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3 全球產業資訊

 1財經

  1.1台灣

   1.1.1. 台幣套利報酬 稱冠亞洲  [經濟日報]

  1.2中國大陸

   1.2.1. 中國證監會「A股再融資新規」從嚴 陸企併購限縮 台廠喘口氣  [工商時報]

 1產業相關

  1.1Cloud Computing

   1.1.1. 兩岸工業機器人灘頭堡 全球大廠掀戰火 子組裝產線商機引爆 爭相擴產搶版圖  [電子時報]
   1.1.2. 未必螢幕越小、成長越快、利潤越好 聯發科智慧家庭或將顛覆原有慣性  [電子時報]
   1.1.3. 廣明總經理何世池:機器人發展時代來臨 未來2年是關鍵  [電子時報]
   1.1.4. 顛覆單向產銷管道 業者導入應用商店平台創造IoT生態體系  [電子時報]
   1.1.5. 看病不出門 已有710萬患者接受遠程監測  [電子時報]
   1.1.6. 焉知非福?老年化社會帶動大陸醫療機器人發展  [電子時報]
   1.1.7. 德勤:印度物聯網市場2020年將成長7  [電子時報]
   1.1.8. 簡禎富:工業3.5才是台灣製造的機遇和戰略  [電子時報]

  1.2Smart Mobile

   1.2.1Smartphone

    1.2.1.1. 雙鏡頭旺 大立光目標價飆5,700  [經濟日報]
    1.2.1.2. iPhone 8傳搭載3D感測元件掀風潮 供應鏈搶搭商機 晶電亮出殺手?  [電子時報]
    1.2.1.3. 聯想手機業務高層頻更換 仍難挽回低迷現狀  [電子時報]
    1.2.1.4. 優惠稅率拉抬 2017年印度自製手機估達2億支  [電子時報]
    1.2.1.5. 大摩:i8今年引爆超級換機潮 蘋果股價6天創5次新高 市值逾22  [蘋果日報]
    1.2.1.6. 陸本土手機用戶 2成想換蘋果  [工商時報]

  1.3IT Industry

   1.3.1. 鴻海增資陸廠 83  [經濟日報]
   1.3.2. 呂芳銘買TBC 有條件過關  [經濟日報]
   1.3.3. 東芝晶片招親 台積被點名  [經濟日報]
   1.3.4. Snap欲跨入智慧硬體戰局 IPO變數更大  [電子時報]
   1.3.5. 李在鎔遭收押 新三星改革計畫恐觸礁  [電子時報]
   1.3.6. 台積殺入競標? 東芝飆漲 台積:市場謠言,不做評論  [工商時報]
   1.3.7. 業績改善卻留不住人 夏普高層爆出走潮  [工商時報]
   1.3.8. 5G產品連發 英特爾野心大  [工商時報]

  1.4Personal Computing

   1.4.1. 華碩新NB 曝光  [經濟日報]
   1.4.2. 群聯攜東芝 衝刺SSD  [經濟日報]
   1.4.3. 日本教育用電子白板、電子學習桌需求大 夏普、Elmo等業者研發動作積極  [電子時報]
   1.4.4. 超微賣Ryzen五大主機板廠力挺  [工商時報]

  1.5Solar(Green Energy)

   1.5.1. 麥肯錫預估,到2035年…全球再生能源供電比重 升至36  [工商時報]

[Home]


2017/02/23 1.1.1. 台幣套利報酬 稱冠亞洲 [ 經濟日報 任中原、夏淑賢、吳苡辰]

誰是外匯市場最佳的套利貨幣?答案是新台幣。彭博資訊報導,由於全球匯市震盪幅度接近三個月來低點,適合做新興市場貨幣的套利交易,今年來新台幣套利的表現更傲視群倫,完全無視於川普可能採取保護主義而影響台灣出口及經濟。

台灣出口額持續增長,政府也調高經濟成長預估,金融市場更是火熱。

新台幣的「夏普比率」(考慮價格波動後的報酬率)達7.9%,在全球新興貨幣中居冠,其次為巴西里爾的6%。今年來新台幣對美元升值4.8%,是僅次於韓元的亞洲次強貨幣。台灣10年期公債殖利率同期反而下跌6個基點(價格上漲),而泰國、南韓、中國及印度公債殖利率卻上升。

台灣股市上周也一度攀至20155月來高點,今年外資淨流入25億美元,比亞洲其他主要經濟體都高。由於蘋果新手機展望樂觀,鴻海等「蘋概股」走勢強勁。

思佰益證券固定收益部總經理總經理相馬勉表示,市場有信心承擔風險,且台灣是美國經濟成長的受益者,「美國保護主義的風險仍未消失,但不會立即就落實,而且影響也不會在短期內出現」。

美元22日盤中在美國聯準會(Fed)公布會議紀錄前陷入區間盤整,新台幣行情隨之波動,一度升至近一周高點,之後逐步回吐多數升幅。策略師指出,目前市場咸認美元將恢復升值,美元還沒見頂,原因包括美經濟基本面與貨幣政策走向終將推升美元,美國總統川普必須接受若他落實政見,美元將走強、而非走弱的事實。

央行管得嚴 看得到吃不到

新台幣今年來走勢強勁,被外資封為最佳套利貨幣,台資銀行主管指出,從匯率走勢來看雖是如此,但在市場特性與央行有效控管下,套利操作可能看得到未必吃得到。

匯銀人士指出,國際熱錢湧入台灣推升股、匯雙漲,但央行力促入境資金非投資股市超過一周就要出境,趕錢入股策略奏效,加上市場淺碟,估計外資熱錢除非之前先行拋出美元部位,再進場買新台幣,可能在這一波的台幣強升走勢賺到匯差,否則外資熱錢進行境內、境外套利並不容易。

至於國銀之間正規的外匯短期操作,也很難就新台幣進行套利交易。

對一般投資人來說,手上握有美元倘若成本較高,例如是在32元以上價位,銀行建議伺機攤平,否則新台幣持續強勢,就得被迫繼續持有不動,或是有需要買美元時,再分批進場為宜。

新台幣匯率波動不大 難符合條件

外媒指新台幣為最佳套利貨幣?央行對此僅回應,「不予回應」,但多名外匯交易員皆一致認為,新台幣匯率波動不大,且台灣資金進出,需申請審核,這點便不吻合稱職套利貨幣的條件。

央行官員僅低調表示,每個單位都有其看法,央行不便表示回應,但也解釋,套利貨幣重點在於「無風險」,操作時通常會選擇強勢貨幣,或是該國有特定能穩當獲利的投資市場。

在「價」的部分,主要選擇強勢貨幣,避免匯率波動過大外,利率也是一個考量重點,在「量」的部分,以量大、好移動,較為適合;舉例來說,過去便會借日圓去買澳幣,當達到一定滿足點後賣出,兼具「匯率、利率」雙優勢,而過去人民幣利率高,匯率趨勢往上,也被市場作為套利貨幣。

新台幣去年一整年升值2.44%,今年以來升幅為4.87%,但大型公股行庫匯銀主管表示,新台幣雖然升值,但以幅度而言,尚稱不上太優異的表現,此外,台灣其他投資標的並不豐富,不論將資金投入債市、房市也都不適合獲利。

台股殖利率表現雖不錯,但一年可能才有一波段,且這段時間資金也可能面臨匯損風險,單以新台幣近來的升幅表現,難以論斷新台幣為套利貨幣。

「外媒不懂台灣的狀況」,另名大型公股行庫匯銀交易員解釋,當出現變數時,資金「逃」的速度很重要,新台幣光是資金進出台灣需向台灣央行申請,便不適合做為套利貨幣。

[Home]


2017/02/23 1.2.1. 中國證監會「A股再融資新規」從嚴 陸企併購限縮 台廠喘口氣 [ 工商時報 楊日興、李書良]

近年中國半導體企業大舉在全球進行併購,例如紫光集團欲收購台廠力成、南茂等,引起多方關注。但中國證監會日前公布再融資新規,嚴控上市公司融資額度和期限,以遏止企業融資泛濫、進行資本運作,受此影響,紫光等陸企的海外布局恐受衝擊,台廠也能在被併購壓力下稍為喘口氣。

中國證監會本月17日公布的再融資新規指出,再融資發行股份不得超過總股本20%,並明定只有非公開發行股票發行期首日能作定價基準日。

紫光集團在20151030日宣布以新台幣194億元收購力成私募股;當年1211日,紫光集又宣布以568億元入股矽品24.9%股權,同時以119億元入股南茂25%股權。總額近台幣900億的三起收購大案,當時撼動全球半導體業。

201511月,紫光國芯募資800億元人民幣(下同)資金,用以收購半導體企業,金額規模僅次於中國平安的1,600億,為A股第2大規模的再融資,用以籌措收購力成、南茂的資金。

新浪報導,倘若按新股不超過總股本20%上限計算,紫光國芯再融資規模最大將不超過40億元,僅有前募資規模不到5%。

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集邦指出,紫光國芯先前800億元非公開發行計畫,幾乎是其當下股本的5倍,以董事會決議公告日為定價基準日的作法也不合乎新規。

儘管紫光集團背後有「中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簡稱大基金)撐腰,再融資新規仍不免產生影響,也引起市場側目。紫光國芯投資者互動平台上便有諸多聲浪,詢問800億元定增的去留,惟紫光國芯尚未提出明確說明。

雖然經濟部投審會不放行紫光來台收購案,不過其挾龐大銀彈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採取狼性併購的策略已讓市場嚇出冷汗。如今再融資新規推出後,可望順勢為台廠減壓。

除了紫光之外,大陸快閃記憶體廠商兆易創新也受到再融資新規衝擊。去年8月中旬,兆易創新宣布因籌劃重大資產重組而停牌。據了解,兆易創新擬再融資65億元併購美國廠商ISSI旗下的北京矽成。

雖然兆易創新再融資符合股本20%以內的限制,但因強制定價基準日為發行期首日,兆易創新的再融資價格勢必出現波動,影響其收購藍圖。

證監會新規除了防堵A股增資亂象,恐讓大陸半導體業砸巨資赴海外併購的熱潮大大降溫。

新聞分析-陸嚴控亂象 陸企海外併購受挫

為嚴防資金流失與企業海外投資項目浮濫,中國銀監會近日公布的融資新規規定,中國上市公司再融資發行股份不得超過總股本20%,這項新規定將衝擊陸企透過資本市場融資進行海外收購。

中國證監會推出這項舉措,一方面是近年陸企熱衷海外投資與收購,金額迭創新高,普華永道(PwC,台灣稱資誠)今年1月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陸企海外併購投資金額增長246%,至2,210億美元。然而,許多企業的投資偏離本業,與企業長遠發展並無相關。

稍早前,中國商務部官員已點名陸企在海外房地產、酒店、電影、娛樂和體育俱樂部等領域,具有「非理性」投資傾向。這些投資中,不少銀彈均是企業透過境內資本市場募資所得。

陸企之所以對海外收購燃起熱潮,一方面是官方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一方面是2015A股股災後元氣未復,去年大陸政府又加大打房力度,逼使資金在境內房市、股市無從施力,只好趁時轉移海外尋求保值與更佳獲利。

另一方面,自2015年年中大陸政府施行匯改後,人民幣展開一波貶值,去年底貶勢尤烈,外界對人民幣「破七」預期心態濃厚,也引發大陸境內資金外流嚴重;而大陸官方為了保匯率不斷拋售外匯存底,今年1月大陸外匯存底跌破3兆美元大關,創近6年來新低,顯示大陸資金仍持續外流。

惟需注意的是,以半導體來看,或許不能將其視為超乎想像的衝擊或官方有意打壓。

首先,半導體是大陸政府當前重點支持的戰略性產業,其發展甚至被視為影響國安,因此官方支持的態度不會改變。

其次,中國為扶持本土半導體產業,中央到地方均砸下大把資金,最讓人耳熟能詳的「大基金」,背後大金主即是中國財政部。因此,對受官方支持的「旗艦型」陸企來說,儘管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管道一時受阻,背後仍有令人不可忽視的資金靠山存在。

[Home]


2017/02/23 1.1.1. 兩岸工業機器人灘頭堡 全球大廠掀戰火 子組裝產線商機引爆 爭相擴產搶版圖 [ 電子時報 李立達]

看好工業機器人市場商機,機器人大廠紛計劃擴產。

全球協作型機器人商機醞釀大爆發,近期全球機器人廠商紛加碼投資,規劃擴產消息頻傳,其中,庫卡(Kuka)聯手大陸美的集團猛搶商機,在歐洲及大陸廠區均要進行擴產,日廠安川(Yaskawa)亦跟進加碼投資,台廠廣明自製協作型機器人,不僅與松下(Panasonic)簽約合作,並與上銀結盟,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競爭白熱化。

全球工業4.0熱潮帶動自動化商機,尤其是IT產業密集的台灣與大陸市場被視為灘頭堡,供應鏈業者指出,過去機器人主要應用在3D(DirtyDifficultDangerous)產業,如汽車、金屬加工等,然隨著汽車產業成長趨緩,龐大的電子廠組裝生產線被視為下一波機器人商機的引爆點。

目前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主要被4大廠商所掌握,包括庫卡、瑞士ABB、日廠發那科(Fanuc)及安川,近年來機器人應用型態轉變,產品生命週期短且量大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生產線,成為自動化新寵,協作型機器人需求激增,引發市場新商機,並帶動Universal Robots及廣明等廠商崛起。

庫卡執行長Stefan Lampa表示,機器人早在70年代中期便已經在發展,然進展速度相當緩慢,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產業為求生存紛強化競爭力,使得自動化逐漸成為被重視的課題,如今每年機器人產業都持續雙位數成長,對機器人發展前景非常樂觀。

庫卡從2016年開始分階段在全球擴廠,預計2017年底整體產能將增加40%,最後目標是上海近郊的機器人廠產能倍增,德國奧格斯堡(Augsburg)廠產能增加30%。庫卡指出,近期Universal Robots快速成長,主要是掌握客戶希望機器人操控簡單化的需求,庫卡亦將針對簡單操控,作為開發新款機器人的著重目標。

庫卡將在4月漢諾威工業展發表相關新品,且將原本中壢辦公室移到內湖,強化與台系電子廠的鏈結。

日廠安川在南京機器人廠亦將啟動擴產,目標是將現有每月500單位產能,倍增至1,000單位。業界認為大陸政府強力推動「中國製造2025年」,隨著勞力成本每年上調,將持續帶動大陸自動化商機,不僅規模龐大且綿延不絕。

