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8 全球產業資訊
1、財經
1.1、國際
1.1.1. 投資保守 美科技巨頭滿手現金 [經濟日報]
1.2、中國大陸
1.2.1. 大陸黨媒:封殺比特幣 防金融風險 [經濟日報]
1、展會
1.1. 漢諾威展
台廠接單衝百億 [經濟日報]
1.2. 工業4.0概念股
商機大爆發 [經濟日報]
2、產業相關
2.1、Cloud Computing
2.1.1. 廣達再度攜手VMware 搶攻大陸私有雲市場 [電子時報]
2.1.2. Facebook結交各路盟友 AI開放架構與車用軟體樣樣來 [電子時報]
2.1.3. 亞馬遜大陸大舉招募新血 展現重返大陸市場決心 [電子時報]
2.1.4. 印度發展AI:缺乏大量的數據和政府支援 印度恐難成為人工智慧大國 [電子時報]
2.1.5. 俄擬對跨境電商徵稅 15.25%增值稅
阿里、亞馬遜剉咧等 [工商時報]
2.1.6. 中華電攜新科
無人車搶先機 [工商時報]
2.1.7. 汽車、醫療 AI下手先改造 [工商時報]
2.2、Smart Mobile
2.2.1. 華碩AR技術 進軍醫美整形 模擬牙齒矯正、美白、配戴隱形眼鏡等 未來鎖定鞋業應用 [蘋果日報]
2.2.1、Smartphone
2.2.1.1. 非蘋陣營反撲
三星DRAM喊漲 [經濟日報]
2.2.1.2. 穩懋Q3毛利率喊衝 [經濟日報]
2.2.1.3. 蘋果新款iPhone三箭齊發 管控難度大增
iPhone X出貨進度攸關整體銷售動能 [電子時報]
2.2.1.4. 蘋果IC設計團隊主管Srouji揭密 3年前已押寶A11
SoC內嵌AI晶片neural engine [電子時報]
2.2.1.5. 鞏固中階防守帶動進攻 聯發科重拾核心競爭力漸入佳境 [電子時報]
2.2.1.6. 手機大廠陸續出招 高階手機新規格確立 [電子時報]
2.2.1.7. 華為麒麟970晶片:
華為公布麒麟970晶片規格 將搭載於旗艦手機Mate 10 [電子時報]
2.2.1.8. 三星與小米爭雄印度殃及實體零售商 店家狀告三星不公平競爭 [電子時報]
2.2.1.9. 聯發科
利多雙響炮 [工商時報]
2.3、IT Industry
2.3.1. 友達群創Q3獲利
可望繼續挑戰百億 [經濟日報]
2.3.2. 廣達吃蘋果
苦盡甘來 [經濟日報]
2.4.1. 德國將工業4.0推向國際 建立工業資料空間計畫 [電子時報]
2.5.1. 車廠攻電動車
怕獲利縮水 [經濟日報]
2.5.2. 台灣太陽能低價標案恐引爆骨牌效應 業界憂心安裝急冷凍 供應鏈大滯銷 [電子時報]
2.5.3. Micro LED時代拭目以待
終極顯示器競爭仍然未定 [電子時報]
2017/09/18 1.1.1. 投資保守 美科技巨頭滿手現金 [ 經濟日報 黃智勤、葉亭均]
由於好投資標的愈來愈難尋,全球跨國企業正興起現金囤積潮。亞洲和美國大企業的現金準備成長步調,甚至超越豐田汽車等素以手握雄厚現金聞名的日本企業。
日經新聞報導,QUICK FactSet的數據顯示,自2010年來,中國網路巨頭騰訊的流動資產擴增12倍至518億美元,復星國際與中國石化則分別擴增六倍與4.5倍;南韓韓華集團與三星電子在同期間的現金與流動資產總額分別擴增11倍與2.5倍。
相較之下,豐田自2010年來的流動資產成長1.9倍至1,530億美元,成長幅度低於許多亞洲跨國企業。
報導指出,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正以25年來最慢的步調成長,全球經濟過去五年來的表現也不如預期。無論對歐美或亞洲企業而言,找到合適投資標的均非易事,因此囤積現金成為普遍的現象。
美國科技巨頭的現金儲備更是讓人咋舌,截至今年6月底,蘋果、臉書、Google母公司字母、亞馬遜與微軟的現金總和達到5,601億美元,比日本政府2016年度的稅收還多,全球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現金今年突破12兆美元,也超越全球央行合計約11兆美元的外匯存底總額。
企業囤積現金通常是為了因應來日的投資所需,然而,跨國企業龐大的現金儲備凸顯其收入之豐厚,也引起監管單位注意。不少企業會把現金貯藏在海外,以規避本國較高的企業稅率。而歐盟執委會今年6月對Google開罰24.2億歐元(28.8億美元),則是因該公司在搜尋結果中偏袒自家的網購服務,違反反壟斷法。
同時,資金過剩的情形反映新投資領域的不足,也顯示透過對富人減稅來嘉惠中產階級的「涓滴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效果不如預期,各國央行仍持續營造低利率環境以提振經濟。
美企業狂買債 躍市場主力
蘋果、字母和微軟等美國大企業已成為全球債市一股不可忽視的主力,據倫敦金融時報統計,美國30家企業目前共持有逾8,000億美元的固定收益資產。
這些固定收益資產包括公債、公司債、機構債與市政債,以及資產擔保與房貸擔保等證券,代表這30家企業對債市和信貸市場的影響力更甚於聯博、景順與富蘭克林坦伯頓等知名基金公司。
這30家企業累積逾4,000億美元的美國公司債,在流通市場中占比接近5%。它們與退休基金、主權財富基金和其他投資機構爭搶這類債券,壓低美國企業發債成本。
2017/09/18 1.2.1. 大陸黨媒:封殺比特幣 防金融風險 [ 經濟日報 杜宗熹]
隨著中共19大進入最後一個月倒數計時,大陸也加速清除各種潛在金融風險,包括在上周迫使比特幣中國等三大比特幣交易平台關閉。新華社指出,因為在監管部門看來,借助虛擬交易平台開展的「炒幣」活動純屬投機,對實體經濟鮮有益處,卻集聚了較高的金融風險。
在大陸官方監管高壓下,14日起,包括比特幣中國、火幣網、OKCoin幣行在內的多家虛擬貨幣交易平台,陸續關停平台所有業務或人民幣交易業務。
新華社昨(17)日發表評論指出,比特幣「降溫」凸顯監管部門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的決心,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此外,比特幣等所謂虛擬貨幣危害和風險不斷顯現,招致監管重拳。
報導稱,大陸98%的比特幣交易是通過比特幣交易平台進行的。多數交易平台不僅從事虛擬貨幣和法幣的兌換,更參與代幣發行融資(ICO),為炒買炒賣活動提供信息和交易便利。
在部分平台的鼓吹下,大批群眾被「忽悠」入場,參與者從專業小眾快速擴散到普通大眾。
目前大陸交易平台客戶資金餘額已高達人民幣數十億元,資產規模大於零的投資者超百萬人。
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微信公眾號《俠客島》則指出,為何人行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要如此重視、下狠手?
「原因很簡單,比特幣正日益成為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的『幫兇』,潛藏社會風險。」
報導表示,事實上,在充斥著各類嚴重違法犯罪活動的「暗網」(Dark Web)世界,比特幣正作為主要支付工具,大行其道。這些違法活動包括:走私、販毒、軍火、色情、暗殺等。
此外,比特幣交易平台風險重重。例如2013年,大陸比特幣交易平台GBL,以遭黑客攻擊為由突然跑路,用戶損失人民幣2,000多萬元。2016年,香港比特幣交易平台Bitfinex也發生約7,200萬美元的比特幣遭竊事件。
而且由於虛擬貨幣可以與法定貨幣兌換,因此比特幣還很容易滋生套利行為。比如,先拿人民幣換成比特幣,到日本再拿比特幣換成日圓買房子,俠客島稱,這就給資本外逃提供了技術手段。
俠客島指出,「最近這一輪監管的組合拳,既是對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也是對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更是對金融風險早防範、早化解理念的貫徹。」
2017/09/18 1.1. 漢諾威展 台廠接單衝百億 [ 經濟日報 宋健生]
全球最大的世界工具機展(EMO),今(18)日在德國漢諾威登場,台灣有187家廠商參展,躋身全球第三大參展國,台灣機械公會樂觀預期,今年現場接單金額至少可超過新台幣100億元。
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柯拔希表示,去年台灣工具機出口值28.9億美元、年減9%;但隨著經濟情勢逐漸好轉,今年前八月出口已達21.3億美元、年增14.3%,各主要工具機廠到年底都已滿單,漢諾威世界工具機展可望為明年出口再添柴火。
漢諾威世界工具機展將一連展出六天,本屆總共有2,200家來自全球各地的廠商參展,除地主國德國展商之外,依參展廠商家數排序,分別來自義大利、台灣、大陸、瑞士及日本等國,而台灣計有187家廠商參展,展出總面積逾1.82萬平方公尺,為非歐洲自由貿易區國家的最大參展國,展現拓展歐洲市場的強烈企圖心。
柯拔希指出,今年台灣廠商幾乎全員出動,包括友嘉集團、東台集團、程泰集團、台中精機、上銀等,可說精銳盡出。
今年漢諾威世界工具機展,以「智能製造互聯網」為展覽主軸,台灣廠商展出包括最新的複合加工機、五軸加工中心、CNC機台用關鍵零組件,並著重於單機的智慧化,以符合航太產業高精度自動化製程需求,或配合自動化無人工廠生產趨勢。全球前三大工具機製造集團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17日表示,友嘉正積極展開全球併購與大投資計畫,預計2025年工具機事業群合併營收將突破1,000億元,挑戰全球第一的目標。
2017/09/18 1.2. 工業4.0概念股 商機大爆發 [ 經濟日報 簡威瑟、魏興中、謝艾莉]
全球最大、二年一度的德國漢諾威工具機大展今(18)日登場。今年以「物聯網促進智慧生產」為主題,聚焦工業4.0等數位化生產大趨勢,使「工業4.0概念股」再度炒熱市場一波熱議話題。
全球機械與相關業者將齊聚漢諾威工具機大展。以台灣為世界五大工具機製造國之一的地位與優勢,法人認為,台灣將把握此良機,拓展國際市場。
根據官網資訊,漢諾威工具機展是由歐洲工具機業合作委員會主辦,該會目前收納15個國家的國內工具機業組織,並代表西歐所有主要工具機製造商。會員總數超過1,500家企業,為國際工具機市場潛力最大的單一資源。1999年歐洲工具機業合作委員會會員占世界產值49%,全球市場銷售54%。
法人指出,「工業4.0概念股」可分為工業電腦、機器人、工具機等三大範疇。台廠中,包括亞德客-KY、上銀、所羅門、廣明、亞崴、程泰、東台、研華、凌華、樺漢等十大個股,均被市場點名及關注。
元大投顧科技產業分析師黃柏璁指出,考量S&T、Kontron事業自7月起正式併入樺漢財報,樺漢的經營管理階層對營收成長動能看法樂觀,並表示自2017年第2季起營運將逐季成長,2018年營收可望大幅成長。
樺漢對公司新推出的博弈機台看法樂觀,在手訂單龐大,一旦訂單未來轉為實質營收貢獻,必定能令股東滿意。
凱基投顧指出,根據與零組件供應業者訪談結果,目前供應吃緊狀況超越2011年時期,加上中國大陸持續推動工廠自動化,智慧生產趨勢將使產業成長周期延長的2018年。
法人指出,儘管亞德客-KY股價今年以來表現亮眼,但隨著供應吃緊狀況延續,未來營收還有上檔空間,股價仍可望走揚。
亞崴8月合併營收3.8億元,年增47.5%;今年前八月合併營收27.4億元,年增二成。亞威也將參加漢諾威歐洲工具機展搶單,全年合併營收拚更上層樓。法人指出,亞崴在手訂單充足,訂單能見度已看到明年初。
研華樺漢 業績喊衝
看好工業4.0未來展望,工業電腦族群包含龍頭研華、凌華、樺漢等均積極搶入工業4.0的新商機。
研華工業物聯網事業群大中華區總經理蔡奇男表示,工業物聯網需求今年大增,下半年設備需求也樂見增加,帶動大中華區業績年增逾10%,2018年業績在工業4.0發酵下,將有雙位數成長。
研華今年初與資策會攜手研發建立公版聯網服務平台(NIP),將與合作夥伴加速落實工業4.0。
樺漢總經理朱復銓日前表示,第4季接單能量優於第3季,明年樺漢營運將快速成長。目前在策略結盟進度上,組織重整已看到成果,年初時預估營運將先蹲後跳,也已持續兌現。第3季、第4季可望逐季成長。
鴻海集團近期在美國大舉投資,樺漢也將跟進,朱復銓指出,未來隨著樺漢大幅度投資,美國營收比重占比會持續增加。下半年因為合併S&T,未來歐洲比重也會持續成長。
樺漢8月合併營收38.04億元,改寫歷史單月新高,累計前八月營收150.54億元,年增64.5%。樺漢7月開始認列S&T業績,因此7、8月營收持續改寫新高。
思科評估,全球製造業使用的產線機器有九成未連結上網。推動智慧工廠最直接方式是以智慧化機器汰換舊有設備,但成本是最大考量,較可行解決方案是在可接受的預算範圍內,讓既有設備快速連結,蒐集設備和機器的運作資料並加以分析,整合到智慧工廠系統,因此為工業電腦廠商帶來巨大商機。
2017/09/18 2.1.1. 廣達再度攜手VMware 搶攻大陸私有雲市場 [ 電子時報 李立達]
廣達旗下的雲端品牌雲達,與虛擬化軟體龍頭VMware攜手合作,衝刺大陸企業的私有雲市場,有別於過去台廠對大陸龐大雲端市場的消極態度,雲達積極動作格外引發矚目。廣達已經是大陸百度與阿里巴巴資料中心的伺服器供應商,加上VMware,大陸營運可望再增溫。
事實上,廣達已經打進百度與阿里巴巴的資料中心伺服器供應鏈,取得一定比重訂單,業界預估,廣達大陸出貨比重約15~20%,在百度與阿里巴巴擴大釋單,以及VMware合作進軍企業私有雲市場帶動下,2018年大陸出貨比重將有機會超過2成。
廣達與VMware合作多年,早在2013年,雙方已經共同推出虛擬化整合機櫃Rackgo V,以及企業虛擬桌面方案VDIBlock,鎖定高效能運算及桌面虛擬化需求。近期雙方在大陸宣布,廣達將與VMware合作,共同QxStack VMware Cloud Foundation產品,主打企業與電信營運商。
廣達與VMware再次合作,時空背景不同,也更受業界矚目,主因此次合作是在VMware的母公司併入戴爾(Dell)之後,且熟悉該案的人士透露,此次是由VMware主導,甚至居中牽線大陸經銷商給廣達,並且在VMware銷售場合介紹廣達及雙方合作案,與之前由廣達負責銷售的方式迥異。
業界指出,VMware在全球虛擬化市場佔有率高達8成以上,在大陸私有雲市場同樣有舉足輕重的實力,此次透過VMware在企業的影響力,將有助於廣達拓展企業私有雲市場;另一方面,VMware受到大陸科技本土化趨勢的潛在威脅,與廣達合作,也更有機會鞏固市場。
台廠諸如廣達旗下的雲達、緯創集團的緯穎,主攻雲端資料中心客戶,過去多數以北美客戶為主,近期也轉向歐洲市場,對高成長的大陸市場,態度相對消極,主因大陸已有浪潮、曙光及華為等強勁的競爭對手,價格競爭激烈,利潤空間微薄。
然近年北美市場競爭者眾,英業達、神達、鴻海等廠加入戰局,原本處於領先地位的廣達,腹背受敵,廣達積極轉向二線資料中心、電信、企業私有雲等領域,如今在VMware領軍下,也開始針對大陸私有雲市場進行布局。
廣達旗下的雲達與VMware在大中華區攜手合作的QxStack powered by VMware Cloud Foundation解決方案,是由QCT提供的預先驗證與優化的硬體平台,結合VMware的VMware Cloud Foundation軟體,為客戶提供簡單的方法來構建和運行軟體定義資料中心(Software defined Data Center;SDDC)的私有雲。
對於許多業者而言,由於傳統的基礎架構昂貴且不靈活,大幅減緩了資料中心的建設速度。因此,QCT和VMware合作,簡化客戶設計、採購、部署和管理SDDC的軟體和硬體基礎設施的方式,可加速業者採用SDDC的流程。
QCT總經理楊晴華表示,雲達與VMware的合作關係已經催生了豐富的超融合基礎架構解決方案,將軟體定義資料中心的力量帶到了許多大規模的大陸企業中應用,而不僅僅是超大規模雲資料中心。業者可以獲得這種協作的回報,就是針對不同的應用程序、工作負載和業務目標優化的嶄新解決方案。
VMware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郭尊華指出,VMware很高興能攜手QCT,把QxStack powered by VMware Cloud Foundation解決方案引入大陸市場。現在,業者可在混合雲環境下充分利用VMware Cloud Foundation發揮軟體定義資料中心的全部功能。
2017/09/18 2.1.2. Facebook結交各路盟友 AI開放架構與車用軟體樣樣來 [ 電子時報 張興民、徐靜初]
Facebook已不再只是專注於社交網路的科技公司,其在AI領域與汽車產業上的動作頻頻,讓外界對其未來的發展動向更加好奇。
科技巨擘競相發展人工智慧(AI)之際,各自發展自家的深度學習框架來深化機器學習的能力,如今此一趨勢在Facebook與微軟(Microsoft)共同推出開放神經網路交換框架(Open Neural Network Exchange;ONNX)後出現變化,未來Facebook自家的PyTorch、Caffe2,或是微軟的Cognitive Toolkit,皆相容於ONNX的框架。
ONNX將相容於PyTorch、Caffe2、Cognitive Toolkit
ONNX做為開源性框架,允許開發者將其神經網路在不同框架中移轉,免除不同框架下無法相容的問題。Extremetech指出,由於目前有好幾款神經網路框架,開發者在操作深度學習工作前,得選擇一套適宜的框架模型,但提供測試與調校的最佳神經網路框架,不一定適合做為發表在市場上的選擇,同樣地,獨立的深度學習框架解決方案或許適合企業內部使用,但若想要推廣到市面上,便需要擁有標準化的架構來吸引外界的使用,舉例來說,Facebook的PyTorch為神經網路框架的元老級產品,擁有出色運算效能,但該公司隨後推出的Caffe2更有利於像是手機或是內嵌裝置等終端裝置,而目前Caffe2的產品能見度也高於PyTorch。
Extremetech認為,ONNX讓研究人員得以從過去的運算框架中得到解放,並且更便於向外界表達自己的開發思維。不過,Extremetech也報導ONNX尚未相容PyTorch的動態流量控制,且Facebook在相關聲明中也暗示PyTorch的高級程序中也有其他不相容的問題,但Extremetech仍認為,如同過去USB格式、4G通信協議,甚至是Wi-Fi,最後朝向標準化邁進,ONNX的出現代表未來深度學習運算的相關開發者將有更便利的開發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Extremetech認為ONNX的相容性更有利於在AI資源相對較薄弱的微軟,其不管在AI或是深度學習的產品上,與其他科技巨頭的同類型產品最大的不同在於,微軟沒有適合於消費端的產品,在Win 10 Mobile已然窮途末路之際,微軟能面世的AI產品只剩下智慧語音助理Cortana,與蘋果(Apple)與Google相比,後兩者有龐大的行動裝置數量,即便是ONNX的合作夥伴Facebook,也擁有10億名用戶資源。在目前機器學習講求數據資源作為開發基礎上,微軟藉由與Facebook合作共組ONNX,明顯對其有利。
