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0 全球產業資訊

 1財經

  1.1國際

   1.1.1. 比特幣交易 中日瑞士喊卡  [經濟日報]

 1集團新聞

  1.1. 小米熱賣 英業達吃補  [經濟日報]

 2產業相關

  2.1Cloud Computing

   2.1.1. 研華搶進智慧零售量販店  [經濟日報]
   2.1.2. 騰訊股價連八漲 300港元  [經濟日報]
   2.1.3. 上奇攻雲端 打併購牌  [經濟日報]
   2.1.4. 明泰深耕車聯網 奏捷  [經濟日報]
   2.1.5. 蘋果iCloud主資料中心落腳貴州 鴻海或將間接受惠  [電子時報]
   2.1.6. AI成自駕車技術核心 Panasonic、豐田積極投資新創企業拚研發  [電子時報]
   2.1.7. IoT感測器業者掃描:Microchip微控制器產品組合廣度深 合併Atmel後卡位IoT市場領先群  [電子時報]
   2.1.8. 亞馬遜Prime Day熱賣產品 Echo系列裝置銷量為去年的7  [電子時報]
   2.1.9. 高效能運算:HPCAI發展提供重要平台 未來5年由企業帶動穩步增長  [電子時報]
   2.1.10. 重慶市攜手SKT IoT技術打造智慧城市  [電子時報]
   2.1.11. TechStars王旭平專訪 台廠需挾硬體優勢 抓住數據、迎接萬物智慧時代  [電子時報]
   2.1.12. 印度考慮推動私人汽車共享 恐引發計程車業者不滿  [電子時報]
   2.1.13. 科技企業重技術發展 僅在AI領域重視基礎研究  [電子時報]
   2.1.14. 阿里巴巴推出天貓精靈X1 正式引燃大陸智慧音響市場大戰  [電子時報]
   2.1.15. 共享單車小品牌漸出局  [工商時報]

  2.2Smart Mobile

   2.2.1Wearable

    2.2.1.1. 政院挺雙R 打造百億產業  [經濟日報]
    2.2.1.2. 瞄準企業!谷歌眼鏡再出發  [工商時報]

   2.2.2Smartphone

    2.2.2.1. 三星逆襲 傳瓜分台積iPhone  [經濟日報]
    2.2.2.2. 蘋果聯手台廠 反控高通  [經濟日報]
    2.2.2.3. 高通眼見多面作戰 向蘋果遞出橄欖枝 寧可庭外和解 也不願滿盤皆輸  [電子時報]
    2.2.2.4. 英特爾技術未達競爭水準 新iPhone可能增加高通Modem晶片比重  [電子時報]
    2.2.2.5. 手機OLED奇貨可居 小米轉求三星供貨硬式OLED  [電子時報]
    2.2.2.6. 告高通 蘋果揪代工廠入局  [工商時報]

  2.3IT Industry

   2.3.1. 意法封單 台廠迎轉單  [經濟日報]
   2.3.2. IBM營收連21季走下坡  [經濟日報]
   2.3.3. 夏普控海信侵權 以戰逼和  [經濟日報]
   2.3.4. 全球8大品牌電視庫存走高 拉貨意願保守  恐造成下半年旺季不旺 面板價格走滑  [電子時報]
   2.3.5. 獲利不佳 仁寶賣聯寶機率增 10月後有認售權 料與聯想價格拉鋸  [蘋果日報]
   2.3.6. 京東方傳將投資頎邦  [蘋果日報]
   2.3.7. 發展數位國家 跨部會動起來  [工商時報]
   2.3.8. 雲端、AI黯淡 IBM營收連跌21  [工商時報]
   2.3.9. 葛越出任蘋果大中華區舵手  [工商時報]

  2.4Personal Computing

   2.4.1. MLCC大擴產 台廠警戒  [經濟日報]
   2.4.2. 富士通新機連發 廣達樂  [經濟日報]
   2.4.3. 富士通重返台PC市場 強調以商務為重心  [電子時報]

   2.5.1. 工業物聯網減少停機意外 機器視覺功不可沒  [電子時報]

  2.6Solar(Green Energy)

   2.6.1. 大陸太陽能供應鏈上半年產量增幅2成以上  [電子時報]

[Home]


2017/07/20 1.1.1. 比特幣交易 中日瑞士喊卡 [ 經濟日報 鍾詠翔]

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人氣竄升導致交易時間拉長,正面臨技術升級困境,為避免客戶遭遇無法預測的潛在傷害,日本、大陸及瑞士等國比特幣交易所決定從81日前後起暫停服務。

日本加密貨幣商業協會(JCBA18日表示,國內13家交易所從81日零時起全面暫停比特幣交易,在比特幣分叉(fork)問題尚未解決前,不能提領與儲值,並預定84日下午4時決定何時恢復交易。

大陸比特幣交易平台OKCoin與火幣網18日也宣布,他們可能會在81日前後暫停比特幣儲值與提現,瑞士Bity交易所更謹慎,計劃從729日起暫停處理比特幣交易。

在比特幣爆紅的情況下,開始出現交易速度比創造「區塊」(block)還快的問題,這些「區塊」是用來記錄比特幣交易,這個問題導致得花更多時間確認比特幣交易。

針對這個問題,目前有三種解決方案,第一種方案稱為「軟分叉」(soft fork),「軟分叉」提高編碼交易資料的效率,好比把資料寫小一點,每個「區塊」可因此填入更多內容,第二種方案叫做「硬分叉」(hard fork),讓每個「區塊」變大。

第三種方案是折衷方案,計劃在今秋至明春間同時實施「軟分叉」和「軟分叉」,支持者將在7月下旬將公布完整技術細節,目前第三種方案似乎愈來愈多人支持。現在比特幣的最大困境在於缺乏一個中央機關決定該採哪一種方案。

比特幣價格16日一度跌破1,900美元,為兩個月來低點,19日又因贊成折衷方案的人數增加而回升至2,341美元。不過,由於目前發展還不明確,比特幣價格隨時有可能逆轉。

震盪劇烈 像不定時炸彈

虛擬貨幣市場近期籠罩賣壓,且價格劇烈震盪,這對它們未來的發展並非好事。

例如以太幣價格上周在數日內下殺20%,之後又回漲14%,凸顯其劇烈的波動性。彭博Gadfly專欄作家指出,震盪幅度過大的貨幣難以被主流市場接受。英鎊在去年脫歐公投後重貶,就已讓市場信心全失,而英鎊最大的單日跌幅也僅8%,價格波動比虛擬貨幣差得遠。

觀察家已經對虛擬貨幣的大起大落習以為常,然而這正是虛擬貨幣在普及上面臨的根本挑戰:一個可能在單日內大跌或大漲20%的資產,絕非適合用來買咖啡的支付媒介或貨幣。

以太幣價格今年來翻漲24倍,上月漲至400美元的高點,如今又從高點下挫近50%,每日波動率(標準差)達到7%。比特幣價格先前逼近3,000美元,經歷上沖下洗後,目前徘徊在2,300美元左右。

連以太坊共同創辦人霍斯金森(Charles Hoskinson)都在受訪時直言,虛擬貨幣市場猶如「不定時炸彈」。新創公司已經透過首次代幣發售(ICO)募資13億美元,監管將成為棘手問題。

[Home]


2017/07/20 1.1. 小米熱賣 英業達吃補 [ 經濟日報 陳昱翔]

大陸智慧手機品牌商小米科技印度市場告捷,受惠紅米Note 4、紅米4A、紅米4等手機產品在當地銷售強勁,小米預估今年印度市場營收貢獻超過20億美元(約新台幣600億元),而主力代工廠英業達(2356)可望受惠最深,下半年營運展望樂觀。

據外電,小米印度部門主管Manu Jain表示,小米在印度市場今年上半年營收已較去年同期成長328%,預料全年銷售額逾20億美元,營收貢獻將是去年的兩倍,而公司已積極在印度市場擴建零售銷售通路與售後服務,目前已完成設置500個服務中心,據點較年初翻倍,顯示小米手機廣獲當地消費者青睞。

法人指出,英業達為全力滿足小米手機需求,目前正全力趕工出貨,預料下半年行動裝置出貨量將較上半年大幅成長,全年智慧手機出貨量上看7,000萬支,將較去年5,000萬支成長。

針對小米出貨狀況,英業達發言系統不予置評。不過,日前英業達旗下負責智慧手機代工的英華達總經理何代水曾指出,主力客戶今年拉貨力道逐季增強,訂單能見度越來越高,有信心出貨動能較去年顯著增長。

目前印度智慧手機市場主要是三星、聯想、VivoOppo、小米等業者競爭,而市調機構IDC統計,小米今年第1季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占率約14.2%,僅落後給三星。法人認為,小米在第23季開始在當地導入新機種,預料市占率將進一步提升,進逼三星龍頭地位。

英業達6月營收418.98億元,月增21.3%、年增4.2%,創41個月新高;累計上半年合併營收2,108.74億元,年增3.5%,業績表現不俗。展望未來,英業達指出,第3季因處於PC傳統旺季,加上品牌客戶有望持續強化拉貨力道,出貨量有機會季增5%,下半年智慧手持裝置也因客戶將推出新品,預料出貨量會優於上半年。

此外,由於第2季新台幣升值趨緩,甚至重回貶值趨勢,因此代工廠有機會將首季匯兌損益回沖。對此,英業達表示,相較今年首季,第2季人民幣、新台幣都貶值,有機會出現匯兌收益。

生產蘋果音響 英業達展開備料

代工廠英業達(2356)今年左擁小米、右抱蘋果,除小米手機出貨動能增強外,蘋果智慧音響HomePod也將在本季開始進入備料期,第4季正式放量出貨,藉此挹注下半年業績成長。

英業達今年一舉囊括AirPodsHomePod二大新產品代工大單,帶動上海、南京廠區「產能爆滿」,不僅原先AirPods供不應求,市場預料開放HomePod預購後,也將廣受果粉青睞,讓英業達訂單將一路暢旺至年底。

據悉,HomePod預計今年12月在美、英、澳洲等地上市,定價349美元,其餘國家明年陸續上市;法人認為,雖然HomePod售價不便宜,但由於是蘋果首款智慧音響,加上初期產能有限,預料開賣後將再掀一波預購熱潮。

[Home]


2017/07/20 2.1.1. 研華搶進智慧零售量販店 [ 經濟日報 謝艾莉]

工業電腦廠龍頭研華科技積極攻入智慧零售市場,昨(19)日宣布偕同英特爾、家樂福共同打造家樂福台灣首家智慧零售量販店。目前家樂福在台灣101家店已導入研華的系統,研華也目標將完整的家樂福智慧零售模式,整廠輸出到家樂福全球共1萬個營運據點。

研華、家樂福、英特爾昨舉辦全台首座智慧零售量販店亮相記者會,以家樂福桃園八德店作為首家智慧零售示範場域,導入包括電子型錄、室內空氣品質偵測、客流分析系統、中央控管公播系統、WiFi廣告定位推播等解決方案,宣示研華、英特爾踏入全球智慧零售市場的重要里程碑。

對於智慧零售,研華表示,以客流分析系統來說,裝置在量販店門口的攝影機除了可即時掌握商場內的人數多寡,在未來累積半年、一年的數據後,研華會將此大數據進行分析,讓家樂福可掌握尖峰與離峰時間,以安排店內工作人員的人數。

據悉,台灣家樂福動作積極,目標不斷提升量販店的客戶服務,讓消費者進來新型態的家樂福能「到處充滿驚喜」,因此在去年8月在參訪完研華後,立刻敲定與研華的合作,研華更是以「端」、「網」、「雲」互聯技術整合多種零售智能軟體,並提供「UShop+」優店聯網的雲端管理平台的服務優勢爭取到此訂單。研華這次拿到家樂福整套的智能零售訂單,金額約有上千萬元,將分批認列營收。

概念店… 實驗性質高

智慧零售市場具龐大商機,亞馬遜與阿里巴巴等網路巨擘已在無人店鋪領域展開布局,研華科技智能物聯網服務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明志表示,研華的技術可應用到智慧零售、無人商店領域,但目前無人商店只是概念店,實驗性質濃厚。

江明志指出,無人商店要兩大技術,分別是視覺的技術與行動支付。目前無人商店能否做到亞馬遜拍攝的「Amazon GO」廣告影片中,消費者使用起來非常流暢,還需要觀察。

他指出,量販店還不需要做到無人商店,「不然消費者直接上網買東西就好」。現在傳統零售業者強調客戶體驗,就會需要導入智慧零售服務。

江明志分析,大陸在阿里巴巴帶動下,很多零售產業導入新的服務,如電子標籤在大陸市場就發展很快。對研華來說,智慧零售是重要的一環,今年成長幅度也很大。

江明志解釋,相較於競爭對手,研華的智能零售服務是提供整個平台,可協助客戶蒐集資料、提供大數據分析,「這部分走在比較前面」。物聯科技應用日漸成熟,零售業者已從線下到線上O2OOffline to Online)、線上到線下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行動(Online to MobileO2M),甚至全通路虛實整合等多元銷售、服務通路與創新的商業模式,爭取消費者青睞,更顯現出智慧零售的重要性。

智慧零售購物新體驗 PK電商

過去傳統量販店只是把商品陳列在架上,及主打商品有最優惠的價格,不過在新的智慧零售時代,只靠這些已不足夠。為了要能與線上購物比拚,智慧零售不僅是要大幅提升消費者在購物時的體驗,同時也讓商家在營運上能更輕鬆管理,並降低營運成本。

舉例來說,消費者未來走進家樂福,門口上的大電視就會有現在賣場內空氣品質的量測數據,若想知道賣場有什麼特價活動,門口大電視的電子型錄更是一目了然。 更特別的是,消費者若用智慧型手機打開WIFI功能,走到賣場內不同的定點,手機就會收到即時的促銷廣告,例如逛生鮮區,就可以收到有關的促銷資訊。

[Home]


2017/07/20 2.1.2. 騰訊股價連八漲 衝300港元 [ 經濟日報 林宸誼]

受到蘋果打算取消30%抽成影響,野村證券重申騰訊「買入」評級,目標價上調至港幣341元,騰訊控股昨(19)日股價直逼港幣300元大關,終場收盤價港幣298(約新幣1,172.9),漲幅3.91%。騰訊控股昨天市值達港幣2.82兆元(約新台幣11.09兆元),連續第八日上漲。

華爾街見聞報援引分析師指出,騰訊昨天上漲,由於投資者對騰訊第1季業績預期良好,美國科技股隔夜上漲,對香港市場同類股票也有提振。

消息面上,蘋果正考慮允許用戶向作者打賞時,不再強制通過「應用程序內購買」機制進行,代表蘋果對打賞30%的抽成可能取消。

之前,騰訊因蘋果抽成規定關閉iOS版微信打賞功能,法律界指責蘋果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

野村18日發表報告指出,騰訊的「小程式」近期加入多個新功能,包括關鍵字搜索、附近搜索等,有助正面發展,並降低用戶的使用門檻,於微信中連接更多商戶,帶動更多商戶使用其搜索廣告的功能,將騰訊目標價由港幣301元上調至341元,評級「買入」。

該行指出,近期與廣告代理溝通時,發現微信透過朋友圈中加入更多的廣告,針對一線城市用戶,每千次瀏覽收費為人民幣150元,但因市占率及用戶使用的時間多,廣告商都願意支付。

該行引述iResearch市場報告,指目前支付寶及微信支付的占比分別為62%26%,相信今年繼續是投資期,同時兩家企業也有意將戰線擴至海外。

騰訊旗下雲端計算公司騰訊雲,位於德國法蘭克福數據中心18日開放,這是大陸雲端服務商,首次將服務全面覆蓋歐洲。

騰訊雲表示明年開放八個數據中心,營收最快兩年達到百億級。

[Home]


2017/07/20 2.1.3. 上奇攻雲端 打併購牌 [ 經濟日報 劉芳妙]

上奇科技(6123)董事長許承強昨(19)日表示,近年來積極轉型,看好雲端服務帶來的龐大商機,在現有平台基礎上,將積極引進互聯網基因(DNA)。他強調,未來併購標的聚焦在雲端服務、數位印刷等產業,也不排除策略入主數位內容製造商,目前已有多件個案正在進行。

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打破國際疆界,許承強說,藉由互聯網及雲端服務,讓世界變平了,不再受區域的限制,有助於未來輸出台灣的軟實力。

今年上半年上奇相繼處分宏羚、佳能國際等轉投資,許承強表示,藉由去蕪存菁,讓上奇轉型策略更聚焦,獲利更精實,雖然上半年營收達19.92億元,年減18.57%,但第2季獲利不減反增,單季營業淨利達5,149萬元,是2011年來單季次高。

許承強強調,上奇投資沒有縮手,對未來布局會加碼投資,例如上周入主國內專業CAD/CAM加值經銷商高盛應用科技,取得51%股權。他表示,結合雙方優勢,不僅可延伸上奇客戶廣度,更能攜手搶攻工業4.0

上奇以軟體代理起家,主要代理奧多比(Adobe) 、歐特克(Autodesk)等商用繪圖軟體巨擘,許承強表示,相較其他台灣軟體代理商,上奇的布局橫跨馬來西亞、香港、新加坡等亞洲市場,在2013年至2015年第一階段轉型期間,藉由多項收購,打造成為創業家平台,有效帶動業績成長。

許承強說:「雲端服務對上奇來說是很大的機會。」他表示,雲端及互聯網,讓世界變平了,近兩年上奇積極引進互聯網DNA思維,朝軟體雲端加值服務發行商轉型,今年6月更成為台灣微軟雲端服務商。

[Home]


2017/07/20 2.1.4. 明泰深耕車聯網 奏捷 [ 經濟日報 黃晶琳]

網通廠明泰(3380)近年耕耘車聯網,推出24G防撞雷達產品,攜手一級車用零組件廠商,間接打入汽車品牌原廠供應鏈,下半年出貨增溫,明年貢獻營收效益浮現。法人表示,明泰下半年來自雲端資料中心交換器及企業用無線產品帶動營收成長,未來防撞雷達產品將是成長主動能之一。

明泰表示,2013年投入24G防撞雷達技術研發,2015年出貨大型車使用,目前產品包含24G77G防撞雷達,以及雷達與影像結合系統。明泰指出,從網通跨入車聯網,是汽車零組件應用相關產品的新進者,主要策略是透過一級車用零組件廠商,間接打入原廠供應鏈。

明泰防撞雷達產品今年上半年出貨較去年成長,但貢獻營收比例仍低,下半年多個案子可望出貨,帶動出貨量成長,但全年貢獻營收水準仍不明顯。透過一級車用零組件供應商,可望出貨歐、美、日、韓及大陸等原廠,2018年會有較顯著成長。

法人分析,過去以24G雷達等相關產品應用在汽車安全上的車款以高級房車為主,近年將陸續推動普及到一般房車,也將帶動用量成長。

法人認為,防撞雷達有一定技術門檻,包含特殊天線及RF射頻技術設計,切入不易,汽車供應鏈相對保守,明泰耕耘多年,未來幾年可望成為推升營運主動力之一。

今年上半年明泰營收達98.57億元,年減15%。展望下半年,明泰表示,雲端資料中心用高階交換器品出貨可望增溫,企業用無線產品逐漸走向傳輸速度更高的高階產品,未來將出現漸進式的換機需求,加上寬頻標案包含VDSL 2G.Fast產品出貨增溫,將帶動下半年營收較上半年成長,全年營收可望較去年成長。

[Home]


2017/07/20 2.1.5. 蘋果iCloud主資料中心落腳貴州 鴻海或將間接受惠 [ 電子時報 杜念魯]

雲上貴州將成蘋果在大陸營運iCloud服務的唯一合作夥伴,市場認為鴻海居中協調的可能性不小。

日前蘋果(Apple)公司宣布與貴州省政府司共同簽訂iCloud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今後由貴州省政府主導的雲上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雲上貴州)將成為蘋果在大陸營運iCloud服務的唯一合作夥伴。