廣達旗下廣明亦積極布局協作型機器人市場,近期與松下、易控(ECON)簽定代理合約,將鎖定台灣與大陸市場銷售TM5,廣明計劃在3月啟動擴產,以因應市場需求。

達明則與易控、上銀、兆銘弘(RGK)、瑞柏泰科機器人(Robotics & 3A)、台灣雄克(SCHUNK)等廠商合作,推出Plug & Play套件,讓夾爪與機器手臂的軟硬體整合更為簡易。達明營運長黃識忠表示,機器人業者通常只推出機器手臂,前端各式夾爪製具要與機器手臂整合,必須另外繪圖製作連結手臂的法蘭盤(flange)及線材,達明與合作夥伴推出套件,讓客戶能更快速導入。

達明執行長陳尚昊指出,2017年將是達明機器人行銷全球的元年,除了台灣與大陸市場外,也會朝歐美市場邁進,且涵蓋IT及傳產領域客戶,2017年將推出承重量更大的機器人,讓不同客戶採用。

另外,近期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IFR)提出預警,機器人產業成長力道恐將趨緩,然業者認為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態度向來保守,未來機器人產業成長幅度只會更大不會縮小,業者仍將大幅擴產爭搶商機。

 

[Home]


2017/02/23 1.1.2. 未必螢幕越小、成長越快、利潤越好 聯發科智慧家庭或將顛覆原有慣性 [ 電子時報 趙凱期]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表示,IC設計公司成功與否的關鍵,就是找對產品、想對產品,及做對產品的關鍵性。

聯發科內部過去一直有螢幕越小、成長越快、利潤越好的產品世代交替定律,在公司一路由全球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轉進行動裝置世代的過程中,甚至近期公司再往穿戴裝置、車用電子領域拓展投資時,這種螢幕越小,越被老闆看重的部門走紅慣性仍然維持;只是,面對20162017年公司平均毛利率表現接連快速下滑的走勢,行動裝置產品線毛利率崩跌表現幾成最大元兇後,即便由聯發科新科副總徐敬全所領軍的新事業發展本部,還是保持螢幕越小、成長越快、利潤越好的產品習性,但行動裝置事業部幾乎鉛華已洗盡的壓力,讓死守全球電視晶片市場多年的智能家居事業部,2017年或將扮演力保公司獲利的最大功臣。

IC設計公司來說,成長向來是唯一的目標,也是最大的壓力來源,就如同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所說,IC設計公司成功與否的關鍵,就是產品、產品、產品,可見得找對產品、想對產品,及做對產品的關鍵性;在聯發科過去20年業績快速成長的過程中,每每可在新產品市場中締造佳績的創新能力,就是公司不斷向上突破IC設計公司成長天險的關鍵因素。也因為從個人電腦(PC)及筆記型電腦(NB)光儲存技術領域,成功走入全球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再到趕上行動裝置世代商機,聯發科成功在2016年躋身全球前十大半導體公司的歷史新頁,在兩岸IC設計產業界,絕對是前無古人,亦幾乎後無來者。

也因此聯發科幾乎算是全球唯一一家IC設計業者,幾乎可以橫跨全球PCNB、消費性電子產品及行動裝置等3C市場,甚至近期更積極布局所謂的車用電子等4C產品市場,聯發科部門間的良性競爭氛圍,讓螢幕越小、成長越快、利潤越好的產品世代交替定律,及部門的當紅程度評鑑習性,廣為內部工程師所知。甚至螢幕尺寸最大的電視晶片部門,在產業鏈上、下游幾乎都很難賺錢下,面對終端市場需求的成長緩慢,上輩子作壞事,這輩子作電視的順口溜,也成為公司與客戶間互相挖苦的好題材;不過,在2016年行動裝置事業部獲利能力每況愈下,甚至毛利率再難回頭後,過去冷灶的智慧家庭事業部,反而異軍突起,成為公司獲利的最佳護衛。

2017年聯發科行動裝置事業部仍需力扛晶片價格下彎,及客戶與同業的殺價壓力後,雖然公司新事業發展本部仍將維持螢幕越小、成長越快、利潤越好的新、舊產品交替慣性,但先前幾乎已被打入冷宮的聯發科智慧家庭事業部,也將擺脫螢幕越大、利潤越薄的定律,挾物聯網(IoT)世代的龐大商機而重新站起,再寫下智慧家庭事業部營收及獲利貢獻度重新爆發成長的新篇章。

聯發科獲利改善需要時間 毛利率40%或成天險

雖然聯發科2016年毛利率陡然降低的跌跌不休走勢,看似要在2017年上半找到底部後,順勢因產組合比重優化,採用先進製程技術及成本降低方案陸續改善而開始反彈,但公司初估第1季毛利率仍會下探32.5~33.5%的歷史新低數字,及第2季毛利率暫時還找不到偏向樂觀的理由後,聯發科2017年獲利增長計畫已有向後延宕的壓力,甚至40%毛利率大關也越來越有天險的樣子,如同變了心的女朋友,一去不回頭。在同業間彼此的削價競爭壓力仍大,且品牌客戶歷經產業洗牌過程後,議價能力也更加提升,聯發科2017年要想靠台積電10奈米製程技術提升晶片毛利率,改善公司獲利能力的一廂情願看法,或已胎死腹中。

聯發科原本確實看好2017年在Helio X30P25等新品出貨比重提升後,配合10奈米先進製程技術所帶來的規模經濟效益,及一系列針對既有晶片產品線的成本降低方案,可以挽救公司毛利率節節敗退的窘境,並將毛利率止跌回升的有效期限壓在2017年下半;無奈支援Cat.10的智慧型手機晶片解決方案與其他競爭對手,大概有1季以上的落差,加上2016年全球智慧型手機晶片市佔率增速驚人,2017年照理說在基期已明顯偏高,聯發科大概只能轉為以守待攻的姿態,尤其是在印度、東南亞等新興國家市場後,公司第1季毛利率目標再創新低的走勢,其實也揭露聯發科目前市佔率、毛利率,有一好、沒兩好的選擇困境。

誠如聯發科總經理謝清江先前在法說會所言,公司2016年在全球智慧型手機晶片市佔率及營收成長表現均相當強勁,業績年增率高達29%以上,在基期已明顯偏高下,內部當然還以成長為2017年的努力目標,但幅度無法預測,至於毛利率回升當然是目標,內部希望在2017年下半,可以讓公司毛利率微幅回升一些。在聯發科日前收購絡達科技後,2017年大概可以增加逾新台幣50億元營收表現,但絡達平均毛利率不到30%的情形,反而不利聯發科的毛利率拉升大計,更何況,目前全球智慧型手機晶片市場的競爭狀態,只有更激烈,沒到最激烈,都讓聯發科力挽毛利率的努力,恐成空包彈。

台系IC設計業者指出,聯發科2017年毛利率要想出現像樣的回升走勢,除自家晶片產品線成本降低解決方案的本質學能,要全心全力作到盡善盡美外,還有2大外部因素需要考慮。第一,就是全球晶圓代工廠的產能利用率,12吋晶圓產能越緊,通常代表擁有經濟規模的晶片供應商越得利,同時也可有效緩解客戶的要求降價壓力,創造毛利率止跌回升的契機;第二,高通、展訊日子也要過得不錯,才會讓同業間的削價競爭手段,回歸到小打小鬧,甚至不打不相識的有默契相處模式,但高通2017年開春,就再度深陷權利金倒莊陰影,展訊也因IPO大計,有非成長不可的壓力,在2大外部因素目前都看不出對聯發科有利下,2017年公司毛利率回升走勢,看來仍是遙遙無期。

[Home]


2017/02/23 1.1.3. 廣明總經理何世池:機器人發展時代來臨 未來2年是關鍵 [ 電子時報 李立達]

曾經是股王的公司,當主要產品線被淘汰,無利可圖,如何能夠東山再起?廣明就是這樣的公司,從絢爛到沈潛,如今正要一躍而起。總經理何世池帶領公司一路摸索,終於找到機會。他說,轉型必要條件有三:一位好老闆、一組具備核心技術的團隊以及一個正在崛起的新時代。

20037月台灣上市櫃公司最熱門話題,圍繞在廣明與聯發科之間。這2家公司正激烈爭奪台股的股王寶座,營運動能都是光碟機。廣明是領先全球的薄型光碟機製造商,聯發科是光碟機晶片商。12年後,廣明不再接光碟機訂單,光碟機產線於2016年第1季,宣告熄燈。

2005年,何世池接下廣明總座,正是光碟片發展高峰。光碟片是CP值最高的資料儲存與傳遞工具。然當年廣明董事長林百里就提醒他,「光碟機快要消失了」,何世池總是回答,「董仔,沒這麼快啦」兩人對此議題意見相左,卻也刺激何世池思考,下一步該往何處走。

何世池說,林百里對公司財務不在意,對技術發展卻很關心,在與客戶接洽過程,當時已經嗅到雲端商機的潛力,與硬體低利時代的威脅。對於廣明積極嘗試轉型,林百里也給予時間與空間,加上在光碟機累積的光機電技術團隊,讓廣明找到一條新路。

何世池坦言,企業要轉型,不外乎是活不下去。「難道有人會去問台積電,要不要轉型?」行走江湖多年,當年的絕世武功,已經行不通,武林高手太多,招式已經用老,只能學些新招式來打天下。如今,機器人與雲端,正是廣明未來要闖江湖的新絕招。

廣明研發多年的機器人TM52015年在東京國際機器人展首度曝光。何世池坦言,當時好緊張,趕快去會場繞一圈,看看有沒有競爭同業推類似機器人,後來發現沒有才鬆一口氣。廣明的協作型機器人操作簡單,又具備視覺系統,推出後立刻吸引各界目光。

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預估,2016~2019年全球機器人將會新增140萬台,達240萬台規模。根據2015年統計,成長最快的領域就是電子業,達18%,其次是金屬與汽車產業。廣明推的達明(Techman Robot)機器人,正是電子業所需的協作型機器人。

何世池表示,廣明原本就是電子製造業,對該領域熟悉,因此達明機器人會以電子業為起點,開拓至其他產業,包括食品、製鞋等,「只要需要生產線製造的領域,都是我們潛在客戶」,為了開拓更多客戶與市場,廣明也與Panasonic合作代理,並會尋找更多代理經銷管道。

何世池表示,全球機器人產業發展多年,多家國際知名機器人公司投入發展,廣明目前只是拿到進場門票。隨著工資上揚、少子化帶動的全球勞動力轉變,機器人市場將成長,未來2年將是廣明發展機器人的關鍵時期,期望沒有多久,廣明能夠以機器人生產機器人,這是他的夢想。以下是何世池的專訪摘要:

問:廣明轉型的動機為何?

答:公司經營,正常都是營運、獲利、投資、再成長,是持續循環,轉型也是,只是目的不同。轉型簡單說,就是為了求生存,現在是整個產業都說要轉型,不過轉型的話題多年,MBA課程也有轉型步驟。

回歸企業經營,簡單區分幾要素:你有什麼東西,要賣給誰,怎麼賣,不論電子業或小吃攤都一樣,也就是產品、市場、客戶與通路。轉型可能是上述4個要件裡面任何一個的轉變;或是以現有客戶擴張,增加產品線,或是有新產品,再去找市場與客戶,這也是轉型的基本動作。

每個企業都有核心,也就是在市場得以生存的競爭力,包括產品技術、銷售管道與客戶關係。企業要轉型,通常都是某一個核心不再行得通,核心不是變強,而是變弱或消失,與新創公司不同之處,是企業的轉型,通常有錢也有人。

2017年,我已經接了12年總經理,當時還在作DVD-RW,產業規格還在訂,BD還沒有出來,光碟在光華商場購買,每張碟片才10元,不論是當儲存或傳遞資訊的媒介,都沒有更便宜的方式,但是當時與董事長(林百里)開會,他都會說,光碟機快消失了。所以大概10年前,廣明就在想新方向。

當時他說會消失,我則會回,應該還要一陣子,因為短期內沒有更便宜的解決方案。光碟機的發展,後來還有DVD,光碟片也便宜,比隨身碟價錢還低,唯一沒有想到的是,網路通訊頻寬發展的速度,因為光碟再便宜,也便宜不過免費。而當年董事長也已經在講雲端了。

問:當年廣明就想轉型,方向為何?

答:首先是持續提高公司競爭力,包括成本、品質與交期控制好,效率越逼越高,也提高自製範圍,除了晶片與馬達得要外購,其他機構料件、塑膠射出、金屬沖壓廠,連OPU(讀取頭)的繞線,都從日商那裡買下來自己做,如同當年廣達成立廣明與廣輝一樣。

至於轉型的新業務,廣明以光碟機業務為主,所以先找相關產品發展,從產品與客戶延伸。當時先以DVD錄放影機,往消費與車用兩塊市場嘗試。雖然跨到新市場,有新客戶,也曾經有發展,但是好景不長,沒有足夠高的技術障礙,很快大陸廠商就取而代之。

我們持續找進入障礙比較高的機會,包括BDArchiving,但是只有亞馬遜(Amazon)在做,再持續發展的話,也無法靠廣明獨立完成;廣明也曾與丹麥BlueSense合資成立醫療檢測器材公司,不過也無法靠廣明自行完成。

當時也從客戶方面想,像是飛利浦(Philips),但是經驗是找客戶作新東西,客戶要夠強,否則作半天,客戶就不見了,當時飛利浦已經在分割釋出業務,所以我常說,當客戶說不會賺錢,就千萬不要陪著做,包括後來也跟樂金(LG)開發新產品,不只進去供應鏈難度高,做了也沒有賺錢。

5~6年前,在我辦公室有個白板,分幾個領域,上面有各種可能發展的行業,我每天都在思考,最後列出3個,包括儲存、車用與機器人,英文是STAR,中文是繁星計畫,不過其中車用的部分,已經在2016年收掉,投資5~6年無法建立核心價值與技術,該收就得收。

問:廣明在機器人與SSD都有作自有品牌,為何想要推自有品牌?

答:台灣電子廠商都太像了,只是產品不同,但是客戶也差不多,台廠都是靠「CQD」三招打天下。所謂CQD,就是價格(cost)、品質(quality)與交期(delivery),靠管理與效率取勝,過去是優勢,現在成為生存必備要件。

至於客戶,不會相讓代工廠剩一家,通常都會剩下3~4家,最後變成寡佔市場的型態,達到恐怖平衡。新的競爭者也不會想進來,各家廠商就以這個產品作為基礎,能撐下去,就能生存,像是現在的NB產業,就是如此。

廣明現在也是以代工為基礎,產品從光碟機,現在是做SSDHD的代工。近年來客戶不斷整合,全球現在只剩下Seagate和威騰(WD)兩家大客戶,除非產品被淘汰,否則客戶要找新的供應商,能夠同時兼顧價格、品質與交期,也很難找。廣明研發能力,也與其他供應商有區別。

不過這樣的業務,只能當基礎,當現金流,要複製賺大錢,得要走品牌路。不過,品牌要成功,要考慮幾個要件。首先,品牌跟國家形象與競爭力相關,比如,非洲很難發展出化妝品的品牌,而南韓過去的化妝品銷售並不突出,近年因為韓劇的文化輸出,大家卻搶著買。

其次,品牌成功需要資金與市場,台灣沒有像美國一樣的充沛資金,只要有概念,就能吸引資金投資,只能賺real money,且台灣沒有國內市場支撐。綜合上述,我們決定要作2種品牌,一為工業品牌,一為企業品牌。工業品牌是達明機器人,企業品牌就是Techman的企業級SSD

問:廣明發展機器人,有何基本條件?

