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您也想每天收到產業訊息,請私訊或回覆信件給我!

若不想再收到Yuki 分享電子產業訊息,請用E-MAIL回覆告知
若需寄其他信箱,請用E-MAIL回覆告知,並請告知姓名!
轉寄電郵時, 請記得將寄件人()的電郵地址資料清除, 謝謝你哦!!

若造成困擾敬請見諒!

Line ID:choyuki
WeChat kiyu0616

Yuki Line@:  https://line.me/R/ti/p/%40fxc0891s

 

 

2016/11/30 全球產業資訊

 1財經

  1.1中國大陸

   1.1.1. 人民幣貶值、人行收緊資金…大陸錢荒加劇  [經濟日報]

 1展會

  1.1. 資訊月來了 電競PC  [經濟日報]

 2產業相關

  2.1Cloud Computing

   2.1.1. 工業4.0時代來臨 切忌為轉型而轉型  專家:應以改善企業營運為出發點  [電子時報]
   2.1.2. 工研院IEK研究總監吳碧珠:談工業4.0與製造業的未來  [電子時報]
   2.1.3. 三星強化綜合系統半導體業務 迎接IoT時代來臨  [電子時報]
   2.1.4. AI人才荒:美科技業大舉網羅學術界AI頂尖菁英 形成科技研究與教學人才斷層現象  [電子時報]
   2.1.5. Oracle 併購Dyn:甲骨文購併網路中介業者Dyn 雲端運算將帶來高速成長  [電子時報]
   2.1.6. 明年初率先在日本、印度安裝 日產 加速推廣車聯網  [工商時報]
   2.1.7. 鴻海機器人代工 頻傳捷報  [工商時報]

  2.2Smart Mobile

   2.2.1Wearable

    2.2.1.1. 宏達電明年手機、VR事業兩頭燒  出貨動能不足 扭轉營運挑戰大  [電子時報]
    2.2.1.2. 穿戴式應用擴大:穿戴式裝置連結智慧服飾動能充沛 業界爭相卡位新藍海  [電子時報]
    2.2.1.3. 優酷將在VR視頻領域發揮優勢 帶動硬體需求  [電子時報]
    2.2.1.4. 宏碁計劃於2017年第1季擴大VR產品布局  [電子時報]
    2.2.1.5. 周永明談VR 串聯軟硬廠商一起衝  [工商時報]

   2.2.2Smartphone

    2.2.2.1. 聯發科:手機升級潮還很旺  [經濟日報]
    2.2.2.2. 散熱管打開智慧型手機大門  樂金傳將導入 台達電、古河奪單  [電子時報]
    2.2.2.3. 蘋果轉彎攻印度:蘋果主要高階手機市場飽和轉而耕耘印度 當地消費能力及低價手機充斥成為最大考驗  [電子時報]
    2.2.2.4. Micromax2017年起 將以CKD方式生產自有品牌智慧手機  [電子時報]
    2.2.2.5. i8掀最大換機潮 備貨1.5億支  [蘋果日報]
    2.2.2.6. 鴻海斥資5.4億元 入股法音響廠帝瓦雷  [蘋果日報]
    2.2.2.7. iPhone改版壓力大 明年導入OLED螢幕?  [工商時報]
    2.2.2.8. 谷歌靠Pixel年收38億美元  [工商時報]
    2.2.2.9. 華為揪步步高 OLED聯盟  [工商時報]
    2.2.2.10. 被低估? Pixel XL製造成本僅7.75美元  [工商時報]
    2.2.2.11. 陸手機3 明年估熱賣4.8億支  [旺報]

  2.3IT Industry

   2.3.1. 台積華碩超豪氣 明年七天假照放  [經濟日報]
   2.3.2. 呼應川普 廣達在美製造三年倍增  [經濟日報]
   2.3.3. 三星股利大增三成 評估設立控股公司  [經濟日報]
   2.3.4. 500企業購錫踩美紅線  [經濟日報]
   2.3.5. 台灣品牌價值 華碩四連霸  [經濟日報]
   2.3.6. 陸企攻OLED 台設備廠靚  [經濟日報]
   2.3.7. 科技供應鏈如何藉由數位化轉型釋放潛力?  [電子時報]
   2.3.8. 政府冷凍遲不審議 南茂紫光合作破局 今股票暫停交易 力成後勢也不樂觀  [蘋果日報]
   2.3.9. 三星出2 台積電當心  [工商時報]
   2.3.10. 糧草不足...樂視擬裁員800  [工商時報]

  2.4Personal Computing

   2.4.1. 華為二合一筆電 明年攻台  [經濟日報]
   2.4.2. NB代工廠看好明年出貨  [經濟日報]
   2.4.3. 電競NB醞釀價格戰 明年版圖動盪恐擴大 品牌廠猛推電競新品 搶搭新平台換機潮  [電子時報]
   2.4.4. 不只賣手機 華為筆電明年登台  [工商時報]

  2.5Solar(Green Energy)

   2.5.1. 電動車競爭日趨激烈 Tesla面臨挑戰  [電子時報]

[Home]


2016/11/30 1.1.1. 人民幣貶值、人行收緊資金…大陸錢荒加劇 [ 經濟日報 杜宗熹、林則宏]

受到人民幣貶值,中國人民銀行收緊資金影響,大陸「錢荒」進一步加劇,市場資金異常吃緊。在面臨流動性壓力下,眾多基金爭相拋售同業存單,債市也異常慘烈。大陸10年期國債期貨昨(29)日創上市以來最大跌幅。

華爾街見聞報導,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帳利率(Shibor)已經連續14個交易日全線上漲。其中,隔夜拆帳利率(ON)昨日為2.302%,上漲0.4個基點;7天利率2.481%,上漲1.5個基點,3個月利率3.0172%,上漲0.59個基點。

分析認為,自11月以來,隨著中國人民銀行的逆回購操作,逐漸由淨投放、轉為淨回籠,銀行間拆借市場、隔夜回購利率均不斷上漲,同業存單利率也跟著飆漲。8月至今,已飆升約4966個基點,並在10月下旬一舉升過20年期國債收益率,對大陸債市產生較大影響。

中信團隊指出,當前的貨幣政策屬性可以被稱為「非典型緊縮周期」,官方一方面貫徹「去槓桿、防風險」的政策新重心,一方面為應對當前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的壓力。

在該周期中,將迎接的可能是一個資金成本抬升、銀行負債端成長率下降、負債管理難度不斷提高的負債荒時代。

路透援引交易員說法指出,市場傳言某大型銀行自營部門,昨日大規模贖回貨幣基金,同時也有傳言指出,有另一家大型銀行將收緊委外額度。

樊綱:人民幣將穩步升值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指出,最近人民幣與美元匯率的變化,其實不是人民幣貶值,而是美元升值。他表示,在今後相當長時期裡,中國經濟增長率會高於美國近兩倍,通貨膨脹率不會比美國高,這就預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長期變化趨勢將是穩步升值。

同時擔任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的樊綱昨(29)日在第一財經日報發表文章表示,但是匯率這個東西讓人容易搞混的特點就在於,它就是兩個貨幣之間的關係,在等式兩邊的就是兩種貨幣的數量,一個升值,就直接表現為另一個的貶值,只看一邊,就容易看不到變化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人民幣連兩天反彈升值,中間價及在岸即期匯價皆升破6.9關卡,昨天官方中間價6.8889,升值153基點。

樊綱強調,解讀錯誤可能導致你『操盤』錯誤。比如,現在老有人在想,人民幣是不是還會再貶下去,所以我要多換美元。但這時你就可能忽視那個真正應該問的問題:美元還會一個勁漲下去嗎?它現在漲這麼高,是不是很快就要回檔了?你忽略了這個問題,可能過幾天就會發現你的美元換多了!

樊綱稱,之所以說最近匯率的變化是美元升值而不是人民幣貶值,原因有以下幾點:一、美國經濟最近出現了一些導致升值的因素,如美國聯準會升息預期加大、川普當選,人們預期美國經濟最近會走強等等。二、前一階段人民幣貶值有中國自身的因素,那就是人民幣因長期「釘住美元」,導致有效匯率過去幾年升值過多,需要回檔校正。但到了2016年底,並沒有出現促使人民幣貶值的新的因素。

相反,一些新的經濟資料都表明中國經濟的增速正在趨於穩定,PPI通貨緊縮已經結束,過剩產能與企業債務等問題也都開始加以解決並已有所緩解。再向前看,也看不到中國經濟本身會出現導致人民幣貶值的因素。

[Home]


2016/11/30 1.1. 資訊月來了 電競PC [ 經濟日報 曾仁凱]

2016台北資訊月」即將於本周六(123日)登場,宏碁(2353)、華碩、微星、技嘉、聯想等國內外PC大廠同台競豔,今年有志一同搶食電競大餅,除了多款電競電腦準備趁資訊月上市首賣,廠商並紛紛祭出免費贈品、禮券等好康。由於電競產品單價、利潤都高於平均值,有利PC族群年底營收、獲利衝鋒。

今年資訊月即將於本周六在台北世貿一館隆重登場,一連舉行九天。主辦單位台北市電腦公會總幹事杜全昌昨(29)日出席展前記者會時表示,預計今年將吸引約95萬人次參觀,與去年差不多。

今年資訊月,以宏碁、華碩為首的PC大廠仍蟬聯最大參展廠商,惟面對全球PC市場持續萎縮,PC業者今年全力聚焦利基型的電競電腦做為展場主打。

PC業者表示,比起目前主流筆電價格帶落在2萬元上下,電競電腦的ASP(平均單價)是傳統筆電的好幾倍,隨著電競電腦銷售比重提高,雖然PC市場量變少,但廠商的營收、獲利卻未必會同步縮水。

宏碁去年下半年才推出全新的電競次品牌Predator(掠奪者),短短一年已取得不錯成績,宏碁今年資訊月期間加碼推出促銷活動,消費者只要購買任一款Predator系列電競筆電,或是搭載NVIDIA GTX 1070/1080顯卡的電競桌機,登錄就送6,000元禮券。

華碩今年則慶祝旗下電競品牌「玩家共和國」(ROG)成立十周年,趁資訊月推出優惠,消費者只要購買全系列電競筆電、桌機,就送戰鬥防水袋;購買部分指定型號,還可抽重機。

深耕電競市場有成的微星今年資訊月推出全新「 Trident海神戰戟」電競桌機,強調體積輕巧,重量只有3.17公斤,甚至比索尼PS4遊戲機還要小,而且獨家設計前置專屬的VR 插孔,連接VR頭盔更加方便,新機將於資訊月首賣。

現任PC龍頭聯想則推出號稱「電競之皇」的IdelPad Y910應戰,搭載英特爾Core i7GTX 1070顯卡等超強配備 ,會在資訊月周末開放預購。

科技產業典範轉移,從過去的硬體掛帥,轉為軟體、服務主導,今年「資訊月」,除了傳統電腦、手機等3C硬體廠商外,出現不少新面孔,就連銀行金控業者也來參一腳,像是台新金(2887) 旗下台新銀行,以及國內多家金融業者合資成立的「台灣行動支付公司」等今年都首度參展,結合智慧型手機、穿戴裝置等新科技,推廣行動支付等各項新服務應用。

[Home]


2016/11/30 2.1.1. 工業4.0時代來臨 切忌為轉型而轉型  專家:應以改善企業營運為出發點 [ 電子時報 王君毅]

工業4.0已被視為誘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推手,且對應市場競爭,多數產業已陸續將工業4.0概念導入相關製程優化與新製造管理與流程開發。不過業者提醒,目前全球主要先進製造國家均仍未完成工業4.0的轉型,如此對企業體而言,欲在此波變革當中取得優勢,除須更洞悉工業4.0的內涵之外,如何更清楚界定工業4.0對企業的意涵,從而設定企業目標與發展順序,將有助於企業在導入工業4.0轉型過程當中達成更好的績效與成果。

波士頓顧問集團法國營運總監Moundir Rachidi日前在法商達梭系統(Dassault Systemes)於上海舉行的全球大會中表示,審視百年來工業發展演進過程可得,過去由蒸汽機驅動工業發展的環境,在70年代隨著電力、電腦與自動化的不斷創新,已讓整體工業發展邁入現代化階段,然隨著全球人口數持提升,經濟結構的複雜性增加,導致今日的生產力已無法全然滿足經濟成長所需,對此也讓工業4.0的概念應運而生,且若更深入分析工業4.0的內涵可得,其核心概念不僅止於科技革新,其最根本的價值,仍是寄望藉此提高人類生產力。

也因此,工業4.0的範疇與運作其實不僅是侷限於製造廠區之內,而須以更宏觀的製造業方法論來解構,且除製造端外,如何進一步與供應鏈及跨行業進行整合,也是業者依工業4.0概念進行產業革新時所不可忽視環節;且隨著工業價值鏈越來越複雜且多元化發展,同時資訊高度更替時代來臨,也讓業者欲優化整體製造的發展時,如何有能力進一步將智慧化機器、雲端、垂直整合、模擬仿真、大數據、工業物聯網(IIoT)、擴增實境(AR)等結合,同時又能兼顧網路資訊安全,已再再考驗業者的經營能耐。

然即便工業4.0的創新過程繁複,但工業4.0已非未來式,目前全球各地業者無不對工業4.0概念可望帶來的營運效能改善一事寄予厚望,且企業普遍認為工業4.0是企業轉型的加速器,且除製造體系外,對研發、設計、物流、IT等都將產生影響。

Rachidi並指出,依調查50餘家在各領域發展領先的企業作法可得,透過工業4.0概念導入,企業體認為將有機會讓製造價值增加45%,另除材料成本有機會降低2%外,材料的取得成本則可望降低近55%;此外,製造成本有機會降低6~12%外,在產線彈性方面,則可能出現50~60%的增長。

不過即便工業4.0發展如火如荼,然Rachidi也提出,其針對德國、美國或大陸等地進行統計發現,目前多數地區的企業投入工業4.0轉型仍處在認知階段,並未實際全面投入發展,且迄今並沒有任何國家或企業已完成4.0的全面轉型。

他建議,對應後續競爭,企業體加速工業4.0的調整腳步已成必須,不過他也提醒,指出企業在工業4.0轉型的工程當中,成立跨組織、由高階主管導引的工作小組(task force)的重要性極高外,須留意的是企業不要流於單純為轉型而轉型,主要核心目標仍須以如何讓營運績效提升為出發點。

其次他認為,企業在制定工業4.0推展戰略時,不應單純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如何進一步建立雙邊管道的溝通機制,有助於企業的戰略發展方向更為精準。此外,當企業基於工業4.0轉型時,務必得將包括ITHR、財務等所有利益相關者納入,藉此降低後續策略發展得再修正的盲點。

第三,他建議企業導入工業4.0發展時仍須以更宏觀的角度(意即非單侷限於企業內部本體,應將自身企業所屬的價值鏈環節同樣納入考量)對應,另除人力的整合、預算的提撥等外,對投資報酬率的拿捏以及設定時程等也相當重要,而據悉,目前國際大型企業導入工業4.0的第一階段回收點,目標多設定在4~5年左右。

第四,他強調工業4.0的核心並不是僅讓企業精益製造或僅是提升技術,企業的工業4.0推展策略仍需以提升企業發展性為主要考量點,換言之,工業4.0的演進過程非單純僅是技術發展歷程,而是須基於整體企業營運績效改善為前提作為出發點。

達梭系統高科技產業副總裁Thomas Grand表示,對應工業4.0的發展浪潮,達梭系統目前已提出相關對應之道,除其積極力促數位製造的應用性落實外,另其也透過購併方式,分別優化製造、生產、營運與供應鏈管理等解決方案。但從實際營運面可得,目前企業轉型到工業4.0,仍面臨相當的挑戰。

Grand指出,以高科技產業為例,過去對應營運需求,科技企業內部的IT相關工程人員多已投入吻合自家需求的IT系統開發,然隨著企業體的營運規模擴大與業務範疇擴大與多樣化,也讓既有IT系統趨於複雜,如何進一步整合,已成業者主要營運挑戰。

其次,Grand認為,除IT系統的部建須調整優化外,企業內部的人員也需重新訓練與改變工作慣性,主因在於無論汽車、航空或科技產業,今日產品的開發速度已更為加快,企業內部人員既有的技能泰半已無法對應所需,他也建議,企業體為吻合工業4.0的發展,除可透過開放式平台架構導入,藉此整合第三方軟體與相關應用外,提高IT系統後台的一致性,以及重新組織建構團隊,將IT歷史數據移植到新平台之上,也是企業IT人員的當前要務。

[Home]


2016/11/30 2.1.2. 工研院IEK研究總監吳碧珠:談工業4.0與製造業的未來 [ 電子時報 林昭儀]

自從德國啟動工業4.0以來,大家都在問未來的製造業會是什麼樣貌?其實,製造業已經悄悄地在改變。30年不動的球鞋製造業已經有了技術的突破,使愛迪達(Adidas) 開始回到工資高的德國、美國增設新廠;在台灣,我們看到業者面臨顧客特色化、個人化的要求,因此在傳統大量製造的生產方式之外,開始發展客製化的生產方式作為因應。而現在,保護主義的崛起,可能會推波助瀾,進一步衝擊製造業與供應鏈。

美國大選剛結束, iPhone是否會回到美國生產?雖然川普這樣要求,但業者都認為很難。為什麼不行?首先是供應鏈的物流考量。蘋果有700多家供應商,其中300多家在大陸,但在美國的只有69家。若是移到美國組裝,只要其中部分零件出問題,要從亞洲的供應商重新製造再送出,一次耽擱就是幾個星期的時間,影響產品上市時程甚鉅。

第二是勞工的機動性。 對於嚴格而緊繃的大量製造作業流程,鴻海在亞洲的工廠除了擁有眾多員工,更重要的是能維持極大的機動性,加班趕工的配合度非常高。相較於美國的產業環境,要求大量美國勞工長時間機動加班恐怕很難做到。 再來是製造技術,例如模具製造。大陸10~20年來製造業長期練兵已經養成許多經驗豐富的模具製造工匠,這樣的技術人力在美國就少得多。接著是製造成本。MIT Technology Review有篇文章估計iPhone的成本,指出如果是最後的組裝回美國做,則成本需要增加30~40美元,但假使連零組件都要回美國做,則成本會增加80美元以上。

此外,還有原料的問題。大陸提供全球85%稀土原料,如果打貿易戰,原料的取得便是問題。所以如果iPhone拿回美國做,則成本升高,利潤降低,這到底對美國是好還是不好,聰明的生意人,都需要面對。

即便如此,鴻海其實已經在為這件事做準備了。鴻海有一個計畫,就是一天24小時,每周7天,用機器人在不開燈的廠房裡全自動生產,良率超過99%,產能是過去的20倍。我們過去一直認為,很多事情用人來做比機器好,但是如果零件變得非常小,人力組裝不見得具備優勢,這可能也是產能大增20倍的部分原因。 此外,如果用機器生產,則工人的數目就會減少,工作性質也隨著改變。以前是作業員在生產線上負責組裝,現在則是技術員監控生產流程。