市場認為,大陸目前是蘋果全球第二大市場,隨著大陸網路安全相關法規的施行,在大陸當地設立相關雲端服務中心,將有助於大陸地區的廣大用戶提供更良好的iCloud體驗。同時,身為雲上貴州合作夥伴之一的鴻海,也或許將從中獲得相關的經驗與實際的訂單。

雖然鴻海方面對此不表示意見,但市場認為iCloud落腳貴州,鴻海居中協調的可能性不小。

根據協議,未來雙方在合作模式上,蘋果將以雲上貴州作為營運主體,在大陸境內營運iCloud服務;且iCloud服務在大陸境內將使用iCloud和雲上貴州雙品牌向用戶提供服務。其次,雲上貴州將營運支撐iCloud服務的資料中心,且主資料中心將在貴安新區建設,估計投資將達10億美元。

此外,蘋果將在貴安新區註冊實體公司,與雲上貴州合作建設iCloud貴安新區主資料中心,並由雲上貴州進行營運,由蘋果提供技術支援。而這筆投資,被譽為是貴州自發展大數據戰略產業以來,投資規模最大、服務最廣、影響力最大的一項投資。

市場認為,大陸是蘋果目前第二大的市場,就地建置雲端資料中心提供各項服務,以刺激在大陸當地與服務應用相關的營收成長,是十分自然的考量。早在2015年時,蘋果就曾經透露過在大陸成立亞太資料中心的意願。

而這次將iCloud服務的主資料中心落腳貴州,背後主要促動的因素,則可能與近期大陸正式實施的網路安全法令有關。

據了解,在相關法令實施之後,蘋果有關部門已經開始按照法律要求,研究起草包括關鍵資訊基礎設施保護辦法、個人資訊和重要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及網絡關鍵設備和網路安全專用產品目錄等相關法案。

在大陸當地設立提供iCloud的主資料中心,一方面可以避免之後在相關法令的限制下,使用者在使用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同時,亦可以降低大陸使用者對資安方面的疑慮。在此前提下,更希望能帶動大陸使用者對iCloud服務的使用率。

這次作為營運主體的雲上貴州,先前曾與阿里巴巴、鴻海,及北京世紀互聯寬頻資料中心等業者,共同攜手建設了初期雲上貴州平台上的各項提供後續雲服務及應用的基礎。

蘋果這次落腳的貴安新區,也是鴻海在貴州的主要據點,鴻海的第一座第四代產業園也是設立在貴安新區;且鴻海在貴安新區的廠區,除了從事組裝生產相關業務外,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建立綠色隧道資料中心,這些與蘋果表示其資料中心將100%使用潔淨能源的要求,都能搭上線。

雖然,大陸本土業者浪潮在雲端與伺服器產業表現也相當積極,並在2016年時與雲上貴州共同成立新公司,並取得了雲上貴州平台的營運權;不過關鍵在於這次iCloud主資料中心由雲上貴州進行營運,而蘋果進行技術支援,浪潮能著力的部分有限。

且就iCloud的主資料中心硬體規劃設計而言,蘋果一般多採用自家的設計,而不論在協助設計或代工生產方面,浪潮與蘋果的關係遠不如鴻海與蘋果來得密切。

鴻海對此並未做出任何回應,不過市場認為,這次iCloud主資料中心設置在貴陽,鴻海就算完全沒有得到任何額外利益,至少也應該扮演了居中協調的一定角色。

[Home]


2017/07/20 2.1.6. AI成自駕車技術核心 Panasonic、豐田積極投資新創企業拚研發 [ 電子時報 賴逸安]

日本電子大廠Panasonic發起的新創企業PUX布局人工智慧(AI)有成,研發可利用人工智慧辨識駕駛者狀態的技術,最快將於2017年底前推出產品。

日本工業新聞報導,PUX設立於大阪市中央區,出資企業包含Panasonic與任天堂(Nintendo)等。該企業新技術能利用車內的監控相機拍攝影像,並透過影像即時辨識駕駛者的目光位置和面對方向。比照資料庫後,人工智慧會判斷駕駛者是否正在打瞌睡,或是讀書、滑手機等,在適當時機提出警告。

分析影像的臉部辨識技術領域一直是PUX看家本領,甚至得到監控相機廠商青睞。就算駕駛者戴上墨鏡,PUX技術也不會因為明暗度改變而發生辨識錯誤。透過深度學習功能,人工智慧能即時確認特定人物的面孔,進行各種比對。若使用於車用領域,即可確認駕駛者狀態,對驅動自動駕駛技術有所幫助。

自動駕駛技術LV3可望實現在高速公路的自動駕駛,但在一般公路,仍將由本人自行駕駛。為了避免交接駕駛系統時發生意外事故,自駕車系統辨識駕駛者狀態的功能十分重要。

此外,臉部辨識功能也能落實汽車防盜,若有未經登記的不法分子意圖竊取車輛,將無法完成臉部認證,車輛不會啟動。登記完成的駕駛者上車時,汽車也會自動調整座椅高度至適當位置,並播放喜好的音樂。

另一方面,日本汽車巨擘豐田汽車(Toyota Motor)也積極研發人工智慧,不惜挹注資金。該企業企圖儘早完成理想的人工智慧技術基礎,並將其使用於自動駕駛技術、機器人等成長事業領域,鞏固領先地位。

產經NEWS報導,豐田宣布由子公司Toyota Research Institute(TRI)設立總額1億美元的基金,用於支持新創企業。

往後TRI將提撥基金投資深具潛力的新創事業,其中又以人工智慧相關領域最受矚目。近年來豐田對於投資人工智慧毫不手軟,2016年重資設立TRI,並邀請曾擔任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的機器人研究計劃負責人Gill Pratt擔任執行長。豐田透過TRI規劃了為期5年,共10億美元的投資企劃,此次設立基金亦是其中一環。

自動駕駛技術等尖端技術可說是科技業和新創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全球市場競爭激烈。豐田汽車社長豐田章男已於6月股東大會表示對現況抱持危機感,往後將考慮發動購併等,目前出資新創企業,也是為了強化競爭力。

日本汽車大廠本田汽車(Honda Motor)也同樣視人工智慧為競爭關鍵,自4月起擴大組織編制,設立專門人工智慧的團隊,強化技術基礎。本田也積極與外部單位合作,目前已和京都大學、波士頓大學攜手研究。

目前人工智慧技術的領先企業是Google和微軟(Microsoft)。若自動駕駛技術的核心技術由IT產業掌權,未來汽車廠商處境將相對嚴峻,甚至可能淪為下游組裝業者。因此許多汽車廠商未雨稠繆,加碼研發人工智慧技術。

[Home]


2017/07/20 2.1.7. IoT感測器業者掃描:Microchip微控制器產品組合廣度深 合併Atmel後卡位IoT市場領先群 [ 電子時報 梁燕蕙]

38億美元收購同業Atmel後,讓Microchip躍升為全球第三大微控制器業者。

物聯網(IoT)裝置有各種類型,和一般機械產品一樣,包括偵測使用者操作或裝置周圍環境變化的輸入裝置,例如感測器來提供某些訊息,以及直接對環境執行作用的輸出裝置,還有作為裝置的頭腦,也就是負責控制機器的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等,除此之外,物聯網裝置也需要與網路連線。物聯網成為熱門議題的原因,與微控制器板的變化有關,原本開發者必須安裝獨立介面,才能讓微控制器連線上網,但是近年來,出現了把連接網路的功能當作外掛模組、或標準內建在板子上的微控制器板類型。

過去的微控制器板,內建單晶片微控制器,基本上此種舊型的微控制器板具有最精簡的I/O介面,通常外接感測器和轉換模組等,可以配合需求擴充,其結構簡單而且通用性高。不過,現在市面上也陸續推出擁有手機等級的高效能CPU、豐富的I/O埠及網路介面等體積輕巧的單板電腦,標準內建各種介面,外接感測器、螢幕、鍵盤甚或主機,預載OS,可以當作電腦使用,這也使得微控制器板與電腦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

結構最精簡的通用型微控制器板,適合製作原型機,也適合任務目標單純化的物聯網裝置從原型開發階段,快速進入商品化階段,能夠以必要的精簡結構組裝完成;不過,預載豐富I/O結構的單板電腦,內建多項標準介面,並且能同時涵蓋原型製作到商品化階段進行,其實也相當適合當作物聯網裝置開發用的微控制器板,其取決端視開發者的規劃。

Microchip連續購併策略推向全球微控制器前三大 優先吸引潛力客戶

Microchip Technology可說是全球微控制器晶片和相關半導體晶片的領導業者之一,微控制器結合了電腦和包括感測器在內的輸入裝置以及輸出裝置,微控制器如今幾乎在各種工業用、醫療用、家用、車用等設備領域中無所不在,而現在更成了物聯網領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Microchip過去10年來,為了擴增旗下產品解決方案陸陸續續收購了17家相關業者,最新的購併案乃是於20164月完成的Atmel收購案,此前則是分別於2010年買下了Silicon Storage Technology,隨後在2014年連續收購了ISSC Technologies以及Supertex,另外又在20158月購併了Micrel

過去3年來,前所未見的合併與收購案件頻傳,也因此劇烈地重劃了半導體產業的競爭版圖,或許再沒有比微控制器領域看得更清楚的了,就在荷商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收購美商飛思卡爾(Freescale Semiconductor)躍升全球微控制器第二大業者的短短不到2個月內,Microchip提出以38億美元收購同業Atmel、拉抬Microchip躍升到全球第三大微控制器業者位置。

更有甚者,根據調研機構IC Insights最新於20175月發布的統計,成功收購了飛思卡爾之後,襄助荷商恩智浦半導體登上2016年全球微控制器銷售第一名寶座,有鑑於日圓走貶侵蝕,恩智浦硬是把連續8年蟬聯微控制器龍頭的日商瑞薩電子(Renesas Electronisc)給擠下寶座。

微控制器前三大業者恩智浦、瑞薩、Microchip分別以市佔率19%16%14%將意法半導體、英飛凌等競爭對手拋諸腦後。然而,更具戲劇化的可能性將是,若高通以390億美元購併恩智浦合併案在各國監管單位過關後,預期2017年全球微控制器龍頭將會落在過去從來沒有賣過一顆微控制器的高通身上,在物聯網風潮推波助瀾下,全球微控制器產業競爭版圖劇烈變動如斯。

值得注意的是,Microchip在購併Atmel之後,不僅僅是從第四名的位置往全球微控制器第三名上升了一名而已,除了一舉擠下競爭對手意法半導體跟英飛凌這昔日兩大勁敵外,進入前三大對於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微處理器市場中具有某種程度上的戰略意義:IHS鑽研嵌入式處理器的首席分析師Tom Hackenberg便指出,許多時候,客戶在開始尋找一些潛力解決方案時,常常從前三大業者著手,Microchip透過連續的購併策略達到這樣的經濟規模來吸引客戶。

Microchip合併Atmel結合雙方技術優勢 向物聯網領域跨大步

在此同時,Atmel本身在微處理器技術上具有堅強的實力,其獲利能力屢屢不如Microchip的原因在於競爭激烈的微處理器市場不得不讓Atmel以價格戰鏖戰對手,使得該公司營利情況遠遜於Microchip。舉例來說,Atmel的產品營益率偏低的原因在於,半導體產業中的微控制器市場是一個非常競爭的領域,競爭對手包括Microchip、瑞薩、飛思卡爾、德儀(Texas Instruments)等激烈競爭迫使Atmel不得不以更低的價格求售,這也使得Atmel的產品成本居高不下之際,但營益率卻難以提振。

但不可否認的是,Atmel在觸控感測微控制器領域、微機電種類感測器介面以及資安科技等IP陣容堅強,此為Microchip所缺乏。Atmel成立於1984年,一開始以製造記憶體晶片起家,但就跟Microchip一樣,很快地Atmel逐漸將核心業務轉移到微控制器和相關晶片領域。就在201644日,Microchip結束該公司2016會計年度第4季營運報告之際,該公司也同時宣布完成收購Atmel的手續,將Atmel完全納入旗下。

微控制器在幾乎所有東西上都隨處可見,從工業設備到可以偵測用戶是否摔倒的智慧拖鞋等各種裝置上,均可見到微控制器,而在這些情況下,基本上微控制器能夠符合成本考量需求,其原因在於其解決方案提供了成本效益以及能源效益嵌入式處理器,且能夠為了特殊應用的專屬目的打造的處理器解決方案。

在當前這個物聯網的時代裡,大家都想要最符合效益的解決方案,而一顆客製化的微控制器,相較於通用型的產品,更能夠提供符合成本與能源的優勢所在,尤其是物聯網裝置更是對於電池續航力最為敏感的,客戶因此選用客製化產品好讓商品化時程加快,這情況尤其在消費性產品屬性的領域裡更為明顯。

全球物聯網微控制器市場其本質上具有高度競爭特性,原因在於眾多科技大廠企圖增加在這個市場的能見度。物聯網微控制器市場不僅具有高度技術導向,更主要係由互連裝置的日益擴增所推升,有鑑於整體物聯網產業的無窮潛力,微控制器製造業者正逐漸聚焦朝向更進一步先進的微控制器解決方案,尤其是針對物聯網的應用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合併與收購等購併案可說是上述的科技大廠為了進入這個市場增加競爭力所展開的最明顯趨勢,其中最明顯的例子之一便是美商微控制器Microchip購併另外一家美商微控制器競爭對手Atmel的案例,全球物聯網微控制器市場預估年複合成長率預估到了2023年為止,將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長,領先業者包括AtmelFujitsuHoltek、英飛凌、Ixys CorporationMicrochipNuvoton、恩智浦、瑞薩、三星、SHHIC、飛索(Spansion)、意法半導體以及德儀。

微控制器業者攻物聯網感測器有先發優勢 Microchip繼續發力人機介面設計

感測器市場受到汽車產業對於物聯網感測器的需求擴增而蓬勃發展,根據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物聯網感測器市場預期2015~2023年的平均年複合成長率高達24.5%,估計全球市場規模將從2014年時的49億美元攀升到2023年時的347.5億美元規模。

有鑑於其高度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正確性等因素,物聯網感測器正被廣泛地運用在汽車產業的多項領域裡,汽車產業本身也已經認知到連網車的重要性,尤其是與其他車輛連結、與智慧型手機連結、甚或是與其他智慧裝置連結等,而在此情況下,一大群的感測器正被使用在汽車內部,包括GPS感測器、氣壓感測器、車速感測器、方向盤角度感測器、火災警報感測器等等。

MicrochipAtmel的產品組合來看,該公司在物聯網感測器的應用領域要算是以人機介面(human machine interfaceHMI)的設計最為突出,其觸控感測器包括了電容式感測器和電阻式感測器,而在應用方面遍及滑桿、轉輪、觸控按鈕甚或液壓水準感測等。Microchip甫於20174月宣布推出新款maXTouch觸控螢幕控制器,鎖定大螢幕車用人機介面設計,該技術引進多點觸控人機介面,一如複製在手機介面上的操作一樣,導入到汽車駕駛人和乘客使用體驗上,應用螢幕尺寸介於8~15吋。

新推出的MXT1665T-A系列導入了Microchipadaptive touch技術,不僅使用了self-capacitive觸控也同時使用了mutual-capacitive觸控掃描,兩者的結合得以提供多點觸控體驗,甚至可以透過厚重的眼鏡、厚重手套甚或是透過霧面或水面的情況下均可。Microchip完成收購Atmel之後,不僅在產品組合上達到互補綜效,更一舉拉抬Microchip的營收規模。根據財報資料顯示,2014~2016會計年度,Microchip年度營收約為19~21億美元,然在完成收購Atmel之後,Microchip最新2017會計年度(截至20173月底)營收達到34億美元規模,年增6成有餘。

Microchip成立於1989年,目前公司員工1.2萬餘人。該公司產品的策略聚焦在嵌入式控制解決方案,包括通用型和特用型微控制器以及32位元微控制器,其產品組合包括8位元、16位元以及32位元微控制器,以及高效能線性、混訊、電源管理、散熱管理、射頻等。公司旗下微控制器產品線挹注整體營收貢獻度達到63%。目前自有晶圓廠包括位於亞利桑納州的Fab 2、奧勒岡州的Fab 4,這兩座均為8吋廠,以及科羅拉多州的Fab 5,該廠係在收購Atmel完成後接收而來的,Fab 5係為6吋廠,以2017會計年度來看,Microchip仍大約有4成產能係由第三方晶圓代工業者所外包生產製造。

20170720084250273355.jpg    

[Home]


2017/07/20 2.1.8. 亞馬遜Prime Day熱賣產品 Echo系列裝置銷量為去年的7 [ 電子時報 邱龍傑]

亞馬遜(Amazon)Echo Dot讓智慧語音助理功能再進化,可讓用戶有如透過FacebookTwitter等社群網路獲得資訊一般,成為與家庭成員和朋友保持聯繫的一種方式。

CNBC報導,Echo Dot是亞馬遜Prime Day最暢銷的商品,現在Echo Dot降價15美元,只要34.99美元,也是亞馬遜最便宜的Echo系列裝置。

根據亞馬遜統計2017Prime Day的銷售成果,相較於2016年的Prime Day,今年亞馬遜Prime會員購買的Echo系列裝置數量是去年的7倍。

消費者裝置新創公司Nucleus創辦人Jonathan Frankel表示,在增加通訊功能後,Echo Dot讓用戶更容易建立社交網路,用戶的親朋好友可以透過Echo Dot對話,如同使用蘋果(Apple)FaceTime,不過只限於同樣的硬體。

Nucleus先前在亞馬遜資助下開發影音會議裝置,現在Nucleus則走上不一樣的路,也期待亞馬遜成為家庭的中心。Frankel認為Alexa裝置會進一步整合到個人日常生活,每個人都將成為Alexa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最後不得不買一台設備。

美國科技投資機構光速創投(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Aaron Batalion也認為,當亞馬遜啟動電話功能之後,會吸引更多買家進入Prime生態系統,因為這些人必須與其他Echo用戶保持聯繫。但是現在市面上已經有許多類似服務,Echo不太容易吸引用戶,不過看來亞馬遜的產品更能提高生活便利性,將對大企業造成威脅。

而轉向數位是沃爾瑪(Wal-Mart)等大型傳統零售業者的弱點,傳統零售業必須加快腳步讓購物管道進入消費者的家庭中,否則就等著被淘汰。


亞馬遜Echo Dot有助擴大Alexa生態系統。

[Home]


2017/07/20 2.1.9. 高效能運算:HPCAI發展提供重要平台 未來5年由企業帶動穩步增長 [ 電子時報 蕭菁菁、涂翠珊]

HPC結合AI不僅提供快速發展平台,未來HPC本身可能也成為一種AI

高效能運算(HPC)逐漸成為人工智慧(AI)發展的一個重要平台,近年來市場應用持續擴大,過去1年雖然增速稍緩,但有研究顯示未來5年在企業支出的帶動下,HPC增長將重新加快。

IT產業總是推陳出新,舊有的技術有時被新點子取代,有些是變身為另外一種新技術,雲端運算即是最典型的例子,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未來所有基礎設施都會雲端化,同樣地,高效能運算未來很可能蛻變為一種人工智慧(AI)

然而,如同雲端運算花了20年才廣為採用一樣,HPCAI化可能也會耗時良久。目前HPC仍會繼續扮演著創新的重要推手,但研究人員料將積極導入AI技術,最終讓人難以判斷,究竟是HPC轉變成AI,抑或是AI變成了HPC

目前HPC仍處於起步階段,但有研究顯示,企業應用正帶動產業緩步成長。研究機構Intersect360執行長Addison Snell接受the Next Platform訪問時表示,根據Intersect306的模型推估,2016年為止,HPC市場已連7年成長,但速度有逐漸減緩的跡象,相關產品和服務銷售為355.9億美元,僅比2015年增加3.5%

