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2 全球產業資訊

 1要聞

  1.1兩岸

   1.1.1. 國台辦首席副主任 劉結一接任  [經濟日報]

 2財經

  2.1亞洲

   2.1.1. 印度影響力投資市場擴張迅速  [電子時報]

 1集團新聞

  1.1. 業績俏 英業達、無敵點火  [聯合報]

 2產業相關

  2.1Cloud Computing

   2.1.1. 阿里設達摩院 搶賺技術財  [經濟日報]
   2.1.2. 英特爾發表神經元晶片新設計 盼在AI戰場另闢蹊徑  [電子時報]
   2.1.3. 光寶布局AI商機 戶外監控搭載臉部辨識明年問世  [電子時報]
   2.1.4. 光通訊市況混沌 大數據處理中心第4季出貨看增  [電子時報]
   2.1.5. 阿里巴巴發功深耕科研 馬雲:達摩院是全人類的研究院  [電子時報]
   2.1.6. GM馬力全開 全球首輛量產自駕車箭在弦上  [電子時報]
   2.1.7. 商用自駕車即將正式上路 Waymo最快2017年底推共乘服務  [電子時報]
   2.1.8. Bosch分流自駕系統與資訊娛樂資料 創新駕駛輔助功能  [電子時報]
   2.1.9. 沃爾瑪推改造計畫 拚戰亞馬遜  [工商時報]
   2.1.10. 輝達自駕車電腦 開機  [工商時報]

  2.2Smart Mobile

   2.2.1Smartphone

    2.2.1.1. 高通涉壟斷 公平會罰234  [經濟日報]
    2.2.1.2. 蘋果鏈上游報喜 組裝廠慢熱  [經濟日報]
    2.2.1.3. 三星在陸專利 62%無效  [經濟日報]
    2.2.1.4. 法人:iPhone鏈旺到明年  [經濟日報]
    2.2.1.5. 大陸4Q手機拉貨無力 晶片廠衝量靠新興國家 印度等市場倒吃甘蔗 部分晶片傳出供應吃緊  [電子時報]
    2.2.1.6. 蘋果邀LGD研發可折疊手機OLED 預計2020年上半量產  [電子時報]
    2.2.1.7. Google以硬體捍衛軟體 部署裝置為AI衝鋒陷陣  [電子時報]
    2.2.1.8. 雷軍:小米將落腳印尼成在地公司 計畫引進生態系各樣產品  [電子時報]
    2.2.1.9. 濫用獨占 公平會罰高通234億元  [工商時報]

  2.3IT Industry

   2.3.1. 電子五哥 9月營收衝高  [經濟日報]
   2.3.2. 鴻海業績大爆發…勁揚42% 站上高崗  [經濟日報]
   2.3.3. 台積電市值衝破6兆,晉升全球前25大市值企業  [工商時報]
   2.3.4. 廣達仁寶 9月業績甜在心  [工商時報]

  2.4Personal Computing

   2.4.1. 記憶體需求走勢將高於邏輯元件  [電子時報]
   2.4.2. 全球PC出貨量 12季下滑  [工商時報]

  2.5Solar(Green Energy)

   2.5.1. 長城結盟BMW 設合資公司  [經濟日報]
   2.5.2. Tesla為汽車製造業帶來新活力 帶動產業創新腳步  [電子時報]
   2.5.3. 大摩上調目標價 特斯拉股價拉風  [工商時報]

[Home]


2017/10/12 1.1.1. 國台辦首席副主任 劉結一接任 [ 經濟日報 林庭瑤、汪莉絹]

中共18屆七中全會首日,大陸國台辦官網11日更動領導名單,大陸常駐聯合國前代表劉結一接任中共中央台辦、國台辦正部級首席副主任。據了解,劉結一最快在今年11月、最遲明年初大陸全國對台工作會議前,就會扶正為國台辦主任。

兩岸政壇盛傳劉結一將接國台辦主任職位,據知情人士分析,過去國台辦主任均為正部級以上官員出任,安排原為副部級的劉結一先接副主任,升至正部級,可讓外界不至於在國台辦主任上多做文章,同時破除中共高層任命軍方背景官員進駐涉台系統的傳聞。

現年60歲的劉結一,從1987年進入外交部國際司後,在外交體系經歷30年,先後在國際司、軍控司及美大司任職,擔任部長助理時主管美大地區、國際組織,及軍控事務;2013年出任中共常駐聯合國代表、特命全權大使至今四年。

劉結一的夫人章啟月是位「外交名嘴」,曾任大陸外交部發言人,現任大陸駐紐約總領事。

劉結一在外交場上以風格強硬著稱,他曾經在今年2月底的聯合國安理會上,否決有關敘利亞化學武器問題的決議草案後,並在會上脫稿回應英美等國的批評。劉結一在今年聯合國大會閉幕後離任,在返回大陸外交部半個月之後,國台辦旋即發布副主任人事消息。

根據大陸國台辦官網,劉結一接任大陸國台辦首席副主任,官方也特別註明是「正部長級」。據悉,劉結一是在十一長假之後赴國台辦履新,在19大將提名為中央委員,過渡一段正式擔任國台辦主任;劉結一是近年來繼前國台辦主任王毅、張志軍之後,第三位從外事系統第一線轉任涉台系統的部級官員。

劉結一與張志軍都出身於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聯部),劉結一也兩度接下張志軍的職位。2009年,時任中聯部常務副部長的張志軍出任外交部副部長,當時外交部部長助理劉結一就接下張志軍職位,成中聯部最年輕副部長。而這次國台辦主任是第二次;今年64歲的張志軍卸下國台辦主任後,將轉任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

台灣問題與中美關係、中日關係、區域安全、國際組織的連動性極高,劉結一熟悉國際組織、軍備控制、涉美事務,加上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戴秉國、中國社科院台研所長楊明杰,呈現「國際重於兩岸」的人事布局。

兩岸關係 風雲再起

國台辦主任一職由外交系統官員空降,近十年來已形成慣例,但劉結一向以作風強硬著稱,他的人事任命,對當前已陷入僵局的兩岸關係來說,無異是風雲再起的前奏,兩岸或重新走回「鬥爭」時代。

劉結一在大陸外交系統資歷完整,曾是與王毅、張志軍競爭上屆外交部長的熱門人選之一。從政經歷類似王毅,以其資歷分析,出任大陸外交部常務副部長(正部級)或等待接任外長,更恰如其分,然卻在兩岸關係低迷、甚至冷凍時期,被安排到國台辦擔任正部級的副主任,看起來顯然有些「大才小用」。

劉結一的人事布局,若非內部「搶位子」(解決正部級待遇),而是中共高層另有深意的安排,那麼,說明中共對台策略將走強硬路線,尤其是針對各種形式的台獨,反擊力道只會更強。

劉結一強勢、犀利、直接的外交風格,受到大陸輿論的好評,甚至將他歸至「怒斥天團」成員之一,他幾次在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上怒斥意見不同的他國代表,迄今為大陸小粉紅們津津樂道。

啟用劉結一出掌國台辦,首先已表明中共高層對台灣領導人不僅沒有期待,也「無話可說」,對民進黨執政下的兩岸關係,也不再抱有幻想,擺出了準備「鬥爭」隊伍,未來的兩岸鬥爭主戰場將不在兩岸之間,而是在國際政治經濟等各層面,打壓台灣國際活動空間的手法,也將更形激烈。

第二層用意,或是中共最高層想透過人事的改組,為涉台系統注入「新活力」,改變以往涉台系統與台灣政商關係過於密切的格局。

https://pic.pimg.tw/yuki0616/1507774833-2382412610.jpg
大陸常駐聯合國前代表劉結一接任中共中央台辦、國台辦正部級首席副主任。
https://pic.pimg.tw/yuki0616/1507774834-4053463593.jpg

[Home]


2017/10/12 2.1.1. 印度影響力投資市場擴張迅速 [ 電子時報 劉欣欣]

印度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成為投資人新寵,不再被視為不賺錢的慈善生意。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麥肯錫(McKinsey)的研究報告,對社會責任及目標導向投資的需求上升,帶來了新的資金運用方式。過去10年間,所謂的影響力投資,已經挑戰了「回饋社會透過慈善活動、金錢回饋透過主流投資人」的傳統觀念。

根據獨立組織Global Steering Group on Impact Investment預測,全球影響力投資市場將在2020年達到3,000億美元以上。儘管和私募基金資產總額(2016年約2.5兆美元)相較只是九牛一毛,但主流投資人紛紛進場,原本被視為利基市場的全球影響力投資市場正持續擴張,焦點也從影響力投資轉向為擴大影響力而投資。

印度正迅速成為影響力投資的實驗溫床,2010~2016年間印度吸引了超過50名活躍的影響力投資人,挹注資金超過52億美元,光是2016年的投資額就達到11億美元。

麥肯錫指出,隨著印度人口及經濟成長,加上金融市場穩定、法規嚴謹及龐大的社會需求缺口,對投資的需求也會繼續高漲。印度影響力投資累計投資額自2010年以來已達52億美元,其中2015年堪稱轉捩點,投資額跨越10億美元門檻。成長主要來自每筆平均投資規模增加至少1倍,由2010年的760萬美元在2016年增至1,760萬美元,交易量也穩定保持在每年60~80筆,凸顯了新影響力模式的擴張。

麥肯錫分析,形塑印度影響力投資的四大趨勢如下:

一、分散又全面的資金來源,依數量計算,影響力投資人貢獻了65%的影響力投資交易,包含與傳統私募股權基金合作的投資案,依金額換算則相當於52%

近年來隨著普惠金融及潔淨能源等產業的商業模式擴大,投資者信心也上升,影響力投資人和傳統私募基金投資人開始參與規模更大的交易,共同出資交易額增加。

二、投資規模成長。最近3年的資料顯示,交易規模顯著擴大,由於獎勵環保能源公司的稅賦優惠延後實施,多項計畫延宕,潔淨能源投資在2012~2013年間跳水,新政策推出後產業才恢復動能。

麥肯錫分析,平均投資額成長的三大動力為:醫療保健、微型金融及技術訓練等產業商業模式近年漸趨成熟,有助提高對高額投資的吸收力、社會產業退場的獲利成效,提高對企業的流動性及募資能力,及影響力投資人開始與成長私募股權投資人聯手,支持影響力企業整個生命週期的財務。

三、產業多元化擴散。2010年以來,潔淨能源投資為印度影響力投資大宗,但在2013年生變,大型普惠金融機構的大筆投資抵銷了部分跌幅。

整體而言,產業結構已經改變,2014~2016年潔淨能源約佔投資額的40%,明顯遜於2011~2013年的60%,原因是來自微型金融的投資量及金額隨產業成熟而萎縮。

在投資量成長方面也同樣有分散化的現象,教育、保健及農業等產業的投資紛紛成長,普惠金融及潔淨能源佔比則從2010年的88%降至2016年的64%,顯示投資人發現原本不受青睞的產業中存在可投資的商業模式及企業。

四、投資目標一致。普通合夥人對投資類型及階段依然維持高標準,仍舊專注於較初期階段的投資,有限合夥人則比較不拘,不過整體來說,普通及有限合夥人在投資判準上比過去更為一致。

儘管如此影響力投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同時也必須釐清四大迷思:影響力吽資代表報酬較少、耐心資本是必備先決條件、只限影響力投資人,以及影響力投資人支持的社會企業影響力微乎其微。

事實上2010~2015年退場的48筆投資案內部投資報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中值約10%,其中58%達到平均市場預期報酬率7%以上。研究也顯示退場時持有期平均及中值約為5年,比一般耐心資本預期的10年要短得多。

麥肯錫指出,影響力投資的IRR總額中值經美元計價調整約10%,多達6,000~8,000萬印度人受其影響,相當於法國總人口,而隨著社會企業規模擴張,其影響力也會與日俱增。

麥肯錫在報告中預測,影響力投資人在印度可望強勢成長,2017~2025年間年成長率上看20~24%,達到60~80億美元之譜。然而在發揮成長潛力之前,必須先解決以下幾點:制度透明化、擴大金源如戰略資本鬆綁、在市場的支持下追求創新、發展治理與呈報機制,以及強化產業合作等。

https://pic.pimg.tw/yuki0616/1507774835-3319413379.jpg

[Home]


2017/10/12 1.1. 業績俏 英業達、無敵點火 [ 聯合報 晚報 吳凱中]

英業達軍團發威,英業達(23569月營收站上45個月新高,年成長10.6%,旗下無敵(8201)也繳出好成績,9月營收年增55.26%,帶動今日母子開盤皆漲,惟英業達開高走低下挫,無敵盤中漲近4.6%,午盤漲勢收斂。

英業達9月營收429.85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10.6%,較8月營收414.9億元上揚3.6%,創下45個月以來新高,其中主力產品筆電9月出貨170萬台,比8月增加20萬台;累計今年前9月營收3,348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6.18%

受惠旺季效應加持,英業達第3季營收1,239.59億元,較第2季成長11.55%、年增逾1成,筆電第3季合計出貨460萬台。英業達指出,第3季表現優於預期,主要動能在於伺服器、智慧裝置成長高於原先預估。

展望第4季,英業達預估,NB出貨量將較第3季持平,伺服器預期會小幅衰退,智慧裝置則將持續成長,整體來看,第4季將與第3季表現持平。

英業達旗下無敵9月營收0.95億元,年增55.26%,累計今年前九月營收9.16億元,年增78.63%,顯示無敵轉型效益。無敵近年目標為車用產品線成長,能占營收比率約五成。

[Home]


2017/10/12 2.1.1. 阿里設達摩院 搶賺技術財 [ 經濟日報 杜宗熹]

阿里巴巴昨(11)日宣布,成立全球研究院「阿里巴巴達摩院」,預計未來三年投資人民幣1,000億元(約新台幣4,600億元)。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表示,阿里未來要靠技術賺錢而不是市場規模經濟賺錢。

澎湃新聞網報導,2017杭州雲棲大會昨天開幕,馬雲在會上指出,阿里巴巴成立後的十年裡太為艱難,每天考慮的是生存問題,沒有資金做研究院,但阿里對技術一直沒有停止思考,尤其是阿里如果要做研究院,要和微軟、IBM、英特爾有何不同。

阿里巴巴達摩院將研究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算法、網路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交互、晶片技術、傳感器技術及嵌入式系統等。涵蓋機器智能、智聯網及金融科技等。

馬雲表示,希望阿里巴巴集團未來的利潤是由技術產生,而不是市場規模所帶來。關於達摩的命名,馬雲表示,是他兩周前在美國時想出來的,當時馬雲在美國接到下屬電話說:「我們麻煩大了,阿里有個服務於業務的阿里研究院,如果再發一個全球研究院名字就重複了。」

馬雲說,「為什麼我們這個要叫研究院呢?不然就叫達摩院吧」。「達摩院是什麼意思啊……這個翻譯成英文要怎麼說?」馬雲:「英文就叫DAMO。幹嘛要叫研究院,不能有自己的名字?雅虎、谷歌名字都很好,叫著叫著就習慣了。」在武俠小說中,達摩院是武學最高研究機構,代表了修為的最高境界。

目前,達摩院已經開始在全球各地組建前沿科技研究中心,包括亞洲達摩院、美洲達摩院、歐洲達摩院,並在北京、杭州、新加坡、以色列、聖馬特奧、貝爾維尤、莫斯科等地設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實驗室,初期計劃引入100名頂尖科學家和研究人員。

馬雲說,阿里巴巴要活102年非常辛苦,責任越來越大,但任何一家公司生命期是有限的,但他希望阿里倒下之後能給世界留下三樣東西:一個達摩院,把人類智慧留給下一代;一個湖畔大學,把商業智慧留下來,留下企業家精神;一個公益基金會,社會擔當超過家國情懷。因此,達摩院不會只局限在阿里體系內的,技術必須代表中國大陸,代表世界。

https://pic.pimg.tw/yuki0616/1507774835-579129848.jpg

[Home]


2017/10/12 2.1.2. 英特爾發表神經元晶片新設計 盼在AI戰場另闢蹊徑 [ 電子時報 蘇純儀、楊智家]

英特爾揭露新晶片設計原型,有跟人類腦中神經元類似的模擬神經元,可從在環境中取得的資訊進行自主學習。

為了加速人工智慧(AI)發展,英特爾(Intel)近期揭露了一款新的晶片設計原型,該晶片擁有跟人類腦中神經元類似的模擬神經元,而這些神經元可從在環境中取得的資訊進行自主學習,並調整彼此之間的連結,以便能更靈活地應付新任務的需求。