答:以機器人技術來看,需要自動控制的資工背景團隊,要會寫韌體,廣明已有這部分人才。事實上,光碟機本身就是光、機、電整合,當時我在學校也是學自動控制,論文寫的是膝關節開刀的醫療機器手臂,但當年出來找不到工作,沒有產業支撐,只有光碟機有,我還算是學以致用。

當初找機器人的領域考慮很多,包括醫療、居家等等,最後鎖定在工業用機器人,與廣明本身在從事的電子代工可以緊密結合。而且廣明的機器人多數零組件是自行開發,馬達、控制箱都是自行設計。

當時也曾有同仁質疑,為何要自行開發,直接外購再組合比較快。但是外購馬達與控制箱,就會受限別人的設計。機器手臂後面必須有大捆的控制線,因為有六軸,每軸都需要控制線,自行設計才能夠更精簡;其次,自行開發可以設計成模組,到時候經銷商要更換與備料,都會更簡單,成本也更低。我們也可以真正稱為Made in Taiwan的產品。

問:廣明為何想發展協作型機器人?

答:大家在談自動化,但是過去沒有特別發展。傳統自動化發展多年,都是作3D產業,也就是危險(dangerous)、困難(difficult)與骯髒(dirty),機器人通常都是要負責做不適合人操作,或是人做不到的工作,因為如果人力做得到,算ROI(投資回報率)不划算。

由於機器人目標用途為此,機器人設計重點是快速與精準作業,因此設計者通常是機械系背景,重視機電等硬體,軟體不是重點,IT技術也不會導入。前幾年我在研究各家機器人,發現產品其實與當年我唸書的時候差不多。我就想,這真是幸福產業,哪像IT產業一天到晚變化更新。

傳統機器人是零組件,廣明機器人的定位是作業員。以作業員的角度來看,觸覺與視覺少不了,我曾經請教過一位前輩,他是SI(系統整合商),有關視覺導入機器人的看法,他認為視覺不好,因為不夠穩定,然對我而言,這樣的回答實在太好,顯示SI都這樣想,就不會有人做的跟廣明一樣。

至於以往機器人的硬體成本,只佔3~4成,因為功能不夠,必須搭配週邊設備,這部分又將成本墊高3~4成,此部分也需要SI的協助,SI收費並不便宜,經費與技術都累積在SI,公司的工程師不懂,只能委由SI,這些都是廣明的機會點。

廣明的機器人設計雛形因此出爐,重點包括要安全,不需要柵欄;能夠簡單使用,就像是iPhone一樣能夠直覺操作;省略週邊;不要再當盲人,要導入視覺系統。當時協作型機器人的廠商Universal Robots接受訪問時提到協作型的概念,我就想實在太好,英雄所見略同。

問:機器人產業發展多年,競爭者眾,廣明的優勢何在?

答:與Universal Robots、安川電機(Yaskawa)Epson等相較,他們有銷售、維修管道與品牌形象,這確實是廣明的弱項。從2016年起,廣明也開始積極找經銷商與代理商,不只在亞洲,也會跨到歐洲,公司也開始對外行銷宣傳,這與以前的代工業務不同,需要重新建立。

在產品部分,廣明佔有優勢,以協作型機器人為主的Univesal Robots為例,該機器人設計觀念也是盲人,若要加上視覺,就得靠SI,不只貴,軟體與控制器的整合會有SI無法達成的部分,我的形容是,等於是瞎子揹沒腳的過河。

機器人的硬體,其實大同小異,以六軸機器人為例,幾乎設計都一樣,然重點在軟體,整個就是個大系統,從底層到上層的控制系統與機器學習機制,拆開來就是沒辦法,現在通常是有機器人,再由SI加功能,差異遲早會出來,這也會反映出廣明機器人的價值。

機器人競爭的核心,一定是在軟體,大陸鼓勵發展自動化產業,機器人開發商滿坑滿谷,要幾軸的機器人都有,要比硬體價格永遠比不了,但是機器人是系統整合產業,核心在軟體與硬體的整合,不論從控制器、視覺系統到人機介面的軟硬整合,將是競賽決勝點。

此外,廣明有個絕對的優勢,就是已經在電子產業多年,自己有工廠生產線,當作實驗場域,一般機器手臂不一定有生產線可以試,誰要提供讓你試呢?機器人產業,產品開發是一關,上線又是一關,除非客戶讓你試,否則無法累積經驗與資訊。

由於廣明的機器人有市場差異性,有不少廠商有意願嘗試,且不只電子業,只要有生產線,要用到作業員的都在試用,可以說已經拿到門票進場,而且重點是,廣明的機器人並不比其他廠商的機器人便宜,因為廣明不想賣便宜貨。

問:產業對採用機器人的回饋如何?

答:架設自動化不便宜,關鍵在於ROI,何時可以回本,若產品設計改變,還可以繼續使用同樣的自動化設備嗎?這些問題,老闆不懂,下面的承辦人不敢承擔,通常直接委託SI負責。SI會提案,但是都停留在紙上作業,頂多放影片,沒有實品,更沒有實際產線作展示。

廣明如果能夠提供展示產線,讓客戶可以看到、感受到自動化的優點,整個銷售方式都會因此改變,讓有決定權的老闆直接下決定。最終我們希望,能夠用機器人來作機器人,目前沒有具體的時間表,期望儘快能夠達到。

ROI是最大關鍵,如果以大陸上海現在的工資計算,基本工資約人民幣2,000元,加上社保等於多了50%,還要加上加班費,基本上都是以基本工資的2倍計算,加上兩班制,現在大概ROI可以做到2年左右,廣明的目標是讓ROI縮短至1年,然何時達成,還沒確定。

達明機器人一開始設定的銷售對象是中小企業,因為原本我們認為,大企業已經自行開發,不過參展回來後,來接洽的都是大廠,因為達明有比較簡單的操控介面與視覺化功能,可以很快上手。現在達明機器人對工程師來說操作很簡單,然期望在未來1~2年要調整系統到對作業員而言都簡單上手。

問:未來廣明機器人發展計畫為何?

答:短期要先擴增產線,原本生產線在(廣明林口總部)3樓,3月開始5樓整層都會成為生產線,擴線不是問題,其中採外購、交貨期比較長的是減速器,其他機構件都是自製。初期機器人生產線會有作業員,因為機器手臂並不好組裝,未來期望能夠以機器人生產機器人。

現在的機器手臂,都只是單站式的設計,目的是取代員工,然要做到智慧工廠,上面還有2~3層,都需要系統間的連結,還有一大段差距。包括ERP(企業資源規劃)WMS(倉庫管理系統)、送料系統、派車系統,都要與工站結合,這些都是非標準,未來還有很多金礦可以挖掘。

以目前電子廠每年買的機器人台數來看,自動化仍是漫漫長路,過去每年六軸機器人,像是作業員的型態,每年銷售不超過50支,多數廠商都會採用XY專用機,比速度,彈性差,不過好做的自動化,都已經做完了,還有多少作業員?每家廠商還有幾萬人,這些都是我們看到的機會。

未來2年將有很多機會,也是關鍵。工業機器人比消費機器人的競爭障礙更高,因為如果能夠被客戶採用,裝上生產線,除非發生大狀況,否則客戶考量成本與穩定度,更換的機率很低,新進者即使提供3成降價,也難以打入供應鏈。

問:針對企業級的SSD品牌,廣明看到的機會點與發展空間為何?

答:廣明在SSD只做企業與資料中心的伺服器市場,這塊市場要穩定度高,廣明在儲存產業已經累積多年的經驗與技術。看到的機會是,Flash的儲存一定成長,包括震動、速度快、體積小,HD都比不上。

此外,數位資料成長角度近乎垂直,而且每年都在成長,包括Google、亞馬遜、Facebook這些廠商,因為在網路世界裡,時間就是金錢,消費者希望只要一輸入資料,要的答案立刻出來,不論Google或亞馬遜,資料中心是每年更新,只要有更快的解決方案,就會採用。

廣明會先從先從二、三線的資料中心客戶開始作,這塊市場競爭有難度,因為直接競爭者是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英特爾(Intel),他們都是業界巨人,廣明能夠仰賴的是價格、品質與交期的速度,由於這塊市場的價錢高,有機會打入,與機器人品牌採用的策略並不相同。

問:林董事長對廣明的發展,有何看法?

答:董事長比較特別,比如我跟他定期報告,講到財務數字,他都不大在意,只說能賺錢就好,但是他對技術特別關心,當初他提醒光碟機快消失了,我們意見不大相同,但是也因為他的提醒,廣明當時就已經在找其他的可能機會。

董事長給的空間很大,對專業經理人來說是位好老闆,只要正正當當賺錢就好,在意公司是否健康發展,也不會刻意給壓力,說要賺多少錢,是很nice的,壓力主要是來於自己。如同我之前講,現在廣明有門票,有機會成功,但是革命尚未成功,這2年會是關鍵,要跟全世界在賽跑,就看誰能夠跑得快。

[Home]


2017/02/23 1.1.4. 顛覆單向產銷管道 業者導入應用商店平台創造IoT生態體系 [ 電子時報 劉尚昀]

物聯網業者企盼借鏡App Marketplace模式,促成客戶部署物聯網生態體系。

行動應用商店(Mobile App Marketplace)透過開放式平台的模式,讓軟體開發商、使用者、平台業者三方發展出利益共享的生態體系,顛覆過往軟體產業封閉且單向的產銷管道,創造一波行動應用成長浪潮。

同樣地,物聯網(IoT)應用所涉及的產業領域大異其趣,單一業者難以滿足多元、複雜的需求,物聯網業者也企盼借鏡App Marketplace模式,促成第三方應用解決方案自由上架,以滿足使用者多元需求,建立物聯網生態體系。

平台效應在物聯網產業持續發酵,工業電腦大廠研華打造WISE-PaaS平台,提供一個開放性、整合化且標準化的平台,整合許多的終端設備,並建構單一平台搭配眾多應用服務方案的關係,讓應用方可依照需求快速導入主題性解決方案(Solution Ready PackageSRP)

WISE-PaaS App Marketplace則是奠基於WISE-PaaS開放性、整合性的平台基礎之上,透過標準化資料格式(Message Queueing Telemetry TransportMQTT),以及應用程式介面(RESTful API),讓客戶可以彈性配置流程,客製化使用環境,以開放的開發環境進而協助第三方合作夥伴,共同打造不同領域所需的應用方案。

WISE-PaaS Marketplace應用模組如同「樂高積木」一般, 每個應用模組採用相容的應用程式介面與資料結構,所以任何模組在平台上都可自由組合,讓使用者可以依據不同垂直領域的需求,打造獨一無二主題產品,甚至可依照需求場景包裝成SRP,在Marketplace上推出,讓其他有相同需求的人下載應用。

研華科技嵌入式運算核心事業群資深經理林啟文指出,研華推出WISE-PaaS Marketplace2個最主要目的,首先是為了便捷物聯網應用部署過程,透過雲端即可快速管理遠端設備上應用程式,節省使用者導入時間。若以行動裝置生態體系比喻物聯網,物聯網設備如同iPhoneWISE-PaaS Marketplace則如同App Store,使用者只要點擊安裝,即可快速導入物聯網各種應用方案。

其次目的則是為了建構物聯網平台搭配眾多應用服務方案的關係網絡,讓應用方可依照需求安裝合適應用解決套件。林啟文指出,目前WISE-PaaS Marketplace除了研華自製、代理與採購軟體,另一部分就是研華邀約參與開發,未來WISE-PaaS Marketplace朝向一個開放式平台,讓第三方開發商在自由上架,以提供滿足不同的行業客戶需求。

林啟文強調,研華客戶中有很大部分是系統整合廠商,皆可依據不同客戶垂直領域的需求自創應用場景,推出主題性SRP,最後於WISE-PaaS Marketplace平台上推出,讓這些客戶可以快速部署。

至於如何促使應用方數量成長,林啟文表示,研華持續尋求有價值的夥伴組成WISE-Cloud Alliance,提供各式快速開發包,同時結合專業諮詢服務,來協助所有具有需求的業者,完成自己產業應用上,已落實平台共享模式的協同合作目的。

[Home]


2017/02/23 1.1.5. 看病不出門 已有710萬患者接受遠程監測 [ 電子時報 陳端武]

市場研調機構Berg Insight最新研究顯示,拜多個關鍵領域市場接受度提高所賜,遠程監測患者數量在2016年成長44%710萬人,顯見參與行動醫療(mHealth)方案的患者持續增加。

Digital Health AgeIoT Business News報導,Berg Insight估計,到2021年,遠程監測患者人數將成長至5,020萬人。

而用於患者監測的主要2項裝置包括睡眠治療裝置和心律調整器(CRM)。這2項應用佔所有連網家庭醫療監控系統的80%

2016年遠程監控的睡眠治療患者數量成長70%,主因為睡眠治療大廠瑞思邁(Resmed)將的發展策略以連網醫療為基礎。

Berg Insight指出,該領域的其他主要廠商包括Philips RespironicsSRETT。美敦力(Medtronic)Boston ScientificSt. Jude Medical等公司則被評選為CRM主要廠商。

第三大應用為遠程醫療,2016年底有50萬人使用。領先的遠程醫療供應商包括Tunstall HealthcareHoneywellCardiocom,飛利浦(Philips)Qualcomm Life。其他設備類別,例如心電圖(ECG)和血糖值監控合計連線數不到100萬。

Berg Insight指出,連網裝置已被視為大多數連網家用醫療監測設備的標準通訊技術。具連網功能的行動健康設備數量從2015年的300萬個,到2016年已增至490萬個。

Berg Insight分析師Anders Frick表示,所有能連網的醫療設備未來都將具備連網功能,因此患者資料管理變得愈來愈重要。Frick指出,醫療設備和健康裝置間的界限將日趨模糊。而傳統公司以及新創公司都想成為行動醫療資料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參與者。

國家個人健康記錄系統(National PHR System)、設備製造公司、獨立App製造商和Google、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等科技巨擘均為利益相關者。另個主要趨勢是醫療級mHealth設備和App的消費化。

