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2 全球產業資訊
1、要聞
1.1、台灣
1.1.1. 防治空污 賴揆:2040年全台電動車化 [工商時報]
2、財經
2.1、國際
2.1.1. 美稅改紅利來了
企業加薪加碼投資 [經濟日報]
2.1.2. 比特幣交易熱
丹麥想課稅 [經濟日報]
2.1.3. 虛擬貨幣交投火熱
交易額直逼紐交所 [工商時報]
2.2、台灣
2.2.1. 台幣連三天站上2字頭 [經濟日報]
2.2.2. 國發會:我明年正式步高齡社會
跨域整合智慧城鄉
促地方創生、人口南移東移 [蘋果日報]
2.3、中國大陸
2.3.1. 人民幣官價 創三月新高 [經濟日報]
1、產業相關
1.1、Cloud Computing
1.1.1. 滴滴新一輪融資1,200億
搞定 [經濟日報]
1.1.2. 挖礦機客戶搶披AI外套 被台積電奉若上賓 [電子時報]
1.1.3. 百度、華為AI戰略合作 聯手智慧終端軟硬融合 [電子時報]
1.1.4. 針對雲端資料需求 東芝推多款資料儲存產品 [電子時報]
1.1.5. NVIDIA投入開發營建設備 機器人蓋房子省成本與時間 [電子時報]
1.1.6. 大廠AI策略動向:AI熱潮持續延燒 大廠擴大布局拉高戰鬥力 [電子時報]
1.1.7. 中國電信:物聯網讓網路價值三次方成長 [電子時報]
1.1.8. 車載資通訊系統收集行車習慣與車輛狀況
有助提升道路交通安全 [電子時報]
1.2、Smart Mobile
1.2.1、Wearable
1.2.1.1. IDC:全球頭戴式AR/VR獨立型裝置成長最快 [電子時報]
1.2.2、Smartphone
1.2.2.1. 蘋果明年推6.5吋OLED新機 [經濟日報]
1.2.2.2. 聯發科推新品
攻無線充電 [經濟日報]
1.2.2.3. 全球手機品牌大廠接連下砍明年首季訂單 繼大陸業者率先砍單 蘋果、三星也難敵寒流 [電子時報]
1.2.2.4. iPhone X 1Q18出貨相較4Q17只低不高 3,000萬~3,500萬支成樂觀預估值 [電子時報]
1.2.2.5. Android手機廠學蘋果 推動3D感測商機提高 [電子時報]
1.2.2.6. 華為預計2018年中提交5G商用產品 [電子時報]
1.2.2.7. InFocus印度投資2,000萬美元強化行銷 目標2018年拿下5%手機市佔率 [電子時報]
1.2.2.8. 科技大廠在印度:Oppo印度FY17營收激增754% 未來需藉線上銷售刺激成長 [電子時報]
1.2.2.9. 強強聯手
百度、華為共造AI手機 [工商時報]
1.2.2.10. 聯發科助攻 2019年5G試營運 [工商時報]
1.3、IT Industry
1.3.1. 紫光狂買
聯想股價四天漲42% [經濟日報]
1.3.2. 宏碁小金雞們
明年獨立上市 [經濟日報]
1.3.3. 宏碁新舊業務同步發力 年終假期NB銷售創佳績 旗下子公司將陸續上市櫃 [電子時報]
1.3.4. 胡潤大中華獨角獸榜
螞蟻第1
滴滴居2 [工商時報]
1.4.1. 陸DRAM陣營
台廠不怕 [經濟日報]
1.4.2. 商用客戶市場需求大 大疆拉高戰備鞏固地位 [電子時報]
1.5.1. 電動車時代
恐衝擊國產鏈 [經濟日報]
1.5.2. 晶電雙新助威
營運加溫 [經濟日報]
1.5.3. 全球太陽能模組產業震撼彈醞釀引爆 大陸憑藉生產及市場優勢 力跨堆疊模組專利障礙 [電子時報]
1.5.4. 冷卻技術考驗電動車發展 浸入式冷卻或成Tesla備案之一 [電子時報]
1.5.5. 大陸太陽能老將面臨青壯派崛起及第三地叩關 [電子時報]
1.5.6. 美國電動車催油門
明年拚主流市場 [工商時報]
2、其他
2.1. 華碩尾牙大咖曝光 陶壓軸 黃子佼主持 [蘋果日報]
2017/12/22 1.1.1. 防治空污 賴揆:2040年全台電動車化 [ 工商時報 張語羚、劉朱松、陳信榮]
力抗空污,行政院將分三階段推動全台電動車化。閣揆賴清德昨(21)日親上火線,公布2035年、2040年新售機、汽車全面電動化,並於2030年首先達成公務車輛及公車全面電動化之目標;短期內將汰換1萬輛市區公車,預計每車補助400~600萬元。全面電動車時程具體化,無疑對裕隆納智捷、Gogoro、中華、光陽等電動車業者注入一劑強心針。
賴清德昨出席行政院會後記者會表示,透過國營事業超低排放、加速老舊車輛汰換、加強餐飲業油煙、營建工程及河川揚塵管理等,預期可達成2019年空污紅害日減半、2030年公務車輛全面電動化、2035年機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汽車全面電動化等目標,以「更全面、更具體、更給力」方式持續改善空污。
針對公務車逐步汰換為電動車的規劃,政委張景森表示,目前中央政府每年汰換約500~600輛公務車,然而因電動車價格較為昂貴,後續或將規劃以租賃方式逐步汰換燃油車。
公車全面電動化部分,交通部長賀陳旦表示,汰換1萬輛市區公車是首要目標,市面上每部電動公車價格約700萬元到1,000萬元,擬補助每部約400萬元到600萬元,在2030年前逐步達成全面電動化目標,不過因眼下距離目標期限還有13年時間,未來將會滾動式調整與檢討。
賴揆之前曾多次強調,應借鏡越南河內2030年禁售燃油機車的規劃。張景森表示,我國全面推動電動機車時程落在2035年,主要考量全球電動車儲能電池的發展進程,大致上都落在2030~2035年將有重大突破,因此選定2035年及2040年機、汽車全面電動化。
賴清德強調,國際趨勢朝向禁售燃油汽、機車前進,相信台灣產業也將同步推進,且2035年與2040年是相對穩定的推動期程。搭配政院推動的2019年全面汰換150萬輛二行程機車目標,以及汰換8萬輛一、二期老舊柴油車、3.8萬輛三期柴油車加裝濾煙器等政策,有望相輔相成。
距離2040年汽車全面電動話還有23年之久,賴清德表示,他對台灣相關產業轉型有很大的信心。經濟部次長龔明鑫則說,目前台灣一年的機車銷售量約70~80萬輛,2035年機車全面電動化後,有望從現在起牽動儲能電池等週邊產業發展,政府對業者有信心。
加速政策達標... 電動公車業 祭出4建言
行政院長賴清德昨(21)日宣布全台柴油公車於2030年全面汰換為電動公車,包括凱勝綠能,及華德動能等大型電動車業者均表示歡迎。不過,凱勝昨提出包括先取消電動大巴的附加價值率(即國產自製率)70%限制等四項建言;華德動能也建議,加速淘汰老舊柴油公車,及減少柴油公車購車補助款。
凱勝執行副總經理劉弘麟表示,2014年訂定10年內推動電動公車1萬輛,但近3年來,已領牌且正在營運中的電動公車只有257輛,而行政院長賴清德昨宣布2030年要達電動公車1萬輛,等於每年要增加800多輛,依目前的推動制度,要達標是有點困難。
為加快推動電動公車,劉弘麟提出五大建言:一、先取消附加價值率70%的限制,2、3年以後再恢復執行。二、各部會應採取獨立補助,可帶動推動進度。目前交通部及環保署合計補助電動大巴,最高為700萬元,最低為533.8萬元,但經濟部並沒有補助電動公車購車方案,未來可研擬專案補助方案。
三、電動車續航里程,涉及電池數量,且各家電池成本不同,應採取不一樣補助方案,以示公平。四、低底盤的電動公車可申請補助,但高底盤的電動公車則沒有辦法申請補助,他建議上述補助案,應一視同仁。
華德動能董事長蔡裕慶認為,電動公車大巴與中巴,無論自籌款、營運費用以及票價補貼等,均比柴油公車大巴及中巴有營運競爭力,可以完全取代柴油公車的運行。所以,他建議政府應加速淘汰老舊柴油公車,並減少柴油公車的補助金額。
燃油車商批 有目標沒配套
行政院長賴清德拍板2035與2040年禁售燃油機車、汽車令,國內製造業者聞訊無不「眉頭一皺」,直言政府「只有目標、沒有配套」,叫業者無所適從;更有機車業者痛批政府一味蠻幹,揚言撤資關廠。
對於新政,台灣區車輛公會提出建議,包括政府應持續實施車輛汰舊換新補助政策外,針對2040年禁售燃油汽車部分,應參考他國範例,將定義設定為「禁售傳統內燃引擎車輛」,而不是只能販賣純電動車。綠能車、環保車不是只有電動車一款,像是HV(油電車)、PHEV(插電式油電車)及增程式電動車等電動化車輛,同樣有節能減碳、降低空污的功能,應仍得以販賣。
車輛公會表示,各先進國家在提出禁售燃油汽機車的同時,也都提出相對的配套措施,包括加速充電站等基礎建設投資,汰換電動車的補助,還有發展新能源車(電動車)的完整產業政策,目前台灣都付之闕如,空有目標卻沒有辦法。車輛公會認為,若政府能提出完善、可行的配套政策措施,業者沒有理由不支持。
另包括電動車在內的新能源車,對於電池的仰賴勢必愈來愈高,政府在制定禁售燃油車時間、新能源車購車補貼金額、補貼政策的退場時間表時,對於居高不下的電池成本、電池材料科技的發展應該要時時關心進展,才能確保台灣車輛產業的競爭力。
觀點-一場電與油的另類價格戰?
行政院長賴清德終於在昨(21)日公布我國電動車啟動時程,但提到具體措施,僅有政委張景森提出,擬以租賃電動汽車等方式汰換公務車為燃油汽車,再加上交通部長賀陳旦拋出以400~600萬元的補助,優先汰換現行約1萬輛的市區公車為電動公車,短、中、長期的相關配套並未同步向外界揭露。
據悉,迅速拋出2035年新售機車電動化、2040年新售汽車電動化,主要為因應政院空污大作戰之政策;然而昨記者會中僅有1頁的簡報說明,過往賴揆習慣詳盡說明政策利多、執行方向的作法卻沒有在此次落實。
而產業界確實期待政府以政策協助,但相關官員不諱言,如何落實才是關鍵,未來是否會有相關的罰則?法規面如何明定?進口車要怎麼配合?這些都是關鍵問題,不過政院昨並未提出具體對策,即使距離目標還有18~23年的光景,但最終是否會淪為「口號政策」,值得觀察。
若從消費者角度思考,要廣大機車族放棄燃料相對便宜的燃油車,改為騎乘每月數百元起跳的電池費用之電動機車,是否會引起民眾反彈?要如何說服民眾由儉入奢轉換交通工具也是一大難題,不能只從口號「鼓勵」,應提出更為具體的作法,否則最終恐怕淪為「1度電價」與「1公升汽油」價格戰。
電廠降載常態化 維持備轉6%
為減緩空污惡化,行政院長賴清德昨(21)日公布電廠降載朝「常態化、最大化」,讓備轉容量率長期維持在6%以上,環保署、經濟部根據氣象預報提前3~7天盤點每天的降載幅度,在供電無虞前提下達成「超低排放」。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表示,今年冬天台電備轉容量率約在8~9%之間,產業用電不會受降載影響。
環保署長李應元昨表示,環保署將與經濟部配合空污降載操作,首先提前約一周根據氣象局的空氣品質預估資料,與台電提前討論因應作為,若當天測站達二級警戒,便於前一天晚上半夜啟動電廠減排,機組的調度由台電自行評估操作。
經濟部次長龔明鑫指出,環保署根據氣象局預估的下周空氣品質,經濟部將進一步安排降載期程。再者,若今天預估明天空氣品質不好,也會推動自主性降載,希望透過冬天電廠歲修之安排,將燃煤機組使用率降到最低。
政委張景森強調,電廠減排作業早於今年10月便強化,且今年降載幅度大幅超前去年,因應空污惡化的降載將朝「常態化、最大化」推動,只要備轉容量率維持在6%以上,如有餘裕就會持續性降載,只要沒有供電困難,平常日也可以降載。根據政院解決五缺之「缺電」目標,2019年備轉容量率將達10.2%、備用容量率15.2%。賴清德說,未來應有足夠的空間因應空污降載,且不會出現缺電的情況。
徐國勇強調,冬季期間台電備轉容量率約落在8~9%以上,幾乎沒有下探6%的情況,因此「常態化、最大化」降載,對產業界供電不會有影響。
2017/12/22 2.1.1. 美稅改紅利來了 企業加薪加碼投資 [ 經濟日報 葉亭均、黃智勤、任中原、蘇秀慧、張為竣]
美國參眾兩院已通過共和黨推動、自1980年代來的最大稅務改革案,法案將於明年1月3日經總統川普簽署生效,象徵川普取得上任以來第一個重大立法勝利。許多美國企業紛紛宣布加薪與加碼投資等福利,與社會分享「稅改紅利」。
眾議院20日以224對201票通過稅改法案,減稅措施規模達1.5兆美元,核心內容在於將企業稅率從35%調降至21%,使美國企業稅率降到與已開發國家平均的22.5%差不多,此外也提供個人較短期的稅負減免。
共和黨指出,其方案為前總統雷根在1986年改革以來的最重大稅改,川普也發表聲明說:「我承諾美國民眾會在耶誕節獲得重大、美妙的減稅。隨著這項立法終於過關,這就是他們的收穫。」川普稍早稱讚這次稅改將「造就一些非常優秀的公司和大量的工作機會」。
在稅改案通過後,美國電信巨頭AT&T承諾,稅改方案經川普簽署生效後,將發放給逾20萬名員工每人1,000美元獎金,並重申明年在美加碼投資10億美元。AT&T的競爭對手Comcast也宣布,員工每人加發1,000美元獎金,並宣布未來五年投入500億美元資本支出。
美國航太巨頭波音也宣布,將加碼投資3億美元,分別用於在職訓練、慈善捐款與設施改良。五三銀行(Fifth Third Bancorp)更宣布提高最低時薪至15美元,也發給1.35萬名員工每人1,000美元獎金,富國銀行也調升最低時薪至15美元,承諾明年投入4億美元到社區與非營利組織。
不過,彭博Gadfly專欄作家桑德蘭認為,部分企業的舉動偏公關操作,背後帶有其他目的。例如,AT&T和波音都不需要大規模稅改的誘因,就能進行類似投資。無論稅改案是否過關,AT&T都須在美持續投資,以建設其光纖5G網路。波音則正面臨失去英國國防合約的危機。
桑德蘭說,AT&T和波音都是滿手資金,但能分享稅改福利的波音員工卻比以往少得多,因為波音近年裁員數千人,以因應商用航空業日益激烈的競爭。但他肯定富國調升時薪,能帶來比一次性獎金更長遠的效益。
美元短期走強 美債利率看升
美國減稅除了直接影響股市,也間接影響其他資產,但以美元與美債殖利率所受到的影響最值得關注。
首先是美元匯率。減稅是擴張性財政政策,因此聯準會(Fed)明年升息的機率更高,幅度也可望更大,使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利率差距擴大,且美國跨國企業將海外累積盈餘加速匯回,將促使美元短期走強。
美元短期升值對新興市場的影響則較複雜。現在美元升值的風險再度臨頭。拉美國家風險尤高,特別是巴西及墨西哥明年又有大選。
其次是美債利率,這個影響最為重要。市場愈認為減稅是財政擴張政策,債券殖利率便會上升愈多。目前已有部分機構預料,明年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將上升到3%,因為其他國家央行將結束超寬鬆貨幣政策。
美稅改過關 台塑鴻海搭上減稅順風車
美國總統川普的稅改案終於過關,對於在當地生產製造的企業有減稅優惠,國內業者當中,台塑、貿聯、事欣科、環球晶等企業都有在美國設廠,有望受惠;鴻海、和大也正規劃在美國興建工廠,未來新廠正式生產後,也可享有減稅福利。
目前台塑集團在美國投資以台塑、南亞為主,重點在石化廠區建置,分別在德州、路易斯安那州與德拉瓦州,一旦美國減稅方案啟動後,台塑集團將可立即享受租稅優惠。
台塑集團認為,這次美國大減稅有望刺激當地經濟成長,會帶動當地塑化原料需求增溫,有助提升台塑在美國塑化原料銷售業績。
總部設在美國加州的特斯拉線束供應商貿聯評估,目前美國稅率高達35%左右,川普的減稅利益,目前公司仍在計算中。
工業電腦廠事欣科在美國加州聖安娜設有全資子公司PARPRO Technologies,其具有航太及國防工業所必需之認證及資格,川普鼓勵在美製造並推行減稅,有利事欣科在地接單、製造及銷售穩健壯大。
半導體矽晶圓大廠環球晶去年併購美國SunEdison半導體事業部,環球晶表示,川普稅改對環球晶將具正面助益。
赴美設廠 自動化業者誘因大
美國稅改拍板,台商會不會考慮前進美國?資誠所長暨聯盟事業執行長周建宏指出,以自動化生產為主的產業、原物料需求高的產業較有可能前進美國。
周建宏表示,據他了解,美國當地的勞力成本較高,因此以自動化生產為主的產業,較可能赴美投資,例如夏普到美國投資。
而鴻海赴美投資的「飛鷹計畫」,也將朝著智能製造、人工智慧的大數據公司前進。考量到在美國設廠的人力成本,美國廠將會多加使用自動化技術。
他指出,原物料需求高的產業如台塑,也會到美國投資,不過,以代工為主的科技業則比較不會考慮赴美投資,因為需要人力。
此外,周建宏提醒,台灣與美國未簽署租稅協定,當美國子公司分派盈餘給台灣母公司時,仍然會被美國政府扣繳30%的股利所得稅款。
勤業眾信會計師張豐淦指出,稅改法案對個人與企業減稅,並將企業的課稅體制由屬人主義改為屬地主義,提升美國公司相對於外國公司的競爭力,有利台商赴美投資設廠。
美減稅誘因大 經長:產業不會外流
美國國會通過稅改法案,會否對台商造成磁吸效應,經濟部長沈榮津昨(21)日表示,影響不大,不會有台灣產業外流的狀況發生。
沈榮津進一步說,美國稅改對中小企業影響有限,至於大企業,本來就在海外布局,若被減少14個百分點稅率吸引,是從A國移到美國,並非現在留在台灣的大企業會過去,而是已經在海外設有基地的大企業,才會考慮前往美國。
