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4 全球產業資訊

 1財經

  1.1國際

   1.1.1. 貨幣緊縮效應 創投市場降溫  [經濟日報]

  1.2台灣

   1.2.1. 美升息趨緩 台幣兩天升2  [經濟日報]

  1.3亞洲

   1.3.1. 印度貨幣改革 衝擊經濟  [經濟日報]
   1.3.2. Q2亞洲創投融資規模 首度超越美國  [工商時報]

  1.4歐洲

   1.4.1. 瑞士開例 准銀行管理比特幣  [經濟日報]

 1集團新聞

  1.1. 英業達貼息 衝刺下半年  [經濟日報]

 2展會

  2.1. 率台灣隊進軍CES 科技部盼募3億資金  [其它來源]
  2.2. 號召台灣新創公司前進CES 科技部:寧缺勿濫  [電子時報]

 3產業相關

  3.1Cloud Computing

   3.1.1. 仁寶伺服器團隊添戰力 牽動HPE訂單走向 品牌廠紛尋求新供應商 版圖動盪恐難免  [電子時報]
   3.1.2. 富士通自有AI處理器「DLU」 首款晶片明年加入戰局  [電子時報]
   3.1.3. 夏普擬對外銷售RoBoHoN核心技術  [電子時報]
   3.1.4. 擴充AI實力 Google收購印度新創公司Halli Labs  [電子時報]
   3.1.5. 日本2021年度IoT市場規模可望達1.38兆日圓 為去年度的2.5  [電子時報]
   3.1.6. AI領域人才需求三年內成長8 大陸吸引磁力漸強  [電子時報]
   3.1.7. 戴爾推出全新SC5020儲存陣列  [電子時報]
   3.1.8. 英特爾推出Purley伺服器平台  [工商時報]

  3.2Smart Mobile

   3.2.1. 寵物攝影機廠 打進國際  [經濟日報]

   3.2.1Wearable

    3.2.1.1. 微軟、蘋果對決MR新戰場 專利布局現端倪 兩強較勁將加速MR技術及應用發展  [經濟日報]

   3.2.2Smartphone

    3.2.2.1. 大立光Q2財報淡 下半年反彈  [經濟日報]
    3.2.2.2. iPhone 8 難產?超級換機潮生變  [經濟日報]
    3.2.2.3. 近年最高層!三星行動通訊總裁來台  [經濟日報]
    3.2.2.4. 小米、OppoVivo接連登台插旗 華碩、宏達電威脅大增  [電子時報]
    3.2.2.5. N&B成功開發透明電極薄膜 可望加速可折疊手機商用化  [電子時報]
    3.2.2.6. 三星Galaxy Note 8 9月初上市 初期備貨900萬支  [電子時報]
    3.2.2.7. 毛利不佳 大立光每股賺35 Q2財報低於預期 Q3展望料逐月回溫  [蘋果日報]
    3.2.2.8. 大立光Q2微蹲 下半年跳高  [工商時報]
    3.2.2.9. Google第二代Pixel 將導入宏達電壓力感應邊框  [工商時報]

  3.3IT Industry

   3.3.1. 鴻海傳奇 郭董登日媒封面  [經濟日報]
   3.3.2. 李嘉誠加持 雷蛇電競將赴港IPO  [經濟日報]
   3.3.3. 友達群創Q3 Q4有壓  [經濟日報]
   3.3.4. 智慧語音、全螢幕、伺服器正熱 台系IC設計卡位市場商機  [電子時報]
   3.3.5. 優勢不保霸主退位 英特爾在多個領域面臨嚴峻挑戰  [電子時報]
   3.3.6. 日媒:JDI仍有望一搏 或已接觸鴻海、陸廠探詢出資可能  [電子時報]
   3.3.7. 日電信大廠激戰 卻不見孫正義蹤影  [電子時報]
   3.3.8. 微軟組織重整:Satya Nadella藉一連串組織重整 重新啟動微軟發展  [電子時報]
   3.3.9. 郭董鴻海帝國 擁品牌野心 代工iPhone已不夠 還要布局夏普NOKIA  [蘋果日報]
   3.3.10. 1.5億美元 三星 加碼投資歐洲新創科技  [工商時報]
   3.3.11. 阿里漲不停 市值穩居亞洲最大  [工商時報]

  3.4Personal Computing

   3.4.1. 全球PC次季出貨10年最低 惠普壓聯想奪冠  [其它來源]
   3.4.2. A上季PC出貨 下滑  [經濟日報]
   3.4.3. NVIDIA推祕密武器 鎖定數位貨幣挖礦市場  [電子時報]
   3.4.4. 受惠NAND Flash 價格再度逐步上攀 群聯 Q3獲利挑戰新高  [工商時報]

  3.5Solar(Green Energy)

   3.5.1. 太陽能面板品質調查 吹皺一池春水  [電子時報]
   3.5.2. PERC為太陽能單、多晶之爭打造真正的競技場  [電子時報]
   3.5.3. 電動車未來難題 政府補貼與污染  [工商時報]

[Home]


2017/07/14 1.1.1. 貨幣緊縮效應 創投市場降溫 [ 經濟日報 黃智勤]

創投投資最近在中國與美國這兩個最大市場出現明顯降溫,原因可能是中國與美國的利率不約而同的走高,金主的投資意願因利率上升而降低。

上海的新創公司去年如雨後春筍般崛起,街頭上各種顏色的共享單車正是最明顯的例子。

然而,雖然摩拜單車(Mobike)、Ofo小黃車等平台去年募得上億元的人民幣資金,許多共享單車品牌現已因資金耗竭而逐漸消失,同時也反映中國募資環境出現變化。

上海大智慧財經網的數據顯示,創投今年1月至6月間挹注中國新創公司的投資額約為830億人民幣(122億美元),遠低於去年同期多輪大規模募資集結而成的1,670億元。預料今年的全年創投投資額將低於去年的人民幣2,300億元。新創公司今年上半年在平均每輪募資中募集的金額,也從去年的人民幣3億元降至人民幣2.5億元。

日經新聞分析,創投降溫可能與利率走高有關。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的一年期利率已從去年的約3%升至4.4%。除此之外,中國政府為抑制投機風氣而對保險產品銷售祭出更嚴格的監管規定,使創投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受到影響。

隨著美國聯準會(Fed)的貨幣政策持續走向緊縮,美國也出現類似的創投降溫現象。

PwCCB Insights的數據顯示,美國今年首季創投投資額為139億美元,較2015年的高峰大減30%

研調機構PitchBook指出,過去幾年花錢不手軟的投資人,現在更細心挑選投資標的,但這未必代表創投業出現疲軟跡象。美國今年首季的創投投資主要挹注於醫療保健、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與資安等領域。

[Home]


2017/07/14 1.2.1. 美升息趨緩 台幣兩天升2 [ 經濟日報 吳苡辰、楊筱筠、韓化宇]

外界解讀美國聯準會(Fed)主席葉倫釋出緩升息訊息,使國際美元承受壓力,加上出口商恐慌性拋匯與台股有撐,新台幣匯率昨(13)日強彈,以30.385元兌1美元作收,累計近兩日升值2.08角。

新台幣匯價昨天盤中一度勁揚近2角,終場升值收斂至升值1.05角。收盤價創近半個月新高,總成交量為12.21億美元,高於10億美元的日均量。

匯銀人士表示,近日匯率大幅波動,主因在於國際美元重挫,導致非美貨幣多強升,昨日單日澳幣升幅便高達0.98%,韓元與新台幣升幅各為0.77%0.35%。新台幣連兩天都升值超過1角,累計近兩日升值2.08角,升幅達0.68%,韓元近兩日升幅達到1.3%

匯銀交易員表示,國際美元受到市場解讀Fed未來頂多「緩慢」升息,態度轉趨「鴿派」、美國總統川普「通俄門」事件、市場對川普下半年推動財政政策不樂觀等因素影響,導致國際美元重挫,令非美貨幣強彈。

台股雖漲,但外資買超量縮小,在台股的交易也多為現有資金,外資近兩日並未見明顯匯入,台北匯市交易量能提高,主因在於出口商出現恐慌性拋匯,進口商也見低進場承接。

若未出現重大變數,國際美元應會維持目前偏弱盤整的格局,第3季國際美元走弱機率高,但由於歐元區可能縮減資金,新台幣後續走勢如何,關鍵在於外資動態。若外資匯出,則新台幣貶值機率高;反之若外資未匯出,在國際美元走弱的態勢下,新台幣則升值。

匯銀主管認為,前陣子新台幣匯率升勢趨緩,甚至市場原本認為貶破30.5元關卡後,將逐漸朝31元靠攏。近日國際美元重挫,新台幣連兩日升值逾1角,不排除再次叩向30元整數大關。不過,目前外資匯入量不大,在全球資金轉趨縮減下,資金行情可能逐漸縮小,短期內新台幣很難大幅升值,預期本周交易區間應落在30.20030.450元間。

外銀看亞幣 升值力道有限

儘管這兩天亞洲貨幣轉強,外銀人士認為,亞洲經濟表現放緩,預期下半年亞洲貨幣對美元不會有太大的升值力道。

瑞士銀行昨(13)日舉行亞太貨幣下半年展望,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亞太區外匯分析師陳得能點名星元、泰銖兩大亞幣,建議投資人應持謹慎看法。新加坡央行保持不讓星元大幅升值,利率僅有1%,不具吸引力;泰銖上半年升值超過5%,經濟表現不理想,通脹率低於泰國央行目標。

瑞銀指出,上半年美元對亞洲貨幣已經貶值4%~5%,市場持有的美元投機型期貨已經被瓦解,市場目前並沒有太多多頭美元價位,下半年亞洲貨幣對美元不會有太大的升值力道。

日圓部分,陳德能指出,預測未來三到六個月之間交易水準將在110115日圓範圍;在未來12個月,美元對日圓將可能到110水準。

至於人民幣與港幣,中國人行對貨幣控制已收緊,應不會衝破7的心理價位,明年中國政府可能對經濟做些長期調整,成長恐放緩,人民幣受壓機會高,明年預期美元兌人民幣來到7.1

 

[Home]


2017/07/14 1.3.1. 印度貨幣改革 衝擊經濟 [ 經濟日報 湯淑君]

印度6月通膨率創新低,凸顯這個2.3兆美元經濟體仍未擺脫政府推動貨幣改革造成的衝擊,而呆帳危機惡化、產出缺口擴大和失業率攀升也是顧慮。市場人士預測,央行8月降息機率已升高。

印度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從5月的2.2%趨緩至1.5%,不僅低於市場預測的1.6%,與央行的4%中期目標相差更遠。剔除食物與燃料項目的核心CPI也低於4%。另外,5月工業生產年增率為1.7%,比4月的2.8%下滑,也不如預期。

最新數據公布後,投資人對印度央行進一步降息的預期升高,債市隨之大漲。分析師說,儘管印度股市漲上新高且盧比挺升,最新通膨數據反映印度經濟仍面臨一些障礙。

IDFC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潘恩預測,印度央行可能在8月降息1碼。印度央行在2015年啟動降息循環,至10月底止總計已降息1.75個百分點。

通膨率下滑勢必引起央行決策官員憂慮,因為可能預告成長和需求將減緩。由此看來,印度仍未從去年廢大鈔衝擊復原,今年71日起實施全國統一的貨品與服務銷售稅(GST)使情況更混亂,而呆帳過多意味企業貸款投資意願低落。

在截至5月的一年,銀行對工業貸款呈現萎縮,存款則在11月廢大鈔後暴增,導致銀行體系資金氾濫。孟買L&T金控首席經濟學家尼修爾認為,央行應放棄目前偏鷹派的立場,至少降息0.5個百分點。

[Home]


2017/07/14 1.3.2. Q2亞洲創投融資規模 首度超越美國 [ 工商時報 吳慧珍]

亞洲科技新創企業成投資人新寵,中國叫車服務業龍頭滴滴出行、印度最大行動支付公司Pay TM、印尼摩托車叫車服務業者Go-Jek等新創公司,展現驚人吸金魅力,在這些企業帶動下,亞洲創投融資規模首度超越美國。

金融時報報導,據美國創投研究機構CB Insights和跨國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PwC)最新分析,今年第2季亞洲科技新創公司的總融資金額達193億美元,是第1季的2倍有餘。

而創投活動向來活躍的美國,第2季科技新創企業的融資額184億美元,亞洲的創投融資成績第一次把美國比下去。

今年亞洲科技新創企業陸續傳出獲得鉅資挹注的好消息。中國網路叫車龍頭滴滴出行宣布,完成55億美元融資,締造新創企業單輪融資案最高紀錄,比去年沙烏地阿拉伯主權財富基金投資全球叫車服務龍頭優步(Uber)的35億美元還多。

光是第2季取得10億美元以上融資的亞洲新創公司也不在少數,包括印度行動支付公司Pay TM、印尼摩托車叫車服務業者Go-Jek、中國線上訂餐平台「餓了麼」(Ele.me)、中國新聞聚合平台「今日頭條」(Toutiao)等等。

基本上美國的創投規模,還是讓亞洲難以望其項背,去年一整年的創投金額將近630億美元,比亞洲足足多出1倍多。2015年美國很多未上市新創科技公司受到投資人追捧,估值被推高到10億美元以上,也就是所謂的「獨角獸」(unicorn)企業。

[Home]


2017/07/14 1.4.1. 瑞士開例 准銀行管理比特幣 [ 經濟日報 黃智勤]

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Finma)已核准國內一家私人銀行推出的比特幣資產管理服務,為全球首見,可能為全球其他金融監管機關起示範作用,進而帶動各國銀行跟進推出虛擬貨幣商品。

瑞士安勤私人銀行(Falcon Private Bank13日宣布,Finma已核准該該銀行管理比特幣等應用區塊鏈原理的虛擬貨幣資產。

安勤全球產品服務部主管維洛彥(Arthur Vayloyan)指出:「這件事的意義遠超過比特幣本身,將開啟貨幣交換的新頁。」

維洛彥透露,安勤從1月起便正式討論比特幣資產管理方案,並於623日遞交申請,11日獲得核准。安勤管理總額約146億瑞士法郎(151.3億美元)的客戶資產,在蘇黎世、阿布達比、杜拜和倫敦等地設有辦公室。

安勤的比特幣供應商、瑞士虛擬貨幣平台Bitcoin Suisse執行長尼可拉森指出,比起潛在非法用途,瑞士金融監管機構更在乎消費者保護。尼可拉森表示:「我認為其他銀行不久後就會開始跟進,精靈已經從瓶中被釋放了出來,加密貨幣資產已成為不容忽略的價值命題。」

尼可拉森還說,去年有愈來愈多高淨值個人與機構,要求透過值得信賴的金融機構來直接投資比特幣,「我們很振奮能與安勤合作來滿足這種要求。」

瑞士向來是引領全球金融慣例的先驅,也是對比特幣投資人最友善的國度。安勤銀行蘇黎世總部的大廳內甚至裝有ATM,讓客戶直接將比特幣提領至手機。瑞士楚格州還有一個區域被暱稱為「加密谷」,因為那裡設有非常多虛擬貨幣公司。

[Home]


2017/07/14 1.1. 英業達貼息 衝刺下半年 [ 經濟日報 陳昱翔]

代工廠英業達(2356)今年預計發放現金股利1.45元,但昨(13)日除息日股價下跌0.95元,收24.6元,呈現貼息。英業達今年業績表現不俗,下半年受惠蘋果新款智慧音響HomePod將上市,預料業績可望逐季上升。

英業達6月營收年增4.2%,上半年合併營收2,108.74億元,年增3.5%。英業達指出,受惠筆電品牌客戶拉貨力道提升,6月出貨量160萬台,月增10萬台,上半年筆電出貨量約865萬台,年增20萬台。

英業達指出,除筆電出貨暢旺,伺服器、智慧手持裝置出貨表現也優於5月,整體營運動能明顯好轉,營收表現也優於預期,期盼第3季業績能再創高峰。

展望未來,英業達預估,第3季因處於PC傳統旺季,加上品牌客戶有望持續強化拉貨力道,出貨量有機會季增5%,下半年智慧手持裝置也因客戶將推出新品,預料出貨量會優於上半年。

[Home]


2017/07/14 2.1. 率台灣隊進軍CES展 科技部盼募3億資金 [ 中央社 黃麗芸]

美國CES展明年登場,科技部擬率30個國內新創團隊參展、勇闖世界舞台,即起號召英雄好漢報名參加,除爭取成為會場中國際前3大展出國家外,也盼募得新台幣3億元投資資金。

科技部近年在健全國內新創生態系方面,投注許多資源,包括推動創新創業激勵計畫、在美國矽谷成立台灣創新創業中心協助新創團隊鏈結矽谷創業資源、和國發會共同成立台矽基金等,多家公司已有亮眼創新產品問世,但多數仍難打入國際市場。

由於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為國際最知名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和科技展覽活動,科技部產學及園區業務司長邱求慧表示,CES近年看見全球青年新創風潮,2012年開始在CES大展新創旗艦品牌Eureka Park中展出全球新創產品,並成為全球新創指標性活動,去年就吸引多達逾600家國際新創團隊參加。

邱求慧指出,2018CES1月展出主題為「未來智慧城市(The Future of Smart Cities)」,為打造台灣國際新創品牌並協助其躍上世界舞台,即日起至815日要廣召國內相關領域新創團隊報名參加。

為切合展覽主題,邱求慧說,這次參展將打造CES台灣新創館(Taiwan Tech Star),希望徵求具人工智慧(AI)、大數據、生醫醫材、生態環境、行動通訊、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相關領域團隊加入。

他表示,科技部計畫帶領30個台灣新創團隊參展,擬投入4000萬元預算作為展出攤位建置鋪設的全額補助,透過「打群架策略」展現台灣創意價值並發揮規模經濟效益,除爭取成為會場中國際前3大展出國家外,成功與國際重量級企業結盟合作,也希望藉由參展募得3億元以上的資金,讓世界看見台灣的新創能量。

科技部說明,CES展上一屆新創產品區,展出規模最大國家為法國的172家團隊,其次為荷蘭的22家,以及以色列的15家。

[Home]


2017/07/14 2.2. 號召台灣新創公司前進CES 科技部:寧缺勿濫 [ 電子時報 莊衍松]

台灣希望2018年首次帶團參展後,能儘快擠進前三大爭取國際曝光的機會。

青年創新與創業被許多國家視為重要的經濟發展策略,台灣也積極推動扶植各式各樣的創新創業活動。科技部官員13日指出,政府將號召有志到消費性電子展(CES)參展的新創公司,帶著自己的創意與產品到國際市場接受考驗。不過有鑑於國際間小型消費性電子產品設計重覆性高,因此科技部也秉持寧缺勿濫的立場嚴格挑選,以免到了會場貽笑大方。

