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8 全球產業資訊

 1要聞

  1.1台灣

   1.1.1. 供電不穩 我競爭力降至全球15  [經濟日報]
   1.1.2. 台灣自豪科技島… 麥肯錫卻說:數位轉型是台灣當務之急  [工商時報]

 2財經

  2.1國際

   2.1.1. 比特幣泡沫危機:摩根大通執行長批評比特幣為騙局 引發一波比特幣拋售潮  [電子時報]

 1集團新聞

  1.1. 小米展店 英業達吃補  [經濟日報]

 2產業相關

  2.1Cloud Computing

   2.1.1. 電商雙利空 族群股價失色  [經濟日報]
   2.1.2. 台開揮軍越南 將建智慧城  [經濟日報]
   2.1.3. 智邦目標價 外資喊115  [經濟日報]
   2.1.4. 智慧音響、語音助理推動MEMS麥克風需求 菱生封測訂單旺 陸廠價格競爭成考驗  [電子時報]
   2.1.5. 三星、樂金將投資92億美元 發展新一代行動電話與家電  [電子時報]
   2.1.6. LINE也推智慧音響 再度挑戰世界第一  [電子時報]
   2.1.7. 微軟Excel將引進AI技術 推測用戶輸入訊息的關聯性  [電子時報]
   2.1.8. 美國監管單位反對 四維圖新取消HERE投資計畫  [電子時報]
   2.1.9. 2027年前AI市場規模估將暴增逾43  [電子時報]
   2.1.10. 微軟Brainwave晶片計畫:提升資料中心執行效率 微軟投入Brainwave晶片開發計畫  [電子時報]
   2.1.11. 福特攜Lyft 合作測試無人車  [工商時報]
   2.1.12. 華為任正非: AI投資正泡沫化 逆勢加碼投資人才  [工商時報]
   2.1.13. 阿里發布新系統AliOS 主攻智慧車、互聯網  [工商時報]

  2.2Smart Mobile

   2.2.1Wearable

    2.2.1.1. 科技大廠再戰智慧眼鏡 強力引爆市場起飛 Google轉攻企業市場奏效 眾廠醞釀跟進  [電子時報]
    2.2.1.2. Apple Watch 3銷售動能攀升 Micro LED能否成為蘋果下一波亮點  [電子時報]
    2.2.1.3. 與亞馬遜境爭 IMAX也瘋VR  [工商時報]

   2.2.2Tablet

    2.2.2.1. OLED螢幕加ProMotion整合難 蘋果新iPad Pro恐延遲推出時間  [電子時報]

   2.2.3Smartphone

    2.2.3.1. Android手機大軍全面強化生物辨識戰力 三星及陸廠猛卡位 與蘋果正面較勁  [電子時報]
    2.2.3.2. 品牌手機大軍紛出籠 高低階手機差距再擴大  [電子時報]
    2.2.3.3. 印度十勝節促銷奏效 智慧型手機電商銷售創紀錄  [電子時報]
    2.2.3.4. iPhone趕工 十一只放1 3倍薪 元件廠:10iX交貨量即將超越i8 呈黃金交叉  [蘋果日報]

  2.3IT Industry

   2.3.1. Satya Nadella改寫微軟策略 整頓公司內部文化  [電子時報]
   2.3.2. 東芝撐到最後一刻決定 看似讓出江山實為贏家  [電子時報]

  2.4Personal Computing

   2.4.1. 潘健成:未來五年 NAND供不應求  [經濟日報]
   2.4.2. 中型PCBQ4加溫  [經濟日報]
   2.4.3. 宏碁Win10 S筆電Q4上市  [經濟日報]
   2.4.4. 數位製造聚焦3D列印 必須發展五個關鍵領域  [電子時報]
   2.4.5. 美光:記憶體今年底前都缺貨  [工商時報]

   2.5.1. 力拚工業4.0不可不知的十大智慧製造科技  [電子時報]

  2.6Solar(Green Energy)

   2.6.1. 三安出清晶電 稱霸兩岸LED產業夢碎  [經濟日報]
   2.6.2. 吸塵器霸主戴森 進軍電動車  [經濟日報]
   2.6.3. Tesla車載資訊娛樂系統將改用英特爾晶片  [電子時報]
   2.6.4. 衣用可洗滌太陽能電池 研發成功  [電子時報]
   2.6.5. 部分大陸太陽能模組商片面漲價 印度開發商跳腳  [電子時報]

[Home]


2017/09/28 1.1.1. 供電不穩 我競爭力降至全球15 [ 經濟日報 潘姿羽、湯淑君]

據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最新公布的全球競爭力排名,2017年我國排名第15名、較去年退步一名,關鍵是「基礎建設」退步,其中電力供給品質不穩是拖累整體表現的原因之一。

WEF昨(27)日發布201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7-2018),在137個受評比國家中,我國排名第15名,在亞太地區排名第五,僅次於新加坡、香港、日本和紐西蘭,領先第26名的韓國,以及第27名的中國大陸。

WEF競爭力評比分為三大類,我國於「創新及成熟因素」排名全球第15,較去年進步二名,也是近三年最佳名次;「效率強度」排名第16,與去年相同;「基本需要」排名第15,較去年滑落一名。國發會副主委邱俊榮坦言,「創新及成熟因素」權重較重、進步二名,「基本需要」權重較輕、退步一名,以此來看,今年的表現其實優於去年,整體排名退步的最可能原因是「其他國家比我們更進步」。

至於是哪部分表現不如預期,拖累我國競爭力?邱俊榮直指,「基本需要」涵蓋的四中項,以「基礎建設」排名第15名、退步二名最顯著;進一步看基礎建設的細項,港口基礎建設品質退步四名、電力供給品質退步六名、航空運輸基礎建設品質退步十名。

邱俊榮表示,從退步的項目可以看出,我國基礎建設有很多需要提升,尤其電力供給品質、航空運輸明顯退步,未來政府會在這幾個面向的基礎建設多多加強。

國發會經濟發展處處長吳明蕙說明,競爭力調查時間截至今年5月,電力供給品質名次較去年退步,和815大停電並無關係,但國發會仍會將此指標作為未來政策參考依據。

瑞士九連霸 贏在育才

世界經濟論壇(WEF27日發布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彈性的勞工政策是改善經濟競爭力的關鍵,而今日提升全球競爭力的焦點轉向創新,因此人才培育與運用至關重要,這也讓瑞士連續第九年蟬聯全球競爭力冠軍。

137個受評經濟體中,瑞士仍奪冠,美國和新加坡分居二、三名。台灣全球排名第15,比去年下降一名。

論壇經濟學家表示,今年的重要發現是,彈性的勞動市場政策與勞工保護措施相結合,對改善經濟競爭力很重要。WEF在聲明中說:「有彈性的勞動力加上充分的勞工權益保護,會強化、而非削弱競爭力。」

WEF創辦人兼執行董事長史瓦布表示,一國的全球競爭力愈來愈取決於創新能力,因此人才的重要性將愈來愈在資本之上,而世界正從資本主義時代過渡到「人才主義時代」。

[Home]


2017/09/28 1.1.2. 台灣自豪科技島… 麥肯錫卻說:數位轉型是台灣當務之急 [ 工商時報 孫彬訓、呂清郎]

台灣一向自豪「科技島」,卻在國際知名智庫眼中,數位化程度遠落後全球。麥肯錫台灣分公司昨(27)日公布「數位轉型:重燃台灣經濟動力」研究調查報告,麥肯錫台北分公司總經理章錦華(Albert Chang)表示,近來台灣經濟動能不足,不夠數位化就是主因。

世界經濟論壇(WEF)昨公佈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排名由去年第14名退到15名,在此同時,麥肯錫提出「數位轉型是台灣當務之急,否則排名恐有落後之虞」的調查報告,政府部門及企業界應加以重視。

章錦華說,台灣數十年間歷經了重大的經濟轉型,從一個貧窮農業經濟體躍居世界最大工業經濟體,1961年台灣的人均GDP1,353美元(依據1990年物價水準),到了2011年,拜8%的經濟年成長率所賜,台灣的人均GDP竄升至37,000美元,現在台灣是世界排名第22大經濟體。

20072009年的經濟大蕭條後,台灣的經濟成長停滯,面對世界各大經濟體的競爭地位也出現問題。章錦華認為,成長遲緩與競爭力下滑,已導致台灣大多數關鍵產業出現利潤萎縮的窘境,台灣在全球總利潤的占比也逐漸萎縮。

「台灣想重拾競爭力,必須推動數位轉型」,章錦華直指,數位轉型是台灣當務之急,否則台灣在全球經濟排名恐有落後之虞。

麥肯錫認為,國家生產力較高時,該國跨產業的整體數位化程度往往也較高,但台灣「經濟數位化發展程度不一,產業之間落差很大」,整體而言更是「明顯落後其他先進經濟」。例如台灣與美國間的數位化落差目前是2.7,台灣最數位化的高科技業更明顯落後美國,兩者的數位化指數得分差距達4.3

「台灣高科技業正在錯失成長浪潮、喪失競爭優勢」,麥肯鍚指出,過去名列前茅的高科技公司獲利豐厚榮景不再,如今面臨的是利潤萎縮和成長停滯的困境,20102015年台灣智慧型手機的營收成長率從37%降至-6%,台灣OEM業者處境也同樣艱鉅,2012HTC大幅喪失市占率後,OEM的獲利達歷史新低,目前年成長率不到5%。

章錦華認為,台灣身為全球消費電子及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長期領導者,應更有優勢掌握數位商機,至少不應落後亞洲其他先進經濟體。

他指出,台灣企業有兩種掌握數位機會的方式,一是推動核心業務轉型,提升效率與生產力,二是在核心業務以外的領域開發獲利性更高的全新商業模式,數位化轉型可讓台灣科技製造業者有機會將競爭重心從全球電子產業鏈的低端轉移到高端,數位化轉型預估增加的年利潤將介於3050億美元(約新台幣9001,500億元)。

WEF競爭力排名 台退步1

國發會昨(27)日發布世界經濟論壇(WEF2017-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台灣競爭力排名由去年第14退至第15,但仍領先南韓、中國大陸。值得注意的是,評比項目中的電力供應、航空設施品質皆退至40名之外,正是造成本次排名下滑的主因。

WEF競爭力排名依基本需要、效率強度、創新及成熟因素3大類、12中項、114個細項進行評比,70%是問卷結果,30%為統計指標。

國發會表示,今年受評比的137個國家及地區,我排名第15,在亞太地區次於新加坡(第3)、香港(第6)、日本(第9)和紐西蘭(第13);領先馬來西亞(第23)、韓國(第26)及中國大陸(第27)。今年競爭力前5名是瑞士、美國、新加坡、荷蘭、德國,與去年變化不大,僅美國、新加坡名次互換。

國發會副主委邱俊榮表示,今年我國三大領域中的基本需要退步1名、效率強度與去年持平、創新及成熟因素進步2名。顯然排名退步的原因在於「基本需要」。基本需要底下有體制、基礎建設、總體經濟環境及健康與初等教育等4中項指標,邱俊榮說,是「基礎建設」退步2名所致。

基礎建設何以退步2名?邱俊榮表示,從細項指標看,是因航空運輸基礎建設品質退步10名、電力供應品質退步6名、港口基礎建設品質退步4名使然。其中電力、航空基礎建設排名更落至41名、43名。

梁國源: 看好台經濟 最怕灰犀牛

元大寶華經濟研究院昨(27)日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2.25%,是國內主要經濟預測機構最高者。元大寶華綜經院長梁國源表示,上修原因是前8月出口成長穩健、創2011年同期最佳紀錄,加上國際景氣回溫帶動;至於下半年在新世代手機上市激勵下,預料有助台灣電子零組件出口動能,出口暢旺趨勢可望延續。

下半年以來,國內主要經濟預測機構的估值,包括中央銀行、主計總處、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經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台灣綜合研究院等,各為2.15%、2.11%、2.14%、2.08%、2.18%、2.01%,目前為止,以元大寶華院修正後的2.25%最高。

梁國源指出,6月起,各項領先指標都轉為上揚,今、明年經濟成長可望好轉,但台灣仍難擺脫景氣復甦期間平均成長率逐漸降低的困境,主要便是2011年以來,面臨戰略轉折點的挑戰。

他說,例如目前就面對兩大挑戰,首先是各國政經斷層線甚多,如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舉債上限、財政預算、稅改、期中選舉等,英國議會改選、脫歐協商等,還有北韓核武測試、中東內戰,都成為不可預知的「黑天鵝」,是全球經濟大地震的隱憂。

梁國源強調,其次是台灣「灰犀牛」群起突襲的危機將使政府難以招架,例如78月間停電意外、缺電危機,被誤導為偶發的黑天鵝事件,絕對會引發巨大傷害,形成台灣的「灰犀牛」。

梁國源補充,其他如人才加速外流、兩岸關係急凍、產業轉型規劃不明等,也都是阻礙台灣經濟成長與發展的灰犀牛,不能再以拖待變。

挺張忠謀 梁:解決五缺最重要

元大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力挺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認為政府搞前瞻和五+2前,應先做好基礎建設的看法,強調「張忠謀是對的」,不論五+2或前瞻,並不符合當前潮流,產業結構轉型才是當務之急。

梁國源表示,政府力推的五+2或前瞻基礎建設計劃,這樣的經濟思維不符當前潮流,扶植單一產業當然不對,產業結構轉型才是應重視的關鍵,尤其要對症下藥,就是聽取企業的聲音,優先解決迫切的「五缺」問題,只要處理好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的困境,台灣才不會面臨競爭籌碼流失、政策供需落差的困境。

梁國源指出,基礎建設除了硬體,包括法令及人才等多面向都要同時進行調整,五+2產業與前瞻基礎計實非良藥,因為五+2過於注重產業侷限,與國際貿易發展潮流不符,忽略功能性與工作性,做為其他產業發展可能性的槓桿;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更與工商團體的訴求存有相當的落差。

梁國源說,不是前瞻不重要,是企業如果還是得面對長期來亟待解決的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問題,做好前瞻基礎建設,依舊無法有效帶動台灣經濟成長與轉型,以西班牙、德國經驗來看,答案就是「基礎建設再炫目,也不能厚植經濟實力」。

    

[Home]


2017/09/28 2.1.1. 比特幣泡沫危機:摩根大通執行長批評比特幣為騙局 引發一波比特幣拋售潮 [ 電子時報 殷家瑋、王傳強、陳端武]

摩根大通(JPM)執行長Jamie Dimon日前公開嚴厲批評比特幣(Bitcoin)並提出警告,認為沒有法律和政府系統支持的,就是一個極度高風險的投資標的。他甚至宣稱,比特幣本身就是一個騙局,倘若有任何摩根大通交易員進行比特幣交易,就會被即時解僱。這番激烈言論也已在各界掀起了廣大漣漪,並引起了正反兩面不同的聲音。

CBS News報導,Dimon並非華爾街唯一公開反對比特幣的金融人士。被許多金融學家視為歷史上最偉大的投資人的Warren Buffett,也在20179月初,公開將數位貨幣描述為一種「笑話」和「海市蜃樓」;另一位億萬富翁Howard Marks,則是將比特幣比喻為一種「金字塔騙局」。

然而,這樣的觀點和對於數位貨幣風險的擔憂,並不僅僅止於銀行業者和市場上的眾多人士;就連世界各地的政府監管機構,也都被比特幣、以太幣和其他各種加密貨幣高幅度的價格波動感到震撼。

即使Dimon的嚴厲措辭已引發了近期一波比特幣的拋售潮,但其在2017年的漲幅,也已超過了約237%。相較之下,受到專業基金經理人最密切關注的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 Index),其自20171月以來的漲幅也僅有約12%而已。專家表示,比特幣價格之所以不斷被推升,背後的驅動力不外乎是超乎預期的供需結果所致。

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副教授Kevin Werbach表示,儘管Dimon針對比特幣所發表的言論如此強烈否定,但諷刺的是,摩根大通卻是華爾街最積極開發「分散式帳本」(distributed ledger)技術的其中一間公司,而這種技術恰恰是比特幣背後最關鍵的核心技術。

Werbach更直言,人們目前顯然正處於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投機泡沫之中。因為自2017年初以來,比特幣的價格便呈現爆漲形勢,但此貨幣卻沒有出現在使用或採用上的同步增加。有明顯的證據表明,許多非自然原因,例如人為操縱交易、或是為求規避資本管制的投資人所注入的大量資金,已在比特幣的價格上漲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關於資產泡沫的問題,不論是股票、鐵路、房地產還是其他投資標的,都是傾向於吸引相對缺乏聰慧判斷力的投資人,甚至是罪犯。因此,泡沫化是早晚會發生的事。

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教授Parker表示,許多歷史上的投機泡沫都有一個共同元素,那就是都發生在新鮮或新奇的事物之上。而比特幣便存在著這類些許的新奇味道,使許多擔憂金融資產泡沫化的市場人士,不禁也憂心比特幣是否將成為另一個泡沫。

然而,比特幣和其他數位貨幣的支持者卻認為,市場本身就是最具效率的仲裁者,並且不斷在證明比特幣懷疑論者的錯誤觀點。儘管數位貨幣交易目前只佔了整個商業市場的一小部分,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仍在持續成長當中。

前美國SEC主席:加密貨幣經得起時間考驗

近期,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任期最長的主席、同時也曾任職於美國前總統克林頓(Clinton)和小布希(G.W. Bush)政府團隊的Arthur Levitt向媒體公開表示,他相信加密貨幣的持久能耐,能經的起時間驗證。

ETH News報導,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曾於近日刊登了這位美國金融業重量級人物對於加密貨幣的觀點。相較於摩根大通(JPMorgan)集團執行長Jamie Dimon的明確反對立場,Levitt卻相信數位加密貨幣及其背後的區塊鏈技術,仍然有望能顛覆未來的支付領域,並且繼續發展下去。

