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您也想每天收到產業訊息,請私訊或回覆信件給我!

若不想再收到Yuki 分享電子產業訊息,請用E-MAIL回覆告知
若需寄其他信箱,請用E-MAIL回覆告知,並請告知姓名!
轉寄電郵時, 請記得將寄件人()的電郵地址資料清除, 謝謝你哦!!

若造成困擾敬請見諒!

Line ID:choyuki
WeChat kiyu0616

Yuki Line@:  https://line.me/R/ti/p/%40fxc0891s

 

 

 

2016/12/05 全球產業資訊

 1要聞

  1.1兩岸

   1.1.1. 專家投書:恐預示中美走向「新冷戰」 CNN:川普冒「重燃亞洲引爆點」風  [中國時報]

 2財經

  2.1中國大陸

   2.1.1. 深港通今上路 台股資金有壓  [經濟日報]

  2.2亞洲

   2.2.1. 30大集團2016年前3季投資額年減達24%  [電子時報]

 1展會

  1.1. 全國科技會議:掌握物聯網商機 環境感測及執法應用需整合  [電子時報]
  1.2. 三大行動風 台廠明年新動能  [工商時報]

 2產業相關

  2.1Cloud Computing

   2.1.1. 鴻海在陸專利 衝刺七領域  [經濟日報]
   2.1.2. 光通訊元件第4季探底 2017年力拚新規格出貨拉升  [電子時報]
   2.1.3. 聚焦企業與物聯網垂直市場 諾基亞押注軟體事業拚轉型  [電子時報]
   2.1.4. 日八大電機廠積極投資AI 未來3年投資總額達27億美元  [電子時報]
   2.1.5. 未來城市運輸主要發展方向:電動、自駕、共享  [電子時報]
   2.1.6. 非揮發性混合記憶體模組(NVDIMM) :資料中心應用崛起引發NVDIMM需求 NVDIMM順勢強力進軍伺服器市場  [電子時報]
   2.1.7. GE購併的意圖:奇異收購機器學習公司Bit Stew 強化雲端工業物聯網平台技術  [電子時報]
   2.1.8. 科技新鮮事-籲放寬測試限制... 蘋果 自駕車計畫曝光  [工商時報]

  2.2Smart Mobile

   2.2.1Wearable

    2.2.1.1. 相關部門主管四人離職 蘋果行動裝置鏈不  [經濟日報]
    2.2.1.2. VR/AR市場冷熱不明 雙A明年強攻挑戰鉅  [電子時報]
    2.2.1.3. 穿戴式裝置充電技術百家爭鳴 熱能、震動發電受矚目  [電子時報]
    2.2.1.4. 穿戴式技術論壇專輯:智慧醫療需求帶動穿戴裝置技術發展  [電子時報]

   2.2.2Smartphone

    2.2.2.1. 三星硬式OLED產線折舊近尾聲 明年中階手機面板戰況激烈  [電子時報]
    2.2.2.2. 印度超越美國 成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市場 2020年手機用戶將達10億人  [電子時報]
    2.2.2.3. 3D玻璃加工成新寵:可撓式OLED手機面板滲透率激增 3D玻璃加工業者營收起飛而漸成新寵  [電子時報]
    2.2.2.4. 5,000萬舊用戶堅不換機 NTT DoCoMo推智慧功能機滯礙難行  [電子時報]
    2.2.2.5. iPhone 7後勁不足 鴻海11月營收恐弱  [蘋果日報]
    2.2.2.6. 科技新鮮事-耐高溫、壽命倍增... 華為 研發石墨烯電池  [工商時報]
    2.2.2.7. 三星助攻 大立光獲利動能俏  [工商時報]

  2.3IT Industry

   2.3.1. 美光大投資 在台蓋封測廠  [經濟日報]
   2.3.2. 英特爾搶蘋單 台積老神在在  [經濟日報]
   2.3.3. 徐世昌:尋找華碩10年後位置 台科技業前不巴村後不著店 判斷錯恐遭淘汰  [蘋果日報]
   2.3.4. 面板廠Q4毛利率 有望超越15  [工商時報]

  2.4Personal Computing

   2.4.1. 電競PC三雄 法人按讚  [經濟日報]
   2.4.2. MacBook銷售看淡 蘋概警戒  [經濟日報]
   2.4.3. 宸鴻傳通吃 蘋果筆電觸控貼合訂單  [工商時報]
   2.4.4. Q4獲利可望再創歷史新高 NAND Flash價續漲 群聯最吃香  [工商時報]

  2.5Solar(Green Energy)

   2.5.1. 隆達晶電攻Micro LED  [經濟日報]
   2.5.2. 瞄準電動車市場 Panasonic擬在歐洲設鋰電池廠  [電子時報]

[Home]


2016/12/05 1.1.1. 專家投書:恐預示中美走向「新冷戰」 CNN:川普冒「重燃亞洲引爆點」風 [ 中國時報 黃文正、諶悠文、陳文和]

川普與蔡英文總統通電話,引發美國主流媒體高度關注。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官網首頁以顯著篇幅刊登香港嶺南大學亞太研究中心主任張伯匯的投書指出,川普這通電話「冒著重燃亞洲最危險引爆點的風險」,恐預示中美走向「新冷戰」之路。

北京保持克制 慎重反應

張伯匯在投書CNN「意見欄」的文中表示,川普這通電話,雖不代表他上任後,美國的政策定有重大轉變,但可看出他日後處理外交政策的態度。外界覺得川普不會以精明外交手腕應對敏感議題,而這通電話坐實外界的揣測。

張伯匯指出,兩岸問題是東亞最危險的「引爆點」,川普須學習巧妙處理美中台敏感議題,此事發展恐對美中關係不利。他說,抑制台灣的台獨傾向,同時嚇阻北京採用武力改變現狀,才是對美國有利的作法。

川普舉措 攪動整個亞洲

另據《華爾街日報》指出,川普打破慣例接受台灣總統賀電,北京雖保持克制慎重反應,但與川普交接團隊會晤時,必會警告美方若追求與台灣發展更進一步關係,將危及美中雙邊廣泛合作議題,諸如將使制裁北韓案陷入泥淖。

報導引述大陸研究北韓事務的學者說,當美國干涉中國大陸核心利益台灣之際,不可能期待大陸在北韓議題上做出犧牲。分析還說,川普上任後若仍不理會北京,將使中美在氣候變遷、全球經濟等議題合作更為複雜,南海爭議也會加劇。

《紐約時報》則引述白宮資深官員說,亞洲幾國駐華府使節2日都對白宮表達關切之意。短期間,川普的舉措將攪動整個區域;長期而言,不只導致台海局勢緊繃,也可能加劇美中貿易緊張關係,並讓大陸在南海的所作所為更大膽。

美前大使:台被當槓桿點

美國前駐中國大使洪博培分析指出,「台灣將在美中全面關係中,呈現比較突出之點」。「做為生意人,川普習慣於在任何關係中尋找槓桿原理」,「而川普總統可能將台灣視為一個有用的槓桿點」。

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政策研究項目主任沈大偉表示,北京謹慎回應是可理解的。不過,「假若川普政府針對台灣採取更進一步措施,改變現行經時間考驗的政策,那來自大陸的額外反撲是可預見的」。

英川熱線 葉望輝稱凸顯「美中政策」荒謬 波頓:符美國利益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2日與蔡英文總統通電話,一些知名保守派人士抱持肯定的態度,美國駐聯合國前大使波頓表示,美國總統可與任何他想要接觸的人說話,只要他認為這符合美國利益,北京不能指定美國要和誰說話。

曾與川普角逐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德州參議員克魯茲3日在推特寫道:「與其跟古巴的勞爾.卡斯楚或伊朗的魯哈尼通話,我還寧願川普去跟蔡總統通話。這是一項進步。」

和誰說話 不被北京指定

川普考慮的國務卿人選之一的波頓在接受福斯新聞網訪問時說,把川普與蔡英文通電話形容為打破數十年沿革的說法是荒謬的。他說,台灣有兩千多萬人、有民主制度、新聞自由、自由市場,遵循國際法規,也符合國家的定義,所以當民主國家領袖致電美國總統,就應該予以接聽。

波頓宣稱,美中關係確實應該動搖一下,中國過去幾年在南海大肆擴張,認為那是他們的領土,還設立省會,這代表中方將拿走大量國際海域,影響船隻航運。北京還意圖掌控日本、南韓、台灣與其他國家經濟,這都對美國有直接衝擊。他甚至說,北京也認為台灣是他們的一省,「如果要把台灣視為省分,大家就來談吧!」

克魯茲:這是一項進步

曾任美國前副總統錢尼亞太副顧問的葉望輝也投書力挺,指這通電話會引起如此震驚,正好凸顯美中政策變得多荒謬。他與小布希政府時代的國務院資深顧問惠頓聯名投書福斯新聞網,認為川普此舉正確,中國與華府那些自以為能告訴川普可跟誰、不可跟誰講電話的外交政策建制派,想法才都錯了,川普忽視那些帶領美國走入歧途的專家意見,反而是好的開始。

葉望輝和惠頓更指出,川普與蔡英文這通「簡單禮貌性」的電話,未必會改變美國更廣泛政策,這是很明顯的,因為川普在明年120日以前都還不是美國總統。

小布希時代白宮發言人佛萊謝也不認為川普接蔡英文的電話是壞事。他在推特說:「中國對我們的挑釁升高,就是因為他們曉得我們不會有類似舉動,我不介意川普做點反彈。」

柯頓:支持台灣的民主

阿肯色州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柯頓則說:「美國對台政策受台灣關係法的約束。依據台灣關係法,我們與台灣保持緊密聯繫,並支持其民主制度。」他說:「我讚同總統當選人川普與蔡英文總統通話,這再次重申了我們對中國土地上唯一的民主體制的承諾。」

川普團隊的資深助理康威(Kellyanne Conway)堅稱,川普與蔡總統通話未必代表政策的改變。問及川普接蔡總統的電話,是否經驗不足的幕僚疏失所造成,她回答說,川普當時充分了解其產生的影響。

政策轉向? 川普副手彭斯:禮貌性電話

英川熱線引發外交軒然大波,川普的副手彭斯接受國家廣播公司(NBC)訪問時表示,那只是一通「禮貌性的電話」。

不過,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前處長包道格則稱,美國政策是否出現重大轉向,或只是「複雜的意外」,北京當局都將密切關注後續發展。

根據路透社引述國家廣播公司電視網報導,美國副總統當選人彭斯接受訪問時,被問起是否應該把這通電話解讀為政策會有任何改變,他答道:「我不認為如此。」

另外,美聯社報導,川普與蔡英文通電話,是他贏得118日的大選以來,迄今最明顯的藐視外交常規實例。川普似乎沒有接受由負責外交事務的國務院指導的慣例,逕自與多位外國領袖通電話。

華府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資深亞洲顧問葛來儀說:「總統當選人川普倉卒行事,沒有考慮可能的聯想,即接聽全球各地領袖的道賀電話。」

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前處長包道格表示,現在要論斷川普是否將主導美國政策重大轉向,或只是「複雜的意外」,仍言之過早。

目前擔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會長的包道格說,「北京將密切關注,看會是前者還是後者。」他說:「但在川普大樓有人提供進一步解釋之前,沒有人會知道。」

中央社報導,美國國務院前副發言人容安瀾3日指出,川普與蔡英文總統通電話,如果不意味著政策調整,這是在不影響美中關係情況下的成功作為。

容安瀾認為,川普與蔡總統通電話如果不意味著美國(對台)政策有調整,這是數10年來雙方努力維持堅強美台關係,卻不影響美中關係下的成功作為,話題不會延續太久。

他說,北京初步判定,川普還不瞭解台灣議題的敏感性與政策的微妙性,僅做出有限度的反應,中方的回應僅見抗議,和提出背離(一中)政策會有危險的強烈警示。

如果川普真有意調整美國對台政策基礎,容安瀾分析,屆時美中之間的關係將變的非常艱難,但這種可能性看來不高。他強調,川普已表明願意與北京維繫建設性關係。毫無疑問的,他也想和台灣保持更堅定的務實關係,如果川普真的打算遠離美國重大與長期的政策,那會令人感到訝異。


川普與蔡英文總統通電話,包括CNN、《華爾街日報》(圖)及《紐約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仍持續給予高度關注。

川普與蔡英文總統通電話,包括CNN(圖)、《華爾街日報》及《紐約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仍持續給予高度關注。

[Home]


2016/12/05 2.1.1. 深港通今上路 台股資金有壓 [ 經濟日報 林宸誼、周克威、夏淑賢]

深港通今(5)日正式開通,券商預計會呈現南熱北冷的局面,明年南下香港的資金新增規模預估高達人民幣4,000億到5,000億元(新台幣2兆到2.5兆元);對港股的影響會大於A股,同時也讓A股離MSCI又近了一步。

對於台股的影響而言,市場專家指出,深港通開通之後,由於深圳市場與台股結構相似,相關掛牌的企業涵括高科技與中小型股,較知名的廠商包括歐菲光、比亞迪等。深港通開通後,台股在吸引國際資金的競爭壓力將增大。

法人機構估算,深港通後,短期台股將遭吸金300億至500億元;中長期來看,隨著MSCI納入陸股的腳步將愈來愈近,台股也將面臨逾百億美元的資金流出壓力。因此深港通的開通,將對台股造成一定程度的資金排擠效應。

著名私募朱雀投資認為,深港通開通之後,從資產配置角度,在人民幣貶值壓力在未充分釋放的前提下,資金北上的吸引力和動力不足,南下的熱情反而更高。中長期,港股市場是大陸財富全球化配置大趨勢最主要的受益者。

廣發證券分析師陳傑預計,深港通會延續南熱北冷的局面,明年南下資金新增規模預計為人民幣4,000億到5,000億元,深港通的開通對港股的正面影響會大於A股。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長期以來A股是以散戶為主體的市場,藍籌股的估值過低,小盤股估值過高。深港通的開通可以引入國際資本,引導價值投資理念,進一步推動藍籌股的行情更上一步。

深港通了 A股躍世界舞台

深港通今(5)日開通,中國與香港兩地市場全面融合,總交易額度同步取消,開演大陸A股明年納入明晟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前奏曲;滬港通後再加深港通,中國大陸A股得以通過香港面向全球,香港也成為匯集國際與中國內地資金的最大受益者。

總額度限制取消的意義重大,在於不論是國際資金循深、滬港通管道投資A股,或是中國大陸高達人民幣10兆元以上的保險業資金南下投資港股,都不必再受總額度天花板的制約,換句話說,建立持股部位可以放心大膽,消除了觸及總額上限、導致操作進退維谷的後顧之憂。

取消總額度上限後,國際的機構法人、中長線投資資金加碼A股、累積「存量」就沒有上限,而這個「存量」規模的攀升,就構成MSCI指數納入A股的最大推動力。

另方面,中國大陸保險資金(大陸簡稱險資)積極進軍港股,擴大港股交易量能, 豐富投資者結構,則可讓香港以豐沛北水為基,擴大吸納國際資金,壯大香港市場。

中、港市場融合,也讓企業籌資選擇上市地點彈性更大,不僅陸企到香港上市,可同時網羅國際與大陸內地投資者,國際企業到香港上市,也可藉此吸引中國的機構投資者與股民資金投入,有利集資與多元化股東結構。

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指出,目前滬港通與即將開通的深港通,仍保留了每天北向人民幣130億元以及南向105億元的每日淨流入額度,這是屬於「流量」的管制,但單日額度是以買賣軋差(差額)來看,因此這項「流量」管制在於控管短線大規模資金流動產生異常風險,不影響解除總額度亦即「存量」限制效果;深港通後「存量」不設限,是中國資本市場很重大的突破,中國的資本市場已準備好向世界的機構投資者做全面性開放。

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暨首席策略師王漢鋒也認為,「總額度取消」是深港通最大亮點,意味大陸股票市場實際上對所有國際投資者開放,MSCI指數體系納入A股的可能性將提升。

他估計,深港通後,開通的陸股標的市值占A股市值達81%,交易量則占68%;另方面,開通的港股占其整體市值有73%,交易量更占了港股交易量的九成,這顯示開通的股票標的,具有相當大的代表性,深港通後中港兩地市場將日益朝一體化發展。

台資永豐金證券(亞洲)研究主管李聲揚表示,深港通代表內地進一步開放資本帳(capital account),也是人民幣國際化另一階段,當然深港通也有助提高A股被納入MSCI的機會;但深港通每日額度仍在,資本管制並未完全解除,且投資者不可能經「深港通」將人民幣轉成港幣,資本外逃的危險不大,這一點從滬港通的經驗可以看出;在深港通開通、取消總額度、保留每日額度下,既能確保中國資本帳戶開放的方向不變,也能控制住風險,而取消總額度搭配開放大陸險資參與深港通,是壯大南下資金流的完美設計。

不過,儘管市場對深港通後明年A股納入MSCI指數普遍樂觀,但仍有不同聲音。

不願具名的在港美系外資交易主管就分析,MSCI是營利機構,納入A股與否要看它的客戶意象,今年中納A股呼聲高而最終落空,就是因為其客戶、大型ETF發行機構不樂見,因為 MSCI納入A股,就表示會排擠其他市場,倘若這些外資機構還沒準備好,或在發A股相關ETF的審批不順利,明年MSCI就未必會納入A股,依此必須要觀察深港通後,外資對投資持有A股的興趣是否真的升高、積極買進,來研判明年A股入MSCI的機會。

深港通小檔案

●「深港通」分成深股通與深圳港股通。深股通(指的是香港「北上」到深圳買股)可投資的標的共有881檔股票,包括市值人民幣60億元以上的深證成分指數與深證中小創新指數成分股,以及深交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

●深圳港股通(指的是深圳到香港「南下」買股票)投資標的達417檔股票,較滬港通(指的是上海「南下」買股票)為多,包括與滬港通一樣的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深圳上市的A+H股,再加上市值不少於港幣50億元的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成分股。

●每日南向額度人民幣105億元,北向額度為人民幣130億元,均和滬股通一樣。不過,深港通總額度不設限,開通後原有滬港通的總額度也一併取消。

●個人投資者南下限人民幣50萬元資產,這和滬港通一樣,北上未設限。

台股憂邊緣化 量能縮減…活力漸失

深港通開通後,兩岸三地資本市場的競合關係將進入新階段,台灣若不能脫離低量、低周轉率乃至低本益比的泥淖,已難逃台資企業出走籌資危機,台灣在中港市場聯通融合下,要選擇對抗或加入,不僅是產業要思考,更不能不仰賴政府的政治判斷。

深港通後台股是否被邊緣化,明年A股是否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雖是關鍵,但還有更深的結構性問題,因為即使現在A股未被納入MSCI指數,台股在兩岸三地的大中華市場中逐漸式微,從上市公司的家數、總市值,以及成交量、周轉率等指標,都可以看出台灣股市漸失活力。

據統計,台股年成交金額從2011年的889.9億美元,到去年掉到628.8億美元,周轉率從2011年的119.87%,到去年滑落至 77.55%,今年前九月更是只剩下50.25%,單月周轉率持續創新低。

國泰金旗下國泰證券董事長朱士廷指出,台股現在成交量與周轉率欠佳,本益比也不漂亮,若不快改善,企業籌資自然會比較到哪個市場掛牌,會有更好的本益比、周轉率等利益,台灣上市櫃合計成交量一天不到千億元,要和人民幣50兆元市值的A股比吸引力 ,本就辛苦。

券商龍頭元大證券董事長賀鳴珩則擔憂,深港通後,中港還要續推新股通,不止鎖定初次上市企業,還要推動其他國際市場已掛牌企業到港股雙掛牌甚至三掛牌不等,透過中港市場融合,以香港背後的中國大陸資金活水為後盾,讓進不了中國的企業,到香港上市,台灣倘若低量、低周轉率問題未解,會不會有台灣的企業到香港雙掛牌,甚至從台灣下市到香港或深圳掛牌,前景堪憂。

國人想投資 有五管道

台灣的投資人參與深港通這場盛宴,可以選擇多種管道,人在台灣不必出國就可搞定。三種方法包括第一種:直接投資台股的相關指數股票型基金(ETF)或是相關概念的個股,第二種方式是開設複委託帳戶投資陸港股,第三種是銀行財富管理帳戶投資中港相關境外基金;另外,積極型的投資人,可選擇直接到香港、中國大陸境內券商開戶,在當地直接投資港股、滬深A股。