美國拉斯維加斯每年盛大舉辦消費性電子展吸引產業界、投資界和新創團隊的高度重視。以CES 2017為例,吸引了美國當地12.3萬人、海外6萬人參觀,絕大部分是產業界的同行和對電子產業有深入研究的分析師、投資者。在這場域上不同業者之間較勁角力的意味濃厚。

2012年開始,CES規劃Eureka Park展區,主要展出世界各地有趣的新創消費電子產品。Eureka Park主要是展出3年內可上市銷售,或已經銷售未滿1年的新創產品,因此成為許多美國和美國境外公司新創產品重要的擂台。

法國、荷蘭、以色列是CES 2017參展最踴躍的國家。台灣希望2018年首次帶團參展後,能儘快擠進前三大,為台灣的消費性電子創新產業爭取國際曝光的機會。

科技部官員表示,現在人工智慧(AI)當紅,但AI的消費電子產品未必2017年、2018年就能上市。同樣的虛擬實境∕擴增實境(VR/AR)在一直到現在還有許多產品才剛要推出。

因此,台灣決定以政府出資設置台灣新創館參加2018CES的參展項目不會以AI為限,目前鎖定六大關鍵應用作為參展領域,包括生醫與醫材、行動通訊、生態環境、大數據、AIVR/AR

台灣的電子、通訊大廠早就是CES常客,但以新創公司集體赴CES參展還是第一次。政府出資新台幣4,000萬元挑選對台灣經濟、就業有貢獻的新創公司去參展,目的是希望讓台灣的新創產品能增加國際能見度,接觸國外的投資人。

此外,透過參展與觀摩,台灣新創公司才知道自己的新創產品有沒有利基?產品設計與行銷策略是否與他人重覆?有沒有再修正與調整的必要等。更重要的是,新創公司可藉由這個場合爭取與國際重量級企業結盟合作。

過去3年科技部已經派出55家新創公司到矽谷接受500 startupY Combinator輔導,每一團隊至少要接受美國加速器3個月以上的訓練。這些團隊在美國已募得4,650萬美元的資金。不過政府對此成果並不滿意,希望20181月參加CES展能再募得1,000萬美元的投資。

官員坦承,台灣包括科技部、經濟部、國發會都執行過許多扶植創新創業的計畫,也花掉政府不少錢和人力。這些新創公司就算有亮眼的創新產品問世,大多數也很難打入國際市場。

[Home]


2017/07/14 3.1.1. 仁寶伺服器團隊添戰力 牽動HPE訂單走向 品牌廠紛尋求新供應商 版圖動盪恐難免 [ 電子時報 李立達]

仁寶伺服器部門整軍待戰,恐牽動新一波訂單波動。

仁寶在伺服器市場急起直追,近期業界傳出仁寶延攬英業達前資深副總溫志偉帶領仁寶伺服器部門,仁寶亦將原本劃分二單位的伺服器團隊整合資源,由於溫志偉過去在英業達長年負責全球最大的伺服器品牌客戶HPE(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後續是否牽動HPE訂單流向,備受業界矚目。

由於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AI)及自駕車等創新科技推陳出新,將持續帶動伺服器需求,過去被PC製造廠視為冷門的伺服器近年大紅,相較於廣達、英業達、緯創及神達等業者已在伺服器代工耕耘多年,仁寶近5年才開始加入戰局,時間較晚。

仁寶總經理陳瑞聰日前表示,仁寶經營目標將是全線獲利,然伺服器領域因進入時間晚,預計2017年尚難獲利,2018年伺服器業務雖仍會虧損,但幅度將減半,並持續朝獲利方向邁進。業界指出,目前仁寶主要客戶為聯想、戴爾(Dell)伺服器組裝訂單,以及英特爾(Intel)伺服器主機板訂單。

事實上,伺服器不僅機構件設計與PC不同,組裝也與PC迥異,且因伺服器銷售對象為企業用戶,對品質及穩定度要求更嚴格,對組裝業者而言,有一定的進入門檻,因此,仁寶伺服器團隊成立迄今尚未獲利,是在可預期範圍內。

近期仁寶伺服器部門重新整頓,原本針對不同產品分為二團隊各自努力,如今已整合為一,仁寶並延攬英業達前資深副總溫志偉加入,帶領該團隊展現新氣象,近期也傳出該部門積極向業界招手充實團隊實力,擴大訂單規模。

溫志偉過去在英業達服務多年,英業達與工研院曾積極推動貨櫃雲端資料中心,也是由當時身為雲端技術開發中心資深副總的溫志偉負責推動,此外,溫志偉在英業達長年負責HPE伺服器業務,HPE目前是全球伺服器龍頭,而英業達始終是HPE主力代工廠,雙方關係深厚。

業界透露,溫志偉近期才加入仁寶,HPE已經派員至仁寶昆山伺服器廠區審核,後續是否會進一步釋單,仍待觀察。不過,英特爾新一代Xeon Scalable伺服器產品訂單,多數已於2016年底定,後續HPE若有意釋單,將會以小量試單為主。

由於英特爾新伺服器平台的換機潮才剛剛開始,預計2018年才會更明顯,而伺服器換機時間拉得較長,估計達3~4年,且伺服器品牌廠也尋求新的供應商以降低價格,新進的仁寶將有機會擴大客戶群。

除了訂單流向外,各廠之間的人事流動,也是業界觀察重點,目前仁寶伺服器團隊約百餘人,在部門整頓之後,將會進一步引入新血,尤其是主帥來自英業達,是否會牽動英業達與仁寶之間的挖角戰,在各廠積極開拓伺服器商機之際,將是敏感議題。

[Home]


2017/07/14 3.1.2. 富士通自有AI處理器「DLU」 首款晶片明年加入戰局 [ 電子時報 楊智家]

日本富士通發展自有AI晶片技術已有兩年多時間,預計2018年推出自有AI微處理器產品線。

日本富士通(Fujitsu)也正投入全球人工智慧(AI)技術開發競賽,目前正在開發一款名為「Deep Learning Unit(DLU)AI專用微處理器,宣稱這款微處理器與競爭對手產品相較,可提供每瓦單位10倍更佳的效能表現,首款DLU微處理器預計將在富士通2018會計年度內推出,是否能對市場領先者NVIDIA形成挑戰壓力,值得觀察。

根據Top 500網站報導,富士通自2015年以來便投入DLU晶片開發工作,不過此前富士通很少對外透露這款微處理器的設計細節,直到20176月舉辦的「ISC 2017」大會上,富士通AI基盤事業本部(AI Platform Division)資深主任丸山拓巳(Takumi Maruyama)才對外透露該公司投入AI及高效能運算(HPC)領域的發展成果,首度較深入介紹DLU微處理器運作細節。目前丸山便正從事於DLU晶片開發專案。

丸山指出,DLU微處理器與其他多款專為深度學習(DL)所打造的處理器相同的是,均高度仰賴於低精密度運算在神經網絡處理上優化效能及能源效率,值得注意的是,DLU微處理器支援FP32FP16INT16以及INT8資料類型。在最高等級上,DLU微處理器是由若干「深度學習處理單元」(Deep Learning Processing UnitsDPU)所組成,透過一個高效能構造進行互相連結,或可將這些DPUs視為是深度學習的核心。

個別的主核心管理在DPU上的執行,並負責在DPU與晶片內建記憶體控制器之間協調記憶體近用任務。值得注意的是,每個DPU均是由16個深度學習處理元素(DPE)所組成,這也是實際數值運算進行之處;每個DPE則是由8SIMD執行單位連同一個非常大型的註冊檔(Register File; RF)所組成,此RF完全受到軟體的控制。

另外,DLU封裝將包含一定數量的第二代高頻寬記憶體(HBM2),這款記憶體能夠高速提供處理器所需資料,該DLU封裝也將包含一個用於透過Tofu互聯技術與其他DLU微處理器相連結的介面,富士通預計2018年度將推出DLU微處理器,且將先以協同處理器形式問世,由一組中央處理器(CPU)來驅動DLU微處理器。

自下一代DLU微處理器技術開始,富士通計劃將DLU微處理器以某種形式嵌入一組CPU中,不過富士通仍未透露此下一代技術何時將推出。藉由上述晶片外(off-chip)網路設計,富士通設想未來能夠以DLU微處理器打造非常龐大的系統,目標創建可擴充的平台供處理最大且最複雜的深度學習問題。

富士通的最終計畫目標,是要除了擁有面向一般市場的SPARC處理器產品線外,也要打造一個DLU微處理器產品線。

富士通了解到AI與機器學習(ML)在不久的將來可望主導全球科技應用領域,如果不跟進恐面臨在未來遭邊緣化的危機,目前則是由NVIDIA居於這市場的領先地位,但英特爾(Intel)、超微(AMD)及英國AI晶片硬體設計新創企業Graphcore等業者,均在發展自有AI晶片技術上積極投入,預計未來6~12個月可能將相繼推出新產品線,屆時也將成為富士通DLU微處理器的新競爭對手。

NVIDIA在這塊領域具備的優勢,在於該公司為自有繪圖晶片(GPU)開發的深度學習軟體支援,能夠讓NVIDIAAI晶片市場上取得較大領先優勢,用於處理神經網路的軟體架構數量不僅多且仍在增長,但NVIDIA能夠完全提供支持,反觀微軟(Microsoft)CNTKTheanoMXNetTorchTensorFlow以及Caffe等業者最多只能支持主要的軟體架構部分。

即使如此,對於擁有較龐大資金規模的業者如富士通及其他業者來說,這塊領域雖然已有大量深度學習軟體已經被寫入,但相對於未來幾年可能發展的數量來說仍是九牛一毛,這意謂在這塊領域未來幾年仍有容納其他新進競爭業者的許多空間,這讓富士通等新進業者仍有搶食這塊市場商機的機會。

[Home]


2017/07/14 3.1.3. 夏普擬對外銷售RoBoHoN核心技術 [ 電子時報 范仁志]

夏普RoBoHoN技術打算外銷,賺取更多利潤。

夏普(Sharp)機器人型手機RoBoHoN因為具聊天機能,以及會走路跳舞的設計,彷彿科幻小說中的人類夥伴型機器人,頗受好評,只是單價是一般高階智慧型手機的2倍以上,據朝日新聞(Asahi Shimbun)網站報導,夏普有意對外銷售其基板與技術,擴大相關商機。

RoBoHoN主要關鍵技術是基板模組與語音對話,這是夏普自2012年推出會說話掃地機器人Kokorobo以來,持續發展的智慧家電用人工智慧-Kokoro Engine,曾被用在多種家電與手機產品上且持續升級,不只能對話與回應命令,還能依照語意執行動作,如開關燈具或提供投影等。

雖然這是現在夏普家電產品的一大賣點,但目前智慧家電缺乏業界統一規格,不同廠牌的智慧家電缺乏連動能力,夏普社長戴正吳認為這是推廣業界標準規格與零組件事業的機會,因此考慮2018年起對外銷售。

至於技術外銷會否影響夏普本身業績,Wedge Infinity網站分析,RoBoHoN的賣點不只是Kokoro Engine,可以像人一樣與使用者面對面,像玩偶一樣容易攜帶以及可愛的造型動作,都是吸引眼球之處。

類似Kokorobo這種會說話的掃地機器人,目前確實已經有其他廠商模仿,如果裝上Kokoro Engine的他牌家電,確實可能對夏普的家電市場構成威脅;但RoBoHoN目前幾乎沒有仿造與抄襲者,並不是因為不受歡迎,而是確實有其技術性。

RoBoHoN13個精密馬達機械,以及利用這些馬達進行姿態控制的技術,這有傳統機械工業的工藝門檻,也有最新IT產業的技術結晶,大部分廠商缺乏這種工藝或IT技術,因此難以仿冒。

而這種新舊技術合體的高階產品,可能是日本家電業未來適合的利基市場,其技術則是建立新產業規格的重點,而開放或許能創造新的機會。

[Home]


2017/07/14 3.1.4. 擴充AI實力 Google收購印度新創公司Halli Labs [ 電子時報 申文怡]

Google宣布收購印度人工智慧(AI)新創業者Halli Labs,以借重Halli Labs開發的AI工具。

TechCrunch網站報導,Google712日宣布將買下在522日初亮相的Halli Labs。據了解,Halli Labs總部位於邦加羅爾,核心業務是打造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系統。Halli Labs創辦人Pankaj Gupta曾在Twitter負責推薦和個人化等業務。此外,Gupta也曾在已倒閉的線上民宿共享平台Stayvilla擔任科技長。

Halli Labs揭露嫁入Google的消息後,Google產品部門主管Caesar Sengupta也在自己的Twitter宣布了這項消息。此外,Google發言人Taj Meadows寄給TechCrunch的書面聲明中也指出,Google預期Halli Labs團隊加入後,將與Google的「下一個十億用戶」(Next Billion Users)團隊合作,為更多用戶推出更多產品,尤其是服務印度的廣大網友。

儘管Halli LabsGoogle的融資來源以及Halli Labs的員工人數都是未解之謎。不過基於下列原因,這項購併案仍深具意義。

首先,Halli Labs嫁入Google顯示科技大廠對於AI購併標的仍情有獨鍾。這也表示,AI領域的硬體、軟體、研究部門,都可能是科技大廠潛在的購併目標。就像Google買下DeepMind之後借重後者的技術優勢在AI領域大放異彩,預料Halli Labs的加入將讓已是箇中翹楚的Google擴充其產品線。

再者,Halli LabsGoogle合併的消息也反應AI領域的整併之風盛行。目前AI市場上出現了很多深度學習、神經網路、電腦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等賜領域的AI新創公司。儘管如Element.ai等新創業者便有潛力發展成雄踞一方的科技大廠,但是在這段期間,許多科技大廠購併小型新創公司的腳步仍未停歇。除了Google之外,百度、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微軟(Microsoft)、蘋果(Apple)FacebookSanp等重量級科技大廠,也透過購併擴充自身的AI實力。

值得注意的是,繼三星電子宣布收購希臘AI新創公司Innoetics後,Google也合併了來自印度的Halli Labs,顯示AI創新不只在矽谷成長茁壯,也在全球遍地開花。

[Home]


2017/07/14 3.1.5. 日本2021年度IoT市場規模可望達1.38兆日圓 為去年度的2.5 [ 電子時報 范仁志]

日本2021會計年度物聯網市場規模可望成長為2016年度的2.5倍。

物聯網(IoT)商機逐漸興起,但其規模與成長性仍為課題,日刊工業新聞轉引日本市調機構富士Chimera總研(Fuji Chimera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報告,日本的大數據與物聯網市場,在2021會計年度(2021/4~2022/3)規模將達1.38兆日圓(123億美元),是2016會計年度的2.5倍。

而物聯網相關事業類型,橫跨基礎的系統建構與零組件事業,到軟體平台架設,以及應用程式與高階應用服務等領域,在20162021會計年度中,比例最高的是系統建構,2021會計年度將達5,800億日圓,佔當年度物聯網相關事業比例的42%,約為2016會計年度的2.4倍。

雖然有線與無線網路系統已逐漸普及,但偏鄉地區的農業或基礎設施的物聯網應用,仍需建設長距離低功耗物聯網相關系統,而且若干人口密集區的物聯網應用,也不需要高速無線網路,因此物聯網相關商機,日本市場在短期內仍以硬體系統建設與架構為主。

進行物聯網基礎建設同時,相關網路設施與零組件事業自然也有商機,因此網路相關零組件領域的事業規模,在2021會計年度估計有2,011億日圓,佔當年度物聯網相關事業比例的14.6%,約為2016會計年度的3.3倍。

同樣的,因為物聯網事業在日本仍以系統建構為主,加上個資法影響大數據應用,日本相關業界仍在摸索如何修正個資法,以及在個資法範疇下如何推動相關應用服務,所以物聯網的高階應用或軟體市場,預估在2021年以前,不管市場規模還是成長率,都不如軟體平台建構。

現在日立製作所(Hitachi)為首的日本電機廠、工具機廠、與IT廠等業者,正在推動共通性工業物聯網(IIoT)平台建置,瑞薩電子(Renesas Electronics)也在推動車聯網的汽車物聯網領域軟體平台,而其他領域的物聯網平台商機,則仍待開拓。

而在系統建構與事業模式摸索的同時,由於2017年發生大規模駭客攻擊事件,如何強化物聯網體系的資安防禦問題也浮上檯面,在新的大數據與物聯網高階服務應用出現之際,資安相關市場亦為值得重視的領域。

[Home]


2017/07/14 3.1.6. AI領域人才需求三年內成長8倍 大陸吸引磁力漸強 [ 電子時報 徐靜初]

大陸AI技術應用人才分布廣泛,特別是在機器人、圖像識別、精準行銷和自動駕駛等領域。

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全球科技發展的下一個變革的轉捩點,而AI技術人才,則是主導這一變革的核心力量。華人AI力量崛起,海外人才助力大陸人工智慧急起直追之勢。

近日全球社交平臺LinkedIn發布首份《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報告指出,AI領域其實早已擁有深厚技術積澱,全球AI領域擁有十年以上從業經驗的人才佔比高達65.4%

同時,AI領域的華人技術力量也不容小覷—全球華人AI人才數量達14萬,而美國的華人AI人才數量是大陸當前AI人才總數的1.4倍。這一潛力巨大的技術人才群體,或將成為未來大陸人工智慧技術突破的一股關鍵力量。

LinkedIn報告顯示,2017年第1季基於平臺的全球AI領域技術人才數量超過190萬,其中美國相關人才總數超過85萬,高居榜首,而大陸的相關人才總數也超過5萬人,位居全球第七。

從全球範圍來看,全球AI人才普遍資深,具有十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才佔比高達65.4%,而美國的十年以上AI從業人員比例更達到全球最高的71.5%

伴隨此一趨勢成長的,是全球AI領域人才需求激增。過去三年間,發布的AI職位數量從2014年的5萬飆升至2016年的44萬,增長近8倍。具體到細分領域,尤其是演算法、機器學習、GPU、智慧晶片等方面需求最旺盛,呈現顯著的人才缺口。

人才需求激增使科技公司漸漸將目光瞄準各大高校AI領域的頂尖學術人才。越來越多的大陸企業在挖掘AI人才方面不惜重金。如果企業能加強並推動與高校、研究所間的人才培養和研發項目合作,將有助於人工智慧領域的資源互補和人盡其才。

資料顯示,大陸近7AI人才進駐北京、上海;而美國AI人才則星羅棋佈,除舊金山灣區(17.2%)和紐約(14.3%),波士頓、華盛頓、西雅圖、芝加哥地區也彙聚眾多AI人才。

人才結構方面,大陸資深AI人才數量與美國差距顯著,十年以上從業者僅佔38.7%,遠低於美國的71.5%。從數量上來看,則約為美國的30分之1;在中美AI人才的學歷對比方面,大陸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人才佔比明顯更高一籌,以62.1%領先於美國的56.5%