儘管Levitt承認,由於虛擬貨幣本身的價格波動極大,市場波動原因亦難以完全釐清,因此加密貨幣毫無疑問是存在著投機性質的,而他自身也不確定是否會於未來投資比特幣(bitcoin);然而,作為曾經以投資者保護為重點工作之一的前SEC主席,Levitt還是力挺比特幣,表示依然會考慮投資那些使用比特幣,或是以比特幣進行交易的公司。

誠然,投資機構的基礎設施是一個相對安全明智的投資策略,但是比起總是擔憂價格日復一日的變幻莫測,投資人可能還是會想將賭注壓在加密貨幣是否會繼續發展之上。雖然目前大陸的數位加密貨幣交易所,正因政策施壓而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但還是有很多國家如美國、菲律賓和南韓等,其合法加密貨幣的相關業務依然不斷的蓬勃發展當中。

對於加密數位貨幣的未來展望,Levitt曾表示,不論是比特幣或是以太坊(Ethereum),可以確定的是,這種加密貨幣都將能夠繼續存活於市場。理由是雖然對於許多國家而言,現有的貨幣系統已足夠穩健到能支持其經濟體系,但對於那些沒有實質貨幣系統的國家來說,加密貨幣就是一種替代性貨幣,有望助其經濟上的活絡發展。

在過去的10年中,全球數以百萬的人們似乎已對其政府的帶領失去了信心。因此,鑑於地緣政治和經濟環境的逐步變化,可供人們作為替代貨幣的加密數位貨幣便開始興起,尤其是在不穩定的政治和經濟形勢下更是如此,因為這類貨幣系統不須依靠政府的指揮就能產生作用。基於此理由,當今加密貨幣的熱潮發展也就不足為奇了。

專家表示,當人民對其司法體制失去信心時,民間組織或類似於治安會的組織就會開始生根發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非法定的加密貨幣就代表著一種出自於民間的金融運作,而Levitt的言論便剛好符合此一觀點,也就是強調個人的經濟自主權。

Levitt在其SEC任期時曾表示,他最關注的焦點是在於個人投資者的重要性,超越企業或是市場結構,甚至超越了其他一切。而加密貨幣顯然的已賦予了人們對於自身經濟權的權力,而非賦予政府組織。不過,只有時間才能彰顯出這種經濟實驗是否能夠繼續長久的維持下去。

大陸雖禁ICO 區塊鏈仍為重點發展領域

大陸政府近來對虛擬貨幣融資的「首次代幣發行」(ICO)活動,祭出全球首創的禁令後,導致比特幣價格崩跌,投資人士紛紛看衰虛擬貨幣整體的展望。

比特幣真泡沫化了嗎?大陸政府在9月對虛擬貨幣融資的「首次代幣發行」(ICO)活動,祭出全球首創的禁令後,導致比特幣價格崩跌,投資人士紛紛看衰虛擬貨幣整體的展望。然專家指出,大陸打壓的僅是針對虛擬貨幣的非法融資活動,而非區塊鏈技術本身;此外,李克強亦擬將大陸規劃成虛擬貨幣的開發大國,未來虛擬貨幣應不致泡沫化。

Bitcoin Magazine報導指出,過去幾週以來,市場因大陸的人民銀行與工信部等一系列政府部門,對數位貨幣祭出ICO的禁令,而產生恐慌性賣壓。數位貨幣產業憂慮,大陸政府對ICO的打壓,將會重創全球區塊鏈技術的發展。.

然專家認為,這類理解屬過度恐慌範疇,大陸政府之所以將ICO活動非法化,主要基於管控風險等因素,而非期望抑制數位貨幣科技的發展。在過去一段時間以來,諸如2014年朱英的非法融資事件,以及e租寶等金融犯罪案,在在使得大陸政府對不慎瞭解的融資領域,傾向制定較為嚴厲的法規。

倘若將ICO活動的非法以另一層面思考,這代表未來某些領域的數位貨幣將會朝合法化發展。業者與研發人員,應該思考合法發展的領域。倘若細觀大陸在數位貨幣上的進程可發現,大陸實希望見到一個更有規律的虛擬貨幣法規。政府雖可能規範ICO、各式交易市場與資訊揭露頻道,但背後的理由是創造一個對區塊鏈發展有益且安全的環境。

事實上,根據李克強在2016年發布的「十三五規畫」中,區塊鏈技術被列為大陸重點發展領域,這個方向未來也不會改變。此外,大陸官方的央視(CCTV)曾製作相關節目指出,大陸政府僅是「暫停」ICO活動,而非全面禁止。大陸政府也在該頻道的新聞中表示,大陸極有可能成為區塊鏈產業的全球領導者。

這些都是大陸希望成為全球區塊鏈領袖的徵兆。20177月,在貴陽市政府所舉辦的「全球數位行銷峰會」(Global Digital Marketing Summit)中,大陸代表在區塊鏈研討會提出「沙盒機制」(sandbox mechanism)的概念,投資人可在這個機制下放膽投資,主因政府將對任何有疑慮的虛擬科技政策「除罪化」。

報導指出,認為大陸政府將扼殺區塊鏈產業的憂慮,實過於杞人憂天。該國政府擁有穩固且龐大的網路基礎與行動裝置用戶。當地具有全球一流等級的科技基礎建設。倘若區塊鏈產業真具轉化人類商業與文明的潛力,這個想像比較有可能在大陸市場預先實現。

最後就算大陸政府的政策,真對區塊鏈計畫產生無法逆轉的破壞,可喜的是,大陸主要電子產業龍頭如阿里巴巴、騰訊與京東,這些企業的主要市場雖都在大陸境內,但融資管道多半來自海外。因此市場毋需過度憂慮大陸區塊鏈市場的萎縮,更不須擔心全球虛擬貨幣市場的泡沫化。

比特幣泡沫化 即將在華爾街發生

比特幣相關個股炒作過頭,華爾街的比特幣泡沫似已開始破裂。

比特幣(Bitcoin)2017年漲勢驚人,從年初的970美元一度漲破5,000美元。背後有三大原因,包括美元走軟帶動避險需求、區塊鏈(Blockchain)應用興起及漲勢不斷帶動的投機風氣。但在比特幣暴漲暴跌、大陸當局打壓,比特幣相關個股炒作過頭等因素影響下,華爾街的比特幣泡沫已開始破裂。

根據The Motley Fool報導,比特幣在2017年受多重因素影響而大漲,包括比特幣協議將可開採的比特幣數量限制在2,100萬枚,使其成為有限資源,在美元下跌時成為避險資產。而區塊鏈(Blockchain)也消息不斷,區塊鏈技術能大幅提升P2PB2CB2C交易的安全性及效率。

比特幣近期順利分裂成兩種不同貨幣,比特幣和比特幣現金(bitcoin cash),讓比特幣主要網路能升級SegWit2X更新,而能降低交易費用、加快交易處理時間,提高容量。

此外,投機亦為比特幣的上漲動力。2017年迄今,比特幣漲了2倍,高過S&P 500指數自金融危機以來的漲幅。其他加密貨幣表現更好,以太幣(Ehter) 2017年漲幅逾3,000%。這樣的投資報酬率吸引不少缺乏經驗和衝動的投資者,而持續推升價格。

然而,比特幣的漲勢可能會很短暫。截至912日,比特幣已下跌近900美元,接近18%的價值。就市值而言,短短兩週內就蒸發近150億美元。

目前大陸是比特幣漲勢的主要障礙。大陸龐大的中產階級雖能推升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成長,但大陸當局近期已出重手打擊比特幣。

大陸當局在94日宣布,禁止透過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sICO)募資。官方文件顯示,ICO存在財務欺詐風險,禁止銀行和金融機構從事與ICO交易有關的業務。9月中旬,大陸境內三大比特幣交易所陸續發布公告將停止大陸市場的比特幣交易。

另個問題是,目前仍無法確認大多數加密貨幣背後的區塊鏈是否真有價值。目前,150多個機構正在測試以太坊區塊鏈,但這並不能保證區塊鏈會成為未來金融交易的基礎技術。

即使區塊鏈有其價值,亦無法確定比特幣、以太坊或其他數位貨幣會成為首選的區塊鏈。畢竟,全球六大銀行在9月初宣布成立聯盟,另創稱為Utility Coin的加密貨幣。事實上,加密貨幣的創造門檻相當低,這意味著甚至比特幣也可能曇花一現。

但比特幣泡沫可能即將爆發的最普遍證據來自華爾街,尤其是First Bitcoin CapitalFirst Bitcoin Capitol是開發數位貨幣、專有區塊鏈技術和數位貨幣交易的公司。814日,First Bitcoin Capitol股價大漲,市值將近10億美元。

然而,其最新財報顯示,該公司帳上僅2,000多美元現金和價值36萬美元的委內瑞拉金礦資產。幾乎沒有證據顯示該公司正在進行加密貨幣相關的有意義活動。

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停牌兩週後,First Bitcoin Capitol重新交易短短兩天股價就重挫80%。投資者終於發現該公司並無可支持其高估值的理由,並對其提出集體訴訟。

下個破裂的泡沫也許會是由Grayscale發行的Bitcoin Investment Trust ETF。截至831日,該ETF擁有17.27萬個比特幣,以912日的比特幣價值換算,總價值7.07億美元。但Bitcoin Investment Trust常較其資產淨值溢價50~125%

831日以來,Bitcoin Investment Trust市值已縮水逾30%,其資產淨值溢價已縮小至67%。對投資者來說,以溢價67%投資此ETF仍然沒什麼道理。

[Home]


2017/09/28 1.1. 小米展店 英業達吃補 [ 經濟日報 陳昱翔]

智慧手機品牌商小米宣布,即日起在中國大陸三、四線城市擴大實體店面「小米之家」展店規模,「小米之家」將從原本的100間再擴增20間,展店量增幅達二成,有助小米手機主力代工廠英業達(2356)出貨暢旺,成為受惠最深的台廠。

小米創辦人雷軍在微博上宣布,實體店面「小米之家」即日起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漢、鄭州、杭州、天津、大連、南昌、哈爾濱等地總計20處正式開業,主要目標是大幅提升小米品牌影響力與能見度。

小米9月中才在印度新德里發表新產品A1,目前頗受市場矚目,而大尺寸機種MAX2也在大陸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法人指出,今年小米手機銷售量已較去年明顯回升,如今「小米之家」展店規模又持續擴大,主力代工廠英業達受惠最深。

據了解,英業達約占小米手機代工比重五成,另一半則由鴻海代工。其中近期最受歡迎的小米MAXMAX2均為英業達獨家代工,主要生產基地位在大陸南京。

法人表示,英業達為全力滿足小米手機需求,正全力趕工出貨,預料下半年行動裝置出貨量將較上半年大幅成長,全年智慧手機出貨量上看7,000萬支,將較去年5,000萬支成長。

針對小米出貨狀況,英業達發言系統不予置評。不過,日前英業達旗下負責智慧手機代工的英華達總經理何代水曾指出,主力客戶今年拉貨力道逐季增強,訂單能見度愈來愈高,有信心出貨動能較去年顯著增長。

英業達第2季營收達1,111.2億元,季增11%、年增3%,單季稅後純益19.25億元,季增183.9%,每股純益0.54元,較首季股純益0.19元激增,創近七個季度以來高點,獲利表現亮眼,下半年因適逢產業旺季,預料營運有望持續攀升。

   201709280837121551604.jpg
英業達董事長卓桐華

[Home]


2017/09/28 2.1.1. 電商雙利空 族群股價失色 [ 經濟日報 彭慧明]

網路家庭集團股價連跌、外資法人還調降目標價,凸顯電商產業面臨轉型及激烈競爭下的壓力。事實上,台灣近年來上市櫃的電商產業,股價都不見起色,創業家兄弟與夠麻吉股票上櫃後股價腰斬,套牢不少投資人。

商業者指出,現在電商當然要貨品夠多、價格夠低,但不能只是賣東西,而是要服務客戶,利用更多大數據分析,給消費者最需要產品,否則只是價格戰。

今年712日,阿里巴巴集團在杭州舉辦「天下網商大會」,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就表示,未來電商業將沒落,取而代之是「新零售」,結合線下與線上,以消費者經驗為核心,翻轉消費者「電商只是買東西」概念,甚至電商都會變成傳統產業。

在新零售風潮下,台灣電商也努力轉型,但相當辛苦。網路家庭股價在2015 4月底達到最高峰的521元,一個月內股價大漲114元,創歷史最高價,但隨後股價波動,在201567月重跌超過160元,此後股價一路向下。被套牢的投資散戶在今年股東會上,質疑董事長詹宏志應變不夠快,詹宏志坦言,他賣老股是為了認新股,對網路家庭前景看好,每次認股必定認足,希望股東要對公司有信心。

夠麻吉(GAMOJI)股價昨天小漲,收38.75元。夠麻吉在2015年底以每股128元掛牌上市後,僅風光了一天就一路下挫,去年更因為改變與合作客戶的拆帳模式,加上力推行動支付GOMAJI Pay,慘烈燒錢,營收與股價一路慘跌,一年半後僅剩下上市價格的3成。不過GAMOJI表示,改變了過去的營運模式,營收更能持久,不將股價放在心上,全力拚營運。

創業家去年10月底以每股70元掛牌上櫃,昨天股價42.8元,小跌0.05元,股價也僅有當時的六成左右。不過創業家兄弟董事長郭書齊表示,股票上市,讓經營團隊更重視各項經營策略,每項決策要更精確。

網家目標價 外資砍到160

台灣最大電商業者網路家庭集團,面對產業內外競爭,雖信心十足,但法人不看好,美系外資昨(27)日調降網家評等,從原來的加碼修正到「中立」,目標價從原本的263元大修至160元,下降超過100元,並調降三年獲利預估數字。

網路家庭集團今年面臨momo購物的積極追趕,而B2C的商店街市集則因為與蝦皮購物競爭,燒錢激烈。因網路家庭就是商店街的最大股東,商店街的營運成績直接影響認列數字,而網家已經決定積極挺商店街迎戰,燒錢戰持續進行。

美系外資指出,網路家庭的營運,近期看來很痛苦,但可能長期來說可望獲益。以前對網家看法比較積極,認為PChome因為興建倉庫,對B2C市場創造了很高門檻,但momo購物對訂價積極態度讓法人不可忽視,也將帶動PChome在訂價方面競爭。

蝦皮主打想買就買 快速竄紅

來自新加坡的蝦皮購物短短兩年內崛起,引起市場矚目。它掌握手機時代的行動年輕族群、抓準「想買就買」的態度,逼得台灣電商業者手忙腳亂;而放眼東南亞市場同時推動業務,與同集團的Garena主打手機遊戲,為母公司Sea近期募資獲得5.5億美元的兩大關鍵。

蝦皮的興起,除了行動族群的市場切入正確外,更重要是不計成本的高額金額補貼運費、上架費等費用,也讓消費者充分領略到「想買就買(或賣)」的概念。過去台灣消費者在電商市場除了比價格更要比運費,往往為了省運費要湊單。

蝦皮的補貼和營運模式讓消費者、商家大量轉換平台。

蝦皮這一次點燃東南亞多國戰火,也掀起話題,母集團Sea更想趁勢在美國申請股票上市。不過,公布的資料也可看出,蝦皮的成功來自強大燒錢(行銷),去年行銷總金額1.26億美元,今年上半年就花了1億美元,一年半內燒了新台幣約70億元,為的就是衝用戶、市場占比與交易量,台灣更是蝦皮的前三大市場。

而全球最大電商零售平台淘寶也在不斷的變化。2017年杭州「天下網商大會」中,阿里巴巴董事長局主席馬雲就指出,現在的電商已經是「傳統產業」,電子商務名詞將來要消失,將來科技改變商業模式,新零售當道,結合線上和線下的模式,轉為以消費者為核心的消費體驗。目前線下交易活動仍是主要服務方式,線上的市場不斷擴大卻形成價格戰。

淘寶近期併購不少實體商店,希望以網路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慧、雲端計算的模式管理線下商店,加強消費者的體驗。無人店增加了,整合產品庫存、推動即時到貨服務,都是類似概念。

商店街市集是網路家庭「迎戰」對手的重要策略,今年起也推動六大項免費,相應於蝦皮開始收費,當然又引起一波「遷移潮」。

[Home]


2017/09/28 2.1.2. 台開揮軍越南 將建智慧城 [ 經濟日報 郭及天]

台開公司董事會昨(27)日董事會決議成立「越南前瞻小組」,由獨立董事李鴻源領軍,其他董事擔任小組成員,要在越南打造「生產、生態、生活」三生一體的智慧園區與智慧城市,不僅連結國際、走出國界,也符合台開永續經營的目標。

台開公司在土地開發與打造智慧園區城市已有50年的經驗,並將台中精密機械園區、豐洲工業園區等打造成為模範智慧園區。

近來有不少廠商向台開反應,由於廠房土地太小,有到國外覓地生產的需求。台開日前應越南企業的邀請,由李鴻源率領公司幹部至越南考察,昨天向董事會報告考察結果。台開為解決廠商未來國際開發需求與提升國際競爭力,經在場全數董事同意通過,決定成立「越南前瞻小組」。

台開董事長邱復生表示,這次到越南考察很多土地,從200公頃到2,000公頃,以2,000公頃土地來說,就是要打造新市鎮的概念,這也是台開最擅長的一部分,計劃從現代化的智慧城市、智慧園區主軸來開發,先規劃至少500公頃做為生產基地及智慧園區,也就是先建廠生產,其他用地再導入外地商業娛樂等生活空間,打造「生產、生態、生活」三生一體的智慧城市,希望輸出技術並創造價值,成為越南工業區與智慧城市模範。

台開「越南前瞻小組」由李鴻源召集,其他董事分別擔任法令、資訊技術、資金、市場面、工業結構等各面向的資訊整合。李鴻源表示,越南約有9,000萬人口,平均年齡僅27歲,相當年輕,在開發中國家頗具優勢,且需土地開發、工程技術、智慧建置等各種基礎建設的建置與升級。台開指出,越南為極需要開發建設的國家,未來30年將會是經濟成長最快的地方,在越南進行土地開發打造智慧城市新市鎮,將是一個相當好的契機,台開可以將最佳典範、最佳技術、國際標準、國際夥伴經驗都在越南實現。