是不是裝了機器人,就能平順地完成自動化製造轉型?恐怕未必。 鴻海的經驗,要能連續不斷關燈生產,而且維持很高的良率,就是因為以感測器取得數據,配合分析,調校製程。鴻海高效率的背後,是累積過去經驗的結果,而非單純導入機器手臂的使用。

製造業已經開始質變

保護主義未來會如何影響製造業生產地點的選擇,我們還很難斷言,但某些類型的產品製造商已開始把產線設在美國,以靠近目標市場。產品類型中,必須爭取時效並降低運輸成本的產品,以及科技創新使自動化程度提升,降低了對於大量勞工的依賴的製造業,更是如此。以愛迪達為例,74%的營收是來自未滿1年的產品。它也預期顧客的需求變化快速,且客製化的需求非常明顯。若從亞洲生產,則越洋貨運要花1個月以上坐船到美國,很難同時滿足快時尚、提高產品更新頻率、還要能隨顧客要求客製化的幾個目標。因此,愛迪達想做到的是接近市場在地設廠,並以自動且彈性的製造過程回應快速需求變動以及客製化的要求。

台灣製造業已經開始感受到交期縮短、又要求產品客製化的競爭壓力,有些廠商也已經開始進行生產方式的轉型。有一位油壓機械廠商提到,10~20年前同業競爭少,油壓設備怎麼做就怎麼賺,現在則是同業殺價、海外競爭激烈。更糟的是顧客要求設備商做出客製化的產品規格,卻只肯付標準品價格的困窘情境。 在嚴峻的競爭壓力下,這家設備廠於是開始轉型,從研發、設計到生產,調整心態變更流程,專做客製化的油壓設備。由於提早轉型,培養高效率的客製化能力,因此能化危機為轉機。 甚至有德國顧客因為在當地找不到願意客製化而且價格合理的油壓設備廠商,因此不遠千里而來台灣採購。

另外一個例子,是紡織業上游廠商。以前的訂單是10萬碼染一個顏色,現在顧客則是要求1萬碼染10個顏色。甚至有球隊球衣的訂單是300碼,接還是不接?如果製程不變,大批量的訂單與少批量的訂單都還是使用同樣數量的耗材與製程參數,那麼少批量的訂單必然不敷成本。若要轉型到少量多樣也能接,就必須在設計、設備、製程上投入許多功夫,培養客製化的能力。

無論是球鞋、機械設備還是紡織品,許多製造業面臨了快速交件、客製化的需求轉變,迫使企業調整方式,以便在少量多樣或客製化接單時,還能獲取利潤快速交貨。

工業4.0的解方一:CPS

大量客製化是指既能符合個別顧客需求,又能以大量製造的效率製造產品或提供服務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必事先猜測顧客喜好,而是顧客根據自己的需求下訂單之後,才開始依客製化規格組裝產品。這種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庫存成本,提升競爭力。看似理想,但對於製造業卻有很大的挑戰,因為製造與管理的複雜度會提高很多。如果真的要做到大量客製化,就必須解決包括物流、排程、客戶管理、零組件和成品庫存等複雜度提高的問題,還要維持快速交貨的巨大挑戰。

工業4.0為大量客製化找到解方。工業4.0的核心概念之一是CPSCCyber,指虛擬的數位模型、數據資訊或網路連結;PPhysical,指實體的東西;S就是System,系統。CPS與以往的差異是虛擬與實體的結合,應用於製造,最常見的是使用感測器以擷取工件、設備、製程或環境數據,以網路進行連結,優化工廠與企業的運作。

以物流為例,以前用於生產線的自動搬運車其路徑通常是事先規劃,屬於靜態的自動化。如果臨時要插一張訂單進來,搬運的零件不同,事先規劃的生產排程就要更改,自動搬運車的路徑也要隨著變動,程序複雜,這是以前的自動化遇到的問題。

工業4.0 強調CPS虛實整合,讓整個流程都連網,達到動態自動化的境界。如果要插一張訂單進來,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會把資訊送給自動搬運車,通知新任務,改為到別的貨架取用急單需要的新零件。具備CPS功能的自動搬運車夠聰明,收到新的任務知道新零件在哪個貨架,怎麼走,還要能伸手去拿。德國發展的自動搬運車上增設一個機器手臂,可讀貨架與抽屜代號,有視覺感測器能辨識所取零件,知道如何用機械手臂拿對東西,精準地抓取。

動態的自動化與靜態的自動化,差別在於應變的能力。有了感測器與機械手臂的自動搬運車具有自主 (autonomous)的能力,就好像螞蟻一樣。螞蟻要去搬食物的時候,前面遇到障礙物,會很聰明的換條路走。抓取不同形狀的食物時姿勢與位置也不相同,螞蟻可以自行決定,這是在地智慧。類似的,CPS讓機器具有自主的能力,在地智慧、在地因應,任務調整時,即時變動。 CPS搬運車能即時自行調整路線、避開障礙物、尋找貨架、調整取物方式、辨識物件,是動態的自動化。

另外一個例子,是電子零組件的組裝。比如我們收到5張電子產品的訂單,每張訂單都只做1件,而且5個產品規格各不相同,接不接? CPS讓工作站連網,即時接收任務需求,ERP通知生產線上的工作站下一個即將生產的產品型號,CPS工作站即可調整加工方式。在組裝不一樣規格的產品時,工作站能機動調整加工參數,例如電路板的鑽孔數目與位置、加熱溫度、加熱時間。過去大多是大量製造,因此同一批產品加工參數都相同,鮮少變動,因此事先設定參數不是問題,靜態的自動化足堪使用。如今客製化的需求是動態的,換線頻率大為提高,產品規格不同時生產線的加工參數亦不相同。對於客製化的製程,換線效率是競爭力的關鍵,而CPS提供動態自動化的能力,正可提高換線效率。

前面提到台灣的紡織廠案例,客製化轉型相當成功。在產品規劃、設備分析、製程調整上投入許多功夫,因此少量多樣的訂單也能接。在產品線的規劃方面進行模組化,使多種產品使用相同的胚布,既節省成本也縮短交期;在設備方面,分析數據並找出1年、5年、10年等不同機齡的織布機台各自的最佳運作參數,以克服機台差異,並提高換線效率;在製程方面則印證了CPS的概念,裝置感測器於生產線以即時監控並分析製程數據、維持產出品質。這些轉變使得接少量的訂單時,獲取利潤還能快速交貨。

製造業另一個發展中的趨勢是生產線的設備模組化,目的也是因應產品客製化的需求趨勢。模組化的生產設備就像個別的積木,把幾個模組化的生產設備快速串連成為一條生產線,就好像把許多樂高積木接成火車一樣。 要生產A產品時,把甲乙丙三種設備串在一起;要生產B產品時,就把設備重新組合,變成甲丙戊。模組化的生產設備讓生產線很容易快速重構,可以做各種不同的組合,呼應客製化縮短交期以及小量多樣的需求。

工業4.0的解方二:數位化、連結、優化

狹義的定義,工業4.0是以CPS為基礎應用於製造。廣義的說法,工業4.0則包含了數位化、網路連結、及最佳化等三個層次的發展。數位或虛擬資訊指的是產品、工廠或製程相關的虛擬模型及數據 (例如工程設計圖檔、產品特性分析數據、工廠空間資訊) 、企業管理所需資訊 (例如零件或原料庫存資訊、BOM、供應商資訊、客戶資訊) 、生產線感測數據、或產品使用時的感測數據等。實體物件可以是工廠裡生產線上的物件。例如零件、模組、生產線上的感測器、控制器、工具機、檢測設備、或者是植入產品內具有連網及運算能力的晶片、感測器、致動器等。以往製程或生產線大多以硬體設備為主要訴求,工業4.0則強調虛擬與實體的連結,使得企業從產品設計、生產到銷售、服務的過程,都可以因連結而改善、優化,甚至發展全新的商業模式。

生產相關的活動,可以從訂單、產品、工廠、技術等四個生命週期的觀點來看待,有些環節在辦公室 (office floor)進行,有些環節則在現場(shop floor)實現。以往企業內的各部門,或者是供應鏈的各環節,常常是一個個的資訊孤島。工業4.0串連的,正是這些以往難以連結的,生產相關的活動,尤其是辦公室與現場的連結與整合。當幾個相關的生產環節未做連結時,無論是成本或時間都只能做到局部的最佳化(local optimization);但當生產相關的各環節都能串連時,得到的結果才是全程的最佳化 (global optimization)

因此,工業4.0不是只有製造自動化。從產品的角度而言,是產品開發從無到有,再到顧客使用的整個價值鏈的實時管理與服務。工業4.0更是把整個價值鏈倒過來想,從終端使用者的需求倒推設計、製造、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的需求。由於工業4.0以數位化及連結為基礎,因此產品相關的各個環節不再是資訊孤島,企業更因此得以充分利用各環節連結之後的數據,去做產品和服務的創新。

由於各環節的連結,企業也因此能藉由各種資通訊工具或管理的手段,設定目標提升企業運作的成效。以往製造業思考的優化目標通常侷限在品質的提升與成本的降低,但工業4.0使得數位化與連結範圍更廣,對於大量客製化而言串連供應鏈中所有的參與者,兼顧成本與交期,優化的效果更佳。

工業4.0所強調的是數位化、連結、優化。以前數位化不完整,虛與實沒有被連結起來的時候,各單位侷限於接觸的範圍有限,只能做局部的思考,例如電腦輔助設計的只能純粹就產品設計做最佳化,至於加工或組裝程序是否可行則因設備並無數位模型而難以一併模擬;生產排程只能就訂單資料來做規劃,無法將工廠實際生產線的延遲狀況或設備的即時維修需求一併納入考量。 可是如果今天整個工廠從訂單、產品、工廠、技術等四個生命週期的觀點都能數位化而且網路相連,就能做全局的優化。 這就像一隻老鷹可以從空中俯瞰城市全景一樣,工業4.0的極致就是對全局的掌控和優化。

觀察大量客製化的產品需求趨勢,以及工業4.0的發展方向,次世代的軟體與硬體可能發生典範移轉:生產系統的管理將從集中走向分散,從事先規劃改為即時回應,從靜態的固定生產改為靈活、彈性、可重構的動態生產。因此,未來巨大而單一的軟/硬體系統將被各種可組合、可重構的軟體與硬體所取代。

工業4.0帶來的典範移轉,是對全局的關照。數位化和與連結,將可帶來全局的優化。不只是單一企業之內,如果供應鏈上中下游都能數位化串連,提升的就會是整體的競爭力,帶來整個生態體系的改變。

從需求面與供給面來看,未來製造業都會有很大的改變,對台灣而言轉型大量客製化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選項。工業4.0是轉型大量客製化的解方,相當重要。企業與政府需要大量的人才推動工業4.0,轉型大量客製化,留住製造業以維持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不管是靜態的自動化還是工業4.0所帶來動態自動化,都不再需要大量的低階勞工,這是我們未來必須面對的社會問題,勞工的職能轉換將是當務之急。(本文參考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研究總監吳碧珠在台灣產業競爭力研討會上的報告及會後訪談,記者林昭儀整理)

吳碧珠為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研究總監,負責台灣產業政策前瞻研究計畫中工業4.0與大量客製化之研究計畫,曾任職美國Angle顧問公司及工研院機械所、電子所、醫材中心等單位從事研究,工業4.0為其近年深入鑽研的課題。

[Home]


2016/11/30 2.1.3. 三星強化綜合系統半導體業務 迎接IoT時代來臨 [ 電子時報 陳柏蓁]

傳聞三星自主開發用於微控制器的CPU核心,準備迎接物聯網時代的龐大商機。

傳聞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已著手開發中央處理器(CPU)核心,未來將用於物聯網(IoT)設備的微控制器(MCU)產品上,朝向產品線更完整的半導體業者邁進。

據韓媒ET News報導,業界消息指出,三星電子系統LSI事業部從2016年上半起,已開始研發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CPU核心指令集(ISA),該指令集以RISC-V為基礎,可作為32位元微控制器的CPU核心。

三星的首要目標是開發出電晶體數目介於1~2萬個之間的超低電力、超小型CPU核心,相當於安謀(ARM)超低電力微控制器核心Cortex-M0等級。若三星能成功將核心用於微控制器上,可望進一步應用到生物貼片(Biopatch)等穿戴式裝置。

業界表示,三星在2016年上半推出的行動應用處理器(AP)Exynos 8890已採用自製核心,顯示三星擁有自主研發能力,2017年有機會商用化新研發的CPU核心;相關研發作業由系統LSI事業部的系統單晶片(SoC)開發室負責。

三星從1990年代開始發展微控制器事業,但2013年將4位元、8位元微控制器事業賣給美國IXYS,之後未將事業重心放在這個領域。

業界表示,物聯網時代讓微控制器市場再次受到重視;雖然不確定是否能有可取代安謀核心的RISC-V指令集出現,但三星有將CPU核心客製化用在行動AP的經驗,因此結果還是值得期待。

將來若三星正式開始發展搭載自主研發CPU核心的物聯網微控制器事業,可望與最近才商用化的生物處理器等物聯網類比晶片搭配,也能提高自身8吋晶圓廠的產線稼動率。

近期三星系統LSI事業部積極發展各項事業,除了觸控晶片以成功商用化之外,指紋辨識晶片的商用化時程訂在2017年;相當於安謀Cortex-M0等級的核心架構雖然是目前的研發目標,若能順利取得成果,未來可能開發更高性能的核心架構。

RISC-V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研發出的處理器架構,2015年下半與Google、惠普(HP)IBM、微軟(Microsoft)、甲骨文(Oracle)NVIDIA、高通(Qualcomm)等業者合作成立RISC-V財團,免費公開ISA指令集架構與編譯器(compiler)等資源。

NVIDIA與高通皆使用RISC-V開發相關技術,用於繪圖處理器(GPU)的記憶體控制器,以及物聯網用的小型處理器上。

然而,最不樂見RISC-V應用擴大的業者恐怕非安謀莫屬。因為高性能Cortex-A系列、最佳即時演算Cortex-R系列、低電力微控制器Cortex-M系列核心架構是安謀的主力事業,可收取龐大的權利金。若三星電子這類全球半導體大廠皆開發出RISC-V核心,安謀的客戶群恐會逐漸流失。

[Home]


2016/11/30 2.1.4. AI人才荒:美科技業大舉網羅學術界AI頂尖菁英 形成科技研究與教學人才斷層現象 [ 電子時報 楊智家、涂翠珊]

Google等科技大廠可提供較學界更優的薪酬福利,為延攬學界人才一大誘因。

近年全球科技領域積極投入人工智慧(AI)技術開發,這些科技大廠對AI頂尖人才也是求才若渴,除了從業界延攬外,學術圈也成為爭取人才的一大領域,因此近年可見GoogleFacebook、亞馬遜(Amazon)及百度等業者向美國高等學術圈網羅AI領域教授級人才的現象。

雖然這有助業界加速AI技術研發,但在人才有限下也等於排擠了學術圈培育下一代優秀人才的機會,因此目前也有部分科技大廠讓這些教授級人才可以業界、學界兩棲以平衡發展。

人才有限 出走學界不利培育下一代人才

據華爾街日報(WSJ)報導,近年從高等學術圈轉戰科技業界的知名AI及電腦科學相關科學家例子不勝枚舉,如華裔AI科學家李飛飛離開學術圈加盟Google,稱部分原因是要讓AI大眾化,不過李飛飛表示仍將持續在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任教一段時間。

其他如史丹佛大學知名學者吳恩達(Andrew Ng)加入百度、有深度學習(DL)元老之稱的Geoffrey Hinton離開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加入Google、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教授Yann LeCun轉戰Facebook,以及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機器學習專家Alex Smola加盟亞馬遜等。但其中部分學者仍在既有大學中任教,如Hinton博士及LeCun博士。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資料顯示,美國剛拿到電腦科學博士學位的人才,過去10年來投入業界懷抱的比例從38%上升至57%;產業團體「電腦研究協會」(Compu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也指出,雖然電腦科學領域內的博士數量有成長,但留在學術領域服務的比例卻達到史上新低水準。由上,皆顯示出近年許多AI或電腦科學領域頂尖專家大量從學術領域轉戰業界的現象。

但畢竟優秀人才總是有限,若過度投入業界發展等於讓學術圈面臨人才流失問題,這可能導致學術圈在培育下一代相關領域人才上,面臨教學與研究人力資源不足的瓶頸,長期以來將導致學術圈教學職位可獲得的高等教育畢業人才數量減少;也有研究人員憂心,此現象恐導致學術圈解決諸如環境科學領域嚴重問題的能力下降,意謂憂心學術圈問題解決能力的減低。

業界整體福利優於學界 易吸納優秀人才

蒙特婁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旗下「蒙特婁學習演算法研究實驗室」(Montreal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lgorithms)主任Yoshua Bengio指出,在深度學習領域學界被延聘至業界的情況更是顯著。

會造成學界人才往業界跳槽的一大主因,即在業界不論薪資福利、研究資源及成就感等方面,都比學界來得好上許多。如據NSF調查顯示,2014年美國大學電腦及資訊科學博士後研究人員1年平均年薪為5.5萬美元,但在業界卻可達1年平均11萬美元,其他如業界可提供穩定的資金、可實際開發面向市場新產品進而獲得成就感等,也都是一大吸引人才的誘因。

允許人才兩棲、資金挹注學界 有助減緩不均衡問題

因此為避免學術圈人才遭業界榨乾問題愈發嚴重,如卡內基美隆大學允許校內教授從事學術研究之餘,也可投入業界發展;在部分情況下,某些科技業者也允許其延攬來的學術界人才仍可保留在大學的職位,但畢竟人的時間有限,投入業界後勢必會排擠在學界從事教學及其他事務的時間。

在微軟(Microsoft)FacebookGoogle等大廠服務的AI專家則表示,他們正試圖透過資助大學部門及訓練學生等方式,減緩人才從學術圈出走至業界的現象;近期IBM發起由6所大學共同成立的「認知水平網絡」(Cognitive Horizons Network),目標藉此讓學術界人才能續留大學擔任職務。Google近日即誓言將資助340萬美元,給認知水平網絡結盟大學之一的蒙特婁大學旗下一間AI實驗室。

Google積極投入深度學習技術 興建蒙特婁AI實驗室吸納全球人才

深度學習技術正快速改變眾家網路業者的面貌。Google為發展深度學習技術,選定人才聚集的加拿大蒙特婁做為最新人工智慧(AI)實驗室的興建地點,並捐款贊助蒙特婁演算法研究實驗室(MILA)的研究,希望能加深Google與當地深度學習社群的聯繫。

Wired報導,原任職於Twitter AI核心團隊的Hugo Larochelle將會負責主持Google蒙特婁AI實驗室的研究工作,做為Google Brain的一個分支。被譽為深度學習之父的Yoshua Bengio曾稱Larochelle是該領域的明日之星,而Larochelle的機器學習博士學位,便是在蒙特婁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取得。

蒙特婁為深度學習研究的學術重鎮,也因此吸引了許多網路廠商前往布局。例如Google近日才宣布捐出333萬美元,給蒙特婁大學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MILA從事研究。事實上過去10年來,Google已捐出約1,300萬加元贊助加拿大的學術研究,其中有半數投入了AI領域。