此外,在不同細分領域的分佈:美國的AI基礎層人才佔比超7成,集中度很高,而大陸在AI技術層和應用層的人才分布則更為廣泛,特別是在機器人、圖像識別、精準行銷和自動駕駛等領域。

報告顯示,華人AI領域的影響力已經不容忽視:全球近14萬華人AI人才已佔到全球AI人才總量的6.5%。然而與此同時,海外華人依然難以突破職場天花板—海外華人僅有10.7%位至總監及以上職位,而美國人中總監及以上級別人才佔比為20.6%

另一方面,海外AI華人的回流趨勢漸強:從2013~2016年,畢業歸國的AI人才平均年增長率約為14%,而有海外工作背景的歸國AI人才平均年增長率約為10%。其中,美國是這些海歸人才的第一大來源國,佔比超過4成。

當有能力、有激情的華人AI人才回國後,也會進一步吸引AI人才,使大陸在人工智慧上的發展更進一步。

[Home]


2017/07/14 3.1.7. 戴爾推出全新SC5020儲存陣列 [ 電子時報 陳毅斌]

戴爾發布全新SC5020儲存陣列,為中階混合型儲存解決方案,專為區塊型工作負載而設計。全新SC5020採用現代化架構,可將資料中心最佳化以達到經濟效益,自動為客戶節省儲存成本,並提供固態硬碟、硬碟或混合式轉換的效能。

隨著企業想藉由數位轉型推動商業創新的同時,儲存架構也必須隨之轉型,以因應各種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的急速成長,並維持關鍵商業應用的效能與穩定性,因此,儲存設備如何支援業務各種新興需求,也成為當下企業儲存的關鍵任務。

戴爾SC儲存陣列系列一直致力於打造業界領先的、具有高度客戶價值和成本效益的儲存產品,並以先進的創新效能讓客戶足以因應激增的工作負載。

戴爾全新發布的SC5020是一款具備更強大的效能與擴充性之中階儲存產品。透過搭載兩個8核心Intel處理器、4倍速率以上記憶體與12Gb SAS後端,SC5020的容量最多提升2倍、頻寬提升高達3倍、IOPs最多可提高45%

此外,SC5020採用全新的3U「多合一」機箱,包括30個磁碟機托架,加上可熱交換的雙控制器,在一個體積小巧的裝置中即可提供高達460TB的原始容量;更可使用各種不同的擴充機櫃將每個陣列的容量擴展到高達2PB

SC5020最具吸引力的優勢是其擁有較低的混合儲存成本以及靈活的快閃記憶體架構。客戶可充分利用創新的Storage Center作業系統(SCOS)設計來建置混合型儲存解決方案,享有結合SSD的效能與更具成本效益的7200 rpm HDD所帶來的優勢。

SC5020儲存陣列可充分滿足現今暴增的工作負載

SC系列Data Progression會依據實際使用狀況及應用程式效能需求,動態調整多個磁碟機層級並管理RAID層級,以獲得最佳效能與成本效益。

根據預設,所有新資料會以RAID 10效能層級寫入速度最快的第1層磁碟機,接著轉移至較為經濟實惠的RAID 5/6(在相同磁碟機中)以供後續讀取。隨著存放時間越久,資料就會一直往成本較低的儲存裝置存放,直到資料再度使用為止。存放在不同位置的所有資料都能適時滿足各種需要,完美實現高IOPS並節省成本。

SC5020更配備了智慧重復資料刪除和自動化壓縮功能,會動態套用至子LUN層級,以將效能最佳化,並降低整個資料生命週期的容量需求。與Data Progression完全整合下,SC資料減量技術可為固態硬碟、硬碟或兩者的混合式系統節省費用。

此外,透過遠端安裝選項,採用SC5020的客戶可確保專案順利推動,進一步降低部署成本。簡化的永久軟體許可亦幫助客戶大幅減少升級和增加成本所帶來的困擾。除了建置成本與生命週期成本外,客戶需要的進階與整合工具SC5020也都一應俱全,以確保客戶的陣列能隨著業務成長,持續提供價值。

全新SC5020的推出強化了戴爾儲存的中階產品組合,並再次證明戴爾SC系列對中階儲存創新的承諾。戴爾儲存SC系列一直被譽為自我最佳化型的智慧企業儲存,具備專為支援業務擴展而設計的企業級效能,可為當今要求最苛刻的資料中心環境提供豐富的功能和持久的經濟價值。

[Home]


2017/07/14 3.1.8. 英特爾推出Purley伺服器平台 [ 工商時報 涂志豪]

英特爾正式發表Intel Xeon可擴充系列處理器(Scalable Processors),為現在持續演進的資料中心與網路基礎架構所量身設計,提供業界最高的能源效益與系統層級效能,效能比上一代平均高出1.65倍。在人工智慧不斷增加的工作負載下,Xeon可擴充處理器亦比上一代高出2.2倍的效能。

英特爾新一代Xeon可擴充系列處理器是基於Skylake-SP架構設計,以此推出的Purley伺服器平台將取代現在的BricklandGrantley平台。英特爾指出,新平台結合最多元的平台創新以及整合式效能增進技術,包括Intel AVX-512Intel MESH架構、Optane固態硬碟(SSD)、及Omni-Path Fabric光纖傳輸技術等,同時也支援現有與新興資料中心與網路工作負載,包括雲端運算、高效能運算、及人工智慧等。

英特爾發表全新一代的Xeon可擴充系列處理器,帶給企業突破性效能,協助處理各種渴求運算效能的作業,包括即時分析、虛擬化基礎架構、以及高效能運算。新產品推出代表了資料中心與網路處理器這10年來最大幅度的進展。

英特爾執行副總裁暨資料中心事業群總經理Navin Shenoy表示,資料中心與網路基礎架構正面臨大幅的轉型,以支援各種新興的使用情境,包括精準醫學、人工智慧、以及為5G預作鋪路的靈活網路服務。Intel Xeon可擴充處理器代表了資料中心10年來最大幅度的進展。

英特爾宣布的全面供貨訊息是延續英特爾最大規模的資料中心初期出貨計畫,超過50萬顆Intel Xeon可擴充處理器已出貨給業界領先企業、高效能運算、雲端與通訊伺服器供應商等客戶。客戶們將因與前代技術相比、平均提升1.65倍的效能而得利。Intel Xeon可擴充處理器創下58項世界紀錄且紀錄持續更新中,提供領先業界的效能給最廣泛的工作負載範疇。

此外,Intel Xeon可擴充處理器還為企業提供最多元的平台功能創新,在各項關鍵工作負載上帶來大幅的效能增進。以當紅的人工智慧運算為例,除了提供比上一代高2.2倍的深度學習訓練與推理之外,在針對AI服務進行軟體最佳化之後,執行深度學習時的效能較3年前出廠的未最佳化伺服器系統相比提升113倍。

發布英特爾Purley平台BIOS 系微拿下華為、浪潮大單

英特爾發布全新Xeon可擴充系列處理器及Purley伺服器平台,BIOS韌體大廠系微(6231)亦針對英特爾Xeon Gold 6000Xeon Platinum 8000等高階伺服器處理器,推出量身打造的BIOS及系統管理軟體方案。系微支援最先進韌體運算技術(UEFIInsydeH2O BIOSSupervyse系統管理解決方案,已於英特爾新世代伺服器平台上完成驗證及最佳化,並拿下華為及浪潮大單。

系微今年在筆電及伺服器市場持續攻城掠地,InsydeH2O BIOS已順利打進宏碁及惠普供應鏈,今年再順利打進戴爾產品線,在全球筆電BIOS市場滲透率已突破5成。在BIOS出貨進入旺季情況下,系微6月合併營收月增27.6%達7,219萬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5.2%,第二季合併營收約1.90億元,與第一季約略持平。累計今年上半年營收3.8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1.3%。

系微InsydeH2O BIOS下半年也順利搶進英特爾新一代Purley伺服器平台。系微表示,InsydeH2O UEFI BIOSSupervyse系統管理解決方案不僅為新伺服器設計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援,更為英特爾近日宣布的新一代Purley伺服器平台增添產品特色。

除了持續地協助客戶完成伺服器關鍵性的產品設計需求外,InsydeH2O更在相關特殊功能上提供易被採用的解決方案。於產品開發中,BIOS開發人員可藉由這一套專門為BIOS開發所量身製作的開發工具以便完成上述特殊功能。Supervyse系統管理家族產品不但能提供頻外遠端平台管理,更可支援廣泛業界標準的伺服器管理規範並能針對企業級用戶,資料中心,通信和存儲伺服器提供更全面性的安全防護機制。

系微表示,許多客戶也藉由這些解決方案,搭配英特爾提供的伺服器硬體來研發及部署他們自己所需的多元化功能、企業級及資料中心伺服器的設計,其中包括大陸華為及浪潮等。

浪潮副總裁胡雷鈞表示,系微於英特爾新一代Purley 平台上所提供的技術支援,這對浪潮在最新伺服器產品開發上的技術挑戰是至關重要。

[Home]


2017/07/14 3.2.1. 寵物攝影機廠 打進國際 [ 經濟日報 彭慧明、尹慧中]

台灣新創公司Tomofun推出的Furbo狗狗攝影機「智慧狗保母」在國際市場打響名號。在全球電商龍頭亞馬遜「超級會員日」(Amazon Prime Day)成為第一波的直播精選商品,開賣第一天上午,六小時內在部分國家創下平均一小時1,000台紀錄,711日單日業績更是去年同期500倍。

Tomofun也順利打進歐洲市場,業者站穩腳步後,今年將擴大招募AI、行銷等人才。

Tomofun創辦人張友辰的父母是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陳怡蓁,他看著父母創業發展,也想走創業路,大學進入美國波士頓有名的「創業學院」Babson College就讀。但他創業之路一開始並不順利,2011年創立公司後,推出的社群產品以失敗收場,他檢討「沒想到客戶,只想到產品」是失敗主因;後來發現很多人養寵物,決定以科技結合寵物的商機,經過數百場客戶體驗會才推出「狗狗攝影機」,可與狗對話、遠端遙控拋擲食物跟狗玩耍,產品一炮而紅。

亞馬遜超級會員日是從2015年開辦的活動,第一年就打破傳統「黑色星期五」購物日的記錄。

宏碁新品 攻毛小孩商機

看準毛小孩商機,宏碁集團透過投資新創公司波寶創新科技(PAWBO)積極卡位,近期陸續推出寵物智慧釦等寵物新品,隨時記錄分析毛孩健康指數,並結合App尋寶遊戲,藉此鼓勵飼主多帶毛小孩出門、多運動保持健康,可與寵物一起找到不一樣的樂趣。

宏碁發言管道昨(13)日強調,投資新創能協助宏碁找出下一個高成長的市場。據了解,波寶網站也更新系列寵物商品,包含貓耳智慧燈、逗貓棒、寵物轉轉樂等系列智慧裝置,搶攻毛小孩商機。波寶創新科技是2016年成為宏碁子公司,團隊是由七隻狗、11隻貓加上一群寵愛毛小孩的人組成,主張以寵物與主人雙向樂趣與關懷為產品核心重點。

[Home]


2017/07/14 3.2.1.1. 微軟、蘋果對決MR新戰場 專利布局現端倪 兩強較勁將加速MR技術及應用發展 [ 經濟日報 陳端武]

微軟在MR領域進行全方位布局。

扮演產業明日之星的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MR) ,不僅微軟(Microsoft)Magic LeapAtheerDaqriMETAOsterhout Design等業者紛紛投入相關產品及應用開發,蘋果(Apple)亦宣布未來iPhoneiPad將具備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功能,使得MR應用市場醞釀全面起飛,近期微軟、蘋果布局MR動作連連,業界預期未來全球MR市場將呈現微軟、蘋果兩強對決局面。

MR係結合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AR所發展出來的新概念,目前主要應用在航太國防、娛樂與遊戲、健康照顧、汽車,以及零售與電子商務等應用,北美地區為全球最主要的MR市場。微軟率先發表HoloLens,在MR發展上一度大幅領先蘋果,不僅將HoloLens視為下一個重要產品,近期更申請多項專利。

不過,隨著蘋果宣布iPhoneiPad將從秋天起具備AR功能,蘋果軟體副總裁Craig Federighi更直指其擁有全球最大AR平台,這恐讓微軟獨霸全球MR市場的夢想破滅。儘管蘋果不會在2017年推出AR頭盔,但iOS 11將具備AR功能,由於近9成用戶會在1年內升級到最新iOS,屆時蘋果有機會成為AR領域的領導者。

面對MR新技術及應用,現階段仍無法斷定誰會是贏家,但從蘋果迄今取得的AR專利,業界判斷蘋果將從多方面布局AR領域,包括將AR整合到室內導航地圖、家具擺設App、在iOS裝置鏡頭上添加AR功能、透過AR頭盔在Macs上增加特殊AR顯示功能等。

蘋果在6月下旬收購眼球追蹤技術公司SensoMotoric Instruments,其注視控制(Gaze control)技術將可應用在MR頭盔和各種AR顯示裝置中。

至於微軟最近申請的MR專利,亦顯示其正在進行全方位布局,近期微軟浮出檯面的MR相關專利,包括能感測到手寫筆或用戶手指與虛擬物體的相對位置,判斷用戶是否已摸到虛擬物體,系統並能用觸覺回饋讓用戶知道已摸到該物體。

微軟亦取得注視控制相關專利,透過行動裝置4個角落的鏡頭,建立用戶頭部和雙眼的平面圖,可精確測量用戶凝視方向。微軟申請的另一項專利,係在配備記憶體的裝置中,透過感測器記錄用戶操作控制系統時的手部動作數據,該裝置追蹤器可從感測器取得的數據,計算出用戶手部3D模型的姿勢參數,並儲存在裝置中。

此外,微軟也取得3D虛擬觸覺人機介面系統及方法的相關專利,此專利應用於3D虛擬觸控人機介面系統,會在互動式體積場(Volumetric field)投射影像,當用戶物體出現在互動式體積場中,該3D虛擬觸控人機介面系統就能偵測到。

微軟這些MR3D應用介面相關專利,都是在6月才浮出檯面,事實上,微軟與蘋果分別從不同角度看待MR,考慮的硬體包括頭戴裝置、電視、PC、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和手機等。目前微軟MR產品已獲得波音(Boeing)公司應用於工業用途,並藉由太陽馬戲團(Cirque de Soleil)進入娛樂領域。

微軟、蘋果即將在MR市場全面對決,蘋果可望維持在行動裝置上的優勢,至於微軟硬體團隊將面對一場硬仗,業界預期在蘋果、微軟激烈競爭下,將加快MR技術及應用發展腳步。

[Home]


2017/07/14 3.2.2.1. 大立光Q2財報淡 下半年反彈 [ 經濟日報 劉芳妙、簡威瑟]

股王大立光昨(13)日公布第2季稅後純益47.14億元,季減3.5%,每股純益35.14元。其中第2季因良率不佳,毛利率下滑至66.49%,季減4.45個百分點,為四季來低點,不如預期。

大立光昨天召開法說會,公布上季營運成果,累計今年上半年稅後純益95.98億元,年增31%,每股純益71.56元,賺逾七個股本。對於本季營運,執行長林恩平明確表示,「7月優於6月,8月優於7月。」

市場解讀,相較於上半年45月間兩次修正展望,隨著時序進入傳統旺季,iPhone 8即將推出,大立光的訂單能見度高,本季起產能將全力為蘋果備戰,下半年營運可望一路旺到第4季。

相較於首季新台幣升值,大立光苦吞11.4億元匯損,上季因新台幣走貶,匯兌收益2億元,惟因未分配盈餘課稅10%,費用達11億元。

針對上季毛利率下滑,林恩平表示,主要因有新產品出貨,良率不佳,加上匯率等變數,致毛利率不如首季。法人關切,毛利率不佳的狀況是否延續至本季,林恩平回應,本季仍有新產品進來,如果新機種較多,就比較會有這樣的狀況,毛利率仍要看最後結果。

法人也關切「新產品」(意指iPhone 8)訂單分配比重情形。林恩平表示,這都要看客戶怎麼分配,原則上會依據你是否達到他要求的規格,以及是否有大量製造的能力。

大立光是全球手機鏡頭霸主,通吃蘋果及非蘋陣營,因應雙鏡頭需求升溫,擴大產能規模,提升競爭力,斥資逾200億元的台中新廠預計本季底慢慢引進設備,第4季量產。林恩平表示,產能規模仍依客戶訂單狀況擴產。

除了後置雙鏡頭之外,iPhone 8前置鏡頭也將搭載3D感測鏡頭,鏡頭規格升級、需求增加,市場看好大立光下半年營運。林恩平表示,目前七片塑膠鏡片(7P)設計已送樣,何時導入,仍要視客戶需求,光圈變大也是手機鏡頭升級的趨勢。隨光圈變大,採用7P設計的解決方案優於6P,解析度也較佳。

法人:利空訊息 恐釀賣壓

股王大立光昨(13)日舉行法說會,第2季每股純益35.14元,與市場預期相當,但是毛利率意外下滑4.4個百分點、至66.4%,讓法人出現疑慮。外資圈人士說,大立光先前吸引押寶資金、7月以來大漲約一成,現在毛利率衰退難免觸動獲利了結的賣壓。

外資券商主管分析雙王法說會提供的資訊指出,雙王法說同遇亂流,短線對台股氣氛,勢必造成影響,研判電子類股今(14)日氣氛會轉趨保守;當下需要密切觀察的,就是當股價回檔時,下檔承接力道會有多強。

不過分析師也表示,由於「果粉」數量龐大,對蘋果iPhone 8帶來剛性需求,就算產品遞延,需求也不會因此消失,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第1季,大立光營運可望更上層樓。因此,外資圈不改對大立光樂觀預期,多認為逢低是買進的機會。

至於大立光上季毛利衰退的原因,分析師說,主因是中國智慧機品牌旗艦機的鏡頭,生產難度較高,導致大立光良率較差,接下來,良率可望隨新品量產提升。

摩根大通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張恆認為,大立光短線將導致股價承壓,估計接下來股價會呈現區間震盪;他建議旗下客戶思考:當蘋果新iPhone超級循環過後,什麼領域能提供大立光2018~2019年的成長動能。

陸廠規格怪 打亂大立光生產

大立光上季毛利率意外下滑,成為昨(13)日法說會的焦點。據了解,上半年中國手機市場調整,變化太快,大立光生產排程不順暢,加上三大手機廠華為、OPPOVivo的新機規格愈開愈怪,薄形化又要求大光圈,生產難度升高,讓大立光良率受阻。