不過,目前主流的神經網路框架仍是Google的TensorFlow,不管在GitHub或是自身的生態圈資源,倍受開發者擁戴,其目前也未有加入ONNX的跡象,而亞馬遜(Amazon)的MXnet同樣未加入。
Facebook宣示深化與德國汽車大廠的合作
Facebook除了與微軟共組ONNX外,在9月14日於德國法蘭克福國際車展上,其營運長Sheryl Sandberg誓言將深化與戴姆勒(Daimler)與福斯(Volkswagen)等德國汽車大廠的合作。Sandberg在車展上公開宣示,其正向汽車製造商廣發邀請,就AI議題展開合作,並加速汽車產業在數位化工具的發展。
Sandberg更表示,Facebook是矽谷科技業中唯一不造車的公司,進一步消除外界傳聞Facebook將進軍汽車製造業的傳聞。
彭博(Bloomberg)則認為,實際上,汽車產業與科技界的界線已日益模糊,如今新上市的新車,內部布滿各類感測器與晶片,而行車軟體的開發也日益受到消費者重視。汽車產業更被視為下一波新科技浪潮的前線戰場,諸如蘋果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也重金押注在自駕車計畫上。同樣的,BMW與豐田(Toyota)對於自家車技術也是充滿高度興趣,更研議發展開放平台。
此外,Sandberg也透露,Facebook非常高興獲邀參與在慕尼黑的Mobility Hub,在這個由戴姆勒、BMW與SAP合作的新創計畫中,Facebook的工程師將一同協力進行不管是AI或是產品開發等一系列工作。
地平線CEO余凱:AI處理器是大陸的新機遇
地平線創始人兼CEO余凱日前在2017年大陸人工智慧(AI)峰會(CAIS 2017)發表主題演講表示,AI處理器是大陸的新機遇。余凱並被南京授予AI產業發展顧問的稱號。地平線目前也在南京設立AI研發中心,在嵌入式AI解決方案如智慧駕駛、智慧生活、智慧城市方面投入研發工作。
AI的大潮已來,大陸已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2017年國務院新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後,各地加快推動建設AI產業發展。余凱表示,AI處理器將帶來新的一輪產業軍備競賽,他已然看到AI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三大趨勢,以及在這些趨勢中,大陸在AI處理器上的新機遇。
第一個趨勢是新摩爾定律。余凱認為,摩爾定律在過去40~50年的時間裡,一直在驅動整個資訊產業不斷往前發展。現在,摩爾定律進入了新的階段,他稱之「新的摩爾定律」階段。在這階段,以往的邏輯運算逐步轉向智慧運算,而智慧運算需要的是專用處理器,這是新的領域,是大陸可以抓住的戰略機遇。
第二個趨勢則是從中央到邊緣。以運算而言,在PC時代都是在本地運算;而到了網際網路時代通過瀏覽器,大量的運算在雲端進行。從網路到行動網路再到萬物聯網(IoE),對AI的需求愈來愈強烈,運算也從雲端慢慢遷移到終端。在AI時代,大量的運算需求實際上是來自於終端,因為終端運算有很多優點是雲端無法滿足的,比如說它能夠實時、低延遲,也能讓用戶的體驗更好。
第三個趨勢,就是邊緣運算使得AI運算需要更快、更高、更強。在大陸,AI一個很大的機會就是研發嵌入式的AI處理器和演算法。通過嵌入式AI處理器,賦予大量的終端智慧的能力,比如說自動駕駛的汽車、智慧城市用到的感測器、鏡頭。
而這也是實際上地平線在打造的嵌入式AI處理器「盤古」,余凱說這款處理器將擁有2瓦的超低功耗,以及比現在最好的嵌入式AI處理器高上2~3倍的性能,但是成本是其20分之1。
地平線副總裁、首席雲架構師、南京研發中心總經理吳強也指出,南京是地平線當前在大陸南部的核心研發基地,在面向智慧駕駛、智慧生活、智慧城市場景的解決方案及智慧晶片的研發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未來在南京的規畫,吳強說,會進一步壯大和完善南京的研發團隊,讓更多核心產品在該地研發、落地。
2017年9月地平線在南京建立研發中心,短短1年的時間,南京研發中心已有近百名員工,其中90%來自大陸國內外知名高科技企業或高校。2017年5月,原Facebook資深雲端運算、大數據(Big Data)專家吳強博士加盟地平線,出任南京研發中心總經理。
2017/09/18 2.1.3. 亞馬遜大陸大舉招募新血 展現重返大陸市場決心 [ 電子時報 楊步偉、殷家瑋、涂翠珊、鍾武男]
線上商務龍頭亞馬遜(Amazon)在正在大陸市場大舉招募新血,以從阿里巴巴手中奪回流失的電商和雲端服務市佔,顯示亞馬遜捲土重來爭搶大陸市場的決心。
據彭博(Bloomberg)報導,亞馬遜在大陸開出的職缺,範圍囊括網路軟體工程師到智慧助理Alexa的設計師,以獲得更爭搶市佔的資本。
報導指出,亞馬遜在其官網和專業社交網站LinkedIn分別釋出了近400個和900多個大陸職缺,新增的工作崗位多數來自雲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 (AWS)部門,顯示亞馬遜布局大陸雲端市場,並與業內雲端重量級對手Google、微軟(Microsoft)和阿里巴巴競爭的決心。
亞馬遜開出的電子商務職缺,包括管理和收購內容的資深主管、擴展亞馬遜貸款(Amazon Lending)的主管,以及和阿里巴巴的天貓商城對抗的門市主管。
除此之外,亞馬遜也招募硬體工程師,並推廣其數位助理Alexa的相關人才。儘管其智慧音響亞馬遜Echo並未在大陸上市,不過該公司仍打算和第三方硬體合作,免費開放Alexa的原始碼,以推廣其數位助理的市佔率。
據了解,儘管亞馬遜在大陸電子商務市場的發展不甚順利,該公司仍持續拓展海外。例如,為了鼓勵平台上的逾200萬名商家向海外市場拓展。亞馬遜提供語言翻譯、貨幣轉換和關稅等服務,以簡化商家海外銷售的複雜事宜。
此外,亞馬遜在2017年於杭州(阿里巴巴的總部所在地)成立新的辦公室,並大舉招募銷售人員,此舉和阿里巴巴較勁的意味相當濃厚。亞馬遜在2004合併的大陸電商平台卓越也在招募物流和貨運夥伴。
然而,儘管亞馬遜獲准在大陸經營電子商務平台並提供雲端運算服務,不過和本土重量級業者阿里巴巴和京東相比,亞馬遜的發展仍受到限制。大陸政府對外國企業的掣肘並扶植本地重量級業者興起,導致當地的產業生態衍生出迥異於全球的市場格局。因此,即使亞馬遜在全球各大市場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和阿里巴巴相比,亞馬遜在大陸市場的規模仍相形見絀。
根據ICBC引述研究機構iResearch的調查指出,亞馬遜的大陸市佔卻因競爭加劇而逐漸萎縮。該公司在2016年在大陸的電子商務市佔,從2015年的1.1%下滑到0.8%。
除了電商和雲端之外,亞馬遜也布局大陸內容團隊,藉由吸引更多工作室合作或是和更多當地電影或是電視節目達成協議。不過,在大陸推出影音服務其實也是一著險棋,因為媒體內容受到大陸法規更嚴厲的監管。
例如Netflix便選擇不直接進入大陸市場,而是將內容賣給當地最大的影音串流平台愛奇藝。而蘋果(Apple)的電影服務從2016年便遭封鎖至今。
其實,亞馬遜不是美國唯一在大陸市場踢到鐵板的科技大廠。例如,主宰大陸社交網站市場是騰訊和微信,全球社交網站龍頭Facebook則被拒於大陸門外。同樣地,在Google進不了大陸市場的情況下,百度是當地最大的網搜引擎業者。
儘管大陸市場的競爭激烈且法規趨嚴,不過亞馬遜和Google和Facebook一樣,並未放棄稱霸大陸市場的決心。Facebook社交網站在2009年遭到封鎖後,仍在日前推出了名為彩色氣球(Colorful Balloons)的照片分享應用程式(App)。儘管Google的多種服務在大陸市場皆遭到封鎖,不過母公司Alphabet仍在大陸市場徵人,釋出的職缺包括了工程、行銷和產品等領域。
儘管在大陸電子商務領域節節敗退,亞馬遜在全球市場建立起的優質聲譽在進口產品市場,受到日漸崛起且重視食安議題中產階級肯定。亞馬遜在2017年第1季的跨境電子商務營收較2015年同期成長了11倍。追蹤國際全球貿易流通的研究機構Ocean Audit執行長Steve Ferreira也表示,亞馬遜在2016年進口的貨物達14,885個貨櫃,2017年則可望來到2萬個貨櫃。
研究機構ICBC則表示,亞馬遜在2016年第4季的跨境電子商務市佔率來到7%,此外亞馬遜也從2016年底推出Prime免運服務。研究機構Analysys則估計亞馬遜在大陸跨境電子商務的市佔率在2017年第2季略為成長到7.6%,並預期消費者日漸高漲的食安意識將可持續推升亞馬遜跨境電子商務的滲透率。
除了大陸市場以外,亞馬遜也在亞洲其他市場,尤其是印度,投下數十億美元的資金。該公司在2017年大舉進軍新加坡,目的是在東南亞市場搶下灘頭堡,進而和阿里巴巴爭奪亞洲市佔。
亞馬遜將在北美打造第二總部 挑戰雙頭馬車管理布局
亞馬遜計劃打造第二總部,將鎖定靠近機場或大學院校的都會區內。
亞馬遜(Amazon)宣布,除了現有的西雅圖總公司之外,已計劃將在北美地區尋求合適地點開設第二個公司總部。然而專家表示,這種罕見的雙基地部署作風,極可能會為公司帶來一系列策略和管理上的爭議,同時也可能造成文化制度分歧或新人才招募與管理上的相關挑戰。
據華爾街日報(WSJ)報導,亞馬遜表示新總部的規模將會和現在西雅圖總部相當,預計能容納5萬名員工。截至目前,該公司還未決定第二總部的確切地點。
亞馬遜執行長Jeff Bezos曾表示,希望將新辦公園區鎖定在靠近主要機場和優質大學院校的都會地區內,因這將有利於吸引更多專業人才,同時享有城市便捷的商業發展環境。據悉,亞馬遜公司的管理層也獲准將參與選擇其團隊未來想要工作的地點。
事實上,像聯想集團和廣告業巨頭WPP集團這類的大型跨國企業,旗下也都同時管理著數個大型商業辦公中心,並且無不致力於避免發展出類似於「多重文化」的企業營運管理障礙。
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院校(MIT’s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主任Deborah Ancona表示,其實雙總部機構的運作機制是有利於企業的,因為這種管理結構能幫助企業高層培養出思維的多樣性。雖然單一總部的公司能使全體員工唯執行長馬首是瞻,有助於加強集中管理,卻也容易形成孤立的環境和保守作風。
以聯想集團為例,該公司自2005年收購了IBM PC業務2年後,其北京總公司執行長楊元慶便舉家搬遷到位於美國北卡羅萊州(N.C.)負責PC業務的第二間總公司附近。發言人Ray Gorman表示,此舉意在向聯想公司全體員工宣告,整個集團的營運管理必須是一致且不可分割的。
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羅斯商學院(Ross School of Business)的副教授Erik Gordon表示,很少有企業會採取雙總部的營運模式,因為這樣的布局不僅複雜且牽涉廣泛。除非是發生在企業購併另一間公司的情況,這的確是相當罕見的作法。
企業若欲採取這種「雙頭馬車」的雙總部布局,高層就勢必須要先弄清楚如何分拆員工與部門,以便使團隊能在相隔數千里之遙的工作環境下,還能執行更高效率的生產。專家認為,減少同事間會面的機會,可能會強化同僚間的競爭,尤其是亞馬遜這種擁有鋒利文化的公司。
此外,若公司的產品團隊和核心部門如行銷部和財務部,是依據經理人的偏好來決定安置地點,而非考量最有利於企業的實際運作方式,就可能會大幅增加航空商旅等額外成本,也很難組織相關的項目。
然而,曾為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思科(Cisco)服務的設計公司HOK表示,企業比照總部打造大型辦公園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吸引並創建更多元化的人才庫,因為人才才是企業最根本的關鍵基石。
如何取得更大勞力資源 成亞馬遜第二總部要務
位於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作為亞馬遜(Amazon)的總部基地已有超過20年的時間,但亞馬遜規模快速成長,帶動西雅圖當地勞工、房地產成本上漲,使得亞馬遜不得不往他處尋找新的據點。目前包括費城與明尼蘇達等城市,都已在向亞馬遜招手。
據華爾街日報(WSJ)報導,亞馬遜目前在西雅圖共有33棟辦公大樓,佔據了西雅圖市區約10%的商業地產,且超過半數的新辦公空間都歸亞馬遜所有。西雅圖的失業率低於全國平均、房價持續上漲,也都和亞馬遜在當地的發展脫不了關係。
然而隨著亞馬遜版圖迅速擴張,西雅圖的腹地已無法滿足亞馬遜所需。西雅圖市中心協會(Downtown Seattle Association)執行長Jon Scholes便表示,近年來的工作成長,已揭露出西雅圖在居住及公共運輸建設上的不足。
房地產服務公司高力國際(Colliers)總裁Dylan Taylor表示,相較於房地產上的限制,如何取得更大的勞力市場資源應才是亞馬遜決定設立第二總部的關鍵。這也可以解釋為何Facebook、微軟(Microsoft)等企業的衛星辦公室都離總部有一段距離。
軟體開發招募業者HackerRank執行長Vivek Ravisankar表示,美國許多州都有豐富的人才資源有待發掘,目前像是夏威夷、科羅拉多州、維吉尼亞州與馬里蘭州的開發社群,都有相當活耀的表現。
亞馬遜大量員工進駐,帶動西雅圖房價、租金成長的現象,預計會在新的總部地點再次發生。除了費城與明尼蘇達已對亞馬遜表示歡迎外,專家認為波士頓、芝加哥、達拉斯、亞特蘭大、明尼亞波利都符合亞馬遜所提出的地點條件。
亞馬遜提出第二總部員工的平均年薪,將可超過10萬美元。即使如此,第二總部的成立可為亞馬遜取得更多地方政府補助、更好的人才管道,以及更合理的生活消費,因此仍有助亞馬遜降低成本。亞馬遜下個總部預計可提供5萬個工作機會,而其地點應會以鄰近受過教育的勞動力與大學學區為考量。
亞馬遜計劃未來20年在新的總部地點投入50億美元的資金。自2010年亞馬遜將總部搬遷到西雅圖市中心後,他們已在當地創造出380億美元的額外投資金額。
亞馬遜另覓第二總部計畫仍存在許多變數
總部位於美國西雅圖的亞馬遜(Amazon)宣布將斥資50億美元,在西雅圖之外的北美地區,另外成立暫稱「HQ2」的第二總部。亞馬遜表示第二總部將是一個完整的總部,而不只是衛星辦公室。然而科技產業瞬息萬變,第二總部是否能如願問世解決亞馬遜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仍是未知數。
Wired網站報導指出,亞馬遜的第二總部落成後,預計將有5萬名員工進駐。目前亞馬遜西雅圖總部的員工人數為4萬人,而在2010年時,亞馬遜在西雅圖的員工人數才約只有5,000人,可見公司擴張速度之快。另根據財報,2017年第2季亞馬遜在全球就新增了3萬名員工,全職、兼職員工共達38萬人,較前一年成長了42%。
然而計畫往往趕不上變化,思科(Cisco)在1999年dotcom泡沫正值高峰時,曾宣布大舉擴張,但2001年泡沫破裂,思科風光一時的新園區計畫也因此泡湯;英特爾(Intel)曾在2011年情勢大好時,宣布在亞利桑那州建造新工廠,但2014年隨著英特爾營收成長趨緩,工廠計畫也暫時喊停。
如今亞馬遜的發展看來也是勢不可擋,但事實上亞馬遜並不是一家很能創造利潤的企業,一旦有新的技術或對手經營策略讓經濟出現改變,亞馬遜的成長就有可能受到衝擊。
亞馬遜並未透露為何要在西雅圖以外的地區打造第二總部。除了原始總部坐落於地震斷層上,可能讓亞馬遜不得不另覓安全的處所外,有些人猜測,川普政府的反移民政策以及對亞馬遜的批評,也可能讓亞馬遜選擇在加拿大或墨西哥成立第二個家。
但如果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對亞馬遜有利,亞馬遜也就不需到其他國家成立總部。同樣的,如果亞馬遜宣布在他處設立第二總部,只是為了刺激西雅圖當地政府同意減免稅收的手段,亞馬遜一旦達到目的,第二總部也就沒有成立的必要。
但西雅圖商會主席當選人Heather Redman主張,亞馬遜並不是一家會虛張聲勢的企業,她認為亞馬遜的第二總部計畫應確有其事,而西雅圖近年立法提高最低薪資,並增加高收入族群的所得稅,都可能是亞馬遜想在他處另設總部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倉儲工人外,最低薪資新法對於亞馬遜企業員工的影響應該不大,且西雅圖所在的華盛頓州,是美國少數不徵收所得稅的州,這代表亞馬遜若移師他州,在第二總部工作的員工未來可能要繳交更多的所得稅。
Seattle Times指出,亞馬遜選擇在西雅圖外另覓新家,可能只是因為亞馬遜的規模已超出了西雅圖的負荷。西雅圖有19%的辦公室都由亞馬遜所使用,如果目前的成長預測無誤,亞馬遜勢必需向別處尋找更多空間與人才。
亞馬遜邁入自動化 重新定義人機合作模式
說到自動化與第四次工業革命,向以靈活經營和倉管物流聞名業界的亞馬遜(Amazon),應是最能體現工作及社會變遷的企業之一。不過員工總數高達12.5萬多人的亞馬遜,於採用最新的自動化技術後,並非完全以機器取代人工,而是以人機合作的方式增進營運效益。
過去亞馬遜因網路商店的特性,背負不少外界指責,包括侵蝕傳統實體零售業生存空間、血汗工廠及犧牲美國本土勞工工作權等。不過亞馬遜雖對實體零售業造成衝擊,但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也使公司求才若渴,釋出許多工作機會。
據紐約時報(NYT)報導,亞馬遜的員工陣容是微軟(Microsoft)的3倍,Facebook的18倍,更擬於北美成立第二總部,預料最高將再招募5萬人。
已為自動化籌畫多時,並在2015年以購併方式成立Amazon Robotic的亞馬遜,選擇自動化和人力擴張同時進行的主因,就是希望機器人接手單調吃力的工作後,員工得受惠倉儲與物流管理的效率提升,而在其他方面繼續貢獻。