細分來看,伺服器銷售增長3.3%,成為114.7億美元,網路設備增加3.3%,成為27.7億美元,儲存設備增加5%,成為57.9億美元,一般認為此為HPC產業的核心部分。雲端HPC銷售增速略快,增幅達6.4%,但僅達7.84億美元。軟體銷售達89.1億美元,增幅3.5%,服務銷售為38.2億美元,僅增加1.4%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時Intersect360估計,HPC整體支出為257億美元,其中工業企業佔約52%,學術界佔19%,其餘來自於政府機關。2016年時,企業比重提高至55.5%,學術界和政府機關各為18.6%25.9%。由此不難推估,企業將是帶動HPC未來發展的最大推手。

雖然2016HPC市場成長動能略為減緩,但Intersect360預測2021年前的5年內HPC支出將重新加速,年複合成長率將達4.3%,維持在439.4億美元附近。其中,學術界和政府增長率僅2%0.1%,成為191.9億美元和66.7億美元,企業支出將增加6.5%,達到27.1億美元。

HCP產品和服務當中,伺服器未來5年銷售將持續增加,儲存和雲端設備則是成長最快速的部分。其中,Intersect360預測,雲端設備在2019年將突破10億美元,2021年達到12.1億美元,不過,雲端設備佔整體HPC市場的比重相當低,僅2.8%,也因此Intersect360分析師對HPC在雲端產業的發展看法較為保守。

另外Intersect360推估,2016年惠普企業(HPE)HPC伺服器市場第一大供應商,佔有33%的版圖,戴爾(Dell)緊接在後,市佔率26.4%。聯想拜收購IBM System x X86之賜,拿下6.9%的市場,IBM在賣掉該事業之後,市佔率降至6.8%。其他較小的廠商包括CrayAtos/BullInspur、富士通(Fujitsu)Penguin Computing和華為。

在儲存設備方面,戴爾收購EMC後成為市場龍頭,市佔率24.4%。緊接著是NetApp15.8%HPEIBM各佔13.4%9.5%,其他廠商還包括DataDirect Networks、希捷(Seagate Technology)SpectraPanasasBull和富士通。

另一家研究機構Hyperion Research有不同的看法,該機構認為HPC市場主要是以伺服器為主,由此推估2016年全球HPC伺服器銷售達112億美元,創下該機構開始追蹤該數據以來的最大紀錄。

供應商方面,Hyperion的模型顯示,HPE排名第一,其次是戴爾,緊接在後的廠商依序是聯想、IBMCraySugon、富士通、SGINECBull Atos等。但Hyperion的數據顯示,政府機關和學術界雖然對HPC的討論熱烈,但實際投資卻不比企業界來得熱絡。對於HPC未來展望,Hyperion同樣持樂觀態度,預期2016年和2021年間市場規模將會繼續拓展。

HPC市場更加多元 有助工作負載最佳化

HPC處理器市場將有愈來愈多選擇。

英特爾(Intel)推出的多核心Xeon Phi處理器,使其在高效能運算(HPC)市場的龍頭地位更形為穩固。除了英特爾外,IBMPOWER CPU以及NVIDIAGPU也都在HPC市場多有斬獲。隨著Cavium與高通(Qualcomm)即將推出號稱擁有核心更多、處理量更高、記憶頻寬更大、價格更便宜的伺服器SoCHPC市場也將變得更加熱鬧。

富比士(Forbes)報導指出,各式各樣的晶片產品陸續問世,已不只是速度與價格上的較量。事實上,不論是Xeon PhiEPYCPOWER,每種不同的晶片架構都對應了特定的工作負載。隨著晶片市場變得更加多元,HPC業者在購買產品時,也需在性能、應用最佳化成本與可移植性間更仔細衡量。

換句話說,要為工作負載選擇處理產品,變得比從前更加困難,然而這也表示HPC業者更有機會將CPUGPUFPGA調整到最適合自己的配置,達到最佳的效能,且還能進一步減少成本與耗電。

英特爾將在2017年將新的深度學習功能引進Xeon Phi產品,而採用Skylake架構的Xeon pScalable處理器也即將問世。Xeon Skylake透過AVX512向量處理器,可使HPC性能提升到Broadwell2倍以上。此外,Xeon Skylake還可支援英特爾的OmniPath快速互連介面。

IBMOpenPOWER9處理器計劃於2017年下半出貨。OpenPOWER9架構已獲得美國能源部的合約,即將使用在Oakridge SierraLawrence Livermore Summit兩台國家實驗室的超級電腦上。這兩台超級電腦也將同時使用NVIDIA新的Volta GPU,以及Mellanox Infiniband互連介面,浮點運算效能最高可望達到200petaFLOPS,因此將有機會角逐全世界最快超級電腦的寶座。

POWER9也是唯一能支援原生NVLINK以及Open CAPICPU,因此能更輕鬆地將CPUGPUFPGA整合。

超微(AMD)宣布推出搭載32核心、64線緒的EPYC x86架構。超微擁有豐富的HPC發展資源,而他們認為真正的HPC市場不在功能強大的超級電腦,而是在可協助產業及學界執行各項工作的通用型電腦。對於這類電腦而言,記憶體與I/O通常更為重要。為提升I/OGPU連線,超微系統號稱使用了8條記憶體通道與64PCIe線道。

ARM伺服器CPU過去5年來的表現雖然令人失望,但Cavium、高通等廠商針對資料中心應用推出的第二代64位元CPU問世後,或許會讓用戶重拾對ARM架構CPU的信心。巴塞隆納超級運算中心(Barcelona Supercomputing Center)等不少歐洲HPC客戶已對ARM產品表示興趣。

最後,儘管超微的EPYC CPU前景看好,但另一面,NVIDIA藉由VoltaGPU在市場建立的強勢地位,可能非超微一時一刻能夠挑戰。超微的Vega GPU並不支援原生的雙精度浮點與錯誤校正碼記憶體(Error Correcting Memory),因此在HPC市場相當吃虧。

功能超強處理器相繼出籠 HPC領域將掀起重大轉變

2016HPC市場最火紅的話題非機器學習莫屬,業者爭相推出相關解決方案。

高效能運算(HPC)領域擁有相當大的潛力,目前仍處於摸索的階段,但鑑往知來,從全球前500大超級電腦(Top 500)可以了解20多年來HPC的發展,同時一窺未來的演變趨勢。

The Next Platform報導指出,綜觀20176月發布的Top 500名單可知,沒有任何架構是贏家,而是由許多架構各擁山頭,這也意味著HPC是一個健全而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而且仍持續不斷地創新,猶如電話的演進一般,在1980年代的電話被認為是一種混合超級運算技術,1990年代和2000年代出現各種系統,2010年代則縮小成為人們掌上的裝置。

接下來HPC運算將出現一些重要的轉變,英特爾(Intel)、超微(AMD)IBMNVIDIA等大廠相繼推出功能超強的處理器,高通(Qualcomm)也準備挺進資料中心來提振獲利。在這當中,目前新的運算技術僅英特爾的Skylake Xeon打進Top 500名單,201711月會有更多進榜,2018年的此時榜單可能會有更大的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Top 500排名是採自願的方式參與,並非強迫性質,因此有些重要機器如美國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NCSA)Blue Waters並未名列其中。此外,許多非傳統的HPC企業,包括電信、託管和雲端運算業者基於強烈的政治理由也參與測試和排名。

除了擁有HPC是值得誇耀的一件事情之外,由於超級電腦被用於設計和維護核子武器,再加上它們代表科技和經濟力量,大陸對HPC發展不遺餘力,本次Top 500排行榜最強超級電腦前2名仍是由大陸包辦。

名列榜首的是神威太湖之光,內建1,065核,採用本土製的SW26010處理器,每秒浮點運算技術(FLOPS)可達125.4petaFLOPS(千兆次)。排名第二的是位於廣州國家超級計算中心的天河二號,混合使用Xeon CPUXeon Phi加速器,312萬核心,處理速度可達54.9petaFLOPS

大陸製超級電腦排名在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號之後的是採CPUGPU混搭系統的天河一號,目前名列第48。天河一號於2010年建置,內建Westmere XeonNVIDIA Tesla 2050 GPU加速器。

整體來講,在Top 500超級電腦當中,大陸製佔了160個,運算總計為235.1petaFLOPS。大陸有許多供應商製造超級電腦,採用各種不同的架構,但大致上以上述三種機器為主。大陸對HPC充滿雄心,同時也擁有資源來投資,相關支出已經超越歐洲,未來不排除超前美國。

在供應商方面,惠普企業(HPE)過去和IBM勢力不相上下,現在則是Top 500 HPC最大系統供應商(IBM已將x86伺服器業務賣給聯想,HPE則於2016年買下SGI),聯想也佔有相當的分量。

不過,雖然就安裝系統數量而言由HPE和聯想領先,但安裝容量相對少。另一方面,CrayIBM則相反,運算容量比安裝數量多。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差異原因在於,有些機器是專門為客戶設計,專用於一些關鍵工作負載,部分機器則是用來進行大量運算之用。

從榜單可看出大陸供應商正快速崛起,其中包括聯想、中科曙光、浪潮和華為。聯想2015年買下IBM x86伺服器事業之後,順勢接收IBM在歐洲的版圖,其他陸廠也在歐洲、中東和非洲攻城掠地。

整體而言,本次的Top 500透露一些趨勢。首先是,即使有GPU和其他加速器加入架構,大幅改善HPC系統的效能,全球超級電腦的進展速度仍緩慢。

20176月最新的Top 500榜單上有91台機器使用加速器,數量比201611月時的86台增加。其中71台使用NVIDIATesla GPU1台是超微的Radeon,另有2台安裝PEZY的加速器,14台使用英特爾舊版Xeon Phi

如果有更多機器使用加速器,Top 500將是走在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軌道上,而且總體持續效能(aggregate sustained performance)早在201611月打破每秒100萬兆次浮點運算(exaFLOPS)的壁壘。然而,截至20176月為止,Linpack測試後的每秒浮點運算次數為748.7petaFLOPS,比11Top 500672.2petaFLOPS增加11.4%,以及20166月時的566.8petaFLOPS增加32.2%

姑且不論進展速度,無庸置疑的是HPC市場商機不容小覷。值得注意的是,未來每秒浮點運算的成本將會逐漸下滑,系統製造廠在此事業賺錢將相當困難,但HPC運算方面,多數獲利將流入大廠英特爾和NVIDIA,如果計入儲存,那麼DataDirect Networks和希捷(Seagate Technology)將是HPC儲存市場最大獲利者。DRAM和快閃記憶體供應商也可以也不錯的表現。然而,HPC產業若要維持健全,最終必須是多數廠商能夠雨露均霑,共享市場利潤。

[Home]


2017/07/20 2.1.10. 重慶市攜手SKT IoT技術打造智慧城市 [ 電子時報 嚴思涵]

重慶市擬定透過ICT技術建構智慧城市的中長期發展計畫。

南韓SK Telecom憑著物聯網(IoT)LoRa技術,進軍大陸遠距瓦斯檢測市場。SKT日前為與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重慶燃氣、中國移動等簽訂事業合作備忘錄(MOU)。重慶燃氣為重慶市瓦斯業龍頭,約對450戶家庭供應瓦斯,重慶都市瓦斯市佔率達70%

重慶市擬定透過ICT技術建構智慧城市的中長期發展計畫, 加強與騰訊、Hikvision等合作,而本次的事業合作,因採用了LoRa聯網技術,可望使計畫提前實現。

完成計畫的事業效益性驗證後, SKT與中國移動在重慶市開始建構LoRa網路,在2019年前將以重慶燃氣客戶為對象,普及智慧瓦斯表。智慧瓦斯表可利用電腦或智慧型手機遠距確認瓦斯使用量,並管理瓦斯是否有外洩等相關安全。

除瓦斯遠距檢測事業外,SKT未來也將以架構好的物聯網為基礎,確保大數據並進行分析,朝著提供針對大陸客製化的物聯網服務等拓展事業版圖。

SKTEcolant等南韓創投企業合作,在重慶市SK海力士(SK Hynix)園區正門路邊設置可感應行人動作的智慧路燈,展開重慶市最初的物聯網示範服務。該示範服務將能使物聯網服務效果廣傳,除瓦斯遠距檢測外,在能源節約等多個領域也可望引進物聯網服務。

SKT物聯網事業部長官車仁赫(音譯)表示,在大陸市場繼瓦斯遠距檢測、智慧路燈事業後,將再提供老人及兒童位置確認、汽車位置追蹤等多元物聯網服務,以透過物聯網收集的大數據為基礎,製造創造獲利的事業典範。

[Home]


2017/07/20 2.1.11. TechStars王旭平專訪 台廠需挾硬體優勢 抓住數據、迎接萬物智慧時代 [ 電子時報 林昭儀]

全球最大的科技加速器TechStars負責位於加州聖地牙哥的高通機器人加速器專案,其負責人以及紐約物聯網專案(IoT)的計畫負責人暨駐點企業家王旭平(Ping Wang),日前在台北參加資策會與新加坡政府新創加速器機構SGInnovate所共同舉辦的新創企業媒合活動(台星新創媒合計畫)時,接受了DIGITIMES的專訪。以下是專訪全文:

問:請介紹一下TechStars,以及其在亞洲的投資動向。

答:TechStars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加速器,在全球有30個加速器專案計畫,這些計畫有的是平行專案,有各種不同的領域,也有垂直專案,在同一個領域當中深入執行。近期TechStars正朝亞太區拓展業務,剛在澳洲開設了一個加速器計畫,在東亞未來應該也有機會。我在日本、南韓和台灣都有業務往來,且因為我是在台灣出生的,所以特別希望可以看到台灣有創業創新的發展,期盼可以協助推動東亞的新創生態圈,並和北美的新創生態圈產生更緊密的連結,形成一個以創新為焦點的全球創業體系。

我是TechStars的計畫負責人(director),曾在2015年負責高通(Qualcomm)位於加州聖地牙哥的機器人加速器專案,我們選了10家新創公司,每家投資12萬美元,訓練時間是4個月。這些公司到目前都還在營運中,並且表現良好,我們認為是很成功的一個專案。

後來,我到紐約繼續負責一個物聯網加速器計畫。在這個計畫中,我是以駐點企業家(Entrepreneur in Residence)兼策略顧問的身分參與,協助輔導裡面的新創公司。

我也協助TechStars在亞太地區尋找有潛力的新創公司,但目前看來,還有一段長路要走。亞洲的新創公司,在語言和文化上仍面臨不小的挑戰。但即便如此,還是很有機會,因為亞洲有非常多的人才,以及結為策略夥伴的機會。亞洲新創公司和歐美其實有很多可以互補的地方,這裡的強項是深度科技(Deep Technology)硬體製造,工程技術人才很多。與歐美的商業、行銷與市場進入、市場規模等方面的長處結合起來,可以創造頗強大的綜效。東西方的創業家如果能夠合作,能迸發出蠻帶勁的火花來,應該可以做蠻多事的。

問:您提到亞洲新創公司會遇到一些文化上的挑戰,能舉例嗎?

答:比如說,亞洲文化都比較不願意冒險(risk averse),所以也很難找到創業的資金,且開放分享的心態及合作的精神也比較缺乏。相對於亞洲,北美的文化就重視「多幾次失敗,早一點失敗,這樣才能趕快從失敗中學習,增加成功的機會」。

亞洲似乎不是這麼想的,而且也很集體主義,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大企業上,尤其是日韓。台灣相對好一些,因為有很多中小企業,但資金比較充裕的還是家族企業以及大集團。所以如果不是富有家族出身,還是比較難找到創業的資金。

問:台灣官方為扶植新創做了不少努力,就是想改變上述的困境。您覺得目前的進展令人滿意嗎?

答:大致上,台灣官方在硬體建設上和引進創投上做得非常好,但還蠻需要多聆聽創投業者的需要的。台灣的硬體建設已經很不錯,甚至新創空間也已經非常多了。現在比較需要處理的是「軟性問題」,例如我提到的文化問題,或是新創創業者語言溝通能力上的問題,以及與海外創業生態圈及市場的連結等。

台灣是個小島國,一直向內看的代價是承擔不起的,必須努力放眼四海。其實很多住在海外的人是很希望能有機會和台灣人才合作的,我們也一直在尋找與台灣合作的更好方式。期盼中華民國政府不僅要聆聽當地新創與創業者的心聲,也需要努力為連結海外的新創生態資源搭好橋樑。

問:在台灣難找到適合的新創公司嗎?

答:作為一個創投業者,我其實很幸運可以跟很多台灣的新創公司見面,但我發現他們還是很缺乏與外界的連結,他們還是太本地導向,都想先從台灣做起,再慢慢擴張,但往往到那時候就太晚了。

我會鼓勵他們,要從一開始就放眼全球,並且與他們的目標市場,例如美國、歐洲或是東南亞,從第一天起就建立連結。創業家也應該要儘量常到國外走動,去參加一些加速器,多認識一些業師(mentors),就會幫助他們快速進步。

在全球競爭的環境底下,快速執行是極其重要的,因為競爭的對手,往往是全球最厲害的公司,包括那些在矽谷的科技大廠,他們的效率更高,資金也更充沛。這意味著,你必須與他們合作,或是成為那個生態體系的一部分,或至少加入這個世界的其他生態系,才能有競爭力。我非常期盼看到有世界級的新創公司在台灣或是亞洲誕生,也非常希望他們能有更大的企圖心,從一開始就把解決大問題和服務最多人當作是他們的使命。

台灣的新創公司,不僅需要多參加科技論壇、與海外科技圈建立關係,或是參與遠距合作項目,更需要練習英語溝通,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台灣的科技人才素質那麼好,可惜的是他們想表達的東西往往都無法被完整地傳譯。雖然台灣科技人才的英語比日本和南韓好,可是卻比不上香港與新加坡。

因此最重要的是,去提升新創創業家的英語表達能力,以及培養正確的合作心態,從第一天開始就放眼天下,明白海外有很多人是迫不及待想與他們並肩努力的。海外有很多加速器,例如TechStars500StartupsY Combinator等,甚至是中華民國政府自己創設的新創加速器,都能夠做為橋樑協助他們走出去。

我鼓勵這些新創應該善加利用這些資源。即便進不去第一流的加速器如TechStarsY Combinator,全世界也還有非常多這類的組織可以申請,可以幫助他們去打世界盃,進入海外的市場。作為一個創業家,絕對不能把焦點只放在台灣市場。

問:台灣科技大廠多半是硬體導向,在人工智慧(AI)與物聯網的時代,他們該扮演什麼角色,才能在未來時代中,獲得最大的益處而不會錯失機會?