除了技術優勢外,良率是大立光稱冠同業的一大關鍵,上季毛利率寫下四季新低,也讓法人關切下半年毛利率走勢。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不評論毛利率趨勢,但他坦言,上半年部分客戶的訂單一下要,一下又不要,這確實讓生產排程不順暢,成為影響良率因素之一。

據了解,中國手機市場去年底因庫存過高,年初面臨調整壓力,結果調整過頭,第2季開始追貨,難免會有重覆下單情形,導致大立光上半年一個月修正兩次展望。

大立光45 日公布3月營收時,基於客戶調整及新舊產品交替的理由,原預期4月不會比3月好;八天後的法說會上,林恩平再調升4月展望,並預期5月不會比4月差;隨後55日公布4月營收時,再度下修5月營收,估計與4月相當,一個月修正兩次展望。

 

[Home]


2017/07/14 3.2.2.2. iPhone 8 難產?超級換機潮生變 [ 經濟日報 湯淑君、尹慧中]

財經新聞網站MarketWatch報導,蘋果公司據說在生產下一代iPhone時,遭遇問題,可能削弱分析師預期今秋將湧現的換機潮「超級周期」力道,影響銷售回升。

去年iPhone銷售量首度出現下滑,蘋果期待今年推出的新手機能帶動銷售重返成長。但多位分析師指出,蘋果在新手機指紋感應器方面碰到問題,可能延遲出貨。若是如此,蘋果面臨兩種情況,一是延後推出,這將影響第4季財報;二是按時出貨但放棄指紋感應器,這可能影響銷售。

市場普遍預期,蘋果9月將推出三款新iPhone,包含配備OLED螢幕和3D感應功能的高價機款。外界盛傳,蘋果可能把這款新iPhone的「Touch ID」功能從原本內建於Home鍵,改為隱藏在螢幕底下。

KeyBanc資本市場分析師哈格瑞夫說,新iPhone的生產問題據說出在此處。他說,蘋果發現透過玻璃執行的「效能差」。若問題未能在8月前解決,可能須放棄指紋感應技術,改採臉部辨識,但這並非理想解決之道。

哈格瑞夫說:「這可能辦得到,但我們不認為是好辦法,因會產生可用性風險,初期可能須在缺乏Apple Pay認證下出貨,兩種情況都可能傷害銷售量和銷售組合。」他認為,持續與第三方工程師合作改良指紋感應器,可能傷害蘋果毛利率。

蘋果不甩新機謠言…供應鏈忙翻

蘋果遭美國媒體爆料下世代新機因軟體問題恐將延後量產,蘋果方面並未對外說明。遭到市場點名的蘋果供應商鴻海、台郡、臻鼎-KY皆不評論單一客戶訊息。不過,業界表示,目前並未接獲延後生產的通知,仍看好營運逐季升溫。

業界人士分別指出,目前供應鏈並未接獲延後生產的指示,而且非蘋手機在傳統新品發表旺季也開始逐步備貨,整體供需情況健康,且相當忙碌、供不應求,並未出現外傳的遞延出貨情況。

統計顯示,蘋果硬體供應鏈對於今年營運下半年成長的信心不變,主要在關鍵組件將自7月中旬開始逐步放量,8月開始展現強勁成長力道,組裝廠則將按慣例自9月中下旬營運大幅提升。

知情人士也指出,蘋果在新機開發上一向採取多種的組合測試進行,因此外傳遭到延後的OLED機種規格,實際最後定案的機種不見得相同,蘋果不見得會受到外界傳言的單一問題,或者相關軟體問題而延後量產新機。

[Home]


2017/07/14 3.2.2.3. 近年最高層!三星行動通訊總裁來台 [ 經濟日報 何佩儒]

三星行動通訊事業部總裁高東真(DJ Koh)今(14)日將首度來台,這是近年三星來台的最高層主管。據瞭解,台灣有眾多Galaxy Note系列愛用者,高東真特別在下一代旗艦機上市前,親自到台灣進一步瞭解市場需求,也顯示三星對台灣市場的重視。

高東真1984年加入三星電子,201512月出任三星電子行動通訊事業部總裁,在三星30多年期間,歷任人資、產品策劃、研發等部門,其管理風格以親民著稱,領導作風謙虛、實事求是。據瞭解,高東真此行也將拜訪客戶及合作夥伴,但台灣三星未透露相關細節。

台灣三星表示,三星非常重視台灣市場,長久以來在台灣有很多合作夥伴及手機用戶,是高東真此行前來台灣主因。

去年高東真上任不滿一年,發生Galaxy Note7事件,三星手機品牌面臨危機,高東真帶領全球行動通訊團隊突破難關,重拾消費者對三星的信任,更帶動今年推出的Galaxy S8S8+全球銷售成績亮眼,從預購期到產品上市都突破歷代紀錄。在台灣市場,S8系列預購的2萬支新機,在1.5小時內售罄,平均每秒售出近四支,成為S系列有史以來銷售速度最快的機種。

另外,高東真積極打造行動通訊的生態圈及創新服務,包括首度推出穿戴裝置Gear VR以及360度全景相機Gear 360Samsung Pay行動支付到今年3月止,已與全球超過870家銀行合作,累積交易數量達 2.4億筆,成為全球行動支付界霸主。

[Home]


2017/07/14 3.2.2.4. 小米、OppoVivo接連登台插旗 華碩、宏達電威脅大增 [ 電子時報 陳玉娟]

近期更傳出Vivo將在第4季來台,對於主力價格帶相近的華碩、宏達電威脅大增。

2013年起,大陸手機業者陸續登台插旗佔地,據調研機構統計,20175月台灣手機銷售市佔前十名中,小米與Oppo分居第六、九名,華碩、宏達電則續佔三、四名。然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傳出躍升成為全球手機品牌第五大的Vivo已計劃第4季來台,陸系手機業者在台勢力不斷擴增,擁有本土優勢的華碩、宏達電將面臨極大壓力。

面臨大陸手機市場成長動能放緩,華為、小米、聯想、中興通訊、OppoVivo等大陸本土手機業者紛加速海外布局,其中印度、東南亞、台灣與俄羅斯、巴西等成為重點區域,歐美因是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蘋果(Apple)主戰場,目前僅華為在歐洲有所表現。

事實上,台灣手機市場規模並不大,相較大陸、韓國或是歐美其他區域,台灣消費者對於擁護本土品牌態度並不顯著,除了蘋果、三星擁有死忠粉絲群外,一般平價市場較無品牌忠誠度;加上台灣文化與市場特性,對於欲展開海外布局及搶灘大陸的手機眾廠而言,台灣市場無疑是最佳的演練之處。

而大陸手機業者在台攻勢也更為強勁,在主流平價市場成功分食了宏達電、華碩版圖,手機業者認為,台灣手機市場需求已難見增長,相較大陸手機業者行銷贊助毫不手軟,已擠壓尚有些許本土優勢的宏達電及華碩生存空間。

近期小米氣勢回升,小米6、小米Max 2,以及在大陸熱銷的OPPO R11陸續在台開賣,而新一代ZenFone 4遲至8月中才會發布的華碩氣勢顯得平淡許多,接下來面臨整體性價比備受大陸消費者追捧的Vivo強勢來襲,價格帶相近的華碩、宏達電在台優勢恐逐步縮減。

華碩2016年全年僅約1,000多萬支,較20152,000萬支衰退,因此2017全年出貨約與2016年持平或下滑,內部目標設下力拚第4季單季虧轉盈。不過,ZenFone 4遲至9月才全面放量,然華碩期望ZenFone 5世代能回復至2月底MWC前後亮相、45月開賣時程,新舊機種轉換將是華碩手機事業巨大挑戰。

華碩表示,受到智慧型手機新機上市前量縮,電腦零組件成本上漲,新台幣匯率等因素,第2季為全年營運低點,因此須以非常保守角度看待獲利表現,展望下半年,受益於產業旺季及新產品上市,營運將有改善,但面對產業變化及市場競爭,獲利面仍有一定壓力。

[Home]


2017/07/14 3.2.2.5. N&B成功開發透明電極薄膜 可望加速可折疊手機商用化 [ 電子時報 陳柏蓁]

南韓金屬奈米材料業者N&B成功開發出高性能透明電極薄膜,可承受的反覆折疊次數、曲率等規格優於日本業者已商用化的產品,將有助於可折疊式(Foldable)顯示器提前邁入商用化階段。

ET News報導,N&B成功開發出曲率為1R、電阻變化約3.8%的透明電極薄膜,可承受50萬次對摺再打開,命名為「Flexionet」。曲率指對摺部分的彎曲程度,1R相當於可彎曲為半徑1mm的圓弧形,因此數字愈小愈能完美對摺。目前日本業者商業化的透明電極薄膜曲率為3R

N&B假設一般人每天開闔折疊式智慧型手機的次數約100~200次,同一支手機連續使用5年,因此讓Flexionet可承受反覆折疊的次數達50萬次,高於日本業者已商用化的產品10萬次。

N&B利用光燒結(Photonic Sintering)技術將銀奈米線結合在Flexionet之中,藉由銀奈米線的特性降低表面電阻,同時提高薄膜被折疊時的穩定性。業界認為透明電極薄膜的電阻必須為正負10%內才能做為商品,Flexionet的電阻值在3~4%之間,成功克服電阻與產品透明度難兼顧的問題。

N&B負責人金相昊(音譯)表示,Flexionet薄膜技術已相當穩定,產品可用在觸控薄膜、OLEDLCD電極薄膜等各種用途,立刻將用於量產也不會有任何問題。利用塑膠薄膜連續生產的捲對捲(R2R)製程,一年可生產約300萬平方公尺,目前正與5家南韓薄膜業者商討產品最終量產事宜。

N&B是成立於201011月的新創企業,創辦人為南韓公州大學校(Kongju National University)化學系教授金相昊。Flexionet薄膜為N&B參與南韓政府「奈米技術應用支援2020計畫」(Nano-convergence 2020 Program)獲得補助研發出的成果。

金相昊表示,南韓業界在材料領域對日本業者的依賴程度很高,N&B成功開發Flexionet薄膜可望將這項技術回歸國產,有助於提升可撓式裝置的研發進度,同時也是奈米技術有意義的商用化成果。


N&B成功開發高性能透明電極薄膜Flexionet

[Home]


2017/07/14 3.2.2.6. 三星Galaxy Note 8 9月初上市 初期備貨900萬支 [ 電子時報 陳柏蓁]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即將推出的Galaxy Note 8智慧型手機,初期備貨量約900萬支,與因電池起火事件停產的Galaxy Note 7初期備貨量相近。2017年初三星為了讓Galaxy S8系列快速搶佔市場,曾採攻擊策略增加備貨量,雖然Note 8的備貨量不變,但三星將出貨日期提前半個月,牽制iPhone 8(暫名)的意味依舊濃厚。

據韓媒The Bell報導,三星電子Galaxy Note 8智慧型手機將在823日發表、9月初上市,9~11月的備貨量約900萬支。零組件供應商依照三星提供的預估量進行生產,接下來每月將生產供300萬支手機使用的零組件,規模大致與Note 7時期相同。

供應鏈業者表示,已收到三星通報的第3季預估量,正在進行產品生產,第3Note 8的銷售情況將影響第4季備貨量,目前產量大致與Note 7時相同。

先前Galaxy S8系列上市時,三星為了搶回因Note 7停產流失的市場,採舉攻擊策略增加產量,同樣是3個月(3~5)的銷售預估,三星準備了1,800萬支手機,比Galaxy S7系列的初期備貨量增加50%

S8421日開賣後,短短3週內銷售量達1,000萬支,成為Galaxy S系列中銷售量攀升速度最快的產品。由於三星準確的銷售預測,成功助S8擴大市場銷售,第2季無線事業部創造的營業利益達3.6兆韓元(31億美元)

除了因S8的銷售量維持穩定之外,S系列的產品獲利也比Note系列高,因此三星不急著提高Note 8備貨量。Note 8採用大螢幕搭配S Pen手寫筆,生產成本較高。

原本受到S8延後上市影響,Note 8的發表日期安排在9月初德國柏林消費性電子大展(IFA 2017)上,但業界傳出蘋果(Apple)因良率問題,iPhone 8的上市時間將延後到11月,因此三星決定讓Note 8提前發表上市,先發制人。亦即利用iPhone 8正式開賣之前的2個月時間,搶佔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

Galaxy Note 8主打的產品差異化賣點在螢幕與相機,維持S8極窄邊框大畫面螢幕設計與取消實體Home按鍵,還將搭載雙鏡頭相機。螢幕尺寸為6.32吋,為歷代Note系列之中螢幕最大的手機,具備象徵Note系列專屬的S Pen手寫筆,並搭載支援英語辨識的人工智慧(AI)語音助理Bixby

[Home]


2017/07/14 3.2.2.7. 毛利不佳 大立光每股賺35 Q2財報低於預期 Q3展望料逐月回溫 [ 蘋果日報 林韋伶]

改善良率

股王大立光(3008)昨舉行法說會公布第2季財報,其中第2季毛利跌落7成關卡來到66.4%,每股純益35.14元,皆低於市場預期。展望後續營運,執行長林恩平表示:「看起來7月比6月好、8月又比7月好。」

大立光第2季營收113.14億元,毛利率66.49%,稅後純益47.14 億元,均較首季下滑,而每股純益則為35.14元;累計上半年稅後純益95.98億元,每股純益71.56元。

大立光第2季毛利率大幅滑落到66.49%,低於第1季的70.9%,昨法說會上,法人對毛利走低提出疑問,林恩平回應:「如果新機款多,比較會有這種狀況(毛利率走低)。」但對後續毛利率的走勢,林恩平僅回答:「後續還會有新的機款出來,很難說。」其中對於舊品的良率改善狀況,林恩平則說還不滿意。

看好車用鏡頭應用

法人針對3鏡頭設計、鏡頭3D感測、鏡頭價格競爭等議題提問,希望大立光能以領頭羊角色,讓大家一窺鏡頭產業發展。但面對種種問題,省話一哥林恩平皆以要看「客戶的設計是怎樣」、「客戶開出怎樣的規格」、「競爭一直都在」等模糊方式回應,讓許多法人都快問不下去。

林恩平對車用鏡頭市場的回應相較之下稍微明確,表示看好車用鏡頭採用會愈來愈多,並指出目前東莞廠有積極在做,但量比較少,還算在布局階段,尚看不到明顯貢獻,不過已經獲認證的廠,以後可以直接生產其它產品,不需要再經過3~5年的認證期。

對於下半年新廠產能,林恩平表示設備在第3季底就會慢慢進入工廠,真的要有貢獻必須等到第4季,但產能擴張幅度則端看客戶如何拉貨。在法說會後,馬上有法人反應毛利率不如預期,下修大立光第3季營收與獲利預估,估第3季大立光營收為151億元,季增率約34%,每股純益約56.05元。

長線訂單動能無虞

不過法人也分析,看好今年三星、華為、OPPO等非蘋品牌皆計劃推出雙鏡頭機種,且蘋果iPhone 8雙鏡頭機款佔比將提升至60~70%,與2016年僅約佔新機30%相比提升不少,因此今年底雙鏡頭機款滲透率有望提升至20~25%,也就是大約3~3.8億支的水準。法人分析,大立光不管是技術或產能都領先同業,預期在高階鏡頭市佔率份額持續提升,長線訂單動能無虞,雖然短期毛利率受良率負面影響,但預期下半年隨新產品進入量產階段,良率持續轉佳。

[Home]


2017/07/14 3.2.2.8. 大立光Q2微蹲 下半年跳高 [ 工商時報 王中一、張志榮]

台股股王大立光昨(13)日舉行線上法說會並公布半年報,表現略低於市場預期。受惠於旺季逐步啟動,第2季營收季增4.7%,但因新款鏡頭的規格拉高,導致製造良率下滑,加上匯率不利因素,拖累毛利率季減4.4個百分點至66.5%,而業外還有未分配盈餘課稅侵蝕,導致單季獲利也比前季微幅下滑,呈現毛利率和獲利「雙降」,EPS35.14元。

但展望第3季,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則持樂觀看法,明白表示「7月優於6月,8月也會比7月好」,主要是除了蘋果iPhone8訂單之外,大陸品牌也有大量新手機問世,且雙鏡頭機種的比重飆高。而大立光到了第4季之後,還有新廠啟用投產的效應,屆時營收將有更明顯的跳升。

大立光自公布6月營收後,股價如脫韁野馬,一口氣由4,815元拉高到昨日早盤5,450元,近4個交易日更是天天改寫新高。然而,該股在昨日早盤創高之後,開始出現獲利了結賣壓,終場反而下跌95元,收5,335元。法人評估,大立光第2季毛利率跌幅過大,單季獲利不增反減,恐對今日股價造成壓力。

iPhone8鏡頭從第2季起小量拉貨,加上大陸品牌手機業者在清完庫存後,也趕在iPhone8推出前的「空窗期」密集推新機,都帶動大立光第2季營運走揚,單季營收113.13億元,季增4.68%、年增13%;累計上半年營收221.2億元,也比去年同期成長21%。

新款鏡頭的規格拉高,雖有助於拉高單價(ASP),但也會導致製造良率下滑,加上新台幣維持高檔的不利因素,導致大立光的毛利率由第1季的70.9%下滑至66.5%、季減4.4個百分點。儘管此一數字對製造業來說已是優異的成績,但顯然不太能滿足市場的期待。

在業外方面,大立光雖少了第1季達11.4億元的匯損,但第2季來自未分配盈餘課稅金額達11億元,剛好抵銷。若以稅前盈餘來看,第2季為68.92億元,仍優於第1季的57.22億元,但第2季稅後純益47.14億元,則比前一季的48.84億元少1,700萬元,單季EPS35.14元。累計上半年EPS71.56元,大幅超越去年同期的54.52元。

至於玉晶光、日本康達智等同業競爭,是否影響iPhone8訂單的分配?林恩平則罕見透露:「客戶訂單分配會先看產品是否足夠,然後評估可否大量生產,之後還看價格等。」這也意味著大立光將於第4季投產的新廠,是拉開與對手差距、搶食絕大多數訂單的最大憑藉。

「大立光Q2財報瑕不掩瑜」 外資:長多不變 可逢低買進

針對大立光在法說會中釋出第2季毛利率低於外資圈預期,以及新產能開出時間點第4季、較原先預期的第3季慢等訊息,外資法人昨(13)日認為瑕不掩瑜、不會影響長線多頭基調,即便短線股價會有修正壓力,還是建議國際機構投資人逢低買進。

元大投顧科技產業分析師蒲得宇指出,儘管大立光第2季每股獲利35.1元與外資圈預估平均值差不多,但國際機構投資人較關為切的毛利率66.5%,則是較外資圈所預估的平均值低了約5個百分點,公司高層表示主要是受到新產品良率較低的影響。

