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8 全球產業資訊

 1財經

  1.1國際

   1.1.1. 美元直直落…都是川普害的  [經濟日報]
   1.1.2. 比特幣三利空 後市有壓  [經濟日報]

  1.2中國大陸

   1.2.1. 人民幣應聲大漲  [經濟日報]
   1.2.2. 人民幣中間價 大漲212個基點  [工商時報]
   1.2.3. 陸金所出海 搶灘新加坡  [工商時報]

 1產業相關

  1.1Cloud Computing

   1.1.1. GrabUber 兩大咖金援  [經濟日報]
   1.1.2. 威盛AI平台 開放公測  [經濟日報]
   1.1.3. 網家跨界 Audi優惠卡  [經濟日報]
   1.1.4. 大陸深圳電子供應鏈掀智慧語音助理新戰火 兩岸晶片廠全力搶灘 訂單大增消息頻傳  [電子時報]
   1.1.5. 全球智慧晶片前景看好 政府訂目標要挑戰4兆元  [電子時報]
   1.1.6. 政府催生IoT整合服務中心 小創意也能帶來大商機  [電子時報]
   1.1.7. 雪豹積極接觸台網路新創 然投資取向與創投基金不同  [電子時報]
   1.1.8. 聊天機器人尚待社會化考驗:聊天機器人缺乏同理心 仍無法有效取代客服人員  [電子時報]
   1.1.9. 奧迪AI引爆車聯網話題 半導體零件佔比創新高  [電子時報]
   1.1.10. BMW CarData借力IBM雲端平台 提供客製化服務及創新體驗  [電子時報]

  1.2Smart Mobile

   1.2.1. 蘋果挾標準化優勢 AR市場布局速度快  [電子時報]

   1.2.1Wearable

    1.2.1.1. Facebook祭促銷及綁售方案 將掀起VR價格戰  [電子時報]

   1.2.2Smartphone

    1.2.2.1. 聯發科31日法說 聚焦三看點  [經濟日報]
    1.2.2.2. 宏達電攜亞馬遜 攻個人智慧助理  [經濟日報]
    1.2.2.3. 智慧型手機雙鏡頭照相模組 陸廠搶單凶狠 CIS代理通路3Q旺季效應丕變 挑戰嚴峻  [電子時報]
    1.2.2.4. 小米手機出貨挑戰1億支 仍有品牌與獨特性兩大罩門  [電子時報]
    1.2.2.5. 奢華手機品牌Vertu 重整失敗將進行清算  [電子時報]
    1.2.2.6. 手機市場贏家通吃 小米能否再寫傳奇  [電子時報]
    1.2.2.7. 助理多一位 HTC Alexa上線  [工商時報]
    1.2.2.8. 新廠Q4才投產,馬上又買辦公室 需求高 大立光未來訂單多到爆?  [工商時報]

  1.3IT Industry

   1.3.1. 樂視風暴 台廠陷呆料危機  [經濟日報]
   1.3.2. 鴻海菁幹班 大陸募青年軍  [經濟日報]
   1.3.3. 東芝力圖重建事業 然進步腳步已跟不上日立  [電子時報]
   1.3.4. 友達聯貸 200億來500  [工商時報]

  1.4Personal Computing

   1.4.1. 固態電池技術開發者眾 後鋰電池時代將至  [電子時報]
   1.4.2. PC勢力減、手機陷虧損 聯想、華碩與宏碁陷低谷  [電子時報]
   1.4.3. PC11季走衰 Q2出貨創11年新低  [工商時報]

   1.5.1. 全球整體機器人相關支出將大幅成長 2021年達2,307億美元  [電子時報]
   1.5.2. 良好的數據蒐集設備 是打造智慧工廠關鍵  [電子時報]

  1.6Solar(Green Energy)

   1.6.1. OPEC:電動車威脅油市  [經濟日報]
   1.6.2. 福斯將電動車的未來賭在大陸市場  [電子時報]
   1.6.3. 州參議院最快8月通過法案 加州將砸30億美元 補助購買電動車  [工商時報]

[Home]


2017/07/18 1.1.1. 美元直直落…都是川普害的 [ 經濟日報 任中原]

美國總統川普民調支持度直直落,上任半年來的支持率甚至降至1975年來歷任總統最低的36%。川普政府各項經濟成長政策始終無法落實,已使匯市認為美元走貶主因並非通膨等數據偏弱,而是「川普(政策)打折」。

華郵/ABC電視台最新民調顯示,川普就職半年來支持度已降到36%,比4月下降6個百分點,主因為民眾擔心美國在全世界的領導地位動搖、共和黨處理健保案的立場,以及「通俄門」醜聞愈滾愈大。這也是1975年來歷任美國總統上任半年後最低者。

過去半年來,川普政府未通過一項重大法案,或在任何國內政策上贏得勝利,48%受訪者認為川普未能「使美國更偉大」,反而使美國更弱;47%不相信川普有能力與世界其他領袖談判,包括說服中國對北韓施壓。

美元指數繼14日跌到95.088後,17日盤中續跌到95.065,再度下探去年9月來最低點。

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全球顧問克拉瑞達指出,川普成長政策缺乏進展,使美元氛圍益發鬱卒,投資人今年原本期待川普經濟學的擴張政策,尤其是減稅與擴大基建支出,但國會迄今仍陷入健保案的泥淖,已令許多人備感失望。

此外,美國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不如市場預期,零售銷售意外下降0.2%,當然也是投資人對美元失望的原因。目前利率期貨市場預期聯準會今年再升息1碼的機率已降為46%

澳洲國民銀行外匯主管艾崔爾表示,美元貶值不能完全歸因於經濟數據偏弱,健保案陷入僵局也是主因;健保案不通過,稅制改革案便無法落實。

為了挽救聲勢,白宮本周將主打「美國製造」,17日將舉行美國製造產品發表會,羅列來自50州的特色產品。

不過政治分析師指出,「通俄門」疑雲將成為川普總統任內的一大包袱。

[Home]


2017/07/18 1.1.2. 比特幣三利空 後市有壓 [ 經濟日報 謝汶均]

比特幣(Bitcoin)和以太幣(ether)等虛擬貨幣上周末重挫,價格雖在17日盤中回升,但漲勢欲振乏力,背後有三個潛在利空。

Coindesk的報價顯示,比特幣價格17日盤中上漲4.5%2,026.48美元,以太幣也漲4.5%163.93美元,但都分別遠低於今年稍早所創下的歷史新高價。

虛擬貨幣難以重拾驚人漲勢背後有三個利空因素。其一是比特幣「內戰」將在81日開打。多年來,要不要擴大比特幣區塊規模一直是礦工和節點爭論的焦點,而81日起支持改變現行協議和贊同維持現狀的兩派可能分道揚鑣。

其次,許多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公司已透過首次公開發行貨幣(ICO),出售價值數百萬美元的以太幣。

此外,虛擬貨幣也正面臨法規不足、市場被資金雄厚的買家操控,及業餘投資人一看到價格下跌就會出現恐慌性賣壓等問題。

[Home]


2017/07/18 1.2.1. 人民幣應聲大漲 [ 經濟日報 林則宏]

受到美元走弱及大陸經濟數據優於預期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周一大幅收漲,與中間價同創近八個半月來的新高。在岸市場即期匯率昨(17)日收在6.7699,較前一交易日上漲75個基點。

大陸官方17日公布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上調212個基點,報6.7562,為逾兩周以來最大升幅,並且來到去年11月以來的新高。

路透引述交易員看法稱,美國疲弱的通膨數據拉低美國聯準會續升息預期,使得美元指數低位運行,助推人民幣匯價反彈走勢。但客戶仍有逢低購匯心理,且本周亦有油盤(購買原油的買盤)購匯需求,所以人民幣反彈走勢不會一帆風順。

受到美元指數結束漲勢影響,上周在岸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累計升值0.23%

此外,大陸國家統計局周一公布,今年第2季度國內生產毛額(GDP)較去年同期增長6.9%,優於市場早前預期的6.8%。市場人士稱,經濟數據表現強勁,也是激勵人民幣昨日走強的原因。

[Home]


2017/07/18 1.2.2. 人民幣中間價 大漲212個基點 [ 工商時報 楊日興]

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昨(17)日報4連漲,來到6.7562,較前日大漲212個基點,創下自去年114日以來的新高,累計4天升值了421個基點,升幅逾0.6%,昨日為兩周來最大升值幅度。受此帶動,在岸人民幣則是連續第6天上漲,創2015年來最長連漲,累計漲幅0.5%。

分析指出,昨日公布的第2季中國經濟增長率來到6.9%,各分項數字如工業成長、投資、消費及外貿均在上半年創下優於市場預期的成績,更強化市場對今年中國經濟成長的信心。

人民幣在岸價昨日官方收盤時間,報收在6.7699元,較前一交易日走揚143個基點,單日升幅0.21%,截至晚間10點,在岸市場表現平靜,在6.7692元附近震盪。離岸價震盪幅度也相對有限,晚間10點約在6.7625元附近。

綜合陸媒報導,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外匯首席分析師李劉陽表示,自人行5月份引入逆週期因數至今,人民幣已經成為亞洲表現最好的貨幣。相較亞洲其他貨幣,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幅度最大,同時期的日圓、韓元等貨幣甚至對美元均呈現下跌。

不過值得注意是,昨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6月份人行口徑外匯占款餘額減少343.15億元人民幣(下同),報21.5兆元,這是外匯占款連續第20個月下降,降幅相較5293.34億元的降幅來得更大。在新增人民幣貸款方面,6月份4大銀行新增人民幣貸款為4,197億元,6月底人民幣貸款總額為41.5兆元。

中國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畢吉耀指出,儘管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仍表現出強勢貨幣特徵,但美國經濟增長加快、通膨預期上升、美聯準會升息步伐加快、美債收益率上升,以及全球貨幣普遍對美元貶值,都會加大人民幣貶值的資本外流的預期和壓力。

[Home]


2017/07/18 1.2.3. 陸金所出海 搶灘新加坡 [ 工商時報 康彰榮]

鎖定「一帶一路」和亞洲26兆美元的私人理財商機,中國大陸最大線上財富管理平台陸金所的首個海外平台「陸國際」,昨(17)日正式在新加坡開業,預計今年第3季上線。陸金所控股CEO計葵生表示,陸國際將鎖定擁有海外帳戶、資產1萬到100萬美元的中產階級,將陸金所在金融科技上的財富管理經驗輸出海外。

「陸國際」於上周五(14日)獲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批准「資本市場服務牌照」(Capital Market Security License,簡稱CMS),昨正式在新加坡開業。陸金所也成為中國政府「一帶一路」戰略下,第1個將國際總部設於新加坡的中國金融科技(FinTech)企業。

陸國際董事長為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副董事總經理鄭國枰,CEO則是曾任Google亞洲區戰略運營總監的Wong Kit Foong

陸金所是中國平安集團於2011年在上海設立的中國最大線上財富管理平台,目前註冊用戶超過3,100萬。中國平安2016年報顯示,陸金所去年零售端交易規模達1.54兆元人民幣(下同),年增137.5%;機構端交易規模4.2兆元,年增377.9%。

對於陸金所選擇在新加坡設立首個海外據點的原因,中國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表示,新加坡是「一帶一路」投資計畫中的金融樞紐,陸金所在新加坡建立國際業務平台,其獨特的商業模式有機會應用於新加坡完備的金融體系和監管架構,接受全球投資者的檢驗。

計葵生昨表示,陸金所曾考察多個海外市場,最後選擇在新加坡,一來是新加坡金管局早在幾年前就開始規畫FinTech,並定下遠景,雙方對金融科技的看法相近;其次,是新加坡的金融監管制度成熟,辦事效率高,主管單位能給出清楚的要求。

針對台灣市場的部分,計葵生回應本報提問時表示,若從亞洲高級私人銀行業務來看,台灣一直是排名前5名的市場,套用在中產階級上,台灣客戶可以預見將是陸國際的重要客戶群。

陸金所國際化推手 有台灣經驗

陸金所風光在新加坡設立據點,將網路財富管理業務拓展到海外,其背後的重要推手,一位是陸金所CEO計葵生,另一位則是平安集團常務副總經理陳心穎。值得注意的是,這兩位過去都具有在台灣金融圈的豐富歷練,在大陸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下,兩人的經驗或可供台灣發展FinTech參考。

台灣金融圈對計葵生應當不陌生,大學主修東亞研究的他,曾在台大當過交換學生、學中文,還是台灣女婿,中文非常流利,因此被麥肯錫派來台灣,30歲不到就當上合夥人。

在台灣麥肯錫12年期間,曾參與多家銀行的組織改造,對台灣金融業瞭若指掌,並因此在2006年被台新金挖角,擔任台新金營運長,協助解決當時台新銀的「雙卡」危機。

計葵生的成績被大陸快速崛起的金融巨頭平安集團看上,2011年將其網羅成為平安集團的首席創新官,時值大陸互聯網金融開始萌芽,計葵生決定投入,也獲得平安集團馬明哲董事長的信賴,任命其為陸金所的董事長兼CEO至今。

在計葵生運籌帷幄下,不到6年時間,陸金所如今的已擁有3,100萬客戶,2016年交易總額高達5.72兆元人民幣。在大陸市場站穩龍頭寶座後,更積極推動陸金所「走出去」,僅僅半年的時間,就從新加坡金管局取得重要的資本市場服務牌照。

陳心穎則是計葵生在台灣麥肯錫時期的同事,她雖是新加坡人,但因台灣麥肯錫和第一金的工作經歷,讓她對台灣的金融圈如數家珍。擁有麻省理工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的她,如今還擔任平安科技公司董事長兼CEO,旗下擁有2萬名研發人員,並分管平安集團旗下8個互聯網及平台公司,是平安集團發展FinTech的靈魂人物。

[Home]


2017/07/18 1.1.1. GrabUber 兩大咖金援 [ 經濟日報 葉亭均、林筠]

叫車軟體業者優步(Uber)在東南亞市場的最大勁敵GrabTaxi有望獲得軟銀等業者新一輪注資,有助Grab公司鞏固市占率並快速擴張,強化對抗Uber的戰力。這也顯示等亞洲科技巨擘可能正聯手抵禦Uber的進擊。

華爾街日報報導,自新加坡崛起的Grab正從日本軟銀集團、中國同業滴滴出行,籌得最多20億美元資金。籌資案最快將在數周內完成,使Grab公司估值膨脹至逾550億美元,成為東南亞估值最高的新創公司,也成為實力更強的Uber勁敵。

CNBC報導,中國電商巨擘阿里巴巴先前也傳出可能投資Grab,但阿里拒絕置評。Grab發言人說:「我們不對任何市場謠言或臆測置評。」軟銀與滴滴也不予回應。

Grab是在2012年成立,營運地區涵蓋東南亞七國65個城市。GrabUber都未公布使用人數,但行動應用程式分析業者App Annie指出,在許多東南亞國家中,GrabUber更受歡迎。Grab在東南亞提供私家車、計程車、摩托車與共乘叫車服務的城市數比Uber還多。此外,Grab表示會與政府單位密切合作,甚至會與當地計程車公司結盟,這與Uber在全球常與監管當局和計程車工會槓上的做法不同。Grab近期還新增提供行動支付服務。

Uber去年將中國業務出售給滴滴出行,換取滴滴20%股權,並承諾要投資滴滴10億美元。Grab先前的投資者包括創投基金紀源資本(GGV)與中國高瓴資本,最近一輪籌資是去年9月從軟銀為首的投資者籌得7.5億美元。

亞洲翻轉…從抗拒變擁抱叫車服務

叫車服務平台近年在亞太地區蓬勃發展,迫使各國政府對UberGrab等業者的態度從最初的抗拒,轉變為制定法規納入管理。

過去五年來亞太的叫車服務快速發展,乘客可以自由選擇車輛、價格,甚至可以搭乘自駕車。最新的風潮是由個人叫車轉變成與他人「共乘」。不過叫車服務一直是政府和消費者的爭論焦點,舉凡乘客安全、汽車保險,以及浮動價格仍出現強烈爭辯。例如,泰國計程車協會認為,政府不應縱容無視法規的私人叫車業繼續發展。

印尼、澳洲、菲律賓和新加坡已制訂相關管理規範,馬來西亞、紐西蘭和孟加拉正在立法當中。根據Uber的數據,超過100個政府和城市已制定叫車服務的規範,以促進企業成長、提升公共安全,以及加強保護消費者。

Uber亞太區公共政策負責人卡薩吉表示,亞洲各國政府對叫車服務業者的接受度愈來愈高,因為各國官員看到這項服務能為駕駛、乘客和城市帶來好處。如果泰國繼續忽視其存在,並且阻擾數十萬使用Uber的用戶,會有被鄰國拋在後頭的風險。

[Home]


2017/07/18 1.1.2. 威盛AI平台 開放公測 [ 經濟日報 謝佳雯]