台開善用開發經驗 永續經營

台開前進越南評估商機,台開表示,日本、南韓、中國大陸、台灣部分廠商都已前進越南市場,台開未來前進越南,也將以長期土地開發與各項技術的建構與轉移,如同早期台灣農耕隊對許多友好國家的農耕技術輸出。

台開集團董事長邱復生表示,台開與丹麥BIG、英商ARUP(奧雅納)、日本隈研吾、日本?村健博士等國際建築團隊合作,建立智慧城市和國際標準的專業經驗技術,加上台開有豐富的土地開發與智慧城市建置經驗,最重要是如何將技術與資源輸出,達到永續經營。

台開將台中精密機械園區打造成「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之國際級優質園區,英商ARUP公司結合自然景觀元素,運用風光水綠塑造生產、生態、生活、休閒環境,透過人文、科技、生態觀念,使園區成為兼具效率的生產環境,以及永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產業園區,目前有137家廠商,就業人口 21,150人,年產值約1,073億元,是台灣與全球首要的工具機與機密機械園區重鎮。

邱復生表示,台開在智慧城市上以創造新時代、未來新生活型態為目的,「永續享樂主義」包含綠建築、環保、預防醫學及抗衰老,透過4D設計、數位高科技、差異化和多元化的經營理念,為土地注入新價值,特別會引入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打造智慧城市。

邱復生說,智慧城市包含三個重要元素,第一個是感知網路、第二是連結世界、第三是連結夢想。

透過虛擬空間、醫療與娛樂、休閒健康,形成樂活、分享、冒險及心靈的場域。設計包括無線網路環境、全部用數位管理等。

[Home]


2017/09/28 2.1.3. 智邦目標價 外資喊115 [ 經濟日報 黃晶琳、簡威瑟]

隨著AI人工智慧、自動駕駛、物聯網需求,帶動全球網路網路資料中心持續擴充,且持續建設,外資看好,資料中心需求將推升智邦(2345)旗下雲端資料中心用交換器產品訂單,目標價喊到115元。

智邦昨(27)日上漲3.5元,收95.4元,成交量11,451張。

智邦今年以來受惠雲端資料中心交換器訂單帶動,累計前八月營收230億元,年增26.3%,累計上半年稅後純益10.98億元,年增55%,每股稅後純益2.36元。

智邦旗下產品包含企業用網路交換器、雲端資料中心交換器、無線網路設備以及智慧家庭產品。

近年網路業者積極建置雲端資料中心,同時一改過去跟品牌設備廠商採購模式,轉為直接跟製造廠商採購。而智邦近年積極搶攻雲端資料中心交換器訂單,並以白牌方式接單,直接打進客戶供應鏈,也搭上雲端資料中心商機。亞系外資研究報告指出,近年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及物聯網等需求提升,推動全球資料中心擴充及持續升級的趨勢可望持續延伸到2020年,其中100G交換器需求快速成長。

[Home]


2017/09/28 2.1.4. 智慧音響、語音助理推動MEMS麥克風需求 菱生封測訂單旺 陸廠價格競爭成考驗 [ 電子時報 何致中]

隨著人工智慧(AI)話題火熱,全球消費電子產品向AI轉蔚為趨勢,供應鏈業者看好只要智慧音響、行動裝置語音助理等需要聲音輸入的需求不墜,微機電(MEMS)麥克風就有市場。如菱生攜手應美盛(InvenSense)深耕MEMS麥克風許久,除了打入智慧型手機龍頭品牌供應體系外,更新增國際NB大廠MEMS麥克風訂單,估計未來1~2年內需求大爆發。

菱生今年營運有三大成長動能,除了MEMS麥克風外,尚包括華邦電、旺宏NOR Flash封測訂單,以及環境光感測器(ALS)、近接感測器(PS)封測需求,推動老牌封測廠菱生今年營運相當亮眼,第4季也可保持旺季水平。

由於MEMS封裝具有半客製化特性,製作也相對較於複雜,熟悉菱生業者表示,與客戶的合作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過在智慧型手機、行動裝置、NB、助聽器等終端產品上,MEMS麥克風需求持續看增。MEMS重力感測器(G-Sensor)、光學防手震感測器(OIS)、壓力計等等,隨著智慧型手機搭載MEMS越來越普及,也有利於講究量能的MEMS封裝廠菱生。

熟悉菱生業者表示,一般說來MEMS封裝會提前傳統旺季約一個季度,今年第2季營運表現佳,NB客戶使用MEMS麥克風用量增加,配合智慧型手機龍頭品牌持續出貨,MEMS麥克風封測還是菱生今年主力。3D感測部分,熟悉菱生人士則抱持較保守說法,但是光學的ALSPS需求確實提升。

熟悉菱生人士表示,看好明年華邦電將擴產NOR Flash,持續推動封測需求。而由於今年採用OLED面板手機需外掛NOR Flash,加上遊戲機大廠任天堂(Nintendo) Switch熱銷,持續追加訂單,華邦電、旺宏等NOR Flash業者產能幾乎都已經滿到2018年,在傳統的記憶體封測領域,菱生也是產能滿載。展望後市,熟悉菱生人士認為,第34季營運可望不亞於傳統旺季的第2季,今年的營運表現相當不錯。

不過,亦有MEMS封測業者指出,事實上,MEMS麥克風封測價格競爭相當激烈,已經有不少大陸業者搶入,這也是日月光等台系封測龍頭較少著墨MEMS麥克風市場的主因。但整體來看,未來的光學MEMS封裝將會是一大趨勢,封測業者看好人類五感的感測器需求將會大爆發。

熟悉封測業者指出,如AI時代,使用語音辨識的需求只要不墜,如家電等等,都有機會導入更多語音助理的智慧化功能,MEMS麥克風需求量可望大增,估計這一兩年都可望期待爆發潮。而建構AI時代一大主力的自駕車等概念,更是各種MEMS感測器的應用方向,特別是封裝難度高的光學MEMS封裝,而由於車用電子感測器必須極度考量安全性,甚至需要兩套感測器互相支援。3D感測則是在智慧型手機上光學MEMS感測器的加值應用,市場高度關注iPhone X Face ID後續接受度。


供應鏈業者看好只要語音辨識的需求不墜,MEMS麥克風就有市場。圖為Amazon Echo Dot

[Home]


2017/09/28 2.1.5. 三星、樂金將投資92億美元 發展新一代行動電話與家電 [ 電子時報 陳柏蓁]

三星與樂金將大規模投資智慧家電、行動電話相關技術研發,南韓政府也以擴大人才培育計畫給予支援。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宣布在2020年底前投入10.5兆韓元(92億美元),將物聯網(IoT)、大數據(Big Data)、人工智慧(AI)、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VR/AR)等技術應用到家電產品及智慧型手機。南韓政府樂見民間積極投資,將擴大相關人才培育支援計畫。

據韓媒Digital Times報導,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MOTIE)日前舉辦行動電話及家電業者座談會,出席的三星與樂金表示,2020年底前將投資10.5兆韓元發展工業4.0相關的各項技術,提升南韓研發能量,擴大任用優秀人才。

投資內容預計有6兆韓元將用於開發物聯網家電及開放式物聯網平台、建立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智慧家庭服務;2.5兆韓元將發展AIVR/AR技術,並應用在新一代行動電話領域;智慧車輛等新興事業也將投入2兆韓元。

三星光州工廠、樂金昌原工廠皆生產家電產品,目標將高檔家電的生產比重提高,由目前約70%提高到2020年達80%以上,並且擴大與協力廠商共生成長。2017年三星將支援1,000家協力廠商建立智慧工廠,並組成任務小組長期提供業者多方諮詢。

樂金將對協力廠商免費開放專利共用,協助開發技術與商業化,同時提供品質、研發、經營方面的教育訓練。樂金將擴大首爾麻谷科學園區,並在昌原建立家電研發中心。

南韓政府對民間企業積極投資表示肯定,將擴大相關人才培育事業。2017年產業專業人力能量強化事業的預算為636億韓元,2018年經費將增加800億韓元;產學研合作的物聯網教育支援事業規模也將從20171,500人增加到20183,000人。

南韓政府也計劃提高2018年物聯網家電技術研發預算,並增加VRAR等未來新產業的相關經費編列。

[Home]


2017/09/28 2.1.6. LINE也推智慧音響 再度挑戰世界第一 [ 電子時報 范仁志]

日本即時通訊軟體大廠LINE曾想爭奪社群網站與即時通訊軟體業界的世界第一寶座,但在2014~2015年面對現實而放棄,從擴大市佔率轉向強化營業基礎方向發展,並開發多種事業;而現在LINE希望藉由自有人工智慧(AI)技術Clova,與AI音響WAVE,重新挑戰世界第一寶座。

LINE20176月起接受消費者訂購WAVE,目前先行款已經到達消費者手上,並有了初步回饋,即差強人意。

據日本媒體Trendy報導,WAVE的語音辨識功能有待加強,想要播放音樂時,得明確講出歌曲名稱,或是歌手姓名,且前提是操作介面需要加入付費服務LINE Music;如果不使用LINE Music,而是透過藍牙播放智慧型手機內的音樂,聲量會變得相當小。至於Clova與使用者的互動,則是經常出現牛頭不對馬嘴的狀況。

SankeiBiz網站報導,LINE董事舛田淳表示,購入WAVE先行版的消費者,等同於一同加入開發工作中。雖然先行款WAVE的功能尚不完整,語音辨識功能也還在發展中,但只要持續使用,並執行軟體升級,性能就會愈來愈完善。

至於WAVE的優點,舛田淳表示,和亞馬遜(Amazon)等美國IT巨擘的AI音響相比,WAVE能透過LINE做到全方位指令操作,例如透過LINE操作命令WAVE控制家電等。

且許多日本企業已經開始使用LINE帳號,例如物流業者,在此情況下,使用者可以透過語音對WAVE下達命令,指定宅配業者的送貨時間,實現跨領域的應用。

雖然有些分析者認為,AI音響可能很容易過氣,但是舛田淳表示,WAVE的前景就和昔日的LINE一樣,最初不具電話和圖章功能,可是持續改進,提供多樣化的服務。

舛田淳表示,雖然LINE積極行銷WAVE,但更重要的,是與WAVE連接的雲端服務和AI;目前全球企業都在競爭誰的AI學習資源最豐富,舉凡亞馬遜、Google、騰訊、百度等皆是如此,LINE曾經透過通訊軟體在全球崛起,未來也希望能有所斬獲。

做為智慧家電主要控制介面之一的AI音響,由於搭配AI後,可以當成家電甚至住宅主管系統,目前算是熱門家電產品之一,雖說還需搭配智慧家電才能發揮機能,但在家電市場的後續發展,特別是原本就是通訊相關廠商LINE推出的WAVE,值得觀察。


LINE
放棄在即時通訊軟體市場世界第一夢想,現在想藉AI音響WAVE爭奪家電世界第一

[Home]


2017/09/28 2.1.7. 微軟Excel將引進AI技術 推測用戶輸入訊息的關聯性 [ 電子時報 蕭菁菁]

微軟Excel將添加機器學習功能,辨認用戶輸入的各種資訊關聯性。

微軟(Microsoft)最近宣布Excel將引用人工智慧(AI)輔助,使其變得更聰明,不僅了解用戶輸入的訊息,必要時還會從網路拉出額外訊息。

日常生活中AI已經無所不在,微軟不斷強調希望透過AI來改善人們生活,而不是扼殺就業機會,最近微軟宣布在Excel試算表軟體添加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工具,讓Excel更有效率地管理資料。

Excel用戶可輸入機器學習模式來分析資料,程式會自動辨識各種項目如公司名稱、地點,並且引用微軟的Bing API來顯示其他額外的資訊,例如股價和市值等。機器學習模型也會透過不同的狀況來推測未來的銷售數據,或參與軟體即服務(SaaS)分析工具。

這也意味著,當用戶輸入資訊時,Excel會試著了解用戶資訊之間的連結,例如這些字代表公司、地名或人名,而不是只會判定是數字或內文。

微軟Office部門總經理Jared Spataro接受TechCrunch採訪時表示,Excel一向擅長數字,用戶也可輸入內文和使用條件格式等輔助方式,現在添加新的點子,要讓Excel可以辨認數據的類型。除了了解用戶輸入訊息之外,未來Excel也會從讀取其他資料,並自動讓這些資料視覺化,但Google Sheets已經具備這樣的功能。此外,Excel也可以接受開發者使用第三方的JavascriptAPI

[Home]


2017/09/28 2.1.8. 美國監管單位反對 四維圖新取消HERE投資計畫 [ 電子時報 蕭菁菁]

由於受到美國監管單位的阻撓,大陸四維圖新領頭的投資者決定取消入股HERE Technologies計畫,與美國國家安全相牴觸而告吹得大陸投資案又添一樁。

四維圖新發布聲明表示,參與HERE股權收購的投資者還包括騰訊、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原定買下HERE 10%股權,但未能獲得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同意。

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是跨部會組成的小組,任務是審核外國對美國企業的收購案,包括少數非控制股權。由於HERE在芝加哥有一些業務,因此美國有權審查該交易。

雖然交易失敗,HERE表示仍計畫繼續與四維圖新、騰訊合作,共同在大陸和其他市場銷售數位地圖和定位服務。

彭博(Bloomberg)報導指出,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美國安全監管單位的管轄範圍相當廣泛,甚至可以讓亞洲投資者對歐洲企業注資的交易觸礁。過去美國也曾阻止至少一件類似的交易,在川普(Donald Trump)的主導下,美國政府對大陸收購計畫的警戒心更是進一步提高。

美國特別擔心大陸半導體發展,因為北京當局可能透過此來取得商用和軍方應用的技術。此外,任何可能讓大陸連結美國公民和金融網絡的交易也會引起高度關切。

例如,陸資投資者收購Lattice Semiconductor計畫曾3度試圖在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闖關,但最近已正式被美國政府拒絕。此外,201612月美國前任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也封殺了一樁陸企收購德國半導體設備供應商Aixtron SE的計畫,因為Aixtron在加州有一些營運。

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也曾有阻撓少數股權收購的前例,2016年大陸清華紫光收購威騰電子(Western Digital)15%股權,在該委員會確定對此交易有管轄權後,威騰決定終止交易。

目前還等著通關的其他陸企投資案,包括螞蟻金服以12億美元收購MoneyGram International、泛海控股以27億美元收購Genworth Financial等。

[Home]


2017/09/28 2.1.9. 2027年前AI市場規模估將暴增逾43 [ 電子時報 蕭菁菁]

人工智慧(AI)應用越來越廣泛,潛在商機不容小覷,研究機構推測2017~2027年間,AI市場規模將暴增43倍,其中佔最大部分,也是成長最快速者為深度學習。

Future Market Insights預測,2027年前AI市場銷售將由2017年時的117億美元增至5,162億美元,換算之下年複合成長率(CAGR)46.1%

其中,銀行、金融服務和保險(BFSI)領域AI銷售CAGR48.6%,將由目前的3.81億美元增至161.52億美元。健康照護方面的銷售將由1.32億美元增至56.94億美元,CAGR 45.7%

零售市場銷售預估增長46.5%,由1.64億美元增至75.12億萬美元。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領域估計由4.75億美元增至262.31億美元,CAGR 49.3%。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銷售由2.78億美元增至127.79億美元,CAGR 46.6%。硬體銷售由4.84億美元CAGR 43.9%,成為183.73億美元。

若以市場區分,北美AI市場銷售估計將由3.19億美元增至133.62億美元,CAGR 45.2%。不含日本的亞太地區(APeJ)2.52億美元增至132.96億美元,CAGR 48.6%

根據報告,全球AI市場支出多數來自於包括Google、微軟(Microsoft)FacebookIBM、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英特爾(Intel)等科技巨擘,InfosysWiproSaleforceIPsoft對此也不遺餘力。

這些市場要角的策略各有不同,主要是著重在透過增加創新支出來開發AI解決方案,以在強化產品組合和加速事業發展。


人工智慧市場潛力無可限量,未來10年銷售將暴增40多倍。

[Home]


2017/09/28 2.1.10. 微軟Brainwave晶片計畫:提升資料中心執行效率 微軟投入Brainwave晶片開發計畫 [ 電子時報 涂翠珊、莊瑞萌]

透過英特爾所提供的FPGA晶片,微軟投入人工智慧專用晶片開發計畫。

為了取得人工智慧發展的優勢,Google率先其他超大規模運算廠商,投入了Tensor Processing Unit (TPU)深度學習專用晶片的研發。而微軟(Microsoft)為提升資料中心內深度學習應用的執行效率,也宣布投入Project Brainwave計畫,仿效Google來開發自家的深度學習晶片。

根據富比士(Forbes)報導,雖然都是人工智慧專用晶片,但微軟BrainwaveGoogle TPU不同的地方在於,它並非專為特定的演算法所設計,而是使用了可在生產後再進行編程的FPGA技術。

透過英特爾(Intel)旗下Altera所提供的FPGA晶片,Brainwave將可比TPU擁有更高的靈活性。在深度學習發展日新月異的初期階段,靈活性可說格外重要。

微軟工程師Doug Burger表示,他們想要透過Project Brainwave打造更大、更具破壞性、更全面的技術產品,而不只是一個端點解決方案。

另外一點與Google不同的是,除了微軟本身的CNTK外,Brainwave還能支援Google TensorFlowFacebook Caffe2等多種深度學習框架。

FPGA的靈活性雖能適應多種應用,但它的性能表現卻差強人意。對此Burger表示,經過調整後,微軟所使用的FPGA在性能上已足以與其它專用晶片匹敵。在運行gated recurrent unit (GRU)深度學習模型時,微軟的硬體可達到近40 teraflop的運算性能,且能在不到1毫秒的時間內完成單一作業。

微軟指出,Project Brainwave是以即時人工智慧為發展目標,其功能在運行而非訓練深度學習演算法。深度學習的訓練牽涉到更密集的運算,需要有大量的資料參與演算法訓練才可能完成。

