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4 全球產業資訊

 1財經

  1.1國際

   1.1.1. 美會計新規 衝擊企業  [經濟日報]
   1.1.2. 新創ICO吸金 募資總額上看13億美元 然存安全疑慮 是否曇花一現待觀察  [電子時報]

  1.2亞洲

   1.2.1. 比特幣分裂危機未歇 日本商家擬暫停交易  [電子時報]
   1.2.2. 印度GST新稅制雖存缺陷 改革效益仍值得期待  [電子時報]

 1展會

  1.1. 21WCIT重返台灣 910日台北隆重登場  [電子時報]
  1.2. 兩岸卡卡 馬雲、馬化騰 9月無望來台  [工商時報]

 2產業相關

  2.1Cloud Computing

   2.1.1. 樺漢設蘇州研發中心  [經濟日報]
   2.1.2. 友訊Google 攻智慧家庭  [經濟日報]
   2.1.3. NVIDIA協助台灣伺服器ODM廠開發GPU驅動的資料中心產品  [電子時報]
   2.1.4. 大陸國務院發布AI發展規畫 AI戰略目標三步走  [電子時報]
   2.1.5. 日零組件事業重點轉向IoT 布局車聯網與感測器等領域  [電子時報]
   2.1.6. 全台首座智慧量販店面市 以物聯網技術翻轉零售通路生態  [電子時報]
   2.1.7. 微笑曲線再現 伺服器供應鏈笑不出來  [電子時報]
   2.1.8. 美智慧城市競賽 亞矽組台灣隊參賽  [工商時報]

  2.2Smart Mobile

   2.2.1Tablet

    2.2.1.1. 盛群指紋辨識 攻入華碩、華為  [工商時報]

   2.2.2Smartphone

    2.2.2.1. 小米出貨增 供應鏈利多  [經濟日報]
    2.2.2.2. 中小面板廠 Q3來電  [經濟日報]
    2.2.2.3. 電視、手機面板市況逆轉 價格走勢兩樣情  大尺寸面板跌價 全螢幕手機面板需求旺  [電子時報]
    2.2.2.4. 聯發科組織高層異動頻傳 2Q EPS打保衛戰 3Q業績拼看增  [電子時報]
    2.2.2.5. 鴻海集團智慧型手機面板出貨 緊咬京東方不放  [電子時報]
    2.2.2.6. Windows Phone退場 微軟的行動市場策略可望聚焦軟體強項  [電子時報]
    2.2.2.7. 印度手機多語支援待上路 國中有國本質屹立不搖  [電子時報]
    2.2.2.8. 印度首富找郭董作夥 攻6億用戶平價手機市場  [蘋果日報]
    2.2.2.9. 華碩ZenFone4 最快2017820日能入手  [工商時報]
    2.2.2.10. iPhone問題多 發表會恐延至10  [工商時報]

  2.3IT Industry

   2.3.1. 鴻海美國製造 三州出線  [經濟日報]
   2.3.2. 大面板下半年恐供過於求  [經濟日報]
   2.3.3. 賈躍亭資產 再遭凍結  [經濟日報]
   2.3.4. 法說會揭露蘋果權利金爭議 恐浮現滾雪球效應 高通樹敵反比盟友來得多  [電子時報]
   2.3.5. 麥肯錫:製造業顯現新面貌 服務業項目投入增加  [電子時報]
   2.3.6. 蘋果在台研發 OLED秘密武器  [工商時報]
   2.3.7. 中小尺寸面板 8月跳起來  [工商時報]

  2.4Personal Computing

   2.4.1. 美光復工 DRAM漲勢將歇  [經濟日報]
   2.4.2. 3D列印技術已能用於瓣膜置換手術  [電子時報]
   2.4.3. 技嘉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電子時報]
   2.4.4. 不拚電競 富士通聚焦企業換機潮  [工商時報]

   2.5.1. 友嘉攜手資策會 拚工業4.0領頭羊  [經濟日報]
   2.5.2. IDC2018年大陸將佔工業機器人市場3分之1  [電子時報]

  2.6Solar(Green Energy)

   2.6.1. 特斯拉Model 3交車 考驗大  [經濟日報]
   2.6.2. 歐洲可望在20年內邁向全電動車世代  [電子時報]
   2.6.3. ChargePoint將接管GE旗下電動車充電據點  [電子時報]
   2.6.4. Mini LED如火如荼 2019年商品化  [工商時報]

[Home]


2017/07/24 1.1.1. 美會計新規 衝擊企業 [ 經濟日報 任中原、吳靜君、湯淑君]

美國最新版通用會計準則(GAAP)明年初上路,適用於所有美國上市公司,企業必須改變營收與成本認列方式,將影響所有企業的營收,部分科技公司受到的影響尤其大,也可能使投資人感到困惑,造成股市動盪。

美國當局2014年批准新規定,20181月起適用於所有美國上市公司,未上市公司則在2019年起適用。

新準則涉及兩項重點,首先是自營者與經紀人。新準則是針對現行的「自營者與經紀人」準則,決定一家公司何時是自營者、何時是經紀人,以認定營收。例如,優步(Uber)等叫車服務業者「共乘服務」的收費不再全列為營收,只能認列佣金收入,營收將大幅減少。

其次是修改「與客戶合約之營收」,取消美國GAAP對各產業設定不同的營收認列模式,向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第15號靠攏,以縮小兩者差異,對企業財報的比較更準確。

會計師表示,在某些情況下,由於認列營收與成本發生的時間改變,將使一些企業的獲利增加或減少,分析師在閱讀報表時也可能會錯誤解讀。確切的影響層面,在於各家公司的合約中,有限制性的附屬細則,其中許多細則都是依據舊會計準則的思維,因此使用新準則後將影響財報。

軟體業受到的影響最大。目前許多業者採取所謂的舷梯式(ramp)合約,客戶在合約後段付較高費用,但在新準則下,許多營收額須提前認列。許多業者也正從軟體「前期授權」銷售,轉型為訂閱式銷售,因此新會計準則的影響將相當複雜。

新準則對成本認列時間也有新規定。雲端軟體業者可分數年認列先期研發成本,可望受益;軟體即服務業者的行銷與銷售成本也將分年認列,有利企業淨利。會計師指出,分析師與投資人須注意新制的負作用,不能因看到申報營收增加,就認為企業營運出現實質改變。

台灣金管會說,金管會去年3月宣布明年將與IFRS15接軌,當時已對上市櫃公司進行試算,結果為上市櫃的營收還會增加一些,認為對台灣影響不大,因此預計明年上路。

資料完整度 成關鍵

彭博資訊報導,企業要轉向新營收規定的主要阻礙,在於資料品質。

會計師事務所PwC的主管表示,新的營收認列規定將於2018年元月生效,企業在準備因應之際,必須能夠找到相關的資訊,才能夠落實新會計準則要求的營收認列五步驟程序。

PwC合夥人伍茲說:「資料品質無疑是最大問題。」

伍茲說,若合約細節不含五步驟新程序所要求的「資料點」,那麼,縱有各種新穎的軟體工具和應用程式,也只會浪費客戶的金錢、時間和資源,因為資料不是錯誤就是遺漏了。

伍茲說,擷取相關細節通常既費時又棘手,對訂有長期合約的產業尤其如此,這是因為立合約時,並未以新營收認列規則作為框架和考量因素。

PwC經理貝瑞斯建議,不妨在準備採納新規則的過程中,設法讓合約標準化,以便將來軟體程式能更容易擷取編製財報所需的資料點。

伍茲表示,企業在初步評估營收認列新規定的影響後,或許必須從成千上萬的合約中,篩選出切合自家業務每一項營收來源的典型收入交易。

以長期合約(如航太和軟體公司簽的合約)來說,現在可認列的營收或許必須回溯至五年前所做的合約變動。

符合美國會計準則ASC 606的所有相關資料點,例如起始日期、終止日期、價格、銷貨、退貨政策等,未必會置於同一資料夾便於找尋。

除非公司的合約管理系統井然有序,否則追蹤相關資料可能意味須跨部門搜尋。

資誠:美會計新規 六產業財報首當其衝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指出,美國新會計準則將使眾多產業的財報出現重大變化,包括媒體與娛樂、金融服務與銀行、汽車、製造、零售、以及科技業等,特別是科技業。

媒體與娛樂業:新準則針對授權性營收的認列方式,訂出新標準,業者可能須加速認列授權營收,對商標、標幟及企業形象智財權等其他收入,則延後認列。

金融服務與銀行業:貸款及證券等核心業務不受新準則影響。資產管理業的前置費用、成本及按績效收費等營收的認列,全看業者是否對客戶提供明確的「前置」服務來決定。

銷售佣金若能在未來的營收中回收,則應被認列為資產、而非費用。按績效收費的業務,將依據這項營收未來是否可能必須退回,來決定是否列為營收。

汽車業:新準則可能使多項營收遞延。有附買回約定的銷售活動,營收須列為租賃收入。賣給租車公司的車輛將由租賃收入改記為銷貨營收。

製造業:長期客戶付款保證將從「成本抵銷」改記為營收。

零售業:折價券、退款券,免費產品、價格保障或價格比照計畫等促銷獎勵,都將影響營收認列的時點。凡是有累積點數的營收項目,都傾向晚認列,但對禮品卡則主張先認列。

科技業:依據新準則,凡是軟體與軟體有關之交易,營收是在客戶取得產品控制權時認列,即便客戶此時還擁有退貨權或價格保護權。

亞馬遜微軟 將受益

美國最新版通用會計準則(GAAP) 對部分科技公司的財報影響尤其大。

一般認為,亞馬遜與微軟等業者的營收將激增,成為新準則的受益者,Uber等業者的申報營收則將大減。

UberLyft等叫車服務業的共乘服務,只有佣金部分可列為營收。以Uber為例,在舊準則下,第1季營收為34億美元,但依新準則的營收僅15億美元。

微軟部分,以Windows 10授權為例,目前採取比率式授權費用制,營收分數年認列,但新制都將以前置式認列,將使營收激增。

亞馬遜透過非本店賣出的電子設備、及尚未使用的禮品卡,都將提前認列營收,將使申報營收激增。

軟體即服務(SaaS)業者Salesforce、雲端軟體業者Workday也將受惠。若是兼售軟體與硬體之企業,依據新制,若軟、硬體被視為單一的IT系統,就須以單一銷售項目對待,使軟體營收可能提前認列。

新準則也將使英特爾申報營收增加,該公司今年第1季財報已將零組件於賣給經銷商時便認列營收,不必等經銷商把零組件賣出,廣告費用的認列時間則將拉長。

不過,特斯拉可能受影響,Modle S實施的「回售保值」計畫,總擔保額達12.9億美元,但只認列3.117億美元的遞延收入,依據新準則,可能須全額認列。

通用汽車則將提前認列一些促銷獎勵費用,及固定費用授權收入。

[Home]


2017/07/24 1.1.2. 新創ICO吸金 募資總額上看13億美元 然存安全疑慮 是否曇花一現待觀察 [ 電子時報 李佳榕、鍾武男]

截至20177月,全球新創公司透過ICO募得將近13億美元的資金,ICO就相當於區塊鏈版本的群眾募資。

近年隨著區塊鏈(blockchain)科技日益發達,新創公司也順應潮流出現新的募資方式。根據金融調研機構Autonomous統計指出,截至20177月,全球新創公司透過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ICO)募得將近13億美元的資金,首次代幣公開發行一詞由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演變而來,相當於區塊鏈版本的群眾募資。

根據金融時報(FT)報導,近年全球有許多區塊鏈科技新創企業皆是透過ICO方式募資,2017年募得總金額更高達12.7億美元;這不僅讓人思考,ICO是否將成為新創公司未來主要的募資方式,其影響力又是否與網路的出現具有同樣的破壞式創新價值。

ICO稱為首次代幣公開發行,意即與區塊鏈科技相關的新創企業向消費者發行數位代幣或貨幣,如乙太幣(ether)或比特幣(bitcoin) ,讓購買代幣的消費者能夠使用該企業將推出的軟體及服務。普遍而言,ICO30分鐘內就能完成,投資人將不會擁有投資企業的股份及股權。而某些專家也會將ICO稱為「代幣發行」,避免引起相關監管機構注意。

報告將新創透過ICO募資比擬成賭場開張,像是一間新賭場在營運前先向消費者販售籌碼,期望消費者能透過使用籌碼創造經濟價值,消費者之後也將以賭場預期的價值開始進行籌碼交易。

初期的ICO募資主要見於虛擬加密貨幣、雲端運算系統以及核心技術平台等業務, 近年來則是以社群媒體、電競以及區塊鏈技術相關的金融服務應用程式(App)為主流;該報告也將ICO發行的代幣比喻成像是《第二人生》(Second Life)及《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等電競遊戲中的虛擬貨幣,可於遊戲中交易及在現實世界中販售獲得實質金錢。

報告亦指出,近期也出現許多具詐騙性質的ICO,欲透過社群媒體炒作,利用其未受到嚴格監管以及缺乏消費者保護法規等漏洞,以蓄勢待發的科技生態之姿吸引投資者,投資者應全面掌握投資企業資訊,避免對缺乏完善商業計畫的公司投注高達百萬美元的資金。

據統計,2014年的ICO募集2,600萬美元的資金,2015年及2016年時則分別募得1,400萬及2.22億美元,而截至今年7月,已經有56ICO募資案,總計金額更是已高達12.7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的募資案是在今年6月時比特幣及乙太幣價值創歷史新高時發起,而在過去幾周虛擬貨幣值急遽下降,預計也將造成ICO案件大幅減少。不過整體而言,今年透過ICO募得的資金與2015年群眾募資平台所籌到的340億美元相比仍是冰山一角,對2016年創投資金的1,270億美元來說更是九牛一毛。

歐洲最大創投公司Index Ventures創辦人Neil Rimer表示,未來ICO將會取代部分創投基金及IPO募資,儘管未來ICO趨勢將會持續成長,投資人也需注意採取專業建議,謹慎投資。

近期Tezos以及EOS這兩間新創企業分別獲得超過2億美元的投資,創下單一企業的最高投資紀錄,不過鑒於2016年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失敗案例,投資人對TezosEOS也充滿著戒慎之心;DAO20166月的群眾募資中獲得1.5億美元資金,隨後卻因軟體漏洞遭到駭客攻擊,損失價值高達5,900萬美元的虛擬貨幣。