嵌入式平台供應商威盛(2388)雙喜,昨(17)日宣布台灣版歐拉蜜(OLAMI)人工智慧開放平台正式開放公測,旗下子公司超高速控制晶片廠威鋒的產品已成為為全球首顆獲得認證的USB 3.1 Gen2集線器控制晶片。

威盛指出,OLAMI是由該公司的人工智慧軟體研發團隊所研發,是一個提供各項雲端API、管理界面、以及多元機器感知解決方案的人工智慧軟體開發平台。

OLAMI提供包含自然語言互動技術在內的全方位人機互動解決方案,讓開發者或企業能輕鬆的將人工智慧加入至他們的產品中,使其客戶享有更完美的使用者體驗。

威盛表示,OLAMI開放平台向開發者開放了包括「中文自然語言語意理解API」、「自然語言互動管理系統」等服務在內的人工智慧雲端服務。

威盛宣布,OLAMI於昨起開放公測,開發者或企業可將人工智慧應用於智慧裝置、智慧導覽(客服/聊天機器人)、VRAR應用、APP和服務、智慧家庭、智慧車載、穿戴裝置等眾多新興產品之中。

[Home]


2017/07/18 1.1.3. 網家跨界 賣Audi優惠卡 [ 經濟日報 彭慧明]

網路家庭(8044)積極「跨界」做生意,昨(17)宣布PChome24h購物首度跨界與德國豪華汽車品牌Audi合作,針對將於89日新車發表會登場的全新車款Audi Q2推出限時預購活動。PChome24h購物將開賣20張「Audi Q2 VIP卡」,消費者以2萬元購買,可享有優先預約賞車、交車服務及車價折抵優惠。

網家在台北市信義區貨櫃市集展出長500公分、寬240公分、高210公分的超巨大PChome24h購物紙箱,引發網民關注,吸引上千名網友留言猜測PChome24h購物要開賣的新品。

網家表示,網友創意猜測很多,包含「露營車」、「小小兵」、「直升機」、「宋宋CP」、「日本台場的鋼彈」、「10,000台米家掃地機器人」、「30,000iPhone 8」及「組合屋」等,還有網友把活動當做許願池,留言希望PChome24h購物未來能販售的各式商品。

網家將在27日除權息,發出現金與股票共5.58元。網家董事長詹宏志先前表示,面對電商競爭,網家將堅持更多倉庫和在倉商品,確保商品在24小時內到貨,維持服務品質。

網家今年以來新倉加入,帶動產品數量和營收成長,網家6月合併營收達23.33億元,年增15.5%,創歷年同期新高;在新倉發威下,第2季營收達68.57億元,年增14.3%,是單季次高紀錄。

網家先前已和小米合作,開設小米官方旗艦網站以外的唯一電商商店,今年以來持續「跨界」路線,也和遠傳合作銷售影音服務和機上盒。

網家指出,根據資策會第1季發布的「2017網路購物之消費者趨勢分析」,近三年台灣網友的網購消費金額持續成長,消費者願意在虛擬通路上進行更多、更高額的消費。PChome24h購物與Audi攜手,透過虛實整合的合作模式,連結偏好在網路上購買3C家電、專櫃品牌及時尚精品的中高端消費客群,讓線下新車行銷延伸至線上的銷售。

[Home]


2017/07/18 1.1.4. 大陸深圳電子供應鏈掀智慧語音助理新戰火 兩岸晶片廠全力搶灘 訂單大增消息頻傳 [ 電子時報 趙凱期]

全球智慧語音助理產品市場前景越看越好,近期阿里巴巴推出全新智慧語音助理產品天貓X1,更點燃大陸深圳消費性電子產品供應鏈新戰火,包括CPU、無線傳輸晶片、MEMS麥克風等關鍵晶片解決方案需求明顯大增,不僅瑞芯微力推自家智慧語音助理晶片解決方案,鑫創、鈺太等台系MEMS晶片供應商訂單亦大增,兩岸晶片廠紛全力搶灘智慧語音助理產品市場商機。

國際大廠亞馬遜(Amazon)Google、蘋果(Apple)及阿里巴巴都陸續推出自家智慧語音助理產品,後續還有Facebook、騰訊、小米亦將逐步加入戰局,不斷推升全球智慧語音助理產品市場需求量,業界估計2017年需求量將達到1,500萬台,2018年更上看3,000~4,000萬台水準。

全球網路及消費性電子產品大廠紛高喊每廳或每房一台智慧語音助理產品的口號,全球智慧語音助理產品市場規模要衝破每年1億台的前景似乎是指日可待,由於看好終端市場需求正值快速成長階段,近期大陸深圳消費性電子產品供應鏈開始掀起智慧語音助理產品新戰火。

事實上,大陸深圳消費性電子產品供應鏈原先就有不少智慧產品的技術發展基礎,面對終端智慧語音助理產品需求興起,不少大陸通路商及代工業者雖欠缺強大的語音助理人工智慧後台,近期仍先搭配一些第三方軟體平台及電商資源,提供消費者簡單的影音播放、居家智能控制,甚至是電商服務等,試圖以更便宜的銷售策略,炒熱智慧語音助理產品市場熱度。

近期瑞芯微加速推出自家智慧語音助理產品CPU解決方案,且在兩岸供應鏈擴大爭取訂單,由於一台智慧語音助理產品需要6~7個麥克風應用設計,瞬間讓全球MEMS麥克風市場需求大增,國外供應商甚至已傳出缺貨聲音。

台系晶片業者指出,儘管全球MEMS晶片市場多由英飛凌(Infineon)、歐姆龍(Omron)與新日本無線(New Japan RadioNJR)等國際大廠所把持,然因晶片訂單交期多在1~2季以上,面對全球智慧語音助理產品市場需求幾乎是每月都上調的局面,國際大廠根本無法有效滿足客戶突然爆發的急單需求,目前MEMS麥克風晶片市場已出現30%以上的供不應求缺口。

此情況讓不少大陸深圳的產品設計代工廠找上鑫創、鈺太等台廠來應急,希望能及時趕上終端智慧語音助理產品市場需求爆發走勢,在客戶訂單源源不絕下,耕耘多年的台系MEMS麥克風供應商2017年可望收到客戶開始下大單的大禮,至於2018年終端市場需求量仍有三級跳的成長空間,已提前卡位的兩岸IC設計公司,營運表現將有明顯的成長動能可期。

[Home]


2017/07/18 1.1.5. 全球智慧晶片前景看好 政府訂目標要挑戰4兆元 [ 電子時報 莊衍松]

面對未來AI的趨勢,台灣的晶片產值可從2017年的2.5兆元成長至2025年的4兆元。

台灣精於硬體製造,曾有外界憂心台灣在人工智慧(AI)的舞台上將失去角色、沒有發言權、跟不上AI應用的爆發潮。不過根據經濟部的分析,台灣應該要努力成為AI系統輸出國,使自己成為全球AI應用新創群聚典範,在半導體的基礎上發展自主AI晶片。經濟部相信台灣發展利基型智慧系統整合晶片,至2025年的相關產值可上看新台幣4兆元。

台灣官方的一份資料顯示,依據國際產業情報單位推估,2025年物聯網的經濟規模將達11兆美元;全球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從2014年的172億美元成長至2019486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23.1%。另一國際機構預估,做與不做AI,到2035年會影響先進國家的GDP23倍。還有市調公司統計,由AI驅動的硬體營收,將由2015年的8億美元快速成長到2024年的445億美元。包括CPUGPUFPGA、專用晶片記憶體等,年複合成長率高達56%。所以做與不做,對台灣而言答案已經相當清楚。

由於由AI驅動的硬體營收成長率高達5成以上,台灣電子資通訊產業在多項領域居全球市佔第1當然不可以缺席。尤其是台灣向來是以快速製造能量成為全球電子資通訊產品與服務開發的重要夥伴,不論國際趨勢如何,一定需要與台灣合作。事實上,日前Facebook高層訪台,亦透露未來在AI方面要借助台灣硬體製造支援與技術合作的態度。

從政府的統計資料來看‧ 台灣2016年半導體達新台幣2.3兆元,就業人數有23萬餘人。至今台灣晶圓代工與封測仍居全球第一、IC設計居全球第二,仍遙遙領先大陸業者。比較弱的是資訊軟體產業,2016年資訊服務及軟體產值只有新台幣2,658億元,就業人數亦僅8萬餘人。未來在AI應用領域應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經濟部次長沈榮津表示,面對未來AI的趨勢,台灣從優勢領域切入為妥。例如車用電子、醫療電子、智慧製造等,其實都已經做出成績,未來要繼續發展,朝利基型智慧系統整合晶片努力,也因為這個方向,台灣的晶片產值可從2017年的2.5兆元成長至2025年的4兆元。

台灣欲躋身全球AI創新研發樞紐 利基型智慧系統整合晶片打前鋒

官方認為在AI趨勢下,儘量躋身全球AI創新研發樞紐之列,方可維繫台灣過去在全球電子產業價值鏈的關鍵地位。

人工智慧(AI)將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典範轉移,除了可能造成失業問題外,Tesla執行長Elon Musk更說AI可能引發戰爭,是人類文明面臨的最大風險。其呼籲美國政府儘快成立AI監管機構,以免情勢失控。不過台灣政府目前針對AI的觀點,主要還是以優先搶搭AI創新研發的列車為重,尤其是車用電子、醫療電子、智慧製造等AI垂直應用,更是台灣不可錯過的重要機會。

根據外電報導,Tesla執行長Elon Musk近日公開演講指出,美國政府對AI了解有限,一旦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人們會非常恐懼。對台灣政府而言,目前相關政策並未有針對Elon Musk所假設的類似狀況提出因應策略。不過從政府發布的AI策略來看,台灣發展智慧系統科技,需要官方釋出各種大數據(Big Data)資料,所以政府要注意的僅是重視個人隱私保護,做到隱私保護與資料流通能並行。

至於AI的其他威脅,台灣官方的報告至今沒有「恐懼」、「戰爭」等用語。至於加強監管,台灣官方也只是鼓勵透過場域試行監理沙盒,探討AI領域服務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法規與倫理衝擊。最終的目的是要找到市場商機與權利保護之間的平衡點。

台灣官方自2016年底開始將智慧聯網、無人載具等科技列為研發重點項目,並規劃2018年投入新台幣(以下幣別同)140億元推動智慧科技相關計畫,預計到2025年約投入1,000億元。而為加速智慧科技推動,在「前瞻計畫特別預算」中增列120億預算於智慧科技,包括建構雲端服務及大數據運算平台、民生公共物聯網(IoT)及園區智慧機器人創新自造基地等。

事實上,不論AI是否會像電影情節般成為觸發戰爭、毀滅人類的殺手,但市調機構提出的各項預測都指出包括AI大數據中心、AI軟體、AI應用服務、終端AI晶片等等,商機非常龐大。台灣官方更認為,台灣的確應該發展以AI為核心的智慧科技,產出自主利基型智慧運算軟體及系統整合晶片,如此才不枉費台灣電子業多年累積的成果。

台灣官方認為,AI的趨勢已無法抵擋,政府及產業都要數位轉型,政府、法人、學校和產業界共同努力,培養或延攬1萬人以上智慧科技人才;在台灣扶植100AI新創公司,儘可能讓台灣躋身全球AI創新研發樞紐之列,如此才有可能維繫台灣過去在全球電子產業價值鏈的關鍵地位。

面對AI的挑戰,產業界不可能單打獨鬥。科技部次長許有進表示,台灣有優秀ICT製造設計能力、完整ICT產業價值鏈及產業群聚。現在AI趨勢來了,產業界一定要和學研界合作。因為很多人不知道,AI相關領域其實已經有20年以上的發展,其中台灣在學術表現上已居世界領先地位。政府希望台灣的產業界和學術界未來可以展開密切的跨界合作,共同推動智慧科技應用與解決方案。

既然政府不認為AI會帶來威脅,反而認為機不可失,接下來就是打造創新生態體系。官員表示,包括開放公共測試場域、研析隱私及資安規範架構、評估推動健保等資料開放、培育防疫等跨領域整合型人才、打破薪酬框架吸引國際級AI人才,吸引國際AI團隊來台落地發展等等,都是政府未來要努力的目標。

相關業者表示,其實政府釋出資料庫才是AI發展最關鍵的工作。畢竟廠商要拿到有用的資料,才能驗證AI的服務是不是具有競爭力。不過也有業者表示,其實資料庫的資料都是有價值的,私人企業的資料也非常有價值,所以台灣要做AI相關的創新研發,未來除了要求政府開放資料外,民間資料的交易制度與價格評估也必須到位,才有助台灣AI產業快速發展。

[Home]


2017/07/18 1.1.6. 政府催生IoT整合服務中心 小創意也能帶來大商機 [ 電子時報 莊衍松]

經濟部宣布將成立物聯網整合服務中心(IISC)讓外界「霧煞煞」,不知葫蘆裡賣什麼藥。據相關官員表示,該中心有可能委託工研院和資策會辦理,目的是要扶植小型軟體設計或AI晶片設計公司能夠集合起來,以平台之姿從事物聯網和人工智慧(AI)相關的研發並對台積電、聯電下單。

據經濟部工業局提供的資料,台灣中小企業與新創事業資源有限,資本的限制將不利企業採購設備,而且就算有AI晶片設計出來,也沒有能力到台積電、聯電下單。

如果台灣中小型公司和新創業者想要發展智慧製造、智慧醫療等利基領域應用,最好找政府和法人協助,例如物聯網整合服務中心(IISC),可提供台灣IC設計公司之公版資料庫、提供晶片製程代工Shuttle整合服務、提供封裝廠Development kit服務。

所謂公版資料庫服務,就是建立台灣IC設計公司像聯發科、瑞昱等公司智慧系統公版晶片之軟硬體清單資料庫。至於建立台灣智慧系統晶片製程代工shuttle,就像台灣中小型晶圓代工服務公司的整合服務資料庫。

因此有創意但資金不足的小公司、或做小量多樣產品的公司,在政府和法人的協助下,其產品未來就有機會到台灣大型晶圓廠試產或量產。如果沒有政府協助,小公司和新創公司要想在台積電投片,簡直比登天還難。由於政府(國發基金)至今仍是台積電董事會的重要成員,只要政府出面,小公司、新創公司就不怕被拒於千里之外。

IoT整合服務中心除了提供資源給小公司、新創事業之外,更重要的是該中心也有人才選訓用的設計,針對大學、科技大學三年級以上在校生,由企業與工研院、資策會等法人提供業師指導與實習機會。

至於是否又會淪為「假實習,真打工」,或學生勞力遭剝削等問題?未來就看經濟部和教育部在制度設計上如何做好配套措施,避免衍生相關的流弊。

經濟部表示,台灣電子資通訊產業供應鏈完整,是全球電子資通訊產品與服務開發的重要夥伴,2016年共計產值達新台幣10.5兆元。可見具有充沛研發與快速製造能量,可作為未來進一步軟硬整合,推動智慧系統發展之基礎。

經濟部希望透過物聯網整合服務中心(IISC)鏈結產學研各界,針對公私立大專院校(含科大)資通訊硬體相關科系學生,提供跨領域與垂直整合的工程人才培育機制(養成與實習),目的就是要能縮短台灣長期以來的「學用落差」,降低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後卻面臨專業技能不足的困境。

根據規畫,大三、大四生可利用寒暑假實習的方式,由工研院和資策會輔導學習產業界的專業知識。而即將畢業,而且馬上有就業需求的碩二及博士生也是IISC重點培植的對象。學生畢業後不進資訊通訊產業,或想朝學術研究發展,都不受該計畫影響。IISC只是提供在校學生降低學用落差的機會,沒有強迫性質。

例如國外有許多大規模線上開放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包括Coursera, eDX等,都屬於跨域數位網路學院,可以提供學校、學生、法人、產業多方創新培訓服務。台灣ewant也已經在做,不論IoTAI的產業相關知識都可以在MOOCs平台取得,學生拿到課程結業證書,對求職之路應有加分效果。

[Home]


2017/07/18 1.1.7. 雪豹積極接觸台網路新創 然投資取向與創投基金不同 [ 電子時報 翁佩嫆]

雪豹科技積極在台灣「搶」人才,除了與大專院校推動產學相關合作,也透過紫牛創業協會媒合台灣新創團隊,為大陸近年行動網路領域中,對台灣人才和新創團隊態度最為積極的企業。

但熟知內情人士認為,雪豹科技在台灣與網路新創團隊的合作形式,與其他大陸企業如阿里巴巴的創投基金取向各異,也讓雪豹科技旗下紫牛創業協會擁有較為不同的投資標的和標準。

雪豹的戰略地位 招攬台灣人才

雪豹科技為大陸行動網路業者獵豹移動在台灣代理商,獵豹移動之所以選擇在台灣另立代理商,除了可作為獵豹移動進行全球化市場業務的據點,亦可以地利之便招募台灣優秀的科技人才。