亞馬遜全球副總裁Dave Clark表示,公司希望重複性且勞力密集的工作交給自動化,而員工則負責較複雜的動腦任務,例如堆疊和搬運由機器代勞,而勞工則在旁監控流程或維護機器設備。
事實上,在人機協同下,亞馬遜員工毋需再為撿貨等工作奔波於貨架間,不但體力耗損減低,整體效率也跟著提升。且因不再需要預留通道,空間利用更密集,倉儲容量加大後,商品選擇也更多。
另一方面,售價與收入是一體兩面。在多數商品仍講求價格競爭的微利時代,壓低成本仍是部分企業的首要考量。
《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人類沒有工作的那一天》(Rise of the Robots)作者Martin Ford就直言,若不借助自動化,亞馬遜可能無法以既有成本達成目前的服務水準。不過他認為,自動化下亞馬遜雖仍持續招募,但從增幅減緩和科技進步的趨勢來看,近乎無人的智慧工廠將是遲早的事。
Clark對此並不苟同,他指出以歷史經驗來看,就業機會將跟著增多。更遑論自動化提升效率後,也可能拉?部分顧客的要求,而且機器操作與監控仍需人力確保過程無誤。例如他們的物流配送中心,機械臂偶而會撞倒提袋等物品,這時就需要員工緊急停止系統運作以便排除。
從財務的角度來看,自動化仍有一定的規模門檻,而且物流配送要完全交給機器,前提是訂單到貨物資訊都必須無縫接軌,這對財力與科技基礎有限的中小企業仍是一大挑戰。
因此,人類或可暫時偏安,但卻不可大意科技的未來演變,畢竟技術提升後,科技成本是會下降的。
亞馬遜增長速度超越西雅圖總部所能承載
過去10年來,亞馬遜(Amazon)在其總部所在地西雅圖不斷的進行版圖擴張,不僅徹底為該城市帶來了巨大改變,更掀起了一波前所未有的辦公大樓修建熱潮。
亞馬遜日前已公開對外徵求新總部用地,並承諾第二總部的待遇規格將與西雅圖總部「平起平坐」,引發業界和北美各大城市的一片嘩然。專家表示,最後不論是哪個城市幸運吸引亞馬遜入駐,都將會是一場引人入勝的瘋狂旅程,正如西雅圖數年來的變化一樣。
據Geek Wire報導,起始於線上書店的亞馬遜,10年來不斷的擴大其營運領域,商品也日趨多元化,從而造就出現今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電商企業之一。事實上,連亞馬遜自身都低估了其成長潛力。該公司在西雅圖鄰近的South Lake Union區域建造辦公園區至今,所佔據的用地面積,已整整大於原先評估的4倍之多。
亞馬遜的繁榮已為西雅圖的二大社區-South Lake Union和Denny Triangle帶來了蓬勃發展的面貌,並將其轉變為建築和許多活動的發展中心地區。此外,該公司及其他科技公司如Facebook和Google等為數眾多的員工規模,也間接帶動了該區成千上萬的公寓和房地產發展。
這種增長氣勢也反映在亞馬遜版圖的雄心壯志上。該公司現今所涉獵的領域極為廣泛,包括了雲端服務、物流、無人機、實體零售商店、人工智慧(AI)和其他科技相關產業等等。同時,員工總數也已從2萬人以下增長至當前的38萬人以上。
亞馬遜執行長Jeff Bezos也坦承,當一間公司擴展到達一定規模的同時,若欲維持一個連續性的相鄰辦公園區,是件相當困難的事。雖然原本的South Lake Union辦公園區一直在試圖滿足亞馬遜公司的需求,但最終還是要面臨另覓他處的命運。
截至目前,亞馬遜在西雅圖總部創建了33座大樓,佔地約810萬平方英尺,正如該公司對於其第二總部所要求的佔地規模一樣。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也稱,該城市是全美最大的辦公園區城市,佔了西雅圖約19%的甲級辦公用地。
隨著過去10年中經濟的復甦,亞馬遜和其他科技巨頭在城市的擴張,也讓西雅圖的房地產中價(median price)從48.6萬美元,飆升至74.8萬美元左右,漲幅高達54%。該城的人口總數亦同步增加了19%,達到約70.4萬人。
專家表示,未來亞馬遜第二總部的存在,勢必將無可避免的衝擊到西雅圖總部園區一直以來無可撼動的地位。
2017/09/18 2.1.4. 印度發展AI:缺乏大量的數據和政府支援 印度恐難成為人工智慧大國 [ 電子時報 劉世平、殷家瑋]
印度人工智慧新創公司近3年半總共籌得的資金還不到1億美元。
人工智慧(AI)可以說是當前最熱門的科技領域,美國和大陸現在乃至於未來都可望保持領先地位,反觀同樣擁有龐大人口和強大科技實力的印度,卻連自己國內的專家和一些相關新創公司都承認,想要急起直追難度很大。
根據Factor Daily網站報導,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預估,人工智慧至2030年將可為全球經濟產出帶來15.7兆美元的貢獻。統計也顯示全球的創投基金從2016年以來,已經對人工智慧科技發展挹注了數十億美元。
不過事實是美國和大陸不論在人工智慧相關經濟效益或投資,都被視為將會是最大受惠者;而印度完全不被看好能夠成為人工智慧大國,這一點從統計數字來看便很明顯,從2014年以來的3年半當中,印度人工智慧新創公司總共籌得的資金還不到1億美元,比矽谷一家名為Grammarly、採用人工智慧進行英文文法修正的軟體新公司期間內所籌得的資金還少。
到底是什麼原因令人工智慧產業在印度難以起飛?一些創投專家和印度當地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認為有兩大原因,一是數據數量不夠多,另一個是缺乏政府的大力支援。
人工智慧基本上需要仰賴研發者為機器灌入大量的數據,然後透過軟體讓其慢慢提升自我學習能力。不過有專家表示,和美國相比,在印度想要取得大量數據是非常困難的事。其舉例指出,IBM只要透過與某家醫院合作,便能夠獲得多年份的腫瘤治療資料,但是這在印度完全不可辦得到。
另外,業界人士表示,美國和大陸政府在提供人工智慧業者金援方面一直不遺餘力,像大陸政府不久前才誓言要投入相當於1,500億美元打造人工智慧產業,但是到目前為止,看不到印度政府有類似的投資規畫。
印度創投公司Inventus Capital Partners的董事總經理Parag Dhol表示,發展人工智慧技術,沒有個5~10年難以成事,但是印度新創公司在面臨諸多挑戰的情況下,恐怕很難撐過這麼長的時間。
還有業界人士指出,印度人工智慧產業缺乏像美國和大陸的企業網路,也是造成連追趕都很困難的原因。這一點印度在半導體業的發展上便吃過苦頭,因為相關的網路沒有辦法成形,因此印度不論在半導體製造或設計上,一直都無法成氣候,如今在人工智慧領域也陷入同樣的困境。
導入AI技術可望重塑印度電子商務面貌
據PayPal和和法國研究公司Ipsos近期所聯合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印度的消費者的線上購物在2017年極可能成長85%;到了2018年,印度的網路消費總額將有望達到8.756兆盧比(約1,368億美元)的規模。鑑於人工智慧(AI)技術所帶來的豐富數據和驅動力,零售產業的競爭恐怕仍將持續日益激烈。
據Financial Express報導,這種線上購物的激增趨勢可歸因於許多因素,例如跨境貿易、免費送貨、產品類別繁多和品牌的多樣化、數位支付與無現金化所帶來的便利付款機制、宅配到府的便捷性、優惠的價格和良好的交易體驗等等。
隨著網路購物需求的增長,零售商若欲跟上競爭對手的腳步,就必須選擇擁抱AI和AI所提供的各種新功能。電子商務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AI的影響,主要是因為AI牽涉到廣泛的數據所致。
研究顯示,受AI浪潮影響所出現的一些新興趨勢,將可望有助於完全重塑印度的電子商務產業。這些新興趨勢包括了:高度個性化、改變消費格局、即時和透過資訊驅動分析所導引出的業績增長、商業活動設計的優化、更理想的搜尋引擎、虛擬個人語音助理協助購物、以及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等等。
在新的網購時代中,著重於分析出消費者的普遍模式,已不再符合潮流需求。AI和機器學習(ML)有助於創造個性化的消費體驗,從而體現客戶的個別價值。AI和ML亦有利於鼓勵消費者透過語音來擴大視覺搜尋的範圍,並提供建議和在聲音上來刺激更多消費行為。
AI技術中的即時數據處理和分析可幫助衡量消費者的行為,用以提供具可行性的見解。事實上,這已被證明是有助於推動銷售的工具之一。另外,AI技術也有助於利用ML和神經網路功能來提供行銷活動方面的建議,從而促進計劃和修改各種促銷與銷售活動,並且提供合適的推廣時機。
電子零售商也可透過使用AI或是其他類似線上學習的方式,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搜尋引擎和推薦結果,例如針對特定用戶的興趣或偏好,產生出高度相關的搜尋結果並進行排序,進而將客戶滿意度的提升最大化。
研究指出,Siri、Echo和Google語音助理這類的聊天機器人技術,已形同人類的日常生活助手或朋友。這些機器終有一天會影響消費者的決策,甚至代表人類進行購物活動,因為這些機器人透過數據的大量使用和即時蒐集,將成為瞭解用戶個人品味和消費習慣的貼身密友。
在供應鏈部分,AI可為零售商提供大量複雜的物流數據,來確保產品、倉庫和出貨的正確性。此外,AI亦能根據客戶的偏好來協助預測產品需求,進而避免庫存過多的情況發生。因此不論是消費者或零售商,AI都將是整個消費流程的得力助手。
AI與自動化恐危及印度69%工作機會 終身學習是未來趨勢
印度公司Infosys已完成了3,000名員工的AI技術培訓計畫。
近年來,科技產業的領導人不斷積極倡導著人工智慧(AI)和自動化的出現,將成為未來就業的新動力之一,尤其是擁有近1,500億美元市值與400萬名工作者的印度資訊科技(IT)產業。印度Infosys執行長Vishal Sikka表示,隨著自動化的進步,更多工作崗位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人們必須學習新一代的工作技術和形式,或是轉向新的機會領域邁進。
據The Hindu報導,HfS Research的研究數據指出,2021年之前,光是在印度的IT領域,就有大約64萬個低技術性工作崗位將因自動化發展而步入歷史塵埃。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一項調查指出,AI與自動化將威脅印度約69%的工作職位,以及大陸約77%的就業市場。
IT服務管理公司Wipro直言,如果不為自動化的到來提前布局並全面解決可能產生的衝擊,那麼對於就業市場而言,無疑將會是一場災難。這將影響目前約60~70%的工作崗位,使其面臨被邊緣化或完全消失的困境。這種轉變已迫在眉睫,將於未來的10年內發生,而不是遠在50~100年之後。
自動化產生的衝擊將不僅限於印度的IT產業,其影響範圍也將囊括其他領域,例如農業。舉例來說,印度塔塔集團(Tata Group)目前正致力於探索透過採用自動化來改善員工的生活與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該集團正在研發一種精密農業技術,使無人機可被用來執行農場空中的噴灑作業。
拜新興技術所賜,Infosys在最新2016~2017會計年度的營收,已達到了約102億美元。該公司亦於2017年4月發表了最新一代的AI平台,可用來解決許多營運和業務問題,例如預測營收和瞭解客戶行為模式等等。其應用範圍還包括了深度理解合約內容與法律文件、了解法規與詐欺。
Infosys目前已正致力於改變其員工培訓的方式,並已在上一個季度,完成了3,000名員工的AI技術培訓計畫。Sikka表示,Infosys將積極培訓現有的員工,使其能掌握AI和其他新興技術的相關技能。
美國前首席數據科學家D.J. Patil及科技企業家Nandan Nilekani也對AI和自動化可能為印度就業市場帶來的衝擊表示擔憂。Patil指出,雖然印度有許多大型IT企業,但某些類型的程式設計工作是專門針對軟體測試,或是特別著重於附加的小型功能例如升級,而進行研發的。這類工作極可能會在自動化變革的過程中,逐漸被取而代之。
由美國前總統Obaman所任命的第一位首席數據科學家曾向年輕的專業人士提出建議,認為他們應該在AI、網路安全和醫療保健領域中的各項新技術上,為自身及早作足準備並投入相關培訓計畫。負責印度大型身分鑑定項目的專家Nilekani亦強調,專業人員需要為終身學習做好準備,而不是僅僅為了就業目的,才去完成學位。整個科技領域的變化極為迅速,未來的世界所需要的,將是終身學習和隨時隨地的學習。
2017/09/18 2.1.5. 俄擬對跨境電商徵稅 15.25%增值稅 阿里、亞馬遜剉咧等 [ 工商時報 賴瑩綺]
消息指出,為保障俄羅斯當地電商平台競爭優勢,俄羅斯電商企業協會建議政府對跨國電商企業,包括阿里巴巴旗下全球速賣通(AliExpress)、美國電商巨頭Amazon及eBay等徵收15.25%增值稅。其中,以最受俄羅斯人歡迎的AliExpress或影響最鉅。
俄羅斯生意人報報導,俄羅斯電商企業協會數據顯示,去年俄國網上銷售規模達157億美元、年增20%。協會預計,今年線上零售市場規模可超過171億美元。
跨國企業部分,今年全年跨境電商占俄國電商的37%,規模超70億美元。另外,今年上半年跨境電商的銷售額大幅增長,達34%。協會認為,因俄國目前對1千歐元及31公斤以下包裹的跨境交易免徵增值稅和關稅,這使境外電商平台比俄國本地平台更具競爭優勢。
該協會主席Alexey Fedorov指出,目前所有進入俄國的包裹均為免稅,跨境電商因不需繳納這些稅費,以致銷售額持續增長,但俄國零售商卻必須支付所有稅費和關稅。
因此,協會建議俄國政府對外國互聯網企業啟動增值稅支付機制,增值稅率將達15.25%;同時,針對未履行義務繳納增值稅的跨境電商,聯邦稅務局有權要求其關閉銷售頁面。俄羅斯經濟發展部和財政部已就這個問題進行研究。
報導指出,這將影響Amazon、ebay等跨國電商企業,其中,有「國際淘寶版」之稱的AliExpress或影響最鉅。
根據數據顯示,去(2016)年,AliExpress以吸引2,200萬獨立用戶的速度成為最受俄羅斯民眾歡迎的購物網站。
俄羅斯網路零售商Ozon.ru排名第二,但用戶人數與AliExpress差距甚大,僅為900萬。排在第三位的是俄國家電網路商城Eldorado.ru,用戶人數為750萬。
據悉,目前90%的外國商品來自中國,俄國如再缺乏關於跨境網購交易關稅徵收的明確法律,再過幾年,俄羅斯本國網購業務將徹底消失,該國將專門銷售中國商品,且將成為中國的免稅貿易市場。
2017/09/18 2.1.6. 中華電攜新科 無人車搶先機 [ 工商時報 林淑惠]
看好行政院「亞洲‧矽谷」計畫將「無人車」納入台灣未來重點發展的新創產業,加上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及高雄市等各縣市政府正積極發展無人自駕巴士。據了解,新加坡政府基金所屬的新科公司與中華電信,擬合作發展無人車產業。
對此,中華電信董事長鄭優表示,8月底前往東南亞考察時,已與新科公司高層會面,雙方就合作發展無人車進行討論。他說,除了台灣、未來也不排除複製台灣經驗共同拓展無人車海外市場,尤其政府正積極發展新南向政策,東南亞市場優先列為首選。但他也強調,相關細節還在討論中。
新科工程(Singapore Technologies Engineering Ltd)的主要股東是淡馬錫控股,持股近95%。新科已在全球21個國家及35座城市設立逾百家子公司,在新加坡已與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簽約合作無人駕駛電動巴士、預定2020年行駛國道。
在台灣部分,新科分別參與桃機第一及第二航廈工程,中華電信表示,第三航廈的電信網路相關工程,新科也將攜手中華電信共同切入。
無人車正在全球興起一鼓新浪潮,除了Google、特斯拉投入,百度、Uber、諾基亞、英特爾(Intel)、蘋果和BMW等車廠也正積極展開布局。台灣方面,台北市政府、台中市政府及高雄市政府已經分別與7 STARLAKE、NAVYA、荷商2getthere、法商Easy Mile等業者,合作引進無人駕駛巴士來台,部份並已展開無人駕駛自動巴士的試營運計畫中。
桃園市政府則計畫,於虎頭山物聯網創新基地、青埔特區、機場周邊、桃園農業博覽會基地針對無人車進行測試。
中華電信布局無人車,初步構想先從台灣開始,未來再配合政府新南向政府,把台灣經驗複製到東南亞市場,帶著台灣廠商一起拓展海外市場,扮演領頭羊角色。鄭優尤其看好台灣從4G進入5G後,各項新創事業將大有可為。
市場人士分析表示,無人車將帶動衛星定位系統(GPS)、光學雷達(LiDar)、攝像鏡頭、大數據、智慧車隊監控、遠端控制等相關產業發展,中華電信希望藉由跨足無人車市場,帶動台灣相關產業鏈蓬勃發展、進攻海外市場。
中華電IoT平台 預定11月上線
中華電信物聯網(IoT)大平台預定11月上線,將提供國內資通訊(ICT)廠商進行測試。此外,中華電信並擬定目標,將於5年之內,將物聯網營收的貢獻度拉高到150億元。
物聯網商機龐大,中華電信董事長鄭優表示,物聯網大平台內部資源已整合得差不多,年底將與國內ICT業者展開界接,提供ICT連結測試。他強調,中華電信在軟體方面擁有優勢,未來結合ICT業者的硬體優勢,再透過創新應用、就能攜手開拓新的產業商機。
中華電信去年來自物聯網的營收貢獻約40億元,今年預估年成長近5成、達到60億元規模,5年內上看150億元。
NCC日昨正式核發中華電信300萬門物聯網門號,預定年底正式提供服務。中華電信表示,初期以發展居家安全監控、智慧城市、腳踏車租賃、行裹箱追蹤、環境監控等物聯網服務為主。
鄭優強調,各項物聯網產品已經愈來愈具體,不僅兼顧商業發展,中華電信也積極投入開發「創新雙模式智慧導引服務」等服務、照顧弱勢族群。
台灣大已向NCC申請物聯網門號核發作業中,預期NCC近期正式核發。至於物聯網發展方面,台灣大與特斯拉即將啟動車聯網試營運的合作計畫。除此,台灣大正爭取政府瓦斯、水表、電表的物聯網應用,預定明年商轉。
遠傳布局物聯網已有成果,遠傳企業暨國際事業群執行副總經理曾詩淵日昨透露,車聯網服務將率先與Gogoro合作,提升Gogoro機車電池續航力、機車定位追蹤、車況監測、駕駛行為分析、共享機車管理等服務,最快年底上路。NCC日前率先核發遠傳300萬門物聯網門號,遠傳訂出兩年之內賣完300萬門號。
2017/09/18 2.1.7. 汽車、醫療 AI下手先改造 [ 工商時報 翁毓嵐、劉季清]
歷經百年發展和數次變革,汽車產業即將進入「以軟體為核心」的全新時代。而當AI碰上汽車產業,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對人類日常的交通模式又將產生哪些顛覆性的影響?