Wired報導,英特爾稱這款新設計為「Loihi」,Loihi雖還比不上人腦,但已與傳統的處理器大不同,英特爾指出,該技術有朝一日或能進入汽車、相機、機器人等應用中,讓裝置不用仰賴雲端連結也能變得更智慧化,這種做法不但可省去資料傳輸時間,用戶隱私也更有保障。

英特爾表示,測試中顯示這款以人腦運作為靈感的神經型態(neuromorphic)晶片設計,能執行影片解讀等複雜的任務,且耗電量僅有傳統晶片的千分之一。加上Loihi在遇到新資料時能自主進行學習的能力,讓裝置能更靈活地應付真實世界中瞬息萬變的狀況。

英特爾目前已製作出兩個小型Loihi原型晶片,完整版的設計也已在測試中,英特爾研發部門主管Michael Mayberry表示,第一款完整版Loihi晶片將於11月製作,如指甲般大小的晶片上將有13萬個神經元,預計2018年就會提供試用晶片給學術及研究機構測試,若要進入市場則預計至少得再花2年以上的時間。

Loihi的設計把模擬神經元與硬體結合,與時下的晶片設計原理大相徑庭,傳統晶片中資料會在處理器及記憶體間往來傳輸,而Loihi的神經元及其彼此間的可調整式連結,就可同時擔任處理器及記憶體角色,如此能省下資料傳輸所需的時間與能耗。此外,晶片上神經元間的連結就像人類的神經突觸一樣,隨時間的推進,還會根據活動的情況進行調整,宛如人腦的學習機制。

這種利用神經科學當設計靈感的作法並不是英特爾首創,先前IBM就已打造過兩代神經型態處理器,只是IBM的晶片無法像英特爾一樣從傳入的資訊中學習,而且目前也僅供少數實驗室打造研究系統用,並未開放商業用途。

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來自AI領域的頂尖研究人員對於神經型態處理器的效能仍抱持懷疑的態度,例如有「卷積運算之父」稱號的Facebook人工智慧研究院(FAIR)院長Yann LeCun就曾指出,並沒有證據顯示這種作法的效能或靈活度比傳統晶片搭配機器學習軟體來得高。

不論如何,業界顯然已無法滿足於只在傳統的晶片技術上進行改進,喬治亞理工大學(Georgia Tech)助理教授Tushar Krishna指出,眾家業者已意識到AI應用勢必需要另外打造專用晶片,而且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式微,讓業界能以更開放的心態面對新技術,眼下神經型態處理器的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英特爾持續擴軍 全力搶攻AI市場

全球半導體龍頭英特爾(Intel)雖然每年營收仍高達600億美元,但隨著市場趨勢不斷變化,後起之秀輩出,這家即將邁入成立50週年的老大哥,領導地位也逐漸受到挑戰,在錯失主導行動晶片市場的先機後,如今英特爾轉而搶攻人工智慧(AI)領域。

洛杉磯時報(LA Times)報導,英特爾為了提高自身於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市場的戰鬥力,陸續展開對該領域的新創進行收購或投資,其中最受市場關注的當數2016年以4億美元收購Nervana SystemsNervana本就在尋覓可合作的晶片製造商夥伴,雖也有其他大型業者對其技術感興趣,不過Nervana亦屬意業界翹楚的英特爾,因此兩家很快就一拍即合。

在市場上相當火紅的深度學習應用,其概念是源自於類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這個存在已數十載的技術,多年來歷經幾度興衰,如今隨著物聯網(IoT)崛起,由各式感測器取得龐大資料後,需要有更強大的軟、硬體來進行處理,類神經網路因而得以捲土重來。

深度學習軟體雖能在CPU上執行,但CPU是為通用型應用而設計,執行深度學習的效能較受限。相較之下,GPU有大量處理核心,可平行處理不同運算工作,處理深度學習應用的效能遠優於CPU,目前市場上大多數類神經網路應用都採用了NVIDIAGPU,讓NVIDIA近年發展如日中天。

這場由NVIDIA所開啟的AI競賽,已成為科技業的重要戰場,Nervana認為,要與NVIDIAGPU抗衡,就必須為類神經網路設計專用晶片,這也是促成英特爾收購Nervana的最主要原因,英特爾即將在2017年底推出深度學習訓練專用晶片Lake Crest,就是源自於Nervana的技術,此二業者還會推出相關軟體工具,助開發人員發展深度學習系統。

英特爾近來動作頻頻,陸續收購了開發消費性電子裝置用視覺處理器的新創公司Movidius、以色列自駕車技術公司MobileyeFPGA晶片大廠AItera等,而收購Nervana則是為了讓AI布局更為完整,Nervana執行長Naveen Rao就被委以重任,掌管英特爾發展AI的所有事務,直接向英特爾執行長Brian Krzanich報告。

英特爾看似胸有成竹,不過Linley Group創辦人暨資深半導體產業分析師Linley Gwennap卻指出,從過去經驗來看,英特爾的購併策略未必能奏效,例如英特爾曾為了強化自身於行動晶片市場的競爭力,在2010年買下英飛凌(Infineon)無線晶片部門,但最終仍因雙方公司文化的衝突及技術上的分歧等因素,讓英特爾鎩羽而歸。

此番英特爾轉攻AI戰場,若不能調整舊有的老大哥心態,仍有可能會重蹈手機晶片市場覆轍,因此後續發展還有待觀察。

英特爾FPGACPU混合戰略將落實 不讓NVIDIA、超微專美於前

外界預估英特爾可能會於2018年稍晚,推出基於Stratix 10 FPGA的可程式化加速卡。

英特爾(Intel)談論將中央處理器(CPU)與現場可程式化閘陣列(FPGA)結合的技術已多年,如今準備正式推出這類新產品線,這類似於超微(AMD)APU的混合晶片技術,將運算及繪圖晶片(GPU)加速整合在一個單一處理器封裝中,預期在希望從CPU部分類型運算任務分攤至加速器的雲端業者及超大規模儲存領域將可見廣泛採用。如今英特爾再更新其計畫、並將推出CPUFPGA混合新晶片,顯然英特爾不希望讓NVIDIATesla GPU加速器,或超微Epyc CPURadeon Instinct GPU加速器結合的產品專美於前,未來在這塊領域的競爭動態將值得觀察。

根據The Next Platform網站報導,英特爾在自有FPGA發展戰略上,是採取雙管齊下途徑,包括採用如BroadwellArria結合的CPUFPGA混合途徑,藉此共用插座、分離Xeon CPUArriaStratix FPGA裝置,如今據英特爾可程式化解決方案事業群(PSG)FPGA軟體解決方案資深總監Bernhard Friebe指出,英特爾目前計畫是打造自有基於Arria 10-GX FPGAPCI-Express卡,稱之為「可程式化加速卡」(PAC),將於2018年上半開始銷售。

最終英特爾將會推出基於Stratix 10 FPGAPAC,不過英特爾未透露這款產品何時可能會問世,報導推測問世時間點可能會落在2018年稍晚。這款CPUFPGA混合晶片將搭載一顆未命名的Skylake Xeon SP處理器,與Arria 10 FPGA匹配,將會是實驗版BroadwellArria混合晶片的後續產品,並將採用更快速的超級通道互連(UltraPath InterconnectUPI),在一個Socket P插座配置中直接將FPGASkylake晶片整合在一起。

目前仍不清楚上述兩個運算要素之間的連結是1個、2個或3個,也不清楚英特爾打算在兩個運算晶片之間,採取何種的一致性模型,但可以確定的優勢在於,CPUFPGA能夠讀取相同的記憶體,彼此之間不會直接或透過其他途徑傳輸資料。

由於英特爾專注於可程式化的環境,因此不論CPUFPGA是否在相同插座中是離散或混合的配置,都將採用相同的工具,這被稱為是英特爾的加速堆疊(Acceleration Stack),且是一個基於OpenCL的完整可程式化環境,此一FPGA加速堆疊是明確為英特爾晶片所打造。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非常堅持以FPGA來加速機器學習(ML)工作負載,特別是針對推論之用,且英特爾將為此推出自有預配置的FPGA演算法,讓客戶將能以軟體形式取得技術授權。不過在人工智慧(AI)領域,英特爾則有著許多不同的策略,將值得關注。

CPUFPGA混合的晶片擁有適度的運算能力,但卻可擁有高記憶體頻寬及低延遲性,此離散技術途徑允許更多CPU運算。FPGA也具備大量不同的連結性及I/O選項,因這也能以超高速積體電路硬體描述語言(VHDI)程式設計。

[Home]


2017/10/12 2.1.3. 光寶布局AI商機 戶外監控搭載臉部辨識明年問世 [ 電子時報 韓青秀]

光寶科技布局AI商機,近來積極招攬相關研發人才,也不排除未來尋求購併的可能。

人工智慧(AI)應用風潮興起,尤其是軟體演算系統將成為未來5年成長最強勁的領域,光寶科技近來積極招攬研發新血,並成立AI技術團隊,並透過軟體系統整合開發完成的臉部辨識系統,預計將優先運用於戶外影像監控市場,並可望於2018CES展覽中亮相,搶攻AI商機。

光寶科技20179月全球合併母子公司營收為新台幣198.53億元,月增7%及年減11%,受惠於核心事業終端市場需求穩定,累計20171~9月合併營收達新台幣1,603.91億元。

光寶表示,資訊產品部門營收佔比為56%;其中,雲端運算高階伺服器、網通設備電源管理系統及AI智慧居家設備的電源產品出貨成長帶動下,電源事業9月營收持續成長以及鍵盤、滑鼠等電腦週邊產品市佔率提升,帶動資訊部門9月營收較8月持續成長。儲存裝置部門佔整體營收的17%

至於光電部門於9月營收佔整體的21%;其中,不可見光LED需求持續成長、LED元件市佔率擴增、LED車用照明出貨順暢及LED路燈市場擴展帶動下光電部門營收月增近1成。

光寶指出,智慧路燈兼具高度與密度的優勢,被視為在智慧城市中智慧交通建設的絕佳載體,光寶累積出貨約達1,700萬盞,並在北美市場市佔率達35%,看好在各國陸續規劃智慧城市的帶動下,2018LED智慧路燈成長潛力看好。

光寶累計第3季合併營收為新台幣559.9億元,季增5.52%,不過光寶科技董事會日前決議將提列達新台幣69.8億元的無形資產及設備減損,預估將吃掉第3季每股盈餘約3元。儘管近年來光寶重大收購案如10年前購併的手機機殼大廠貝爾羅斯(PERLOS)、太陽能相關事業單位等先後歷經虧損及縮編,光寶認為,未來仍不排除其他購併或收購的可能,尤其是AI領域的成長態勢強勁,集團內部將會積極評估,但將傾向於購併特定的重要技術,以取代收購資產設備的途徑,朝向小而美的方向發展。

近來蘋果iPhoneX新機導入臉部辨識,帶動市場風潮,而目前全球新創公司也競相發展臉部辨識系統,光寶指出,除了相機模組等硬體生產外,未來將著重於集團資源與系統整合的優勢,故公司也招攬不少AI領域的研究人才,並成立相關團隊進行研發,包括開發完成的新款臉部辨識整合系統,預計將出貨給安控大廠,預計2018年上半將可望陸續出貨。

根據IDC估計,隨著許多產業業積極投資認知和AI解決方案,預計2016~2021年複合成長率(CAGR)將達50.1%,到了2021年全球認知和AI系統的支出預計將達到576億美元,而2017年全球認知和AI系統支出總額將達到120億美元,比2016年成長59.1%,預料2018年起無論是在B2B或者是B2C領域,AI應用將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

[Home]


2017/10/12 2.1.4. 光通訊市況混沌 大數據處理中心第4季出貨看增 [ 電子時報 韓青秀]

光通訊近期市況未見全面回升,但資料中心相關供應元件成長強勁,眾達看好第4季營運可望看增。

隨著資料中心大量興建,帶動相關元件及模組需求快速成長,眾達9月營收為新台幣1.8億元,受惠於32G單通道光收發模組產品的出貨量持續上揚,並帶動第332G單通道光收發模組的出貨量與第2季相較再呈現倍數成長,而磊晶大廠聯亞也在25G產品出貨熱絡下,9月營收達新台幣1.91億元,為2017年單月新高,月增3.32%、年增68.24%,並看好第4季營運可望持續成長。

近期大陸光通訊市場拉貨動能陸續恢復,但市場價格競爭激烈,供應商虧損壓力不減,而多家光通訊廠9月營收未見明顯起色,例如光環9月營收新台幣1.18億元,年減57%;統新9月營收新台幣4,045萬元,月減2.08%,年減1.66%

眾達20179月合併營收為新台幣1.80億元,月減9.39%,但較2016年同期成長17.29%;也帶動第3季合併營收年增32.51%,累計前3季合併營收年增12.13%,隨著第4季適逢產業旺季,營運表現有機會持續成長。

眾達科技表示,32G單通道光收發模組產品應用在儲存區域網路(Storage Area NetworkSAN)市場,在北美主要客戶陸續購併SAN設備業者BrocadeEmulex公司後,2017年呈現強勁的成長動能,也是全球少數的32G單通道光收發模組供應商,預估該優勢至少可維持2~3年。

眾達表示,超寬頻兼大數據(Big Data)處理中心是未來趨勢,未來頻寬會如同民生水電般無所不在,尤其5G時代的來臨會是重要推手,目前全球已有超過300座大數據處理中心,市場預估在2020年之前會擴建達485座大數據處理中心,將推升超高速光收發模組的需求量快速成長。

眾達進一步指出,相對於Google、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Facebook等網路服務業者,對於大數據處理中心3年內擴建逾1.6倍的預估,目前超高速光收發模組的供應商仍有限,市場處於「稀缺」情況,公司年底前量產出貨超高速光收發模組,加上北美主要客戶又是產業的技術及規格主導者之一,預期可再取得領先者優勢。

聯亞第3季也繳出佳績,單季營收為新台幣5.56億元,季增16%,加上產品組合變佳下,第3季毛利率有機會持續成長,主要受惠於10G的分散式回饡雷射(DFB)出貨美國的整合元件廠(IDM)大廠,可望應用於100G解決方案,營收佔比在第3季約達到3成,近期25G產品也預計在第4季出貨,隨著新產品出貨,且訂單的確定性高,市場看好,聯亞第4季營收和獲利可望持續拉升,進入全年高峰。

[Home]


2017/10/12 2.1.5. 阿里巴巴發功深耕科研 馬雲:達摩院是全人類的研究院 [ 電子時報 陳慧玲]

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馬雲11日在阿里雲年度大會雲栖大會發表演講時宣布,阿里巴巴將啟動全球科技研究計畫阿里巴巴達摩院,並在全球多個地點設立新興尖端科技研究據點。馬雲明確表示,相較於其他國際大廠如英特爾(Intel)、微軟(Microsoft)IBM所成立的技術研發單位,大陸企業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條路,特別是在科技領域,阿里巴巴達摩院要能超越英特爾、微軟、IBM,要後發先至成為為世界解決問題的研究院。正如同阿里巴巴先前所許下的目標,要在2036年成為全球第5大經濟體,要在20年後解決1億個就業機會、為1,000萬家企業創造營利機會、為20億用戶提供服務,而在此其中,達摩院就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馬雲強調,阿里巴巴達摩院與過去許多的科技研究機構項目最大的不同在於,過去有些研究機構是為了興趣(Research for fun)、或為了獲利(Research for profit),但阿里巴巴達摩院不是如此,而在於在透過科技研究,能夠既有意義又能獲利的解決問題(Solve problem with profit and fun),因為很清楚的是,上一個世紀的企業只要抓住機會,就能成為了不起的機會,而未來要成為偉大的企業,就要有能力可以解決偉大的問題。而阿里巴巴達摩院不只是解決阿里巴巴本身的問題,更是要解決人類的問題,這是阿里巴巴對未來的承諾,阿里巴巴達摩院不是阿里體系的研究院,必須要能夠代表大陸、代表世界、代表這個時代。

3年投資千億人民幣 阿里巴巴成立達摩院 卡位新興尖端科技

阿里巴巴11日在2017年阿里雲雲栖大會上宣布將成立全球科學研發項目「阿里巴巴達摩院」,以此促進全球技術合作,引領創新科技發展,並致力降低技術門檻,而阿里巴巴也宣布將在未來3年投入超過人民幣1,000億元,作為阿里巴巴達摩院的啟動發展資金。但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馬雲強調,與其他研究機構不同的是,阿里巴巴達摩院將會以解決問題作為主要科技研究發展方向,而每一個問題的解決,背後都蘊含了龐大的商業機會,而這也會是阿里巴巴達摩院未來長期的營運模式。