從戰略角度來看,雪豹科技在台灣的定位即與其他大陸企業台灣辦公室的定位不同。大陸網路巨頭阿里巴巴、騰訊等業者雖然在台灣也有據點,但多半僅是在台灣的辦公室,團隊人數較少,通常不超過100人,也多半以公關、行銷相關業務為核心。

以阿里巴巴為例,在台灣設有台北、台中、台南和高雄辦公室,團隊規模約100人,但幾乎都是B2B業務人員,協助拓展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平台在台灣的合作企業客戶。

相較之下,根據104人力銀行登記資料,雪豹科技目前團隊規模已經超過200人,雖然後期增加的人力以市場行銷、商業開發相關人力為主,但研發工程師仍約佔一半比率,與總部的人力分布比率差距並不大。

或許是雪豹科技員工組成就像是個子公司,因此外界常常誤解,認為雪豹科技與獵豹移動為母公司與子公司、抑或是關聯企業的關係。

獵豹移動執行長傅盛過去曾經表示,希望讓那些能力優異、但希望留在家鄉工作的的台灣科技人才能夠為獵豹工作,也曾表示雪豹科技為獵豹移動全球布局的灘頭堡;因此,在大陸網際網路相關企業中,雪豹科技在吸引台灣人才方面,態度和策略最為積極。

積極在台推產學合作、新創輔導 然投資標的並非創投基金取向

雪豹科技從2016年開始積極接觸台灣學界,期望從學界紮根,挖掘台灣網路領域相關人才。

2016年時,雪豹科技即攜手國立政治大學和東吳大學,並結合獵豹移動、台灣遠東商銀,以及獵豹移動數位廣告代理商傑思.愛德威媒體(JS ADWAYS)和優愛德(urAD)等網路業者力量,由相關業者提供業界人才至課堂擔任「業師」,雪豹科技也提供政治大學和東吳大學獎學金以及實習機會,推動產學合作。

而除了與東吳和政大推動產學合作計畫,隨著人工智慧(AI)應用於數位行銷領域趨勢崛起,雪豹科技也陸續與台灣大學資工系、成功大學資工系合作,至課堂交流獵豹移動應用程式(App)應用服務產品開發經驗,並提供獎學金。

或許是吸引人才的策略奏效,也或許是受益於2015年時台灣媒體對傅盛相關發言的鋪天蓋地報導,獵豹移動總部即使位於大陸北京,來自台灣的員工佔比亦高。

除了透過產學合作先行紮根,雪豹科技也早就積極接觸台灣網路領域新創團隊。2015年,雪豹科技成立紫牛創業協會,由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擔任榮譽理事長,協助培養台灣網路相關新創團隊。

紫牛創業協會透過舉辦「紫牛之星」選拔賽,讓脫穎而出的團隊可至大陸北京和美國矽谷,與網路領域相關企業、投資機構交流。

不過,熟知內情人士私下透露,在獵豹移動整體策略下,紫牛創業協會背負的「業績壓力」並不輕,每年必須找出台灣行動網路領域具有「行銷亮點」的新創團隊,以符合總部期待。

大陸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雖然也有在台灣設立創投基金,但委由中華開發以及美商中經合基金委任機構管理基金以及投資後管理,且投資標的早先已經明確表示,需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業務或是擅長的領域相關。

相較之下,紫牛創業協會成立之初,即定位為「非營利機構」,並非如同阿里巴巴創投基金一般的定位。因此,被紫牛創業協會選為「紫牛之星」新創團隊,獲得的是「創業獎金」以及獵豹移動和雪豹科技自身的相關資源,包括人脈、媒體曝光等。

至於新創團隊最關心的資金,則仍然得等待新創團隊親自赴矽谷或北京,與相關企業、投資機構交流後,才能知曉未來能夠獲得的資源為何。

熟知內情人士認為,雪豹科技旗下的紫牛創業協會並非是以創投基金取向的形式與台灣新創團隊合作,而是以人脈和相關資源作為交換。

換句話說,新創團隊必須具備足以作為獵豹移動總部對外招牌的亮點,彼此才能互利共生,因此紫牛創業協會尋找標的的方向和標準,也就與其他大陸企業在台灣的創投基金較為不同。

[Home]


2017/07/18 1.1.8. 聊天機器人尚待社會化考驗:聊天機器人缺乏同理心 仍無法有效取代客服人員 [ 電子時報 陳端武]

若無同理心和情商,就很難提供有效的客戶支援或市場行銷。因此一流的客戶溝通仍無法被機器人取代。

對話行銷平台LiveWorld行銷副總Jason Kapler近期撰文指出,客戶服務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過去幾年中,自動語音應答系統、社群媒體、線上聊天和即時通訊客戶服務策略早已司空見慣。有些人甚至猜測,聊天機器人(chatbot)等自動化技術最終可能取代人類客服。但Kapler認為,AI和自然語言處理(NLP)其實尚未成熟。

VentureBeat報導,Kapler指出,對行銷和客服團隊來說,將聊天機器人做為客服方案,在確保客戶擁有正面體驗和品牌認同方面問題多多、風險不小。聊天機器人若無法完全滿足客戶需求,可能會讓客戶對該品牌產生冷漠、不近人情的觀感,進而影響品牌親和力。

人們渴望人際互動及建立關係。聊天機器人的成功關鍵在於,品牌要找到方法讓聊天機器人在與客戶互動過程中,若有無法處理的問題,能無縫地將客戶轉交給客服專員處理,還要避免引起客戶不滿。

市場研調機構Forrester分析師Kristopher Arcand表示,聊天機器人雖為替客戶解答問題的有效方法,但其成功關鍵在於品牌如何審慎利用它們來滿足客戶需求。

目前大多數聊天機器人還不夠智慧化,是基於決策樹邏輯,就用戶輸入訊息中的關鍵字來做出回應。具備自然語言學習能力的聊天機器人仍相當罕見。

Kapler表示,為確保讓客戶有正面體驗,品牌應讓客戶知道他們正在與聊天機器人互動,而且客服專員須隨時待命,在聊天機器人與客戶的對話出狀況前接手。

聊天機器人若想與客戶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就要能察言觀色,但目前它們還不具備這種能力。因此,客戶服務組織應將聊天機器人限制於預錄腳本的對話,否則就要預期及接受聊天機器人犯錯,而這點可能會導致公關災難。

此外,聊天機器人因缺乏情感,仍無法成為即時通訊應用程序(App)的主要對話選項。人有同理心,知道沮喪的感覺,還會推理及傾聽,而若無同理心和情商,就很難提供有效的客戶支援或市場行銷。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一流的客戶溝通仍然需要人類。

不過聊天機器人已能用於分流、發現問題、蒐集聯繫人資訊、做調查,問候客戶、解釋遊戲規則或贈品及回答常見問題等用途。事實上,有時很多人不願意與客服互動,而只想快速得到常見問題的答案。例如,若想知道電話帳單何時到期,要繳多少錢,問機器人比較快;若想詢問為何被超收電話費,則要由客服專員處理。

Kapler認為,對聊天機器人來說,對話仍是關鍵。聊天機器人技術若持續發展,能有效取代人與人的對話,就能讓品牌以更低成本提供更好的客戶服務體驗。但就目前而言,機器人仍然沒有對客戶服務很重要的人情味。機器人可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協助回答簡單問題,但短期內無法取代人類。

聊天機器人將取代基層工作 同時創造新工作

網站服務公司Heek執行長Nicolas Fayon撰文指出,早在工業革命時代,人們就已開始擔心工作會被機器奪走。而隨著人工智慧(AI)、聊天機器人(chatbot)等新技術出現,人們愈來愈擔心被機器取代。但Fayon認為,聊天機器人雖將取代重複性高的基層工作,但AI也將催生新的工作和商業活動。

VentureBeat報導,金融、健康、零售、法律等產業已逐漸在日常業務中採AI和聊天機器人,尤其是電話行銷、零售和客服等領域。市場研調機構Forrester預估,到2019年,約25%的工作將受AI技術影響。

目前即時通訊已成為客戶與企業之間的溝通方式,因此已有不少聊天機器人進駐。想馬上得到答案,或知道想要什麼服務的顧客,可透過聊天機器人獲得立即回應,而毋須等待幾分鐘或幾小時才有人回覆。

事實上,有不少銀行的訊息和提醒服務已自動化。顧問公司Econsultancy調查顯示,有45%的金融服務公司著重於讓客戶獲得相關而正確的服務體驗,而自動化可派上用場。

而據Narrative Science所做調查,AI在金融業已發揮愈加重要的作用。有32%的金融機構已採用AI技術來做出更好決策及提高生產力。有些銀行和交易商已高度依賴AI技術,如AlphaSenseCerebellum CapitalSentient Investment Management等。

從正面角度來看,用AI取代基層員工的企業,就更有彈性聘用專業人才專注於需要更多創意和人力投入的商業活動,整體就業機會並不會減少。

此外,聊天機器人能支援及補充企業不足之處。機器人在完成一些任務上比人類更快、更精確,而使用聊天機器人也能降低人為錯誤,並能在同時間向多名客戶提供準確迅速的個人化服務。市場研調機構Gartner預估,到2020年,85%的客戶與企業互動將由機器人處理。

同樣重要的是,聊天機器人能讓企業客服團隊不被來自四面八方的請求淹沒。Lithium technologies研究發現,在企業Twitter帳號上提問的顧客,有53%希望企業能在1小時內做出回應。若有全天候無休的聊天機器人支援客服團隊,將能減輕其壓力。

理論上,機器人可同時處理10億次的要求和資訊,因此不僅更有效率,而且成本更低。企業想藉AI設法提升員工生產效率及節省開銷。雖然因此難免要裁員,但軟體開發商則能為企業開發聊天機器人,開闢出1項新產業。

Fayon認為,企業與AI和聊天機器人密切合作的時機已成熟。聊天機器人已存在於各種產業,提供精確、自動化、可擴展而有效率的服務。聊天機器人雖難免會取代人類的工作,但只要企業能迅速調整,就能將人才派到需要人類監督、維護的工作,並與聊天機器人一起工作。從長遠看來,當人類與AI一起工作時,市場將以更高效的步伐向前邁進。

語言乘載複雜文化意涵 AI翻譯要取代人類譯者為時尚早

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研究指出,120年內所有人類工作將自動化,而人工智慧(AI)的能力將超越人類。到2024年,AI的翻譯能力會比人類更好。但內容製作公司Quill執行長Ed Bussey認為,優質翻譯要能理解政治、歷史及文化背景,而AI在創造力、理解力和個性化等方面還有待加強,還要很長時間才能取代人類譯者。

VentureBeat報導,目前百度、IBMGoogle、微軟(Microsoft)Facebook等科技巨擘都在努力研發AI翻譯。而自然語言處理(NLP)的市場規模可望由2016年的76.3億美元,到2021年成長至160億美元。

Bussey表示,截至目前為止,該公司測試的眾多AI翻譯方案中,機器翻譯的品質仍無法接受,特別是對翻譯品質要求極高的知名品牌根本不可能採用。

儘管如此,有鑑於眾家科技公司積極投入改善,機器翻譯仍可能改變人類在翻譯過程中的角色。未來可能會由機器翻譯負責翻譯初稿,再由人類潤飾。在AI完全取代人類翻譯之前,應該會以這種人機協作的翻譯模式為主。

Bussey認為,目前很難想像AI將完全取代人工翻譯。該公司的譯者最常見的問題都跟文化背景有關,而理解文化背景顯然與理解原文同等重要。

AI能多快學會理解政治、歷史和文化背景仍有待觀察。此外,有些很特殊、不好翻譯的字,AI會怎麼翻譯也很令人好奇。例如,捷克語中有個單字prozvonit,意思是打電話、響1聲就掛掉,等對方回電;或是印尼語的jayus,意思是笑話說的夠冷所以很好笑。

Bussey認為,姑且不談所有大膽預測,現階段AI更適合工作流程和自動化的翻譯。在醫療領域,已有人利用AI來翻譯醫生診斷書裡的藥物名稱或過敏源。此外,翻譯產業早已利用翻譯記憶庫(TM)來提升人工翻譯效率。

AI正在協助各行各業,將重複性而耗時,幾乎沒人喜歡做的事情自動化。然而,AI在創造力、理解力和個性化方面還有待加強,仍不足以勝任翻譯、本地化或創譯工作。因此,機器翻譯雖已開始處理較基本的翻譯工作,但還要多年時間才有機會取代經驗豐富的譯者。

[Home]


2017/07/18 1.1.9. 奧迪AI引爆車聯網話題 半導體零件佔比創新高 [ 電子時報 徐靜初]

奧迪(Audi)新發布的A8為全球首款搭載Level 3自動駕駛的量產車,預計最快2018年進入國內市場。也成了傳統車廠在智慧汽車領域的重要里程碑。

汽車產業正面臨著電子化、智慧化、連網化、共享化的發展趨勢,據市調機構IC Insights最新預測, 2017年全球汽車半導體市場有望成長15%,全球市場規模預計4,191億美元。其中,半導體元器件價值佔比將達28.1%,創歷史新高。

奧迪A8除了搭載Level 3自動駕駛技術,尚具備人工智慧(AI)作業系統、自我調整懸掛、全輪轉向、輕度混合動力(mild hybird)等一系列尖端的汽車科技。該車將在2017年底於歐洲開賣,大陸地區則是2018年進口。

Level 3的自動駕駛能夠實現的包含無人系統完全操控車輛,以及當自駕車碰到無法判斷的路況需要向人類詢問或者需要人類接管時,車速就會變慢,等待人類回答車輛的詢問或者接管車輛。

此外,A8也成了全球首款搭載車用級雷射雷達的量產車。其前後左右4個側面各安裝1個中距離的毫米波雷達;前後車標、左右後視鏡、前擋風玻璃5處各安裝1個攝影機;前後保險桿,4個輪眉處還有12個超聲波雷達。

加上直接用於探測外界環境的就有22個感測器。當然,像是壓力感測器、光線感測器、重力感測器、雨量感測器等等。感測器之外,中央駕駛輔助控制系統(zFAS)由奧迪和DelphiNVIDIATTTechMobileye合作而來,搭載有NVIDIAGPUMobileyeEyeQ系列視覺晶片以及通訊模組。

目前很多科技公司和整車廠都把自駕車的上路時間鎖定在2020年左右,但是奧迪卻先發制人,在2017年中率先推出搭載Level 3自動駕駛技術的A8,這一舉動甚至比Tesla還要快,也引發汽車電子智慧化的新震撼。

IC Insights最新預測, 2017年全球電子系統市場規模將達1.49兆美元,同期成長僅2%。半導體市場則有望實現15%的高成長率,全球市場規模預計為4,191億美元。如果到年底預測順利實現,那麼電子系統中半導體元器件價值佔比將達到28.1%,創歷史新高。

從歷史資料來看,半導體產業年平均成長率高於電子系統年平均成長率,因此半導體元器件佔電子系統成本總體呈上升趨勢。IC Insights認為,半導體元件佔比上限大約在30%,而且在2021年之前不會觸及這個上限。

但如果半導體增速與電子系統增速維持現在的差距,終有一日半導體價值佔電子系統將達到極高的比例。

李彥宏:自動駕駛比人類安全 百度AI專利超越日本

百度CEO李彥宏表示,網際網路只是前菜,AI才是主菜。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日前坐無人車在北京五環上「試駕」,引起大陸輿論爭議。李彥宏在山西大學演講「技術改變世界,共啟AI新時代」主題時則回應,無人車將對現有社會秩序產生相當大的顛覆,他表示,大陸汽車產業佔全國GDP6分之1,是一個很大的產業,當無人駕駛的技術成熟之後,一定比人類司機更安全,充分展現百度發展無人車的信心。

李彥宏說,過去的世界都與現在完全不一樣了,過去40年世界經濟成長主要靠IT技術創新推動,搜尋引擎是過去20年整個網際網路技術或者IT技術創新的基石,是最大的推動力。然而李彥宏表示,網際網路只是前菜,人工智慧(AI)才是主菜。

如今,全球AI企業主要集中分布在大陸、美國、英國等地,華人在AI的研發上有著傑出表現。李彥宏在演講中提到,現在全球有關AI論文的作者,華人43%,專利申請成長速度非常快。

做為率先開始研發AI的企業,百度在該領域公開的國內專利申請超過2,000項,國外專利申請數百項,技術內容涉及語言辨識、圖像辨識、用戶體驗、自動駕駛、雲端運算等,百度2016年所申請的AI相關專利,比日本整個國家1年的專利數目還要多。

此外,百度的語音辨識技術Deep Speech 2還被全球知名雜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評選為2016年全球十大突破技術之一。

當前,世界各大科技業者都在全力布局無人駕駛技術,業界相關人士分析,到2025年無人汽車將具備相當的市場規模。由於無人車的製造優先原則即保證用車者安全,這意味著無人駕駛車在行駛中會大大降低事故發生率和致死率,最大程度地保障車內人的安全。