沈榮津舉例說,鴻海是全球布局,在台灣沒生產基地,可能原本要在中國大陸或印度設廠,因稅改而往美國去,而不是從台灣外移。
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日前表示,美國稅改主要會造成台灣與能源或需要環評相關的企業外移。沈榮津對此表示,現在環評時效都有期限,加快審查的速度。
2017/12/22 2.1.2. 比特幣交易熱 丹麥想課稅 [ 經濟日報 湯淑君、余曉惠]
彭博資訊報導,隨著比特幣(Bitcoin)開始躍為主流,全球稅負最重的丹麥也把開拓稅收的腦筋動到這種加密貨幣上,正準備把比特幣納入稅法規範,以確保不會錯失這個潛在稅收來源。
丹麥稅務當局今年已跨出第一步,即指示稅務委員會進行評估,以確定使用比特幣屬不屬於投機行為。
丹麥在2014年斷定比特幣不是一種貨幣,也就無法依照資本利得法規課稅。但最近比特幣價格飆漲,且在紐約證交所(NYSE)向美國證管會申請讓兩檔比特幣指數型基金(ETF)上市之後,大有成為主流投資工具之勢,令丹麥當局覺得有必要重新評估。
丹麥稅務部長勞瑞森說:「買賣比特幣是否該視為投機活動,是確定比特幣資本利得有沒有必要課稅的關鍵 。」但他表示,即使稅務委員會的結論與他看法不同,「我們仍可能立法或修法」。丹麥央行總裁最近已公開建議民眾「遠離」比特幣。
稅務委員會最快明年1月30日集會,會後可望做出決定。歐盟負責金融服務政策的執行委員20日則說,歐盟執委會正在監控比特幣與加密貨幣的發展,而近幾周來,比特幣確實需要當局的高度關注,並已發函給歐盟監理機構,要求考慮緊急更新先前對市場的警告訊息。
比特幣今年來已飆漲逾1,600%,本月有幾個交易日大漲逾1,000美元,19日當天更一口氣跌掉1,700美元。這種暴漲暴跌的走勢提供投機客獲利良機。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丹麥2016年的稅收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達45.9%,是這群富有國家之中最高的。OECD成員國的平均值為34.3%。
瑞典和挪威已早一步擬定相關稅務政策。瑞典對比特幣資本利得課的稅率為30%;挪威稅率為24%,但準備降到23%。
萊特幣暴漲 創辦人全賣了
全球第五大加密貨幣萊特幣(Litecoin)今年來飆漲75倍,但創辦人李啟威(Charlie Lee)卻透露,最近幾天已把手上萊特幣全數脫手,以避免各種潛在的「利益衝突」。
李啟威日前於Reddit發文說,過去幾天已把自己手頭上的萊特幣「全數出售、並捐出所得款項」。此舉是考量到他身為萊特幣創辦人有一定影響力,在社群媒體上發表有關萊特幣的言論可能影響其價格,因而產生利益衝突。李啟威說:「萊特幣讓我在經濟上受益良多,我的財富已經足夠,不再需要把一己的財務狀況和萊特幣的成敗掛鉤在一起。」他強調,脫手的數量只占全日交易量一小部分,「並未導致市場崩盤」。
李啟威強調,出售萊特幣並非對它失去信心,未來他仍會「把所有時間花在萊特幣上」,這使他更為專注,較不易被價格波動分心。
2017/12/22 2.1.3. 虛擬貨幣交投火熱 交易額直逼紐交所 [ 工商時報 吳慧珍、顏嘉南]
虛擬貨幣究竟有多夯?挖礦者與投資人一頭栽進,屢將比特幣價格推上新高之外,從全球虛擬貨幣市場交投熱絡的景況也可看出端倪,據統計該市場的平均每日成交額,已可媲美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新聞網站《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導,據虛擬貨幣追蹤網站CoinMarketCap.com提供的數據,虛擬貨幣市場全天候的交易金額在周三突破500億美元大關。
這個數字逼近今年紐約證交所(NYSE)的日均成交額,NYSE今年單日成交量平均介於350億到500億美元。至於倫敦證券交易所(LSE)的平均每日成交額在50億英鎊(約68億美元)左右。
這樣的比較算不上精確,虛擬貨幣市場與外匯市場相比更為恰當,全球外匯市場的日均交易量超過5兆美元,但這凸顯出虛擬貨幣市場在2017年有多火紅。
有別於外匯市場,虛擬貨幣交易多半是屬於小眾的散戶投資人在進行,由這點來看又比較貼近股市(儘管股市還有大型機構投資人參與)。
今年投資人蜂擁進入虛擬貨幣市場,無非是受到比特幣收益驚人的吸引,該全球第一大虛擬貨幣今年的價格漲幅高達1,500%。
而新創公司藉由發行虛擬貨幣籌資所掀起的ICO(首次貨幣發行)熱潮,也帶動投資人押注其他數位資產。據CoinMarketCap.com統計,目前有超過1,300種虛擬貨幣流通於市。
不過,金融界人士對這個欠缺監管的市場,多表現出有所顧忌的態度。英國最高金管機構本月初警告,比特幣投資人應做好血本無歸的心理準備。摩根大通執行長迪蒙(Jamie Dimon)就曾不客氣抨擊,比特幣根本是「騙局」一場。
想到捶心肝! 38億台幣比特幣 誤丟垃圾場
英國威爾斯一名男子誤把存有7,500枚比特幣的硬碟丟到垃圾筒,以周三報價計算這些比特幣價值1.27億美元(台幣38億元),但地方政府以違法和影響周邊環境為由,禁止他到垃圾掩埋場找回失物。
以比特幣交易平台CoinDesk周三報價1.7萬美元計算,7,500枚比特幣價值超過1.27億美元。
據英國《電訊報》報導,IT技師霍威爾斯(James Howells)早在2009年就透過筆電進行比特幣挖礦,雖然他在2013年停止挖礦,不過他留下用來挖礦的硬碟,想著「如果比特幣有朝一日身價上漲,他還擁有自己挖到的比特幣」。
但是,霍威爾斯2013年打掃住家的時候,誤把硬碟放進垃圾筒,他的硬碟最後進入南威爾斯的垃圾掩埋場。
4年後比特幣價值翻倍,掩埋場的垃圾也持續增加,想要找回這些虛擬貨幣難上加難。
霍威爾斯表示:「現代掩埋場是一項複雜的工程計畫,開挖可能引起許多環保問題,例如有害氣體和潛在火災危險。這是一項浩大、昂貴又有風險的計畫。」
雖然他想找回硬碟,但當地市議會禁止他這麼做。市議會發言人接受美國《連線》(Wired)雜誌訪問時表示,曾經有人詢問是否能到垃圾掩埋場找回存有比特幣的IT硬體,但是挖掘、貯存和處理垃圾可能「對周遭帶來嚴重的環境威脅」。
據悉該座垃圾掩埋場約有35萬噸垃圾,而且每年增加5萬噸。市議會表示:「該硬體可能因為掩埋場滲出水和氣體而遭受嚴重腐蝕。」硬碟長期遭受重壓並曝露在有毒廢棄物下,即便成功尋獲可能也無法使用。此外,想要開挖垃圾掩埋場需要特殊工營建工具,可能耗資數百萬美元。
雖然失主「有財務後盾」,但他需要取得市議會許可,因為掩埋場不對一般民眾開放,擅自進入則屬違法。
2017/12/22 2.2.1. 台幣連三天站上2字頭 [ 經濟日報 吳苡辰]
中央銀行昨(21)日舉行第4季理監事會議,新台幣對美元匯率在理監事會舉行當日,收盤價連三天站上2字頭,並創下逾三年新高,終場小升0.2分,收29.988元,突破29.990的心理關卡,成交量9.45億美元。
新台幣對美元以29.998元開出,最高29.959元、最低29.998元,匯銀交易員表示,新台幣早盤走強,由於韓元由升轉貶,再加上進口商低接美元買盤尚待消化,讓新台幣尾盤回吐多數漲幅,到平盤附近整理,最後以微升格局作收。
美國稅改案終於通過稅改法案,只待川普1月初簽署,亞幣昨日普遍先走強後拉回,其中人民幣一度觸及三個月新高,新台幣下午雖然漲幅收斂,但對美元的收盤價還是刷新三年多來的新高價位。匯銀人士指出,年底前新台幣盤整偏升,30元價位比較不容易站回去。
2017/12/22 2.2.2. 國發會:我明年正式步高齡社會 跨域整合智慧城鄉 促地方創生、人口南移東移 [ 蘋果日報 林海]
充滿挑戰
全球經濟情勢充滿變數,產業也面臨轉型升級挑戰,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表示,希望國發會可作國家的「千里眼」,預先研擬對策,明年將著重應用數據資料整合分享、促進區域均衡發展、整合智慧城市成果與建設等3大政策重點,替未來趨勢布局。
上任剛滿3個月,陳美伶昨在國發會年終記者會上除說明過去業務成果與未來工作重點外,也有感而發表示,「希望能有仙女棒,讓台灣馬上翻轉、幸福」,對於明年台灣的經濟充滿信心。
明年台灣正式進入高齡社會,陳美伶說,人口相關政策是國發會明年重要的施政領域,因應人口結構變化,希望透過地方創生計劃讓首都減壓,開啟人口移動的契機,不僅吸引外來人口、國際人口,也可從血緣、地緣及結緣等要素發展,促進人口北往南、西往東移動,讓地方經濟、文化及觀光有新生命。
陳美伶樂觀看景氣
陳美伶表示,台灣各城市的智慧城市應用受國際肯定,但各直轄市智慧應用方案大都重複且未整合,使非直轄市在智慧城鄉推動上形成落差,國發會有義務跨域整合,促成智慧國家目標的達成。
陳美伶表示,剛上任時,期許讓國人看見國發會,如今由國發會主擬的「前瞻基礎建設計劃」,及剛通過的「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都是國發會今年的重要成績,讓她覺得欣慰。
國內外各主要經濟預測機構都預測,明年全球景氣持續復甦,因此她樂觀認為台灣整體經濟動能穩定成長。
陳美伶指出,「因為需求增加,明年半導體業者都會擴大投資,加上國內前瞻基礎建設、產業創新已展現執行力,也著力解決企業投資障礙、鬆綁法規優化新創環境,因此,大家要對台灣有信心,努力會有相當的成果。」
更努力物聯大數據
對明年工作重點,陳美伶認為,國發會必須看見社會變化的趨勢,做政府「千里眼、順風耳」。她指出,數位經濟是不可逆的趨勢,因此明年希望強化應用數據資料的整合與分享,讓數位經濟發展更精進。陳美伶認為,雲端運算、物聯網、大數據分析都是政府努力的領域,前提是要有足夠的數據資料來整合,未來希望在網路資訊安全、個人資料保護的兩大前提之下,有更多資料釋出,如醫院資料庫若可廣泛應用,新藥、再生醫學、精準醫療等領域可能有所突破,ETC等數據也可應用在交通領域。
2017/12/22 2.3.1. 人民幣官價 創三月新高 [ 經濟日報 林則宏]
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昨(21)日大幅調升271個基點,報6.5795,創9月20日以來新高。今年來,人民幣累計漲幅已逾5%。展望明年,市場普遍預期,2018年人民幣匯率將基本保持平穩,但雙向波動幅度可能加大。
由官方發布的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昨天大幅調高,突破6.58大關,創近三個月來新高。新華社旗下的《中國金融信息網》表示,人民幣匯率大幅反彈是對近幾日美元指數調整的市場反應,在無新增明顯利多下,美元指數缺乏持續上行動力。
上海《一財網》則報導,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專員劉健認為,川普稅改確定,以及耶誕節臨近,部分投資者可能交易意願不強、獲利了結,都是美元指數連續回落的主因。
人民幣對美元今年表現超乎市場預期。相較於去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下跌6.39%,即期匯率下跌6.56%,今年以來中間價與即期匯率分別上漲5.23%及5.20%。
儘管美元指數近期連續回落,但劉健認為,川普稅改對美元應該還是有提振作用,未來一年沒有明顯證據支持美元將進入貶值周期。
劉健預期,2018年中國經濟增速可能小幅回落,但總體運行仍將保持平穩,國際收支可望繼續保持盈餘狀態。因此,基本面不會對人民幣匯率構成明顯貶值壓力。
而「逆周期因子」及市場預期分化等因素,將決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即使面臨貶值壓力,幅度也將有限。總體來看,2018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呈現有升有貶的雙向波動走勢。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也認為,2018年人民幣匯率總體將保持平穩,難有方向性,但雙向波動幅度將加大。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外匯研究員王有鑫則對《證券日報》表示,預計明年人民幣小幅升值概率較大,將在6.55元至6.65元區間波動。
王有鑫指出,一方面是因中國經濟趨穩,去產能取得積極成效,企業盈利改善,物價上升壓力將由工業領域傳導至消費品領域,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中性偏緊,下半年可能升息一次,市場利率走高,中美無風險利差保持在安全邊界上。
從國際角度看,歐元區和日本經濟超預期復甦,歐元和日圓對美元將繼續上行,壓制美元指數升幅,即使聯準會超預期升息,美元指數升幅也不會很大。此外,目前人民幣匯率走勢逐漸與美元脫鉤,美元走勢逐漸與基本面脫鉤。因此,明年人民幣匯率可能呈現小幅升值。
2017/12/22 1.1.1. 滴滴新一輪融資1,200億 搞定 [ 經濟日報 林則宏]
大陸網路叫車平台「滴滴出行」昨(21)日宣布,已完成新一輪40億美元(約新台幣1,200億元)融資,將進一步加大對AI(人工智慧)交通技術的投入、加速推進國際化,以及包括新能源汽車服務在內的創新業務。滴滴日前剛在臉書官方粉絲頁公告招募台灣司機,準備進軍台灣市場。
滴滴發布的新聞稿並未披露本輪融資的投資人具體名單,但據《華爾街日報》、上海《澎湃新聞》等媒體報導,日本軟銀集團與阿布達比主權財富基金Mubadala都參與此輪投資。
上海《一財網》引述消息人士透露,在本輪融資完成後,滴滴的現金儲備將高達近120億美元,這些錢可能用於滴滴的科技投資、國際化、新能源汽車服務等,其中,進軍國際市場最重要。
而滴滴的科技投資包括大數據、自動駕駛、智能交通和滴滴矽谷研究院等。
據不完全統計,自滴滴2012年成立以來,迄今已完成16輪融資。加上本輪融資,滴滴累計融資總額將超過200億美元。路透稱,滴滴目前的市值估計達到500億美元左右。
滴滴去年8月收購Uber中國業務後,就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在東南亞、非洲投資了多家網路叫車公司,近期則開始嘗試採自營方式,進入日本、台灣等地市場。一財網稱,2018年,滴滴將進入日本市場,在東京、大阪、福岡等五個地區約2,200輛計程車開始提供網路叫車服務。
滴滴臉書官方粉絲頁近日也公告招募台灣司機,主要對象為合法計程車司機。由於根據現行法規,中資不能在台灣經營汽車運輸業等交通業,因此滴滴是透過台灣樂迪科技「代理」在台相關業務。
根據官網訊息,滴滴自稱是「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多元化出行平台」,目前在中國400多座城市為近3億用戶提供計程車叫車、專車、快車(註:專車與快車均為私家車,但專車的車輛、司機水準與收費高於快車)、順風車(共乘車)、代駕、試駕、巴士和企業級等全面出行服務。滴滴官網稱,目前在大陸網約計程車的市佔率超過99%。2015年,滴滴平台共完成14.3億份訂單;成為全球僅次於淘寶的第二大線上交易平台。
2017/12/22 1.1.2. 挖礦機客戶搶披AI外套 被台積電奉若上賓 [ 電子時報 趙凱期]
比特幣的飆漲走勢,讓全球挖礦機業者打算往更先進製程技術邁進,狂追新一代晶片設計開發案訂單,也打算跨入人工智慧應用領域。
比特幣2017年的飆漲走勢,讓全球挖礦機業者賺得盆缽滿盈,不僅打算在2018年再接再勵,往更先進製程技術邁進,狂追新一代晶片設計開發案訂單,也打算藉著高速運算的競爭優勢,一腳跨入人工智慧(AI)應用領域,在人是英雄、錢是膽的風範下,近期全球知名挖礦機客戶不斷造訪台積電及相關設計服務公司,針對HPC、AI晶片解決方案提出新的想法及產品量產時間表,而且擺明不計代價就是想要在2018年量產最新、最強、最快的晶片解決方案的企圖心,也成功讓台積電高層為之側目,甚至主動接見一些重要客戶,感謝他們即將成為台積電2018年最新7奈米製程技術的主要扛霸子。
台系IC設計業者指出,其實挖礦機客戶的這個類別很妙,在比特幣及其他虛擬貨幣有其一定的量能限制下,誰挖的最快,往往就代表著是市場贏家下,自比特幣草創初期,挖礦機客戶就是台積電最先進製程技術的忠實愛好者,而且算是非常好的客戶群,因為他們只在意晶片最後所能展現出來的效能,而不太關注晶片的性價比評價,畢竟,越高的晶片設計服務及晶圓代工價格,常常也就代表越高的市場進入障礙下,挖礦機客戶的大方程度,一直以來都超越台積電大聯盟成員的想像,也因此,在台積電這幾年先進製程技術的加速推進過程中,全球各地的挖礦機客戶幾乎都是無役不與。