深度學習研究是近年才從學術界進入商業市場,因此科技業者無不積極從學術界網羅人才。Facebook在聘請到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教授Yann LeCun為其主持曼哈頓的實驗室後,又於2015年在同為深度學習重鎮的巴黎成立了AI實驗室。

Google則是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建立了密切的關係,並網羅到該校另一位深度學習之父Geoff Hinton為其效力。曾一手創建ImageNet,推動深度神經網路崛起的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教授李飛飛也加入了Google的研發行列。

除此之外,蘋果(Apple)從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延攬到Russ Salakhutdinov,亞馬遜(Amazon)也透過CMU另一位科學家Alex Smola的專業,組成了新的機器學習團隊。

然而艾倫AI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執行長Oren Etzioni提出警告,表示科技業者大動作從學界延攬,可能剝奪了下一代機器學習人才的教育資源。科技廠商吸收的不只是學術界的頂尖科學家,許多深度學習新創公司,也都是科技大廠求才的目標。近年像是Twitter、蘋果都曾對這類新創公司出手。

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出爐後,Bengio廣邀美國深度學習研究人員前往加拿大,在不同的社會氣氛下從事研究,而這可能讓較小型的美國AI廠商更難找到專業人才。

科技大廠紛從學術界搶人才 恐將導致AI發展受挫

近年來科技大廠為發展人工智慧(AI)技術,積極從學術領域拉攏人才。對此現象,蒙特婁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的深度學習先驅Yoshua Bengio教授表示,科技大廠的做法將導致研究人才短缺,可能使AI未來發展受挫。

Financial Times報導,和Bengio同為深度學習領域翹楚的Geoff Hinton,以及師從HintonYann LeCun,近來分別從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與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被高薪延攬至GoogleFacebook。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早期的深度學習專家吳恩達(Andrew Ng),則是加入了大陸搜尋龍頭百度的麾下。

Bengio指出科技廠商不斷從學術界網羅菁英,使學術人才開始出現短缺,這對學術界不是個好現象。

Bengio的兄弟Samy,本身也在Google從事深度學習研究。Bengio則是為了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而選擇繼續留在學術界。Bengio表示,唯有如此自己才能為全人類做出貢獻,而不只是養肥單一企業的口袋。

Bengio的名聲所賜,蒙特婁大學與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號稱吸引了1,500名研究人員到此從事AI研究,人數可能是全球之最。

就在美國科技廠商爭相建立本身的AI專業時,許多大學都面臨了大失血。像是Uber便從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成功延攬一組研究團隊,在匹茲堡設置研究實驗室,發展無人駕駛車技術。在此之前,卡內基美隆大學一直以AI與機器人研究聞名。

Google宣布已捐出450萬加元支持蒙特婁的AI研究,希望能鞏固蒙特婁做為AI研究中心的地位。Google將在蒙特婁成立自己的深度學習研究中心,充分運用當地的人力資源。Google更成功招募到史丹佛AI實驗室主任李飛飛為其效力。

儘管深度學習的近期發展吸引到不少關注,但根據Bengio所言,深度學習仍在初期發展階段。

Bengio十年多前在深度學習研究上的重大突破,至今仍是推動AI技術發展的主要力量。深度學習利用神經網路模擬大腦神經元,大幅提升了電腦理解語言理解與辨識影像的能力。

[Home]


2016/11/30 2.1.5. Oracle 併購Dyn:甲骨文購併網路中介業者Dyn 雲端運算將帶來高速成長 [ 電子時報 楊步偉、劉慧蘭]

甲骨文創辦人Larry Ellison預期全面進入雲端市場,將為甲骨文帶來雙位數營收成長。

甲骨文(Oracle)宣布買下網路中介業者Dyn以強化雲端運算能力,該公司創辦人Larry Ellison20161116日召開年度股東會時表示,深耕雲端運算不但會讓甲骨文成為規模更大的軟體大廠,還會為甲骨文帶來雙位數成長以及驚人的獲利表現。

Business Insider網站報導,儘管甲骨文的硬體事業貌似失去營收動能,但實情並非如此。甲骨文其實是調整硬體事業結構,從銷售轉為租賃。以長期觀之,租賃機器的營收其實高於銷售機器所產生的收入。

在越來越多客戶跨入雲端之後,甲骨文的硬體和軟體營收恐雙雙走緩。即便如此,只要挺過這段轉型期,甲骨文將會步入高速成長期。

甲骨文的雲端應用套裝軟體表現仍然不俗,該公司的雲端客戶資源管理軟體(ERP)的表現尤其亮麗,並對業內的企業人力資源技術供應商Workday造成威脅。

儘管Ellison許下如此宏大的願景,理想和現實卻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甲骨文不但成長趨緩,硬體部門尤其呈現衰退。此外,即使在雲端軟體和資料庫領域呼風喚雨,不過甲骨文在雲端資料庫市場卻遠遠落後線上商務龍頭亞馬遜(Amazon)的雲端運算平台AWS

儘管甲骨文貴為資料庫市場龍頭,亞馬遜卻是最大雲端資料庫業者,該公司雲端營收和產品功能皆遠遠優於業內對手,亦在各項服務全面領先甲骨文。

由於亞馬遜會隨著規模成長而一再削價競爭(截至目前削價次數已多達53),因此只要亞馬遜降價,不論競爭對手是否有削價空間都會被迫跟進。

此外,亞馬遜每搶下一名雲端客戶,就會對甲骨文帶來威脅。原因是潛在客戶除了可在AWS平台執行資料庫功能之外,亞馬遜還貼心提供搬家工具,協助使用甲骨文系統的客戶,無痛改用亞馬遜的雲端資料庫。

儘管Ellison表示,亞馬遜資料庫的速度和運算能力不如甲骨文優越,不過美國中西部某家大企業的資訊長接受Business Insider訪問時表示,亞馬遜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已經足夠應付其需求。

這位資訊長坦言,轉換資料庫在技術上的確可行,該公司尚未完全拋棄甲骨文的系統並轉投向亞馬遜的懷抱,不過的確延後了更新甲骨文資料庫的時程,並且正在測試亞馬遜資料庫是否可完全取代甲骨文的服務。

收購雲端運算公司 甲骨文恐再掀市場購併浪潮

甲骨文擴展雲端事業,趁機低價購併營運出問題的雲端運算公司。

企業軟體龍頭甲骨文(Oracle)宣布,將購併前不久才因遭受分散式阻斷服務(DDoS)導致半個美國網際網路癱瘓的網域名稱服務代管服務商Dyn,儘管雙方未公開收購金額,但攻擊事件顯然對最後的交易金額造成影響。

根據MarketWatch報導,不少企業發現,這些營運出現困境的科技公司潛在價值開始浮現, 甲骨文不是唯一一家趁機撿便宜的企業,日前防毒軟體公司賽門鐵克(Symantec)也宣布將以23億美元購併身分防盜公司LifeLock,溢價15%LifeLock曾因廣告不實與未盡到保護用戶資訊之責被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罰款1億美元,該公司執行長的社會保險號碼也被盜用了13次。

Dyn是一家成立已14年的雲端網路效能管理公司,提供網域名稱代管系統與服務,企業用戶超過3,500家,包括NetflixTwitterPfizerCNBC等知名客戶。甲骨文在購併Dyn之後,將可提供企業一站式的雲端運算服務。

過去一年,甲骨文展開了一連串的購併行動,目標都是雲端運算領域的公司,以便建立可與Salesforce.com一較高下的雲端事業,包括斥資93 億美元購併雲端運算業者 NetSuite

分析師表示,Dyn2016年營收預估可達1億美元,該公司管理階層年初時表示,營收較前兩年成長70%。分析也估計,Dyn可為甲骨文雲端業務增加5個百分點的成長率,2016年的成長率可望達到72%

這樣的數據對於一項還無法歸類於重大收購項目的交易案來說,算是相當划算的,而類似的交易在未來幾個月或是幾年在矽谷等地將會反覆出現,尤其是遇到法令障礙或是手邊現金耗盡的新創公司。

例如血液檢驗公司Teranos、雲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服務公司Zenefits,或是一些因創投或公開募資基金乾涸而尋求退場機制的新創公司。

而甲骨文針對雲端網路公司進行的瘋狂投資,也為SAP等舊式科技業者打開購併市場的大門,SAP很可能已投入這場購併營運出現亂流科技公司的競賽。

為增加對抗亞馬遜籌碼 甲骨文強化其IaasPaaS能力

將雲端服務視為該公司主要成長領域的甲骨文(Oracle)宣布將購併網域名稱代管服務業者Dyn,已增加其在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以及平台即服務(PaaS)雲端運算的競爭力。

Geektime報導,2016年第4季甲骨文雲端業務的營收為8.59億美元,較過去增加近50%,且2017年第1季的營收將會更高。該公司的雲端事業價值29億美元,其中22億來自軟體即服務(SaaS)以及平台即服務。

甲骨文預期在IaaS用戶數量增加,並持續發展SaaSPaaS業務之後,將可進一步提高營收。甲骨文希望可以儘快追上亞馬遜(Amazon),並吸引其他產品部門的客戶轉向該公司的雲端平台,而不是投入其他公司的懷抱。

不過亞馬遜的雲端運算平台AWS平均季營收便已達到或超過29億美元,與甲骨文之間存在一段不小的差距。

甲骨文在雲端運算服務的建置仍不如對手亞馬遜AWSGoogle CloudIBMWorkday與微軟(Microsoft) Azure完善,但該公司正在開發自有原生系統,並透過企業購併強化流程。

Dyn交易案為例,Dyn的擴展性與全球網域名稱系統(DNS)是重要的核心元件,也是甲骨文雲端運算平台的自然延伸,將此解決方案整合至甲骨文雲端服務,可提供企業用戶一站式的基礎設施服務。

甲骨文安全官Kyle York在部落格中提到,該公司正在從頭打造全球最完整的雲端運算平台,進行部署第二代IaaS資料中心與快速推動其他雲端服務成長的策略。

據悉,甲骨文正向其他知名企業展開挖角行動,年初以來更已投入約20億美元開發雲端基礎設施服務。未來發展重點將放在改善用戶體驗、企業資源管理、人力資本管理方面。

相較於Google與亞馬遜,甲骨文第二代IaaS的優勢在於硬體的相容性,不過UP2V網站則認為,新IaaS可能只會吸引關鍵工作任務、高效能應用程式等利基型的工作負載,而亞馬遜則以提供一般使用目的為主。

CloudPundit網站則預測,甲骨文未來將會面臨價格與功能方面的激烈競爭,不過甲骨文的現有服務是其最大的優勢。亞馬遜AWSIaaS雖然比較強,但提供的SaaS選項範圍不如甲骨文廣。

這是甲骨文在2016年進行的第二件與雲端有關的收購案,該公司在9月購併了雲端安全新創公司Palerra

[Home]


2016/11/30 2.1.6. 明年初率先在日本、印度安裝 日產 加速推廣車聯網 [ 工商時報 林國賓]

華爾街日報報導,日產汽車(Nissan Motor)周二宣布,從明年初開始將為日本與印度的車主安裝聯網裝置,藉此加速車聯網技術的滲透率,最終目標是讓約1,200萬輛的日產汽車具備車聯網功能。

報導指出,在平價車款布局車聯網技術方面,日產可說是全球最積極的車廠之一,如今該車廠準備將該技術擴大應用到廣大的原有車款。

新的聯網裝置將具備提醒車主何時需保養的最新資訊、預約保養與提前預訂零件等功能。日產表示,明年初第一批安裝聯網裝置的國家為日本與印度,之後會陸續引進至其他地區,最終的安裝率目標為日產目前在全球道路上行駛4,000萬輛的3成,即1,200萬輛。

日產的聯網裝置包含一個全球定位系統追蹤器,可以透過網路將車子的健康狀況即時傳送給日產。日產此一計畫是讓消費者體驗何謂車聯網服務,有利於具此新功能配備的新車銷售。

日產售後服務部門主管歐哈拉(Kent O'Hara)指出:「未來幾年消費者就可看到在開車時可與公司、朋友與家人聯繫的相關軟硬體應用,可讓車主用在口袋裡的手機來操控車子。」

由於全球主要市場的汽車銷售已經觸頂,車廠無不將刺激營收成長的目標擺在軟體與服務。透過車聯網裝置搜集的資料,也有助於車廠提供諸如汽車保險與汽車共享等量身打造的服務。聯網的汽車可搜集駕駛行為的相關資料,此為提升自駕軟體的關鍵資訊。

日產目前的目標是希望藉由聯網的汽車讓更多的車子回到其經銷網進行維修與保養,以增加營收,公司也可藉此更精準掌握更換零件的需求情況。

日產表示,目前售後服務營收有相當大的比率來自於零件更換,但隨著自駕車的推出將減少事故,以及減少許多機械零件電動車的逐漸普及,未來零件更換業務可能呈現萎縮。

[Home]


2016/11/30 2.1.7. 鴻海機器人代工 頻傳捷報 [ 工商時報 翁毓嵐]

智慧連網機器人自去年間由日本軟銀集團研發、由鴻海(2317)集團負責製造的Pepper正式問世開賣後,掀起全球熱潮,鴻海也因此受惠在機器人製造代工上大有斬獲,除了Pepper的月產能已大提升外,另一款為首德國際代工的幼兒陪伴型機器人ibotn,也預計將在年底量產出貨。

陸媒報導,富士康在導入自動化生產後,不僅生產成本降低、產能亦大幅提升,目前月產能最高可達2,000台;山東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並指出,富士康生產的Pepper除了出口日本、台灣外,現也已開始出口到歐洲及美國等市場,預估今年度出貨量可達6萬台,貢獻的產值高達5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60億元)。

於去年6月正式在日本市場銷售的Pepper,上市後即創下連續7個月、每次開賣單月限量1千台的數量就完售的紀錄;台灣地區則已於今年第3季後,在部分銀行、電信門市及百貨公司等,也能看到Pepper「上工」。按照軟銀規畫,今年年底前Pepper就將進軍中國市場銷售。

日本軟銀旗下負責研發Pepper的軟銀機器人公司SBRHSoftBank Robotics Holdings),於去年6月正式宣布與鴻海及阿里巴巴兩大集團合作,鴻海及阿里巴巴並各出資145億日圓、分別取得SBRH2成的股份;Pepper的製造則由鴻海旗下富士康在山東煙台的科技園區內生產。

此外,適逢今年度的台北資訊月即將登場,由首德國際電子公司研發、委由鴻海代工製造的幼兒陪伴型機器人ibotn也正式亮相,ibotn聯合創辦人許永昌並表示,今年年底ibotn將量產上市,並鎖定兩岸華人家庭市場銷售,預計到明年第2季出貨量可上看5,000台。

今年進入下半年後,鴻海受惠消費性電子產品進入出貨旺季,尤預期第4季來自於iPhone 7的拉貨力道將持續,法人看好鴻海第4季仍將維持過去全年高峰的水準。

外資昨(29)日大筆敲進鴻海股票,推升其股價一度站上82.8元,終場以82元作收、漲幅0.86%,單日成交量放大到超過4.19萬張,外資連兩日也買超逾2.5萬張。

[Home]


2016/11/30 2.2.1.1. 宏達電明年手機、VR事業兩頭燒  出貨動能不足 扭轉營運挑戰大 [ 電子時報 王君毅]

2017年宏達電營運將陷入手機、VR事業兩頭燒窘境。

宏達電(HTC)藉由推出技術領先的虛擬實境(VR)頭盔,在VR市場備受矚目,然因宏達電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持續減少,加上VR頭盔發展仍處於萌芽階段,不僅投資花費龐大,VR頭盔銷售量擴大速度亦相當有限,2017年宏達電營運將陷入手機、VR事業兩頭燒窘境,整體營運表現力圖翻轉的挑戰大。

宏達電因應年底智慧型手機採購旺季需求,繼在北美市場與電信業者Sprint合作,推出新款HTC Bolt搶市外,並推出該款手機國際版本HTC 10evo,在全球市場強力推展,宏達電亦對應中、低階手機市場需求,推出新款Desire手機大搶商機。

不過,近期宏達電手機營運表現仍每況愈下,不僅高階手機銷售量不彰,連帶影響其品牌力,在中、低階手機市場受制於大陸品牌業者出貨量能大增,讓宏達電疲於應戰。儘管宏達電受惠於為Google代工的Nexus開始出貨,第3季手機部門營運已接近損平,然因整體手機出貨動能不足,手機部門欲脫離虧損,仍有相當的難度。

HTC Vive方面,宏達電因應歐美年底消費性電子採購旺季,近期推出限時促銷活動,將VR頭盔單價下降100美元搶市,並提供相關遊戲應用軟體優惠方案。相較於Oculus Rift定價599美元,此次宏達電將HTC Vive價格由799美元下拉到699美元,兩者價差拉近到100美元,有助於提升HTC Vive銷售量。

近期Oculus推出199美元新款VR手持式裝置預購活動,若加上VR頭盔售價,事實上,HTC Vive產品性價比已高出Oculus產品甚多,然因目前整體VR市場一直未出現殺手級應用,加上VR頭盔若搭配高階電競PC售價仍昂貴,恐超過1,400美元,使得VR頭盔短期內需求欲出現爆炸性成長的機會不大。

研究機構估計2016年宏達電HTC Vive出貨量約40多萬台,2017年因相關零組件缺貨,預估HTC Vive出貨量僅約60萬台,凸顯VR產品在市場推展的難度高。對於宏達電而言,由於VR產品與應用仍在推廣初期,且體驗式行銷有助於VR頭盔推展,使得宏達電持續Vive X加速器計畫,舉辦VR軟體設計競賽、體驗活動與開發者大會,並研發新世代VR產品。

宏達電在VR領域仍處於燒大錢的階段,然整體Vive頭盔出貨成長動能仍不足,面對龐大的投資及行銷花費,宏達電若無法加速拉升Vive出貨表現,2017年宏達電欲走出虧損恐仍長路漫漫。

[Home]


2016/11/30 2.2.1.2. 穿戴式應用擴大:穿戴式裝置連結智慧服飾動能充沛 業界爭相卡位新藍海 [ 電子時報 陳明陽、張殷綺]

智慧服飾不僅提供遮蔽、舒適或展示個人流行感,更結合科技智能。

服飾品牌、科技大廠及新創公司紛投入智慧服飾(Smart Clothing)發展。下一代穿戴式裝置(Wearable)將整合多種連網智慧服飾、雲端服務與物聯網(IoT)。智慧服飾收集的大數據(Big Data)則能帶給消費者更有價值的應用與體驗,而各品牌必須合作,提供消費者單一資訊平台,以贏得心佔率(Mind Share)

根據STORES雜誌報導,穿戴式裝置市場仍由智慧手錶(Smart Watch)或活動記錄器(Activity Tracker)主導,但智慧服飾正大步追趕。ABI Research分析,穿戴式裝置第一波應用主打健身,但必須透過智慧手錶連網。而智慧服飾隨著非科技公司積極搶佔有利位置、異業合作或是現有品牌業務擴展,成長動能顯而易見。