根據阿里巴巴的規劃,將預計未來將會在全球多個地方建立科技開發研究中心,並積極招聘全球頂尖科學家與研究發展人員加入,初期規劃將至少招聘100位頂級研究專家加入,再加上與阿里巴巴集團內部超過2.5萬名科學家與研發團隊合作;至於在研發據點設置部分,第一階段將會在北京、杭州、美國San MateoBellevue、俄羅斯莫斯科、以色列特拉維夫、新加坡等地設立實驗室,而就研究領域來看,包含數據智慧、物聯網、金融科技、量子計算和人機自然互動等範疇。

此外,阿里巴巴集團技術長張建鋒也將出任阿里巴巴達摩院院長,並同時宣布成立由全球多位知名科學家所組成的學術諮詢委員會,為阿里巴巴達摩院提供核心研究領域與方向的指導建議,首屆學術委員會成員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中國科學院院士黃如、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美國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李凱、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周以真、美國三院院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Michael I . Jordan、美國工程院院士∕華盛頓大學教授Henry M. Levy,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教授George M. Church,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Avi Wigderson

事實上,阿里巴巴在正式對外宣布成立阿里巴巴達摩院計畫之前,在11日雲栖大會開幕之前,馬雲與多位阿里巴巴集團高層就已與來自全球各地多位科學家見面討論後續科技研發計畫的方向,而更早在此之前,阿里巴巴也已宣布技術發展計畫,目的在於面對未來20年的發展,建立自有強大的獨立研發部門,作為阿里巴巴打造全球第5大經濟體的基礎。

張建鋒就表示,阿里巴巴達摩院在研究方向的選擇標準上,不論是人工智慧、智聯網、人機交互介面、金融科技等領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必須具備大量具規模的高品質數據資料作為基礎,並且會架構在持續可產出生成數據資料的業務場景上,以此進一步帶動創新可能。事實上,阿里雲就會是當中非常重要的平台,城市大腦就是很好的例子,這讓阿里巴巴達摩院可以同時連接消費、企業、城市、政府等多個不同應用領域,得以進一步創造更高的科技研發效益。

阿里用城市大腦解決都市生活障礙 蘇杭相繼展開試點

阿里巴巴於2016年與杭州市政府合作在杭州蕭山區起動城市大腦試驗計畫,而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11日在杭州雲栖大會上表示,除了杭州蕭山區以外,阿里巴巴先前也在蘇州開始進行城市大腦建設的實驗測試計畫,其中包含政府單位、營運商、企業公司都參與其中,而由杭州蕭山區的城市大腦試營運結果來看,平均行車時間較過去減少的10%,而在蘇州導入的公共交通運輸實驗測試,則是讓2個公共交通運輸試點的客流量分別增加了17%10%,由此就可以很清楚看到,做為城市未來最重要的基礎建設,城市大腦將可即時處理分析數據資源,進而進行城市公共資源的即時調配。

杭州蕭山將在2022年舉辦亞運,王堅以過去1年在杭州蕭山所進行得城市大腦試營運結果來看,在杭州的試營運已然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由城市大腦營運的城市生活環境,由此可提升的效率與改變的環境影響將會非常可觀,舉例來說,假設蕭山為因應舉辦亞運可能需要投入人民幣2,000億元進行交通基礎建設投資布建,但在城市大腦的基礎建設效益發揮下,導入數據即時分析處理、進而就既有資源進行配置,則可為蕭山節省至少人民幣200億元的交通建設投資。

王堅表示,城市是人類最了不起的發明 ,可以預期的是,在未來的世界裡,全球將會有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當中,但城市經歷過去那麼多年的發展,其實有一些問題是必須改善解決的,以交通為例,大部分人都認為要解決城市交通的問題就是要修路,但根據統計,每一個坐在交通工具上的人所需要耗費的道路交通設施面積高達80平方公尺,這可能還大於每個人所居住的空間,而這還只是對於道路資源的佔有消耗。

而王堅更進一步表示,許多人在城市中生活,其實像是生活被道路所阻隔的孤島上,現在許多的新城市規畫就是如此,但這樣的土地資源與城市生活設計是對的嗎?這確實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當數據、網際網路、雲端運算發展到現在,數據資源會成為城市最重要的資源,這是人類因為第一次自身的活動產生跟土地或其他自然資源一樣的資源, 而且是可以不斷重複使用的,這會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機會,透過城市大腦做為城市的新基礎建設,進而即時處理分析數據,將會改變既有生活在城市孤島的狀況。

[Home]


2017/10/12 2.1.6. GM馬力全開 全球首輛量產自駕車箭在弦上 [ 電子時報 陳端武、涂翠珊]

通用汽車(GM)日前表示,該公司已在自駕車競賽中佔上風,準備開始量產自駕車。據Detroit News報導,GM旗下自駕車公司Cruise Automation執行長Kyle Vogt表示,GM已擁有世上首輛可量產的自駕車。

Cox Automotive分析師Karl Brauer表示,Cruise若已完全掌握自駕技術,GM即將能替企業和消費者提供自駕車。開發能在現實世界中行駛的可靠自駕車是很大的進展。若能進一步照當前全球生產標準量產,將是一大突破。

Brauer指出,尚未看到或聽到任何廠商已準備量產自駕車。但這並不代表其他車廠或科技公司的進度不及GM,只是他們尚未發布消息。

2016年初,GM收購Cruise Automation來協助開發自駕軟體。Cruise在加州的員工從約40人增加到100多人,GM更計劃在未來5年內僱用1,100人。目前第三代Chevrolet Bolt自駕電動車正在Lake Orion工廠配備鏡頭、感測器、光達(LiDAR)及自動駕駛所需的其他硬體。

Vogt表示,第三代Bolt是首批滿足冗餘(重複配置部件,當系統發生故障時冗餘部件可介入並承擔故障部件的工作,由此減少系統故障時間)要求的自駕車。這批自駕車看起來可能路上的普通車輛沒什麼兩樣,其核心系統架構卻更像是商用飛機或太空梭。

不過有人質疑Vogt的說法。汽車專家Michael DeKort指出,自駕車產業充斥炒作。每家公司都竭盡所能地誇口,好吸引源源不絕的投資。但沒有任何公司的自駕車已能在複雜狀況下行駛,特別是在惡劣的天氣下。這些公司是在誤導大眾,給他們虛假的安全感。

儘管如此,Navigant Research分析師表示,目前在GM自駕車中由人類駕駛擔任冗餘,可在系統故障時接手。車上若無人類駕駛,或像福特(Ford)自駕車一樣沒有方向盤或煞車,就必須有能處理任何失控情況的系統。

將所有冗餘納入自駕版Bolt是重要的一步,因為這將意味著它真的不需要有人在緊急情況下接手,但GM未提供相關細節。大家都知道,每家自駕車廠商都有設計冗餘系統,但不知道GM是首家實現這一點並對外宣布的公司。

GM計劃在2017年底之前大幅增加自駕Bolt的數量,用數百輛自駕車來測試。6月時GM宣布已打製造130輛自駕Bolt,將與現有的50多輛一起測試。GM目前正在舊金山、亞利桑那州Scottsdale和底特律測試自駕Bolt。據悉,GM在一年內已製造出近200輛自駕Bolt,代表GM真的準備好量產自駕車。

福特執行長Jim Hackett曾多次表示,福特正在測試Hybrid Fusion不會是2021年推出的量產型自駕車。與此同時,GM則決定直接以Bolt為基礎來製造自駕車。Vogt表示,Lake Orion工廠每年能生產數十萬輛車。自駕車在下線時僅需額外安裝自駕軟體。

但就算GM暫時領先其他公司,可能也不會維持太久。其他主要廠商,包括戴姆勒(Daimler)、福斯汽車(Volkswagen)Waymo都已取得驚人進展。這場比賽尚未結束,新的領導者隨時會出現。

英特爾結盟Waymo

自駕晶片獲Waymo採用 英特爾鞏固在自駕市場地位

英特爾與Waymo合作已多年,勢必擁有多年處理自駕技術數據經驗,對於該公司布局自駕車市場是一大加分。

不讓NVIDIA一支獨秀,英特爾(Intel)日前公布自家晶片已獲得Alphabet旗下自駕車技術子公司Waymo採用。評論認為,由於自駕車市場發展前景可觀,加上英特爾與市場重要公司Waymo合作,除了可望鞏固前者在自駕車市場地位外,也可望讓英特爾更早比其他對手在市場卡位,吸引與其他車廠合作並取得發展先機。

The Motley Fool報導,英特爾執行長Brian Krzanich在聲明中指出,Waymo最新自駕車,飛雅特克萊斯勒(Fiat Chrysler) Pacifica油電混合車款已採用英特爾技術,以便進行感測器處理、一般運算與連線,在城市環境下達到完全自駕即時決策能力。

換言之,屬於Google前自駕部門的Waymo已開始使用英特爾晶片來執行感測器所有圖像處理、所有自駕任務數據處理甚至使用其連線晶片。

Waymo目前實際上路的Pacifica600輛並已在鳳凰城開始對自駕車進行公開測試。雖然目前為止尚未獲利也並未在美國全國推出服務,但由於全世界最先進的無人駕駛平台Waymo已採用英特爾晶片,等於證明英特爾確實可利用其處理器打入上述新興市場。

根據英特爾預測,自駕車每年將創造7兆美元乘客經濟,其中包括銷售自駕車與圍繞在自駕車生態系統所建立的全新服務支出。

英特爾最積極打入該市場動作則是最近以150億美元收購ADASMobileyeADAS系統可控制許多半自駕新車的安全功能,而且Mobileye擁有ADAS市場佔比達60%,英特爾買下該公司等於立即提升在該領域的能見度。

評論認為,透過Mobileye不僅可幫助英特爾擴展自己技術產品,也證明英特爾晶片確實可與ADAS系統配合。對於質疑英特爾晶片是否能處理自駕車平台嚴峻要求的車廠和科技公司而言,也不啻給予答案。

不過,雖然自駕車為英特爾提供1個巨大商機,但真正受益仍需一段時間。Mobileye2016年營收僅3.58億美元,英特爾則為594億美元,所以外界不應過早期待這次交易在短時間內會帶來任何明顯影響。

另外,Waymo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代表英特爾短期內銷售給Alphabet處理器或晶片不會大幅增加。包括運輸市場晶片在內的物聯網部門(Internet of Things GroupIOTG)也僅佔英特爾2016年總營收5%

Seeking Alpha報導,英特爾與Waymo在自駕車合作其實已經8年,雙方合作對於英特爾來說意義重大。

首先,自駕解決方案市場前景可期,2050年可望高達7兆美元,任何微小佔比都可能會英特爾帶來可觀營收,而且與Waymo合作更可為英特爾有機會提高市佔率,因為Waymo目前不僅已與車隊數量達60萬輛的Avis以及Lyft合作並已在美國亞歷桑納提供自駕廂型車載客服務,顯示Waymo技術可能已接近最後收尾階段。

再者,英特爾與Waymo合作也為該公司日前以150億美元高價收購Mobileye提供合理化理由。因為自駕解決方案市場將快速成長達到可觀規模,促使英特爾躍躍欲試,加上該公司在收購Mobileye之前已與Waymo合作多年,顯示該公司在尋找收購標的時早已擁有多年自駕技術經驗,如今再與前景看好的Waymo合作等於錦上添花。

第三,英特爾與Waymo合作也可望為自己取得大量數據。因為搭載英特爾技術的Waymo車輛已經處理過超越其他美國自駕車隊的自駕行駛里程,據了解,相當於實際道路駕駛300萬英哩。而且收集數據是開發自駕解決方案最重要步驟之一,因為系統準確度會隨著被神經網路處理的數據而提高。

第四,藉由與Waymo合作也會吸引更多車廠願意與英特爾合作,除了Waymo仍與Google有關的光環加持之外,英特爾已處理的數據量也有助於鞏固該公司在自駕車市場的地位。評論也甚至認為,英特爾也會投入開發可支持處理自駕系統數據的客製晶片。

英特爾攜手Waymo 合作內容揭露不多

英特爾晶片並未負責執行Waymo自駕車的深度學習演算法。

英特爾(Intel)Waymo合作發展自駕車的消息,在經過多年之後終於曝光。英特爾雖可望藉由Waymo在自駕車市場取得一席地位,但根據雙方透露的訊息,Waymo所使用的英特爾處理技術屬於通用性質,而最重要深度學習演算法似乎未交由英特爾晶片負責,因此外界仍舊無從得知英特爾自駕車技術的最新發展進度。

EE Times網站報導指出,在競爭激烈的自駕車市場,廠商間的每一次合作都值得高度關注,對英特爾與Waymo這樣的知名大廠而言更是如此。然而英特爾與Waymo並未針對雙方合作透露太多訊息,這反倒引起了外界的好奇。

Waymo最新Chrysler Pacifica油電混合自動駕駛休旅車使用的英特爾晶片,主要負責感測資料處理、一般運算以及連線功能。其中Xeon處理器負責運算、Arria FPGA負責影像分析、Gigabit EthernetXMM數據晶片負責連線與通訊。

Linley Group資深分析師Mike Demler指出,英特爾的這些技術皆屬於通用性質,無法反映英特爾在自駕車領域的任何進展。英特爾並未提到Waymo的深度學習演算法,是否使用英特爾的處理技術,而這才是真正該注意的重點。

Demler推測,Waymo的深度學習演算法可能使用了NVIDIA晶片,或是Google自行設計的Tensor Processor ASIC晶片。

英特爾發言人表示,Waymo選擇在公司內部自行打造自駕車平台,因此英特爾與Waymo間的合作,與英特爾、MobileyeBMW正在共同研發的等級4、等級5自駕車平台,是兩件分開的交易,彼此並無關連。

英特爾、MobileyeBMW結盟的目的,是希望能打造出其他汽車業者也能使用的自駕車平台,而Waymo顯然不會投入這樣的計畫。

透過一手包辦軟硬體的研發,Waymo將能更清楚知道該如何打造符合等級4、等級5標準的自駕車平台,以及如何更有效的執行各種運算任務。英特爾雖把與Waymo的結盟描述為長期的合作關係,但Waymo是否願意將所有自駕車研發心得與英特爾分享,仍有待觀察。

英特爾自曝與Waymo已合作多年

英特爾(Intel)Alphabet旗下自駕車部門Waymo間的合作關係已存在多年,但這個消息直到最近才在英特爾執行長Brian Krzanich的部落格首度曝光。然而隨著Google自主研發晶片技術日漸成熟,Waymo所使用的英特爾晶片在未來也可能被取代。儘管如此,GoogleNVIDIA就英特爾的決定,仍有助於提升英特爾在自駕車市場的影響力。

SiliconANGLE報導指出,英特爾與Waymo間的合作可追溯至2009年,當時Google正開始嘗試從搜尋引擎業務跨足自駕車導航技術。Krzanich表示,雙方的合作內容相當深入,其中也包括將Waymo技術融入英特爾的晶片中。英特爾與Waymo合作開發的自駕車行駛里程已達300萬英里,超過其他任何一家自駕車隊。透過彼此密切的合作,英特爾將可協助Waymo達成4~5級的自駕車等級目標。

根據富比士(Forbes)報導,Waymo最新推出的Chrysler Pacifica油電混合自動駕駛休旅車隊,便是使用英特爾的伺服器級Xeon晶片,以及Arria FPGA晶片推動導航與影像分析系統。除此之外,英特爾也提供了Gigabit乙太網路轉換器與數據晶片,協助Waymo自駕車進行資料的傳輸。Waymo預計將推出100台自動駕駛休旅車。

Waymo執行長John Krafick表示,作為目前道路上最先進的車輛,Waymo自駕車需具備最高性能的運算能力,才能安全並即時的做出各項決定。英特爾的技術除了能支援Waymo自駕車的處理需求,其生產力也符合Waymo對於規模的要求。

Waymo成立前,Google X便已投入人工智慧與軟體的研究,並開發出遠距及近距2款光達(LiDAR)感測器。

由於Google往往會針對重點項目開發專用的晶片,因此有人認為Waymo未來也可能會如法炮製,將Xeon處理器替換為自己研發的晶片。再加上英特爾於2017年買下了Waymo的競爭對手Mobileye,這項臆測成真的機率也就更大了。