首先,雲端運算平台將是汽車大廠發展最新技術的重要基石。舉例來說,通用汽車(GM)去年宣布與IBM合作,將結合IBM超級電腦Watson來強化的通用旗下車款上的OnStar Go平台。OnStar Go利用IBM Watson的語音處理技術以及數據學習能力,可為駕駛提供各種便利功能,包括多媒體、地圖導航、停車位尋找,甚至更結合了電子支付的功能,讓電腦直接處理開車過程中的瑣事,讓駕駛在行車過程中不至分心。
另外,自駕車以及先進輔助駕駛系統(ADAS),將會是AI在汽車上最先看到的應用。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出廠的車輛,大多都配備輔助駕駛功能;而Google更是早在2009年就開始測試無人車,至今Google在研發自駕技術已經投入逾11億美元。
除了科技公司以外,傳統車廠如通用(GM)、福特(Ford)、奧迪(Audi)也從2013年起陸續投入自駕技術研發。福特執行長Mark Fields去年宣布,要在2021年量產完全沒有方向盤、沒有油門與煞車的自駕車,作為分享共乘使用。
至目前為止,全球已有超過33家廠商投入發展無人車技術,且預計只要5年左右的時間,就能正式進入商用。
除了傳統車廠以外,新興的共享汽車服務如Uber、Lyft也正式加入戰局。Uber去年與富豪(Volvo)攜手,合作開發無人駕駛技術,並在舊金山進行道路測試;Lyft則是聯手Google旗下自駕車新創Waymo,期望能在快速興起的車用人工智慧大戰中,發揮自身最大優勢。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IHS報告指出,預估使用車載人工智慧系統的數量,將從2015年的700萬,成長至2025年的1.2億,並且成為未來汽車的基本配備,除了讓行車更安全以外,也將徹底改變人類與汽車互動的方式。
軟體加值鏡頭 讓駕駛人不分心
美國保險公司Progressive Insurance日前發布的調查指出,超過9成的受訪者認為分心是 造成車禍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W)模式分析和機器智慧中心(CPAMI)結合相機鏡頭與人工智慧技術,研發出一套全新軟體,可以在駕駛分心時即刻發出提醒,以避免可能發生的危險。
帶領研究團隊的教授Fakhri Karray指出,分心造成汽車事故,在北美地區尤其嚴重。而該團隊最新研發的軟體,主要是建立在CPAMI過去廣泛的研究基礎上、透過人工智慧技術來偵測駕駛分心的跡象。
系統會透過車載攝影機來觀察駕駛的手部是否有異於正常駕駛的動作,例如伸手往後座拿取東西、調整音響或冷氣、低頭傳簡訊等,進而即時發出提醒。除了動作,該軟體亦可偵測手部動作的時間長短、行駛的道路與環境,如果駕駛開的是自駕車,系統還可通知汽車啟動自駕模式。
微軟揪北醫 全民健保資料庫淘金
AI當紅,台灣微軟攜手台北醫學大學啟動人才培育計畫。前閣揆張善政並呼籲,台灣應擅用優勢、專精「小而美」方向,例如交通流量分析領域與目前已在國際上具有相當優勢的醫療領域,讓AI可望成為翻轉台灣的關鍵之一。
台灣微軟與北醫大正式啟重AI人才培育計畫,將由微軟提供含括資料科學、大數據分析及AI等學科教材,結合北醫旗下一校五院既有的醫療資料庫,讓學生透過線上、線下整合課程和「Datathon」實作項目。其次,微軟還提供數位認證機制,培育台灣AI人才、並與全球接軌;再者,未來希望能拓展至醫療以外的學科及更多大專院校,讓台灣各領域的AI人才在不同領域,注入更多應用動能。
現任北醫管理學院諮詢委員張善政表示,台灣長期以來雖在硬體製造仍具備領先全球的優勢,但現在應拋棄硬體製造思維、注入更多資源在軟體服務及應用上。他以近來最夯的大數據及AI議題「自駕車」為例舉出,特斯拉即便已在許多國家城市累積了數萬輛自駕車大數據資料,但台灣有其特色,就是汽車與機慢車混流的複雜車流數據。他強調,台灣若能發展、蒐集相關數據資料,未來有助於類推應用到東南亞的許多城市,「這就是台灣的優勢」。
至於另一個發展AI的優勢,就是台灣透過全民健保累計的龐大資料庫。也因此,這回台灣微軟與北醫大的合作,台灣微軟首席技術與策略長丁維揚強調,為使優秀人才透過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進一步提升醫療精準度,將透過微軟完整課程資源,培養具備產業應用即戰力的AI種子人才,不僅填補國內市場供需缺口,也有助台灣人才與世界接軌。
科技大廠 忙找AI人才
再度成為顯學的AI,吸引科技大廠加碼投入研發人力與資源,國內PC大廠近來積極在內部建置AI團隊,包括雙A品牌廠宏碁與華碩,還有廣達等,今年都將進一步的擴編計畫。
宏碁今年在董事長陳俊聖的定調下,宏碁的AI團隊近期就會從原本的20多人,倍增擴編至40~50人,未來除了將繼續投入在預估車流、停車及載客服務等智慧交通領域的應用,讓自有的AI團隊開發可商轉、做生意的技術應用,也會把AI技術加入到旗下其它產品,如波寶Pawbo+推出的智慧穿戴與互動式周邊產品。
而近期正進行組織重整的華碩,也趁此在人事、人力資源重新配置,由策略長徐世昌親率約500名軟體人員投入AI發展,初期第一階段將先聚焦在內部資源整合,諸如生產流程的數據化、自動化,品質控制及測試環境整合等。
至於廣達則啟動「加入廣達,放大力量」的招募計畫。明年廣達將有很大一部分的成長動能來自AI都將帶動大型資料中心、伺服器產品的需求,也因此廣達需要更多相關人才的加入。
2017/09/18 2.2.1. 華碩AR技術 進軍醫美整形 模擬牙齒矯正、美白、配戴隱形眼鏡等 未來鎖定鞋業應用 [ 蘋果日報 王郁倫]
加速發展
AR(擴增實境)將掀起全球巨浪,華碩(2357)內部軟體團隊Glamorfy發展AR及3D掃描有成,在新零售及智慧醫療市場成功出擊,已獲得台灣三維數位牙醫學會主委、有「美齒教父」之稱的醫師陳忠明採用,將作為牙齒矯正及美白的術後模擬,該團隊也與鼻整形權威邱昱勳醫師合作,未來還將鎖定鞋業應用。
華碩加速轉型,將AR列為未來5大重點投資項目之一,Glamorfy是華碩新創AR團隊,目前成員已經達10人,目前隸屬於電腦事業群下先進人機介面軟體處,目前該團隊軟體已具商業化實力,隨iPhone 8支援AR應用,公司看好將使AR加速發展。
減少術後預期落差
Glamorfy經過2年開發AR引擎,已經小有成果,除與屈臣氏在台北忠孝復興捷運站門市,推出擴增實境試妝服務,也跟晶碩隱形眼鏡合作,消費者可模擬配戴新款隱形眼鏡圖案感覺,也與眼鏡公司合作線上試戴模擬體驗,滿意再下單。
Glamorfy鎖定醫美及新零售2大應用,醫美部分今年成果豐碩,台灣三維數位牙醫學會(TA3DD)已與Glamorfy一起推廣QuicSmile即時AR美齒模擬機,預計10月底對外發表。
Glamorfy表示,當做齒列矯正或牙齒美白等療程時,醫生能利用AR美齒模擬機,在術前先模擬術後的樣貌,讓病患更易理解,減少術後才發現與心中預期有落差的糾紛,舉例而言,牙齒美白有許多色階,病患也可以事先選擇最搭配自己的膚色,才不會做完發現不夠白,或太白太假。
歐美AR不適用亞洲
台灣三維數位牙醫學會(TA3DD)表示,牙科數位的時代已經來臨,歐美牙醫都已經積極導入數位技術,從e化資訊系統、AR互動醫病溝通、植牙前手術導板及假牙數位化製作,打造全面性牙醫數位轉型專業平台。
Glamorfy也表示,歐美牙醫類似AR解決方案對亞洲並不適用,不僅價格高,資料庫人種臉型與亞洲不同、也無法配合台灣牙醫增加功能,此次與三維數位牙醫學會一起推廣,未來除台灣市場,也將進軍中國。
Glamorfy也跨入臉部整形模擬應用,將與知名鼻整形醫師邱昱勳合作,開發醫美鼻整形模擬產品,想整型的消費者,可以確認中意的明星鼻子是否適合自己的臉,再進行手術,術後也將3D掃描建檔,作為複診的參考,預計2018年可望商品化。
3D掃描作複診參考
國際運動鞋大廠紛紛導入AR技術,日前NIKE與戴爾合作將AR應用在設計鞋子上,Glamorfy表示,運動鞋客製化趨勢成型,未來可以利用3D掃描建立客人腳弓模型,並進行AR虛擬試穿,消費者試穿後才通知工廠生產製作,未來鞋店可以利用AR虛擬試穿服務客戶,甚至便利商店也能利用AR技術賣鞋。
看好未來應用,Glamorfy目前也已與國際最大運動鞋代工廠洽談合作,未來設計及新鞋開發都可以利用AR技術展現,最快2018年可望有成果。
2017/09/18 2.2.1.1. 非蘋陣營反撲 三星DRAM喊漲 [ 經濟日報 簡永祥、黃晶琳、簡威瑟]
在中國大陸手機大廠OPPO、VIVO反撲,並大舉在市場備貨下,全球記憶體龍頭南韓三星已確定調升第4季行動式記憶體售價10~15%,縮小與伺服器用DRAM(動能隨機存取記憶體)價差,讓DRAM供貨更趨短缺,台系二大廠南亞科和華邦電手中擁有的產能成為奇貨可居,相關記憶體概念股將受惠。
記憶體業都表示,三星季初就已通知相關電子委託製造廠(OEM),計劃調漲第4季行動式記憶體(Mobile DRAM)合約價,漲幅近一成,不少業者半信半疑。不過,在蘋果iPhone 8/8 plus/X發表後,因仍主攻高價智慧型手機,且因導入3D結構光構裝的臉部辨識系統,讓單價居高不下,尤其iPhone X在導入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面板,單價更首度破1,000美元,新台幣單價也超過4萬元。
蘋果的新機訂價策略,讓主攻中低價的中國大陸品牌手機廠有相當大的發揮空間。
業者透露,近期在大陸市占快速竄起的OPPO、VIVO決定第4季大反撲,計劃推出新手機,以中低價市場區隔和蘋果正面交鋒,並大舉在市場備貨,讓三星下季調漲行動式DRAM更加確定,且部分品項漲幅更達15%。
據了解,三星這項調漲行動式記憶體,反應供應端增加速度仍緩慢,且目前應用於手機的低功耗行動式DRAM,單價仍落後於伺服器用DRAM,在蘋果和非蘋兩大陣營等持續擴大備貨需求下,三星仍未理會下游端抗拒,持續調漲行動式記憶體報價。
記憶體業者強調,目前三大記憶體廠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等,大部分資本支出都集中於增產快閃記憶體,DRAM部分只透過製程升級,未再增建新廠,讓供應趕上需求增幅,這也讓三大廠有恃無恐,今年以來每季都調升報價,並且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平均售價居高不下,創下史上漲勢及漲幅最大且最久的紀錄。
美光全球製造副總裁艾倫稍早即強調,目前DRAM和NAND Flash需求非常強勁,預估未來兩季仍供不應求。
南亞科目標價 喊到88元
南韓三星可能再調漲DRAM價格,零組件漲價概念股繼續扮演台股市場主流。法人指出,台系相關概念股如:南亞科、華邦電、威剛等DRAM族群,可望受到消息面激勵。
以指標股南亞科為例,外資、投信15日同步買超,融資餘額當日也增3,400張以上,法人、散戶共襄盛舉,象徵人氣回籠。另一DRAM族群報價上揚受惠股的華邦電,也獲得三大法人聯手買超。
分析師也指出,無論是DRAM或是積層陶瓷電容(MLCC)、LED晶粒等報價上漲,近期都持續引起市場對概念股的熱情,激勵股價強勢上漲。
外資麥里格證券上周也出具報告,強調南亞科今明兩年營運將繳出佳績,目標價由68元上調至88.8元;一向不看好南亞科表現的美林證券,態度也180度轉變,喊買南亞科,目標也一口氣上修至80元,反應外資認同DRAM前景仍佳,看好南亞科在DRAM產扮演關鍵少數地位。
麥里格認為,明年DRAM位元成長仍低於20%,在需求端仍強勁成長下,預估明年上半年DRAM仍處於缺貨,在價格居高不下,南亞科明年獲利增速仍然強勁。南亞科今年第2季提前導入20奈米製程,良率拉升速度相當快,20奈米與30奈米微縮上月已達到黃金交叉,也就是20 奈米製程產出成本比30奈米低。
由於20奈米製程晶圓產出量比30奈米多40%,隨著南亞科20奈米投片量增加,法人預估,不僅9月增幅會較明顯,自9月起到年底,營收也可逐月走高,且毛利率同步穩定提升。
歷代iPhone大降價 一箭雙鵰
蘋果iPhone 8將上市,依例前一代產品隨之降價促銷,但此次蘋果為迎戰非蘋大軍,大打「機海」策略,不但前一代的i7,就連i6等總計九款手機同時販售與降價,並非清庫存,創下首例。其中SE款只要12,900元,創最低價,降價金額也創歷史紀錄。通路業者分析,蘋果此招一箭雙鵰,不僅延長每款iPhone生命周期,更圍堵Android陣營高中階手機銷售。
過去蘋果宣布新機上市,前一代機種也會跟著降價,往年慣例降價金額約為3,000元,此次蘋果大手筆降價,降價金額約為5,000元左右。去年才剛開賣的i7,降價4,600元,入門款2萬有找,售價19,990元,通路業者認為,此舉恐打趴一堆Android陣營中高階機種。
此外,i6及SE也同步降價,加上台灣大2017限定版金色32G i6,最便宜的iPhone單價最低只要12,900元起。通路業者分析,i6及SE雖為前前一代的機種,但價格卻對有意轉向iPhone陣營,但預算較低的Android用戶,有極強吸引力。
上周五開賣的i8以及11月即將開賣的iPhone X,蘋果在台灣共有九款機種同時在架上銷售,價格帶從最低的12,900元到最高的41,500元,搭配大、小螢幕及大、小容量,價格涵蓋廣,選擇多到難以計算,通路認為,這等於是宣告蘋果跟所有Android陣營三星、華為、宏達電、Sony、OPPO、華碩等品牌,從高階旗艦機到中階機種全面開戰。
原本市場認為,蘋果降低舊機種價格是為了出清存貨,但電信業者表示,過去蘋果策略是主打一年一款旗艦機種,頂多是大、小螢幕及不同儲存容量的差別,但面對Androd陣營的高、中、低、超低價機種競爭,蘋果不僅降價,同時有九款機種在架上銷售,且持續供貨,顯示蘋果策略不是為了出清存貨,而是為了全面開戰,同時更延長每款iPhone手機的生命周期。
因應蘋果降價,通路及電信業者也陸續呼應,德誼數位宣布i7系列最多降價5,400元,中華電信也宣布,搭配「大4G購機方案」,i7購機價最多降5,500元。
果粉想等Ⅹ 衝擊i8買氣
蘋果十年紀念機種iPhone X要等到11月才開賣,也讓蘋果死忠粉絲買氣呈現觀望態度,iPhone 8買氣預估眾說紛紜,但通路傳出,蘋果有意視iPhone 8銷量來決定供給電信業者X的到貨量,讓電信業者不敢掉以輕心。
i8及8 Plus即將在周五(22日)開賣,蘋果也已經陸續出貨,業者評估,i8、8 Plus到貨量充裕,且依目前預購及預約狀況,應該不至於有缺貨的狀況。
通路業者觀察,iPhone X為蘋果十年紀念機種,也是今年蘋果旗艦手機中的旗艦,即使得再等一個半月才開賣,死忠果迷都選擇等,更喊出要買兩支,一支自用,一支留存紀念,這都讓i8的銷量不若往年樂觀。
業者認為,iPhone X延後上市,代表蘋果對於iPhone X供貨狀況也不太有把握,預估上市後,肯定供不應求,且缺貨程度也將是史上最嚴重,搶貨成為業者各顯身手的重要大事。
通路業界也傳出,iPhone X貨量有限,蘋果要如何調配供貨狀況,可能會觀察各電信及通路業者i8的銷售表現,賣的好與否,將會牽動iPhone X的供貨數量。
這也讓電信及通路業者不敢掉以輕心,電信業者大推零元購機方案,同時搭配舊換新方案,最高可折17,500到17,800元不等,VIP用戶則折價5,000元左右,大力刺激買氣。
2017/09/18 2.2.1.2. 穩懋Q3毛利率喊衝 [ 經濟日報 詹惠珠]
穩懋(3105)的3D感測客戶Lumentum搶下iPhone X的訂單,穩懋是最大的受惠者。由於蘋果計劃把3D應用在其他的產品,且其他非蘋手機也計劃跟進,晶元光電已應客戶要求,全力發展VCSEL磊晶製造。
蘋果新手機iPhone X最大亮點在於3D感測,iPhone X前置相機系統的3D感測元件所需VCSEL元件,有二大主要供應商,分別是Lumentum和Finisar,但根據Barron's Asia的報導,Lumentum在兩個VCSEL零件中獲得了100%的占比,直到Finisar解決生產問題之後。
另外,Barron's Asia也提到,蘋果積極與這些3D供應鏈討論,準備大於iPhone X二到三倍的3D感測數量,推測這些數量應該是蘋果計劃在明年推出的多個產品中都會有3D感測的功能。
蘋果新手機iPhone X最大亮點在於3D感測,三大法人在上周買超穩懋逾7,000張,穩懋的股價也在上周五盤中以196元創下上櫃以來的新高。穩懋的營運表現優於其他PA(功率放大器)同業,在於它的新產品垂直共振腔面射雷射(VCSEL)為Lumentum代工,且又傳出Finisar供貨不順,因此,法人預估未來穩懋的VCSEL出貨會增加。
穩懋8月營收以14.18億元,連續五個月創下新高,預估9月會再攀高。發言人曾經洲表示,從7月開始小量出貨,8月逐步放量,雖然初期的占營收比重仍只有個位數,但由於VCSEL的毛利率高於智慧型手機用的PA產品,因此有助推升第3季的毛利率。
就在蘋果引爆3D的人臉辨識風潮下,已有客戶找上晶電,跨入VCSEL磊晶製造,應用在人臉辨識、ToF3D相機和傳感器(Proximity sensor)。
據了解,由於晶電在ToF、Infared、Proximity sensor的技術已成熟,部份客戶為了測量更精準,希望晶電能夠生產VCSEL磊晶片,取代智慧手機上的IR LED,晶電發言人張世賢表示,晶電未來會將部分機台轉向生產VCSEL,明年可看到營收貢獻。
張世賢表示,由於VCSEL應用在測距、人臉的辨識比LED精準,且應用在手機3D感測的雷射波長850和940,晶電已有技術能力,也看好VCSEL在感測的應用,因此已決定擴大發展VCSEL。
據了解,蘋果新手機3D感測的人臉辨識的功能,目前是由美商的Lumentum供應,穩懋是代工廠,而VCSEL磊晶片的來源則是來自英國的磊晶廠IQE供應,隨著非蘋手機也會跟進,晶電將會分食IQE的市場。