要留意的是,使用的貨幣匯兌風險、稅費成本、個人資格符合門檻與否等因素,比方若要直飛香港或中國大陸券商開戶,成本自然墊高,也考驗自身對於當地上市公司的熟悉程度;若是想買香港及大陸的ETF,卻因滬港通、深港通之標的尚未納入ETF,因此ETF只單純反映指數漲跌的效應。

搶搭深港通列車,台灣投資人透過券商複委託交易最方便,但金管會規定只有專業投資人可以複委託走深、滬港通管道投資A股,一般散戶不在開放之列,只能買港股,投資人可選擇先行結匯港幣或人民幣交易,或選擇部分大型券商提供比照銀行買基金方式以新台幣下單,但同樣有匯兌風險。

法人指出,台股本身也有部分深港通概念股,例如聯發科轉投資匯頂在深圳掛牌連飆20根漲停,或者統一等台資企業轉投資在港股掛牌,或有機會受惠深港通題材。

不想直接買個股的投資人,可以在台灣券商買賣相關台股掛牌的相關ETF,買賣方式比照台股但交易成本比買股票便宜,分析師指出,台股掛牌ETF與大陸股市連動性高的標的很多,有滬深300ETF、深小型ETF、深100ETF等等,部分ETF也有正向2倍與反向1倍的ETF可供操作,放大槓桿。另外,銀行財富管理投資境外相關的中國或大中華基金等,但以外幣計價也會有匯率風險。

飛到香港或大陸券商開戶,投資標的除了股票,還可直接下單交易當地市場掛牌的ETF,但券商表示,這可能比較適合實力較強的中實戶、大戶。





[Home]


2016/12/05 2.2.1. 30大集團2016年前3季投資額年減達24% [ 電子時報 嚴思涵]

南韓30大集團中,有18個集團縮減投資規模,其中三星、現代汽車、SK等三大集團投資更是明顯縮水。

三星集團(Samsung Group)、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等南韓30大集團2016年前3季投資規模與2015年同期相比縮減24%,其中,對智財權等無形資產投資小幅增加,但對設備等有形資產投資規模減少27%

據南韓首爾經濟報導,企業經濟性和評價網站CEO Score針對南韓30大集團257家關係企業對有、無形資產投資規模的統計結果顯示,2016年前3季總投資規模為45.32兆韓元(385億美元),與2015年同期的59.64兆韓元相比,減少14.31兆韓元,約24%。其中Booyoung集團未公布事業報告,未列入調查對象。

有形資產投資總額方面,2015年前3季為54.34兆韓元,2016年同期減至39.73兆韓元,減幅為26.9%。有形資產投資佔整體投資額達87.7%。無形資產投資額同期間,則從5.29兆韓元增加5.6%,至5.59兆韓元。

南韓30大集團中,18個集團縮減投資規模,其中三星、現代汽車、SK等三大集團投資更是明顯縮水,三集團前3季合計投資額為26.36兆韓元,佔30大集團整體投資額58.2%;與2015年同期39.63兆韓元相比,減少13.27兆韓元,約33.5%,高於平均。30大集團前3季投資額減少的規模為14.31兆韓元,三大集團即佔92.7%

投資規模縮減最多的集團為現代汽車集團,其2015年前3季共投資15.26兆韓元,2016年同期則僅5.83兆韓元,1年間投資額減少9.43兆韓元,約減少61.8%。其中,有形資產投資額從13.97兆韓元,大幅減至4.33兆韓元;無形資產投資額則反從1.28兆韓元增加16.3%,至1.49兆韓元。

其次為三星集團,三星2015年前3季投資規模為14.92兆韓元,2016年同期僅12.9兆韓元,減少2.02兆韓元,相當於13.5%。其中,有形資產投資從13.56兆韓元減少1.66兆韓元,至11.89兆韓元,無形資產投資則從1.36兆韓元減至1兆韓元。

SK集團2015年前3季投資額為9.44兆韓元,2016年同期降至7.63兆韓元,縮減規模為1.81兆韓元。其中,有形資產投資從8.8兆韓元減少2.02兆韓元,至6.78兆韓元;無形資產投資規模則從6,380億韓元增加2,091億韓元,至8,471億韓元。

此外,GSKT、永豐(Young Poong)、錦湖韓亞(Kumho Asiana)、現代重工(Hyundai Heavy Industries)等投資規模縮減幅度也不小。

2016年前3季,投資規模增加幅度最大的集團為樂金集團(LG Group),投資規模為3,268億韓元,其後依序是樂天(Lotte)、斗山(Doosan)CJS-oil等。

[Home]


2016/12/05 1.1. 全國科技會議:掌握物聯網商機 環境感測及執法應用需整合 [ 電子時報 莊衍松]

台灣在物聯網無線感測網路方面,中、上游段廠商相對完備,但下游段較缺乏系統整合業者。

物聯網(IoT)是當前台灣科技業界最重視的應用科技之一。不止晶片製造業者、感測器業者,就連電信業者也高度關注。科技部表示,先進國家都將物聯網技術列為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具體應用包含智慧交通、智慧工廠、智慧醫療、智慧家居、智慧環境與智慧城市等主題。依據IDC預估,2020年全球物聯網市值將達7.1兆美元;2013~2020年間,物聯網設施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高達 17.5%

科技部報告指出,台灣因具備資通訊技術相對成熟之優勢,相關硬體設備成本逐年降低,雖有助於各類物聯網應用的建構,但在物聯網環境監控應用的發展上,環境感測元件的技術及不同環境應用場域的感測器開發能力尚有不足,不利塑造大量布建感測器的基礎,恐將形成環境感測物聯網的發展限制。

據指出,物聯網在台灣除了在終端設備廠商擁有優異的製造與應變能力之外,在無線射頻辨識 (RFID)或積體電路(IC)設計領域,台灣有研發優勢,在零件與裝置上的技術皆已成熟,無線感測網路(WSN)方面,台灣中、上游段廠商相對完備,但下游段較缺乏系統整合業者。

此外,成功的物聯網在於實際應用解決問題,產生效益及價值,而台灣環境保護工作亟需強化遠端監管污染及環境品質的能量,故具有物聯網應用情境。政府若能及時挹注資源,引導民間產業將發展環境感測及執法應用物聯網加以整合,不僅可點燃創新動能,帶動台灣物聯網產業之未來發展,亦可兼收解決環境課題、改善環境品質之效。

物聯網亦可用於疫情監測及訊息傳播,如使用新的感知器(Sensor)收集防疫相關生醫訊號,以穿戴式裝置即時監測目標族群體溫變化;或即時監測室內換氣情況,避免空氣傳染病如結核病的傳播;並以藍牙或4G/5G等新通訊技術,將傳染病衛教或警視訊息即時提供予民眾。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萬物聯網,就會有萬物可駭的可能。科技部的報告指出,關鍵資安科技被先進國家所掌握,且資安績效評量與稽核不易,致使台灣資安資源投入不足,這些技術研發上的障礙,都有賴明確的政策規劃加以克服。

根據調查,台灣資安市場規模逐年成長,但50人以上之廠商佔比甚低,且本土市場多採用國外進口產品。台灣資安廠商共計146家,其中 50人以下約佔64%;台灣市場採用產品屬自行研發者為新台幣39.5億元,國外進口為新台幣147.6億元。

台灣資安產業出現發展瓶頸的原因,包括企業用戶對資安重視不足,資安法規未臻健全,研發資源投入有限且欠缺大型場域淬鍊,業者規模過小、無法吸引專業人才等問題,因此有必要從「需求端」、「供應端」及「環境面」同時改善。

美國白宮201629日發表「網路安全國家行動計畫」(CNAP),包含採取短期措施、實施長期策略,以提高網路安全意識和防護、保護隱私、維護公共安全以及經濟和國家安全,並授權美國對數據安全採取更好的控制。並成立聯邦隱私委員會以確保指導方針更加完善,能夠防範不斷演變的網路威脅,有效並持續地保護民眾隱私。

歐盟執委會(EC)也在 20167月宣布,同意新《歐盟-美國隱私護盾》協議,取代自20007月以來的《安全港協議》,規範及保護歐盟與美國間的資料傳遞,並在歐盟公民的資料傳送到美國時,提供額外的隱私保障。

台灣資安產業正值智慧聯網時代的轉型期,在新興資安領域布局方面,可結合產官學研資源,運用台灣ICT技術能量,培育人才、改善資安發展環境體質,以完備資安產業環境並進軍國際。尤其要針對新興科技應用,發展資安整合技術,涵蓋行動應用、智慧聯網(IoT /Cyber-Physical)及雲端服務等領域,增進資訊化應用安全。

台灣欲發展精準醫療 需奠定大數據分析基礎

即將卸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2015年國情咨文演說中,提到要投入2.15億美元推動「精準醫療計畫」,其中1.3億美元用來建立百萬人的醫療記錄、基因、生活習慣等數據資料庫;7,000萬美元用來找尋誘發癌症的基因及新藥開發;1,000 萬美元用來訂定相關法規,這在全球起了號召作用。

科技部次長裘正健表示,這是很重要的科技趨勢,台灣很具備相關的條件,一定要努力成功。「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又稱為個人化醫療,包括前端篩檢及後端精準治療,是生技新藥產業與個人健康發展的新趨勢,也是全球生醫界刻正積極投入的方向,被視為是提升醫療成效的一大關鍵。

科技部長楊弘敦表示,亞洲人種和歐美不同,歐美的資料庫拿到亞洲無法完全一樣。而醫療效果也不同,台灣應該建一套醫療的大數據系統,朝精準醫療的目標邁進。

科技部報告指出,未來可以收集疾病患者的基因進行分析,結合新藥開發,為不同病患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法。台灣其實具備發展精準醫療之最佳條件,即擁有全世界罕有的全民健保資料庫,優質的醫療人才、成就及資通訊產業,因此推動精準醫療科技,除了可與國際接軌,更能為台灣未來醫藥衛生發展打下重要基礎,預期是帶動台灣生技醫藥相關產業發展的重要舵手。

對醫生而言,如何更聰明、更精準的方式制定因應的防治策略,解決醫療衛生問題,一直是亟待解決的難題。所以應用科技建立智慧化醫療衛生環境及監測系統,即時提供民眾健康資訊及更友善支持環境,朝個人化自主健康管理目標邁進,是重要的方向。

至於如何強化及整合台灣推動精準醫療所需的巨量資料庫?科技部認為大數據的分析係發展精準醫療的基礎,因此建構健康相關的巨量資料庫是極重要的任務;台灣雖擁有完整的全民健保資料庫,但目前醫療衛生單位基於業務需求,各自成立所需之資料庫系統,系統雖收納豐富資訊,但卻無法透過智慧化之整合,掌握整體醫療資訊流量與資訊全貌,進行知識管理與分享應用。

此外資料也無法透過數據分析研擬較精準的因應對策。因此以創新的資通訊及物聯網科技,建立智慧化醫療環境,及進行醫療照護資訊平台的整合,包括生物資訊、醫療、長照、健康、防疫及食品等相關資料庫,有效收集臨床健康大數據,才有利於台灣醫藥研究邁向精準醫療。

報告指出,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化與少子女化的社會,除了面臨老化相關病症如衰弱症、肌少症、失智、失能等挑戰外,環境汙染、農藥殘留、不健康的生活形態,催化及加重非傳染性慢性病的危害,如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呼吸系統疾病、新陳代謝疾病或自體免疫疾病等,這些疾病勢將為國家帶來沈重的負擔,因此有必要透過科技革新解決當前醫療的問題。

綠色能源供電不穩是台灣一大挑戰

台灣有98%能源須依賴進口,除積極推動各項節能措施,亦推廣綠色再生能源發展,包括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生質能等,並拓展潔淨低碳發電技術,如碳捕捉封存、氫能與燃料電池,但發電效率、法規制定與民眾溝通等方面都仍待進一步努力。

在電網方面,目前正重新檢討智慧電表規格,積極落實智慧電網。至於在2014年推動需量競價方案,因電價偏低,需量反應措施之誘因相對較為不足。而非核家園的電力供應亦是台灣的一大挑戰。

科技部指出,台灣在能源使用上,住宅與商業(服務業)部門每年消耗總電量37.4%,而工業耗能佔總耗能50%以上,因此,未來須積極發展相關節能減碳關鍵技術與服務。

另外,台灣能源資源自給率低、水資源匱乏、環境承載有限,應發展廢棄物減量及資源回收再利用之循環經濟,並加強產品生態化設計與清潔生產相關科技發展與應用。

為因應「非核家園」政策的推動,積極執行核後端業務,台灣核一、二、三廠目前共有六部機組,將於2018年起陸續達到法定運轉期限,相關除役工作,亟需產、官、學界資源的長期投入與支持,才能順利執行。

科技部認為,台灣應著力於核後端技術,確立台灣放射性廢棄物管制策略,並以核設施除役計畫建立自主技術,進軍國際核電廠除役市場。

至於新政府最具挑戰的綠色科技再生能源供應部分,太陽光電產品效率約 16~17.5%,壽命約20~25年,宜加強技術研發,以有效提升發電效率。風力發電方面陸域優良場址常遭遇困難,離岸風電推動有碼頭、航道、漁業權、施工船舶、國產機組與地震及颱風區域極端氣候條件影響等關鍵議題待解決。

至於地熱發電,除宜蘭清水地熱50kWp雙循環地熱發電示範系統、北投小型耐酸腐蝕地熱發電廠外,尚無商業運轉地熱電廠。未來宜強化地熱資源掌握度與開發抗腐蝕之技術。楊弘敦表示,地熱發電目前還在學術研究階段,無法引入商轉。

開發策略由淺至深,短期以傳統地熱區開發?對象,中長期發展深層地熱。推動措施包括:加速資源調查以提升資源掌握度、地熱發電關鍵技術開發、協助地方政府與民間解決開發面臨之法規問題。

而儲能主流技術或成熟案例尚未成熟,未來台灣應積極發展低成本及可靠之儲能技術。至於氫能與燃料電池,台灣燃料電池關鍵技術受限於產品尚未達商品化之規模經濟,在系統成本上仍無法降低。

楊弘敦認為,風力與太陽光電之發電量隨氣候而變,短期之快速擾動將影響系統頻率,需要儲能或快速反應之發電設備升降載以保持負載平衡;而季節性變化將影響電源結構配置,例如太陽光電大量導入有利於夏季尖峰時段充分供電,但太陽光電發電量起伏大於負載之變化,勢必影響基載發電機組調度。

由於不穩定型的綠色能源大量併入電網,將造成電網供應可靠度問題,需藉由電力系統之供應端與需求端同時處理,才能低成本有效解決。在供應端,現行台灣電力系統之升降載與系統調度能力不足無法因應大量再生能源之瞬間發電變化,因此需導入儲能系統與強化輸配電基礎建設。

在需求端,由於無法清楚掌握用戶之即時用電狀況,導致於系統面臨不穩定風險時,無法進行有效的用電調度與管理,因此需進行智慧電網布建與推動需量反應措施。

楊弘敦表示,綠色能源的確是台灣的挑戰。尤其夏季尖峰用電,的確對廠商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目前台電正積極擴大天然氣機組,希望能減低夏季缺電和限電的威脅。

[Home]


2016/12/05 1.2. 三大行動風 台廠明年新動能 [ 工商時報 林淑惠]

資策會MIC預估指出,2017年包括鴻海、Verizon等重要電信公司積極布建LPWANNB-IoT行動物聯網網路,將為台廠帶來建網需求的設備商機。另一股勢力來自「穿精戴螢風」,AppleFitbitGarmin三大廠將成為台灣腕帶式裝置的出貨主力。

GSMA Industry Paper報告預測,2019年全球將有超過20億個LPWAN裝置聯網。而鴻海旗下富鴻網與亞太電信、VodafoneSKT等電信商,甚至有線電視業者Comcast、歐洲媒體集團Altice都正積極布建包括LoRaSigfox在內的LPWAN回傳網路中,將為相關台廠帶來出貨動能。

在行動裝置方面,資策會MIC預估,AppleFitbitGarmin三大廠是台灣腕帶式裝置的出貨主力,其中,含有螢幕與外觀精緻化的智慧手錶與手環,將是未來出貨成長的主要動能。

此外,市場觀察的重點,還包括小米與Fossil集團未來合作製造手錶與螢幕手環。

車聯網也是全世界電信商明年的布局重點,台灣包括中華電、遠傳、台灣大、亞太電信都有意切入車聯網市場,其中,台灣大與特斯拉(Tesla)合作的車聯網服務,即將在2017年年初面市,最受矚目。

電信業跨領域併購,帶動數位匯流商機引爆,對於機上盒後勢發展影響很大。資策會MIC研究人員高慈蕙就以AT&T剛上線的OTT服務為例表示,OTT正式進入白熱化階段、並且帶動電視產業變革,可尋址廣告、AI語音助手、內容聚合與推薦平台等三大商業模式興起,將帶動下一波客廳經濟起飛。

至於5G產業,MIC研究人員鍾曉君認為,美國領先全球開放毫米波(mm Wave)頻段予5G使用,合計免執照頻段總頻寬高達14GHz,高頻通訊趨勢確定,將影響電信業、設備商及internet應用創新業者。

3GPP聚焦於LTE車間普及通訊服務(LTE V2x)標準制定之Release 14即將於明年第2季完成,鍾曉君表示,預定2018年年中發布之Release 15即將成為5G標準,2025年全球將會有5億的5G用戶。

台灣行動通訊營收 明年恐持續下滑

資策會MIC預警,2017年台灣行動通訊營收恐將下滑。為了增加營收動能,電信業將積極展開併購行動,物聯網、內容及數據分析服務業,是電信業的主要併購方向。

資策會MIC無線與寬頻通訊組產業分析師董奕君表示,不僅台灣,2017年相較20152016年,全球4G用戶將出現成長下滑的趨勢,也因如此,電信公司的每用戶每月貢獻度(ARPU)也呈現逐年穩定、甚至下滑的走勢。

資策會MIC產業顧問兼主任張奇認為,台灣很多網通廠包括正文、合勤、中磊、明泰和智邦等,從以往至今吃到很多4G市場的商機,但全球4G產業面臨營收下滑的警訊,對於台灣網通廠未來的營運都可能造成影響,是明年市場變化的觀察重點之一。

資策會MIC表示,2016年台灣整體行動通訊營收2,130億元,將比去年下滑2%,預估2017年仍維持下滑走勢,主要原因有三:一、台灣整體行動電話用戶數正在縮減,二、3G用戶可以轉到4G的規模正在縮減,三、用戶規模縮減、但同業之間競爭的力度卻愈來愈大,造成電信公司來自ARPU的營收下滑。

2015年台灣行動用戶每人平均有1.28個手機門號,2016年下滑至1.23個手機門號,約衰退5%;3G4G的門號、2014年約300萬、2015年大約900萬,2016年大約600萬。資策會說,20174G新增門數一定再往下滑。

至於ARPU部分,2016年的平均ARPU800元出頭,較2015年的1,000多元衰退20%,明年ARPU預估也會往下,也因此,將嚴重衝擊電信業明年獲利表現。未來,比的是誰的口袋深,口袋愈深才能撐得愈久。

至於全球電信產業呈現營收萎現象,資策會MIC深究原因,主要因為電信市場飽和,以及多家電信商加入低價競爭搶市,造成行動電話用戶數雖然短期增長,但整體產業營收卻遇上發展瓶頸及亂流。

全球電信商為了解決營收下滑問題,正積極展開併購行動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2016年下半年,AT&T854億美元併購時代華納,Verizon收購Yahoo!、以及收購一家車聯網的數據分析的軟體公司,而Softbank也啟動了併購行動。

從這些併購案可以看出,全球電信業者正展開跨領域併購、以增強電信本身營運以及內容的豐富度,配合本身網路數據分析,來增加電信商在後4G連接5G時代之際,維持本身的競爭力。

[Home]


2016/12/05 2.1.1. 鴻海在陸專利 衝刺七領域 [ 經濟日報 尹慧中]

大數據相關專利戰從美國燒向中國大陸。據了解,在中國大陸積極發展為科技創新中心,鴻海400人專利團隊提早因應,目標加密、人工智慧、用戶體驗、人機介面、體感、IP管理、跨語言平台等七大應用領域的專利創新,也是集團專利貨幣化的一環。

美國、南韓科技專利戰如火如荼。業界觀察,過往大數據相關專利申請以美國市場領先,但近期中國大陸在政策引導下,開始衝刺專利申請與提高IP品質,讓專利戰從美國燒向中國大陸,深耕當地的台商也加速備戰。