Autonomous研究報告表示,近期的ICO浪潮與1999~2000年間網路公司出現的趨勢有相似之處,儘管當時有多達86%的科技公司在10年內就倒閉了,卻也有成功存活下來的公司,包括亞馬遜(Amazon)Netflix等皆成為現今網路世界的霸主。報告也指出,目前ICO投資仍有許多安全疑慮,像是大陸有許多線上零售業者也計畫發起ICO。不過若謹慎而行,ICO未來將能創造極大的經濟價值。

科技消弭資源與資訊落差 創投興起去中心化

科技去中心化應用在區塊鏈、雲端技術、人工智慧(AI)與機器學習加持下,相關概念、運行協議和功能平台漸趨完備。大勢所趨下,諸多類似智慧合約的共識規範與共管機制,亦可望取代過往中央集權的統籌管理模式,不僅擴大延伸應用,更已悄然改變科技新創與投資間的共生關係。

TechCrunch報導,以往新創公司多半遷就創投資金與環境等條件限制,而群聚化雖可累積經濟規模與產業鏈,但也可能造成同質性問題。

好在科技突破、法規修改與社經趨勢轉趨對科技創投有利,讓創投人才、資金廣為流通,連帶讓創投體系產生「去中心化」的質變。包括社群通訊軟體公司Snap和度假租屋網站HomeAway在內的不少新創企業,受惠於這股「民主」趨勢,無論在選址、募資和營運上都更為獨立,不再全然依賴少數金主等「中心團體」的支持。

而其中最顯著的改變,莫過資金取得管道漸趨多元,加上新創案件分散,催生嶄新的新創生態與典範。

群眾募資平臺打破既有的創投藩籬後,越來越多的新創公司選擇以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ICO)進行眾籌(ICO)。一方面公司可以此募資,而代幣價值亦隨公司發展變動;對投資人而言,除可選擇以代幣換取投資項目的使用權,亦可將之出售轉取差價。因此所省去的複查稅務與投資審核,讓快速資金與高報酬成其最大誘因。

另一方面,美國2016年實施的《創業企業促進法案》第三章,一方面允許未經認證的投資人投入市場,另一方面也放寬股權籌資,創投市場無疑將更「平民化」。

這方面,新興的聯合投資(Syndicates)可說正中下懷。聯投與創投的機制很像,不過投資人不用支付管理費用,發起人還必須投入佔總基金一定比例的資金,而平臺業者則抽取一定比率的基金利潤。這種集資特性也讓小資族有機會投資新創事業。

以往新創投資多以股權分配換取財務空間,這固然能督促新創企業慎重行事,但募資過程冗長繁瑣也是缺點。加上投資門檻較高,掌握資金的菁英團體全觀性未必足夠,因此可能扼殺許多原創及公益性的提案。

不僅如此,在量子計算、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助長下,雲端基礎建設讓新創公司即使沒有雄厚財力或背景也能打響名號。

儘管創投效益往往需時數年才能顯現,因此事前評估並不容易。但區塊鏈等共識共享機制的出現,勢必改變資訊不對等與中間壟斷,形塑更透明的創投環境。甚者,這股去中心化的趨勢,在各種遠距與認證技術進一步突破後,還可能延伸至其他類型的「去中心化」應用。

[Home]


2017/07/24 1.2.1. 比特幣分裂危機未歇 日本商家擬暫停交易 [ 電子時報 范仁志]

比特幣分裂危機,讓日本部分商家宣布屆時暫停相關交易。

作為金融科技(FinTech)與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象徵的比特幣(bitcoin),由於成員對未來升級技術意見分歧引發決裂,為帶來交易市場混亂,不僅日本比特幣交易所將在81日暫停交易,原本可使用比特幣的零售店,也考慮屆時暫停交易。

日經新聞(Nikkei)網站報導,目前已知要暫停比特幣交易的日本店家包括家電連鎖量販店BicCamera,暫停交易時間先訂在201773122時起,至82日左右,是否會延長要等待後續發展。而多數使用比特幣交易的小賣店,目前仍在觀望。

日本虛擬貨幣企業協會(JCBA)宣布暫停交易時間,從201781日凌晨起,預計在4日宣布何時恢復交易,但相關成員深恐這個好不容易建立的虛擬貨幣,市場信用因內部分裂而大減,因此提出妥協方案,預計在20177月下旬公布。

比特幣自2009年提出概念起,已成為目前世上最知名的虛擬貨幣,但因使用人口暴增而出現的各類技術問題,需要持續進行技術修正,而現在管理團隊內部歧見逐漸加深,而新技術有可能讓新舊比特幣無法互通,分裂成不同虛擬貨幣,讓歧見爆發成分裂危機。

日本與瑞士等國比特幣交易機構,為恐此一內部分裂影響到消費者權益,因此先行宣布201781日暫停交易,BicCamera是日本最快跟進暫停交易的店家之一。日經引述某不具名日本購物網站負責人的說法,目前事態還沒到不能解決的地步,但對商家來說,太早宣布停止交易會讓顧客混亂。

目前使用比特幣交易的客戶數量與金額都低,日本商家多數是鎖定其未來的光明前景,如果比特幣真的於201781日分裂,對多數店家而言損失其實相當輕微,因此仍持續觀望動態。

[Home]


2017/07/24 1.2.2. 印度GST新稅制雖存缺陷 改革效益仍值得期待 [ 電子時報 殷家瑋]

GST的推出將使印度轉型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廣大統一市場。

影響印度市值2.4兆美元經濟市場的新規「印度商品與服務稅」(GST),終於在漫長的10多年等待後,正式於7月啟動。這無疑是自印度獨立的70年以來,史上最大的一次稅收改革。印度當局亦聲稱,此項新法案主要是建立在「一國、一市場、一稅收」的基礎概念上。外界認為,GST新稅制不僅有望能消除印度國內商品和服務貿易的重重壁壘,也是該國經濟市場的「遊戲規則改變者」(game changer)

根據Livemint報導,印度總理Modi表示,GST的推出將使印度轉型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廣大統一市場。透過瓦解舊有的內部關稅壁壘,GST已將17個包括中央、各聯邦、以及整體市場的稅收體系,成功的整合至單一的稅收架構。

印度政策制定者將GST視為一種一石多鳥的賭注,期望能達到一舉實現各項經濟目標的效果,包括促進製造業發展、透過提高生產競爭力、增加就業機會、改善投資環境、減少逃漏稅和降低企業合規成本等方式來強化出口。

財政部長Arun Jaitley指出,GST必定能夠使印度展現更高的經濟效益,整體收入亦將隨之成長,因為愈來愈多的昔日非正規經濟,現已被納入了正規經濟的範圍。這亦將改善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的支出能力,進而提高印度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經濟學家認為,印度企業和消費者對於GST帶來的稅收改革所抱持的期望,或有助於印度經濟年增率增加約1~2%

由於印度有很多的稅務訴訟案件牽涉到免稅項目,新的GST預料可有效減少這類的訴訟產生。專家認為,倘若新稅改成功,便能有望透過終結多層次的稅收制度、拆除邊防檢查崗位、取消稅務部門主管和相關人員面對面會議的需要等繁雜程序,使印度經商的便利性獲得大幅改善。

然而亦有許多人認為,目前的GST版本宣稱能帶來的益處,實際上已有些許的灌水之嫌,因為最初的理想內容版本,原為一種單一化並更低的稅率,並且幾乎不含任何豁免項目。目前的GST版本包含了4種商品和服務稅率,分別為5%12%18%28%,但卻未涵蓋5大與碳氫化合物有關的項目,包括原油、汽油、柴油、噴氣燃料與天然氣,以及酒類、房地產和電力銷售等產業。

儘管GST仍存在著缺陷,但有跡象顯示,GST已為整個經濟系統帶來改善,例如20174月和5月的間接稅收比起1年前已有所增加。這顯示了過去許多未經申報的商品,如今已開始合法交易。另外,農業市場也已見證了非法現金交易的減少情形。

GST委員會表示,一旦各聯邦收入趨於穩定,將會考慮將碳氫化合物等相關項目納入新稅收體系。德勤會計師事務所(Deloitte Haskins and Sells Llp)指出,儘管GST的導入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改革並不會就此結束,因為許多功能還能再進一步被優化。

[Home]


2017/07/24 1.1. 21WCIT重返台灣 910日台北隆重登場 [ 電子時報 許嘉妡]

素有「資通訊界的奧林匹克大會」之稱的2017年世界資訊科技大會(World Congres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WCIT 2017)將於91013日在台舉辦!

大會目標將邀集全球90多位資通訊產業大師、80個國家組團來台取經,將有超過2,500多位全球商業界領袖齊聚台北,以及近百家國內外科技大廠亮相未來資通訊應用服務新產品,近萬人參觀未來科技大展,一同構築資通訊夢想,共享全球無限商機。

經濟部為落實行政院「數位國家 ‧ 創新經濟 」在世界發聲,特以「Taiwan, Living The Digital Dream台灣,數位夢想實踐家」為大會主題, 目的要向世人證明「台灣,比你想像中更偉大!」。

傳達台灣小島、資訊大國,人口僅世界千分之三,卻締造無數世界第一,來加深外賓對台灣的新印象。故這次WCIT 2017展覽是亞洲啟航的第一站,將帶領大家一起共創美好起點、實踐數位夢想、迎向未來希望,再次讓全世界看到美麗寶島的偉大驕傲。

行政院吳政忠政務委員、經濟部李世光部長,也特於日前於行政院再度召開世界資訊大會籌備會第二次指導會,會中說明本大會主要目的在奠定與提升台灣ICT產業全球影響力與地位,期望藉由各國領袖圓桌論壇來倡議實踐數位夢想,形成跨國長期合作平台。

各部會也都紛紛派員出席齊心共力,積極參與此一全球之資訊科技界盛會,由於目前籌辦已進入最重要的集客報名階段,各部會均共識釋出許多寶貴資源、跨界動員國內外之產、官、學界共襄盛舉。

2017年大會是台灣第二次接棒舉辦,將聚焦討論和展示數位經濟、物聯網、循環經濟等資通訊的未來世界趨勢。台灣身為全球科技產業重要一環,過往以製造設備全球聞名,然而近年來已成功帶動各項資訊技術及軟硬體設備的應用與整合,以提升生活品質。例如,海關採用電子系統迅速通關、高速公路ETC解決交通壅塞、捷運卡購物付費及門禁卡功能等,都讓台灣在國際知名機構各項評比上,多次拔得頭籌、傲視全球。

台灣憑藉優異數位建設與以硬帶軟的絕佳推動策略,成功轉型資通訊應用服務強國,也是台灣成為宜居智慧城市的重要指標。例如,便利的捷運系統以及週邊車聯網整合,提供舒適高效率的智慧運輸服務;全台4G網路覆蓋地區高達95%,方便人民隨時取得資訊;經濟上容易負擔的高品質醫療技術,成為國際人士進行醫療手術及照護聖地。

可以見得台灣以硬帶軟的數位國家發展策略,已成熟轉型為資通訊應用服務強國,成為亞洲數位發展的新都心。相信在行政院帶領各部會共識與鼎力支持下,可預期第21屆世界資訊科技大會勢將精彩可期!

[Home]


2017/07/24 1.2. 兩岸卡卡 馬雲、馬化騰 9月無望來台 [ 工商時報 呂雪彗]

素有「資訊界奧林匹克大會」之稱的世界資訊科技大會(WCIT)今年91013日舉辦,經濟部預計周二(25日)舉行國際記者會,由行政院科技政委吳政忠主持,將建構台灣科技大國意象。這次邀美商大咖微軟、臉書高層、德商科思創、日本NTT90多位全球產業領袖演講,但在兩岸低盪之際,阿里巴巴總裁馬雲、騰訊CEO馬化騰確定無法來台。

周二經濟部召開國際記者會,主要讓國人了解這次資訊盛事,讓國人參與,並向國際宣傳衝刺最後報名數量。目前報名國別逾半,但人數僅100多人,尚未達官方設定800名國際人數目標量。除考量邀請多元外,東南亞是集客目標之一。

台灣是未來5年亞洲系列主辦WCIT的第一炮,為呼應台灣力推5+2產業創新政策,今年邀請ICT結合應用服務的人士來台擔任講者,已首肯包括MIT「穿戴式之父」艾利克斯潘特蘭、德商科思創(Covestro)公司執行長唐佩德演講循環經濟,駕駛太陽能飛機繞地球一周的駕駛皮卡爾(Bertrand Piccard)來台演講綠能科技。

大咖企業微軟及臉書,雖非總裁或CEO來台,但都指派高層擔任講者;在AI發展頗具成就的美國輝達公司(NVIDIA)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也在受邀之列,他無法出席,指派陸籍副手從美來台擔任講師。

官員表示,大陸並非是WCIT正式會員,但我國面對全球級的世界資訊科技大會,並未排斥邀請中國大陸資訊業參與。據悉,我方有邀阿里巴巴及騰訊二家前瞻資訊大廠與會,但迄今其成員尚未報名,且正式邀請馬雲、馬化騰擔任講師,但遭二人回信婉拒。據悉,表面理由是二人均有事無法來台,但一般認為,與兩岸關係氣氛低迷有關。

官員說,我國要擺脫代工製造大國印象,向國際展現ICT軟硬整合「資訊應用服務王國」軟實力,因此以論壇結合展覽。

工業局將結合企業規劃「國家主題形象館」,帶領民眾走入時光走廊,包括第一台電腦催生,工研院何時成立,電子化政府啟動時點等,每一轉捩時點代表台灣60年以來資訊科技的演化進程。

經濟部這次規劃邀80國與會、800位外賓參加,邀90個全球產業領袖演講,共有650個展覽攤位展示未來科技感,也會舉行科技嘉年華遊行,並安排商業媒合會。

[Home]


2017/07/24 2.1.1. 樺漢設蘇州研發中心 [ 經濟日報 謝艾莉]

工業電腦股王樺漢(6414)積極擴張市場,董事會通過將間接投資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5億元),投資設立蘇州樺漢科技有限公司。樺漢表示,未來規劃將在此設立研發、製造、設計與生產的子公司,並進一步整合旗下子公司於中國大陸的資源。

除了樺漢大動作於中國大陸蘇州設點外,無獨有偶,工業電腦廠如龍頭研華、振樺電近期則是在台灣擴展總部規模,像是振樺電土城新廠才剛落成約二個月的時間,雖然總產能不變,但因將生產廠區整合,並導入自動化設備,整體生產效率將提升三成。而研華林口二期工業4.0示範工廠也於今年正式投產,成為研華全球最大製造基地,樓地板面積預估達1.8萬坪,土地面積1.5萬坪。三大工業電腦廠,積極為未來物聯網商機提前布局。