李彥宏說,現在國內每天因汽車交通事故死亡的人不在少數,但有了無人駕駛汽車,這些事故就可以避免。他表示,當無人車真的變成主流時,大多數人的生命就可以保留住,無論經濟意義還是社會意義都非常大。

行動網路時代,很多網路業者只做軟體,不做硬體。但在AI時代,李彥宏認為網路公司必須更加思考軟硬整合的可能,如同無人駕駛汽車不可能沒有硬體或沒有輪子。

近年來,百度AI技術落地動作不斷,成立度秘事業部、開放無人駕駛平台阿波羅(Apollo),同時積極與小魚在家、海爾、美的等巨頭展開合作,將軟硬整合的思維貫徹到底。

李彥宏提到,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人與人能交流,但人與物不能交流。網路的出現提高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而在AI時代,將徹底解決人與萬物的溝通問題,AI將根本改變人類社會,變不可能為可能。

AI時代需要更有創意的人才,在創意方面電腦不擅長,也需要更多跨界的人才。所謂「跨界」,就是一個人雖然很了解醫療產業,但並不瞭解AI技術能做什麼,所以無法改變醫療產業;或者雖然很了解AI技術,但不了解醫學所遇到的問題,於是也做不了什麼,而跨界的人才對多個領域都有瞭解,就能夠做出很多創新。

隨著AI的爆發式成長,技術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提升,突破學科邊界的跨界人才在AI時代更容易創造出新的價值。而在跨界的過程中,開放很重要,李彥宏強調,資料愈是開放、交換,積累的就愈多。利用資料的共用,技術就可以迅速提升。

[Home]


2017/07/18 1.1.10. BMW CarData借力IBM雲端平台 提供客製化服務及創新體驗 [ 電子時報 陳明陽]

BMW CarData透過IBM雲端平台分享資料,提供連網車主客製化服務及創新體驗。

根據Telematics News報導,IBM2017624日宣布成為20175月發布的BMW CarData先導計畫的合作夥伴。BMW將運用IBM的雲端基礎建設部署CarData,據稱是第一個推出開放資料平台的OEM廠商,收集、儲存、分析、共享連網車的資料,支援第三方服務供應商發展新的客戶體驗,並讓BMW車主能以安全、透明的方式,從自己的車輛控制資料分享及使用自選的客製化第三方服務。

連網車時代即將來臨,以資料中心基礎架構以收集、分析連網車資料,不僅是雲端供應商新興的應用服務,未來也勢將發展為一個巨大市場。日本電信業者NTT與豐田汽車(Toyota)20173月宣布合作,共同研究全球連網車資料中心網路的最佳設計方式,並實際著手創建。而為了因應預期連網車將產生的巨量資料,福特(Ford)汽車也正耗資2億美元,在美國密西根州Flat Rock興建資料中心。

BMW CarData連網車平台將架構在IBM平台即服務(Platform-as-a-Service)Bluemix雲端平台。BMW車載電腦將收集包括服務資訊、事件資料、平均油耗、里程數等,和車載資通訊系統(Telematics)資料。

車主僅需透過BMW ConnectedDrive的線上入口網站(Portal)或使用BMW ConnectedDrive App註冊其車輛,授權CarData收集資料,便能免費使用CarData的各項功能。

BMW車載電腦收集的資料,首先由永久安裝在車上的SIM卡加密,再傳送到BMW的安全伺服器儲存,以確保資料安全。目前全球約有850萬部BMW車輛已配備使用CarData所需的SIM卡。

透過方便的使用者界面,由車主自主決定如何分享CarData收集的資料,以及授權允許第三方服務供應商取得資料,如此車主才能取得相關供應商提供的便利服務。而服務供應商也必須在CarData註冊才可使用系統,且僅能取得執行授權服務所需的資料。

為了將車輛資料安全迅速的傳送給經客戶授權的第三方服務供應商,IBM將整合BluemixCarData的資料API,並讓開發者能存取IBM及其生態系合作夥伴的完整服務目錄(Service Catalogue),提供Bluemix內建的如Watson物聯網(IoT)150多個微型服務(Microservice),協助服務供應商運用認知分析及資料分析處理車輛資料,為車主開發及營運創新、客製化的服務、提供新的客戶體驗。

透過CarData,修車廠可在車輛到達前,預先取得車輛狀況的資訊,因此可更快速診斷及修復車輛。此外,讓保險公司取得車輛準確的里程數及駕駛人的實際駕車習慣,就好像保險公司提供駕駛人一個安裝在車上,監測駕駛狀況的資料傳輸裝置,誘因則是讓駕駛人有機會獲得更好的保險費率。

BMW表示,CarData會將BMW的連網車使用體驗,帶到全新的境界,雖然初期僅在德國推出相關服務,但計畫未來陸續拓展至全球其他市場,且BMW認為CarData的應用終將延伸至如車用資訊娛樂系統及智慧家庭等其他領域。

IBM則非常希望成為存取車輛資料的中立伺服器平台,除了從BMW車輛收集資料,也非常樂於提供相同的雲端平台給其他車廠使用。如此IBM便能實現,符合許多行動生態系廠商所要求、展望的安全、開放的車輛資料平台,從而降低整合成本、確保公平競爭,並促進創新。預計第一個應用案例及客戶服務將於2017年秋季推出。

[Home]


2017/07/18 1.2.1. 蘋果挾標準化優勢 AR市場布局速度快 [ 電子時報 張興民]

蘋果在2017WWDC上發表ARKit,不僅代表蘋果在AR技術的開發優勢,對於搶佔AR商機也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2017年消費性電子戰局的下半場,蘋果(Apple)將開始推送擴增實境(AR)軟體ARKit至數十億台行動裝置上,包含iPhoneiPad,正式引爆AR裝置的應用大戰。根據高盛集團預估,虛擬實境(VR)/AR產業規模至2025年時,可達1,820億美元。

AR技術可將如電玩角色或是產品價格等數位資訊,疊加在使用者在真實環境裡的視野畫面中。而VR技術則可讓使用者全面沉浸在數位環境之中。在此之前,Google才是AR戰場的獨角獸,該公司早在3年前推出AR軟體套件,且僅可安裝在少數幾款智慧型手機,市場反應相當冷清。相較之下,根據彭博(Bloomberg)引述相關開發人員的說法,蘋果推出ARKit可以輕而易舉地整合其軟硬體資源,並且快速地滲透消費性電子市場,換言之,蘋果可能很快就能奪回過去被Google領先的戰局優勢。

系統版本碎片化 嚴重阻礙Android AR市場發展

Google2014年發布AR軟體Tango,最新版才於20171月更新。然而與蘋果ARKit不同的是,Tango需要紅外線深度感測器,市面上僅有聯想的Phab 2 Pro與華碩的ZenFone AR可支援,反觀蘋果的ARKit僅需iPhone的既有硬體,如相機與陀螺儀,就可有效呈現AR效果。

系統版本碎片化的老毛病,再次於GoogleAR發展上絆上一腳。

每當Google大張旗鼓推送新版作業系統更新時,硬體製造商與電信業者的腳步猶如急驚風遇到慢郎中,最終導致使用者手上的Android硬體裝置更新程度發生快慢不一的現象,於是像Tango這類最新的應用,只推送至Android每月超過20億台活躍裝置中的一小部分。蘋果同時掌握軟體與硬體研發的優勢,對於作業系統的更新時程與推送方式有更好的主導權,最後發展的結果可說涇渭分明:86%的蘋果行動裝置運行最新的iOS作業系統,但只有11.5%Android行動裝置更新至最新版的Android作業系統。

如此結果對於發展全新的AR生態系統時,猶如惡夢一場。第三方開發人員所推出的App必須與數以百萬名計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緊密地黏合,面對Tango這樣一個孤兒軟體,第三方開發人員不會冒險開發相關應用,因為大家都擔心沒人想開啟這些AR應用。

與之相反的是,若蘋果在2017年秋季如期推送iOS 11的話,那麼將有5億台iPhoneiPad立即裝上ARKit(運行iOS的行動裝置超過10億台,但其中也有不支援新版iOS的早期裝置),這對於AR技術與應用的開發業者來說,這是一瞬間立馬獲得市場目光的新興戰場。AR程式開發者Alper Guler向彭博強調,若ARKit真如期推出的話,他開發的AR App馬上就會有百萬名以上的使用者,這對於相關開發者而言是一個重大進展,使其可以加速AR技術的深化與推進。

AR開發者傾向利用ARKit開發相關應用

一支接受彭博採訪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設計開發團隊Dift Collective,對於TangoARKit推出後的反應,正可說明兩者在開發者生態圈所受到的差別待遇。相較於Tango推出後的無感,蘋果在6月推出ARKit後,Dift Collective立即開發出火箭在游泳池發射升空,以及在家居客廳裡模擬3D滿月場景的AR應用。

Dift Collective總監表示,對於該團隊而言,AR應用第一步首重就是發行。他進一步解釋,即便Google推出不需3D感測器的AR軟體,但碎片化與如何在上百款Android手機上運行的問題,仍造成開發人員大量額外工作。

此外,開發人員得不斷在各種Android裝置上優化與測試AR App,同時考量不同的螢幕解析度與執行效能,Dift Collective總監認為,在Android裝置上開發AR應用需要投注相當大的精力,同時還得等待市場做好準備。

彭博引述Google說法,至20177月初時,Android行動裝置市場共有7種不同版本的Android系統。雖然對於碎片化問題,Google拒絕回應,但實際上,Google正努力地解決碎片化現象,5月時推出的Project Treble便宣稱重新設計Android,讓手機製造商可以更快推送更新。

標準化優勢將提升蘋果開發AR市場競爭優勢

VR/AR投資公司Super Ventures的合夥人Matt Miesnieks,以其曾在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的工作經驗指出,要求Android硬體製造商維持一個嚴格的手機相機標準,是極其不容易達成的目標。相反的,蘋果在iPhone上全權設計自主的硬體與軟體,因此其相機規格可以完全符合ARKit的確切要求。Miesnieks明白指出,Amdroid無法與ARKit相抗衡的原因就在於,OEM業者需要有效地標準化其相機系統。

先後經歷Google GlassTango業務的推廣失敗後,Google顯然將精力轉向其他優先開發項目。消費者不僅無法買到Google Glass,想體驗TangoAR效果,也只有購買前述兩款手機才能享受得到。

對於蘋果而言,ARKit僅僅是未來該公司旗下AR裝置浪潮的一道前鋒而已。彭博先前即已報導,蘋果已雲集一批從事智慧眼鏡的研發團隊,其他如摩根大通(JPMorgan)與其他機構也都預測,下一代iPhone可能內建前置與後置的3D感測器。

[Home]


2017/07/18 1.2.1.1. Facebook祭促銷及綁售方案 將掀起VR價格戰 [ 電子時報 張殷綺]

近期FacebookOculus宣布Oculus Rift虛擬實境(VR)頭戴裝置和Touch控制器限時促銷,降價200美元,亦推出兩款產品的綁售方案,在促銷活動結束後也預計會比正常售價便宜100美元。另外還有傳言指出,Facebook可能在2018年推出僅200美元的獨立式VR頭戴式裝置。

根據VentureBeat報導,目前VR要普及仍有許多困境待克服,價格只是其中之一。許多評論者認為擴增實境(AR)才是應該聚焦的重點。但實際上,VRAR是同步成長,兩者相輔相成。另外,業者都會認為,最快擴大消費者採用的途徑,就是降價。

近期密集的Oculus相關消息,也透露出一個訊息,那就是Facebook希望藉由壓低價格來主宰VR領域。

Facebook的「Summer of Rift」促銷計畫,讓600美元的產品降價至400美元,Facebook更要結合Oculus Rift頭戴裝置與Oculus Touch控制器,讓消費者可以一次享受到最完整的VR體驗。

此外,Facebook這次的限時促銷讓消費者有急迫感,不過評論認為最後仍可能會長期降價。目前的消息是,Facebook會持續推出綁售方案,價格為500美元。

可能將推出獨立式VR頭戴式裝置的消息則顯示,Facebook希望塑造大眾對Facebook VR的討論。獨立式頭戴裝置,不像前代一樣需要電線與電腦連結,而且只要200美元,確實可能引起話題。

如果宏達電和Sony不有所因應,Facebook可能因為降價而快速擴大市場;但如果宏達電與Sony也跟進,Facebook也會因為VR市場擴大而得利。

[Home]


2017/07/18 1.2.2.1. 聯發科31日法說 聚焦三看點 [ 經濟日報 謝佳雯]

亞洲手機晶片龍頭聯發科(2454)昨(17)日公告731日舉行法說會,市場將聚焦第2季每股稅後純益是否能順利「保1」、第3季營運展望及首度主持法說會的共同執行長蔡力行首秀。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已於上周舉行法說會說明第3季營運展望,並預告智慧型手機庫存調整將遞延至第3季底,造成本季營運成長不如預期,為手機供應鏈捎來隱憂。市場仍期待聯發科的法說會能為非蘋陣營帶來一點好聲音。

聯發科昨日公告將於731日舉行法說會,屆時,將對外公布第2季財報,並說明第3季財測和各產品線的營運展望。

就聯發科發出的法說會通知來看,這次的法說會將首度換人主持,多年來主講的副董事長暨總經理謝清江正式退場,改由新上任的集團副總裁暨共同執行長蔡力行和財務長顧大為共同主持。

由於聯發科當初就設定蔡力行負責母公司聯發科,負責母公司的法說會也算順理成章,而謝清江則轉為主導集團旗下各子公司,目前已陸續接任子公司擎發、鼎睿等子公司董事長之位,並傳出可能接下剛公開收購的絡達董座職務,全新打理子公司,希望能為母公司創造下一個小金雞。

在營運基本面部分,因6月營收順利站回200億元大關,聯發科第2季營收為580.8億元,季增3.6%,落在財測中偏低標。據聯發科原本釋出的財測,本季毛利率預估為34%正負1.5百分點;營業費用率則為30%正負2個百分點,單季每股純益落在0.83元至1.14元間。

[Home]


2017/07/18 1.2.2.2. 宏達電攜亞馬遜 攻個人智慧助理 [ 經濟日報 何佩儒]

宏達電(2498)昨(17)日宣布,美國的HTC U11使用者,將可下載HTC Alexa,以語音換醒亞馬遜的個人智慧數位助理Amazon AlexaU11為全球首支結合個人智慧數位助理Amazon Alexa的智慧型手機,同時也支援HTC Sense CompanionGoogle Assistant個人語音助理。

今年以來,宏達電所推出的高階機種包括HTC U UltraU11都強調具人工智慧(AI),透過個人數位助理可依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提供更多提醒、結合行事曆、行程建議等功能。宏達電昨天公布,HTC Alexa應用程式已在美國上線,美國地區的用戶即日起可於Google Play商店下載HTC Alexa應用程式;英國與德國地區則將於78月陸續開放給用戶下載。由於Alexa尚未推出中文版,因此尚無中文版的HTC Alexa可供台灣消費者下載。

宏達電指出,透過HTC Alexa應用程式即可在手機未上鎖的情況下,免觸控喚醒隨時待命的Alexa。例如可以問:「Alexa,請問今天天氣如何?」或是說:「Alexa,請幫我打開客廳的燈。」Alexa就能夠隨時隨地滿足使用者需求。另外也可聆聽Amazon的音樂與有聲書、接收天氣訊息與即時新聞、在家購物等。

Amazon Alexa副總經理羅布欽(Steve Rabuchin)表示,透過HTC U11,使用者使用Amazon Alexa,可以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先將智慧居家環境中的空調先打開,或檢查家中前門是否上鎖等功能,另外還有1.5萬種以上的功能可於Alexa Skills Store取得。

[Home]


2017/07/18 1.2.2.3. 智慧型手機雙鏡頭照相模組 陸廠搶單凶狠 CIS代理通路3Q旺季效應丕變 挑戰嚴峻 [ 電子時報 何致中]

雙鏡頭照相模組需求熱,但大陸明顯扶植自家模組廠、代理通路,台系業者挑戰嚴峻。

原本應該是CIS影像感測器代理通路業者看好的傳統旺季3Q,今年則出現旺季恐不旺的逆轉趨勢,熟悉相關業者透露,儘管今年雙鏡頭照相模組需求火熱,不過,大陸扶植自家模組廠、代理通路方向明顯,台系業者傳出掉單,幾大照相模組業者正積極跟華為等一線大陸品牌協調中,然而對於3Q營運的影響卻已經漸漸浮現。

熟悉零組件代理通路業者表示,事實上,如日系CMOS影像感測器龍頭Sony高階產品產能幾乎已經被蘋果(Apple)等大品牌包下,或是特別以專案性質出貨,避開與三星、豪威(OmniVision)等業者的價格戰。

不過,CIS業者除了蘋果、三星兩大品牌外,大陸的HOV三大品牌(華為、OppoVivo)已經是重點客戶,原本台系代理業者可望穩拿陸品牌廠訂單,2017年初時對於營運展望一片看好,但隨著大陸業者搶單凶狠且積極,加上陸系業者具有國家政策扶植的優勢,市場傳出如台系模組大廠光寶科技等,面臨大陸廠商歐菲光競爭,如華為等品牌業者已經陸續轉出部分訂單,台系代理業者尚立等則同步受到影響,6月營收出現明顯下滑。