至於第3季營運展望,歐系外資券商主管認為,「8月優於7月、7月優於6月」的說法並沒有意外,但外資圈最關切的新產能開出時間由第3季(季底開始小幅貢獻)延後至第4季,也會被視為利空消息。

蒲得宇表示,儘管大立光第2季毛利率受到新產品良率較低影響、表現不如預期,且情況還是會延續到第3季,但考量到蘋果iPhone8鏡頭模組所帶來的單月價值將高於預期,預估第3季毛利率可望重回70%水準,並帶動每股獲利上看60.8元的高水準。

港商野村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李佳伶認為,大立光短線股價也許會因毛利率表現不如預期而回檔修正,但這並非結構性問題,因為接下來鏡片數由5P增加到6P,以及照相鏡頭規格拉高(如光圈較大)等產業趨勢演變,將會進一步拉高製造門檻。

[Home]


2017/07/14 3.2.2.9. Google第二代Pixel 將導入宏達電壓力感應邊框 [ 工商時報 吳筱雯]

Google自有品牌高階智慧型手機Pixel系列第二代將在今年第四季亮相,不過新品相關訊息已經陸續浮上檯面,根據外電報導,第二代Pixel XL將導入宏達電為了旗艦機種U11所開發的壓力感應邊框,螢幕尺寸也趕流行改為189,但主相機則沒有搭上雙鏡頭的列車。

Google去年推出Pixel系列後,正好碰上蘋果iPhone 7創新有限、三星Galaxy Note 8爆炸,帶動Pixel系列的市場反應優於預期,但是Google當初只有規劃200萬支左右的產量,後續很難向三星追加更多OLED面板訂單,也讓第一代Pixel系列出貨量無法再上層樓。

Google似乎已經記取教訓,根據外電報導,第二代Pixel將改採LG所生產的OLED面板,不過也因為LGOLED曲面螢幕產量不多,第二代Pixel螢幕仍維持2.5D的外觀,沒有特意去趕曲面外觀的流行,而在螢幕比例上,則趕上189的旗艦機最新流行,機身並因此而顯得比第一代瘦長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外電也指出第二代Pixel XL將搭配壓力感應邊框,可以透過壓力啟動部分APP或功能。壓力感應邊框正是宏達電U11的重點功能之一,加上業界人士也指出,當初Google已與宏達電簽訂兩年代工合約、橫跨兩代Pixel產品,這也代表,外界盛傳Pixel XL改由LG代工的說法,可能不甚正確。

而即使雙鏡頭席捲高階智慧型手機,連預計在第三季亮相的三星Galaxy Note 8也不能免俗的擁抱雙鏡頭,但是或許因為Google對自家相機軟體能力有信心,第二代Pixel主相機仍將維持單鏡頭設計,另外,第一代Pixel系列因為不防水而飽受批評,第二代是否增加防水功能還有待觀察。

[Home]


2017/07/14 3.3.1. 鴻海傳奇 郭董登日媒封面 [ 經濟日報 林奕榮、葉亭均、尹慧中、林宸誼]

最新一期《日經亞洲評論》以「鴻海帝國」為題,並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為封面人物,深入報導鴻海和蘋果合作下所建立的組裝霸業,點出鴻海繼併購夏普後,也有意收購東芝晶片事業,展現提升價值鏈的企圖心。

日經報導指出,鴻海已不滿足於全球最大電子代工廠的地位,還希望透過併購設法獲取關鍵零件技術,自行生產高利潤的零件,並發展自有品牌產品,以彌補核心組裝事業的微薄利潤。這個企圖心,促成鴻海去年收購生產iPhone液晶面板的夏普。

智慧手機零件中,最昂貴的是核心處理器和面板,另一個利潤較高的零件則是記憶體晶片,郭台銘因此積極爭取收購東芝晶片事業。在全球智慧手機銷售下滑之際,郭台銘很明白若繼續倚賴代工事業,利潤將持續低迷,必須開發自有品牌。然而這項目標仍面臨挑戰,去年鴻海來自蘋果的營收達1,420億美元,占鴻海總營收54%

報導也指出,鴻海對蘋果一樣重要,因為鴻海不僅是代工廠,更是事業夥伴。鴻海在2000年接到iMac組裝訂單,是雙方關係深化的重大轉捩點。蘋果的高品質標準迫使鴻海精進技術,鴻海則讓蘋果得以實踐美學理念,因為鴻海有能力利用摩擦熱讓鋁製零件無縫接軌,並利用陽極氧化技術處理金屬表面。若要稱iPhone的成功是仰賴鴻海、鴻海的成長端賴iPhone並不為過。

隨著雙方關係愈來愈緊密,蘋果與鴻海也設下防線並減少互賴關係。例如蘋果必定在加州總部打造原型機,不讓鴻海知悉產品開發秘密;決定在印度當地設廠,也選緯創而非鴻海。鴻海方面則與蘋果的競爭對手、中國品牌廠OPPO與華為拉近關係,導致市面上智慧手機有大同小異的趨勢。

這現象促使蘋果加緊自行設計晶片,提升產品的市場區隔性。鴻海則熱切要收購東芝的晶片事業,明白若無法跟上蘋果腳步,將落得只能接收低附加價值訂單。在軟銀收購安謀(為蘋果提供晶片架構的廠商)後,鴻海將藉由收購東芝取得擴張業務的新途徑。

日媒看郭董...他,深知政治人物想聽什麼

日本經濟新聞亞洲評論網站報導,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深知政治人物想聽些什麼,而與中國大陸有權有勢者建立關係,已為郭董帶來回報。

報導說,郭台銘526日在貴州省與省委書記陳敏爾在2017中國國際大數據博覽會碰面時,與陳握手寒暄說:「很高興今年又再見面。貴州省的發展真的很棒,因為充分利用最新的資訊科技,像是大數據,兼顧永續發展,與環境協調。」

陳敏爾2002年擔任浙江省省委宣傳部部長,而當時的浙江省省委副書記就是習近平,現在的中國國家主席。陳敏爾後來成為習近平的親信之一,他在2013年以貴州省長身分訪台,與郭台銘初次見面。後來郭台銘曾為出席各項活動一年赴貴州一、兩次,從未忘記帶見面禮給對方。

去年和前年,郭台銘開始在貴陽設置伺服器及智慧手機組裝廠,伺服器供應給惠普(HP)等公司,智慧手機供應給華為等業者。這些出口導向的工廠除了創造工作機會外,也協助貴州省大賺外匯。

日經評論指出,郭台銘投資貴州可謂高明之舉,得以跟一位未來有潛力攀登上權力頂峰的政治人物建立更深厚的關係。

報導說,除了陳敏爾之外,郭台銘也押寶廣東省省委書記胡春華。郭台銘31日參加廣州液晶顯示器面板廠開工動土儀式時,就與胡春華握手。胡春華被視為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人馬。

報導指出,郭台銘已與中國政治人物深耕關係,而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也隨著中國的影響力日增而水漲船高。

鴻海填息33% 帶旺鴻家軍

蘋果新機發表備受各界期待,不受市場雜音頻傳影響,概念股鴻海昨(13)日除息首日填息率逾33%,引領鴻家軍的鴻準、在港首日掛牌的鴻騰股價走高。法人看好鴻海集團母公司下半年的成長動能,將遠優於子公司。

鴻海、鴻準昨日同步除息。鴻海今年是首度全數配發現金股利,滿足多數股東對於現金股息的期待與需求,配息4.5元創下新高,昨以115.5元作收,上漲1.5元,填息率逾33%,盤中填息最高近五成。業界解讀,鴻海股價走勢反映市場看好下半年傳統旺季表現。

儘管鴻海未評論單一客戶訊息,但市場預估,依據往年慣例,鴻海下半年營運將在9月起顯著升溫,主要是受惠於蘋果下世代旗艦機種推出,帶動整體消費電子應用快速成長。

至於鴻準方面,昨日除息3.8元,終場收92.5元、上漲0.8元,除息首日填息率約21%

分析師預估,鴻海今年總體營收將較去年呈現正成長,預估在總體營收成長逾2%的基礎上,來自iPhone等產品營收占比約39%,至於在雲端與汽車電子、物聯網裝置等其他產品占比快速成長將達38%,其餘則為平板與傳統電腦裝置。

另一方面,鴻海集團旗下鴻騰精密昨日以鴻騰六零(鴻騰六零八八精密科技)在香港掛牌上市,終場以港幣3.15元,較掛牌參考價2.7元,上漲16%。市場多解讀,鴻騰精密也屬於蘋果概念股,有望搭上下半年傳統旺季表現。

鴻海昨日公告說明,海外子公司鴻騰在香港掛牌,因鴻騰發行增資新股、對於鴻騰持股比率約為78.65%,若行使超額配股權責持股比率約為76.92%。儘管鴻海並未打算出售鴻騰持股,但市場推估,鴻海長期投資持有鴻騰精密、資金成本相當低,推估帳面投資的潛在利益就達約70億元。

鴻海集團旗下鴻騰 搶進汽車工業醫療

鴻海集團旗下鴻騰精密公司昨(13)日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鴻騰首席執行官盧松青表示,未來除布局通訊連接器外,公司將轉型至AIM業務(汽車、工業及醫療)。

鴻騰新股承銷價為港幣2.7元(約新台幣10.6元),昨天收盤價港幣3.15元(約新台幣12.4元),漲幅16%,與昨天除息走勢亮麗的「鴻家軍」隔海呼應。

鴻騰共收到有效認購申請逾2.36億股,超額認購2.39倍,將可募集港幣25.39億元(約新台幣99.8億元)。

財華社援引盧松青表示,上市是一個啟程,希望公司發展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賽,透過這次上市發現有很多有意長期投資公司的股東。

對於未來發展,盧松青指出,會拓展通訊光膜組、通訊連接器及行動設備等,著重汽車、工業、醫療領域, 與母公司鴻海保持策略合作,目前來自母公司收入占比約兩成多。

鴻騰公司執行董事盧伯卿指出,因經營領域交叉少,公司目前與鴻海旗下在港的其他上市公司暫時沒有交易。

香港電台報導,盧伯卿形容鴻騰與母公司的關係是長期合作聯繫夥伴,策略上有很多交接的地方,交易上主要是憑藉公司自己的努力。

對於原材料成本上升,盧伯卿表示,電子晶片使用較多,今年第1季毛利率、收入和利潤明顯提升,這樣的轉變有助銷售結構改善。

盧伯卿指出,公司未來會全球化布局,選擇在香港上市,符合國際化發展戰略。

    

[Home]


2017/07/14 3.3.2. 李嘉誠加持 雷蛇電競將赴港IPO [ 經濟日報 林宸誼]

長和實業董事局主席李嘉誠和英特爾投資的電競企業雷蛇(Razer),計劃10月在香港進行首次公開發行(IPO),雷蛇正考慮將估值範圍定在30億至50億美元間。若消息屬實,這次IPO將成為多年來香港最大規模科技公司上市案例。

香港文匯報、財華社報導,知情人士表示,雷蛇將募資6億美元,預計公司市值在30億至50億美元間,但最終集資規模及整體價值,要看市場條件而定。

李嘉誠今年5月,透過私人投資旗艦維港投資對 Razer 投資逾5,000萬美元,雷蛇更與和記電訊旗下「3香港」達成全球聯盟,並於6月在銅鑼灣開設全球第六間門市。

除了維港投資和英特爾投資雷蛇外,雷蛇投資者還包括鴻海科技集團、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控股、風投基金 IDG-Accel China Capital 等。

科技博客TechCrunch報導,雷蛇在630日向港交所遞交345IPO申請文件中,表示希望透過IPO籌集超過6億美元(約新台幣183.3億元)的資金,以獲得增長機會。

雷蛇主要透過銷售遊戲週邊設備和筆記型電腦業務賺錢,其中銷售遊戲週邊設備占到公司總營收的76.2%

另一個收入來源,是向遊戲開發銷售接近2,000美元的高配置筆記型電腦,同時提供一系列軟體服務。

雷蛇的軟體服務已吸引3500萬註冊用戶,最近還推出虛擬貨幣,要從忠實遊戲愛好者中,獲得更多收入。

雷蛇未來準備進入新的領域。根據公開說明書顯示,今年初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智慧手機初創公司NextBitNextBit曾推出雲端儲存智慧手機Robin,雷蛇證實,該公司計畫在2017年底或者在2018年初推出第一款行動設備。

[Home]


2017/07/14 3.3.3. 友達群創Q3 Q4有壓 [ 經濟日報 李珣瑛]

面板業研調機構集邦科技旗下WitsView,發布最新大尺寸液晶面板產能調查報告指出,2017大尺寸面板產能2.18億米平方,年增達5.8%,高於預估的0.3個百分點。

WitsView預警,隨著新產能持續開出,面板今年第4季供給壓力將大於第3季。然而,本季因為是面板出貨旺季,一般預料面板雙虎友達(2409)、群創第3季營運仍然有撐。

WitsView 研究副總邱宇彬表示,今年面板報價可能呈現逐季遞減的情況,第3季電視面板所有尺寸價格都將緩跌,不過,在旺季需求下,將支撐跌幅不致於太大。

面板產業今年上半年交出淡季不淡的好成績,陸廠的新產品均按計畫投產加入搶市行列。WitsView研究副理曾姤涵表示,以月產能計算,2017年大尺寸面板總新增產能為29.5萬片大板玻璃。上半年產能已從每月8.5 萬片提升至10萬片;但下半年仍有逾六成產能將開出,估計第3季以及第4季,分別有10.5萬片以及9萬片月產能釋出。

WitsView指出,29.5萬片總新增產能將分散到不同尺寸的電視面板,包含43吋、50吋、55吋以及65 吋等幾個主流尺寸供給都將增加,對43吋以及65吋產品的衝擊最大,恐造成這兩類利基型產品光環逐季失色。

65吋大尺寸面板價格,今年初以來漲勢凌厲,已成為韓系台系面板廠極力發展的重點尺寸產品。雖然第1季平均月出貨僅75萬片,但下半年在產能到位後,預計出貨量將攀升逾三成,站上100萬片的平均月出貨水準。隨著65吋供需結構轉變,預料下半年面板價格下修壓力將陸續浮現。

邱宇彬指出, 7 月上旬電視面板報價,32 吋下跌 1-2 美元,40-43 吋及 50 吋則下跌 2-4 美元,65 吋下跌約 3-5 美元;預期第 3 季各尺寸面板價格可能逐月緩跌,在中尺寸部分,每月跌幅約 2%,整季跌幅約 6%,大尺寸每月則有 1-2% 的跌幅,整季跌幅 3-6%

他認為,第3季進入面板旺季,在需求支撐下,價格將呈現緩跌;主要是因為在下半年新產能陸續開出,供給增加。另外,品牌廠第3季拉貨準備第4季旺季銷售,但在價格仍居高檔下,希望面板廠讓利以降低成本,面板廠在考量鞏固客戶訂單下,也做出價格上的讓步。

[Home]


2017/07/14 3.3.4. 智慧語音、全螢幕、伺服器正熱 台系IC設計卡位市場商機 [ 電子時報 趙凱期]

智慧語音助理、智慧型手機全螢幕及要求高速、省電的伺服器,將成台系IC設計搶進新藍海市場的重要關鍵。

雖然2017年下半全球行動裝置、PC及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在傳統旺季效應加持下,本來就有一定的訂單熱度可期,不過,一些新品橫空出世的亮眼銷售量,將讓成功卡到訂單商機的台系IC設計公司,可望自第3季開始,交出傲同業一等的成績單,其中,2017年出貨量不斷上調的全球智慧語音助理產品市場,及2017年下半新款智慧型手機產品必備的全螢幕設計,與持續不斷要求高速、省電的伺服器新品設計,將是台系IC設計公司搶進新興藍海產品市場的重要關鍵,其中,包括聯發科、敦泰、譜瑞及信驊在手上訂單滿滿下,可望成為優先受惠者。

聯發科在2017年上半已成功擠下德儀(TI)、邁威爾(Marvell),成為新一代亞馬遜(Amazon)Echo智慧語音助理產品的獨家晶片供應商後,配合後面跟著搶進市場的Google Home及阿里巴巴的天貓X1,甚至還有不少國內、外互聯網巨頭,也將開始跟進的新款智慧語音助理新品訂單,聯發科幾乎已算是一手獨包所有的晶片訂單,在全球智慧語音助理產品市場需求量不斷上修的今日,聯發科這一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訂單效應,已讓公司智慧語音助理晶片解決方案第3季出貨量可望一舉較第2季倍幅成長,成為聯發科第3季出貨成長幅度最大的晶片產品線。

至於2016年開始流行的新一代智慧型手機全螢幕設計趨勢,雖然2017年上半受制品牌手機業者要求更換189的螢幕設計比例,造成終端新款智慧型手機產品出貨進度明顯不如預期,不過,在上游TFTOLED面板廠陸續更改設計完成後,預期自第3季開始,全螢幕設計智慧型手機新品將大量上架的動作,已讓領先同業推出1年以上觸控驅動(IDC)單晶片解決方案的敦泰,第3季訂單能見度已明顯爆發,這不僅將讓敦泰第3季單月、單季營收往上創高的動力可期,也將讓第2季順利轉虧為盈的敦泰,第3季續享公司毛利率及獲利數字往上攀高的成長走勢。

而全球伺服器產品市場不斷穩定成長,產品功能、規格升級動作不斷的需求,讓不少新款具備高速傳輸功能,及節能省電晶片解決方案,也不斷被下游品牌客戶及代工廠欣然採納,台系IC設計公司當中,包括信驊、新唐最新的遠端控制晶片解決方案,及專注高速傳輸晶片效能的譜瑞,近期都陸續拿到客戶新訂單,可望在2017年下半陸續反應在公司業績成長表現上。面對2017年下半傳統旺季效應的加持,若有新品成功卡位到新興應用及產品商機,台系IC設計公司自然可以享有更多的營運成長動力,在智慧語音助理、全螢幕設計,及伺服器大勢已成下,聯發科、敦泰、譜瑞及信驊後續營運成長潛力,已備受產業鏈所期待。

[Home]


2017/07/14 3.3.5. 優勢不保霸主退位 英特爾在多個領域面臨嚴峻挑戰 [ 電子時報 陳明陽]

晶片製造商霸主退位,英特爾在多個領域面臨嚴峻挑戰,優勢漸失。

根據Minyanville報導,從1991年以來,英特爾(Intel)一直是半導體及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的霸主,然而近年來在多個領域都開始面臨強烈競爭,包括從個人電腦(PC)到配備先進技術的汽車,以及關鍵應用如行動裝置(Mobile Device)、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及物聯網(IoT),昔日全球電子裝置的晶片製造商龍頭,如今面臨嚴峻挑戰。