據悉,樺漢此次前往蘇州設立據點,主要是跟著富士康科技集團的腳步一起前往,預計為設立研發、製造、設計、生產中心,至於生產方面的產能,公司內部仍在規劃。

其實,樺漢近年已陸續在中國大陸投資,像是子公司瑞祺電通在北京,南京也有主攻智能交通、車聯網IPC市場的南京亞士德。另外在昆山也有機構件廠昆山力盟,還有如樺鼎、沅聖也在中國大陸設有分公司。據悉,未來待這次的樺漢蘇州辦公室建立完成,將整合樺漢旗下子公司的資源。

不過,據中國大陸媒體報導,蘇州樺漢項目總投資額則高達3億美元(約新台幣90億元),主要從事工業計算機及系統整合、新型電子元器件、智能家居產品的研發及生產。意味著樺漢未來仍將持續投資,投資額將不僅於公告的500萬美元。

[Home]


2017/07/24 2.1.2. 友訊Google 攻智慧家庭 [ 經濟日報 何佩儒]

友訊(2332)搶進智慧家庭市場,積極拉攏Google,在宣示將推出支援Google Assistantmydlink智慧家庭產品後,日前表示,mydlink旗下兩款智慧雲插座DSP-W215 以及DSP-W110已可正式支援Google Assistant語音助理。

也就是消費者只需對著Android手機、iPhone或是Google Home智慧喇叭上的Google Assistant說出「Ok Google」即可啟動語音指令,隨時隨地呼叫Google Assistant 打開或關閉智慧雲插座。消費者出門在外不用擔心熨斗插頭未拔或家中電燈忘了關,不管身在何處只要透過語音控制,即可馬上關閉智慧插座。

友訊5月宣布正式成為Google的智慧家庭夥伴,將會推出支援Google Assistantmydlink智慧家庭產品,而這兩款智慧雲插座,正是mydlink系列產品中首先可支援Google Assistant的產品。

友訊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出可與Google Assistant兼容的智慧家庭產品,提供消費更簡單方便的智慧家庭體驗。這項功能必需搭載Google Home智慧喇叭或在行動裝置中下載Google Assistant App搭配使用。除了與Google合作,友訊去年也宣布無線網路攝影機將支援蘋果的智慧家庭平台HomeKit,成為蘋果智慧家庭網路的一員。

[Home]


2017/07/24 2.1.3. NVIDIA協助台灣伺服器ODM廠開發GPU驅動的資料中心產品 [ 電子時報 台北訊]

人工智慧(AI)受惠於相關領域的積極發展,近年來已更加成熟,應用範圍亦日漸廣泛,包括自動駕駛、機器人和語音助理平台。NVIDIAAI技術發展的先驅,尤其是在GPU平行運算方面的專業技術,更使其躋身為深度學習硬體領導供應商。

GPU原本只是在電玩遊戲和好萊塢電影中創造虛擬世界、刺激人類想像力的引擎,不過自1999年後歷經20年的發展,現在NVIDIAGPU已能模仿人類的聰明才智,執行深度學習運算,擔負起電腦、機器人和自駕車大腦的角色,感知並理解我們所在的世界。

NVIDIA總經理暨加速運算部門副總Ian Buck在被問及「什麼是AI」、「AI能做到什麼」時說道:「我們應該把AI視為運算的新方式。」AI之所以在過去10年來漸漸為世人所知,是因為這項技術取代了傳統的演算法,AI不需等待人類給予明確的指令,其神經網路便能自行從資料當中推演出演算法。」

Buck說明:「只要給圖像網路幾百張某個物體的圖像,它就能透過自我學習找出最有效率的方法,偵測出該物體。這其實是一種新的運算方式,不再需要人工寫程式碼,而是讓AI自己推演出程式碼」。

NVIDIAComputex 2017宣布與台灣伺服器大廠鴻海科技(富士康)、英業達、廣達電腦及緯創建立夥伴關係,開發GPU導向的資料中心產品,瞄準AI雲端運算硬體市場。

NVIDIA將優先提供上述伺服器大廠基於和微軟Olympus計劃、Facebook Big Basin系統和NVIDIA DGX1 AI超級電腦相同的HGX參考架構,以及其GPU運算技術和設計指南,協助他們開發超大規模(hyperscale)資料中心的GPU加速系統。

Buck指出:「透過建立合作關係,伺服器廠商可以選擇他們希望怎麼設計資料中心伺服器系統的結構,以及他們希望採用什麼部件來達到產品差異化,並為客戶提供附加價值。NVIDIA的工程師將持續與伺服器廠商密切溝通,確保他們在硬體建構方面獲得必要的支持,協助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開發出資料中心伺服器系統,並且讓產品快速上市。」

NVIDIA深知客戶希望他們的伺服器產品能在規格和冷卻方法等方面獲得專屬客製化服務,因此與ODM廠合作,打造使用NVIDIA HGX-1架構的產品。

NVIDIA解決方案架構與工程部門副總裁Marc Hamilton也詳細介紹了NIVDIA的最新技術。他指出:「HGX參考設計(reference design) 的誕生,是針對需要高效能、高效率和可擴充性的雲端資料中心伺服器。當ODM廠在設計他們的雲端運算資料中心伺服器時,也可以藉此作為基礎架構。」

Hamilton補充說明:「標準的HGX設計架構包含8SXM2封裝的NVIDIA Tesla GPU加速器,透過 NVIDIA NVLink高速互連與優化的 PCIe 技術串接成立方網格 (cube mesh)。透過模組化設計,HGX機組適合部署在全球各地現有的資料中心機架,並可隨時依照需求採用超大規模 CPU 節點。」

不過這並非是NVIDIA首次與伺服器廠商攜手合作。早在20173月初,NVIDIA便宣布與微軟合作,推出全新專為驅動人工智慧雲端運算的超大規模GPU加速器藍圖:全新HGX-1。這是一款結合微軟Project Olympus開源設計的超大該全新架構設計是為了滿足如自動駕駛、個人醫療照護、人類語音辨識、數據與影像分析以及分子模擬等對於AI雲端運算技術有爆炸性需求的領域。

NVIDIA相信,雲端作業將變得比以往更加多樣化且複雜。不過,不論作業負載量多大,HGX-1的高度模組化設計使其能以最佳的效能運行。

同時,HGX-1提供較傳統基於CPU的伺服器快達100倍的深度學習效能,執行AI訓練和推論(inferencing)的成本卻僅佔過去的五分之一和十分之一。HGX-1透過與全球各地資料中心合作的高度彈性,提供目前用於超大規模資料中心的AI領域快速且簡單的途徑。

Buck指出NVIDIA目前對於AI市場的兩大貢獻,其一是在資料中心,許多終端裝置必須向資料中心回傳訊息才能得到答案,而NVIDIA長久以來專注於發展AI技術,並訓練神經網路學習新事物。NVIDIA也與夥伴一同合作開發軟、硬體,並提供CUDAcuDNNTensorRT等工具包,不管是主流架構或其他應用皆可輕易地使用,加速AI技術的發展與相關研究。

其二是用於各類裝置的GPU,自動駕駛系統便是一例。單靠資料中心是沒辦法讓車子順利行駛的,此應用勢必得在車上裝載超級電腦。NVIDIA擁有多種解決方案,包括Jetson嵌入式平台與使用於資料中心的GPU,皆可應用在超級電腦中。

微軟、NVIDIA和鴻海子公司鴻佰科技(Ingrasys)共同打造 HGX-1 平台的架構與設計,此為開放資源,是微軟Project Olympus對於「開放運算計劃」(Open Compute Project) 所作的貢獻,其目標是將開源效益應用於硬體上,並迅速提高資料中心內外的創新腳步。

為了近一步提升HGX平台的效能,NVIDIA20175月初在NVIDIA GTC大會上發表最新GPU運算架構Volta,專為促進下一波AI技術進步與高效能運算而設計。首款基於Volta的處理器「NVIDIA Tesla V100資料中心GPU」,能夠為AI推論與訓練帶來優異的速度與可擴充性,並加速HPC與繪圖作業。

Hamilton說明:「NVIDIA第七代GPU架構Volta擁有210億個電晶體,可達到等同於100CPU執行深度學習應用的效能。」

Volta的最高兆次浮點運算 (TFLOPS) 效能較NVIDIA前一代Pascal架構GPU快了5倍,與2年前推出的Maxwell架構相較則快了15倍。此效能提升的幅度是比摩爾定律所作預測的超出4倍以上。

隨著網路日趨複雜,資料中心也需要提供比以往優異許多倍的處理效能。其也必須有效擴大規模,以因應快速普及之基於AI的高精準度服務,譬如自然語言虛擬助理,和個人化搜尋與建議系統。

Volta將成為高效能運算的新標準。該架構為HPC系統建構了技術平台,使其能在電腦科學與資料科學方面的洞察表現超群絕倫。藉由在統一架構中搭配CUDA核心與最新Volta Tensor核心,採用Tesla V100 GPU的單一伺服器便能取代傳統HPC中數以百計的商用GPU。包含Tensor核心在內的技術都是為了加快AI作業而設計。

Tesla V100 GPU配備640Tensor核心,每秒可提供120兆次浮點運算的深度學習效能,相當於100CPU。進化後的NVLink提供次世代高速互連技術連接GPU,也連接GPUCPU,且輸送量與前一代NVLink相比最高可達2倍。與三星(Samsung)合作開發的GPU可支援900GB/s HBM2 DRAM,使該架構的記憶體頻寬較前一代GPU高出50%以上,是Volta達到超高運算輸出效能的功臣。

NVIDIA Tesla P100V100 GPU加速器皆與HGX相容,因此基於HGX的所有產品都可以立即自P100升級至V100 GPU。有了基於NVIDIA Volta架構的GPU提供比前代高出3倍的效能,ODM廠便能推出基於最新NVIDIA技術的新產品,滿足市場需求。

對於希望採用最新NVIDIA GPU雲端平台的雲端供應商來說,HGX是最理想的參考架構。NVIDIA GPU雲端平台管理了各項全面整合且優化過後的深度學習架構,包括Caffe2Cognitive ToolkitMXNetTensorFlow

Buck指出:「NVIDIA在不同領域都觀察到AI應用正經歷高度成長」。他並補充說明:「市場對於超大規模雲端、傳統OEMAI支援之個人工作站有高度的興趣。AI開發商與研究機構,對於消費性高階個人電腦(PC)和筆記型電腦的需求也不斷提高。」Buck表示:「目前主要的公共雲端運算服務供應商皆已採以GPU驅動的資料中心伺服器來因應其運算需求,而促進此趨勢發展的背後推手則是AI技術。」

而此現象亦呼應了最新的市場趨勢。2016年,鑒於全球伺服器需求,台灣伺服器營收較前1年成長了4.8%,達新台幣5,558(186億美元)。隨著亞馬遜(Amazon)GoogleFacebook和微軟等資料中心客戶的訂單可望進一步增加,此金額預計將在2017年成長至新台幣5,886億。

隨著市場對於搭載AI技術的產品如機器人、智慧語音助理和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需求看漲,GPU導向的資料中心伺服器在產業界可望大受歡迎。

儘管還有許多AI相關應用尚未完全成熟,但是過去幾年來此領域依舊商機看俏。有了NVIDIA的積極投入和協助,尤其是在軟體方面的貢獻,AI可望成為IT產業新的成長引擎,也是台灣硬體廠商可積極開拓、把握新契機的產業方向。

[Home]


2017/07/24 2.1.4. 大陸國務院發布AI發展規畫 AI戰略目標三步走 [ 電子時報 徐靜初]

大陸已經將AI上升為國家戰略。

大陸國務院近日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大陸新一代人工智慧(AI)的總體發展規畫,包括新一代AI「三步走」戰略、AI數十個落地產業、八大關鍵技術、AI人才培養與引進,以及成立人工智慧規畫推進辦公室等。

AI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國務院印發的這份AI規畫,大陸已經將AI上升為國家戰略。

大陸AI三步走戰略目標

該規畫確立大陸最新AI發展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AI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準同步,AI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成長點,AI技術應用成為改善民生的新途徑;到2025年,AI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準,AI成為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智慧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到2030年,AI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準,成為世界主要AI創新中心。

第一步,到2020年,AI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準同步,AI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成長點,培育若干全球領先的AI骨幹企業,AI核心產業規模超過人民幣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人民幣1兆元。

第二步,到2025年,AI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準,AI核心產業規模超過人民幣4,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人民幣5兆元,初步建立AI法律法規、倫理規範和政策體系。

第三步:到2030年,AI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準,成為世界主要AI創新中心,AI核心產業規模超過人民幣1兆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人民幣10兆元,形成一批全球領先的AI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基地。

推動AI與各產業融合創新

該份AI規畫中提到,大陸現在面臨著人口高齡化、資源環境約束等挑戰,需要推動AI。從產業界來說,推動AI在製造、農業、物流、金融、商務、家居等重點行業應用。同時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包括智慧軟硬體、智慧型機器人、智慧交通工具、擴增實境(AR)與虛擬實境(VR)、智慧終端、以及物聯網(IoT)等。

從公眾服務來說,需要圍繞教育、醫療、健康和養老等產業,為公眾提供個性化、多元化的服務。從社會治理角度則需要推進智慧政務、智慧法庭、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環保等AI應用,推動社會治理發展。

明列八大重點AI技術

該規畫還列出了8項新一代AI的關鍵共性技術,其中無人車、機器人、虛擬助理、神經網路處理器、AI專用晶片、自然語言處理(NLP)、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等耳熟能詳的AI技術也紛紛入選。

8項技術分別為:知識運算引擎與知識服務技術、跨媒體分析推理技術、群體智慧關鍵技術、混合增強智慧新架構和新技術、自主無人系統的智慧技術、VR智慧建模技術(虛擬物件與虛擬環境和使用者之間的交互)、智慧運算晶片與系統、自然語言處理技術。

加快AI人才的培養與引進

規畫中表示,AI發展的重中之重,在於高階人才隊伍建設。要堅持以培養人才加上引進人才兩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加強教育體系建設的同時,加快引進全球頂尖人才和青年人才。具體包括如下:

首先,加大高階AI人才引進力度。開闢專門管道,實行特殊政策,重點引進神經認知、機器學習、自動駕駛、智慧型機器人等國際頂尖科學家和高水準創新團隊。

再來,建設AI學科,重視學科融合。推動AI在高校中的學科建設,儘快在試點院校建立AI學院,並重視AI與數學、電腦科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並且鼓勵產業界與學術界加強合作。

科技部成立AI規劃推進辦公室

最後,大陸科技部將成立AI規畫推進辦公室,具體負責推進規劃實施。同時成立AI戰略諮詢委員會,研究AI前瞻性、戰略性重大問題,對AI重大決策提供諮詢評估。

[Home]