然而就算英特爾最終被Waymo自家的晶片所取代,英特爾與Waymo建立的合作關係,仍可為英特爾吸引到更多自駕車廠商,提升在自駕車市場面對NVIDIA時的競爭力。此外,英特爾也可將與Waymo合作學到的經驗,應用到其他的計畫。

NVIDIADrive PX運算平台已被豐田汽車(Toyota)、富豪汽車(Volvo)Tesla、奧迪(Audi)、賓士(Mercedes-Benz)、德國ZF、博世(Bosch)等業者採用。英特爾則是已和BMW及汽車零件供應商Delphi成為合作夥伴。

https://pic.pimg.tw/yuki0616/1507774836-978589351.jpg
圖為GM旗下自駕車公司CruiseBolt改造的自駕車,現已準備量產。

[Home]


2017/10/12 2.1.7. 商用自駕車即將正式上路 Waymo最快2017年底推共乘服務 [ 電子時報 蕭菁菁]

商用自動駕駛汽車即將正式上路,據傳Google旗下Waymo 2017年底前將於鳳凰城郊區推出自駕車共乘服務,車內將不配備真人駕駛。

網站Information引述知情人士消息報導指出,Waymo並未保證無人共乘自駕車服務會如期實現,但由此可知,Waymo相信自己的技術已經相當接近商用化,時間若不是在2017年底,很可能就是2018年。

據報導,Waymo執行長John Krafcik面臨來自於老闆,也就是Google共同創辦、Alphabet執行長Larry Page的強大壓力,要他盡快把自駕車技術商用化。Page原先計劃在2016年底讓自駕車正式上路,但因為與福特(Ford)合作告吹,轉而與飛雅特克萊斯勒(Fiat Chrysler)敲定較小的交易。

知情人士表示,Waymo服務可能選在鳳凰城郊區首次登場,因為該公司已經在此進行密集的測試。此外,鳳凰城的氣候狀況良好、道路寬廣且維護得很好,而且沒有太多的行人。

另一個重要因素則是有利的法律條件。鳳凰城所在的亞利桑那州自駕車規定是全美各州最寬鬆者之一,監管者2016年僅開會2次,而且對自駕車並未新增規定和限制。

Arizona Republic先前曾報導,2015年州長Doug Ducey曾頒布行政命令,允許各大學校園測試無人駕駛的車輛,但必須有具有駕照的駕駛為車輛負責,以及可以遠端遙控車輛。Waymo自駕車準備採取同樣的方式行駛,但還有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Waymo年初在鳳凰城測試自駕車時,真人駕駛有時得接手開車,以免阻礙其他車輛,因為指揮中心回答車輛問題花太久的時間,為解決這個問題,Waymo必須雇用和訓練許多操作人員。此外,Waymo的車子在左轉時一直有困難,特別是沒有左轉箭頭時。

其他若干挑戰與Waymo的技術比較沒有關係,例如Waymo預定在2017年初部署100輛飛雅特克萊斯勒迷你車,年底前另外增加500輛,但截至目前為止僅50輛。各種技術問題導致100輛車訂單無法如期交貨,第二批500輛車則因為克萊斯勒因零件問題召修Pacifica休旅車,因此也暫停生產。

基於這些理由,外界質疑Waymo能否實現在年底前讓自駕車正式上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都是在展開商業化前幾個月所擔心的問題,而不是前幾年,多數Waymo的對手計劃在2020年或2021年自價車商用化,即便Waymo的時間延後幾個月到2018年中,也比對手快了好幾年。

https://pic.pimg.tw/yuki0616/1507774836-1576143620.jpg
Waymo
傳將在鳳凰城正式推出自駕車共乘服務。

[Home]


2017/10/12 2.1.8. Bosch分流自駕系統與資訊娛樂資料 創新駕駛輔助功能 [ 電子時報 陳明陽、陳端武]

德國工業大廠博世(Bosch)進行自駕車技術研發已有數年,目前已達Level 3,而Bosch認為要提升至Level 45,人工智慧(AI)是不可或缺的技術,並不是要以AI取代目前所有的系統,而是要將AI整合至現有系統。

The Register報導,自駕車系統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是安全的,駭客曾入侵連網車(Connected Car)系統,未來無疑也將不會收手,因此Bosch會致力於盡責確保其軟體與所收集資料的安全性。自駕系統不能僅是透過車輛的感測器(Sensor)收集目前的道路景象資料,還必須針對路況進行分析,以決定如何即時因應行車途中的各種狀況,執行包括減速即可或必須剎車等重要判斷。

Bosch堅守信任是資料處理重要價值的原則,認為唯有清楚的透通性,才能順利收集到連網車所需的必要資料。目前Bosch測試用的自駕車是改裝自Tesla Model S,加裝了許多額外的感測器,而收集的資料則是傳輸至一部隱藏於行李箱中的電腦。

此外,Bosch也倡議採用群眾外包(Crowdsourced)的方式,以現有與未來車輛作為地圖資料的供應者,從車上配備的感測器收集地圖資料,並將之轉換成分散式(Distributed)、高精確度(Hi-Fidelity)的環境地圖(Environmental Map)

而關於連網車所收集的資料,Bosch認為必須與最終的消費者建立信任關係,因此會善盡告知義務,讓駕駛確實了解那些資料會被收集及運用的方式,並保有拒絕的權力。

Bosch深知資料的安全性是一大挑戰,因此基於架構性的觀點,對於車內分屬足以影響剎車與轉向的駕駛系統,以及資訊娛樂(Infotainment)系統的資料,採取嚴格的完全區隔措施。

Bosch提供的Level 3自駕系統是基於駕駛輔助(Driver Assistance)而設計,提供包括車道保持(Lane-keeping)、停車輔助(Parking Assist)及駕駛警戒監測(Vigilance Monitoring)等功能。

停車輔助系統並非新科技,但Bosch開發的功能可讓車輛依駕駛錄製的預設路線自動停至定位,並允許實際的起迄點有限度的偏移。首先車輛必須停在距離預設路線起點約2公尺的範圍內,停車輔助系統接著計算出車輛的準確位置作為新起點,並自動將車輛停至預設路線的終點。

而考量到路線終點周遭可能有雜亂堆放的物品,讓車輛無法停到定位,因此停車輔助系統允許車輛的實際停放位置,可偏離預設定點達0.5公尺。不過需要一位技術高超的駕駛,預先進行所需的手動操控,讓停車輔助系統將修正的路線錄製下來。

Bosch的自動停車功能可透過手機App啟動,Bosch並結合安全把手(Dead Man's Handle)機制,亦即在操作中,使用者必須用1隻手指持續按住螢幕,否則車輛便會馬上停住。

駕駛是透過方向盤上的按鈕,自主切換車輛的操控方式,選擇手動或自動駕駛模式。而駕駛警戒監測(Vigilance Monitoring)系統則會監測駕駛的臉部,並具備凝視追蹤(Gaze Tracking)功能,在發現駕駛打瞌睡、眼神呆滯或未專注於路況時,便會觸發強度漸增的警報。

連網車未來發展充滿無限可能

連網車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但製造商應著重克服安全問題。

市調機構Gartner、通用汽車(GM)IBM都預測,連網自駕車會是電子商務和零售業的機會。然而,連網車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因此還有不少安全弱點需要克服。

IoT Tech News報導,Gartner預估連網車市場成長速度會是整體車市的10倍,而且充滿無限可能。例如,自駕車能自動開到加油站,並自動用內建的信用卡付款,而能節省時間,避免大排長龍等加油的情況發生。

為解決連網車的潛在安全問題,製造商正在實施軍事級加密和雙因素驗證(two-factor authentication)等措施。安全問題已成為新解決方案中的競爭功能,且能啟用付款等服務。

事實上,富豪(Volvo)的送貨服務就想將消費者與連網車結合在一起。網購者在網路上下訂單後,送貨員可用一次性數位車鑰開啟後車廂,將商品直接送到客戶停在停車場的車上,並以手機通知已完成出貨。

目前已有Viper SmartStartApp能為用戶提供遠距啟動、鎖定和解鎖及尋找、追蹤汽車等功能。主要車廠的最新車型都將在其連網車配備此技術。

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2015年宣布其Blue Link App將獲Android Wear支持。這種組合能讓現代汽車駕駛透過語音命令啟動或停止其車輛的引擎、讓車燈閃爍、喇叭出聲,並利用GPS找車及請求緊急道路救援服務。

然而,連網車製造商也有許多問題需要注意及解決。若是支付服務供應商的網站斷線,用戶的車輛可能無法連線;用戶的智慧型手機若無法上網,可能就無法打開車門。因此,連網車須達到100%的正常運行時間、快速響應時間和與第三方系統順利整合這三大條件。

產品未能正常運作可能會對自駕車製造商造成災難性後果,而不僅損失收入。例如,汽車的系統響應時間若太長,駕駛可能無法收到前方道路危險警報。若連通性問題影響大量自駕車乘客,再加上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可能會造成極大負面影響。因此,IT營運和測試對於連網車的進步至關緊要。

目前仍無法準確預測汽車何時將完全自動化。但據IEEE所做調查,自駕車專家預測,到2030年汽車將不再配備後視鏡、緊急煞車和喇叭;到2035年汽車將不再配備方向盤和煞車踏板。

Gartner預測,未來10年,汽車和大型卡車將成為獲取、消費、創造資訊的行動設備,而且這些資訊會與消費者、企業、組織、公共基礎設施和其他車輛等機器共享。連網車的進度和部署速度相當可觀,而其潛力充滿無限想像。

英國政府推連網自駕車科技加速器

英國政府成立連網自駕車技術加速器Meridian統籌中心,Meridian將匯集來自人工智慧(AI)、保險、法律、電信、遊戲、行動和金融服務等多個行業的英國新創公司、OEM和中小企業,鼓勵跨業合作來推廣連網自駕車的創新和願景,以交換技術和財務支持。

Electronics Weekly報導,Meridian為英國連網自駕車中心(CCAV)、汽車委員會(Automotive Council)和先進推進中心(Advanced Propulsion Centre)的合作計畫。

Meridian將匯集上述不同行業,來創建acCAV社區,以彌合供應鏈中的任何差距,提高英國在連網自駕車測試和開發方面的優勢,讓英國更具全球競爭力,吸引更多外國直接投資。

連網自駕車若想全面普及,就須能在所有道路上無縫運行。Meridian將專注於讓這些車輛與英國和世界各地的複雜環境整合及連線。Meridian項目總監Jim Campbell表示,為實現此目標,需要所有行業和政府 在相同技術和標準下共同合作,協作為實現目標的關鍵。

Meridian將讓英國更快、更果斷地在全英國設立測試場所。這項遍及全英國的行動,將使英國在連網自駕車技術具全球競爭力,並在供應鏈中開闢新機遇。

英國工業部長Claire Perry表示,英國工業戰略的核心是致力於發展世界級的科學、研究和創新。Meridian統籌中心將體現此野心,創造全球認可的品牌。並且在共同戰略目標下,讓汽車業、學術界和政府通力合作。

英國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到2035年,連網自駕車技術的全球市場規模將達9,070億英鎊。透過政府投資和與該產業的合作,將確保英國成為全球連網自駕車技術的發展重鎮。

在過去幾年裡,英國政府已為連網自駕車技術的發展推出一些措施。Meridian將利用英國現有測試設施以及補強之前的計畫,讓英國在連網自駕車技術發展上成為真正的世界領先者。此外,Meridian還將創建由英國領先學術機構組成的Spoke網路,好在學術界和行業之間分享最佳實踐。

https://pic.pimg.tw/yuki0616/1507774836-4007085083.jpg
Bosch
不斷創新自駕車功能,並致力於確保連網車安全。

[Home]


2017/10/12 2.1.9. 沃爾瑪推改造計畫 拚戰亞馬遜 [ 工商時報 陳怡均、鄭勝得]

為迎戰勁敵亞馬遜,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Wal-Mart)力推改造計畫,不但明年在美開店數量降至25年來最低,同時加強撙節成本力道,期盼省下更多資金,作為在電子商務市場與亞馬遜廝殺的本錢,以捍衛零售版圖。

另外,沃爾瑪宣布實施大規模庫藏股,斥資200億美元買回自家股票,約占在外流通股票的8%。

受此激勵,沃爾瑪周二股價飆漲4.5%,收在84.13美元,創逾2年來高點,周三早盤續漲0.8%,報84.80美元。該公司股價今年累漲22%。

提升網購競爭實力是沃爾瑪改造計畫的核心,藉此在零售市場抵擋電子商務龍頭亞馬遜的攻勢,此計畫也反映沃爾瑪高層了解過去數十年迅速展店賺進獲利的策略,現今已無法帶動業績成長。

公司高層周二在股東大會上表示,2019財年(明年2月起)在美開設新賣場僅24家左右,另擬重新規畫現有門市,打造電子商務基礎架構,推出日用品外送服務。

沃爾瑪部分單位開始採用零基預算,加強撙節成本措施。沃爾瑪今年縮小列印收據,已省下700萬美元。

財務長畢格思(Brett Biggs)提及,沃爾瑪並且縮減塑膠購物袋尺寸,預料今年可減少2,000萬美元支出。

沃爾瑪砸大錢投資於日用品取貨服務,消費者可先網路下單,然後在門市停車場取貨。高層預期,提供此服務的美國門市數量,年底前將增至2,000家,幾乎是目前的2倍。

沃爾瑪去年初關閉逾150家賣場,強調會放慢開設新賣場的速度。2017財年(至20171月止)在美新開設111家門市,遠低於前年的216家。2018財年預計總展店家數再壓低至50出頭。

去年沃爾瑪以33億美元買下線上零售商Jet.com,延攬Jet創辦人羅爾(Marc Lore)執掌美國電子商務事業。在羅爾主導下,沃爾瑪收購數家小型電子商務業者,推出更多線上促銷與兩天到貨服務,打造高級網購形象,吸引高價品廠商加入。

沃爾瑪線上業績成長明顯加速,該公司預期,明年美國網購營收將躍升約40%。

亞馬遜研發智慧門鈴 沒人在家也能開門投貨

財經媒體CNBC引述消息報導,電子商務龍頭亞馬遜(Amazon)為了改善包裹遭竊的問題,目前正與智慧車牌製造商Phrame洽談合作,希望Phrame設計出一款智慧車牌,方便送貨人員將商品送到車子後車廂。此外,亞馬遜也在研發一款智慧門鈴,當消費者不在家時,讓送貨人員也能將貨送進府內。

亞馬遜寄貨速度無可挑剔,但他們現在打算進一步將商品直接送抵消費者家中或車子後車廂裡,以避免送貨時無人在家而商品遭竊的情形。

消息人士指出,亞馬遜打算攜手Phrame打造一款智慧車牌,車牌內附一個盒子可放置車子鑰匙,使用者可用智慧手機遠端操控打開盒子,讓送貨人員取得鑰匙後打開後車廂放置商品。此外,亞馬遜亦開發一款智慧門鈴,讓送貨人員得以單次進到消費者家中送貨。

雖然目前尚不清楚亞馬遜與Phrame合作案細節,也不知道智慧車牌與門鈴最終設計為何,但這2項產品可能都是利用臨時密碼解鎖方式讓送貨人員得以開啟送貨。

亞馬遜開發這些產品,除了方便消費者取貨,更是為了解決送貨時無人在家的問題。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上網購物,送貨到家服務相當普遍,但由於送貨時無人在家,許多貴重物品便放置在家門口無人聞問。這些商品可能遭到風吹雨淋損壞,包裹遭竊的風險也很高。

諮詢機構Planet Retail RNG分析師伯格(Natalie Berg)指出:「這對零售公司來說不只是經濟損失,更傷害形象與顧客忠誠度。包裹寄丟會讓消費者相當不爽。」

亞馬遜與優比速等快遞公司不願透露包裹遭竊的確切數據。但根據智慧門鈴業者August統計,去年高達1,100萬個家庭曾經歷包裹遭竊,而包裝公司Shorr Packaging調查顯示,31%的美國消費者曾有過包裹遭竊的經驗。

https://pic.pimg.tw/yuki0616/1507774836-2123809076.jpg

[Home]


2017/10/12 2.1.10. 輝達自駕車電腦 開機 [ 工商時報 涂志豪]

歐洲是汽車產業重鎮,繪圖晶片大廠輝達(NVIDIA)繼去年在繪圖處理器技術大會(GTC Europe)宣布推出自駕車人工智慧(AI)超級處理器Xavier後,今年則宣布推出基於Xavier的全球首款Level 5自駕計程車平台DRIVE PX Pegasus,以及宣布結合虛擬實境(VR)協作計畫Holodesk開放前期申請試用。