目前許多科技公司在為特殊需求發展各種行動裝置、執行AI演算法(Algorithm)的伺服器(Server),以及最新的家用(In-home) IoT裝置時,均選擇採用專門訂製的晶片。運用專屬半導體處理特定應用,以滿足專門工作的需求,便是目前進行中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也似乎將成為這個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式。

而不僅一般通用型(General All-purpose)電腦晶片的需求漸減,特定領域(Domain-specific)用途的晶片需求日增,目前許多自製小裝置(Gadget)及產品的公司,如Alphabet及亞馬遜(Amazon),均正著手進行設立自有的組織內(In-house)晶片工廠,這些均是英特爾無可迴避的挑戰。

Google最近發表了第二代張量處理器(Tensor Processing UnitTPU),專注於處理如臉部辨識(Facial Recognition)及指紋辨識(Fingerprint Recognition)等特定工作。比起一般通用型處理器,這類處理單元在AI及機器學習方面的表現更好,在擴充功能上也更有效率。而一般通用型處理器主要適用於如處理網頁瀏覽器(Web Browser)及創建複雜試算表(Spreadsheet)等一般應用。

進一步的研究及預測指出,即使未來電晶體尺寸能有重大縮減,也將不會對一般通用型處理器的效能有顯著的提升,這是英特爾面臨的另一個大挑戰。

[Home]


2017/07/14 3.3.6. 日媒:JDI仍有望一搏 或已接觸鴻海、陸廠探詢出資可能 [ 電子時報 周芷羽]

在日本官民基金產業革新機構(INCJ)積極參與東芝(Toshiba)記憶體事業出售案談判的另一方面,似乎對日本面板產業態度轉趨消極,而這樣的轉變,對日本顯示器公司(JDI)而言可能將是重生契機。

日本經濟媒體《週刊Diamond》於78日出刊的日本面板產業專題報導,以「面臨經營危機的JDI背後 鴻海夏普身影浮現」為題,描述這是一場「日本面板產業的最終決戰」。從這標題看來,《週刊Diamond》對日本面板產業尚未完全絕望。《週刊Diamond》在報導中,揭露以下四個重點:

第一、產業革新機構對於JDI的態度事實上並不如外界認為的執著。

事實上,產業革新機構已經開始檢討如何回收在JDI的投資,並要求JDI須自行解決資金問題。

根據報導,產業革新機構會長志賀俊之在20172~3月時,強行推派獲得日本經濟產業省屬意的人選東入來信博成為JDI社長之後,對於出資JDI就相當消極。該人事異動引起JDI董事高度反彈,當時的會長兼社長本間充也提出反對意見書,決心與產業革新機構對抗到底,但產業革新機構仍一意孤行,執意讓東入來這位只有在以色列液晶檢查裝置業者擔任過長時間領導者,但並無液晶面板相關經驗,只是因為和夏普(Sharp)前社長片山幹雄有密切交情的「液晶面板素人」就任JDI社長。

東入來不僅經營手腕備受質疑,東入來在確認社長內定案後,便積極在JDI內部建立地盤,以及表態一上任就會拿茂原與白山工廠做為擔保籌措資金的舉動,JDI多數高層大表不滿。於是JDI5月緊急撤回該項人事異動案,重新公告JDI社長一職仍由現任社長有賀修二續任。東入來則改任具代表權的JDI會長兼CEO,並續任原JOLED社長一職。

基本上從人事案角力過程中,就可看出產業革新機構與JDI之間已有嫌隙。必須自行尋找資金這一點,或可說是日本面板聯盟最後的出路。

第二、JDI為籌措資金,或已接觸鴻海、大陸面板廠探詢出資可能。

JDI為興建茂原廠OLED試產線,已將201612月向產業革新機構融資的750億日圓(6.6億美元)花得一分不剩,8月陷入資金嚴重短缺的可能性相當高。

JDI為籌措規模上看2,000~2,500億日圓的資金(包含買下產業革新機構持有的35%股權、可轉換公司債與次級債券(Subordinated bonds)總額約750億日圓,加上結構性改革與未來成長事業投資計畫等所需資金)JDI內部除了檢討將旗下最重要的iPhone面板供應廠茂原與白山工廠作為擔保,另一方面也接觸鴻海、京東方、天馬微電子、樂金顯示器(LGD)試探出資可能性。

在報導中還特別提及,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已和某位日本人接觸,協商提供JDI資金的可能性。或許也因此6月才會有「夏普幹部再呼籲重組日本面板聯盟」的相關消息。

第三、JDI可能是蘋果2018年款iPhone面板供應商。

日本經濟新聞77日報導蘋果(Apple) iPhone系列有意在2018年全面採用OLED面板,韓廠將會是最大贏家,而OLED研發進程至少晚三星三年的日廠面臨更大的壓力。不過該項消息尚未獲得蘋果證實。而在《週刊Diamond》報導中指出,JDI6月收到來自蘋果的消息是,2018年採用JDI研發的Full Active面板可能性變高。

已於6月進入量產的Full Active面板,不僅具備OLED面板的可撓式特質,且可呈現弧狀邊角、甚至直接在面板上開孔設置按鍵、鏡頭等。也因超窄邊框技術,可實現幾近全螢幕設計。據《週刊Diamond》報導,就是因為這種「設計感」獲得蘋果青睞。這也是JDI堅持液晶面板優先的原因,認為OLED面板可以的,液晶面板也行。

第四、夏普OLED研發落後JDI

假設JDI因為Full Active面板可望續留蘋果供應鏈之列,勢必帶動其他手機業者跟進下單,JDI就還有與韓廠一搏的機會。此外,根據《週刊Diamond》內容,鴻海技術人員曾在郭台銘6月初赴日前,報告JDIOLED試產品已具備高完成度,使得郭台銘叫來夏普面板事業的領導層斥喝一頓,追問夏普的OLED研發情況。也就是說,其實夏普的進度落後JDI。《週刊Diamond》認為,鴻海真正關注的焦點,是無限期延後成為JDI子公司的JOLED所擁有的噴墨印刷式OLED技術。

噴墨印刷式OLED技術因不須昂貴的真空裝置,在成本上較韓廠採用的蒸鍍(Evaporation)式更具優勢,而備受矚目。然而JOLED至今仍無實際成績,難以評斷該技術優劣。且最快也要到2017年下半,印刷式OLED面板才進入量產階段,然而這數量也僅是供應Sony所用,應未達到真正量產的規模。

《週刊Diamond》則認為,JOLED未來應朝技術專利授權方式存在,而非和其他面板廠拚投資硬體設備。

不過,JDI重建之路究竟是否成功,關鍵仍在於蘋果會不會如日經所報導,在2018年全面採用OLED面板。畢竟OLED趨勢已不可逆,JDI若無法在2019年開始正式量產,恐怕不僅輸給韓廠,就連與陸廠相比也毫無勝算,直接丟掉蘋果訂單。根據《週刊Diamond》推估,假設蘋果在2017年推出的3款新機之一採用OLED面板,單純以營業額推算,JDI營業額就將因此萎縮30%

而在大尺寸OLED面板方面,無疑是樂金顯示器一枝獨秀,陸廠要想趕上樂金顯示器的量產水準,恐需要一段時間。因大尺寸OLED的技術難度較中小尺寸更高。

[Home]


2017/07/14 3.3.7. 日電信大廠激戰 卻不見孫正義蹤影 [ 電子時報 范仁志]

孫正義注意力轉向軟銀願景基金,市場擔心他忽略主力電信事業。

由於眾多行動虛擬營運商(MVNO)影響力發酵,日本電信大廠KDDINTT Docomo推新的低費率方案,希望吸引客戶,但過往最常推出新低價方案的軟銀(SoftBank),迄今仍無反應。

據日本經濟新聞(Nikkei)報導,孫正義向來都把精力集中在他最關注的事業上,因此當他在乎寬頻網路時,軟銀的寬頻網路服務調整都比其他業者還快;當他關注手機與無線通訊事業時,軟銀便以率先打出破壞性低價費率與優先引進iPhone等手法,迅速提高軟銀在日本手機市場的市佔率。

但是,從物聯網(IoT)概念逐漸炒熱,以及利用美國電信大廠Sprint購併T-Mobile失敗後,孫正義的注意力就開始由手機市場移向物聯網領域,因此他在2016年購併安謀(ARM),又與沙烏地阿拉伯合作,設立1,000億美元規模的軟銀願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

據日經報導,雖然日本市場也有人從正面方向解讀,認為軟銀現在旗下有專營低價手機事業的Y-Mobile,自家不宜推出太明顯的低價方案,以免集團內部打對台;而且最近軟銀應該就會有動作,一次推出令人驚喜的新方案,現在可以靜待宣布。

相較之下,歐美市場對孫正義的稱讚,是認為他有獨特的先見之明,其下一步必定讓人驚喜,強調的是他對軟銀集團事業方向的見解,不一定限於手機相關事業,因此接下來的策略會是物聯網方案還是手機費率,無法確定。

軟銀集團專務董事藤原和彥對軟銀的下一步動作則表示,今後的策略不單只追求手機相關本業的成長,而是要包含智慧型手機、光纖網路等各類通訊相關業務及服務,推動整個電信業朝新領域發展。這說法符合孫正義的物聯網事業概念,但也暗示不一定只針對手機事業發展。

固然,物聯網會是未來10年、20年、甚至50年內的重要事業,但目前以手機為主的日本電信事業,是每年替軟銀集團帶來超過5,000億日圓(44億美元)現金流的主力事業,若軟銀不顧當下主力現金流,可能會影響長期發展。

[Home]


2017/07/14 3.3.8. 微軟組織重整:Satya Nadella藉一連串組織重整 重新啟動微軟發展 [ 電子時報 茅堍、蘇純儀]

微軟執行長Satya Nadella正透過一連串組織重整,重新啟動微軟新一波發展。目前已經達成6項重大成就。

處在Windows 8推出後飽受批評,以及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穿戴式裝置等新科技產品市場反應不佳,再加上網路搜尋、社群網站、雲端等網路服務業務均遠落後於競爭對手的情況下,接任微軟(Microsoft)執行長一職的Satya Nadella,正透過一連串組織重整,重新啟動微軟新一波發展。

產業投資分析網站TheStreet報導,雖然微軟曾為美國科技業帶來豐富資產,但在Nadella接任執行長前,各界人士普遍認為,微軟需要有全新的策略,才能與如蘋果(Apple)Google等更為靈活的對手競爭。

微軟前任執行長Steve Ballmer先前在接受華爾街日報(WSJ)專訪時也曾表示,自己會決定提前交棒的最大原因之一,是認知到無法改變由他本人協助創建的微軟企業文化。Ballmer表示,微軟需要突破既有模式,但他自己正是該模式。

Nadella20142月接任微軟執行長後,經由一連串組織重整,已透過Azure平台雲端服務將微軟重新調整為重量級IT業者,並以企業市場做為主要目標。

Nadella在接任執行長職務前,就擔任微軟雲端與企業部門執行副總裁一職,負責雲端運算平台、開發者工具、雲端運算服務等建設和運營。

固然隨著組織重整工作的進行,微軟已2度進行裁員,但Business Insider等媒體指出,微軟員工仍然對Nadella的領導與表現感到滿意。

此外,投資者也普遍對微軟新來表現感到欣慰。這些投資者認為,在Nadella領導下所建立的雲端服務已為微軟創造出未來持續成長的基礎。

TheStreet指出,Nadella擔任微軟執行長迄今約3年半的時間中,已經達成6項重大成就。

收購LinkedIn

微軟於20166月宣布以262億美元收購社群網站LinkedIn,創下該公司有史以來金額最高的收購案。

然而不像Ballmer任內主導的以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Nokia)手機業務部門,最終以資產減損79億美元方式收場。微軟於201612月初完成收購LinkedIn後,20174LinkedIn副總裁Aatif Awan於官方部落格表示,LinkedIn服務已遍及全球200多國,註冊會員數也已超過5億名,創下新里程碑。

Nadella表示,LinkedIn擁有的龐大商務與專業人士資料,會有助於微軟商務套裝軟體Dynamics 365的推展。而與LinkedIn整合的發展方式,也會是該公司專業商業軟體未來發展的長期核心策略。

此外,由於LinkedIn總部位於美國矽谷,因此對總部位於美國西雅圖的微軟而言,正可藉著LinkedIn與矽谷業者建立起良好關係。

緩解與蘋果間的緊張關係

Nadella接任微軟執行長前,微軟與蘋果已持續數十年緊張關係。然而在Nadella上任後,雙方關係開始出現和緩跡象。

如微軟於20143月宣布推出Office for iPad免費套裝軟體。蘋果iPad用戶在App Store下載安裝Office for iPad套裝軟體後,就能透過該軟體開啟WordExcelPowerPoint等檔案。

如果使用者為Office 365訂戶的話,還可以在iPad裝置上透過該軟體對Word等檔案進行編輯。

此外,Office 365副總裁Kirk Koenigsbauer還曾親自在蘋果WWDC 2015開發者大會展示Office在新款iPad Pro裝置上的應用。

Nadella也曾在2015SaleforceDreamforce大會上,以iPhone手機來示範Outlook的應用。Nadella並表示,安裝微軟軟體和應用程式(App)iPhone手機,應該被稱為「iPhone Pro」手機。

雖然微軟與蘋果兩家業者仍然處在相互競爭的狀態中,但Nadella已展現出雙方的競爭可以是「文明的」(civil)

微軟營收、營業利益、淨利重新同時出現年增

微軟從2014會計第3(20141~3)2017會計第1季為止,該公司每季營收、營業利益與淨利年增率都持續交互呈現年減(2016會計年度第4季不計,因為2015年同期營業利益與淨利均為負值)

然而隨著雲端與商業服務業務蓬勃發展,2017會計年度第23季微軟營收、營業利益、淨利已重新同時出現年增。

財報資料顯示,2017會計年度第3季微軟營收、營業利益與淨利分別年增7.6%5.9%27.8%。而在各主要產品與服務上,Azure雲端服務營收年增93%Dynamics 365營收年增81%、商用Office 365營收也年增45%

這顯示出Nadella以雲端為主的發展策略,已然奏效。

推出首款筆記型電腦Surface Book

有別於先前推出的SurfaceSurface Pro系列產品主要是定位在平板電腦產品市場,微軟於201510月推出的Surface Book,為該公司首次針對PC市場,推出採用21設計的筆記型電腦產品。

與其他Surface系列產品最大不同點之一是,Surface Book鍵盤為全尺寸可拆卸式鍵盤,並且該鍵盤配備有額外電池,可以大幅提升裝置使用時的續行力。

CNBC先前表示,Surface Book將會是蘋果MacBook Pro系列產品的真正挑戰者。

Azure已成AWSIaaS市場最主要競爭對手

雖然原名為Windows Azure的微軟Azure,為Ballmer在擔任執行長期間所推出的服務,但NadellaAzure雲端服務提升至公司整體發展策略層面來進行思考與規劃。

微軟雲端和企業業務傑出架構師(Distinguished Architect) Ulrich Homann先前就曾表示,Nadella擔任執行長後,於20144月將Windows Azure更名為微軟Azure,並對Azure服務在整體業務的中的角色重新進行定位,使得Azure服務對象不再僅限於Windows平台,而有了更大格局。

調研機構Gartner表示,Azure客戶規模正在穩定成長。許多客戶每年在Azure服務上的支出都超過50萬美元,部分客戶支出甚至會超過500萬美元。

目前微軟Azure在雲端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以及整合IaaS與平台即服務(PaaS)市場中的市佔均排名第二,僅次於亞馬遜(Amazon)已在市場耕耘10年的AWS

微軟股價屢創新高

此外有別於微軟先前股價所呈現的低迷不振,Nadella就任執行長後,該公司股價雖偶有起伏,但就整體而言,呈現出持續向上攀升趨勢。並且201610月下旬股價,突破1999年底所創下的歷史紀錄。

其後數次又因微軟財報表現優於預期,而使股價屢次再創歷史新高。

綜觀這些重大成就,Nadella可說是已引領微軟走出先前低迷期,重新取得在整體IT產業與市場中的新定位。

微軟持續重整各部門 企業為重、雲端為主發展方向日益清晰

微軟強調,裁員並不是為了削減成本,而是對現行產品銷售模式進行變動,以便對特定對象進行更多銷售。

隨著微軟(Microsoft)第三任執行長Satya Nadella20142月上任,一改前任執行長Steve Ballmer訂下的「裝置與服務」(devices and services)並重策略,轉而採取「行動優先、雲端優先」(mobile-first, cloud-first)發展策略後,透過一連串組織重組,該公司以企業為重、雲端為主的發展方向已日益清晰。

此外觀察家指出,近年微軟數次組織重組工作,與Google進行業務調整時所採取的策略類似,但與蘋果(Apple)長期以來圍繞在硬體、軟體和服務緊密整合的經營理念不同。

產業趨勢與投資分析網站TheStreet科技專欄作家Eric Jhonsa表示,近來微軟平均約每半年就會進行一次組織重組,藉著對各業務部門與主管進行調整之際,將新血注入關鍵部門,以追求策略目標。

除微軟外,Google近年來也曾數次進行組織重組工作。如2015年大幅度重整時,另成立Alphabet母公司,並將原Google所屬眾多業務,拆分轉為Alphabet旗下的子公司,或歸屬在其他項目(other bets)項下。此外也對搜尋、YouTube,以及Android等業務管理高層進行調整,以及將硬體與Google雲端平台等業務分別交由摩托羅拉行動(Motorola Mobility)前硬體總監Rick Osterloh,以及VMware共同創辦人Diane Greene等負責監督。

雖然微軟與Google都會透過重組方式來調整與重新界定公司發展方向,但就其他主要科技業者而言,這樣一種方式並不普遍。例如蘋果雖然偶爾也會進行組織調整,但由於該公司注重在將硬體、軟體和服務業務進行緊密整合,因此不太需要如Google或微軟般進行大幅度調整。就整體而言,蘋果更傾向於長時間維持組織結構不變。

此外如Facebook在進行組織調整上,也是非常有限。

然而像是微軟與Alphabet,由於各不同產品性質間的差異性大,使得在不同產品團隊中工作,往往就像在不同公司中工作一樣,因此具有更多的調整可能性,尤其是當調整會有助於不同團隊相互發揮,達成更佳綜效時。

微軟以企業為重、雲端為主發展方向日益清晰

CNBCTechCrunch等報導,微軟已於日前正式宣布自即日起再次進行重大改組。並且將裁減數千名員工,其中又以銷售部門員工佔絕大部分。

微軟發言人表示,該公司為提供客戶與合作夥伴更好服務,正在進行調整。微軟並強調,裁員並不是為了削減成本,而是對現行產品銷售模式進行變動,以便對特定對象進行更多銷售。