熟悉相關供應鏈業者表示,華為、OppoVivo等三大智慧型手機品牌大廠,今年出貨目標僅比年初小幅修正,基本需求量仍非常大,估計3.5億支不是太大問題,不過下半年智慧型手機市場變數增加,主要係蘋果一再傳出OLED版本iPhone出貨再度遞延,非蘋陣營又持續觀望蘋果動態,今年整體供應體系需求持續延後,估計4Q有機會出現較明顯回溫。

據了解,今年CIS影像感測器市場供需還算正常水準,不過部分代理業者因大陸智慧型手機市場庫存調整,2Q訂單已經開始出現降溫,衰退幅度約低個位數。由於從代理業者角度觀察,訂單能見度約1~2個月,從7月的市況來看,3Q出貨仍趨緩,原本上半年一片看旺的多頭趨勢轉弱,傳統旺季的3Q恐怕旺季不旺,4Q之後轉機則可望浮現。

事實上,由於Sony等大廠對於台系代理業者信賴度高,也使得幾家握有利基優勢與長久合作關係的通路業者對於訂單掌握度相對較佳,今年雙鏡頭智慧型手機趨勢已然確立,全球智慧型手機品牌業者無不強力推出新產品,使得照相模組、CIS元件IC設計、構裝、代理通路等供應體系受惠,不過由於CIS元件價格競爭激烈,如Sony也已經確立鎖定高階產品的精兵策略,中低階CIS元件價格終於在需求增加的態勢下價格跌勢趨緩,不過,大陸業者鴨子划水積極滲透各供應體系上下游,也使得台系業者不得不正視半導體相關業者面臨陸廠競爭的現實。

[Home]


2017/07/18 1.2.2.4. 小米手機出貨挑戰1億支 仍有品牌與獨特性兩大罩門 [ 電子時報 王君毅、黃詩閔、何致中]

小米如何強化品牌與產品力薄弱問題,將為達標重要觀察指標。

小米手機受惠於大陸通路布局強化,印度等市場經營有所突破,讓其第2季手機銷售量達2,316萬支,較第1季大幅成長70%,其並訂下2018年手機出貨朝1億支大關的目標。

但市場認為,誠如小米創辦人雷軍所指,角逐國際市場將成智慧型手機崛起、大陸三、四級城市換機潮後的第三波機會,若能抓住這波趨勢,將成小米真正走向全球科技產業舞臺的開端。

但對小米而言,相較於華為、Oppo等業者,現階段小米手機除高性價比的優勢外,在品牌與形塑的產品力仍嫌薄弱,如何進一步強化上述領域,成小米2018年手機銷售能否如期達陣的重要觀察指標。

小米近年除續深化手機的研發能量,在大陸市場的跨電商平台合作與實體通路布建,以及加碼大陸以外手機市場的經營力度,成為小米拉抬手機銷售的重要戰略。

雷軍表示,雖然2016年小米手機出貨受制於上游相關零組件缺貨等因素,讓整體表現並不如市場預期,但受惠於印度市場增溫,新款小米6等熱銷,讓第2季小米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交出2,316萬支的成績,較第1季手機出貨已有近70%的成長性出現。這意味小米歷經過去2年的業務調整後,整體手機出貨已恢復高速成長的態勢。

在印度手機市場的表現方面,2017年上半小米在印度的手機銷售較2016年同期交出328%的成長性,僅次於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為當地第二大手機品牌廠商,其中紅米Note 4X為當地最暢銷的機種。

雷軍認為,在研發、通路等領域持續調整,是引領小米手機出貨回溫的主要功臣,其中除2月時已有新款S1晶片發表外,另小米在相機、螢幕、電池等領域也有相關技術突破,累計2016年小米在全球申請的專利數並達7,071個,當中並已獲得2,895個專利數。

此外,通路營運模式改變,也是讓小米手機銷售重振主因。小米除自家小米商城外,近期深化與天貓、京東、蘇寧等業者合作,也有相當的成效展現;此外,為讓線上線下平台整合加深,目前實體通路小米之家在大陸的展店家數也已達近140家規模。

在國際市場的拓展上,除印度銷售量快速上升,目前小米在緬甸、白俄羅斯手機市場已位居第一,另在印尼、烏克蘭等地也已位居第三;展望後續,小米除寄望2017年營收可望朝人民幣千億元以上的目標邁進外,2018年小米手機出貨也將挑戰1億支的大關。

市場預期,第3季小米手機出貨可望續提高到2,800萬支左右的規模,且伴隨第4季手機銷售旺季到來,若能延續買氣,手機銷售總額能進一步突破3,500萬支以上,手機年銷售1億支的目標即有機會提前在今年達陣。

不過,雖然小米近期手機出貨火熱,但小米後續所面臨的挑戰看似仍大。首先,以大陸市場比較,其整體銷售量成長性仍不若Oppo、華為等業者強勁,且雖然小米快速在實體通路佈建上追趕,但面臨其他同業夾殺,小米如何在大陸市場重新站回銷售市佔排名前三,仍是能否如期突破億支大關的重要指標。

其次,雖然小米第2季交出亮眼的手機銷售成績,但相較於華為藉由運動明星代言、異業合作等方式引領中高階手機出貨佔比提升,Oppo手機訴求的拍照功能獲得市場相當的肯定,小米目前在產品獨特性與差異性仍未形塑較鮮明的形象,導致在海外市場的品牌力不若華為等業者。

小米目前主要仍仰賴性價比做為其手機銷售的最大籌碼,因此在脫離大陸內需Home market的保護傘後,對應同業的強勢競爭,小米手機欲得到進一步突圍,恐仍仰賴更多的行銷資源投入、品牌包裝等才行。

手機廠營運不同調 「華米維歐」奮發向上 小廠落難向下

手機廠營運不同調,大廠「華米維歐」(華為、小米、VivoOppo)奮發向上,小廠樂視、華碩等落難向下,發展呈現極大落差。

供應鏈業者坦言,樂視先前對供應鏈業者承諾的分期還款規劃並未按時兌現,使得仁寶、信利等均吃悶虧,樂視手機頻頻傳出供應商討債、樂視官方商城停售特定機種等負面消息;反之小米2017年找到新的成長動能與沃土,蠶食鯨吞樂視手機市場版圖,推動2017年上半手機氣勢轉強,演出鹹魚翻身的劇碼。

上半年華碩手機在終端市場銷售反應不如預期,華碩內部也大刀闊斧,重新調整人力配置,放眼下半年仍將面臨多重挑戰,隨著華碩對供應鏈業者下單量越看越保守,使得供應鏈業者華冠等持續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與影響。不過,相關供應鏈業者均不對單一客戶與特定訂單表示意見。

華碩先前強攻海外手機市場,華冠為了承接華碩手機訂單,而在印尼打造工廠,本以為訂單可以跟著客戶拓展海外市場版圖而水漲船高,然在大陸手機品牌廠持續擴張海外市場下,華碩手機持續面臨高度競爭,海外市場發展情況不如預期,營運表現欲振乏力。

由於華碩下單量仍未達到足夠的經濟規模,華冠為了填滿產能、分散客戶過度集中的風險,也持續爭取其他手機品牌客戶訂單,目前已承接韓系手機品牌大廠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陸系手機品牌廠中興通訊等訂單。

華冠今年積極調整市場策略與產品策略拉高競爭力,在深圳成立採購中心,藉由深入大陸市場,大量導入陸系零組件廠產品,藉此達成撙節成本的目的,較原先採購成本降低約15~20%,已可與陸系供應鏈業者平起平坐,站在同一陣線競爭。

綜觀而論,相較於小廠的愁眉不展,今年「華米維歐」攻勢銳不可當,積極鞏固大陸手機第一領先群的地位。2016VivoOppo成為大陸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兩大贏家,今年持續透過綿密的線下實體零售通路、大手筆置入各種節目、明星代言等策略,在大陸手機市場屢創佳績。

供應鏈業者指出,Oppo去年藉著明星機種R9R9s的帶動,寫下亮眼的銷售成績,今年Oppo續推明星機種R11,砸下更高的行銷預算,銷售即開紅盤,對其他手機品牌廠同期新品造成排擠效應。Oppo對供應鏈業者猛加單,R11更被看好單一機種銷售突破2,000萬支大關,可望拉大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後續銷售表現仍有看好的空間。

為了反制OppoVivo,華為也強化實體零售戰力,在大陸手機市場持續延伸觸角,加碼拓展線下實體零售店。

隨著OppoVivo靠著線下實體通路優勢,大陸線上市場一哥小米也對應市場風向,發動通路戰術,展開線下實體通路大作戰。預計3年內在全球市場打造2,000店,配合下半年小米手機新品陸續問世,期待在大陸智慧型手機市場再度締造奇蹟。

小米CEO雷軍指出,小米2017年第2季手機出貨量約2,316萬台,季成長約70%,創造了小米季度手機出貨量的新紀錄,意味著小米經過2年的低調沉潛,重新回到成長軌道,也帶給小米相關供應鏈業者不少信心。小米也發下豪語,2018年手機出貨量要更上一層樓,挑戰1億支出貨目標。

手機18:9面板需求竄起 品牌廠搶產能至2018

供應體系傳出,第4季手機18:9面板需求將會大爆增。

零組件代理通路業者透露,下半年手機面板重頭戲為18:9全螢幕面板,由於三星顯示器(Samsung Display)所供應之OLED面板幾乎產能全交給蘋果(Apple)iPhone大改款新機,市場上最看好的是具有性價比、同時量產能力佳、良率好的18:9 TFT-LCD面板。

相關業者表示,第3季面板大廠僅能小量供貨,但供應體系傳出,第4季將會需求大爆增,龍頭品牌大廠如陸系的華為、OppoVivo等業者,正積極把18:9液晶面板產能包下,全力替2018年備戰。

儘管OLED面板具有無需背光模組的自發光特性,使得手機產品更容易達到輕薄短小,同時因為光折損率遠小於液晶面板,能使顯示器呈現高色飽和度,原本僅有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少部分大陸品牌手機採用,不過在傳出新款iPhone將採用OLED面板,OLED面板更是一時洛陽紙貴。

面板業者表示,傳統TFT-LCD面板在良率與量產能力上,相較OLED仍具有優勢,要製作全螢幕、18:9面板並不算非常有技術門檻,全球液晶面板大廠包括台灣友達、群創、華映、大陸京東方等等,都可以量產全螢幕18:9中小尺寸液晶面板。

零組件代理業者表示,第418:9液晶面板可以說是缺貨缺定了,產能已經陸續被全球前幾大品牌包下,搶產能計畫已經看到2018年,第3季全球能夠供貨18:9液晶面板的廠商也不多,對於零組件代理業者來說,第3季該尺寸面板挹注還不大,但第4季供需將會非常緊張。

對於台系幾大零組件代理業者來說,陸系品牌採用新技術的速度飛快,一方面來說有利於台系通路業者營運,但另一方面,近期大陸扶植自有產業腳步明顯,已經開始出現捨棄原有台系代理通路轉以大陸本土代理商為主的趨勢,由於大陸龍頭業者需求量龐大,對於講究量能的通路業者來說,隱憂其實已經不能忽視。


Oppo R11
被看好單一機種銷售突破2,000萬支大關。

[Home]


2017/07/18 1.2.2.5. 奢華手機品牌Vertu 重整失敗將進行清算 [ 電子時報 陳端武、楊步偉]

英國奢華手機品牌Vertu因重整計畫失敗,將進行清算。據BBC News報導,Vertu以綴滿珠寶的豪華智慧型手機聞名。其Signature產品線最低售價1.11萬英鎊(約新台幣44萬元),而18K金機型則要價3.91萬英鎊(約新台幣155萬元)

Vertu是由諾基亞(Nokia)1998年成立,但在2012年出售。Vertu2013年由諾基亞Symbian作業系統改為Android。但Vertu因經營不善面臨財政困境,而其清算程序將導致近200人失去工作。

Vertu20173月被香港國鼎投資控股(Godin Holdings)賣給流亡巴黎的土耳其富商Hakan Uzan。據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報導,Vertu財務赤字達1.28億英鎊,但Uzan僅願拿出190萬英鎊償債,因此債務協商破局,Vertu於是聲請破產保護。Uzan將保留Vertu品牌、技術和執照,而且未來可能會重建公司。

在成軍的近20年中,儘管Vertu只賣出了約50萬台手機,不過科技愛好者都耳聞過這個獨樹一幟的天價品牌。該公司有些手機曾使用蘋果(Apple)放棄使用的藍寶石螢幕,這種材料很難生產,但優點是手機螢幕硬度夠貴,耐刮且不容易破裂,因為藍寶石螢幕的硬度僅次於鑽石。

Vertu退出奢侈手機市場後,蘋果於2017年下半推出高價旗艦機種iPhone 8。該產品除了標榜採用高檔零件和高階技術之外,入門款的價格更從1,000美元起跳。

即便iPhone 8定價接近1,500美元,此水準和Vertu產品的價位相比仍相形見絀:以後者在2014年推出的Vertu Signature Touch為例,該產品價格以1.03萬美元起跳。

Vertu及其對手Sirin手工打造的奢華手機,就算有藍寶石螢幕和高度安全的通訊系統,但僅能吸引把手機當裝飾品的貴客,因此在過去10年目標客群迅速縮水。

知情人士透露,Vertu30%員工自願離職,加上臨時工,實際上已有近半數員工離開。20168月,Vertu一度推出採用更便宜的皮革,售價僅原本一半的手機,但未獲消費者青睞。

[Home]


2017/07/18 1.2.2.6. 手機市場贏家通吃 小米能否再寫傳奇 [ 電子時報 黃詩閔]

手機市場是個贏家通吃的地方,小米曾經締造傳奇,2017年能否再寫傳奇?成為產業鏈關注焦點。

小米日前舉辦了手機業務誓師大會,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在手機業務誓師大會上報出佳音,對外表示2017年第2季小米手機出貨量高達2,316萬台,季增約70%,創造了小米季度手機出貨量的新紀錄。

此紀錄具有指標性意義,凸顯小米手機經過2年的困頓掙扎,小米力挽狂瀾,終於等到春天來了,小米手機需求已回復正常成長軌道,基本面可望開始復甦。

從年齡來看,小米是一間非常非常年輕的手機品牌廠,轉眼7年過去了,回顧小米7年的創業史,小米身為一間年輕的新創公司,從10多人的創始團隊開始,進入一個競爭高手如雲的手機戰場,後起之秀小米初生之犢不畏虎,以新兵之姿掀起手機市場陣陣漣漪。

回顧過去,小米走高規平價路線,加上與用戶交朋友的「米粉」商業模式,創辦人雷軍「雷布斯」的個人魅力,玩出豐盛,玩出前所未有的「米粉」粉絲經濟,儘管沒有華為的霸氣,但小米在人氣、運氣、神氣水到渠成,因緣際會下,小米只用了短短2年半的時間就寫下小米傳奇,爬到大陸手機市場龍頭地位,全球手機市場第三的位置,一時之間讓許多競爭對手潰不成軍,成為全球手機市場中的熠熠紅星。

在一片引人驚艷的聲浪中,一時之間也引來多路人馬複製小米線上銷售模式,如華為旗下的榮耀、酷派旗下的大神、中興、金立、天語、一加(Oneplus)、錘子、華碩等,意欲蠶食小米的部分地盤,逐鹿手機市場龐大商機,也讓小米感受到一定程度的競爭壓力。

小米身處變化迅速的手機市場之中,近年來伴隨大陸手機市場風往線下實體市場吹,也牽動大陸手機市場版圖產生劇烈變動,推動OppoVivo直上青雲,大放異彩的同時,小米手機則在過去1年多出貨量驟滑,氣勢向下走,華為、OppoVivo對小米造成排擠效應,使得小米在大陸手機市場陷入排名落後的窘境,也讓外界不斷拿放大鏡檢視小米手機,對小米手機的未來多所揣測,畢竟以前的大陸手機市場的四大天王「中華酷聯」(中興、華為、酷派、聯想),稍有不慎就會掉出隊伍行列。

根據DIGITIMES Research指出,2017年第1季大陸智慧型手機市場,業者出貨市佔前五大依序為OppoVivo、華為、蘋果(Apple)、小米。過去大陸手機市場的四大天王「中華酷聯」,現在仍身處大陸手機市場前五大排行榜的也只剩下華為,其餘的手機品牌廠也沉潛求生中。

系出同門的OppoVivo主打音效、相機、閃充、線下實體零售通路、明星代言等策略,讓OppoVivo 2016年拓展大陸本土手機市場有成,對應大陸本土手機市場的風向轉變,小米今年也積極調整商業模式,補強線下實體市場,大舉展店,從前是其他品牌廠複製小米模式,現在是小米複製OppoVivo的長處,學習競爭對手的招數,來克制競爭對手。