2017/07/24 2.1.5. 日零組件事業重點轉向IoT 布局車聯網與感測器等領域 [ 電子時報 范仁志]

日本零組件產業重點,已從手機汽車等個別領域,轉向整合度更高的IoT領域。

智慧型手機商機打敗日本消費性電子廠,但零組件廠則欣欣向榮,現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率逐漸趨緩,零組件業者便須尋找其他成長題材,據日本電子業媒體電波新聞報導,物聯網(IoT)相關事業,成為日本電子零組件業者2017年的最新重點方向。

電波新聞調查日本電子零組件廠的未來技術研發重點,以及事業發展方向,提出有效回答的25家廠中,有22家指出將以次世代汽車技術為主,其次則是物聯網相關事業的17家,接下來分別是醫療保健器材、機器人、次世代手機與穿戴式裝置等,物聯網已成為僅次於汽車的日本零組件廠重點領域。

而且,各廠提出的積極研發的汽車相關零組件,由於自動駕駛的人工智慧(AI)相關技術集中在美國大廠手上,如英特爾(Intel)NVIDIA等,日本零組件廠的重點多擺在車聯網(V2X)與感測器等廣義物聯網領域產品中,除運作溫度與安全性等規範採用車用標準外,實際上日廠同時推動著汽車與物聯網通用零組件發展。

日本電子零組件廠看好物聯網的主因,在於零組件技術層面,物聯網其實是先前通信設備、汽車電子零組件、醫療器材事業的延長,在衛星導航與5G無線通信網路應用層面,基礎設施與零組件可互相通用,隨日本產官學界積極推動物聯網相關技術發展,零組件廠也跟著配合。

雲端醫療與物聯網農業相關領域,日本政府已列為需推動產業,同時進行法制修改與技術實驗;自動駕駛相關的車聯網以及衛星導航系統,在日本政府與產業界的合作下,均將在2017年內推動更大規模的測試,以備與5G無線通信技術同時在2020年東京奧運時對外國觀光客展示。

而工業物聯網(IIoT)推廣,則以日本製造業者為主,先從改善各自工廠的生產線開始,現在已進入推動必要的共通平台規格階段,伴隨新平台出現,工業物聯網應用也將從現有零件與模組的組合,轉為帶動新零組件技術發展。

另外,在其他社會基礎建設領域,物聯網也可望有很多用處,不過很多領域並非過去零組件廠擅長領域,因此也有零組件廠考慮為此擴大產學合作,甚至購併相關企業;且因日本人口轉向負成長,未來市場潛力漸小,擴大海外市場也成為日本零組件廠考慮的發展方向。

日零組件業者重視產學合作與購併 擴展IoT事業

隨物聯網(IoT)成為日本零組件產業的新焦點,廠商積極投入相關技術研發,但物聯網零組件技術,大部分屬於現成的感測器與無線網路技術的延長,重點在如何連接系統,創造全新事業與價值。

對於許多零組件廠來說,由物聯網系統連接的各項設備,工具機已非他們所長,物流通路與農業更不在其技術領域內,因此要推動物聯網事業發展,與其他廠商或學術機構進行產學合作,或是直接購併其他廠商,是加速發展相關事業的捷徑,因此電波新聞特別報導,強調日本零組件業者的購併與產學合作。

購併方面,最積極的就是日本電產(Nidec),從2013年蘋果(Apple)iPhone 5砍單事件,讓日本零組件廠積極尋求手機零組件以外的新事業起,至20176月底已推動16件購併案,2015年以前以汽車零組件廠為主,之後則是工業用馬達相關產品,正好反映日本零組件業者朝汽車與物聯網領域發展的路徑。

TDK則先在2015年與高通(Qualcomm)合作,設立研發新世代感測器的RF360合資公司,接著在2016年購併瑞士的Micronas Semiconductor,以及美國InvenSense,都是針對物聯網與感測器技術,並與東京工業大學(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進行材料技術等相關合作,同時推動購併與產學合作。

尼吉康(Nicjicon)則是以產學合作為主,與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合作,推動次世代零組件研發,讓應用次世代零組件製品小型高性能化技術,以及智慧電網與智慧家電相關技術。

由於日本電子零組件廠基於過去發展歷史,對家電與消費性電子產業較為熟悉,因此推動購併或合作的目標,若不是為了取得海外市場的現成通路,就是朝過去較少發展的領域,如醫療看護、能源電力、資安保全、農業應用等市場擴張,希望以金錢換取時間,儘快跨入異業界。

相較之下,推動產學合作案的廠商,較重視的便是中長期技術發展,如田村製作所(Tamura)與日本情報通信研究機構(NICT)合作的氧化鎵功率半導體,日本貴彌功(Nippon Chemi-con)與東京農工大學(Tpkyo Universityo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的次世代電容及電池材料。

而這些動作能否維持日本電子零組件產業的勢力,則值得持續觀察。

[Home]


2017/07/24 2.1.6. 全台首座智慧量販店面市 以物聯網技術翻轉零售通路生態 [ 電子時報 劉尚昀]

網路購物持續蠶食實體通路市場,零售業者面臨產業變革,開始導入物聯網(IoT)技術,以翻轉零售通路生態,尋求網路時代下的華麗轉身。面對實體通路生態改變,家樂福(Carrefour)、研華、英特爾(Intel)日前攜手在桃園打造全台首座智慧零售量販店,企盼經由物聯網互聯整合技術,提供消費者最優質的智慧零售體驗。

研華智能物聯網服務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明志表示,研華藉由優店聯網(UShop+)雲端管理平台,第一階段將於全台家樂福及便利購門店導入滿意度調查系統、數位看板解決方案,提升消費者體驗及滿意度;第二階段建立完整智慧零售示範場域,以賣場消費行為做大數據分析,優化營運效率,進而提升消費者滿意度;第三階段則期望將完整的家樂福智慧零售模式,整廠輸出為全球量販業者應用。

此次導入具體方案細節,研華科技智能零售解決方案開發部協理蘇鴻昇指出,家樂福八德店導入即時Wi-Fi廣告定位推播,透過感測的室內定位技術可掌握使用者行進動線,依消費者在室內的逛街動線,推播對應的商品促銷訊息到手機端,讓消費者更快掌握商品優惠。

使用者僅需要過手機連結量販店Wi-Fi訊號,系統將以訊號的強弱,判斷使用者預設行銷位置距離,讓業者可在關鍵時刻推播促銷訊息,達到促成消費的臨門一腳。但Wi-Fi定位好處不僅如此,業者更可透過手機手機端網路硬體地址(MAC),分辨消費者第一次到店的新客還是曾經來過的熟客,經此提供差異化推播訊息。

零售業者過往欠缺科學的商情分析系統,往往只能透過店經理經驗進行決策管理,此次家樂福八德店導入客流分析軟體,透過影像分析可洞察消費者行為,精準掌握客流尖峰時間,讓管理者可根據數據靈活規劃人力配置,同時經由出入口攝影機可詳細紀錄,進入人數與最後提袋購物人數,協助業者掌握門店營運效率。

同時,大型賣場室內空氣品質攸關消費者購物品質與人身安全,此次家樂福八德店採用空氣品質偵測,監控賣場內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PM2.5、溫度、溼度等數值,即時於出入口大型螢幕顯示,讓消費者進入賣場前,即可掌握內部人數與空氣品質,同時管理者後台也可看到相關數據,當數值超過緊戒標準,也訊息提醒管理者啟動換氣或加強空調運轉。

最後,攸關消費購物經驗即是商品資訊的取得便利性,此次研華協助家樂福建構互動電子型錄,讓消費者快速找想要的商品與優惠資訊,同時在結帳後,增設滿意度調查系統,讓消費者可以即時反饋,管理者透過雲端分析報表,可優化收銀動線管理,並掌握珍貴消費意見。

[Home]


2017/07/24 2.1.7. 微笑曲線再現 伺服器供應鏈笑不出來 [ 電子時報 李立達]

伺服器過去較不被重視,僅少數中大型企業自購,由於量少,相對冷門,價格與利潤較高,然隨著雲端應用擴大,延伸至大數據(Big Data)分析,隨著未來的人工智慧(AI)與電動車,應用快速增加,伺服器數量預估也將持續擴大,冷門成為大熱門。然如同其他產品,當數量增加,供應鏈獲利也在反向下滑。

伺服器的產品設計思維與供貨模式,近年都在劇烈變化,過去伺服器產品設計強調品質穩定,性能強大,單價高昂;供貨模式主要由品牌客戶HPE、戴爾(Dell)及被聯想購併的IBM掌控,再下單給製造商,主機板與組裝廠9成以上都是台廠,然利潤落在品牌廠身上。

隨著Google日益壯大,情勢也在轉變,Google因應廣告搜尋服務,而需要龐大運算儲存機制,伺服器設計出現大轉變,從過去單一強大運算功能伺服器,改為分散設計,透過管理軟體,一旦出現問題,其他伺服器可支援,之後再行更換。

此種設計需要具有硬底子的製造廠配合,Google選擇廣達,供貨模式也不再透過品牌廠,而是由Google定規格,廣達生產主機板,跳過HPE與戴爾,從此掀起伺服器新風潮;Googel將原本要給中間品牌商的利潤收回,廣達也同步受惠。

此種直接銷售(Direct Sale)模式,後續也被亞馬遜(Amazon)Facebook採用,也造就廣達、緯穎等伺服器自有品牌;隨著旗下的資料中心(Data Center)持續增加,Google等廠採取分散策略,開始導入新的供應商,緯穎、英業達、神達都加入戰局。

與過去NB代工常見的殺價搶單劇碼,也在伺服器供應商間出現,Facebook更乾脆打造平台,成立OCP(Open Compute Platform),廣泛邀集軟、硬體廠商加入,隨著OCP影響力擴大,加入的廠商愈多,硬體規格被進一步統一化,硬體供應商的價值,又被削了一層。

率先打破過去供貨模式,與客戶找出直接銷售模式的廣達,感受相對最深。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曾經表示,當初一度是藍海的雲端伺服器市場,顏色確實變紫了些,因為同業殺價的紅海再次染紅市場。廣達在一線網路服務客戶另結新歡後,也在布局二線網路服務客戶。

廣達看到的市場,緯穎等其他同業也看在眼裡,積極探尋商機,未來二線網路服務客戶,也必然會邁向如同一線客戶的狀況,只是時間早晚,如何再早一步布局,諸如廣達與VMwareRed Hat等軟體商合作,推軟硬整合解決方案,將是另一值得期待的突破點。

然值得觀察的是,在伺服器ODM廠殺價搶單的同時,過去掌握市場的HPE、戴爾及聯想,打從Google與廣達攜手推直接銷售後,也面臨價值被剝奪的命運。IDC統計,2017年第1季全球伺服器銷售營收年衰退4.6%,然出貨給資料中心的白牌伺服器營收衝上12.24億美元新高,年增41.8%

在產品設計與供貨模式轉變下,伺服器產業結構與以往大不同,品牌廠採不同策略,HPE與鴻海合資公司攻白牌市場;戴爾購併EMC,進一步整合;IBMx86售予聯想,然再多策略因應,都面臨整體市場縮水的事實,在網路服務持續擴張下,大環境只會更嚴峻,不會改善。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先生,1992年提出「微笑曲線」理論,廣被引用。此理論強調產業鏈最重要的價值,都集中在前端的研發與後端的品牌銷售,中間的製造,利潤最少。如今雲端運算發展日益成熟,伺服器產業鏈也正走上微笑曲線的命運,且看起來,只有網路服務商笑的出來。

[Home]


2017/07/24 2.1.8. 美智慧城市競賽 亞矽組台灣隊參賽 [ 工商時報 呂雪彗]

據悉,亞洲矽谷執行中心將結合五都組成「台灣隊」,在8月底參加美國商務部在華府舉辦全球城市團隊參展暨競賽計劃(GCTC, Global City Teams Challenge),其中,中華電信、台灣微軟公司都將參與,展現台灣科技應用與國際交流。

國發會副主委龔明鑫表示,過去美國舉辦智慧城市競賽,我國均由個別地方政府報名,今年首次組成「台灣隊」出發至華府參加智慧城市參展及競賽,主要目的是尋求更多雙邊合作交流機會,團員包括產官學研近30人,整合成「亞矽台灣館」,美方也特別擬為台灣開闢亞洲主題論壇。其中台北市將智慧城市導入公私合作平台;桃園市將秀出行動市民卡,台中市向國際城市展示其交通監控系統;高雄市則介紹城市交通中控中心。

官員說,這次GCTC82829日舉行,由亞洲矽谷總部所在桃園市副市長王明德擔任團長,亞洲.矽谷計劃執行中心人資長蔡志宏博士擔任副團長,國內企業有台灣推動物聯網最大系統整合商中華電信,還有利用人工智慧協助建構智慧城市的台灣微軟公司及工研院出席參加,在華府期間,台灣隊將參觀微軟在華府的研發中心。

官員指出,微軟在台灣北中南都設有辦公室,在台灣智慧城市領域中,也協助國內廠商與地方政府針對人工智慧在視覺、語音、語言、知識以及搜索等領域的成果,也利用微軟與不同國家利用人工智慧協助建構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工廠以及智慧交通等案例進行合作。

知情高層透露,台灣今年起也有智慧城市競爭機制,6月已分二階段審查,篩選45個提案參與競賽,將從物聯網資安、人工智慧、自動駕駛、AR/VR、行動生活、新南向、創新創業等7大領域選題,評選出幾個好案源,每年祭出近9億元補助,4年投入36億元徵案,今年智慧城市競賽預計8月放榜。

[Home]


2017/07/24 2.2.1.1. 盛群指紋辨識 攻入華碩、華為 [ 工商時報 蘇嘉維]

MCU廠盛群(6202)營運報喜,業界傳出,目前盛群已經與轉投資公司金佶科技合力打入華碩(2357)及華為等廠商的平板供應鏈當中,不僅如此,雙方更攜手攻入阿里巴巴的智慧辦公市場當中。

指紋辨識IC市場應用開始大幅擴散,從智慧手機市場開始蔓延到筆電市場,現在物聯網世代到來,在智慧家居及智慧辦公市場帶動下,指紋辨識已經不再是智慧手機的標準配備。

盛群轉投資公司指紋辨識IC公司金佶在大陸市場佈局多年,今年以來陸續通過系統廠認證,目前已經拿下華為、華碩等平板大廠供應鏈訂單。業界人士指出,盛群出貨微控制器(MCU)給金佶,再搭配金佶的指紋辨識IC模組一起出貨,今年已經開始出貨,並開始挹注營收。