輝達昨(11)日宣布推出全球首款針對全自駕計程車所設計的AI電腦。這個全新的系統代號為Pegasus,能將NVIDIA DRIVE PXAI運算平台延伸至Level 5自駕車中。這個新系統能提供每秒超過320兆次運算的效能,較前一代NVIDIA DRIVE PX 2處理器的效能大幅提升10幾倍。

業界人士指出,DRIVE PX Pegasus的動能核心為4個高效能AI處理器,處理器內部整合2NVIDIA最新Xavier處理器,以及1Volta架構嵌入式GPU以及2個新一代獨立式GPU,均採用台積電12奈米製程生產,封測代工則由矽品及京元電負責。

輝達表示,DRIVE PX Pegasus搭配針對深度學習與電腦視覺演算法加速的專屬硬體元件,為針對全自駕車輛所需的龐大運算能力,提供一個尺寸只有汽車車牌大小,又同時能大幅降低耗能與成本的解決方案。

Pegasus設計符合業界最高的ASIL D安全等級,其運用在汽車輸入與輸出介面,包括CAN(控制器區域網路)、Flexray16個專屬高速感測器輸入介面,用來連結攝影機、雷達、光達、超音波等感測器,另外它還配置多個10Gbit乙太網路連結器,並結合每秒能傳輸超過1TB的記憶體頻寬資料。

輝達DRIVE PX Pegasus將協助業界創造出不需人類駕駛就能上路的全新車種,此款全自駕車不需要配備方向盤、踏板與後視鏡,內裝感覺就像是客廳或辦公室一樣。這種隨叫隨到的自駕計程車能依指令將乘客載往目的地,並讓每個人包括年長者與行動不便的人士能重獲自由的行動力。

在超過225家已導入NVIDIA DRIVE PX平台的合作夥伴中,已有超過25家廠商正利用NVIDIA CUDA GPU打造全自駕計程車。全自駕計程車有龐大的運算需求,包含透過高畫質且360度環繞的攝影機、光達來感知世界,以公分差運行的精準車輛定位系統、追蹤其附近的行人與車輛,以及規畫出通往目的地安全且舒適的路線等。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表示,創造出完全自主駕駛車輛是當今社會其中一項最重要而且挑戰性最高的一項研發任務。Pegasus平台的AI運算效能與效率得以讓這項願景化為實際產品。自駕車能帶來新型態的共駕、共乘服務,新型態的車輛也將會被設計出來,乘客可輕易根據其目的地與活動安排,挑選適合內裝的車種。自駕車將會重塑未來生活的樣貌。

自駕車感測元件需求旺 原相勝麗夯

繪圖晶片大廠輝達(NVIDIA)推出DRIVE PX Pegasus新平台,執行長黃仁勳在歐洲繪圖處理器技術大會(GTC Europe)中強調,自駕車需要利用大量的CMOS影像感測器、光達等來進行外在環境感測,才能進一步進行人工智慧(AI)運算,達到自駕車的目標。

自駕車的AI運算第一個關鍵步驟,就是要收集行車時的各種外在環境資訊,最重要的關鍵零組件就是CMOS影像感測器,以及用來判讀資料所搭配的演算法。以輝達此次推出的DRIVE PX Pegasus新平台為例,就需要透過大量的CMOS影像感測器來取得資訊,等於證明自駕車正式上路前,CMOS影像感測器需求將呈現大爆發。

原相過去幾年的低調布局,已經慢慢敲開車用CMOS影像感測器市場大門,包括申請了許多ADAS及可應用在自駕車上的專利,同時也開發出專用的演算法,如近期市場傳出原相手勢控制技術打進福斯供應鏈,其實就是利用CMOS影像感測器及專用演算法開發的新應用。

原相公告9月合併營收月增3.9%達4.60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27.8%,第3季合併營收季增7.3%達13.90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5.2%。法人看好原相第4季營收維持成長,明年車用市場布局將開花結果。

勝麗9月合併營收1.76億元,第3季合併營收5.31億元,與上季及去年同期相當。勝麗在車用CMOS影像感測器封測市場布局多年,已是車用CMOS感測器大廠安森美(ON Semi)主要封測代工廠,同時爭取到日本索尼的後段代工訂單。隨著主要客戶出貨量快速成長及市占率擴大,亞系外資看好勝麗將受惠於ADAS及車用子趨勢,較佳的產品組合將帶來較高毛利率,因此給予買進評等,目標價上看365元。

https://pic.pimg.tw/yuki0616/1507774837-1512506776.jpg

[Home]


2017/10/12 2.2.1.1. 高通涉壟斷 公平會罰234 [ 經濟日報 潘姿羽、謝佳雯]

美國晶片大廠高通具有顯著的市場影響力,卻濫用獨占地位,公平會昨(11)日指出,此案違法期間長達七年之久,且牽涉我國逾20家事業,屬情節重大案件,決議祭出史上最高罰鍰234億元。

高通昨天對此並未回應,昨日早盤股價上漲0.3%,每股約54美元。頭號競爭對手聯發科則表示,因仍不清楚公平會判決的細節暫時也無法回應。

美商高通(Qualcomm Incorporated)是全球指標的晶片製造商,於CDMAWCDMALTE等行動通訊標準基頻晶片市場具獨占地位,卻因握有關鍵專利,為了拒絕授權專利給競爭同業,要求國內外競爭同業簽訂互不告契約;對於下游的手機代工商、手機品牌商分別要求不簽署授權契約、則不供應晶片,以及提供專利授權金折讓優惠,以要求獨家交易。

換句話說,高通身為晶片製造商,卻把手伸至下游,未給下游廠商對等的協商機會,與晶片競爭同業、下游手機代工商、再下游的手機品牌商的商業模式均涉及違法行為,嚴重影響市場秩序。

公平會副主委彭紹瑾表示,若用一句話來形容高通本次違法行為,就是「No license, no chips」。

公平會歷時二年八個月,終對高通做出處分,但對於審酌過程,多三緘其口。彭紹瑾表示,部分內容涉及商業機密,不便透露,但希望此次重罰能消除市場上不公平競爭。

基於高通違法期間持續至少七年之久,且違法期間,高通向我國事業所收取的授權金總額逾4,000億元,以及我國事業向高通公司採購的基頻晶片總金額約300億美元。彭紹瑾表示,此案若僅照一般獨占行為裁罰,最多只能罰到5,000萬元,公平會考量高通情節重大、可處事業上一會計年度銷售金額10%以下罰鍰,不受5,000萬元限制,衡量違法情節等因素後,才決議罰234億元。

彭紹瑾也說,中國、韓國分別約處高通新台幣305億元、278億元的罰鍰,考量市場、人口因素,我國裁罰並不算輕。

高通計價模式改變 手機廠將受惠

高通(Qualcomm)被公平會開罰234億元,對於這家財力厚實的全球手機晶片龍頭而言,要繳納百億元罰金不成問題,最重要的還是專利授權模式是否改變,才會涉及蘋果、三星、宏達電等手機廠製造成本,甚至改變與聯發科、英特爾等手機晶片廠間的競爭態勢。

高通穩居全球手機晶片龍頭多年,也一直是全球最大IC設計公司,過去一年獲利約7080億美元,扣除發放給股東的股利,每年現金部位大多以3040億美元的速度穩定增加,代表每年都會多出新台幣約千億元。

高通去年就宣布以470億美元、折合新台幣近1.5兆元買下全球最大車用晶片廠恩智浦(NXP),改寫全球半導體史上的併購價碼,顯見口袋之深。

因此即使高通接連遭遇各國動輒百億元的反壟斷罰單,雖會使現金部位下降,仍不致傷筋動骨,高通和手機品牌廠、代工廠甚至晶片競爭對手最在乎的,還是在於高通是否改變專利授權計價模式,以及是否對外釋出專利給晶片廠。

從公平會的裁決來看,偏向要求高通不得將專利授權與晶片綑綁銷售,雖然會釋出一部分空間給聯發科、英特爾等晶片廠,但晶片廠和蘋果更在乎的,是專利授權費的計價模式是否改變。

由於高通現行專利授權金收費方式採取整機出廠價格的5%計算,而不是晶片價格,兩者價差達到十倍。光以蘋果為例,在手機成本愈來愈高的情況下,被高通收取的專利授權費用跟著墊高,成專利訴訟的導火線。

高通會否退出亞洲矽谷 受關注

全球手機晶片龍頭高通(Qualcomm)昨(11)日遭到公平會重罰234億元,外界關注,是否影響高通在台參與的亞洲矽谷、5G技術實驗室等合作計畫。

隨著宏達電手機市占節節敗退,台灣手機品牌廠寥寥可數,因此高通近年在台營運規模呈現縮編狀態,前幾年還曾傳出裁員,就是受到台灣客戶規模減少的影響。

不過,高通這兩年積極參與政府各項投資計畫,包括成為行政院亞洲矽谷計畫的合作夥伴之一,並在台設立5G技術實驗室協助國內發展5G,也曾傳出國發會找上高通成立共同基金,投資創新創業等。政府和高通合作密切,甚至一度引發「重高通、輕聯發科」的批評聲浪。

https://pic.pimg.tw/yuki0616/1507774837-1142491022.jpg

[Home]


2017/10/12 2.2.1.2. 蘋果鏈上游報喜 組裝廠慢熱 [ 經濟日報 徐念慈、尹慧中、黃晶琳]

上市櫃公司9月營收全數公布完畢。法人表示,蘋果供應鏈9月營收不少開出紅盤,其中上游業者表現優於下游業者,後市仍以iPhone X相關概念股為主力布局,操作策略可緊抓「高出低接」為主。

統計38家蘋果供應鏈的9月營收表現,其中84%較去年同期亮眼,營收創高族群包含緯創、穩懋等,上游供應鏈表現尤其亮麗,包含印刷電路板(PCB)的台郡、臻鼎-KY與華通均較去年同期成長一成以上。

不過法人指出,這些蘋概股9月營收雖然亮眼,但市場著眼於新iPhone銷售動能恐不如預期、且後續將面臨iPhone X上市的排擠效應,因此出現營收亮眼,但股價反倒呈現整理的局面。

其中八家9月營收較去年同期下滑的公司,包括二王的台積電下滑1.25%與鴻海下滑3.7%。不過台積電股價昨大漲,法人著眼於台積電是蘋果A11處理器獨家供應商,該處理器將同步運用於iPhone 8iPhone X,未來營收動能仍看俏,預期營收高點將在11月;鴻海為iPhone X的組裝廠,未來動能可期。

法人指出,鴻海9月營收雖符合市場預期,但卻未能創下歷年同期新高,主要是蘋果新機在開賣初期,組裝廠單月成長動能雖開始增強,但相對較慢熱。

此外,蘋果iPhone 8iPhone 8 Plus關鍵組件供應商包含華通、燿華、臻鼎、台郡、台虹,以及可成等9月營收皆創下單月歷史新高。業界認為,主要反映下游備貨需求,從供應鏈整體表現研判,上游供應商較組裝廠提前感受旺季成長。

iPhone X確定如期開賣 供貨會很少

蘋果iPhone十年紀念機種iPhone X日前一度傳出因量產問題恐延後開賣,不過台灣電信業者昨(11)日表示已收到蘋果通知,iPhone X將如期在113日開賣,但供貨量恐非常少,很難辦預購,恐缺貨到明年第1季,單機金額高,難有零元購機方案。

日前外電報導,由於iPhone X良率太低,原計畫113日在指定市場上市計畫恐延後到12月才出貨。

台灣電信及銷售通路原本也擔憂在台上市時間是否生變,不過電信業者表示,已收到蘋果通知,確定台灣市場如期在113日早上8時開賣,預購計畫可望自27日開跑。

至於供貨狀況,由於供應鏈端不斷傳出量產或零組件供貨不順等影響,市場普遍預估,今年iPhone X供貨狀況將較往年大幅縮水,恐僅幾百萬支,低於市場預估的3,000萬支水準。

本土分析師也認為,2018年才是iPhone的超級周期,預估生產問題可望顯著改善,明年出貨量可望達2.45億到2.55億支,高於今年預估的2.1億到2.2億支。

電信業者表示,蘋果並未說明供貨狀況,但本周將陸續向蘋果下iPhone X訂單,但今年供貨狀況恐不樂觀,可能是史上最缺,因為供貨狀況不確定性太高,電信三雄可能都不會做預購,缺貨狀況可能得等明年第1季才會紓解。

[Home]


2017/10/12 2.2.1.3. 三星在陸專利 62%無效 [ 經濟日報 戴瑞芬]

大陸手機大廠華為去年狀告韓國三星專利侵權,這場專利大戰持續至今又有新爆點,大陸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複審委員會近日一口氣發布多份三星專利無效宣告複審決定,截至目前,三星在中國市場被宣告專利無效占比高達62.5%

中國經濟網報導,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指出,這意味,三星專利戰大勢已去,即將面對大潰敗的尷尬局面。

華為是在20165月主動出擊,以專利侵權狀告三星,在加州北區法院和深圳中級人民法院對韓國三星公司提起智財權訴訟。

報導指出,在全球手機市場,各品牌除了營銷競爭,專利官司已成為手機廠商壓制競爭對手的致命武器,蘋果、三星、諾基亞、HTC、摩托羅拉都曾因手機專利權打成一團,專利訴訟司空見慣。

但華為此舉被外界視為要全面超越三星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因為華為不僅被動要應對專利訴訟風險,更要主動開展出售、許可授權等,銷售專利產品。三星不甘示弱,隨後強勢回告,而且一舉提告10件專利侵權起訴華為。然而華為再提損害賠償,三星也再度回擊兩倍於華為的索賠金額。

[Home]


2017/10/12 2.2.1.4. 法人:iPhone鏈旺到明年 [ 經濟日報 王淑以]

受惠美國、中國智慧型手機廠新產品上市,台廠的手機零組件備貨訂單回溫,都較上月成長,可成(2474)及美律9月營收則創下歷史新高。法人估計,iPhone X將會使得智慧型手機供應鏈業績旺到明年。

智慧型手機鏡頭大廠大立光9月營收為54.42億元,月增8.6%,年增9.9%,符合預期,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於手機廠客戶高階手機鏡頭 ODM 新訂單開始回溫,預期10月營收將優於9月。

大立光預期第4季旺季營收將會優於第3季,台中鏡頭新廠也已在第3季末量產以因應手機高規鏡頭 ODM 客戶新產品上市備貨所需。

可成 9月營114.46億元,月增34.3%,創下歷史新高,成長動能為Phone 8 系列鋁合金外框及曲面玻璃組裝貼合新訂單挹注。

日盛投顧預估可成第4季旺季營收,將可望受惠美系AppleNon-Apple手機及NB金屬機殼ODM新訂單挹注,而較第3季成長。

美律9月營收為25.33億元,月增5.9%,為歷史新高,主要受惠娛樂頭戴耳機及手機揚聲器 ODM 新訂單增長。日盛投顧預期,第4季營收在娛樂頭戴耳機新產品及新iPhone 手機揚聲器等 ODM 訂單挹注下,將會較第3季成長。里昂證券估計這一波iPhone系列換機需求將達6.5億支,加上中國智慧機廠新機拉貨,供應鏈基本面看俏。

[Home]


2017/10/12 2.2.1.5. 大陸4Q手機拉貨無力 晶片廠衝量靠新興國家 印度等市場倒吃甘蔗 部分晶片傳出供應吃緊 [ 電子時報 趙凱期]

大陸第4季手機客戶拉貨力道平平,印度等新興國家手機客戶需求強勁。

2017年第3季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需求,受惠於蘋果(Apple)新款iPhone發表,加上Android手機陣營亦不甘示弱,爭相推出全新機種來比拚,帶動終端手機銷售量較第2季好上許多,然從台系晶片業者第4季訂單能見度來看,大陸手機客戶因第3季已先拉高旺季及新品庫存水位,加上為因應大陸十一長假效應,不少訂單已提前在9月拉貨,使得大陸第4季手機客戶拉貨力道平平,反倒是印度等新興國家手機市場呈現倒吃甘蔗的走勢,客戶拉貨需求強勁。

台系LCD驅動IC供應商指出,2017年大陸智慧型手機市場狀況時好時壞,整體需求量未見明顯成長,但各家手機品牌廠的市佔率變化卻不小,原本備受期待的華為、OppoVivo出貨表現普遍差強人意,而原本未被市場看好的小米反而異軍突起。