答:代工的OEMODM大廠,應該要了解,未來已經無法單打獨鬥,只有團結起來打群架才有機會成功。我可以了解他們過去的商業模式是採取保守的策略,以降低成本以及保護智慧財產以及客戶的商業機密為其核心,但不幸的是,未來他們如果想要創新,並且要在全球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就必須跳脫那樣的窠臼。

首先從資源來看,他們如果只靠一己之力,是很難跟那些有全球品牌的大廠例如蘋果(Apple)IBM、甚至是南韓財團如三星(Samsung)LG競爭的。這些公司都是垂直整合,而且非常巨大。他們也擁有了接觸終端消費者的最後一哩,但台灣的代工廠卻沒有。

因此,台廠必須想辦法做跳躍式的成長(leap-frog),或是強強合作,彼此互補。要不然就是要嘗試截然不同的遊戲規則,出奇招(radical approaches),才能致勝。我覺得他們應該要設立「創新特種部隊」(special innovation teams),這不需要花很多錢,但一定要有跨部門/企業的協調,用很快的速度,嘗試很多種不同的解決方案。

在歷史上,有太多的公司,投入大筆資金創新,但浪費了時間和金錢,到最後卻失敗了,這是很可惜的。但是我覺得未來的創新應該要多讓新創公司參與,也要有新市場可行性驗證的探索。

或許一些台廠可以一起合作,創立特別專案,各家出一小部分資金,但可以提供技術的支援,給一些新創公司機會。我知道有些台灣科技廠商已經開始這樣做了,但可以做更多,而且應該更有策略性地進行布局。

此外,台廠也可發揮其在硬體上的專長,在物聯網時代,抓住一些新興的商機。一個最重要的,最能夠結合台灣強項的領域,就是人工智慧。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已經要從一個萬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時代,進到萬物智慧(Intelligence of Things)的時代了。把物體連結起來上網,已經變成廉價的商品了(become a commodity),網路連結也一樣。唯一還沒變成廉價商品的,是智慧。所以我們要如何脫離低價的硬體和單純的聯網,找到更大的利基呢?就是要找到對終端使用者最實用、最有幫助的用途。這就是在解決「so what」的問題。

如果我們光有很多設備,每天蒐集一大堆數據,要如何改善我們的生活呢?如果沒有智慧,始終就只是一堆無用的數據而已。

人工智慧還給了台灣另一個機會,因為AI進展飛快,已經愈來愈往硬體結合,GPUsFPGA、或是特殊核心處理機(CPU)、神經處理器、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ing)等,很多都已經要到IC來做處理,而這正是台灣的強項,是台灣領先世界的專長。我們能否應該要創立新研究機構來抓住這些新的機會,並且善加運用半導體的新規格與架構來抓住新趨勢?既然台灣現在是全球的領導者,能否掌握新架構的話語權,並且抓住這個新市場?

問:台灣科技公司的確在硬體上已經非常強,可是如果要抓住人工智慧以及無所不在的運算所帶來的商機,還是需要很多軟體工程師;這部分的人才,台灣較為不足。台廠可以如何跟軟體實力較強的夥伴,做更好的合作呢?

答:其實這是一場全球人才爭奪戰。大家都在搶那樣的技術人才,包括人工智慧方面的人才。有兩個方法可解決全球爭搶資訊工程人才的問題。首先,台灣有非常優秀的研究機構和大學,過去可能比較重視半導體、面板等硬體,現在可能也逐漸重視軟體了,這些機構和大專院校的角色應該被強化,或是創立一些專案計畫,來培養新世代科技的人才,滿足產業的需求;這是全球科技公司都遇到的問題,開出來的軟體技術職缺,怎麼也補不滿。

但這也是一個deep tech的問題,不僅只是學會一個程式語言就能解決。由於台灣研究機構與科技人才素質優良,或許台灣更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

至於要以何種方法促進合作,我倒覺得台灣可以利用在半導體上的領導地位,來跟一些傳統上比較應用和軟體導向的公司合作,比如亞馬遜(Amazon)、阿里巴巴這些公司,他們都有很強大的人工智慧團隊,可是他們沒有能力自己去設計和製造它們需要的晶片,因此難以達到和蘋果(Apple)及英特爾(Intel)一樣軟硬整合的水準,所以其實他們跟台灣公司是一個完美的互補夥伴關係。台灣公司應該積極去跟他們合作,並且學習如何以人工智慧從數據中分析出終端使用者的需求,以晶片設計來做最佳的解決方案。

問:您看了那麼多公司,對於未來的趨勢,有沒有什麼洞察,可以跟我們分享?

答:未來硬體、軟體不會分得那麼清楚。未來是軟硬整合,且雲端和Edge等我們所熟知的名詞,恐怕也會更多的混合。未來的世界將是多元、跨界,不同的零組件之間會有各種的互動方式來形成一個系統。

台灣在過去的焦點一直是在半導體、硬體製造等,但未來要如何在軟硬整合的世界裡勝出呢?我們必須善用堅實的硬體基礎,但必須知道,雖然現在IoTAI、機器人、AR/VR都需要用到各種的硬體,但未來光只有硬體是不行的,因為終有一天硬體會變成低價的商品。

我們今天既然還有製造這些特殊設備的領導優勢,就必須抓住這些設備的數據。我們必須要找到抓住並且擁有這些數據的方法,因為在未來,只有能取得和擁有數據的人才能創造價值。價值並不存在於硬體本身,將來硬體所佔的利潤將是非常小的一塊,未來最大的價值將屬於數據以及人工智慧。數據就像今天的黃金,是你必須用智慧淘洗、精煉,才能創造價值的。因此不管是神經網路、機器學習、深度學習(deep-learning),都只有在巨量的資料通過模型的運算之下,才能發揮作用。

台灣必須轉型成為一個數據為中心(data-centric)的社會,並且利用硬體製造方面的優勢,因為能感測周圍環境的硬體都是我們的產品,所以我們有先天的優勢,但問題是:我們有能力抓住這些優勢,並且向上朝一個台階邁進嗎?

問:這需要教育體系、政府政策,以及所有廠商的合作…

答:是的,因為單一廠商不可能有所有的數據。或許代工廠商可說服終端品牌客戶合作,用數據共享的方式,共同研發並開發最好的產品,達到雙贏的成果。關鍵是如何善用優勢地位,抓住價值、創造價值。

問:您認為您所說的「Intelligence of Things」的未來,10年內會實現嗎?

答:不到10年吧!只會更快,不會更晚。

[Home]


2017/07/20 2.1.12. 印度考慮推動私人汽車共享 恐引發計程車業者不滿 [ 電子時報 李佳榕]

印度政府日前考慮推動讓私人汽車可作為共享計程車,以達到減少人均汽車擁有量及大城市的交通壅塞情況,不過卻也將面臨引發傳統計程車業者抗議,以及乘客安全疑慮等挑戰,另外主要汽車業者銷量也將受衝擊。

根據路透(Reuters)報導,印度政府將鼓勵私人汽車共享以減少人均汽車擁有量。 該國政府官員表示,當地政府已與叫車服務公司包括Uber等合作,未來將透過以私人汽車作為計程車,促進經濟及環境發展。

政府官員指出,政府希望減少印度人均汽車擁有量,並將花費3個月研究該計畫實行將對安全、法規、稅負及保險制度等帶來的影響。該項研究重點在於訂定清楚合理的規範制度,確保未來該項計畫能在印度順利進行。

雖然Uber在澳洲及新加坡皆能使用私人汽車作為共享交通工具,卻也在許多國家受到計程車業者的抗議(如美國、印尼)Uber發言人表示,汽車共享除了能減少交通壅塞,也能增加汽車使用效率,目前該公司正與印度政府及當地業者商討該項計畫的最佳實行策略。

汽車共享雖然方便,卻也將使印度汽車銷售量大幅下降,目前印度平均1,000人僅擁有20輛汽車,人均汽車量低;也有研究指出,印度具有在2020年將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市場的潛力。如未來政府將推動汽車共享政策,該國主要汽車業者像是Maruti Suzuki、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及塔塔汽車(Tata Motors)等將受到極大的衝擊。

UberOla等業者皆對司機提供豐厚津貼(如免費的智慧型手機及獎金),使其在印度擁有龐大的車隊陣容,目前卻也正透過削減該項福利來增加獲利。分析指出, 以私家車作為計程車能有效降低汽車供應的成本。產業調研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分析師也指出,如這些私人汽車也隸屬OlaUber旗下,對這些業者而言也是雙贏局面。

雖然汽車共享將受到Uber及印度當地叫車公司Ola等業者歡迎,卻也將面臨許多挑戰,像是引起傳統計程車業者不滿,因計程車業者須支付較多費用以取得營業執照,且駕駛也須受較嚴格的測試才能上路,反觀汽車共享的計程車所受到的管束卻相對鬆散。

此外,乘客安全也是汽車共享一大議題之一,未來印度政府將透過對汽車共享,對司機進行安全及背景調查,確保乘車環境安全。

[Home]


2017/07/20 2.1.13. 科技企業重技術發展 僅在AI領域重視基礎研究 [ 電子時報 殷家瑋]

科技公司傾向於投入更具商業利益的相關研發,基礎理論研究較不受重視。

由於近年來關於人工智慧(AI)的相關報導與活動不斷在各大產業媒體中獲得人們的關注,科技企業給予社會的印象看似已正投入愈來愈多的基礎研究工作。然而據杜克大學福夸商學院(Duke Universitys Fuqua School)的研究顯示,科技公司已傾向於投入更具商業利益的相關研發,基礎理論研究領域卻僅能依賴資源與資金更為拮据的大學院校來動。

TechCrunch報導,「金鵝項目」(The Golden Goose Project)是杜克大學福夸商學院現正致力於從事的一項資料視覺化(Data Visualization)項目,旨在針對企業內部和和更廣泛的生態系統中的應用情形,透過專利、研究產出統計、以及用數據來量化研究成果的方式,凸顯出企業典範模式的轉變。

儘管所有相關數據都顯示出,企業研究的數量正在不斷減少,但這並不意味企業愈來愈缺乏創新力。相反的,趨勢顯明,一些新管道的出現與開放已為研究成果的傳播帶來了利益。

愈來愈多的新創企業變身為將研究成果成功商業化的管道之一,並將這樣的風潮引進了既有傳統企業。專家認為,雖然新創公司對於基礎理論研究所能做的貢獻不多,但他們確實有助於讓新興技術更廣泛的受到認識與歡迎。

不幸的是,那些可從事理論研究的大學院校,似乎也受到了愈來愈多政治利益的干擾,因為許多學術研究因經費或資源的匱乏而接受了來自聯邦政府的大量資助。雖然包括由Bill Gates主導的Gates Foundation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夫婦所創立的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等私人慈善機構,已幫助學術機構填補了許多資源不足之處,但一般而言,這類民間團體的力量依然極為有限。

然而研究指出,AI研究領域所受到的衝擊相對較小。近年來,許多大型研究集團的收購行為,例如Google以數億美元收購了英國AI公司Deep Mind,已說明了該產業普遍期望能在公司內部展開更多AI的相關研究計畫。這種對於AI領域技術的迫切渴望,促使了企業必須迎合與滿足研究人員利益的發展趨勢,意味企業須儘可能的將AI研究團隊,從以營利為中心的公司體系中做出區隔。

杜克大學教授表示,目前的大學院校還未能供應足夠的AI領域研究人員予企業,因此企業必須進行更多的內部投資。對於企業而言,每位員工都必須具備推展AI相關知識或進程的能力。

雖然許多大型科技企業如Facebook、微軟(Microsoft)Google等,已在AI的基礎研究領域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這並非一般企業推廣創新的普遍模式。更常見的情況是,一般企業高層很難在研究與開發之間劃清界限,使得基礎研究面臨了愈來愈困難的處境,無法成功在長期努力中完成獨立且具價值的研究。

[Home]


2017/07/20 2.1.14. 阿里巴巴推出天貓精靈X1 正式引燃大陸智慧音響市場大戰 [ 電子時報 張興民]

「西風東漸」被用來形容清末西方資本市場與物質文明漸次影響東亞儒家文化圈的現象,如今大陸在發展智慧音響上,似乎也步上同樣的腳步。在阿里巴巴發表自家智慧音響天貓精靈X1後,加上百度在20171月的AI開發者大會(Baidu Create 2017)推出旨在「喚醒萬物」的DuerOS開放平台後,由智慧語音助理技術帶起的裝置大戰即將在大陸消費市場引燃。

阿里巴巴用自家技術推出天貓精靈X1

如同阿里巴巴憑藉淘寶網在電子購物上的先發優勢,得以厚植自家支付寶與螞蟻金服在後端數位支付與金融體系的獨門技術,天貓精靈X1配置的軟硬體技術同樣也顯現阿里巴巴掌握先進技術的堅持,不倚賴大陸其他已開發完成的語音技術,如科大訊飛語音雲平台在語音識別與自然語言的處理技術。

天貓精靈X1採用阿里巴巴自行研發的聲紋辨識技術,以聲紋資料比對使用者身分,完成線上購物、儲值等語音控制動作,目前天貓精靈X1最多可識別6個使用者身分;聯發科專為智慧語音助理產品設計的MT8516晶片,則被天貓精靈X1用來作為解碼、降噪、多聲道協同等音訊處理之用;獨立的NEON處理晶片則用來加速音頻與語音處理,以及電話與聲音合成等工作。

天貓精靈X1的核心系統,也是阿里巴巴自行研發的人機交流系統AliGenie,所有的音訊內容皆交由AliGenie優化,AliGenie本身也是阿里巴巴智慧語音助理的開發者平台,如同亞馬遜(Amazon)Alexa,阿里巴巴同時向內容開發者、應用開發者、智慧家電廠商、硬體裝置廠商開放AliGenie,擴展AliGenie在軟硬體應用的範圍。

電商平台、AI優勢、中文語音技術 天貓精靈X1的致勝密技

不過在阿里巴巴推出天貓精靈X1前,大陸的智慧音響市場已是一鍋大雜燴。

作為大陸網路三巨頭BAT的其他兩家,如上文所述,百度已於今年1月推出DuerOS,騰訊緊接著在4月推出智慧語音助理「騰訊叮噹」,功能也類似於亞馬遜的Alexa。此外,其他大大小小的大陸軟硬體廠商也推出各類的智慧音響,如問問的智慧音響「Tichome(內建Google Assistant)、網路音樂平台喜馬拉雅FM的智慧音響「小雅」,與阿里巴巴的競爭對手京東,也推出自家智慧音響「叮咚」。然而以上這些產品,主要展現的是內容端的應用,包含常見的語音助理工作、遠端遙控智慧家電,以及播放網路音樂等。甚至可以說以上智慧音響產品,只是將智慧語音助理移植到手機以外的連網硬體上,異口同聲強調自家的中文語音辨識優化技術(有些甚至借助科大訊飛的技術),部分產品乍看之下更像是無線音響裝置加上免觸控的語音助理而已,藉此搭上智慧音響的市場浪潮。

然而阿里巴巴推出天貓精靈X1,卻與以上產品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

首先,阿里巴巴有著自己的C2C平台「淘寶網」及B2C平台「天貓商城」,阿里巴巴推出天貓精靈X1的用意或許更貼近亞馬遜推出Amazon Echo的用意:讓使用者在居家環境中自然適應智慧音響,從而激發其隨時隨地購物的需求。因此阿里巴巴特別強調用戶聲紋資料辨識的獨家技術,且本身在電商業務上早已累積大量的使用者資料,以及電商平台上各類商家、商品項目,這些都是阿里巴巴本身的市場優勢,同樣也是其他大陸智慧音響廠商所不具備的競爭優勢。

擁有更明確的市場定位,或許可能是目前紊亂的大陸智慧音響市場展開清場階段的第一步。相較於搜尋與軟體見長的百度與騰訊,阿里巴巴推出天貓精靈X1或許擁有更精準,甚至是立竿見影的一條市場道路,那就是販售自家電商平台上的商品。此外,阿里巴巴深耕AI技術多年,旗下阿里雲的「資料科學與技術研究院」(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 and Technologies)在大陸杭州、北京、美國矽谷、西雅圖皆設置研究單位,其技術布局已橫跨中美兩國,故AI技術、中文語音辨識技術、電商平台,皆可說是天貓精靈X1背後極為雄厚的技術與內容資產。

光棍節可能為天貓精靈X1測試市場水溫

網路女王Mary Meeker2016年的網路趨勢報告中,已明確指出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日益飽和後,智慧語音助理裝置將成為另一個智慧型裝置消費市場的熱門商品,依據調研機構Statista調查,2017年大陸智慧家庭市場營收規模可達20.71億美元,到2021年時更可能來到134.29億美元,其中作為智慧家庭中樞的智慧音響無疑將是驅動整個市場的重要動力,如今做為大陸電商龍頭,阿里巴巴推出天貓精靈X1等於正式引燃大陸智慧音響大戰。

值得注意的是,亞馬遜在710日的Amazon Prime Day網路購物節中,大打智慧音響的折扣戰,推出自家的Echo Dot 7折優惠,更將Echo下殺5折,推升這兩項產品成為網購節的最暢銷商品,順勢增加Amazon Prime會員數量。作為網路購物節始祖的阿里巴巴,是否會在接下來的1111日光棍節推出類似的智慧音響折扣活動,刺激天貓精靈X1的買氣,或許是觀察阿里巴巴搶佔智慧音響市佔版圖雄心的重要觀察點。

[Home]


2017/07/20 2.1.15. 共享單車小品牌漸出局 [ 工商時報 楊日興]

共享單車是大陸目前最火熱的共享經濟代表,1年多來已經吸引資本雲集,各色品牌單車入局戰場。但據了解,在摩拜單車、ofo小黃車兩大巨頭強勢主導下,共享單車已經進入下半場,陸續有小品牌倒閉,而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單車產量,也正大幅下降。

36氪日前報導,從今年45月開始,除了摩拜和ofo之外,幾乎所有的共享單車都大幅減產,許多較小的共享單車品牌也已經停止造車,不再向市場投放單車,也意味著在當今尚難盈利的共享單車市場中,許多小品牌已難再翻身。

據了解,摩拜和ofo分別有和鳳凰、富士達等大型自行車廠合作,而對於在融資上已先天不利的小品牌,手握的資本、造車的成本均落人後,自身要顧忌有限的金流資源,同時也要面對車廠嫌棄訂單太小不願接單的狀況。

報導引述共享單車採購方、千行騎遊創辦人周初說法稱,目前廣州的車廠除了規模最大的23家之外,幾乎已經沒有共享單車的整車訂單。據他所知,小品牌有可能選擇與天津一帶的車廠合作,在天津生產、運輸成本均較低,且低端車產業鏈也較成熟。

但另一方面,天津自行車製造業者也都感受到訂單大幅度縮水,同樣呈現只有幾家大廠有訂單的情況。

相較於摩拜、ofo身後大型投資機構、巨頭企業排列,一輪融資可得規模數億美元的大品牌,其餘較知名的小品牌頂多只完成A輪融資,時間也多以今年年初或去年年底為主。

此外,小品牌造低端車在當前市場上風險甚高,低端車沒有GPS、智慧鎖等高級配備,使有心人士容易直接將單車偷走使用。新浪報導,日前宣布停止營運的3Vbike便受到單車被偷光的問題影響,退出市場,成為繼悟空單車之後第2家倒閉的共享單車公司。

[Home]


2017/07/20 2.2.1.1. 政院挺雙R 打造百億產業 [ 經濟日報 邱金蘭]

推動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行政院將透過體感科技基地計畫,打造台灣的ARVR等體感科技產業,包括遴選地方政府建構示範場域、透過補助鼓勵廠商開發創新商品等,預計促成體感科技百億元產值。

「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DIGI+方案)是政府重要政策之一,行政院長林全昨(19)日特別聽取最新推動情況報告,並指示跨部會的「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推動小組儘快成立,他將親自召開首次會議。

政院官員表示,體感科技基地園區計畫是數位國家、創新經濟體方案之一,主要是遴選合適的地方政府合作,尋找技術、產業等團隊,在地方建構場域體驗應用,並帶動產業發展,補助廠商開發運用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等體檢商品等。

官員表示,體感科技主要是透過互動科技、觸覺模擬、情境感測等技術,整合ARVRMR(混合實境)等創新應用,導入如教育、醫療、穿戴式裝置、遊樂園、百貨公司、博物館等領域,帶來新型態的體驗經濟,引領龐大商機。

體感科技風潮正席捲全球,成為各界爭相投入的創新領域新藍海。

我國硬體產業發展已有領先優勢,未來應結合軟體,以場域進行測試及實證,協助業者強化自有產品的研發,進行銷售與測試,未來甚至可進一步作為整案輸出的展示平台,擴大商機。

