散,台灣業者其實也不必急在一時,搶先出頭;優先掌握既有的優勢,強化之後再一步步的循序漸進把系統建置起來,穩扎穩打才能在智能產業的發展上做長做久。

[Home]


2018/01/05 2.5.2. 工業4.0諸多優點與彈性 尚待企業加速力行 [ 電子時報 張殷綺]

科技的發展推動了工業4.0,並產生全新的價值鏈。

工業4.0已是各界熱烈討論的話題,但許多人仍不瞭解它的定義:這是一個從智慧工廠概念發展而來的趨勢,其中包含了虛擬與實體系統,結合網路與數位平台,提供全新、革命性的價值鏈。

Know Techie報導,目前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是由科技所推動,包括網路、人工智慧、自動化、機器學習和感測器的進步,讓這一切變得更聰明,並實現所謂的物聯網(IoT)。這些科技結合了晚近的創新,包括了自動化機器人、積層製造、模擬、水平與垂直系統整合、工業物聯網、大數據、雲端、擴增實境(AR)等。

工業4.0也將促成創新產品的開發,其中的一個例子就是MANN+HUMMELMANN+HUMMEL的工業過濾部門主要生產農業機器設備、以及醫院和實驗室的無塵室。該公司過去75年來生產出越來越複雜、且效率更好的過濾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品質水準。這些產品大量應用於工業與汽車產業的過濾系統。

第四次工業革命,也產生了企業中全新的人際關係。智慧工廠需要更多跨領域的專業人員,許多人在學校唸過的東西,可能不會在工作中完全用上。除此之外,專業人員與機器人的互動,不再只是按個鈕而已。

許多新的商業機會將應運而生。Gartner指出,在2017年的物聯網支出中,企業佔了57%;企業在物聯網的硬體投資將達到9,640億美元。消費者應用在2017年將達7,250億美元,到了2020年這兩個部門的總支出將達到3兆美元。

傳統製造業者仍在懷疑數位轉型的效益,現在必須加速變革,採納新的商業模式,不要再侷限於過時的科技。利用自動化、有彈性、且錯誤更少的生產流程,企業可以有更好的回報,並在全球化世界中保持競爭力。

[Home]


2018/01/05 2.6.1. 特斯拉Model 3生產大落後 [ 經濟日報 湯淑君、任中原、邱馨儀、宋健生]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再次延後新大眾車款Model 3的生產目標,上季交貨數量也低於預期,令投資人大失所望,儘管該公司宣稱在克服量產挑戰方面已有「重大進展」。特斯拉股價4日盤中跌約1%

特斯拉3日表示,到今年第1季末,每周可望組裝2,500Model 3,只達原先承諾產量的一半。每周生產5,000輛的目標將再延後三個月、估計要到第2季末才能達標。

特斯拉最初預定去年12月達標,但11月時宣布延到今年第1季末。

特斯拉也公布,去年第4Model 3交貨僅1,550輛,遠低於FactSet訪調分析師預測的4,100輛。

若連同Model SX,特斯拉上季共交車29,870輛,全年共交付約10.13萬輛Model SX,超過特斯拉預估的10萬輛。

基於Model 3生產進度落後,分析師認為特斯拉再次募資的可能性升高。

特斯拉為加快生產速度,已砸重金投資機器人、裝配線和模具等設備,每季燒錢甚鉅,去年第3季和第4季的資本支出都達到11億美元。

分析師說,特斯拉進一步延後量產達標時程,將讓市場關注這對特斯拉上半年現金流的影響。

RBC資本市場分析師史派克說:「空方會解讀為又一次食言。」他認為,特斯拉的彈性空間很有限,應會設法籌資以減輕風險。

受此利空衝擊,特斯拉股價4日盤中下跌1%317.25美元。

去年該股全年漲幅高達46%,年底時市值為523億美元,超越福特汽車公司,但仍舊落後通用汽車(GM)。

每輛3.5萬美元起跳的Model 3是特斯拉最便宜的車款,也是打入大眾市場希望之所繫,對特斯拉的長期成功至關重要,有望使該公司從小眾市場車商轉型成量產製造商,趕在眾車廠紛紛搶進電動車市場之前鞏固競爭優勢。

鐵粉力挺 特斯拉股價穿防彈衣

金融時報Lex專欄指出,儘管特斯拉上季Model 3交車量不如預期,但跌幅沒分析師所預測的那麼大,數量少得可憐的特斯拉Model 3車主,還收到一項振奮的消息:新車配備自動雨刷。特斯拉也再度展現亮麗特點:股價具有「防彈」功能。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去年夏季曾預測,12月時可月產2萬輛Model 3。預估產量一降再降,3日公布最新產量仍低於預期。上季Model 3共生產2,425輛;分析師希望能交車4,000輛,但實際僅交出1,550輛。

Lex專欄指出,雖特斯拉股價下跌,但僅跌1%。特斯拉股價一向能躲過利空,穆斯克死忠信徒也認為股價強韌完全合理。穆斯克一再強調,正處平躺S型生產曲線尾端;產量很快會出現指數性成長,一切都會變好。