再者,隨著智慧型手機產品生命週期愈來愈短,過去小米發生過幾次手機供貨不及,導致市場版圖拱手讓人的經驗,也讓小米警覺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性,2017年第2季小米手機出貨量寫下佳績,顯示小米上緊發條,專注補強零組件備料、生產良率的管控等環節,大力拉高供應鏈管理能力,逐漸有了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如何透過開拓新的海外市場版圖,來蓄積手機品牌廠新的成長能量,早已成為全球手機品牌廠共同面對的課題。

小米經過3年投入,將大陸本土市場操作的小米模式輸出海外市場,今年捷報頻傳,陸續在新興國家及東南亞市場獲得佳績,在印度手機市場表現尤其突出,2017年上半小米在印度手機市場的業績年成長高達328%,小米在印度手機市佔已經一舉衝刺到二哥地位,僅落後於南韓手機品牌大廠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之後,在印尼、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顯示小米已開始從內銷導向走入外銷導向,鞏固大陸本土市場外,也積極放眼海外市場。

當然大陸本土內需市場絕對是大陸手機品牌廠最大的靠山,但在大陸市場的主場優勢外,角逐海外市場也成為大陸手機品牌廠必須走的路,緣於此故,大陸手機品牌廠華為、OppoVivo、聯想等均積極緊抓這波新風口,持續走向全球科技產業舞台,爭取更高的能見度與存在感。

華為主打商務市場,在歐洲、亞洲、非洲等海外市場展開一波波行銷攻勢,在不少國際機場都可以見到華為手機的廣告,小米手機在大陸市場止跌回升,海外市場發光發熱,逐漸有復甦的跡象,OppoVivo持續深耕東南亞、印度等海外市場,藉此取得更多成長養分。

與此相對,反觀台灣品牌廠則深陷海外市場衰退陰影,華碩2017年上半在海外市場表現慘澹,在大陸手機品牌廠華為、OppoVivo、小米等重砲齊發下,華碩手機在海外市場的知名度遠遠不如蘋果、三星、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華為、OppoVivo、小米等,由於華碩受限於手機經濟規模不足,加上今年海外市場銷售成績未見突破,且人事成本過高,種種原因驅動華碩大規模組織改組,未來華碩手機策略勢必要大幅度改弦易轍,才有機會找到生存之道,業界傳出華碩2017年下半給供應鏈業者的訂單不如預期,下半年能否在海外市場殺出一條血路仍是問號,短期內很難找到樂觀看待的理由。

畢竟全球手機市場講求經濟規模的實力,勝者全拿,大者愈大成為全球手機市場大勢所趨,於是老大吃肉,老二喝湯,排不上全球前幾大排行榜的手機品牌廠只能吃土,品牌廠沒有量,就沒有存在感,只會成為全球手機市場的邊緣人。

日後的各家手機品牌廠在海外市場的興衰更迭,國際手機品牌廠與大陸手機品牌廠勢力的消長備受業界矚目,也將牽動全球手機市場版圖變化。

[Home]


2017/07/18 1.2.2.7. 助理多一位 HTC Alexa上線 [ 工商時報 翁毓嵐]

品牌廠宏達電昨(17)日宣布,年度旗艦機種HTC U11內建的HTC Alexa應用程式,自即日起將在美國正式上線,成為全球首款支援Amazon Alexa的智慧型手機,也讓U11成為率先搭載至少3個智慧語音助理平台的高階手機。

宏達電表示,除了美國地區、接下來到8月前還會有英國及德國兩地陸續開放使用,但台灣則仍得等Amazon Alexa推出中文介面才能使用,目前仍尚未有時間表。

繼蘋果將其語音服務助理Siri納入部分人工智慧技術後,三星自今年起也在新一代旗艦機Galaxy S8系列中,內建全新智慧虛擬助理Bixby。宏達電亦加入這場智慧語音助理功能大戰,等同於宣告品牌手機廠不再只是在產品外觀設計、硬體規格、軟體應用分高下,而是一場將手機的連網生態系統應用服務,推向更強調實用性、更強化人機互動的AI大戰。

透過HTC Alexa應用程式,幾乎所有在雲端運作的Amazon Alexa支援功能皆能使用,目前光是在Alexa Skills Store上就有超過15,000種的應用服務功能。Amazon Alexa副總經理Steve Rabuchin表示,U11的使用者將能隨時經由HTC Alexa,免觸控即可喚醒Alexa開啟音樂、新聞資訊,或在回家途中就先開啟家中的智慧空調系統,甚至是檢查家裡的門是否上鎖等所有智慧居家應用功能。

而除了Alexa外,HTC U11也內建支援Google智慧語音助理Google Assitant,同時宏達電亦在中國大陸地區與百度旗下人工智慧語音助理「度祕(DuerOS)」合作、同步支援DuerOS平台上的智慧語音應用服務。

不僅是基本語音對話、行程安排及設置主動提醒,DuerOS結合百度搜尋與後台的資訊內容、影音娛樂及O2O服務等雲端數據,為使用者快速搜尋周邊不同推薦指數的各式餐飲、訂餐,或搜尋最近電影時刻、訂票等,甚至無聊時還能和你玩成語接龍、藏頭詩等遊戲。

看好未來智慧語音助理將成為行動裝置及智慧家庭的重要應用環節,宏達電智慧手機暨物聯網事業總經理張嘉臨先前也透露,搭載虛擬數位語音助理功能不將僅是未來HTC U系列手機的標配,亦將下放至中階新機,同時對其它開放式的語音助理平台,都不排除有可能的合作空間。

[Home]


2017/07/18 1.2.2.8. 新廠Q4才投產,馬上又買辦公室 需求高 大立光未來訂單多到爆? [ 工商時報 王中一]

台股股王大立光投入200億元建置的新廠,預計將於今年第4季開始量產,新產能的貢獻度相當可觀,約等同於現有廠區。但大立光昨(17)日晚間又公告斥資10.57億元,購置位於台中西屯區的一間廠辦,讓外界高度好奇大立光是否後續的訂單多到爆?仍持續不斷擴充產能。

大立光前後共計投入200億元,在台中精密機械園區現有的廠區旁邊建置全新廠房,預計第3季末相關設備等都完成進駐、第4季正式量產,此一進度與原本的計畫相較約落後12季。不過,蘋果iPhone 8新機延宕的傳言不斷,供應鏈雖然開始加溫,但尚未看到大舉放量,若按照原訂計畫,大立光的新廠在第3季就得提列開辦費用和開始折舊,如今反而有點「塞翁失馬」意味。

只不過,耗資200億元的廠區才要加入營運陣容,大立光卻又公告投入10.57億元,向工具機廠勝傑工業買下位於西屯區工業區28401號的廠區,儘管相較起來額度不高,但仍讓外界高度好奇。

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在日前線上法說會中,對於外界問到客戶訂單流向等問題時罕見透露:「客戶對訂單的分配,會先看供應商的產能是否足夠?可否大量生產?之後還看品質和價格」的說法,似乎表達了「是否擁有足夠的產能」會是未來爭取訂單的關鍵。換言之,大立光勢必是看到幾年後的鏡頭需求量仍會持續大幅成長,或者是客戶給了長線預估,否則沒有持續拉高自家產能的必要。

而大立光的股價在上周在法說會(713日)當天和隔天連兩天走跌後,昨日則是小漲40元作收,主要是法說會後6家外資上調目標價,僅有1家調降,吸引買盤逢回布局。

[Home]


2017/07/18 1.3.1. 樂視風暴 台廠陷呆料危機 [ 經濟日報 陳昱翔、謝佳雯、林宸誼]

大陸品牌商樂視部分智慧手機近期在官網停售,引發外界質疑已生產停滯,勢必影響樂視還款,對台灣供應鏈再度造成衝擊,其中仁寶負責下游代工,近幾個月仍有備料。外資預估,仁寶第2季「備料變呆料」,恐再認列6-7億元的損失,壓力最大。

據悉,樂視智慧手機供應鏈包括上游聯發科、大聯大、文曄,下游代工廠則是仁寶;其中,大聯大、文曄在去年已分別認列15.5億元、5億元呆帳,而聯發科採先付款才出貨,因此無呆帳問題,但依舊有庫存影響。聯發科發言窗口昨(17)日表示,並沒有聽說仁寶曾來洽談存貨的事;而文曄則因為去年的打呆經驗,公司表示,已與樂視無往來。

至於仁寶,雖已陸續認列17.35億元呆帳,但後續仍有達24億元壞帳待處理;其中,備料有跌價損失,一旦無法消化或轉售備料,勢必成為呆料損失,外資法人估,仁寶第2季財報須再認列6億至7億元呆帳,第3季則須看樂視還款進度而定。

此外,仁寶日前曾宣布投資樂視,但隨著樂視財務危機日趨嚴重,目前該投資案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法人認為,仁寶應該會及時抽手,放棄投資樂視,避免風險持續擴大。

針對手機停售情況,樂視雖然在官網回應是缺貨,而非停售,但供應鏈盛傳手機產品已停產。由於樂視對仁寶仍有欠款,對於還款進度,仁寶發言系統指出,樂視資金情況的確一直在惡化中,公司內部正密切關注中,並將做出因應處理避險。

智慧機品牌廠在拉貨前,下游代工廠都須先把手機晶片、面板、機殼等準備好,通常這些料的貨款都是代工廠先行墊付,待未來出貨時,再向品牌廠陸續收款。

樂視網股東 出面安軍心

樂視網昨(17)日在北京召開2017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債權人在場外抗議下,整個會議只花25分鐘就結束。會議僅補選新任董事,小股東在會中力挺融創董事長孫宏斌擔任樂視網董事長。樂視網預計20日選出新董座。

樂視創始人賈躍亭,依然身處美國,為汽車業務尋求資金,因此並未參加此次股東大會。

香港財華社報導,融創中國董事長兼樂視網第二大股東孫宏斌在股東會上表示,樂視網、樂視影業和樂視致新大致沒問題,但目前確實有些困難,第一步是把債權人穩定下來,然後再借點錢,相信資金不是問題。

樂視網昨天並未公告補選新任董事的結果,外界預期孫宏斌、樂視影業董事長張昭、樂視網CEO梁軍可望擔任董事。

澎派新聞報導,孫宏斌和投資者交流時提到,現在確實沒什麼可說的,樂視這個情況,有承諾也不好說,「從我來說,我們看三年,看五年,不是今天明天。」

陸系供應鏈 上門怒討債

樂視集團旗下樂視網昨(17)日在北京召開臨時股東會,審議董事會改組、獨立董事等議案,但會場外卻擠滿樂視在中國大陸的上下游供應鏈業者,並舉著「欠錢還錢」的標語,要求樂視儘速清償欠款。

截至目前,樂視財務風暴這把火,已從台系供應鏈一路燒到陸系供應商,讓相關業者苦不堪言,而原本應注入的資金也尚未到位,加上樂視創始人賈躍亭資產遭扣押,樂視集團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未來一舉一動也將勢必牽動供應鏈業者的神經。

根據外電指出,樂視曾向陸系供應鏈提出多項還款計畫,但始終未能讓供應鏈業者滿意,加上創辦人賈躍亭資產遭扣押,也讓相關業者憂心錢恐怕回不來了,紛紛前往股東會表達抗議立場。

[Home]


2017/07/18 1.3.2. 鴻海菁幹班 大陸募青年軍 [ 經濟日報 尹慧中]

鴻海集團大陸廠區青年軍增添新血。據了解,鴻海集團今年度菁幹班新人陸續加入團隊,其中深圳龍華廠區7月就有上千人報到;其餘30個廠區菁幹班新人平均約百人以上。

根據鴻海富士康校園招募的說明,菁英幹部培訓班自2009年啟動,簡稱菁幹班,延攬大陸本科及應屆大學畢業生,是集團為快速培養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與工程型人才,實現人才本土化、科技化、國際化戰略目標採取的選材、育才模式。

知情人士昨(17)日指出,鴻海集團持續推動大陸延攬菁英計畫,是今年2月以來啟動扎根實體經濟、培育接班人計畫的一環,也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招募計畫。

鴻海旗下官方溝通平台鴻橋發布訊息,此次菁幹班招攬不少「小鮮肉」,如龍華廠區有上千名菁英加入,714日在龍華廠區報到入職。富士康廠區訊息指出,富士康鄭州科技園有229名菁英加入。

業界觀察,今年鴻海在大陸廠區延攬菁英作業有別往年,主要運用大數據讓人力招募、登記、報到流程加速,從篩選速度、報到速度變快來看,培育中間管理層接班梯隊需求成長。

另外,鴻海在大陸鼓勵內部創新競賽,旗下人力資源總處在大陸廠區舉辦畢業照影音創意活動,首度祭出夏普45吋智慧電視,還有iPhone7 Plus等獎品。

富士康在網站招募說明,菁幹班需在現場實習六個月,歷屆菁幹班已在集團研發及管理等關鍵崗位工作,成為集團事業的中流砥柱。

鴻海富士康今年初設定目標,預計招募1.2萬名大學生、6,000名中專技校畢業生,其中包含菁幹班新血。

據統計,鴻海富士康近十年在大陸平均每年招募應屆高校畢業生7,000人以上,配合集團轉型與創新發展、中國製造2025等計畫,目標促進集團人才結構調整和素質提升,持續改善車間產線科技水準和以人為本的管理文化。

加入團隊 有四大門檻

鴻海集團大陸廠區菁幹班新人陸續加入團隊,由於今年集團整體人力擴編,外界關注菁幹班的徵才門檻,鴻海富士康開出的條件顯示,基本門檻是四大要求,包含應屆畢業生、身體素質、在校表現、英語能力。

至於菁幹班的加分項目方面,是多偏重人格特質,具備願意學習、勤勞、風雨無阻堅持不放棄的毅力。

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先前強調,持續培育實體經濟接班人,他說:「我的位置絕對屬於年輕人。」鴻海集團今年已推出三年擢才計畫,這是菁幹班培育的延伸,目標延攬更多年輕高科技人才,讓更多有理想、有責任、有能力的年輕人進入集團接班人梯隊,進行重點培養。

另外,為凝聚向心力,鴻海旗下富士康鴻橋文化傳播中心籌辦菁幹班人氣大賽,由員工投票決定班花、班草,720日結訓典禮揭曉結果。

[Home]


2017/07/18 1.3.3. 東芝力圖重建事業 然進步腳步已跟不上日立 [ 電子時報 范仁志]

東芝一直以追上日立為目標,但現在距離越離越遠。

日本第二大電機廠東芝(Toshiba),多年來一直以追上最大廠日立製作所(Hitachi)為目標,但從2015年爆發財報不實事件起,不斷出售事業重建,即使目前進行中的東芝記憶體(Toshiba Memory)股權出售案順利,就算企業能不倒閉,進步的腳步離日立只會越來越遠。

日立在21世紀的企業經營目標之一,就是總營收到達10兆日圓(890億美元),目前均在這個水準附近;而東芝的最高紀錄,是金融海嘯前2007會計年度(2007/4~2008/3)7.6兆日圓,現在即使重建成功,東芝2019會計年度的營收目標也只有4.2兆日圓,是極盛時期的55%,不到日立的一半。

而且在金融海嘯後,東芝的3項核心事業:核能、半導體、醫療器材,醫療器材已於2016年出售,半導體正在談出售事宜,核能的海外事業部分則將結束,日本國內未來也難望興建新核電廠,只剩既有核電廠的維修與廢爐訂單,事業前景無論如何都不能言佳。

尤其這次出售半導體事業的負面影響,對東芝而言更是重中之重,因為該廠2016會計年度總計2,700億日圓的營利,約有90%2,400億日圓,是源自以NAND快閃記憶體為主的半導體事業,出售集團中獲利最高的金雞母,對未來重建經營與帶動公司成長,負面影響絕對大於正面影響。

而半導體事業的出售,又與長期合作夥伴威騰(WD)發生糾紛;東芝為防交易不順,持續出售其他零組件或工具機事業籌資,只有讓外界對東芝正在解體的印象更加鮮明。

雖然市場對日立的前景也有憂慮,因為日立在國際上的主要對手,奇異(GE)與西門子(Siemens)營益率均超過10%,而日立的營益率則只有6~7%水準,利潤不足勢將影響長期投資能力。

可是東芝剩下的主要事業,電梯與鐵路等基礎建設領域,營益率不到5%,而且直到2019會計年度都很難有明顯成長,營收與營益率都比日立更低的狀況,又失去高成長事業的條件下,縱使能成功擺脫破產倒閉或下市的危機,如何追上日立,甚至是不要被三菱電機(Mitsubishi Electric)超越,都很困難。

[Home]


2017/07/18 1.3.4. 友達聯貸 要200億來500 [ 工商時報 朱漢崙、袁顥庭]

面板大廠友達擬用於8.5代廠擴產的聯貸案,創下250%驚人超額認購。銀行團成員說明,原本友達只要200億元,但最後20家參貸銀行的認購金額竟然高達500億元,比起友達規劃的金額足足多出300億元,最後以230億元的規模結案。