體感科技產業 2021年要達成十項KPI

打造台灣體感科技產業,體感科技基地園區計畫設定十大績效指標,包括我國與國外業者進行產業合作交流,國際合作案至少十件,最後並促成我國整案輸出海外的商業案例,達五件以上。

知情官員表示,體感科技基地園區計畫預計從明年1月起推動到20218月,中央政府將投入10億元預算推動這項計畫,並設定十大目標。

除促進體感科技產值達100億元,促成市場發展外,還包括第二,促進累積產業投資20億元,預計可帶動包括硬體製造、軟體銷售、內容開發及場域服務等整體產業鏈的投資。

第三,創造就業機會達1,000個;第四,促進新創投資個案達20件,以推動我國新創團隊的建立與發展。

第五,促成產學研單位建立新創團隊,發展體感科技軟硬體服務達20案,可增加產業在新創應用上的可能性及帶動新創投資。

第六,促成場域示範案例20案,以補助方式協助產業進場域示範案例的自有研發,推動我們自製能量。

第七,產出國際合作案例十件,促成我國與國外業者進行產業合作交流。官員表示,國內示範場域規模愈做愈大後,甚至可擴大招商,引進國外先進合作團隊等。

第八,促成體感科技新興應用補助案例達八件次,提供補助引領產業協助政府運用體感科技,發展各類應用案例。

第九,舉辦大型商展或媒合活動四次,以數位競賽、國際展覽、國際講座、人才媒合等系列盛事,吸引買家與合作夥伴,推動體感科技產業並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第十,促成整案或個別產品輸出國際達五件,透過推動我國整案輸出海外的商業案例,增加銷售與合作機會。

[Home]


2017/07/20 2.2.1.2. 瞄準企業!谷歌眼鏡再出發 [ 工商時報 陳穎芃]

華爾街日報報導,2015年停賣的谷歌眼鏡(Google Glass)經過重新設計及規格升級後,近日重新出發推出企業版本,目前已爭取到波音公司、奇異(GE)及福斯汽車等50家企業加入測試行列。

谷歌母公司Alphabet周二表示,名為「企業版谷歌眼鏡」的新產品不僅在外觀上重新設計、加長電池壽命,且內建更強大的晶片。使用者帶上谷歌眼鏡後不僅能透過擴增實境(AR)同時接收現實影像及虛擬資料,還能將即時資訊回傳給其他連網裝置。

以目前參與測試的快遞業者DHL為例,該公司讓配貨中心的倉管人員戴上谷歌眼鏡,讓員工一邊接收即時貨物資料,一邊在貨架上尋找貨物。

谷歌在2014年針對大眾市場推出的谷歌眼鏡要價1,500美元,但這回推出的企業版谷歌眼鏡沒有定價,價格將依企業用戶的客製化軟體、整合服務及技術訓練而定。谷歌將透過特定合作廠商來銷售眼鏡及提供相關軟體、訓練服務。

回顧2014年谷歌眼鏡問世時,曾因這款眼鏡在周遭人士不知情的情況下自動拍攝影像,而引起社會大眾及主管機關的隱私疑慮,導致市場需求冷淡。當時谷歌眼鏡在一般消費市場缺乏明顯功用,再加上軟體漏洞百出,迫使谷歌在2015年宣布停賣。

Alphabet周二表示,企業版谷歌眼鏡內建更高規格的相機鏡頭,能拍攝更清晰的畫面,且公司為了化解隱私爭議也調整相機設定,如今企業版谷歌眼鏡在拍照或攝影時會自動亮綠燈提醒周遭人士。

[Home]


2017/07/20 2.2.2.1. 三星逆襲 傳瓜分台積iPhone [ 經濟日報 謝汶均、簡永祥]

南韓媒體The Investor報導,三星電子明年將為蘋果的新iPhone生產A12處理器,「分享」部分蘋果訂單,一報2013年被台積電搶單之仇。

報導指出,三星最近添購了極紫外光微影(EUV)機,該機器是最先進的晶片生產設備,三星將用此機器專為iPhone生產採7奈米製程的行動處理器。

報導也提到,三星很快就會完成新設備的測試,尋求蘋果的同意後就開始生產晶片。台積電目前仍是用浸潤式設備生產7奈米晶片。

知情人士指出,三星共同執行長權五鉉上個月曾拜訪蘋果總部,而他正是為三星拿下蘋果訂單的關鍵人物。

業界人士表示:「執行長可以利用兩家公司在OLED生產的緊密關係,說服蘋果的高層。」三星是新一代iPhone唯一的OLED供應商,該公司也是全球OLED市場的龍頭,市占率達95%

三星到2013年前都是蘋果的主要晶片供應商,不過那一年台積電獨家拿下蘋果訂單。此外,三星的最大客戶高通(Qualcomm)也在6月委託台積電生產7奈米晶片。高通先前委託三星生產10奈米晶片,該訂單的業績占三星5兆韓元(44億美元)代工營收的40%

為了與台積電較勁,三星已加強投資超薄技術、改善次10奈米晶片的生產環境、提高產能並加強行銷。

南韓每日經濟新聞報導,今年全球晶圓代工市場規模預估達610億美元,預料到2020年前將以每年7%8%的速度擴張至766億美元。龍頭台積電市占率達50.6%,排名第二的格羅方德市占為9.6%,聯電以8.1%排在第三,三星電子則以7.9%居第四。

業界看訂單 仍以台積為主

韓媒報導,南韓三星電子以7奈米搶下蘋果下世代A12處理器,搶下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訂單。

半導體設備商昨(19)日表示,台積電7奈米製程良率仍遠優於三星,蘋果考量產能和交期,仍會以台積電為主。

法人也認為,台積電還是可獨攬A12處理器訂單,即使蘋果考慮分散代工風險,未來訂單也會以分散給英特爾為優先考量。

台積電則不對客戶訂單和競爭對手接單做任何評論。但對自家10奈米以下先進製程領先競爭對手深具信心。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稍早曾表示,7奈米的戰役,三星絕對是強大的對手,但有信心仍會取得領先優勢。

台積電共同執行長劉德音在上季法說會提及,台積電7奈米製程已有13個客戶,有60個產品導入設計定案(tape out),預定今年的第4季量產,明年開始挹注營收。

半導體設備業者指出,台積電明確定出7奈米導入客戶數及量產時程,可看出台積電在7奈米製程,遙遙領先三星。

10奈米轉向三星投片的高通,也決定將下一世代處理器驍龍845840重回台積電7奈米製程生產,市場都稱是台積電再次擊敗三星的一大勝利戰役。

三星稍早強調將率先7奈米製程導入極紫外光(EUV)微影設備,降低積體電路曝光影像複雜度並降低光罩數,但台積電則決定在5奈米才會全數導入,凸顯台積電採取漸進式,在7奈米製程以多重曝光顯影搭配極紫外光的混搭模式,生產效率和成本仍然遠優於三星。

外資圈上半年力挺台積電,甚至喊出目標價300元,也是看好台積電7奈米大獲全勝,明年起將成為貢獻營收成長的主力。

外資今年以來,到昨天為止,買超台積電共205,770張,持股一度超越80%,目前仍達79.5%

[Home]


2017/07/20 2.2.2.2. 蘋果聯手台廠 反控高通 [ 經濟日報 鍾詠翔、尹慧中、陳昱翔、謝艾莉、謝佳雯]

蘋果和鴻海、仁寶、和碩、緯創聯手,反控高通收取專利授權金過高,違反反托辣斯法令。

蘋果與晶片大廠高通(Qualcomm)之間的官司愈演愈烈,蘋果和鴻海、仁寶、和碩、緯創四家蘋果供應商聯手反擊,19日在美國法院提出訴狀,反控高通收取的專利授權金過高,違反反托辣斯法令。

另外,高通持續擴大戰場,再赴德國控告蘋果侵害電池省電技術專利。高通分別到德國的曼海姆和慕尼黑兩地控告蘋果侵害電池省電技術專利,高通法務長羅森柏格表示,這些專利都是「重要的技術」,德國法院已經非常迅速地受理此案,約一年後會做出決定。

彭博資訊報導,蘋果、鴻海、及仁寶等業者在加州南區提交訴狀,表示高通要求為iPhone支付的權利金,遠遠超過高通正常收費水準;蘋果表示,若反訴成功,高通在返還費用與損害賠償方面可能得付出幾十億美元的成本,台廠打官司的費用則將由蘋果承擔。

高通5月時向美國南加州地方法院控告鴻海、和碩、緯創與仁寶,違反授權合約及其他與高通的承諾,並拒絕支付使用高通許可技術,企圖強迫台灣代工廠支付授權金。

四家台廠代理律師布特羅斯說,高通公開證實這起官司矛頭指向蘋果,並懲罰與蘋果合作的台灣廠商,因此這些業者決定提出反訴。

在其他訴狀中,台廠與蘋果也反對高通要求台廠就算在爭議尚未落幕前,仍須繼續支付費用。

郭董砸重金 請王牌大律師

外電報導,蘋果攜手台灣廠商向高通提出訴訟,並於美國時間19日向美國法院提出相關文件,據相關廠商昨(19)日分別表示,由於案件已進入法律程序,不進一步評論,由律師團負責。

對於相關案件,鴻海科技集團昨日回應僅指出,若對此案有疑問請聯繫相關的律師事務所法律顧問。至於鴻海科技集團委託的法律顧問、美國吉布森唐恩克魯契爾律師事務所(Gibson, Dunn & Crutcher)律師並未第一時間回應記者提問。

吉布森唐恩克魯契爾律師事務所在美國位居前二十大,華爾街日報等先前報導,該事務所擁有頂尖的王牌律師團隊,在科技訴訟案相當知名。

仁寶發言系統昨日則指出,目前該訴訟已委由律師處理,細節不便透露;對於相關案件,和碩也表示,已進入司法程序,不予評論。

5月時高通和蘋果之間的訴訟戰延燒到蘋果代工廠,包括和碩等台廠遭高通控告違約。

蘋果、高通兩強纏鬥 恐衝擊i8

蘋果、高通互告戰火日漸猛烈,雙方互不相讓,都是要保住獲利命脈。但雙方纏鬥的下場,若進而妨礙今年底或明年初登場的iPhone 8出貨和銷售,恐怕會造成兩敗俱傷,對供應鏈最為不利。

這兩年,蘋果iPhone銷售量衰退,早就造成營運瓶頸。而多項零組件今年因缺貨帶動價格上揚,成本壓力鍋更是悶燒,尤其十周年新機iPhone 8採用多項新的零組件,成本高昂,因此傳出售價將拉高至千美元等級,恐會挑戰果粉的底線。

此外,蘋果近年面臨OPPOVivo等陸廠急起直追,加上前兩年高通因為中國大陸的反壟斷調查,而給予中國大陸手機廠六五折的專利授權金協議,等於協助競爭對手,成為蘋果今年猛攻高通專利授權金的主因。

光是蘋果今年向法院提告,要求高通返還應退還的專利授權金折讓多達10億美元,即可推估蘋果每年除了購買高通晶片的必要支出外,要同步繳給高通的專利授權金總額應該相當可觀。

而高通這幾年則在英特爾、輝達等同業和大客戶蘋果提告下,身陷中國大陸、韓國、歐盟、美國、台灣等國的反壟斷訴訟,這兩年陸續被中國大陸和韓國分別開出大約9.75億美元和8.5億美元天價的反壟斷罰單。

日前更傳出高通恐因未能提供歐盟反托拉斯機關有關晶片定價的資訊,可能面臨每日被歐盟處以58萬歐元罰金,代表一天就要繳納2,000萬元罰款。

高通一路選擇奮力抵禦,自然也是為了捍衛獲利命脈。

因為該公司堪稱是全球技術授權模式最成功的廠商之一,除了銷售晶片外,客戶無論是否購買高通晶片,都要依整機出廠價格的5%收取授權費用,占獲利比重高達六成。

[Home]


2017/07/20 2.2.2.3. 高通眼見多面作戰 向蘋果遞出橄欖枝 寧可庭外和解 也不願滿盤皆輸 [ 電子時報 梁燕蕙]

高通執行長Steve Mollenkopf表示與蘋果之間的法律爭端,未嘗不能庭外和解。

過去6個月來,蘋果(Apple)和高通(Qualcomm)之間的爭端在各大報章媒體之間爭相報導著,然而,就在7月下旬間,高通似乎有意終結這場波及中間第三方代工組裝業者的專利授權糾紛,高通執行長Steve Mollenkopf日前在美國科羅拉多州Aspen舉行的Brainstorm Tech研討會上受訪時表態,與蘋果之間的糾紛,就和高通過去與其他企業之間的法律糾紛並無二致,這些糾紛往往得以達成法庭外和解,至於高通與蘋果之間的法律爭端,也未嘗不能庭外和解。

Mollenkopf接受財星雜誌(Fortune)訪問時表示,高通與蘋果之間的專利訴訟案,其實與過去的法庭官司案在範圍上類似,均涉及了IP與零組件的價格,他認為高通與蘋果之間的專利授權合約存在已久,而蘋果之所以興訟在於企圖取得更佳的議價空間與談判優勢。

Mollenkopf繼而又將高通與蘋果之間的專利訴訟案,與該公司於2000年間與他廠庭外和解的專利侵權案互相比擬。雖然Mollenlopf並未明言哪一家公司,但從其談話脈絡來看,應是指涉博通(Broadcom)當時與高通之間的一系列專利侵權官司。

高通和博通兩廠,當時為了該案不僅將官司進行到美國地方法院及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層級,更延及歐洲和南韓的相關監管機關,然到了2009年,高通與博通達成庭外和解,同意支付博通8.91億美元,並停止訴訟。Mollenlopf此時列舉此例,似乎期待與蘋果之間的官司訴訟也能循此類似途經解決。

既然高通執行長發話了,那麼蘋果呢?執行長Tim Cook又有怎樣的回應嗎?截至目前為止,蘋果官方尚無正式回應,然而,從20171月蘋果提訴高通以來,爬梳蘋果2月和5月的兩次財報法說會上的談話,其實可以看出Cook向來不喜歡興訟,但也絕不排除透過法律手段爭取蘋果最佳利益。

而在這兩次的法說會上,Cook明言對和解抱持非常開放的態度,但並不認為短期內有任何和解的可能性,尤其是在5月的法說會上,有鑑於蘋果和高通對於該案的認知立場分歧過大,Cook再次抱持懷疑雙方短期內有和解的可能性,他認為除非雙方能夠就應支付金額達成共識,否則就必須由法庭來決定。而這個共識,或許就端視高通肯讓步多少。

何以7月初才向法院追加控告蘋果專利侵權的高通,卻在還不到7月底前,就釋放出有意與蘋果庭外和解的訊息?要知道,當時高通還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要求禁止iPhone進口並在美國市場銷售,何以不到3個禮拜,態度180度大轉變呢?

若從興訟的角度來看,蘋果和高通其實都有意朝向和解一途,Cook向來不喜官司,認為官司只是干擾事業經營的插曲,甚至連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之間的世紀官司都採取積極態度處理掉了,跟高通之間,更已數度言明了對於和解抱持著開放態度,或許也因此引來了高通先公開釋出庭外和解的善意。

至於高通呢?從高通以手機整機計價的授權商業模式來看,寧可關上門來私下協商庭外和解的條件,也不願自家的整機計價商業模式攤開在法庭公審,在各大報章媒體爭相報導之後備受評論,引來對其公司營運、股價起伏、甚至財務表現等無窮無盡的延長賽;更甚者,一旦法庭認定高通的整機計價商業模式必須改變,那麼除蘋果之外,其他高通的授權客戶也將揭竿而起,屆時高通恐將面臨蠟燭多頭燒的困境。

與其到最後在法庭戰上舉白旗投降,倒不如趁現在還有談判空間時,為雙方和平延續遞出橄欖枝,或許是高通執行長此番釋出善意庭外和解訊息的基調。無論如何,高通目前正面臨著多面作戰的窘境,除了與蘋果之間的專利授權官司外,尚有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提起的反壟斷官司。

此外,高通日前還因與Icera一案未提交晶片價格相關資料文件,遭歐盟裁罰每日58萬歐元罰金威脅;而高通高達370億美元金額收購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一案,也因歐盟啟動反壟斷調查,恐打亂2017年合併後布局時程。細數高通近來大小事件,莫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蘋果官司主力既然聚焦高通的授權商業模式核心,如今高通寧可庭外和解,也不願冒著滿盤皆輸的風險。

[Home]


2017/07/20 2.2.2.4. 英特爾技術未達競爭水準 新iPhone可能增加高通Modem晶片比重 [ 電子時報 楊智家]

蘋果在iPhone 7系列減少對高通Modem晶片依賴,但這情況可能無法延續到2017年版新一代iPhone上。

蘋果(Apple)與高通(Qualcomm)兩造目前雖然正就專利授權費爭議鬧上法院,但蘋果為了讓新一代iPhone在市場上具備競爭力,可能仍必須屈就於高通Modem晶片的供貨,因隨著美國多數電信營運商將擁抱速度更快的Gigabit LTE,但英特爾(Intel)現行Modem晶片XMM 7480卻未能支援Gigabit LTE,因此據消息人士透露,蘋果新一代iPhone 8可能會向高通訂購更多4G Modem晶片,數量比前一代iPhone 7系列還多。

根據Fudzilla網站報導,雖然英特爾Modem晶片XMM 7360首度成功導入蘋果iPhone 7系列產品線,讓高通無法再取得獨家供貨Modem晶片給iPhone的地位,不過之後也一如外界預期,英特爾Modem晶片整體表現仍不如高通Modem晶片解決方案,若是因此讓蘋果增加採購高通Modem晶片搭載於iPhone 8iPhone 7s系列,也不令外界感到意外。

英特爾支援Gigabit LTE Modem晶片 最快2018年才會問世

英特爾XMM 7480未支援Gigabit LTE,但卻是英特爾首款支援TE-FDDLTE-TDDTD-SCDMA以及傳統2G3G無線網路技術的Modem晶片,前一代XMM 7360就未支援SCDMA,但SCDMA卻是美國電信營運商Verizon及大陸中國電信採用的技術規格。

即使英特爾XMM 7480支援更多無線網路規格,但仍未能支援Gigabit LTE,偏偏VerizonAT&TT-Mobile以及Sprint等美國電信營運商都計劃將於2017年底前,在美國部分選定市場開始推出Gigabit LTE,甚至AT&T已率先於4月底在德州奧斯汀(Austin)推出Gigabit LTE服務。

但如果蘋果新一代iPhone要在美國電信營運市場,維持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 Galaxy S7Galaxy Note 8等旗艦機種,以及其他競爭對手採高通Snapdragon 835處理器高階智慧型手機的競爭力,有鑑於英特爾XMM 7480仍未能支援Gigabit LTE,蘋果勢必在2017年新一代iPhone上相較於2016年採用更多高通Modem晶片,才有辦法維持新一代iPhone在這方面規格的競爭力。Gigabit LTE能夠支援高通Snapdragon X16 Modem

至於英特爾支援Gigabit LTEModem晶片何時才會推出,據英特爾員工在2017年西班牙巴塞隆納全球行動通訊大會(MWC 2017)證實,英特爾首款支援Gigabit LTEModem晶片「XMM 7560」將不會在2017年推出,因此外界預期可能要等到2018年才會問世,這也就錯過跟上2017年新一代iPhone推出時程的機會。

高通Modem晶片發展時間久 預期未來仍具領先優勢

預期三星與其他Android智慧型手機陣營製造商,將會在行銷其產品線上強調支援Gigabit LTE的重要性,因此即使蘋果目前與高通正因專利費爭議對簿公堂,但考量到英特爾Modem晶片現階段仍未支援Gigabit LTE 4x4 DL-MIMO256QAM,至少要等到2018年以後才能追上高通技術腳步,加上預期未來高通在Modem晶片領域可能仍將維持領先地位。