鴻海集團針對訊息流、技術流、資金流、能源流、物料流、過程流的大數據專利啟動布局,專利團隊也針對相關方向展開探索,呼應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強調的專利布局「重質不重量」。

據指出,鴻海專利團隊瞄準七大大數據應用領域的專利創新,包含加密方面,比如能提供用戶更安全共享數據資訊。其次融合人工智慧輔助,能輔助銷售、製造流程管理與分析等。

第三、用戶體驗,運用數據開拓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至於人機介面則專注在易用性與簡便直覺。另外還有體感、IP管理,以及能執行多項程式語言的大數據交易平台技術。

另一方面,鴻海集團為活化智財權,由夏普和鴻海子公司ScienBiziP Consulting Inc.合資成立籌設ScienBiziP JapanSBPJ),10月起負責智慧財產權業務,擴大營收來源,夏普原負責智財的員工也陸續轉調至新公司。

臉書拚登陸 富士康助陣

跨國企業為「黏住」年輕人,紛紛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追蹤社群動態掌握新世代消費趨勢,以提前布局下世代3C應用,而掌握大量大數據的鴻海富士康也獲得科技巨擘青睞與洽詢合作。

市場近期也傳出,Facebook(臉書)擬找尋找富士康合作,主要為進入中國大陸的關鍵布局。

由於市場先前點名,富士康為臉書Oculus虛擬實境(VR)裝置操刀,因此雙方未來深化合作也不讓市場意外。

儘管細節未定,但傳出與開放運算計畫(Open Compute Project)緊密關聯,也將與鴻海富士康合作運用既有大數據資源,在廠區試點、開發在地化軟體新工具。

Facebook目前全球活躍用戶約18億個,但在中國大陸是在2009年起被禁止。近期市場又傳出臉書將開發新軟體工具而重返中國大陸市場,但何時能再次重返市場仍有待觀察。

[Home]


2016/12/05 2.1.2. 光通訊元件第4季探底 2017年力拚新規格出貨拉升 [ 電子時報 韓青秀]

大陸系統客戶拉貨需求放緩,衝擊光通訊廠營運表現,但大型資料中心等建設需求仍然熱絡。

受到大陸下游系統客戶拉貨力道減緩,光通訊廠商2016年營運表現從第1季底一路滑落,由於庫存去化緩慢,訂單全面緊縮,原本期待的旺季效應也黯然落空,儘管近期業界傳出「最壞的局面已經過去」,不過業者指出,第4季明顯好轉的機會並不大,訂單能見度也不高,而往年的首季適逢傳統農曆新年的淡季,光通訊市況回溫有限,但部分高階產品可望加速推出,將可望成為2017年推動營運的新動能。

光通訊業者指出,隨著全球網路通訊需求持續拉升,電子商務、物聯網等應用蓬勃興起,光通訊市場需求仍然十分暢旺,尤其是大型資料中心建置以及電信端設備升級等需求熱絡,但不少台系光通訊業者的主力產品偏重於大陸家庭及個人寬頻市場等應用,由於本土光通訊廠商產能陸續開出,導致台廠面臨嚴峻的競爭考驗。

另一方面,過去大陸政府積極推動光纖到戶(FTTH)等政策,電信業者也大量推出補貼,然而如今建設高峰需求即將面臨飽和,業界GPON產能又供過於求,衝擊產品價格下滑,使得光通訊廠商在20163~4月由高點反轉,由於工廠稼動率下降以及客戶砍價等雙重打擊,部分業者面臨連續2季的虧損窘境,9~10月營收也紛紛創下新低紀錄。

值得注意的是,光通訊磊晶大廠聯亞光電近期指出,最壞的情況將可望過去,也讓市場重新期待第4季產業落底的佳音。聯亞光表示,由於客戶庫存已到很低水準,大陸和台灣客戶已開始下單,至於高階10G PON訂單將從12月開始小量出貨,預計2016年產品比重僅有個位數,但預計2017年將可望倍增成長,從第2季出貨動能明顯放大,估計全年比重將可望達到20%以上,且10G PON產品單價較高,也將可望成為2017年毛利持穩的主要動能之一。

另一方面,聯亞供應給美系大客戶的矽光產品出貨量也將較第3季回升,預期2017年上半可望加入新客戶,相較於矽光的比重約達26%,預計2017年將穩健提高到35%以上。不過市場估計,儘管聯亞11~12月營收可望較10月回升,但整體第4季仍將是全年谷底,而2017年的新規格產品出貨增加,但原有GPON出貨持續衰退,新品動能是否能夠支撐整體營運動能的成長仍然有待觀察。

下游封裝廠聯鈞也受到FTTx供過於求的市況拖累,第3季的EPS 2.24元成為近6季財報的新低水準,不過聯鈞的高階產品出貨效應從年底陸續發酵,例如供應長距離光纖產品的10G產品出貨量緩步提升,而10G EML外調雷射新產品也可望受惠於高速通訊傳輸需求而明顯成長,由於聯鈞產品比重較為分散,且高速網路的客戶市佔率高,2017年高階產品及雷射新應用等將可望強化公司的競爭力。

光通訊模組廠眾達與其他光通訊廠的營運走勢較不同,主要在於其2大主力產品為4G/LTE光收發模組與資料中心光收發模組,由於北美、日本及大陸紛紛積極鋪設4G/LTE電信建設與資料中心建置,包括北美4大網路服務業者Google、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Facebook相繼宣布擴充資料中心容量,眾達對第4季業績的成長動能樂觀,並可望延續至2017年第1季。

相較於業界目前訂單能見度低迷,眾達表示,目前美國客戶的能見度可長達6個月,且新世代產品的100G光收發模組將於2017年上半進入量產,將為2017年營運吃下定心丸,並看好未來終端客戶將跳過40G產品的階段,預計100G光收發模組將在5年內達到10倍成長。

[Home]


2016/12/05 2.1.3. 聚焦企業與物聯網垂直市場 諾基亞押注軟體事業拚轉型 [ 電子時報 陳明陽]

諾基亞未來將聚焦於企業與物聯網垂直市場,逐步轉型為純軟體公司。

網路設備銷售青黃不接、逐年下滑,已使諾基亞(Nokia)陷入衰退;此外,企業業務佔比極低、缺乏動能,也與主要競爭對手華為和愛立信(Ericsson)有相當大差距。為了挽回頹勢,諾基亞新設的獨立軟體事業單位將聚焦企業與物聯網(IoT),藉由切入年產值194億美元的新垂直市場,諾基亞將有機會轉型為純軟體公司,以物聯網和軟體帶來的新客戶為營收主力。

根據Rethink Research報導,諾基亞通信部門20161~9月銷售總額合計170億美元,但其第3季網路設備核心事業銷售額與2015年同期數字相比下滑12%。網路產業2016年的產值約1,220億美元,諾基亞認為未來5年,年複合成長率將逐年下滑1%

諾基亞預期2017年網路設備銷售淨額將下滑約2%,諾基亞的全球電信網路業務亦將下滑約2%。諾基亞將之歸咎於產業競爭以及4G5G網路建置正處於空窗期,而主要的行動通訊業者(MNO)NTT Docomo甚至表示,估計到20215G的資本支出將遠低於3G4G,因此對諾基亞核心行動網路事業的營收挹注僅是杯水車薪,非諾基亞能押注的翻身機會。

而主要競爭對手華為雖被排除於主要的美國企業客戶之外,卻明顯不受網路產業變化的影響。此外,華為擁有數量可觀的企業業務,而愛立信與思科(Cisco)的全球策略結盟已滿一年。反觀諾基亞來自企業客戶的營收每年僅約11億美元,其中4分之3甚至是由2016年初購併的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原有客戶所貢獻。諾基亞宣稱將大幅拓展企業業務,聚焦於資本支出數十億美元的關鍵企業如網路規模(web-scale)的客戶與銀行。

諾基亞將設立一個特別聚焦於企業與物聯網的純軟體事業單位,將諾基亞的核心軟體技術及服務、應用、BSS和網路引進特定產業,使其軟體能獨立運作於第三方平台,脫離附屬於產品(product-attached)的軟體銷售模式。尤其是網路部分,隨著雲端無線存取網路(Cloud-RAN)和行動終端運算(Mobile Edge Computing)的發展,網路本身已是一個軟體平台。

此外諾基亞向投資者表示,將投入對高效能和端對端網路需求不斷增長的市場,以擴大營收。這是明智之舉。許多垂直產業渴望運用5G行動網路於啟動新程序和改造企業,特別在物聯網方面,網路運作及電信運營商的處理方式將大異於以往,諾基亞的純軟體事業單位將更有著力點協助企業積極推動。

諾基亞整個事業體的長期營業利益率目標為10~15%,將非常倚重新的軟體事業、Nokia Technologies和授權業務的成長動能,因此,投入新的垂直市場將是諾基亞對抗營收與利潤下滑、維繫投資者與客戶信心,並與主要競爭者鼎足而立的最大轉機。

諾基亞預期通信部門的營業利益率將由2016年的7~9%提升至2017年的8~10%。而進行中的在2018年之前逐年樽節130億美元計畫則進展順利,不過包括重整的相關費用,預計將超過18億美元,而非原先估計的13億美元。

[Home]


2016/12/05 2.1.4. 日八大電機廠積極投資AI 未來3年投資總額達27億美元 [ 電子時報 范仁志]

日本企業對人工智慧(AI)投資態度轉趨積極,日立製作所(Hitachi)PanasonicSony、東芝(Toshiba)、富士通(Fujitsu)、三菱電機(Mitsubishi Electric)、恩益禧(NEC)、夏普(Sharp)等日本八大電機廠,從現在到20193月底止,預估將投資3,000億日圓(27億美元),在人工智慧的技術與事業應用上。

不過美國IT大廠如IBM等,都已提出活用人工智慧的相關服務,日本電機廠已經落後,現在才大舉投資是否能迎頭趕上,仍是未知數。

目前日本電機廠的計畫中,以日立及富士通的計畫投資金額最高,2016~2018年會計年度(20164~20193)皆為總計1,000億日圓;其中富士通已決定要從事雲端服務事業,人事費用為佔投資額一半的500億日圓,目標讓人工智慧人才倍增為1,500人,這是2012~2015會計年度相關事業投資額的5倍。

現在富士通的計畫,除了以人工智慧自動控管網路平台,減低雲端平台作業負擔,還要以人工智慧自動建構符合客戶需求的雲端平台,減低資訊人員壓力,比方自動製作針對特定零售業者的貨物倉儲統計報表,並將天候或節慶活動等資料自動納入統計,以人工智慧賺取服務費的業務。

投資額相等的日立,目前則還在確保人才與製作系統,對人工智慧事業可說仍在計畫定義與技術研發階段;投資額較低的東芝,則已確立優先朝自動駕駛相關人工智慧領域研發,除與電綜(Denso)合作研發汽車自動駕駛技術外,也研發人工智慧火車管理技術,2016~2018會計年度資額估計達300億日圓。

另外如夏普,則是與鴻海合作,進行物聯網(IoT)與人工智慧合作應用,不僅可用以改進工廠效率,同時也可用在B2C市場的智慧家庭領域,如會走路的機器人手機RoBoHoN,以及可以進行語音控制的智慧家電控制終端機器人Home Assistant

其他日本電機大廠的人工智慧投資,也不脫上述4廠的路線,如Sony的智慧家電、三菱電機的特定事業應用、強化基礎技術人才的Panasonic與恩益禧等。

但是,當日本電機大廠還在討論2018會計年度前的人工智慧投資額度時,IBM 2015年人工智慧資料分析業務的營收已達178億美元,未來相關事業營收預計還會持續增加;亞馬遜(Amazon)Google則希望分搶IBM在人工智慧市場的大餅,並創造新的市場,且目前進度都遠遠領先日本企業。


圖為夏普推出的人工智慧家電控制系統,Home Assistant

[Home]


2016/12/05 2.1.5. 未來城市運輸主要發展方向:電動、自駕、共享 [ 電子時報 張傑、邱龍傑]

由電動自駕車組成的共享服務車隊,可望滿足未來城市居民的大部分移動需求。

電動車、自駕車,以及由Uber開創的汽車共享平台,不論是對汽車產業或交通運輸產業來說,都是屬於影響深遠的技術革新,而隨著全球人口逐漸朝向都市集中化發展,加上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未來城市運輸的主要發展方向,勢必不脫電動車、自駕車與汽車共享平台這三者的相互結合。

在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與麥肯錫公司(McKinsey)日前共同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針對上述三項技術革新,加上物聯網(IoT)與都市化發展下,對於未來的交通運輸型態所帶來的影響進行了深度剖析。該份報告認為,未來將有部分城市可能很快就會大幅減少內燃機車輛,甚至傳統大眾運輸工具的使用,並轉而依賴以電動式自駕車所組成的服務車隊來滿足大多數民眾的移動需求。

報告中指出,到了2020年時,隨著自駕車共享服務平台與傳統大眾運輸工具之間,使用成本差距不再顯著,此時由於前者能夠提供中途不需另外轉乘的點對點直達運輸,對於通勤者來說勢必將會構成相當大的吸引力。

不過在另一方面,該份報告也提到由於每個城市的需求與條件都各有不同,因此並非所有城市在運輸型態上都會呈現相同的發展方向。例如在印度德里、孟買與墨西哥的墨西哥市,降低空氣汙染是這些城市的主要目標,因此電動車將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由於基礎建設的不夠健全,以及行人對道路安全的意識薄弱,使得自駕車在這些城市的推動面臨到一定的困難。

此外,若是在美國洛杉磯這類涵蓋範圍廣大的城市,由於大部分民眾仍舊習慣擁有自己的車輛,因此共享服務平台在這些地方多半無法成為主流的運輸工具,而是只能發揮輔助運輸的功能;不過對於香港、新加坡與英國倫敦此種人口過於密集的城市來說,自駕車共享服務平台就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這些城市的居民不但能夠藉此享受到便宜且十分方便的運輸服務,同時還可以省下必須尋找停車空間的麻煩。

值得注意的是,透過發展電動車、自駕車與汽車共享平台,也可望帶來十分龐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根據該份報告的預測,在上述以降低污染為主的發展模式中,估計在2030年以前平均將能夠減少每個人2,800美元的社會支出,若是以個人擁有電動自駕車為主的發展模式,則可以節省每個人3,300美元的社會支出,至於在電動車、自駕車與汽車共享平台三者結合的發展模式下,省下的金額更可以達到每個人7,400美元。

全自駕車要成功打入市場 再等15~20

汽車大廠紛紛競逐未來世代汽車,但全自駕車若要普及恐怕得再等等。

自動駕駛汽車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消費者真的想要這些自動駕駛汽車嗎?研究機構BMI Research分析師認為,全自動駕駛汽車要獲得廣泛採用,至少要再等上15~20年。

富比士(Forbes)報導指出,現在各大汽車製造商各有不同的自動駕駛汽車策略,有些目標打造全自動汽車,鎖定汽車共享或共乘車隊,有些製造商希望在困難度高的駕駛情境下提供輔助功能,但完全電腦化的汽車不太可能快速商業化。

目前福斯汽車(Volkswagen)已經與Gett完成叫車服務協議,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GM)Lyft合作,豐田汽車(Toyota Motor)則與Uber合作。花旗研究指出,汽車產業已經下重本競爭未來世代的汽車。傳統汽車製造商已經看見連網、充電、行動服務、自動化汽車等的威脅與機會,一旦進入自動駕駛領域,預期將有巨大變化,新商業模式有可能進化到以提供需求為主的行動解決方案。

至於何時才會大量採用,BMI Research認為要看自動化與滲透的程度,市面上已經有駕駛輔助功能,如停車輔助與自動煞車,雖然現在也己經有全自動汽車在進行道路測試,但是市場要全面接受自動駕駛汽車,可能還要15~20年。

火車達到無人駕駛看似比較簡單,在美國許多州也已經有無人火車,但Cato Institute分析師表示,鐵路業高度勞力密集,就算少了火車司機,對該行業營運影響並不顯著,且乘客也會有安全疑慮;相對之下,只要解決高精度地圖繪製的問題,自動駕駛汽車的採用速度會快一些。

法規問題也會是自動駕駛車發展的一大阻礙,因為自動駕駛車遇到事故的責任問題很難釐清。自動駕駛車初期會先應用在共享車隊,因為對車隊管理者而言,比較容易處理諸如保險、維護等問題,且車隊的技術成本可因規模經濟而降低。

但若汽車完全電腦化,對於輕軌等需求可能就會下滑,政府應該要在興建昂貴鐵路系統的同時,把自動駕駛車的發展考慮進去。

[Home]


2016/12/05 2.1.6. 非揮發性混合記憶體模組(NVDIMM) :資料中心應用崛起引發NVDIMM需求 NVDIMM順勢強力進軍伺服器市場 [ 電子時報 涂翠珊、蕭菁菁]

非揮發性混合記憶體模組(Non-Volatile Dual In-Line Memory MouduleNVDIMM)做為伺服器額外的記憶體階層,愈來愈被看好。除了3D XPoint、電阻式記憶體(ReRam)、憶阻器(Memristors)NAND記憶體模組等新技術陸續推出外,市場對記憶體容量、低功耗以及持久型記憶體(memory persistence)等需求大幅提升,也推動了新一代NVDIMM產品的問世。

TOP500 Supercomputer Sites報導,不論是同時使用電池的DRAM NVDIMM,或加入NAND做為停電備案,這些NVDIMM的成本都比直接使用DRAM DIMM更高,且只適用於利基市場。NVDIMM若要成為主流,就需透過更具成本效益的非揮發性記憶體技術,設法降低其容量成本,才能與傳統DIMM競爭。

隨著巨量資料(Big Data)成為產業關鍵字,各種新型資料中心應用愈來愈講求大量資料的即時處理能力,這時便需要更大的記憶體容量,才能避免出現儲存I/O,或是PCIe上的瓶頸,SAP HANA等記憶體內運算(In-memory Computing)於是應運而生。

除了資料中心應用外,電子商務處理、社群媒體分析與演算法交易,以及基因組分析、EDA等科學工程應用,也都受惠於這類記憶體技術的發展。即使是較不受I/O束縛的應用,也能因記憶體增加而提升效率。

對高效能運算(HPC)而言,NVDIMM的商品化將有助於調整FLOPS與記憶體容量的不平衡情況。以目前排名第一的超級電腦太湖之光為例,其PFLOPS93,而每FLOPS容量則為0.014 bytes。以往為了改善這個情況,業者會使用配備許多記憶體的高價HPC伺服器,而NVDIMM的出現將可在維持成本的同時,還能簡化程式模型。

為了取代DRAM以降低NVDIMM價格,目前有許多NVDIMM產品使用的是NAND快閃記憶體,雖然速度比不上DRAM,但價格與耗能都相對較低。Diablo Technologies最新的DDR4 Memory1 NVDIMM便是使用NAND快閃記憶體。其他還有結合了NANDDRAMNVDIMM,以及ReRAM3D XPoint等新穎技術。

Diablo利用NAND DIMM提供所需的記憶體容量,同時使用少量的傳統DRAM DIMM從事快取記憶體讀寫,藉此維持NAND的性能與耐久度。Diablo軟體將資料層置於Memory1DRAM模組間,並對作業系統與應用保持透明運作。Diablo建議的Memory1DRAM比為8:1

每個Memory1模組可裝下128GB的資料,提供一般雙槽伺服器2TB的主記憶體。Diablo表示,NVDIMM成本與最大容量的DRAM DIMM相比,只是一小部分。如果客戶原本需使用高階DIMM才能滿足應用上的需求,那麼Diablo所提供的解決方案將可讓客戶以較少的伺服器,使用較多的記憶體,藉此省下更多金費。此外,NAND的非揮發性特質,也有助於節約能源。

另外像是Netlist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也聯手開發了一款DDR4 HybriDIMMDDR4 HybriDIMM為一種NAND-DRAM混合模組,與Diablo解決方案一樣使用NAND提供容量、DRAM做為緩存緩衝,以及軟體進行資料分級。第一代HybriDIMM可提供256~512GBNAND,以及8~16GBDRAM;第二代HybriDIMM最多可提供1TBNAND32GBDRAM

Viking Technology則與Sony合作以ReRAM為基礎打造NVDIMMSony與其他多家廠商皆認為,ReRam可提供比NAND更好的性能與耐久度,但仍稍遜於DRAM