今年以來最大的聯貸案

友達聯貸案昨(17)日簽約。據了解,這樁由台灣銀行出任管理銀行的230億元新聯貸案,除了規模可說是今年以來最大的聯貸案,250%的超額認購比率,也創下自美光併華亞科聯貸案以來的最高紀錄。

據指出,本案總共有20家銀行參與此案,而台灣金除了台銀之外,子公司台銀人壽也一起參貸,在銀行團成員中,除了9大公股行庫全數到位,包括中信銀、北富銀、渣打等其他民營和外商銀行,都為聯貸銀行團成員。

用於8.5代廠產能擴充

有別於近年來大多以周轉金借新還舊的聯貸案為主,此次友達的聯貸案用途為近年少見的資本性支出,230億元聯貸資金將用於購置8.5代面板廠的產能擴充,借款年期5年,利率將以Tibor三個月期利率為基準利率(現在為0.658%),加碼介於0.851.1個百分點間,最低不能低於1.7%,目前的總利率水準約在1.71.758%。

銀行捧錢,挺投資策略

相關成員也表示,該聯貸案的參貸盛況,已創下自去年10月美光併華亞科800億元聯貸案以來的新紀錄,銀行團熱捧友達聯貸案,顯示對於友達產品線轉型的看好。友達以現有的8.5代面板廠為基礎,採購新的機器設備,不再只著眼於大尺寸,也不再只衝產量,而更講究與大陸之間產品線的市場區隔,將使友達未來更有營運利基。

也有銀行團成員看好,友達繼續擴充8.5代面板廠的產品線,雖然和10代廠一樣可以作65吋、70吋的電視,但投資金額少一半,反而是最有生產效益的作法,加上作中小尺吋的面板,用10代廠倒不如繼續用8.5代廠更有經濟效益,所以8.5代廠的產品線範圍,較10代廠廣泛,因而銀行團認為友達的策略選擇是正確的,從而支持聯貸案。

友達聰明投資 虜獲銀行團的心

金融風暴之後,面板產業經過鉅額虧損以及債務危機。如今浴火重生,不僅負債淨值比處於歷史低檔,而且折舊費用大減,財務體質健康而輕盈。面板業投資也不再是單純拚產能,而是講求產品、技術加值,smart investment(聰明投資)策略,讓友達重新獲得銀行團的青睞。

近年來面板產業的關注焦點都放在大陸面板業身上,大陸面板廠憑藉著政府資金為後援大舉擴充LCD面板產能。韓國兩家面板廠投資也是不手軟,但是投資重點則是轉向OLED面板,要建立技術障礙。面板雙虎過去幾年沒有什麼新增產能,但是透過產品差異化,和大陸面板廠做出區隔,讓品牌廠仍然相當倚重面板雙虎的產品,所以從前一波液晶循環低潮到今年供不應求,雙虎產能始終都是滿載。

友達總經理蔡國新透露,去年以來一直被客戶追著跑,公司擴產都是配合客戶需求,新生產線一投產就被客戶包走。這也就是友達近年來強調的「smart investment」,不跟隨熱門話題躁進投資,也不一味地追求產能成長,而是建置優質產能,以強化在加值和高階產品市場領先地位、維持獲利。

由於產能吃緊,友達近兩年來陸續小幅度擴產。昆山6LTPS廠去年量產,今年底會拉到全產能生產,用以生產高階NB面板需求,以及新一代189全螢幕等高階手機面板。在后里的8.5代廠方面,今年進入第二階段擴產,預計新增2.53萬片產能,將在明年下半年開出,屆時后里廠總產能將達10萬片,以滿足市場對於大尺寸、高解析度等高階電視面板需求。

友達董事長彭?浪先前曾分析,大家都關注半導體業在台灣投資很大,其實面板產業在台灣的投資依然很可觀。從2015年到2018年,友達在台灣投資額就有1,100億元,這還不包括90100億元的研發支出。他也強調,友達還會持續投資台灣,把經營果實留在台灣。

[Home]


2017/07/18 1.4.1. 固態電池技術開發者眾 後鋰電池時代將至 [ 電子時報 陳柏蓁]

新一代二次電池技術研發升溫,預告後鋰電池時代即將來臨。

市場上對二次電池的需求持續增加,但鋰電池的性能提升已面臨限制,安全性問題更持續受到質疑,讓新一代二次電池的技術研發競爭逐漸加溫,儼然已準備開啟後鋰電池時代。

據韓媒ET News報導,日本Sony1991年將鋰電池帶入商用化後,業界持續更換陰陽極材料等各種方式提高鋰電池性能,但近期性能提升的速度減緩,且採用液態或膠狀電解液的鋰電池受外力撞擊起火的案件時有所聞。

專家預測鋰電池的容量限制會在5~7年後達到極限,但以目前的技術水準,性能很難再有顯著提升,因此世界各國從電池業者到家電、汽車業者,不論業界或學界紛紛加入開發新一代電池技術。

固態電池、鋰硫電池(Lithium-Sulfur Battery)、鋰空氣電池(Li-Air Battery)、鈉電池(Sodium Battery)、鎂電池(Magnesium Battery)等都是新一代二次電池的技術,其中又以固態電池成為未來主流的可能性最高。

固態電池在陽極與陰極之間採用固態的電解質,最大特性在於可降低起火危險。相較於鋰電池受外部衝擊電解液會外漏引發起火危險,固態電池就算受到撞擊,也不會有電解質外漏問題,且性能不因高溫高壓環境有所變化。

但固態電解質中的離子移動效率沒有液體電解質佳,因此性能很難做到與鋰電池相同的水準。容量雖可達接近目前電池,但延長使用壽命仍是業界難題。

豐田汽車(Toyota Motor)是積極開發固態電池的代表業者,除了擁有200多名工程師從事研發,也與東京工業大學(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合作開發硫化物固態電解質;2016年初曾開發出性能為鋰電池3倍的固態電池。因此雖然豐田較慢進入純電動車市場,但若掌握固態電池技術,仍可在安全性與長距離行駛方面取得優勢。

其他如大陸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訂下2023年量產為目標,從2015年就與中國科學院合作開發硫化物固態電池;日本村田製作所(Murata)2016年買下Sony的電池事業後,將本身擁有的陶瓷積層技術應用到Sony的材料及電池製程,著手研發固態電池。

以無線吸塵器聞名的英國業者戴森(Dyson)2015年購併固態電池新創業者Sakti3;車用電子業者博世(Robert Bosch)為了取得固態電池技術,購併美國新創業者Seeo等,皆是各國業者積極發展固態電池的實例。

至於堪稱小型電池市場領導者的南韓業者,對固態電池的研發進度則傾向避而不談。2013年三星SDI(Samsung SDI)雖然曾發表固態電池樣品,但之後商用化遭遇挫折,近期的展示會中不再陳列相關樣品。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也自主開發電動車電池,傳出已取得固態電池相關技術。

除了電池業者之外,汽車與家電業者也投入開發二次電池的原因在於,電池在電動車與無線家電產品中所佔的比例提高,因此擁有電池技術相對可提高產品競爭力。

在鋰電池時代錯失主導權的汽車業者為了取得新一代電池技術,積極從事技術開發,甚至不與電池業者合作,選擇獨自開發技術。相形之下,電池業者為了開發電動車鋰電池已投入大筆研發資金,至今尚未轉虧為盈,因此對新一代電池技術開發態度趨於保守。

樂金經濟研究院(LG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員崔正德(音譯)表示,一般固態電池的製程與目前鋰電池製程差異很大,必須提高材料工程技術,開發能將材料最佳化的製程。這方面無法被輕易模仿或一蹴可幾,業者若錯過研發時機,短期內就很難再趕上,因此必須有效利用外部資源取得競爭優勢。

[Home]


2017/07/18 1.4.2. PC勢力減、手機陷虧損 聯想、華碩與宏碁陷低谷 [ 電子時報 陳玉娟]

隨著華碩組織重整落幕,預期華碩下半年業績應能好轉,2018年元氣應可回復。

2017年第2季全球PC出貨續跌,市佔前五大業者中,除惠普(HP)與戴爾(Dell)因受惠商用市場買氣穩健,整體出貨保持增長外,聯想、華碩與宏碁表現並不理想。

Gartner報告顯示,華碩PC2季出貨約僅403.6萬台,季減11.2%,亦比2016年同期下滑10.3%,市佔排名由第四退至第五名。華碩先前預估第2季將是全年營運低點,以此估算,受到手機與PC出貨續跌影響的華碩,第2季獲利表現將會是自2011年第3季以來、近24季的新低。該報告包括桌上型電腦(DT)、筆記型電腦(NB)Surface等頂級ultramobile機種,不含ChromebookiPad等產品。

2017年第2季全球PC出貨量總計約6,110萬台,低於首季6,218萬台,且較2016年同期下滑4.3%,出貨量已連續11季下滑,亦是自2007年以來出貨量最低的一季,全球PC產業已持續5年處於低谷。

2季市佔前六大依序為惠普、聯想、戴爾、蘋果(Apple)、華碩與宏碁,當中除惠普超越聯想重登王位外,其餘四大業者出貨表現均較2017年同期下滑,尤其是華碩、宏碁與聯想跌幅甚深。

PC業者表示,惠普、戴爾能在產業逆風中保持增長動能,主要是受惠商用市況較消費市場來得平穩,而聯想、華碩與宏碁因受到一般消費性市況低迷及零組件漲價等影響甚鉅,加上大陸與印度需求不振衝擊,PC出貨表現持續走跌,亞洲三大品牌業者近年營運皆面臨嚴峻挑戰。

華碩因在商用市佔不高,因此受到近年消費性市場需求不振影響甚鉅,NB出貨成長動能明顯減退,同時DT機種買氣也未如預期。華碩第2PC出貨約僅403.6萬台,季減11.2%,亦比2016年同期下滑10.3%,市佔排名由第四退至第五名。不過,由於華碩DT佔整體比重甚低,因此若單以NB出貨估算,華碩應為全球NB市佔第四名。

華碩先前已坦言第2季將是全年營運低點,市場預期第2季整體獲利表現將會是自2011年第3季以來、近24季的新低。事實上,華碩近年除PC表現不理想外,手機事業也面臨重大挑戰。

ZenFone 3及即將在8月中登場的ZenFone 4均發生出貨延遲狀況,新舊機種明顯轉換不順,二大產品出貨未見增速,加上零組件價格持續上漲、新台幣匯率升值等外部環境等因素,使得獲利能力走跌。

不過華碩本業根基穩固,包括板卡等產品在內的開放平台事業群出貨、獲利穩定,使得華碩整體業績表現仍優於聯想、宏碁。隨著組織重整落幕,以及ZenFone 4系列於8月中開賣,板卡獲利穩定加持下,市場預期華碩下半年業績應能好轉,2018年元氣應可回復。

另外,宏碁2017年第2PC出貨僅385萬台,較首季419萬台衰退外,亦比2016年同期440萬台大減12.5%,也是前六大PC業者中跌幅最大。市場預期,宏碁近年展開轉型四部曲,由PC轉電競、VR,再從VR到內容,最後進入AI領域。

但目前來看,布局效益尚未明顯顯現, PC本業出貨持續走跌,平板與手機出貨也未如預期,全球電競NB主戰場仍是華碩與微星廝殺局勢,VRAI新領域仍在起步中,整體而言,宏碁能維持不虧損已相當不易。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宏碁仍未能在全球智慧型手機戰場有所表現,仍是虧損產品線,平板出貨同樣也因市場需求不振而續跌,未來行動裝置產品線存續備受關注。

而聯想近年也陷入營運低潮,二大主力事業PC與手機出貨明顯衰退,不僅丟掉PC市佔王位,手機也早已掉出全球前五大且陷入虧損低谷。聯想2017年第2PC出貨僅達1,218萬台,較首季1,237萬台減少,更較2016年同期1,330萬台明顯衰退。

聯想手機版圖也快速流失中,先前展開人事重整,前副總裁劉軍回歸接下PC事業,手機與數據中心業務操盤亦換將,期望能力阻跌勢,重返昔日榮景。

由於PC市場仍將是商用需求撐場局面,一般消費性市場則是僅電競需求熱絡,一般傳統機種買氣仍難見回升,加上大陸需求平淡,以及匯率波動劇烈與零組件漲價等問題未解,因此,除擁有基本用戶支持的蘋果外,商用市佔較低的業者,下半年整體PC出貨恐難見明顯增長表現。

[Home]


2017/07/18 1.4.3. PC11季走衰 Q2出貨創11年新低 [ 工商時報 翁毓嵐]

DRAM、固態硬碟(SSD)、LCD面板等零組件持續缺貨所累,造成個人電腦(PC)價格上揚,對需求造成負面影響,讓已長達5年處在低潮的PC產業在今年第2季出貨量跌至谷底,不僅連11季走衰,更創下2007年以來單季出貨量新低,國內雙A品牌廠宏碁及華碩更雙雙出現出貨逾1成以上的年衰退。

Gartner(顧能)初步統計顯示,第2季全球包括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2-in-1可拆或不可拆電腦等的總出貨量,再較首季的6,220萬台衰減1.77%、年減4.3%,連兩季出貨量寫下自2007年以來的單季總量新低數字。

至於大陸市場也因去年底的零組件缺貨、造成PC價格上漲而有所衝擊,尤在消費通路市場的庫存去化不良,前一季庫存仍未消化完畢,而人民幣今年以來對美元匯率又持續走低,造成市場買氣緊縮、不少大客戶延後換機,致整體新機出貨受到影響。

在全球PC市占方面,惠普受惠在美國商用市場出貨增長,拉抬其單季出貨量較去年同期小幅成長3.3%、達1,269萬台,並以20.8%的市占拉下聯想、重返全球PC龍頭寶座;至於蘋果則以市占6.9%、較去年同期0.2個百分比的微幅增長,拉下華碩位居第四大品牌廠。

受到淡季效應,加上產品進入新舊交替的空窗期拖累,華碩單季出貨量跌至403.6萬台、年減10.3%,市占更從去年同期的7%至6.6%,拱手將全球第四的位子讓出去。

由於未計入Chromebook出貨量,因此宏碁在該季出貨跌破400萬台關卡,季衰8%、年減12.5%,跌至385萬台,繼續守住第六名。

顧能首席分析師北川美佳子(Mikako Kitagawa)指出,PC價格因在過去幾季持續受到DRAM、固態硬碟及LCD面板等零組件缺貨而上揚,對今年第2季的PC需求造成明顯負面衝擊;雖廠商因應零組件成本增加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些廠商決定自行吸收價差而未調漲終端產品售價,但仍有部分廠商為反映成本而轉嫁至其產品售價上。

[Home]


2017/07/18 1.5.1. 全球整體機器人相關支出將大幅成長 2021年達2,307億美元 [ 電子時報 茅堍]

新一代智慧型機器人不但會加快製造業和資源產業對機器人的採用,也會為醫療、保險、教育和零售等產業帶來新的機器人運用方式。

隨著機器人、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等領域的結合,推動了新一代智慧型機器人在工業、商業和消費應用領域的發展。

處在此一新發展下,調研機構IDC預估,2017年全球在包括無人機、機器人相關硬體、軟體和服務上的整體機器人相關總支出將較2016年成長17.9%,達972億美元。預計未來數年機器人市場仍然會持續成長,2021年全球總支出達到2,307億美元。合計2016~2021年總支出年複合成長率(CAGR)22.8%

IDC機器人部門研究主管Jing Bing Zhang表示,具有容易使用、自我診斷、不會故障停工、學習和適應、互動認知等創新功能的機器人出現,不但會加快製造業和資源產業對機器人的採用,也會為醫療、保險、教育和零售等產業帶來新的機器人運用方式。如可為零售客戶提供遞送服務的機器人等。

就產業而言,預計2017年離散製造業(Discrete Manufacturing)機器人支出將達305億美元,在當年所有機器人總支出中的佔比為31.4%,居各產業之冠。其次為流程製造業(Process Manufacturing)241億美元,佔24.8%。資源產業以支出近90億美元,排名第三。

不過就產業支出成長速率而言,則是以教育界支出成長最快,2016~2021年支出CAGR71.9%。其次為零售業的51.3%。營建、批發與保險業支出CAGR也分別達到38.3%37.2%36.3%

在機器人使用方面,預估散裝(Break Bulk)、學習輔助(Educational Assistance)、客戶遞送(Delivery to Customers)、精準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與育種栽植(Seeding and Planting)等用例的機器人支出CAGR分別為71.6%68.3%60.6%58.4%56.4%,為支出成長最快的用例。

而在各不同機器人技術範疇上,預估2017年機器人系統、售後機器人硬體,以及系統硬體支出為507億美元。預計由20172021年該項支出都會佔各當年總支出的半數以上。