而且在挖礦機客戶本身所委託設計的晶片解決方案,一直以來都必須具備最高速的運算能力,本身又有優質的軟、韌體解決方案能力,面對全球AI應用市場商機的井噴,更讓挖礦機客戶尋求華麗轉身的機會,搖身一變成為新興的AI服務方案公司;其中,近期比特大陸公司宣布全球首發自家SOPHON TPU晶片解決方案BM1680,搭配板卡及準系統服務內容,並重點鎖定深度學習及人工智慧的新興應用商機,就是一個最鮮明的案例,預期2018年跟進AI風潮的挖礦機客戶,勢必是只多不少。
在全球挖礦機客戶目前口袋滿滿,又有全新的AI應用商機可以圖謀,各家公司派積極轉型的企圖心,已讓這群挖礦機客戶對於2018年7/10奈米等先進製程技術的渴望,明顯超越其他正持觀望及保守態度的手機晶片、GPU、CPU及DSP晶片大廠。在挖礦機客戶向來與台積電各單位保持友好的合作關係,而且生意模型與台積電大聯盟成員的服務內容完全相容下,這些正打算披上AI外套的全球挖礦機客戶,近期備受台積電高層所青睞,甚至奉為座上佳賓的產業傳言,理應不是空穴來風。
2017/12/22 1.1.3. 百度、華為AI戰略合作 聯手智慧終端軟硬融合 [ 電子時報 馬智堯、涂翠珊]
百度在AI領域近期動作不斷。百度、華為宣布雙方簽署戰略協議,在網際網路服務、內容生態及人工智慧AI領域進行深度合作。
百度、華為21日在北京宣布雙方簽署戰略協議,在網際網路服務、內容生態及人工智慧AI領域進行深度合作。包括百度語音、視覺識別等各種人工智慧技術都置入華為手機;此外,百度的內容生態也將和華為手機進行深度合作。這次合作,百度將取得人工智慧終端商業化的重要途徑;而華為則可利用百度的技術平台提升手機的使用者體驗,雙方各取所需。
百度CEO李彥宏表示,百度和華為有著很相似的基因。但是,雙方對技術的追求是個更大的共同點。現在百度和華為牽手,是「百花(華)齊放」。華為余承東說,在華為手機裡,現在輸入法用的是百度,搜索用的是百度,未來會用的更多百度的業務,包括百度語音、百度地圖等。未來雙方在AI領域將會進行深度合作。
余承東表示,華為剛剛發布的手機mate10裡已經植入了人工智慧晶片,未來還要繼續加強。余承東進一步指出,手機產業高度競爭未來能生存下來的企業只有少數幾家,未來希望在大陸做到40%以上的市佔。華為需要生態合作夥伴一起來做打造硬體+軟體的生態。余承東稱,觀察了很多網際網路公司,發現華為和百度的互補性最強。
據悉,雙方的合作細節包括:自然交互;PaddlePaddle+HiAI(包括麒麟970晶片與PaddlePaddle的合作);內容與服務。雙方表示,將深度整合華為在移動通信和智慧終端產品,及百度在AI能力、內容能力、商業能力上的優勢,共同探索智慧時代的無限可能。
在AI平台和技術合作方面,雙方將基於華為HiAI平台和百度PaddlePaddle深度學習架構,發揮華為NPU(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Unit)的優勢,共建以華為AI開放平台和百度大腦為中心的開放生態,服務廣大AI開發者,豐富消費者人工智慧應用和智慧服務體驗。
同時,雙方將在各類智慧終端開展深度語音和圖像合作,促進人機溝通更加便捷;針對AR場景化創新,雙方將以技術革新+硬體落地的軟硬結合形式共同打造AR生態,為廣大用戶打通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界限;在網際網路服務和內容生態合作方面,雙方將加強在搜索和資訊流等領域的合作,共同為消費者帶來更豐富優質的內容與智慧便捷的服務體驗。
簡言之,雙方的合作包括:1.自然交互,包括語音、語義、視覺和沉浸式體驗;2.PaddlePaddle+HiAI(包括麒麟970晶片與PaddlePaddle的合作);3.內容與服務,包括搜索、資訊流、手機百度等。
事實上百度在AI領域近期動作不斷。11月,華為與百度知道達成戰略合作,貫通產品知識服務與雲技術、NLP等AI深度學習能力。接著12月,高通宣布和百度DuerOS合作,專注于驍龍平台手機的智慧語音系統;恩智浦也宣布,正式成為百度Apollo開放平台的合作夥伴。就在一個月前,在小米物聯網開發者大會上,陸奇與雷軍同台亮相,百度與小米聯合宣布,將在物聯網與人工智慧領域展開合作。
Google超級電腦打造人工智慧 表現將比人類更為優異
Google Brain研究人員開發出的AutoML電腦,並不只是一般的人工智慧程式,事實上,它還具備創造其他機器學習程式的能力,且AutoML打造出的機器學習程式還比人類設計的人工智慧更為優異。
根據Express網站報導,由AutoML所打造的人工智慧系統被Google命名為NASNet,它能夠辨識即時影像中的人物、車輛、燈光、手提袋等各式物件。經過測試,NASNet辨識物件的準確率高達82.7%,比人類打造的類似程式高出了1.2%。
Google Brain團隊表示,AutoML只是機器學習發展的一個開端。他們希望廣大的機器學習社群能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發展,解決更多他們還沒法想到的電腦視覺問題。
然而AutoML打造人工智慧的強大能力,也引發了一些道德爭議。科技網站Futurism便提出,要是社會無法趕上AutoML的步伐,將會衍生出不少問題。例如,NASNet可能很快就會被運用在自動監視系統上,但到時可能還沒有合適的法律能規範這些系統。
Facebook、蘋果(Apple)等不少指標性廠商,都已加入一個名為Partnership on AI to Benefit People and Society的組織,目的便是希望能將人工智慧的發展限制在對人類有利的範圍內。
Google工程總監Ray Kurzweil表示,人工智慧最終將會朝對人類有利的方向發展,但在達成目標之前,人類不免將經歷一段陣痛期。就像所有科技一樣,人工智慧本身就是一把雙面刃,同時具備協助人類與阻礙人類的能力。Kurzweil認為人工智慧將不會取代人類,而是能夠提升人類的能力。
2017/12/22 1.1.4. 針對雲端資料需求 東芝推多款資料儲存產品 [ 電子時報 范仁志]
日本電機大廠東芝(Toshiba)的記憶體事業問題塵埃落定後,該廠便積極推出新的儲存設備,希望以新產品扭轉形象,包括汽車市場用的大容量NAND快閃記憶體,以及針對資料中心推出的2.5吋高速大容量傳統硬碟,與3.5吋14TB大容量硬碟,掀起資料儲存設備市場新風潮。
其中車用NAND快閃記憶體,應用該廠15奈米(nm)生產線,資料儲存容量從16GB到256GB,強調符合JEDEC UFS V2.1與AEC-Q100 Grade2規範,可在攝氏零下40度到105度範圍內使用,循序存取速度每秒850MB,是該廠現有車用產品速度的2.7倍;隨機讀取則達50kIOPs,更達現有產品的7.1倍。
隨自動駕駛等技術引進,汽車對記憶體需求日增,東芝這些從2017年12月12日開始銷售樣品的NAND快閃記憶體,強調更大的使用溫度範圍與溫度控制功能,以及產品的壽命與自動診斷功能,比該廠現有的車用eMMC產品、或他廠的類似產品,更適合未來高度電子化的汽車應用。
除了NAND快閃記憶體,傳統硬碟領域的新產品中,針對大容量需求特化的MG07ACA系列3.5吋氦氣硬碟,以9片磁盤達成14TB的大容量,是採用CMR技術磁盤的最大容量硬碟,不僅大容量,且可直接置換舊有同技術硬碟,有利廠商升級。
而同樣推出14TB硬碟的威騰(WD),則是使用SMR技術磁盤,資料中心應用時有必要進行調整,以利資料儲存搜尋最佳化。
與東芝前一代MG06ACA最大10TB容量的硬碟相比,MG07ACA資料容量增加40%,MTTF達250萬小時,電力效率提高50%以上,各方面性能都有明顯提升,其樣品已從2017年12月8日起陸續出貨。
另外,新款2.5吋硬碟AL15SE系列,則以每分鐘1.05萬轉、每秒資料傳輸率12Gb為號召,適合1日24小時、1年365天持續運作,採用4K Sector的產品,最大容量可達2.4TB,比該廠前代產品AL14SE系列高出33%;而利於虛擬環境應用的512B Sector的產品,也有1.2TB的最大容量。
人工智慧(AI)與自動駕駛的應用,讓記錄裝置容量需求大增,甚至讓原本以為NAND快閃記憶體將統一儲存市場的看法改變,使得東芝同時推出多種技術的新產品。
2017/12/22 1.1.5. NVIDIA投入開發營建設備 機器人蓋房子省成本與時間 [ 電子時報 莊瑞萌]
科技顧問公司Enderle Group總裁Rob Enderle日前在媒體上指出,NVIDIA日前除了積極在自駕車上維持領先地位外,也開始瞄準自動化營建設備市場。未來可以預見,興建房屋或大樓將由機器人代工,不僅節省成本,也可縮短興建時間。
據ITBusinessEdge報導,NVIDIA日前與日本土木機械廠小松製作所(Komatsu)合作並使用Jetson平台後,將直接進軍營建設備市場,加上3D列印大樓技術已取得進展,因此,預計在2020年代,外界將在工地讓一連串機器人在很少監督下,幾週內便完成房屋、辦公大樓、購物中心興建。
Enderle指出,早期營建自動化會產生大量的規劃與文件,而且必須經由檢查單位認可,如今深度學習人工智慧(AI)系統問世後,已經逐漸可以應付變動。例如採用中央控制與數位原型作法後,只要先在模擬設計架構,之後在開始施工前修正任何錯誤或遺漏,便可減少造成營造成本超過預算的機會產生。
NVIDIA在其新的矽谷總部大樓採用全數位模型化作法後,便可以檢查計畫並以最低成本提出設計修改建議,並且可立即知道修正後的成本結果。在上述階段,深度學習系統也可提出讓計畫更安全、更容易防禦與更好的交通動線修正建議並且優化溫度負載來降低冷暖氣成本。等到計畫完成模型後,再依運輸成本、製造資源以及在地勞力取得性優化在地與遠距興建流程。
一旦完成全部模擬與優化後,該系統會列出需要的營建設備與所需時間,甚至依照歷史模型預期氣候影響以及在現場3D列印架構。進入部署後,每個階段將會有不同設備更換,例如第一階段分類、第二階段地基、第三階段架構安裝等。這時也可能需要統一控制來管理交通與環線,例如透過一系列無人機來確保容忍度、安全性與提供多一層工人安全保障。
Enderle認為,目前自動系統帶來的益處外界所知甚少,但短期之內,將可能會出現民眾先在目錄挑選房屋並利用VR設備觀看造型,之後再依客製化程度訂出興建時間。如此也可以預期,由於在興建前會導致成本增加的因素已被挪走,外界將可看到品質的提升以及成本下降的驚人結果。
2017/12/22 1.1.6. 大廠AI策略動向:AI熱潮持續延燒 大廠擴大布局拉高戰鬥力 [ 電子時報 蘇純儀、陳端武]
最新調查報告顯示,目前美國地區已有46%成年人使用過數位語音助理系統。
近年來人工智慧(AI)浪潮再度席捲全球,微軟(Microsoft)、蘋果(Apple)、Google、Facebook、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等科技大廠都相當看好這個機會,火力全開,投入大把資源開發,盼能搶得市場先機。
據Windows Central報導,不管是人類或AI電腦系統,都需要透過教導和學習的過程來增長其智慧,不過要想以人類的語言與電腦進行互動之前,首先還得讓電腦懂人話,因此類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及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可說是發展AI系統的基礎。
類神經網路是一種經由模仿生物神經網路的結構與功能而產生的數學模型,用於對函式進行評估或近似運算,目前已被廣泛應用於語音及影像辨識、藥物探索(drug discovery)、毒物學、數位助理及NLP等各種領域。
微軟的智慧語音助理Cortana與Google的各種數位助理早就採用了類神經網路,比2014年才加入此行列的蘋果Siri擁有更多優勢,再加上微軟多年來在機器學習領域的耕耘,也讓以類神經網路為基礎的Cortana擁有更深厚的實力,後來蘋果加緊腳步重磅投入類神經網路,令Siri的精準度有了長足進步。
如今類神經網路戰火更延燒到本機端處理能力的提升,蘋果新機iPhone X搭載的A11 Bionic晶片就內建神經網路引擎,用來處理驅動Face ID、表情符號動畫Animoji等AI功能的機器學習演算法運算,而華為、Google等業者也積極投入發展裝置端AI,手機晶片龍頭高通(Qualcomm)亦將因應市場需求推出行動AI晶片。
至於AI系統的另一基礎NLP則是要讓電腦能處理及運用自然語言,並讓系統理解人類的意圖,AI系統接觸的言語資訊愈多,其自然語言能力進步愈快,換言之,人們若常與系統進行言語互動,系統便能取得更多資料,並回過頭來提升自身能力。
目前各大廠都在這方面持續努力中,包括微軟透過Skype、Bing及Cortana等服務來取得語言資料,而Google則是透過語音搜尋及數億台智慧型手機的數位助理來蒐集語音資料。另外還有像是Google Home、亞馬遜(Amazon)的Echo、搭載Cortana的Invoke,以及蘋果即將推出的HomePod等智慧音響裝置,也都是大廠們用來蒐集語音資料以提升AI系統的利器。
現階段AI系統的發展雖離科幻電影所描繪的狀態還很遠,不過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激增及數位助理的誕生,都有助於加速神經網路技術及自然語言理解(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的發展腳步。
微軟多年來在機器學習及AI領域的深耕,以及讓Cortana跨平台的策略,使其能走在AI發展的前端,如今其他對手以智慧型手機及智慧音響等產品深入消費者生活中,從頻繁的人機互動裡取得大量資訊,大幅加快了發展腳步,情勢也開始出現轉變,因此後續發展值得持續追蹤。
Google AI系統創造的AI 已勝過人類開發的模型
AI開發的NASNet機器學習模型影像辨識準確度已高過人類開發的模型。
機器是否將戰勝人類?目前Google的人工智慧(AI)系統已能自行創建AI,甚至比人類所打造出來的更好。
據Fudzilla及Futurism報導,Google Brain研究人員在5月宣布打造出能自行創建AI程式的AI系統AutoML。他們最近決定進一步挑戰AutoML,要其創造出比人類設計得更好的AI。
Google研究人員使用強化學習方法來自動設計機器學習模型,並由AutoML充當神經網路控制器(controller neural network),為特定任務開發1個子AI網路。研究人員將此子網路稱為AI NASNet,其任務是在視訊影像中,即時辨識人、車、交通號誌、手提包、背包等物件。AutoML將評估NASNet的效能,用這些資訊來改善其子AI,並重複此過程數千次。
在兩大電腦視覺領域最受推祟的大型學術數據集,即ImageNet影像分類和COCO目標檢測數據集上,進行測試時,NASNet表現優於其他所有電腦視覺系統。
NASNet在預測ImageNet驗證集上的影像時,準確率達82.7%。比之前已發表的系統好1.2%,系統效率也提高4%,平均精度均值(mAP)為43.1%。此外,運算能力需求較低版本的NASNet效能也比類似規模的最佳行動機器學習模型高3.1%。
機器學習是許多AI系統執行特定任務的關鍵能力。其背後概念雖很簡單,即演算法透過提供大量數據來學習,但過程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若能將創建準確、高效的AI系統等過程自動化,如AutoML這樣能創建AI的AI系統,就能替人類代勞。最終,這意味著非專家也能透過AutoML利用機器學習和AI技術。
目前高度精確、高效的電腦視覺演算法因有大量潛在應用而備受追捧。Google研究人員表示,電腦視覺演算法可用來創建由AI驅動的先進機器人,或協助視力受損的人恢復視力,還能協助設計人員改進自駕車技術。自駕輛能愈快辨識路徑上的物體,就能愈快對其做出反應,進而提升自駕車的安全性。
Google研究人員認為NASNet可廣泛用於各種應用,並已開放此AI用於影像分類和目標檢測的推論。研究人員在部落格上寫到,希望更大的機器學習社區能以這些模型為基礎,解決大家尚未想到的大量電腦視覺問題。
2017/12/22 1.1.7. 中國電信:物聯網讓網路價值三次方成長 [ 電子時報 馬智堯]
中國電信完成大陸NB-IoT網用800兆的頻段覆蓋。
在通訊領域,梅特卡夫法則(Metcalfe's Law)是主導產業發展的規律,指的是網路價值以使用者數量的「平方」速度成長。但物聯網可能賦予網路更高價值,中國電信上海公司總經理馬益民認為,由於物聯網的反向作用,將賦予網路形成「立方」價值成長的關係。
梅特卡夫定律是指,一個網路的使用者數目越多,那麼整個網路和該網路內的每台電腦價值也就越大;一個網路價值等於該網路內的節點數的平方,而且該網路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
馬益民演講時分析說,梅特卡夫定律概念上更多的是B2G、B2B和B2C,物聯網由於反向作用,不光是B2B,還要再加上B2I(Internet),變成了一種立方價值關係。換言之,就是通過雲、管和端三方面,使得不同文字、數位、圖像、語音、視頻等異構資料能夠在雲端進行匯聚。