新創公司Xitore同樣採取混合的方式,將多個非揮發性記憶體與嵌入式模組DRAM結合,提供資料快取功能。儘管Xitore產品的設計是為了與DIMM插槽結合,但其區塊模式可做為超高速儲存驅動之用,而不只是byte層級的記憶體。Xitore產品可使用NAND或任何後NAND類型的記憶體,每模組最多可提供4TB的容量、400萬的IOPS,延遲為2微秒。Xitore也發展出一種稱為VDIMM-X的變形架構。

英特爾(Intel)與美光(Micron)合作開發的3D XPoint記憶體技術與ReRAM一樣,都宣稱能提供比NAND更好的性能與耐久度,但其實際速度似乎無法達到一開始要比NAND快上1,000倍的目標,而產品上市的日期也一再延後。其第一個NVDIMM產品最快可能要等到2018年才會問世。

還在起步階段的NVDIMM市場,可能會在未來幾年發生重大的變化。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報導預測,從20142021年,NVDIMM市場可望從330萬美元成長到13億美元,而資料中心部門將佔營收最大宗。

微軟Windows Server 2016NVDIMM-N 可忽視儲存I/O過程達更高效率

透過Windows Server 2016,用戶可使用NVDIMM-N裝置做為字節編址和區塊編址儲存。

微軟(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16內含強力支援資料儲存I/O速度,猶如跳過了I/O的過程,記憶體匯流排上,則使用儲存級記憶體(SCM)做為持久型儲存的功能,其位置接近CPU,在系統電力流失時不會失去內容,屬於NVDIMM-N類型的裝置。可由在主系統記憶體通道的快閃雙列直插式記憶體模組(DIMM)或有DRAM快閃體備份的DRAM DIMM來預防系統中斷。

The Register報導,未來儲存級記憶體可能包括英特爾(Intel)和美光(Micron)3D Xpoint記憶體。JEDEC已界定3種等級的非揮發性混合記憶體模組(Non-Volatile Dual In-Line Memory MouduleNVDIMM)類型。其一,NVDIMM-NDRAM/Flash混合記憶體模組,在斷電時利用快閃記憶體儲存DRAM的內容。其二,NVDIMM-F只所有快閃DIMM。最後,NVDIMM-P則是扮演持續性記憶體的角色。

透過Windows Server 2016,用戶可使用NVDIMM-N裝置做為字節編址(byte-addressable)和區塊編址(block-addressable)儲存。NVDIMM-N是利用DDR4 DRAM加上快閃記憶體做備份,有1個區塊介面,就像現在的磁碟固態硬碟(SSD)裝置,當與各種媒介交談時,在SCM驅動器上有讀寫檔案語意,其下則有載入和儲存語意。微軟測試後發現,1NVMe SSD可以在68微秒的延遲下達到55MBp,透過DDR4 NVDIMM-N則在5微秒延遲下達到700MBp

儲存級記憶體使用字節編址能加快速度,在字節編址或直接存取(DAX)磁碟區模式,檔案被記憶體內存映射輸出入,避開區塊模式軟體堆疊直接連結資料,藉由進一步降低延遲來節省時間,讓軟體直接連上NVDIMM-N硬體(DAX磁碟區)

Windows有預設記憶體內存映射檔案架構支援此功能,新的標記(flag)可辨認在SCMe感知檔案系統的DAX磁碟區(NFTSDAX),無須透過藉由NTFS-DAXSCM驅動器交談的作業系統儲存堆疊,而是直接寫入NVDIMM-N進行更新。事實上,在NVDIMM-N媒介中,DAX軟體使用載入和儲存語意可直接連結內存映射輸出入區。

依賴偵測和反應I/O的過濾驅動器將不再有I/O且不再運作,這意味著加密過濾器,防毒功能依舊存在,因為當檔案被修改時,只要程式發現後即可進行掃描,一旦建構完成後就具有標記值。顯然現有的軟體程式必須更改來完成這些過程,同時利用記憶體內存映射讀寫來連結資料。其好處是能以DDR4記憶體速度達到持久型儲存區,略過一些繁複的過程,達到更高的效率。

在簡易4K隨機寫入測試中,使用單一執行緒(single thread)NVMe SSD,結果為70微秒延遲達到56MBp,同樣的測試區塊模式NVDIMM-N10微秒延遲和580MBp,速度快10倍。若以字節編址模式結果加快8倍為c820ns延遲達8GBp

微軟正式著把非揮發記憶體裝置元件(Non-Volatile Memory LibraryNVML)移植到Windows,協助開發者採用DAX軟體。

NVDIMM企業市場需求增溫 熱度可望隨IoT發展延續至2021

非揮發性混合記憶體模組(Non-Volatile Dual In-Line Memory MouduleNVDIMM)處理速度快、成本相對低,具有資料在系統斷電或當機時不會流失優點,逐漸獲得企業界採用,未來數年NVDIMM需求將持續轉熱,物聯網(IoT)發展將是帶動市場成長的主要動力。

NVDIMM是嵌入運算平台(伺服器)主要記憶體的模組,以等同DRAM速度處理工作量,其特性是在系統電力中斷時保留資料,主要用途是增強安全性、縮短系統當機的修復時間、提升軟體效率,以及改善固態硬碟(SSD)穩定性和持久性。

在傳統的儲存陣列中,資料是利用獨立備援磁碟陣列(RAID)複製,以避免在系統中斷時流失,NVDIMM因為沒有陣列,在寫入RAID時可省去等待的時間。整體而言,NVDIMM是兼具DRAM速度和NAND快閃記憶體保留資料特性的子系統,處理速度相當快,延遲現象出現機率則降低。把NANDDRAM放在一個記憶體卡上,降低延遲的效率比起PCle顯示卡佳。

NVDIMM應用領域主要是企業伺服器、儲存、高階工作站和網路設備等。PRNewswire研究顯示,2014年企業伺服器和儲存是NVDIMM最大市場,此趨勢將延續至2021年。

另外根據Technavio預估,2016~2020年全球NVDIMM市場將以年複合增長率64%的速度增長,由2015年的3.16億美元擴增至38.05億美元,物聯網將是帶動市場的主要動力,隨著物聯網裝置持續開發,記憶體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由於工程人員正設法降低資料轉移數量、頻率以及時間,藉此來減少消耗的能源,因而需要低能耗和足以與系統整合的記憶體裝置。可預見具備處理速度、低成本優點的NVDIMM未來需求不容小覷,舉凡製造、零售和社群媒體等依賴物聯網來加快資料轉移速度的產業都將倚重NVDIMM

Technavio分析師Sunil Kumar Singh表示,英特爾(Intel)計劃於2016年底發表採用3D Xpoint技術的NVDIMM,由於相較於DRAM速度快、成本低,市場需求前景可期。

[Home]


2016/12/05 2.1.7. GE購併的意圖:奇異收購機器學習公司Bit Stew 強化雲端工業物聯網平台技術 [ 電子時報 陳端武]

奇異(GE)11月在舊金山舉行的Minds + Machines會議上宣布收購機器學習公司Bit Stew

11月奇異(GE)在舊金山舉行的Minds + Machines會議上宣布收購機器學習公司Bit Stew。該公司可望讓奇異數位(GE Digital)的雲端工業物聯網(IIoT)平台Predix更快、更有效率。奇異旗下創投部門GE Ventures之前曾領投Bit Stew 1,700萬美元的B輪融資。

根據Design World Online報導,Bit Stew創辦人Kevin Collins表示,Bit Stew會收集來自數百個感測器的資料並利用資料分析軟體加以處理。

Collins指出,處理不同來源和系統的資料最大難處就是資料整合,但透過該公司的人工智慧(AI)引擎,就能更智慧地採集資料,對其建模,釐清脈絡,建立關係並清除資料,幾分鐘內就能完成用人力要耗時數月甚至數年的作業。

Collins更希望奇異能在完成收購後將Bit StewMIx Core平台併入Predix

Collins夫婦和Bit Stew首席軟體架構師Alex Clark獲得首個客戶加拿大電力公司BC Hydro的訂單後,於2009年在溫哥華成立Bit StewBC Hydro信任當時尚無實蹟的這家新創公司,並委託該公司整合及分析來自200萬智慧電錶、2,000個網路設備和30個企業系統的資料。結果BC Hydro的智慧電網部署經驗至被全球電力公司視為數位轉型的典範。

Bit Stew很快在工業物聯網資料情報領域取得領先地位。5年後,Bit Stew引起GE Ventures部門高層的注意。GE Ventures還領投Bit Stew 1,700萬美元的B輪融資。

事實上,Bit Stew是奇異收購的首家曾獲GE Ventures投資的公司。自獲得GE Ventures投資以來,奇異數位和Bit Stew便與幾家大客戶合作,整合來自不同複雜來源的資料。

Collins表示,要將公司賣給奇異的原因在於Bit Stew的產品與Predix很契合。而在其他工業物聯網廠商尚未站穩腳步之時,奇異已有最周全的策略。

Collins認為,將MIx Core加入Predix能讓資產效能管理軟體更容易提升電廠及工廠等目標的效率。例如,在電廠應用上,Predix平台可了解電廠機器和資產的連接方式,從警報器和渦輪機上的感測器收集資料,並能顯示機器運行狀況。

Collins表示,機器可執行原本由人類執行的作業,會檢測資料中的模式,而且毋須人類參與就能自動發現協同作用和連線。然後這些資料會被傳送到APM軟體,以建議諸如將渦輪機的燃料流量最佳化,或是何時安排維護以避開昂貴的停機時間。

Collins指出,該公司的軟體已與逾3,500萬連網設備連線,每天處理逾10TB的資料。這筆交易將為該公司快速成長的團隊增添一批強大的技術人才和專業知識,公司成員也都非常高興能加入奇異。

印度信誠集團與奇異簽署工業物聯網方案開發協議

Reliance Industries將與奇異聯手開發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

印度信誠集團(Reliance Industries;RIL)11月宣布與奇異(GE)簽署工業物聯網(IIoT)全球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在奇異Predix平台上共同開發應用程式。這兩家全球最大的工業集團將合作為石油、天然氣、化肥、電力、醫療保健、電信、農業和其他行業的客戶提供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

根據印度Economic TimesBusiness Standard News報導,GE將提供其Predix雲端平台、工業物聯網應用和資料科學專業知識;RIL則將作為獨立軟體供應商,運用其30多年來的資料、作業流程和營運專業知識為Predix平台開發解決方案。

RIL還將透過其旗下電信公司Reliance Jio4G網路,向印度客戶提供連網基礎設施。奇異則負責為RIL及其客戶提供平台安全性、可用性及進行監控。

RIL董事長兼董事總經理Mukesh Ambani表示,Reliance Jio遍及印度全境的寬頻網路連線和雲端服務,將成為印度工業物聯網快速發展的關鍵推動力。

Ambani指出,印度產業界須加速運用利用大數據(Big Data)、演算法和感測器技術的先進智慧製造技術。Ambani表示,印度人在創造眾多領域的智慧和創新解決方案上一向領先全球,現在已是提供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為印度工業導入智慧製造能力,藉此推動印度經濟成長的最佳時機。

而客戶導入智慧製造的好處包括使用資料和分析提升營運效率、獲利能力和新的收入流。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數位市場正在快速成長,尤其以工業物聯網的逾10%成長率貢獻最大。市場研調公司Gartner資料顯示,到2022年,在石油天然氣、電力、醫療和交通四大關鍵產業的工業物聯網方案中存在逾250億美元的商機。

奇異董事長兼執行長Jeff Immelt表示,印度在推動向數位化遷移方面的潛力深受好評。奇異與RIL的合作將塑造工業物聯網的未來,不僅在印度,而且在全球。雙方合作為工業部門在Predix平台上開發解決方案的可能性幾乎無窮無盡。

奇異收購ServiceMax 能從雲端分析機器保修需求

日前奇異數位(GE Digital)收購的加州新創公司ServiceMax,能讓噴射引擎、發電廠設備、醫療掃描儀和其他科技設備的維修更容易。ServiceMax的雲端現場服務管理應用程式(App)能讓現場技術人員在正確時間維護設備,使客戶的資產最佳化。

根據Pulse報導,ServiceMax的技術若與奇異工業物聯網(IIoT)平台Predix結合,不僅能加速服務營運(service operation)殺手級應用的研發,還能協助客戶藉Predix平台善用工業物聯網,提高生產力。

目前許多企業的技術人員在執行維護作業時仍會使用紙本手冊、剪貼板和鉛筆,而且需要到打開故障機器,察看內部之後才會知道需要更換什麼零件。

ServiceMax推出的創新數位工具,則能讓全球逾2,000萬現場服務技術人員到達現場時,就立即了解需要什麼零件以及哪些機器需要維護,甚至能當場開發票給客戶。

ServiceMax的現場服務管理軟體,會從機器內建的感測器收集資料,並透過雲端傳送到技術人員的行動裝置,為其提供實體資產的即時資訊。技術人員還能查看機器的完整維修紀錄及洞察任何問題。機器即將故障前會主動向技術人員發出警告,因此能在計劃外停機前主動要求進行維護,節省大量不必要成本。

另方面,奇異近年來持續追求數位化,先是成立奇異數位(GE Digital),然後建立Predix工業物聯網平台。目前全球已有逾1.9萬名開發人員正在為Predix平台開發讓機器更智慧的應用程式。拜這些努力之賜,如今飛機降落時噴射引擎若需更換新零件就會主動傳送訊息,發電廠中的重要機器若需進行維修也會主動發出警報。

奇異旗下創投路門GE Ventures已在2015年參與ServiceMax18,200萬美元融資案。該輪融資案中ServiceMax的估值達9.45億美元。

ServiceMax的應用程式可管理庫存和零件物流、技術人員和維修工作排程及工單管理。這一切目前已與奇異Predix平台整合。這兩家公司在過去兩年內已建立緊密合作關係,還共同合作開發能提高生產力的專案,為奇異的各種業務帶來將近5000萬美元的效益。

GE Digital執行長Bill Ruh表示,收購ServiceMax的動機,符合奇異持續強化Predix平台技術及推動工業物聯網的願景。

ServiceMax執行長David Yarnold則表示,ServiceMax併入奇異後將能拓展新市場,同時繼續提供最佳工具,協助客戶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力和效率。

[Home]


2016/12/05 2.1.8. 科技新鮮事-籲放寬測試限制... 蘋果 自駕車計畫曝光 [ 工商時報 陳穎芃]

路透報導,蘋果日前發給美國公路交通安全局(NHTSA)的信件中表示,蘋果正積極投資機器學習及自動化技術,並呼籲政府應放寬自駕車測試限制,此舉也打破2年多來蘋果對自駕車研發計畫的保密原則。

蘋果負責產品完整性的主管肯納(Steve Kenner)代表公司在1122日發函給美國公路交通安全局。他在長達5頁的信中表示:「蘋果正積極投資機器學習及自動化技術研發,期待自動化系統將來能應用在交通運輸及其他領域。」

肯納表示:「自駕車若能遵循公路交通安全局的規範,將大幅提升人類生活品質,不僅每年能防止上百萬起交通事故,以及上千起致死車禍發生,還能協助行動不便者四處移動。」

此外,肯納也於信中呼籲公路交通安全局應放寬自駕車測試的相關限制,以免拖延自駕車產業發展,並希望政府能確保「該領域的大型企業及新創業者能公平競爭」。

蘋果發言人紐梅爾(Tom Neumayr)稍早也回應:「自動化技術的潛在應用層面相當廣泛,其中包括交通運輸,因此蘋果希望公路交通安全局能為業界樹立最適當的規範。」

儘管業界自2年前就開始傳聞蘋果投入自駕車研發,但該公司始終維持一貫的保密作風,因此這次發函內容被視為蘋果首度公開表達將進軍自駕車市場。然而,蘋果究竟打算推出自家車款,還是著重發展自駕車內部軟體,外界依舊霧裡看花。

蘋果自駕車研發計畫當初在前任福特汽車工程師薩德斯基(Steve Zadesky)領導下,重心放在硬體研發,但據傳今年初該團隊改由iPad募後推手曼斯菲爾德(Bob Mansfield)領軍後,研發重點又轉向軟體。

蘋果日前傳出投資英國汽車製造商McLaren的消息後,如今又大動作向美國政府喊話,不免令外界再度期待蘋果將親自推出自駕車。

[Home]


2016/12/05 2.2.1.1. 相關部門主管四人離職 蘋果行動裝置鏈不妙 [ 經濟日報 尹慧中]

外電報導,蘋果HealthKit健康平台技術創新主管松岡驚傳閃辭。是今年來相關業務主管離職的第四人,引發市場憂慮,恐衝擊Apple watch等健康相關行動裝置未來推廣與研發進度,不利台灣代工廠商表現。

彭博社報導,今年5月加入蘋果的松岡容子原本任職於Google X團隊,也是機器人專家,在蘋果協助HealthKitCareKitResearchKit等健康應用平台推廣。但市場傳,松岡容子加入蘋果不到一年就離職。

由於健康應用平台與Apple watch新品發展緊密關聯,隨著Apple watch終端銷售不佳、生產線緊縮50%與蘋果內部策略調整,恐導致明年蘋果縮減Apple watch等健康新裝置的資源配置與研發人力,對相關供應鏈也形成壓力。

儘管蘋果發言人拒絕評論相關消息,但業界憂慮,松岡容子為繼蘋Paul DeneveBob Kupbens、淺井弘紀等之後再傳離職的高階主管。且原因指向蘋果機器學習與健康裝置相關應用,但歷時兩年來成效不佳有關。

[Home]


2016/12/05 2.2.1.2. VR/AR市場冷熱不明 雙A明年強攻挑戰鉅 [ 電子時報 陳玉娟]

宏碁、華碩與宏達電2017年擴大VR/AR攻勢,持續燒錢將對其營運帶來艱鉅考驗,出線難度恐不低。

原市場預期2016年迎來虛擬實境(VR)元年,融合真實與虛擬世界的擴增實境(AR)技術應用亦將爆發,然迄今觀察主要大廠出貨表現,VR/AR市況似乎不如預期火熱,需求增速顯見放緩,產業鏈現況仍處於燒錢階段。儘管前景不明,華碩、宏碁2017年重點新品仍聚焦VR/AR應用裝置,預計年初起就有新品推出;然市場預期,未來1VR/AR生態鏈發展依舊不夠成熟,暫難為雙A營運添柴火。

發展多時的VR/AR相關技術應用終在2016年展現起飛態勢,吸引全球各路人馬爭先搶進,包括GoogleFacebook、英特爾(Intel)NVIDIA與宏達電、Sony、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等大廠紛揭露VR/AR產品技術與策略藍圖,而為快速整合生態鏈,各式聯盟組合也應運而生,尤其大陸市場在政府介入強力扶植下,VR/AR發展速度超乎預期,吸引創投資本的高度青睞,市場對於VR/AR前景多是樂觀且火熱追捧。

然令市場失望的是,已進入尾聲的VR元年,實際需求熱潮似乎不如預期火爆,多家調研與外資機構先前針對主要大廠VR裝置所釋出的銷售預測,幾已確定未如預期,買氣平淡關鍵來自於內容短缺與裝置成本仍偏高,加上技術仍有進步提升空間,對於一般消費者與企業用戶吸引力仍不足,包括Sony PSVRGoogle Daydream ViewHTC ViveOculus RiftGear VR等裝置銷售量與市場期待有明顯落差,VR裝置首戰表現與過去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等產品對比,整體產業發展仍不夠成熟,學習曲線持續拉長。

相關供應鏈便表示,由2016年市況降溫情勢來看,VR/AR真正起飛時間點應會延遲,然歷經2016年初期發展階段後,至少能令2017年發展方向再明確些,整體產業競況仍未有勝負,各廠仍有出線機會,不過VR/AR仍是燒錢事業,且考驗技術實力與對未來市場需求準確度掌握,對於持續搶進的業者而言將是相當沉重壓力。以宏達電而言,其智慧型手機市佔急劇下滑,押寶Vive仍未見效益,不知何時能擺脫虧損低谷,在VR市場只能前進不能後退,2017年對其仍將是挑戰艱鉅的一年。