大陸一線手機品牌業者眼見2017年已勢不可為,近期紛將新品重心轉往2018年上半,配合全螢幕設計、189面板比例、3D感測功能及無線充電應用將陸續重裝上陣後,大陸第4季智慧型手機市場恐將呈現外熱內冷的局面,手機品牌業者將以大陸外銷智慧型手機市場為主,尤其是2017年出貨頻創新高的印度手機市場,將是兵家必爭之地。

台系IC設計業者表示,與全球手機晶片市場高度相關的台廠,第4季營運能否持續走高,就要看新興國家手機市場出貨表現而定,以聯發科為例,儘管新興國家市場需求續增,但大陸市場卻出現轉趨熄火的情況,恐使得聯發科第4季營運表現略為下滑。

聯發科第3季因傳統旺季效應加持,在消費性電子、網通、物聯網與穿戴式裝置等產品線的出貨比重明顯增加,大力拉抬遭受智慧型手機晶片拖累的平均毛利率表現。聯發科結算9月營收達新台幣221.86億元,雖較8月略降,但仍是2017年的單月次高水準,累計第3季營收達636.5億元,季增逾9.6%,達到原先財測目標的高標水準。

台系IC設計業者認為,第4季營運表現將完全靠新興國家手機市場需求來撐腰,台系晶片業者營收要繼續衝高,就要看新興國家手機客戶所佔公司營收比重的變化,其中,聯發科手機晶片平台因為在印度市場向來有不小的市佔率基礎,近期在客戶訂單加溫走勢明顯下,聯發科第4季營運表現仍可望有所支撐。

至於台系LCD驅動IC供應商雖然還沒有搶到OLED驅動IC訂單大餅,但在新興國家手機市場仍多採用TFT面板情況下,短期客戶訂單明顯增加的好消息,已先一步影響中、小尺寸LCD驅動IC供貨開始傳出吃緊聲音,將有助於聯詠、奇景、天鈺、矽創、敦泰及晶宏第4季營運表現可望較第3季續強。

https://pic.pimg.tw/yuki0616/1507774838-1804006058.jpg https://pic.pimg.tw/yuki0616/1507774838-3231450633.jpg

[Home]


2017/10/12 2.2.1.6. 蘋果邀LGD研發可折疊手機OLED 預計2020年上半量產 [ 電子時報 范維君、陳柏蓁]

LGD最近受蘋果之邀,著手研發可折疊智慧型手機OLED面板及相關零組件,此舉引發業界議論紛紛。

傳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LGD)最近受蘋果(Apple)之邀,著手研發智慧型手機可折疊OLED面板,蘋果沒有找目前iPhoneOLED面板供應商三星顯示器(Samsung Display),而是將目光先轉向LGD,此舉引發業界議論紛紛。

韓媒the bell引述業界消息,指出蘋果日前邀LGD研發智慧型手機可折疊OLED面板。目前蘋果iPhone採用的OLED面板,主要供應業者為三星顯示器,LGD僅是蘋果正在培養的第二供應商,因此蘋果這項舉動的背後動機引發議論,似乎刻意排除三星顯示器於可折疊OLED面板供應商之外。

南韓業界人士表示,透過三星顯示器供應蘋果OLED面板,其母公司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其實有可能事先得知蘋果最新款手機樣式資訊,蘋果找LGD研發可折疊OLED面板,其實是為了避免自家新款手機資訊,事先落入競爭對手三星電子手中的一種對策。

LGD最近已組成特別工作小組,投入蘋果可折疊手機OLED面板研發。除了LGD,樂金零組件子公司LG Innotek,也在CEO朴鍾碩領導下組成任務小組,針對可折疊手機OLED面板的軟板(FPC)進行研發。

業界人士進一步指出,LGD將蘋果可折疊OLED面板量產目標時程設在2020年上半期,這是因為LGD的中小尺寸OLED面板起步較晚,龜尾6OLED面板產線E5,最近才剛進入量產軌道。

最近蘋果10週年代表作iPhone XOLED面板,全數由三星顯示器供應,且預計2018年上市的iPhone 9(暫稱)OLED面板,也由三星顯示器展開了研發。綜觀目前面板業界,可以穩定且大量供應手機OLED面板的業者除了三星顯示器,尚找不出第二家業者。然而,蘋果沒有先找三星顯示器,反而找了次要供應商LGD研發可折疊手機OLED面板,背後動機與目的引發諸多揣測。

不少人指出,由於目前三星顯示器供應蘋果iPhone所有的OLED面板,這使競爭對手三星電子,可以輕易得知蘋果新款手機樣式,所以未來可折疊手機OLED面板,讓蘋果動了更換面板供應商的念頭,以降低產品機密資訊外流風險。

一般而言,蘋果採用的許多零組件會在產品上市1年多前,選定合作業者共同投入研發。當初,蘋果選擇三星顯示器時,其實引起內部許多反對聲音,深怕產品資訊落入最大競爭對手三星電子手中。

南韓面板業界相關人士表示,就算三星顯示器不會故意將蘋果產品資訊外流,但是在產品開發過程中,產品樣式或多或少可被三星電子知曉,這可能削弱蘋果新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LGD的折疊式手機OLED面板,其實早在2~3年前就成功開發出試製品,目前仍持續不斷提升產品耐久度。未來該如何大量生產及確保一定良率,將是LGD能否成功的關鍵。

另一方面,蘋果為了降低對三星顯示器的依賴度,傳言早已決定積極投資LGD,並且助其興建6OLED面板產線,加上這次又傳出先找LGD研發可折疊OLED面板,顯示雙方的合作關係正在進一步擴大與增溫。不過LGD相關人士,並不願對這項業界傳聞表達任何官方立場。

三星身陷QLED兩難 可能放棄全押QLED策略

三星有意發展Micro LED電視技術,挽救節節敗退的高階產品市場。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QLED電視銷售情況持續低迷,據韓媒中央日報引述南韓業界消息,三星準備以Micro LED技術發展新一代LCD產品,並推出家用劇院LED(Cinema LED),挽救日漸下滑的高階電視市場市佔率。

報導指出,三星電子準備跳脫全押注QLED電視的高階產品策略,欲與其他業者合作,開發多種技術攻掠市場。其中一項策略是購併台廠取得Micro LED技術,將其應用在LCD電視上。

三星目前推出的QLED電視採用在LCD上貼附量子點薄膜的方式生產,若將LED做為光源,並在上方放置薄膜液晶,同樣也可成為LCD電視。三星另一項構想為劇院LED,直接以LED呈現畫質,並且縮小LED元件的排列間距,提高影像畫質。

消息人士表示,三星購併台廠取得Micro LED技術的最終目標,是要推出家用版本的劇院LED。三星影像事業部長金炫奭先前在公開活動中曾提到,要把電視做得更大不太容易,要把LED做得更小也不簡單,公司正朝向這兩項目標努力,未來會將LED螢幕帶入家庭。

三星表示,發展家用劇院LED並非要直接取代目前的電視機,而是準備將在國外逐漸普及的家庭娛樂市場引進南韓。業界認為三星準備開發能個別控制畫素的LED電視技術。

目前三星做為高階產品在全球推出的QLED電視銷售停滯不前,2016年全球高階電視市場市佔率為20.3%,甚至不到201557.7%的一半。相形之下,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推出的OLED電視快速成長,2015年市佔率僅17.5%2016年已擴大至43.1%;近期SonyPanasonic也利用OLED電視微幅提高市佔率。

三星打算改變QLED策略從北美市場調降售價的動作也可窺知一二。三星在2017年第2季法說會上宣布北美OLED電視降價,55吋、65吋、75吋產品分別降價800美元、1,200美元及1,500美元。

南韓業界表示,家電業者為了維持品牌形象,高檔產品通常會刻意維持高價,好拉抬其他中低價位產品銷售。三星雖然將QLED電視定位在高檔產品,但銷售情況持續差強人意,市佔率也明顯下滑,才會不得以調降QLED電視售價。相較於QLED電視的前景不明,競爭產品OLED電視的銷售預測看好。市調機構IHS預估,2021OLED電視銷售量將達660萬台,約是2016年銷售量的9倍。

[Home]


2017/10/12 2.2.1.7. Google以硬體捍衛軟體 部署裝置為AI衝鋒陷陣 [ 電子時報 蕭菁菁、張興民]

Google打造大眾市場智慧型手機,目的是希望鞏固軟體和服務的領先地位。

Google日前發表的新裝置增添更多的人工智慧(AI)元素,雖然展現了傲人的軟體實力,但Google身為軟體和服務巨擘,卻在非核心的硬體裝置上下了許多功夫,箇中原因令人好奇。

據金融時報(FT)的分析,Google愈來愈注重硬體製造背後有一些原因,了解前因後果之後就不難理解Google會選擇朝著這個方向邁進,簡而言之,硬體將是Google捍衛AI領先地位保衛戰的利器。Google3年前賣掉摩托羅拉(Motorola)手機事業,目的是不想得罪採用Android軟體的手機製造夥伴,結果現在卻反而遭到夥伴的威脅。

其中,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現在佔據高階Android手機市場大多數市場,甚至推出自己的軟體和服務如虛擬助理BixbyTizen作業系統和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式(App),彷彿直接向Google下戰帖。Google對此無法坐視不管,決定不再仰賴三星採用其服務。

Google在其他領域也遭遇新的對手。7年前Google發表無人駕駛汽車,若說這項創舉改了全球汽車產業的未來也不為過,但時至今日,Google除了與飛雅特克萊斯勒(Fiat Chrysler)測試少數車輛之外,沒有明確的硬體策略,自駕車領先者的光環逐漸褪色,現在市場認為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很可能超越Google來引領自駕車革命。

此外,GoogleAssistant語音助理在技術上領先群倫,但除非Google開發自己的硬體來推展,否則Assistant將淪為小眾市場的助理。更糟糕的是,假使Assistant只有少數人使用,Google將無法收集更大量數據來訓練系統,最終將被對手遠遠超越。

相較之下,亞馬遜(Amazon)打出Echo快速在AI硬體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亞馬遜最近推出由Alexa支援的5種裝置,包括3Echo,並且把旗艦裝置價格打了對折。姑且不論亞馬遜的AI是否最優秀,但Echo的例子是區隔和佔領一個新市場的最佳寫照。

Google的軟體實力相當頂尖,其機器學習技術可以創造上等的服務,Google Photos不僅在Android手機,在iPhone用戶之間也擁有高人氣,Google地圖也遙遙領先對手。不過,Google也保留了一些先進的功能,只提供特定裝置使用。例如地圖服務,新的停車功能是使用機器學習,來預測何處最可能有停車空位,目前僅提供Android手機。視覺搜尋功能Google Lens很可能成為手機的殺手級應用,但初期只有自家手機Pixel 2才有此功能。

雖然Google刻意留一手,但最終將別無選擇開放這些服務,包括讓iPhone使用。這些技術若當成單獨的產品,比起做為支援硬體策略的工具將更有價值,也因此Google未來努力的方向是讓自己的硬體成為必需品。

為新世代智慧裝置創造殺手級軟體僅是開端,當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放大產量。Google1年前發布新的硬體製造部門時,Pixel手機就遭遇零件短缺,供應不足的窘境,除非Google能夠大量生產,並且不計成本做行銷和開發通路,否則手機成本無法壓低,更遑論與蘋果(Apple)、三星在手機市場一較高下。

顯然Google曾經面臨兩難,必須在大肆宣揚長期硬體策略,以及對於短期限制維持審慎態度之間做選擇,要做決定不簡單,但經過一些起步的錯誤之後,跡象顯示Google已經胸有成竹,知道下一步要往哪一個方向邁進。

Pixel 2跟隨蘋果捨棄3.5mm耳機孔 預示未來旗艦款手機趨勢

The Verge報導,在Google發表新款Pixel手機後,3.5mm耳機孔配置再次遭智慧型手機廠商捨棄,儘管此一設計大大不便於消費者,但蘋果(Apple)iPhone 7開始不再採用3.5mm耳機孔配置後,Google此次的臨門一腳,幾乎可確定3.5mm耳機孔配置未來將在旗艦款智慧型手機上消失了。

蘋果捨棄3.5mm耳機孔配置既是算計也是現實考量

蘋果取消3.5mm耳機孔配置,著眼的是釋放手機內部寶貴的可用空間,短期而言或許造成不便,但其效益長期來看是有益於手機設計的。蘋果甚至在發表iPhone 7時,宣稱3.5mm耳機孔已為過時科技,人們遲早得適應沒有3.5mm耳機孔的生活。

The Verge認為,蘋果放棄3.5mm耳機孔是精密算計下的策略,驅使週邊廠商提高旗下的無線耳機與其他週邊設備的品質,如今蘋果成功讓無線耳機市場成為音樂設備領域的新焦點,AirPods更攻佔此一市場的市佔冠軍。蘋果的決定儘管一開始備受質疑與嘲諷,但其展現出來的影響力如今已毋庸置疑。

而從Android陣營在2017年的旗艦機種設計趨勢中,同樣也可以看到這些後進者受到蘋果多大的影響,宏達電、摩托羅拉(Motorola)、小米、華為,甚至是Google本身也都吹起捨棄3.5mm耳機孔的號角,一如蘋果當初所預言的。雖然The Verge評論道,3.5mm耳機孔是一項保留聆聽優美音樂的便利管道,但多數手機的音質表現確實平庸,即使是第一代Pixel也難逃惡評,因此棄用3.5mm耳機孔也不見得是件壞事。

Google跟隨蘋果設計元素 盼影響週邊廠商跟進

有趣的是,當Google推出第一代時,還意有所指地宣稱其保留3.5mm耳機孔是「令人滿意的設計」(satisfyingly not new),但僅僅過了1年,Google卻跟隨著蘋果的設計思維。

Google產品總監Mario Queiroz在接受TechCrunch訪問時,說明捨棄3.5mm耳機孔最大考量是為了無邊框螢幕設計,是為了建立未來的機械設計風格,但同樣在無邊框螢幕的Galaxy S8或是LG V30中,3.5mm耳機孔仍舊被保留著。若以目前的趨勢來看,尺寸愈加精緻的智慧型手機已是大勢所趨,保留3.5mm耳機孔不單單只是留著一個簡單的插孔而已,其中還包含音頻放大器以及數位類比轉換線路等,對手機廠商而言,若捨棄3.5mm耳機孔可以換得更好的空間運用、更好的整合設計,那麼捨棄3.5mm耳機孔遲早會成為彼此共通的設計方向。

The Verge分析道,考量Pixel在整體手機市場極低的市佔,Google一舉一動儘管充滿著實驗性質,對市場的真正影響力相當有限,不過Google已宣示出其想在手機硬體市場上扮演更具影響力的角色,推出Pixel絕非只是玩玩而已,「Made for Google」的規範讓其他週邊廠商依附著Google腳步,以Google佔據全球智慧型手機系統龍頭的地位,這些週邊廠商恐怕難以質疑Google的決心。

類似戲碼也出現在過去的Nexus上,硬體合作夥伴從Nexus規格窺見Android的發展脈絡,如今在Pixel上,捨棄3.5mm耳機孔則成為未來Android手機的重要設計風格。

[Home]


2017/10/12 2.2.1.8. 雷軍:小米將落腳印尼成在地公司 計畫引進生態系各樣產品 [ 電子時報 林昭儀]

小米執行長雷軍日前在雅加達出席「小米創新之路」的活動時,宣示了小米要在印尼成為在地公司的願景,表示會在當地註冊成立永久性的商業據點,但並未透露確切時間。

雅加達郵報也指出,小米的此番宣示,和印尼政府近期釋出各種善意,希望吸引外國企業到當地安家落戶註冊繳稅的措施,有所呼應。

印尼土地與空間部部長Sofyan Djalil接受印尼當地媒體Kontan採訪時指出,印尼政府正計劃起草一項法令,允許外國人在印尼以取得使用權的方式擁有公寓等房地產。目前的法令禁止外國人完全獨資擁有土地或是買土地使用權蓋建築物。

雷軍強調印尼是小米進軍全球的重要市場之一,僅次於大陸與印度。「我們希望可以成為一個印尼的在地公司,也希望獲得大家的支持」,雷軍在活動中對參與的群眾這樣說。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的報告,截至2017年第2季小米是全球市佔排名第五的智慧型手機品牌,僅次於三星(Samsung)、蘋果(Apple)、華為(Huawei)Oppo。小米當季的全球市佔率為6.2%,較去年同期成長58.9%。印尼當地媒體稱小米在當地市場也是排名前三的手機品牌。