2017/09/18 2.2.1.3. 蘋果新款iPhone三箭齊發 管控難度大增 iPhone X出貨進度攸關整體銷售動能 [ 電子時報 王君毅]
此次蘋果3款新旗艦機種齊發,後續銷售表現市場看法兩極。
蘋果(Apple)發表新款iPhone X、iPhone 8及iPhone 8 Plus等新品,儘管市場對於iPhone系列何者將有較佳銷售量看法不一,但可預期的是,蘋果此次一口氣推出3款旗艦機種的做法,確實將面臨更大的銷售挑戰,如何更謹慎鋪陳與推展新品,將考驗蘋果行銷業務團隊能耐,並將影響蘋果及供應鏈後續營運表現。
蘋果此次新款iPhone發表,最受市場矚目的新品是十週年機款iPhone X,其為iPhone首款搭載5.8吋OLED設計,不僅首度取消Home鍵設計,並新增3D臉部辨識,入門款機種售價999美元起跳,預計11月3日起正式銷售。至於iPhone 8與iPhone 8 Plus預計9月22日起推出市場販售,入門機種價格分別訂在699及799美元。
此次蘋果3款新旗艦機種齊發,何者可有較佳的銷售成績出現,目前市場看法兩極,部分業者認為由於iPhone X訂價過高,整體出貨表現將打大折扣,此次蘋果新機銷售將主要由iPhone 8系列手機撐場。
然部分業者則認為,此次蘋果iPhone 8系列新機並無新意,充其量僅是iPhone 7的升級版,且以近2年iPhone銷售表現來看,2015年蘋果推出iPhone 6首度導入大螢幕尺寸設計,讓其創下亮眼銷售成績,2016年接續的iPhone系列手機出貨則出現近10%的衰退。
雖然2017年iPhone出貨預期可回復到近1.5%的成長局面,但面對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Sony Mobile及大陸等Android陣營強勢競爭,蘋果iOS手機銷售成長放緩已難避免,iPhone 8欲引領蘋果2018年手機出貨回復到業界預期近10%的成長目標,恐相當吃力。
另一方面,考量蘋果的品牌力與消費族群屬性,iPhone X高價應仍不構成採購門檻,仍有機會成為此波新iPhone的銷售主力。不過,即便目前較多業者押寶iPhone X將熱銷,但業者提醒,對於蘋果而言,此次一口氣推出3款旗艦級智慧型手機,行銷與庫存管控難度大為提高。
尤其是iPhone X的行銷議題與製造生產的矛盾衝突,將不容忽視,過往iPhone單品熱銷,主要來自於蘋果品牌力、優質平台與App Store,加上手機與操作介面設計,以及產品上市初期所營造出來iPhone一機難求的熱銷榮景。不過,考量此次iPhone X關鍵零組件如OLED由三星供應的獨佔性及產品製作的困難度,讓此產品在上市推展初期欲全數吻合市場所需是有一定的難度,讓蘋果遲至11月才開始販售此款商品。
對於蘋果而言,倘若iPhone X的製程瓶頸無法順利克服,製造良率無法有效拉抬,或在製造上因偶發狀況而嚴重耽誤出貨進度,屆時消費者對於iPhone X的候機期將大幅拉長,除不利整體iPhone出貨表現,造成iPhone 8手機滯銷外,對蘋果整體品牌形象也將產生不利的影響。
2017/09/18 2.2.1.4. 蘋果IC設計團隊主管Srouji揭密 3年前已押寶A11 SoC內嵌AI晶片neural engine [ 電子時報 梁燕蕙]
長達2小時的蘋果(Apple)發表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品便是十週年紀念機種iPhone X,但其實若離了A11 Bionic CPU晶片,iPhone X剩下的恐怕徒具外型,而真正懂門道的內行人會提問的問題是:A11晶片背後的蘋果IC設計團隊究竟是如何打造出這顆帶動iPhone X手機的動力引擎出來的?Mashable在發表會後24小時邀請到蘋果IC設計團隊總監、硬體科技資深副總裁Johny Srouji一揭A11 Bionic晶片的開發內幕。
陪同受訪的蘋果全球行銷資深副總裁Phil Schiller一語道破了蘋果對於iPhone手機開發過程中對於晶片的重視:在過去每一代的產品開發過程中,其中一個核心要素便在於產品裡面的晶片,基本上,這些晶片正可說是蘋果產品的定義組成之一。對蘋果來說,晶片開發可說是iPhone打造過程中必經之路的一部分,絕不是像樂高積木似的可以隨便外購,然後堆疊而成。
問到A11是何時開始動手開發的?Srouji給出的答案令人咋舌。他表示,蘋果著手架構晶片,一般從3年前就開始。這意味著A11 Bionic晶片早在2014年間就進行開發工作了,而當時蘋果還忙著出貨內建A8晶片的iPhone 6。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時,少有在手機層次上討論AI和機器學習任務的議題,然當時,蘋果在架構晶片開發之際,已經押寶手機SoC內嵌neural engine了。
何以蘋果早在3年前就押寶iPhone手機SoC內嵌neural engine、用來執行AI運算任務這件事讓人另眼相看呢?要知道,包括AI在內的這些先進演算法,例如Siri,通常係在雲端上執行高階演算,因此,在用戶端便需要有網路連結;然而,iPhone X將AI技術導入手機裡,顯然是想避免把用戶個資送出手機、送到雲端,但iPhone X的AI應用如果想要在手機層次、而非雲端層次上執行的話,這也可以解釋對於強大運算晶片的需求,因此設計了A11 Bionic處理器上的一對核心。
至於蘋果從A4到A11的開發過程中,其實並非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的。在開發每一代的晶片時,都會先檢視前一代的架構,然後再決定到底是要據此改善、還是重新開始。以A11 Bionic為例,可說是利基於A10 Fusion晶片的效能表現以及部分技術上。Schiller形容A11 Bionic晶片可說是集設計、架構與技術改變於一身的混合體,有些地方是全新的,有些地方則是對於既有處理器設計的更新。先前導入到A10 Fusion晶片的高功能與高效能核心,也獲得了換代更新,包括多了2個核心,以及可以進行非對稱多重處理(a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任務,這意味著可以立刻運行1、2、3、4、5或6核心。
在當前GPU加速運算當道的時代裡,何以蘋果選擇客製化晶片來執行AI任務呢?對此,Srouji表示,Neural Engine的開發可說是蘋果IC設計團隊對於優化系統效率、永無止境追求的體現。對於部分應用程式或軟體而言,有些演算法最好還是利用函數程式模型(functional programming model)比較好。這其中也包括了iPhone X最新的臉部追蹤和Face ID,以及擴增實境(AR)相關的物體偵測。
以上所述的都使用了神經網路、機器學習或是深度學習等,這種神經處理當然能夠在CPU上運行,誠然能夠在GPU上處理來得更佳。然而,對於這類神經網路種類的程式模型來說,若能內建客製化專屬該程式任務的晶片,其實反而要比繪圖處理器來得更加節省功耗。Srouji進一步指出,Neural Engine的秘密在於其能夠進行矩陣乘法(matrix multiplications)以及浮點處理(floating-point processing)。除此之外,蘋果並不願多做闡述了。
Schiller在旁補充道,A11裡的Neural Engine只進行專門的一些任務處理而已,並不進行通用化用途,臉部辨識、AR物件偵測以及在即時狀態下進行生動表情符號(Animoji)臉部追蹤等,是其特殊運算任務中的幾項。新手機iPhone X裡的A11 Bionic晶片,無疑地指向蘋果朝向先進機器學習與擴增實境的未來企圖心。
2017/09/18 2.2.1.5. 鞏固中階防守帶動進攻 聯發科重拾核心競爭力漸入佳境 [ 電子時報 趙凱期]
聯發科已預定在年底開發5G原型晶片,準備2018年進行實地測試,逼近高通決心盡顯。
聯發科全心全意鞏固全球中階智慧型手機晶片市場的最新策略,搭配Helio P系列產品連發,除最新的P23、P30外,2018年的P40、P70等高效能、高性價、低功耗、低成本等新一代Helio P系列智慧型手機晶片解決方案也接連被產業鏈所爆料,在公司共同執行長蔡力行所預告的市佔率逐步收復,及毛利率止跌回升的承諾很有可能在未來幾季之內,就交出谷底爬升的進步表現後,聯發科2017年股價明顯落後其他台灣電子權值股的情形,反而成為國內、外法人短期回補的主要理由。不過,對於聯發科來說,在主要管理人事大勢已底,公司上下重回實事求是崗位後,配合5G晶片研發動作已明顯拉近與高通(Qualcomm)之間的時間差,聯發科已重拾核心競爭力的動作,將逐步反應在公司後續營收、毛利率及獲利數字的回溫動作上。
聯發科其實已公告8月營收為新台幣224.96億元,一口氣較7月大增逾18.6%,不僅明顯優於市場預期,甚至主力行動裝置晶片產品線還沒有特別使力,光靠消費性電子、穿戴裝置、PC週邊及網通晶片產品線的傳統旺季效應,就一手撐起聯發科8月營收寫下2017年單月新高紀錄,在9月行動裝置晶片產品線訂單能見度明顯較8月走強,加上其他晶片產品線的傳統旺季效應猶存,聯發科9月營收持續走高的步調應不會改變,這將帶動公司第3季營收上衝原先財測目標上限639億元大關。此外,由於新款Helio P23、P30智慧型手機晶片解決方案第4季才會開始大量交貨,這對於聯發科第4季營運表現來說,將是大大加分,有助於公司第4季營收持平微滑,展現在傳統出貨高峰期已過後,單季營收仍有淡季不淡的好表現,預演2018年聯發科營收、毛利率及獲利全面成長的新劇情。
除聯發科鎖定全球中階智慧型手機晶片市場策略備受產業鏈及市場法人所看好外,公司5G晶片研發團隊已預定將在2017年底開發5G原型晶片來準備2018年進行實地測試的動作,布局動作明顯與高通、英特爾(Intel)、蘋果(Apple)、三星電子(Sasmsung Electronics)及日系晶片開發商等領先集團步調一致,這與內部不斷要求必須在5G通訊技術世代追上主要競爭對手的軍令有關,雖然5G晶片很有可能最終要拖到2020年才會真正商業化,但聯發科決心在2020年以前,提供客戶除高通以外的第二晶片選擇決心,這將大大縮短聯發科搶佔全球5G晶片市場商機的距離感,一改過去2G/3G/4G落後就是挨打的窘境,也讓高通沒有太多時間去鞏固地盤,落入被蘋果、三星由上而下,聯發科在後蓄力待發的夾殺窘境,將這幾年的苦果完完全全奉還給高通。
2017/09/18 2.2.1.6. 手機大廠陸續出招 高階手機新規格確立 [ 電子時報 王君毅、范維君、賴琇菱、黃詩閔、蕭菁菁、邱龍傑]
在高階手機硬體規格方面,包括雙防手震的雙鏡頭、高規顯示螢幕等,續為手機基本配備,有助相關供應商的營運進一步推升。
蘋果(Apple)日昨發表新款iPhone X、iPhone 8、iPhone 8 Plus、Apple Watch Series 3、Apple TV 4K以及AirPower無線充電器等新品後,加總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等業者的新品創建規格比較,已讓下半年高階手機規格確立,包括防手震雙鏡頭、高解析度面板、防塵防水等已成高階手機基本配備外,另在軟體方面則有較多創新,諸如人工智慧(AI)、支援虛擬實境(VR)及擴增實境(AR)等應用更成熟外,在手機安全防護上,視網膜辨識亦或臉部辨識解鎖等應用,均成高階手機的新賣點。業者並預期,隨著高階手機的規格與應用性持續上推,已讓手機銷售競爭進入新領域,且蘋果藉由高定價的iPhone X上市,也將更確定其在整體手機市場的品牌卓越與領導地位。
蘋果、三星爭霸賽續受矚目
手機業者表示,此次蘋果發表的iPhone X規格備受市場矚目,主因在於其在硬體零組件的應用與規格上有諸多創新,包括其為iPhone首款搭載5.8吋OLED,取消Home鍵設計,同時新增3D臉部辨識為主要賣點等均是。但事實上,iPhone X強調的手機新功能,泰半非蘋果首創,諸如臉部辨識在三星高階S系列與Note系列中已經納入,而採用OLED當成手機螢幕,過往在三星等手機品牌當中也已有所採用。
不過,蘋果此次將iPhone X定價拉高到999美元價位,較三星的Note 8高出50美元的價差,同時在亞太如台、港等地則以近新台幣3.6萬元的價位銷售後,已打破過往高、中、低階手機價格帶分布的常規,經此業者預期,雖然iPhone X的高訂價策略或有礙於整體手機的出貨表現,但對其在整體手機市場的品牌力推升將有顯著的助益出現,而此並有利於蘋果長期手機推展與保持獲利。
至於三星的新款Galaxy Note 8方面,雖然2016年三星所遭遇的Note 7全面下架之痛仍是此次Note 8發表時市場熱議之處,但初步看來,Note 8的預購情況看似超出三星原本預期,某方面凸顯三星此次Note 8在市場的好評程度與對先前Note 7危機處理得宜等程度,且若Note 8持續熱銷,預估三星過往對Note 7的全面回收下架的全面回收處理方式,也將對其他競爭對手建立更高的手機風險管控門檻。
大陸市場仍是關鍵
雖然蘋果、三星年度新機均來勢洶洶,不過業者提醒,對兩大手機品牌商而言,能否在大陸市場有新的銷售斬獲,均是其智慧型手機銷售量能能否進一步放大的重要指標,主因在於大陸單一市場對智慧型手機的年需求,已約佔全球近3分之1上下,但今日此市場均已為當地手機品牌商天下,華為、Oppo、小米與Vivo的手機出貨加總,即已拿下當地超過60%的銷售市佔。
而大陸手機品牌商強勢竄出,也直接衝擊到其他品牌業者的營運表現。以三星為例,其在大陸智慧型手機銷售佔比,已由2016年8%以上下滑到迄今近3%上下,而蘋果也不惶多讓,在大陸手機市場表現節節敗退,且短期內市場欲翻轉不易,目前在大陸手機銷售市佔約佔9%,較2016年同期有近4個百分點的衰退。如此對兩者而言,何者能率先突破藩籬,在大陸市場得到新的進展,即有機會進一步拉大銷售差異,並穩居智慧型手機市場龍頭地位。
軟硬體大幅更新 高階手機市場更具寡佔性
另若從各種品牌廠推展的高階手機規格比較,可得知在硬體規格方面,包括雙防手震的雙鏡頭、高規顯示螢幕等,續為手機基本配備,有機會引領相關供應商的營運成績進一步翻揚外,諸如指紋辨識、無線充電、機殼的功能性與材質應用創新,也將替供應鏈業者帶來新機會。
其次,對應5G在2018年起於南韓冬季奧運等地開始投入試運轉,同時於2020年開始進入商用運轉後,經由傳輸頻寬大幅提升,也將讓消費者使用行動VR、AR等應用得到更好的沉浸式體驗,對此包括三星、蘋果等業者,也續透過手機與AR、VR的配套優化,同時推出相關應用程式,寄望進一步能引領VR、AR等相關應用起飛。
再者,就Sony Mobile方面,近年其淡出中低階手機市場經營,轉以高階手機推展為主後,以此次其發表的Xperia XZ1與Xperia XZ1 Compact為例,其除過去高階機種主打的慢速度攝影等功能外,此次Sony Mobile再度整合集團資源,將3D掃描與自動追焦連拍等功能納入手機當中,其中3D掃描並可連結3D列印抑或AR等應用,經由手機功能創新,預估可進一步引領Sony Mobile手機出貨與銷售續創新高外,預計後續業者也將續藉由創新應用程式的導入,做為手機差異化的主打特色。
此外,在手機的安全防護方面,在三星、蘋果等分別將臉部辨識、視網膜辨識等做為高階手機的基本配備後,預估整體手機解鎖與保護等相關應用,也將成他廠競逐目標。
iPhone X仰賴南韓零件 三星、樂金最大贏家
蘋果(Apple)日前隆重推出多款新iPhone,雖然這些手機尚未正式開賣,但目前受惠最大的,莫過於由三星顯示器(Samsung Display)引領的南韓零組件業者。儘管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蘋果向來是智慧型手機死對頭,如果從零組件供應角度而言,蘋果手機賣得愈多,對三星及樂金而言未嘗不是件好事。
根據韓媒電子新聞(ET News)的報導,日前蘋果推出多款新iPhone,其中南韓零組件搭載比重提升不少,尤其iPhone X核心零組件,多採用三星顯示器、三星電機(Semco)、LG Innotek及樂金化學(LG Chem)等業者零組件,不少南韓人調侃iPhone X根本是Made in Korea。
蘋果的iPhone X為iPhone上市10年紀念機種,不出所料iPhone X成為蘋果首支搭載OLED面板的手機,臉部辨識(Face ID)也取代指紋辨識,iPhone X這兩項最具代表性的改變皆與南韓有關;OLED面板由三星顯示器獨家供應,3D感測模組則由LG Innotek製造。
儘管過去LG Innotek供應蘋果相機模組,但這次3D感測模組可說是首度供貨。3D感測模組由紅外線相機、泛光照明器及點陣投射器(dot projector)組成。三星顯示器、LG Innotek為了蘋果訂單,從2016年就開始全力投入興建工廠與專用產線。
三星顯示器獨吃蘋果OLED面板,其實也充分發揮母雞帶小雞效果。三星電子系統LSI事業部,因此成為iPhone X面板驅動IC(DDI)獨家供應業者。此外,OLED面板2層覆晶薄膜(2-Metal Chip On Film;2-Metal COF)訂單,則是由LG Innotek及Stemco獲得;Stemco為三星電機與東麗(Toray)合資公司。
三星顯示器獨家供應iPhone X的OLED面板,三星電機也跟著雨露均霑,成為蘋果軟硬複合板(RFPCB)新供應商。另外,RFPCB的其他南韓供應業者還包括Interflex及BHflex等。蘋果OLED面板材料也多由南韓業者拿下,包括三星SDI供應綠色磷光材料,DS Neolux供應紅色材料等。