Fung Global Retail & Technology預估,2016年智慧穿戴式裝置市場規模287億美元,出貨量2.75億支。而2017全年手腕穿戴式裝置年複合成長率預計30%,一般服飾、運動服飾和穿戴式攝影機12%

ABI Research對智慧服飾市場更加樂觀,預估2021年出貨量1,650萬件,是2016年的5倍。不過,內含感測器的智慧服飾須耐重複洗滌,是智慧布料製造業的挑戰。

智慧服飾初試啼聲是在2011年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Scouting Combine活動中,Under Armour讓參與選秀的Cam Newton全程穿著該公司的連網運動緊身衣。

領導廠牌之一Athos認為,服飾能將科技與日常生活無縫整合,不需建立新使用習慣。Athos非常注重舒適性、流行感與運動緊身衣完整的機能,缺少這些因素,不足以讓消費者買單。而服飾上的感測器能即時測量肌肉機能,產生獨特的個人化數據,協助消費者改進運動表現。

ABI Research指出,穿戴式裝置技術會產生大量的數據,業者能收集消費者使用穿戴式裝置相關數據、購買行為與模式。雖然業者無法辨識個別使用者,但仍能做出整體統計。

此外,分享資訊可能涉及隱私。但假設消費者將穿戴式裝置收集的數據分享給保險業者,可獲取更好的承保範圍或保費費率,便成為分享個人資訊的誘因。汽車業Usage Based Insurance(UBI)車險便是一個例子。

Global Retail & Technology表示,未來將是「數據為王」,但要將其轉化成有關聯性又有用的資訊仍是挑戰,廠商應辨識出消費者購買穿戴式裝置更深層的需求並善用這些資訊。而Athos認為,服飾不僅是提供遮蔽、舒適或展示個人的流行感,越了解消費者需求以及最受重視功能,最終所有服飾都將進化為智慧服飾。

Fung Global Retail & Technology指出,各主要運動品牌最為積極,自2013AdidasAsicsUnder Armour合計已花費10億美元,於購併開發健身和健康應用程式的公司。Nike2014年放棄健身記錄品牌部門,並開始研發Apple Watch上的Nike+健身記錄軟體。

2016Under ArmourConnected Fitness產品線推出了智能手環、心跳感測、智慧體重計與能儲存跑步數據(距離與持續時間)的智慧跑鞋,整合於Under ArmourUA Record平台,並與IBM合作,由超級電腦Watson提供UA Record使用者,協助其最佳化每日健康和睡眠節奏的通知。

此外,SonyExperia系統,結合穿戴式裝置和物聯網提供個人助理功能;而SensorKit以多個感測器偵測穿戴者活動,將數據傳送至軟體平台進行判讀與計量。Google則加入Levi StraussProject Jacquard,該計畫聚焦於研發可控制音樂撥放或具查詢地圖功能的新潮夾克。

穿戴裝置結合保險業 可偵測健康狀況與壓力

穿戴式科技與醫療保險業結合,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

穿戴式裝置可以追蹤體適能和睡眠品質,而現在有越來越多雇主和保險公司都希望從中找機會,蒐集個人得健康資訊。金融時報(FT)報導,現在這些業者可能會採取更謹慎的方法,但他們仍試著瞭解如何整合穿戴式裝置與自己的策略。

健康追蹤裝置業者Fitbit已經與多家美國醫療保險業者合作,並與企業主合作推動健康計畫。芝加哥的Vitality Group與一些健康和保險業者合作。其中一項計畫是與John Hancock Insurance合作,如果消費者使用Apple Watch傳送數據給保險業者,將可獲得獎賞。

Vitality執行長Tal Gilbert表示,保險公司需要用長遠的角度來看,分析透過這些裝置獲取客戶健康數據的好處,以及減少的風險。他表示,這是一種價值共享的保險模式。現在在健康上的小進步,將影響未來多年的保單內容。

位於明尼蘇達的UnitedHealthcare推出一款專門的穿戴式裝置,只要客戶達到特定的走路目標,就可以享有折扣。該公司數位產品副總裁Craig Hankins表示,這項計畫評估走路的頻率、強度等,客戶最多每天可賺得4美元的積分。

俄亥俄的Beam Dental推出牙醫健康保險計畫,客戶使用藍牙連線的牙刷。執行長Alex Frommeyer表示,公司原本希望賣連網牙刷,但很快就意識到這可以與保險結合。他表示,Beam正在想辦法透過牙刷的資料,來降低客戶的牙醫健康風險。

專家認為,重要職位的工作者,像是飛機機師或消防隊員等都可以利用相關科技。未來雇主可能會透夠透過穿戴式科技,偵測其整體健康狀況與壓力指數等。

不過律師事務所Covington & Burling合夥人Daniel Cooper指出,並非所有人都願意與老闆分享個人資訊。穿戴裝置或許是保險業者取得資訊的好方法,但同時也要顧及個人隱私與公平對待問題,不能對選擇退出的人有所歧視。

穿戴式裝置切入生殖科技領域

未來的穿戴式裝置不只是用來計步而已,開發生殖穿戴式裝置的公司AvaA輪融資中募得970萬美元,將用於醫療測試與擴大市場。

Mashable Asia報導,在這一輪募資中,領投者包括歐洲創投公司Polytech VenturesAva團隊大多是由醫療背景人員組成,而不是科技人員。這家公司成立於蘇黎世(Zurich),他們已經完成醫療測試,讓產品獲得許可。

經過新一輪的融資後,Ava將展開第二次的醫療測試,同時希望能將產品推廣到更大的市場,並研究其他可能的應用領域。

其開發的醫療裝置已經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許可,可以追蹤脈搏、呼吸頻率、皮膚溫度、動作、體溫變化等,來追蹤每個月當中婦女最可能懷孕的時間。女性可以在睡眠時配戴這個腕帶,可以偵測出每個月至少5天的懷孕期,比使用排卵試紙或量體溫更長。該裝置每個要價199美元。

Ava共同創辦人Lea von Bidder表示,這是一個更方便的方法,可以追蹤自己的週期。使用者不用急急忙忙地測試尿液,或者每天早上6點起床量體溫。這款穿戴式裝置,比過去市面上一般智慧手錶更具實用性,可以用來追蹤各種指標數據。

不過Von Bidder認為,未來產品可以被各個年齡層的女性使用,來瞭解自己身體的變化。例如,婦女可以在更年期時使用,或者在懷孕期間追蹤賀爾蒙變化,甚至變成一種高科技的週期避孕方法。

穿戴式裝置的生殖功能未來有可能會整合到FitbitApple Watch裡面。不過,儘管蘋果(Apple)積極切入健康領域,但目前在生殖方面似乎還沒有什麼著墨。

Ava表示,其穿戴式裝置追蹤多種身體數據,但基於電池壽命考量,無法再整合其他更多的功能。一般偵測女性受孕期的穿戴式裝置,通常都只有測量體溫而已。Ava先前在7月正式推出產品,而第一個因為使用腕帶而受孕的婦女,目前已經懷孕3個月。

[Home]


2016/11/30 2.2.1.3. 優酷將在VR視頻領域發揮優勢 帶動硬體需求 [ 電子時報 陳彥志]

阿里巴巴集團執行長張勇於201610月底宣布,古永鏘從優酷轉任阿里大文娛戰略和投資委會員主席。優酷曾宣稱要在1年內用VR吸引3,000萬個用戶,這個目標有沒有機會達成?優酷的作法又有哪些特殊之處?

古永鏘判斷優質VR內容有關眾群

儘管古永鏘卸下了執行長的擔子,轉任阿里大文娛戰略和投資委會員主席,視頻網站的投資報酬率不佳,外界認為失去了古永鏘主導的優酷,內部可能因此被迫轉型。

大陸視頻網站虧錢,主因是在正常經營下需要購買版權,但投入的資金卻因為民眾免費觀看使得回本有困難。優酷前執行長古永鏘對VR技術與視頻網站的結合作過評估,認為優質VR內容有市場需求,民眾會願意下載付費,有機會扭轉視頻網站的商業營運模式。

不過今2016年在VR領域的投資,因為成立了虛擬現實風險投資聯盟(Virtual Reality Venture Capital AllianceVRVCA)的關係,基金總額將近100億美元。優酷先前有VR領域的規畫,對於阿里巴巴集團來說,更好的作法會是善用優酷的資源,來推動阿里巴巴文化娛樂事業的創新。

優酷從視頻網站起家,跟其他同樣投入資金在影視版權收購的視頻網站比起來,優酷的特色在於用戶原創內容(UGC)以及專業製作內容(PGC),是競爭力的來源。

優質的VR作品,需要有專業背景。優酷雖然有視頻網站的經營經驗,但對於VR拍攝的能力有限。VR影片內容越長,拍攝的挑戰就越大。所幸阿里巴巴集團資金充裕、又有廣大用戶數量,可以藉此號召其他公司一起合作。

從優酷與其他公司的合作項目,在各種影視類別中都已經有了作品。綜藝類:「康熙來了」、「國民美少女」、「極限挑戰」。音樂影帶類(MV):南韓明星團體BigBang、香港歌手陳冠希。短片類:「黑童話」。電影類:「分歧者2」、「飢餓遊戲3」、「麥兜」。紀錄片類:無人機廠商大疆「最美中國」。

降低VR製作門檻 智慧型手機輕鬆上傳

優酷的優質VR內容可以跟PGC合作,這是從供給端發動的策略,難保版權過一陣子被其他視頻網站購買並效仿。因此有必要在需求端也佈下防線。優酷對外公布的計畫上,優酷對外宣稱要在1年內將VR用戶數提高至3,000萬。達成的可能性高嗎?

高盛在2016發布的報告預估,2020年的VR總用戶數約為9500萬,而且該數目還是各類型的內容總和:遊戲、娛樂、房產、零售、教育、醫療、工程等。優酷雖然已經在優質VR內容進行投資,但在民眾對VR設備還抱持觀望態度的情況下,要在1年內達成3,000萬用戶的的成長目標有相當難度。為了提高使用VR技術的動機,優酷想出了讓民眾參與製作的策略。

高階的VR製作設備如Nokia OZO,售價高達60,000美元。進入門檻過高,不是一般UGC能夠負擔的項目。優酷的作法是:發布優酷App,並提供SDK/API套件,讓硬體廠商或者雙鏡頭手機廠可以輕鬆地連結到優酷的平台,有興趣的民眾就能夠根據自己的預算,選擇合適的拍攝方式。

當更多的民眾可以利用隨身攜帶的行動裝置,很方便的拍攝、上傳、觀賞VR時,更多的互動情境就會產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優酷App就能夠讓用戶產生黏性,也才能夠從360全景頻道逐漸過渡到真正的VR頻道。

優酷有視頻內容製造管理的經驗,妥善利用UGC這條路線,對優酷而言也較為得心應手。目前看來優酷打算雙管齊下,PGC提供優質VR內容作為主力、中低階VR內容則由UGC提供,從中栽培有潛力的對象。

[Home]


2016/11/30 2.2.1.4. 宏碁計劃於2017年第1季擴大VR產品布局 [ 電子時報 鄭斐文]

宏碁公司宣布將於2017年第1季推出採用Windows Holographic平台,可支援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MR)VR頭戴式顯示器。

目前宏碁已和Starbreeze公司合作,推出鎖定專業高階商用娛樂市場的StarVR頭戴式顯示器,加入此款新品,宏碁在VR產品布局將更加完整,產品將橫跨專業劇院級裝置到大眾化產品,更包含支援VR(VR-Ready)的個人電腦及平台,讓更多的使用者接觸全新的感官體驗。

新款的VR頭戴式顯示器預計將在2017Windows 10推出Creators更新之後出貨,售價將訂在299美元起。新推出的頭戴式顯示器將可搭配平價筆記型電腦及桌機使用,希望藉此帶動各式相關應用的開發,讓更多的使用者能以全新及更直覺化的方式與周遭的世界互動。

為了混合實境相關應用,此款輕量化設計的頭戴式顯示器內建攝影機,並支援每眼1440x1440的高解析度畫面。此外,還內建支援可偵測在立體空間中的移動、6 DoF(Degrees of Freedom)6個自由度的內部感測器,簡化安裝程序,並讓使用者在使用的過程中可更加自由移動。

[Home]


2016/11/30 2.2.1.5. 周永明談VR 串聯軟硬廠商一起衝 [ 工商時報 邱莉玲]

數字王國董事會主席周永明昨(29)日強調,VR(虛擬實境)將是下一波重大趨勢商機,涵蓋許多創新機會,並推動相關產業進一步成長。VR領域目前剛起步,大家都在同樣的起跑點,但因為發展快,需考慮進入市場的速度,台灣要勇敢、積極去爭取,甚至製造機會,跑在VR產業的前面,發展各種可能性是最重要的。

周永明表示,數字王國、Futuretown都很積極跑在產業前面,Futuretown更串聯了遊戲、硬體等56家台灣廠商一起衝,最快明年就會看到成果。他也要把數字王國發展成一個品牌公司,做自己的原創IP,跟消費者直接接觸,中國大陸市場對VR產業來說很重要。

周永明昨日受邀在2016數位亞洲大會(DigiAsia)上,以「社群X虛擬實境」做主題演講。他表示,有好的數位化身體驗很重要,擬真又是重要元素,才能提供好的社交經驗。數字王國正在研發一種數位化身體驗「數位阿凡達」(Digital Avatar),希望做到Total Real,打造真人化身的阿凡達透過VR讓人們進入環境試穿衣服、試駕車子。

展望未來VR商業模式,周永明指出,將會有百萬、千萬人在社交運算平台上互動,可能是讓用戶免費使用,但從一個星球(或環境)到另一星球的交通或配件裝備都需要付費,未來很多交易會在上面發生,帶動電子商務蓬勃發展,要達到這樣的現實需要時間,會是一個演進過程。

[Home]


2016/11/30 2.2.2.1. 聯發科:手機升級潮還很旺 [ 經濟日報 謝佳雯、張家瑋]

智慧型手機升級潮意外帶動今年市場需求,展望明年,聯發科副董事長暨總經理謝清江和共同營運長朱尚祖指出,明年仍是具挑戰的一年,但升級潮還會延續好幾年;對聯發科來說,明年上半年毛利率會有挑戰,下半年才有機會拉升。

聯發科昨(29)日舉行年終記者會,向兩岸媒體說明今年度營運表現和明年展望,包括謝清江、兩位共同營運長朱尚祖和陳冠州、新事業發展本部總經理徐敬全等人都出席。

謝清江一開場先說明今年的營運成績單,他說,聯發科今年在全球前20大半導體廠中,擠進第11名,較前一年度進步兩名,並與台積電、蘋果、輝達、東芝等併列今年營收仍保持雙位數成長的五家半導體廠之一,算是不錯的收獲。

不過謝清江也坦言,聯發科今年營收成長兩位數、出貨量創新高,但毛利率仍是最大挑戰,在經歷上半年較高的降幅後,下半年已經持平;明年上半年毛利率持續挑戰,但有挑戰才會成長,下半年新一代產品推出後,毛利率應可提升。

謝清江指出,2016年對聯發科來說是挑戰的一年,也是充滿機會的一年,整體獲得不錯的營運成績,包括在中國大陸市占率四到五成,印度市占也有三到四成。

雖然聯發科在北美市場市占仍小於10%,但獲得北美電信商採用,謝清江認為是一項重大突破,加上當地市場往開放方向走,對聯發科有利。

市場原本看淡今年智慧手機的成長力道,但因為升級潮帶動中高階的需求,使得OPPOVivo等品牌廠成為市場大黑馬,並造成聯發科晶片缺貨近三個季度。

朱尚祖認為,手機升級潮還會進行好幾年,也會從中國大陸擴散到新興市場,今年表現很好的手機品牌廠明年可望持續成長。

謝清江不諱言,2017年仍是挑戰的一年,因為大環境年年不同,目前看半導體整合和併購持續發生,且併購規模愈來愈大,聯發科將會依據形勢適度調整。換言之,聯發科會繼續參與產業併購潮。

進軍車用 搶全球市占

聯發科昨(29)日高調宣布進軍車用市場,將切入以影像為基礎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高精準度毫米波雷達、車用資訊娛樂系統及車用資通訊系統,明年第1季開始對客戶送樣,目標到2020年至2025年拿下全球二到三成市占率。

聯發科昨日舉行年終記者會,罕見以車用市場為主題,高調宣布進軍車用領域,並於旗下負責車用產品的新事業發展本部總經理徐敬全對外說明策略和優勢。

徐敬全說,目前市場上並沒有晶片供應商可提供產品布局完整且高度整合的解決方案,聯發科未來可提供高度整合的全套解決方案域。

10奈米 跟高通互尬

聯發科執行副總暨共同營運長朱尚祖昨(29)日指出,10奈米晶片依原訂計畫進行中,客戶端產品將於明年第2季量產。以其說法,與頭號競爭對手高通的10奈米產品進度相當,手機晶片雙雄的10奈米角力賽又進入膠著狀態。

高通在本月中旬才正式宣布採用三星10奈米製程開發下一代旗艦級處理器驍龍835晶片,終端裝置將於明年上半年陸續出貨。

而聯發科的首顆10奈米晶片曦力(Helio)「X30」是由台積電操刀,晶片原預定今年底、明年初量產。但朱尚祖昨日說客戶端的手機也較高階,設計、測試時間會比較久,大約第2季上市。

[Home]


2016/11/30 2.2.2.2. 散熱管打開智慧型手機大門  樂金傳將導入 台達電、古河奪單 [ 電子時報 李立達]

樂金將於2017年推新款旗艦智慧型手機,傳將導入散熱導管。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智慧型手機Galaxy S7採用散熱導管,也帶動智慧型手機大量採用散熱導管的趨勢。業界傳出,南韓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廠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也將在新款智慧型手機導入散熱導管,台達電與日商古河,傳接獲訂單,預計20171月出貨,出貨量將以百萬起跳。此外,三星的新機Galaxy S8,也傳將繼續採用導管設計,甚至傳出將採用2根熱管。

散熱導管過去被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大量採用,手持裝置卻從未導入,主因手持裝置強調輕薄,且處理效能有限,採石墨片解熱已經足夠。然隨著手持裝置效能持續提升,4G通訊傳輸大量資料需求下,散熱逐漸成為廠商頭疼問題,加上散熱導管設計持續推升,管壁厚度壓縮至僅0.4mm的熱管,開始導入智慧型手機設計當中。

恩益禧(NEC)Sony是率先將散熱導管置入智慧型手機的品牌廠,然僅限於高階機種,數量有限,期間包括大陸聯想、中興等業者,也陸續導入此設計,然直至三星於2016年推出的Galaxy S7Note 7,才真正帶動散熱導管起飛。

業界指出,三星開始採用熱導管後,多家智慧型手機的態度更趨積極,過去僅停留於測試階段的產品設計,也開始確定量產時間,南韓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廠樂金,就傳2017年將推出導入散熱導管搭配散熱板的智慧型手機,散熱導管訂單由台達電與古河奪得,預計2017年農曆年前後開始出貨,近期設備商已經積極接洽,期許能分得一杯羹。