2016年,成千上萬消費者透過智慧型手機將醫療監控設備連接到雲端平台。如此重大轉變,未來幾年將在遠程病人監護市場開拓新商機。

Berg Insight報告指出,包括醫療監測設備、行動醫療連網方案、護理平台和行動醫療護理方案的遠程患者監測方案收入達75億歐元。遠程患者監測方案收入預計在2016~2021年間以33.8%的複合年增率(CAGR)成長,在預測期結束時達324億歐元。

Berg Insight在此研究中也對連網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市場做了調查。AED全球年出貨量約50萬台。有些供應商最近開始提供內建連網功能的AED,也有供應商正規劃新增連網功能。Berg Insight估計,2017年銷售的所有AED中約10%將具備連網功能。到2021年,此比例將增至50%

[Home]


2017/02/23 1.1.6. 焉知非福?老年化社會帶動大陸醫療機器人發展 [ 電子時報 莊瑞萌]

以外科手術為例,醫療機器人只是輔助器具,手術過程仍須由外科醫生以傳統方式進行。

目前醫療機器人已是大陸實現工業4.0戰略重要一環,因為當地國務院在「十三五」規畫綱要以及《中國製造2025》等文件已指出,未來重點發展將擺在醫療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以及積極鼓勵醫療器材業者創新。另外,評論指出,由於大陸已邁入老年化社會,預計手術與康復機器人將成為未來5年發展重點。

據中國電子網報導,大陸發展機器人擁有幾項先天優勢,首先是政策利多。例如《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已列出要突破手術機器人、智慧護理機器人等十大產品目標,並將針對工業領域、救災救援與醫療康復等領域,推動更細分的行業推廣應用。

除此之外,未來機器人公司將以康復機器人、助老助殘機器人與外科機器人為發展主軸,開發上肢康復機器人、下肢康復機器人、智慧康復機器人以及護理機器人、看護機器人、智慧輪椅等先進醫療機器人產品。

第二項優勢則是技術進步。201527日,Da Vinci手術機器人在武漢協和醫院完成湖北省首例機器人膽囊切除術。該機器人與傳統手術相比有3項明顯優勢,包括可突破人眼限制,讓手術視野放大20倍,突破人手限制還可防止人手可能出現抖動現象以及無需開腹、傷口僅1公分、出血少、恢復快,術後存活率及康復率大大提高等。

另外,「夏娃」人工智慧(AI)機器人問市後也有助於推動新型藥物的發明,讓新藥開發速度更快及價格更低廉。

夏娃可基於基因工程酵母的篩選系統,選出對選定藥物目標有作用的高可能性化合物,藉由選擇能阻斷寄生蟲蛋白質活動的化合物,而不對人類蛋白質產生損傷,其過程可降低成本與不確定性,並可減少藥物篩選所需時間。

第三是當地市場潛力大。大陸醫療機器人市場具備巨大潛力。2010~2014年當地醫療機構床位量與住院人數年成長率分別達到7.5%9.6%,同時大陸已步入老年化社會,老年人口數量年成長率也達到3.54%

另外,大陸人民因中風、外傷等導致喪失勞動力人口也在節節上升中,這些人對微創、高效、優質臨床服務需求增加,龐大市場需求也將推動醫療機器人市場在當地快速發展。

評論也指出,由於全球市場競爭激烈,亞洲將成為醫療機器人市場新的成長據點。

據統計,目前大陸佔全球醫療機器人市場比率不到5%,而以Da Vinci系統在全球銷量來看,北美與歐洲市場暫時基本達到平衡,至於亞洲市場將成為業者成長來源,包括大陸在內等亞洲將成為Intuitive Surgical等醫療機器人公司戰略重點市場。

至於不利大陸發展醫療機器人因素,首先則是當地技術與海外市場差距大。在2015年機器人大會上,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IFR)主席曾指出,大陸是全世界最大機器人市場,佔2014年全球銷量56%,從2013年開始,大陸就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不過,若和海外業者相比,大陸約500家製造商沒有一家可在核心技術上擁有明顯競爭優勢。大陸在高階機器人設計與製造能力方面也遠遠落後其他廠商,當地機器人產業沒有創新特質,若與已開發市場廠商相比未具競爭力。

第二是機器人並非萬能。機器人進行手術是以傳統外科醫生的手術為基礎,只有外科醫生開腹能做的手術,才能利用機器人來做。換言之,機器人只是完成手術過程的一項工具。不僅如此,複雜疑難手術,機器人操作起來較為困難,仍需要外科醫生以傳統的方式處理。

另外,由於操作醫療機器人缺少觸覺回饋機制,醫生使用多大力道完全倚靠經驗與視覺判斷。因此,使用機器人進行手術對主刀醫生要求更高,醫生不僅要有豐富傳統外科手術經驗,能對解剖區域組織瞭如指掌,還要十分熟練操作機器人。

針對未來市場規模發展,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則預計,2017年全球醫療機器人市場規模將來到118億美元,2017~2021年未來5年成長率約為15.04%2021年全球醫療機器人市場規模也將達到207億美元。

[Home]


2017/02/23 1.1.7. 德勤:印度物聯網市場2020年將成長7 [ 電子時報 李佳榕]

印度政府計畫在未來5年投資10億美元,發展100個智慧城市。

德勤(Deloitte)企管顧問公司發布2017年高科技、媒體及電信產業(TMT)預測中指出,印度物聯網(IoT)市場規模將成長7倍,預估將從2016年的13億美元,到2020年增加至90億美元。

除了電腦、智慧型手機外,能連結網路的設備皆能稱為IoT裝置,根據德勤統計報告指出,目前印度約有6,000萬個IoT裝置。預估2020年,可望達到19億個IoT裝置。

此外,IoT解決方案在智慧城市、製造、物流運輸以及汽車產業的布局也將能促使工業物聯網(IIoT)應用需求增加;報告更預估,2020年上述產業將成為印度IoT裝置應用程度最高的產業。

印度政府計畫在未來5年投資10億美元,發展100個智慧城市,此舉將是在這些產業中成功推動IoT技術的關鍵。未來,醫療保健業、零售業及農業也將跟上IoT應用的腳步。

另外,由於受到嚴峻的氣候、網路基礎建設、標準以及擴增智慧(Augmented Intelligence)等眾多因素影響,印度需要繼續加強IoT感測器方面的技術發展。

初期階段,電信商將致力於為IoT解決方案與服務提供SIM卡,此舉將大幅提升SIM卡未來3年的銷售額;而接下來的2年,將進一步發展新的IoT策略或是延伸既有策略,提升其在端對端IoT生態系統及經濟領域的參與度。

然就長期而言,報告預測某些大型電信商目標不再只提供連結服務,而是欲成為提供端對端IoT解決方案業者,因而開發出IoT實體裝置。另外,這些電信商也將大幅投注資金,藉由提供數據儲存、分析,進一步開發IoT技術;涉及更專門的產業領域時,電信商則可能採取與其他公司合作的策略。

這些公司將能提供價格較低廉的IoT感測器、雲端數據庫、可提供遠距監控、儀表板及報告的可視化平台(visualisation platforms)、提供自動維修票券及技術支援的現場服務平台等發展IoT技術所需要的設備及服務。

[Home]


2017/02/23 1.1.8. 簡禎富:工業3.5才是台灣製造的機遇和戰略 [ 電子時報 莊衍松]

隨著物聯網(IoT)、大數據、機器人和人工智慧(AI)的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工業革命已經在進行中,越來越多工作機會因為自動化和智能化而消失,年輕人和弱勢族群更不容易找到好的工作。世界各國均提出自己的製造戰略,換言之,發展工業4.0提升製造的國際競爭力以搶救失業和經濟是德國的國家戰略。為了因應未來個人化、少量多樣的市場需求,工業4.0、大數據和虛實整合系統只是「工具目標」,聰明生產和彈性決策才是根本目標。台灣應該認真做SWOT分析,思考適合台灣的製造戰略。

「雁行理論」曾被用來形容國際分工,日本不做的給台灣做,台灣不做的給大陸和東南亞做。然而,現在這個分工模式已被打破,隨著機器人和智慧製造系統的生產力和比較利益,日本等先進國家可以把以前外移的工作拿回去做;德國工業4.0的戰略目標之一就是要從新興國家和亞洲拿回製造。德國、日本依據工業基礎和產業結構轉型需求,發展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已經有幾十年的基礎,因此工業4.0應運而生。德國工業4.0的願景有三:其一是藉由物聯網蒐集和分析所有生產過程相關的大數據;其二是發展網宇虛實系統(cyber physical system)整合價值鏈的所有生產區塊;其三是支持「大量個人化生產」(mass personalization)智慧製造所需要的彈性決策能力和數位決策系統。

政府以前用「生產力4.0」,現在用「智慧機械」來推動工業4.0相關的計畫和補助。其實,產業升級和相關政策的推動需要長期積累,沒有辦法一步到位。人民或朝野政黨若強求官員幾個月就要政策有感,恐怕都是宣示口號的改變多於實質內容,反而干擾延誤需要持續進行的重大建設。一方面快速折損台灣日益稀少的政務官人才,另一方面也讓公務系統隨著長官走馬燈的輪轉而無所適從。所以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

台廠的優勢是賺管理財

政府緊縮正常預算來挹注特定領域,造成大學、法人和廠商為了爭取經費忙著寫企劃書,並深陷後續的計畫審查、報帳和交報告的行政庶務中;要達成預算執行率而短期能交出的KPI,可能部分是以前就有的成果。預算往往吸引各方來搶食,有時甚至劣幣逐良幣。真正在研發深耕的公司不一定會去或爭取到政府補助,這樣折騰反而對產業生態系統有失衡的影響。健全企業投資經營環境和簡化法令規章,讓產業生態和市場機制去汰弱留強,空出空間讓滿足未來需求的新創企業種苗得以成長,或許比普遍施肥更好。台灣資源有限,更不能遍地開花,卻無人種樹給後人乘涼。就像每個縣市都放煙火、辦燈會等小確幸活動,但有幾個縣市延續長期的施政藍圖,認真處理下水道和共同管溝等看不到的建設?

隨著產業價值鏈因為工業革命而即將重構,跨國企業藉助雲網端(雲端、網際網路、物聯網感測端)等資通訊技術的發展,日益強化對上下游廠商的資訊穿透和供應鏈掌控能力,逐步將製造「平台化」。由於先進國家不斷提升其擅長的機械設備和系統的智慧製造軟體和連網能力,將來我們買的就不只是硬體設備,還有內建的軟體,和透過網路定期更新收費的服務。其實,台灣在現在工業3.0的製造管理和供應鏈管理是非常厲害的,也在應用端開發許多系統和工具,所以台廠賺的其實是台灣製造的「管理財」。

不同於電子商務,製造離不開人與場域。台灣在製造管理的經驗、供應鏈調度的彈性及生產製造現場累積的解決問題能力是相對競爭優勢與獨特之處,不應棄守。如果冒然自廢武功,去導入跨國企業研發的工業4.0系統。這樣一來我們廠商每年都要付龐大的金額給製造系統軟硬體廠商。因為虛實整合系統每年都升級改版,而且是根據使用的數量來收費,不付錢就不能使用。於是每年台灣廠商的收入不管有沒有賺錢都要先付一大筆給系統商。若台廠只能使用授權的製造平台,將變成別人製造系統的殖民地,就像自己買車去靠行的血汗司機一樣。這不是台灣應該走的路。

建設性對抗有助提升競爭力

台灣以跟隨式創新,快速量產、降低成本為主的競爭優勢正快速喪失中。台灣基礎工業能力和研發或許不如人,先進設備都仰賴進口,但這些困境都無法短期改變,必須長期嚴肅面對並持續精進。雖然大家都可以買工業4.0的設備和大數據的軟硬體系統,但是台灣很多公司卻未必能夠留住和培養分析的人才。許多公司仍是官大學問大、老闆說了算。組織管理、決策模式仍有滿大的落差、也不知道如何養成大數據和決策分析能力、如何考核這些人才的績效,造成知識工作者的腦力不能或不會全部貢獻出來。

工業4.0的核心是智慧製造,我們怎麼判斷一個機器有智慧?就是機器能夠學習、能夠改善、機器能做判斷、分析和決策。公司治理本身一定要先做變革,要用數據和分析邏輯來決策,要鼓勵具建設性的暢所欲言。例如在生產線上,有狀況機器就能即時做出對的決策,完全不需要人做決定。但有些公司第一線能夠接觸到問題的員工沒有辦法即時做決策。為什麼?就是組織沒有讓他有決策的權力,公司仍停留在官僚層級架構,而不是網絡和虛實整合的決策流程,公司也沒有發展適當的系統和工具讓這些人可以彈性決策。

另一方面,台灣大多數的公司還沒有準備好面對工業4.0的革命,缺的不是工業4.0的軟硬體設備,而是能真正發揮形而上的智慧製造和彈性決策能力的組織運作和公司治理。換言之,公司能夠用數據和分析來做為決策依據嗎?台灣不同產業領域有很多環環相扣的問題有待解決,不同公司也有各自的基本功要練,不是靠外部顧問就可以解決,也不可能把工業4.0當特效藥,靠大躍進的運動就一步到位。以台積電為例,張忠謀十幾年前就親自講授推動企業轉型,讓台積電成為「流體組織」提升組織效率,鼓勵跨部門溝通要建設性對抗(constructive confrontation) ,讓真理愈辯愈明。台積電也發展決策支援系統和配套的決策流程再造,用數據分析和科學管理做為決策依據,讓每位員工的價值創造力不斷提升。並透過資訊技術和系統建設讓台積電成為客戶的虛擬晶圓廠,進而在資訊基礎建設上發展大數據分析和數位決策等技術。

「智慧製造」是策略目標,工業4.0是德國的工具,適合台灣的工具應該發展「工業3.5」作為「工業3.0」和「工業4.0」之間的混合策略。打個比喻:工業4.0虛實整合系統就像是「機械公敵」電影裡的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系統;而工業3.5則像是人和智慧機械混合的鋼鐵人。機器人取代人的工作,鋼鐵人則強化人的機能。更何況台灣地小人稠,導入更多無人化的系統只會加速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安。