Project Brainwave暫時只會供微軟內部的人工智慧服務使用,但有可能會在未來透過雲端服務開放給外部廠商。

微軟投入FGPA發展已有好幾年的時間,一開始只是應用在資安及Bing搜尋等領域,而如今微軟則號稱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FPGA建置,為其深度學習發展奠定了札實的基礎。Project Brainwave團隊於2016年開始利用既有的FPGA基礎設施,發展深度學習技術。

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的一個分支,並已開始在科技產業掀起熱潮。不論是語音辨識、影像視覺、翻譯等技術的發展,都有賴深度學習的推動,而其影響已在硬體設施上發酵。除了目前領先市場的Nvidia圖形處理晶片外,Google、微軟,以及眾多新創公司都陸續投入了專用晶片的開發,以順應這股最新潮流。

微軟BrainWaveFPGA技術 提升平台彈性

對於微軟(Microsoft)等身兼超大規模運算與雲端服務業者的廠商而言,統一的深度學習平台將有助提升作業效率、降低所需的資本及營運成本。然而隨著摩爾定律放慢腳步,業者不得不針對特定工作負載使用專門化的硬體,才能使空間與功率運用達到最佳化。微軟BrainWave深度學習平台採用AlteraFPGA技術,即是看準了FPGA系統良好的延展性。

微軟Research Next實驗室研究員Eric Chung表示,推動語音、影像辨識以及查詢服務的深度神經網路(DNN),嚴重受制於成本、功耗以及延遲問題。而DNN的複雜度與規模成長,已不是一般商用CPU所能應付,因此才出現了許多新的處理技術。

根據The Next Platform報導,微軟透過BrainWave將混合了Xeon 處理器與Altera FPGACatapult V2伺服器平台,變成了不同於深度學習ASIC或硬DPU的軟DPU

DPU雖有很高的效率,但只能使用特定的框架以及資料類型,因此無法應付不斷變動的深度學習發展。反觀以FPGA技術為基礎的軟DPU,則能視需求調整功能,以及數學的精度與類型。

以往大家會認為軟DPU的效率及性能不及硬DPU,但微軟選擇充分利用FPGA在靈活性上的優勢,針對不同的應用需求調整微型架構。如此不僅拉近了軟DPU與硬DPU間的差距,某些時候軟DPU的表現甚至更加優異。

微軟號稱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FPGA雲端架構,對FPGA的投資也是所有雲端業者之最。微軟Catapult上所有CPUFPGA資源除了可供BrainWave深度學習任務使用外,也能用來執行其他類型的工作負載。不過BrainWave仍是其FPGA架構最主要負責的工作。

由於Catapult平台的FPGA直接與微軟Azure網路相連,Azure內的任何處理器都可利用FPGA執行DNN,完成推論(inference)工作。

Chung還指出,由於硬體加速成效非常明顯,如果將CPUFPGA一對一配對,CPU的速度將無法跟上,因此微軟可將CPU超額分配給FPGA,藉此使資料中心達到更佳的使用率。

BrainWave的主要目標,是將CNTKFacebook CaffeGoogle TensorFlow等框架訓練完成的DNN模型,轉移至Stratix VArria 10Stratix 10 等微軟伺服器所使用的FPGA平台上執行。

由於深度學習就是線性代數運算,因此BrainWave的軟DPUGoogleTPU一樣,都是由矩陣向量單位所主導。微軟Research Next資深硬體工程師Jeremy Fowers指出,BrainWaveDPUFPGA架構規模可擴充100萬適性邏輯模組(ALM)以上。此時,單一SIMD指令在一個週期中能夠執行超過13萬個浮點作業。

此外,BrainWaveDPU可使用單執行緒C程式模型進行調整,而非FPGA常用的RTL,且其編寫在FPGA邏輯閘的指令集具備了矩陣向量乘法、非線性啟用、卷積(convolution)、嵌入等DNN偏愛的功能。

BrainWaveDPUStratix V D5上以255 MHz16位元整數格式執行推論時,運算能力可達1.4 teraop,若換成8位元整數格式,則可提升至2 teraop;採用微軟專利的MS-FP9MS-FP8格式時,可分別達到2.7 teraop4.5 teraop;使用最新的Stratix 10 280 FPGA執行BrainWaveDPU,更可達到90 teraop的頂級性能。

支援深度學習系統 微軟開發Brainwave AI硬體

自從2017年初Google推出Tensor Processing Unit(TPU)客製化硬體,讓機器學習模型做出預測速度加快後,日前微軟(Microsoft)也不甘示弱,同樣針對機器學習模組推出新系統Project Brainwave。由於該硬體採用現場可編程閘陣列(FPGA)來加速深度學習速度,預計將帶給TPU不小壓力。

InfoWorld報導,微軟宣布的Project Brainwave硬體可支援多種被廣泛使用的深度學習系統。Project Brainwave也涵蓋TPU許多相同目標,包含加速從機器學習模組的預測。Brainwave是在Azure大規模使用現場可編程閘陣列(FPGA)來加快許多運算,例如網路處理與機器學習。

微軟也指出,對於開發人員利用Brainwave進行深度學習所需的工具,Brainwaveu可支援Google TensorFlow與自家的Cognitive Toolkit,而且還會支援更多其他產品。

Brainwave是將利用上述架構生產的現有模組轉換成1種可用在微軟原生晶片的格式,不過,評論指出,有關移植現有模組時會產生多少瓶頸尚不清楚。

微軟表示,使用專屬晶片可讓Brainwave速度增快超乎預期,其FPGA是直接連結至資料中心網路,讓深度神經網路與專屬FPGA更緊密連接。該公司認為,上述高吞吐率的設計,可更容易打造即時執行的深度學習應用程式(App),無需長時間的離線訓練期。

微軟也表示,目前已利用不同方式使用FPGA來進行預測,深度學習預測可藉由犧牲準確度來增快速度,Brainwave FPGA可依據特定問題的需求,從不類型數據、高或低精準度加以選擇。

[Home]


2017/09/28 2.1.11. 福特攜Lyft 合作測試無人車 [ 工商時報 陳穎芃]

福特汽車周三宣布將和美國叫車服務業者Lyft合作測試自駕車,未來提供一般車輛及自動駕駛車輛加入Lyft車隊。這項合作不僅是傳統車廠與科技公司異業結盟最新一例,也透露福特為了追趕產業趨勢不惜和對手通用投資的Lyft合作。

福特自動駕駛部門副總裁馬拉克比(Sherif Marakby)周三表示:「在我們確認自動駕駛技術安全無虞並獲得用戶正面回饋之前,不會隨意提供無人車做為載客工具。」

他表示福特會先為Lyft提供人類駕駛的一般車輛,日後完成所有測試後才會進一步提供自動駕駛車輛做為Lyft載客工具。除了無人車測試之外,兩家公司也將合作研發軟體,讓福特無人車能和Lyft叫車應用程式連線。馬拉克比表示:「未來時機成熟時,福特無人車將和Lyft司機團隊相互搭配,讓Lyft在叫車人數暴增的尖峰時段能維持平價且及時的載客品質。」福特新任執行長哈克特(Jim Hackett)在8月曾表示,公司正在評估未來4年如何發展全自駕車輛,並預備在近日發表事業改革計畫,因此周三宣布和Lyft合作被外界視為福特追趕自動駕駛趨勢的最新策略。

由於Lyft先前獲得通用投資5億美元,且通用指派一名高層加入Lyft董事會,因此這次Lyft和福特合作格外引人關注。通用去年曾表示,今年將和Lyft合作發展自駕計程車,但Lyft發言人強調公司與通用之間並未簽訂獨家合作協議。

Lyft而言,擴大合作對象有助公司加速發展無人車載客服務,以免被對手優步(Uber)搶得市場先機。Lyft為了充實無人車軟硬體實力,近日除了和Alphabet旗下自動駕駛技術開發商Waymo合作,也拉攏塔塔汽車旗下品牌積架路華(Jaguar Land Rover),以及Drive.aiNuTonomy等新創科技公司。

[Home]


2017/09/28 2.1.12. 華為任正非: AI投資正泡沫化 逆勢加碼投資人才 [ 工商時報 楊日興]

雖然陸手機大廠華為曾有「3年超蘋果,5年超三星」的豪言,但其創辦人兼總裁任正非近日指出,華為從來沒想著怎麼擊敗其他企業,樂於當個跟在他人旗幟後方的站隊者。同時,對於華為大力發展的人工智慧(AI)領域,任正非稱,在AI泡沫、投資見頂下跌時加碼投資人才,壯大華為AI戰隊。

華爾街見聞報導,華為近日在旗下公眾號刊載任正非在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座談會上的內部講話。任正非對於華為AI的發展方向、與競爭對手的關係有諸多闡述。

當前AI正值起飛階段,但任正非認為,社會對AI的投資正在泡沫化,華為應當在這個投資拋物線見頂轉跌時抓住機會進入,及時招攬社會中優秀人才。

對於延攬人才,任正非指出,華為應當要敞開一個很大的人才喇叭口,不能只招資訊、電子類學生,生物學、牙醫等有意願者都應當接納,相信他們帶來的思維方式能使華為AI更成熟。同時,也要支持專研基礎理論的科學家,就算他們鑽研的理論難與實務掛鉤,也要給他們體面的收入。

任正非表示,華為在發展AI的道路上不能偏軌,AI研發的中點一定要和華為主航道業務有關,在主航道內都可以加大投入。此外,要盡快將AI用於實際項目,對內要用AI改善公司治理,簡化繁雜勞動、程序,提升效率和競爭力。

對於競爭對手如思科、蘋果,任正非指出,華為要多交朋友,關於華為推翻別家企業都是網路上的胡說八道。他稱,當初聽到思科要收購愛立信的消息很高興,又說蘋果手握龐大現金,應當積極合併其他公司成就霸業。有人在前高舉旗幟,華為為何不能跟在後頭走?

任正非稱,華為要集中精力在主業務上,並持開放態度和其他領域最好的廠商合作。而當今美國還是軟體最強國,華為要在美國加大人才投入,將諾亞方舟實驗室前哨部隊放到美國等地。

[Home]


2017/09/28 2.1.13. 阿里發布新系統AliOS 主攻智慧車、互聯網 [ 工商時報 楊日興]

大陸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再一次加大在汽車以及物聯網(IoT)領域的投入。阿里巴巴昨(27)日宣布,升級操作系統,並發布面向智慧汽車、IoT領域的全新操作系統AliOS,並整合原有的YunOS行動端業務。

雷鋒網報導,阿里巴巴將持續增加IoT領域投入,期望透過AliOS系統達到其品牌口號「驅動萬物智能」的成效。

阿里巴巴資深副總裁、AliOS總裁胡曉明表示,汽車是AliOS驅動萬物智慧的開始,將與更多汽車產業鏈夥伴共同推動汽車業的智慧轉型,相信不久後不智慧的汽車也會如同非智慧型手機,成為古董。AliOS將定義一個不同於PC和行動時代的IoT操作系統。

阿里巴巴自2010年開始投入新操作系統研發,2014年正式進入汽車操作領域。報導引述阿里巴巴內部人士稱,此次動作主要為整體品牌升級,將原有的汽車研發業務、IoT業務、YunOS業務等,整合為AliOS

阿里巴巴在智慧汽車領域多有著墨。2015年阿里巴巴和上汽集團共同成立合資公司斑馬網路,為汽車行業提供互聯網汽車整體解決方案。去年7月,阿里和上汽合作推出全球首款互聯網汽車,隨後並陸續發布多款新作。

市調公司Gartner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IoT設備數量將達到84億,較去年的64億增長31%。消費領域依然是目前IoT設備的最大宗,今年IoT設備數量為52億,占總設備63%比率,其中,消費者使用最多的IoT設備,除了智慧電視和數位機上盒之外,便是汽車。

[Home]


2017/09/28 2.2.1.1. 科技大廠再戰智慧眼鏡 強力引爆市場起飛 Google轉攻企業市場奏效 眾廠醞釀跟進 [ 電子時報 李立達]

眾廠紛加入智慧眼鏡戰局,可望帶動新風潮,並拱大市場規模。

儘管Google3年前推出智慧眼鏡Google Glass,因為價位昂貴、缺乏關鍵應用且觸及隱私,從眾人一片看好聲中直線墜落,連帶讓智慧眼鏡市場起飛的美夢破碎,2017Google再度推出Google Glass 2,鎖定企業市場奏效,加上微軟(Microsoft)將於10月推出HoloLens新品,以及蘋果(Apple)Facebook、亞馬遜(Amazon)等亦傳出將加入戰局,可望帶動新一波智慧眼鏡風潮,並快速將智慧眼鏡市場拱大。

Google2014年推出Google Glass時,曾一度被業界視為將取代智慧型手機的劃時代產品,然因Google Glass售價高達1,500美元,缺乏殺手級應用及適當的銷售管道,加上Google Glass搭載相機引發隱私權爭議,包括電影院、酒吧等業者紛禁止客人配戴Google Glass,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供應鏈業者表示,面對Google Glass的前車之鑑,此次Google Glass 2捲土重來,Google決定不走一般消費大眾市場,轉而鎖定企業應用領域,陸續找了50多家企業先行試用,透過波音、DHL快遞及GE等公司的成功使用經驗,Google在航空、物流及工業等不同應用領域,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及合作夥伴,並等到時機成熟之後才對外公布。

Google的作法讓Google Glass 2找到新的出路,不僅避開隱私權的疑慮,還能與現在最夯的工業4.0結合,讓生產更有效率,加上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等環境發展漸趨成熟,寶可夢(Pokeman GO)等遊戲風行,帶動VRAR應用快速發酵,更是智慧眼鏡市場的重要推手。

微軟則是結合各家OEM廠,將於10月推出混合現實(Mixed RealityMR)HoloLens新品,加上包括蘋果、Facebook、亞馬遜等都傳出將推出AR智慧眼鏡產品,凸顯全球科技大廠逐漸關注此一市場,後續可望有更多廠商加入,預期將帶動新一波風潮,快速將智慧眼鏡市場拱大。

不過,儘管智慧眼鏡市場即將蓬勃發展,然硬體產品不是重點,各應用領域的解決方案,才是智慧眼鏡市場有效擴大的關鍵環節。

長期耕耘智慧眼鏡市場的佐臻董事長梁文隆指出,近期詢問智慧眼鏡產品的客戶如雪片般飛來,且客戶來自於各種不同應用領域,包括中鋼、台塑及大陸中船重工、中國電網等重工業,還有來自京東方、華為、偉創力等電子製造大廠,以及各種智慧城市應用領域的客戶。

業者認為工廠設備檢修是智慧眼鏡在工業應用最常見的使用場景,製造軟體大廠PTC看好AR在製造業的應用,透過旗下AR軟體開發平台Vuforia,與合作夥伴搭建AR應用平台。PTC合作夥伴Index AR Solution執行長Dan Arczynski便指出,導入AR在營運損益表上看到最明顯的效益,將是在人事成本降低。

目前在高度複雜的產業如航太或造船等產業,人事訓練通常是最耗時且花錢的項目,卻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若能透過導入AR輔助應用,將可減少人事訓練項目支出,由於導入AR的投資有限,相當具有成本效益,愈來愈多業者考慮將AR應用延伸至教育訓練、行銷活動等不同領域。

一般企業在進行維修、教育訓練或行銷活動時,大多數情景需要操作雙手,此時智慧眼鏡便成為最佳載具,業者認為智慧眼鏡最大特色是可釋放雙手,直接透過語音或手勢操作,且當使用者察覺環境變化,不論聲音或影像,臉部通常會同時轉至該方向,眼鏡視角是最直覺的方向操作。

 

[Home]


2017/09/28 2.2.1.2. Apple Watch 3銷售動能攀升 Micro LED能否成為蘋果下一波亮點 [ 電子時報 韓青秀]

蘋果(Apple)年度重頭大戲日前正式對外亮相,iPhone X的升級固然是市場關注焦點,然而第三代Apple Watch的發表卻也成為意外亮點,儘管首代Apple Watch在當年亮相後的市場迴響並不熱絡,但隨著搭載功能調整及設計改良,Apple Watch後勢似乎正醞釀看漲,更令人期待著是,下一代Apple Watch若能改善耗電問題,無疑將能更快速推升其市場接受度及強勁銷售表現,而Micro LED的優勢是將可能帶來新世代硬體創新的顯著成效。

雖然新款Apple Watch和既有機種沒有太大差別,第三代Apple Watch最大亮點無疑是透過內建的eSIM晶片新增LTE連網功能,這使得Apple Watch將不需要透過iPhone便可獨立連網、打電話或播放Apple Music音樂,這也意味著Apple Watch在新一代產品功能強化與介面操作修正中,都朝向將Watch作為完全獨立行動裝置的方向,隨著蘋果現已成為全球智慧手表的市佔龍頭,預計2018年全年出貨規模將來到2,000萬支。

不過耗電量卻仍舊成為Apple Watch的致命傷!雖然蘋果標榜Apple Watch 3的電池續航力高達18小時,顯示新款的待機時間及充電效能已較前代產品有所改善,但根據資料顯示,若透過iPhone的個人熱點上網,將可以連續通話3小時,但當Apple Watch要透過LTE上網通話時,將會快速耗盡電力,其電池續航力只剩下1小時左右。

Apple Watch搭載功能漸趨複雜,解決螢幕耗電的問題也更顯急迫,Micro LED具有低功耗、高解析度、反應速度快、超省電等特性,其功率消耗量約為液晶面板的10%OLED50%,且在同樣自發光的OLED螢幕下,亮度比其高30倍,以此來看,在無須增加外觀厚度下,Micro LED可能將是最能改善Apple Watch耗電問題的解決方案,因此先前市場也一度揣測Micro LED技術有可能在2017年下半導入於Apple Watch,然而樂觀的期待顯然是落空了,甚至近期還傳出蘋果進度可能延遲的消息。