此外,散熱業界也傳出,三星手機2016年銷售慘遭滑鐵盧後,2017年將再推Galaxy S8,同樣將導入散熱導管設計,甚至將原本僅1根的散熱導管,增加至2根,加強散熱效果。據傳,三星仍會沿用Galaxy S7的散熱導管廠商:超眾與雙鴻,不過也有傳聞,三星將邀請更多供應商加入,包括東芝(Toshiba),以達到分散風險目的,然相關廠商均不願對此表示意見。

業界指出,三星最近受到Note 7過熱影響,相關決策高層因此調整,原本供應鏈也受到波及,過去供應商曾打通的採購管道,需重新建立,尤其最近南韓政壇發生的閨密事件,已延燒至三星,也讓相關決策受到影響,不少供應商正在鴨子滑水,期待趁此機會切入三星供應鏈,也讓原本的供應鏈版圖,可能出現變化。

至於智慧型手機散熱部分,三星在主流機種導入散熱管,已經帶動多家手機品牌廠跟進,包括宏達電,而陸廠OppoVivo也傳將導入,然散熱導管究竟能夠發揮多少散熱效果,在業界仍是各說各話,部分業界人士質疑散熱管設計的噱頭多過實質功用,然事實上,對品牌廠而言,不論效能如何,以價格不高的散熱管,就能達到有別於同業的行銷效果,也是品牌廠導入散熱管的主因之一。

[Home]


2016/11/30 2.2.2.3. 蘋果轉彎攻印度:蘋果主要高階手機市場飽和轉而耕耘印度 當地消費能力及低價手機充斥成為最大考驗 [ 電子時報 莊瑞萌、劉慧蘭]

印度民眾慣用低價手機,恐成蘋果進入當地的阻礙之一。

隨著蘋果(Apple) iPhone手機在全球主要市場出現飽和後,該公司目前當務之急便是設法尋找新市場發展,而印度就是目前最佳選擇。不過,評論認為,蘋果若要成功進入當地市場,當地民眾購買低價手機的習慣才是最大挑戰。

The Week報導,蘋果最成功的商品iPhone目前在美國與歐洲都已出現飽和,而且大陸市場也出現飽和跡象。專家預估,在大陸8~9成可負擔高階手機的消費者目前都已人手一機,因此,當地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幾乎已發展至近乎停滯階段。

在最新會計年度,蘋果大陸市場營收減少3成,2016年前3季,蘋果總營收也出現15年來首度下滑。因此,目前最顯而易見解決之道,就是另尋新市場,而印度就是下一個目標。

評論指出,印度與大陸一樣都擁有大量人口,也將成為下一個全球大量消費者來源。2016年初,印度正式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市場,大陸仍是龍頭,預計2016年印度智慧型手機也將銷出1.25億支。

事實上,在最近會計年度,iPhone在印度銷量已成長5成,不過,其成長基線相當低,201510~20169iPhone在當地銷量為250萬支,市佔率僅2.2%。雖已較前11.6%有成長,但仍與佔有4分之1市場的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以及居次的印度業者Micromax相差甚遠。

另外,蘋果要拿下更多印度市場也絕非易事,部分原因是進入新市場會面臨的現實問題,以及自身獨特企業特質與政策使然。例如iTunes在印度並未銷售電視節目,蘋果地圖應用程式(App)也並未開放指引路線功能,Apple Pay也尚未開放。該公司雖已與印度開發人員解決上述問題,但要讓上述服務上線恐需一段時間。

印度也要求外資企業若要在當地開設商店,必須達到至少3成在地生產的門檻。為了拿到豁免的資格,更讓蘋果開設商店時程受到耽擱,但對蘋果來說,最大的問題仍是成本。

首先,其最便宜的iPhone在當地從600美元起跳,換言之,只有3~4%的印度消費者可負擔,反觀低於120美元的Android手機到處都是,也因此主宰當地市場。

蘋果一向追求高階市場,因為集中在高階市場可讓利潤維持在高檔,但其實蘋果如果願意,也有能力生產出較便宜但品質維持依舊的iPhone。不過,若蘋果在印度等地上述該款手機,此例一開後,其他包括美國或大陸也會同樣要求,等於迫使蘋果得放棄原有利潤。

評論認為,蘋果仍有幾個方案可嘗試。首先,蘋果可試圖讓當地電信商補助用戶購買新iPhone以便讓售價降低。不過,印度多數消費者實屬分開購買手機與方案,而且當地零售商規模並不大,無法與蘋果簽訂如此契約。目前蘋果能做的便是與Reliance Jio等網路行動公司合作,針對新iPhone用戶提供免費服務。

其次蘋果也可嘗試在當地生產手機來降低成本,但其製造鏈尚未成形,甚至印度政府也已否決蘋果在當地銷售二手iPhone計畫。

目前蘋果在印度仍面臨一場苦戰,2016年第2iPhone出貨量下跌33%,反觀同期所有智慧型手機銷往印度則成長19%。除此之外,Android手機在同期市佔率也從前1年的9成增加至97%。換言之,蘋果若要在印度有所發展,採取低價似乎已成唯一選擇。

蘋果進軍印度卻因高價位受阻 中產階級將成不可忽視的族群

在其他主要手機市場出現飽和之際,Tim Cook對於印度市場抱持樂觀態度。

日前積極想要在印度市場有所作為的蘋果(Apple),目前正面對當地市場生態不同以及政府要求與規定不一等挑戰。不過,該公司執行長Tim Cook依舊認為,當地龐大的中產階級人口將是蘋果未來在當地最大的成長來源。

Quartz報導,首先Cook指出,目前仍有許多中產階級想要擁有1支智慧型手機,因此,蘋果自然可輕易從中搶得一部分市佔率。對此,評論則認為,蘋果產品目前對多數印度人口來說仍遙不可及,即使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市場,而且iPhone在當地也相當受到歡迎,但其售價仍是最大阻礙。

因為目前當地售出手機有7成價格在150美元以下,但最便宜的iPhone SE售價493美元,仍高過當地智慧型手機平均價位158美元,蘋果iPhone在印度定價也是全球最高之一。

另一項值得擔憂的,還包括Android手機正拿走多數印度市場,反觀蘋果則是無法控制局面,2016年第2季其iOS市佔率相較1年前幾乎減半。

即便對蘋果相當成功的大陸,2016年當地營收也面臨下滑局面,大陸政府日前要求該公司關閉iBooksiTunes電影商店,而且由於手機設計與當地廠商類似,大陸地方法院日前更要求蘋果停止iPhone 6系列,因此,上述阻礙很可能是迫使蘋果轉往印度發展的原因之一。

不過,有別於大陸成長中的中產階級,在2001~2011年,印度每日收入10~20美元人口僅成長2%來到3%,當地業者也不提供月租方案或手機補助,更讓蘋果難打入當地市場。

好消息是蘋果與當地行動網路電信商已取得好進展,將有助於蘋果打開印度市場。蘋果財務長Luca Maestri指出,當地LTE行動網路電信商Reliance Jio正推出首款全IP網路,並在當地1.8萬個城市與20萬個村莊提供4G網路覆蓋,該公司也提供新iPhone用戶1年免費服務。

另外,由於印度有3分之1民眾是透過網路購買手機,蘋果也與Flipkart合作銷售自家產品,20165月,Cook更親自前往當地寺廟、會見寶萊塢明星以及觀賞板球賽希望爭取當地認同,結果2個月後,蘋果開設自家零售店終於獲得核准。

對此,Cook表示,市場上許多要素都往正確方向發展,該公司認為當地仍有很大空間,因此,目前正在設法將機會化成助力。

蘋果攜手印度Ola叫車服務 提供乘客Apple Music服務體驗

蘋果(Apple)雖然已放棄打造自駕車的計畫,但從該公司頻頻與各地叫車服務公司合作的動作來看,蘋果對於汽車市場似乎仍未完全死心。日前印度最大的叫車服務公司Ola即宣布將與蘋果攜手,在車內提供Apple Music,做為其服務體驗的一部分。

Los Angeles Times報導,除了蘋果之外,Ola也宣布與Sony、高通(Qualcomm)以及Audio Compass達成合作協議,將在部分車隊上安裝名為Ola Play的平台,讓乘客可以在旅程中利用車內的平板電腦,控制車輛的空調、音樂並觀賞視訊甚至閱讀電子書。

Ola執行長Bhavish Aggarwal表示,汽車的設計多以駕駛為中心,但在汽車共享服務這個領域,乘客也應該享有控制權,這正是Ola Play的設計理念。這項合作計畫與2014UberSpotify的合作協議類似,Uber乘客可以透過自己手機上的Spotify應用程式控制車內播放的音樂。

分析師表示,這是蘋果投資或合作的第二家海外叫車服務公司,似乎意味著蘋果有意開發叫車公司或是供汽車製造商使用的軟體或服務。

科技顧問公司Brulte and Co.總裁Grayson Brulte表示,蘋果砸了10億美元投資大陸叫車服務的產業龍頭滴滴出行,便是為了取得相關資料,現在透過與印度Ola的合作,又可以取得Ola使用者的Apple Music資料,如果哪一天蘋果決定收集食品連鎖店的資料,大概也不會令人感到意外。

當然這些都只是臆測,沒有人知道蘋果的下一步要往哪裡走。Brulte預測蘋果正從開發自駕車技術,轉移至駕駛與乘客互動服務和介面的開發,至於蘋果未來的走向,可能必須等到第三個骨牌倒下,才有辦法看得清楚。

[Home]


2016/11/30 2.2.2.4. Micromax2017年起 將以CKD方式生產自有品牌智慧手機 [ 電子時報 楊智家]

印度最大手機製造商Micromax逐漸受到大陸品牌擠壓。

印度本地最大手機製造商Micromax正計劃自20173月底以前,將開始在印度以「全散裝件」(Completely Knocked DownCKD)方式生產自有品牌智慧型手機,成為印度本地手機製造商中首家採此方式生產手機的業者,目前在印度僅海外業者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是採CKD方式生產手機。

The Economic Times報導,Micromax共同創辦人Vikas Jain指出,該公司正從事於自有CKD部門的物流及廠房等基礎建設,位置將座落在Micromax位在印度TelanganaBhiwadi的新廠址。目前Micromax仍未決定CKD部門的整體手機產能,預期不久後將開始出貨。

目前Micromax位於印度TelanganaRudrapur兩地的廠房,每月生產300萬支手機,其中超過半數為智慧型手機。Micromax第三座生產線廠房預計座落在印度西部RajasthanBhiwadi地區、第四座廠房則將位於印度中部中央邦(Madhya Pradesh)Bhopal地區。

未來5~6Micromax計劃投入總金額200億印度盧比(2.93億美元),用於在印度本地生產手機及電視、平板電腦、相關配件等電子產品。

目前幾乎所有在印度銷售手機的業者,不是從大陸進口完全組裝好的手機產品,就是以SKD方式從大陸進口手機半散裝零組件,再於印度本地透過較簡易的組裝產線進行最後組裝,這類產線需要大量勞動力從事產品最後組裝工作,因此可創造在地大量低技術要求的工作機會。

至於CKD方式雖然是以機械化將零組件安裝至印刷電路板(PCB)上,但與差異在於PCB及其他零組件必須各自從大陸進口至印度,之後再於印度本地進行組裝。Counterpoint Research分析師表示,在印度本地生產PCB能夠改善材料清單(BOM)2%成本開支,因而能夠降低手機整體成本。

此外透過CKD方式生產手機,也能強化對產品品質及設計更好的掌控,因此採CKD方式對已開始自行設計手機的印度在地手機製造商來說將有所助益。

[Home]


2016/11/30 2.2.2.5. i8掀最大換機潮 備貨1.5億支 [ 蘋果日報 陳俐妏]

蘋果iPhone明年逢10周年,市場預估iPhone 8將迎來最大換機潮。凱基投顧表示,新款iPhone搭上玻璃殼和無線充電新設計,推升明年下半年整體iPhone動能,預期明年下半年新機備貨數量將改寫大尺寸iPhone 6的紀錄,有望上看1.2億支~1.5億支,優於近3年水準。換言之,備貨最多可能增加6成。

鴻海和碩緯創受惠

凱基投顧指出,OLED面板、玻璃蓋板,加上無線充電等新設計,預期帶動明年iPhone 8,創下有史以來最大換機需求。

凱基投顧表示,雖然供應鏈備貨規模會有所不同,且目前需求能見度不高,但可預期明年下半年,上游供應鏈對iPhone 8備貨量將達1.2~1.5億支,優於iPhone 6s當時的1~1.1億支,以及iPhone 79000萬支~1億支,更有望超越iPhone 6曾經寫下1.1~1.2億支的紀錄。

凱基看好EMS廠和獨家供應的上游廠商能見度,預期鴻海(2317OLED機款比重達90~95%,和碩(4938)則為新款4.7iPhone和無線充電器獨家供應商,而緯創(32315.5吋新款iPhone比重可能從10~15%升至35~45%

凱基投顧也青睞A11處理器獨家供應的台積電(2330),以及6P和長焦鏡頭獨家供應商大立光(3008)。

[Home]


2016/11/30 2.2.2.6. 鴻海斥資5.4億元 入股法音響廠帝瓦雷 [ 蘋果日報 楊喻斐]

鴻海(2317)再度啟動策略性投資,宣布透過子公司Icreate Investments Limited斥資約1600萬歐元(約5.4億元台幣),取得法國精品音響廠商帝瓦雷(Devialet SA4.2%股權。

技術獲蘋果認可

鴻海積極在海外進行策略性投資,這次鎖定周邊相關產品,透過子公司以每單位價格388.06歐元,按市場行情議價,取得Devialet SA特別股,總股數達41232股,持股比例達4.2%

鴻海集團投資收購帝瓦雷,主要是因為帝瓦雷獲蘋果(Apple)認可、擁有揚聲器多項專利技術,藉由此次的投資,雙方有機會攜手共同合作,進一步開發夏普電視用喇叭,有助鴻海集團拉大智慧家庭的戰線,提升產品競爭力及附加價值。

另外,鴻海、軟銀(SoftBank)與阿里巴巴的策略合作亦傳出新進展,據中國媒報導指出,由軟銀機器人公司SBRH研發、鴻海旗下富士康於山東煙台生產的Peppers機器人,已開始出口日本、歐洲及美國等地,預估今年產量目標為6萬台,創造約5億美元(約160億元台幣)的進出口產值。

[Home]


2016/11/30 2.2.2.7. iPhone改版壓力大 明年導入OLED螢幕? [ 工商時報 顏嘉南]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周二報導,明年將是蘋果iPhone問世10周年,蘋果正在測試逾10款原型機,其中一款採用OLED曲面螢幕,倘若進展順利,可望於明年開賣。

據報導,蘋果已要求供應商加快OLED螢幕生產速度,並提出解析度更好的原型螢幕,好和三星電子的產品相區隔。

消息人士表示,OLED曲面螢幕版本有可能是明年上市的多款iPhone之一,不過OLED顯示器成本較高,將讓iPhone售價更高貴。分析師估計,OLED螢幕的生產成本可能比傳統LCD螢幕貴上50美元。

由於智慧型手機銷售萎縮,再加上明年是iPhone上市10周年,蘋果正面臨iPhone大改版壓力。蘋果對此消息不予置評。

蘋果的對手從三星、谷歌再到中國小米,皆曾推出OLED螢幕的產品。OLED螢幕比LCD螢幕更輕薄,而且能支援彈性設計。

智慧型手機OLED螢幕市場現由三星顯示器(Samsung Display)主宰,該公司也是少數有能力量產OLED螢幕的企業。三星為蘋果手機晶片和其他零件的長期供應商,但由於雙方在手機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讓蘋果在近幾年開始擴大面板來源。

基於這個理由,蘋果開始向樂金顯示器(LGD)、日本顯示器(JDI)和夏普(Sharp)採購Retina顯示器,該面板採用LCD技術。

不過上述3家業者的OLED投資落後於三星,三星今年單單是擴大OLED螢幕生產和研發支出,便砸下將近10億美元。樂金顯示器計劃在2018年前投資近30億美元,用來擴張OLED面板產能。

消息人士表示,初期蘋果可能依賴三星供應大部分的OLED螢幕,但蘋果希望樂金顯示器、日本顯示器和夏普提高產量,以在2018年供貨。1名知情人士透露,夏普可能需要投資逾50億美元,才能提供蘋果足夠的OLED面板。

[Home]


2016/11/30 2.2.2.8. 谷歌靠Pixel年收38億美元 [ 工商時報 陳怡均]

券商摩根士丹利預估,谷歌最新智慧型手機Pixel2017年將為這家網路巨擘帶來38億美元的收入,不過該款手機的獲利率約在2225%,僅達蘋果的一半。

摩根士丹利的預測是以谷歌明年Pixel銷量500萬~600萬支、每支零售價介於649869美元為基準。該銀行並預估,谷歌2016年第4季將售出300萬支Pixel

不過這樣的成績仍遠低於勁敵蘋果,後者2016財年(截至9月底止)共銷售2.12億支iPhone,取得約1,370億美元收入。在2016財年第4季,iPhone銷量達4,550萬支,賺進280億美元收入。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諾瓦克(Brian Nowak)指出,Pixel將會是谷歌2017年表現出色的原因之一,除了該款手機熱賣之外,谷歌的核心網路事業成長也會較預期更快。

諾瓦克估計,Pixel、谷歌延伸文字廣告、行動廣告部門和地圖事業,使谷歌2017年整體收入增加65億美元。

摩根士丹利報告提及,Pixel的獲利率約為蘋果iPhone的一半,歸因於Pixel零件材料成本較高。報告指出,依機種不同,Pixel手機獲利率約2225%,僅達iPhone 7獲利率41%的一半,不過此水準已低於蘋果2009年的57.7%。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認為,隨著谷歌提升Pixel軟硬體的整合,預料Pixel所帶來的利潤不僅止於銷售手機而已。分析師表示,人們在iOS購物應用程式(App)花費的金額,比人們花在Android App的金額高出3倍,如今Pixel功能卻有助於縮小這差距。

Pixel的獨特功能例如Google AssistantPixel相機、DaydreamPixel的虛擬實境頭戴裝置)、更深入的App整合,提升Android Pay位置,不但可讓用戶在Android平台的花費增加,還有助於廣告商投入更多資金在Android系統。

[Home]


2016/11/30 2.2.2.9. 華為揪步步高 組OLED聯盟 [ 工商時報 黃欣]

瞄準可撓性OLED(大陸稱柔性OLED)顯示器的市場商機,中國通訊設備與手機大廠華為傳將與通信設備商步步高攜手籌組聯盟,並從明年起增加對可撓性OLED的投資。

中國證券網報導,步步高對於搶攻顯示面板市場相當積極,並已建立另家獨立公司專門製造顯示面板。市場更傳出,一旦市場需求增加,不排除國家和地方政府將加大對顯示面板的支持。這意味著,繼中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簡稱大基金)之後,OLED產業也可能成立國家隊。

報導稱,除了華為,以及大陸手機品牌VivoOppo的母公司步步高通信設備公司以外,還有另家專門從事可撓性顯示技術的創業公司柔宇科技,3家公司可能組成聯盟,並且將在2017年對可撓性OLED進行新的投資。