雷軍表示,雖然小米在印尼被消費者認知為一個智慧型手機製造商,但他希望改變這個狀況,強調小米是個「網路公司」、「電商公司」,並計劃把小米生態系裡的其他產品也推向印尼的主流市場。

Digital News Asia的報導如此引述雷軍:「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小米生態系的各項產品可以對印尼的消費者和製造廠商發揮強大的影響力,在我們進到印尼之後,我們希望可以在印尼成為一個在地的公司(a local company)。」根據大陸媒體壹讀指出,大陸的Oppo、華為、小米、海爾和聯想都已經在印尼興建手機組裝廠,在當地組裝手機,以符合印尼政府要求4G通訊裝置必須滿足30%在當地製造的規定。

[Home]


2017/10/12 2.2.1.9. 濫用獨占 公平會罰高通234億元 [ 工商時報 譚淑珍、涂志豪]

公平會昨(11)日重罰全球手機晶片大廠高通公司新台幣234億元,這是公平會成立以來對單一企業最高的罰鍰。公平會副主委彭紹瑾指出,高通在手機晶片市場具有獨占地位,卻濫用其獨占地位的優勢、嚴重影響公平秩序,違法情節重大,因而重罰。

公平會也「令」高通必須在文到30日內停止一切違法行為;同時,往後每6個月都要向公平會陳報後續改善的結果。至截稿為止,高通尚未對此判決做出回應。

彭紹瑾指出,主要關鍵在高通公司擁有相當多的行動通訊標準必要的專利,而且在基頻晶片市場上具有獨占地位,卻濫用獨占的優勢地位。

他說,高通是透過三種手段:拒絕授權晶片、不簽署授權契約就不提供晶片、以提供折讓要求特定業者對高通獨家交易,交互作用、環環相扣的使用在晶片製造商、手機製造廠商、手機品片商身上。

彭紹瑾說,台灣是手機產銷的主要國家,供應鏈完整,從晶片製造、手機代工到手機品牌產銷都有,並與高通公司有進行交易或為競爭關係,因此,高通的違法行為,不但嚴重影響到我國競爭秩序,也對我國相關事業影響重大。

公平會在20152月主動對高通立案調查,調查發現違法期間至少持續長達7年以上,在這期間,台灣相關事業付給高通公司的授權金約新台幣4千億元,向高通公司採購的金額則約300億美元,達到銷售金額超過新台幣1億元即屬情節重大案件的標準。

高通涉壟斷已遭中國大陸、南韓等重罰,歐洲聯盟也指控高通以壟斷方式排擠競爭對手,如果指控屬實,高通可能吞下鉅額罰款。大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5年裁決高通構成壟斷重罰60.88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79億元);南韓公平會於2016年以高通違反競爭法,判罰高通1.03兆韓元(約新台幣272億元)。

新聞分析-還沒罰到高通 台廠恐先遭殃

公平會昨(11)日決議對手機晶片大廠高通(Qualcomm)開罰234億元,但消息一出,市場反應卻是一片譁然。事實上,去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超過14億支,台灣出貨量只有別人的零頭,公平會祭出如此高額罰鍰不但不符比例原則,亦凸顯出根本不了解手機生產鏈的專利授權機制,民粹式的決議也讓市場對獨立機關的獨立性打上大問號。公平會若是不能說明234億罰鍰是怎麼算出來的,恐難杜天下悠悠之口。

高通因涉壟斷而遭大陸及韓國重罰,大陸發改委2015年裁決高通構成壟斷重罰人民幣60.88億(約折合新台幣279億元),韓國公平會去年也以高通違反競爭法判罰1.03兆韓元(約折合新台幣272億元)。另歐盟也指控高通以壟斷方式排擠競爭對手,但尚未有判罰結果出爐;蘋果公司日前也因授權金問題與高通對簿公堂。

台灣公平會指稱台灣是手機產銷主要國家,查出高通違法期間至少持續7年,違法期間向台灣事業收取的授權金總額達新台幣4,000億元,台灣向高通採購的基頻晶片總金額近300億美元,約新台幣9,000多億元,為情節重大案件,決定裁罰234億元罰鍰,金額與大陸及韓國的罰款相當。

但問題來了,以智慧型手機市場來說,全球去年超過14億支的手機出貨量中,韓國一家業者出貨量超過3億支,蘋果出貨量超過2億支,包括華為、OPPOVivo等大陸手機廠出貨量加總逼近5億支;反觀台灣的宏達電、華碩、宏碁合計出貨量連5,000萬支都不到。大陸、韓國對高通開出高額罰單合情合理,但台灣公平會罰金明顯不符比例原則。

台灣付給高通基礎專利(essential IP)的授權金高,是因為台灣是蘋果手機及平板的代工重鎮。事實上,基礎專利的收費機制中,品牌廠、代工廠、消費者等三方只要有一方支付即可,代工廠支付的授權金只是先付給高通,蘋果之後就會付錢給代工廠,會有這個機制是因為蘋果跟高通之間沒有任何授權合約存在。

所以,台灣代工廠付給高通的授權金「淨額」多少,才應該是開罰金額的計算基礎,如今信口開河就要高通付234億元罰鍰,難怪市場及業界都認為是民粹式的開罰,看不到公平會應有的獨立性及專業性;恐怕還會挖洞給自己人跳,還沒罰到高通,就讓其它接高通代工訂單的半導體廠先受害。

https://pic.pimg.tw/yuki0616/1507774838-253049575.jpg

[Home]


2017/10/12 2.3.1. 電子五哥 9月營收衝高 [ 經濟日報 陳昱翔、曾仁凱、謝艾莉]

受惠於筆電、智慧手機銷售暢旺,帶動宏碁、華碩、和碩、廣達、緯創等五大電子廠9月營收同步飆上今年高峰,也讓電子廠營收表現難得呈現一致的榮景,喜迎第4季業績最後衝刺期。

在品牌廠方面,「台灣雙A」宏碁、華碩9月營收不僅雙雙衝上全年最高峰,且隨著耶誕旺季報到,第4季營運仍有高點可期。其中,宏碁9月營收223.56億元,月增11.5%、年減0.8%,是今年單月新高;華碩也擺脫營運低谷,9月營收451.08億元,月增 19.3%、年增1.1%,同樣改寫今年單月新高紀錄。

代工廠方面,受惠iPhone 8強力鋪貨下,和碩9月營收超過千億元水準,來到1,536.6億元,月增72%,年增1.97%,為歷年來9月新高、今年以來新高、歷史單月第三高,並帶動第3季營收再度衝破3,000億元關卡、來到3,366億元,季增40%、年增6.5%,為單季歷史第四高。

除和碩業績寫下新猷外,緯創、廣達二大蘋果代工廠也同步走揚,緯創9月營收衝上799.08億元,月增二成、年增27.8%,單月營收創歷史新高;廣達9月營收989.8億元,月增8.5%、年增25.9%,為今年來新高。

https://pic.pimg.tw/yuki0616/1507774838-1287092826.jpg

[Home]


2017/10/12 2.3.2. 鴻海業績大爆發…勁揚42% 站上高崗 [ 經濟日報 尹慧中]

鴻海昨(11)日公布9月營收為4,510.4億元,在消費電子製造需求帶動下,月增42.4%,登上今年以來單月新高,惟年減3.7%。至於今年第3季營收,則創歷年同期新高,符合市場預期。

鴻海今年前九月營收為29,772.66億元,年增約0.8%。其中第3季營收為1828.9億元,季增約17.4%,年增約0.7%,是歷年同期新高。

鴻海主管昨日說明,今年9月營收較8月顯著成長,單月動能以3C應用別來看,以消費電子最強,其次通訊類,電腦運算居第三。鴻海昨日未評論單一客戶訊息,不過業界認為,鴻海身為蘋果主要夥伴,9月營收成長動能主要是因夥伴的新品推出。

由於蘋果iPhone 8iPhone 8 Plus系列於922日開賣,市場解讀,鴻海身為蘋果主要合作夥伴,今年營運自9月起顯著升溫,不過,因iPhone X較晚開賣,多少干擾部分iPhone 8系列銷售熱度。

蘋果預告,iPhone X將於1027日下午展開預購、113日發售。市場研判,消費者觀望心態將在iPhone X開賣後改善,也有助於鴻海單月營運回到正成長的軌道上。

另一方面,隨非蘋新品也將密集在11月開賣,市場看好,鴻海將進一步受惠相關旗艦機種推出,進而帶動第4季整體消費電子製造量快速成長,達到營運新高峰。

鴻海集團近年在非蘋布局動作頻頻,涵蓋八大生活領域的工作、教育、娛樂、安全、健康、環保交通等,近期則以8K+5G生態圈發展為核心擴編組織,各項布局成為市場話題。

鴻海集團今年第3季積極加碼大陸南京市場,在9月與南京官方簽屬合作協議之際,外傳未來當地總投資將逾1,700億元,並切入相關半導體物流與設備布局。

https://pic.pimg.tw/yuki0616/1507774839-1413597073.jpg

[Home]


2017/10/12 2.3.3. 台積電市值衝破6兆,晉升全球前25大市值企業 [ 工商時報 陳昱光]

台積電再締台灣之光紀錄,挾營運穩定成長,長期具人工智慧(AI)題材、半導體景氣維持正向等多重利多,昨(11)日獲外資買盤簇擁,股價大漲3.79%收230元,市值一舉突破6兆元大關,雙雙改寫新高,全球企業市值排名更躍升至前25大。

外資昨狂敲台積電1.62萬張,成為助漲台積電股價的最大功臣與推手,買超金額達37.22億元,創近7個月新高。受惠半導體市況回溫、智慧機晶片需求轉強,以及AI應用陸續發酵,今年外資紛紛給予台積電更高評價,里昂證券7月就喊出目標價300元,最新出爐的外資報告中,有兩家外資看好台積電未來3年獲利將穩步提升,分別調升目標價至250263元。

台積電於1999825日市值首次突破兆元,經過17年,去年1025日登上5兆元,而相隔不到1年,繼市值超越英特爾,成為全球半導體巨擘後,昨市值再度攀升至6.04兆元歷史新高,寫下兆元最速成長紀錄,且台積電美國存託憑證(ADR)市值,也位居費半成份股市值王。

日盛投顧總經理李秀利表示,台積電具備3大優勢,不僅是全球半導體龍頭,在製程技術上領先競爭對手,且在人才專業度方面更具高端水準,能夠快速因應訂單需求調整,因此市場上也有「半導體最好人才在台積電,不在IC設計公司」的傳言。

另外,台積電進行世代交替,未來泛台積電族群會越來越像一個大集團,配合之前打下的穩健基礎,相關企業體營運將持續成長,外資提前反應評價,給予台積電較高的溢價空間。

華南投顧董事長儲祥生也認為,台積電基本面表現無虞,競爭對手三星在12年內仍難以跟上,從本益比的角度來看,台積電跟其他產業權值股相比不算太高,另蘋果部分,則因iPhone X陸續出貨,加上下一代蘋果新機處理器可望由台積電獨拿,延續營運動能。

台積電下周四(19日)舉辦法說會,台新投顧副總黃文清指出,近期費半表現強勁,台積電本身的好消息也不斷,吸引外資昨大力敲進台積,等於是替台積未來財測預先給出樂觀看法。

https://pic.pimg.tw/yuki0616/1507774839-3103579543.jpg  https://pic.pimg.tw/yuki0616/1507774839-2134130873.jpg

[Home]


2017/10/12 2.3.4. 廣達仁寶 9月業績甜在心 [ 工商時報 吳筱雯、翁毓嵐]

旺季加持,廣達、仁寶9月營收報喜,廣達9月營收月增8.48%達989.8億元,比去年同期大增25.9%,第3季營收並創下2012年第1季以來的新高,仁寶9月營收為825.3億元,也比上8月增加5.1%。

廣達除了NB之外,大客戶之一的蘋果今年多款新品上市,也牽動廣達營運表現,蘋果在今年的WWDC中推出新款一體成型電腦iMac,而工作站等級的一體成型機種iMac Pro也將在12月上市,加上蘋果首度支援3G4G通訊功能的新款智慧手錶Apple Watch Series 3,都讓廣達下半年蓄勢待發。

而在NB旺季帶動下,廣達9月營收達989.8億元,第3季營收為2,761.79億元,創下21季來最好表現,營收季增率為17.3%,比去年同期成長23.46%。

廣達9NB出貨量達420萬台,是今年次高,累積第3季出貨量為1,150萬台,比第2季成長8.5%,優於原先預期的低個位數成長,不過也因為第3NB出貨表現太好,市場預期旺季結束後的第4季,NB出貨會向下修正,也讓正值出貨旺季的Apple Watch,以及12月才上市的超高單價iMac Pro,將肩負支撐第4季營收的要角。

仁寶同樣受惠於季底拉貨效應與PC旺季,9月營收為825.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1%,第3季營收為2315.93億元,比第2季成長8.3%、較去年同期上升17%。

包括NBAIO在內,仁寶9PC出貨量為1,030萬台,比第2季成長超過8%,合乎高個位數成長的預期,相較之下,仁寶原先預期智慧裝置第3季出貨量將季增超過1成,可是比起第2季蘋果積極下單新款9.7iPad,第3季蘋果的拉貨動作不如預期,也讓第3季智慧裝置出貨量沒有達到成長目標,寄望第4季成長動能重新加溫。

拉貨高峰期 緯創Q3營收同期新高

受惠主要產品線出貨進入全年高峰,加上手持裝置產品出貨暢旺、尤來自蘋果新機訂單挹注帶動,緯創9月營收799.09億元、創歷年單月新高紀錄,拉抬第3季營收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逾26%,並同創歷年同期新高。

緯創今年以來維持月營收皆有雙位數年增幅度的明顯成長,進入第3季底後的全年拉貨高峰期後,緯創9月營收再月增近兩成、衝上近800億元大關,並較去年同期成長27.8%。

尤其,第3季在緯創業績逐月走升拉抬下,緯創單季營收一舉突破兩千億關卡、站上2,124.8億元,季增9.6%,亦為歷年來同新高、表現更大幅優於市場預期。

法人認為,受惠於客戶手持裝置訂單逐季穩增,帶動緯創出貨動能從今年上半年延續到第3季,更拉抬其手持裝置產品營收比重達24%以上,成為緯創連兩季以來、月月營收創高的關鍵。

法人並預期,進入第4季後,緯創受惠於蘋果iPhone 8系列的大尺寸新機訂單挹注,手持裝置營收占比更將拉升至高達3638%,帶動其今年業績逐季走升、第4季站上全年高峰,全年營收兩位數增長目標將達陣,惟獲利表現則約與去年持平。

緯創則預期,10月因受到中國大陸十一長假影響、工作天數減少,因此除了伺服器產品在市場需求穩增下,仍可望持續有小幅增長外,保守估計其它四大產品線將有持平或微幅走衰的趨勢。

https://pic.pimg.tw/yuki0616/1507774840-157125457.jpg

[Home]


2017/10/12 2.4.1. 記憶體需求走勢將高於邏輯元件 [ 電子時報 林育中]

邏輯與記憶體是半導體市場中最大的兩塊,兩者的銷售金額占半導體市場銷售金額的一半。過去一直是邏輯大於記憶體,以2016為例,邏輯占27.0%,記憶體占22.6%。今年半導體貿易統計群組織(WSTS)預估2017邏輯元件佔比會下降為25.1%,而記憶體將攀升為29.1%。有的分析師以今年記憶體價格的飆升來解釋此前後易位的現象,有的甚至認為20182019年記憶體會再度遭遇過去傳統記憶體景氣循環的低潮,陷入供過於求的窘境。但甫於幾天前出爐的半導體產業協會(SIA) 提供了更強烈的趨勢數據:8月的全世界半導銷售突破了35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3.9%,成長最大的助力來自於記憶體。

我認為這是一個長期的趨勢,而不是一個短期的市場起伏。邏輯的銷售額占比停留在29%的飽和狀況已有多年,而記憶體的提升方興未艾。即使有短期的起伏讓邏輯再度超越記憶體,長久以來記憶體還是會持續增加於整體半導體市場的占有率。

分析師過去擔心占記憶體市場超過30%的手機成長趨緩會讓記憶體市場供過於求。但通訊頻寬是另一維次的記憶體成長空間-通訊頻寬與記憶體容量成高度正相關:若通訊頻寬增加而記憶體容量不增加,記憶體很快會被填滿。5G問世的時間預計在2020年,手機廠2019年下半年就得開始備貨,從而拉開一長波的記憶體需求。

另一個長期驅動記憶體需求的因素會是人工智慧。之前只看到伺服器端的記憶體需求快速增加,現在人工智慧要加諸於邊緣設備(edge device)之上。事實上,明年大部份的主要手機都會涵蓋一些人工智慧功能,自駕車更是不用說。這些邊緣設備比在雲端數據中心的人工智慧應用上更傾向於個人化,因此需要比之前更多的局部儲存空間以供在地的、隨時的機器學習,而邊緣設備的數目會遠大於數據中心的。

在記憶體供應方面,DRAM位元年增率已開始落後於摩爾定律,大概在20%左右;NAND Flash好些,由於有3D的發展空間,位元年增率還可以維持在40%~50%。其中DRAM會成為供應的瓶頸,在很多應用之中NAND Flash需要一定比例的DRAM當成寫入緩衝器,譬如SSD就需要4/1000容量的DRAM。除非有新的記憶體架構產生,我很難想像短期內記憶體的生產能滿足新應用產生的需求。

當然,人工智慧與物聯網也會提攜邏輯的成長,但這些應用同樣會驅動記憶體的需求。

我是這樣摹想的:我們的腦子無時無刻的在記憶我們的經歷-記憶太多的東西以致於需要睡眠來整理連結,而腦子用於複雜的推論的機會要少的多。如果人工智慧真的是半導體未來的主要產品方向,而人工智慧以模擬人腦為最佳策略,那麼記憶體多於邏輯也是必然的!