蘋果從2014年證實收購Luxvue,並取得多項Micro LED專利技術,特別是布局於Luxvue的巨量轉移技術,到了20172月,蘋果更透過Luxvue取得了Micro LED螢幕上識別指紋的功能專利,因此在手機取消指紋識別模組後,未來將有可能整合此一功能至Micro LED螢幕上,顯示蘋果似乎仍持續著墨於Micro LED技術,市場也透露,蘋果至今已先後向LED磊晶廠採購了千餘片磊晶,可能進行研發測試,或低調小量試產,但近幾個月來蘋果龍潭廠的運作卻有轉趨沉寂的跡象。

近期不少業界人士私下傳出,蘋果的Micro LED量產進度似乎面臨瓶頸,甚至傳出Lexvue在巨量轉移的良率出現卡關,而原本位於龍潭的蘋果Micro LED秘密研發基地雖然仍有運作,但據傳有部分人員在收到總部秘密指令後已低調離開台灣,更令業界霧裡看花。

雖然近期台灣廠商如錼創等規劃於第4季進入Micro LED試量產,但如何發展標準化製程進而達到低成本、高良率的目標,仍有存在許多難題與考驗,業界普遍認為,依照蘋果的龐大資源及供應鏈支持,其Micro LED推動進程應是遠超過其他小型新創公司,因而也有相關業者認為,樣品展示對蘋果來說應該已不是問題,而蘋果內部人員從龍潭轉移至其他國家,有可能是為了其他量產環節進行準備。

蘋果是否考慮將進一步推動Micro LED轉進量產,或許目前仍存在許多變數,但可見的是,許多設備廠商正陸續推出相關製程機台,例如MOCVD設備廠Aixtron看好Micro LED市場趨勢,日前推出了AIX G5+C設備機台,聲稱其波長均一性達到在±1nm,缺陷顆數也在1020顆,生產面積可達到8吋以上,由相關供應鏈的隱然成形也意味著Micro LED雖然存在技術瓶頸,但也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目前業界普遍認為,Micro LED在提升巨量轉移的良率與準確度後,其終端應用發展的第一階段將可能出現在利基型中小尺寸產品,例如智慧手表,不僅是由於智慧手表要求相對較少的畫素數和中等範圍的畫素密度,故其晶片和組裝成本也較接近於Micro LED目前發展的狀態,其帶來待機時間延長以及提供戶外環境下的良好可視性是目前LCDOLED面板較難取代的優勢,

雖然蘋果從未宣布過Micro LED技術量產的進度,但如何賦予未來Apple Watch更強大的全新亮點,並徹底解決其待機撐不過一天的尷尬困擾,將不只是為Apple Watch增加了酷炫的噱頭,更能貼近使用者的實際需求,隨著Apple Watch 3的銷售期待升高,或許也將為Micro LED導入終端應用帶來推波助瀾的機會。

[Home]


2017/09/28 2.2.1.3. 與亞馬遜境爭 IMAX也瘋VR [ 工商時報 顏嘉南]

據英國金融時報周三報導,虛擬實境頭罩受限於空間和硬體設備限制,普及率並不如市場預期,科技和媒體業者決定攜手合作,有意在電影院和購物中心提供消費者全新的虛擬實境(VR)體驗,以對抗亞馬遜與網飛的快速崛起。

消費者對虛擬實境頭罩的接受度低於矽谷業者預期,部分原因在於在家體驗虛擬實境需要售價高達數百美元的高階電腦設備,還要有足夠的空間才能有最佳效果。

包括AMCIMAX在內的連鎖戲院,以及VR新興公司Dreamscape ImmersiveThe Void,打算讓消費者享受全新的虛擬實境(VR)體驗,而且花費只比一張電影票再多一點。

曾擔任好萊塢製片和編劇的Dreamscape共同創辦人帕克斯(Walter Parkes)表示:「電影院和購物中心面臨相似的難題,也就是如何吸引客戶上門,特別是他們能在亞馬遜訂貨或是下載內容。秘訣就是提供消費者生動、無可替代的體驗。」總部設於猶他州的The Void,去年在紐約推出以電影《魔鬼剋星》(Ghostbusters)為主題的虛擬實境遊戲後,今年與迪士尼旗下盧卡斯電影公司(Lucasfilm)合作,計劃在加州和佛羅里達推出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的虛擬實境主題遊樂設施。

此外,Dreamscape在最新一輪募資獲得以AMC為首的投資人2,000萬美元投資,雙方計劃在未來18個月,在至多6個地點設立VR體驗中心。

IMAX則結合《星際爭霸戰》(Star Trek)等電影,在紐約和洛杉磯設立自家的VR體驗中心。據市場研究機構IDC統計,全球對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AR)產品的支出,估計由今年的114億美元激增至2021年的近2,150億美元。

[Home]


2017/09/28 2.2.2.1. OLED螢幕加ProMotion整合難 蘋果新iPad Pro恐延遲推出時間 [ 電子時報 張興民]

新版iPad Pro有可能使用iPhone XOLED螢幕,但是否會如同iPhone X一般遭遇生產問題,值得關注。

儘管平板電腦銷量不如過往犀利,蘋果(Apple)仍在2017年推出低價款iPad與新規格10.5iPad Pro,再度炒熱平板電腦市場話題。

然根據The Motley Fool的觀測與推測,新款iPad推出時間逐次拉長,最新10.5吋的iPad Pro的推出時間距離上一代9.7吋款已有15個月之久,與過去iPad/iPad Air/iPad Mini約莫12個月的硬體更新時間有顯著差異。

目前蘋果行動裝置的銷售幾乎仰賴iPhone,在2016年會計年度中,iPhone總出貨量高達2.11億支,然iPad只有4,600萬台,相差甚遠,且售出的iPad中,低價版本比重佔多數,可見iPad Pro的市場接受度仍有待提升,對於蘋果而言,若想維持iPad的銷售水準,除了利用低價版本搶攻市佔外,高價高規格的iPad Pro也得有更好的賣相,方能引起消費者關注。

若以iPhone X使用的OLED螢幕所引發的關注,The Motley Fool認為新款iPad Pro沿用OLED螢幕的機會將大增,可進一步炒熱iPad的市場話題,甚至是拉抬產品售價。不過iPhone XOLED螢幕上所面臨的生產困難,多少也會影響未來新款iPad Pro的推出時間。

The Motley Fool另指出,iPad Pro最令外界驚豔的是ProMotion螢幕技術,其120Hz的高幀率,在播放高畫質影片與遊戲時,有更佳的使用體驗,並為未來的AR內容預作準備,先前也一度傳聞在iPhone XOLED螢幕上部署ProMotion,不過因整合難度太高,最終未能成功實現。若蘋果有意在新款iPad Pro上整合大尺寸OLED螢幕與ProMotion,投產難度可能更高,進一步延遲新產品的推出時間,但相對而言,也可能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除此之外,在蘋果近期發布iOS 11的改版更新後,多少增強iPad的使用體驗。Tech Crunch認為iOS 11iPad的使用體驗上與iPhone些許不同,包含仿Mac OSDock功能區、多工處理與顯示方式、檔案拖放功能,這些新增特點在iPad上顯得更具特色,另外像是新增的「File App,打破iOS2007問世以來未曾設置文件管理員的設定,甚至整合第三方檔案工具如DropboxGoogle Drive的功能,方便用戶管理在iPad上的檔案,這些與iPhone有所不同的功能,讓iPad不管在文書處理或是娛樂體驗上,更具便利性與獨特性,強化與iPhone之間的產品差異性,或許也有助於改善iPad的銷售不斷被大尺寸手機,甚至是iPhone Plus機種侵蝕的現象。

[Home]


2017/09/28 2.2.3.1. Android手機大軍全面強化生物辨識戰力 三星及陸廠猛卡位 與蘋果正面較勁 [ 電子時報 黃詩閔]

全球行動支付商機暴增,人臉辨識、指紋辨識等生物辨識應用掀起風潮,包括蘋果(Apple)Android陣營手機品牌業者紛積極卡位,由於蘋果新一代智慧型手機規格向來會成為各家手機品牌業者的重要標竿,更使得生物辨識應用商機後勢看好,供應鏈業者紛加快投入生物辨識技術研發,預期未來可發揮空間很大。

儘管蘋果iPhone X出貨時程恐遞延,然業界仍看好蘋果還是能夠衝出一定的銷售成績,定價偏高的iPhone X潛在預購需求超過4,000萬支,由於消費者對於iPhone X熱烈期待,使得較早出貨的iPhone 8iPhone 8 Plus市場需求顯得較為平淡。iPhone X新機出貨力道將在第4季放大,2018年上半供給才可望趕上需求。

蘋果iPhone規格向來為各家手機品牌業者的重要標竿。

從新款iPhone產品的定價策略來看,蘋果似乎對自家手機的品牌效應、用戶忠誠度、iOS生態系、軟硬體等有高度信心,無意加入Android陣營手機品牌業者的價格大戰,固守全球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

蘋果新一代智慧型手機中,iPhone X有較大幅度更新,被視為iPhone十週年特別款,iPhone X的設計改變幅度領先iPhone 8iPhone 8 Plus,其取消實體Home鍵、指紋Touch ID,改以3D人臉辨識系統Face ID解鎖功能,蘋果強調安全性將高於指紋Touch ID

iPhone X係透過多個感測器組成的TrueDepth相機,投射3萬個肉眼不可見光點,對用戶臉部進行分析,建置臉部立體測繪圖的影像資訊,解鎖過程則是透過神經網路引擎計算,即使用戶處於低光源環境或化妝,Face ID結合人工智慧(AI),能透過學習準確辨識用戶臉部,成為新機iPhone X最大亮點之一。

Android陣營手機品牌業者在人臉辨識、指紋辨識、虹膜辨識等生物辨識技術的發展腳步也很快,其中,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新一代旗艦大尺寸手機Galaxy Note 8,搭載與Galaxy S8系列相同的生物辨識技術,包括指紋辨識、虹膜辨識、人臉辨識技術,同時提供應用加密,為手機用戶帶來更好的行動體驗。

大陸手機品牌業者亦紛投入生物辨識應用,Vivo推出新機vivo X20,機身設計採全金屬材質,指紋辨識則設計在機身背面,並支持人臉識別功能,因應行動支付趨勢,拉高產品安全性。

大陸另一家手機業者金立為強化旗下智慧型手機的差異化,近年來深耕安全商機,2017年推出M7智慧型手機, 為金立旗下第一款配備全螢幕面板的智慧型手機,配備尺寸約6.01吋、18:9AMOLED面板,為全球首款配備支付安全、數據安全加密雙晶片的機種,用戶在享受行動支付的便利時,也能兼顧安全性,展顯金立對於拓展商務手機市場的企圖心。

[Home]


2017/09/28 2.2.3.2. 品牌手機大軍紛出籠 高低階手機差距再擴大 [ 電子時報 王君毅、茅堍 、范仁志]

隨著中低階手機性價比提升,預料整體高階手機的銷售動能將持續受到擠壓。

對應年底智慧型手機銷售旺季到來,繼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Sony Mobile、蘋果(Apple)等新款旗艦級智慧型手機陸續發表後,其他Android陣營業者不甘勢弱,近期相關手機新品上市規劃也已陸續出爐。對此市場認為,從業者推展新品動態可得,即使近期市場對手機市場的焦點均擺在蘋果、三星等一線品牌業者為多,但其他競品在性價比與相關功能創新上同具競爭力,也讓後續市佔爭奪相關變化的不確定性仍高,但可預期的是,除高、低階手機級距已有更明顯的落差外,隨著中低階手機性價比提升,預料整體高階手機的銷售動能,將持續受到擠壓。

近期手機市場熱鬧異常,手機品牌大廠旗艦級新品陸續上市後,除寄望旗艦手機能衝出新一波的銷量外,對應高額行銷預算挹注高階手機推展,業者也冀望能因此激勵中低階手機銷售同步走揚。

以三星為例,其Galaxy Note 8新品發表後,除首波出貨表現超出預期外,對應中低階市場需求,近期三星在平板電腦與中階智慧型手機的推展上均有新動作出現,除推出新款Galaxy Tab A 8.0 2017平板電腦,售價並壓低到新台幣8,000元以下外,另考量三星型號J7手機熱銷,三星近期也續推新款搭載5.5Super AMOLED螢幕Galaxy J7+中階手機,同時採後置雙鏡頭相機模組設置。

市場認為,第4季三星經由Note系列手機引領,輔以中低階手機新品續推,預估三星手機出貨將可衝出新一波的銷售量能。

此外,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新款旗艦新品V30上市後,預計有助於其站穩美國手機銷售第3的排名外,在台灣市場方面,此款手機預計在11月在台上市,加上近期樂金續有中低階Q6手機推出,且樂金為強化台灣手機市場經營力道,日前也延攬手機業務部門主管加入營運團隊,預計也有助於進一步拉抬樂金整體手機出貨表現。

另外,鴻海入主夏普(Sharp)後,在亞太區手機業務的推展上目前同時有SharpInFocus兩品牌投入,分別專注高階與低階手機市場經營,對應低階市場需求,InFocus的新款A3手機預計10月初推出,且售價並進一步壓低到新台幣4,000元以下,經由高性價比手機上市,外界預期也將拉抬InFocus手機銷量。

再者,HMD Golbal捲土重來,於8月發表新款Nokia 8新品後,近期將陸續在全球25個國家地區推出銷售;另華為在全球手機出貨表現持續上揚,目前僅次於三星、蘋果,成為全球第三大手機品牌廠家後,為在高階手機市場突圍,華為預計在10月中旬在德國發表首款搭載其自行研發且支援人工智慧應用的Kirin 970處理器的Mate 10智慧型手機新品,市場預估對華為整體品牌價值可有新的提升作用。

而小米智慧型手機出貨在第2季逆勢翻揚後,為乘勝追擊,日前小米攜手Google,推出首款支援Android One平台的小米A1智慧型手機外,其新款全螢幕手機小米MIX2也已於日前發表,近期並將陸續拓佔到大陸以外的市場銷售,經由新品續推,市場也預期小米可延續第2季的高成長力道,讓其今年手機總出貨量,已可達近8,000萬支左右的水位。

而手機品牌大軍新品陸續出籠,市場預期,由於此次三星與蘋果iPhone X價格均拉高到新台幣3萬元左右價位,除已讓高低階手機價格層級擴大外,經由其他Android陣營業者續在新台幣2萬元以下的市場補足戰力,預期也將進一步擠壓到高階手機的銷售成長空間。

iPhone 8系列上市後使用佔比遜於前代

資料顯示,蘋果新款iPhone 8系列手機上市首週末使用佔比,遜於前代產品。

蘋果(Apple)新款iPhone 8系列手機已於922日正式上市。先前許多報導都指出,該新款手機開賣時的搶購人潮大不如前。而由調研機構Localytics透過行動互動平台所蒐集到的資料也顯示,該系列手機上市首週末的使用佔比,也遜於前代產品。

資料顯示,至924日美國東部時間下午5點止,iPhone 88 Plus使用佔比分別為0.3%0.4%,僅高於iPhone 40.2%,遠低於20159月上市iPhone 6s19.3%,以及20169iPhone 719.2%

再就近年各新款iPhone手機正式上市後的首週末使用佔比而言,2016iPhone 77 Plus正式上市後的首週末使用佔比分別為1%0.2%iPhone SE0.1%2015iPhone 6s6s Plus分別為1%0.3%2014iPhone 66 Plus則是分別為2%0.3%

雖然整體iPhone 8系列手機上市後首週末的使用佔比僅達0.7%,低於iPhone 7系列的1.2%,以及iPhone 6siPhone 6系列的1.3%2.3%,但由於iPhone 8 Plus手機使用佔比高於iPhone 8,或許可以看出配備有雙鏡頭與較大螢幕的高價Plus手機,愈來愈受iPhone使用者重視(先前Plus系列手機上市後使用佔比均低於非Plus系列手機)

此外,由於蘋果另一新款手機iPhone X要到11月初才會開賣,因此如華爾街日報(WSJ)等媒體都指出,iPhone 8系列手機上市後使用佔比偏低,可能反倒是蘋果的好兆頭。因為這可能意味著,消費者對更為昂貴的iPhone X手機具有強烈興趣,要等到該機上市後才會購買。

iPhone 8系列手機使用佔比外,Localytics報告也顯示出,蘋果最新iOS 11作業系統上市6天後的使用佔比,也遜於前代系統。

資料顯示,至924日美國東部時間下午5點止,iOS 11使用佔比為22%,低於iOS 10正式上市後同期使用佔比的26%,也低於iOS 9iOS 8同期使用佔比的31%28%

Localytics表示,隨著iOS 11現有錯誤陸續獲得修正,再加上iPhone X的上市,預期未來數週iOS 11使用佔比將會持續揚升。

iPhone X高單價雖受質疑 日系組件比例降低競爭力堪憂

日本零組件廠產品佔iPhone比例降低,若iPhone X銷售成績不佳,日零組件業者處境會更艱困。

iPhone問世10年,蘋果(Apple)除推出iPhone 7的次世代機種iPhone 8以外,也公布10週年紀念版iPhone X。雖然iPhone X推出前舉世矚目,但在公布後,據日本經濟新聞(Nikkei)網站報導,日本市場對其999美元價位頗有微詞;而日本電子零組件廠在iPhone X中取得主要零件訂單可能再降低,也讓日本人擔憂。

雖然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率日漸降低,但全球年銷售量接近15億支,其零組件訂單總金額仍不可忽視;其中年銷量超過2億支的iPhone系列,因為都採購高階零件,現在是日本電子零組件廠最重要的單一客戶。

但是,蘋果對日本零組件廠的影響力日增,iPhone零組件成本中日廠產品的比例,據日經報導,首代iPhone金額上約30%是日系產品,到10年後的iPhone X,已經減為一半的15%,縱使首代iPhone總銷量不到1,000萬支,iPhone X銷售成績應能遠遠超越,可是比例降低,對日本電子零組件產業而言,是值得警惕的信號。