此外,盛群還攜手金佶一同攻入阿里巴巴智慧辦公供應鏈當中。金佶表示,光學指紋辨識模組已經打入阿里巴巴日前推出的智慧辦公指紋打卡器「M1智慧雲考勤機」當中,該裝置可以儲存1,000筆指紋,由於透過WiFi連接,因此可放置在辦公室任何地方,幫助員工快速完成上下班打卡等需求。

盛群布局指紋辨識IC市場多年,但遲遲未能拿下訂單,雖然指紋辨識IC市場價格競爭激烈,但業界人士指出,盛群拿下的平板及智慧辦公指紋訂單,價格相對智慧手機市場還高,因此對於毛利率並沒有太大影響。

對於第三季業績,法人認為,雖然意法半導體並無產能供給不足狀況,但今年32位元MCU市場需求相當龐大,盛群今年第三季也已經成功獲得廠商青睞,出貨年增率也可望有雙位數的成長幅度,看好本季合併營收也有10億元以上的成績。

法人預期,盛群目前在32位元、16位元MCU市場出貨表現相當亮眼,成功打入大陸各大小家電廠,今年出貨預期將可望再攀新高,全年合併營收也將交出雙位數成長的優異表現,並寫下年度新高紀錄,表現優於市場預期。盛群不評論法人預估財務數字。

[Home]


2017/07/24 2.2.2.1. 小米出貨增 供應鏈利多 [ 經濟日報 蕭君暉]

大陸智慧手機品牌小米的出貨量近期恢復成長,並加入大陸智慧手機三強OppoVivo及華為的搶貨行列,加上韓廠的非晶矽(a-Si)面板產能持續減少,若品牌手機廠下半年賣得不錯,將有機會推升手機面板價格一路漲至年底。

2017年智慧手機朝向18:9全螢幕發展趨勢確立,三星電子旗艦機Galaxy S8系列採18.5:9全螢幕設計,蘋果的iPhone 8也將採用19:9的全螢幕手機面板,兩大品牌的設計,獲得大陸手機品牌廠全面跟進,並在下半年相繼推出18:9全螢幕新機。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第2季手機出貨量約2,316萬支,季增高達70%,締造小米單季手機出貨量新紀錄。小米董事長雷軍並發下豪語,2018年手機出貨量要挑戰1億支,意味著小米經過兩年的調整產品及市場策略之後,將重新恢復高速增長。

這兩年大陸手機三強原本是OppoVivo及華為,小米已經式微,但隨著小米第2季也開始恢復高成長,將加入搶貨18:9全螢幕手機面板的行列,使下半年整體手機面板出貨價格將因此提升。

雷軍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公司銷量下滑後能夠成功逆轉,小米逆轉主因始終堅持技術創新,以用戶為中心推動精細化管理。

雷軍認為,過去銷售不振,主要是兩次長達幾個月的零組件嚴重缺貨,例如被韓廠斷貨手機螢幕,這是小米創業以來最嚴峻的挑戰,也是小米補強的重點,第2季出貨量已經證明小米的交貨能力逐步提高,顯示小米意識到供應鏈管理,已破釜沉舟補強供應鏈管理缺失。

[Home]


2017/07/24 2.2.2.2. 中小面板廠 Q3來電 [ 經濟日報 蕭君暉]

智慧手機面板價格觸底反彈,6月非晶矽(a-Si)手機面板價格上漲約10%,在18:9全螢幕手機熱潮帶動下,第3季可望漲10%20%,帶動彩晶(6116)及華映等中小尺寸面板廠重回成長軌道,友達及群創等中小尺寸面板部門的獲利也同步看旺。

電視等大尺寸面板價格在7月下旬下跌4%7%,手機面板價格在歷經上半年的需求急凍與庫存見底之後,大陸智慧手機廠6月開始大舉回補庫存,導致中低階的a-Si手機面板半成品(cell)若與4月相比,漲價約10%,將推升彩晶與華映的獲利開始回升。

彩晶昨(23)日表示,不論是中低階的16:9或是高階的18:9全螢幕a-Si手機面板價格,近期確實反彈上漲,主要是進入第3季的傳統旺季,需求明顯回升,預期下半年業績表現相當可期。

供應鏈人士表示,部分中高階的手機面板價格在5月已經止穩,中低階的產品價格遲到6月才反彈上揚,由於手機廠已經沒有庫存,加上價格不再下跌,手機廠採購人員在愈晚買,手機面板價格愈高的情況下,終於開始回補庫存,並推升價格上揚。

另外,大陸智慧手機品牌全面跟進蘋果iPhone 8,將採購18:9全螢幕的高階手機面板,排擠到中低階的產能,帶動高階或中低階產品均全面漲價。由於大陸手機廠持續追加訂單,全螢幕手機面板將由第3季的供應吃緊,進入第4季會出現全面缺貨的狀態。

群智諮詢指出,隨著18:9全螢幕手機逐漸步入量產,下半年手機面板旺季正式來臨,a-Si手機面板半成品價格將迎來全面上調。

[Home]


2017/07/24 2.2.2.3. 電視、手機面板市況逆轉 價格走勢兩樣情  大尺寸面板跌價 全螢幕手機面板需求旺 [ 電子時報 郭靜蓉]

18:9全螢幕手機逐漸成為新寵。

由於終端市場銷售不佳,近期電視品牌廠庫存攀升,已對大尺寸面板報價造成影響,但中小尺寸面板方面,由於18:9全螢幕手機開始放量衝刺,加上下半年旺季來臨,預估8月起a-Si TFT LCD手機面板價格開始上揚,將形成大尺寸與中小尺寸面板價格走勢兩樣情的狀況。

在南韓面板業者關廠影響下,大尺寸電視面板歷經有史以來最長時間的漲價,近期漲幅開始鈍化,第2季下半起電視品牌業者庫存攀升,使得電視面板價格7月跌幅擴大,加上下半年新增的大尺寸電視面板產能陸續開出,短時間內電視面板價格跌幅恐難遏止。

反觀在手機面板方面,上半年因大陸手機品牌廠庫存堆高,手機面板拉貨急凍,加上LTPS面板新產能開出,手機面板價格自第1季起反轉下滑,單季跌幅超過兩位數,讓中小尺寸面板業者大喊吃不消。

不過,上半年明顯停滯的手機面板成長動能,隨著18:9全螢幕手機興起,在進入下半年之後,手機面板供應鏈轉換新面貌,不但變得奇貨可居,且價格開始上漲,與大尺寸面板價格走勢大相逕庭。

18:9全螢幕是2017年手機廠新寵,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已分別發表G6Galaxy S8S8+產品,以窄邊框18:9全螢幕形式亮相,有別於傳統16:9螢幕手機,成為視覺上的焦點,吸引各大品牌廠搶進。

蘋果(Apple)即將推出的首款AMOLED面板新機,將採用18.5:95.8吋面板,可望進一步推升全螢幕手機風潮,吸引Android手機陣營相繼加入,積極搶搭全螢幕手機列車。

業者預估201718:9全螢幕手機出貨量將上看1.5億支,全面席捲手機市場,促使全球面板大廠包括三星顯示器(Samsung Display)、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夏普(Sharp)、日本顯示器(Japan Display)、京東方、天馬、友達、群創、彩晶、華映、華星光電等,都極力搶攻18:9全螢幕面板市場。

供應鏈業者自第3季起大量開出18:9全螢幕手機,第4季需求更急遽攀升,下半年原本就是手機面板旺季,手機品牌業者備貨轉趨積極,讓a-Si TFT LCD面板供需轉為吃緊,業者預估從8月開始,a-Si TFT LCD面板價格將開始走揚,其中又以5HD面板漲幅最明顯,Cell價格上漲約0.1美元,LCM則上漲約0.2美元。

面板業者表示,由於18:9全螢幕手機搭配In Cell Touch生產難度提高,面板廠得克服學習曲線,加上18:9螢幕尺寸面積變大,光罩數增多,對面板產能造成衝擊,促使沒有擴產的a-Si面板供需吃緊,價格率先領漲。

事實上,隨著18:9全螢幕手機放量,LTPS手機面板需求也會跟著攀升,但由於LTPS面板產能還在持續增加,預估第3LTPS面板仍處於供過於求局面,雖然價格會下滑,但降幅可望收斂,進入第4季後,隨著更多18:9全螢幕手機面板量產,LTPS面板供需有機會處於平衡狀態。

[Home]


2017/07/24 2.2.2.4. 聯發科組織高層異動頻傳 2Q EPS打保衛戰 3Q業績拼看增 [ 電子時報 何致中]

聯發科近來陸續有人事異動傳聞,下半年將力推智慧語音助理晶片,並可能依市場環境調整策略。

台系IC設計龍頭聯發科近期陸續有高層人事異動傳聞,市場傳言,聯發科共同營運長朱尚祖將辭去職務改任顧問,日後手機相關業務主管由另一共同營運長陳冠州代理,先前兩人都被視為是總經理接班人選,不過外傳朱尚祖的辭職,跟近期聯發科手機晶片相關業務表現趨淡有關,目前聯發科發言體系並未正面證實此事。不過,聯發科副總經理暨行銷長Johan Lodenius則確定因組織調整辭職,相關業者認為,主因仍恐怕是行動通訊晶片業績不如預期。

熟悉半導體業者表示,2017年上半,持續都在消化去年底以降的產品庫存,大陸智慧型手機庫存調整與新舊產品持續交替,時間比預期來的更長,導致晶圓代工、封裝測試等業者,都對手機晶片市場旺季抱持一再延後的想法,儘管蘋果(Apple)今年獨強氣勢大盛,但在產品未推出前,供應鏈雖啟動不過速度並不特別快,非蘋陣營更是持續等待中。

觀察全球IC設計市場,高通(Qualcomm)積極回搶中階手機市場,加上全球需求並不特別好,也因此,市場對於聯發科等大型IC設計業者上半年業績普遍看淡,由於聯發科第2季法說會將於7月底登場,市場甚至認為聯發科將面臨單季EPS 1元保衛戰。

不過,儘管聯發科第2季表現平平,但是市場看好聯發科手機晶片新品將會受到OppoVivo等大陸品牌業者重啟拉貨,第3季以後表現可望持續回溫。值得注意的是,熟悉半導體業者指出,聯發科等龍頭業者也會開始思考所謂的定位問題。

據指出,若觀察如國際大廠NVIDIA等業者,雖然是以繪圖晶片(GPU)為主,但是NVIDIA並不把自己的範圍侷限,而是以GPU為核心所四散出去的整體大概念藍圖,包括人工智慧(AI)HPC、自駕車等等,而聯發科今年下半也將力拱智慧語音助理晶片,也醞釀在年底推出人工智慧相關產品,在未來萬物聯網的時代,原本被定位是手機、行動通訊晶片業者的聯發科,也可能力求更適應市場環境的調整策略。

[Home]


2017/07/24 2.2.2.5. 鴻海集團智慧型手機面板出貨 緊咬京東方不放 [ 電子時報 郭靜蓉、陳柏蓁]

鴻海集團智慧型手機面板出貨節節攀升。

由於AMOLED面板搶手,目前出貨量最大的三星顯示器(Samsung Display)躍居2017年上半全球智慧型手機面板出貨王,大陸面板廠京東方排名第二,雖然鴻海集團旗下的3家面板廠,個別業者的智慧型手機面板出貨並不出色,但合計出貨已經逼近京東方,成為新興勢力。

2016年智慧型手機市場經歷一波換機潮與成長,但進入2017年第1季後,品牌端庫存水位偏高,此外,大陸內需市場補貼減少也衝擊市場,讓2017年上半的手機成長動能明顯停滯,連帶也影響到面板出貨。根據群智諮詢調查顯示,2017年上半的全球智慧型手機面板出貨量約9.4億片,年增率僅1.5%,其中,AMOLED面板出貨約2億片,年成長率約12.6%

在廠商排名方面,三星顯示器憑藉AMOLED面板大受歡迎,2017年上半位居全球智慧型手機面板出貨第一的位置,三星顯示器在AMOLED面板出貨佔有絕對性的優越地位,幾乎囊括98%的市場佔有率,另外,大陸面板廠也急起直追,出貨量已突破300萬片。

京東方2017年上半的智慧型手機面板出貨量約1.6億片,總體排名雖次於三星顯示器,但位居全球液晶(LCD)手機面板龍頭地位。京東方同時也是大陸投資AMOLED面板產線相對積極的廠商,其位於成都的6AMOLED面板廠將於2017年下半開始量產,有助於京東方手機面板產品更加豐富化。

2017年上半的智慧型手機面板出貨排行榜中,鴻海集團旗下的3家面板廠群創、深超和夏普(Sharp)表現並不出色,分別位列第7912位,但合計起來,這3家面板廠的智慧型手機面板出貨總量已達1.4億片,緊咬京東方不放。

事實上,鴻海集團近年來在面板領域布局積極,若其持續整合內部技術和產能資源,並結合強大的代工號召力,未來鴻海集團可能成為全球智慧型手機面板領域不可忽視的一股新興勢力。

此外,對以LCD技術見長的日本顯示器(Japan Display)來說,2017年上半的智慧型手機出貨排名全球第3,雖然日本顯示器在全螢幕技術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是包括其傳統大客戶蘋果(Apple)在內的主要手機品牌業者,在部分高階機種上已經採用AMOLED面板,另外,日本顯示器的財務狀況,也增加了市場對其穩定供應能力的擔憂。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日本顯示器未來將面臨不小的挑戰。

此外,大陸面板廠天馬,上半年的智慧型手機面板出貨表現不錯,總出貨量將近有8,000萬片,全球排名第4大,天馬廈門新的6LTPS面板廠正在穩步爬升中,未來手機面板出貨量還可望再攀升。

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上半年的智慧型手機面板出貨全球排名第5大,近期樂金顯示器開始加速向AMOLED面板領域轉移,2017年下半E5產線量產後,AMOLED手機面板出貨將有所提升,而處於LCDAMOLED產品交關的樂金顯示器,未來的銷售策略制定至關重要。

展望2017年下半,由於18:9全螢幕手機興起,全球面板廠紛紛搶進,預估8月起a-Si TFT LCD手機面板價格將率先起漲,此外,眾所矚目的蘋果iPhone首款採用AMOLED面板的手機也將問世,將使得整體智慧型手機市場更加熱鬧,而顯示面板的供需、客戶關係將發生較大的變化,整體競爭也將日趨白熱化,全球手機面板版圖競局不僅正在量變,也在質變中持續前進。