微軟全球商業業務執行副總裁Judson Althoff在給員工的電子郵件中表示,該公司將會針對大型企業用戶,與中小企業進行銷售團隊調整。其中針對大型企業用戶部分又會分為針對特定客戶的團隊、專注於增加新業務的團隊、推動使用與消費更多微軟產品和服務的「客戶成功單位」(customer success units)

Althoff並表示,此次重組目標是要在適當時間,為適當客戶提供最合適的資源。此外,微軟也希望經由對銷售結構和計畫的改造,不但為商業客戶帶來數位化轉型,也能將此一轉型帶給一般消費者。

而在進行此波組織重組前,微軟已先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如1月,將獨立軟體開發商(ISV)夥伴團隊、企業合作夥伴和全球合作夥伴團隊結合,成立「單一商業合作夥伴」(One Commercial Partner)業務,並設立名為Microsoft Digital的新部門,來加強雲端產品銷售。

6月初,微軟又新成立3個軟體工程團隊,分別為負責Azure雲端機器學習服務,以及Bot Framework智慧型回覆機器人建構服務的雲端人工智慧平台團隊(Cloud AI Platform);負責Azure雲端服務工程,和資料庫與分析產品的Azure與資料平台團隊(Azure+Data Platform Group)。最後則是負責微軟為滿足不同企業需求而開發Dynamics系列等商業軟體的商業應用團隊(Business Applications Group)

Jhonsa表示,近來微軟進行一系列組織重組工作所呈現出的明顯傾向是,將能夠進行互補的不同產品部門工程團隊進行整合,以及使非工程團隊(non-engineering teams)能與公司共同合作,就如同整體一般。

而隨著微軟銷售架構大幅轉向雲端和商業服務發展,該公司近幾季雲端業務與商業服務一直呈現蓬勃發展。微軟2017會計年度第3(20171~3)財報資料顯示,當季Azure雲端服務營收年增93%,成長幅度居其他各主要產品與服務之冠,此外商用Office產品與雲端服務營收年增7%(商用Office 365營收年增45%)Dynamics系列產品與雲端服務營收年增10%(Dynamics 365營收年增81%)

就主要部門而言,第3季智慧雲端(Intelligent Cloud)部門營收年增10.9%,生產力與商業處理(Productivity and Business Processes)部門營收年增22.0%

然而華爾街日報(WSJ)報導,雖然微軟Azure已經成為亞馬遜(Amazon) AWS最主要競爭對手,但預計2017Azure銷售額仍將僅為亞馬遜AWS4分之1。因此微軟正在加緊雲端運算業務的銷售,以挑戰AWS

微軟參與百度自駕車開發聯盟 料意在雲端與AI發展

分析師認為,微軟參與百度自駕車開發聯盟,主要是為了雲端業務與AI技術的發展。

大陸搜尋引擎龍頭業者百度,繼4月中旬宣布啟動自駕車技術開發開放平台「阿波羅」(Apollo)計畫後,7月初該集團總裁陸奇在百度開發者大會Baidu Create 2017表示,目前參與阿波羅計畫的合作夥伴已達50餘名。

不過科技新聞網站The Register報導,有趣的是,在這50餘名合作夥伴中,只有微軟(Microsoft)是以Microsoft Cloud名義參與阿波羅計畫,而不像NVIDIA、博世(Bosch)、中興通訊、TomTom等其他夥伴,是直接以業者本身名義參與計畫。

目前百度與微軟均未揭露雙方合作細節。而在面對媒體詢問時,百度表示,拒絕提供雙方合作具體細節資訊。微軟發言人則是表示,拒絕對Microsoft Cloud是否指的是AzureDynamics 365Office 365進行澄清。

對於微軟與百度的合作,調研機構Gartner分析師Martin Birkner表示,對微軟而言,參與百度自駕車開發聯盟,明顯是往自動與輔助駕駛技術發展向前跨出一步。

微軟業務發展部門主管Peggy Johnson20167月在科技會議Converge 2016中曾表示,雖然該公司不會建造自家自駕車,但會參與自動與輔助駕駛技術發展。

Johnson並表示,已向汽車製造商探詢,將會需要什麼樣的技術應用,無論是Azure、基於雲端服務的Office 365、雲端版生產力套裝軟體,或是Windows作業系統。

目前微軟在自動與輔助駕駛技術開發應用上,只有如福特汽車(Ford)以嵌入式系統Windows Embedded Automotive為基礎,開發SYNC車載資訊娛樂(Infotainment),並配備在約500萬輛福特汽車中。以及20173月微軟宣布,將部分連網汽車專利技術授權給豐田汽車(Toyota Motor)等少數知名案例。

就整體汽車產業而言,目前微軟扮演的角色仍處邊緣。在這種情形下,微軟與百度的合作,推估是為了將車載資訊娛樂作業業統,以及雲端服務產品,擴展到日益成熟的連網汽車產業中。

Gartner分析師表示,雖然目前自駕車平台市場競爭者眾多,但預計未來可能只會有少數幾家大型業者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然而,不管能夠存活下來的業者數量為何,又各是哪些業者,但其中至少會有一家業者是大陸業者,因此就目前發展態勢而言,百度阿波羅會是一個不錯的合作選擇。

為微軟而言,參與阿波羅計畫,與其說是要發展自駕車技術,不如說是在該公司雲端服務尋找一個深具前景的客戶。

資料顯示,除百度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平台阿波羅外,其他如自駕車新創業者Comma.ai也將自駕車軟體系統與相關硬體方案開源,再加上如TeslaAlphabet旗下的Waymo、共乘服務業者Uber,以及日前宣布進入市場的蘋果,至少已有十餘家業者在開發各相關平台產品。

另一調研機構Canalys分析師Mo Jia認為,百度具有十分強大的人工智慧(AI)與深度學習團隊,而微軟雖然擅長於雲端服務市場,但在AI開發與應用上並不具有領導地位。

微軟想要在AI專有技術與訣竅(know-how)上有所發展,是不太可能與如Google等競爭對手進行合作。在這種情形下,與Google也具有競爭關係的百度,在策略上,就會先行成為可能的合作夥伴。

微軟將再度裁員 重整銷售團隊並聚焦雲端業務

軟體巨擘微軟(Microsoft)近期證實將再次裁員,由於微軟這幾年來逐漸將營運重心從傳統的軟體應用業務轉向雲端服務,因此在過去幾年間就開始陸續對其銷售及行銷業務進行調整,外界認為,這次的裁員應該也是微軟重整計畫當中的一部分。

TheStreet報導,GeekWire7月初取得了一份微軟發給員工的內部備忘錄,備忘錄中並未對裁員一事有所著墨,而是發布了微軟全球銷售結構的調整事宜。微軟的發言人向The Street網站表示,微軟為了能替客戶及合作夥伴提供更好的服務,正在進行改革。

這份備忘錄當中指出,微軟要將客戶類別簡化為企業客戶及中小企業客戶兩種,而企業客戶方面,將著重在製造、金融服務、零售、健康照護、教育及政府單位這6個領域的市場。

這幾年來微軟不斷在人事上進行瘦身,除了2013年購併諾基亞(Nokia)後大規模裁員了1.8萬人之外,2015年再裁減7,800名員工,2016年又裁員了2,850人,當中銷售單位就裁員了900人,據傳2017年將會再裁員3,000人。

市場分析機構Moor Insights & Strategy創辦人Patrick Moorhead認為,在微軟執行長Satya Nadella的領導策略當中,微軟的未來顯然是要聚焦於雲端服務的發展,因此裁員是必然之措施,接下來幾年預計仍會持續進行。而依照以往慣例,微軟在這次裁員之後也很可能會再招兵買馬,增加Azure雲端產品的行銷人力。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微軟與亞馬遜(Amazon)GoogleIBM、甲骨文(Oracle)Salesforce.com等業者在雲端服務的市場中競逐版圖。Moorhead認為,如今微軟希望能藉旗下Dynamics與預計2017年中上市的Azure Stack來深耕健康照護及金融服務等特定領域的市場,因此勢必需要更多人才來進行這一類銷售業務。

目前微軟在公有雲的市場仍落後於亞馬遜的AWS,不過亞馬遜的客群主要是開發人員及新創業者,而微軟挾著自家原本業務在企業市場中的龐大優勢,已在企業雲市場建立起地位,領先了IBM等業者。Moorhead表示,微軟想必深知自家優勢所在,故此次裁員的目的便是要助其能更明確地朝目標邁進。

 

[Home]


2017/07/14 3.3.9. 郭董鴻海帝國 擁品牌野心 代工iPhone已不夠 還要布局夏普NOKIA [ 蘋果日報 劉利貞、林文彬、劉煥彥]

《日經》揭祕

最新一期《日經亞洲評論》封面故事以「鴻海帝國」為題,直指「iPhone代工組裝早已不能滿足郭台銘」,披露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懷抱的大品牌雄心,但也指出蘋果(Apple)與鴻海一路走來如今已不只是承包商關係,而是事業夥伴,鴻海恐難以離開蘋果這艘大船。

據《日經亞洲評論》指出,2000年鴻海開始接單代工iMac,是鴻海與蘋果關係突飛猛進的轉捩點,蘋果對成品的高要求使鴻海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尤其在2007iPhone問世後。鴻海必須在遵守緊迫生產時限的同時,具體呈現蘋果產品美學。

彼此依賴榮損俱存

《日經亞洲評論》說:「iPhone的成功倚仗鴻海、鴻海的成長取決於蘋果,這種說法毫不誇張。」

即使鴻海和蘋果都企圖降低對彼此的依賴,但很大程度仍緊密糾結。目前蘋果即時管理鴻海倉庫內的核心零件庫存,蘋果也派員全天候駐守鴻海廠區。在某些方面,雙方運作已實際整合。

鴻海與蘋果的關係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2010年鴻海深圳廠區發生一系列員工跳樓事件,蘋果連帶被批評未盡責監督供應商勞動條件,時任營運長庫克當年6月攜2名風險管理專家親赴當地,展開長達1個月調查並參與後續處理。在蘋果前執行長賈伯斯辭世後不久以及2014年,庫克又2度親訪鴻海中國工廠。

赴美設廠競標東芝

在工廠外,雙方關係也正拉近。鴻海與蘋果都投資軟體銀行的科技基金、鴻海把蘋果拉進東芝半導體競標團隊,而郭台銘赴美設廠計劃將協助庫克回應川普政府的創造就業要求。

隨著蘋果和鴻海關係愈來愈密切,蘋果正小心翼翼設下界線,致力守住「在加州設計,在中國組裝」原則,在產品原型機設計完成前絕不流出加州總部。蘋果也在印度投資設廠生產iPhone,若順利打入潛力不亞於中國的印度市場,可能證明鴻海並非不可取代。

蘋果貢獻54%營收

另一方面,鴻海雖仍以蘋果為優先,但與oppo和華為等其他中國手機業者的關係也日益密切。就鴻海把手機變成一種「標準化商品」而言,鴻海的存在本身或許就能對蘋果造成威脅。

鴻海事業已跨出組裝電子產品領域,如今正以生產高利潤的自有品牌產品為目標展開全球布局,去年已收購夏普、透過第3方取得諾基亞(NOKIA)品牌授權,並為Google Android作業系統之父魯賓(Andy Rubin)打造的Essential Phone提供財務與生產協助。

不過,鴻海仍面臨3大挑戰。第1,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接班人不明;其次,鴻海股權結構很複雜,郭台銘接班人可能無法輕易駕馭這種事業模式。最後,鴻海仍難以戒掉「蘋果癮」。年度報告顯示,去年鴻海營收為4.35兆元台幣,其中蘋果貢獻54%

習近平稱郭董:我的老友

鴻海(2317)董事長郭台銘可謂長袖善舞,不僅努力拼事業,也善於與中國地方與中央領導官員打好關係,使自家事業在中國持續蓬勃發展。《日經亞洲評論》報導,習近平成為中國國家主席後,2013年春天與郭台銘見面時,他曾稱郭董為「我的老友」。

郭習2家人友好

報導指出,1974年郭台銘在台北縣(現為新北市)土城創立鴻海,1988年開始在深圳發展,深圳後來成為鴻海在中國的事業大本營。習近平父親習仲勛晚年住在深圳,據說郭習2家人友好。

郭台銘與中國其他政府官員也建立良好關係。舉例來說,被視為習近平人馬的中國共產黨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2013年以貴州省長身分訪台時,首次見到郭台銘。

後來郭董每年造訪貴州1~2次,2015年起在貴州省會貴陽設立伺服器與手機組裝產線,為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貴州省帶來大量外匯。

陳敏爾如今聲勢大好,日前傳出今年可能有機會進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甚至躋身中國權力中樞的政治局7位常委之列。

[Home]


2017/07/14 3.3.10. 1.5億美元 三星 加碼投資歐洲新創科技 [ 工商時報 鍾志恆]

三星旗下創投公司在歐洲尋找人工智慧、ARVR等公司投資併購。

CNBC報導,三星(Samsung)旗下創投公司Samsung NEXT周三宣布擴大投資歐洲新創科技事業。反映創投業投資歐洲規模去年創9年新高後,今年來熱度依舊未減。

Samsung NEXT將利用1月全球籌措的1.5億美元資金,在歐洲尋找適合投資或併購的新創科技公司,目標鎖定從事人工智慧、網路領域、擴增實境(AR)與虛擬實境(VR)等公司。

Samsung NEXT擴大投資歐洲新創事業,正值創投業投資歐洲金額創多年新高。根據Invest Europe資料,創投業去年投資歐洲金額達73.5億美元,創2007年來新高。當中10%資金來自北美投資人。

Samsung NEXT2013年成立,透過投資、提供專業和其他資源等方式,挖掘、創立和擴大新創公司規模。其成立以來已投資逾60家公司和完成15起併購。

其總部目前設在柏林,計畫明年在其他歐洲地區開設辦公室以擴大投資歐洲。

Samsung NEXT歐洲區總經理皮特森(Felix Petersen)說正尋找的投資標的,是這家公司的產品將能改變消費者與全世界聯繫方式。

CCS Insight企業研究部副總裁麥奎爾(Nick McQuire)說,這是三星走出的漂亮一步,讓其透過歐洲新創科技公司去取得新的創造力和專業知識。

他說三星希望能走在新科技發明前端,因此設立創投基金能讓其買到策略性產品和發展技術。

創投機構DN Capital歐洲投資部門副主席馬洛凡(Nenad Marovac)說,全球投資人正認識到歐洲的創投能給予龐大的投資機會。因為許多開創新科技革新都誕生於從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到蘇黎世(Zurich)等歐洲城市。

Samsung NEXT宣布投資歐洲之前,法國Partech Ventures表示以4億歐元投資歐美新創科技公司。

[Home]


2017/07/14 3.3.11. 阿里漲不停 市值穩居亞洲最大 [ 工商時報 吳瑞達]

美國股市12日收盤,中國大陸最大電子商務企業阿里巴巴收盤價149美元(下同),再創歷史新高,市值逼近3,800億元,成為亞洲最大市值公司。今年來阿里股價累計漲幅近7成,市場認為,阿里股價迭創新高,與公司推出「5新」建設有關。

12日美股收盤,阿里巴巴股價上漲3.19元,漲幅2.19%,成為149.00元,市值達3,793.54億元,成為亞洲最大市值公司。該股去年底封關價為87.81元,至12日止,累計漲幅達69.68%。

而作為近年一直與阿里巴巴纏鬥的對手騰訊,13日在港股的收盤價283.8港元,總市值3,445億美元。

電商線上報導,招商證券最新報告指出,阿里巴巴日漸成為以數據為中心的企業,既是品牌和零售商,更是市場行銷、支付、資料分析、物流和雲端服務的基礎設施提供者。在核心電商、雲端運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方面,長期具有正面利多。

報導指出,阿里巴巴在今年68日股價達到142.3元,以3,600億元的總市值,超越騰訊的3,323億元,成為亞洲市值最高的公司;1個月之後,阿里巴巴的領先優勢已經擴大到323億元。

各投資機構也注意到,阿里巴巴711日在重新召開網商大會之際,宣布成立「5新執行委員會」,由CEO張勇出任委員會主席,領軍阿里巴巴生態內全部力量,全力投入建設「5新」。這項最高級別的架構調整,市場普遍認為,這是阿里巴巴未來數年內經營策略大調整的清晰信號。

在「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5個面向,阿里巴巴將建構完整的新經濟基礎設施,其價值堪比谷歌對於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打造。對此,市場作出積極回應,推動阿里巴巴股價達到新高。

報導稱,在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看來,未來35年,是新技術從發展到應用的「關鍵中的關鍵」,而「5新」更會推進新供給側的建設,並促進中國消費市場提升。 張勇認為,由於「5新」的出現和推動,市場的總體規模將從今天的30兆人民幣變成60兆、100兆人民幣,「這是未來的可能性」。

[Home]


2017/07/14 3.4.1. 全球PC次季出貨10年最低 惠普壓聯想奪冠 [ 其它來源 東網]

國際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IDC數據均顯示,今年第二季,全球PC出貨量繼續下挫。主要原因是DRAM、固態硬件和液晶面板等元件的缺貨,導致期內PC被迫加價,這對市場需求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而期內六大PC廠商分別為惠普、聯想、戴爾、蘋果公司、華碩和宏碁。

Gartner估計,今年第二季全球PC出貨量同比下降4.3%,至6,110萬台,創下自2007年以來的十年最低紀錄。期內,全球前六大PC廠商中,只有惠普和戴爾的PC出貨量出現增長。實際上,這兩家公司已經實現連續第5個季度出貨量同比增長。華碩和宏碁出貨量同比降幅則達到雙位數。其他PC廠商的出貨量同比下降7.4%

Gartner指出,Chromebook筆記本的出貨量增長速度要遠快於PC市場整體。不過,Gartner沒有在PC市場數據中記入Chromebook的出貨量,因為Chrome OS非常依賴互聯網連接,離線使用時的功能還不足。

與此同時,另一家國際市場調查機構IDC估計,第二季全球PC出貨量同比下降3.3%,至6,050萬台。前五大PC廠商分別為惠普、聯想、戴爾、蘋果公司和華碩。而IDC的數據指,惠普和戴爾的PC出貨量出現增長之外,與Gartner不同,IDC的數據顯示蘋果公司出貨量也同樣增長。然而IDC報告稱,其他PC廠商的出貨量同比下降達12.2%

Gartner首席分析師北川美佳子表示,全球PC市場已連續11季出現下跌,由於DRAM、固態硬件和液晶面板等元件的缺貨,PC價格變得更高,這對今年第二季的市場需求造成了明顯的負面影響。不同廠商對待元件成本上升的方式有所不同。某些廠商決定自行消化元件價格上漲,不上調產品價格。而另一些廠商則將這些成本上漲傳導致終端用戶。