日經報導,iPhone系列採用日本零組件降低的原因,有2個重點有。一是技術相對衰退,比方日本領先推出的OLED顯示面板,卻被南韓廠商超越,讓日本手機面板訂單減少;再來是產能不足,如SonyCMOS影像感測器與村田製作所(Murata)的積層陶瓷電容,都因增產太慢導致訂單被搶。

日經指出,接下來日本必須在技術與產能方面都有提升,同時還需要有優良語文能力的行銷團隊,針對廠商需求加強海外行銷,不要因為語文劣勢而對廠商特定需求的反應緩慢,導致其他零組件廠先行因應手機廠需求,讓日廠喪失先機。

蘋果會成為日本電子零組件廠最主要客戶,首先是日本向為僅次於美國的蘋果產品全球第二大市場,導致蘋果與日本廠商關係較良好,而且智慧型手機市場市佔冠軍的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以自產零件為重,蘋果不自產零件,採購時也就以往來密切的日本為重。

但這次iPhone X的系列史上最高單價紀錄,據日經報導,日本社群網站的消費者也紛出怨言,指出性能與價位不成比例,可能不會買;雖然日本要20171027才展開iPhone X預購,現在沒有實際訂單資料,難以預測實情,但現在的日本市場反應,令人擔憂。

假如iPhone 8iPhone X的銷售,都沒有明顯成長,加上iPhone採用日本電子零組件的比例持續下滑,對日本電子零組件產業而言,可說是嚴重的問題。

 

[Home]


2017/09/28 2.2.3.3. 印度十勝節促銷奏效 智慧型手機電商銷售創紀錄 [ 電子時報 蕭景岳]

印度電商業者為慶祝十勝節所舉辦的節慶季告一段落,抑制已久的消費動能在節慶季期間爆發,使智慧型手機出現驚人成長,同時電商商品銷售額也較2016年的十勝節銷售成長4成。

Live MintFinancial Express報導,電商市調RedSeer Consulting25日發布十勝節電商銷售統計報告。數據顯示,十勝節電商商品銷售額從2016年的10.5億美元,今年成長4成至15億美元。

其中,Flipkart為最大贏家,包括其投資的MyntraJabong在內,Flipkart陣營商品銷售額佔比,從2016年的50%成長至58%;而亞馬遜業績雖然優於2016年,但整體銷售額佔比,從32%跌到26%

Flipkart在稍早發布的聲明指出,其於920日至24日間舉行Big Billion Days,在銷售前20小時就售出130萬支智慧型手機,高於印度其他線上及線下業者單日加總銷售,透過Flipkart通路所銷售的智慧型手機比例達7成,另外也有30~35%是剛加入Flipkart的新增用戶。

另一方面,雖然不如Flipkart,但亞馬遜仍可說是成果豐碩。亞馬遜於920日中午到24日舉行Great Indian Festival,在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小米及一加的領頭下,亞馬遜智慧型手機銷售較2016年增加1.5倍,大型家電增加3倍。

亞馬遜印度副總裁Manish Tiwary表示,2017年生活百貨等快速消費財的銷售數雖然成長,但比起來,智慧型手機、大型家電及服飾的銷售額成長對整體業績成長幫助更大,同時其付費Prime會員人數也在Great Indian Festival期間增加逾3倍。

除了印度電商兩大龍頭外,小米也在920日到29日間舉行Diwali with Mi,以提前慶祝於10月中旬到來的排燈節,其中,小米在24小時內就售出100萬支智慧型手機。

小米在節慶季期間的銷售佳績,再次印證印度民眾目前對智慧型手機的偏好。Strategy Analysis4月發布的調查顯示,有26%的人會在購買下支手機時考慮小米,比例高於購買三星電子的12%

在十勝節過後,1018~20日期間印度各地將慶祝排燈節,電商業者可能屆時會再度舉行促銷,而備受矚目的免費4G功能型手機JioPhone已於日前開始出貨,Reliance Jio也指出,600萬支預購訂單將從農村開始出貨,預計1019日排燈節期間會出貨完畢。

[Home]


2017/09/28 2.2.3.4. iPhone趕工 十一只放1天 祭3倍薪 元件廠:10iX交貨量即將超越i8 呈黃金交叉 [ 蘋果日報 王郁倫、林韋伶、陳俐妏、劉煥彥]

產量衝刺

蘋果iPhone 8銷售不如預期熱,市場利空傳言紛至,甚至指iPhone X缺料遭要求暫時停工,對此上游元件廠商否認,反而指上周接獲命令要加速趕工,10月預期iX交貨量就會超越i8,出現黃金交叉;十一長假更得「拼命做」,只放101日中國國慶日一天,其他9天不惜給員工3倍薪水仍要全面趕工。

開賣首周i8表現不如預期,市場又傳iX組裝難度高,面板良率低等利空,拖累組裝廠商鴻海(2317)、緯創(3231)、和碩(4938)股價表現,不過上游聲學元件廠商美律(2439)、康控-KY4943)否認傳言,表示客戶仍下令全面趕工追iX料件,業者表示iX出貨量將於10月超越i8出現黃金交叉。

加班費 「自己吞了」

業者指出,8iX元件投產後,蘋果要求9月加快拉高iX產能拼產量,9月放量後,10月預估iX出貨量會衝高,單月超過i8元件產能,業者坦言10月必須「拼命做」才能趕上蘋果需求量,中國十一長假逢中秋節,但今年預計只能放101日一天,其他9天則給生產線3倍薪水加班趕工。

中國每逢十一長假為連續假期旺季,從101日國慶日放起,中間串連中秋節及六日假期,總計10天,若國定假期加班必須給付3倍薪資,業者坦言只能「自己吞了」為達交貨量全面銷假趕工。

iX出貨延 「不可能」

可成(2474)則表示,無法評論單一客戶銷售狀況,但以可成本身整體的銷售狀況來說,今年都依照原銷售計劃進行,營收表現將會顯著成長;展望2018年不論在手機、筆電以及新產品方面,將持續會承接更多客戶、更多機種、更多出貨數量,營運展望與能見度都樂觀期待。

蘋果iPhone X被傳出延後出貨,10月中才生產,傳言是OLED面板良率欠佳,甚至有分析師指蘋果因此下令暫時不需出貨,對於上述傳言,上游元件業者表示不可能,不僅未接獲減產指令,9iX機種還開始大幅拉高產能,而鴻海鄭州廠9月擴大招工獎金補貼,也與傳言iX減產大相徑庭。

11月放量 衝最高峰

法人認為,蘋果上周下令產能加快轉入生產iX機種,應該與i8預購不如預期有關,而iX預購則傳出佳績,凱基投顧分析師郭明錤預估iX預購衝5000萬支,銷量更勝i8,預估整體配貨量是iX出貨佔比50%i8大小尺寸合計佔50%

供應鏈背書表示,7月起聲學元件先開始量產i8機種,並於8月試產iX機種,由於9月在i8開賣後,加速拉高iX元件供貨量,上周下達加速衝刺備貨命令,10iX機種將與i8出貨量呈現黃金交叉,11月放量衝最高峰。

市場傳言iPhone 8首周銷量欠佳,郭明錤的解釋是,市場僅觀察空機通路銷量,沒有納入電信通路部分,事實上雖空機排隊人潮少,但綁約機種銷售相對平穩,而會想買空機的消費者多為重度果粉,這類消費者多半會期待iX再出手。

iPhone 8iPhone X供應鏈

組裝:鴻海(2317)、和碩(4938)、緯創(3231

觸控面板:TPK-KY3673)、GIS-KY業成(6456

軟板:F-臻鼎(4958)、台郡(6269

處理器代工:台積電(2330

機殼:鴻準(2354)、可成(2474)、捷普

聲學元件:美律(2439)、康控-KY4943)、歌爾聲學、瑞聲

光學元件:大立光(3008)、玉晶光(3406

3D感測:全新光電(2455)、穩懋(3105)、宏捷科(8086

資料來源:記者整理

i8買氣多空論戰 分析師:等候期比i7

台股蘋概股在蘋果發表iPhone 8新機後,股價拉回10~25%,市場上分析師也陷入多空論戰,部分外資分析師認為媒體誤導市場,i8/i8+買氣沒有想像中弱,不過也有分析師點出在中國、日本買i7要等的時間比i8還要久。

凱基:首周銷售穩定

有地表最強蘋果分析師之稱的凱基投顧分析師郭明錤表示,i8首周銷售算穩定,市場對於i8動能悲觀,主要是因僅觀察空機市場,如果從電信通路綁約來看,i8系列在首周銷售需求仍穩,而空機市場只能拿來觀察重度使用者,這些客群目標鎖定的是iPhone X而非i8

凱基投顧指出,估計今年i8系列在第3季合計生產約1600~1800萬支,比重各半。

一家歐系外資表示,市場從i8發布前的過度樂觀到發布後的過度悲觀,主要是因為沒有掌握到完整的資訊,且媒體對於i8/i8+需求疲軟的報導為誤導。由於iPhone X供應吃緊的情況可能比原先想像的嚴重,但消費者可能因此改買i8+,將iPhone X下半年預估出貨佔比下修到40%

但亞系外資對i8i8+看法相對悲觀,除了指出i8疲軟已經不是新聞外,更讓人吃驚的是,在i8推出後,於中國、日本買i7要等待的時間,竟然比買i8還要久。

iX量產頻傳卡關 外媒:臉部辨識零件出問題

萬眾矚目的蘋果iPhone X手機,量產延後與生產出問題的消息一宗接一宗。《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說法報導,iPhone X臉部辨識系統中,代號為「羅密歐」與「茱麗葉」的2個重要零組件生產卡關,恐怕不利蘋果按計劃在11月初開賣iPhone X

報導指出,「羅密歐」的生產難度高於「茱麗葉」,導致出貨不順暢,連帶造成iPhone X的生產瓶頸。

每天只能產數萬支

《日本經濟新聞》也報導,iPhone X臉部辨識的3D感測器出問題。報導引述2名在iPhone零組件供應商工作的主管說法指出,3D感測器零組件供應商難以提高良率,量產水準也不如人意。這2位消息人士都無法透露,蘋果能否在iPhone X開賣後滿足大量訂單。

其中1位消息人士提到,目前iPhone X產量不高,每天只有數萬支。

元大投顧分析師蒲得宇指出,目前蘋果生產iPhone X面臨的重大問題只剩3D感應器。他估算鴻海(23179月生產200萬支iPhone X,到10月應會升至1000萬支,年底前總計將組裝4000萬支iPhone X,數量低於他今年稍早預估的4500萬支。

[Home]


2017/09/28 2.3.1. Satya Nadella改寫微軟策略 整頓公司內部文化 [ 電子時報 涂翠珊]

微軟(Microsoft)執行長Satya Nadella上任短短幾年內,不僅改變了公司內訌亂象,重振了原本委靡不振的士氣,更為微軟創造了可觀的市值,令不少觀察家跌破眼鏡,而這都可歸功於Nadella對於多元包容以及同理心等價值的重視。

Fast Company網站報導,當Nadella20142月接管微軟時,微軟執行長的位置可說是一個燙手山竽。隨著科技產業重心逐漸從桌上型電腦轉移至智慧型手機,微軟Windows的昔日風采也轉移到了蘋果(Apple) iPhoneGoogle Android上。儘管前任執行長Steve Ballmer在位時,微軟仍是間獲利可觀的公司,但所有人都擔心微軟可能將就此走向下坡。

Nadella1992年起便在微軟工作。Ballmer宣布退休時,Nadella正擔任微軟的雲端業務負責人。當時多數人都不看好Nadella能大刀闊斧為微軟帶來煥然一新的氣象,然而後來事實證明,Nadella不僅改變了微軟的企業策略,為公司創造出超過2,500億美元的市值,也一舉整頓了公司內部的文化。

Nadella接任執行長大位後,便要求公司高層主管閱讀Marshall Rosenberg的《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一書。本書特別強調同理合作(empathic collaboration)的重要性,由此可見Nadella的領導風格,與微軟前二位執行長比爾蓋茲(Bill Gates)Ballmer有相當大的差異。

比爾蓋茲、Ballmer在位時,員工在每場會議開始前,就需為每一個可能被提出的問題準備好答案,而比爾蓋茲、Ballmer也會毫不猶豫提出員工想法不足之處。相較之下,Nadella的做法便溫和許多。

Nadella特別重視溝通、傾聽等軟技能(soft skill)。這些技能在割喉競爭的企業職場雖常被嗤之以鼻,但在市場變動愈益劇烈的今日,軟技能往往才是能帶領企業超越現況的關鍵。

Nadella相信每個人都有同理的能力,唯有善加運用這個能力,才能創造和諧的工作環境,並打造能夠引起用戶共鳴的產品。

Nadella之所以堅持這樣的想法,可追溯至他在1996年出生的第一個孩子ZainZain出生時便被診斷罹患嚴重的腦性麻痺,Nadella與妻子Anu原本無憂無慮的生活就此面臨巨大改變。就在沮喪了3年後,NadellaAnu的激勵下,學會站在Zain的立場思考,體會Zain在生命中所面對的挑戰,Zain更從此成為Nadella的靈感來源。而這也是微軟在Nadella的帶領下,如此積極打造適合身障人士的工作環境以及產品的原因。

在就任執行長後的第一場記者會上,Nadella發表了首版能在蘋果iPad上運行的Office軟體。微軟1990年代主要競爭對手Sun Microsystems共同創辦人Scott McNealy表示,Nadella透過外交運作,帶領微軟進入了更開放、整合的運算環境。

Nadella2014年從高通(Qualcomm)請到Peggy Johnson擔任微軟的業務發展執行副總。她的任務就是要強化微軟與其他矽谷廠商機的聯繫,建立與昔日競爭對手合作的機會。

Nadella上任後將公司的任務定為「讓地球上每個人、每個組織都有能力完成更多工作」。微軟不再盲目追逐潮流,而是將重心擺在SurfaceHoloLens等符合微軟發展策略的項目上。

Nadella鼓勵員工採用成長型的思維模式,但這種模式並非毫無代價。微軟未來社交體驗(FUSE)實驗室曾發表一款名為Tay的聊天機器人,卻遭到濫用而成為笑柄。FUSE實驗室總經理Lili Cheng非但沒有遭到Nadella責備,還收到了Nadella鼓勵的來信,這也讓FUSE實驗室再接再厲推出了更嚴謹的Zo機器人。

事實上,Nadella的執行長之路也非一帆風順。他曾在公開場合針對女性科技從業人員的薪資,發表了不適當的言論,引發相當大的批評聲浪。Nadella馬上了解到自己的錯誤,並於隔日發表聲明承認疏失。

這次事件讓Nadella意識到自己固有的偏見,而他也開始鼓勵員工尊重社會的多元性,並勇於對抗偏見。Nadella認為他並不是在教育員工,而是在喚起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同理心。

當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20171月簽署移民禁令後,身為印度移民的Nadella便提出批評,並表示不論在任何社會,都不應有偏見或自大的存在。然而Nadella還是出席了白宮舉辦的美國科技會議(American Technology Council)。對此Nadella表示,這場會議攸關美國的競爭力,因此他們有必要與政府當局進行這次的對話。

在美國維吉尼亞州Charlottesville衝突事件爆發後,Nadella再次強調了包容、同理的重要性,並期許微軟能繼續擁抱社會的多元性,以及每個人共通的人性。


Nadella
領導下的微軟更具包容性。

[Home]


2017/09/28 2.3.2. 東芝撐到最後一刻決定 看似讓出江山實為贏家 [ 電子時報 周芷羽]

迫於即將於9月底到期的融資換約壓力,懸宕8個月的東芝記憶體公司(TMC)出售案,東芝(Toshiba)終於在920日表示,由Bain Capital領軍的美日韓聯盟所籌資組成的股份公司Pangea取得。簽約時程正在協議中。

美日韓聯盟陣營包含Bain CapitalSK海力士(SK Hynix)、蘋果(Apple)、戴爾(Dell)、希捷(Seagate)、東芝(Toshiba)與純粹出資的日本光學設備製造廠HOYA等。以及,將待東芝與威騰(WD)訴訟糾紛解決後,再行出資的日本產業革新機構(INCJ)與日本政策投資銀行(DBJ)。不過這些看起來背景複雜的組合,原本都是一個又一個的策略聯盟,如今因TMC出售案成為同盟關係,未來的經營主導權也可能掌握在TMC手中。

時勢變化證明不存在永遠的競爭關係

多家媒體已分析,在這樁出售案中扮演最關鍵角色的是蘋果。由於蘋果是東芝最大的客戶,當蘋果深感威騰可能在收購TMC之後,在供應鏈上扼住蘋果的影響力,蘋果才會站在Bain Capital陣營,維持過往蘋果與供應鏈的一貫關係。對東芝本身而言,蘋果的態度也是必須考量的因素。

至於身為記憶體同業的SK海力士,曾被東芝以不當方式取得研究數據提告,且先前因SK海力士有意取得高於15%TMC議決權,使得原本應該6月底做出定論的出售案繼續延宕。不過以技術而言,東芝與SK海力士之前是MRAM的研發夥伴。

SK海力士和希捷而言,原本就因策略聯盟關係合組公司,主攻大型資料中心與伺服器用的企業雲端SSD市場,互補NAND Flash關鍵晶片的不足與客戶來源。當初結盟態勢甚至大有與威騰、東芝並立,同時掌握HDDSSD儲存產品的一方勢力。然如今,這些競爭關係隨著TMC出售,彼此同列買方陣營,或可說是一種唏噓。

由於TMC出售案尚未完成簽約程序,因此未來觀察的重點應會聚焦在,各方如何妥協合作?已出走至其他同業的東芝、威騰人才,又將為新東家帶來多大程度的技術突破?不過,對美日韓聯盟而言,應有不能再重蹈先前東芝決策層因猶豫不決而白費時間的覆轍的共識。畢竟,若無法即早完成簽約,將更失去收購TMC的意義。