三星電機除積層陶瓷電容(MLCC)擴大供貨外,印刷電路板(PCB)也首度打進蘋果供應鏈。蘋果推出的iPhone X功能提升許多,因此需要更多、更強的MLCC,從而帶動三星電機的MLCC出貨增加20%,目前僅日本村田製作所及三星電機等少數業者,可以生產功能較佳的MLCC。
三星SDI(Samsung SDI)及樂金化學,則是成為電池供應商,據了解兩家韓廠將供應iPhone X、iPhone 8及iPhone 8 Plus的電池,尤其iPhone X的鋰電池採用兩顆電池結合的新製造技術,兩顆電池加起來容量為2,700mAh。此外,未來蘋果2018年推出的新手機,很可能會採用L字母模樣電池。
從蘋果的零組件供應管理角度而言,不太可能容許只有單一供應商,然而放眼目前能夠大量生產智慧型手機OLED面板的業者,其實只有三星顯示器一家而已。三星顯示器OLED面板唯一供應商角色,可說是帶領南韓零組件業者,成功搶食蘋果iPhone零件訂單的最大功臣。
新一代iPhone風光問世 日本零組件成影子功臣
蘋果一年一度的發表盛會,於當地時間9月12日揭開新一代iPhone面紗,旋即成為全球最火熱的話題。然而,俗語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日本經濟新聞(Nikkei)便指出,在新一代iPhone的高完成度裡,可少不了日企身影。
Sony FeliCa為2020東京奧運觀光客打造無國界電子錢包
譬如說Sony所研發的非接觸式IC卡技術、FeliCa,首見於iPhone 7及7 Plus,但僅限日本國內發售的版本。如今,iPhone 8、8 Plus、及iPhone X將全面導入該項技術,不再侷限於日本發售版。
2020年即將登場的東京奧運勢必引來大量遊客,屆時外國旅客只需在手機內安裝專用App,iPhone立刻幻化為交通電子票券SUICA,更可延伸因應訪日行程的食、住、購物等各種支付需求。
輕薄的秘密 日企基板技術獨步武林
iPhone一代比一代更輕更薄,除了必須歸功於面板技術的突破之外,另一個大功臣便是基板的進化。像是村田製作所(Murata)的MetroCirc、多層樹脂基板技術,便可滿足複雜的電子迴路設計,有助智慧型手機走向輕薄化,因此村田的富山工廠亦正進行擴產計畫。
有澤製作所(Arisawa)則著眼於軟板用的電子零件,擴大台灣子公司、新揚科技的產線規模,增產3成。除了供應iPhone需求之外,看好大陸、台灣相關市場的成長性。
三井金屬(Mitsui Mining & Smelting)及JX金屬(JX Nippon Mining & Metals)則早自2016年起,便相繼進行銅箔產線擴產。日本經濟新聞披露,該投資便是考量iPhone等智慧型手機對軟板的需求與日俱增。
據報導,三井金屬的極薄電解銅箔技術MicroThin,最薄可達1.5μm,僅紙鈔的60分之1。3層構造使其兼具高耐久性,不因薄片化而輕易破裂。JX金屬的壓延銅箔技術最薄可為5μm,但獨步武林的壓延技術,使其不管彎折幾層都不會輕易斷裂,是其他業者短期內無法取代的傲人技術。
最大「亮」點OLED面板 週邊零組件相繼進化
作為新一代iPhone最大「亮」點,一如外界預期,頂級機種iPhone X採用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生產的OLED面板。然而,為因應OLED面板所需的大電流,電流調整IC及電容器必須相應進化。
以積層陶瓷電容(MLCC)為主力產品的太陽誘電(Taiyo Yuden)不僅受惠於OLED面板帶動,更透露未來電容器的搭載數量將更見攀升。太陽誘電在2017年度第1季(2017/4~6)便繳出未交貨訂單總額284億日圓(2.57億美元)的史上最佳成績單。
同為MLCC大廠的村田製作所也面臨供不應求的狀態,副會長藤田能孝表示,目前產能已達極限,無法應付訂單,今年將會是相當忙碌的1年。
Alps Electric亦見配合新一代iPhone,開發出適合OLED面板使用的電感元件。採用獨家金屬磁性材料、Liqualloy,發揮對應OLED裝置的節能效果,不只受到蘋果青睞,外傳大陸手機業者也積極爭取採用於OLED面板手機中。Alps的雙鏡頭驅動元件亦受到iPhone帶動,2017第1季創下較去年同期成長5成的佳績。
另一方面,日本寫真印刷(Nissha Printing)所研發的觸控感測器,與OLED面板相容性高,也搭上這波手機OLED面板潮流,入列影子功臣。
無線充電吸睛 羅姆半導體貢獻控制IC
除了OLED面板之外,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無線充電技術,也成為本次發表的賣點之一。iPhone首次導入無線充電,從善如流地走「Qi」國際規格。其充電控制IC便是出自羅姆半導體(Rohm)之手。
據報導,羅姆早已向南韓手機廠供應這項產品。然而隨著iPhone採用,未來手機無線充電可望成為一項風潮,市場需求或見水漲船高。
其他還有像是TDK提高二次電池性能,驅動時間延長2小時;日本航空電子工業(JAE)配合iPhone開發寬幅較短的連接器零件等皆受到市場注意。
日刊工業新聞(Nikkan)引述Morgan Stanley MUFG指出,雖然日本各大電子零組件廠不敢過度依賴蘋果訂單,紛紛尋求開發其他應用市場。然而,短期內智慧型手機市場依舊是相當活躍的領域。對於日本零組件業者而言,掌握蘋果訂單,更代表極有可能獲得大陸手機廠等新客戶上門。不只iPhone必須靠日本業者扮影子功臣,相關零組件業者更是搭著iPhone風潮走向世界。
蘋果新iPhone拉高旗艦機種門檻 全球手機戰局強者更強
蘋果(Apple)新一代iPhone拉高旗艦機種門檻,供應鏈業者分析,全球智慧型手機戰局將呈現強者更強的局面,蘋果、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華為等後勢仍看好。
被譽為2017年全球手機市場大戲主角的蘋果(Apple)新一代iPhone登場,蘋果在台灣時間13日凌晨發表了新一代iPhone X、iPhone 8、iPhone 8 Plus,由於蘋果品牌形象與魅力實在太強,儘管iPhone X新機價格再創高峰,在美國市場售價由999美元(約新台幣3萬元)起跳,加上iPhone X為蘋果首款iPhone改採OLED面板,傳出零組件供應趕不上需求、組裝難度相對較高等負面因素,導致iPhone X相關供應鏈業者出貨速度不如預期。
儘管如此,市場仍對iPhone X買氣懷抱樂觀看法,紛紛看好iPhone X未來市場需求成長性,初估iPhone X單一機種在2018年可望挑戰逾8,000萬支的年銷售實力,由於新品延遲上市,iPhone X新機鋪貨動能很有機會延續至2018年第2季,為相關供應鏈業者帶來淡季不淡的榮景,在蘋果iPhone達到8,000萬支的經濟規模下,相關供應鏈業者大立光、鴻海等營運成績跟隨蘋果新機黃金成長期一同水漲船高的機會非常高。
根據通路業者調查,目前新一代iPhone X、iPhone 8、iPhone 8 Plus共3款新機中,消費者對於最貴的iPhone X機種還是青睞有加,預約iPhone X機種的消費者約60%,而預約iPhone 8、iPhone 8 Plus機種的消費者則約40%,顯示蘋果的產品魅力及品牌忠誠度仍高,確實較其他手機品牌業者有優勢。
供應鏈業者指出,全球手機產業歷經多年激烈競爭,加上大陸手機品牌業者帶起高規低價手機趨勢,推動大陸手機品牌業者崛起竄出,然在大陸手機品牌業者執行焦土策略下,平價機種訂單好看不好吃,絕大多數大陸手機品牌業者、國際手機品牌業者都處於慘澹經營的局面,持續面臨價格快速滑落的壓力。
供應鏈業者認為,當前全球高階智慧型手機王者蘋果拉高旗艦機種價格,也有助全球手機競爭格局更為健康,大陸手機品牌業者能找到適合的產品策略與價格策略,在蘋果樹立的旗艦機種價格天花板下,推出高階智慧型手機探測市場水溫,走出屬於自己的路,對於手機品牌業者與供應鏈業者固守獲利較有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處理器競爭日趨激烈,蘋果智慧型手機規格加速升級,蘋果在新發表的iPhone 8、iPhone 8 Plus以及 iPhone X配備全新的A11應用處理器,在跑分軟體上獲得驚人成績,與當前Android手機陣營配備的高階機處理器,包括Exynos 8895、Snapdragon 835、Kirin 960等高出近1倍,A11處理器直逼筆記型電腦處理器效能,顯示新一代iPhone硬體規格達到更高境界,蘋果拉高手機硬體規格,也將樹立規格門檻,成為其他手機品牌業者的重要參考點。
全球智慧型手機雙雄三星、蘋果均已發表旗艦機種,後續目前大陸手機品牌業者及供應鏈業者已積極備戰旗艦機種,大陸手機品牌業者觀察指標華為也蓄勢待發,10月16日將在德國慕尼黑發表的Mate 10。
現階段全球手機市場已開始進入經濟規模戰,一線手機品牌業者蘋果、三星、華為等較有財務、人才、技術等資源去支撐旗艦機種差異化,探測創新的可能性,而經濟規模不夠、資金資源不夠的二線手機品牌業者宏達電、華碩等,難以獲得供應鏈業者大力支持,其生存空間持續受到壓縮,也無法拉抬市佔率,往後將更難找到足夠的成長空間,生存空間也不被市場所看好,全球手機產業洗牌動作將持續。
iPhone X有隱藏版安全功能 強迫Face ID暫時停擺
Face ID堪稱是蘋果(Apple)iPhone X最大的亮點之一,但利用臉部辨識開機卻存有一些安全疑慮,蘋果主管對此表示,iPhone X設有隱藏版防護功能。
iPhone X用戶只要「凝視」手機即可開機,方便又快速,但有人質疑萬一小偷拿走手機,對著用戶的臉開機後逃跑,Face ID反而成了偷兒竊取手機利器。
Apple Insider報導指出,蘋果軟體工程資深副總Craig Federighi傳授用戶自保的技巧,他表示有兩種方式,一是不要盯著手機就不會開機,二是歹徒搶手機前,用戶緊壓機身邊緣的兩個按鍵,臉部辨識功能即會暫時停擺。
此外,用戶也擔心假使戴上太陽眼鏡iPhone X可能會不認得。Federighi對此表示,紅外線可以穿透鏡片直達用戶眼睛,即使鏡片是不透明的狀態,因此多數太陽眼鏡不至於干擾生物辨識解鎖機制。
除了iPhone X臉部辨識功能的安全疑慮之外,新iPhone的電池電力續航力也是許多人關注的焦點。Mac Rumors報導指出,根據大陸電信設備進網管理網站(Tenaa)的消息,iPhone 8和8 Plus的電池分別比iPhone 7和7 Plus小。其中,iPhone 8電池容量為1,821mAh(毫安時),8 Plus為2,675mAh。
相較之下,iPhone 7和7 Plus電池容量分別為1,960mAh和2,900mAh。假設Tenaa的說法正確,那麼新iPhone電池容量比舊版小。不過,蘋果宣稱當手機用來上網、通電話和無線播放音樂和影片時,iPhone 8和8 Plus電池電力與iPhone 7和7 Plus大約相當。
這可能是拜A11 Bionic省電效率比舊版晶片佳之賜,新iPhone電池體積雖然比較小,可使用的電力與舊版相同。新iPhone採用較小的電池也是基於支援Qi無線充電和快充功能的考量,若使用蘋果29W、61W或87W USB-C電源轉接器,在30分鐘內可以補充50%的電力。
蘋果稱Face ID搭載機器學習技術
2016年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發表的Galaxy Note7為第一個為主流設備提供虹膜識別功能的智慧型手機,令市場驚艷,但是Note7爆炸事件使該功能沒有發揮真正影響力,2017年三星藉由Galaxy S8與S8+回歸市場,雖然也搭載虹膜識別功能,但到目前為止尚未看到巨大影響。而蘋果的臉部辨識技術(Face ID)將是暨Touch ID之後另一個帶動趨勢的關鍵技術。
據WCCFtech報導,在智慧型手機上搭載臉部辨識功能並不容易,特別是受限於旗艦機種的尺寸。Face ID是由4個獨立的零組件組成,各自執行不同的功能,這些零組件受到Secure Enclave加密裝置保護,並在用戶臉上投射3萬個不可見光測繪點。
這4個零組件分別是測繪點投射器(Dot Projector)、紅外線鏡頭(Infrared Camera)、一種環境感測器叫泛光照射器(Flood Illuminator)與接近感測器。iPhone X的前置鏡頭會收集有關用戶臉部的2D數據,測繪點投射器產生紅外線,最後由紅外線鏡頭讀取測繪點並組成紅外線影像,然後將數據傳送到智慧型手機處理器,泛光照射器確保色彩再現與溫度和周圍的光線相當。
由於這些零組件必須在短距離下運作,所以接近感測器會在用戶距離手機太遠時提出警告。4個零組件協同工作不僅可以實現臉部辨識功能,而且還增加另一個很酷的功能,當用戶看著手機時,iPhone X不會關閉或降低顯示器亮度。iPhone X還支援手勢辨識。蘋果聲稱臉部辨識使用機器學習技術,意味著手機可能會記住用戶任何外觀上的改變。
2017/09/18 2.2.1.7. 華為麒麟970晶片: 華為公布麒麟970晶片規格 將搭載於旗艦手機Mate 10 [ 電子時報 劉慧蘭、涂翠珊、蘇純儀]
華為發表騏麟970晶片,可利用人工智慧增強用戶體驗。
華為新旗艦手機Mate 10與Mate 10 Pro的發表日期已確定為10月中旬,這兩款手機將搭載全球首顆搭載獨立神經網路處理單元(NPU)的騏麟970晶片,利用人工智慧增強用戶體驗,並採用全新的顯示技術。
根據AnandTech報導,華為將以漸進方式發展AI技術,初始步驟為透過物體辨識協助設定最佳相機拍攝場景,AI可以加速這個流程並節省功耗。華為表示,開發AI硬體最大的問題不在於硬體本身,而是使用該硬體的軟體。
麒麟970搭載的NPU為獨角獸公司寒武紀科技IP授權的處理器,其與ARM核心授權不同的地方在於ARM對於設計變更限制十分嚴格,基本上必須使用ARM的晶片平面圖和暫存器傳輸級(RTL)設計,而寒武紀與華為之間的協議比較類似合作關係,共同研發與調整性能,直到交由台積電以10奈米製程生產。
這個IP是可擴充的,但目前只限用於華為的裝置。NPU內部配置基於多個矩陣乘法運算單元,與Google的TPU和NVIDIA Volta的Tensor Core類似,Google專為神經網路訓練設計的第一代TPU使用單一256x256的矩陣乘法單元,執行重度工作負載,第二代TPU則轉換為2個128x128矩陣乘法單元。NVIDIA的Volta晶片V100則搭載640個Tensor Core,每個核心可執行4x4矩陣運算;麒麟970則使用3x3矩陣,但不清楚數量有多少。
此外,Google TPU使用8位元整數數學運算器,NPU則和NVIDIA的Tensor Core一樣使用16位元浮點矩陣。華為表示,NPU是針對推論設計,FP16能容納更多不同的框架和訓練演算法。
規格方面,NPU的晶片面積不到100平方公釐,每平方公釐的電晶體密度為5,500萬,是超微(AMD)Ryzen CPU的1倍。NPU擁有自己的電源區塊(power domain),可同時是頻率和電源閘極。功耗方面,辨識1,000張圖像約損耗4,000mAh電池的0.19%,在0.25W和0.67W之間波動。
華為表示,將在2018年第1季初發布麒麟970開發版和平台供其他工程師和應用程式開發人員使用,支援TensorFlow和TensorFlow Lite,以及Caffe和Caffe2深度學習框架。
Mate 10手機螢幕最高可支援4K、4G雙卡,使用下載速度最高可達1.2 Gbps的Cat 18 LTE數據晶片,可以在兩個SIM卡上處理VoLTE語音通話服務,並使用新的i7感測器控制中心。
華為欲藉AI晶片提升旗下智慧型手機效能
華為最新發表的人工智慧晶片組Kirin 970即將登陸Mate 10、Mate 10 Pro兩款智慧型手機。華為宣稱在Kirin 970的加持下,其手機的性能與電池續航力都將超越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蘋果(Apple)的產品。
根據IBTimes報導,Kirin 970除了能為華為手機提供影像辨識、即時翻譯、AR、語音命令等人工智慧功能、並讓手機變得更加個人化外,更重要的,它還有助於手機效能的提升。
傳統上,手機的運算、圖形、影像、數位訊號處理都是由不同晶片負責,因此佔去不少空間,也讓各種功能間的互動不是那麼順暢。華為表示,Kirin 970是首次使用神經網路處理器(NPU)的智慧型手機晶片,它不僅將運算、圖形、影像、數位訊號處理能力整合在一起,並進一步藉由提升這些功能,為手機電池減少50%的耗電。
由於智慧型手機原本就需處理大量資料,人工智慧晶片對於提升效能無疑大有幫助。除此之外,華為手機還能透過人工智慧決定電力或處理能力該分配到哪些任務。
儘管今日多數裝置都擁有人工智慧語音助理,但這些語音助理需透過回應使用者的問題才能學習,而手機內建的NPU不必依賴用戶的輸入,就可讓智慧型手機的日常功能變得更加有效率。
高通(Qualcomm)稱霸了目前的行動晶片組市場,是最多智慧型手機使用的晶片品牌。然而華為近年來藉著Kirin CPU也搶下了不少市場。
華為消費者業務執行長余承東表示,行動AI就是裝置AI與雲端AI的結合。華為希望透過打造可協調晶片、裝置、雲端發展的端對端能力,推出更有智慧的裝置、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
Kirin 970所使用的基礎技術,與同為10奈米晶片組的高通Snapdragon 835差不多,但華為手機引進了NPU後,將可與三星與蘋果手機做出區隔。