畢竟高通在自行設計及製造Modem晶片投入的時間上,比任何競爭對手都來得長,英特爾Modem晶片可說是半路出家,技術多半來自2011年收購的英飛凌(Infineon)CDMA技術則來自15年前的PC晶片組製造商VIA

綜合上述因素,蘋果新一代iPhone沒有理由再試圖減少對高通Modem晶片的依賴,至於蘋果是否確定將增加對高通Modem晶片的採購量,以增加iPhone在美國Gigabit LTE支援地區的市佔率,將值得觀察。

至於前一代iPhone 7系列,蘋果是讓型號A1778A1784iPhone搭載僅支援GSM的英特爾XMM 7360 Modem晶片,A1660A1661型號iPhone則採用相容於GSMCDMA的高通MDM9645M Modem晶片,其中A1660A1661型號iPhone於美國、波多黎各(Puerto Rico)、大陸及香港販售。

前有大敵高通 英特爾能否在5G時代取得勝利

英特爾在資料中心領域具備的技術及布局優勢,有助掌握下世代5G基礎設施布局晶片需求商機。

全球行動裝置用Modem晶片市況競爭依舊激烈,英特爾(Intel)雖然是4G晶片領域供應商,但目前英特爾在全球Modem晶片市場僅囊括不到10%市佔率,隨著5G技術持續演進,未來5G時代哪家晶片製造商能夠掌握這塊龐大市場商機,自然是能夠掌握下世代生存與領導權的重點。

雖然高通(Qualcomm)目前在全球行動Modem晶片市場佔有最大市佔優勢,且掌握具競爭力的技術,但這不必然代表高通就能掌握5G時代行動晶片市場的完全優勢,意謂英特爾等其他競爭對手或仍有其他可乘之機。

5G時代下高通不見得能完全盤據相關晶片商機

根據科技網站Computerworld報導,英特爾目前在全球Modem晶片市場上,面臨高通、聯發科及其他亞洲晶片供應商的激烈競爭,其中高通在高階及中階智慧型手機Modem晶片市場共掌握約50%市佔率,成為最大贏家,但隨著預期5G技術持續演進、預估2020~2021年將達到市場廣泛部署期階段。哪家晶片製造商能夠成為5G時代Modem晶片市場贏家,也成為眾所關注焦點。

高通高效能的Snapdragon系列晶片目前已是全球高階到中階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主力行動晶片產品線,高通也將該公司的Modem晶片功能,與Snapdragon晶片進行緊密結合,藉以提升Snapdragon產品線的競爭優勢,因此若從整體競爭力來看,現階段包含英特爾在內的各家晶片製造商,恐均難與高通匹敵。

不過未來到了5G時代,高通不見得就能完全掌握競爭優勢,因為5G時代不是只有智慧型手機此一終端市場,未來若要部署5G基礎建設,無線網路服務提供商將必須在軟體定義網路(SDN)及網路功能虛擬化(NFV)驅動的基礎設施上,投入大量部署支出。

在此情況下,由於英特爾著重於發展自有全新面向網路部署的Xeon Scalable資料中心平台,以及重視自有3D XPoint高速固態硬碟(SSD)Optane記憶體以及自有匯流排技術的改善上,因此英特爾在上述5G時代基礎設施部署的設備購置市場上,可望具備囊括龐大市佔的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5G時代下多數電信營運商將可能採用大量英特爾的系統來運行其資料中心,以及提供客戶一系列更廣泛的服務,此服務是若採舊有形式專用交換設備無法達到的服務水準,而英特爾也將與包含西門子(Siemens)、思科(Cisco)及諾基亞(Nokia)等傳統電信設備供應商合作,協助這些業者進行變革,以及讓主要電信營運商能夠直接取得客製化解決方案。

與電信商合作 英特爾早已站穩馬步

有鑑於行動時代大趨勢不可逆,加上全球電信服務消費人口眾,隨著5G時代來到、全球有更多電信營運商可望陸續加入5G無線網路服務布建行列,屆時這些電信營運商勢必需要購置數千個伺服器用於運行其5G網路,若以每顆高階資料中心晶片價格高達5,000~1萬美元來看,這塊市場對英特爾及其面向電信領域銷售產品的合作夥伴來說,將是一塊龐大的潛力市場商機。

實際上英特爾在這塊市場早已布局長久,長期以來供應零組件給主要電信基礎設施提供商,並與多數主要美國電信營運商有著直接且密切的合作關係,如此前AT&T曾宣布,該公司採用英特爾全新以Xeon Scalable為基礎的系統從事生產達數個月,比起舊有系統可提供達30%的效能改善幅度,並可在每叢集為單位的基礎上減少達25%的伺服器配置數量,同時可供應更大的資料處理量。

報導分析,未來即使英特爾可能增加在Modem晶片市場上的市佔率,但英特爾仍無法成為現階段全球Modem晶片供應商領域的領導者。不過可以預見未來5G網路升級下,大量的成本開支將與部署基礎設施有關,在此情況下,有鑑於英特爾在驅動高效能資料中心及雲端平台上的技術優勢,將有助英特爾掌握這塊領域。

[Home]


2017/07/20 2.2.2.5. 手機OLED奇貨可居 小米轉求三星供貨硬式OLED [ 電子時報 范維君]

傳由於OLED面板供貨出現狀況,小米原本2017年下半推出的旗艦手機可能延至2018年初。

最近南韓業界傳出,201712月三星顯示器(Samsung Display)預計供應小米旗艦機種搭載的6QHD(2,560x1,440)OLED面板,不過該款面板並非可撓式(flexible),而是一般硬式(rigid)OLED。南韓業界人士分析,由於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LGD)龜尾E5產線量產時程延後,促使小米轉而向三星顯示器尋求供貨。

韓媒the bell引述業界消息,指出小米最近與三星顯示器締結中小尺寸OLED面板供應合約。據了解,三星顯示器供貨小米的面板為6.01QHD OLED面板,預計將從201712月起開始供貨,首月供應量為100萬支手機,次月提升至220萬支。

南韓業界人士指出,受面板供應延後影響,小米當初預計2017年下半發表的旗艦手機,很可能將延至2018年。原本小米手機的OLED面板主要供應商為LGD2016年小米推出的紅米Note 2,就採用LGD4E2產線一般硬式OLED面板。

稍早業界傳出消息,指出2017年下半,小米推出的旗艦機種將採LGDOLED面板,規格為5.49QHD可撓式OLED,將由LGD6代龜尾E5產線生產。然而,最近LGD龜尾E5產線不斷傳出延後量產消息,小米因此轉向三星顯示器要求供貨。

最早LGD曾表示,龜尾E5產線將於20175月投入量產,然而日前卻傳出,LGD採購設備原本是Full HD(1,920x1,080)規格,由於後來公司決定將面板解析度提升至QHD等級以上,因此需要更長時間準備量產,傳目前量產時程已延至8月左右。

不過,小米並無法如願從三星顯示器獲得可撓式OLED面板供應。三星顯示器目前6代可撓式OLED面板專用產線A3,主要是供應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及蘋果(Apple),由於產能仍然吃緊,三星顯示器正著手興建A4產線。

據了解,小米將從三星顯示器5.5A2產線,獲得一般硬式OLED面板供貨,這款面板多用於三星電子中低階手機。換句話說,受到OLED面板供貨問題影響,小米2018年推出的旗艦手機,面板規格恐無法與三星電子、蘋果的旗艦手機媲美。

另一方面,小米的加入也使三星顯示器客戶,幾乎囊括大陸主要手機業者。2016年三星顯示器已與華為、OppoVivo等,締結中小尺寸OLED面板供應合約,2017年第1季大陸客戶已佔三星顯示器營收的20~30%

如從全球智慧型手機市佔率來看,確保大陸手機客戶,對三星顯示器而言也是件相當重要的事。2017年第1季,華為全球智慧型手機市佔率為9.0%,排名第三,Oppo8.1%市佔率位居第四,Vivo則以6.8%市佔率屈居第五,小米也以3.5%市佔率位居第七,合計上述4家大陸手機業者的市佔率高達27.4%

[Home]


2017/07/20 2.2.2.6. 告高通 蘋果揪代工廠入局 [ 工商時報 吳筱雯]

蘋果聯手台灣代工夥伴硬起來,根據外電報導,和碩、緯創、仁寶、鴻海等台灣代工業者向美國法院控告高通權利金收取過高,至於在背後撐腰的蘋果也會依據與四大代工廠先前簽訂的協議,負責部分訴訟費用。

蘋果四大代工廠和碩、緯創、仁寶、鴻海在5月間被蘋果、高通權利金大戰「掃到颱風尾」,遭到高通提告、必須代替蘋果支付欠繳的權利金後,國外市場消息指出,蘋果四大代工廠均在美西時間周二(18日)向南加州地方法院遞狀、反控高通專利權利金收取太高,違反美國反托辣斯法規定。

消息指出,蘋果證實,基於先前蘋果與四大代工廠簽訂的高通訴訟案防火牆協定,蘋果將協助四大代工廠控告高通的律師費支出,也加入四大代工廠的陣營一起告高通。

過去還在功能手機的時代,講電話是手機最重要的功能,也讓手中握有手機標準必要專利(SEP)的大廠,能夠以「整機價格」訂定權利金收取標準,其中高通又是權利金收取比例最高的業者,但智慧型手機發展至今,高階手機的螢幕、機殼成本已經比晶片組昂貴,許多創新也與SEP無關,專利擁有者能否按照以整機價格作為權利金計費基準,一直是爭議焦點。

雖然蘋果與其台灣夥伴們為了權利金而與高通鬧得不可開交,可是吵架歸吵架、生意歸生意,就算蘋果指使代工夥伴停止支付權利金,高通、蘋果之間仍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還沒有演變成斷貨慘劇,台灣代工夥伴的非蘋果客戶,只要需要用到高通的晶片,供應也不受影響、權利金繳交更是一毛不少,這也代表,不論大家在美國ITC(國際貿易委員會)、法院擺出多麼兇狠的姿態,都是為了在談判桌上能有更多多的籌碼而已。

新聞分析-高通這場仗 會越來越難打

蘋果從i7基頻晶片組開始導入英特爾,不過業內人士都知道,英特爾之所以能夠出線,完全就是贏在便宜,以及可以讓蘋果少付點錢給高通而已。

蘋果向來的官方說法,都是經過系統調教後,不同零組件在整機的表現不會有顯著差異,可是根據實測結果顯示,使用英特爾基頻晶片組的i7,在數據傳輸的表現是遠不如高通,更何況大客戶如美國電信業者VerizonSprint、中國的國行版(中國國內發行的公司貨),都是必須同時支持3G4GCDMA的六頻全網通,英特爾完全做不到。

雖然高通對蘋果的重要性如此明顯,然而時勢發展卻可能不是站在高通這邊。

自從中國政府率先「發難」調查高通,要求高通不得將SEP專利與非SEP專利統包合併收取權利金,也不得強迫中國業者必須先同意支付高通權利金才可以成為高通客戶,並且調降權利金收取比率。高通在接受中國政府條件的同時,也種下今日的後果,南韓、歐盟、美國的公平會與貿易委員會紛紛發難,連一年可以從高通拿個10億美元權利金回扣的蘋果也不爽。

試想,華為一年手機出貨量才1億支出頭,蘋果光是iPhone一年出貨量就兩億支,還不包括一年約23,000萬台的iPad,但蘋果權利金的支付條件上可能沒比華為優惠多少,這口氣蘋果怎麼可能吞得下去。

更何況,蘋果這幾年的新功能如Apple Pay、雙鏡頭,甚至是製程複雜、成本好高的i7新色曜石黑,高通不論是SEP還是非SEP專利都不見得幫得上忙,卻可以從蘋果的新功能裡分一杯羹。

也因此,蘋果如果沒有跟高通談到夠好的權利金條件,跟高通的爭議很難善了,可是高通一旦遂了蘋果的心願,權利金收入會少一大塊不說,韓國政府、歐盟眼看著蘋果談到的好條件,不可能跟高通善罷甘休,更別說是當年率先發難的中國政府了。

換句話說,在5G時代來臨前,智慧型手機的新賣點與通訊功能持續脫鉤,高通想要用SEP包裹非SEP、繼續維持收取整機成本5%的權利金模式,已經越來越窒礙難行,高通接下來只會越來越常因為收取過高權利金而輪流與各國政府、客戶對簿公堂,敗訴的機率也恐怕只會越來越高。

[Home]


2017/07/20 2.3.1. 意法封單 台廠迎轉單 [ 經濟日報 謝佳雯]

受限於產能全滿,全球前五大微控制器(MCU)廠意法半導體(ST)傳出向客戶端發出通知,旗下MCU產品線接單至7月底,即宣布封單,至年底前不再接單,成為在這一波電子零組件缺貨亂象下,首度宣告有產品封單的供應商。

法人認為,意法為整合元件製造(IDM)廠,本身擁有晶圓廠,此舉若造成訂單轉向,不但將給予盛群、新唐等台廠補位的機會,上游代工廠聯電、世界先進、華邦電等也將同步受惠;而若訂單轉至沒有晶圓廠的外商,台積電也可望得利。

半導體供應鏈指出,意法半導體近日向客戶端發出通知指出,對於MCU的接單將截至7月底,未來是否接單還要等候通知,等同即將封單。

意法半導體的通路商證實,受惠於物聯網、無人機等需求增加,加上意法在MCU市占率持續增加,產能卻跟不上,手上的訂單一路排到今年底,都是全線滿載的狀態;迫於交期太長,只好不再接單。

意法半導體位居全球前五大MCU供應商,其中又以高階的32位元產品為強項,去年全球市占率有15.3%,位居全球第三,僅次於瑞薩(Renesas)和恩智浦(NXP)。應用範圍更廣泛的8位元產品部分,意法半導體則排名第四,去年全球市占率9.5%,排在微晶片科技(Microchip)、恩智浦及瑞薩等廠商之後。

但若在亞洲地區,意法的排名則會上升。從中國大陸媒體的資料來看,意法以45.8%的市占率成為當地第二大通用MCU供應商,因此封單的動作對供應鏈衝擊相當大。

雖然中國大陸傳出意法的MCU交期長達88周,代表超過一年半,前所未見,不過,意法代理商表示,交期大約是16周到20周,只是新接的單無貨可交,所以封單。

對於MCU產業而言,第3季算是淡季,意法卻在此時宣告封單,成為MCU產業熱議焦點。

MCU供應鏈認為,今年3月,意法位於法國的唯一一座12吋晶圓廠曾傳起火而關閉,可能使產能受到部分影響;加上意法拿到蘋果iPhone 83D攝像頭感測器訂單,即將步入出貨高峰期,可能在產能配置下做出取捨所致。

意法封單/零組件缺貨掀骨牌效應

意法半導體(ST)傳出月底擬針對微控制器(MCU)產品封單,供應鏈憂心,目前供應同樣緊缺的金氧半場效電晶體(MOSFET)產品是否也可能出現同樣狀況。

法人認為,若零組件缺貨,將有機會進一步推升產品漲價,台廠供應鏈中的大中、茂達等可望帶來轉單效益。

因指紋辨識需求暢旺,塞爆8吋晶圓代工廠產能,進而排擠到MOSFET的投片量,加上日系大廠退出MOSFET市場,造成MOSFET今年來持續缺貨。

MOSFET供應商包括英飛凌、安森、意法半導體等外商,台廠則有大中、茂達、富鼎等。

其中,重回蘋果供應鏈的意法傳出因為產能調配,已向客戶端表態對MCU接單僅至本月底止,隨後將會封單,以便全力為iPhone 8加工趕製元件。

雖然上述訊息並未獲得意法的證實,但有廠商表示,因為意法的產能已滿,確實已經無法接新單,目前也憂心一樣缺貨很久的MOSFET也可能跟進,正密切觀察中。

大中指出,並未聽說意法有針對MOSFET封單的可能性,但MOSFET3季缺口確實比第2季大,交期由八周進一步拉長至12周以上,現階段只能接10月以後的訂單,且將新產品下往新的代工廠,增加供應來源。

受到MOSFET原料節節攀高,加上今年以來持續缺貨影響,國際大廠和大中已向客戶端爭取調漲售價。

法人認為,若意法後續持續調整產能,恐怕會對產業鏈帶來骨牌效應,並造成MOSFET供應更緊張,將有利於進一步推升產品售價上揚。

上游代工廠有望受惠

意法半導體(ST)傳出向客戶端發出微控制器(MCU)產品封單通知,引起客戶端緊張。法人認為,具備32位元產品供應能力的盛群、新唐及上游代工廠聯電、華邦電、世界先進等將有機會受惠。

據了解,意法的MCU供應緊缺已經持續一段時間,早有小型客戶因為拿不到足夠的貨源,轉單盛群等台廠。在傳出意法封單訊息後,盛群和新唐更積極向客戶端招手,希望能在貨源和價格優勢下,趁機卡位。

MCU供應商指出,MCU等於是小型中央微處理器,應用範圍相當廣,包括小家電、安防、煙感等,往往還要通過相當繁複的認證手續,加上單價不高,非不得已,客戶通常不願意任意換供應商,成為台廠的進入門檻。

前幾年因為三星、瑞薩等退出特定的MCU領域,對台廠帶來轉單。今年則因為外商不堪原物料大漲,在中國大陸發動一波漲價,也造成一小波轉單潮。

今年以來,MCU產品雖傳出缺貨,但主要以被Spansion(飛索半導體)收購後淡出特定市場的富士通為主,因為釋出的量並多,台系MCU 廠未放在心上。

 

[Home]


2017/07/20 2.3.2. IBM營收連21季走下坡 [ 經濟日報 鍾詠翔、黃智勤]

美國科技大廠IBM2季營收不如預期,連21季走下坡,雲端服務部門的營收也連兩季下滑,代表IBM執行長羅梅娣(Ginni Rometty)的振興計畫已經五年不見明顯成效,利空導致IBM 19日早盤股價大跌逾4%。。

IBM 18日表示,第2季淨利為23.3億美元,較一年前下滑近7%;不計特定項目,每股盈餘(EPS2.79美元,雖高於分析師原估的2.74美元,但稅賦減免為每股挹注18美分;總營收降至193億美元,年比下滑4.7%,寫五季來最大降幅,不如分析師預估的195億美元。

彭博資訊報導,IBM關鍵部門科技服務暨雲端平台部門的營收為84.1億美元,較一年前下滑5.1%,也不如分析師原估的85.8億美元。此部門是IBM搶進新科技領域的主力。

IBM重申全年財測維持不變,不含特定項目,全年每股盈餘13.8美元,分析師則預測每股13.68美元。財報利空導致IBM 19日早盤股價跌4.17%至每股147.57美元,截至18日,今年來IBM股價跌7.8%,而美股標普500指數漲9.9%

2012年羅梅娣擔任IBM主帥前,IBM便一直努力向服務、軟體領域靠攏,羅梅娣也擴大布局人工智慧(AI)和雲端領域,但電腦、作業系統軟體等產品始終拖累整體業績成長,一些投資人已經按耐不住性子而出脫IBM股票。

當前AI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微軟、Google母公司字母(Alphabet)及亞馬遜等重量級科技公司在AI市場都有重大投資案,此外,還有數百家新創公司加入戰局。Jefferies公司分析師基斯納表示,IBMAI搶人才大戰上似乎略居下風,Jefferies的基本假設是IBM僅能勉強回收AI投資成本。

投資人看不到錢景

華爾街對當前的科技巨頭大多青睞有加,但並不包括IBM。在納斯達克100指數扶搖直上之際,IBM股價卻逆勢下滑,連「股神」巴菲特執掌的波克夏公司更在今年5月出清逾三成的IBM持股。

如此現象背後的原因很簡單:投資人與分析師不確定IBM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發展。一方面,IBM正大步搶進迅速成長的市場領域,例如雲端業務;另一方面,IBM雖在固有的成熟市場維持可觀的勢力,卻壓抑了整體銷售成長與營業利潤率。