2017年包括如應用管理、教育訓練、硬體部署、系統整合,以及諮詢等在內的服務相關支出將會超過240億美元。

指揮與控制、機器人特殊應用、以及網路基礎設施軟體等部分支出為152億美元。無人機和售後無人機硬體採購支出則是接近70億美元。雖然這兩部分支出低於機器人系統與硬體,以及服務等類支出,但成長最快。

再就各地區市場而言,2017年除日本之外亞太地區(APeJ)支出為515億美元,佔最大部分。其次為日本的143億美元。美國與西歐市場支出分別為136億與101億美元。

由於預估美國地區機器人支出CAGR24.1%,因此2021年該地區將會躍升為全球第二大機器人市場,僅次於APeJ地區。

除美國外,機器人支出CAGR預估較高地區尚包括拉丁美洲的26.5%,以及APeJ25.2%

 

[Home]


2017/07/18 1.5.2. 良好的數據蒐集設備 是打造智慧工廠關鍵 [ 電子時報 陳端武、謝明珊]

感測器和其他車間設備也是智慧工廠的重要成功元素。

一般認為,數據是實現智慧工廠目標的關鍵。可靠而安全的連線及數據採集設施,是提升生產效率及降低系統停機時間的先決條件。因此,感測器和其他車間設備為智慧工廠的重要成功元素。

Control Engineering Europe報導,智慧工廠須連接所有車間設備,還得具備不同設備間的協議互通性、網路攻擊防禦措施,及能將整體設備效率(OEE)最大化的架構。

Moxa Europe業務開發主管Thomas Heuwinkel表示,在工業4.0下,所需的處理數據可輕易提供給所有參與各方。而基於引導工業4.0的技術發展,Heuwinkel認為整個市場可開始專注於核心競爭力,逐步將生產外包。

幾十年前,汽車大廠能在一條產線上生產不同類型的汽車是了不起的成就。展望未來,Heuwinkel相信能見到在一條產線上生產不同品牌的汽車,工廠效率將大大不同。

雲端監控技術能讓製程工程師實現更智慧的操作及接收即時性能數據,以提高現有設備的生產力和使用壽命。而現場儀表盤將以依據紀錄和目標效能指標的警報來支援工程師,而且甚至毋須投資專用IT基礎設施、伺服器或軟體。製程工程師將是提升工廠效率的主角,但他們仍將高度依賴精準數據。

B&R Automation行銷及全球客戶經理Nicholas Temple表示,工業4.0是現在進行式。企業勢必要開始考慮如何準備迎接競爭,以及控制工程師的角色可能隨之改變。Temple指出,工業4.0不會在一夕之間發生,但控制工程師必須更精通IT,還得培養出數據管理和安全等新技能。

B&R將自動化和控制工程師的影響分成幾組潛在用例,包括人類與機器人協作、預測性維護、數據蒐集和儲存、製造資訊可視化和即時呈現,以及雙生數位化(digital twin)之類的模擬。Temple表示,這些用例需要控制工程師的技能和創造力才能實現。

在大多數生產環境,由於生產車間的大量現有資產並未數位化,紙質文件仍為儲存數據的首選方法。但目前已有可實現此目標的方案,例如B&ROrange Box能讓機器操作員輕易從之前孤立的機器上蒐集和分析資料。

Orange Box包括1個控制器和預先配置的軟體模組。控制器會透過I/O通道或現場總線連線,從任何機器蒐集運作數據,並由軟體模組產生及顯示OEE等級和其他關鍵績效指標(KPI),而且可透過OPC UA標準與更高層級的系統分享此資訊。

另方面,TE Connectivity數位工廠和創新主管Mark Maas指出,工業界在設法實現更靈活製造及提升效率時正面臨一些重大挑戰。而能實現數據驅動決策的數據蒐集、匯總、可視化和分析,將有助於克服這些挑戰。

數據驅動的決策可提升能源、原料、人員、資金的使用效率,還能提高產品品質,因而具有更大的靈活性。TE已打造自有數位化工廠平台,並為該平台提供能共享工廠內及整個價值鏈的更多資訊的環境。

TE發現,工廠進入數位化時代時,要升級或替換舊設備成本太高,因此須找到靈活解決方案來將機器連接到網路,讓設備能互相通訊。例如,TE在檢視舊設備時發現需要有獨立、隨插即用的連網裝置,因此進行內部專案,最後開發出能讓OTIT連線的IoT OmniGate

系統業者全力部署IoT 做為OTIT的橋樑

美國緬因州系統服務業者Control Point,跟客戶之間不談電子裝置管理或桌面更新,而是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和數據蒐集監控系統(SCADA),也不跟英特爾(Intel)或戴爾(Dell)合作,而是聯手Red LionLEC和西門子(Siemens)

CRN報導,對於IT產業來說,Control Point絕非普通的系統業者,這是新興通路策略的一部分,以連接高複雜度的工業物聯網(IIoT)和主流IT市場,兩者有各自的文化和技術要求。

Control Point試圖整合IT和營運技術(OT)。新通路則包括工程包商、營運科技批發商和系統業者,Control Point同時掌握ITOT,正在工業物聯網尋找強大的市場機會。

IDC預測,2017年製造營運投資物聯網(IoT)的金額將創新高,達到1,050億美元,工業界紛紛採用物聯網方案,來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然而,製造現場採用工業物聯網正面臨一些阻礙,IT技術團隊卻對此缺乏認識,另一方面,OT也對於IT重要議題一無所知。

Avid Solutions智慧製造技術長Jeff Miller指出,IT團隊大多不瞭解,停機對OT來說有多麼可怕和耗費成本,停機就是在燒錢,若微軟Word軟體多花3秒載入,IT部門可能覺得沒什麼,但對於製造現場非同小可。

此外,OTIT之間也存在著文化差異,OT對控制系統、雙生數位化(digital twin)SCADA瞭若指掌,反之IT比較在乎網路安全。MillerAvid Solutions成立IT團隊至今1年多,拓展Avid SolutionsIT方案、物聯網和網路安全的版圖,Miller的團隊還有機會做為ITOT的「翻譯」。

Miller會主動跟客戶解釋,IoTITOT設施分別如何運作,不少企業都仰賴他們作為ITOT的橋樑。Avid Solutions正透過網路直播來拓展IT方案業務,跟外界解釋物聯網的效用,目前為止仍花較多心力教育客戶。

奇異電氣(GE)Honeywell和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等供應商,也開始發現IoT所帶來的市場機會,試圖為OT合作夥伴增添附加價值。奇異數位(GE Digital)表示,OTIT之間的彙整,攸關工業物聯網執行的成敗,這影響奇異數位和合作夥伴的關係,其合作系統業者多為市場龍頭,主要在IT領域部署物聯網應用,如今也開始投資OT領域,甚至展開購併。

科技廠商例如思科(Cisco)和惠普(HP)也正在擴充通路,借助系統業者和OT的專業。思科Rowan Trollope指出,其通路策略的另一面正是OT通路,收購Jasper之後連帶接受無數OT買家,共有7,000多家企業使用思科的平台,數量倍增。

[Home]


2017/07/18 1.6.1. OPEC:電動車威脅油市 [ 經濟日報 任中原、謝汶均、鍾詠翔]

國際大型石油公司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已開始認真地把電動車視為長期威脅。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預估,2040年時每天汽車對石油的需求量將比現在減少800萬桶,相當於伊朗與伊拉克的總產量。

OPEC去年預測,2040年時全球只有4,600萬輛電動車,但如今已將數字上修到2.66億輛,全球市占率也上修到12%OPEC對柴油車的預測數量,也比一年前減少一半。OPEC的最新報告指出,2018年亞洲石油需求將因為電動車興起而備受壓抑。

電動車日益受歡迎,將使未來數十年間全球石油需求面臨停滯的風險,也使碳基燃料業的營收展望備受質疑。BNEF先進運輸首席分析師指出,電動車上路將對汽車業、石油公司、電力業及其他產業帶來重大影響;「目前各界對於如何因應仍意見分歧,但觀念很快就會改變」。

分析師指出,由於各大汽車公司推出數十款電動車,因此銷量將迅速增加。預估2025年時,全球主要汽車業者的電動車總銷售量將達600萬輛,2030年提高到800萬輛。

由於中國上季經濟成長率優於市場預期,但OPEC減產的成效又可能打折扣,國際油市17日盤中多空交戰,布侖特原油小跌0.1%至每桶48.88美元,紐約原油小跌0.2%至每桶46.43美元。

國際能源總署預估,到2030年時,全球將有5,800萬輛電動車行駛,比原先預估的2,300萬輛增加一倍多。

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預估,2040年時全球約有1億輛電動車,高於原先預估的6,500萬輛。英國石油(BP)也預測2035年時將有1億輛,比一年前的預測增加40%。挪威石油公司預估2030年時電動車將占新車銷售量的30%

BNEF預測到2040年時,電動車新車銷售量將超過汽/柴油新車,屆時全球將有5.3億輛電動車在路上行駛,占全球汽車總量的三分之一。

十年內電動車躍車市成長主力

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預測,到2040年時全球電動車新車銷售量將超越汽/柴油新車銷量。彭博Gadfly專欄作家丹寧(Liam Denning)指出,這對投資人有重大意義:用不著十年,全球所有新車銷售的增加量都將來自電動車。

BNEF預估,2026年時全球汽車銷售量將增加167萬輛,電動車銷售量將增加206萬輛。屆時電動車年銷售量僅略高於1,000萬輛,傳統汽車銷量仍達8,700萬輛。但丹寧認為,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成長數量比總銷量更重要。

歷史經驗一再證明,能源體系的改變一向緩慢,「邊際量」變化卻非常快,且邊際量變化對企業與金融市場都非常重要。例如過去兩年來,全球燃煤需求雖僅比2014年的頂峰小幅下降,但已有多家煤礦公司破產。

在汽車業,2026年傳統汽車銷量雖將達8,700萬輛,但市場持續萎縮,投資人自然會聚焦電動車業,這也是為何富豪汽車從2019年起所有新車都將配備電動馬達。

丹寧說,若企業忽視「邊際量」變化,仍不動如山,終將自掘墳墓。企業向新業務轉型固然辛苦,但非不可能,例如臉書把業務焦點從個人電腦轉向智慧手機。

目前電動車價格偏貴、行車里程受限,且充電設施不足,但有低汙染、好保養及加速快等優點。丹寧說,若電動車改進速度持續超越傳統車,汽車業主管就須注意,成功的科技往往成為整個產業的轉折點。金融便利及信心能吸引資金注入,從而造就電動車的成功。

廢電池礦料 衍生汙染疑慮

電動車已慢慢成為代替石化燃料車的新選擇,但由於電動車的電池需要用到礦業原物料,加上要如何處置丟棄後的電池也成為新問題,促使市場已開始關注電動車產業可能帶來的環境汙染疑慮。

電動車在鼓吹環保理念的同時,其電池卻也需要用到鋰、鈷和鎳等礦物,市場因而會特別重視電動車的環保標準、以及能否提高能原生產效率。電動車榮景的後續問題包括改善鋰離子電池的回收程序、並確保對環境造成的衝擊能受抑制。

瑞銀集團(UBS)分析師指出,到了2025年,電池的容量必須要增加11倍。

為因應鋰離子電池所需的礦物需求攀升,礦業公司已做好準備,但市場也愈來愈擔心這些礦商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特別是隨著需求增加,目前已有許多新興礦業公司開始生產所需礦物。

充電需求增 電動車助攻再生能源

隨著汽車製造商宣布愈來愈多大型電動車計畫,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預測,到2040年電動車占歐洲新車銷量的比率將擴大至67%,占總用電需求10%,有助於避免電力市場萎縮。

BNEF預測,到2020年代中時,消費者購買電動車的成本將與內燃機引擎汽車差不多,從而帶動電動車年銷量在2021年擴增至69萬輛,2040年進一步激增至1,200萬輛。

電動車銷量旺,隨之而來的是充電需求增加。若不計電動車充電需求,到2040年時,歐洲大陸的用電需求將下滑,主要是「去工業化」與節能效率提升,而電動車充電能填補這塊缺口,產生3,070億度的用電需求,占總電力需求10%

BNEF也預測,半數電動車車主會選在批發電費最便宜的時段充電,而低電費通常跟高比率的再生能源發電有關,降低運用可調度發電機組的必要。預估電動車充電到2040年將,促使歐洲風力發電量增加1.5%

[Home]


2017/07/18 1.6.2. 福斯將電動車的未來賭在大陸市場 [ 電子時報 楊步偉]

將電動車的明天賭在大陸市場的福斯,訂下了年銷量高達100萬台的目標。

汽車巨頭福斯汽車(Volkswagen)宣布將電動車的未來賭在大陸市場,並透露了該公司在大陸電動車市場的鴻鵠之志:福斯預計在2025年前將當地的年銷售目標拉高到100萬台。

Business Insider網站報導,福斯乘用車的銷售部門主管Jurgen Stackmann在接受《南華早報》專訪時表示,該公司將在2025年之前推出4個系列的電動車,並預期大陸將是福斯最大的單一市場。

儘管Stackmann坦言目前存在基礎建設(尤其是充電站短缺)不足的問題,不過此問題應可很快獲得解決。福斯將在2020年以前推出其首款電動車,此時間表大致與Tesla每年出貨100萬輛的時間表一致。而福斯的品牌主管Herbert Dies表示,福斯擁有Tesla缺乏的能力,因此該公司福斯有信心打敗Tesla這個電動車領域的前輩。

儘管大陸政府祭出有利政策以扶植電動車產業成長,並訂定了2020年以前讓500萬台油電混合車和電動車上路的宏願,屆時該國政府將取消購置電動車的補貼。然而,2017年新能源車輛佔大陸汽車市場比重僅為2%,而純電動車的佔比更是不到1%

此外,對電池價格過高的擔憂也阻礙了電動車在2018~2021年之間的獲利能力,電動車不穩定的獲利表現讓汽車廠裹足不前。對此Stackmann認為,在電池(電動車中最昂貴的零組件)價格漸漸變得親民的情況下,消費者將不至於被電動車的價格嚇得退避三舍。Stackmann相信消費者偏好低噪音且使用潔淨能源的車輛,因此他認為電動車銷售量即將起飛。

在此同時,福斯不是唯一有意打進大陸電動市場的汽車公司。吉利(Geely)和比亞迪(BYD)等多數大陸本土車廠也開始展現在電動車市場攻城略地的決心,的確對福斯帶來壓力,不過Stackmann認為其大陸對手不至於發動削價流血競爭到福斯無法承受的地步。

[Home]


2017/07/18 1.6.3. 州參議院最快8月通過法案 加州將砸30億美元 補助購買電動車 [ 工商時報 陳穎芃]

華爾街日報報導,加州政府為了達到零排碳目標,可望在8月通過總價30億美元的電動車補助方案,希望刺激電動車銷售成長。這項草案近日已在加州議會眾議院表決通過,估計最快8月就會在參議院通過。

加州空氣資源局統計,目前加州包括電動車在內已有超過25萬台零排碳車輛上路,占全美比重高達50%。然而,近年低油價讓許多加州人在購車時猶豫是否該買較貴的電動車。

加州新車經銷商協會統計,今年第1季加州新車銷售只有2.7%是電動車,同一期間加州最暢銷的新車車款是本田Civic傳統引擎轎車。

加州政府自2010年起針對全電動車推出每台2,500美元的購車補助,但今年夏天補助範圍縮小。負責草擬最新補助方案的加州眾議員丁右立(Phil Ting)表示,目前消費者必須在購買電動車後自行申請補助,且須符合收入條件才能獲得補助,但新方案能讓消費者在經銷商獲得補助,且低收入戶購車還有更多優惠。

丁右立表示,新方案的經費將來自加州政府對企業課徵的排碳稅。加州議會預定周一投票決定是否將排碳稅期限延長至2030年,假設順利過關將確保新的電動車補助方案資金無虞。

近年美國各州都有透過補助方案成功激勵電動車銷售的案例,例如喬治亞州就曾推出每台5,000美元的電動車減稅優惠,使喬治亞州一度成為全美第2大電動車市場,僅次於加州。然而,2015年減稅優惠到期後,喬治亞州電動車銷售再度下滑。

丁右立表示,加州政府目標在2025年前生產150萬台零排碳車輛,並在2030年前達到500萬台。他表示:「我們採取了相當激進的氣候變遷對策。為了達成這樣的政策目標,我們勢必得讓更多潔淨車輛上路。」

[Home]


Confidentiality Note
本郵件含有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機密資訊、或受法律保護之資料,唯有原發信人指定之收信人得閱讀或使用本郵件之內容。如您並非被指定之收信人,請立即將本郵件及所有附件予以刪除;請勿揭露、儲存或使用本郵件之任何資訊,並請您立即告知原發信人本郵件的傳遞錯誤。謝謝您的合作。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ny attach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from Inventec 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and/or privileged and intended to be solely for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s or entities named in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e aware that any disclosure, saving or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ttachmen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f you have received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n error, please notify us immediately, and delete the e-mail and attachments.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