儘管宏達電等眾廠在VR/AR領域表現低於預期,整體市場需求未見噴發,然宏碁、華碩仍將VR/AR應用裝置納入2017年火力聚焦產品線。其中,華碩將在20171CES展會正式發布首款支援Google TangoAR手機ZenFone AR,最快2月上市,並規劃在2017年第3季推出All-in-OneVR頭戴式裝置,內建相機、感應器與控制器,不需再接手機或插線連接其他裝置,在裝置本身,與市場上其他裝置如Oculus RiftHTC Vive做出區隔,預期合作對象是先前已展示Project Alloy的英特爾。此外,在遊戲或商用PC市場,華碩也積極擴大VR支援。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宏碁認為生態圈整合相當重要,VR競況不能單打獨鬥,並已陸續揭露多項投資合作計畫,如參與投資「IMAX虛擬實境內容基金」,並與瑞典遊戲商Starbreeze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攜手打造並銷售「StarVR」頭盔;華碩則相當謹慎,目前仍是觀察Google、英特爾及微軟等大廠策略再訂立方向。

緩步走出營運低潮的宏碁,將VR/AR視為是未來重點發展領域,藉由投資結盟進一步強化VR內容與硬體裝置戰力,近日並宣布2017年首季將推出採用Windows Holographic平台,可支援混合實境(MR)VR頭戴式裝置。然市場預期,VR/AR/MR需求前景仍難料,獲利模式亦不明,具有技術、資金與行銷優勢的國際大廠仍擁有掌握戰局優勢。宏碁、華碩與宏達電2017年擴大攻勢,持續燒錢將對其營運帶來艱鉅考驗,出線難度恐不低。

[Home]


2016/12/05 2.2.1.3. 穿戴式裝置充電技術百家爭鳴 熱能、震動發電受矚目 [ 電子時報 賴逸安]

對多數使用者來說,穿戴式裝置能邊用邊充電最為方便,可維持穩定的使用效能。

穿戴式裝置所需要的電力支援系統研究有活化的趨勢,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研發可利用人類體溫充電的技術,東京理科大學則推出可藉由無線傳輸電力,以高功率充電的方法。若是能克服充電問題,穿戴式裝置的電池可望更輕薄迷你,進而促進產品普及。

穿戴式裝置是穿著於身上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大多搭載鋰電池作為電源,而充電問題讓不少使用者傷透腦筋,為了強化設計感而使用小型電源,又可能使續航力降低。對多數使用者來說,電源最好是能夠邊用邊充電,維持穩定的使用效能。

根據日經新聞(Nikkei)報導,東京工業大學副教授菅原聰有鑑於此,活用讓熱能發電的「熱電發電」技術,在材料兩端產生溫度差距,內部就會產生電流。菅原看準人類體溫和外部氣溫差距,針對IC使用薄膜狀複合模組,以及100奈米的鉍化合物等熱電材料,讓產品整體能以1毫米的厚度裝著於手錶類穿戴式裝置,不僅保持輕薄,又能充電。以往的熱電發電充電模組為了考量高溫排熱問題,厚度較厚。

菅原的設計構想能有效控制熱能和電力的阻抗,又能有效產生電力,以約0.4~1伏特電壓,獲得10mW電力,作為無線通訊之用。菅原指出,往後目標是大幅度減少使用者充電頻度,或是去電池。此技術也不須花費高額成本,預估2020年可望實現。

另一方面,東北大學副教授成田史生注意到的是身體搖晃時所發生的電,或許可作為「震動發電」技術使用。他研發新材料,利用鐵與鈷的合金線材,直徑約0.2~1毫米的材料實行加工,放入環氧樹脂中。材料震動時,就會變換為磁氣,進而使用置放於樹脂附近的線圈產生電。

成田說明,若此技術和鞋子等產品結合,即可在步行時因震動達到充電效果。他使用的合金是同屬東北大學的客座教授古屋泰文所研發,耐久性佳且適合加工。以往的材料大多使用稀土,不只加工困難,在實用性上也有不少問題待解。

此外,東京理科大學教授煤田洋太郎使用30~300GHz的至高頻(EHF)電波技術,供應穿戴式裝置電力。即便距離數公尺,也能傳輸電力,只要使用者攜帶充電型的隨身裝置,放在包包內就能充電。

穿戴式裝置裝載收發電波的天線時,往往都以小型輕薄為目標。煤田指出,頻率高且充電效率佳的EHF最適合用於充電,目標未來和企業合作,3~5年實用化。

[Home]


2016/12/05 2.2.1.4. 穿戴式技術論壇專輯:智慧醫療需求帶動穿戴裝置技術發展 [ 電子時報 DIGITIMES企劃]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分析技術的快速發展,能夠感知與擷取資料的智慧穿戴裝置需求日趨明顯,但由於智慧穿戴裝置包括智慧眼鏡、智慧手錶及手環等,始終無法在消費市場掀起如同智慧型手機一樣的浪潮,設法轉進到其他利基市場,便成為智慧穿戴裝置未來的重要出路。

所幸隨著網路醫療科技的進步,讓搭載擷取人體相關資訊感測器的穿戴裝置,得以實現個人化精準治療,不管是在疾病預防、照護管理等,可以提供遠距與居家照護,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減輕醫護負擔,讓穿戴裝置因此找到市場的新藍海。

而隨著人類平均餘命增加以及少子化趨勢,高齡人口比例也將大幅增加。根據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Moody's)所發布的報告,全球有68個國家或地區在2015年會進入高齡化,到2020年更將有13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超高齡社會的階段。

由於高齡人口的生理及心理都容易受到傷害,面對災害的應變能力也比較弱,相關的醫療照護產品及服務的需求也應運而生。根據調查機構ABI Research的資料顯示,2015年行動醫療保健裝置總出貨量為1.19億台,預計未來每年都可望以至少38%幅度遞增,2019年總出出貨量可往達到4.27億台,其中主要功能以心律、體脂、血壓等生理數值量測的智慧穿戴裝置,出貨量可望在2018年時突破1.1億台大關。

智慧穿戴裝置在智慧醫療應用,能夠有效發揮,連帶也讓適用於穿戴裝置的技術,如感測器、AMOLED面板等得以迅速發展。工研院IEK研究指出,隨著物聯網應用市場日趨成熟,將使具感測功能的聯網裝置呈現跳躍式成長,帶動感測器於醫療市場的市場比重可望達8.7%,預計20152020年產值年複合成長率將達13.7%

而就應用別來觀察,伴隨智慧醫療風潮興起,包括生理量測、環境監控、與疾病偵測等感測技術也將受到重視。生理量測主要是以量測生命體徵如心跳、呼吸、血氧、脈搏、血糖等資訊為主,其中有些醫療資訊的量測方式,如血糖監控過去都是以侵入式方式檢測為主,由於需要利用指尖採血,有些病患因為害怕疼痛,而導致量測意願下降,進而導致血糖濃度控制不佳,也讓智慧穿戴裝置開始朝向非侵入式與連續監測兩大領域發展。

Google2014年發表的「Smart Contact Lens」技術,可透過隱形眼鏡上的感測器,感知糖尿病人淚液中所含的葡萄糖量,同時利用鏡片上的無線通訊模組與天線將數據回傳,來協助監控糖尿病人的每日血糖量。

美敦力(Medtronic)推出的即時連續型血糖監測儀(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sCGMS),只要將檢測探頭黏貼在使用者的腹部,每隔10秒鐘即會對皮下組織間液的葡萄糖濃度執行一次量測,再透過無線通訊方式,將所得資料傳送到接收器,連續監測時間可達3天。

Proteous則是發展出內建感測器的口服藥丸,搭配外貼式的接受器,可以用來記錄並傳輸病人服藥後的身體狀態變化,並上傳至資料庫。病人除可透過APP進行自我健康管理外,醫生也可用來做為診斷與調整用藥的依據。

除了感測技術,另一個影響穿戴裝置市場的重要技術,就是AMOLED。由於穿戴裝置需要服貼於人體表面,在設計上往往要考量到舒適感,顯示面板也必須兼顧輕薄、省電、全彩化等特性,讓AMOLED因全彩化、無背光模組等特性,逐漸獲得智慧穿戴裝置業者青睞。

隨著Apple Watch開始採用Flexible AMOLED,更引領業者導入AMOLED的風潮。工研院IEK研究指出,自2015年開始,AMOLED在智慧手錶類產品的出貨已經超過LTPS TFT LCD。未來AMOLED應用在智慧手錶的主要規格將以1.2吋與1.5吋為大宗,滲透率可望持續增加。

此外,由於AMOLED技術的反應時間相較LCD為佳,使用AMOLED將可以減少AR/VR顯示設備的眩暈感,加上在製造良率與產能上較易配合業者的需求,也因此提高業者採用AMOLED技術的意願,預估未來採用的數量也將持續攀升。

但穿戴裝置的技術發展,不能只考慮硬體,更要考慮軟體平台方面的整合需求。如想要在醫院內部透過穿戴裝置的定位功能偵測病人位置後,若能配合醫療資訊系統(HIS)輔助,提供病患相關的醫療資訊,就可以用來判斷並預測病人的需求,提供病人服務,除了可以減少病人等待的時間外,也能因為系統提供的醫療資訊更透明,而提升醫院與病人之間的醫病關係。

架設系統分為三層式架構:Server端、Client端與Database端。在Server端層級可採用Python語言建立Web服務,不管是LinuxWindowsMac等均可有極佳的執行效率。在Client端的部份,則應以AndroidiOS兩大行動平台為主要設計語言,藉由與後端的Web服務的溝通,進而建構成完整的應用平台。

如患者的穿戴裝置接收到Beacon設備的定位訊號時,因為每一個Beacon都會有唯一的UUID識別,再加上穿戴裝置中所儲存的患者身份識別資訊,就可識別是誰、何時、在哪裡等資訊,透過 WiFi-AP連接至System Gateway主機後,即可判斷出病患所在位置與所需的醫療資訊,HIS系統若偵測到該病患在醫療流程中需注意的事項時,就可透過網路通知使用者訊息,提供行為建議。

英特爾公司副總裁、技術長暨英特爾資深研究院士Justin Rattner就指出,資訊系統的未來,將是根據使用者所處的情境,來提供多元豐富的科技體驗,情境感知更是未來使用者經驗創造的基礎。

透過穿戴裝置的整合服務,不僅可以做為醫院內部定位設備及情境感知的應用,訊息的主動通知與提醒也是相當重要的關鍵,因為透過情境感知及系統主動偵測及提供服務,醫院不再是被動提供服務,而是可以更主動的幫助病患解決問題需求。

但由於穿戴裝置應用在醫療服務上,一定會有連線與通訊功能,如何確保敏感的醫療資訊,不會在穿戴裝置運作時遭駭而外洩,而裝置本身若出現故障,更可能造成攸關人命的後果,如何提供安全與穩定的服務,也就成為智慧穿戴裝置應用於醫療服務的設計重點。

AT Kearney機構卻指出,醫療裝置產業在20142020年利潤將減少8%,廠商會傾向鎖定已核准的裝置推出新版本,而非研發全新產品。由於現有產品的安全漏洞問題,需要加以重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在20161月發布醫療裝置網路安全準則草案,希望製造商能夠在產品上市後,仍持續監控及解決網路安全問題,以防病患健康遭受威脅。

穿戴裝置加速發展 智慧醫療展現價值

各種科技的加速發展,為各種應用帶來顛覆性的革命。如在醫療領域,就深受穿戴裝置技術的影響,進而發展各種智慧醫療應用,舉凡護理站、手術室、醫院勤務等,每個領域都有用得到智慧穿戴裝置的地方。

智慧穿戴技術其實就等於是物聯網技術的普遍應用,絕對不能只是看成一個一個的硬體設備,而是要有完善的系統服務。以智慧醫療照護而言,就需要以雲端運算平台為核心,來整合使用介面、行動護理、情報中心、智慧流程及自動傳輸等應用。

但智慧穿戴裝置在醫護市場也遭遇到某些瓶頸,包括標準認證、能否持續使用及用戶的使用意願等,不僅要設法做到差異化,同時也要在商業模式方面力求突破。

如將用來測量的感應器,與衣料充分地融合在一起,讓用戶在穿著這些服裝時,完全不會感受到感應器的存在,便可以測量所有與這些生理反應改變相關的疾病。

但要能夠開發突破性的智慧穿戴裝置,需要慎選適當的技術解決方案。現階段的智慧穿戴裝置應用不論是頭戴、手戴及腳穿,都已經出現許多產品,使用不同的技術,將會成為差異化的關鍵,如OLED技術不管在單色或彩色,都可以做得比較輕薄,顯示效果也比較好,針對產品特性選擇適當的技術,才更能符合市場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完整的智慧穿戴裝置開發平台,不只是要能開發硬體產品,也必須包含軟體,業者才能專注於如何創新,開發出最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智慧穿戴裝置。

此外,智慧穿戴裝置許多應用特性如智慧醫療,都與雲端運算息息相關,業者若希望穿戴裝置能夠提供穩定快速的雲端服務,服務上線前可運用第三方檢測機制,確保雲端服務的品質無虞。

各種科技的加速發展,為各種應用帶來顛覆性的革命。如在醫療領域,就深受穿戴裝置技術的影響,進而發展各種智慧醫療應用,舉凡護理站、手術室、醫院勤務等,每個領域都有用得到智慧穿戴裝置的地方。

智慧穿戴技術其實就等於是物聯網技術的普遍應用,絕對不能只是看成一個一個的硬體設備,而是要有完善的系統服務。以智慧醫療照護而言,就需要以雲端運算平台為核心,來整合使用介面、行動護理、情報中心、智慧流程及自動傳輸等應用。

但智慧穿戴裝置在醫護市場也遭遇到某些瓶頸,包括標準認證、能否持續使用及用戶的使用意願等,不僅要設法做到差異化,同時也要在商業模式方面力求突破。

如將用來測量的感應器,與衣料充分地融合在一起,讓用戶在穿著這些服裝時,完全不會感受到感應器的存在,便可以測量所有與這些生理反應改變相關的疾病。

但要能夠開發突破性的智慧穿戴裝置,需要慎選適當的技術解決方案。現階段的智慧穿戴裝置應用不論是頭戴、手戴及腳穿,都已經出現許多產品,使用不同的技術,將會成為差異化的關鍵,如OLED技術不管在單色或彩色,都可以做得比較輕薄,顯示效果也比較好,針對產品特性選擇適當的技術,才更能符合市場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完整的智慧穿戴裝置開發平台,不只是要能開發硬體產品,也必須包含軟體,業者才能專注於如何創新,開發出最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智慧穿戴裝置。

此外,智慧穿戴裝置許多應用特性如智慧醫療,都與雲端運算息息相關,業者若希望穿戴裝置能夠提供穩定快速的雲端服務,服務上線前可運用第三方檢測機制,確保雲端服務的品質無虞。

善用穿戴式平台 協作、創造並且加速創新

隨著穿戴式裝置技術日趨成熟,穿戴式裝置的類型也愈趨多樣化,應用也更為廣泛,英特爾亞太與日本區業務及行銷事業群產品行銷與價格部產品行銷經理黃中成指出,未來35年,所有人都需要穿戴式裝置,但穿戴式裝置的定義愈來愈廣,不只是手錶、手環而已,新創公司要慎選開發平台,才能夠不受限制的創造前所未有的產品,展現各種全新的應用。

像是英特爾與ESPN的合作,將攝影機及感應器放在極限運動的滑雪板上,用來測量滑雪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的各項即時資訊,包括速度、距離、旋轉角度等。

黃中成指出,過去的選手只能盡力做出最好的表現,但實際上的表現如何,即使是選手本身,也無法精準掌握各種資訊;但有了智慧穿戴裝置後,不僅可以讓選手與教練作為檢討與訓練的依據,並找出改善之道,也能即時呈現在賽事轉播上,為觀眾提供更多參考數據,大幅提升電視機前觀眾的觀賞體驗。

即便是一般人,也有可能透過智慧穿戴裝置掌握這些資訊,進而調整改變自己的生活。如三鐵選手可以在運動的過程中,跟自己所配戴的智慧眼鏡自然的對話,就像跟自己的教練說話一樣,智慧眼鏡會不斷地用語音提醒各種資訊,包括速度、距離等,就像是一個隨身的專屬教練。

但黃中成強調,智慧穿戴裝置其實不只是硬體,也必須包含軟體。以英特爾2015年收購的加拿大運動穿戴裝置廠商Recon Instruments公司為例,Recon所生產的智慧眼鏡,就是專為運動及高強度環境所設計,黃中成指出,只要搭配適當的解決方案,這樣的產品不只可以用來顯示運動資訊,也可以用來提供專業工作資訊-工業安全、緊急醫療、室內導航等,徹底顛覆現有的工作模式。

英特爾在智慧穿戴裝置市場的布局,除了自己投資的公司外,還有很多合作夥伴,英特爾因此為穿戴式裝置推出智慧穿戴式平台-Intel Curie開發平台,基於Intel Curie模組發展的硬體解決方案,包括ArduinoGenuino 101等,可以適用在各式各樣的穿戴式平台或應用需求。

Curie Amulet可以放在鞋子或手上,假使用在消防隊員身上,由於火場充滿濃煙,現場往往伸手不見五指,消防隊員一旦遇險,即使用無線電呼救,也不見得能夠確認消防隊員的遇險位置,但透過Curie Amulet的機器學習功能,消防隊員只要做出特定的手勢,就可以發出求救訊號,讓救援人員能夠及時伸出援手。

黃中成指出,Curie平台可以提供參考樣本,方便客戶開發,所有開發過程取得的資料,如哪些功能不再被用戶使用,或是那些功能是最常用的,完全屬於開發者所有,充分保障開發者的權益,同時也可藉此開發更多的創新應用。

英特爾同時也提供現成的開發軟體-Intel IQ軟體套件,包括Body IQSocial IQTime IQBody IQ具備的功能,包括各種演算法和功能來計算步數、計算每天消耗熱量及使用者狀態的視覺化裝置通知等;Social IQ包含的功能如裝置對裝置單一狀態的溝通,使用者設定來電通知、簡訊、社群網路通知及為設備商品牌發送通知的雲端;Time IQ可以提醒出發時間,都是現成可以提供給硬體應用的功能。

穿戴式應用OLED顯示發展趨勢

現階段的智慧穿戴裝置應用不論是頭戴、腳穿,都已經出現許多產品,如隨身攝錄機(Body-worn Camera)已經廣泛用於美國警方,可以即時傳遞重要資訊到總部。智晶光電副總經理蔡永誠指出,藍牙耳機其實也是一種智慧穿戴裝置,一年已經有1.2億支以上的銷售量,其他的產品,包括智能戒指、AR概念眼鏡、腕式血壓計都需要顯示器,也都已經深入很多人生活的各個層面。

值得注意的是,智慧手錶、手環、運動手錶三個產品加起來,產量已經不輸給藍牙耳機。蔡永誠表示,由於這些智慧穿戴裝置都需要顯示器,顯示技術對智慧穿戴裝置的重要性,可說是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

蔡永誠表示,智慧手錶(Smart Watch)AMOLEDTFT-LCD為主要的顯示技術,電池待命時間約12天,時間不算長,從2014年到2016年有不少的產品上市,主要廠商都是既有的手機大廠,用途也是作為手機功能的延伸,顯示技術的價值在於對外溝通。

以三星為例,從2013年到現在已經發表6種手錶,造型過去都是以方形為主,現在則偏重圓形,而且還將面板加大,以提供更多資訊,但卻能做得更薄、重量更輕。至於Apple Watch兩代產品的外型變化不大,主要的變化在功能方面,如內建GPS、防水能力等。

運動型手錶(Sports Watch)的主要應用,則是以導航技術或是健康資訊為主,對於電池續航力的要求更高,因此使用的顯示技術是以反射式(Memory-LCD)為主。蔡永誠指出,反射式顯示技術具有E-paper的特性,待機時間比較長,如果採用傳統LCD技術,電池待命時間明顯會變得比較短。

Garmin的產品線從低階(手環為主)到為職業運動員為主的專業機種,產品線非常整齊,電池待命時間可以到40(只有顯示時間),但如果將所有功能都打開,可能就只剩10個小時。

目前也有許多智慧手錶及手環採用E-paper技術,與上述的智慧手錶或手環的主要差別,在於看起來就跟真正的手錶沒有差別。蔡永誠指出,使用E-paper的產品厚度也是最薄的,因為功能不會放太多,所以不需要置入太多感應器。

2012年成立的Pebble,大部分的智慧手錶顯示技術都是用E-paper,使用時間可以長達10天;SONY2014年到2016年也已經推出三款產品,特色在於錶帶也有用到E-paper技術,待命時間甚至可以到21天。

智慧手環(Wristband)的顯示技術,則是以PMOLED為主,20163月上市的Fitbit Alta採用0.72吋,相較小米手環2的面板稍為大些,但因面板功耗低,待機時間可以長達57天左右。

小米手環2採用0.42PMOLED,電池容量約70毫安培,主訴求以計步器、警示等功能,可待機20天左右;而華為的TalkBand已經發展到第三代,大約0.7吋左右,做藍牙耳機;長期耕耘專業運動型的Fitbit手環,從2014年至今已經發展出4個產品,顯示器尺寸也從小尺寸慢慢發展到大尺寸,也因此放入更多功能,如高度計、心律偵測等。

蔡永誠指出,智慧手環未來會朝兩個方向發展,具有顯示器的機種,會提供更多功能;至於不提供顯示器的機種,由於電池容量為低,而且是用水銀電池,待機時間可以長達半年,自然會以更長的穿戴時間為訴求,或透過外型設計朝向精品方向發展。

蔡永誠最後指出,智慧手錶或手環未來都會開始朝差異化發展,不同的顯示技術將會成為差異化的關鍵,如OLED技術不管在單色或彩色,都可以做得比較輕薄,對比度高,顯示效果也比較好,針對產品特性選擇適當的顯示技術,才更能符合市場需求。

雲端服務第三方驗測 智慧穿戴裝置應用更可靠

由於智慧穿戴裝置許多應用特性如智慧醫療,都與雲端運算息息相關,要讓智慧穿戴裝置完整發揮功效,有賴穩定快速的雲端服務。但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經理鄭子立指出,目前雲端服務業者面對許多問題,如究竟怎樣才是真的好雲?如果不是那麼好,那要怎麼改呢?測試工具太貴,根本買不起怎麼測?沒有足夠的人力、預算來建立測試團隊,該怎麼辦?