IBM新公布的第2季財報不如預期,不僅營收連續第21季走下坡,雲端服務部門的營收也連兩季下滑。而華爾街最在乎的地方,莫過於IBM的關鍵策略營收,包括雲端服務、數據分析、行動、社群與資安軟體等。

由於新出爐的財報未能緩解市場疑慮,華爾街對IBM的質疑,可能將在本季持續影響IBM股價。

IBM最大股東波克夏公司在今年5月減持三分之一的IBM股票,出清總額逾40億美元,也反映巴菲特對該公司的信心正在下滑。巴菲特接受CNBC採訪時直言:「我對IBM的評價與六年前買入時已有所不同...有下修的趨勢。IBM是一家強大的公司,但也面臨強大的競爭對手。」

[Home]


2017/07/20 2.3.3. 夏普控海信侵權 以戰逼和 [ 經濟日報 吳凱中]

鴻海轉投資的夏普與中國大陸家電大廠海信法律戰持續延燒,夏普宣布,已向美國紐約州南部地方法院提起專利侵權訴訟,控告海信電視侵犯夏普擁有的專利,除要求賠償,並提出禁止海信在美國製造、販售侵權產品。

鴻海集團全力衝刺夏普品牌,但北美市場品牌授權卻在海信手中,雙方談判觸礁後,夏普與海信也啟動法律戰。夏普宣布,於美國時間17日向紐約州南部地方法院提起專利侵權訴訟,控告海信侵犯其WLAN相關專利。

夏普聲明,控告對象為海信集團的Hisense Electric以及兩家美國法人Hisense USAHisense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Company of America Corporation。夏普除要求賠償,更要永久性禁止海信在美國製造與販售侵權產品。

鴻海還未投資夏普前,夏普日方經營團隊將北美市場品牌授權與海信,使用時間為20161月起的五年內,海信販售的電視可以掛夏普品牌。夏普這次發起專利訴訟,主要控告對象為海信品牌產品,不含夏普品牌。

業界解讀,由於夏普與海信在美國還有訴訟正在進行,夏普發起專利訴訟,很可能是以戰逼和,企圖藉由法律戰逼海信重回談判桌,就品牌授權進行商談。

市場先前傳出,夏普可能會在北美成立新電視品牌,海信若是敗訴,在美國可能就面臨無法製造、販售部分旗下電視品牌,夏普再藉由新品牌搶占北美市場。

大陸媒體報導,海信對專利訴訟拒絕評論。但親近海信的相關人士指出,海信不惹事、但絕不怕事,對所謂的專利訴訟不會畏懼,將採用正當手段捍衛自己的誠信和正當行為。

夏普6月中旬在加州法院對海信提起訴訟,主要原因在於夏普認為海信在2016年使用夏普授權品牌,卻違反契約銷售低品質產品,造成夏普評價大幅滑落。

鴻海劍指北美 補齊全球拼圖

鴻海集團積極發展品牌事業,有百年招牌的夏普是重中之重。在夏普社長戴正吳操盤下,已收回歐洲品牌授權,全球三大市場中,只剩北美地區還在海信手上,是鴻海力拚夏普全球品牌的最後一塊拼圖。

夏普在20149月將歐洲地區品牌授權給斯洛伐克業者UMC,同時買下夏普位於波蘭的工廠;但夏普營運始終未見起色,2015年將北美市場品牌授權給中國大陸家電大廠海信,使用權到2020年。

去年鴻海投資夏普後,夏普品牌政策出現變化,陸續收回品牌授權。

[Home]


2017/07/20 2.3.4. 全球8大品牌電視庫存走高 拉貨意願保守  恐造成下半年旺季不旺 面板價格走滑 [ 電子時報 郭靜蓉]

電視庫存走高,恐對面板採購造成影響。

由於面板價格高掛,終端電視需求轉淡,導致2017年上半全球主要品牌包括南韓及大陸業者的電視庫存紛紛走高,並影響下半年電視面板採購需求,恐造成旺季不旺現象,目前電視面板已出現走跌因應。

2017年上半包括大陸、北美、歐洲等地區的電視需求轉淡,使得第2季底全球主要電視品牌廠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Sony、長虹、海信、康佳、創維、TCL8大品牌庫存水位全面走高。

其中,國際品牌廠庫存水位約達10.6週,高於正常水位8週,大陸電視品牌廠庫存水位則達到7.4週,高於正常水位6週,高庫存將影響下半年電視面板採購需求,可能引發旺季不旺的市場現象。

對於三星、樂金及Sony而言,上半年是策略轉換的關鍵期,由於夏普(Sharp)斷供事件帶來採購恐慌,使得上半年國際電視品牌業者積極備貨面板,帶動終端市場售價高漲,嚴重影響消費者買氣,導致品牌廠出貨降低。

三星原本預期2017年電視出貨目標將達到4,800萬台,由於上半年銷售表現不理想,近期已下修全年出貨目標至4,400~4,500萬台,恐較20164,700萬台銳減。

至於大陸電視品牌廠因上半年面板價格漲高,導致整機價格調漲,加上大陸內需經濟結構調整,造成需求疲弱,大陸電視市場上半年出貨年減逾2成。在此情況下,大陸電視品牌業者將更多精力放在外銷市場,上半年外銷出貨增加,但總體出貨量仍減少,且庫存處於高水位。

大陸上半年包括元春及五一假期電視銷售均不理想,雖然618電商促銷期有所好轉,線上通路庫存轉趨健康,但線下通路庫存仍偏高,導致品牌廠對第3季面板採購策略保守,致力於降低庫存水位。

群智諮詢預估第3季大陸電視品牌採購面板需求約1,700萬片、年減9%,至於國際電視品牌採購量也將趨於保守,預估第3季採購面板需求約2,400萬片、年減10%

事實上,電視業者庫存攀升已開始反映在面板價格上,7月上旬電視面板價格幾乎全面下滑,其中,40吋電視面板因為需求被壓抑,價格大幅下滑8美元;43吋面板也隨著供應增加,價格降約5美元。更大尺寸面板方面,50吋電視面板隨著8.6代廠產能開出,供需逐漸趨於寬鬆,7月上旬價格下滑5美元,FHD面板均價170美元,UHD面板均價約180美元。

55吋面板方面,由於品牌廠和通路庫存高,整機出貨乏力,預估755FHD電視面板價格將下滑5美元,UHD面板將下滑8美元,均價來到200美元。至於先前價格高漲的65吋電視面板,同樣受到品牌廠庫存走高影響,預計7月面板價格將下滑10美元,降至395美元,守不住400美元大關。

大陸顯示器供應體系茁壯 台LCD驅動IC封測雙雄逐步靠攏

顯示器產業轉向大陸為驅動IC供應鏈的現在進行式,頎邦據傳出將釋出大陸子公司股權予京東方。

紅色供應鏈壯大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台系半導體業者坦言,市場在哪裡,自然供應體系也會轉移到哪裡。台系LCD驅動IC封測雙雄緊跟大陸顯示器產業腳步,繼南茂與紫光透過合資子公司合作後,頎邦也傳出將釋出子公司頎中一半的股權予陸系面板龍頭京東方,儘管相關訊息並未得到公司發言體系正面證實,然而顯示器產業向大陸轉,也正是驅動IC供應鏈的現在進行式。

市場傳出,頎邦有意採取類似南茂與紫光合作的擦邊球方式,與京東方進一步結盟,將釋出蘇州廠約一半股權與京東方合資,頎邦可以穩固大陸客戶的訂單,對於京東方來說,更可以完整地從液晶面板、LCD驅動IC、後段封測的取得一條龍優勢。

全球面板產業經過激烈競爭,現在已是台、陸、韓三分天下局面,不過相較台廠的友達、群創相較於陸、韓廠,較無出海口優勢,儘管鴻海集團一舉拿下夏普(Sharp),但對於大陸內需市場來說,陸系本土品牌具有在地優勢,即便是國際大廠的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Sony抑或是手機的蘋果(Apple)等,在品牌市佔率競爭上也未必有絕對領先的把握。

京東方為頎邦最大LCD驅動IC封測客戶,由於封測產業講究量能,自然積極鞏固與大陸客戶關係成為重點,加上大陸市場重要性不可忽視,頎邦董事長吳非艱先前在股東會中即表示,大陸面板廠動向特別值得注意。

吳非艱認為,4Kx2K(解析度3,840x2,160)液晶電視則隨著價格下滑,滲透率已經提升到30%,未來則繼續上看8K解析度,市場上預期UHD TV可以帶動驅IC使用顆數增加,不過隨著晶片channel增加,IC設計持續微型化,未來更高解析度電視所需的驅動IC顆數未必能夠達到相較上世代產品倍增的成長幅度,但整體的量還是會成長。

吳非艱直言,確實大陸面板廠積極擴產,但在政策保護的趨勢下,陸廠可確保出海口無虞,大陸仍是重點市場。吳非艱當時也說明,頎邦轉投資子公司欣寶將會把與日系業者合作技轉之設備移往大陸,因應陸廠需求,2017年底將會定案。

而現今又傳出京東方將認購頎邦子公司頎中股權,事實上,業界對此早有各種傳聞,原本頎邦也採取與南茂、紫光類似策略,希望直接引進陸資,讓京東方取得頎邦股權,不過礙於台灣政府政策考量作罷,也因此選擇擦邊球方式,讓大陸子公司股權釋出,採取合資模式經營,也與南茂釋出上海宏茂股權與紫光共同經營,進一步切入紅色供應鏈雷同。

市場傳出頎邦與京東方合作可望在第3季結束前明朗,對此頎邦發言體系並未證實,不過半導體封測業界認為,由於驅動IC領域不管市場、供應體系等,大陸的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語,對此合作方式,並不感到特別意外。

[Home]


2017/07/20 2.3.5. 獲利不佳 仁寶賣聯寶機率增 10月後有認售權 料與聯想價格拉鋸 [ 蘋果日報 王郁倫]

倒數計時

仁寶(2324)將於201710月面臨是否賣回聯寶49%股權抉擇,若依約賣回,仁寶屆時將有一筆獲利入袋;聯寶獲利不如預期,合肥廠5年來累計仍為虧損,也使得法人推論仁寶最終將會出售聯寶股權,不過因聯想僅提列預備金2.12億美元(約63.6億元台幣),雙方勢必將對交易金額出現拉鋸戰。

仁寶與聯想在2011年底宣布震驚業界的合資案,雙方出資3億美元(90億台幣)成立聯寶(LCFC),並承諾仁寶在201710月之後有認售權;反之,聯想在201910月起也將擁有認購權,仁寶迄今對出售聯寶股權時機三緘其口。不過總經理陳瑞聰也曾在今年初尾牙漏口風,直言「要等時機成熟」,預言售股案今年應會實現。

財報顯露線索

不過根據仁寶與聯想財報則已顯露線索,根據仁寶2012年起至2016年的5年財報資料,除2014年及2016年聯寶合肥有獲利,其餘年份都仍虧損中,即使到2017年首季也都是虧損,而從2012年至今,聯寶合肥廠累計投資損益竟達1.7億元,頗讓人意外。

不過,熟悉仁寶的法人指出,單看聯寶合肥廠無法彰顯整體聯寶投資收益,事實上,仁寶是投資「聯寶香港」,再間接投資聯寶合肥,聯寶合肥廠損益約佔聯寶整體約6~7成,主要以以中國內需市場為主,聯寶香港還有3~4成訂單銷往海外,該部分仁寶財報沒有揭露。

仁寶揭露2016年業外投資聯寶跟巨寶等獲利7.25億元,相對不錯,法人指出,整體而言2012年迄今,仁寶投資聯寶總成績是獲利的,唯獨獲利貢獻金額並不高,也就是不如預期。

收益恐低預期

據了解,聯想與仁寶2011年合資聯寶,當時雙方都看好筆電前景逐年向上,無奈事與願違,近5年實際筆電產業處於下坡,也因此聯寶合肥廠獲利並不穩定,2012~2013年持續虧損,當時主要是產能尚未具經濟規模,但2014年首度獲利後,2015年又轉虧,換言之,若以長期投資角度來說,仁寶繼續持有聯寶49%股權並非是好主意。

美系外資則在報告中指出,聯想已在資產負債表中提列2.12億美元(約63.6億元台幣)價值預備金,為仁寶提出認售權利做準備,然而該金額比賣回價金上限7.5億美元要少得多,若扣除1.5億美元(約45億元台幣)期初投資成本,仁寶獲利將僅19億元,比市場期待要少。

法人指出,出售聯寶取得處分收益比長期持有聯寶認列投資收益要佳,但售股仍須兼顧與客戶間關係維繫,對此陳瑞聰日前回應,聯想的策略是維持50~60%電腦訂單給自家聯寶生產,40~50%仍將給代工(ODM)承接,即便賣回持股,仁寶仍將是代工廠中「最大咖」,未來仁寶主要做聯想消費機。

[Home]


2017/07/20 2.3.6. 京東方傳將投資頎邦 [ 蘋果日報 楊喻斐]

市場盛傳,中國面板大廠京東方將投資LCD驅動IC封測龍頭廠頎邦科技,並比照南茂與紫光集團結盟的模式,據業界人士表示,這個傳聞可能性很高,找到「大咖級」的客戶與合作夥伴是必然趨勢。受此消息激勵,頎邦股價順利站上睽違已久的50元價位,連拉出3根長紅棒。

採南茂紫光結盟模式

中國面板產業近年來擴張產能積極,京東方集團一躍成為中國最大面板廠,繼北京、合肥、重慶等38.5代廠投產後,第48.5代福州廠也於日前加入量產。頎邦在近年來併購後,成為全球最大LCD驅動IC封測廠,旗下的蘇州廠也就是頎中科技,同步受惠於中國面板擴產潮效應。

據市場傳出,京東方為與頎邦維繫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將採取南茂與紫光集團結盟的模式,京東方擬入股頎中科技,取得不超過50%股權,擁有京東方的資金與訂單保證下,將有助於頎邦擴大中國生產據點。

業界人士指出,這個傳聞可能性相當高,且這樣的合作模式非常合理,尤其隨著中國面板產業的發展,加上當地半導體產業的興起,頎邦與京東方攜手將具有互惠的效果,達到上下游整合的目地。

頎邦則透過公開資訊觀測站澄清指出,有關於傳聞結盟中國面板廠京東方集團的訊息並非由公司發布,對此公司也無法評論。

[Home]


2017/07/20 2.3.7. 發展數位國家 跨部會動起來 [ 工商時報 呂雪彗]

台灣8年後邁向數位經濟國家,據悉,107年度科技及前瞻預算合計投入近300億元在DIGI+方案,其中令民眾有感的高鐵全線免費WiFi上網提前至7月底完成,隧道4G共構改善工程新竹以北月底完成,新竹以南10月中完成。高鐵行經隧道網路不再斷訊,可說是高鐵旅客的一大福音。

林全指示速推DIGI+方案

行政院正大力推動「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簡稱DIGI+方案),身兼DIGI+推動小組召集人的院長林全昨(19)日聽取DIGI+方案簡報,指示各部會趕快行動,期許2025年我國數位經濟規模成長至6.5兆元、民眾數位生活服務使用普及率達80%、寬頻服務達2Gbps、保證國民25Mbps寬頻上網基本權利,讓我國資訊國力排名躍升到前6名。

林揆認為,DIGI+方案8年國家數位建設,驅動創新經濟國際競爭力,他指示各部會須提升這項工作的份量,全面展開行動,期勉部會挑選短期有成果的亮點政策,隨時向社會報告,讓人民有感。

7大主軸,8年逾1,500

這項計畫包括基礎環境、人才培育、數位經濟、智慧城鄉、數位政府、法規環境、科技研發等7大主軸,明年除了前瞻會編列145億元外,科技預算也會投入100多億元,二者合計約近300億元,8年將斥資逾1,500億元。

在基礎環境方面,1G以上家戶涵蓋率明年達70%、2020年達90%;但讓民眾最有感的提升大眾運輸公共場所無限上網計畫,政院盯緊高鐵全線WiFi免費上網期程,7月底前高鐵各列車廂均可完成WiFi無限上網,民眾全線用iTaiwan帳號可免費上網。

台鐵2020年完成WiFi上網

另外,隧道4G共構改善工程,新竹以北7月底可完工,新竹以南約10月中旬完工,年底高鐵行經沿線12處隧道不再斷訊,4G行動品質可大幅改進。

交通部昨在會中也表示,台鐵台北火車站已完成WiFi無限上網工程,至於列車部分預計2020年完成,但以新購車廂優先建置逐步完成,隧道與4G共構改善工程也會一併展開。據知情官員透露,北捷正招標WiFi無限上網工程,北捷車廂應會比台鐵更早完成。

根據行動計畫,除大眾運輸系統外,iTaiwan將進一步拓展公共巴士、旅遊景點、夜市、機場、圖書館醫院,要讓網速提升至5Mbps,讓9成以上熱點連網及使用民眾都明顯感到滿意。同時要加速基礎建設投資,109年完成兆元級(Gbps)寬頻連網,連衛生所上網速率都可達25M,達成真正的數位國家。

拚數位經濟 四路並進

行政院在數位經濟主軸將著力於數位文創、數位商務、異業整合及資料經濟四路並進,其中數位電子商務產值至2020年將破兆元,而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量將力拚躍升至1,000億元。

我國數位服務(軟體)經濟產值目前不到1兆元,為達到2025年產值2.9兆元的目標,鎖定數位文創、數位商務、異業整合及資料經濟為四大推動重點。

其中,文化部將與經濟部合作數位文創發展,以特色內容結合新興ARVR、穿戴式裝置等科技,將體感科技應用於展館及公共空間,還有製播4K高畫質電視節目在電視及網路播放,帶動數位創新的總產值達1兆元。

官員說,在數位商方面,會加強東協、北美、中東與俄羅斯等國際電商市場拓展,目前電子商務產值約6,000多億元,希望2020年能破兆元大關。未來會強化吸引外國人到台灣電商平台購物,目前跨境電商交易量僅100多億元,希望2020年衝刺至1,000億元。

行動支付及電子支付普及率是擴大跨境電商發展關鍵,金管會將搭配修改法規,營造友善電子支付環境,督導銀行公會推動信用卡、電子票證、電子支付帳戶等支付工具端末的設備整合,提升公部門及醫療機構提供電子化支付服務。使行動支付加速普及率,至2020年將自目前不到3成提升至60%。

另資料經濟方面,經濟部要運用政府開放資料,結合公協會推動跨領域資料合作,建構第三方數據資料流通平台,打造以大帶小、軟硬整合資料服務旗艦團隊,爭取資料服務商機,含民間的資料加值應用,預估2020年可創造8,000個在地就業或創業的機會,促成雲端巨量資料經濟產值達7,000億元。

[Home]


2017/07/20 2.3.8. 雲端、AI黯淡 IBM營收連跌21 [ 工商時報 陳穎芃]

IBM周二公布營收連續21季下滑,且第2季各部門獲利率全面萎縮,就連執行長羅美蒂(Ginni Rometty)致力推動的雲端及人工智慧(AI)事業也不例外,令外界更加質疑她的改革計畫能否見效。

消息公布後,IBM股價周三早盤後大跌3.8%,觸及9個月低價。該公司股價自年初以來已下跌8%,同一期間標普500指數上漲9%。

IBM2季營收下滑4.7%至193億美元,且5大部門營收全面下滑;該季獲利也下滑6.9%至23億美元。

羅美蒂自2012年上任以來,便將雲端運算、人工智慧及資安服務視為重點發展項目,並將之命名為「戰略重點」事業。

羅美蒂在周二宣稱IBM已成為企業雲端市場領導業者,但事實上以雲端服務為主的技術服務及雲端平台部門營收在第2季下滑5%。專門開發超級電腦華生(Watson)及其他人工智慧技術的認知解決方案部門營收,也在第2季下滑3%。