Kirin 970搭載8核CPU以及新一代的12核GPU,並在僅1平方公分的面積內整合了55億個電晶體。Kirin 970全新異質運算架構所提供的性能,是4核Cortex-A73 CPU的25倍,而效能則為50倍。
華為行動晶片內建AI功能 盼為用戶打造更即時和個人化體驗
華為近期在2017年德國柏林消費性電子大展(IFA)上,發表了麒麟970這款內建人工智慧(AI)功能的行動晶片,華為採取的AI的策略是將裝置端的AI處理速度及反應力與雲端AI結合,藉此賦予AI應用新動力,盼能為使用者帶來更好的AI體驗。
根據Firstpost及eeNews Europe報導,華為消費者事業執行長余承東表示,展望智慧型手機的發展,目前正處於新時代的開端,行動AI必須結合裝置端AI與雲端AI,因此華為致力於建立可支援晶片、裝置及雲端協同發展的端到端能力,讓智慧裝置的發展更上層樓。麒麟970是華為一系列新開發技術的首項成果,可為其裝置帶來強大的AI運算能力,讓華為能超越其他對手。
歷經多年的發展,雲端AI在市場上已被廣泛應用,不過現階段於使用者體驗上仍有不少進步空間,像是不夠即時,以及穩定性與隱私等面向皆需進一步改善,因此華為認為可透過以裝置端AI與雲端AI相輔相成的做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裝置端強大的感知能力,是讓手機成為人們助手的要件,擁有了大量即時、場景化及個人化的資料,在強大的晶片處理能力的支援下,裝置就能具備較高的感知能力,進而提供真正個人化且易於取得的服務,同時也可藉由將隱私資訊於本機端處理來大幅提升安全性。
麒麟970搭載了以先進10奈米製程打造的8核心處理器,以及新一代12核心GPU,將55億個電晶體封裝於僅1平方公分的區域內,是華為首款內建神經網路處理器(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的行動AI運算平台。
據華為的說法,NPU能讓AI運算效能大增,與4核Cortex-A73 CPU叢集相比,麒麟970的新型異質運算架構可提供高達25倍的性能,且效率提升50倍,在基準影像辨識測試中,麒麟970每分鐘處理了2,000張影像,速度超越市場上其他晶片,此外,華為也提供了相關開發套件等支援,助第三方應用程式之開發,讓麒麟970成為一個開放行動AI平台。
2017/09/18 2.2.1.8. 三星與小米爭雄印度殃及實體零售商 店家狀告三星不公平競爭 [ 電子時報 蕭景岳]
印度實體通路兵家必爭,三星、小米和門市之間的關係陷於緊張。
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兩強的競爭日益激烈,隨著實體零售漸成手機銷售重點,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對實體店家的施壓也因此加劇,自三星對促銷小米手機的業者實施斷貨懲罰後,店家已聯手向印度當局控告三星進行不公平競爭。
由於小米在印度實體通路斬獲豐碩,線下智慧型手機銷售近幾個月來大幅成長,並在第2季成功拉近與排名第一的三星的智慧型手機市佔差距,明顯對目前排名第一的三星形成威脅。
為予反擊,Economic Times曾報導,知情人士表示,三星電子在此前曾對若干倒向小米、在店面明顯位置促銷小米手機的業者,實施斷貨懲罰,令通路業者不滿;但三星否認,而小米則回應,若業者無法取得三星的手機貨源,小米願以自己的手機取而代之。
近來,Economic Times再次引述知情人士的報導指出,有兩家不願具名的大型連鎖零售業者為配合小米將營銷重點從線上轉為線上和線下平衡的策略,而要在店面外及店面內的明顯處促銷小米的手機,再次引起三星的不滿。
對於這項消息,三星、小米等相關各方均不願置評。但業內知情人士稱,三星想要在節慶季來臨之前把這件事情解決掉。往年節慶季主要落在十勝節至排燈節之間,但業者可能會提前促銷。
儘管如此,先前三星曾對若干零售業者實施為期約2個月的斷貨懲罰,如今Economic Times指出,有多家小型零售業者已決定向印度競爭委員會(CCI)控告三星妨礙他們與其他手機品牌的合作。
自認蒙受不當對待的不具名業者表示,自從遭三星斷貨後,其實是小米在協助他們,不但提供建言,也提供額外企業支持,而這對正在尋求實體零售業支持的小米而言是建立他們對小米信心的絕佳契機。
截至第2季的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排名中,三星仍是第一,小米排名第二,但不同市調機構的數據略有差異,Counterpoint數據顯示,三星市佔24.1%,小米15.5%,IDC數據為三星市佔24%,小米市佔17%,CMR數據則顯示,三星市佔18.7%,小米16.2%,與三星的距離明顯較小。
小米曾在8月時宣佈,其印度線下手機銷售已佔總銷售的20%,較2月時的10%倍增,並提前達到年度目標。
小米曾透露他們的零售通路分成三種,首先是自家的小米之家,其次為12家大型連鎖零售商,包括Croma、Univercell、Vijay Sales、Poorvika、Big C、LOT、Sangeetha、Spice Hotspot等,第三種是小米優先合作夥伴計畫(Mi Preferred Partnership),為規模較小的零售商。
2017/09/18 2.2.1.9. 聯發科 利多雙響炮 [ 工商時報 張志榮]
聯發科(2454)營運現轉機!看好2018與2019年分別有「新產品搶攻中低階手機晶片市占率」與「新興市場展開新一波換機需求」等雙利多效應,摩根士丹利證券上調聯發科合理股價預估值至349元。
美系外資券商主管指出,沉寂一段時間的美國費城半導體指數近期又開始轉強,上周五(15日)上漲1.71%、以1,146點作收,加上摩根士丹利證券近期陸續點火聯發科、祥碩(5269)、譜瑞-KY(4966)等標的,IC設計族群有機會成為短線台股主流。
摩根士丹利證券半導體分析師詹家鴻指出,聯發科股價自5月底部反彈至今已上漲30%,主要反應下列幾項利多題材:一、公司釋出毛利率可望回溫等訊息;二、新任CEO的任命;三、具競爭力產品P23的推出;但8月起在高通恐祭出價格戰與中國智慧型手機需求欠佳等利空消息影響下,股價出現回檔。
詹家鴻從供應鏈了解,考量到明年基本面因素,即便今年以來股價漲幅已大,聯發科應該還有上漲空間,因為即將推出的P40與P70晶片有著不錯的技術,如12奈米製程,可支援具威力的CPU、照相技術、3D感測模組等,不但可搶回部分市占率,更可趕上新興市場即將展開的新一波換機需求。
此外,詹家鴻日前也相當看好行動擴增實境(AR)趨勢,可帶動智慧型手機新一波換機需求週期、且不只是iPhone可受惠,對智慧型手機晶片組出貨與ASP都有幫助、更可緩和毛利率下滑的潛在壓力。
詹家鴻將聯發科2018年智慧型手機晶片出貨預估值調升9%、至5.95億套,至於2019年,受惠於新興市場換機需求開跑,出貨預估值也調升16%、至6.99億套,影響所及,2019年營收預估值也調升22%。
聯發科8月營收較7月成長18.6%,詹家鴻認為這就是新興市場需求回溫的明顯訊號,儘管現階段Oppo與Vivo等中國智慧型手機需求仍不明確,以南非、俄羅斯、印尼為首的新興市場需求,自今年下半年起就有回溫跡象,加上非智慧型手機業務表現也不錯,使得第三季營收成長率有機會達到財測高標。
根據詹家鴻的預估,聯發科在歷經2017年新興市場智慧型手機營收低成長後,2018至2019年年複合成長率(CAGR)可望回溫至10%,由於聯發科在新興市場智慧型手機擁有50%市占率,當然是上述利多效應受惠者,因此將合理股價預估值調升至349元。
2017/09/18 2.3.1. 友達群創Q3獲利 可望繼續挑戰百億 [ 經濟日報 蕭君暉]
中國大陸第一大面板廠京東方新增電視面板產能傳出亮線問題,使得面板供給有望縮小,加上庫存偏低,旺季來臨,品牌電視廠持續向友達及群創採購,將帶動雙虎出貨量持續增長。法人預估,雙虎本季獲利可望續挑戰百億元上下,前三季獲利合計將挑戰600至650億元,第4季旺季電視若賣的不錯,營運將不看淡。
今年下半年全球主要新增8.5及8.6代廠的產能為惠科、京東方與群創。由於惠科是LCD產業新手,量產經驗不足,其8.6代廠的良率比較低,至於京東方近期新生產的32至55吋電視面板,也傳出亮線問題,顯示良率偏低,將使得整體產能供給有望進一步縮小。
從需求面來看,經過7、8兩個月電視面板價格大幅下降之後,品牌電視廠已經開始賺錢,增加品牌廠向友達及群創持續採購面板的誘因,加上目前庫存偏低,旺季將要來臨,品牌廠為達到年度銷售目標,加上賣電視機可以賺到錢,沒有不向友達及群創採購的理由。
友達8月營收301.4億元,月增7%,年增4.1%。8月大尺寸面板出貨量約1,003萬片,較7月明顯成長13.5%。可以看出,8月電視面板價格雖然大幅下降,但卻刺激品牌廠持續拉貨,帶動出貨量增長,減低降價的衝擊,使得友達營收仍守穩在300億元的關卡。
面板研調機構IHS表示,上半年面板平均庫存水位維持在3.7至3.8周的低檔,時序進入傳統銷售旺季,預期面板庫存將小幅增加到四周的健康水位。
從銷售面來看,目前只有中國大陸的電視銷售較為平緩,其他如北美與歐洲的電視銷售狀況都不錯,尤其美國電視市場表現強勁,隨著大陸十一、雙11及農曆春節的促銷一波接著一波,歐美耶誕節旺季也要來臨,加上電視機價格因為面板降價,可以跟著降價促銷,刺激買氣,使得年底旺季的買氣看旺。
友達上半年的獲利已達193.09億元,上半年每股賺2元。群創上半年獲利239.76億元,上半年每股獲利2.41元。外資預估,雙虎第3季獲利仍有挑戰百億元上下的實力,將使得前三季獲利上看600至650億元之間。
電視殺價戰 推升面板雙雄出貨
小米、三星與LG近期紛紛調降電視機價格,其中小米電視最高降價人民幣1,000元,三星電視也降800至1,500美元來促銷,以反映電視面板價格下降的成本,此舉有利刺激電視機銷售量,推升友達及群創的電視面板出貨量。
品牌廠上半年因為買了較高價的面板,為了降低採購成本,加上庫存水位偏低,下游需求又不錯,並衝刺年度銷售目標,在下半年電視面板價格下降之際,品牌廠持續買進面板,為面板廠與品牌電視廠創造了雙盈的契機。也形成面板價格與面板出貨量脫勾的現象。
為反映面板價格下降的成本,小米近期大動作調降電視機售價,降幅最大達人民幣1,000元,降價的理由是「供應鏈上游原材料價格下降」,也成為大陸首家全面下調價格的電視品牌。小米電視面板主力供應商之一為友達,隨著小米降價衝刺銷售,可望帶動出貨成長。
2017/09/18 2.3.2. 廣達吃蘋果 苦盡甘來 [ 經濟日報 謝艾莉]
蘋果上周發表會上推出新款Apple Watch Series 3,由於此款手表可支援LTE,預料將成為下半年新款Apple Watch的主要賣點,並進一步刺激銷量。法人分析,主要代工廠廣達(2382)今年組裝Apple Watch的業務可望擺脫過去多年虧損陰霾,首次開始獲利。
富邦投顧科技分析師廖顯毅表示,蘋果於2014年開始推出Apple Watch以來,負責的獨家組裝廠就是廣達,雖然接到蘋果此項新產品訂單,但是Apple Watch反而成為這幾年廣達的惡夢。廣達2015年因為組裝此產品大虧60億元,去年雖然虧損減少,但是也還是虧損20億元,是不折不扣的「賠錢貨」。
廖顯毅分析,正是因為Apple Watch的體積太小,組裝方式也有不同,因此難以自動化生產,可以說是一項勞力密集的工作。他舉例來說,例如Apple Watch Series 2就有38mm和42mm兩種尺寸,在這麼小的空間裡卻要裝入客製化的Apple S2 SiP、GPS、NFC、Wi-Fi和藍牙等關鍵零組件外,另外還需要各式感應器,包括加速計、陀螺儀、心律感應器、麥克風、喇叭環境光感應器等,根本已經是在做精品。
至於數量方面,廣達2015年生產1,350萬支Apple Watch,去年下滑至790萬支,今年預計950萬支,遠低於原先的年度預估量2,000萬支以上。
他指出,由於廣達只有組裝筆電、桌上型電腦(AIO)和伺服器等大體積商品的經驗,因此在Apple Watch這種利基產品上,可以說是學了「痛苦的一課」,不但良率偏低、產量也無法提高。但廖顯毅也指出,雖然這幾年Apple Watch組裝業務虧損,但在勞工管理改善和訂單波動性降低的情況下,今年上半年虧損金額減少,下半年在新品訂單加持下,今年Apple Watch組裝業務有望獲利,廣達可望苦盡甘來。
廣達擁三大題材 營運升溫
廣達(2382)布局多年的伺服器、交換機、儲存裝置、物聯網等領域,加上子公司廣明開始投入機器人領域。法人認為,廣達已經從過去的NB ODM廠,蛻變成為AI(人工智慧)的企業。
法人表示,廣達營運已經開始反映伺服器、交換機、儲存裝置和物聯網產品如平板電腦、Apple Watch等業務比重提高。另預估廣達來自廣明的營收比重可望達到5-10%,在機器人的業務也開始成長下,廣達可以說坐擁Apple Watch、機器人、超大規模資料中心三大題材。
法人預估,廣達今年筆電出貨量約為4,130萬台,伺服器今年出貨量則預估有209萬台,其中廣達受惠於英特爾推出Purley平台伺服器,其高效能運算能力可滿足全球資料流量大幅成長的需求下,將可望出現資料中心的換機潮,廣達也將跟著受惠。
2017/09/18 2.4.1. 德國將工業4.0推向國際 建立工業資料空間計畫 [ 電子時報 謝明珊、范仁志]
工業資料空間計畫始於2014年末,受到德國產業和政府的支持,並且在國際上積極推廣。
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機構(Fraunhofer institutes)建立工業資料空間(Industrial Data Space)架構,以標準化通訊介面來確保工業資料安全分享。
據Science Business報導,資料對每個產業的策略意義持續提升,讓資料所有者陷入兩難。當資料的價值越高,越需要進行資料保護,卻又跟資料服務和新數位商業模式的分享精神背道而馳。
為了化解這個難題,德國研究機構花2年構思工業資料空間方案,最近終於完成第一階段計畫,以最尖端的IT技術,來界定安全資料空間的參考架構模式,目前已成功部署第一個跨部門使用案例,還獲得德國聯邦教育研究部(BMBF)500萬歐元補助。
Fraunhofer主席Reimund Neugebauer教授指出,德國在系統創新走在世界尖端,目前有大好機會可以領導工業數位轉型,為全球建立標準。資料自主性(data sovereignty)是未來企業成功的關鍵,該計畫將提供理想的資料安全框架。
工業資料空間計畫始於2014年末,受到德國產業和政府的支持,試圖建立工業資料空間的架構模式,並且在國際上積極推廣,主要包含一項研究計畫和一個使用者協會。
德國聯邦教育研究部Johanna Wanka教授指出,全歐洲的企業皆認為,工業資料空間的概念可以確保資料安全,如果可以建立一個國際級標準,德國產業會先受惠。
這個計畫的下一個目標是跟其他參考架構建立關係,例如美國的工業網際網路聯盟(IIC)和日本的產業價值鏈計畫(IVCI)。如今全球供應鏈的資料流動,不再侷限於單一國家或企業,所以需要跨國整合方案。
工業資料空間計畫的研究負責人Boris Otto教授指出,資料自主性在德國是熱門話題,在工作坊和論壇大受矚目,研究團隊目前正在跟許多國家的夥伴洽談合作,遍及阿根廷、大陸、印度、日本、墨西哥和美國,試圖建立國際級的工業資料空間架構。為了確保全球數位標準彼此互通,計畫團隊正針對資料自主性研擬方案藍圖。
2016年成立非營利組織工業資料空間協會,專門代表使用者的利益,將相關研究計畫結果標準化,目前成員有來自13個國家的74家企業,日益國際化,除了德國知名企業博世(Bosch)、Deutsche Telekom和西門子(Siemens)等,還包括大陸華為和荷蘭應用科學研究組織(TNO)。
工業4.0在未來物流產業中扮演的角色
消費者對出貨時間的要求越來越高,迫使物流業者採用自動送貨技術。
物流產業向來不是IT創新的先驅,卻可能從高階技術獲益良多。據IT Pro Portal報導,第四波工業革命將改變產品製造和運輸的方式。
世界經濟論壇(WEF)創辦人Klaus Schwab表示,工業4.0所帶來的數位轉型規模,絕對會超乎人類的經驗範圍。3T Logistics執行長Steve Twydell表示,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將改變物流管理的方式。
第一波工業革命是蒸汽引擎所驅動,無論是蒸汽火車或蒸汽船,皆可把貨物運送到更遠的地方。第二波工業革命帶來了電力和有線通訊,第三波工業革命則是電子裝置和IT技術發明,進一步改變貨物運送的方式。如今第四波工業革命跟網路、實體和人工智慧有關。
首先是應用程式(App),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實現運輸管理系統的所有功能。其次是自動載具,自駕卡車已在歐美等地進行路測,再加上運輸公司Uber所引進的控制系統,再過不久,自動載具可望自行完成運輸工作,完全不用人為干預。
部分企業開始採用小機器人來運送貨品,2016年Skype子公司Starship Technologies,採用體型類似小狗的小機器人送貨到家,在世界各地完成測試,目前已在倫敦運行。
AI系統處理前所未見的大量物流資料,方便企業優化運輸流程,改變企業規劃運輸的方式,這必然會影響傳統的第三方物流業者,不知不覺搶走他們部分業務量。這些新科技帶來的轉變,似乎比我們想像的更快,從自動化倉儲到機器人送貨不一而足。
只不過,運輸產業不一定會勇於接納新科技,例如工會有阻止自動化取代勞動力的使命,政治人物深怕推廣新科技會流失勞工選票,第三方物流業者也恐懼流失資源而降低營收。