鄭子立建議業者如果有上述問題,可以運用第三方檢測機制,透過一套方法論來檢測,不但可協助SaaS服務確認系統上線品質,而且在系統上線後還會持續監控,確保雲端服務的品質無虞,以免穿戴裝置本身沒問題,處理資訊的後台卻有問題。

鄭子立指出,雲端技術特性的設計重點,主要是採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定義的五大特性為標準,同時考量七大雲端技術特性,並以此發展出超過50種驗測項目,可以幫助業者了解在開發雲端服務時要注意的方向。

以聯網裝置搭配雲端服務為例,可以從物聯網的七個層次,看到物聯網裝置、資料處理及雲端應用的測試項目方向。如物聯網裝置的測試重點,是以多感知器、封包網路傳送及多檔案格式為主;資料處理的測試重點,在於資料存儲機制及裝置連線安全;物聯網雲端應用的測試重點,則是以大量資料計算、異質平台介接及資料交換格式為主。

鄭子立以NIST物聯網架構設計為例指出,有的廠商負責前端設備,有的廠商負責後端平台,兩者的溝通非常重要。以大量連線時的效能表現為例,最常碰到的狀況就是,廠商在開發完成後雖然會自行測試,但可能只是從網路上下載某個免費工具自行研究使用,就以為即使有兩萬人上線也沒問題,但一旦專業測試,卻發現可能只能應付兩千人上線,原因就在於廠商自己的測試回應訊息,其實並不是將完整的網頁全部下載。

鄭子立因此強調,不是測完一次就沒事,還需要從程式面或架構面進行修改,修改完畢還要再測試一遍,不斷的去做回歸測試,通常才會看到效能表現。如在設計測試時,得先分析資料流,然後模擬網路環境實際運作,先從內網測試,才可以排除外網因素,找出程式面的問題,如為了呈現網頁美感,放了很多圖片及外部連結,連線數量一多,就會看到問題。

外網測試則是可以掌握使用者的感受,而且還能辨別會不會是網路的問題,至於雲端架構的測試,則是要充分利用經濟性最高的配置,有效發揮雲端架構的資源彈性調度特性,達到24小時服務不中斷的要求,同時還要進行資安掃描,確保系統服務的本身體質有無漏洞等。

在測試方法方面,動態測試主要是透過負載、壓力、尖峰及浸泡等方式去驗證,調教測試則是包括回歸測試、AP調校、DB效能優化、LB負載平衡測試等,如模擬某台主機失效時,能否即時轉移流量,以測試調校系統是否已達到最佳化。

鄭子立指出,物聯網雲端服務架構也是測試的重點,因為前端裝置透過網路將資料送到雲端平台時,需要轉換成適當的格式,必須要考慮前端裝置能夠回傳多少的資料,如車機能夠接受6萬筆的資料,結果卻發現Gateway要傳送資料時,平台每分鐘卻只能處理1,000筆資料,自然就會成為瓶頸點,無法即時看到資訊。

鄭子立強調,使用者體驗最重要的重點還是在效能,雲端服務業者需要測試團隊幫忙調校效能,未來的決勝關鍵不在裝置本身,而是後端的服務,唯有一起建好雲,更符合使用者需要,公司營運才能更賺錢。

下一代穿戴式健康監測技術的突破關鍵

健康監測技術發展一日千里,imec Taiwan總經理雷孟思(Peter Lemmens)指出,imec與其合作夥伴,累積多年的研究經驗,共同開發出目前市場上最低成本的干擾型奈米科技(disruptive nanotechnology),可以用來迅速高效能檢測人類體內癌細胞、偵測並分析DNA序列,協助各類疾病與癌症的準確用藥與確診治療。

如美國公司23andmeDNA檢測服務,全球市場的用戶已超過100萬人,使用者只需採取自己的唾液樣本,將樣本試管寄回美國總公司,總公司便可利用此項科技為消費者檢測其DNA序列,大約兩週後即可透過E-mail獲得個人DNA檢測資料。

用戶只要帶著個人的DNA檢測資料到門診,由醫生協助解碼這些複雜的DNA資料,透過基因資料分析,就可以找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疾病,或影響個人健康的潛在問題,做出立即性的回應,並採取有效治療。

雷孟思指出,大量的DNA資料庫,可以協助醫療界更了解人類DNA的奧妙。值得注意的是,建立DNA資料庫,已經不再是一件耗時、耗金錢的工作。

人們可以透過比遙控器還迷你的DNA檢測儀,自己採取血液樣本,再透過手機將自己的DNA資料傳上網路,只消幾分鐘就可以為自己建立DNA分析報告,病人甚至不需要到醫院掛號看診,就可以透過網路獲得立即與有效的檢測報告,這將對於一些缺乏醫療資源屬地之急性感染患者有極大助益,即使資源不足,仍可有效診治。

如由DNA過濾器、DNA放大器(PCR)、混合器與基因測試晶片組成的Pcr-on-chip,雷孟斯表示,此裝置十分輕巧,穿戴也十分簡單,只要將它穿戴在手臂上,連續一週都可以不用擔心偵測器的充電問題,可以讓家中患有先天性心律不整(cardiac rythym disorders)的病人,可以時時刻刻地注意自己心律跳動的規律性,當心律不整發生時,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服藥控制。

即使是身體健康的使用者,也可以利用穿戴裝置,監測自己的各種身體資訊,如在心理壓力方面,由於用戶的身體產生壓力反應時,會馬上促使體內賀爾蒙改變,因此過去測量壓力的最快方法,就是透過血液檢測得知體內內分泌、賀爾蒙的改變。

但雷孟思指出,這麼做不僅耗時、不方便外,所測量到的數據也不是即時數據,總是會有落差存在。不過有些透過賀爾蒙改變會觸發的人體反應,也可以透過驗血之外的相關途徑蒐集到資料。如遇到壓力時,人的心跳會加速、排汗量增加,且瞳孔會放大,呼吸也會改變,透過簡易測量即可得知。

imec產品可以經由人體皮膚的變化,如有些人可能會在壓力變大時手心開始流汗,當手的濕度增加,即代表使用者的壓力增加,依此原理測量個體的壓力值。

雷孟思認為,能夠告訴用戶身體正處於壓力最好的測量器,其實不是手錶,而是身上穿的衣服,只要能將這些用來測量的感應器,與衣料充分地融合在一起,讓用戶在穿著這些服裝時,完全不會感受到感應器的存在,便可以測量所有與這些生理反應改變相關的疾病。

這種技術即使在有距離的狀況下,還是可以偵測到人體的變化,因此可以應用在非接觸性的測量上,如果放在汽車的駕駛座上,甚至可用來偵測疲勞駕駛。

如果家中有成員懷孕,只要戴上使用bloom technology的產品,就可以透過智慧型手機記錄懷孕的週期,可以讓準父母能夠較準確地掌握何時應該產檢、何時應該準備分娩相關事宜,減少準父母們的煩惱。

而用於老年人穿戴的智慧型手錶時,可以結合GPS定位、脈搏偵測器,失智老人也可以透過這個裝置,回溯路程,即使忘了家在哪裡或迷路了,也可以透過這個裝置找到家,或是原來出發的位置。家人們也可以透過手機的定位,輕鬆得知長輩所處的位置。

雷孟思指出,這項偵測技術還可以偵測身體表面的水份,如判斷是否有脫水的症狀,這對於有肝病或腎病的病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數據,對於改善許多人的生活,將有非常大的幫助。

穿戴裝置於醫療照護應用的大未來

隨著智慧醫療技術及應用的不斷進步,醫療照護的革命已經悄悄地開始了,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就是穿戴裝置。捷格科技總監左典修指出,穿戴裝置在智慧醫療照護的應用領域很廣,舉凡病房、護理站、手術室、醫院勤務等,每個領域都有用得到智慧穿戴裝置的地方。

左總監指出,「智慧穿戴技術等於是物聯網技術的普遍應用,絕不能只看成一個一個的硬體設備,必須有配套完善的平台服務」。如長照機構的設立速度趕不上需求時,就可能需要社區照護、在宅照護支援,智慧穿戴裝置此時能否同時提供完善的照護平台服務,便成為能否被智慧醫療市場接受的關鍵。

此外,不只是照顧者及被照顧者都需要智慧穿戴裝置,就連醫院勤務人員,也需要智慧穿戴裝置,如勤務員到達任務指定的區域,即可自動回報。左總監特別說明,用於醫療照護領域的穿戴裝置,若能通過國際認證,並搭配完善平台服務,則其價格高出一般消費性產品數倍亦屬合理;因此唯有完整地掌握醫護場域的使用情境與應用價值,才是醫療照護專用穿戴裝置正確的發展方向。

左典修強調,醫療照護的應用著眼於4度,臨床的深度、服務的溫度、照護的廣度及管理的強度,醫療照護平台的發展趨勢,必定是在有效控管成本下同時強化品質、增進與客戶病患的黏著力,並追求各種降低病患或住民風險的安全機制,也藉此避免因為任何疏忽造成醫護院所高額的賠償損失。

智慧醫療照護的基本平台,以雲端運算為核心,整合了行動照護、情報中心、智慧流程、整合透通介面及自動傳輸等系統。左典修指出,智慧醫療照護平台應具有跨平台、跨系統、跨裝置的特性,單獨的設備難以發揮功效,需要加以整合,如後台的情報中心可以整合各裝置傳來的資料,主動預警、監測甚至啟動相關流程,不僅可以讓不同水平的使用者都能有一致的作業水準,還能減輕照護的壓力。

左典修說,即時性、常態性資料是智慧醫療非常重要的環節,但醫療院所的傳統資訊系統以醫療紀錄為主體,不一定能處理穿戴裝置傳回來的全部資料,且由於醫療院所的封閉式資訊發展環境,導置處理穿戴裝置資料的方式及規範,跟一般消費者用的雲端服務有一定程度的差別,因此會需要各種不同的API,以便串聯不同的設備。

如護理站智慧情報中心,可以將所有的資料串接起來,自動記錄,而且還可以做到自動通知。左典修指出,這些資訊不該只是靜態資訊,而是要能顯示動態變化,如床位即時狀態(點滴中、服藥中等)、智能情報中心(病人或設備位置與狀況?),提供自動記錄、自動回報等功能,就不用靠人工輸入資料,才可以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

左典修再以臨床信息查閱為例指出,所有資訊必須要能彙整到同一個平台,如果不同的設備資訊,要用不同的平台來處理,會造成非常大的不便。情報中心則必須跟智慧穿戴裝置保持連線,如果有緊急狀況,應該要通知那一個團隊,都要加以考量,處理完成後的結果及追蹤,也都要能記錄下來,作為績效指標參考,不僅可以形成智慧流程,同時也是對醫護人員不斷教育的自動機制。

左典修指出,各式各樣的穿戴裝置產生的資料有兩種,一種是裝置類、一種是利用類,而不同的使用者會有不同的用途,穿戴裝置應該是做成模組化,才可以應付不同的應用場域,例如光是能夠預防跌倒,就能對照護者及被照護者都產生莫大的助益。

左典修最後強調,由於智慧照護的每一個層面都會產生海量資料,需要加以整合進而自動分析、輔助判斷、驅動流程。而醫療照護其實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需要經過不同的場域,不同的需求,唯有將各種醫療設備、穿戴裝置與醫護流程、電子病歷與住民歷程加以整合,我們才能真正掌握智慧醫療與智能穿戴裝置的時代。

重視預防醫學的穿戴裝置技術

智慧穿戴技術想要應用在智慧醫療領域,遭遇不少的挑戰。先進醫照執行長彭聖偉指出,包括標準認證、能否持續使用及用戶的使用意願等問題,都是智慧穿戴裝置在醫護市場遭遇的瓶頸,由於一般人花錢投資健康的態度不夠積極,彭聖偉認為,改從預防醫學如糖尿病的角度來看,採用「數位藥品」或「電子藥品」的思維,可能會是穿戴裝置在醫護市場的一種突破。

彭聖偉指出,預防醫學需要考慮三個面向:醫療、運動及飲食,如何做到個人化及自動化,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根據資策會的研究,穿戴式運動產業很難賺錢,其中硬體更是一片紅海,但軟體也很難收錢,必須要能夠找到目標客戶,配合應用服務的整合服務,是未來發展的重要策略。

而隨著許多國家的老化人口逐漸增加,健康風險也逐漸增加,因為老化會帶來肥胖、心血管、肌耐力和骨骼的風險,如果缺乏有效控管,長期會造成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與骨脂疏鬆症,進而帶來冠狀動脈、中風與殘疾,將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彭聖偉認為,除了目前的健保制度,只有注意到治療,預防的給付不足外,政府的「333」健康促進政策(3次/週、30分鐘/次、130心跳值),也因為缺乏工具與系統導引人民有效運動而成效不彰。

所謂的「有效運動」,至少要考量多樣化運動模式(Modality)、漸進性的動態調整(Rate of Progression)、運動頻率(Frequency)、運動強度(Intensity)及運動量(Time)

大部分的穿戴式設備之所以會沒有產生導引人民有效運動的效果,彭聖偉認為,是因為現在的穿戴式設備,只停留在記錄器層次,不會動態調整運動強度及運動量,運動資料與生理資料對應的個人化服務也不足,而且多半只有原廠或健康促進者才看得到比較詳細的資訊,也影響用戶使用穿戴裝置促進有效運動的意願。

彭聖偉指出,穿戴裝置如果想要市場脫穎而出,必須要設法做到差異化,但想要突破功能面,並不容易,唯有從軟體應用面的解決方案結合付費者的服務架構,才能有效突破。

以糖尿病運動處方飲食管理系統為例,由於糖尿病的照護需要考慮用藥、飲食、運動三個層面,必須結合診所及健身運動中心的生態合作鏈推廣,透過穿戴式裝置,除了可從遠端督促及關懷有效運動,並做到生理資料長期追蹤外,還可提供健檢後的各種服務,有效達成預防糖尿餅的目標。

彭聖偉指出,在宜蘭羅東的實驗場域實證結果,參與者的運動時間不僅變長,精神狀況注意力容易集中,體適能上的體態變好,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也都有正向成長。

反映在各種健康指標上,不僅平均每人腰圍減少3.1公分,減少內臟脂肪堆積,好膽固醇也有增加,減少壞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而且不良肌力改善率達100%,減少肌無力、骨質疏鬆及跌倒的風險,優良肌力也提升80%,有助於中高齡生活品質的提升。

彭聖偉指出,商業模式的成功關鍵,在於誰來付費。政府若能與人壽保險公司合作,初期從大公司的團險及個人健康險切入,透過人資部份及福委會來推動,保險業者則可提供獎勵保險商品如團保或健康險等,不但有機會達成政府健康促進的目標,若能因此建立先進的服務模式,也更符合亞洲矽谷推動金融科技的政策。

[Home]


2016/12/05 2.2.2.1. 三星硬式OLED產線折舊近尾聲 明年中階手機面板戰況激烈 [ 電子時報 嚴思涵]

市調機構UBI Research指出,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OLED佔比逐年增加,2020年可望達54%

2017年中階智慧型手機市場上,硬式OLED和低溫多晶矽(LTPS)LCD間將正式展開競爭。三星顯示器(Samsung Display)計劃2017年第1季啟用增設的硬式OLED設備,生產硬式OLEDA1A2產線,折舊作業已進入尾聲。

據南韓ET News報導,三星顯示器2016年在A2產線投資增設硬式OLED設備,計劃在2017年初啟動、量產。硬式OLED投資規模不若可撓式OLED,但對於擴大應用到中階和低階手機的策略,仍有一定的幫助。

報導指出,三星顯示器2016年在A2增設的硬式OLED生產量每月約1萬片水準。2016A2產線每月約生產18萬片,但自2017年起,每月可生產約19萬片。可撓式OLED產能第3季為每月4.2萬片,2017年底時,估計可擴大至15萬片。相較之下,硬式OLED的投資規模小於可撓式OLED

A1A2產線的折舊已接近尾聲,硬式OLED生產良率攀升,為擴大生產量導入新製程技術等,使生產環境趨於穩定。三星顯示器在生產技術穩定性相對較低的可撓式OLED產線上,為提升良率和產量,也正在嘗試引進新技術。良率和生產量若提高,將可降低生產成本,讓硬式OLED可跨越中階手機,往低階手機市場擴散。

近來大陸智慧型手機製造廠陸續推出搭載雙曲面螢幕的新產品,但大部分旗艦機種仍使用硬式OLED面板。2017年搭載可撓式OLEDiPhone登場後,三星顯示器提高產量,大陸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可能會將搭載硬式OLED的手機規格,擴大到中階智慧型手機。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搭載硬式OLED的機種,已從中階手機擴大到低階手機。過去主要為旗艦機種使用的雙曲面OLED面板,也開始擴散到中階手機Galaxy A系列。

而掌握旗艦和中階智慧型手機市場的LTPS LCD,地位受到威脅。

中小尺寸LTPS LCD的優勢為高解析度。上半年大陸面板製造商計劃將非晶矽LCD產線轉換為LTPS產線,然可撓式OLED迅速擴散,讓不少大陸面板製造商轉換策略,改投資OLED基板製造必須的氧化物技術。

市調機構UBI Research指出,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上,OLED佔比為201514%201616%201723%201833%等,逐年增加,2020年可望達54%

在中小尺寸OLED面板市場上,投資以可撓式面板為主,2021年整體OLED智慧型手機中,可撓式比重將增加到約70%

[Home]


2016/12/05 2.2.2.2. 印度超越美國 成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市場 2020年手機用戶將達10億人 [ 電子時報 陳智德]

根據GSM協會報告,由於印度民眾經濟能力提升、手機價格下降、網路涵蓋率及品質提升等因素,2020年前印度手機用戶預計增加至近10億人。

根據GSM協會發布最新報告《行動經濟:印度2016(The Mobile Economy: India 2016)指出,2020年印度手機用戶將從2016年的6.16億人成長至近10億人,行動網路用戶將達6.7億人,但該地區對行動網路的認識不多及缺乏本土相關內容等,仍是該地區行動上網發展的障礙。

The Economic Times報導,GSM協會該份報告指出由於印度民眾經濟能力提升、手機價格下降、網路涵蓋率及品質提升等因素,2020年前印度手機用戶預計會增加3.3億人,總數來到近10億人,屆時將佔總人口數68%。截至2015年底,印度手機用戶佔總人口數47%

截至20166月,印度手機用戶達6.16億人,躍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市場;此外,智慧型手機數量為2.75億台,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市場。

該報告亦表示印度未來將有更多的行動用戶欲轉移至寬頻服務,預測至2020年,印度的3G4G行動寬頻連接用戶將超過6.7億人,佔總體用戶48%4G服務也將在同年達到高峰,從2015年底的300萬人成長到2.8億人。