由於Model SX兩款車的生產及需求都強,去年總交車量增加三分之一,超過10萬輛。

台廠分散風險 找新客戶

台灣供應鏈體系未接獲特斯拉擬修正訂單的訊息,目前各家廠商生產線按照進度趕工生產,周產量已達5,000套零組件供貨水位。

最近市場盛傳特斯拉要到大陸上海設廠已獲重大進展,據了解陸方同意特斯拉可以獨資設廠,這項訊息,也牽動台灣供應鏈是否將部分技術轉往大陸廠,業界正密切關注中。

台灣一家重要協力廠不諱言,台灣供應鏈為了分散風險,未來供貨將不會再侷限特斯拉,考慮逐步往中日歐拓展合作夥伴。

[Home]


2018/01/05 2.6.2. 大陸太陽能領跑者啟動黑名單機制 未如期併網每季補貼降5% [ 電子時報 黃女瑛]

大陸政府對第三屆太陽能領跑者安裝規範更趨嚴格。

大陸國家能源局祭出最新領跑者黑名單機制,對於不能落實領跑者要求及申報承諾的地方政府及業者,將納入黑名單。對不能如期併網的系統,以得標電價為基礎,每拖一季降5%電價來執行。市場預估,該項機制一旦嚴格落實,可望提升領跑者整體安裝品質及更明確預估併網時間點,有助於減少先前市場混亂度。

大陸國家能源局近日公告《國能發新能(2017)88號》針對領跑者做進一步的規範,其中提到獎懲辦法提到,若未落實領跑者基地的及申報承諾的地方政府與企業,將視情節輕重予以通報、納入行業黑名單或國家信用體系失信名單,並限制所屬省區及企業集團參加後續領跑基地申報建設。

如果沒有正當理由,未能如期完成企業優選或開工建造者,當成放棄。而已建的系統不能如期併網者,按得標電價為基礎,整個系統發電補助每延一季降5%

若依大陸能源局發出國能發新能(2017)系列數號來看,主要針對第三屆領跑者所進行相關的規範,其中,國能發新能(2017)54號規範有針對第二屆領跑者提到,2017630日前已建成未驗收、以及在建的基地所在市級行政區域不參加2017年新建基地申報。2016年太陽光發電運行小時數達到保障小時數95%及以上,或棄光率不超過5%的省份方可申報。顯示參加第二屆領跑者未完成併網者,實際上是得不以參加第三屆領跑者競標,但若2016年併網電站發電表現優異省份即可申報。

據了解,第二屆55億瓦規模的領跑者,受到不少地方政府「潛規則」的影響,諸多得標企業無法如期安裝併網,主要是部分地方政府要求這些得標者先配合發展地方經濟或先裝扶貧系統等,另外,有些則是地方人士對周邊土地受干預集體要求業者回饋,這使得得標廠商的系統實際總安裝成本遠大於原先預估,受到上述情況影響使得工程延宕、甚至無法完工,使得第二屆領跑者初期受單晶模組漲價缺貨,再延一季則受上述情況,其總實際併網達成率約50%,遠不如預期。

太陽能業者指出,該情況可能促使大陸國家能源局做更深入且嚴格的規範,一旦上述懲處條款落實運作,可望提升第三屆領跑者安裝落實度及品質,而供應鏈亦更可以有效預估整體環境的走勢。

第三屆領跑者分為應用及技術領跑者,安裝規模上限分別為65億瓦(6.5GWp)1.5GWp,目前仍留1.5GWp應用領跑者未公布,就是預留給表現良好者作為獎勵機制。

其中,應用領跑者要求單、多晶模組發電量及效率為295瓦及17.8%280瓦及17%,對應的電池效率為20.8%19.5%。技術領跑者單、多晶模組發電瓦數要求範圍為310~335瓦、295~320瓦,主要獎勵更先進的技術領域。

應用領跑者在2018331日完成競標、630日開始建設、1231日完成併網。技術領跑者430日完成競標,2019331日建設、630日完成併網。

太陽能業者指出,第二屆領跑者在發電瓦數及效率規範上被視為偏頗單晶,這使2017年上半單晶產品火紅、嚴重供不應求,因為市場預期領跑者具有帶動市場需求發展之力。而第三屆領跑者雖然在發電瓦數效率規範上其實同樣對單晶規範寬容於多晶,不過,由於多晶在2017年上半在技術有效革新,包括鑽石切割的導入、黑矽的量產,還有模組端技術的拉升,市場相信有部分多晶業者有充分實力得以達到第三屆領跑者要求,再加上第二屆領跑者的安裝量不如預期,2018年第三屆領跑者是否會再左右整體終端市場需求對單、多晶的選擇?業者表示,仍有待觀察。

[Home]


2018/01/05 2.6.3. 蔚來提出汽車聯盟構想 未來共享零件與技術 [ 電子時報 陳智德]

大陸風險投資公司蔚來資本的合夥人朱岩日前提出,至少讓3分之1大陸汽車製造商共享新科技的構想。蔚來資本是電動車製造商蔚來汽車旗下的風險投資公司,著重投資新能源與自駕車領域新創企業。