以畜牧業、服裝業、工業製造與零售消費領域的實際案例為例, 通過物聯網增加生產與流通效率。中國電信在工業製造領域與濰柴動力機床的維修與管理合作;在零售領域以共用洗衣機效率提升客戶的消費體驗, 實現了物聯網與消費資訊產業進行深度的融合。
而在自動駕駛領域,整合雷射雷達、前車攝像頭以及跟Wi-Fi跟4G、5G信號相結合,使得自駕車速率、時延和可靠性得到提升,而物聯網和5G將會促使自動駕駛發揮巨大作用。
5G通訊技術仍舊以人為核心,但馬益民認為,更大的改變將是物與物的聯繫溝通,5G的本質是更快、更新的通訊技術,提升速率、容量與低時延,讓更多應用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其中NB-IoT則是5G前奏與基礎,聯繫物與物的溝通,帶來更美好的生活體驗與便捷。
前不久大陸發布推進網際網路IPv6專門部署計畫,目前IPv4到IPv6轉換技術已非常成熟,能在IPv6引入同時釋放IPv4專網位址,馬益民認為IPv是物聯網存在的基礎。
2017年5月,中國電信正式發布建成大陸完整NB-IoT網用800兆的頻段覆蓋;6月推出大陸第一個NB-IoT套餐;6月底在上海發布中國電信的物聯網開方平臺,讓各物聯網廠家都能接入平台,進行資料交互。
上海是座超大城市,數以萬計的社區遍佈城市,透過大資料對社區管理形成巨大價值,提供社區管理的方案,通過三維建模讓讓每個社區進行更好的城市治理。
《2017物聯網產業發展白皮書》,針對物聯網總體發展態勢、熱點、展望與挑戰三大部分進行剖析。未來物聯網外部成長動能將持續10年以上,其動能包括基礎建設建置、產業轉型需求,以及消費升級是物聯網很大的驅動力。
其中,消費升級領域包括智慧門鎖、智慧音響、智慧零售等等保持快速成長,而新技術包括區塊鏈、人工智慧不斷助力物聯網發展;連接技術的突破和擴大,Zigbee推出新的協議,全球蜂窩物聯網包括NB-IoT、eMTC廣域網路絡技術都在相應快速的發展。
2017/12/22 1.1.8. 車載資通訊系統收集行車習慣與車輛狀況 有助提升道路交通安全 [ 電子時報 陳明陽、謝明珊]
車載資通訊系統收集的大數據能提供重要見解,可大幅降低公路意外事故。
連網車日益普及,配備的車載資通訊(Telematics)系統,可提供遠端系統更新升級、維修與召回、緊急救援、失竊車輛協尋等服務。最主要價值是收集駕駛人行車習慣與車輛狀況,分析、反饋與共享資料,以促進行車安全與降低用車成本。
據Forbes報導,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資料顯示,因駕駛人分心每年造成3,000件以上的公路死亡意外;2016年因超速造成的致死事件達10,111,比2015年增加4%;而3分之1的死亡事故發生於交叉路口。
從NHTSA開始追蹤統計公路死亡事故以來,死亡人數已超過360萬人,單只2016年死亡事故便達37,461件,比2015年增加5.6%。
2014年美國連網車數量達400萬輛,Statista預測到2020年將增加至3,200萬,連網車配備的車載資通訊系統,收集駕駛人包括煞車、轉彎與加速等行車習慣。
掌握本身的行車習慣,可促使車主有自覺的開始更小心駕車,這個轉變除了提升行車安全,也能改善車輛的性能表現與油耗,有助於省油、維持車況與減少維修費用,可降低車輛的總持有成本。車載資通訊系統收集的大數據(big data)能提供重要見解,有大幅降低公路死亡意外數量的潛力。
車載資通訊系統還可指引駕駛人到最近的加油站、協助警方追蹤失竊車輛,發生車禍時能通知緊急援助(Emergency Assistance)到車禍現場,並協助決定應將意外傷患送往何處治療。
此外,車禍調查人員可檢視車載資通訊系統收集的資料,設法了解車禍發生時的狀況及車輛反應,這些資料將有助於出設計出能促進保護生命的車輛。
購買連網車時,消費者可選擇是否與汽車製造商共享車輛資料,車載資通訊系統收集的資料經車主同意後,傳送至車載資通訊資料交換(data exchange)進行分析,車主可依據標記出的危險駕車模式,改變具風險的駕駛行為。
此外,檢視每日通勤途中發生交通事故風險最高的地點,不僅有助於掌握風險,若結合駕車行為資料分享給保險公司,更可能爭取優惠費率、降低車險成本。
汽車製造商透過車載資通訊系統提供車主關於駕車習慣、整體車況、性能表現與車輛維護時程等資訊,協助車主提升行車安全與降低車輛總持有成本,有助於提升品牌滿意度,維繫消費者的信任,符合汽車製造商本身的既定利益。
車載資通訊系統還可用於協助汽車製造商進行遠端更新,而不需前往經銷商處、進行客戶宣傳活動與安排維修預約。此外,NHTSA的報告指出,單只2014年與安全瑕疵相關的車輛召回數目便達6,300萬輛,透過車載資通訊系統提醒車主車輛召回通知,可說非常實際方便。
車聯網革新交通資訊系統 可直接顯示於車輛儀表板
新一代連網車將改變交通資訊傳輸的方式,未來交通安全資訊會直接顯示在駕駛儀表板,而非道路上方傳統的交通資訊顯示板上。
據Sunday Post報導,拜車聯網所賜,路況訊息將直接傳輸到每輛車,車內感測器也會即時掌握路況,跟周圍其他駕駛人分享資訊。蘇格蘭運輸署(Transport Scotland)發布新的智慧運輸系統(ITS)策略,以減少車禍和旅行時間。
該署發言人Jack Cousens表示,未來幾年科技發展將改變駕駛經驗,畢竟傳統道路資訊系統有明顯的侷限,例如可能被重型卡車遮住,若有更加針對性的資訊系統,駕駛人會樂見其成,不過要確保在適當的情況傳輸適當的訊息。
蘇格蘭運輸署策略文件也提到,車聯網將影響蘇格蘭數百萬駕駛人,預計2026年所有新車皆會支援新型交通資訊系統。
自駕車專家Ben Gardner表示,雖然相關技術日新月異,但道路基礎設施必須與時俱進,隨著連網車開始跟其他車輛和道路網絡互動,不只會提升駕駛人本身的道路安全,車聯網所收集的資料也會造福同條路的後方車輛。
蘇格蘭運輸署也預測,新一代道路科技有助於偵測空氣品質等問題,以及協調卡車運輸;公路搭載這類新科技,也會變得更安全。智慧運輸系統領域快速發展,包括資訊通訊技術和行動裝置,將協助未來10年交通設備服務的採購、部署和維護。
2017/12/22 1.2.1.1. IDC:全球頭戴式AR/VR獨立型裝置成長最快 [ 電子時報 茅堍]
IDC預估,全球頭戴式AR/VR裝置出貨量將會由2017年的960萬台,持續成長為2021年的5,920萬台。
雖然目前全球頭戴式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裝置市場仍處在早期發展階段,但由於前景看好,調研機構IDC預估,該類裝置全球出貨量將會由2017年的960萬台,持續成長為2021年的5,920萬台。
其中頭戴式AR裝置2021年出貨量雖然仍會低於VR裝置,但該裝置出貨佔比將由2017年的2.4%(約23萬台),大幅攀升為2021年的32.2%(約1,906萬台)。相較而言,VR裝置出貨佔比則會由2017年的97.5%,下滑為2021年的67.8%。
IDC行動裝置追蹤部門副總裁Ryan Reith預計,不久後,頭戴式AR裝置將會在改變業者原有運作方式上,扮演不可或缺角色。藉著AR裝置的導入,可以解決將大量技術引入原有工作人力時,所需要的實際操作訓練問題。
至於頭戴式VR裝置,雖然目前已在教育、設計∕內容創作,以及零售等領域的運用上展現快速發展,但這些運用仍然僅是該類裝置所有可能運用方式中的一小部分。
就細分各類型裝置而言,僅管2017年如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Gear VR等,需要搭配智慧型手機使用的低價頭戴式無內建顯示器VR裝置(Screenless Viewer)出貨佔比高達58.8%,但是隨著系鏈型(Tethered)與獨立型(Standalone)裝置興起,再加上消費者對具有先進追尋功能,以及具有高度臨場感的高價頭戴式裝置的興趣揚升,預估2021年無內建顯示器VR裝置出貨佔比,將會下滑至僅14.8%。
這為整體VR生態系發展而言,是個正向發展。因為專用設備在使用體驗上的強化,將會吸引更多專業人士採用。並且頭戴式系鏈型與獨立型VR裝置除了會吸引到一般消費者外,也會吸引到商業部門的採用。
預估全球商用頭戴式系鏈型與獨立型VR裝置出貨量將會由2017年的100萬台,成長為2021年底的1,260萬台。至於對商業領域更具有影響力的頭戴式AR裝置出貨量,也會在2021年底達到1,560萬台。
IDC預估,未來幾年內Sony與Meta等業者所推出的頭戴式系鏈型VR裝置出貨量將會佔據大部分市場,不過2021年如Oculus即將上市的Oculus Go,以及微軟(Microsoft)的HoloLens等頭戴式獨立型裝置合計出貨量,可望佔據近乎一半市場。其中頭戴式獨立型VR裝置佔26.4%,獨立型AR裝置佔21.4%,合計為47.8%。
在頭戴式系鏈型AR/VR裝置方面,2021年出貨佔比分別為AR裝置10.1%;VR裝置26.6%,合計為36.7%。
IDC表示,該頭戴式AR/VR裝置出貨量預估數字,並不包括如Google Cardboard等,不具有任何內建技術的簡單型頭戴式裝置出貨量。
2017/12/22 1.2.2.1. 蘋果明年推6.5吋OLED新機 [ 經濟日報 何佩儒]
外電報導,蘋果明年將推出歷來最大螢幕、搭載OLED面板的6.5吋新機,並要求三星供應2億片OLED,是今年總量的四倍,希望透過大尺寸、高畫質技術吸引買氣,甩開今年iPhone 8與iPhone X銷售雜音不斷的陰影。
業界認為,蘋果明年要求三星OLED面板備貨量是今年四倍,凸顯明年蘋果iPhone主打OLED版機種的決心,儘管2億片的OLED面板雖然可能因為組裝良率問題,無法每一片都順利組裝在新機上出貨,但以這麼龐大的數字來看,顯然蘋果對明年大尺寸、高畫質的iPhone新機仍充滿信心,若銷售狀況佳,鴻海、大立光等蘋概股也將受惠。
蘋果今年推出iPhone X後,有關明年新機的傳聞從未間斷。法人普遍預測,蘋果明年將推三款新機,螢幕最大的為6.5吋機種。
韓國媒體更披露,蘋果已要求最大OLED供應商三星明年供應2億片OLED,間接證實蘋果重押大尺寸、OLED產品的策略,屆時將讓蘋果的全螢幕機種價格帶更為擴大,可望吸引非蘋用戶倒戈,擴大iPhone新機銷售。
分析師稍早已預測,明年的新iPhone將有三款,螢幕從5.8吋起跳,分別為5.8吋、6.5吋的OLED機種,以及6.1吋的LCD機型。三款新機都是採全螢幕設計、具Face ID功能。以螢幕大小來說,今年最大的5.8吋螢幕iPhone X,明年變成是最小螢幕的機種。
業界人士分析,蘋果推出大尺寸螢幕iPhone以來,螢幕較大的Plus機種,銷量向來超過螢幕較小的標準機種。尤其在全螢幕技術日漸成熟後,5.8吋螢幕的iPhone X,握起來比5.5吋的iPhone 8 Plus還小。預料明年新機屏占比再度提高,就算是6.5吋的機種,握感可能只比iPhone 8 Plus大一點,賣相仍然會不錯。屆時已經降價的iPhone X四種選擇,可以滿足不同價格帶需求的消費者,全螢幕產品相對完整。
2017/12/22 1.2.2.2. 聯發科推新品 攻無線充電 [ 經濟日報 謝佳雯]
無線充電晶片供應鏈指出,聯發科(2454)旗下立錡近期在中國大陸深圳推廣無線充電產品,率先支援蘋果、三星、無線充電聯盟(WPC)三大標準,明年上半年搶攻商機。
目前無線充電市場三大主流平台,分別是WPC推出的標準規格Qi,及智慧手機大廠三星和蘋果的平台。無線充電晶片供應鏈指出,三星和蘋果雖然源自WPC標準,但主要以5瓦以下為主,5瓦以上各有不同,因此無線充電晶片廠除要通過WPC驗證外,還是必須符合三星和蘋果的規格。
從三星和蘋果目前在手機電源接收端(Rx)的合作對象來看,三星與IDT合作,蘋果則選用恩智浦(NXP)產品,提供電源的發射端(Tx)則相對偏開放式市場,由各家無線充電晶片廠競逐,本身兼具Tx和Rx產品的立錡也是其中之一。
尤其是蘋果在上個月將軟體升級至iOS 11.2版本後,可支持7.5瓦快充,讓各家無線充電晶片廠力拚可達到支援7.5瓦快充標準,搶進蘋果無線充電充電盤。
無線充電晶片供應鏈指出,立錡近期在深圳推廣MPA5定頻規格的無線充電晶片,可支持蘋果的快充標準,再加上原本就支持三星平台和WPC規格,等於三大無線充電平台均可支持,並與各大模組廠展開合作。
以市況來看,雖然蘋果首度支援無線充電的iPhone 8、iPhone X等新機銷售情況不如預期,但仍為市場帶來提振效果,客戶端開案量增加中,無線充電晶片供應鏈認為,明年上半年應可進入市場起飛期。無線充電主要分為提供電源的發射端(Tx)、接收電源的接收端(Rx)兩大類,前者是指充電盤,後者則是智慧型手機、手表、眼鏡、平板電腦、甚至筆電等產品。
2017/12/22 1.2.2.3. 全球手機品牌大廠接連下砍明年首季訂單 繼大陸業者率先砍單 蘋果、三星也難敵寒流 [ 電子時報 趙凱期]
繼大陸手機業者砍單,蘋果、三星也難敵寒流,下砍供應鏈訂單。
近期兩岸供應鏈頻頻傳出智慧型手機品牌客戶下修2018年第1季訂單消息,且如同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繼大陸手機品牌廠Oppo、Vivo等率先砍單,蘋果(Apple)亦開始下修最高階iPhone X訂單,甚至二度下修iPhone 8及iPhone 8 Plus訂單,讓兩岸蘋果供應鏈憂心短期營運表現恐將受到衝擊。
台系IC設計業者更預告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亦將跟進,調降2018年第1季訂單量逾兩位數百分點,全球手機品牌業者砍單動作此起彼落,凸顯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需求力道減緩壓力,讓2018年第1季兩岸智慧型手機供應鏈出現超強寒流的跡象,甚至不少兩岸代工廠及零組件供應商直言,公司已提前開始放寒假。
大陸手機品牌大廠Oppo及Vivo繼2016年底錯估情勢,大舉備貨有意進軍海外市場,但在2017年上半出貨量明顯摔了一跤,甚至不惜在第2季底加緊去化庫存的惡夢,似乎在2017年底又再度重演,近期兩岸手機供應鏈傳出Oppo緊急下修2018年第1季訂單量逾30%,Vivo也跟進調降備貨量逾兩位數百分點。
Oppo及Vivo砍單動作,讓台系相關IC設計公司及零組件供應商11月營收表現,已先一步出現不如預期情況,連帶對2018年第1季營運表現展望偏向保守。業者透露,Oppo下修2018年第1季訂單幅度如此巨大的主因,可能與Oppo考慮維持公司獲利能力,決定淡出大陸低階手機市場有關,未來Oppo將主攻R系列智慧型手機產品線,A系列手機產品線則暫停更新。
蘋果2017年隆重推出的iPhone X,似乎也面臨如同iPhone 8與iPhone 8 Plus看好卻難賣座的挑戰,經歷2017年第4季預購量不如預期、交貨速度快於以往、水貨商慘賠出場的負面因素洗禮後,近期蘋果給予國際類比IC大廠的2018年第1季訂單能見度,也出現約20%的下修幅度,且是iPhone X、iPhone 8及iPhone 8 Plus全數中獎。
其中,iPhone 8及iPhone 8 Plus更是繼2017年第4季之後,第二度下修訂單量,可見得其終端市場銷售表現乏善可陳,隨著蘋果決定下修2018年第1季iPhone相關零組件備貨量,第2季又將進入新舊產品的交替期,兩岸蘋果供應鏈恐將進入一季以上的營運成長空窗期。
而在大陸手機品牌廠及蘋果先後出手下修2018年第1季訂單量之後,近期台系IC設計業者也表示,三星2018年第1季訂單減幅恐在10~20%之間,這一連串訂單下修動作,已無法用單一手機品牌廠的產品策略、存貨控管、市佔率消長等因素來解讀,可能的原因是整個大環境明顯不利的壓力。
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需求成長力道恐將持續減弱,甚至大陸智慧型手機市場2018年還有不進則退的壓力,偏偏2017年全球科技產業明顯上肥下瘦,造成下游客戶不斷囤積關鍵零組件,以免飽嘗缺貨及成本上漲之苦,大家手中庫存水位都偏高,但終端智慧型手機市場銷售卻提不起勁的情形下,品牌客戶被迫選擇在2018年第1季開始去化庫存水位。
2017/12/22 1.2.2.4. iPhone X 1Q18出貨相較4Q17只低不高 3,000萬~3,500萬支成樂觀預估值 [ 電子時報 何致中]
市場期待iPhone X的遞延效應似乎不見蹤影,零組件供應鏈業者頻頻示警。
時序進入2017年末,智慧型手機市場瀰漫一股悲觀氣息,市場萬眾期盼的蘋果(Apple)iPhone X雖然打響了3D感測、AI晶片、無線充電等被視為2018年Android陣營將奉為圭臬的新奇應用,不過,熟悉半導體封測相關業者透露,從組裝量來看,今年第4季 iPhone X出貨水準估計約落在3,000萬~3,500萬支,明年第1季市場期待的遞延效應恐怕也不如預期,最樂觀的期望值大概就與第4季持平,但下修機率相當高。