三星小尺寸OLED叱吒 高階LCD電視陷入苦戰

三星中小尺寸OLED稱霸市場,高階LCD電視市場恐陷入苦戰。

業界盛傳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2017年下半將向(LG DisplayLGD)採購LCD面板,兩家敵對公司首次合作引發外界揣測,質疑三星顯示器(Samsung Display)是否只顧著發展中小尺寸OLED事業,對LCD事業過於忽視。

據韓媒Bridgenews報導,三星顯示器在大尺寸顯示器領域仍將以LCD作為發展主軸,面對京東方、華星光電等大陸競爭對手未來啟動的產量攻勢,準備以超大尺寸、曲面等高階LCD面板策略予以回擊。

三星顯示器集中投資發展OLED技術,相形之下對LCD投入的資源較少,且20167月關閉LCD產線L7-1 2017年第3季將以OLED產線重新啟動,此時又傳出三星電子將向LGD採購LCD面板,使三星顯示器的產品策略遭到質疑,竟然連自家老大哥的需求量都無法配合。

但促使三星電子向LGD採購LCD面板的真正原因是2016年底日本夏普(Sharp)突然斷貨。鴻海購併夏普後,為了進行垂直整合與重建品牌,決定不再向競爭對手供應面板。據聞三星電子對LGD的面板採購量約與原先夏普的供應量接近。

2016年起主要面板業者的LCD產線幾乎已產能全開,但需求量仍遠大於供給量,加上大尺寸LCD有紅海市場之稱,業者們擔心不久市場上10代線陸續投產後,會演變成流血戰,因此不敢冒然擴產。

市調機構IHS Markit預測,2017年大陸LCD面板業者的大尺寸面板出貨量約3,200萬片,比2016年增加33%

三星顯示器表示,公司並未忽視LCD事業,只是因為OLED領域有較多投資消息,才會較受到大眾的關注。評估市場走向之後應會推出採用高階技術的大尺寸LCD面板,如窄邊框LCD、超薄LCD或超高解析度LCD等,作為大尺寸LCD市場的策略產品。

另一方面,由於三星電子QLED電視與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OLED電視的價差逐漸縮小,價格競爭力優勢不再,2017年第2QLED電視的銷售表現甚至輸給OLED電視,引發三星電子高層憂心。

Business Post報導,三星電子影像顯示器事業部長金炫奭近期因QLED電視苦惱。樂金電子推出的OLED電視價格調降速度快,使三星的QLED電視逐漸失去價格競爭力,加上銷售表現也差強人意,高階電視策略蒙上陰影。

市調機構IHS表示,2017年第1季三星電子在售價1,500美元以上的電視市場佔有率為13.2%,排名第三。相較於2016年同期市佔率達39.5%排名第一,時隔一年已被Sony與樂金電子迎頭趕過。

金炫奭表示,QLED電視上市至今才4個多月,2017年底應可在市場上擁有一席地位。

[Home]


2017/07/24 2.2.2.6. Windows Phone退場 微軟的行動市場策略可望聚焦軟體強項 [ 電子時報 張傑、蘇純儀、涂翠珊]

微軟藉由買下諾基亞品牌來發展Windows Phone,如今已被證明是一項失敗的策略。

微軟(Microsoft)宣布不再對旗下手機作業系統Windows Phone 8.1版本提供軟體更新的支援,由於這一版本的作業系統佔所有Windows Phone將近4分之3的比例,上述決定無疑暗示微軟將會放棄繼續開發Windows Phone。不過就算挫敗,微軟仍舊能夠憑藉堅強的軟體實力在行動裝置市場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事實上,據ZDNet報導,微軟曾一度想要在手機硬體市場有著積極作為,該公司在2014年買下諾基亞(Nokia)的手機部門,希望靠著諾基亞的品牌讓Windows Phone能夠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然而由於用戶基礎始終未能達到一定的規模,軟體開發商多半不願耗費額外成本將應用程式(App)修改成Windows Phone適用的版本,而消費者也在可用App數量不足的情況下對Windows Phone興趣缺缺,最後便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的結果。

自從2015年以降,Windows Phone的銷售數字便呈現迅速惡化的局面,微軟的財報數據顯示,來自手機硬體的銷售收入已經從2015會計年度第1季的26億美元,大幅減少至2017會計年度第3季時僅剩下500萬美元的水準;眼見Windows Phone的銷售成績一直沒有起色,微軟也不得不陸續認列高達76億美元的諾基亞投資損失,並裁減2萬名手機相關部門的員工。

儘管Windows Phone遭遇嚴重挫敗,但這並不表示微軟就會輕易放棄行動裝置市場,只不過暫時會將發展重點聚焦在該公司原本就擅長的軟體業務身上。目前微軟除了積極讓自己開發的App能夠適用於蘋果的iOSGoogleAndroid作業系統外,據稱該公司也正在研究如何讓電腦版Windows 10作業系統能夠在ARM架構的處理器平台上正常運作。

雖然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降低Windows筆記型電腦(NB)的重量與功耗,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若是電腦版Windows 10作業系統果真能與ARM架構相容,代表未來或許又能再度吸引硬體製造商開發出執行Windows 10作業系統的手機與平板,並且由於電腦版Windows 10的軟體陣容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已經十分夠用,到時候應該也不至於會重蹈Windows Phone可用App不足的覆輒。

另一方面,微軟在行動裝置的硬體發展策略上也並非真的毫無機會可言,例如有一款由惠普(HP)研發,執行行動版Windows 10作業系統的Elite x3智慧型手機,可以在外接螢幕與鍵盤後立刻化身為一台桌上型電腦主機,這樣的設計便獲得外界普遍的好評,只可惜受限於Windows Phone市場接受度不高的原罪,該款手機的實際銷售成績仍舊不是十分理想。

最後,市場一直傳言微軟可能會仿效Surface系列平板與NB的硬體發展策略,另外打造出一款專門為Windows作業系統量身訂製的Surface手機,這樣的產品將不以追求市佔率為主要目標,而是要示範如何在手機中將Windows作業系統的效能發揮到極致,然後讓其他手機製造商依據相同的設計架構各自開發出自有品牌的Windows Phone產品,藉此來達到推廣Windows Phone的目的。

Android搶佔先機 Windows手機發展慢半拍

雖然蘋果iPhone是難以應付的對手,但真正讓微軟Windows Phone在市場中敗陣下來的其實是Android手機。

隨著蘋果(Apple)iPhone風光邁入10週年,微軟(Microsoft)Windows Phone卻吹起熄燈號,這段時間以來,蘋果可說是徹底改寫了整個行動通訊產業,但在iPhone剛上市的頭幾年裡,市場上還有些混亂,也給了其他業者崛起的機會,只是最後抓緊這個機會的卻是Google,而微軟幾經掙扎後,終究仍落得鎩羽而歸。

The Verge報導,回顧iPhone初來乍到時,也曾受到競爭對手的嘲諷,當時擔任微軟執行長的Steve Ballmer認為,iPhone沒有鍵盤的設計難以吸引商用客戶,當時微軟也僅以針對舊類型產品所設計的Windows 6.5系統因應,直到2010年才推出全新設計的Windows Phone 7,可惜為時已晚,之後Windows Phone便在踉蹌的腳步中逐漸邁向終點。

這一路走來,微軟也曾努力想讓Windows Phone起飛,但除了iPhone真的是太強勁的對手之外,The Verge的評論認為,真正讓Windows Phone無以為繼的其實是Android手機,而非iPhone

早在iPhone問世之前,Google就已開始高度關注微軟在手機事業上的發展,雖然過去市場上的戰況多是Android手機與iPhone兩大陣營的針鋒相對,但實際上Google的真正目標一直都是微軟,這樣的心思,在其2012年與甲骨文(Oracle)Java專利訴訟過程中,便可看出一些端倪。

在這個訴訟案所留下的文件紀錄中,時任Google執行長的Eric Schmidt在談論到Android的發展策略時就提及,Google曾經非常關注微軟的產品,並對微軟的行動策略可能會成功一事感到憂慮。此外,手機大廠諾基亞(Nokia)Symbian作業系統也曾是Google的關注焦點,當時iPhone還沒推出,而整個手機業的革命亦尚未展開。

從當今微軟在手機事業上的處境來看,人們可能已經很難想像Google為何會對微軟產生戒慎之心,當時Google所憂慮的,是希望能確保行動用戶持續使用自家的搜尋服務,因其意識到,最終將會出現一個作業系統平台,透過授權的方式讓眾家製造商生產手機,而Google不希望在此平台中缺席。

因此,與其等微軟、諾基亞或其他業者來開拓這條路,不如乾脆打造出自家的開放平台,接著還免費提供業者使用,這無疑會對微軟Windows Mobile的權利金造成衝擊,而微軟又拖太久,到2010年才推出首款真正能與iPhone競爭的產品。

只是到這個時間點Android系統都已推出2年,Android手機也已在市場上銷售1年多,再搭配與美國電信龍頭Verizon的合作,搶先一步打開市佔版圖,對Windows Phone來說,已然失去市場布局先機。

評論認為,讓Android成功的關鍵,微軟也早就都在做,只是進展不夠迅速,而且策略也不夠得宜,最終只能眼睜睜看著Android在市場上壯大,而自家的Windows Phone則是在掙扎中逐漸走向末路。

微軟保留手機設計實力 期待東山再起

對微軟而言,維持手機部門的發展運作仍有其必要。

微軟(Microsoft)終止支援Windows Phone,宣告了Windows NT行動平台步入歷史,但這並不代表微軟將從此自行動舞台上消失。微軟日後仍會以雲端做為發展行動服務的重心,持續培養行動硬體實力,期待有朝一日能有派上用場的機會。

據富比士(Forbes)報導,微軟未來的消費者市場策略,將以雲端服務為主軸。目前像是OutlookOffice 365等生產力工具,都已能同時在AndroidiOS系統上使用。此外,微軟也不再執著於搶攻消費者市場的佔有率。事實上,Windows 10 Mobile行動平台本身仍存在不少對消費者不友善的設計。

與消費者市場相比,微軟在企業市場更加游刃有餘。微軟不必時刻追求市佔率,只需透過與企業簽訂的多年期合約,就可確保Windows軟硬體能有穩定的客戶來源。這表示微軟的行動解決方案仍可在全球企業市場持續發揮影響力,而Windows 10手機也不會在新機市場上銷聲匿跡。

不論是高階的惠普(HP) Elite x3,或中階的阿爾卡特(Alcatel) IDOL 4S,這些Windows 10 Mobile手機雖無法成為熱銷的主流商品,但還是有自己的市場。由於市場對於智慧型手機的軟硬體需求不斷在提升,Windows 10 Mobile仍會是微軟不可或缺的重要發展項目。Windows 10 Mobile手機廠商雖無法和其他手機廠同時推出頂尖的產品,但也不能因此慢下追趕的腳步。

為維持系統穩定,新增更多功能,微軟將透過各種管道提供Windows 10 Mobile的測試與更新。與Windows 10和通用Windows平台(UWP)關係密切的Windows 10 Mobile可接受第三方開發業者的支援。透過持續的技術合作,微軟工程團隊將可繼續累積行動軟體與軟硬體整合方面的專業能力。

另一方面,傳聞中的Surface Phone並沒有在大眾市場上推出的必要,而是可做為其他Windows 10 Mobile手機廠商設計新產品的參考裝置。

無論如何,由於市場需求並未消失,微軟仍無法放棄先前所累積的手機發展技術。銷量、市佔率、利潤都不是目前微軟發展手機技術所追求的目標。養精蓄銳,以待時機,應才是微軟保留手機部門的目的。

[Home]


2017/07/24 2.2.2.7. 印度手機多語支援待上路 國中有國本質屹立不搖 [ 電子時報 蕭景岳]

甫於71日生效的商品服務稅(GST)看似讓印度真正成為單一的經濟體,但GST生效只是擺脫印度國中之國的其中一個問題,在印度種族、語言、及文化組成複的結構性因素下,數位時代下的印度仍會是國中有國。

71日生效的GST讓外界讚揚這是Modi施政下的一大突破,讓過去各地各行其是的重重稅制得以化零為整,各州與各州之間不再需要設立層層「海關」,印度已朝貨暢其流邁進一大步。

這部分從電子商務可見一斑。在過去,電商平台多設在稅率較低的地方,當貨物從賣方運送至買方所在的行政區時,買方所在行政區會因為想要增加稅收,而設立各種行政關卡及賦稅義務進而讓業者卻步,因此,FlipkartGST生效以前無法服務的行政區佔印度人口的4分之1,直到GST生效Flipkart的服務才得以真正涵蓋印度,而亞馬遜(Amazon)在印度也有同樣情形。

稅收克服後,語言國界反而強化

儘管如此,印度原本在71日要生效的另一項法令則被延後到101日才生效,而且可能還會繼續推遲,這個法令是印度於2016年所提出,強制在印度境內銷售的手機必須支援22種語言的規定,該法令反映經營印度市場的困難。

印度手機語言規定要求,手機簡訊必須能夠正確顯示22種官方語言文字,並且支援至少3種語言的輸入,其中必須包括Hindi(印地語或稱北印度語)、英語及其他印度地方語言。

對智慧型手機而言,語言支援可以靠軟體解決,但對功能型手機來說則是難上加難,尤其是這項法令將進一步分割印度市場,畢竟同一款功能型手機必須針對不同語言的輸入推出多種版本,而且存貨還無法互通有無,畢竟北印度與南印度使用的語言大為不同,在北印度流通的功能型手機恐怕在南印度將乏人問津。

印度語言反映人民組成複雜

眾所周知,印度語言繁多,官方語言有22種,另外包含英語,但印度並無所謂的國語,原因是印度本來就是在獨立後才成立的國家,過去在南亞次大陸未曾出現統一的政權,印度雖在獨立後希望推動Hindi為國語卻遭到其他非Hindi語言使用者的反對而放棄,改推動較具包容性的多語政策以維繫聯邦國家不致分裂。

隨著時間過去,獲得官方語言地位的印度語言也愈來愈多,而最多人使用的Hindi語至今使用人口仍僅有4成左右,雖然曾經被英國殖民百年之久,但英語只有約1成的印度民眾可以理解。

語言的複雜將成為數位時代下的印度主要特色,GoogleKPMG4月發布的報告預測,印度網路人口中使用英語的人數在20112016年分別為6,800萬及1.75億人,到了2021年將來到1.99億人,但在另一方面,使用印度在地語言的網路人口將分別從20112016年的4,200萬、2.34億成長到2021年的5.36億人,是英語使用人口的2.5倍左右,不過在其中,使用最大語言Hindi的人口將只有2.01億人,意謂其他3.35億人都是使用其他更少人用的語言。