台廠可收割過渡期利益

德國工業4.0的階段目標是2025年;「中國製造2025」也是希望在2025年從製造大國變成製造強國;美國雖然總統改選,但推動再工業化和製造回流美國的壓力只會更強。台灣應該要有自己的製造戰略和生存智慧,把握目前產業結構轉換的空檔,善用僅存的相對競爭優勢和台灣製造管理的軟實力。我並不反對台灣產業升級轉型往工業4.0邁進,但大多數公司可能無法一步到位。其實大多數公司只是工業4.0系統和設備的使用者。既然如此,何不等到相關系統設備更成熟再導入?當務之急還是先發展能夠善用智慧製造系統的人才和能力,也就是另闢蹊徑,先在既有的製造系統環境下,達成或局部朝工業4.0三大願景的大數據分析、價值鏈整合和彈性決策能力,這些都是台廠能夠在既有基礎和管理優勢上提升的。而且因為「工業3.5」更符合台灣產業結構,實現的速度也比工業4.0快,台廠就可以提前「收割」產業結構升級轉換的利益,並再拉開與新興國家的差距,還可以把台灣產業升級經驗和我們的「鋼鐵人」賣給其他國家。

其實,機器學習再怎麼厲害也需要領域知識,現在還要跟人學。台灣利用台灣製造管理優勢和經驗發展結合人和智慧機械的鋼鐵人,真要跟工業4.0的機器人對打,勝敗仍未可知。股神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說「等到退潮後,就知道誰沒有穿褲子」。工業4.0、生產力4.0、智慧機械等重大政策和預算會帶動產業熱潮,雖然潮起潮落,但科技進步和產業革命仍將繼續前進,台灣小國眾民如何自處?許多人都在找「藍海」,我認為只要市場大、利潤高,一定會吸引跨國強權競逐,最後必然淪為微利競爭的紅海。

我曾提出「藍湖策略」(Blue Lakes Strategy),一方面,透過台廠的彈性和勤奮更貼近不同客戶需求,將藍海市場碎形化成更多的藍湖甚至藍池塘,維持每一個利基市場甚至個人化市場的高利潤,但因為總市場不夠大到吸引大企業進入;另一方面,在每個利基產業發展工業3.5的大數據分析和聰明生產解決方案,提高未來工業4.0的企業的進入成本和競爭門檻。一言以蔽之,製造大數據和工業3.5是台灣製造的機遇和「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

(本文由簡禎富口述,記者莊衍松整理)

簡禎富,台灣桃園人。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電機系雙學士、哈佛商學院高階經理人班、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博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Fulbright學者。曾借調台積電三年擔任工業工程副處長,並前後擔任台積電、聯發科、台達電、友達光電顧問。著有《決策分析與管理》及《資料挖礦與大數據分析》等書,並榮獲行政院國家品質獎-研究類個人獎、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經濟部大學產業經濟貢獻獎-個人獎、教育部產學合作研究獎、傑出工程教授、工業工程獎章等殊榮。現為新竹清華大學講座教授,科技部「IC產業同盟」暨「清華-台積電卓越製造中心」主持人,20171月獲頒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

[Home]


2017/02/23 1.2.1.1. 雙鏡頭旺 大立光目標價飆5,700 [ 經濟日報 簡威瑟、黃智勤]

蘋果股價多頭氣勢如虹,不但帶動美股,也使得外資圈公認台股純正的蘋概股—大立光,外資圈的目標價再度刷新台股紀錄。摩根士丹利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呂智穎認為,考量大立光雙鏡頭打進中國智慧機、甚至是南韓三星等品牌,營運上檔空間更大,將推測未來12個月合理股價從5,000元,一口氣拉升至5,700元,再掀外資圈大立光股價競逐戰火。

這是呂智穎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二度調高大立光的目標價。呂智穎是外資圈中最資深的下游電子分析師,所領軍的摩根士丹利台灣區研究團隊與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研究團隊,曾多次獲得機構投資人雜誌(Institutional Investor)票選寶座。

大立光股價創4,810元的歷史高點後,已滿足多家外資券商的合理股價估值,以大立光昨(22)日上漲120元,收盤價4,680元推算,接下來只要漲7%,就登上「5」字頭新高峰。

法人說明,大立光股價向來與外資動向高度相關,外資今年起連續買超、推升大立光從3,800元起漲,然上周調節約700張持股,大摩看法一出,國際資金再度加碼,昨回補持股64張。有趣的是,向來擅長操作短線的自營商從13日以來天天買超,累計達250張,其中有六成為自行買賣部位,押寶大立光股價創高意圖明顯。

呂智穎的最新看法是,中國智慧機品牌大廠華為、OPPO將在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上,推出雙鏡頭與光學變焦旗艦機種,是大立光股價最大催化劑。

且大立光起碼還有二項大利多提供上檔空間,還沒完全反應在股價上:一、中國智慧機採用雙鏡頭速度加快,大立光市占逾八成,短期內沒對手。二、大立光已小量供貨鏡頭給南韓三星中階機款,隨三星採用雙鏡頭,大立光出貨有增加空間,既提高營收獲利,還能分散客戶組成。

i8前置鏡頭進化 大立光樂

網路部落格MacRumors引述凱基投顧分析師郭明錤的預測報導,採用無框OLED螢幕的iPhone 8,將具備「革命性」的前置鏡頭,搭載全方位的3D感測功能。

郭明錤透露,iPhone 8的前鏡頭將包含3個模組,分別為既有的iPhone鏡頭模組、不可見光紅外線(IR)發射模組以及IR接收模組。

iPhone 8的升級版相機系統,可能是運用蘋果2013年收購的3D感測器技術開發商PrimeSense的演算法。有了這些先進的功能,相機將能計算鏡頭前物體的位置與深度資訊,潛在應用包括臉部辨識與虹膜辨識等。

新款相機將能把IR發射、接受模組捕捉到的物體深度資訊,和前鏡頭拍下的傳統2D影像做結合。這也代表除了謠傳已久的iPhone 8虹膜辨識可能成真,相關功能也可能應用在遊戲中,虛擬實境、擴增實境體驗做結合。玩家或許將能自拍,並讓自己的臉部3D掃描現身遊戲場景。

郭明錤表示,由三個模組組成的新款前置鏡頭「將帶給用戶截然不同的體驗」,他也預期,未來的iPhone可能連後鏡頭也具備此功能。

摩根大通日前也發布報告指出,蘋果將移除Touch ID,改以3D臉部辨識系統或虹膜辨識做為主要安全系統,這也有助於蘋果支付功能Apple Pay被更多零售商與金融機構採用。

摩根士丹利在最新報告中對蘋果在中國的銷售表達樂觀,並調高蘋果的目標價。

 

[Home]


2017/02/23 1.2.1.2. iPhone 8傳搭載3D感測元件掀風潮 供應鏈搶搭商機 晶電亮出殺手? [ 電子時報 韓青秀]

蘋果iPhone 8傳將採用3D感測元件。

蘋果(Apple)新款智慧型手機iPhone 8傳將採用新一代生物辨識規格,導入3D光學感測技術及VCSEL(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元件,在手機相機系統增加前置感測器,改良雙鏡頭感測距離,可應用於臉部辨識等功能,隨著3D感測成為旗艦款手機的新亮點,供應鏈紛搶攻商機,LED磊晶大廠晶電透露,2017年將轉換旗下MOCVD機台產能,增加手機VCSEL產品供應。

蘋果iPhone 8傳將導入3D感測技術,用來開發臉部辨識、手勢辨識或VRAR等應用,先前華為、華碩等手機廠是將VCSEL應用在臉部距離感測及自動對焦器等,近來不少業者亦傳出2017年將量產VSCEL產品,包括宏捷科、穩懋均透露VCSEL技術已發展成熟,可望陸續量產。

美國光通訊大廠Lumentum則傳出將打進iPhone 8供應鏈,有機會接到蘋果VCSEL訂單,然業者指出,雖然Lumentum從上游磊晶一路做到下游通訊設備,但對於消費性產品未必會全部自製,有可能再增加代工廠。

晶電指出,VCSEL產品以砷化鎵材料生產效率最佳,由於四元LED亦是採用砷化鎵基板材料,晶電布局砷化鎵相關應用已多時,產品生產轉換容易,晶電過去已有供應VCSEL代工產品,但營收比重較低,隨著市場需求浮現,2017年將供應VCSEL測距元件,應用於消費性電子及手機等產品,加上近來四元LED應用於小間距顯示屏、安控、車用市場成長,預料3月起四元LED產能將供應吃緊。

感測距離用的光源元件包括紅外線(IR)LEDVCSEL,過去手機大廠使用IR LED作為感測元件,但為追求外型美觀,希望縮小鑽孔範圍,導致IR LED無法感測到拍攝距離,遂改用VCSEL進行3D感測,可提供較佳精確度和效率,同時VCSEL可用於臉部辨識,至於虹膜辨識產品則需要使用IR LED進行掃描感測。

晶電表示,四元LED應用需求持續擴大,加上近年來業界鮮少擴產,業界開始擔心四元LED機台將面臨供不應求,部分客戶已開始提早備貨,使得2月訂單需求成長,預計3月起將逐步脫離傳統淡季。由於VCSEL與四元LED的機台產能共用,晶電在確定客戶訂單之後,將陸續進行產能轉移,第3季生產量能將放大。

此外,業界傳出iPhone 8採用VCSEL的繞射式光學元件(DOE),可望由台積電體系取得相關訂單,由台積電採購磊晶與玻璃進行圖樣化製程,再交由旗下精材進行堆疊、封裝並研磨,再交給采鈺進行ITO製程,最後出貨給IR發射模組廠進行組裝。

[Home]


2017/02/23 1.2.1.3. 聯想手機業務高層頻更換 仍難挽回低迷現狀 [ 電子時報 張哲嘉]

聯想手機業務高層頻換,仍恐難以挽回如今手機業務慘狀。

近日,上任不久的聯想集團資深副總裁、聯想移動聯席總裁喬健通過內部信宣布,中國移動浙江終端公司總經理虞杲正式加盟聯想集團,出任集團副總裁一職,將全面負責聯想移動業務(MGB)銷售與管理。

聯想此舉意在試圖挽回手機業務慘況,欲以虞杲在運營商行業的經歷和人脈資源,以及他在終端銷售方面的經驗,使企業得以回歸運營商管道。

然據陸媒南方都市報採訪大陸手機聯盟秘書長王豔輝指出,這與聯想整體策略相悖,聯想執行長楊元慶曾在受訪時表示,聯想以後手機管道策略會以開放市場與電商為主,因運營商管道曾經的成功讓我們故步自封。

此次已是聯想手機業務近3個月內高層管理人員的第三次變動。另據聯想官方透露,原銷售負責人王峰將赴聯想創投任職。

由聯想上周發布的2017會計年度第3(2016/10~12)財報中顯示,手機業務營收年減23.4%,為21.85億美元,虧損亦達1.12億美元。其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亦跳水26%、市場份額下滑3.5%,低迷仍在持續中。

聯想於早前收購摩托羅拉(Motorola)也未能重振後者,且更使得摩托羅拉進而拖累聯想自身業務,並使高層頻有變動。

[Home]


2017/02/23 1.2.1.4. 優惠稅率拉抬 2017年印度自製手機估達2億支 [ 電子時報 王傳強、林昭儀]

印度即將於2016~2017財務年度底之前,生產規模達2億支的手機產值。這個規模的手機預料於印度境內生產,金額與兩年前相比約高出5倍。印度IT部長Ravi Shankar Prasad 表示,這與2014~2015年度的規模相比,可謂有鉅額般的增速。

The Times of India報導指出,印度本土手機產出的增長,意味著該國政府的政策已奏效。近來,印度官方大力拉抬該國的電子製造動能。根據最新的政策,倘若手機於印度境內製造,就可享有低稅率優惠。

Prasad指出,約40%的新工廠已於這段期間建置完成;此外,約40個頂級輔助設備製造商,也已於這段期間建構完成。倘若注意到印度的手機產出規模,該國境內製造業者,應能夠於2016~2017財務年度生產2億個裝置。這與兩年前的6,000萬個相比,有天壤之別。

與進口品相比,印度境內生產的商品可享12%的稅率優惠。這對生產業者而言,構成有力的誘因。為數眾多的企業已於過去兩年開始,從印度本土供應鏈中購買元件組裝,其中包括大陸的華為、聯想、摩托羅拉(Motorola)、小米與金立等。

印度本土品牌則有IntexLavaKarbonn Micromax等企業,他們亦積極從本土業者中採購元件。一位業界人士指出,印度工廠多數僅組裝手機,絕大多數的元件來自大陸。印度本身應該培育能夠製造處理器與RAM的設備。

大陸手機品牌2016年在馬來西亞大有斬獲

IDC發布數據顯示,大陸手機品牌2016年在馬來西亞智慧型手機市場取得跳躍式的成長。Oppo在該國的出貨大增66.8%,大幅領先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17.2%年增率,而華為也有6.6%的成長。

不過,就銷售總量來看,三星依然是銷售冠軍,Oppo則超過了華為成為市場第二。華碩與蘋果(Apple)出貨分別下滑43.3%17.3%

三星、Oppo與華為市佔率分別增加6.74.51.1個百分點,華碩與蘋果則分別減少6.31.2個百分點。

整體而言,馬來西亞智慧型手機市場在2016年的出貨衰退5.9%,達880萬支。在該國3,000萬的成人人口中,目前智慧型手機滲透率高達81%

[Home]


2017/02/23 1.2.1.5. 大摩:i8今年引爆超級換機潮 蘋果股價6天創5次新高 市值逾22 [ 蘋果日報 劉利貞]

iPhone超級換機潮要來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大摩)看好今年稍晚大改版iPhone 8(下稱i8)引爆熱烈需求,把蘋果(Apple)目標股價調高至154美元,增添市場樂觀氣氛,激勵蘋果周二收漲0.72%136.7美元,6個交易日來第5度改寫歷史新高,市值達7172億美元(約22.1兆元台幣),相當於台股集中市場市值近8成。

中國銷售前景看俏

過去12個月蘋果股價累計已漲42%,但大摩分析師休伯蒂(Katy Huberty)相信未來6個月還有得漲,稱iPhone在中國市場銷售前景看俏,將助蘋果迎接「超級循環」。她說:「今年9月將發表的iPhone,有望刺激換機升級潮加速及股價走揚。」

休伯蒂指出,中國消費者對手機技術與規格變化格外敏感,i8料採可彎曲顯示器、無線充電技術、內建3D感測與更先進人工智慧(AI)等,足夠吸引民眾關注。大摩調查顯示,約有20%目前使用中國廠牌手機的用戶,下次換機將選擇iPhone,即每5人中有1人可能買i8

大摩預測,迄20189月止的1年內,iPhone全球出貨量將年增21%2.6億支,優於市場預估的2.4億支,且其中中國出貨量將為7200萬支,佔整體比重達28%,高於i6Si6i5周期。

德銀擔心i8恐太貴

不過,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德銀)分析師史克利布納(Sherri Scribner)認為,考慮全球智慧手機市場成長減緩、換機周期拉長、i8料要價不菲等因素,i8銷量頂多只會比前代略好一些,訂價太貴和供應量限制將成壓抑銷量2大原因。