可撓性OLED的需求近年快速增長。先前外媒曾報導,由於缺乏可滿足蘋果設計需求的OLED供應商,蘋果可能會延遲推出可彎曲螢幕的iPhone,可見其市場熱度。目前三星是蘋果最主要的OLED螢幕供應商,而富士康、夏普、LGJDI也已搶下訂單,將在2018年成為蘋果iPhoneOLED螢幕供應商。

報導稱,從2018年到2020年期間,蘋果對OLED螢幕的需求極大,這可能會影響中國國內的廠商。為了確保不落後蘋果,華為才會計畫和步步高共同組成聯盟,以支持可撓性OLED螢幕的發展。

報導稱,市場傳出,步步高已建立另家名為MGV的獨立公司,用於製造顯示面板,而且明年還將推出另一個智慧手機品牌,這將同步帶動中、小型顯示面板的需求增加。

行業消息人士預測,MGV的投資計畫中,規劃每月的產能將達6萬塊OLED面板。雖然詳細的時間表和生產地點尚未可知,但是MGV很可能在2017年至2019年投產,以確保達成上述的產能。

為滿足OLED顯示幕需求,柔宇科技除計畫在深圳建立生產線,並已規劃2017年和2018年的投資計畫,預計產能將達到每月生產4.5萬塊第5.5代可撓性和剛性OLED面板。

海通證券認為,OLED產業鏈備戰氣氛漸濃,巨頭助力打開中段面板產量提升。和傳統的LCD產業鏈一樣,OLED產業鏈從原材料、技術革新與生產應用,無一不需要大量資本投入和技術研發,OLED的普及需要巨頭企業的推動。LG、三星等中游產業鏈巨頭結合上游材料市場積極的擴產投資、降低產品成本,認為OLED產業還有相當大的增長空間。

[Home]


2016/11/30 2.2.2.10. 被低估? Pixel XL製造成本僅7.75美元 [ 工商時報 吳筱雯]

市場調查機構IHS Markit估計,Google首度主導設計的智慧型手機Pixel XL材料成本為278美元,成本售價比與蘋果iPhone 7 Plus與三星Galaxy S7 Edge差不多,最貴的材料首推螢幕,成本高達58美元,其次則為高通驍龍821晶片組、成本為50美元。IHS Markit也估計,Pixel XL每支製造成本為7.75美元,相當於代工廠宏達電每做一支連10美元都賺不到,則有過度低估之嫌。

Google10月發表5吋的Pixel5.5吋的Pixel XL,並在10月下旬正式開賣,不過受到Google初期交給宏達電的訂單量不夠高,加上目前AMOLED螢幕、記憶體供應不足影響,目前官網上大部分的機型不是缺貨到無法下單,就是下單後等待期超過5周。

IHS Markit則特別針對Pixel XL拆解並做成本分析,IHS Markit認為,Pixel XL最昂貴的零組件為5.5吋、解析度達2KAMOLED螢幕,估計每片成本高達58美元,占Pixel XL整機材料成本的兩成,而高通驍龍821晶片組成本亦高達50美元,至於一體成型金屬機身與玻璃背蓋、金屬內構件等機構件合計成本為35美元,1230萬畫素主鏡頭、800萬畫素前置相機因為都以軟體達成在行動與低光源環境下拍照與錄影的需求,而未搭載光學防手震,也因此相機模組成本合計僅17.5美元。

IHS Markit表示,Pixel XL整體材料成本估計為278美元,每一支的製造費用則為7.75美元,對照該款機種售價為769美元,成本售價比與蘋果iPhone 7 Plus、三星Galaxy S7 edge差不多。

不過,以iPhone的材料成本與製造成本合計約在320350美元之間來看,IHS Markit不僅對於Pixel XL材料成本的估算稍嫌低了點,以IHS Markit估計的製造費用,相當於宏達電每代工生產一支Pixel XL,連10美元都賺不到,更是遠不如iPhone的代工費用,大概只跟代工廠製造小米手機的費用差不多,也與業界的一般認知有所出入。

[Home]


2016/11/30 2.2.2.11. 陸手機3雄 明年估熱賣4.8億支 [ 旺報 龔俊榮]

大陸手機品牌大廠前3雄華為、OPPOvivo2016年闖出銷售佳績後,隨著年度邁入尾聲之際,再度將目標瞄準2017年,並且企圖大展雄風。根據資訊達人透露最新消息,華為、OPPOvivo已訂出2017年手機出貨目標,分別是1.7億支、1.6億支與1.5億支,合計高達4.8億支,這項銷售目標立刻震驚全球,讓很多專家嚇傻眼。

鳳凰科技網報導,時序邁入年度尾聲,展望2017年,大陸各家手機大廠依然摩拳擦掌,計畫在明年大顯身手,尢其是今年擠進大陸手機品牌前3雄的華為、OPPOvivo,更是躍躍欲試,希望來年銷售成績再寫下新頁。

合占全球總銷量的21%

IHS Technology中國研究總監王陽@Kevin王的日記本29日在微博上透露,又到了給供應商打雞血的季節,以上3家手機品牌已經給出了2017年智慧機出貨目標:其中,華為以1.7億支拔得頭籌,OPPOvivo分別以1.6支和1.5億支位列榜眼和探花。

根據Gartner最新發布今年第3季全球智慧手機銷量報告,華為、OPPOvivo三家大陸手機廠商的銷量已經占據全球總銷量的21%,而且比去年都成長。

全球前5大 唯三成長

在這項調查顯示,全球前5大手機廠,大陸占3家,是唯三成長的品牌,並分別居第3至第5,第3季出貨量都有不錯成長。排名第3的華為出貨量3249萬支,成長18.5%,市占率衝到8.7%,與蘋果的差距拉到3個百分點以內,其高階產品在美國、歐洲都廣受歡迎,帶動其銷售成長。

而排名第45OPPOvivo,成長主要來自大陸內需,以及在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與俄羅斯等新興市場。OPPO出貨2494萬支,成長達210%,市占率也由2015年同期的3.4%倍增為6.7%;推出vivo品牌的步步高第3季出貨量1988萬支,成長190.4%,市占率達5.3%

此外,王陽表示,供應商資源越來越集中,手機大廠提前鎖定優質供應商資源,而且量大價格也更好。通貨膨脹,原材料漲價和美元走強,導致手機小廠的利潤空間進一步縮小,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王陽認為,好產品是贏得市場最好的武器,並透露「蘋果和三星2017年的產品可以用驚豔來形容,期待2017年國產手機有更多令人感動的產品出現。」

印度高階手機市場 大陸品牌吃癟

近年來大陸手機品牌在本土攻城掠地後,開始將銷售目標轉向海外,印度是最重要的一站,包括聯想、華為與小米等品牌紛紛都到印度插旗,拓展市場版圖。不過,在印度高階手機市場,依然不敵蘋果與三星,2家幾乎囊括近9成市占,只剩下1%,才由大陸品牌爭食。

鳳凰科技網報導,印度的高階手機市場,大陸品牌都是靠邊站,幾乎沒份。只能在每支100200美元的低階領域稱雄。以今年10月為例,蘋果手機在印度市場可說是一枝獨秀,囊括了66%高階手機市占率,緊追在後的三星吃下23%市占,另外谷歌新手機也表現不俗,約占1成,最終只剩下1%才由包括大陸品牌等其他品牌分食。

近年來,蘋果相當重視印度市場的發展,企圖將在大陸發展的經驗能夠複製到印度再發光發熱,甚至不惜成本在班加羅爾新設研發中心,並且力邀合作夥伴富士康也要到印度設廠。種種舉措,就是想再創另一隻金雞母。

蘋果CEO庫克說,「2016財年,iPhone在印度市場銷量年增50%,而蘋果相信這只是個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機遇等待我們。」他同時提到,印度一半的人口小於25歲,其人口數未來10年將超越中國,借助快速提升的GDP,印度將會成為蘋果手機的巨大市場。

雖然眼下iPhone在印度市場(高中低階都包括在內)市占率極低,但庫克表示:「蘋果不急於一時的成功,我們將眼光放得很長遠。蘋果要做最棒的手機,因此在印度的市場占有率並不會引起我的擔憂。」

大陸廠商從印度高階機市場版圖中消失也是意料之中,畢竟大陸品牌在印度開疆拓土主要靠的是100200美元的廉價智慧手機,而這些產品才是現階段大多數印度使用者買得起的產品。

[Home]


2016/11/30 2.3.1. 台積華碩超豪氣 明年七天假照放 [ 經濟日報 張家瑋、馬瑞璿、韓化宇]

政府與勞團為勞基法一例一休修法吵得沸沸揚揚,屬於勞工的七天假該放不該放還在爭議中,台積電、聯發科及華碩等企業率先發聲表態,明年度行事曆中,勞工七天假照放,網友聽聞大讚「良心企業、揪感心」。

聯發科副董事長暨總經理謝清江說,七天假無關企業競爭力,更重要的是激起士氣與創造力。聯發科員工私下表示,IC設計專案採責任制,有時年假根本放不完,不過,老總這麼有氣魄地放七天假,感覺很爽。此事在網路上傳開來後,有勞工朋友在批踢踢網站留言,大讚這些良心企業有Guts,不甩政府法令,好想去上班。

謝清江說,IC設計產業特性是專案制度,產品搶推出時程,研發工程師或是專案團隊往往是一陣子很忙後,又會閒一陣子,閒的時候,都希望他們趕快去放假休息充電,休假越長越好,該給員工多少假,聯發科一天都不會少,甚至會更多。且IC設計產業競爭力並不是因上班天數多,競爭力就相對提升,因此讓員工充分休假後,再回到工作崗位,可能產生更多創造力。

台積電則確定明年將保留七天假,台積電表示,公司休假制度將維持優於政府勞基法制度,彈性休假給予員工自由選擇放假日期,而線上作業員方面,遇到原先的國定假日時、上班者便改發放加班費方式進行。

聯發科員工私下指出,現今企業多採責任制,專案忙起來,配合加班停休時常發生,甚至年假都不見得能休完。

這些假 不一定能當天休

部分科技大廠選擇七天假照放,讓許多上班族好羨慕這份小確幸,不過,科技公司員工不見得真的能輕鬆的享受放假,有時候,只要公司與國外業務、客戶安排好電話會議,一樣免不了要上班的命運。

以今年下半年的五天假來看,許多科技人都還是得去公司上班。某家科技公司員工就說,原本以為當天放假,公司內部不會有很多人,但研發、業務、行銷部門幾乎都有人上班,主要原因還是配合國外客戶時間,就算不到公司上班,這些假日也還是要回電郵,畢竟,科技產業早已經全球化,不管哪個部門,必須配合全球各地時差來工作。

雖然公司已宣布放七天假,但這些假可能看得到、休不到,難道科技業員工不會對此感到生氣嗎?另一家科技大廠的員工表示,「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只要跟主管談好給補休或者加班費,不讓假期變成泡沫,都可以接受」。科技業因時效步調較快,員工配合全球時差常調整工作時間,一般人雖羨慕科技業發放較多紅利,甚至擁有較多彈假或者補休,但熬夜加班都是家常便飯。

這七天 股匯將正常開市

明年勞工七天假是否被砍,立法院還在激烈攻防,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七天當中,股匯市正常開市,銀行也要正常營運,作息未配合七天國定假日。

目前的七天假中,11日與2日是休假,原本應該補休的3日則是開市,銀行及股匯市都正常營運,不受修法結果影響。

金管會官員表示,銀行營業日係由金管會決定,不比照一般勞工的休假日,日前已發函給銀行公會,明定明年的銀行營業日。

至於股匯市是否會交易,則是比照銀行的營業日,即銀行開門、股匯市就要開盤。

官員指出,如果七天假保留,則「勞工休假、銀行正常營業」,今年928日教師節就是這種情形。當日上班的銀行行員,要遵守勞基法規定,給予雙倍工資。若最後七天假取消,則變回一般上班日。

[Home]


2016/11/30 2.3.2. 呼應川普 廣達在美製造三年倍增 [ 經濟日報 謝汶均、陳昱翔]

廣達電腦資深副總及旗下事業雲達科技總裁的楊晴華接受日經新聞專訪時透露,隨著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誓言要美國製造業「鮭魚返鄉」,已在美國設廠的廣達可能因此受益,未來三年在美國的組裝設備、產量和員工數都將倍增。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先前的赴美製造的說法較保守,現在似乎似乎已有不同思考。同時另一家伺服器大廠英業達的生產據點未來也不排除重返美國。英業達指出,公司預計1214日舉行董事會,將討論調整北美經營團隊,北美公司董事長仍為李詩欽,但總經理將由企業電腦事業群總經理蔡枝安擔任,「以因應在北美的快速決策」,並審慎評估「在美製造」的可能性。

楊晴華表示:「我們占有優勢…其他企業還得評估是不是要將他們位於墨西哥等地的工廠移回美國,但我們已經在那邊了,而且正擴張在美國的營運規模。」

廣達是蘋果Apple WatchMacbook代工組裝廠,也為臉書、Google、亞馬遜和微軟等科技大廠供應資料中心伺服器,而雲達科技則是該公司旗下發展最快速的雲端運算事業,專門將資料中心伺服器等產品銷售至世界各地。廣達電腦目前在美國田納西州和加州有兩座伺服器組裝廠。

楊晴華說:「在未來三年內,我們將把美國的組裝設備、產量和員工數倍增。」雲達科技目前在美國、歐洲和台灣共有約800900名員工,也持續聘用更多有相關技術的人才。他補充說,若川普真的實施在競選時所承諾的保護主義措施,美國對於國內資料中心的需求將會成長,因為該國的科技公司可能再也無法依賴位於美國之外的資料中心。

據了解,廣達資料中心事業毛利率高達10%20%,遠高於生產筆電和其他電子設備的5%。楊晴華指出:「資料中心和雲端運算市場將會持續成長,未來將持續投資。」

英業達也積極布局「在美製造」,目前英業達在北美共有矽谷、德州休士頓與奧斯汀三大據點,其中,矽谷為研發總部並負責投資新興事業,而過去為生產據點的休士頓,則逐步轉移至墨西哥,現在英業達美國員工總人數超過100人,墨西哥廠約1,200人,未來有可能又移回休士頓。

美國製造/產線搬家 要解決四難題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主張「美國製造」政策在科技業掀起波瀾,台灣電子大廠首當其衝,雖廣達、英業達均已積極評估,但包括客戶意願、人力成本、企業稅率、國際管理等四大難題,是業者不敢輕易將產線移往美國的主因。

首先, 最重要的代工廠品牌客戶是否有意願回美生產,對客戶而言,必須先考量產品供應鏈完整度以及物流運輸等問題,同時也要尋找一塊合適的地作為工廠,回美生產並非一蹴可及。

其次,包括伺服器、筆電等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均位於中國大陸,美國人力成本明顯較中國高出許多,若貿然將產線拉回美國,終端售價勢必反應成本調漲,才能因應人力成本提高的問題,但此舉又關乎科技品牌廠的市場價格競爭力。

第三,美國企業稅率遠高於中國大陸以及台灣,除非川普兌現降稅政策,才有可能吸引企業回流;最後則是國際管理問題,國內代工廠在中國大陸設生產基地已多年,對工廠管理已相當有心得,若工廠拉回美國,在中國大陸的管理方式勢必行不通,將會有一段磨合過程,並影響工廠效率。

綜上所述,國內代工廠已評估在美生產的可能性,但依舊有不少問題待解決,更重要的,川普上任後的作為如何,都影響廠商的調整布局。法人認為,國內代工廠應會「且戰且走」,不會貿然過度投資,藉此保留彈性降低風險。

[Home]


2016/11/30 2.3.3. 三星股利大增三成 評估設立控股公司 [ 經濟日報 鍾詠翔]

為回應維權股東避險基金Elliott管理公司提出的要求,南韓三星電子29日宣布,2016年和2017年將50%自由現金流將回饋給股東,比率處於三星去年公布的30%50%區間的高點。三星並表示,至少會增加一名獨立董事,也正在評估成立控股公司的可能性。

三星表示,對於轉型為控股公司架構以及赴海外掛牌上市的可行性,三星至少需評估六個月。三星公司說,在控股公司的問題做出決定後,才會評估赴美國上市的問題,目前三星不考慮合併控股公司和三星物產(Samsung C&T)。

三星說,今年配發股利總額將比一年前大增30%,全年股利總額高達4兆韓元,今年每股配發2.85萬韓元股利。受此利多激勵,三星29日盤中股價上漲1.25%,三星今年來的漲幅超過33%

三星配息後剩餘的50%的自由現金流,以及去年的0.8兆韓元的自由現金流,將在明年1月底用來啟動庫藏股計畫,三星買回來的股票會被註銷。今年稍早三星完成11.3兆韓元的庫藏股計畫。

三星說,正在尋找夠份量的董事,計劃至少提名一名獨立董事,期望這名董事擁有全球公司治理經驗,目前定在明年3月舉行的股東大會批准人事案。

HI投資證券公司公司治理架構分析師李相憲認為,三星29日的聲明暗示三星最終會分拆事業,成立控股公司,時機可能會落在明年5月或6月。

[Home]


2016/11/30 2.3.4. 500企業購錫踩美紅線 [ 經濟日報 湯淑君]

路透報導,逾500家企業所採購的錫礦砂,部分輾轉購自名列美國制裁名單上緬甸叛軍掌控的礦場,可能違反美國不准與黑名單上團體有「直接或間接」交易關係的禁令,這些企業恐怕都面臨違反制裁令之虞。鴻海、和碩赫然在列,蘋果供應鏈另有兩家供應商捲入此爭議,包括台灣的昇貿科技。

全球各地開採的錫,主要用作電子製品焊接材料,用來生產電池和鍍錫。蘋果供應商雲南錫業和台灣焊錫材料領導廠商昇貿科技證實,購得的錫部分產自於緬甸佤邦的這座礦場。雲南錫業對富士康等客戶供應錫,也間接對蘋果代工夥伴和碩供貨,另出貨給昇貿等焊材廠,而昇貿也是和碩的供應商。

這座Man Maw礦場位於緬甸東北部與中國交界處一帶,由佤邦聯合軍(UWSA)控制。路透檢視供應鏈發現,這座礦場生產的錫礦砂出貨給世界許多知名消費品大廠的原物料供應商,而這些供應商的客戶不乏一些市場領導品牌,除蘋果外,還包括奇異(GE)、星巴克、珠寶首飾集團Tiffany等。

美國2003年以涉嫌走私毒品為由,將UWSA列入制裁黑名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有七家公司在這座礦場開採錫礦砂,全都由佤邦軍方和政府領袖掌控。

熟悉制裁法規的律師與美國離職與在職官員表示,蘋果等公司透過供應商輾轉採購到Man Maw礦場的錫礦砂,可能有違反制裁令之虞。若在不知情情況下使用這座礦場出產的錫,美國政府不太可能處以罰款,但可能強迫換供應商。