研究機構Bernstein Research分析師薩柯納奇(Toni Sacconaghi)向華爾街日報表示:「IBM一直強調公司重心移至戰略重點事業,但這個新事業並未加速公司整體營收成長。」

IBM表示過去1年來戰略重點事業占公司營收比重達到43%,但該事業包括雲端運算、人工智慧及資安服務在內的營收僅在第2季成長7%,小於第1季的12%成長率。

IBM財務長施洛特(Martin Schroeter)周二表示:「IBM上半年表現合乎公司預期,也看好下半年業績達標。」IBM周二維持先前發表的全年財測,預期每股盈餘(EPS)扣除購併及退休金支出後達到13.80美元以上。

施洛特也預期,戰略重點事業全年營收成長率約在10%~11%,但外界依舊認為這般成長率趕不上IBM傳統事業的萎縮幅度,意味著羅美蒂將面臨更多投資人壓力。身為IBM最大股東之一的巴菲特(Warren Buffet)在今年5月宣布,他已出脫手中三分之一持股。

[Home]


2017/07/20 2.3.9. 葛越出任蘋果大中華區舵手 [ 工商時報 楊日興]

全球科技巨人蘋果公司昨(19)日宣布,由原無線技術部副總裁葛越出任出任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蘋果史無前例新增大中華區一把手的職位,且傳出取消「打賞」抽成,不少分析指出,這是蘋果挽救在中國市場的救火之舉。

在今年首季財報中,大中華區成為蘋果全球營收唯一衰退的市場,雖有市場期待新一代iPhone延遲消費等因素,但對於坐擁14億人口的大陸,蘋果顯得步步小心,這回首次設立大中華區掌門人一職,足以顯現蘋果對大陸市場的重視。

據蘋果官網顯示,出生於瀋陽的葛越擁有海外名校學歷,但仍保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十分符合蘋果欲「接地氣」打入大陸市場的想法。此前蘋果開發者大會上,蘋果曾宣布iOS 11將有多項中國大陸特色功能,據了解,當時葛越也和開發團隊合作,參與這些特色功能的研發工作。葛越出任蘋果副總裁、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後,將直接和公司CEO庫克(Tim Cook)、COO威廉斯(Jeff Williams)匯報,並領導統籌蘋果中國團隊。在此前長達9年的無線技術團隊生涯中,葛越參與多項蘋果產品任務,包括NFC、定位、Apple PayHomeKit CarPlay等。

同時,昨日澎湃新聞引述數家大陸互聯網公司高管說法稱,蘋果目前正考慮開放用戶向原創作者「打賞」,而不再。堅持從中抽取30%抽成。報導引援蘋果擬發布的文件顯示,將開放App用戶在滿足幾項條件後,可在不透過IAP(應用內購買)機制下向他人贈與P2P貨幣式禮物。

此前,蘋果曾和大陸互聯網巨頭騰訊為此產生爭論,蘋果堅持打賞需要經由IAP機制並抽取3成費用,騰訊則公開支持用戶不透過App內管道,透過其他方式向創作者打賞。

IDC數據顯示,去年Q2Q4,蘋果iOS系統成功打擊對手,市占率強勢從11.7%提升至18.2%,反觀安卓系統從87.6%下降至81.4%。但至今年Q1iOS市占大降至14.7%,安卓則回升至85%。今年手機市場的失勢也帶給蘋果一大警訊,或也是其積極扭轉大陸頹勢的原因。

[Home]


2017/07/20 2.4.1. MLCC大擴產 台廠警戒 [ 經濟日報 謝佳雯]

被動元件積層陶瓷電容(MLCC)供應持續緊張,部分交貨期由1.5個月延長至六個月。

被動元件積層陶瓷電容(MLCC)供應持續緊張,市場傳出,中國大陸被動元件大廠風華高科準備急起直追,明年將投入新台幣近百億元擴產,MLCC產能將比今年倍增,將拉近與國巨、華新科等國內供應商產能的差距。

目前MLCC領導廠商仍以日、韓商為主,台廠則在努力追趕。這兩年來因為日商主攻車用、新能源等利基型產品領域,退出一般品市場,但是手機、電競筆電等消費性產品對於MLCC的用量增加,造成市場供應緊缺。

由於MLCC應用範圍廣泛,已成為今年以來缺貨最嚴重的被動元件次產業。台灣供應商包括國巨、華新科、禾伸堂、達方及通路商日電貿、蜜望實等。

目前國巨MLCC單月產能約360億顆,華新科也在伯仲之間。由於這幾年MLCC供應商擴產保守,才會造成這一波大缺貨情形。業界認為,若風華高科順利完成擴產計畫,將是今年兩岸被動元件廠擴產幅度最大的廠商。

業者指出,在缺貨態勢不變下,日、韓供應商第3季再度漲價,熱門品項漲幅約5%8%,國巨、華新科也隨後跟進,最高喊漲15%30%或更高,有的業者甚至表態,部分特殊品項交貨期會由以往的1.5個月拉長至六個月。

被動元件廠普遍認為,這一波缺貨情形至少會持續到年底。在缺貨和漲價效應下,市場傳出,大陸最大被動元件廠風華高科計劃積極擴產,明年投資規模上看新台幣近百億元。

風華高科更針對市場最缺貨的MLCC提出產能倍增計畫,單月產能有機會由目前百億顆以下,一口氣拉升至200億顆,大幅拉近與國巨、華新科的距離。

上游設備廠 訂單排隊

被動元件晶片電阻廠再啟第二波擴產潮,由二線廠和陸廠接棒,量能甚至有機會超越一線大廠的水準,造成設備訂單排隊中。法人預估,上游設備廠雷科、萬潤等都將受惠。

被動元件晶片電阻廠在去年下半年起出現機器設備汰舊換新的需求,加上為滿足充電樁等新能源領域的需求,因此擴增02011206和低阻值等規格的產能,出現一波機器設備拉貨潮,擴產動能一直延續到今年4月,5月和6月時才開始放緩。

[Home]


2017/07/20 2.4.2. 富士通新機連發 廣達樂 [ 經濟日報 曾仁凱]

挾著「日本第一」的光環,富士通(Fujitsu)昨(19)日在台灣發表全新的超薄商務筆電系列LIFEBOOK U9,重量不到0.8公斤。 富士通新機連發,今年在台PC銷量目標力拚比去年倍增,代工合作夥伴廣達(2382)有機會沾光。

富士通業務展部經理余成傑昨天表示,PC市場經過連續幾年衰退後,已逐漸落底,公司今年決定加大力度,接連推出兩個全新系列,除了發表的LIFEBOOK U9系列,3月也剛推出U7系列;加上富士通的桌上型電腦去年底搶灘台灣,兩股利多加持,富士通今年在台PC銷售目標將挑戰8,000台,比去年倍增。

[Home]


2017/07/20 2.4.3. 富士通重返台PC市場 強調以商務為重心 [ 電子時報 李立達]

富士通(Fujitsu)19日在台發表全新NB Lifebook U9系列,強調全世界最輕薄13.3吋,全機不到800公克,搶攻台灣商務PC市場。富士通亞太區業務發展部經理余成傑表示,2017年富士通在台NB銷售目標倍增,預計89月都將有新機上市。

富士通在台沉寂一段時間,未大動作發表新品,2017年策略改變,繼3月發表Lifebook U7系列後,19日再度舉行新品發表會,推出全新的Lifebook U9系列,其中U937-PB521全機重量僅799公克,號稱全球最輕的13.3NB

富士通在日本NB銷售市佔率超過3成坐上龍頭,第二名是NEC,然在台灣PC市場富士通銷售相對較低,除鎖定商務市場為主之外,近2年也較少在台舉行新品發表會,至2017年銷售策略轉為積極。

余成傑表示,富士通在越南、新加坡、香港銷售相對台灣更佳,台灣有當地PC品牌,外商較難站穩市場;富士通2016年在台銷售以NB為主,銷售量約2,400~2,500台,預計2017年將要上看4,000台,而在201612月首度引進來台的桌上型主機,預計2017年銷售量也要達到4,000台。

雖迄今距離全年銷售目標仍有一段空間,大環境也是原因之一,余成傑估計2017年整體台灣商務PC市場較2016年不進反退,預計會下跌1%,而富士通將以在台日商作為基礎,期望能夠帶動台灣銷售成長機會。

富士通預計89月都會相繼在台推出新品,期望衝高銷售量,新機將導入英特爾第七代處理器,也就是Kaby Lake平台產品,預計8月將會有AH 557U 5379月將會帶入S937T937產品,其中T937為平板電腦。

19日發表的兩款NB,均強調適合需要高行動力的商務人士,包括輕薄,且具備完整的連接介面,諸如RJ45USB 3.1HDMIUSB Type-c等,且搭載4cell的電池續航力,將達到15.5小時。

富士通特別強調Lifebook U9是羽量級商務NB,其外殼素材有別其他NB採用鎂鋁合金,而是鎂鋰合金,其特色是輕量且強固,若以純鋁作為基準,鎂鋁機殼可以再輕50%,而鎂鋰機殼的重量可以輕75%且依舊強固,然由於鎂鋰價格較高,較少有品牌廠願意導入。

有別於過去日系PC品牌諸如東芝(Toshiba)Sony以消費為主,富士通以商務市場為重心,屬於中高階的商務NB,在日本生產組裝;平價機種則傳委由廣達代工。目前富士通在全球銷售中高階機種佔比約3成,平價機種約7成;台灣中高階機種銷售佔比為4成,平價機種為6成。

市場人士指出,尤其當Sony與東芝等品牌廠,相繼淡出PC市場後,富士通更成為消費者的唯一選擇,在富士通在台轉強銷售力道後,後續在台銷售成長可期,對相關供應鏈出貨,將有帶動作用。


富士通新款NB採用鎂鋰合金機殼,強調輕量化。

[Home]


2017/07/20 2.5.1. 工業物聯網減少停機意外 機器視覺功不可沒 [ 電子時報 謝明珊]

機器視覺產業逐漸跟嵌入式電腦視覺整合,可望出現全新整合自動化方案。

未來不會再有無預警停機,只會有更平價的產品,這個未來比想像更快實現。工業物聯網(IIoT)正在實現這個未來,同時打破關於製造業的想法。

Quality Magazine報導,發那科(Fanuc)和通用汽車(GM)研發零停機技術(ZDT),持續監控機器人的健康和穩定,ZDT已避免超過50%非預期停機,GM全球工廠約有3萬部機器人,其中約有8,000部支援ZDT,數量仍持續增加。

為了展望未來,必須先回顧過去。18世紀末期,工業1.0以蒸汽動力驅動機械生產。20世紀初期,電力促使邁向工業2.0,進行大量生產。1970年代電子結合IT促成自動化生產,亦即持續至今的工業3.0。接下來是工業物聯網和工業4.0,以網路系統來監控、分析並改善製造營運。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把實體網路系統視為「深度整合的實體和數位元件,每個元件皆有不同的時空尺度,展現各種行為模式,因應環境來調整彼此互動關係」,簡單說就是智慧工廠。

智慧工廠內部的機器會利用自我優化、自我設置和人工智慧(AI)來完成複雜任務,一來符合成本效益,二來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品質。

網路系統是未來智慧工廠的基礎,但成敗取決於資料收集、處理和分析能力,這就是機器視覺派上用場的時候了。隨著機器視覺的成本逐漸降低,有更多的方案、更強大的硬體、更聰明的演算法出現,再加上物聯網連接所有裝置,機器視覺將成為絕佳的數據收集工具。

相機體積變得更小且價格更低,在物聯網計畫廣泛使用,機器人、3D成像、機器學習日益熱門。除了顯示成像方案,非顯示成像例如多光譜和紅外線也日益普及。

機器視覺產業也逐漸跟嵌入式電腦視覺(ECV)整合,隨著工業環境取得低廉的嵌入式影像處理器,可望出現全新的整合自動化方案,例如搭載多個嵌入式成像儀的機械臂。

目前市面上,前幾大機器視覺介面有Camera LinkCamera Link HSCoaXPressGigE VisionUSB3 VisionGenICam提供所有相機一般程式介面,不受硬體介面技術影響。

工業物聯網的任務正是要監控和分析,最重要的是,從全球各地控制工廠營運,因此頻寬和延遲性攸關成敗。當有越來越多裝置連接網路,網路安全不得不慎,市調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表示,2020年資安市場可望成長至1,700億美元,2017~2020年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達到9.8%

工業物聯網運動來得正是時候,美國工業設備機齡創下1938年以來新高,每10個製造商就有4個對自身營運狀態認識不足,50%製造商都是等到故障才意識到問題,可見這個市場潛力有多大。

市調機構Accenture表示,未來15年工業物聯網將為世界經濟帶來近15兆美元經濟效益。未來5年,全球機器人產業每年會成長10%,美國、大陸、墨西哥等主要市場,將會多家投資自動化,帶動機器視覺、馬達、動氣控制器等市場。

IHS則預測,2019年工業行動應用將成長4倍,達到2億美元,包括以手機∕平板電腦進行監控和視覺化、管理工作流程、維護機具和整合系統。管理者無論身處何地,皆可從智慧型手機監控機器視覺系統的影像,進而依照應用程式(App)和軟體的通知迅速應變。

工業物聯網為企業帶來不少機會,例如提高生產力、滿足消費者需求,但人才是關鍵。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標顯示,近年來企業把人才視為全球競爭力的重要驅力,隨著新工作逐漸出現,需要新的教育和培訓方式。

工業物聯網可望提升全球工廠的效率和生產力,網路系統是智慧工廠的生力軍,機器視覺將負責提供珍貴資料給決策者。

工業4.0發生過程跟結果一樣重要

Proto Labs採用高階3D列印、CNC工具機、射出成型技術來製造零件,幾天內即可完工。

工業4.0是未來趨勢,但仍只有部分製造商採用,如何讓更多製造商開啟工業4.0的大好機會,數位製造服務供應商Proto Labs工業4.0部門負責人Stephen Dyson提供第一手建議。

Engineer Live報導,工業4.0引發熱烈回響,透過數位製造、機器人和自動化來開啟新機會,卻也為大部份製造商帶來煩惱:既然數位製造和自動化是未來趨勢,該如何部署於整個機構?

連網製造流程以高階自動化和機器人為基礎,帶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品質和效率,開啟全新的商業模式,例如企業服務化(servitisation)和訂單式生產(BTO),但工業4.0的討論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在結果打轉,卻忽略過程。

從目前的商業模式轉型到未來的數位製造和高度自動化,這段過程不僅影響製造現場,也會改變整個產業和供應鏈。工業4.0並非全新的製造方式,而是採用新方法來管理供應鏈。工業4.0可望縮短從設計到交貨的時間,況且講究隨選生產和大量客製化,無論製造商的規模大小,皆有機會提升競爭力。

傳統價值鏈從工廠、批發商、零售商到消費者,每一個階段都受制於大量的存貨,但數位連網有助於緩解這個問題。如今顧客可直接訂購產品,跟線上產品設計工具和線上企業資源規劃(ERP)接單系統互動。一旦製造商收到訂單,就會自動開始製造和滿足消費者需求。

然而,部分製造商不願面對現實,以為工業4.0只是一時熱潮或天方夜譚,但最後倒霉的會是自己,畢竟工業4.0確實正在發生。

舉例來說,Proto Labs採用高階3D列印、電腦數值控制(CNC)工具機、射出成型技術來製造零件,幾天內即可完工,因此成為全球原型訂製和少量零件製造最快速的供應商,以前所未見的飛快速度,為全球產品設計師和工程師服務。

Proto Labs線上自動報價系統,以專利軟體為顧客即時報價。設計分析只要花數小時,而非數天。無論顧客身處於伯明罕、班加羅爾或布里斯本,皆方便使用Proto Labs的服務。

這些服務顯然有別於傳統商業模式和傳統價值鏈,有賴企業砸重金進行系統整合。企業要更新後勤系統,研發直接面對顧客的網路應用程式(App),資料分析也格外重要,因此需要招募新的人才,傳統製造能力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數位製造、機器人、自動化等專業。

[Home]


2017/07/20 2.6.1. 大陸太陽能供應鏈上半年產量增幅2成以上 [ 電子時報 黃女瑛]

大陸太陽能上半年安裝上衝,大廠持續擴產,中、小廠忙公開發行以募資。

大陸太陽能行業協會祕書長王勃華19日回顧2017年上半大陸整體產業鏈動態時分析,上半年供應鏈擴產幅度年增率均達20%以上。另外,上半年大陸安裝量高於預期,王勃華指出,上半年在某種程度透支下半年市場,但仍有其他需求支撐,但棄光限電及補助欠款問題可能加重。

依大陸媒體報導,王勃華針對上半年大陸供應鏈動態分析,上游多晶矽產量約11.5萬噸、年增率21.1%、供應鏈產能利用率9成以上,生產成本降至每公斤9美元以下、毛利率達20%以上,矽晶圓產量為360億瓦、年增率20%以上、供應鏈產能利用率8成以上,生產成本降至每瓦0.06美元,各廠毛利率相對不一。

太陽能電池產量為320億瓦、年增率28%、供應鏈產能利用率8成以上,單、多晶效率提升至21%19%以上,平均毛利率10%以上;模組產量340億瓦、年增率25.9%,加工成本每瓦0.12美元以下、第2季供應鏈產能利用率85%以上,平均毛利率10%以上。

就供應鏈整體來看,第1季市況呈現旺季不旺,模組報價低迷,多數企業盈餘不佳,第2季市場需求暴增,價格回暖,企業盈餘改善。但整體來看仍有20%企業呈現虧損,虧損主因在於產能利用率不佳,財務負擔重,顯示產業分展呈現分化。

就國際市場來看,國際太陽能廠持續破產、倒閉,例如SolarWorldSuniva等,日本2017年上半太陽能相關廠倒閉家數是2016年上半的2.2倍,但部分國際企業也開始投入太陽能製造;大陸企業中,主要企業普遍持續擴產,例如天合、晶科、晶澳等中小廠商加速公開發行以募得資金。

就大陸內需來看,中長期不能盲目的樂觀。630(630)併網截止日前帶動的搶搭潮,就某個程度來說是透支需求,下半年有領跑者、扶貧、分布式,其中分布式佔總需求成長快速,從2016年上半佔10%、到2017年上半佔近30%;境外有美國201法案導致拉貨潮使需求透支、其他國際市場仍有不少需求。

但大陸西北部棄光限電嚴重,還可能延伸到華北及中部,另外補助欠款的問題還沒有有效解決的機制,顯示拖欠會更嚴重。大陸政府補助對技術的門檻將持續升,高效產品市場仍然供不應求。

就大陸海關總署資料分析1~5月大陸模組出口到美國、德國、荷蘭額度年降幅達96.6%96.3%73.7%,其為貿易戰地區。就大陸的總出口額度來看1~510.85億美元、相較2016年同期12.13億元降低10.55%,其中主要是價格下滑,實際上出口量是增加。

矽晶圓的主要出口前三大排名依序為台灣、馬來西亞、南韓佔總出口比重分為別28%24%19%;電池出口前三大為印度、巴西、南韓比重為37%22%14%;模組出口前二大為印度及日本比重為39%22%,其餘地區佔比皆小。

[Home]


Confidentiality Note
本郵件含有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機密資訊、或受法律保護之資料,唯有原發信人指定之收信人得閱讀或使用本郵件之內容。如您並非被指定之收信人,請立即將本郵件及所有附件予以刪除;請勿揭露、儲存或使用本郵件之任何資訊,並請您立即告知原發信人本郵件的傳遞錯誤。謝謝您的合作。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ny attach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from Inventec 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and/or privileged and intended to be solely for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s or entities named in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e aware that any disclosure, saving or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ttachmen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f you have received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n error, please notify us immediately, and delete the e-mail and attachments.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