據了解,從台灣、美國、新加坡等市場iPhone X銷售狀況來觀察,以往預購需要久候的排隊熱潮不復以往,更不如當時大尺寸iPhone 6系列推出時的超級換機潮,供應鏈對於市場龍頭蘋果的期望高、失望也大,現今反而Apple Watch等穿戴式裝置逆勢需求竄出,儘管整體出貨量規模不能跟上看2億支的iPhone系列相比,但市場對於Apple Watch系列2018銷售抱持正面看法,估計有機會來到2,700萬支,更優於先前2,300萬支~2,500萬支的預估值。
熟悉封測相關業者透露,事實上儘管具有通信功能的穿戴式裝置並非初次推出,但確實有其受到消費者喜愛的特色,或許穿戴裝置總量規模與手機不能相比,但這也是目前零組件業者在智慧型手機市況不如預期的態勢下,所看到的其中一個轉機。而確實不少區域市場對於iPhone X的需求似乎不如預期中熱絡,但如日本等地仍有缺貨現象,市場上盛傳的iPhone 7需求重新啟動,目前實際上也並未看到有任何iPhone 7系列的急單釋出。
熟悉封測業者指出,也因為iPhone X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期待落差,各種對於蘋果新款iPhone的傳言四起,如三種版本包括兩款OLED、一款LCD機種,同時3D感測將更為廣泛被搭載在iPhone系列中,蘋果也將針對價格做出調整,市場上也傳出新款iPhone將開始準備Pre 5G功能,不過這些消息並未得到蘋果公司等正面證實。
熟悉半導體業者則認為,大致上來看,2018年手機產品趨勢大抵確立,不過第1季大陸品牌、蘋果、三星恐怕都難抵淡季衝擊,而基本上從零組件供應鏈來看,蘋果目前已經有些對於2018年產品的初步設計,但實際上要到2018年1月以後,具體細節才會更為明朗。
零組件業者表示,明年蘋果有機會在今年被人詬病的價格上作出一些調整,實際供應體系的拉貨陸續將在第2季啟動,估計3D感測有機會更為普及,同時對於pre 5G的準備,蘋果也沒有理由落後三星電子,而針對各種高頻需求提升,市場上仍看好VCSEL相關供應體系、砷化鎵等三五族半導體業者等明年有機會營運更甚於今年。
2017/12/22 1.2.2.5. Android手機廠學蘋果 推動3D感測商機提高 [ 電子時報 黃詩閔]
今日山寨,明日主流,供應鏈業者認為,由於Android陣營手機品牌廠向來是蘋果(Apple)產品規格及標準的跟隨者,Android陣營手機品牌廠學蘋果,也將推動2018年3D感測市場需求加溫,未來3D感測很有機會成為產業界大黑馬,拉抬相關產業鏈業者大立光、玉晶光、信利、Sony、LG Innotek、歐菲科技、奇景、高通(Qualcomm)等營運成績呈現明顯成長走勢。
蘋果新一代iPhone X帶頭衝刺3D感測商機,帶給Android陣營手機品牌廠全新的競爭壓力,使得3D感測技術成為眾廠布局重點,從上游供應鏈業者來觀察,供應鏈業者積極突破蘋果演算法的專利障礙,強化3D感測技術研發及後勤支援能力。
從Android陣營手機品牌廠來觀察,包括華為、Oppo、小米、聯想等也傳出未來有意推出配備3D感測功能的新機,目前眾家手機品牌廠已經攜手上游供應鏈業者組成聯盟,提前啟動新一輪手機新案軍備競賽,以反制蘋果攻勢,手機新案成功與否勢必牽動2018年全球手機市場版圖洗牌,也影響上游供應鏈業者勢力變動,使得3D感測相關商機格外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由於市場對當前3D感測功能有疑慮,認為3D感測技術當前仍存在一定的瓶頸。對此,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回應,2018年一定會有越來越多全球手機品牌廠新品導入3D感測,讓產業鏈業者因而雨露均霑,樂觀看待產業鏈業者將汲取經驗,在未來2~3年內可逐步提升3D感測相關技術能力。放眼全球手機產業,從手機品牌客戶規劃新品動向來觀察,未來配備3D感測的智慧型手機只會越來越多,很多重要手機品牌廠會採用。
童子賢表示,持平而論,新興科技產品總是循著類似的發展軌跡。回顧過去,還記得2007 年時,時任Apple 執行長兼創辦人的Steve Jobs向全球消費者展示了第一代iPhone機種,10年前的蘋果第一代iPhone機種配備的螢幕解析度僅約320x480,伴隨手機產品一路發展至今,現階段第一代iPhone機種的螢幕解析度看起來已是超低規格,隨著手機螢幕技術及規格日益成熟,當前的手機新品螢幕解析度已高達4K。
童子賢指出,綜觀而論,新興科技產品、技術會越來越成熟,市場不必過度擔心。隨著3D感測龐大的市場需求竄起,產業鏈業者為搶食3D感測市場大餅,相關技術會被廣泛部署,儘管當前仍有些問題,然工程師會日夜加班解決3D感測相關技術瓶頸,從旁協助手機品牌廠解決難題,產業鏈業者會隨著時間完成3D感測的部署。
2017/12/22 1.2.2.6. 華為預計2018年中提交5G商用產品 [ 電子時報 馬智堯]
2017年華為光在5G技術就投入人民幣40億元研發。
華為光是2017年投入5G研發就高達人民幣40億元,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投資。華為也緊跟5G標準進展時程,預計最快2018年6月之後,提交5G商用產品。華為5G產品副總裁陳以昉出席上海全球物聯網峰會時,以「推進5G技術搶佔全球先機」為題講演作出上述的表示。
5G研發和商用進度將決定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進程,世界各國都將5G研發和商用作為戰略性產業。陳以昉演講中分別勾勒未來5G發展三個方向,一個是超寬頻應用,二個是多攔截應用,三個是短時延高可靠性連接應用。
目前全球部署5G網路,日、韓動作相對較快,南韓預計明年年底就會做大規模全國集中部署的5G網路;當前大陸發改委要求三大運營商聯合各個晶片廠商,要在全國範圍之內做密集城區的連續覆蓋,並且出具了具體的頻譜、資金和時間表推進的要求。
陳以昉也分享華為在5G進展,預計明年6月核心網凍結,到2019年底物聯網連接正式凍結,標準的進展超出華為原先的預期。華為預計標準凍結之後便可大規模投5G晶片,預計2018年6月之後可以提交真正的5G商用產品。
他透露,2017年華為光在5G技術就投入人民幣40億元研發,這當中還不包括投入標準的工作與資源。提及未來5G將遭遇多重挑戰,尤其5G要在有限的空間之內還想把頻譜效率提升3倍,還要把使用者體驗速率提升10倍,另外也需兼顧運營商投資ROI回報,難度非常大。
5G最大挑戰在於頻譜,任何運營商都想用頻譜,而有兩項關鍵技術可以提升效率,一是大頻寬,有了大頻寬個人用戶體驗和所有連接才有可能性;二是多天線,要想在單位赫茲提升頻譜效率,頻譜分配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2017/12/22 1.2.2.7. InFocus印度投資2,000萬美元強化行銷 目標2018年拿下5%手機市佔率 [ 電子時報 蕭菁菁、李佳翰]
富可視未來1年將在印度投資2,000萬美元。圖為富可視在印度Hyderabad市的巨幅行銷廣告。
手機品牌富可視(InFocus)啟動「InFocus 2.0」策略,計劃2018年在印度投資2,000萬美元做行銷和強化品牌形象,並且準備招募5,000名工人,目的是希望藉此在二線和三線城市進一步拓展市場。
根據The Economic Times報導,富可視2017年在印度投資1,000萬美元,預定本年度結束前賣出600萬支手機,2018年度的目標是賣出1,000萬支手機(包括功能型和智慧型手機),拿下5%的市佔率,該公司宣稱目前在印度市佔率為2%。
夏普(Sharp)和富可視全球事業部執行長羅忠生表示,2018年將是至為重要的一年,富可視已配置新的團隊,準備更積極搶進印度市場。羅忠生表示,除了拓展業務和行銷團隊之外,富可視也將招募工人,支援該公司與鴻海合作生產手機,以及聘請品牌促銷人員,前往印度全國的零售店坐鎮。
富可視印度銷售的手機目前是請第三方團體代工,業務和行銷事業部副總裁Piyush Puri透露,2018年稍晚富可視將會開始與鴻海合作製造。他表示,未來1年的投資額多數將用於網路行銷。
富可視智慧型手機鎖定8,000盧比(約合125美元)到1.5萬盧比的市場,相對地夏普手機定位在2萬美元。
富可視19日發表InFoucs Vision 3智慧型手機,售價6,999盧比,羅忠生透露,未來富可視計劃推出擁有Face ID功能的新款智慧型手機,2018年的手機新功能和配備將包括Face ID、全螢幕和人工智慧(AI)等。
衝刺印度市佔率 蘋果任命新業務主管
鑒於蘋果(Apple)正積極擴大在印度這個全球第三大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市佔率,有消息人士透露該公司已任命Michael Coulomb為該國的業務新負責人,取代前主管Sanjay Kaul。
據Michael Coulomb在LinkedIn的個人自傳簡介顯示,自2003年起便進入蘋果服務,目前職稱為蘋果的南亞區總經理(Managing Director)。
根據路透(Reuters)引述印度媒體The Economic Times報導指出,Sanjay Kaul將在蘋果服務6年後離開。針對上述報導,蘋果尚未作出回應,而包括Michael Coulomb及Sanjay Kaul等人則未能取得聯繫。
據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3月底止的會計年度,蘋果在印度的年度銷售年增17%、達1,162億盧比(約合18.1億美元),但遠比前一年度的50%年增幅要低得多。目前蘋果在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市佔率僅不到3%。
同時,蘋果也積極尋求印度政府的稅賦減免及激勵方案,以擴大在印度當地的生產。
蘋果甫於12月18日宣布將所有印度銷售iPhone價格平均調漲3.5%,除了在印度當地由緯創組裝生產的平價iPhone SE,因印度政府於上週宣布調升手機進口關稅。如此一來,對價格相對敏感的印度消費者而言,擁有蘋果手機將比以往更是一種奢侈。
2017/12/22 1.2.2.8. 科技大廠在印度:Oppo印度FY17營收激增754% 未來需藉線上銷售刺激成長 [ 電子時報 王傳強、陳智德、劉世平]
2017會計年度Oppo的印度市場營收共增加了7倍有餘。
根據The Economic Times報導指出,2017會計年度(2016年4月~2017年3月)大陸手機製造大廠Oppo的印度市場營收,共增加了7倍有餘,且超越印度本土手機製造大廠Micromax與日本Sony的成績。
報導指出,這意味著大陸智慧型手機業者在印度市場已佔有一席之地。雖然產業高階主管指出,不久前Oppo的營收成長才因為大陸與印度的地緣衝突,導致公司調降投資金額而趨緩;此外,來自小米的競爭壓力亦不容小覷。然2017會計年Oppo的印度營收成長仍十分耀眼。
根據Oppo最新提交的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3月的會計年度,Oppo Mobiles India年營收額激增至797.42億盧比(約合12.44億美元),與上一個會計年度的93.3億盧比相比,年增率驟升至754%。
這個耀眼的營收績效意味著,這家4年前才進入印度市場的大陸手機品牌,在短短的一年中,增加了10億美元的營收金額,此為一年中,新增了一整個Micromax或是Sony的規模。
報導指出,上一個會計年度,Oppo與Vivo一同在印度市場上花了不少錢,這些花費包括行銷專案、贊助板球錦標賽、支付鉅額零售補貼、買下陳列商品的零售空間等。
上述的努力,均為Oppo亮眼的營收締造優質的成長環境。然而根據一位產業資產高層指出,2017~18會計年度Oppo的營收成長率卻面臨下滑。另一位產業高層則指出,2016~2017年Oppo的表現仍值得稱道,原因是這段期間,印度政府正實驗「去貨幣化」的政策,最終導致該國的智慧型手機市場銷售低迷,直到該會計年度截止為止。
2018年會計年度(2017年4月~2018年3月),Oppo的零售與實體店面的營收成長率顯著下滑,因此這家過往大幅仰賴線下銷售管道的手機業者,必需移往線上銷售產品,並透過亞馬遜(Amazon)與Flipkart等電商,以折扣等方式促銷旗下手機陣容。
2015~2016會計年度,Oppo歷經20.61億盧比的淨虧損;2016~2017會計年度的財報則尚未公布。根據位於香港研究機構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迄2017年9月為止,大陸業者約控制印度的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一半,高於一年前的33%市佔率。同時間,印度本土品牌則從33%的市佔率,降至14%。
線上折扣雖受限制 亞馬遜印度FY17營收仍成長1倍
亞馬遜(Amazon)日前公布其在印度2017會計年度(截至2017年3月31日)營收成長為105%。亞馬遜表示,除了Amazon Seller Services,亞馬遜印度也從母公司獲得廣告費、其他關聯交易、銷售亞馬遜品牌(如Kindle)、Marketplace平台等收入。
據印度公司登記處統計,Amazon Seller Services靠著抽成、廣告及運費等,使營收成長41%至4.84億美元。
包括使用亞馬遜網路賣場的業內人士表示,在印度政府為了不造成商品定價扭曲,而限制了網路賣場提供大幅折扣後,網路銷售成長速度因而放緩;此外由於約有60%的網路交易是貨到付款,政府廢除大面額紙鈔的政策也造成不小的影響,若沒有這些,亞馬遜的成長將會更高;Flipkart及其他電子商務公司和市場在2017年的成長,亦有可能放緩。
智慧型手機、電子產品和服裝雖是目前網路賣場中銷量最大、成長最快的類別,但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也表示,智慧型手機在網路的銷量在連2年的雙位數成長後,於2016年僅上升1個百分點,達整體市場的32%,原因就是政府政策介入,降低折扣幅度、統一網路與實體賣場定價標準,以及廢除大面額紙鈔等。
亞馬遜在2017年積極投資,對Amazon Seller Services投入約4.48億美元,為2017年在印度的第三筆資本挹注,亞馬遜對Amazon Seller Services總投資額為26億美元。
印度電子商務至2016年已達28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預計2020年將達700億美元。日本投資銀行野村(Nomura)近期報告指出,未來5年內印度市場將進一步鞏固,形成2家或至多3家公司就囊括市場整年業務量80~85%的情形。
小米進入印度市場第三年 FY17開始轉虧為盈
小米印度2017會計年度營收則是年增率大增696%。
大陸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小米公布的財報顯示,其進入印度市場第三年,已經轉虧為盈,同時預期未來的表現還會更好。
根據The Economic Times報導,2014年開始進軍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小米,截至2017年3月的會計年度(FY17)獲利16.39億盧比(約2,540萬美元),一反前一年度的虧損4.96億盧比。2017會計年度營收則是年增率大增696%,達到837.93億盧比。
小米在給印度監管當局的財務報告中表示,上年度不論在手機、配件和服務等方面的銷售皆出現成長。該公司並一如先前所預期4月起的本年度業務將會繼續成長。
報導指出,印度目前是小米除大陸之外的最大市場,在當地的市佔率已經與過去獨霸的南韓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並駕齊驅,而在印度市場的優異表現,可能加速該公司的股票初次公開發行(IPO)進程。先前曾有媒體指出,小米有意進行IPO,目標籌資至少500億美元。
另一方面,與小米同樣來自大陸的Oppo,2017會計年度在印度的銷售成績亦相當亮眼,營收為797.4億盧比,增幅達754%。兩者的表現凸顯出大陸品牌在印度手機市場的勢力仍在不斷增強當中。
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的分析師表示,小米在印度業績蒸蒸日上,主要得助於其產品在6,000~10,000盧比價位區間的市場特別受到歡迎。
該分析師指出,由於小米現在也打算朝實體通路擴張,因此預期該公司本年度在印度的銷售量可望再成長3.5倍。