誠然,語言的複雜自然也帶來許多商機。Indus OS就是一家標榜支援多種印度語言的行動作業系統,Reverie Technologies則基於機器學習及人工智慧(AI)提供業者及政府語言在地化工具,Process Nine也提供手機及英文網頁語言在地化的軟體工具,在外商方面,為搶攻印度市場,Google的搜尋引擎也支援愈來愈多的印度語言。

但在另一方面,鑑於印度語言之複雜,印度聯邦政府不得不強制規定手機必須支援22種印度語言,卻又因為目前技術上難以實現而推遲,如果印度想打造真正數位化的印度社會,難度恐怕不僅於此。

印度組成複雜持續,國中有國現象亦然

印度手機強制支援22種官方語言的規定只是印度國中有國問題的冰山一角,即使多語問題可望隨著機器學習而獲得解決,其他問題仍會接踵而至,例如語言的不同就可能影響網站或應用軟體的介面設計。

在印度這個種族、語言、宗教及文化複雜的國度,人們容易自成一體、各行其是,從而成為國中之國的根因,縱然GST克服了稅制的複雜性,印度本身組成的多元仍舊屹立不搖,這將成為印度國內外業者拓展當地市場的天花板。

部分業者已經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小米4i加入了6種印度語言的支援,樂phone新出的W2支援22種印度語言,包括GoogleIndus OS等在內,如果業者未能深耕在地化,所能觸及的印度市場終將十分有限。

[Home]


2017/07/24 2.2.2.8. 印度首富找郭董作夥 攻6億用戶平價手機市場 [ 蘋果日報 劉煥彥]

印度首富、信實工業集團董事長Mukesh Ambani上周五在自家股東會上宣布,將推出4G功能性手機JioPhone

印度媒體《Economic Times》與路透上周報導,身家達345億美元(逾1兆元台幣)的印度首富、信實工業集團董事長Mukesh Ambani希望擴大在印度電信市場的佔有率,把目光瞄準全印度仍在使用功能手機(feature phone)的6億人口用戶,而身家65億美元(近2000億台幣)台灣首富郭台銘將助他一臂之力。

Mukesh Ambani上周五在自家股東會上宣布,集團旗下4G電信新兵Reliance Jio將推出4G功能性手機「JioPhone」,消費者只要繳交1500印度盧比(約700元台幣)的3年份押金,搭配每月153盧比(約72元台幣)的資費方案,就能把手機0元帶回家,而且語音通話免費,上網吃到飽。

Reliance Jio預定824日開放預購,9月開始推出上述服務。

報導也指出,Reliance Jio正在與鴻海(2317)洽談於印度當地生產上述4G功能性手機,希望月產800~1000萬支,不只為了印度市場,也將著眼海外市場。換句話說,鴻海將協助信實工業集團,將印度作為另一個生產出口基地。

Mukesh Ambani希望在這項4G功能性手機推出後的12個月,就能拿下1.5~2億的客戶。目前印度的13.6億人口中,仍有高達6億人口在使用功能性手機,這也是這位印度首富希望開發的下一個高成長市場。知情人士提到,鴻海將視客戶下單狀況,未來在印度的手機產能可望倍增至月產600萬支,或年產7000萬支以上。

若以這種速度計算,鴻海可能超越南韓三星電子,成為印度最大手機製造商。

[Home]


2017/07/24 2.2.2.9. 華碩ZenFone4 最快2017820日能入手 [ 工商時報 翁毓嵐]

華碩年度旗艦機ZenFone4宣傳照出爐,暗示配置雙鏡頭、更大光圈與高畫素。

發表日已推遲超過兩個月的華碩ZenFone 4系列,官方終於釋出宣傳圖片,並暗示將配置雙鏡頭、更大光圈及更高畫素規格,通路市場甚至現在就開放電信續約客戶預訂綁機,最快820日前就能到手。

今年8月的智慧手機市場很熱鬧,趕在蘋果新一代iPhone預計於9月初發表前,Android陣營包括三星、華碩及樂金都將自8月中旬後接續推出新一代年度旗艦新機。

華碩今年度的新一代ZenFone 4系列機款發表時間,從市場原本預期的5月兩度推遲、至8月中旬才正式展開,且事先曝光的規格資訊一直不多,機身外觀迄今也未曝光。市場指出ZF4的正式發表時間將在817日,緊接著在23日就有SAMSUNG Galaxy Note 8發表,31日還有LGV30將亮相。為搶得預購先機,通路業者透露ZF4發表後即開放預購、部分通路甚至當周就可拿到新機先行銷售。

先前華碩預告「很快」就會上市的ZF4系列新機,目前除了在俄羅斯開賣的中低階機款ZF4 Max,含括中階及高階共四款新機在近1個多月來,也陸續在台通過NCC的型式認證。

執行長沈振來先前曾透露,今年ZF4系列將分別在中低階、中階及高階價位帶中,各推出兩款新機,市場臆測,除了主打大電量的ZF4 Max及主打自拍、配置雙前鏡頭的ZF4 Selifie外,中階的ZF4可能會有不同尺寸和部分規格不同的選擇,另外高階機款則有ZF4sZF4 Pro撐場。

印度科技網站上率先揭露了ZF4系列中的高階機款ZF 4 Pro上市時程,預計910日開賣,列出的參考價格為59,999盧比(約合新台幣2.8萬元),採用高通S835晶片、8GB RAM5.8Super AMOLED面板;另配置主鏡頭1600萬畫素及800萬前鏡頭,支援雙卡雙待及microSD,最大擴充儲存空間256GB

不過,由於網站上放置的手機圖片為ZenFone 3 Deluxe,加上相關規格未經官方證實,因此該規格仍僅能供作參考。

華碩手機業務在去年第4季轉盈後,今年上半年雖有ZF 3 ZoomZF LiveZF AR等多款新機上市,但法人對其上半年手機業務看法不甚樂觀,加上ZF4新機上市推遲、不利銷售,儘管與美國電信商合作的客製化智慧手機ZF4V上季也已陸續出貨,但法人仍預估,華碩今年度手機出貨量要維持去年2,000萬支的水平頗為挑戰,全年度手機業務獲利表現有壓,但仍需觀察接下來ZF4系列新機的銷售情況。

[Home]


2017/07/24 2.2.2.10. iPhone問題多 發表會恐延至10 [ 工商時報 吳筱雯]

蘋果10周年慶版本的iPhone到底什麼時候才能買到?市場多認為蘋果將會一如以往在9月上旬舉行發表會,i7si7s PlusOLEDiPhone將一起亮相,只是OLEDiPhone供應鏈偏少,但最新爆料指出,新機發表會將不會如往年在9月上旬舉行,而是將延後至10月。

蘋果為了迎接iPhone10周年慶,大改革的推出OLEDiPhone,可是問題一籮筐,從三星的面板供應量不足、曲面螢幕落下測試未過、導致曲面外觀與2.5D外觀僵持不下、拖了太久才定案指紋辨識到底要放在螢幕裡還是背蓋上,到前鏡頭3D人臉辨識良率不佳等,全都是拖延OLEDiPhone時程的原因之一。

外界甚至傳出,蘋果連i7s系列與OLEDiPhone共用的無線充電功能,恐怕都無法在出貨時準備好,只能等上市後以軟體更新的方式推出,對照市面上已經一拖拉庫早就使用無線充電的Android陣營手機,讓今年OLEDiPhone稱得上是繼白色iPhone 4以來問題最多的iPhone;當年白色iPhone 4的確也多拖了34個月才上市。

正當外界紛紛達成蘋果還是會按照往例在9月上旬舉行發表會、9月下旬正式上市,只是初期OLEDiPhone供貨量可能少些的共識後,又有新的爆料指出,受限於OLEDiPhone量產時間點比原先的預期晚,今年蘋果將不會如往年般在9月初就發表新機,而是改在10月初才舉辦iPhone發表會,好讓發表會結束後半個月內,三款iPhone都能充分供應市場所需。

部分供應鏈也傳出,OLEDiPhone上市前的到貨量並不會比i7si7s Plus少到哪裡去,也讓新機發表會延後至10月舉行的說法,或許有一些可信度。

[Home]


2017/07/24 2.3.1. 鴻海美國製造 三州出線 [ 經濟日報 尹慧中]

鴻海集團研擬擴大美國投資,外傳飛鷹計畫將定案。美聯社等引述消息透露,該計畫將在8月拍板,目前威斯康辛、俄亥俄州、密西根州等三州因官方政策鼓勵,成為鴻海第一波擴大在美投資的機率高。

鴻海發言管道昨(23)日未進一步評論相關外電訊息,僅重申正式的投資計畫將在所有協商討論完成後,經董事會及所有相關政府機關批准後,再行正式公告。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先前強調,鴻海「飛鷹計畫」是五年期投資,預計7月底至8月初初步篩選美國三個州來投資。郭台銘親上第一線率領百人菁英團隊在美國考察,並會見美國地方官員,外界也持續追蹤相關投資進展。

美國媒體昨日分別引述美聯社消息指出,鴻海集團有望在8月初宣布將在美國的三個州設立新的營運據點,主要是三個州分別通過獎勵投資法案、減稅、提供聘僱人力媒合等誘因。

美國媒體報導指出,威斯康辛州州長沃克(Scott Walker)與美國總統川普關係緊密,加上政策鼓勵企業投資、創造就業,有望成為鴻海美國投資的首選之一,相關投資不僅侷限面板。

至於俄亥俄州方面,美國媒體報導,當地提供減稅與充沛的勞動力,加上物流運輸便利,因此也有望吸引企業投資。

另外,威斯康辛州地方水利部門即將為鴻海設廠提供協助以外,威斯康辛州的最大城市密爾瓦基市市長巴雷特(Tom Barrett)也在一封致威斯康辛州經濟發展廳執行長等人的信中詳細的提到對鴻海集團在當地可能投資的支持。

鴻海集團車電拼圖 補齊

鴻海集團美國投資進度備受各界關注,據設備商與業界解讀,相關投資不僅侷限面板,將為集團在汽車電子布局補足最後一塊拼圖,而若未來鴻海集團取得東芝記憶體股權,更將牽動全球記憶體布局。

美國媒體昨(23)日傳出鴻海集團8月初有望拍板威斯康辛州、俄亥俄州與密西根州等三個州的投資案,由於相關州的區位與當地龍頭廠區來看,業界研判初步與汽車電子領域緊密關聯。

首先在威斯康辛州。該州為哈雷機車總部、機電大廠群聚,又有GE醫療美國總部,加上政策鼓勵新增投資,業界研判,將有助於鴻海集團機構件、背光板以及醫療健康大數據相關領域布局。

而俄亥俄州方面,全球最大的汽車線束製造商Delphi總部位於該州,市場預期,隨著當地製造需求成長,將帶動智慧製造與雲端網路、大數據相關服務需求。

至於密西根州,廣為外界熟知是汽車工業重鎮,已具有通用、福特與克萊斯勒集團等國際汽車大廠進駐,外界預期,有利於鴻海集團進一步擴張車用面板、汽車電子相關製造服務。

另一方面,鴻海集團攜手盟友仍積極爭取取得東芝記憶體股權,且計畫協助東芝記憶體美國設廠。設備商研判,若相關進度順利,將來可能包括半導體封裝在美國投資,因此將推升鴻海集團整體在美國投資規模跨越100億美元。

此外,鴻海集團在國際友人支持下,求娶東芝記憶體也早已有初步成果。

業界人士認為,鴻海集團本就是SK集團的大股東之一,因此SK集團旗下子公司SK海力士成為東芝記憶體標售初步入選陣營的一位代表,也是間接讓鴻海享有投資的相關效益,未來在雙方合作開拓美國市場,也增添新的可能。

[Home]


2017/07/24 2.3.2. 大面板下半年恐供過於求 [ 經濟日報 李珣瑛、張義宮]

大尺寸電視面板7月報價續跌,加上部分電視品牌廠下修年度出貨目標。法人認為,下半年面板市場恐供過於求,面板雙虎友達、群創將於26日同步舉行線上法說會,營運動向成本周焦點。法人認為,下半年大尺寸電視面板有供過於求的疑慮,應是外資近期反買為賣面板股的主因。最近三個交易日外資賣出友達超過10萬張,賣出群創則逾7萬張。

已進入法說會前緘默期的雙虎,26日同一天舉行線上法說會,屆時均將對本季景氣前景說分明,將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根據市調機構公布的7月電面板報價,均呈下跌走勢。據了解,與部分電視品牌廠下修今年出貨目標,將影響今年第34季面板採購量縮減有關。

IHS資料顯示,液晶電視面板平均跌幅高達4%7%32吋下跌3美元、跌幅達4%,報價為71美元。

中國電視品牌廠先前目標制訂較積極,大陸前六大品牌廠的庫存水位高於平均值,面臨庫存去化的壓力,先後展開調降今年年度出貨目標作業。其中,又以55吋、以及65UHD的產品最明顯,電視面板議價主導權回到買方市場。

加上面板廠無意降低下半年產能利用率,造成7月電視面板報價大跌4%7%。並以40吋電視面板跌幅最重,每片跌掉10 美元、跌幅7%,報價130美元

其它尺寸如43吋、49吋、55吋價格一路下跌,每片分別跌10美元、12美元,跌幅達6%,報價分別為169美元、200 美元。

日前歐系外資就發布研究報告指出,面板業景氣循環已達高峰,下半年起新產能開出後,產能過剩風險升高,將面板雙虎友達、群創的評等同步從「優於大盤」調降至「中立」,友達目標價從17.5元下修到12元,群創目標價從17.5元下修到15元。

市研機構IHS顯示器研究總經理謝勤益表示,第3季電視面板受到庫存調整,下游電視廠商購買量下修;另一方面,全球最大電視品牌的三星也下修電視出貨量,由原先的4,800萬台,降至4,3004,400萬台,下修幅度有8.3%10.4%

[Home]


2017/07/24 2.3.3. 賈躍亭資產 再遭凍結 [ 經濟日報 林宸誼]

樂視創辦人賈躍亭資產被凍結的金額愈來愈大,法院裁定凍結賈躍亭名下5.1億股樂視網股票,以及樂視控股1,194萬股樂視網股票,以樂視網停牌前的收盤價每股人民幣30.68元計算,賈躍亭及樂視控股被凍結的股份價值人民幣160.78億元(約新台幣734.3億元)。

這是賈躍亭繼日前被凍結銀行存款人民幣12.37億元的資產後,另一項被凍結的資產。

出面申請凍結賈躍亭持有股票資產的是投資樂視的私募基金─上海奇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奇成悅名,該公司已對樂視控股及樂視創辦人賈躍亭提仲裁,並向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對樂視控股及賈躍亭名下財產進行財產保全。