市場預期蘋果9月將推出3iPhone,其中2款規格相似、尺寸不同,另1款將集中創新配備與功能。因採用許多高規格元件,凱基投顧分析師郭明錤和不少供應鏈人士預估,i8訂價恐高達1000美元(約3.1萬元台幣)。相較下,2016年第4季智慧手機市場平均售價才303美元(約9326元台幣)。

此外,據德銀對供應鏈的調查,2017下半年新iPhone整體產量預估為1.345億支,只比2016年同期高約5%,距市場所期待的「超級循環」恐怕差很遠。

[Home]


2017/02/23 1.2.1.6. 陸本土手機用戶 2成想換蘋果 [ 工商時報 楊日興]

雖然蘋果去年在中國智慧型戰場失利,手機出貨量遠低於中國本土企業,但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簡稱大摩)仍看好今年新款iPhone能主導中國市場,其調查顯示,目前使用中國本土手機品牌的用戶,有20%下次購機時會選擇iPhone

在問世10周年的氛圍下,市場萬眾期盼今年新款iPhone推出,蘋果股價也水漲船高。但數據顯示,去年蘋果在中國智慧型手機出貨市占僅9.6%,排行第4,在蘋果之前的OPPO、華為、vivo三家本土廠商均有15%上下的高額市占,蘋果能否重拾中國市場引人關注。

華爾街日報報導,大摩有信心蘋果將在2018財年大幅提高在中國市場銷量,成業績增長主力,其調查顯示,中國用戶特別關注新技術與規格變化,有多方消息指出,今年新款iPhone將有不小改變,大摩認為,這有助於中國用戶加快更換手機的意願,帶動iPhone市占升高。

大摩預估,蘋果在2018財年將賣出2.6億支iPhone,而在中國的出貨量將為7,200萬支,此前市場調研公司IDC統計數據,蘋果在去年中國手機出貨量僅4,490萬支。

在看好新款iPhone將拿下中國這塊大餅的情況下,大摩將蘋果每股收益預期上調至11美元,並將其目標價上調至154美元。據研究機構FactSet數據,目前華爾街分析師對蘋果2018財年每股收益的平均預期為10.08美元,iPhone預期銷量則為2.39億支。

不僅大摩看好新款iPhone席捲中國,據中關村在線報導,分析機構Canalys也認為蘋果能在中國順利翻身。Canalys分析師指出,中國眾多果粉均在等待這款大改版的iPhone,新款iPhone推出後將引發中國消費者購買意願。

[Home]


2017/02/23 1.3.1. 鴻海增資陸廠 83 [ 經濟日報 杜宗熹]

經濟部投審會昨(22)日通過鴻海申請以自有外匯計2.7億美元(約新台幣83.7億元)間接增資大陸蘭考裕富精密科技,以及鴻海間接增資大陸成都業成科技等四項台商對陸投資案。這些投資案涉及研發生產與銷售光學鏡片、玻璃製品及金屬配件,外傳可能與蘋果iPhone 8新機生產有關。

受季節性因素及投資氣氛低迷影響,投審會昨天的委員會僅通過六項大型投資案,其中鴻海就占了兩項。除投資大陸蘭考裕富精密科技外,鴻海也申請以海外投資事業之自有資金2,225萬美元(約新台幣6.9億),間接增資大陸成都業成科技。

此外,聯電申請匯出3,960萬美元,受讓取得大陸蘇州和艦科技5.24%股權,及大陸廈門聯芯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1.54%股權。

不過,最受外界注目的新年度是否會有陸資來台及台商對外投資案,本次委員會皆雙雙掛零,未有任何議案通過。

投審會發言人朱萍表示,聯電原已有投資蘇州和艦和廈門聯芯等公司,本次是向其他小股東收購股權,與現有經營權無太大關係。外傳鴻海投資大陸蘭考裕富精密科技是與蘋果iPhone 8有關,朱萍則表示並不清楚。

投審會本次還通過中華開發創業投資公司,申請匯出1,491萬美元,間接增資有限合夥的福建華創股權投資企業,及瑞士商DORMAKABA INTERNATIONAL HOLDING AG申請匯入相當於16.7億元,受讓國內股東所持有之台灣史丹利安防系統公司股權、日商HIS HOTEL HOLDINGS CO., LTD. 申請匯入5.39億股本投資,投資洛碁實業等。

[Home]


2017/02/23 1.3.2. 呂芳銘買TBC 有條件過關 [ 經濟日報 彭慧明、黃晶琳]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昨(22)日審查亞太電信董事長呂芳銘以個人名義買下台灣寬頻通訊(TBC)所屬海外基金管理公司股權案,以22條附負擔過關,呂芳銘將以轉投資的Dynami公司、以約新台幣14億元,買下TBC所屬的亞洲付費電視信託基金(APTT)的信託基金管理人(MAMPL100%股權,間接取得台灣70萬戶家庭用戶的最後一哩。

呂芳銘上周曾到NCC提出報告,表達要投資的「誠意」。為了避免外界質疑鴻海將「控管言論」,呂芳銘主動承諾將來絕不經營新聞頻道,還要投資數位內容與加值服務,也答應多項建設需求,業界指出,前兩項「打動NCC的心」,應該是過關的重點。

對照先前中嘉網路的大股東MBK再度啟動撤件,取消與摩根士丹利的交易,連帶使遠傳電信被拒於有線電視產業外。為了避免NCC被質疑「阻擋台灣資金買媒體」,業界早有傳言,近期將放呂芳銘過關,避免NCC被質疑是媒體投資的「障礙」。

根據相關程序,此案還需要經濟部投審會通過,呂芳銘將透過海外的控股公司Dynami買下股權,他持股8成,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持股兩成。為了避免「黨政軍條款」爭議,NCC規定,申請人(Dynami)與其關係企業及直接間接控制之有線廣播電視系統經營者,與亞太電信及鴻海精密之間,有不得互為指派相關職務之要求,呂芳銘也表示,他不會同時擔任Dynami的董事長與TBC董事長兩項職務。

在其餘附負擔的重點中,還包括Dymani要積極在今年底前完成有線電視全數位化,增加光節點建設,讓光節點服務訂戶數在2019年底前降到250戶內(提高上網速度),並視消費者的需求正式推出1G的寬頻上網服務。

除了不會經營新聞頻道外,呂芳銘也表示要規劃傳播本國文化節目精進方案,提升數位內容,以多元內容服務收視戶,且不得基於自身利益考量利用市場地位影響頻道言論與內容自由。

NCC把關標準不一 惹爭議

中嘉網路第三度出售失敗,但台灣寬頻通訊(TBC)則順利賣給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與鴻海副總裁呂芳銘兩位「自然人」。外界認為,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太急於想擺脫業界對其「阻礙媒體投資交易」的質疑,許多在中嘉案中「否准遠傳」或質疑「規避黨政軍」的部分,現在遇到呂芳銘卻「都可以」了。

NCC昨天不斷強調呂芳銘是自然人,因此可以買下TBC所屬基金管理公司的100%管理權。但呂芳銘實際上是鴻海與亞太電重要的主管,NCC僅限制將來鴻海與亞太電不得擔任TBCDynami的董監事、總經理等「決策職位」。

學者在TBC案的鑑定意見書中,曾質疑將來鴻海、亞太電與TBC間將有彼此串連的業務,認為TBC的交易模式是規避黨政軍條款,比起遠傳在中嘉案中「安分」作債權人,以公司治理態度提出申請,仍被NCC和投審會質疑規避黨政軍條款的約束,NCC似有放大看遠傳之嫌。

呂芳銘自動表示不經營新聞頻道,還要投資數位內容,這兩點打中NCC委員的心,得到了進入70萬家庭用戶的機會。不過,呂芳銘也將面臨主管機關對有線電視系統未來諸多政策的管束。

數位匯流 土洋戰變內戰

TBC案進入最後關卡投審會,未來通過後,有線電視產業土洋大戰,將變成「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鴻海」兩大本土聯盟對決數位匯流霸主。業界人士分析,鴻海及台灣大可望擴大合作,下一步可望合作OTT、智慧家庭、數位內容及物聯網。

過去十年有線電視產業主要為外資持有,外資股東安博凱、凱雷、麥格理分別掌握中嘉、凱擘、TBC,形成外資大戰,2010年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蔡明興兄弟買下凱擘後,變成外資對抗本土集團的土洋大戰,現在呂芳銘拿下TBC經營管理權,前三大有線電視多系統營運商中,僅剩中嘉股東仍在外資安博凱手上。

而跨入數位匯流時代,電信業者及有線電視業者相互跨入對方業務地盤,中華電信推出網路電視MOD,有線電視凱擘、中嘉、TBC也積極搶進寬頻上網服務,業者間也積極策略合作

現在鴻海及台灣大哥大組成策略聯盟,雙方可掌握全台235萬用戶,市占率約45.2%,可掌握行動用戶數約910萬,市占率31%,可掌握有線電視寬頻用戶數57萬戶,市占率10%

中華電信則擁有1,096萬行動電話用戶,市占率37.3%,寬頻上網用戶數448萬戶,市占率74.4%,網路電視MOD用戶數約133.2萬戶。

未來數位匯流大戰,將變成「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鴻海」兩個本土聯盟對決數位匯流霸主。至於未來台灣大及鴻海擴大合作計畫,台灣大總經理鄭俊卿昨 ( 22)日僅表示,恭喜,但目前尚未有具體想法。

業界人士分析,郭台銘跟蔡明忠合作是各取所需,郭台銘希望TBC跟亞太電信將成為鴻海集團未來十一屏三網二雲的最佳實驗場域,也將成為跨足全球市場的前哨站,而蔡明忠兄弟則盼擴大在台灣數位匯流布局影響力,兩人相輔相成,未來更可望擴大至OTT、智慧家庭、數位內容及物聯網合作。

不過,業界人士也擔憂,過去有線電視產業是三方(凱擘,中嘉,TBC及練台生)抗衡,近期與遠傳有策略合作關係的中嘉案撤案,鴻海掌握TBC控制權,並可能與台灣大、凱擘擴大合作,希望中華電信及旗下MOD爭氣些,否則未來數位匯流產業發展恐將失衡。

 

[Home]


2017/02/23 1.3.3. 東芝晶片招親 台積被點名 [ 經濟日報 謝汶均、張家瑋、黃智勤]

東芝出售晶片事業的傳言22日繼續滿天飛,日本媒體更點名台積電也有意收購,對此台積電回應「不評論市場謠言」。由於東芝出售晶片事業出現具體時間表,強化市場的樂觀預期,激勵該公司股價22日勁揚22%,漲幅是彭博資訊自1974年編纂該資料來最大。

日刊工業新聞報導台積電也有興趣競標,藉此加強與東芝的合作關係,但台積電已否認這項傳言;東芝半導體為台積電大客戶之一。根據日刊工業新聞報導,台積電之所以有意參與東芝分拆出來的半導體事業新公司的競標,主要因台積電目前為東芝代工生產邏輯半導體,而台積電有意對東芝半導體新公司進行出資,應該是期望藉此擴大和東芝於生產等領域的合作。此外,台積電於1997年設立日本法人,其顧客中擁有為數眾多的日本企業。日經新聞報導,東芝將盡快為旗下快閃記憶體事業重新招標,競標者需投資至少50%、或1兆日圓(88億美元)。

路透則引述消息來源指出,東芝希望5月底前選定買家,第一輪投標將在3月舉行,本月底前公布投標資格,東芝可能會將股權出售給一或多個買家,潛在的買家有微軟、蘋果、南韓SK海力士和鴻海。

東芝同意賣出快閃記憶體事業這麼多股份的決定,不僅反映其財務正陷入困境,也顯示該公司將削減管理權利、變成較小的公司。路透引述知情人士指出,這起晶片事業招標案「是東芝募得大量資金並消除市場對其信用風險的疑慮的最佳方法,也是唯一一個方法。」

東芝去年12月底將核電事業減記63億美元,主要受到該事業在中、美兩國興建核電廠的高額成本拖累,東芝也因此減少類似的營運,會長志賀重範也為此下台,該公司股價自那時起已崩跌逾50%

東芝正企圖透過犧牲部分用於電腦和手機的微晶片事業來恢復資產流動性,東芝是該領域的全球第二大生產商。

三國搶親 記憶體產業將洗牌

儘管東芝晶片事業是誘人標的,找到買家恐怕並非易事,此事更可能牽動中日韓記憶體事業的發展。

對南韓SK海力士、威騰電子、美光科技等競爭對手而言,收購東芝晶片業務,是縮小與市場龍頭三星電子差距的難得機會。

拜智慧手機需求所賜,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的需求仍強勁,近年來也開始用於容納雲端資料的資料中心。

東芝晶片事業的潛在買主必須克服多重難關,除了要能拿出高達140億美元資金,還必須考量反托辣斯問題,以及日本政府不情願釋出關鍵技術的態度。

日本政府正密切關注東芝發展,也將快閃記憶體視為與日本成長策略高度相關的策略。

過去數十年來,日本逐漸將在半導體與面板領域的主導地位讓給了台、韓競爭對手,東芝是唯一能跟上競爭、擁有高端晶片製造工廠的日本企業。

300億美元的NAND市場中,三星電子市占率達三分之一,東芝以20%居次。分析師指出,SK海力士是口袋夠深、收購意願也相當高潛在買主之一。

HI投證分析師宋明燮指出,海力士很想吃下東芝,因為若東芝被資金雄厚的中國業者買走,他們將更頭痛。

[Home]


2017/02/23 1.3.4. Snap欲跨入智慧硬體戰局 IPO變數更大 [ 電子時報 張哲嘉]

Snap現今營利來源以廣告業務為主,透過軟硬體並行的策略,或能擴大營收規模。

社交軟體Snapchat母公司Snap已於2月初公布首次IPO的招股書,但至今其IPO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Snap提交的招股書內文中,首先便表明該公司為相機業務公司,而內文亦多次提及Spectacles智慧型太陽眼鏡產品,並說明旗下Snapchat為相機應用程式(App)Spectacles產品也於220日於官網發售。

Snap20169月自Snapchat更名後,便開始由聊天業務,轉型為Spectacles「照相機公司」硬體研發企業。而據陸媒21世紀經濟報採訪大陸業界人士指出,單就Snap轉型思路來看,成功關鍵並不明朗,因軟硬體的業務差異極大,如Google當初推出的擴增實境(AR)產品,仍未能順利打入相關市場。