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統計顯示,至2017年9月止,大陸品牌智慧型手機在印度的市佔率已經超過50%,較1年前的33%彈升,反觀印度本土品牌的市佔率在此一期間內卻是從33%下降至14%。
2017/12/22 1.2.2.9. 強強聯手 百度、華為共造AI手機 [ 工商時報 楊日興]
大陸科技業雙強百度、華為昨(21)日宣布達成戰略合作。致力發展人工智慧(AI)技術的百度和甫推出AI旗艦手機的華為將共同推動下一代AI手機的發展,百度語音、視覺辨識等技術將用於華為手機之中,雙方也將共同打造開放AI平台與軟硬結合的擴增實境(AR)生態。
鳳凰科技報導,百度、華為昨召開戰略合作發布會,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親自出席該發布會。
雙方被視為業界技術面的兩強,李彥宏表示,百度、華為有不少相似之處,都有很強的技術基因,依靠自我研發技術壯大,並有狼性的積極文化,百度AI研發成果和華為龐大用戶基礎能做到許多過去做不到的東西。李彥宏稱,全球市值第1的公司是手機公司(蘋果),市值第2的是AI公司(Google母公司Alphabet)。藉此影射百度和華為的合作有巨大潛力。
對於雙方合作的方向,余承東表示,未來是AI設備主動服務人的時代,雙方將推動AI手機的成熟和普及。華為的手機將與百度語音、圖像辨識和內容生態展開深度合作。他也稱,百度是本土互聯網技術最強的公司,和華為有強大的互補性。
上個月百度和小米達成合作,打造「AI+物聯網」雙強格局,此次和華為合作則著眼「AI+行動端」的發展。百度因為在行動互聯網時代起步較晚,近年發展聲勢不如以往,故百度於去年趁早設定方向,專攻未來趨勢AI,並在AI技術下,也使其App手機百度增長快速,重返行動端舞台。
行動端的合作之外,雙方以華為HiAI平台、百度PaddlePaddle深度學習平台為基礎,發揮華為NPU(神經網路處理單元)的優勢,共建以華為AI開放平台和百度大腦為中心的開放生態。並對AR場景化創新,以「技術革新+硬體」軟硬結合的方式打造AR生態。
2017/12/22 1.2.2.10. 聯發科助攻 2019年5G試營運 [ 工商時報 蘇嘉維、吳筱雯]
3GPP技術規範組(TSG)無線存取網路(RAN)全體會員大會昨(21)日在葡萄牙里斯本召開,聯發科(2454)與全球科技及電信領導企業共同發表聲明,宣布第一版5G NR(New Radio)標準制定完成,這項里程碑將為全球行動通訊產業搭好舞台,促成各國在2019年初即能大規模展開5G網路的試營運與後續商業部署。
聯發科技術長周漁君指出,3GPP首版5G標準完成是一個關鍵的里程碑,這是實現5G商業化目標非常重要的一步。聯發科作為5G標準制定的主要貢獻者之一,未來還會持續努力推動5G標準演進。隨著標準制定的進展穩定,焦點將開始轉向提供商用的解決方案,促使5G在應用面上徹底發揮潛力。
在里斯本與會的業界代表,除聯發科技之外,另包括AT&T、英國電信集團(BT)、中國移動(China Mobile)、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愛立信(Ericsson)、華為(Huawei)、英特爾、韓國電信(Korea Telecom)、NOKIA、NTT DOCOMO、高通技術公司、三星等電信及手機品牌大廠。
3GPP標準制定組織之會員由全球行動通訊業領導公司組成,全體會員曾於今年2月27日於巴塞隆納舉行的MWC大會中宣布,將全力支持5G NR加快標準化時程。在這項宣布之後,3GPP大會於3月9日在克羅埃西亞的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召開,各方同意加快標準制定的時程,並將第一版的標準將納入到3GPP Release 15的規範中。
聯發科近年持續擴大對5G新技術研發與技術標準制定工作的投入,並陸續在相關組織獲選重要職位,包括3GPP工作組副主席、標準與技術項目報告人(Rapporteur)、GTI 5G Sub-6GHz項目負責人、台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主席等職務。
智慧手機搭載感測器 2020年將破百億個
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表示,隨著微機電與其他技術不斷演進,智慧型手機內建的感測器將越來越多,2017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已使用60億個感測器,預估這個數字將在2020年上升至超過100億個,其中搭載指紋辨識的手機明年出貨量將超過10億支,而支援臉部辨識的手機明年出貨量也有機會逼近4億支。
手機越來越聰明與感測器呈正相關,目前部分旗艦級智慧型手機搭載的感測器已經超過15個,而在智慧型手機選用的感測器上,最受歡迎的前三名分別是加速計、距離感測器與指南針,據資料顯示,加速器在智慧型手機的滲透率已經達到百分之百,距離感測器與指南針也分別高達92%、69%,而這三種感測器已經在低於50美元的智慧型手機中見到,可見其普及程度。
包括指紋辨識、臉部辨識在內的生物特徵感測,也會越來越風行,Counterpoint Research預期2018年搭載指紋辨識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將超過10億支,帶動指紋辨識感測器在智慧型手機滲透率,從今年58%、上升至明年71%,而由iPhone X帶起的臉部辨識風潮,明年也將繼續,估計明年將有近4億支手機出場時即搭載臉部辨識功能,不過Counterpoint並未指明成長主要來自3D還是2D臉部辨識。至於與健康相關感測器,如心律、血氧飽和度Counterpoint Research表示,目前只有三星在其高階手機系列最積極採用,相較之下虹膜掃描、陀螺儀、NFC今年出貨成長性都很高。
而隨著智慧型手機內使用的感測器越來越多、微機電與其他技術不斷演進,讓整合已是主流,環境光感測器跟距離感測器早已整合,Counterpoint表示,如果將加速計、磁力計、陀螺儀整合之後,則可以精準的預測手機在現實世界中的位置。
2017/12/22 1.3.1. 紫光狂買 聯想股價四天漲42% [ 經濟日報 林宸誼]
紫光控股昨日公告,從19日至21日三天買入聯想控股292萬股,總持股超過5%。總計聯想控股連續四日累積上漲42%,市值突破港幣700億元(約新台幣2,682億元),昨天市值達到707億元。
聯想控股投資一家韓國的娛樂公司將申請IPO,市場預期可能成為H股全流通試點公司,激勵聯想控股昨(21)日股價大漲,一度漲逾16%,收盤時上漲9.89%,以港幣30元收盤,創逾兩年新高。
新浪港股報導,南韓男團防彈少年團(BTS)的經理人公司Big Hit Entertainment研究上市,Big Hit Entertainment行政總裁兼創辦人Bang Si Hyuk曾與現有股東,包括聯想控股風險投資部門君聯資本,和 LB Investment 商討上市計畫,但仍未確定上市時間表及集資規模等細節。
財華社、智通財經報導, 2016年君聯資本以100億韓元入股BigHit,以助BigHit進入大陸市場一臂之力。BigHit估值約50億美元,對於BigHit來說,如果能順利通過IPO,將在k-Pop行業掀起一番風雲,成為行業內規模最大的一次IPO,而上市以後BigHit市值或將超過其他娛樂公司。
市場人士猜測,該股有成為H股全流通試點可能。同花順財經報導,H股全流通,代表更大的流通量及更高的市值。
因H股架構的公司,在港交所流通的只有外資股,內資股是不能在港交所流通,只能夠在中國大陸法人或者自然人、合格國外機構的投資者或戰略投資者之間轉讓。
對於持有大量內資股的大股東而言,縱使股價漲上天也是不能賣,一旦實現全流通後,必將大大激發大股東對股價與市值的關心動力,企業價值回歸之路也勢必提上日程。
數據顯示,10月中旬以來,滬深港通資金不斷增持聯想控股,該股10月中旬持股量在3,600萬至3,700萬股之間,截至目前,滬深港通持股量已經超過6,000萬股,持股比例也自10月中旬的10%攀升至目前超過15%。目前聯想控股港股通資金持股成本為港幣20.56元,持股比例升至15.49%,處於浮盈狀態。
2017/12/22 1.3.2. 宏碁小金雞們 明年獨立上市 [ 經濟日報 曾仁凱]
宏碁第三波再造有成,第3季獲利衝上近七年新高,宏碁董事長陳俊聖昨(21)日指出,宏碁再造明年正式進入第三部曲,將打造「多成長引擎」,先前布局的數位看板、智慧停車、虛擬實境(VR)等多項新事業已經站穩腳步,明年將會有「小金雞」獨立走向上市之路。
陳俊聖表示,宏碁從2014年每股大虧7.54元之後,內部就啟動「第三波再造」,經過第一階段的先止血動作,已成功轉虧為盈,今年前三季毛利率達10.7%,創下近13年新高;營益率達1.4%,也是六年來表現最佳,顯示出獲利能力已經有明顯改善。
他認為,宏碁能夠順利突圍,主要關鍵在於能快速應對市場趨勢,全力深耕熱門的電競市場。目前宏碁在美國電競筆電市占排行榜已快速躍升到第二位,僅次於戴爾。
陳俊聖強調,宏碁的未來不能只靠PC,第二階段轉型方面已經挑出幾個「小到有點用、大到能夠贏」的利基領域。明年則將正式進入再造第三部曲,希望打造「多成長引擎」。
陳俊聖表示,近幾年積極布局數位看板、智慧停車、VR等新事業,很多生意已經成形,兩隻腳可以自己站起來,現在進入檢視的時刻。
他預告,宏碁明年將會有新事業獨立走向上市之路,目前已經有部分進入券商輔導的階段,最快幾個月內就會看到成果公布,而且不是只有一家公司,未來都將成為挹注宏碁業績的「小金雞」。
宏碁上月宣布參與建碁私募案,取代緯創成為建碁的第一大股東,未來建碁將加速朝向數位看板的方向轉型。建碁明年元月底將召開股東臨時會,舉行董監改選,宏碁確定將會派出代表人,主導建碁未來營運走向。
陳俊聖說,建碁本來就做很多數位看板背後的多媒體播放器,宏碁則是在全球布建很多數位看板,未來兩者可以整合。
加上在集團整體運作下,經濟規模放大,有助成本降低,建碁營運可望獲得明顯改善。
宏碁美國耶誕檔 銷售報佳音
宏碁今年美國耶誕銷售報佳音,包括電競筆電、Chromebook教育小筆電、美國軍事通路等利基市場,銷售年成長率都從250%起跳。
宏碁第3季每股純益0.48元,是近七年新高。隨著第4季在美國「黑色星期五」、中國大陸「雙11」等檔期銷售開出紅盤,本季業績可望續旺。
宏碁董事長陳俊聖昨(21)日表示,根據統計,今年亞馬遜耶誕假期熱賣的筆電前六名,宏碁包辦四個,而且通吃前三名。現在美國消費者不論在實體或虛擬通路購買PC,多半會上亞馬遜收集情報,因此極具指標性。
美國市場研究機構NPD調查,今年耶誕假期,宏碁整體筆電銷量比去年大幅成長78%。特別是在幾個利基市場,電競筆電銷售年增328%、Chromebook年增250%,軍事通路成長300%。
宏碁在大陸市場也有好消息,10月在大陸電腦銷售年增91%。 主要是宏碁「接地氣」,與當地策略夥伴合作,推出適合當地產品奏效。
例如與大陸知名直播平台「齊齊直播」合作,選拔高顏值的「顏究生」,吸引逾3萬人參加,獲選者送到海外可擔任宏碁產品代言人;針對大陸學生英語學習推出獨家的英語聽說訓練系統,截至10月已獲得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地數千所中小學採用。
2017/12/22 1.3.3. 宏碁新舊業務同步發力 年終假期NB銷售創佳績 旗下子公司將陸續上市櫃 [ 電子時報 李立達]
宏碁董事長陳俊聖指出,宏碁新舊業務同步發力,對未來審慎樂觀。
宏碁新舊業務同步發力。董事長陳俊聖指出,2017年底消費旺季,宏碁NB在北美銷售年增幅度高達78%,電競NB更以3倍以上起跳,至於新業務,包括VR、AI應用,都開始擴展業務。他也透露,宏碁有多家子公司正由券商輔導,預計數月內,將會申請上市櫃,宏碁將成為創造新公司的公司。
陳俊聖表示,宏碁新業務眾多,也各有不同發展機會,與其由他來說明新業務的發展如何,還不如透過市場機制監督,因此旗下子公司一旦具有獲利或成長潛力,都會想辦法走向資本市場,目前也有多家子公司接受券商輔導,預計數月內就會有消息公布。市場預估,宏碁率先掛牌上市櫃的業務,包括數位看板、雲端代管及智慧停車等項目。
陳俊聖指出,他接任公司執行長時,曾立下營運3階段,包括一開始的止血階段,也就是停止虧損,第二階段走向轉型,如今前面2階段都已完成,正開始邁向第三階段,就是重新整隊出發,包括公司原本的PC業務,以及VR、AI等新領域,將同步擴展。
首先是公司的既有業務:PC、NB,陳俊聖指出,依據市調機構NPD提供的訊息指出,在2017年的年底銷售旺季,以11月19日至26日,美國零售通路銷售數字來看,宏碁的NB銷售量,較2016年同期成長78%,在Chromebook部分,此期間年增達250%,電競NB銷售量達328%,國防通路銷售量也達300%。
宏碁從2017年開始,全面展開美國的國防零售通路,如今包括美軍海防、海軍、陸戰隊到空軍,都銷售宏碁產品,最新訊息是,宏碁也打入加拿大國防零售通路,銷售包括桌上型電腦、輕薄、2-in-1及電競NB與週邊產品,諸如滑鼠、耳機等。
陳俊聖指出,目前全球2大PC市場,一為大陸,二為美國,除了在美國創佳績外,宏碁在大陸市場,也開始成長,以2017年第3季為例,大陸營收年增幅度達26%,10月年增幅度更高達91%,11月年增達13%。陳俊聖指出,大陸有強勁的本地品牌,宏碁如果硬碰硬,絕對不會贏,必須有策略。
陳俊聖舉例,宏碁目前在大陸採多元行銷策略,比如與齊齊直播合作,在校園海選有高顏值的「顏」究生,共有3萬名女學生寄照片參加海選,最後決勝者會送到海外拍照,擔任產品代言人,接下來也會海選號稱「小鮮肉」的男學生,藉此在年輕族群,擴大品牌知名度。
此外,宏碁也贊助知名電玩英雄聯盟,在日前英雄聯盟在北京鳥巢舉辦決賽,共有5萬名現場觀眾,而線上更有4億人同時收看,宏碁獨家贊助該遊戲的電腦螢幕,對於宏碁在大陸的知名度提升,有相當程度的幫助。陳俊聖說,在大陸的營運策略,就是能搞多大,就搞多大。
陳俊聖指出,因應大陸教育與考試制度變革,宏碁也推出相關產品,比如北京市將於2017年底開始實施中高考英語聽力口語考試政策,預計2021年,英語增加口語考試,口語加聽力考試共計50分,宏碁也因此Acer English System,協助當地學子通過考試。
陳俊聖多次表示,宏碁是PC公司,未來不會改變,然會新增更多業務,讓營運更多元。他指出,宏碁面對PC衰退,就是選擇利基產品發展,包括輕薄、電競與2-in-1,然以電競為例,未來3年也會到頂,下個階段,就是VR,而VR的關鍵在內容,宏碁也會參與。
宏碁在VR部分,透過與Starbreeze合資的子公司StarVR,宏碁接觸至影音娛樂新領域。陳俊聖指出,VR最重要的是內容,透過策略夥伴IMAX,宏碁參與IMAX與華納兄弟公司合拍的正義聯盟VR電影,消費者看完正義聯盟電影後,可進一步化身為電影裡的英雄人物,體驗VR遊戲。
陳俊聖表示,宏碁的VR團隊很忙,除了2018年1月即將在杜拜開幕的VR樂園建置,美國洛杉磯也打算開第2家VR體驗中心,目前在洛杉磯、紐約、上海等地,都已經設置VR體驗中心,他也透露,週五會有新的地點公布,敬請期待。
至於微軟的MR(擴增實境)頭盔,宏碁也已經開始出貨銷售,並且與不同領域合作,比如與亞洲最大的健身房連鎖業者Life Fitness,也開始導入宏碁的MR頭盔,與腳踏車的飛輪訓練結合,此外也與不同產業合作,跨至演唱會、電影娛樂等不同市場。
陳俊聖強調,宏碁在VR/MR角色,將不會只是單純的硬體供應商,而會跨至軟體、服務及系統整合等不同項目,也會有不同的商業模式,而非傳統硬體一次性銷售模式,而會有售票拆帳或軟體分潤等,然他並未透露硬體、軟體與服務的營收比重,僅表示,依照不同領域與合作對象,有不同的商業模式。
陳俊聖提及宏碁轉型當中,最終是來到AI,由於AI範圍無邊無際,目前宏碁鎖定智慧停車項目,在購併停車大聲公的軟體團隊後,宏碁持續優化該軟體,並與銀行合作,串起金流,並且也跨至停車樁與停車管理項目,已在台北、台南及高雄進行試點,2018年將會擴至更多地點,此外也擴至港澳,下一步將是新加坡。
宏碁也積極發展高速運算,陳俊聖表示,2017年宏碁共拿下11個高速預算(HPC)案子,在國內的國家高速運算中心發出3個標案,宏碁就拿下2案,而日前中研院抗癌的登月計劃,宏碁也提供癌症基因定序大數據的高速運算伺服器。
另一項宏碁成長較快的新業務為數位看板,宏碁參與建碁私募,成為大股東。陳俊聖表示,建碁是數位看板供應商,而宏碁有螢幕,雙方剛好結合,而宏碁在各地也有辦公室或營運點,與建碁可以整合,節省成本。建碁預計2018年1月開臨時股東會,一般預料宏碁將由該業務負責的施宣輝代表參與董事會。
2017/12/22 1.3.4. 胡潤大中華獨角獸榜 螞蟻第1 滴滴居2 [ 工商時報 楊日興]