另外,考量到這些浮出檯面的業者並不如東芝擁有的記憶體晶片事業經營經驗,如果要在確保未來經營順遂,又因參與者眾多,持股比例各有盤算與牽制的情況下,經營層很可能仍由TMC人馬擔任。對東芝而言,資金也將在完成反壟斷法審查等相關程序後陸續到位。

假設如此,那麼這樁出售案中最大的贏家,恐怕是撐到最後一刻,獲得更好條件,再決定出售的東芝。而最大的輸家,則是和東芝折騰最久,人才因而出走,結果什麼也沒得到,只能繼續循訴訟途徑的威騰。

「頂頭上司」聲音消失 回歸商道本質

回顧20176月至920日的談判過程,儘管做決定的是東芝社長綱川智等決策層,然而最不具發言資格,其實也正是這批人。即使如此,在審查各方陣營提案時,東芝內部因各有主張,消息人士陸續對日本媒體放話,反而讓不熟悉記憶體晶片事業經營模式的綱川等決策層不願冒進,也反映日本政府的聲音越來越微弱。

因為,從東芝宣布因西屋電氣(Westinghouse)造成鉅額虧損,必須出售最賺錢的記憶體晶片事業那一刻起,主導權就已經掌握在日本銀行團與日本政府手上,但雙方立場矛盾。銀行團基於「東芝如果破產無法清償債務,倒楣的是自己」要求儘快出售,其實言下之意,要出售給哪一方無所謂,重點是要能回收資金。日本政府則是堅持「記憶體晶片攸關國安問題」,東芝夾在其中只能尋求妥協。

然而,隨著威騰4月提告,認為東芝無視其意願,單方面決定出售記憶體晶片事業是違約。對東芝而言,威騰原應為最理想的合作夥伴,因在談判過程中究竟是否撤訴、時機點為何、執意拿到一定程度的議決權,又在契約中出現口述與文字敘述前後落差大,耗損彼此的互信基礎。

日本政府色彩濃厚的INCJDBJ的態度傾向支持威騰,甚至施壓東芝儘快與威騰和談,但支持的根本原因是在於,日本政府不希望在東芝記憶體確定出售對象後,還要再耗費時間與威騰訴訟,甚至因此讓整件出售案化為泡影。若真是如此,東芝就可能在失去記憶體事業的同時,連東芝整個集團破產,衍伸出更多經濟面課題。

但就結果來看,東芝仍選擇商道。在互信基礎已被破壞的情況下,不論什麼原因都無法再和已經撕破臉的對象繼續合作。甚至,在確定出售對象後,儘管東芝內部仍有部分聲音認為,和鴻海合作想必更輕鬆,但就是絕口不提威騰。接下來的訴訟官司,對東芝而言應也有準備了吧。

在簽約之前,確實還存在很多變數。外界對於這8個月來的談判過程,雖多認為是歹戲拖棚,倒是從中發現,堅持到最後一刻的東芝經營層,所獲得的,可能比當初預期的要多。至於記憶體晶片事業出售之後發展如何,東芝能否東山再起,就是日後的事了。

[Home]


2017/09/28 2.4.1. 潘健成:未來五年 NAND供不應求 [ 經濟日報 謝佳雯]

記憶體股王群聯電子昨(27)日舉行股東臨時會補選一席董事,由日商東芝記憶體株式會社(TMC)當選。在市場供需方面,群聯董事長潘健成樂觀表示,未來五年,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將持續供不應求。

台灣東芝先進半導體因集團組織調整,今年81日辭去群聯董事,群聯昨日召開股東臨時會補選,並順利由東芝記憶體株式會社當選。

潘健成表示,東芝記憶體主導負責東芝的全球半導體事業,東芝已將群聯股權移轉給東芝記憶體;而群聯與東芝間不僅相互投資,也透過合作互補,強化技術,雙方關係將比過去15年更加緊密,在產業的競爭力也更強大。

針對未來產業景氣,潘健成表示,五年前很難想像手機的容量會到256GB,但今天蘋果最新機種的記憶體規模已達此水準,所以五年後手機裡記憶體容量要到1TB也不用太意外。

潘健成認為,快閃記憶體容量的需求正以倍增的速度持續成長,但製造供給端的成長受限於擴廠時間及良率技術門檻,是完全跟不上了,所以未來五年NAND Flash仍會是供不應求的狀況;這次群聯與東芝的策略合作,將具提升雙方產業競爭力的實質意義。

潘健成指出,現在NAND Flash產業前景備受期待,但可以投資的企業標的真的不多,綜觀全球六大國際原廠,三星、美光、SK海力士、威騰、英特爾,都有其他的非快閃記憶體的業務,只有東芝記憶體是最直接、最純粹的國際大廠,這也是東芝記憶體招標案會成為全球新聞焦點的原因。對於群聯在NAND Flash的發展,潘健成看法樂觀。他表示,群聯在業界具領導地位,目前產業地位處於群聯後面的小廠,因產業整體長期供需失衡的挑戰,面臨極度嚴峻的研發投資、留才、以及營運考驗。

市調機構:明年NAND供需平衡

群聯董事長潘健成看好未來五年內,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將持續供不應求。不過,市調機構TrendForce記憶體儲存研究(DRAMeXchange)卻從供需研究認為,明年就會轉為供需平衡。

DRAMeXchange指出,2017NAND Flash產業需求,受到智慧型手機搭載容量與伺服器需求的帶動,加上供給面受到製程轉進進度不如預期的影響下,供不應求的狀況,自去年第3季起已持續六個季度。

DRAMeXchange資深研究經理陳玠瑋表示,從NAND Flash的供給面來看,因NAND製程從2D轉進3D不如預期,導致2017年非三星陣營的新增產能沒有百分之百完善利用,再加上轉換期間所帶來的產能損失,讓今年市場呈現整體供不應求的狀態。

不過,他認為,2018年隨著非三星陣營供應商在64/723D-NAND 製程成熟後,整體NAND Flash產業供給量年成長率預估將達42.9%,而需求端將成長37.7%,整體供需狀況將由今年的供不應求,轉為供需平衡。

其中,明年第1季受淡季影響下,智慧型手機、PC、平板電腦等出貨量預期都將比今年第4季明顯下滑。

在供給方面,陳玠瑋指出,去年在非三星陣營3D-NAND製程轉換不順的影響下,3D-NAND產出占NAND Flash整體產業比重約50%

[Home]


2017/09/28 2.4.2. 中型PCBQ4加溫 [ 經濟日報 尹慧中]

受惠於非蘋應用加持,中型PCB廠商高技(5439)、博智以及台灣精星今年第4季營運有望登上今年以來單季新高,分別受惠於製程自動化、工業電腦(IPC)、車用電子相關應用的挹注。

高技受惠客戶需求成長,先前內部訂下,今年新產能看客戶需求逐步開出,實際貢獻約在第3季底第4季效益逐步浮現。

高技昨(27)日指出,今年第4季網通與電源相關應用較第3季持續成長,整體營運穩健看待。

高技在先前新產能整建落成啟用以外,也預定今年第4季至明年將調整壓合與電鍍製程,在製造工安方面持續注重落實自動化與管理。

博智方面,市場則看好受惠於工業電腦應用需求成長。博智表示,第4季看來伺服器與工業電腦用板同步成長。據了解,博智今年上半年伺服器相關營收比重約七成,工業電腦相關應用。

博智明年尚無大規模擴充產能計畫,不過今年在持續去瓶頸作業,搭配爭取高階IPC標案訂單,上半年產能提前已經達成較去年增加一成,下半年仍持續小幅擴產計畫。

另一方面,華新集團旗下PCBA廠台灣精星也加速開拓大陸電動車BMS應用,在新客戶群挹注也有望帶動第4季營運升溫。精星指出,整體而言第4季需求較第3季成長。

精星主要從事PCBA(印刷電路板組裝)服務,去年汽車電子相關營收占比逾五成,其中去年第4季單季提升至65%,貢獻比重當時創下單季新高。

[Home]


2017/09/28 2.4.3. 宏碁Win10 S筆電Q4上市 [ 經濟日報 曾仁凱]

宏碁(2353)全力鞏固教育筆電市場的霸主地位,除與Google合作推出Chromebook小筆電,攜手微軟推出的首款Windows10 S簡易筆電也將於第4季上市,最低售價299美元起,換算新台幣「萬元有找」。

本周在美國奧蘭多舉行的微軟年度IT技術大會(Ignite)上,微軟宣布與宏碁、惠普、聯想合作,推出搭載Windows10 S作業系統的簡易筆電,旗下整合Office365辦公室套裝軟體、EMS安全功能的「Microsoft 365 F1」解決方案也將提供支援。

微軟今年5月紐約發表會上發表精簡版的作業系統Windows10 S,瞄準教育市場。微軟雖已推出自家首款Windows10 S筆電Surface Laptop,但售價超過3萬元,主要假想敵為蘋果MacBook Air,此次與宏碁、惠普等合作推「萬元有找」的機種,正式向GoogleChromebook宣戰。

宏碁董事長陳俊聖表示,PC市場飽和,未來將聚焦教育筆電,以及電競、輕薄、2in1等利基市場。

Window新軟體由Store下載 更安全

微軟推出Window10 S簡易版作業系統,與傳統Windows10 Pro最大不同在於使用者無法自行下載安裝應用軟體,所有應用程式必須透過Windows Store市集下載,與蘋果APP Store的作法有點類似。

這樣作法的好處是,使用者從Windows Store下載所有程式,都經過微軟把關,容易確保電腦的安全性,避免遭到惡意程式攻擊,電腦系統的處理效能也更容易獲得掌握,開機速度更快。

[Home]


2017/09/28 2.4.4. 數位製造聚焦3D列印 必須發展五個關鍵領域 [ 電子時報 陳明陽]

3D列印可提升客製化產品生產速度、精確度及產能,廣泛應用指日可待。

隨著3D列印(3D Printing)技術的發展,其營運成本正逐漸下滑,而客製化產品的需求則持續成長,因此3D列印技術在工業製造上的廣泛應用將指日可待。3D列印對工業製造商在工業產品市場的成功將會是一大助力,工業製造商必須將3D列印整合至製造作業,並發展五個關鍵領域,以充分發揮3D列印的潛力。

AutomationWorld報導,由於客製化產品及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多,在生產上必須更加靈活、有彈性。因此如3D列印之類有助於提升複雜產品的生產速度、精確度及產能的數位科技,其應用將日益廣泛。

目前工業製造商開始關注運用3D列印應用加強原型製作(Prototyping)程序的議題,目的是希望在未來5年建立健全的備用零件生產;這項努力更彰顯了3D列印的重要性,將有助於排除把無需求的產品入庫所產生的風險與不確定成本。

估計到2020年,3D列印產業的市值將達170億美元,這象徵隨著工業製造商逐步擴大3D列印的採用,將從傳統的供應鏈轉移至基於協助製造商更快速回應客製化產品需求而設計的數位供應網(Digital Supply Network)。此外,預計未來10年,產品策略的運用也將成為工業製造商必備的能力,助於便捷取得僅為需求而製造的廣泛零件。

工業製造商在規劃採用3D列印時,首先必須尋找並分析能讓3D列印成為刺激營收成長關鍵數位科技的應用機會,基於有利的商業案例加強機會的能見度,讓整個組織都能對這些展望產生共識,並擬定詳盡的推展計畫。

而要充分利用所發掘的3D列印應用機會,組織必須發展五個關鍵領域:敏捷設計工程(Agile Design Engineering)、動態(Dynamic)數位供應網、供應商搜尋(Sourcing)3D製造(3D Manufacturing)、業務與行銷(Sales and Marketing)

建立並採用富彈性、多階段的敏捷設計工程程序,可讓工業工程師在運用3D列印時,能視覺化、測試、客製化、便捷修改3D列印產品。發展動態數位供應網也是關鍵,其中除了原料供應商及智慧財產權,還應包括支援客製化3D數位產品檔案,與備用零件入庫作業的數位庫存管理系統。

而建立一個聚焦於3D列印數位功能的製造數位生態系,將有助於工業製造商維持競爭優勢。工業工程師應該採用最新的3D列印技術,如此才能極大化組織從新興機會中獲益的能力,並在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

再者,工業製造商應充分利用Pay-per-print方案,可簡化從產品設計到建立原型的程序,能以更低的成本快速實現產品概念,減少尋找供應商以外部資源實際製作原型的需求,將可降低整體設計成本。

隨著客製化產品與服務的需求增加,3D列印所提供的加速原型製作與積層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能力,將有助於工業製造商降低成本、節省時間及提升獲利。

工業製造商要在新興的工業產品市場競爭,就必須將3D製造整合至現有的生產程序,並建立客製化的工具,以維修與加強現有的客製化產品生產設備。此外,也將需要具備靈活的業務與行銷機制,才能預測與迅速回應需求的快速變化。

[Home]


2017/09/28 2.4.5. 美光:記憶體今年底前都缺貨 [ 工商時報 涂志豪、曾麗芳]

記憶體大廠美光科技(Micron)昨(27)日召開2017年會計年度第4季(20176月至8月)法說會,非一般公認會計準財(Non-GAAP)每股稀釋盈餘2.02美元,優於市場預期,美光在台灣時間27日晚上開盤後,截至11點為止大漲了7.9%。

美光執行長Sanjay Mehrotra在法說會中亦明白表示,今年底前DRAMNAND Flash都將呈現供不應求的缺貨狀態。

受惠於DRAMNAND Flash價量齊揚,美光2017年會計年度第4季的Non-GAAP財報大幅超標,營收季增10%達61.3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增約91%,平均毛利率衝上51%,稅後淨利季增26%達23.8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虧損情況相較不僅由虧轉盈,獲利還大幅超越市場預期,單季每股稀釋盈餘2.02美元。

美光對於2018年會計年度第1季(20179月至11月)的展望同樣明顯優於市場預期。營收預估介於6165億美元之間,優於市場普遍預估的60.6億美元,平均毛利率介於5054%,營業利益預估介於26.528.5億美元之間,每股稀釋盈餘預估介於2.092.23美元之間,優於市場普遍預估的1.85美元。

美光執行長Sanjay Mehrotra在法說會中表示,美光1x奈米DRAM643D NAND的生產計畫順利進行,預估今年底前良率可達成熟穩定階段。由產業來看,今年DRAM市場位元成長率僅20%,NAND Flash位元成長率僅3040%之間,均低於市場需求成長幅度,所以預期至今年底前,DRAMNAND Flash都將供不應求,而且良性的產業基本面會延續到明年。

Sanjay Mehrotra也對2018年記憶體市場提出看法,其中DRAM產業位元成長率仍然只在20%左右,在雲端運算等需求維持強勁情況下,將維持健康的供需平衡狀態。至於NAND Flash在各家業者的3D NAND產能陸續開出下,位元成長率將提升到50%左右,可望滿足目前的市場供給缺口。

市調DRAMeXchange昨日表示,2017NAND Flash產業需求受到智慧型手機搭載容量與伺服器需求的帶動,加上供給面受到製程轉進進度不如預期的影響下,供不應求的狀況自2016年第3季起已持續6個季度。2018NAND Flash位元供給端將增加42.9%,需求端將成長37.7%,整體供需狀況將由2017年的供不應求轉為供需平衡。

DRAM熱銷 威剛董座親搶貨

下半年DRAM市場嚴重缺貨,DDR4晶片更因貨源不足,價格已連續兩周創下歷史新天價。記憶體模組廠威剛(3260)雖然7月就開始建立庫存,但看好第4季強勁需求及價格大漲行情,董事長陳立白日前再度親自出馬,成功向上游原廠鞏固DRAM貨源。法人預期威剛第四季獲利將創歷史新高,全年稅後淨利賺逾一個股本沒有問題。

受惠於DRAMNAND Flash價格大漲,威剛公告8月合併營收26.09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8.8%,營業利益1.05億元,稅前盈餘2.80億元,單月每股稅前盈餘1.29元,優於市場預期。

威剛公告今年前8個月合併營收210.71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54.7%,營業利益13.11億元,稅前盈餘18.86億元,已賺贏去年全年稅前盈餘的16.13億元,表現同樣優於市場預期,而累計前8個月每股稅前盈餘已達8.67元。

威剛日前決議買回6,000張庫藏股,並公告將自914日至1113日的兩個月內,將自集中交易市場買回6,000張庫藏股,買回價格區間介於54.0113.6元之間。而威剛並不是口水護盤,至21日為止已公告買回4,788張,平均買回價格81.7元。

今年下半年以來DRAM市場一直供不應求,其中用在電腦及伺服器的DDR4缺貨情況最為嚴重,不僅第3季合約價漲幅擴大,4Gb DDR4原廠顆粒現貨價昨日更創4.3美元歷史新天價。業內人士指出,包括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三大DRAM廠,今年底前的DDR4產能已全數改用配銷(allocation)方式出貨,現貨價很快就可看到5美元。

威剛表示,三大DRAM廠的主要產能已全數調撥去生產智慧型手機Mobile DRAM,加上年底前沒有新增產能開出,但下半年又是電腦及伺服器出貨旺季,DDR4因此嚴重缺貨,沒看過缺貨情況如此嚴重過。

威剛雖然下半年已提早備貨提高庫存水位,但眼見缺貨情況嚴重,董事長陳立白近期親自出馬拜訪原廠並成功鞏固貨源,因此年底前DRAM貨源充足。

法人表示,現貨價拉大與合約價的價差,對威剛等模組廠十分有利,且第4DDR4價格漲幅還會擴大,威剛單季獲利可望改寫歷史新高,全年稅後淨利更有希望賺逾一個股本。威剛不評論法人預估的財務數字。

另外在智慧照明部分,威剛也開發出LED照明結合無線網通技術,並技術轉移逢甲大學,應用場域包括「逢甲校園人因照明停車場」、「逢甲商圈整合智慧照明」以及「逢甲校園IoT科航館」等。

威剛研發副總江昌憲表示,智慧照明已成智慧商辦、商圈的必備裝置,可作為聯網媒介,讓LED不再只是照明,而具有無限創新,期望透過技轉與學校研究實驗成果鏈結,發揮產學合作的最大能量。



[Home]