Snpa遞交招股書後,近日英國倫敦投資說明會結束,部分投資者對其用戶數下滑仍存疑慮,使得估值從最初的200~250億美元,遭下調至195~223億美元。

Snap將企業定位轉為硬體研發時即已表明,將要由智慧硬體角度切入娛樂與社交App領域。更名後,便著手計劃招募逾300名硬體、虛擬實境(VR)AR等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並同時成立Snap研究室,進行下一步相關企業的收購。Spectales團隊便是由2014年收購的Vergence著手打造。

據陸媒新浪科技報導,大陸DCCI互聯網研究院表示,Snap推出硬體業務乃為盈利,但此一橫跨硬體之舉難以開拓與奠定市場基底。且Snap所推出的Spectacles設計仍有許多限制,難以給予使用者自主的空間;Snap現今營利來源以廣告業務為主,因此透過軟硬體並行的策略,或能擴大營收規模,卻仍有盈利的困難。

Snap招股書顯示,2016年營收為4.05億美元,廣告收入佔比便高達98%;然而2016年仍淨損5.15億美元,與2015年同期淨損3.73億美元相比,虧損幅度增加了38%。而以使用者人數下滑趨勢來看,即便推出了硬體產品,無法如同廣告業務有大筆營收可使公司盈利。

然而,各大企業如Facebook旗下Oculus RiftGoogleAR眼鏡銷售量都不高,且穿戴式裝置市場已漸入低迷情局。在Snap以一般裝飾品(如太陽眼鏡)上融合智慧科技,以符合年輕族群的產品需求,或有可能達到10萬支的銷量;且下一代的穿戴式應用仍未定調,故Snap是否有辦法突破智慧型穿戴式產品仍屬未知。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Snap的日活躍用戶數約為1.61億戶,雖不及Facebook,但以其極高的互動性吸引眾多廣告主。不過Snapchat2016年第4季的日均活躍用戶年增幅已首次低於50%

而在相關產業人士看來,Snap進一步推動硬體業務乃於此次IPO來臨之際,推出新話題,但由於投資人並非熱衷於此,以現實面來看Snap的策略仍舊無法帶起一波正面效益之討論。

Snap220日於倫敦投資說明會後,綜合投資人意見有三點疑慮。首先,對於穿戴式產品的價值、軟硬體的發展仍有眾多不確定性。

再者是無投票權的股份問題,Snap有三種類型的普通股,擬發行的A類普通股不附帶任何投票權;B類普通股每1股股票享有1票投票權;而C類普通股持有人(Snap創辦人)每持有1股股票享有10票投票權,這也意味著創辦人仍擁有龐大的控制權。

最後,投資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用戶增長的問題上。這意味著同Facebook等對手競爭時,用戶增速的下滑是嚴重的問題。

不過,Snap表示不期待新興市場用戶快速增長,其產品設計主要用於有高品質移動信號覆蓋和智慧型手機佔主導地位的地方,且Spectacles並非僅為宣傳而生的產品,仍有一定營收佔比。

[Home]


2017/02/23 1.3.5. 李在鎔遭收押 新三星改革計畫恐觸礁 [ 電子時報 周延、陳柏蓁、嚴思涵、林怡伶]

李在鎔遭收押後,一手推動的「新三星」計畫恐面臨中斷。

2014年起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副會長李在鎔全面主導三星集團(Samsung Group)營運,展開大規模購併、組織結構調整與擴大創意性企業文化,然而隨著李在鎔因崔順實醜聞案而身陷囹圄,其「新三星」計畫面臨觸礁危機。

據韓國經濟報導,李在鎔於2014年主導經營後,三星集團大有改變,其中最明顯的是敢於購併,2016年三星電子以80億美元金額購併美國汽車電子設備大廠Harman即為代表案例,成為南韓史上最大金額購併案。此外尚有2012年購併物聯網(IoT)公司SmartThings2015年購併美國行動支付新創公司LoopPay2016年購併美國人工智慧(AI)新創公司Viv Labs及美國高級廚房電器製造公司Dacor等案例,3年內共購併或投資15家外國企業。

李在鎔特別關注在新興產業上,其中以汽車零配件業為代表。2015年三星電子設置汽車零配件事業部門後,便購併Harman以進一步確立灘頭堡,2016年以5,100億韓元(4.43億美元)投資持有世界最大電動車業者大陸比亞迪(BYD)股份的1.92%。首爾大學管理學系教授李京默認為,即便李在鎔收押後,三星集團可維持日常營運,但要做大規模購併等重大決策將有困難。

2014年起,三星集團因旗下各公司交叉持股等作法遭到批判,李在鎔提出集團內持有結構改變方案,一邊達成安全接班的同時,也回應外界「以老鼠尾巴般大小的持股來掌握三星集團」的批評。

在消除交叉出資與整頓非核心事業層面上,2014年將三星Techwin4家公司售予韓華集團(Hanwha Group)2015年將三星精密化學(Samsung Fine Chemicals)等公司售予樂天等,積極整頓國防、化學業務,為1938年三星集團創立以來,首次大規模出售集團下子公司。除此之外,又將原居集團決策中樞的未來戰略室解散,並為確立各子公司經營責任,2016年起修正公司章程,允許任命外部理事擔任各子公司理事會議長。

但特偵組檢察官朴英洙認為,這些持有結構的改變,大部分涉及對朴槿惠總統與崔順實的賄賂才能實行,並以此對李在鎔發布收押令。在崔順實案有關判決結束前,三星集團要再進行更多持有結構改變,估計將有困難。三星高層有關人士表示,盡可能不做影響判決的事務是當務之急。

過去以來,三星集團以強而有力的管理、運作規則著稱。但李在鎔的帶頭作法卻破壞了公司過去運作規則。李在鎔雖頻繁於海外出差,但仍出售其個人專機且不用隨行秘書隻身前往,任何時間皆可致電或以文字簡訊詢問。

這些做法可用李在鎔想要將企業文化朝年輕與創新化轉換解釋之。三星的競爭者為Google、蘋果(Apple)Facebook等矽谷軟體公司,以硬體起家的三星,若想與這些公司競爭,李在鎔認為有必要改革公司文化。三星電子20173月將大幅改變人事制度,將部長到社員共5職級減少為4職級,稱呼改為比照美國企業以「Mr./Ms.」稱呼。

企業文化改革與人事兩者持續配合,201610月,李在鎔親自擔任三星電子的登記理事,並原計於2016年底進行社長團大幅世代交替,隨後因檢調搜查而推遲,2017217日李在鎔收押後,估計企業文化相關改革將隨之中斷。

少了李在鎔 恐影響三星投資計畫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副會長李在鎔確定被檢方收押後,引發供應鏈合作廠商恐慌,擔憂是否會因投資案被保留而遭受波及。短期至中期間,三星群龍無首對以系統運作的一般事業部影響不大,然而須由李在鎔做決策的大規模投資計畫卻會遭到擱置。投資一受延宕,恐怕對三星供應鏈業者造成骨牌效應。

ET News報導,對李在鎔被收押的後續影響,多數南韓半導體及面板業者表示,三星已確定的投資計畫應不受影響,但尚未執行的其他規畫恐怕遙遙無期。

以三星平澤半導體工廠投資來說,原本就計劃工廠從2017年開始稼動,因此無須擔心暫緩投資的問題。但其他如大陸西安工廠第二期建設計畫,明確細節尚未定案,未來可能就有變數。

在顯示器部分,三星雖然已經啟動對OLED面板的大規模投資,但若要維持與競爭對手保持差距,未來必須要有其他更進一步的投資規劃。為此,三星的協力廠商繃緊神經,密切關注事件發展,甚至已有業者抱持悲觀心態,開始擬定三星不投資時的因應對策。

造成合作廠商恐慌的原因是不確定性。供應鏈業者表示,原本2016年底三星就應該公布定期人事改組名單,但到現在都還沒有結果。不確定聯繫窗口是否變動,負責人是否會更換,處處瀰漫不尋常的氣氛,也因此多數業者不敢積極推動業務、開發產品。

相關業者指出,三星顯示器(Samsung Display)代表目前仍由三星電子副會長權五鉉兼任,李在鎔被收押使公司營運方向將變得更不確定。SK集團(SK Group)會長崔泰源重返經營陣線後,曾發表SK海力士(SK Hynix)未來10年長期投資計畫,供應鏈業者至少可依循脈絡排定原物料採購時程、豎立中長期研發目標、制訂生產排程等。

業界表示,半導體與面板事業必須審慎預測加上大膽投資,才能搶得市場先機,三星能有現在的地位,也是採行這種策略而來。若因李在鎔被收押延誤投資時機,恐怕會削弱三星零組件事業的競爭力。

未來就算三星啟動由專業經理人組成的非常時期營運體制,恐怕也無法代替李在鎔決定動輒數兆韓元的投資計畫。李在鎔被收押的時間愈久,南韓半導體領域的出口競爭力愈低,三星供應鏈上的合作廠商也會因為業績不佳,連帶造成內需不景氣。

李在鎔突遭收押 三星未來戰略室暫不解散

由於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副會長李在鎔遭收押,與法院的攻防戰可能邁向長期化,三星集團(Samsung Group)如今面臨經營權真空問題,為重振內部氛圍,暫時將由未來戰略室坐鎮指揮,啟動非常經營模式。

據南韓先鋒報報導,李在鎔17日遭收押後,集團控制塔未來戰略室的主管人員也全員緊急出勤,關注特別檢調單位的搜查和集團現況等。

201611月李在鎔因崔順實閨密門事件開始接受調查以來,未來戰略室每逢週末及假日仍照常上班,啟動緊急出勤模式。三星集團第二把交椅崔志成和總括三星電子宣傳業務的李仁用等,19日週末與李在鎔晤面,商討因應方向。三星集團將著手架構緊急經營系統,然並未透露具體方向。

三星集團的經營系統是由企業主一家、未來戰略室、各關係企業專業經營人等3個軸心組成。集團內關係企業社長團負責個別業務,與集團相關的核心方案或大規模投資、購併決議等則由企業主決定。李在鎔遭收押後,企業主軸心因此消失。

南韓財經業界認為,三星暫時須由未來戰略室和社長團協議組織等2個軸心支撐起集團。三星集團於2008年在會長李健熙因貪腐和逃稅接受特檢組調查時,啟動社長團協議組織,彌補企業主的空缺。當時已解散戰略企劃室的三星,將社長團會議轉換為社長團協議組織。

李在鎔先前在國會公聽會中曾表示將解散未來戰略室,然在企業領導遭收押的情況下,未來戰略室需擔負起支撐集團、掌握集團現況、協調關係企業間業務及意見的角色,因此三星將暫時不會解散未來戰略室。

原本外界猜測副會長崔志成可能會暫代李在鎔的職務,然崔志成、甚至未來戰略室次長張忠基,都被列入特檢搜查的嫌疑名單中,事實上,三星正面臨集團首長集體空缺的危機。

李在鎔201612月曾向國會公聽會承諾解散未來戰略室、返還人頭帳戶利息等,且三星集團原本最快會在3月提出新方案,然在特檢組的搜查告一段落之前,恐怕無法推出大規模的新方案。

三星內部人員表示,目前將以解決集團首長的嫌疑等為最優先任務,其他方案將暫時保留。另一方面,三星集團60間關係企業的社長團18日在企業內部網路一同以社長團名義發文安撫員工,期望員工堅守崗位、相信企業。

李在鎔收押後 三星誰當家?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副會長李在鎔217日遭南韓法院裁定收押,三星集團事務由誰代理,引發業界揣測。

據韓國經濟報導指出,這並非三星集團(Samsung Group)第一次領導人出缺,2008年三星會長李健熙遭檢調單位起訴而卸下會長一職時,便由三星集團最資深的元老、三星生命保險(Samsung Life Insurance)會長李洙彬接管對外關係。

SK集團會長崔泰源2013年因侵佔公司資金,遭處4年有期徒刑,當時便由SK集團最高決策組織SUPEX議長金昌根代行會長職責。

由於目前為止,南韓法院尚未對李在鎔作出判決,因此三星並未對外透露誰會接手,業界分析,三星第二號人物、未來戰略室室長崔志成出線機率大,並由子公司副會長中輩分最高的權五鉉負責對外關係。

崔志成曾擔任三星電子代表理事社長與副會長,2012年起進入未來戰略室,成為規劃三星集團事業發展的最高負責人,而崔志成也是李在鎔遭收押後第一個會面的人。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出身的權五鉉,則在2012年接替崔志成,擔任三星電子代表理事兼副會長。

此外,業界也謠傳李在鎔妹妹、新羅飯店社長李富真為人選之一,然李富真因沒有負責電子與金融相關事業經驗,因此出線可能性較低。

三星相關人士表示,由於目前檢方還在調查中,三星內部尚未討論李在鎔缺席時期該由誰代理集團事務,可能日後與李在鎔會面時,會獲得進一步的指示。

[Home]


2017/02/23 1.3.6. 台積殺入競標? 東芝飆漲 台積:市場謠言,不做評論 [ 工商時報 涂志豪、蘇嘉維、林國賓]

日本東芝以NAND Flash為主體的記憶體事業將在331日分拆成新公司,吸引多方陣營爭搶,繼傳出鴻海、蘋果、微軟等大廠有興趣外,日媒昨(22)日報導,台積電亦有意參加競標。台積電對此表示,公司不對市場謠言做評論。

周三東芝股價受到記憶體事業釋股多方競逐、身價愈喊愈高的利多激勵,早盤跳空大漲後一路走高,終場以224.70日圓做收,暴漲41日圓或22.3%。

日刊工業新聞22日報導,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有意參與東芝半導體事業新公司的競標。據報導,台積電目前為東芝代工邏輯晶片,有意投資東芝半導體新公司,應該是期望藉此擴大和東芝在半導體生產領域的合作。不過台積電已回應,不評論市場謠言。

日媒報導指出,台積電於1997年設立日本法人,擁有為數眾多的日企客戶。東芝預估在本年會計年度(20173月底止)結束時,陷入將所有資產賣掉也無法償清債務的局面,為了籌措更多資金,決定切割NAND Flash事業獨立的半導體事業新公司,釋股比重也將從原訂的不到2成擴大至過半數,且將重新招標,希望藉此籌得1兆日圓以上資金。

目前被點名有意參與競標的業者,包括東芝合作夥伴威騰(WD)、美光、SK海力士、鴻海等,昨日更傳出台積電有意競標。東芝預計在24日以新條件重新進行招標。

日媒亦報導,東芝已向有意出資的企業或基金提出要求,將參與競標的條件設定在把半導體新公司的企業價值預估值定在2兆日圓以上。東芝原訂在3月底出售半導體新公司股權,現已延期至4月以後,目的是讓參與競標的企業能有更多時間進行資產審查,才能在出售後獲取最大收益,以彌補母公司的高額財報赤字。