IDC研究經理Jay Zhou則表示,儘管近期出現了元件短缺問題,進而影響了價格體系,但預計企業市場更新換代的勢頭將最終推動市場的增長。消費需求仍將繼續面臨壓力。

[Home]


2017/07/14 3.4.2. A上季PC出貨 下滑 [ 經濟日報 謝艾莉]

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昨(13)日指出,全球個人電腦(PC)市場已連11季下滑,受零組件漲價影響,估計第2季全球PC出貨量年減4.3%6,110萬台,創2007年以來最低紀錄,華碩(2357)、宏碁第2季出貨量年減達兩位數。

顧能報告指出,今年第2季前六大PC廠為惠普、聯想、戴爾、蘋果、華碩和宏碁。顧能數據顯示,在這六大廠中,只有惠普和戴爾出貨量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顧能指出,華碩和宏碁第2季出貨量年減幅度達兩位數,第2季華碩出貨403萬台,年減10.3%,宏碁出貨385萬台,年減12.5%

漲價拖累 Q2全球PC出貨量再探低點

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的數據顯示,全球PC市場已連續11個季度出現下滑,Gartner估計,第2季全球PC出貨量年減4.3%,至6110萬台,創下自2007年以來的最低紀錄。

過去幾個季度,限制PC出貨量的一大因素是某些關鍵零組件,例如固態硬碟的缺貨。第2季度這樣的問題已得到緩解,不過在一些情況下,零組件缺貨仍然影響了PC出貨量的變化。此外如預期中一樣,由於零組件短缺導致的物料成本上升正在影響價格體系。

GartnerIDC分析師列舉了第2季導致PC出貨量下降的多方面因素,每個季度都會出現的因素是,市場對PC的需求已經不像以往強烈。

Gartner首席分析師北川美佳子表示,由於DRAM、固態硬碟和液晶面板等元件的缺貨,PC價格變得更高,這對2017年第2季的市場需求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不同廠商對待零組件成本上升的方式有所不同。某些廠商決定自行消化零組件價格上漲,不上調產品價格。另些廠商則將這些成本上漲傳導至終端用戶。

不過在企業市場,PC廠商無法過快地上調價格,尤其考慮到一些大企業已經利用合約鎖定了價格,這樣的合約通常持續一個季度或一年。在消費市場,價格上漲帶來了更明顯的影響,因為購買習慣對於漲價更為敏感。許多消費者計劃等到價格回落再行購買。

[Home]


2017/07/14 3.4.3. NVIDIA推祕密武器 鎖定數位貨幣挖礦市場 [ 電子時報 陳端武]

NVIDIA近期可能推出數位貨幣挖礦專用顯示卡。

以太幣(Ether)近期大漲,重新帶動挖礦需求,更推升NVIDIA和超微(AMD)股價。外界盛傳NVIDIA可能很快就會推出數位貨幣挖礦專用顯示卡,進軍規模至少5億美元的市場。

根據TheStreet報導,NVIDIA尚未確認將出售挖礦專用顯示卡,但華碩最近推出分別採用NVIDIA和超微GPU的挖礦專用顯示卡。華碩是這兩家繪圖晶片(GPU)大廠的分銷夥伴。

此外,投資公司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分析師Christopher Rolland表示,他最近與亞洲供應鏈公司員工見面,證實NVIDIA計劃推出兩款鎖定數位貨幣挖礦市場的新顯示卡。

RBC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Mitch Steves表示,不論NVIDIA或超微決定推出挖礦專用GPUNVIDIA將是明顯的贏家。NVIDIA在遊戲和資料中心GPU上具有產品優勢,因此將領先超微。

Bernstein分析師Stacy Rasgon則指出,一般認為以太幣挖礦需求大增,超微更可能獲利,因為以太坊(Ethereum)的演算法使用超微GPU挖礦效果較佳。然而,NVIDIA若推出挖礦專用GPU,超微可能無法維持領先優勢。

Steves表示,超微的GPU目前雖是以太幣挖礦的黃金標準,但該產品最初設計用於遊戲,拿來比較這兩家公司的現有產品並不公平。鑑於NVIDIA GPU在遊戲和資料中心的領先優勢,NVIDIA若推出挖礦專用顯示卡,仍會成為市場領導者。

NVIDIA已在整個GPU市場對超微保有相當大的領先優勢。Steves指出,NVIDIA控制約75%GPU遊戲市場,而超微市佔僅約25%

目前還不清楚以太幣的價值是否會繼續上漲,或是會像比特幣(Bitcoin)2013年崩盤一樣拖NVIDIA和超微的股價下水。Steves表示,這兩家公司若認為能在挖礦市場持續獲利,推出挖礦專用顯示卡相當合理。畢竟挖礦專用顯示卡製造難度不高。

[Home]


2017/07/14 3.4.4. 受惠NAND Flash 價格再度逐步上攀 群聯 Q3獲利挑戰新高 [ 工商時報 蘇嘉維]

時序步入第三季傳統旺季,群聯(8299)將可望受惠於NAND Flash價格再度逐步上攀,業績逐步翻揚。法人預估,群聯本季合併營收季增幅度上看1成,獲利也將可望挑去年第三季獲利水準,再創單季新高。

NAND Flash市場今年第二季漲勢雖然略見平歇,主要原因來自於今年上半年智慧手機業者進入庫存調整階段,供應商評估市場需求並未如預期中強烈後,對NAND Flash拉貨興致缺缺,選擇先消耗手邊庫存,並觀望價格走勢是否會進入反轉。

不過,目前的NAND Flash不但未反轉,供應鏈業者透露表示,第三季價格將可望再度提升,原因來自於暑期學生換機或購新機需求。

目前新款PC幾乎都將固態硬碟(SSD)列為標準配備,雖然不見得全面取得硬碟(HD),但至少皆有一顆SSD,不僅如此,智慧手機市場第三季開始進入備貨需求,將大幅消耗NAND Flash

且目前各大記憶體原廠在3D NAND製程上仍未見供給順利,其中以三星技術最為成熟,64層堆疊的已經進入量產,其他業者如SK海力士、東芝及美光仍舊卡在48層堆疊。

業者透露,目前雖然各大廠都向上喊到7296層堆疊,但良率仍是一大問題,因此對於今年各大廠堆疊層數增加仍持保留態度,正是如此,也同步帶動NAND Flash供給跟不上需求,價格也因此看漲。

群聯公告6月合併營收36.44億元、月增4.33%、年增6.2%,累計第二季合併營收達104.93億元、季增約1成。法人表示,群聯今年第二季業績成長主要來自於SSD產品,預期毛利率約與第一季相同,獲利將較第二季明顯成長。

對於群聯第三季展望,法人認為,本季除了SSD產品之外,智慧手機相關產品也將回溫並貢獻營收,預期第三季營收可望季增1成左右,毛利率將於上季持平,獲利將可望挑戰去年第三季創下的單季歷史高峰。群聯不評論法人預估財務數字。

[Home]


2017/07/14 3.5.1. 太陽能面板品質調查 吹皺一池春水 [ 電子時報 范仁志]

DNV GL提出太陽能電池品質測試報告,反惹出更多糾紛。

日經技術(Nikkei Tech-On)網站報導,由於歐洲為首的先進國家,推動再生能源補助政策,擴大太陽能發電系統市場規模,因此太陽能面板的平均價格,從2010年到2016年這6年內,下滑約80%2016年初到2017年中的1年半內,甚至就下滑35~50%

這種大幅降價,固然降低太陽能發電系統成本,但卻也讓人懷疑,產品品質是否被犧牲?因此挪威的第三方調查機構DNV GL,便發表他們針對25家廠商的太陽能面板檢測,並舉出其中有22家廠商的產品是高品質產品,希望就此建立對太陽能面板品質的指標。

但是,日經技術網站指出,DNV GL的檢測方式與結果頗有疑問,不僅不適合作為太陽能面板品質指標,反而製造更多困擾;而且某些媒體對這報告的解讀,產量大不意味著品質高,也有必要釐清。

DNV GL報告的主要問題有二:1,僅檢測結晶型太陽能電池,沒有薄膜太陽能電池等其他類型產品,讓美國First Solar之類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廠,不管產品品質好壞,一開始就無法名列榜上;2,全球太陽能電池(Cell)生產廠已超過100家,太陽能板(Panel)組裝廠更倍於此,評比的25家廠不過10%,不具代表性。

而且,DNV GL報告指出,比較的25家廠中,有些廠的面板來自不同國家,如韓華Q CELLS來自南韓與馬來西亞,中利騰輝光伏(Talesun)來自大陸與泰國,測試結果,同廠不同產地的產品,品質不同。

同廠不同產地產品的品質不同,或不讓人意外,但日經技術指出,25廠中唯一的日本廠京瓷(Kyocera),測試產品來自墨西哥廠,而京瓷墨西哥廠已於20174月停止生產太陽能面板,測試停產產品的意義不大,同時這顯示DNV GL對於被測試廠商的狀況了解不足。

因此,日經技術懷疑,DNV GL的測試,並非廠商對業界進行廣泛測試,有許多廠商是藉此打知名度而送產品去測試,測試普及度不足,公信力自然也有問題。

不管這種懷疑是否有根據,但美國太陽能市調公司SPV Market Research挑出的2016年全球前十大太陽能廠,只有5家出現在DNV GL榜上,而且上SPV而沒上DNV GL榜單的廠商,居然有First Solar這種僅因產品種類就落榜的情況,對業界來說,帶來的爭議相當明顯。

[Home]


2017/07/14 3.5.2. PERC為太陽能單、多晶之爭打造真正的競技場 [ 電子時報 黃女瑛]

太陽能單、多晶之爭是2017年全球最熱門的話題,引爆該議題受到廣泛注目主要推力是大陸領跑者帶動及電池端PERC技術大擴產所致,但,單、多晶技術,真正要一較長短的決戰場,可能在PERC競技場內,預估2017年下半新產能逐步開出,才能小見端倪,2017年上半單、多晶之爭,恐怕只是個熱身賽,還不算真正開戰。

領跑者喊出單晶需求

2017年全球媒體熱炒的單、多晶之爭,其實近2年來在台灣PV Taiwan已是兩岸業者研討會上熱議的主題之一,原因無他,台灣以太陽能電池製造為主,而且是最早讓PERC技術在電池製程上實現量產化,所以,對於單、多晶未來的發展敏感度仍是高於其他供應鏈。

雖然如此,促使單、多晶之爭成為2017年全球熱議的主要原因則來自於大陸第二屆領跑者計畫對單、多晶的效率門檻規定被視為偏頗,導致55億瓦的需求中至少有8成以上都是以單晶為主,單晶大大被看好。再加上單晶供給本來就有限,領跑者的搶入,快速造成供不應求。

但近期諸多訊息揭露卻令人出乎意料之外,尤其是55億瓦的「領跑者」在630(630)併網截止日前,實際安裝量相當有限,有相當大比例延至930(930),上半年單晶的需求並不是一般人原先認知領跑者搶貨,它只負責「口頭領跑」,那上半年單晶為何如此缺貨?

據單晶廠表示,真正增漲的需求是大陸一般系統案對單晶的需求,相較於大陸以外國際市場來看,單晶的需求穩定度佳、未見爆衝。單晶業者指出,主要即是系統商認知到單晶的效率佳,可創造性價比高於多晶;當然,這樣的詮釋不為多晶陣營所接受,直呼單、多晶上半年價差超出合理水位,單晶太貴、多晶太便宜,兩者的價差從原先合理的每片10美分以內距離,拉開距離一度到17美分。多晶性價比、早優於單晶,只是,終端系統卻執迷不悟仍是買單晶的帳。

預期心理為操控影武者?

上述現象可歸納幾個較貼近上半年單晶缺貨的原因。

首先,系統早在規劃期即決定採用單晶,系統規劃到落實採購往往有時間上的落差,且難更改已申請完成的計畫書,回顧2016年上半多晶缺貨漲價的情況,不難想像不少系統廠將需求由多晶轉單晶。單晶需求轉強從2016年下半開始一路到2017年上半達到高溫。

再者,部分系統商是單晶的死忠愛好者,這與上游供應鏈策略聯盟作有關,在太陽能產業是常見的。上、下游結合,一個綁住出海口、一個綁住貨源,像赤壁之戰曹軍的連環船,鞏固彼此的穩定性。

最後,一頭熱的系統商帶動。因為領跑者帶動單晶需求,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搶為快,在龐大的大陸市場,資訊不對稱或不充分在所難免,這類一頭熱造成的搶搭在各產業也常發生。

當然,領跑者帶動猶如為單晶需求打了興奮劑。因為領跑者帶動市場預期進而影響終端需求的採購導向,尤其正值大陸政府調節整體需求結構,考量到棄光限電、補貼欠款等問題,對一般大型系統電站安裝強加限制,直接衝擊多晶需求,更凸顯安裝需求量增漲5倍的領跑者不可輕忽,再加上領跑者需求看似為單晶護航,因為第一屆10億瓦全為單晶、第二屆55億瓦有8成以上均為單晶,單晶看似成了大陸政府政策下主力護航的產品,當下再貴也要搶、因為未來看好。

多晶就在這樣的市場預期及政策調整下,吃了悶虧。終端需求預期心理同樣操控需求導向,終端期待多晶價格直線落底的堅定意志,讓多晶需求幾近凍結,一直到供應鏈業者不堪虧損,使得價格難再下降、反轉回溫,需求也跟著快速甦醒,更因為怕一漲又漲了太高,趕快進場搶便宜。

單、多晶競技場由PERC打造?

歷經上半年的委屈,多晶廠因而更積極的更改成本結構,期扳回一城。最關鍵的當然就是從當下的傳統切削(Slurry)技術改為鑽石切割(Diamond wire),使其生產成本降低至少10%以上,即使電池端搭配的技術包括乾、濕蝕刻量產成熟度有限,期待在電池端拉升效率短期仍難有效落實。

不過,折衷的添加劑雖然無法使電池效率拉升、只能維持,不過,成本大幅下降,帶來實際的成效。而且乾、濕蝕刻亦持續在實驗室、生產線上不斷的精進中,多晶陣營認為,下半年、或者到年底,將有明顯的表現,黑矽電池將會發快速襲捲市場。

當然,黑矽技術最重要的是要搭配電池端的PERC技術,使其成本效益、多晶電池效率得以發揮得淋漓盡致,與單晶PERC電池一輕高下。

單晶廠當然也知道多晶陣營的盤算,因此,火速倍增產能,期搭上PERC製程的快速普及化,帶動對單晶矽晶圓的需求。尤其在多晶黑矽技術仍未發展成熟之際,單晶片在PERC製程上仍得以發揮較高的效益,此段時間是將多晶擠出市場最佳時機,若讓黑矽發展成熟就容易夜長夢多;因此,近期單晶廠除了實現降價諾言外,也祭出更長期的3年合約單,期能與客戶合作關係更為紮實。

所以,推論真正的單、多晶之爭將在PERC競技場建置完成後才算正式啟動,但,市場預估,2017PERC年產能可能達到300億瓦,實際產出約100億瓦,佔全球預期總需求量才12.5%,規模仍小,實在難以有效呈現單、多晶間的技術之爭。

不過,2018PERC產出可望再擴大,屆時單晶因為新擴產能開出使成本明顯下降、多晶因為黑矽技術量產更成熟化而使其效率明顯拉升,雙反才算得上是真正展開決戰,舞台愈大、競爭愈白熱化,到時候再來論述誰該出局?或許比較恰當。

上半年只算是單、多晶的熱身賽,因為第三屆的領跑者已改變競標門檻,說明大陸政府沒有特別偏頗哪一方。上半年因為多晶的價格殺得過低,即使630已到,價格仍有增溫、未見狂殺,似乎也說明預期心理又開始在需求端發酵,需求再轉向機率仍是存在。當然,這仍是拜美國201導致短期拉貨潮、歐洲SolarWorld的轉單效應等,發酵約1季的時間,風向球可能又會再變動

[Home]


2017/07/14 3.5.3. 電動車未來難題 政府補貼與污染 [ 工商時報 鄭勝得]

隨著特斯拉(Tesla)上周宣布Model 3正式投產,加上富豪汽車(Volvo)指出2019年起推出的車款都將是電動車或油電混合車,市場對於電動車發展的疑慮似乎消除許多,但華爾街日報引述專家說法指出,電動車未來仍須面對兩大難題:政府補貼與污染問題。

報導指出,電動車目前各方面進步許多,外觀變得更時尚、價格降低、更符合消費者需求,技術也不斷創新,使得電動車電池成本從2010年每千瓦小時1,000美元下降至去年的273美元。

但即便如此,電動車銷售仍須依賴政府補貼。為了推廣電動車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美國聯邦政府提供買家每人7,500美元的補助,但僅限於車商的前20萬名客戶,而各州亦提供額外稅負優惠。一旦取消這些補助措施,電動車的銷售業績便會大受影響。

美國喬治亞州政府在取消5,000美元的補助後,該地電動車業績因此暴跌8成。

而混合動力車除了受到補貼影響外,油價漲跌也會影響其銷量。汽車情報網站Edmunds.com指出,從2005年至2010年,混合動力車部分買主享有3,500美元的補助,混合動力車在這幾年裡業績蒸蒸日上,雖然2013年政府補助已結束,但銷量仍達到48.7萬台,佔整體汽車銷量的3.1%,當時油價為每加侖3.51美元。但該年石油供應過剩,使得油價暴跌至每加侖2.36美元,連帶使得混合動力車市佔率縮水至僅2.1%。

此外,電動車通常必須於夜晚時充電,經濟學家齊文(Joshua Graff Zivin)、 柯勤(Matthew Kotchen)與曼蘇爾(Erin Mansur2014年於《經濟行為與組織期刊》裡發文指出,夜晚電力大多來自於燃煤發電。他們預估,在美國中西部地區,電動車每英里電力需求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勝過其他汽車,亦超過混合動力車。

[Home]

若不想再收到Yuki 分享電子產業訊息,請用E-MAIL回覆告知
若需寄其他信箱,請用E-MAIL回覆告知,並請告知姓名!

若造成困擾敬請見諒!

Line ID:choyuki
WeChat kiyu0616

 

 

 

 




Confidentiality Note

本郵件含有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機密資訊、或受法律保護之資料,唯有原發信人指定之收信人得閱讀或使用本郵件之內容。如您並非被指定之收信人,請立即將本郵件及所有附件予以刪除;請勿揭露、儲存或使用本郵件之任何資訊,並請您立即告知原發信人本郵件的傳遞錯誤。謝謝您的合作。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ny attach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from Inventec 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and/or privileged and intended to be solely for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s or entities named in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e aware that any disclosure, saving or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ttachmen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f you have received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n error, please notify us immediately, and delete the e-mail and attachments.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