該報告根據行動營運商的直接經濟活動及印度行動產業新創生態系推測,估計印度行動產業佔GDP將從2015年的1,400億美元成長至2020年的2,100億美元。此外,印度行動產業加碼投資,使2016年至2020年的資本支出成長到340億美元。

GSM協會理事長Mats Granryd表示,為了釋放印度市場的巨大潛能,並在關鍵領域不斷革新,以加速增加印度的行動寬頻使用量,印度可從制定現代化規範及制定電信頻譜分配的長期計畫著手。

截至2016年中旬,印度有4.3億人使用行動網路服務,2020年將達到6.7億人,但仍低於該區域平均63%的滲透率,該報告也發現缺乏對行動網路的認識及本土相關網站內仍等是該地區網路使用進步的障礙。不過隨未來印度在行動服務訂用、寬頻及行動網路持續保持進展,將可促進印度的行動經濟快速發展。

[Home]


2016/12/05 2.2.2.3. 3D玻璃加工成新寵:可撓式OLED手機面板滲透率激增 3D玻璃加工業者營收起飛而漸成新寵 [ 電子時報 陳思齊、陳柏蓁]

隨著搭載可撓式OLED的智慧型手機數量急速增加,3D玻璃加工業者跟著成為市場新寵。

隨著搭載可撓式OLED的智慧型手機數量急速增加,佔據全球可撓式OLED市佔率95%的三星顯示器(Samsung Display)最近開始大幅提升產量。而3D玻璃加工業者跟著雞犬升天,成為市場新寵。

3D玻璃指的是擁有曲率的彎曲玻璃,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 Galaxy S Edge系列就是使用3D玻璃來保護機身的代表作。韓媒ET News指出,Edge顯示器根據3D玻璃曲線來裝載OLED面板,由於可撓式OLED使用的是厚度僅為數十微米的PI基板,因此得以被彎折。如果換作是LCD面板或是使用玻璃基板的OLED面板,在彎曲的過程中即會斷裂。

目前智慧型手機顯示器的保護玻璃正逐漸從2D轉為2.5D再轉為3D2D為平面玻璃,2.5D則是在邊框以曲面處理的平面玻璃,蘋果(Apple) iPhone等大部分智慧型手機使用的都是2.5D玻璃。2D2.5D玻璃加工市場方面,目前是由大陸伯恩光學以及藍思佔據全球8成以上的市佔。

可撓式OLED面板需求成長 JNTC營收共同起飛

韓廠JNTC2014年以三星Galaxy Note 4 Edge為開頭,陸續為Galaxy S6S7 Edge供應3D保護玻璃。搭載三星顯示器Edge顯示器的Blackberry PrivVivo Xplay 5採用的也是JNTC3D保護玻璃。

JNTC以手機零件製造事業在1996年啟航,目前的主力則為3D玻璃加工事業。2013年創造了239億韓元營收,佔據整體營收14%。到了2015年營收已經達到1,385億韓元,佔據整體營收的65%。同期,零件事業營收比重則從75%(1,237億韓元)下滑到32%(680億韓元)

光是2016年上半營收1,575億韓元就佔據了2015年總營收(2,134億韓元)7成以上。而上半年的營業利益304億韓元也超越了2015年的總營業利益115億韓元。

JNTC的母公司是設備廠商JNTCE。在3D玻璃加工所需要的熱成型、打模等使用的都是JNTCE的設備。JNTC相關人士表示,與競爭對手相比,熱成型設備所需的成型時間需要一半,而加工人員也降低至12分之1。目前JNTCE的設備是由JNTC獨家使用中。

JNTC2016年底為止,預計將在越南工廠加設月產能有300萬個(cell)的設備。計劃將整體產能提升到500萬個。目前在南韓京畿道華城廠(月產能200萬個)的生產也將持續。

受良率問題及加工事業中斷所擾 61 C&S今年業績抹陰影

另一方面,61 C&S201512月在KOSDAQ上市,自2013年開始,供應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G-flex系列的3D保護玻璃。G-flex是樂金首次採用的可撓式OLED智慧型手機。61 C&S也供應2016年上市的G5保護玻璃,G5採用的是LCD面板。另外,於稍早亮相的小米Note 2 Edge顯示器,則是與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可撓式OLED面板共同供應3D保護玻璃。

1月竣工的越南玻璃加工廠,因為良率問題,導致61 C&S2016年上半營收160億韓元、營業虧損則為59億韓元,營收與20141,069億韓元、2015794億韓元相比,大幅衰退。

61 C&S越南工廠的2D3D玻璃加工月產能約為150萬個,工廠裡的3D成型採用的並非熱成型方式,而是重量成型的方式。熱成型是在高溫狀態下,透過壓力來塑造曲面;而重量成型則是在模具上綁上重量錘,在經過高溫爐之際讓玻璃彎曲。

61 C&S2016年下半購買了30多台3D玻璃成型設備。61 C&S為了提升3D保護玻璃良率,計劃買更多熱成型設備。據悉,投資規模將會達200億韓元。

除了良率問題外,導致61 C&S營收下滑的另外一個主因在於南韓龜尾廠層壓代工事業中斷的關係。該事業主要是將光學透明膠(OCR)塗貼在樂金顯示器中小尺寸LCD面板以及智慧型手機保護玻璃之間。但隨著樂金顯示器將中小尺寸模組事業轉移到大陸山東煙台之後,該事業就宣告中斷。在2015年創下263億韓元營收的整體代工營收,到了2016年上半僅為56億韓元。

61 C&S關係人士表示,將於年底之前解決良率問題,並計劃逐步提升越南工廠稼動率。

配合三星手機生產腳步 韓3D玻璃加工業者JNTC在越南擴廠

三星3D保護玻璃供應商JNTC於越南增建廠房積極擴產。

南韓業者JNTC擁有先進的3D保護玻璃成型技術,是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三星顯示器(Samsung Display)的主要供應商。為加強雙方合作關係,JNTC在越南投資建廠,新廠房預定在11月底正式啟用,2016年底前將持續擴增產能。

據韓媒ET News報導, 3D玻璃加工業者JNTC宣布,越南新建的3D玻璃成型工廠從11月底啟用,月產能為100萬片;2017年將發展車用顯示器的保護玻璃事業,目標2020年營收達到1兆韓元(8.55億美元)

JNTC成立於1996年,以生產手機連接器(connected)等零組件起家,目前主要營業項目是加工3D保護玻璃。

2013JNTC的玻璃加工事業營收為239億韓元,佔總營收比重14%2015年營收成長為1,385億韓元,佔總營收65%;同期零組件產品營收則從1,237億韓元(74%)減少為680億韓元(32%)

JNTC表示,公司擁有全球最佳的3D保護玻璃成型技術,獨家供應用於三星電子智慧型手機的Edge曲面顯示器。

三星電子2014年推出的Galaxy Note 4 Edge,以及之後的Galaxy S6 EdgeGalaxy S7 Edge都是採用JNTC生產的3D保護玻璃。

先前三星顯示器供應用於BlackBerry Priv手機、Vivo Xplay 5手機的Edge面板也都是採用JNTC生產的3D保護玻璃。

智慧型手機顯示螢幕開始從2D走向2.5D的邊框弧形設計之後,3D保護玻璃在Edge顯示器的應用增加。在2D2.5D保護玻璃市場上,由大陸業者伯恩光學及藍思拿下逾80%的市佔率。

三星在越南擁有顯示器模組工廠與智慧型手機組裝廠。JNTC與三星的合作方式,是JNTC先將3D保護玻璃送交三星顯示器模組工廠後,再與可撓式OLED面板貼合成Edge顯示器,進一步搭載於手機

JNTC95%的營收來自與三星顯示器及三星電子的交易,因此JNTC計劃追加投資500億韓元增設越南產線,要讓2016年底將越南工廠產能達到每月300萬片,連同原本南韓華城產線,目標總產能達到每月500萬片。

2016年上半JNTC營收為1,575億韓元,是2015年全年營收2,134億韓元的70%;營業利益則為304億韓元,已超越2015年全年營業利益115億韓元,逼近2014年營業利益323億韓元。

 

[Home]


2016/12/05 2.2.2.4. 5,000萬舊用戶堅不換機 NTT DoCoMo推智慧功能機滯礙難行 [ 電子時報 賴逸安]

為了不習慣更換智慧型手機的用戶,日本廠商推出結合智慧型手機和功能型手機優點的新款手機「智慧功能機」(Garaho)NTT DoCoMo6月起上市智慧功能機,但消費者反應並不積極,門市陷入苦戰。日本電信企業要如何促使消費者適應智慧型手機或智慧功能機,成為重要的課題。

日經新聞(Nikkei)報導,雖然智慧型手機已趨於普及,但在日本市場,仍有多數人使用功能型手機。以NTT DoCoMo為例,截至20156月止,功能型手機用戶人數仍多達5,000萬戶,較智慧型手機的2,909萬戶高出不少。

為了吸引習慣使用功能型手機的消費者,KDDI2月、NTT DoCoMo6月推出使用Android系統,外型酷似功能型手機的摺疊式智慧功能機,然市場反應並不積極。

對手機使用者來說,只要使用習慣稍有改變,換機抗拒感很容易油然而生。因此要NTT DoCoMo的用戶捨棄i-mode,改為適應App或智慧型手機類型的瀏覽介面,令不少用戶興趣缺缺。

另一方面,對門市人員來說,必須重新說明費率方案和機種資訊的智慧功能機也相當麻煩。即便智慧功能機問世,不少店員也依舊決定行銷既有的功能型手機,例如Panasonic2015年推出的P-01G

2016年電信企業不約而同推出智慧功能機,背後因素在於功能型手機的製造組件已幾乎用盡。部分媒體報導,2017年功能型手機可能停產。而當此類報導問世後,法人單位也開始積極確保現有產品,可能更間接縮短產品壽命。

NTT DoCoMo第一商品企畫擔當部長前田正人指出,既有的i-mode產品和內部設計和現今技術有所差距,部分廠商欠缺資源確保製造組件。為了穩定調度組件,期許消費者能轉用新款手機,才有利於後續產品支援。

有些用戶鮮少使用手機,只想將其作為緊急聯絡用,每月話費可能在1,000日圓左右。但若使用智慧型手機,通常將提高至5,000日圓上下。為了吸引此類用戶,NTT DoCoMo刻意調整智慧功能機的費率方案,最低可達2,200日圓,手機功能也盡量簡單化。

但想要使用功能型手機多年的用戶換機,不只是要「相等」,還需要有「嶄新」之處。例如智慧功能機能使用LINE,成功吸引想使用折疊式手機和LINE的人買帳。然光是如此還不夠,有些使用者對觸控式操作敬謝不敏,要如何吸引多數使用者,仍是困難重重。

另一方面,虛擬行動電話服務(MVNO)看上僅為了價格低廉而死守功能型手機的用戶,推出低廉智慧型手機和費率方案。對NTT DoCoMo來說,與其讓用戶被搶走,倒不如降低智慧功能機的費率促銷,千方百計想留住用戶。

手機用戶的換機壽命通常約4~5年。因此對功能型手機、智慧功能機、低廉智慧型手機猶豫不決的用戶應該會持續出現。電信業者的目標是保留既有用戶,再讓其接受智慧功能機或適合初學者使用的智慧型手機。是否能達成此目標,就看各家企業的努力而定。

[Home]


2016/12/05 2.2.2.5. iPhone 7後勁不足 鴻海11月營收恐弱 [ 蘋果日報 楊喻斐]

鴻海(2317)周五將公布11月營收,雖然10月營收創下今年新高,以及同期歷史次高,不過月增率卻不如預期,也較去年同期下滑,宣告了iPhone 7銷售力道不足,11月雖然可望持續往上走,不過法人表示,鴻海11月營收將較去年同期持續衰退,5000億元大關成為挑戰。

估較去年衰退

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鄭州廠今年下半年以來,因應蘋果iPhone 7新機出貨旺季,繼續招工,年底前最後一波招工即將結束,之後將面臨淡季的到來。

法人預料明年第1季,將進入蘋果iPhone庫存消化期,蘋果對供應鏈下單量將大幅減少30~50%,第2季開始全力準備迎接新一代iPhone的到來。

蘋果今年推出具有雙鏡頭的iPhone7 Plus搶市,惟全年整體iPhone銷售量將是蘋果推出iPhone有史以來首度衰退,身為主力組裝代工廠的鴻海受到影響,雖然鴻海同時拿下不少非蘋陣營的手機代工訂單,也積極進行轉型,但今年全年的營收恐將是近7年來首度出現衰退。

[Home]


2016/12/05 2.2.2.6. 科技新鮮事-耐高溫、壽命倍增... 華為 研發石墨烯電池 [ 工商時報 康彰榮]

華為推出祕密武器-石墨烯電池來對抗三星、蘋果,標榜高溫長壽命。

全球智慧手機市占率已經竄升第3的華為,再推出祕密武器迎戰三星、蘋果。華為研究團隊日前宣布,將推出業界首創高溫長壽命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使用壽命是普通鋰離子電池的2倍。

另外,華為內部人士透露,稍早研發出5分鐘可充3,000mAh電池48%電量的超級快充技術,將應用於本月底發表的新款手機。

騰訊報導,華為中央研究院瓦特實驗室日前公布,華為在鋰離子電池領域有了重大研究突破,將會推出業界首創高溫長壽命的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主要特色是借助新型耐高溫技術,可以將鋰離子電池上限使用溫度提高攝氏10度,而使用壽命則是普通鋰離子電池的2倍。

該實驗室指出,新型電池的突破主要來自3方面,首先是電解液中加入特殊添加劑,除去痕量水,避免電解液的高溫分解;其次,電池正極選用改性的大單晶三元材料,提高材料的熱穩定性;再者,採用新型材料石墨烯,可實現鋰離子電池與環境間的高效散熱。

報導指出,華為的石墨烯基電池主要應用於通信基地台的儲能業務,以及助力電動車和無人機等領域,尚不清楚何時在智慧手機使用。如果將來被裝配在手機上使用,由於電池溫控被升高10度,將會使得手機處理器性能得到解放,大大幫助華為智慧手機操控的流暢度和性能提升。

此外,華為瓦特實驗室稍早公布5分鐘可充3,000mAh電池48%電量的超級快充技術,將很快問世。該實驗室首席科學家李陽興透露,華為快充電池已商用,並將於本(12)月底正式發表華為超級快充手機。稍早市場傳出華為即將推出一款概念手機,目前尚不清楚此快充技術與該款概念手機是否有關聯。報導指出,如果是同款機型的話,將是華為在今年推出的最具突破性的智慧手機。

[Home]


2016/12/05 2.2.2.7. 三星助攻 大立光獲利動能俏 [ 工商時報 張志榮]

大立光(3008)與三星專利侵權訴訟日前和解,外資法人昨(4)日指出,大立光可望從明年下半年起獨家出貨三星支援OIS 6P特定機款高階智慧型手機,大立光明年擴張後新產能將由目前單月1,3001,400萬套躍升為1,8001,900萬套,屆時三星將與蘋果、華為並列為三大高階產品客戶,大幅推升獲利動能。

法銀巴黎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陳佳儀也將大立光合理股價預估值由4,320元調升至4,580元,儘管iPhone7/iPhonep Plus訂單難免會受到季節性因素調整,考量到產能吃緊,明年第一季季營收下滑幅度將不會如過去幾年般超過40%、預估約為33%。

這也是繼上周港商里昂證券投資評等與合理股價預估值分別調升至「買進」與4,460元後、近期第二家調升大立光財務預估值的外資券商,對於近期飽受蘋果砍單利空消息拖累的股價,將是一大利多。

事實上,外資圈看好明年大立光營運成長動能的另一項利多題材,就是三星訂單,大立光與三星間長達3年的訴訟,10月底雙方已和解,外界揣測,不是三星將繳付授權金,就是直接下訂單給大立光。

凱基投顧科技產業分析師郭明錤表示,考量到三星支付權利金意願不高、且大立光不缺現金等因素,大立光策略上應該會以確定訂單、以保障明年新開出產能能有出海口為最主,因此,雙方和解條件應該是三星明年起將採購大立光照相鏡頭,且會以OIS 6P特定機款高階智慧型手機的獨家供應商為主。

郭明錤指出,大立光新產能預計從明年第二季底開始開出、第三季逐步出貨,擴張後新產能將由目前單月1,3001,400萬套躍升為1,8001,900萬套,這新增產能主要是滿足來自蘋果與華為的雙照相鏡頭手機需求,三星若加入,產能預計將轉趨緊俏。

[Home]


2016/12/05 2.3.1. 美光大投資 在台蓋封測廠 [ 經濟日報 簡永祥]

美光繼以1,300億元收購華亞科股權後,決定擴大在台投資,計劃在中科興建美光在海外首座3D架構的記憶體封測廠,並網羅前艾克爾(Amkor)總經理梁明成出任這項業務台灣區總經理,新投資計畫預定在12日宣布。美光後續擴大投資案包括3D DRAM封測廠和華亞科擴建案,估計總投資金額上看千億元。

梁明成昨(4)日證實10月底離開艾克爾,因美光還未正式對外發布,他低調表示,還在休息,詳細職務等美光宣布。

美光收購華亞科股權案已進入尾聲,華亞科已於1130日停止交易,美光預定本月12日舉辦華亞科加入美光的慶祝典禮,美光執行長鄧肯(Mark Durcan)將再度抵台主持,預料將同步宣布相關人事及擴大在台投資布局。

半導體設備商透露,美光下一步計畫在中科設立最先進的3D DRAM封測廠,目前正與政府相關部門洽商及進行相關土地標購作業。

此外,美光也計劃擴建華亞科位在桃園華亞科園區旁的土地,今年9月下旬,美光執行長鄧肯拜會桃園市長鄭文燦尋求協助,即針對相關擴建及環評案。

半導體設備商透露,美光相繼在台完成瑞晶、華亞科合併後,台灣已是美光生產DRAM比重最大的生產重鎮,這次收購後加上向台灣金融機構聯貸800億元,在台投資總額達到6,000億元。

長期和美光合作的台塑企業高層強調,美光DRAM生產重心押注在台灣,主要看中台灣優秀人才及半導體供應鏈完整,短期不可能轉向與紫光合作,把重心移到中國大陸,因此台灣還不至被邊緣化。

美光來台建廠 力成有壓

美光網羅艾克爾前台灣區總經理梁明成加入美光團隊,主掌在台興建最先進DRAM後段封測廠建廠大計,恐牽動現在封測夥伴包括力成、華東及南茂等合作訂單挪移,可說為台廠記憶體封測廠投下一顆震撼彈。

消息人士透露,梁明成已到美光就任,成為美光在台擴張事業的第三位總經理,與華亞科現任總經理牟瑞德,以及先前接替陳正坤職務、負責掌管前瑞晶中科廠的徐國晉,三人分工。

梁明成曾擔任京元電總經理,201111月轉任艾克爾台灣區總經理,在封測業歷練豐富。

梁明成在出席台北國際半導體展時,曾提及台灣會快速往高階封測領域發展,形成一個高階供應鏈,與中國大陸形成區隔。如今擔綱美光後段封測布局,顯見還是看好台灣半導體產業聚落完整。

此外,也傳出中國大陸南方富士通計劃併購艾克爾,梁明成此時轉換跑道,是否與雙方合併案即將成定局有關,同樣引發聯想,惟梁明成不做任何評論。

美光在台合作夥伴包括力成、華東及南茂,主要負責美光生產的DRAM後段封裝,測試部分,美光向來堅持獨攬。

儘管先前傳出美光可能釋出後段測試產能給力成和華東,但力成董事長蔡篤恭證實,美光在DRAM後段測試仍堅持自己負責,而且原先美光釋出的條件,承接美光後段DRAM測試得購買美光自己研發的機台,且購買機台只能測美光產品,力成評估投資效益有限決定不承接。

[Home]


2016/12/05 2.3.2. 英特爾搶蘋單 台積老神在在 [ 經濟日報 簡永祥]

台積電與半導體霸主英特爾爭奪蘋果處理器訂單,隨著美國製造議題升高愈趨檯面化,市調機構和外資都推測,台積電將在7奈米與英特爾正式交鋒,時間可能落在2018年或2019年。

曾被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形容是超過700磅大猩猩的強敵英特爾,最近頻受到外資注意。主要英特爾可能挪出預算,追加資本支出,以爭取蘋果新世代A系列處理器的代工訂單。