胡潤研究院昨(21)日首度發表「胡潤大中華區獨角獸指數」,當中阿里巴巴關聯企業螞蟻金服以逾4千億元人民幣(下同)的估值成為眾獨角獸之首,共享交通平台滴滴出行緊跟在後。北京成為大中華區獨角獸數量、估值最多的城市,至於出現最多獨角獸企業的行業則是互聯網服務和電商。
胡潤研究院指出,數據統計截至11月底,大中華區獨角獸總數達到120家,整體總估值逾3兆元。逾百隻獨角獸中又有7家估值突破千億元,這7家獨角獸中,螞蟻金服、滴滴出行、小米、陸金所等企業此前均傳出可能於明年上市的消息。
7家千億獨角獸加上排名第8的無人機大廠大疆創新(估值逾800億元),今年大陸共產生8家估值破百億美元的「超級獨角獸」。京東金融和阿里關聯企業口碑、菜鳥網路、餓了麼則以逾500億元的估值並列第9。
大陸獨角獸不斷湧出,且估值持續增加,引起國際資本市場注意。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員胡潤表示,此次用獨角獸傳統定義篩選出有外部融資且估值逾10億美元的企業,但當下對很多投資人而言,估值破百億美元可能才被視為獨角獸。他更稱,基本上現在獨角獸不是在美國,就是在大陸。
產業來看,互聯網服務、電商各有22家企業上榜,居各行業中的首位,互聯網金融(17家)、文化娛樂(10家)、汽車交通(9家)緊跟在後。但估值方面,互聯網金融以7,190億元估值居首,汽車交通以5,570億元居次,均超越總估值4,700億元的互聯網服務行業。
地域方面,北京是當下獨角獸重鎮,共有54家企業、1.375兆元總估值,領先各地。上海有28家獨角獸居次,但4,580億元的總估值卻不如杭州。杭州雖只有13家企業,但產生5,420億元的估值。擁有螞蟻金服這家超級獨角獸,是杭州和互聯網金融在估值面表現亮眼的主因。
值得注意的黑馬獨角獸是排行第5的電池大廠寧德時代,該企業今年在車輛動力電池出貨超越比亞迪,成為市場龍頭。此外,在投資方部分,紅杉資本捕獲27家獨角獸,騰訊(21家)、經緯中國(15家)在後。
2017/12/22 1.4.1. 陸DRAM陣營 台廠不怕 [ 經濟日報 簡永祥]
集邦科技(TrendForce)昨(21)日發布最新「中國半導體產業深度分析」報告,大陸挾龐大資金與地方政府資源搶進記憶體,讓晉華電子、合肥睿力與紫光集團的三大記憶體陣營已成形,南亞科(2408)、威剛等DRAM業者認為,DRAM學習曲線長,短期還不會對市場構成威脅。
集邦指出,大陸發展記憶體產業,儘管紫光集團與美光洽談技術合作無疾而終,但積極吸收台灣、日本、美國等地人才,展現進軍記憶體的強烈決心。
集邦強調,大陸發展記憶體的策略已逐步收斂,除最早布局的紫光集團,包括福建晉華、合肥睿力等,形成三大陣營。
其中晉華專注利基型記憶體的開發,主攻消費型電子市場,有望憑藉著大陸龐大內需市場以壯大自身產能,預估最快2018年底問鼎大陸市場,並藉由取得技術矽智財(IP)走向國際市場。
2017/12/22 1.4.2. 商用客戶市場需求大 大疆拉高戰備鞏固地位 [ 電子時報 黃詩閔]
伴隨商用無人機客戶需求湧現,大疆(DJI)也持續拉高新品戰備,以求鞏固全球無人機產業王者地位,未來成長力道備受業界看好。
綜觀而論,在全球多家無人機品牌業者之中,很明顯的,大疆在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每戰皆捷,為全球消費級無人機龍頭品牌業者,受到業界矚目的程度也最高。
由於大疆具備先行者優勢,已累積廣大且紮實的客戶群,在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出貨量高達3分之2,凸顯大疆在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已取得壓倒性優勢,大疆在無人機產業的競爭力越來越強,也讓「大疆」與無人機產品幾乎劃上等號,大疆在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一戰成名,目前大疆也將目光轉向商用客戶,包括農業、環保綠能、影視、建築、媒體、緊急救援等,力求開拓更大的商用市場版圖,以帶來新的成長沃土及動能。
至於農業無人機市場,大疆認為,放眼未來,伴隨技術持續發展進步,無人機單機作業效率將有明顯提升,從植保無人機產業來觀察,大陸植保無人機市場總容量較幾年前的預測低,很有可能在未來2~3年內即達到飽和。根據農業部相關部門於2017年11月的統計數據來看,大陸市場約莫有11,000台植保無人機,其中,大疆旗下MG系列無人機約莫7,500台。
影響所及,無人機品牌業者僅僅靠著銷售硬體,恐不利於長期發展,難以保有利潤空間。不過,大疆承諾將持續投入深耕農業無人機市場,大疆認為農業無人機市場的突圍之策是從技術創新來拉高作業效率,並打造服務體系,以拉高產業競爭力。
大疆認為,在農業用戶市場不一定要靠販售硬體盈利,市場容量平穩之後,主角將從無人機廠商轉換到植保隊,大疆將與使用無人機創業的植保服務團隊合作,憑藉降低無人機售價、提供無人機培訓服務等,協助農業用戶撙節營運成本,短期內大疆不考慮盈利。
實際上,在民用無人機發展愈發迅猛、應用愈加廣泛的今天,各行各業對專業無人機飛手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按照大疆的願景,大疆未來將致力於建構農業植保無人機生態鏈,在大陸市場培養一定的農業植保無人機專業飛手,並拓展約100家售後服務網點。根據大疆提供的數據,現階段已有超過10,000名農業植保無人機飛手選用大疆MG系列植保無人機,其中,涵蓋植保隊飛手、個體飛手等。
大疆日前在深圳舉辦新品發表會,正式推出MG-1S Advanced、MG-1P系列農業植保無人機、大疆農業服務平台、PC GS Pro規劃軟體、Phantom 4 RTK等,並對應客戶需求,提供了全套農業植保解決方案,2017年大疆也將新品全面升級。
回顧過去,大疆在2年前曾推出MG-1智慧農業噴灑防治無人機,後來也陸續發表一系列農業植保無人機,今年發表的MG-1S Advanced則為大疆第三代農業無人機產品,顯示大疆長期耕耘農業無人機市場的企圖心。
第三代農業無人機MG-1S Advanced,外觀設計延續上一代產品風格,在上一代機種基礎上再升級,提升雷達、動力系統、噴灑系統等功能,配合測繪機P4 RTK、PC GS Pro規劃軟體、大疆農業服務平台,即使是剛接觸無人機的用戶也能輕鬆上手,有助植保隊提高工作效率,節省用戶摸索、訓練時間。
此外,用戶通過大疆農業服務平台,可隨時查看作業進度、資訊,並可回顧飛行航線,對應農業植保用戶需求,PC GS Pro規劃軟體則支持通過航拍獲取農田實況圖像,用戶可據此制定植保任務,導入植保機展開自動作業。
2017/12/22 1.5.1. 電動車時代 恐衝擊國產鏈 [ 經濟日報 邱馨儀]
今年進口車占比超過四成,明年可望達五成,國產車市場縮減、生開發新車款的成本很難攤提,開發電動車技術更是重大考驗。汽車業者擔心,若政府沒有長期產業政策,未來國產車將沒有生存的空間,供應鏈面臨重大考驗。
中華車指出,開發一款新車大約要投入10億元,但台灣汽車市場規模有限、加上國產車比重少,進口車大量湧進。包括進口、國產的小型車就有27款,換算下來一款車平均一個月只賣300輛,要開發成本要攤回來幾乎是不可能。長此以往,台灣將不能承擔新車開發與國產化。
電動車的考驗更大。因為市場空間太小,業者投入鉅資、開發電動車的相關技術,還要規避專利問題,投入不具效益; 歐洲各大車廠挾著全球市場的規模經濟,早已作好準備。業者擔心,全面電動車的時代來臨時,也是台灣汽車產業全面退守的時刻。
台灣區車輛公會統計,台灣汽車業產值在2005年2,309億元的最高峰,2016年已減為1,906億元,衰退8.4%,包含協力廠商在內的就業人口約減少2.1萬元。其中進口車勢力高漲、影響國產車生存空間是重要因素。
近年來台灣市場呈飽和狀況,平均每年都約40萬輛,雖可維持,但結構已經發生極大變化。公會指出,台灣國產車在品質及配備上,不輸進口車。但少了像其他國家政府對汽車產業的政策支持,面對日趨嚴苛的經營困境,實無反擊之力。
燃油機車禁令 業者籲提配套
台灣機車廠商光陽、三陽等業者,每年整體生產銷售規模高達200萬輛,外銷超過六成,極具國際競爭力,在電動機車蔚為潮流下,業者擔心既有的燃油機車市場逐年流失,開發電動車又怕充電與換電式間選擇錯誤,努力成果恐受衝擊。
政府要推動電動機車,業者能理解對傳統燃油車的限制是必要條件,否則欠缺規模經濟的市場很難有獲利模式,但如要在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機車,恐怕要規劃更多配套,包括租稅優惠、停車空間、充換電設備普及、鼓勵消費者使用電動機車等,才能有效拉抬電動車需求,否則對傳統機車產業影響很大。
準備投入電動機車研發的三陽指出,目前電池芯的成本仍然相當高,不能確定未來電池芯的技術短期內能否有重大突破,到底應該選擇充電式或換電池型的電動機車投入,對傳統業者來說相當為難。
投入時間如果太遲,又怕錯失市場,但如果選擇錯誤,很可能先期投資將化為烏有,包括三陽、光陽在電動機車的相關技術都已準備就緒,但如何選擇,才是真正的考驗。
目前國內電動機車業者中,除了Gogoro以換電系統、快速擴展市場外,中華車e-Moving的電動車產品則是採用充電方式,機車大廠光陽與三陽也開始發展電動機車。
產業轉型…時程表太樂觀
我國汽機車電動化時程昨日定案。但這樣的說法,會不會太樂觀了些、過於理想性?不是把時間訂出來,我國的汽機車產業就會自動自發與國際完成接軌。坦言之,政府提到這項政策,相當程度上是面對空汙問題時,承受極大壓力,導致移動汙染的主要來源汽機車受到檢討,但只是這種從環保角度的觀察,汽機車產業做為台灣主力產業的一環,能否華麗轉身,須要的是更多產業政策上的支持。
還在發展中的Gogoro電動機車,也許會讓政府認為,我國的機車產業轉型仍具相當的潛力,但實際上,幾家機車大廠還按兵不動,癥結之一是對充電與交換電池那種營運模式,最終可以脫穎而出,並無把握,當年日本重押電漿電視的發展,結果吃了大虧,殷鑑不遠,那種痛,隔海相望的我們都會感到慶幸,幸好沒弄錯產業轉型的大方向。
至於汽車,問題更大。面臨進口車步步進逼,要維持市場的競爭力已相當吃力,如果押錯寶,將賠上整個企業的未來-他們更無法向新創的公司那樣的衝鋒陷陣、放手一搏,把龐大的資金與人力,投入到一個可能有機會卻風險極高的未來世界裡。
那麼,該怎麼辦才好。簡言之,政府的心態要調整,要改變「只要給足時間,台廠自然可以做好國際接軌」的想法,把汽機車的產業轉型,視為最重要的產業政策之一,並找出我們相對於國際社會上,具有優勢的關鍵技術能力,運用國家的政策和力量,在資金與技術上全力的支援。
2017/12/22 1.5.2. 晶電雙新助威 營運加溫 [ 經濟日報 張瑞益]
中國大陸LED晶片龍頭廠三安光電和華燦光電近日陸續調降部分LED晶片價格,國內晶片廠龍頭晶電(2448)表示,大陸廠擴產效應可能對明年晶片市場產生影響,但晶電明年在新產品出貨及市場新應用增加下,全年營運表現可望優於今年。
三安、華燦、澳洋順昌已成為大陸前三大LED晶片廠,今年都有擴大產能的動作,隨著2017年新增產能逐漸開出,大陸市場晶片報價在第4季出現小幅下跌,LED晶片市場供需逐漸恢復平衡,三安、華燦等廠商近期已針對競爭較為激烈的照明和顯示用晶片,做出策略性價格調整。
晶電表示,今年9月以前市場確實感覺是供不應求,今年市場價格都維持在穩健走勢,大陸市場甚至出現調漲動作。不過,隨著大陸新擴充的產能開出後,第4季以來就傳出價格修正壓力。
晶電指出,目前晶電銷貨大陸市場占比已在20%以下,未來可能持續下調,明年晶片價格即使出現修正壓力,但是隨著下游應用端不同及出貨區域的不同,價格仍有機會相對穩定。
明年第1季是淡季,加上有春節長假影響,晶電預期,明年首季業績仍是淡季表現,但進入第2季之後,可望出現明顯加溫,尤其看好下游應用市場,包括車用市場、紅外線IR的感測市場等,明年出貨仍將看成長。
至於新產品方面,目前預計最快明年第2季Mini LED出貨,貢獻明年營運。
晶電在2015年、2016年營運都是虧損,今年前三季每股稅後純益達1.18元,全年可望賺錢,晶電認為,明年在新產品開始出貨,以及下游新應用出貨看好,雖然市場對明年LED晶片報價看淡,但晶電明年全年營運仍將維持獲利表現,並可望優於今年。
2017/12/22 1.5.3. 全球太陽能模組產業震撼彈醞釀引爆 大陸憑藉生產及市場優勢 力跨堆疊模組專利障礙 [ 電子時報 黃女瑛]
太陽能堆疊模組被視為是太陽能模組產業的超級震撼彈。
由於太陽能堆疊(Shingled)模組可明顯拉升模組發電瓦數,被視為是太陽能模組產業的超級震撼彈,未來市場潛力備受矚目,儘管歐美大廠紛藉由專利城牆,宣示擁有堆疊模組的絕對主權,然近期大陸太陽能廠持續投入研究,全力找出突破專利障礙的方法,陸廠在具備生產及市場優勢下,能否推倒歐美大廠堆砌的專利城牆,將攸關未來全球太陽能產業局勢變化。
歐美大廠搶布局 攸關太陽能產業競爭
太陽能模組若採用堆疊封裝,將使得同樣面積的模組發電瓦數大幅拉升,且因堆疊技術成熟,每拉升1瓦發電量所付出的投資成本,遠低於在多晶矽、矽晶圓或電池端的努力。太陽能業者指出,原本用60片電池封成的模組,採用堆疊技術可疊成65片或68片,發電瓦數約增加10~15%。
目前多晶電池一般封成275瓦模組,透過堆疊就變成單晶PERC高效300瓦模組,不需要投資電池產線升級成PERC來達成,而用高效單晶PERC電池來封裝的堆疊模組,幾乎可以與次世代N型產品匹敵,堆疊技術在太陽能模組領域創造的效益相當驚人。
儘管堆疊技術在模組端所創造的效益已現,然因量產技術及設備仍未成熟,尤其是破片等問題待解決,歐美大廠搶先在堆疊技術專利布局,包括生產順序、工法等,目前主要代表廠為SunPower、Flextronics、Solaria等,大陸塞拉弗亦擁有部分專利。
專利訴訟爭議頻仍 各方尋求破解方法
大陸料源龍頭廠保利協鑫早在2016年下半公布獲悉Solaria在美國加州法院,對旗下公司GCL Solar Energy提起訴訟,Solaria宣稱GCL Solar違反雙方先前簽署的保密合約條款,不當使用某些Solaria的商業祕密,並用以發展高效太陽能模組,對Solaria造成不公平競爭,GCL也就此訴訟提出抗辦。
2017年4月Solaria又在美國California北部聯邦地區法院起訴大陸江蘇賽拉弗、賽拉弗美國製造和蘇州沃特維自動化,Solaria宣稱其專有的高效率太陽能模組技術商業機密遭盜用,且用來製造太陽能模組及相關設備,訴訟內容包括非法強佔索賠、不當得利∕賠償及不正當競爭。
大陸業界推測Solaria本來是希望與GCL合作,雙方互動往來,造成堆疊技術機密流入GCL,並輾轉流到其他大陸廠手中,由於雙方合作不成,遂產生訴訟。不過,GCL在2017年11月針對該案與Solaria進行保密性和解,外傳Solaria與塞拉弗亦可能進行部分區域性的專利合作。
近年來大陸太陽能廠紛針對堆疊技術共同研究,希望突破歐美專利城牆,由於衛星上的太陽能模組早已用到堆疊技術,堆疊本身並沒有專利問題,相關訴訟都是以違反商業機密為主軸。
大陸為專利決戰重要舞台
對於歐美太陽能廠來說,守住堆疊模組專利是一個問題,能否創造舞台帶動商機更是大問題,歐美太陽能廠就算設下專利門檻,如果沒有應用在全球最大的大陸市場,恐怕預期商機亦將受限,況且歐美廠商製造成本最終仍難敵已有效發揮群聚效應的大陸供應鏈。
擁有堆疊專利的歐美大廠在市場考量下,策略運作比較傾向於合縱連橫,SunPower與大陸東方電氣、中環共組東方環晟,堆疊模組產能目標達50億瓦,東方環晟不僅扶植週邊的材料及設備供應鏈,亦傳出發出存證信函警告其他投入試產的大陸廠商。
SunPower藉由與大陸國企合作,不僅可有效申張專利自主性,並可在大陸市場創造舞台,Solaria傳出將與塞拉弗達成協議,有可能也是以此為考量。不過,其他大陸太陽能廠亦不放棄投入該領域發展,私下共同合作以突破專利攻防。
事實上,包括大陸及歐美設備廠亦積極規劃投入堆疊模組戰局,但卡在專利問題,多數業者仍不敢躁進。業者認為堆疊模組一旦突破專利及量產的破片等問題,普及化指日可待,屆時不論是用65片或68片電池來封裝,只要單一電池發電效率愈高,在堆疊模組上可創造的發電瓦數就愈大。
2017/12/22 1.5.4. 冷卻技術考驗電動車發展 浸入式冷卻或成Tesla備案之一 [ 電子時報 楊智家 、陳端武]
Tesla電動車電池組採液冷冷卻系統,主要為Tesla自行設計。
電動車與傳統燃油引擎都同樣需要配有冷卻系統,只不過與汽車燃油引擎是引擎本身需要降溫不同,電動車主要是在所搭載電池組上進行冷卻降溫。而電池溫度也成為影響電動車效能表現一大關鍵,未來若朝必須搭載更龐大電池組的電動卡車發展,冷卻技術能否因應冷卻需求即為一大考驗。
據Evannex報導,電池組在快速不斷的充電及放電循環中會導致溫度上揚,因此任何高功率的電動車都必須配置高效的冷卻系統來冷卻其電池組,否則會導致迅速出現過熱情況。如日產(Nissan)Leaf這類小型電動車採空冷技術,但如Tesla配置的電池組更大時,就可能必須採液冷系統來冷卻。