財政部發言人只表示,美國制裁令「大致禁止美國公司從事與(黑名單上)個人或實體有任何的直接或間接交易往來」,但拒絕進一步評論特定情況。

這凸顯跨國企業面臨的挑戰:監控愈來愈複雜的供應鏈。

2012年美國制定相關法規後,企業已斥資數十億美元,檢查自家產品使用的某些礦物是否產自中非武裝集團所掌控的礦場。

蘋果:協助供應商符合標準

路透的調查顯示,逾500家向雲南錫業等中資供應商購買錫礦的企業,都相當於間接與由緬甸反抗軍聯合瓦邦軍(UWSA)所掌控的礦場進行交易。美國已因該組織涉及販毒交易而祭出制裁,相關企業恐怕因「與黑名單上的團體進行直接或間接交易」而面臨違反制裁的風險,以下是部分業者對此事件的回應。

鴻海:所使用的錫礦僅不到1%是來自雲南錫業,而這些錫礦都是用在「非美國企業的單一客戶」產品。

和碩:和碩鼓勵供應商取用來自合法、非衝突區產地的資源。

蘋果:會協助供應商達到嚴格的標準,無法或不願配合的(供應商)將會從供應鏈剔除。

華為:雲南錫業只是其中一個承包商的小供應商而已,公司已針對此事要求雲南錫給予回應。

奇異:已定期檢查全球供應鏈的冶煉廠…也會經由內外部程序檢視路透所提出的問題。

聯想:供應商全都遵守合作時應注意的規範,公司的供應團隊也會定期進行稽查。

諾基亞:與錫礦產地爭議事件「相距甚遠」。

[Home]


2016/11/30 2.3.5. 台灣品牌價值 華碩四連霸 [ 經濟日報 吳馥馨、劉芳妙]

經濟部工業局昨(29)日公布「2016年台灣國際品牌價值調查」結果,前三名排名與去年一致,華碩連續第四年蟬聯冠軍,趨勢科技與旺旺控股分居第二名、第三名;首次入榜的中信金控則拿下第四名。

工業局表示,華碩以優異創新能力延續業務版圖,今年品牌價值近17.5億美元。中信金憑藉轉型綜合解決方案平台,打造數字體驗的努力,以品牌價值5.1億獲得第四名。

今年台灣20大國際品牌產業格局相當多元,包括華碩、宏達國際、宏碁等消費性電子產業。

巨大、美利達、喬山所屬的運動健康產業;研華、台達電子、聯發科等科技產業;旺旺、美食達人、統一等食品飲料產業;以及美容業的克麗緹娜。

今年品牌價值都出現巨幅的衰退,例如宏碁品牌價值較去年衰退逾四分之一、達4.3億美元;宏達國際衰退近二成、達3.7億美元。而宏達國際2011年奪冠時,品牌價值一度高達36億美元,宏碁2010年奪冠時則達14億美元。

Interbrand分析,消費電子品牌價值大幅退步,是因近年消費性電子產業市場已趨飽和,新興業務仍處投入大於產出的布局階段,還不能對品牌有更多貢獻,導致消費性電子品牌業績衰退,影響價值表現。

今年20大國際品牌價值為92.43億美元,較去年成長3.2%。其中有五家企業品牌價值呈現二位數成長,包括克麗緹娜、美食達人、研華、台達電及統一。

台灣品牌價值是由國際權威品牌價值調查機構Interbrand承辦,從上市櫃(公開發行)且品牌經營具國際化的台灣品牌為調查對象,導入Interbrand每年定期公布之「全球百大品牌價值排行」相同的品牌鑑價系統,結合「量化」的企業財務分析,以及「質化」的品牌角色與品牌強度分析,評估出具體的品牌價值。

台達電身價大漲 連六年入選台灣20大國際品牌

2016年台灣20大國際品牌昨(29)日揭曉,台達電子今年是連續第六年入選;台達電2016年品牌價值年增13%、達2.25億美元,也是唯一連續四年品牌價值成長二位數的企業。

品牌價值調查機構Interbrand策略總監祈祝珺分析,台達電是此次調查中,成長最快的企業之一 。今年前20大品牌的品牌價值達92.43億美元,年增3%,其中台達電在1,000多家企業中脫穎而出,連續六年打入前20強。台達電也是台灣20大品牌中,少數以企業為主要客群的工業品牌。

台達電品牌長郭珊珊表示,品牌經營要爭取市場認同度,台達電已累積超過40年扎實的技術基礎,深獲市場信賴,這是台達電發展品牌最大的優勢。她說,台達電長期關心氣候變遷的普世問題,藉由整合軟硬體資源,提供創新的節能解決方案,符合全球節能減碳趨勢。

台達電的電源產品能源效率領先全球,品牌定位強調「創新」和「節能」,其獨特利基在於業務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CSR)結合。郭珊珊說明,一般在提到CSR時,大都是被動對品牌保護時提及的議題,「但台達電認為這應該是主動」,台達電所有節能技術解決方案,都是為因應氣候變遷,因為這樣的訴求,更能強化市場對台達電的品牌印象及認同度。

因應全球物聯網及大數據趨勢,台達電累積多年在自動化的經驗,透過製造網路整合雲端大數據與智慧設備,從驅動控制、運動控制、智慧感應器,以及近年投入的機器人,到雲端的專家系統、管理系統、製造集成系統、數據收集系統、網路通訊等,打造自己的智慧工廠,並發展智慧工廠整合方案,為客戶創造價值。

台達電指出,除不斷發展節能解決方案,公司多年來倡導綠建築,進而擴大社會影響力。去年參與巴黎COP21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台達電主辦聯合國正式周邊會議,在法國大皇宮推出「綠築跡-台達綠建築展」,這項展覽今年6月移展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9月底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展出。

台達電表示,透過在國際發聲,除展現台灣企業節能減碳的具體成果,也有助提升台達電品牌知名度,累積品牌價值。

[Home]


2016/11/30 2.3.6. 陸企攻OLED 台設備廠靚 [ 經濟日報 李珣瑛]

京東方、華星光電、天馬以及和輝光電、維信諾等中國大陸廠商宣布,共計將砸投入約合新台幣6,000億元興建六座OLED面板廠,以對抗三星目前獨霸智慧型手機OLED面板市場。

法人指出,除OLED關鍵設備蒸鍍機是日商掌握外,台廠盟立(2464)、帆宣、均豪、志聖及廣運等業者,目前合計在手訂單已逾250億元,可望受惠。

工研院產經中心(IEK)研究員林研詩表示,兩岸原訂今年量產的六代低溫多晶矽(LTPS)面板廠,進度全數落後,主要是產品良率不易拉升。不過,新一輪高階手機面板技術投資競賽已經啟動,其中以陸廠最為積極,京東方宣布在四川綿羊投資人民幣465億元(約新台幣2,200億元),興建六代軟性OLED面板廠,預定2019年量產。

林研詩指出,包括華星光電、天馬、信利、和輝及維信諾,甚至做豆漿的黑牛集團等陸廠,都宣布要投資建興OLED廠。韓廠除三星利用停產的TFT廠改為OLED產線外,樂金顯示器也在龜尾建OLED廠,規劃2018年量產。日本顯示器也決定斥資500億日圓(約新台幣150億元)投資OLED新廠,企圖挽回大客戶蘋果明年起捨LTPS改採OLED面板的訂單。

日經新聞統計,大陸廠商開始集中火力投資OLED面板,包含大陸最大面板廠京東方等六家陸廠,相繼興建OLED面板新工廠,預估截至2020年時,合計投資額將超過2兆日圓(約新台幣6,000億元),要搶占未來OLED面板約三成市場。

林研詩分析,由於蘋果iPhone手機銷售不如以往,估計今年整體銷售量達2.1支,將首度出現二位數的負成長。

蘋果明年迎接iPhone問市第十年,將會加速面板技術轉向至OLED,希望能刺激消費。

由於設備機台交期從數個月至一年時間不等。台系設備廠證實,今年下半年接獲的明年交貨面板廠設備訂單,有九成以上全數來自大陸的新廠需求。

[Home]


2016/11/30 2.3.7. 科技供應鏈如何藉由數位化轉型釋放潛力? [ 電子時報 林昭儀]

在波士頓顧問公司(BCG)最新的《科技、媒體與電信企業價值創造報告》中,我們分析了全球238家高科技、媒體與電信公司過去5(2011~2015)的總股東回報率(TSR),發現所有企業創造的5.3兆美元價值中,有37%是由10家企業所貢獻,而科技業的前10名企業年平均TSR介於24.2~40.8%之間。很多人好奇這些公司到底做對了什麼,得以有這麼亮麗的表現?

總股東回報率體現了股價漲跌和股利,反映幾個重要的營運狀況,第一是本業的表現,也就是利潤成長;第二就是期待值,也就是本益比,反映出投資人對企業前景的信心;第三就是財務面,分不分股利?是否會繼續募資等等,都會影響一個公司的價值。

科技企業中,最大的貢獻還是來自本業的成長,而其中半導體這個我們直觀上覺得應該已經隨摩爾定律慢下來的產業,為什麼還能有這麼快的成長呢?其中的原因就是併購,尤其Avago和恩智浦(NXP)這兩家,都是靠購併來增加他們的價值。

而互聯網公司,我們是歸類在媒體產業,他們的本業成長和市場給他們的本益比都對其價值有很大的貢獻。但他們的利潤其實沒那麼好。電信也是本益比倍數較高,而財務上有比較好的表現,但他們的本業成長有限,所以本益比倍數高是因為有一些電信業者有些積極的作為,讓市場看到未來成長機會的題材和期待。

這當中的驅動因素就是數位化。面對變化無常的年代,企業必然需要不斷創新,甚至是挑戰自己既有的成果。當企業要進行破壞性創新時,可能儘量要使用公司外的資源,因為公司設置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核心事業,如果要做破壞性創新,最好是用分拆或是投資新創事業來做。

設計一個機制,讓這個破壞性創新可以部分獲得公司的支援,但可以保持一個可競爭的關係,保持核心事業與新事業的二元性(ambidexterity),有如冰與火兩種狀態的並存。這需要經營者的遠見和膽識,管理風險,才能創造下一個新的台積電或聯發科。當然這也需要對的人才來做。

做對轉型,需要做三個準備。第一,短期(半年到1)是要儲存足夠的糧草,也就是資金。要去除浪費、組織瘦身與縮減不必要的開支。第二,是要有清晰的策略規劃,贏在中期。第三是要有對的組織、人才素質和文化。這三方面缺一不可。

數位轉型需分層次進行

幾年前大家談數位轉型,都是說的比做得多,但我們20166月的合夥人大會上,大家討論時發現原來很多客戶都在關注數位化議題。很多執行長都已經在一面做,一面學。但為什麼他們那麼關注?而且是除了一些本質上就是數位的產業之外,很多傳統行業也開始對此非常重視,例如能源、醫療、工業製造等。原因是什麼?因為它讓企業得以對價值鏈有更全面的掌控。

數位轉型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對價值鏈上的功能進行數位化,例如從採購、研發、製造、行銷、業務、物流和客服等全部數位化,當然一開始對客戶的理解也可以數位化。另一部分就是有沒有數位化的突破性創新,例如數位產品以及數位的商業模式?或者企業透過內部創業(corporate venturing)或分拆來進行這樣的數位化轉型?

難就難在每個行業的數位化都不一樣。對媒體來說,他們的內容本來就可數位化,或是透過App和網站傳送,可是對製造業來說,就很難想像。但供應鏈上很多信息的交換,已經可以用數位方式進行,很多功能便可進一步整合。舉個例子,傳統製造業,從上游的零組件、製造,到下游的品牌銷售等等,如果從下游的手機銷售狀況看到了市場需求的變化,就可以更快地傳遞給上游去調整產量。很多新的服務,可以從製造者提供的數據衍生出來。

現在倒不是需要什麼能力才能做,而是需要各個公司去思考和認知自己可以做些什麼。有些經營者還覺得數位化不就是做個App,如果是這種想法,是很危險的。因為數位化有極大潛力可以輕易顛覆過去競爭的遊戲規則和方法。

許多企業在進行人力資源、客戶理解、採購、供應鏈的數位化,甚至還有研發數位化。數位化之前,企業很難知道研發的活動中資源的分配情況如何,因為研發支出都是一個整體的資金池,很多工程師是支援好幾個計畫,更別說那些採購的工具被用在那些實驗和計畫上了,沒有數位化就難以追蹤使用情況以及是否有重複的採購申請等等。

這是需要分層次進行的,一開始是把紙上作業變成電子化,電子化後信息互通,才能有足夠的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企業是否有團隊能去分析和追蹤既有的數據?數位化的概念就是,如何讓現存這麼多的技術加以整合?如何把信息以網路打通,並且進行巨量數據分析?最後,甚至可以用在人工智慧(AI),讓它有預測的功能或可不斷深入學習的洞察。除了希望可以藉由數位化提升生產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數位化,取得向前或向後延伸的發展空間,獲取新的成長機會和動能。

拿人力資源為例好了,過去方式是人事單位把履歷拿來過濾一遍,交給用人單位主管再過濾一遍,然後才通知選出的人才來面試,然後在面試當中再篩掉一些。

但在數位化的作法是,人事單位可以把過去在公司裡面表現很好的員工的數位履歷進行分析,並且從後面開始推,去歸納屬性,看哪些人在哪些崗位可以有很好的發揮;用這些特點可以省掉很多程序,甚至可主動出擊,去找適合的人進來,因為現在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資料,不管是Facebook還是LinkedIn

以前大公司選人可能是看學歷,從台清交開始選,可是如果看表現好的業務部門員工的經驗,搞不好學歷根本不是重點,而是他過去是否大膽主動去挑戰什麼項目,或是曾去亞馬遜河流域冒險,這種大膽嘗試不怕死的特質,更適合進來。有些人可能學歷不怎麼樣,可是他個性非常積極進取超級想翻身,用這樣的人做銷售,反而更好。

但是如果企業的資料無法藉由數位化打通,難以更全面去理解人力資源的全貌,就難以獲得這個洞察。以前主管可能要面試20個才能選對一個,而數位化後可能只要面試3個就能挑中合適人選,將可大幅提升人力資源的效率和價值。

光是一個公司,就能有這麼多可以做的數位化空間,想想整個供應鏈,如果信息互通,可以創造多麼大的效益。但過去是上游不想要下游知道,所以一直沒有互通。

如果要做垂直的數位化,就可看看那些信息是上游不介意分享出來,但可以協助下游達到其目的,或是下游可以分享給上游的。確保所分享的信息是必要的數據且更即時,讓整個供應鏈的產出更有效率。

目前已經有許多領先企業大量投入資源在做數位化。數位化的成功關鍵還是在經營者的認知,以及願意投資,而且不能把它當做一次性的大專案。數位化需要從小地方做起,慢慢累積成功。最好是一步一步來,比如這半年我們先做某個功能的數位化,等大家看到有成果出來,再繼續做兩個或三個的數位化。漸進式的努力,讓大家邊做邊學,累積經驗,建立信心。

技術變化帶來的機會與風險

不過也還是有企業認為很多新趨勢還不成氣候,做太早、時機不對,反而更快失敗。這樣的想法非常危險,因為等到發生已經來不及,而且我們也看到已經發生。雖然還沒有因為數位化功能發生顛覆性的脫胎換骨,但是已經有電信企業因為數位化之後成功掌握了客戶的痛點和人流變化,運用數位化資訊來作為資本支出的根據,改變了過去非常技術導向的思維,這就是非常大的突破。

軟銀電信也是用這樣的方法,持續提升他們的市佔率。當一個企業建立好這樣的能力,對手相對就是兩三年的落後,因為人才、能力很難在一夜之間建立,影響非常深遠。

以目前AI、大數據、物聯網的趨勢看來,未來幾百億美元的物件連網是必然的,但我們發現有些方面進展比當初快。關鍵是使用情境是否清楚。例如智慧手錶因為使用情境不明確,那怕會有一段時期的熱潮,之後銷售就會下滑。

IoT也是要看價值明不明確。舉例來說,預測性維護(predictive maintenance) 就是一個蠻有潛力的方向。利用感測器在設備壞掉之前通知維護或替換很重要,因為如果等設備真的壞掉才來修理,會造成正在製造的產品報廢、生產力停頓等損失。存貨管理和生產線優化也是另外的好例子,利用IoT的技術快速與提前去做預備,帶來的好處是非常巨大的。因此現在愈看愈清楚,使用情境是IoT商機的重要驅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廠商想到IoT都是著眼於可以做什麼硬體,可是更深一層講,其實只有最靠近用戶的才有辦法看清楚使用情境以及使用者的需求,也是他們才有能力做整合,因此對做代工的台灣公司是很大的挑戰,因為以傳統的量產模式我們只做其中的一個零組件,可是IoT的價值不在那邊,而是對使用情境的理解,系統的整合以及所提供的服務。

從另一角度看,AI不需要靠近客戶,而是利用感測器、雲端與大量數據的演算和判斷,提供不一樣的服務。但這也還是需要明確和讓客戶願意付錢的使用情境,或許是聚焦在病床管理或醫療資源管理這類利基市場,讓使用效率達到最佳化,去了解需要什麼樣的感測器、大數據運算等。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做,或許就可運用購併的方式,取得技術人才等,但這是需要長期布局的。可是如果企業還是著眼在找可以量產的IoT零組件,反而是把自己鑽進一個死胡同,因為價值並不在那裡。(本文由徐瑞廷口述,記者林昭儀採訪整理)

徐瑞廷是波士頓顧問公司(BCG)合夥人暨董事總經理,領導BCG在大中華區的策略專項,主要服務亞太地區的科技、媒體與電信產業客戶。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碩士,聖塔克拉拉大學MBA

[Home]


2016/11/30 2.3.8. 政府冷凍遲不審議 南茂紫光合作破局 今股票暫停交易 力成後勢也不樂觀 [ 蘋果日報 楊喻斐、江俞庭]

終止合約

政黨輪替後政府對於紫光投資力成(6239)、南茂(8150)案遲遲不審議,2項投資合約都將陸續到期,南茂申請今日股票暫停交易,下午將舉行重大訊息說明會,宣布與紫光的合作案破局,雙方將解除投資入股合約。另外,力成部分也因通過機會渺茫,業界預期破局已經幾乎成定局。

經濟部投審會執秘張銘斌表示,尚未接獲紫光撤銷南茂、力成投資案訊息,因半導體為有條件開放項目,也是關鍵項目,而且紫光案較特殊,屬於針對個案特別決議,現階段除等工業局評估報告,也還要到立法院報告後,才能排入投審會審查,因此需要較長時間,預估年底前仍無法排入委員會審查。

增資釋股計劃不變

紫光集團去年陸續宣布將入股力成、南茂及矽品(2325)等3家封測廠,其中矽品的部分,已因矽品與日月光達成合意收購,已宣布終止合約,只剩南茂、力成枯等經濟部審議。

紫光旗下的紫光國芯上周末於深圳證交所公告,與南茂、力成的收購案進度停擺,通過機率渺茫,不排除終止收購合約。南茂昨也向證交所申請,因有重大訊息待公布,該公司上市普通股今日起暫停交易。

南茂則證實,今日將宣布終止與紫光的合約。不過,南茂也透露,未來規劃持續在台灣以及中國上海廠擴產,進一步推升資本支出,整體而言,公司仍有其資金需求,以及中國布局的戰略考量,因此雖然與紫光終止合約,但將另尋其他的合作夥伴,增資釋股的計劃不變。

南茂財務長陳壽康表示,中國面板大廠積極投入新產能,未來相關驅動IC封測的需求成長可期,擬計劃在上海廠大舉擴充驅動IC封測以及金凸塊的產能,希望到了2018年的時候,上海廠產能可以達到台灣的35%

台灣上海持續擴產

若與紫光案中止,南茂先前曾評估讓上海子公司引進京東方等中國策略性股東,以利後續在中國LCD驅動IC封測市場的布局,並爭取京東方、TCL等中國面板及電視廠訂單。

紫光集團參股矽品、南茂陸續告吹,現在就剩下力成。對此,力成表示,將會尊重政府的決策,而今年115日股東臨時會已通過私募增資發行新股案,該案有限期限為1年,換句話說,如果明年114日前還未獲投審會核准通過的話,即自動失效。

力成董事長蔡篤恭先前在法說會中表示,就算與紫光的合作案沒有獲主管機關通過,對力成不會有任何影響,力成會走自己既定規劃的道路。

新政府上台之後,兩岸關係急凍,對於中資來台投資半導體產業的相關案件更是更加保守,中國挾國家資金在全球瘋狂收購,更讓新政府對於中資忌憚,紫光大肆要入股台灣主要的封測廠,其最終結果已經可以想像得到。

[Home]


2016/11/30 2.3.9. 三星出2招 台積電當心 [ 工商時報 張志榮、 林國賓]

韓國三星電子昨(29)日宣佈,將以6個月時間檢視設立控股公司可能性,並著手提高今年現金股利配發金額達30%。外資法人指出,這意味著三星現金收益率將攀升至2.4%,台積電得將每股現金股利配發金額由6元拉高到8元,才能防範資金排擠效應。

三星昨天股價收平盤,台積電股價則是在國際資金賣超1,547張衝擊下,下跌1.09%、收在182元。

前外資券商分析師陸行之指出,持有三星不到1%股份的美國維權股東竟然可以讓營運規模這麼大的三星同意進行組織調整、強化公司治理、並大幅增加現金股利配發,可見三星目前面臨多大的壓力!