儘管如此,物流業仍要有所進步,否則難以應付司機短缺和交通擁塞等問題。再者,只要有一家業者做出改變,其他業者也可能起而效尤。消費者對出貨時間的要求越來越高,從數天縮短為數小時,這也會迫使物流業者採用自動送貨技術。
Nidec推行智慧工廠 亞洲僱員減少40%
工業4.0帶動新一波工廠自動化風潮,製造業無不關心此一趨勢,據日經產業(Nikkei Business)報導,日本電產(Nidec)在亞洲地區建設全新自動化生產線成效豐碩,2016年3月底還有8萬名的日本以外亞洲地區員工,到2017年6月底就只剩4.8萬名,減少40%。
日本電產推動智慧工廠與新一代自動化生產線的努力,始自2015會計年度(2015/4~2016/3),在大陸、菲律賓、越南、泰國等地的工廠同時推動,除引進新款工具機外,還有高性能自動運輸車,以及利用相機進行影像識別挑錯的系統。
其中自動運輸車引進自動駕駛技術,不但可以避撞,還能自動上下電梯,大幅減少工廠內專門從事運輸的低階人力,同時適度裁減負責目視監視或檢查部分產品的人員。
這些自動化設備的研發,大量應用日本電產本身的技術,比方車輛行動用馬達,機器手臂驅動的關節伺服器,以及影像識別系統的光學設備都自力研發調整,針對自身需求最佳化,同時作為日後輸出的技術儲備。
不過,智慧工廠的自動化設備投資成本不小,而自動化必須要有明確目的,日本電產推動亞洲工廠自動化的理由在於亞洲新興國家經濟成長快速,年年調高薪資,例如越南在2014~2016年間基本工資調高30%以上,人事成本壓力沉重成為自動化投資最大誘因。
新興國家的工廠從業員流動率高,日本電產宣稱只是遇缺不補,沒有大規模裁員,讓工廠自然從人海戰術工廠轉成自動化工廠。能做到15個月內讓工人自然減少40%,算是相當了不起的紀錄。
日本電產的2016會計年度(2016/4~2017/3)營益率11.7%,未來目標就是利用自動化生產線,在2020會計年度將營益率提高到15%。
2017/09/18 2.5.1. 車廠攻電動車 怕獲利縮水 [ 經濟日報 任中原]
今年法蘭克福汽車展充斥電動車的話題;各大車廠雖競相展示自己電動化的藍圖,但也擔心獲利至少在短期內將受到不利影響。
福斯汽車執行長穆勒保證在2025年之前,將建造50款純電動車,及30款油電混合車;在2030年之前,福斯既有的300種車款都將電動化,估計成本將達700億歐元。
戴姆勒執行長柴榷也不甘示弱,表示2022年時賓士「全車系」都將電動化 ;「汽車的發明者正在重新發明汽車」。BMW老闆克魯格表示,「我們的當務之急是成為一家電動的公司」。
然而這場「以電動,代柴油」的風潮,卻令業者擔心汽車業者必需犧牲獲利率。現場許多主管都表示,汽車轉向電動化的速度遠超過預期,各大城市禁行柴油車的時限也比預期更早。
戴姆勒警告,現在到2019年由於購買電池及重新設計汽車的成本提高,獲利率將下降2至3個百分點;公司並訂出40億歐元的成本撙節計畫,以緩和獲利率的降幅。
本田汽車執行長八鄉隆弘表示,他有信心在電動量產之後,淨利將會改善;「在此之前,獲利能力將不會很好看」。
標緻雪鐵龍執行長塔瓦雷斯認為,政府藉由干預行動來增加電動車數,是不受歡迎的擾民行為;「如果未來電動車不賺錢,問題就大了」。
5GAA汽車協會表示,政府同時必須提供電動車所需的基礎設施,否則將徒勞無功。
不過零組件與軟體業者Delphi說,營收將加速成長,獲利也將提高。
全球最大零件供應商博世公司執行長鄧納爾指出,汽車製造廠、零件供應商及資訊業,都被迫從策略規劃轉移到實際的業務決策階段,例如明年及未來幾年將提供那些產品。
柏恩斯坦顧問公司專家瓦伯頓指出,整個車展的氛圍是業者並非自願擁抱電動車,而是因為舊科技將在未來幾十年被淘汰。
新創爭設電動車充電站 搶當贏家
電力公司、科技新創業者及大型石油公司正在歐洲各大城市的公路沿線爭相擴張充電站網,使空間有限的道路服務區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摩根士丹利預估,2030年時西歐可能需要100萬至300萬個公共充電點,但目前還不到10萬個,其中僅6%能快速充電,且幾乎完全沒有超快速充電設施;因此誰能瞄準超快速充電設施,便可能是贏家。
英國新創企業InstaVolt向加油站租用土地,並與全球最大充電站製造商ChargePoint合作,計劃在全英國公路邊設立200處超快速充電站;同時已募集1,200萬英鎊,準備於2020年前在全英國設立3,000個充電點。
ChargePoint與法國蘇伊士集團的專家正在規劃興建全歐洲的高壓快速充電站網,不到半小時就能把汽車電池充滿。蘇伊士預估,未來幾年內充電業務年營收將達數億歐元,而去年只有1,600萬歐元。
德國E.ON電力公司也與丹麥新創企業CLEVER合作,計劃在歐洲公路沿線設立數百處超快速充電站。CLEVER目前在丹麥、瑞典及德國經營充電網,計劃與E.ON將充電業務擴張到法國、英國及義大利。
荷蘭Fastned計劃於未來兩年內募集1億歐元,擴張在德國、比利時、法國及英國的充電點。
英國石油、殼牌及道達爾等石油公司也宣布或展開充電業務計畫,但由於充電站與賣汽油相衝突,因此石油公司未必會積極擴張新業務。
2017/09/18 2.5.2. 台灣太陽能低價標案恐引爆骨牌效應 業界憂心安裝急冷凍 供應鏈大滯銷 [ 電子時報 黃女瑛]
台灣太陽能低價標案問題延燒,恐波及電價買回費率。
經濟部能源局首波嘉義鹽灘70百萬瓦(MWp)太陽能系統招標案,以變向價格競標方式,由外資以每度電新台幣2.57元的創新低價得標,引發台灣太陽能供應鏈、金融業界震驚,近期紛開始憂心恐進一步引爆骨牌效應,緊接著10月彰濱100MWp標案將開標,以及2018年新電價買回費率(FIT)調整將在2017年底公告,恐怕均會受到波及。
嘉義鹽灘首開的70MWp大型太陽能系統招標案,透過變向價格競標方式,由外資以每度電新台幣2.57元得標,接近目前台灣工業用電平均約新台幣2.6元價格,甚至比大陸諸多國營企業近期太陽能系統招標案價格還低,引發太陽能供應鏈及金融業界熱議與猜測。
太陽能業者表示,招標案如此大幅度砍價,將導致後續類似的大型標案,都被預期只能與每度電新台幣2.57元相當或更低價格才能得標,但是該價格水位卻是一般台資與金融業、甚至是不少外資企業都無法接受的低價水位,並認定虧損經營的機率頗高,因此,後續若仍以相同模式繼續變向價格競標運作,將只有少數外資有能力取得標案。
後續最受矚目的標案是8月底公告、將在10月初截止收件及開標的彰化彰濱太陽光電新建工程,太陽能系統招標規模約達100MWp,另外,嘉義鹽灘仍有其他具相當規模的土地亦將陸續開標,業界憂心每開新標案就會再創歷史新低價。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大型太陽能標案屢創新低價,讓業界擔心將影響正在研議、預估2017年底公告的2018年電價買回費率,可能進一步波及全台灣即將建置的所有太陽能系統報酬率,若砍殺價格過低,台灣恐怕迎來的不是市電同價(Grid-Parity),而是太陽能系統安裝急速冷凍,並造成太陽能上游供應鏈呈現大滯銷,這將使得政府在太陽能領域的努力功虧一簣。
針對2018年電價買回費率研議恐受到近期低價大型太陽能標案衝擊,台灣太陽光電協會(TPVIA)理事長暨茂迪董事長張秉衡坦言,該事件發展確實出乎意料之外,近期不排除與政府進行溝通。金融業者則表示,仍無法理解外資企業以此低價取得嘉義鹽灘標案之後,如何爭取合理利潤。
事實上,不少台系金融業者亦參與標案評估,認為台灣太陽能系統鹽灘地的風險不低,尤其是太陽能模組在鹽灘地可承受的壽命仍有諸多爭議,加上台灣每年都面臨颱風侵襲,保險業者還曾一度為此拒保,因為歷年所收的保費累計,可能還無法彌補颱風造訪所產生的理賠金額,並為此暫停承保,重新計算保費及評估承保範圍。
以外資企業取得的嘉義鹽灘標案來看,太陽能系統併網後若走一般7成透過銀行融資方式,勢必得透過銀行聯貸方式進行,目前台系不少銀行對於該案的貸款仍有疑慮。
2017/09/18 2.5.3. Micro LED時代拭目以待 終極顯示器競爭仍然未定 [ 電子時報 韓青秀]
隨著LED發光效率不斷提高,在未來10年~15年內,由愛迪生發明的傳統燈泡將逐漸消失,相較於其發光效率僅約15~20 lm/W,現在LED發光效率動輒達到100 lm/W以上,但液晶面板的發光效率卻比傳統燈泡還要差,由於背光結構與製程因素,導致耗電量難以降低,例如1080p解析度電視的消耗功率約200瓦,但消費者真正使用的只約16瓦,幾乎是買1台電視送1個暖爐。
螢幕耗電議題的重要性在未來將會與日俱增,由於現今電子產品使用螢幕的需求越來越大,甚至未來窗戶、玻璃等都可能成為透明顯示器,因此耗電問題的解決是勢在必行的,以此來看,OLED面板的確具有明顯的節能效益,這是自發光顯示技術的優勢。
但OLED面板的根本問題在於屬於有機物質,因此在溫度高的使用環境下將面臨可靠度問題,相關製程也容易受到水氣等諸多影響,導致製程良率提升不易,故如今OLED面板的省電效益僅有原本預期的7成。
相關資料指出,早在2006年南韓三星集團便認為,OLED將是終極顯示器,其特點在於功耗低、結構簡單、色域高、陽光下可視角度大、反應快、輕薄等,綜觀上述項目的確是優於液晶面板,但也許,Micro LED也是有機會取代的。
事實上Micro LED技術是早已存在的,其概念就是將顯示器的每個畫素(pixel)都視為獨立的發光源,能夠定址控制與單點驅動發光,現在的LED戶外顯示屏也是由多個LED元件排列組成,但是當從大型戶外顯示屏要縮小成電視、手機或手表時,就需要縮小LED元件的製程,其面積要縮小到現有LED晶粒的萬分之一,再透過巨量轉移進行精準搬運,且需要透過半導體製程來達成。
如果可以順利實現Micro LED量產,將可為顯示器帶來很多重大好處。首先是高解析度,相較於Retina面板的400ppi,Micro LED將可以做到2,000~6,000ppi,目前只有Micro LED是唯一較合理的技術,因為液晶面板要達到如此高解析度,其耗電量將會非常高,因此耗電量很低是第二個好處,業界普遍認其耗電量是液晶的10%,由於目前顯示螢幕約佔手機耗電量的50%,故Micro LED應用於行動裝置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三是高亮度,在陽光下達到可視性需要約5000 nits,而iPhone等智慧型手機約是650 nits,如果要用到液晶面板達到如此高亮度,將需要千瓦等級的功率消耗,第四點好處在於,Micro LED將可應用於可撓式顯示器,只要背板加工於軟性基板上,針對不同應用需求進行異形切割,另外,也具有快速反應的優點,可解決畫面殘影的問題,至於在色域表現上,OLED面板比液晶面板多了30%、Micro LED則比OLED再多了20%。
Micro LED顯示技術既然有這麼多好處,但外界更關心的是,成本是否具有優勢?未來究竟能否端上檯面呢?目前可能仍無法有明顯答覆,但如果從結構設計來看,Micro LED將更為簡化,因而有機會讓成本更便宜,也許今天、明天都還不是,但從合理判斷及產業發展進程來看,這並不是沒有機會,因此OLED究竟是否登上「終極顯示器」之名仍是未定論。
Micro LED尋找利基市場 成本降低難關待解決
從LED尺寸來看,主流LED晶粒尺寸約在300~500 micron,近來受到討論的Mini LED約在100 micron,其典型應用就是超小間距顯示屏,雖然製程難度較高,但產品毛利也可望較高,同時也是可以做到量產的技術,但Micro LED則需要加入半導體的製程等級,其尺寸可在10~100 micron,現在最小做到的是2.5 micron。
但必須說的是,以現階段來看,Micro LED用在智慧型手機或電視的成本都不符合效益,因此必須尋找液晶面板和OLED面板都不適合的特殊應用。我認為,可能之一的是穿戴裝置,例如運動手環,因為OLED面板在陽光下可視性差,而液晶面板問題在於耗電,因此我們相信這是很有可能的應用,但實際導入的狀況還要看客戶的規劃。
第二個是置於汽車擋風玻璃的車載顯示器,從陽光下可視性來看,Micro LED是充滿機會的,業界認為OLED面板的穿透率約在40%,而Micro LED可以達到80%的穿透率,因此看起來與透明顯示器的效果是差不多的。
第三個應用在於VR/AR產品,但這類產品還需要建立一個生態系統,要有更好的CPU、傳輸系統、電池等相互配合。第四個應用為室內的大尺寸顯示屏,例如電影院等,相較於投影機,目前的小間距顯示屏、Mini LED或Micro LED都是更好的選擇,而Micro LED可以帶來更強烈對比,目前已有客戶正合作進行。
上述應用都是Micro LED有機會可以做得到的,雖然現在都還沒有發生,但Micro LED的技術發展並不新,而是踩在LED、LCD和OLED技術的肩膀上,因此Micro LED沒理由還要走太久,我們需要的是透過產業鏈進行整合。
如果有人現在還在說Micro LED有無法克服的技術障礙,那不是事實!因為Micro LED的技術成熟度已超乎外界想像,現在主要需解決的是Cost(成本)問題,而不是技術瓶頸問題。
在此簡單介紹Micro LED巨量轉移的概念,首先是吸頭部分:可以透過不同的技術,例如靜電、真空等進行吸附,關鍵是要把LED做出很精確的排列;其次是把吸頭對準到預定的位置,目前的對準製程的速度已經發展到很快速,包括面板10代線製程對準速度都只要短短幾秒鐘,最後是固晶,可能透過膠或特殊材質進行接合,這有各種不同可能性,整體來說,巨量轉移製程至今還沒有標準答案,而是在持續演進中尋找答案。
目前我們內部的巨量移轉良率在99%以上,不可諱言的是,我們在初期良率只有30%,在某一次的思考轉變之後,良率迅速就提高到90%左右,再經由持續調整後,目前巨量轉移的良率可在99%以上,但是以顯示器的角度來看,理想良率可能需要99.9999%,比起來目前的良率還是不夠,但現階段已經可以做到很小的LED晶粒尺寸,可以做到某個程度的巨量轉移、也可以做到RGB LED固晶,甚至也可以做到合理的各種型態產品展示,但唯一比較困難的問題是誰要用?
Micro LED推動有待跨領域整合 終端應用指日可待
過去台灣廠商也曾經投入OLED面板的研發,但中途紛紛放棄OLED,現在回過頭來看,人人都說是廠商沒有遠見,但為何是三星能堅持下來,因為集團內有品牌的出海口可以搭配,而台灣產業的弱點在於下游品牌的出海口,我認為,Micro LED的技術問題不用擔心,研發人員都可以解決,就算巨量轉移如果無法達到良率99.999%,也可以透過液晶製程的事後修補達成,但台灣廠商總是寧願當跟進者而不是先驅者,然而,如果有一家公司先能做出來Micro LED面板,我相信,其他廠商也會很快採用。
當然Micro LED現在還有需要問題需要克服,例如LED磊晶設計需要做到均一化,而巨量檢測是最大的困難,其適合的機台至今仍尚未存在,其他如基板、驅動、半導體封裝等都是需要解決的環節。
對於Micro LED的發展機會,我認為應該要短時間內尋找利基市場,目前要發生在智慧型手機仍然有難度,但Micro LED也不會只有穿戴裝置,還有很多新應用可以開發,因此我相信這件事不會太久,雖然外界曾經估計Micro LED問世還要等3年,但套一句最近某個客戶對我說的話,「Let’s surprise the world」,我們的目標就是讓世界surprise!(本文由李允立口述,記者韓青秀整理)
李允立:1995年畢業於台大物理系,2003年獲壬色列理工學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RPI)電機博士學位,師事於Prof. Fred Schubert,從事有關氮化鎵半導體之材料與元件的研究,曾任職璨圓光電、台大光電所、新世紀光電,2014年創立錼創並擔任執行長。
Confidentiality Note
本郵件含有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機密資訊、或受法律保護之資料,唯有原發信人指定之收信人得閱讀或使用本郵件之內容。如您並非被指定之收信人,請立即將本郵件及所有附件予以刪除;請勿揭露、儲存或使用本郵件之任何資訊,並請您立即告知原發信人本郵件的傳遞錯誤。謝謝您的合作。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ny attach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from Inventec 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and/or privileged and intended to be solely for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s or entities named in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e aware that any disclosure, saving or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ttachmen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f you have received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n error, please notify us immediately, and delete the e-mail
and attachments.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