未來若發展到電動卡車階段,將需要搭載更大規模電池組,現行冷卻技術能否提供足夠冷卻效能即成為考驗,為此台灣新創企業行競科技(Xing Mobility)發表的新型電池冷卻系統,或可成為解決未來電動車冷卻挑戰的新選項。
行競解釋,不論電動車馬達有多大的馬力,以目前市場上的冷卻系統選項,要讓電動車電力傳動的功率密度最大化是相當困難的。因此行競科技推出的超級跑車「Miss R」宣稱擁有高達1,341匹馬力(hp)、時速0~100公里只需1.8秒,即採該公司專利的「浸入式冷卻」(immersion cooling)技術。
這項技術由可堆疊、類似樂高積木的電池模組所組成,每個電池模組內建42顆鋰離子電池,與Tesla等業者所採多數液冷電池組透過小軟管通過電池組各電池的方式,再於小軟管中注入冷卻劑進行循環液冷的技術不同。
行競的技術是讓所有電池模組直接浸入在一個名為「3M Novec 7200 Engineered Fluid」的不導電流體設計中,是專為熱傳導應用、超級電腦冷卻所設計。行競這項技術不僅用於自有電動車的電池組,也希望能銷售給其他OEM業者,對於需要高功率的電動跑車或商用車領域,對這類冷卻技術或可能有興趣。
雖然Tesla電動車電池組都是自行開發及生產,未來新款電動車電池組似乎也會是如此進行,對於電池技術Tesla也總是守口如瓶,但外界均認為未來Tesla Semi電動卡車要達到Elon Musk宣稱的規格水準,其所採電池組技術只有向外求援才有可能達成。
因此外界也在猜測,浸入式冷卻技術可能成為Tesla青睞的技術選項之一。
Tesla Semi具成本優勢 有望主宰電動卡車市場
Tesla Semi電動卡車直接採用Model 3零件,加上Tesla在電池成本的優勢,將對柴油卡車業造成顛覆性影響。相較之下,其他卡車公司仍在考慮用大型專用電動馬達,如此設計已然顯得過時。
據Clean Technica報導,Tesla Semi單次充電續航里程達500英里,快速充電30分鐘可行駛400英里,足以勝任美國東西岸的長程貨運任務。Tesla Semi前期成本高,但每英里營運成本低,顯然最適合長途貨運。
Tesla執行長Elon Musk為說明Tesla Semi的經濟優勢,特別以短程貨運來說明,在此情況下Tesla Semi仍具吸引力。不少評論者認為,電動卡車僅適用於短距貨運,但精打細算的貨運公司並未犯下相同錯誤,注意到Tesla保證Megacharger每度電僅收0.07美元,使其成為最佳的長途貨運卡車。
報導認為,Tesla是在考慮目標客戶的成本後,才提供可節省20%營運成本的解決方案。而卡車經理在訂購Tesla Semi上也不想冒險,會先確認是否跟Tesla宣傳的一樣好,才會大量採用。
真正令人意外的是Tesla Semi的售價。原本市場沒人預料到其價格會低於25萬美元。結果300英里版Tesla Semi售價為15萬美元,500英里版則為18萬美元。額外的350kWh-400kWh的電池容量售價僅貴3萬美元,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
若以Tesla設定的25%毛利率推算,則其電池的實際生產成本為2.4萬美元,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每千瓦時(kWh)60~68.50美元。
許多人認為Tesla是在賠錢賣來搶市佔,但事實上從原材料到成品電池,Gigafactory可在電池生產過程中能節省約30%的物流成本,而其他整合和規模經濟還能額外降低成本。目前並無其他電池製造商能進行這種整合,自然其他卡車製造商就無法在價格上與Tesla競爭。
這甚至不包括Tesla使用Model 3的4具電動馬達,而非專門設計的大型電動馬達能省下的幾千或幾萬美元。Gigafactory為何在生產Model 3電池上遇到瓶頸現在更容易理解。因其須以誇張的低成本來生產電池組,遠遠超出以前的可能性。這點雖然冒險,但成功後將能改變遊戲規則。
報導認為,Tesla現在似乎具有每kWh 50~100美元的價格優勢。對電動卡車來說,光電池組就有5萬~10萬美元的價格優勢。因此報導認為,Tesla Semi最終可望主宰卡車市場。
2017/12/22 1.5.5. 大陸太陽能老將面臨青壯派崛起及第三地叩關 [ 電子時報 黃女瑛]
太陽能近年來受到貿易戰、技術突破、政府補貼調整等多方因素影響,使得整體環境波動連連,2018年最受矚目的供應鏈也面臨生產技術突破的新變局,主流垂直整合老將得與電池成本更具壓力的青壯派對峙,而大陸廠在第三地建廠的產能也恐因國際優勢不再,回頭搶攻大陸市場,也是老將得面臨的勁敵之一。
太陽能也得偉大美國
太陽能產業多年來震盪連連,除了各國政府補貼調整造就各地興衰外,貿易戰的加入促使諸多供應鏈像移牧民族般得逐水草而居,但美國祭出的201條款,則是撒下天羅地網,宣判定於2018年,所以,2018年對全球供應鏈來說又是個新的挑戰及局面,太陽能烽火連綿仍難結束,因為還有仍在運作中的全球第三大市場印度。
由於大陸為全球第一大供應鏈,2015年隨著美國對其進行第二次雙反,即積極朝東南亞等第三地建廠,促使供應鏈漸朝全球滿地開花的走勢邁進,所以,面對美國201條款是實質受波及最為嚴重的,不過,由於美、陸間的政經關係複雜,或許太陽能貿易戰更像美、陸間的談判籌碼。
從201條款落實以來,初期只傳出南韓Q CELLS及阿特斯到美國設廠意圖較為明顯,美國總統川普11月訪華後,大陸廠前往美國建廠的態度一反先前的保守,更為積極的評估及召募人才,包括阿特斯、晶科、晶澳、天合光能、隆基等均被點名有意參與美國製造。
另外,12月初啟動201條款的Suniva在其破產報告中指出,有數家國際公司有意購併、正在積極接洽中,包括大陸單晶龍頭廠隆基及垂直整合大廠阿特斯等,顯示出大陸廠前往美國設廠不但積極度增加、還搶時效。
不過,隨後川普的減稅策略成功,預估也將影響到美國太陽能系統需求,這恐怕也會使陸廠前往參與「美國製造」又添增猶豫度,關鍵的還有川普支持石油產業,對環境保護及再生能源冷淡態度未變,也為前往美國製造增加風險。
當然,這些被傳出計劃前往美國製造的業者,前往建廠的動力除了多數在美國早有相當的市佔率,就是本身銀彈充裕,足以積極紮營、厚實國際通路實力,例如2017年銷售、獲利及股價表現亮眼的隆基。
英雄出少年
供應鏈在2017年有不小的變化,其中生產技術的革新與突破被認為是最值得關注的。
首先,大陸模組自動化程度,2017年模組生產線對作業員的需求相較於2018年約減了8成,保利協鑫開始了無人化示範產線、近期宣告成功,後續將陸續應用到旗下30億瓦年產能中,高度自動化產線將使得大陸模組產能面臨淘汰塞的情況,即老設備怎麼翻轉,成本都難敵新設備效能所創造的殺傷力,出場或另闢戰場的機率高。
大陸高度自動化的模組產線,也成為積極跨足台系廠競相觀摩學習的焦點,目前計劃投入此類全自動設備的包括首線規模達250百萬瓦(MWp),第一期目標達500MWp的茂迪、元晶及傳聞中近期積極評估且有意投入的友達、還有已申請來台建廠也傳出將以全新自動化設備投入的阿特斯等。這類的全自動化產能,不但人力大減,也開始標榜下單後一周模組到廠或到港的效率化服務。
再者,最攸關全球供應鏈後續競爭變動的,即是電池的產出效率化拉升。由於自2016年開始,部分設備商推出的設備大大的提升產出效率,在2017年這些設備在新產線上開始發揮效益,最具代表性以業界指名的通威,投入太陽能時間較老字號晚,有相當大比例的設備都是在近一、二年才安裝,供應鏈預估,通威的每瓦電池代工成本約比台系廠低3成、比大陸老字號垂直整合廠低1成。這類挾著高殺傷力設備的電池青壯派,還包括較晚投入電池生產的保利協鑫集團、隆基、愛康以及其它老字號廠陸續擴充的新產能等。
老設備難以透過折舊已攤提完,使得成本競爭力拉升來與青壯派對絕,最主要原因是這類老設備購入的期間多數正值太陽能產業供不應求的高峰期,置入設備成本昂貴;而青壯派的設備卻是在近一、二年購入,產業鏈已歷經多年的戰國期,價格廝殺激烈、供過於求問題常現,設備購置成本也遠低於高峰期,所以每年期折舊負擔低於老設備,但同站的產出效率卻高出2倍以上。
當戰爭來臨時
在貿易戰與供應鏈技術突破的雙重壓力下,也使得2018年有相當多難以預測的變數必須觀望,仍有數個關鍵變數首當納入考量。
首先,貿易戰考量。大陸垂直整合廠諸多在2015年因為美國第二次貿易戰前往東南亞等第三地建廠、另有新加入者包括近期被大陸易事特購併的越南光伏等。
其電池暨模組也有不少是上述全新的高度自動化規格,所以,一旦原本主攻的貿易戰區受到阻撓,包括歐、美、印度等市場,第三地產能反過頭來回攻全球市佔率最高的大陸市場機率極高,這將與大陸產能正面對敵;即使均為大陸廠、是左手打右手的局勢,但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先求溫飽、才能顧及佛祖教誨。老字號產能抵禦第三地的辛苦度高於青壯派,青壯派若產能快速壯大,第三地扣關也可能出現徒勞無功的壓力。但若貿易戰判決結果不及想像悲觀,這類廝殺激烈度將會減緩,即依成本競爭力各分食部分市佔。
再者,國際通路布局密度考量。大陸老字號廠在此有相當具優勢,雖然旗下有部分老舊具負擔的產能,但是隨著擴產積極,具成本競爭力的新產能不斷加入,這使得部分老字號廠有相當抵禦青壯派的能力,另外,國際通路布局佳就相當於出海口掌控度佳,這點多數只單純擁有新產能的青壯派短期內仍難攻破,所以有些仍定位在電池代工,不做模組以安撫客戶疑慮。
最後,定位的移轉。上述的情況的演變波及全球各大太陽能電池供應鏈。其中,大陸預估是戰區最激烈的,一旦國際市場因為貿易戰波及需求,供應鏈就得加足馬力降低成本來刺激,這點青壯派優於可望較明顯。
長期以電池代工為主的台系廠,在2015年東南亞第三地崛起後,開始面臨獲利空間受嚴重打壓的壓力,主要是過往國際通路優勢被取代,國際代工地位動搖,被迫轉戰大陸,有時電池報甚至底於陸製,2017、2018年青壯派及第三地再爭大陸市場,台系廠地位恐更不樂觀,因而趁有內需之際積極朝下游邁進;最有殺傷力的青壯派強勢取得電池代工地位,長期也勢必朝下游邁進,與客戶端的競合關係會如何演變?也值得觀望,因為未來朝的是寡頭與寡頭之爭,已不再如過往般是大鯨魚驅離小蝦米的情況。
台系供應鏈在電池端邊整合,模組端卻又各自開枝散葉,即使多少有政府參與促成,但一路從系統到供應鏈的運作,政府仍顯得狀況外、心有餘力不足,當下看來,仍難為台灣太陽能撥雲。
2017/12/22 1.5.6. 美國電動車催油門 明年拚主流市場 [ 工商時報 陳穎芃]
CNNMoney網站報導,明年將是美國電動車市場的關鍵年,預計通用汽車旗下雪佛蘭(Chevrolet)Bolt、日產汽車改版Leaf及特斯拉Model 3等三大車款將把電動車推向主流市場。
研究機構Navigant Research表示,儘管明年美國電動車占整體汽車銷售量比重只有1.5%,但消費者對電動車的接受度將在明年大幅提升,因為明年電動車無論價格、里程數及經銷通路都將有所突破。
研究機構Kelley Blue Book分析師林德蘭(Rebecca Lindland)表示,電動車在結構上比傳統汽車更容易操作且安全可靠,只是消費者需要時間來對電動車建立信心。她認為上述三大廠牌電動車若在明年銷售成長,有助消費者對電動車增添信心。
以雪佛蘭Bolt為例,上市至今已賣出超過20萬台,但多半時間只在美國部分地區銷售。明年將是Bolt在全美銷售的第一個年頭,屆時銷售成績將被視為美國電動車市況的參考指標。
日產雖然老早就推出Leaf,但目前版本充電一次只能行駛150英里,無法和238英里的Bolt相提並論。
除了里程落差之外,Leaf在美起價不到3萬美元,與起價3.7萬美元的Bolt也不屬於同一價位市場。但日產近日投產的改版Leaf無論里程數或價格都和Bolt拉近距離,將與Bolt直接競爭。
特斯拉Model 3起價與Bolt不相上下,儘管至今因生產瓶頸而打擊銷售量,但分析師依舊看好明年突破僵局。林德蘭表示,特斯拉掌握的兩大優勢分別是品牌魅力及經銷商銷售能力。
林德蘭認為,儘管特斯拉在美國的經銷通路沒有通用及日產來得密集,但特斯拉經銷商專門銷售電動車,不像通用及日產經銷商將主力放在推銷傳統汽車。
業界人士認為上述3大電動車在互相較勁的同時,也將合力改變美國消費者對電動車的觀感。特斯拉讓美國人見識到電動車的性能,而通用及日產則讓消費者發現自己買得起電動車。
2017/12/22 2.1. 華碩尾牙大咖曝光 陶壓軸 黃子佼主持 [ 蘋果日報 王郁倫]
華碩(2357)將於2月1日舉行「歲末聯歡晚會」,為鼓舞士氣迎向未來,主題以「放膽、築夢」為引言,勉勵同仁要追尋無與倫比,創造無限可能;在連續2年邀請女歌后壓軸後,今年壓軸邀請金曲歌王陶喆登場,另外還有創作才女徐佳瑩演出,有濃濃抒情風。
改組後3事業群首同歡
華碩去年尾牙席開740桌,由於集團人數多,今年再度選定南港展覽館場地舉辦尾牙,尾牙固定的百萬汽車頭獎也是員工最關心話題,由於華碩7月經歷組織改組變動,第4季營運逐漸走穩,在持續優化產品組合提高獲利率下,執行長沈振來也多次樂觀表示,改組後電競與行動裝置事業群內部士氣高昂,內部對2018年也有高期許,2018年初舉辦的尾牙可望是改組後3大事業群首度齊聚同歡。
華碩尾牙節目內容也敲定,選定陶喆壓軸演出,另外星光歌后徐佳瑩也受邀,還有表演工作坊、MONSTER競技啦啦隊、法治國小合唱團演出,主持人則為黃子佼及曲艾玲;華碩前年初尾牙邀請張韶涵,去年初尾牙是蔡依林,今年改邀男歌手壓軸。
科技業尾牙陶喆 好熱門 這些大廠今年都邀他
科技業尾牙手筆大,成為每年矚目焦點,今年尾牙節目陸續公佈,金曲歌王陶?意外成為熱門受邀歌手,華碩跟仁寶都已經敲定邀請他壓軸。
華碩去年尾牙席開740桌,由於集團人數多,今年2月1日再度選定南港展覽館場地舉辦尾牙,尾牙固定的百萬汽車頭獎也是員工最關心話題,由於華碩7月經歷組織改組變動,第4季營運逐漸走穩,在持續優化產品組合提高獲利率下,執行長沈振來也多次樂觀表示,改組後電競與行動裝置事業群內部士氣高昂,內部對2018年也有高期許,2018年初舉辦的尾牙可望是改組後三大事業群首度齊聚同歡。
華碩尾牙節目內容也敲定,選定陶喆壓軸演出,另外星光歌后徐佳瑩也受邀,還有表演工作坊、MONSTER競技啦啦隊、法治國小合唱團演出,主持人則為黃子佼及曲艾玲;華碩2016年初尾牙邀請張韶涵獻唱,2017年初尾牙是蔡依林,在連續兩年邀歌后演出後,今年改邀男歌手壓軸,2015年壓軸為蕭敬騰。
電腦大廠仁寶全力拼轉型,近期完成出售聯寶股權案後,尾牙也定調主題是《齊心聚力 共創經典》,邀請許效舜及吳怡霈任主持人,藝人邀請女神安心亞、剛辦完演唱會的韋禮安獻唱,壓軸則是陶?演出,席開647桌與去年規模相當。
仁寶今年尾牙頭獎為20萬元,另外總經理陳瑞聰及董事長許勝雄也會看現場嗨的氣氛,上台舉行每年經典的豪氣「一把抓」,去年總獎金超過4000萬元,今年聯寶獲利入袋,員工也期待尾牙獎金能再衝高。
Confidentiality Note
本郵件含有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機密資訊、或受法律保護之資料,唯有原發信人指定之收信人得閱讀或使用本郵件之內容。如您並非被指定之收信人,請立即將本郵件及所有附件予以刪除;請勿揭露、儲存或使用本郵件之任何資訊,並請您立即告知原發信人本郵件的傳遞錯誤。謝謝您的合作。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ny attach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from Inventec 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and/or privileged and intended to be solely for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s or entities named in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e aware that any disclosure, saving or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ttachmen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f you have received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n error, please notify us immediately, and delete the e-mail
and attachments.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