(林育中,現為DIGITIMES顧問,1988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任教於中央大學,後轉往科技產業發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總、普天茂德科技總經理、康帝科技總經理等職位。曾於 Taiwan Semicon 任諮詢委員,主持黃光論壇。2001~2002 獲選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監事、監事長。現在於台大物理系訪問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自旋電子學相關物質及機制的基礎研究。)

[Home]


2017/10/12 2.4.2. 全球PC出貨量 連12季下滑 [ 工商時報 陳穎芃]

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周二公布,第3季全球PC出貨量年減3.6%至6,700萬台,是連續第12季下滑,主因是美國需求萎縮,且DRAM晶片缺貨也助長PC價格,相對嚇阻需求買氣。

顧能分析師北川美佳子表示:「今年開學季PC銷售不佳,更加證明消費需求不再是推動整體PC市場的主力。儘管美國企業需求穩定,但近日零件供應短缺助長PC價格,仍可能打擊中小企業需求。」

周二報告指出,第3季儘管日本、拉丁美洲以及歐洲、中東、非洲(EMEA)市場需求回溫,依舊彌補不了美國需求萎縮對整體出貨量帶來的影響。第3季美國PC出貨量年減10.3%至1,470萬台,是連續第4季下滑。

顧能報告也表示DRAM晶片缺貨情形在第3季更加嚴重,同樣是造就全球PC出貨量萎縮的主因。北川美佳子表示:「PC零件漲價對消費市場影響深遠,因為多數通路不願自行吸收成本,而是直接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就各大PC製造商來看,顧能報告指出第3季惠普(HP)全球出貨量年增4.4%至1,459萬台,是全球唯一出貨量成長的PC大廠。惠普全球出貨量至今已連續5季成長,推動全球市占率在第3季達到21.8%,穩坐龍頭寶座。

排名第2的聯想全球市占率雖在第3季增至21.4%,但出貨量年減1.5%至1,436萬台,是近10季以來第8度出貨量下滑。排名第3及第4的戴爾及華碩出貨量在第3季雙雙下滑,而蘋果Mac出貨量也在第3季下滑5.6%至460萬台。

另一研究機構IDC的報告顯示第3季全球PC出貨量僅下滑0.5%,但原因是IDC將谷歌Chromebook筆電列入出貨量計算。

IDC分析師馬哈珍(Neha Mahajan)表示:「儘管第3季整體PC出貨量萎縮,但Chromebook依舊是PC市場亮點。」谷歌自去年推出第一代Chromebook以來,已連續兩年在開學季締造銷售佳績。

[Home]


2017/10/12 2.5.1. 長城結盟BMW 設合資公司 [ 經濟日報 戴瑞芬]

大陸最大休旅車(SUV)品牌車廠長城汽車傳出將與德國豪華車廠寶馬(BMW)在大陸成立合資公司,今年底前就會決定廠址。江蘇常熟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證實,「長城寶馬」有望落戶開發區。

「每日汽車」新聞網報導,常熟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表示,「長城寶馬」合作在四、五個月前展開,今年年底會有初步的結果。「長城寶馬」合資公司落地常熟,將是繼奇瑞攜手英國的捷豹路虎汽車、觀致汽車之後,第三家落戶的整車大廠。

長城汽車是大陸首家在香港H股上市的民營整車汽車企業,受到與寶馬合資的利多消息激勵,長城汽車11日港股高開高走,一路上攻,收盤港幣11.3元,上漲14.37%,股價升至近五個月來最高。H股也在長城汽車帶動下,汽車股普天同慶,其中和諧汽車、廣匯寶信和華晨中國均漲超4%

華爾街見聞報導,市場分析認為,長城與寶馬合作對雙方來說都有贏面。對長城而言,能顯著提升長城汽車的品牌價值,且寶馬在新能源汽車製造優勢,可以對長城提供幫助。

對寶馬而言,長城將是華晨之外,在中國的第二家合作夥伴,能更好地應對賓士、奧迪的競爭。

大陸品牌汽車國際化,除了走出去併購,也在大陸市場策略合資進行合縱連橫,包括上汽和奧迪牽手,眾泰與福特合作、江淮看上了大眾、北汽擁有賓士和現代、廣汽則與豐田等合作。

[Home]


2017/10/12 2.5.2. Tesla為汽車製造業帶來新活力 帶動產業創新腳步 [ 電子時報 蘇純儀、劉慧蘭]

Tesla在發展電動車上砸下大把資金跟時間,身先士卒承受所有的風險與衝擊,讓汽車製造商也樂見其成。

創立於2003年的美國電動車大廠Tesla,走過破產邊緣於絕處逢生後,如今已是電動車市場的當紅炸子雞,Tesla的大膽與創新,顛覆了百年汽車工業,在這一路充滿戲劇性的崛起過程中,卻也未見老牌汽車製造商發動大逆襲,著實令人玩味。

Business Insider報導,回顧20世紀美國汽車製造業的興衰史,汽車製造廠大量崛起又殞落,至1980年代仍屹立不搖的只剩福特(Ford)、通用汽車(GM)及克萊斯勒(Chrysler)三巨頭。近幾年Tesla聲勢不斷水漲船高,股價與市值扶搖直上還超越了三巨頭,但巨頭們卻沒有採取強硬手段將這個後起之星擠出戰場,反倒是靜觀其發展,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因這些老大哥仍未將Tesla視為是真正的威脅。

儘管TeslaModel 3未上市就接到超過50萬輛預購訂單,成績令人眼睛為之一亮,但市場上一直以來都相當清楚Tesla還沒擺脫產能不足這個致命傷,若消化不了如此大量的訂單,到頭來反而會變成沈重的負擔。

不過這並不代表Tesla未來就不會對其他業者構成威脅,畢竟在政府的帶動下,市場上的潮流是朝著鼓勵電動車發展的方向走,甚至有傳言指出,再過10~20年,政府可能會規定所有銷售的汽車當中,要有半數以上是電動車,在此之前若身為電動車製造商的Tesla已解決量產問題,後市將大有可為。

從目前的發展來看,傳統汽車大廠若有意將Tesla擠出戰場,過程或許會比以往的經驗來得艱辛,但並非完全做不到。但對這些業者而言,Tesla為汽車製造業帶來的顛覆性變化,卻又相當令人讚賞,最重要的,遇到Tesla這樣的對手,還能成為激發各家製造商在開發及設計電動車上進步的動力。

對市場上而言,Tesla最吸引人之處,或許不是來自於電動車本身酷炫的外型或創新的功能,而是其屢屢在市場上創造話題、掀起旋風的能力,讓投資人與消費者相信,自己花錢投入的,是搶先一步踏入未來的機會。

從傳統汽車製造商的角度來看,Tesla願意在發展電動車這條路上砸下大把資金跟時間,身先士卒承受所有的風險與衝擊,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畢竟電動車在全球銷售中僅佔區區的1%,只要待來日Tesla成功後再跟進就可,故業者多抱持著樂見其發展的心態看待這個競爭者,因此Tesla能否順利發展下去,想必將成為各界觀察的重點。

Tesla電動車欲保持領先 核心電池技術須有突破

擴大快速充電網路是Tesla維持電動車競爭力的策略之一。

Tesla除了提供性能優異、維護成本較低且環保的電動車之外,也因較早進入電動車市場,獲得不少政府補助。不過Tesla能否長期維持這波電動車轉型優勢則不無疑問,畢竟通用汽車(GM)、日產(Nissan)等主流車商也已推出電動車產品,福特(Ford) 則預計在2020年前投入超過45億美元發展電動車。

根據富比士(Forbes)報導,Tesla能否與其他投入研發電動車的主流車商做出區隔,保持自己的長期競爭優勢,可從三方面進行探討:電池技術、充電站基礎設施以及自動駕駛系統。

電池技術:透過提供續航力長、價格實惠的電動車,Tesla反轉了民眾對電動車的印象,最初幾年Tesla使用商用鋰電搭配專屬系統來控制電池成本,近年則致力改善電池設計以增加能量密度與性能,並簡化電池供應鏈,投資50億美元打造Gigafactory超級電池工廠,降低物流成本並改善規模經濟。然而Tesla在核心電池技術方面並沒有重大的研究突破,目前的動作主要為了降低成本與建立規模,假使其他車商也決定建造類似的大型工廠與之競爭,優勢便會消失。

佈建快速充電站網路:無法快速充電的電動車是無法威脅燃油汽車地位的,因此Tesla投入大筆資金打造快速充電網路,讓駕駛可以在1小時內完成充電。Tesla表示年底前,全球充電站數量將增加一倍至1萬座。如此的大規模充電基礎設施網路確實提供Tesla電動車優於其他業者的優勢,但這項策略很容易複製,因為擴大充電基礎設施的規模雖然耗時,但並非特別昂貴或複雜的技術,因此很難提供Tesla需要的長期經濟護城河。

自駕資料:自駕車是一股新興熱潮,科技公司和汽車公司紛紛增加此領域的研發投資,當這些公司還在進行車輛測試時,Tesla已經領先同業上路。自201410月起,Tesla便在每台車上安裝了自動駕駛裝置,201612月,這些搭載自動駕駛裝置的車輛行駛里程數已達13億英里,遠遠高出Google200萬英里,而大量的即時性資料可讓Tesla改善其機器學習演算法。

然而,這仍無法保證Tesla的永續優勢,因為Google等矽谷科技大廠很可能成為自駕車平台的競爭者,提供車商可添購的自駕系統,一旦平台概念受到歡迎及多家車商採用,Tesla的早期領先優勢就可能縮小,隨著自駕系統硬體成本(如光達)的大幅下滑,更多主流製造商可以透過這些裝置來收集資料。

自駕車生態系發展 Tesla擅長打造自家專屬軟硬體

地圖和駕駛資料有助改善自駕車系統,提供強大的網路效應。

任何新技術在成形後都會出現市場贏家和輸家,但贏家之間也有大小之分,有些公司最後所仰賴的不只是產品或服務的品質與熱門程度,其位於價值鏈中的位置也很重要。

根據Inside EVs報導,許多產品和服務無法離開生態系統而單獨存在,以智慧型手機為例,手機本身、作業系統以及連線網路就是三個讓手機可以順利運作的核心層級,其他還包括第三方應用程式、配件及網路硬體等。

這些堆疊並非每一層都有利可圖,販售硬體或網路服務的公司會成為商品供應商,儘管產品市場廣大,但因差異不大,也無法控制整體市場,所以只能算是小贏家。大贏家則是綑綁整個生態系統的公司,由於比較能控制使用者體驗,可以藉此收費。但最大的贏家則是那些達到獨佔或寡佔的公司,基於「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使用者越多產品價值越高,某些市場的網路效應之強,甚至造成贏者全拿的局面。

自動駕駛技術才剛興起,鹿死誰手仍未可知,Tesla是目前熱門的贏家人選,但是自駕車市場的網路效應是否能讓12家公司寡佔或有足夠空間讓數家公司同時競爭則有待觀察。矽谷創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合夥人Benedict Evans表示,目前投入自駕車發展的公司包括OEM製造商、汽車供應商、主要科技公司與新創公司,沒有人想成為商品供應商,但若是想成為PC界的微軟(Microsoft)和英特爾(Intel),就必須定義出一個有利可圖的商業模式。

提供汽車自主駕駛能力的硬體和感測器極可能成為商品,這些產品雖有強大的製造規模效應,但缺乏網路效應,同樣地,汽車作業系統也可能朝通用發展,就像手機生態一樣,透過第三方軟體開發人員的採用產生良性循環。

Evans指出,最值得觀察的提供汽車安全導航能力的自動駕駛軟體、路線規劃及最佳化軟體。以及使用這些軟體的計程車隨需服務車隊所形成的網路效應。這三個層級(駕駛、路線規劃與最佳化、隨選服務)彼此在技術上是獨立的,例如通用汽車(GM)的自駕車可使用Waymo的自駕模型,並由Lyft執行調度協調。

不過Tesla似乎對打造自家專屬的軟硬體比較有興趣,並曾表示會禁止使用Tesla電動車提供Tesla Network之外的隨選服務。

Evans認為地圖和駕駛行為資料可產生強大的網路效應,這方面以Tesla起步最早,越多自駕車在路上跑,地圖的精確度就會越高。一台車不只導覽道路本身,還會辨識路上其他車輛的行為做出適時回應,因此收集的相關資料越多,就可以透過機器學習反映真實世界的駕駛狀況。不過當其他競爭者同樣獲得足夠的資料後,Tesla是否仍能維持優勢則不得而知。

[Home]


2017/10/12 2.5.3. 大摩上調目標價 特斯拉股價拉風 [ 工商時報 顏嘉南]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看好特斯拉前景,尤其超級電池廠及充電站等基礎建設將成為重要的區隔,有助提振股價。

摩根士丹利汽車產業分析師喬納斯(Adam Jonas)看好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的前景,將該公司未來12個月的目標價由317美元一口氣上調至379美元。

受此利多激勵,特斯拉周二股價勁揚3.69%,以355.59美元作收。周三美股早盤,特斯拉股價回吐部分前日漲勢,盤中下挫0.77%,報352.85美元。

喬納斯和其他大摩分析師將特斯拉目標價由317美元大幅上調至379美元,約較周二收盤價高出6.6%。

由於市場擔心特斯拉生產Model 3的速度無法滿足龐大的訂單,令該公司股價近幾日承受壓力。

不過特斯拉長期股價走勢相當出色,今年迄今,特斯拉股價累計大漲約60%,上個月並創下逾380美元的歷史新高。

若將時間拉長,特斯拉股價自2010年底迄今總計飆漲近1,200%,大幅超越同期大盤100%的升幅。

美國汽車龍頭通用(GM)日前發下豪語,預計在未來6年內推出20款全電動車。傳統汽車廠致力開發電動車業務,令市場擔心特斯拉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不過喬納斯並不感到憂心,他認為特斯拉現有的基礎建設架構將在未來幾年形成「重要的區隔」,有助進一步提振股價。

喬納斯在報告中指出,「基礎建設是電動車發展過程中顯而易見的問題,但因為太過棘手而常常被忽略。相較於原廠委託製造(OEM),特斯拉挹注重金投資超級電池廠和全球的充電站。」

分析師估計,特斯拉迄今已投注80億美元於基礎建設,打造數百座服務中心和門市,還有全球最大的電池廠。

喬納斯上周三在美國財經頻道CNBCPower Lunch」節目表示,當前環境對汽車產業可以說是相當不可思議的時刻,科技公司積極拓展人工智慧和超級電腦領域,促使傳統汽車廠重新檢視業務模式。

[Home]


Confidentiality Note
本郵件含有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機密資訊、或受法律保護之資料,唯有原發信人指定之收信人得閱讀或使用本郵件之內容。如您並非被指定之收信人,請立即將本郵件及所有附件予以刪除;請勿揭露、儲存或使用本郵件之任何資訊,並請您立即告知原發信人本郵件的傳遞錯誤。謝謝您的合作。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ny attach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from Inventec 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and/or privileged and intended to be solely for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s or entities named in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e aware that any disclosure, saving or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ttachmen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f you have received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n error, please notify us immediately, and delete the e-mail and attachments.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