2017/09/28 2.5.1. 力拚工業4.0不可不知的十大智慧製造科技 [ 電子時報 謝明珊]

世界各國為了提高競爭力而推動製造業升級。

工業4.0的概念源自德國政府2011年的計畫,鼓勵德國製造商數位化製造流程,以提高在全球的競爭力。2015年大陸亦不落人後推出「中國製造2025」,也是為了提高競爭力而推動製造升級。美國智慧製造則集結各種新興科技,以數位通訊和高性能電腦處理為主,關鍵在於軟體。

Design News報導,高階製造技術蓬勃發展,值得大家注意,包括網宇實體系統(CPS)、大數據、高階機器人、協作型機器人、虛擬工廠、物聯網(IoT)、機器學習、機器對機器通訊(M2M)、積層製造和數位分身(Digital Twins)

首先是網宇實體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 CPS)。這整合資產管理、資產組態和生產力分析,CPS所提供的資料讓使用者明白連網資產的狀態,同時通報潛在的風險。若CPS進一步結合工程和運算,可分析製造流程,促進優化和效率,以及分析設備是否健全。

其次是大數據。這應用到製造業上,可善用即時資料收集和分析,逐漸淘汰預防性維護(preventive maintenance),以預測性維護(predictive maintenance)取而代之,趁機器故障前發現問題並發出預警。大數據亦可用來分析和調整生產流程,以提高製造速度和產出,減少浪費和瑕疵,把能源消耗量降到最低。

第三是高階機器人。製造機器人的角色日趨專業化,有的專門加工食品,有的專門檢查肉眼看不見的瑕疵,有的負責包裝。機器人夾爪不僅可拿取重物,亦可小心對待雞蛋等易碎物品。

第四是協作型機器人,專門跟人類在生產線並肩工作,生產線會利用協作型機器人的雙臂來抬舉和移動重物。

第五是虛擬工廠,以電腦模型模擬最佳組織狀態,不僅適用於單一生產線,亦可套用到同一家企業的全球廠房。虛擬工廠模型亦有教學功能,可協助企業培訓員工有效率的操作工作站。

第六是物聯網,包括用來監控工廠資產,監控廠內營運效率和進行優化,以及收集現場服務資料。部分汽車製造商甚至會監控售後的產品,掌握其使用狀況和追蹤產品問題。

第七是機器學習,以演算法來監控和優化工廠營運,產品設計團隊亦可善用從工廠收集的資料,透過產品設計來優化製造流程。

第八是M2M通訊。從產品設計團隊、供應商、工廠營運、設備維護到消費者都充分連網,各個環節皆可得知生產狀況、存貨量、成品和出貨情況。

第九是積層製造,又稱為3D列印。隨著3D列印速度加快,列印材料日益普及,製造業開始借助積層製造來少量生產,完成客製化商品。

第十是數位分身。數位分身是指某種實體物品或系統的動態軟體模式,藉由感測器所取得的資料有助於了解物品或系統的狀態、因應改變、改善營運,並提升價值。

[Home]


2017/09/28 2.6.1. 三安出清晶電 稱霸兩岸LED產業夢碎 [ 經濟日報 詹惠珠、謝佳雯]

大陸LED龍頭廠廈門三安光電蠶食鯨吞台灣LED磊晶廠夢碎,昨(27)日在上海證交所公告出清國內LED晶粒龍頭晶元光電的3.05%持股,慘賠11億元收場。三安的賣股動作,等於宣告其稱霸兩岸LED產業的布局計畫慘遭滑鐵盧,晶電可望持續維持領先地位。

廈門三安光電昨在上海證交所公告,根據三安光電第八屆董事會第40次會議決議,近期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出售所持有的晶電持股約33,305張,扣除交易等費用後,出售股票金額約新台幣12.4億元。

晶電發言人張世賢表示,任何股東基於理財需要的賣股行為,公司都無法評論,且三安並沒有告知晶電要出清持股。

三安原本計劃以「鄉村包圍城市」的方式,蠶食鯨吞台灣的LED廠,曾評估合併新世紀光電,201211月宣布斥資以23.52億元,以每股19.6元,取得當時台灣第二大LED磊晶廠璨圓光電19.9%的股權,這起兩岸第一樁LED產業的參股案,被業界視為是「引清兵入關」,加速LED技術和人才外流大陸。

20147月,晶電宣布併購璨圓,三安卻變身成為晶電除了投資法人以外的最大企業股東,持股比率超過聯電、億光、光寶,不過這個大股東因為產業競爭關係,從頭到尾,三安無法在晶電的董事會發揮任何作用。

法人表示,三安光電當初是以23.52億元取得另一家LED公司璨圓光電的股權,最後以12.4億元出場,賠掉一半的資金,且當初企圖入股晶電遭到婉拒,三安的高層甚至向晶電董事長李秉傑撂狠話:「有一天我要把你吃下來」。

但今年中三安因為騙補助款事件導致高層經營層換人,然而晶電五年下來並沒有被價格戰打垮,反而發展更高階的Mini LEDMicro LED,技術依然領先三安。

晶電和三安分別是兩岸最大的LED磊晶廠,三安光電挾著中國大陸策略性扶植LED產業的優勢,補助MOCVD機台,大量挖角晶電的中高層主管和研發人員逾百人,發展模式完全複製晶電,再以價格競爭使藍光LED成為紅海市場。相關新聞見A3

晶電從過去一年EPS可以賺7元以上的公司,被打成連續二年虧損的公司,晶電和三安的競爭可以用「世仇」形容。

晶電抗戰勝利 靠硬底子技術

三安光電近幾年來在台灣LED產業不斷出狠招,從大量挖角、入股、到削價競爭,隨著昨(27)日出清晶電持股,畫上句點。

對照三安目前陷入欺騙補助款、台幹離職潮等蠟燭兩頭燒的局面,晶電則是有如浴火鳳凰,走出價格戰的陰霾,往更高技術和應用發展。這樣的結局也不令人意外

三安昨天公告完全出清晶電的持股,外界用三安「套現」12億元來看,但這是一個逾四年虧損達五成的投資,就在LED產業轉折,稍見曙光之際,三安為何要急著處分晶電持股?

中國將LED產業列入十一五計畫後,大力補貼上游磊晶廠,每一台機台補助1千萬人民幣,造就三安快速崛起,在廈門、蕪湖都有廠房,就是缺乏光電人才。三安曾挖角晶電百人團隊,三安的研發高層來自晶電,所幸晶電也發展了一套避免技術外流的平台機制,使得三安無法挖走核心技術。

發展至今,三安唯一的影響力就是在藍光的價格破壞,這是來自於政府的補助,然而沒有深耕的研發和技術,致使中國最大的LED封裝廠木林森至今還是採購晶電的晶片,即使從晶電挖來的紅光技術,也只能應用在較低階的產品,對於車載和3D感測等高階應用,在業界仍沒有取得信賴感。更別說未來LED當紅的Mini LEDMicro LEDVCSEL等應用,三安和晶電交手至今,晶電靠技術底子勝出。

而在今年7月中國落馬的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被起底在安徽省省長期間,涉及福建上市公司三安光電的相關違法違紀行為。涉及的政府補助額高達逾人民幣30億元,這個騙補行為已導致三安董事長林秀成交棒,影響的機台達55台,且在LED產業停止補助後,三安也朝向發展有政府補助的砷化鎵產業,曾經一度要合併台灣的環宇-KY,但遭到美國政府否決。

外界認為三安出清晶電持股,晶電在未來的發展不再盲剌在背,對於晶電的股價算是中性偏多。

陸企來台投資 限制多

政府開放陸資政策以來,成功的案子並不多,多數都是被迫繞道前進,才順利完成入股。雖然政府對於開放陸資限制仍多,但只要有心的企業,還是可以藉由 ,完成兩岸合作案。

之前最受矚目的陸資投資案,是以半導體的封測產業為指標。201510月和11月,中國大陸半導體基金之一的紫光集團接連宣布入股力成、矽品及南茂三大封測廠,引起關注。最後因為紫光動作太大,這三起投資案最後均未獲得政府點頭,最終由這三家公司宣布因雙方協議到期終止,均未能成案。

[Home]


2017/09/28 2.6.2. 吸塵器霸主戴森 進軍電動車 [ 經濟日報 林昀嫻]

在汽車業迎接激烈變革之際,英國老牌家電大廠戴森(Dyson)宣布進攻電動車領域,目標是在2020年發表先進電動車。

以吸塵器、烘手機等家電聞名的戴森,過去20年來一直致力研發電池科技。戴森過去兩年從寶馬(BMW)、Aston Martin與特斯拉等汽車大廠製造部門招攬人才,成立由400位工程師組成的自駕車小組,打算挾研發之力在競爭激烈的電動車領域取得優勢。

戴森創辦人戴森(James Dyson27日宣布,公司將斥資20億英鎊(26.86億美元)投資汽車與電池科技,並預期自駕車事業的成長規模很快就會超越旗下其他事業體。戴森表示,雖然電動車市場競爭者眾,他預期這項投資最終將帶來獲利。

根據計畫,戴森將投入10億英鎊研發電池科技,另外10億英鎊則用於設計與製造,期待未來推出的車款能讓巨額投資值回票價。戴森未來幾個月將決定要在英國或亞洲地區製造電動車,並與供應商完成談判。

戴森相信,自身的固態電池技術(solid-state battery)將是與其他汽車業巨頭競爭的關鍵。固態電池的能量優於傳統鋰電池,充電時間也更短。日本汽車巨頭豐田先前也表示要在2020年代推出由固態電池驅動的電動車。

AlixPartners顧問公司汽車業主管伯格鮑姆(Andrew Bergbaum)表示,戴森預計在2020年推出自家電動車的時程表「十足野心勃勃」,但他預期,戴森可能得先挺過數年虧損,才能回收投資。

戴森正好選在全球車商面臨商業模式挑戰之際進入電動車領域。大型車商既面臨投資電動車與自駕車技術的必要性,也必須考量共乘風氣影響大城市汽車購買意願的可能性。

特斯拉銷量 後年三級跳

摩根士丹利預估,2019年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上路的電動車數將是目前的三倍,到2040年更達100倍。這或許對投資人帶來某些「暗示」,但也對特斯拉的服務和充電等基礎設備造成一些潛在的挑戰。

CNBC報導,大摩分析師喬納斯(Adam Jonas)表示,全球將有更多的特斯拉電動車上路,今年底前全球已上路的特斯拉電動車數將攀抵近30萬輛,明年再大增近八成至53.1萬輛。

喬納斯預估,到2023年初,特斯拉車數將是今年的10倍,到2040年將達約100倍,攀抵近3,200萬輛,「投資市場能見證單一車廠有如此高成長的上路車數,已是好幾個世代來首見。」

當然這也意味特斯拉的充電和服務基礎設備將受到考驗,特斯拉已積極擴增這些設施,以滿足需求。

[Home]


2017/09/28 2.6.3. Tesla車載資訊娛樂系統將改用英特爾晶片 [ 電子時報 陳端武]

Tesla電動車車載資訊娛樂系統晶片將改由英特爾供應。

根據彭博(Bloomberg)報導,Tesla電動車的車載資訊娛樂系統晶片供應商將由NVIDIA改為英特爾(Intel)Model 3和其他電動車的新版本將搭載英特爾的處理器模組。

隨著汽車不斷內建更多電子裝置,汽車市場對晶片製造商來說越來越重要。NVIDIA股價在過去兩年中漲幅逾6倍,部分原因即在於其汽車業務不斷成長,而其中大部分營收來自汽車儀表板系統。

另一方面,英特爾正在尋求降低對個人電腦的依賴,並勸說汽車製造商在汽車內搭載英特爾處理器,讓汽車能自主做出更多決策。英特爾並未公布汽車業務的營收。而在最近1季,NVIDIA汽車業務營收為1.42億美元,約佔總營收的6%

Tesla電動車的自動輔助駕駛系統2(Autopilot 2)目前採用NVIDIA晶片。Tesla目前仍為小型汽車製造商。該公司在2016會計年度出貨7.6萬多輛電動車,而且一直領先在電動車內導入新技術。晶片製造商主要鎖定的市場是供應讓汽車能自動駕駛的運算引擎。這些系統仍在開發中,而有多家汽車製造商和晶片製造商已宣布合作進行測試。

[Home]


2017/09/28 2.6.4. 衣用可洗滌太陽能電池 研發成功 [ 電子時報 范仁志]

目前主要的發電技術中,太陽能電池算是最容易縮小到一般穿戴式裝置應用的系統,因此若干手表或計算機便採用太陽能電池作為電源;但若要把太陽能電池做在衣服上,以便擴大面積提高供電量,就會面臨衣服洗滌上的問題。

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創發物性科學中心(CEMS)創發軟體系統,在2017919日發布研究成果,由染谷隆夫與福田憲二郎合組的研究團隊,推出新款超薄型有機太陽能電池,具備耐水性和伸縮性,甚至可以沖洗。

可附著於衣物上的超薄型有機太陽能電池,能做為穿戴式感測器等人體監測設備裝置的電源使用,可以減低穿戴式裝置對電池的需求;符合要求的太陽能電池,不僅需有相當高的光能轉換效率,且柔軟性與適用於各種環境的穩定性也要好,以往的太陽能電池大多無法滿足前述條件。

而這次研究團隊試做具備高柔軟性的有機太陽能電池,使用厚度僅1微米(μm)的基板與封裝膜,加上具良好彈性的超薄有機聚合物半導體成型技術,使得可以裝上衣料的可撓曲薄膜太陽能電池得以成功。

固然能裝上常常揉搓的衣料上,對太陽能電池而言,已經算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假如太陽能電池防水性不足,以手搓洗或丟入洗衣機中,很快就會滲漏,那還是不能用;而研究團隊使用的封裝膜,採用具高度彈性的橡膠材料,可以承受多方向拉張,不致破損滲漏。

據研究團隊發表的成果,他們製成的太陽能電池,泡在水中120分鐘後,光能轉換效率不過降低5%而已,甚至在持續多方向進行最大伸展比例50%的拉張動作中,同時持續對太陽能電池噴水,在一段時間以後,光能轉換效率仍可達初期狀況的80%

這個研究成果已於2017918日出版的英國科學期刊,Nature Energy中刊出,雖然還沒發表與企業合作生產與應用的計畫,但在醫療保健甚至一般消費性電子市場領域,這個技術具備相當大的發展潛能,後續是要繼續研發還是與企業合作上市,有待持續觀察。


日本提出可裝在衣物上的高可撓性防水太陽能電池,因不怕洗滌,可望讓衣服成發電系統。圖為研究團隊展示洗滌搓揉太陽能電池場景。理化學研究所

[Home]


2017/09/28 2.6.5. 部分大陸太陽能模組商片面漲價 印度開發商跳腳 [ 電子時報 劉欣欣]

印度太陽能開發計畫恐因大陸業者毀約漲價受挫。

大陸太陽能模組供應商片面毀約和調漲價格,影響印度太陽能開發計畫的內部投資報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讓印度業者大為不滿。

根據印度科技媒體Livemint報導,知情人士透露,部分大陸太陽能模組供應商不顧已簽訂的合約,要求太陽能模組價格,每瓦調漲0.06美元,讓印度太陽能開發商傻眼。這類開發計畫大多均已簽訂購電合約(power purchase agreementPPA),價格的增減將會影響該計畫的內部投資報酬率。

部分大陸供應商希望在其主宰的市場調漲太陽能模組價格,每瓦漲約0.06美元。太陽能模組佔全球太陽能發電計畫總成本將近6成,目前平均價格約在每瓦0.37美元左右。

Hero Future Energies執行長Sunil Jain表示,許多大陸製造商違背了當初與印度開發商簽訂的合約。

另一名積極參與印度太陽能招標的新德里公司執行長更斷言,大陸製造商明知無法如期到貨會讓印度開發商受罰,又故意採用這種手段。該公司的高層主管也批評,陸方提出的新條件是不接受新價格就取消合約,這種作法不是經商之道。

3季大陸延長政府電力收購制度、確保電力供應商的固定價格後,太陽能模組價格也不再浮動,而在要求限制美國進口廉價能源價格的聲浪中,美國開發商也提出預訂,以充實太陽能電池與模組供應。

大陸太陽能模組製造大廠包括天合光能(Trina Solar)、晶科能源(Jinko Solar)、晶澳太陽能(JA Solar Holdings)、中盛新能源(ET Solar)、正泰太陽能(Chint Solar)及保利協鑫能源控股(GCL-Poly Energy Holdings Ltd)等。

一名參與印度太陽能園區競標程序的消息人士指出,大陸製造商的漲價素為開發商所詬病,由於購電價格已經確定,購電合約也已簽訂,開發商的內部投資報酬率可能會受到衝擊。

印度能源商Mytrah Energy發言人在聲明中表示,不願點名是哪些業者,不過的確有大小型供應商冒然違約的情況。

與此同時,印度各地政府正在尋求提高收購額度,原因是購電價格相對高的開發計畫引發可能造成印度綠能產業危機的疑慮。

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太陽能、中盛新能源、正泰太陽能及保利協鑫能源均不願回應Livemint的報導,印度新能源與再生能源署(Ministry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MNRE)也同樣未表回應。

有些人認為,與優質的供應商保持長期合作關係方為對策。印度能源公司Azure Power創辦人暨執行長Inderpreet Wadhwa表示,採購策略應該考慮與眼光長遠的供應商合作,而不是只重買賣的業者。

[Home]


Confidentiality Note
本郵件含有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機密資訊、或受法律保護之資料,唯有原發信人指定之收信人得閱讀或使用本郵件之內容。如您並非被指定之收信人,請立即將本郵件及所有附件予以刪除;請勿揭露、儲存或使用本郵件之任何資訊,並請您立即告知原發信人本郵件的傳遞錯誤。謝謝您的合作。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ny attach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from Inventec 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and/or privileged and intended to be solely for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s or entities named in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e aware that any disclosure, saving or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ttachmen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f you have received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n error, please notify us immediately, and delete the e-mail and attachments.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