朱岩表示,新興科技使傳統汽車商必須面對不熟悉的領域,如能源、人工智慧(AI)及數位內容等,所採用的傳統創新方式需要徹底翻轉,有眾多車商一齊合作努力的必要,不能再維持封閉型態。

透過將3分之1大陸汽車製造商都拉進一個整合聯盟,大型汽車製造商可共享最棒的汽車零部件與技術,例如電池交換站的電池。他認為,電池交換站所交換的電池,應該要不同電動車商的車款都可以使用。

朱岩將此整合聯盟構想命名為「藍天聯盟」,他表示連網車與自駕車領域還有許多科技必須透過車商與技術商發展,例如進階演算法、內容、大數據及物聯網(IoT)等,但這些企業現今仍處於各自分散的情況。

蔚來資本已投資汽車零部件公司,如製作車上充電元件、碳纖維組件等公司。並與廣汽集團合組廣汽蔚來新能源汽車公司,共同開發自駕車與連網車等技術,並共享供應商。

蔚來汽車日前發布首款量產純電動運動休旅車(SUV)ES8,並表示2020年前要在大陸廣設1,100多個電池交換站。

[Home]


2018/01/05 2.6.4. 公有規格出爐 充、換電機車 搶市場主導權 [ 工商時報 陳鷖人]

充、換電機車大戰即將開打。經濟部昨(4)日與電動機車業者會商換電式電動機車「公有規格」,確定未來換電式機車電池與車身通訊模式、電池、插座規格等,將以Gogoro提案內容為主,「泛Gogoro化」生產,且近期內會公布。

明年起,充換電機車產品皆須依照「公有規格」生產,經濟部才會給予補助。

去年底,經濟部已先依照國際標準推動充電式機車「公有規格」,所以充、換電機車介面標準皆已出爐。經濟部官員表示,今年給予一年緩衝期,先做產品開發,明年就要依標準生產才給予補助。

官員指出,未來充、換電機車業者就是「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看最終是充電式或換電式的機車取得市場主導地位。官員並分析,目前看來光陽、三陽和山葉等傳統油車大廠布局策略是以充電式機車為主;換電式陣營則以Gogoro為首,Gogoro也尋找一些國際大廠合作。

官員認為,國際間沒有明顯趨勢可看出,究竟充電式或換電式會取得市場主導地位,隨著快充技術發展,充電時間會縮短,未來兩邊誰勝出還很難說,不過5年內應會逐步顯露趨勢。

官員指出,確定以Gogoro規格作為換電式「公有規格」後,廠商還要個別和Gogoro討論授權問題,因為授權範圍牽涉到軟體及硬體部分,不只車廠要跟Gogoro談授權,像插座也牽涉到專利,先給兩周時間,讓業者各自與Gogoro協商授權範圍。至於授權方式,則依照不同的廠商可能會有不同的樣態,透過授權金、技術交換,或其他方式合作都有可能。

經部找充換電站營運商 引領新商機

經濟部昨(4)與各家機車廠開會,確立換電式機車公有規格,與此同時,經濟部也在替充、換電站尋找營運商,初步規畫,至少會各找一家公、私營運商,公營部分將與中油合作,民間企業還在探尋,將成為電動機車新商機。

經濟部官員指出,營運商必須是具有金流能力的業者,停車管理業、金融公司等產業都是潛在目標,也會尋找中油等國營事業加入,讓電動機車與充換電站營運業務分割。

充換電介面共同標準確立後,除了充、換電機車兩大陣營將展開廝殺,未來充換電站如何營運也是問題。經濟部日前宣布目標5年布建3,310座電動機車充換電站,其中1千座由中油建置,其餘由民間負責,收費停車場、公園、台鐵高鐵車站、機關學校、超商,以及社區大樓等都可能建置。

官員指出,已向中油探詢是否有意願擔任充換電站官方營運商,另外也有部分民間業者有意願。

至於未來充換電站營運商可能的商業模式為何?官員表示,換電式機車多是繳納月租費,未來可能從月租費當中拆帳,車商提撥一定比例給營運商。至於充電式機車多是分次計價,也是車商再提撥給營運商。

經濟部5年編列41.46億元補助電動機車業者,今年匡列5.72億元。業者每輛車可獲得7,200元至1萬元補助,單一廠商年銷量達10萬輛後即不再補助,每座充換電站也補助5成經費,每案最高30萬元。

[Home]


Confidentiality Note
本郵件含有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機密資訊、或受法律保護之資料,唯有原發信人指定之收信人得閱讀或使用本郵件之內容。如您並非被指定之收信人,請立即將本郵件及所有附件予以刪除;請勿揭露、儲存或使用本郵件之任何資訊,並請您立即告知原發信人本郵件的傳遞錯誤。謝謝您的合作。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ny attach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from Inventec 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and/or privileged and intended to be solely for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s or entities named in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e aware that any disclosure, saving or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ttachmen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f you have received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n error, please notify us immediately, and delete the e-mail and attachments.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