陸行之表示,今年以來三星與台積電股價都上漲,主要都是靠國際資金買盤推升,而彼此之間對於吸引國際資金都有著競合關係,從公司治理、現金收益率、蘋果訂單等三大面項來看,台積電今年確實佔上風,但三星若拉高現金股利配發、強化公司治理、加上明年OLED iPhone面板訂單,將會是黑馬。

陸行之強調,對部份非常在乎三星公司治理問題的國際機構投資人來說,不買就是不買,況且沒有定存(現金收益率)誘因,即便三星本益比相當低,也無法吸引這類國際機構投資人買盤的青睞。

據摩根士丹利證券估算,三星預計2016年配發的現金股利將達4兆韓元(約350億美元),換算每股配發現金股利為28,500韓元、較2015年成長36%,意味著現金收益率將達2.4%、加上2017年獲利成長率上看21%,短期讓三星變得容易持有。

三星預計從20171月起,執行4.3兆韓元股權購回計畫(佔流通在外股權的1.6%),麥格理資本證券指出,以三星目前自由現金流量(FCF)仍持續增加情況來看,未來幾年股權購回規模將擴大。

至於摩根士丹利證券對台積電的估算,若以目前外資圈普遍預期的7元每股配發現金股利計算,2017年現金收益率為3.8%,低於台股整體平均值4.2%,更何況2017年每股獲利成長率12.84%、低於三星。

美系外資券商分析師認為,以台積電每年所能創造自由現金流量的能力來看,要增加每股配發現金股利、技術並沒有太大問題,目前看來,可能得由7元進一步拉高到8元、也就是將現金收益率一口氣推升至4.4%,才可以減緩來自三星的資金排擠壓力。

三星重練 評估半年後分拆

三星電子周二正面回應大股東美國對沖基金艾略特資產管理公司的訴求,宣布年度股利加碼逾3成並引進外部獨立董事,還將就包括公司分拆等組織改造計畫進行研議,預估最快半年後才會定案。

由於公司宣布的內容符合市場預期,三星股價周二狹幅波動後以167.7萬韓元平盤價做收,離歷史高點僅1%的差距。

三星昨(29)日發布聲明指出,「公司將就分拆事宜進行評估,基本方向是將公司拆成一家控股公司,以及一家負責生產和經營的企業,但完成整個評估至少需時6個月。」

提高股東回饋部分,三星表示,今年股利發放總額將超過4兆韓元(34億美元),較去年增加逾3成;長期而言,只要現金部位超出70兆韓元,多出的部份都將發給股東,截至今年9月底,三星扣除債務後的現金部位為70兆韓元出頭。

此外,為了提升企業治理,三星至少將增加1名「具全球企業治理經驗」的獨立董事進入董事會,此案將安排於明年3月舉行的年度股東會表決通過。

三星電子此一聲明等於是將大股東艾略特對沖基金日前提出的改革建議照單全收。艾略特上個月呼籲三星進行分拆、發放30兆韓元的一次性股利、未來扣除資本支出後每年將75的獲利回饋給股東、董事會納入獨董與至紐約掛牌。

HI投資證券公司分析師李相勳指出:「三星展現出改造其治理結構的強烈決心,今日的聲明代表公司明年56月就會進行分拆。」

市場分析師認為,三星此舉一方面是為了在遭逢Note 7手機起火停產與捲入總統朴槿惠「閨蜜門」等重大事件後安撫股東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要確保三星集團的法定繼承人李在鎔能順利接班。

Note 7事件估計對三星的獲利衝擊至少逾50億美元,而在「閨蜜門」向大企業索取不法捐獻部份,三星200億韓元的捐款居企業之冠,同時被控資助朴槿惠密友崔順實的女兒到德國進行馬術訓練。

[Home]


2016/11/30 2.3.10. 糧草不足...樂視擬裁員800 [ 工商時報 吳瑞達]

大陸樂視集團在面臨財務困境,短期難以紓解的情況下,消息指出,該集團已進行企業人事精簡政策,計畫進行裁員10%,即約800人。時代周報報導,樂視創辦人賈躍亭在意識到先前快速擴張策略,已埋下隱患後,樂視開始收縮戰線。

據樂視內部知情人士透露,樂視計畫裁員10%,實行N+1補償制度,非上市公司的子企業已經開始著手處理。截至去年年底,樂視集團員工超過8,000人,也就是說,此次裁員規模大約在800人左右。樂視對此回應,是公司每年正常的末位淘汰。

報導指出,實際上,因樂視汽車資金短缺,而引發整個樂視集團的骨牌效應的「事故」,目前還在持續崩壞,而裁員便是後續樂視將面臨的燙手山芋。

關於樂視危局,賈躍亭早在11月初,就在內部信件中指出:「我們無法把力量集中在一個點上,雖然各位打贏了一場又一場戰役、開闢了一片又一片疆土,但糧草供應不及時,後勁已經明顯乏力,對不合格的高管,要堅決清除出隊伍」。 報導指出,深陷資金危機的樂視,賈躍亭獲得多位長江商學院同學的慷慨援助,但危機並未得到解除,樂視汽車美國項目的停工依然沒有解封,湖州汽車項目依舊沒有動工,甚至連土地所有權都未取得。

除了賈躍亭的中國友好同學送來的資金幫助外,樂視在最近1周並未公布相關融資的消息。這可能意味著,目前從各個管道來的資金並不足以填充樂視的資金缺口。先前,樂視積欠供應商的欠款消息,依舊不絕於耳。

在汽車、體育、手機等各大子事業出現資金危機之時,賈躍亭壯士斷腕的決心,也開始落實。

11月初樂視積欠巨額供應商款項的消息被曝光之後,賈躍亭第一時間發出內部公開信,稱樂視手機要收縮戰線。

在資金不足以支撐整個集團發展,且上市公司不能繼續造血之時,裁員縮減措施成為賈躍亭及樂視的首要選擇。不過,比現實更殘酷的是,樂視的裁員,已經不僅僅局限於要收縮手機部門,也擴展到汽車、體育等其他部門。

樂視網昨(29)日逆勢收漲0.61%,收盤價38.05元人民幣,距111日收盤價44.32元人民幣,近1個月跌幅達14.32%。

[Home]


2016/11/30 2.4.1. 華為二合一筆電 明年攻台 [ 經濟日報 何佩儒]

華為台灣總代理訊崴總經理雍海昨(29)日表示,華為明年將首度進軍台灣筆記型電腦市場,推出二合一產品MateBook新品。手機方面則加速布建通路,與台灣電信業者、經銷通路建立更深合作關係。

為拓展在台的手機及MateBook銷售,雍海網羅前台灣三星行動與資訊事業部總經理曹紋察領導訊崴的手機及筆電業務團隊,原負責手機業務的副總許崇德將轉戰MateBook銷售。

台灣筆電市場競爭激烈,還有雙A兩大本土品牌,但雍海強調,華為勇於接受挑戰,且華為沒有包袱,也不一定要走傳統通路,MateBook在台銷售是華為進入台灣IT市場的試金石。

華為上半年推出旗艦機P9,至10月銷售量已達900萬支,預料全年會超越1,000萬支目標。

雍海表示,今年手機銷售目標原訂1.2億支,日前上修至1.4億支;上半年及前三季手機部門營收都較去年成長四成。華為手機在台供應鏈包括台積電、晶技、大立光等。

華為昨天在台發表Mate 9Mate 9 Pro新機。該系列有徠卡認證雙鏡頭,Mate 9 Pro更具備AMOLED雙曲面螢幕,空機建議售價26,900元,12月起陸續在台開賣。

[Home]


2016/11/30 2.4.2. NB代工廠看好明年出貨 [ 經濟日報 陳昱翔、謝艾莉]

代工大廠仁寶(2324)、廣達、英業達、藍天電腦,針對2017NB出貨量與未來展望均展現樂觀態勢,在電競筆電需求持續成長、商用筆電換機潮顯現的兩大效益下,均看好明年NB出貨表現。

不過市場擔憂,若明年零組件缺料問題延續、導致主流機種的NB價格調漲,不利於整體NB的出貨量,零組件缺貨恐成為明年NB市場的「黑天鵝」。

今年NB出貨優於預期的仁寶,總經理陳瑞聰也直斷,仁寶因深耕前三大主力客戶有成,依據客戶展望,雖然明年消費型NB出貨會略降,不過商用NB展望正向,主因是Win10導入帶動的換機潮將快速成長。預估2017年全球筆電市場將僅有0-5%的衰退,但仁寶筆電總量將有5%成長,恢復成長動能。

近年深耕電競筆電市場的藍天電腦,法人預期,藍天除了本季大吃雙十一的電競購物商機外,另外也正著手準備歐美市場耶誕購物季,本季營收有望挑戰歷史新高。

[Home]


2016/11/30 2.4.3. 電競NB醞釀價格戰 明年版圖動盪恐擴大 品牌廠猛推電競新品 搶搭新平台換機潮 [ 電子時報 陳玉娟]

英特爾(Intel)NVIDIA即將在20171CES展會期間分別揭露新一代Kaby Lake處理器平台與主流級10系列繪圖卡新品,NB品牌業者亦將同步發布NB新機,尤其是搭載英特爾新款H系列處理器的電競NB,成為眾廠兵家必爭的重要戰場,包括華碩、微星、技嘉與聯想等品牌廠均火力全開,全球電競NB市場將掀起新一波價格戰火,恐加劇2017年電競NB市佔版圖消長變化。

全球消費性NB市場需求衰退,眾廠紛加碼挺進電競NB戰場,供應鏈業者表示,國際消費性電子大展CES即將在15日登場,展會焦點除了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穿戴式裝置、智慧家庭及車聯網等應用外,已許久不是展會要角的PC業者,因應英特爾、NVIDIA全面擴大新舊平台轉換,以及電競熱潮持續增溫,將再度在CES大舉發布新品,成為此次展會焦點之一。

根據英特爾最新規畫,採用14奈米製程的第七代Core處理器Kaby Lake大軍,已於8月底由YU系列低電壓版處理器率先上陣,鎖定超輕薄與2-in-1 NB機種,至於針對高效能與電競遊戲NB市場的H系列,以及多款桌上型電腦(DT)版本處理器與200系列晶片組,將於1CES展會期間發布,特別是H系列備受業界期待。

至於NVIDIA採用Pascal架構的新一代10系列繪圖卡,6月已先推出DT獨立繪圖卡系列,8月再推出NB版本的10系列新品,包括GeForce GTX 1080/1070/1060NB業者亦同步推出更新繪圖卡的電競NB新機,而最受關注的入門級GeForce GTX 1050將在1CES亮相,其與GTX 1060主攻平價電競NB市場,在大陸、東南亞等市場接受度高,出貨量亦最大。

供應鏈業者指出,包括華碩、技嘉、微星與聯想等品牌廠,都將在CES展會期間推出採用英特爾、NVIDIA新平台的新款電競NB,台系主機板(MB)大廠新一代200系列MB及迷你PC新品亦將正式亮相,在眾廠強力布局下,不僅將引爆新一波電競NB價格戰,更將牽動2017年電競NB市佔版圖消長。

目前全球電競NB市場由華碩、微星保持出貨領先優勢,不過,近期聯想、惠普(HP)、戴爾(Dell)等紛重新調整電競NB產品及市場策略,擴大899~1,299美元的平價機種火力,尤其是聯想在大陸市場推出價位及規格與二、三線NB廠相接近的產品,凸顯其不計代價擴大電競NB版圖的決心,並將擴大衝擊電競NB市場競局。

另外,近期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紛擴大部署南韓等電競市場,後續動向備受業界關注。供應鏈業者認為,隨著英特爾、NVIDIA全面升級平台規格,加上多款遊戲產品市場熱度持續升溫,2017NB市場仍將由電競機種帶頭衝鋒,眾家NB品牌廠廝殺將更為慘烈。

 

[Home]


2016/11/30 2.4.4. 不只賣手機 華為筆電明年登台 [ 工商時報 吳筱雯]

無懼雙A(宏碁、華碩)長期雄踞台灣筆電市場,華為台灣代理商訊威新任總經理雍海表示,計畫明年導入新一代Matebook,華為在筆電市場沒有包袱,任何有助於突圍的策略都在考量範圍內。

另外,過往在台灣手機市場經營專注於高CP值的華為,昨(29)日發表的Mate 99 Pro,售價不僅首度超過兩萬元、更直逼iPhone,頗有替華為在台灣市場重新定位的意味。

華為在台灣的銷售狀況去年下半年起明顯好轉,今年7月華為台灣代理商訊威組織調整,除了將台灣改隸屬由華為華為大中華區管理之外,訊威總經理也改派雍海出任。

在新人新政下,第一步就是訊威已經延聘前台灣三星前行動與資訊事業部總經理曹紋察,擔任訊威副總經理以負責手機業務,而新產品導入、價格也隨之調整。

華為在今年MWC發表二合一平板電腦Matebook,並陸續在大陸、歐洲、美國等地開賣,當時以台灣市場已過度飽和為由沒有導入;不過雍海透露,華為明年計畫將對台灣導入Matebook,並以明年才發表的新一代機種為主。

以目前台灣筆電市場雙A合計市占超過6成、價格仍殺到血流成河,導致其他品牌在台灣市場市占率都不到1成,對此雍海表示,華為的優勢在於強大的研發能力,華為所處的每個市場都是高手如雲,但華為敢於挑戰,台灣IT產業是華為二合一產品的試金石,而且華為在筆電市場沒有包袱,任何通路、策略都有可能。

至於在智慧型手機方面,華為昨日在台灣市場推出新款高階機種Mate 9Mate 9 Pro,售價分別為22,90026,900元,Mate 9 Pro售價不僅直逼iPhone,更創下華為在台灣上市機種價格最高紀錄,比起以往華為專挑台灣消費者偏好的高CP值策略(Mate 78上市建議售價都遠低於兩萬元)大異其趣。Mate 9預計121日開賣,Mate 9 Pro則預計12月中下旬上市。

雍海表示,華為智慧型手機前3季全球出貨量已達1億支,同時已將今年的出貨量目標從1.2億支上修至1.4億支,出貨量可望比去年的1.08億支增加27%,前3季的營業額則比去年同期成長4成。

[Home]


2016/11/30 2.5.1. 電動車競爭日趨激烈 Tesla面臨挑戰 [ 電子時報 范仁志]

世界各大車廠紛紛進軍電動車領域,Tesla能否維持優勢成為一大挑戰。

電動車雖早已出現在19世紀的科幻小說中,但直到2010年左右,全球汽車大廠對全電動車仍停在研究與少量生產狀態,直到Tesla2012年打響名號,電動車才成為環保車種新星,而Tesla因為搶先一步,也成為汽車界的一股新力量。

但是,全球汽車大廠在2016年對電動車領域,幾乎都展開動作,擴大生產線甚至推出全新電動車,續航力、性能與價格都要與現有汽油引擎汽車相當,以2020年前後上市為目標,在汽車大廠積極動作下,有好的開始的Tesla能否成功,以及動作偏慢的歐洲日本車廠是否失敗,都成了新的議題。

讓汽車大廠在2016年爭相轉向電動車的因素,首先是2015年的柴油車排氣造假事件,讓消費者與先進國政府傾向於制定更嚴格的標準,排除還要燒油的柴油車與油電混合車;已排定在2016年於法國巴黎舉行的氣候變遷會議,也讓主要車廠認為必須表態,支持全球環保行動。

而且美國加州關於零排放汽車的規定,要求指定車廠在該州賣車時,零排放汽車銷售量必須超過一定比例,原本指定廠商只有6廠,包括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福特汽車(Ford)FCA、豐田汽車(Toyota Motor)、本田汽車(Honda Motor)以及日產汽車(Nissan)。豐田與本田推燃料電池車,其他各廠發展電動車,都能滿足需求。

不過指定車廠在2018年將追加福斯汽車(Volkswagen)、汎德汽車(BMW)Daimler、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馬自達汽車(Mazda Motor)等廠,富士重工(Subaru)差點被列入,因此新的指定車廠也必須提出因應措施,以免遭禁售。

Tesla而言,這些國際級車廠的年銷售量都是該廠的10倍以上,過去經營資源投注在其他方面,用在電動車的比例少,所以Tesla還能稱雄,現在大廠投注大量資源於電動車以後,Tesla領先優勢還能維持多久,成了問題。

而且Tesla面臨的挑戰還不只是其他虎視眈眈的車廠,在電池技術上支持Tesla,成為該廠最主要競爭力源頭的Panasonic,現在也要推出自己的自動駕駛車,將先用於特定區域的公共交通運輸,即使Panasonic並沒打算成為汽車製造商,但這問題也不小。

日系車廠除Nissan、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以外,在電動車的發展腳步較慢,豐田與本田還一度執著於燃料電池車,但因為主要的汽車電池材料廠都是日本廠商,這構成日系車廠發展高性能電動車的一大優勢。未來電動車業界會如何發展,值得密切關注。

[Hom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