根據集邦科技統計,東芝去年下半年的單季NAND Flash營收超過20億美元,市占率約達2成。由於去年下半年NAND Flash供給吃緊,價格持續調漲,且今年NAND Flash仍將供不應求,法人認為,東芝此時若出售半導體事業新公司股權,的確有機會籌得高額資金。

[Home]


2017/02/23 1.3.7. 業績改善卻留不住人 夏普高層爆出走潮 [ 工商時報 黃菁菁]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夏普自從由鴻海接手經營重建後,業績有所改善,但是高層主管等人才持續外流。

20168月甫派任夏普亞洲與中東業務負責人的新晶常務於今年1月離職,轉而投效日本知名家電量販業者Edion,近日將走馬上任。

報導指出,61歲的新晶19743月進入夏普,任職夏普逾40年,為家電業務大將,曾擔任夏普家電、電視銷售子公司的社長、夏普馬來西亞分公司社長,以及總公司董事兼國內營業本部長等。據傳,他近期將到Edion近來致力拓展的住宅修繕事業部門上班。

自從20168月鴻海正式投資夏普以來,在社長戴正吳的帶領下,夏普業績有所起色,但日籍人才卻紛紛出走。夏普現在雖然採用鴻海式的成果主義人事報酬制度,試圖留住優秀人才,但從2016年秋天起,便有6位夏普12級主管離職。

《日經中文網》去年12月曾報導,夏普的面板、電視、物聯網等重要事業主管去年接連走人,有5位高層主管去了日本電產(NIDEC),其中有2人為執行役員(董事),包括面板事業副社長和田正一(57歲),以及負責人工智慧(AI)手機業務的通信業務本部長川口登史(54歲)。

其餘3人均為事業部長,分別是面板事業的杉本孝行(53歲)、負責液晶電視業務的道川直幸(57歲),以及物聯網業務的辰巳剛司(48歲)。最近還有人跳槽到不同業種。

夏普2016年發售的機器人型手機「RoBoHoN」的幾位技術工作人員也跳槽到旅遊公司「HIS」的子公司,設在長崎縣佐世保市的主題樂園「豪斯登堡」的機器人相關公司。

[Home]


2017/02/23 1.3.8. 5G產品連發 英特爾野心大 [ 工商時報 涂志豪]

半導體龍頭英特爾著手打造5G生態系統,昨日宣布推出一系列5G運算產品,目的要在促成全球5G發展中扮演關鍵要角。英特爾指出,5G已是現在進行式,從網路、雲端、一直到用戶端,隨著行動力逐漸超越智慧型手機的範疇,5G將帶來新一代的使用體驗,包括自動駕駛、智慧城市、物聯網、及機器主掌大局的時代。

英特爾指出,5G時代的主角是令人驚豔的彈性化網路且讓萬物相互連結。5G將促動下一波科技大轉型,從送貨無人機到自駕車。5G最大的差異在於人們將開始談論「自主性」,工廠、汽車、醫院都將具有自主思考的能力,並將依賴超高速連網能力自行運作,而且完全不出錯。

英特爾在今年初的CES中,英特爾發表全球首款5G數據機,這款全球首創5G數據機晶片除了同時支援sub-6GHz以下與毫米波頻帶,更顛覆許多使用情境的連網方式。 而在即將登場的2017MWC大會中,英特爾將宣布5G生態系統的重大突破及成果。

而在5G互通性的目標上,英特爾計畫制定標準以及引導業界研發相關技術,讓目前或未來的產品及系統能一同運作。英特爾也與5G產業體系合作,包括與愛立信合作5G創新者計畫5GI2,與諾基亞合作開設5G加速實驗,並與電信業者AT&T合作,透過Intel LIOD計畫開發連網裝置等。

[Home]


2017/02/23 1.4.1. 華碩新NB 曝光 [ 經濟日報 曾仁凱]

MWC全球通訊大會進入倒數計時,華碩(2357)一款二合一筆電ZenFlip UX370 昨(22)日在科技網站上廣為流傳,超輕薄的簡約設計立刻引發驚豔,推測很可能在下周登場的MWC正式對外發表,將是力拚今年筆電銷售逆勢成長的重要秘密武器。

華碩執行長沈振來日前預告,華碩在平板、筆電二合一裝置市場有非常強的產品即將推出,將刺激銷售動能,今年2in1裝置出貨量力拚比去年成長四成,相較去年出貨年增率僅10% ,展現出強勁的成長力道。

他並喊出「三個40%」的成長目標,去年華碩輕薄筆電、電競筆電、2in1筆電營收分別較前年成長40%50%10%,今年三個項目的營收成長目標全部要挑戰40%,其中成長動能最強就是2in1。去年三項利基產品占華碩整體NB營收比重約40%,今年希望能拉升到50% ,由於這些利基產品單價和利潤優於平均值,有望刺激營收與獲利成長。

義大利科技網站Notebook Italia昨天爆料,華碩最新的變形筆電ZenFlip UX370搶先曝光,延續超輕薄筆電Zenbook3系列的造型設計,UX370外觀輕薄簡約,且透過獨特的機構件設計,螢幕可如做瑜伽一般360度翻轉,同時滿足平板、筆電雙重功能的需求。

華碩首度採用「ZenFlip」產品型號,比起上一代產品名稱為Zenbook Flip UX360,顯示對UX370寄予厚望,可能獨立出全新的2in1產品線。惟目前網路上僅圖片流出,規格、價格等尚未揭曉,外界推測,華碩可能會在下周登場的MWC推出相關新品,實際出貨則可能等到第2季。

沈振來上周在華碩法說會中預告,今年整體PC市場可能持續衰退,但華碩鎖定五大成長引擎,有信心表現一定要優於同業,力拚逆勢成長。其中五大成長引擎包含輕薄、電競、2in1、商用、和效能等五大筆電類別。

[Home]


2017/02/23 1.4.2. 群聯攜東芝 衝刺SSD [ 經濟日報 簡永祥]

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控制晶片大廠群聯(8299)昨(22)日宣布應用於固態硬碟(SSD)的控制晶片,已取得BiCS3測試驗證,將可隨東芝3D NAND Flash 量產,雙方合作衝刺SSD市場。

群聯表示,一向全力支持合作夥伴日本東芝發展先進NAND Flash製程技術。因日本東芝將持續推升48層、64層等次世代3D NAND Flash先進製程技術,今年將推出新一代3D NAND Flash高容量BiCS3晶片,群聯也配合做好相關準備,已在首季完成開發SSD高容量BiCS3控制晶片,並完成產品測試驗證。

群聯表示,目前該公司的SSD控制晶片兩大主要產品包括有PS3110-S10(簡稱S10)、PS3111-S11(簡稱S11),都在本月取得BiCS3驗證,一旦NAND Flash製造原廠東芝正式推出BiCS3晶片,群聯的S10S11即可馬上配合搭載設計,取得市場先機,和東芝共同攜手擴大3D NAND Flash的市場版圖。

針對主要合作夥伴東芝計劃分割半導體事業成立新公司並釋股,稍早群聯表示,東芝承諾不會處分轉投資群聯股票,不過,隨東芝釋出新公司股權逾五成,未來能否持續主導經營權,同時不處分群聯持股,成為未來法人關注重點。

群聯昨天收盤價258元,小跌0.5元。

[Home]


2017/02/23 1.4.3. 日本教育用電子白板、電子學習桌需求大 夏普、Elmo等業者研發動作積極 [ 電子時報 蔡婷朱]

日本政府要求學校每間教室需配置1台電子白板,改善目前日本中小學的電子白板導入率僅2成的情況。

配合日本政府提出的教育振興基本計畫,積極促進教育現場的ICT化,夏普(Sharp)Elmo等相關業者皆推出低成本產品打入教育市場。日本政府要求學校需完整建構ICT環境,除了明訂每3.6名兒童必須擁有一台教育用電腦外,更列出每間教室需配置1台電子白板、無線網路全面化等具體目標,改善目前日本中小學的電子白板導入率僅2成的情況。

過去專門生產實物投影機,在日本國內擁有8成市佔,隸屬於日本Techno Horizon控股集團旗下Elmo,也開發出能將電視或投影畫面轉換成電子白板功能的可攜式設備,不到10萬日圓(893美元)的售價相當具競爭力。

Elmo認為,隨著市場需求趨於飽和,轉而擴充發展能與實物投影機結合的電子白板及智慧型手寫板(pen tablet),並提供讓學生吸收成效更顯著的教學環境整合方案,加強在校園市場的地位。

此外,日本政府也推動國內圖書館資料電子化,在圖書館內藉著螢幕閱覽資料的頻率將會增加。這項措施也讓夏普和日本辦公家具大廠Itoki合作,推出結合404K電視的電子學習桌。且該項產品是夏普在2012年經營陷入危機之際所列出的新事業提案項目之一。

電子學習桌有了4K的高畫質加持,即便文字再小的新聞報導或影像也都能清楚呈現。該產品將委請專門受託經營公立圖書館的業者圖書館流通中心(TRC)販售,售價預估會落在100萬日圓左右。今後也規劃推銷給補習班等業者,拓展4K電視的運用範圍。

另外,在液晶顯示器的數位看板市場擁有高市佔率的夏普,因看好各類商業設施的廣告宣傳需求,在近日推出相隔7年未推出的新款投影機,宣布將於2017年夏季再度進軍市場。

該款新投影機採用雷射光源,不僅使用壽命較一般燈泡及LED長,價格更是同尺寸液晶顯示器的一半左右,約數十萬日圓。離布幕僅需50公分距離,便可投影相當於100吋大畫面的投影機。成像清晰的程度,甚至能直接將畫面投影至商品展示窗的玻璃上。該產品也是鴻海收購夏普後,由雙方共同開發的產品。由於現行市場上短焦投影機的產品數量較少,加上價格優勢,讓夏普相當看好成長潛力。

[Home]


2017/02/23 1.4.4. 超微賣Ryzen五大主機板廠力挺 [ 工商時報 涂志豪]

處理器大廠美商超微(AMD)執行長蘇姿丰(Lisa Su)於美西時間21日正式發表新一代Ryzen 7系列處理器,這款號稱運算時脈足以稱霸目前桌機市場的處理器將於32日正式上架銷售,而包括華碩、技嘉、微星、華擎、映泰等五大主機板廠全面力挺,合計已有82款主機板開案共搶龐大換機大餅。

超微昨日推出採用新一代Zen架構的Ryzen 7系列桌上型電腦處理器,且即日起在全球超過180個銷售通路及OEM廠同步開放預購,32日正式上架銷售。蘇姿丰表示,超微花費了4年時間、共200萬個工程小時,打造了Zen架構處理器及多年技術藍圖,Ryzen處理器將是超微今年重返高效能運算市場的代表之作。

超微此次推出的Zen架構八核心Ryzen 7系列桌上型電腦處理器,與前一代Excavator核心相比,運算效能大舉提升52%,超越原先設定的40%目標。此次推出的3款晶片中,高階的Ryzen 7 1800X最快核心運算時脈可達4.0GHz,可說是桌機市場現在運算最快的處理器。另二款Ryzen 7 1700/1700X則比英特爾Skylake同級產品線的運算效能更好。

在產品訂價上,超微仍主打高性價比策略,如Ryzen 7 1800X售價499美元,遠低於同等級英特爾Skylake架構Core i7 6900K1,050美元。至於超微Ryzen 7 1700X售價399美元,低於同等級英特爾Skylake架構Core i7 6800K425美元;而Ryzen 7 1700售價329美元,低於同等級英特爾Kaby Lakw架構Core i7 7700350美元。

蘇姿丰表示,超微Ryzen處理器打造了更完整的桌上型電腦生態系統,吸引全球五大主機板廠支持,現在共有82款主機板開案,將在3月後上架銷售,將有超過19家系統整合廠會推出逾200款搭載Ryzen處理器的桌機,一線OEM廠也會推電競級機種搶市。

蘇姿丰表示,超微重新聚焦了市場定位,重新定義了使用者經驗,因此在繪圖處理器、高效能運算處理器、包括半客製化晶片在內的解決方案等三大事業群,近幾年都有很好的表現,包括取得索尼PS4及微軟XBOX One S的遊戲機晶片訂單,包括蘋果、惠普、戴爾、聯想等都是主要客戶。

蘇姿丰說,超微也加強在電競、VRAR、資料中心的應用,包括Ryzen桌機處理器、Ryzen筆電處理器、伺服器Naples處理器、Vega繪圖晶片、Radeon Instinct加速運算卡等五大產品線,均將在今年全面推出,今年將是超微重新出發的一年。

[Home]


2017/02/23 1.5.1. 麥肯錫預估,到2035年…全球再生能源供電比重 升至36 [ 工商時報 顏嘉南]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在最新報告預估,2035年前再生能源(主要為太陽能和風力)占全球電力供應比重,可望由目前的區區4%大幅攀升至36%,過程中並將翻轉全球的電力市場。

全球各地再生能源發展正逐漸起飛。近期太陽能電力拍賣價格創紀錄新低,代表再生能源價格快速下降。印度每度電拍賣價為0.053美元,美國為0.039美元,阿布達比更是低至0.024美元。

此外,美國目前最搶手的人才是風力渦輪服務工程師,平均年薪超過5.1萬美元。而中國甫於1月宣布將關閉85座燃煤電廠,並斥資3,500億美元投資再生能源。

科技進步為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推手。報告指出,住宅、工業和商業大樓能源效率提升,電動車、自駕車和共乘概念崛起,使得交通工具對能源的需求減少,以及再生能源普及率提升和成本下降,大幅改變人類耗用能源的方式。

上述情勢繼續發展下去,全球對石油和煤等傳統主要能源(primary energy)的需求將減緩,若機器人、數據分析和物聯網等新科技快速普及,傳統主要能源的需求可能在2025年觸頂。

2003年至2015年大宗商品的「超級多頭循環」期間,石油和天然氣價格躥揚,刺激民眾尋找其他替代能源,加速再生能源發展。2001年起全球太陽能發電年成長50%。

技術成本下降亦促進再生能源發展。自2008年以來,全球太陽能模組成本銳減80%,而風力發電單位發電成本,也較2009年減少50%。

[Home]


Confidentiality Note
本郵件含有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機密資訊、或受法律保護之資料,唯有原發信人指定之收信人得閱讀或使用本郵件之內容。如您並非被指定之收信人,請立即將本郵件及所有附件予以刪除;請勿揭露、儲存或使用本郵件之任何資訊,並請您立即告知原發信人本郵件的傳遞錯誤。謝謝您的合作。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ny attach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from Inventec 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and/or privileged and intended to be solely for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s or entities named in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e aware that any disclosure, saving or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ttachmen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f you have received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n error, please notify us immediately, and delete the e-mail and attachments.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