由於川普當選後,美國貿易保障主義意識抬頭,蘋果是否迎合美國製造的浪潮,考慮將英特爾列入未來代工夥伴,引起全球半導體界和投資機構高度關切。外資透露,英特爾正和蘋果接洽,爭取蘋果將部分A系列晶片轉移到美國,由英特爾以10奈米製程代工,此舉有助為美國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尤其英特爾與矽智財大廠安謀(ARM)授權協議,允許英特爾可以代工安謀架構的智慧型手機處理器,可能加速讓英特爾贏得蘋果處理器訂單,對獨得蘋果A系列處理器A10A11製造廠的台積電,造成壓力。

市調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分析師認為,英特爾很可能會在2018年為蘋果代工A12處理器,原因是英特爾的10奈米製程與台積電的7奈米相近。

台積電目前以16奈米獨家為蘋果代工A10處理器,以10奈米代工A11處理器,因此7奈米可能遭到強敵英特爾分食蘋果訂單,以台積電7奈米量產時間為2018年,推斷雙方最快於2018年正式交鋒,但也有外資認為,蘋果還是會考量英特爾10奈米製程成熟度,可能2019年才會釋單給英特爾,比顧能預估的晚一年。

台積電強調不評論客戶訂單動向,內部對此議題老神在在。強調蘋果如果真要把A系列處理器給英特爾代工,老早就下單了,怎會到現在還遲遲不見動作,關鍵還是台積電做的產品品質最好、交期最快,且開發期最短,台積電承認英特爾是個可敬的對手,但台積電從客戶關係、產能及技術等面向分析,還是有贏的把握。

台積:三缺一要 才會赴美設廠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掀起美國製造議題,台積電強調,台積電前往美國設廠的前提,一定是台灣的投資環境遭遇用水、電力及人才不足三大難題,加上股東一致通過等四大要件成立,才會前往,否則當前投資重心都集中台灣。

台灣獨家為蘋果代工手機處理器的台積電強調,目前還看不到美國設廠的迫切性,原因是美國政府應不至於築起關稅高牆,要求美系手機內的晶片或零組件一定得在美國製造,促使美國消費者買到的手機比其他國家還貴。

而且美系手機廠,也不一定會遵從美國政府想法,把很多零組件都搬回到美國生產,因為在美國製造,得付出較貴成本。

台積電強調,目前未考慮到美國設廠,除非台積電在台灣遭遇缺水、缺電及人才不足等三大難題,同時台積電的股東也建議前往,公司才會考慮,否則當前投資都會集中在台灣。

[Home]


2016/12/05 2.3.3. 徐世昌:尋找華碩10年後位置 台科技業前不巴村後不著店 判斷錯恐遭淘汰 [ 蘋果日報 王郁倫]

華碩(2357)策略長徐世昌5月接任,上任半年,徐接受訪問時表示時間忙得不夠用,他認為台灣企業領導者,最關鍵的任務就是找出企業10年後相對有利的位置,意味這就是徐世昌為自己設定的任務。徐認為,台灣科技業現在是「前不巴村,後不著店」,未來若需突圍,必須要掌握獨特性。

聖誕節前發表機器人

徐世昌表示,10年後華碩的位置若判斷對了,按照規劃就能脫穎而出,至少也在產業裡存活;若位置判斷錯誤,又花了10年努力,可能產業挪移,位置早已不在,將被浪潮淘汰,所以「找位置」重要性舉足輕重。

徐世昌說,台灣在國際科技產業版圖中扮演的角色,應該要包含軟體和硬體的整合能力方能發揮價值,同時也需要持續深耕。他對最近當紅的人工智慧(AI)及深度學習都有研究,但華碩跨入新領域需要磨練,至少得花1~2年時間。

華碩將於聖誕節前發表機器人Zenbo,是布局人工智慧的第一步,為規劃讓Zenbo應用豐富化,開發者計劃日前已開跑,釋出SDK(軟體開發套件)為Zenbo開發主動行動力、3D視覺偵測、豐富臉部表情、生動肢體表現、貼心語音溝通等,也能透過Android Studio開發更多創新的應用服務。

突圍必須掌握獨特性

華碩長期目標是找出未來的位置,短期任務則是穩定。徐世昌認為,短期華碩力求穩健經營,把主力產品的價值和銷量做到;慶幸的是,華碩的實力在,只要充分發揮,藉助時間和紀律就能達成。

台灣發展科技品牌究竟適合不適合,曾引發多方討論,徐世昌指出,台灣品牌發展到今天很不簡單,「但未來難度也很高,很困難。」

在新舊科技浪潮衝擊下,他自嘲台灣科技業現在是「前不巴村,後不著店」,韓國業者是垂直整合發展縱深,台灣業者早期與美國創新合作,PC產業欠缺新創能力,現在對新技術掌握度欠佳,未來若需突圍,勢必要掌握獨特性。

[Home]


2016/12/05 2.3.4. 面板廠Q4毛利率 有望超越15 [ 工商時報 袁顥庭]

主流電視面板價格漲不停!儘管12月以來的這波面板漲勢趨緩,40吋/43吋面板漲幅縮小到5美元,50吋/65吋等大尺寸面板漲幅約23美元,但累計下半年以來的漲幅超過40%。IHS資深研究總監謝勤益指出,40吋/43吋面板價格已漲回去年的高點,面板廠第4季的毛利率有機會挑戰去年15%以上的高點。

電視面板下半年漲勢驚人,特別是40吋/43吋面板受到三星將在年底關閉一座7代廠的影響,品牌廠搶著拉貨,供給相當緊俏,漲勢最為強勁。雖然12月是季底,又將進入傳統淡季,但價格持續調漲,儘管漲幅縮小到5美元,但仍是相當驚人;40吋面板從90美元起漲,12月漲到145美元,而43吋面板從96美元起漲,12月報價超過150美元,單是第4季漲幅就超過20%。

謝勤益指出,下半年面板價格大漲,部分尺寸面板價格超過去年高點,利潤率甚至超過20%。他評估,面板雙虎在去年第4季的毛利率約15%~16%,今年第4季有機會挑戰去年高點。

謝勤益表示,今年40吋/43吋面板從8月起一路大漲,累計漲幅超過50%,12月的報價甚至超過去年的高點,這是過去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他強調,以前面板價格雖然有漲有跌,但是從來沒有出現價格漲回先前的價位,而這一波面板大漲的原因,還是在於面板供應的調整,以及品牌廠商提前備貨需求拉動,其中又以三星的動作最為關鍵。

根據IHS統計,今年三星品牌液晶電視出貨量大約是4,900萬台,但是面板採購卻高達5,400萬片,多出來的500萬片,是為了2017年的銷售作準備。

謝勤益分析,2017年三星顯示器的LCD面板供給大大減少,而三星電視部門又不跟LGD買面板。三星過去每年也會跟夏普採購大約300萬~400萬片的40吋/60吋面板,不過夏普明年全力衝刺本身的品牌事業,對外面板銷售可能會受到影響。

隨著主要面板採購來源減少,三星所需面板貨源只有台灣的面板雙虎和大陸的京東方和華星光電而已,所以三星提前在今年增加面板採購數量。三星加碼採購,連帶刺激大陸電視廠商也跟進買面板,使得這一波面板拉貨動能超出預期。

[Home]


2016/12/05 2.4.1. 電競PC三雄 法人按讚 [ 經濟日報 簡威瑟]

今年資訊月剛於上周六(3日)開跑,將一路舉辦至11日,主打「科技與我同行」主題。法人指出,電競筆電毛利高,已是各大廠牌兵家必爭之地,並成為PC出貨量不振環境中的突圍點,微星(2377)、華碩、宏碁三大廠布局有成,是最大受惠者。

元大投顧科技產業分析師魏建發指出,微星電競比重高,隨電競需求上揚,受惠程度最大,且其第3季獲利優於預期,表現比同業佳,進一步考量微星基本面佳,建議旗下客戶,回檔後可承接。

元大投顧對微星推測未來12個月合理股價為91元。

元大進一步說明,微星筆電產品大部分已轉型至高單價的電競領域,也帶動公司主機板、影像輸出等皆往高毛利率電競產品發展,對微星未來毛利率、獲利都是正向因素。

微星2014年毛利率13.6%2015年已上升至15.1%2016年即使有新台幣升值干擾,法人預期,仍可望維持在15%左右的高水準,預估明年再上升至15.3%,呈緩步走高態勢。

另外,筆電大廠如:華碩旗下電競品牌「玩家共和國」(ROG)成立十周年;宏碁去年下半年推出全新電競次品牌Predator,現已取得不錯成績,也都獲得法人注意。

麥格理證券指出,華碩看好其電競PC今年成長六成,超越市場的預測。

而電競PC加上ZenBook、二合一裝置今年已占華碩整體營收的三成,經營管理階層樂觀預期2017年占比上看四成。

麥格理看好華碩新品成長動能、評價偏低、高現金殖利率三大優勢,維持「優於大盤」投資評等。

日盛投顧指出,宏碁在PC高階產品包含電競、輕薄筆電,以及低階市場的Chromebook。整體而言,宏碁仍處轉型階段,本業部分相對穩定,而新業務則仍在發展階段。

[Home]


2016/12/05 2.4.2. MacBook銷售看淡 蘋概警戒 [ 經濟日報 謝艾莉]

筆電供應鏈傳出,蘋果對明年MacBook系列產品銷售轉趨保守,甚至預估2017年整體出貨量將低於今年,有約4-5%的衰退。市場預期,恐不利金屬機殼廠可成(2474)、廣達、新日興等供應鏈廠商。

業界傳出,蘋果近期與供應鏈商談明年訂單預估量,但由於受到智慧型手機尺寸持續放大,消費者對於MacBook換機潮意願恐不大,因此蘋果對於明年自家MacBook系列產品銷售看淡,預估整體出貨量將比今年下滑個位數。

分析師預估,蘋果今年MacBook預估出貨量則為1,300-1,350萬台,比2015年出貨量的1,700萬台明顯衰退,今年的市占率也由2015年的 10.3%,下跌至8.2%。若明年蘋果MacBook出貨量仍持續年衰退,將是連續2年出貨量呈現年減的狀態。

業界預估,今年MacBook出貨量約有1,400萬台,明年雖無明顯成長動能,但若出貨量個位數下滑,全年出貨量仍約有1,300萬台的水準。

原先市場期待在今年推出新改款的蘋果,明年可望針對舊機種予以降價促銷,進一步刺激整體銷售量。但若以此觀察,恐怕降價促銷的力道仍難以抵擋整體筆電銷售衰退。

凱基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日前發出報告表示,根據觀察,新款MacBook發表後市場需求普通,原因在於市場普遍認為配備Touch bar的新機種定價高於預期 。此外,對核心使用者而言,較多的不滿在於新機種僅支援USB-C、移除SD卡插槽與DRAM不支援到32GB

近期舊機種仍有一定市場需求,估計2017年第1季舊機種出貨季持平,但因新機種衰退,故估計首季MacBook總出貨季衰退15-25%,約與2016年同期出貨量300萬台相當。

郭明錤也預期, 新舊機種售價將調降、USB-CTouch bar生態將更成熟。且若英特爾準時量產Cannonlake,明年下半年新款MacBook DRAM可望支援32GB

[Home]


2016/12/05 2.4.3. 宸鴻傳通吃 蘋果筆電觸控貼合訂單 [ 工商時報 袁顥庭]

新一代蘋果筆電MacBook Pro最新的設計就是OLED Touch Bar,除了色彩鮮艷的長形OLED面板之外,還結合了多點觸控功能。據了解,OLED面板由三星供應,觸控感應器訂單為TPK-KY宸鴻(3673)和伯恩分食,至於觸控貼合訂單則由宸鴻全吃。

2017年蘋果最新的iPhone將採用OLED面板,搭配曲面設計,讓市場相當期待。而今年最新一代的MacBook Pro則是搶先一步首度採用OLED面板。這一條Touch Bar鑲嵌於鍵盤上方,取代了長久以來置於鍵盤上方的一系列功能鍵,而且可以自動根據正在進行的工作顯示出合用的工具項目。

Touch Bar採用AMOLED面板,仍是由OLED面板龍頭三星供貨。而且Touch Bar不只有顯示功能,進一步取代功能鍵,因此結合了多點觸控功能。

Touch Bar採外掛式觸控面板,外傳其觸控感應器是由宸鴻和大陸觸控面板廠伯恩兩家供應商所提供,至於觸控貼合服務則由宸鴻全拿。對此,宸鴻表示,不方便對單一客戶和訂單表示意見。

Touch Bar面積小,而且又窄又長,因為特殊的形狀,所以貼合難度高,目前生產良率也還在拉升階段。因為貼合技術的難度高,所以毛利率也優於其他一般的消費性電子產品,隨著出貨量放大,對於宸鴻獲利的貢獻也可望提升。

新款的MacBook Pro在美國市場上市以來供不應求、賣到缺貨,上周台灣開放官方網站預購,需要等待2-3個星期才到貨。供應鏈表示,MacBook Pro包括Touch Bar、蝴蝶腳鍵盤等設計技術難度都很高,因為先前生產良率低,量產時間一延再延,直到第四季才真正量產出貨。目前看來第四季銷售狀況不錯,2017年第一季訂單還會持續成長,有助於拉抬第一季淡季的出貨表現。

先前宸鴻就曾經透露OLED螢幕是長期趨勢,OLED的特色除了輕、薄之外,可撓、可彎曲、甚至是可折疊,智慧型手機未來不會是硬梆梆、應用也會愈來愈廣。宸鴻率先搶下OLED Touch Bar的貼合訂單,等於是為將來的OLED手機觸控面板貼合業務暖身。

[Home]


2016/12/05 2.4.4. Q4獲利可望再創歷史新高 NAND Flash價續漲 群聯最吃香 [ 工商時報 涂志豪]

根據集邦科技統計,11NAND Flash合約價持續調漲,128Gb MLC NAND合約均價較上月續漲3.3%達4.11美元,普遍來看價位均改寫今年新高。而集邦亦預估第四季旺季到來,各項NAND Flash產品的合約價漲幅將更高。法人認為群聯(8299)受惠最大,第四季營收及獲利可望續創歷史新高。

受惠於NAND Flash缺貨及漲價效益發酵,推升群聯第三季營收及獲利同創歷史新高,第三季稅後淨利15.01億元,季增率達56.2%,年增也有26.8%,EPS7.61元,累計前三季稅後淨利33.9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4.4%,EPS17.18元,表現優於預期。

群聯10月營收達41.77億元,為單月次高,稅前盈餘6.41億元,單月每股稅前盈餘3.25,累計前10月稅前盈餘44.20億元,每股稅前盈餘達22.39元,幾乎追平去年度水準。

集邦科技旗下記憶體儲存事業處DRAMeXchange最新調查顯示,受惠於智慧型手機需求強勁,及供給端2D NAND 轉進3D NAND 所導致的整體產出減少,第三季NAND Flash開始漲價,使得NAND Flash原廠營收季成長19.6%,營業利益率也較上季大幅進步。

DRAMeXchange研究協理楊文得表示,第四季各項終端設備出貨進入今年最高峰,預估整體NAND Flash供不應求的市況將更為顯著,各項NAND Flash產品的合約價漲幅將更高,廠商的營收與營業利益率也可望再創今年新高。

至於新期公告的11NAND Flash合約價亦呈現漲勢,其中64Gb MLC NAND合約均價較10月上漲1.5%達2.63美元,128Gb MLC NAND合約均價上漲3.3%達4.11美元,均創下一年來新高價。

由於OEM廠持續增加高容量固態硬碟(SSD)備貨,加上手機用eMMC/eMCP需求不弱,在三星以外供應商轉進3D NAND仍不順並導致2D NAND供給減少情況下,業界看好NAND Flash合約價將續漲至年底。

[Home]


2016/12/05 2.5.1. 隆達晶電攻Micro LED [ 經濟日報 李珣瑛]

微發光二極體(Micro LED)可望成為新一代顯示技術,台廠如LED廠晶電(2448)、隆達;面板雙虎友達、群創均積極投入,盼能加速商業化量產時程。工研院樂觀預估,2017年採用Micro LED大型公用顯示器就能亮相。

Micro LED被視為未來殺手級的應用,由於這項顯示技術耗電量只有LCD10%,色飽和度接近OLED。集邦科技表示,Micro LED被視為新一代顯示技術的完美應用,目前國際大廠都低調進行技術布局,一旦Micro LED商用化,估計會消耗全球LED現有產能的五成。

晶電發言人張世賢表示,由於Micro LED體積很小晶電的磊晶、晶粒製程上要配合移轉設備和系統應用等廠共同開發。在磊晶和晶粒的製程,Micro LED成功機率高,至於明年能否量產出貨,則還要很努力。

張世賢表示,Micro LED需要有很好的技術、專利能力,且要結合材料、設備、系統廠共同開發,進入門檻高,尤其有紅色LED。晶電在殺手級應用上已具有優勢。

隆達董事長蘇?正表示,Micro LED是一項新技術、新應用,有機會增加LED的使用量,這也是隆達布局新應用的方向之一。目前已有不少公司都在布局,進度不一。至於何時可商業化量產,他認為,投入初期良率差,更多人投入後良率提升的學習曲線,不能省略。技術總是一代又代推陳出新,隆達做好準備。

群創董事長暨執行長王志超則指出,軟性顯示將是趨勢,目前看來還有其它的技術選項如Micro LED等。

[Home]


2016/12/05 2.5.2. 瞄準電動車市場 Panasonic擬在歐洲設鋰電池廠 [ 電子時報 范仁志]

歐洲將力推電動車,Panasonic擬在歐洲設立大型電動車電池生產廠。

Panasonic自從在2013年組織改造中,將汽車零組件事業視為未來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後,就在美國與大陸設立大型汽車用鋰電池生產廠,而目前美國廠已接近完工,將開始替Tesla生產車用電池。Panasonic接下來計劃在東歐設立車用鋰電池廠,預計2022年以前完工供貨。

據日刊工業新聞報導,目前在車用電池市場上,Panasonic的鎳氫電池相當重要,鋰離子電池市佔率更在全球居冠,不過能量密度較高的鋰離子電池,在電動車力求延長續航力的趨勢下,將成為未來主流,而南韓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正積極追趕,Panasonic不能掉以輕心。

電動車的全球生產量,包含油電混合車等相關車種在內,2017年估計約450萬輛,2022年則可能增為1,900萬輛,市場成長相當快,若Panasonic不積極擴充產能與掌握重要市場,全球市佔率冠軍寶座很快就會讓出。

談到電動車的發展,美國Tesla2012年推出Model S,成功帶動電動車熱潮,美國也支持電動車的發展;大陸則因工業污染問題嚴重,積極推動對環保車種的補助,同時發展相關技術,配合電動車補助帶動電動車電池市場。因此Panasonic陸續在美國與大陸設立大型車用電池廠,共投資2,000億日圓(18億美元)

歐洲對環保車種的發展,原先強調高油耗效率低排放車種,如柴油車,但2015年福斯汽車(Volkswagen)爆發排氣造假事件,除了影響該廠商譽,也讓歐盟重新考慮環保車發展方向,提高電動車在歐洲的發展機會。20169月巴黎的汽車展中,歐洲各大車廠紛紛推出全新電動車概念與架構。

隨著歐洲快速倒向電動車,三星與樂金也計劃在2017~2018年於東歐設立汽車電池廠,希望以在地產能優勢,成為歐洲電動車主流電池。Panasonic若要保住現有汽車電池市場的市佔率,勢必跟進。

Panasonic在美國與Tesla合設的汽車電池廠,即將全面完工進入生產,該廠現在正忙著收尾,目前只是在中長期規畫中,決定在東歐設立電池廠,更進一步的規畫,要等到20172月美國工廠的作業告一段落、大陸工廠開始興建後,才會正式展開。

日本企業接到的電動車相關研究訂單,在2016年,尤其是下半年,有增加的跡象。電動車相關市場已非只聞樓梯響,而是真正開始擴大,接下來相關廠商的動態,值得關注。

[Home]


Confidentiality Note
本郵件含有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機密資訊、或受法律保護之資料,唯有原發信人指定之收信人得閱讀或使用本郵件之內容。如您並非被指定之收信人,請立即將本郵件及所有附件予以刪除;請勿揭露、儲存或使用本郵件之任何資訊,並請您立即告知原發信人本郵件的傳遞錯誤。謝謝您的合作。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ny attach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from Inventec 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and/or privileged and intended to be solely for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s or entities named in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e aware that any disclosure, saving or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ttachmen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f you have received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n error, please notify us immediately, and delete the e-mail and attachments.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