澎湃新聞報導,根據該基金2016年度報告,投資樂風移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而樂風移動正是樂視集團中從事樂視手機業務的一家公司,法定代表人是樂視創辦人賈躍亭的兄弟賈躍民。

而恒宇天澤旗下的盈泰盛世精選樂視移動投資基金,則投資上海奇成悅名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作為該有限合夥企業的有限合夥人(LP),占比39.9191%

有限合夥企業將投資海外公司LeView Mobile Ltd。發行的可轉換優先股債券。

根據恒宇天澤提供一份文件顯示,奇成悅名的該筆可轉債投資共計8,000萬美元,期限為2+1年,樂視控股和賈躍亭個人對該筆投資提供擔保。

投資分兩期完成,其中第一期7,500萬美元於201777日到期,第二期500萬美元將於2017817日到期。

截至第一期可轉債的贖回日,樂視方面並沒有按照協議約定贖回可轉債,已構成違約。

在國家企業信用資訊系統中,奇成悅名包括34個出資方,包括公司、個人,以及其他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產品,出資金額總計人民幣5.01億元,與文件中顯示的8,000萬美元金額相符,其中最大的出資方正是恒宇天澤。

孫宏斌:融創現金流無虞

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當選樂視網董事長後,外界關注融創中國資金問題,孫宏斌昨(23)日透過個人微博信心喊話強調,融創曾因現金不足失敗過,會更加重視現金流。

孫宏斌在微博中說,朋友不用過度擔心融創,一是我們因現金流失敗過,知道現金流的重要性,所以重視現金流,並把公司安全放在首位。

他還指出,第二是公司知進退,「在放棄上沒有人比我們更決絕(意指決然斷絕),例如10月以後不在公開市場買地,等待併購機會,例如放棄綠城、佳兆業、雨潤。」

最後孫宏斌提到,公司有戰略更有執行,他和團隊一直在一線,聽得見炮聲,敢拚刺刀(意指準備在第一線衝鋒陷陣)。

快科技報導,樂視今年1月宣布獲得融創人民幣168億元戰略投資,讓融創成為樂視第二大股東,而孫宏斌上周並當選樂視網董事長。

融創投資樂視之後,還以人民幣438.4億元,收購萬達集團13個文旅專案的91%股權,外界質疑孫宏斌哪來那麼多錢,甚至還有銀行對融創進行調查。當時孫宏斌表示,銀行排查風險很正常,與萬達集團的交易沒有現金流壓力。對此,孫宏斌昨天透過個人微博做出了正面回應,有趣的是,這也是孫宏斌時隔長達七個月之後再次更新個人微博,顯示孫宏斌積極透過各種管道發聲來對外信心喊話。

[Home]


2017/07/24 2.3.4. 法說會揭露蘋果權利金爭議 恐浮現滾雪球效應 高通樹敵反比盟友來得多 [ 電子時報 梁燕蕙]

高通較往常提早舉辦法說會,其與蘋果之間的官司,確對營運帶來不利影響。

一反常態地,高通(Qualcomm)今年會計年度第3(4~6)財報法說會舉行的特別早,竟然在美國科技股超級財報週打頭陣,早早在719日美股盤後揭曉上一季財報結果。往年,高通財報總是好酒沈甕底,每每等到競爭對手、大客戶們都發布完畢之後才終於揭曉,然高通這一次卻不然,或許是希望財報慘澹的噩耗趕快夾雜在其他業者陸續公布的財報結果中消散罷?

儘管高通不斷地高分貝喊話添信心,但該公司與蘋果(Apple)之間日益激烈的專利授權官司戰,的確重傷高通營運狀況,根據最新公布的財報結果,高通2017會計年度第3季營收54億美元,相較2016年同期的60億美元營收衰退了11%

重傷處不僅僅在營收,更在獲利方面,由於蘋果暫停代工組裝業者的權利金支付,少了這項重要收入的衝擊下,高通第3季淨利大幅萎縮40%、只有8億美元,相較於2016年同期的14億美元淨利水準,其淨利大幅跳水,任誰都看得出來。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高通第3季淨利大幅縮水的問題,還不僅僅只有蘋果一家的問題而已,根據高通在財報法說會上的揭露,另有一家尚未透露名稱的授權客戶(推測應是手機業者),與蘋果一樣,在第3季也並未支付權利金,而且該業者在第2(1~3)期間僅只支付部分權利金,並未支付所有權利金。原本高通預計該業者會在第3季期間追加支付,然其不僅沒有支付,高通對於第4(7~9)的營收預估也排除了該業者的權利金支付進帳預期,以高風險視之。

誠然,高通此番財報法說會釋出的亮點並不多,即使晶片業務維持強勁,以及高通依舊預期收購恩智浦半導體(NXP)可望順利在2017年底前完成,但這少許的亮點卻硬生生地被官司戰的不確定性所掩蓋。

更糟糕的是,高通竟然在法說會透露出「另一個」與高通也發生了專利爭議的授權客戶手機業者,而且這家業者已經連續2季僅僅部分支付、甚或師法蘋果完全不支付權利金了,這樣的「意外」消息,似乎坐實了先前各界對於高通與蘋果之專利授權爭議,恐引來他廠滾雪球效應的懷疑!

高通在法說會上Q&A時間內,提問的12位分析師當中,就有5位直接針對這家不具名的授權客戶進一步提問,但高通一律以保護客戶為由,在尚未進入法律程序以前,不擬公開客戶身分,更希望能夠與客戶針對授權協議達成一致性的共識。

然而,高通針對分析師們連珠砲似的發問,是否已經出現了蘋果興訟的發酵效應?高通總裁Derek Aberle以斬釘截鐵卻也無力似的回應表示,他不認為蘋果專利授權興訟事件已經開始出現滾雪球效應,他認為蘋果歸蘋果、該業者歸該業者,兩家廠商的授權爭議不同。但高通無法判斷雞生蛋、蛋生雞孰先孰後,可以觀察到的是,高通的授權客戶如今開始「強硬」起來了,不是嗎?

要知道,在過去高通No license, No chips的方針下,手機業者得先按照整機價格5%支付專利授權權利金,才能向高通採購手機晶片,而想要採購高通晶片的業者,根本就無從協商授權金費率高低。

而蘋果興訟的重點之一也在於,當專利持有人銷售產品出去後,該業者也同時隱含著把隨同其產品的專利連同銷售出去了。這也是美國最高法院(US Supreme Court)甫於5月最新的判決在Impression Products v. Lexmark International案件上。蘋果的主張在於,當蘋果採購高通的晶片配置在iPhone裡,所有必須使用在晶片裡的標準必要的專利都自動地歸於蘋果,而高通號稱必須以手機整機價格收取專利權利金,其實是一頭牛剝兩層皮,這也引來蘋果以及其他業者的授權爭議浮現。

高通動輒向外界喊話說蘋果從2007年發表iPhone以來,牟利上億美元,如今卻吝於向高通支付智慧財產創新的代價,但在重視創新的科技界,高通卻沒能在這個案子上結交到太多盟友;英特爾(Intel)和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甫於5月間向法庭提出簡報資料,替蘋果主張背書,而日前美國電腦暨通訊產業協會(The Computer &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CCIA)也力挺蘋果,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呼籲,勿頒iPhone進口禁制令、不要助長高通抬高消費者裝置價格。CCIA代表了包括GoogleFacebook和亞馬遜等科技大廠,然高通在CCIA怎麼沒有盟友替其喉舌呢?

[Home]


2017/07/24 2.3.5. 麥肯錫:製造業顯現新面貌 服務業項目投入增加 [ 電子時報 劉世平、陳智德、陳宜君]

在科技創新與消費型態改變的帶動下,全球製造業現正逐漸顯現新的面貌。

在科技創新與消費型態改變的帶動下,全球製造業現正逐漸顯現新的面貌。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其最新研究報告中指出,製造業不但並未如一些人所言走向式微,反而仍在持續成長,只不過其與服務業之間的界線愈來愈模糊,而這對企業領導人和政府決策者來說,在創造更多機會的同時,也帶來新挑戰。

報告表示,金融危機一度導致全球製造業歷經明顯衰退,尤其是在已開發國家,製造業勞工人數大幅下降,但是近年來又重拾成長力道,仍然是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經濟最重要的支柱之一。

就全球而言,當前製造業佔總體經濟產出的比重目前約為16%,並佔整體就業人口的14%。但不可否認地,製造業對於全球各國創新與提升競爭力的貢獻一直在增加,不論在研發、出口或是生產力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愈來愈吃重。換句話說,製造業對經濟的貢獻正在逐漸出現質變,尤其是對已開發國家來說,製造業已成為推動創新、生產力和貿易的最大力量,但反而在促進就業增長方面不再像過去那麼重要。

此外,報告還認為,製造業正在走入一個新的發展模式,也就是與服務業之間不再壁壘分明,而是漸漸融融合在一起。以美國為例,服務業項目已經佔製造業總投入的19%,有些製造業別的員工當中,甚至有超過一半的職務乃是與服務相關。

在這樣的趨勢下,可以預見未來製造業不但仍會繼續增聘員工,而且與製造無關的員工會愈來愈多。不過另一方面,員工增加的速度將會受限,主要是由於生產力改善和業者們偏向聘用具有特殊技能的員工。

報告預測,製造業未來將可概分為五大類別,按照比例區分由大至小依序為研發創新型、加工型、資源密集型、科技型和勞力密集型,其中研發創新型的比例可望高達34%,而勞力密集型則只有7%,兩者的差距高達近5倍。

那麼製造業今後的機會在哪裡?報告中指出,主要來自開發中國家為數龐大地消費者對新產品的需求,而由於這些消費者分屬不同的族群,因此將會創造不同的商機,而抓住商機的關鍵在於要能夠在產品材料、售後服務和製程等方面有所創新。

當然,這當中也會有很多挑戰,包括原料價格波動、勞工成本不斷上升、技術性勞工缺乏以及法規管制等。對製造商來說,如何壓低成本和找到好人才,自然是首要之務,而政府當然也必須在政策上提供支援,包括改進教育體系以確保人才供應能夠滿足市場需求。

WEF:工業4.0未來發展五大趨勢

人類正處於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即所謂的工業4.0,這波革命的關鍵領域包括智慧製造、機器人、人工智慧及物聯網(IoT)等。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日前也刊登了工業4.0中的五大變化趨勢。

虛擬技術:虛擬(VR)、擴增(AR)或混合(MR)實境技術讓製造業預先模擬產品製程或產品製造環境,可幫助降低製作時間,並確保與企業的需求一致。例如位在大陸上般的工程師就可透過AR眼鏡洽詢美國工程師技術問題,並獲得即時協助。

3D列印:3D列印是這波工業革命中極具前景的產業,3D列印機可省去後續的組裝階段,直接製作一體成形的產品原型;在減少成本方面,3D列印使用回收塑膠再製產品可減少浪費,也省去等待替換零件的時間以及運輸成本。其量產產品的範圍廣泛,從玩具到醫療產品都有3D列印的相關運用。

自動化生產:據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及美銀美林集團(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所做調查,2025年全球對自動化機器人投入的金額將達669億美元。自動化機器人不僅精準度與生產力都在人類之上,還可在對人類有害的環境下工作。現在的工業自動化更加入了聲音及圖像辨識,能克服複雜的人類工作。雖然許多單調重複的人類工作因自動化的出現而消失,但也同時為受過再訓練的勞工帶來新的工作。

智慧製造:雲端運算及智慧感測器是促成智慧製造的關鍵之一,智慧感測器可傳送數據單位、紀錄統計及透過物聯網與其他機器分享資訊,雲端運算則協助製造業分析對產線造成影響的資訊。

人類仍掌管一切:就像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創造了更多新的工作一樣,工業4.0仍需要會設計、製造硬體、軟體及維繫、確保機器人順暢運作的人才。根據Forrester Research的調查,美國未來10年會有1,500萬個新職缺被創造;其他調查指出,至2020年全球製造業至少會對物聯網投入2,670億美元,整體而言工業4.0能帶來更多工作,使經濟更加健全。

不擔心機器人搶工作 生產力成長遲緩才是問題

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科技發展的突飛猛進,越來越多人擔心,機器人將會搶走人類的工作。不過英國金融時報(FT)專欄作家Tim Harford指出,歷史經驗顯示,機器人反而可以幫助人類製造更多就業機會,而且人類現階段該擔心的經濟問題不是會被機器人取代,而是生產力成長趨緩的問題。

Harford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整體而言,機器是幫助人類加強生產力的工具,可將部分生產程序固定不變的勞務自動化,進而增加產出;人類則轉而從事非固定生產程序、和機器人互補的工作,因而可以賺得更優渥的薪資,工作內容因此更加有趣,就業機會也比以前更多。

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經濟學者James Bessen研究發現,紡織業在19世紀就已有98%的勞力工作被機器取代,但該產業的工作機會卻仍持續增加,這是因為人類對服飾需求的成長,超越了自動化所造成的勞力縮減速度。如今的法律產業也出現類似情況,越來越多以往由法律助理負責的工作,現在已可交由人工智慧科技完成,但就業市場對法律助理的需求量不但沒有因此減少,反而還不斷增加。

Harford認為,目前全球面臨的主要經濟問題並非機器人搶走人類的工作,而是生產力成長減緩的問題,其徵兆就是經濟成長趨緩、勞工薪資凍漲。以用來測量勞動力和資本用於生產商品與服務效率的「全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成長率為例,先進經濟體在1960年代有2%左右的年成長率,此後年均值降至逼近1%,但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進一步下滑至趨近於0%,勞工生產力也變得很低。

美國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資深研究顧問John Fernald、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高級研究員Robert Hall等經濟學者最近發表報告指出,生產力停滯的現象並非在2008~2009年金融海嘯爆發後才出現,而是早在這場全球經濟危機之前就已存在;事實上,資訊科技革命所帶來的好處從2006年就開始遞減,原因可能出在科技發展仍未臻於成熟,抑或人類尚不知道該如何善用科技。

不過另有一派人士預測,人類的生產力即將大幅躍進。例如美國經濟學者Michael MandelBret Swanson等人指出,以能源、營造、運輸和零售等產業為例,人類正開始掌握利用數位方式提升效率的方法。Harford認為,若此派預言成真,那麼矽谷(Silicon Valley)模式的創新將會在實體經濟中激起漣漪效應。

[Home]


2017/07/24 2.3.6. 蘋果在台研發 OLED秘密武器 [ 工商時報 袁顥庭]

為了打破長期以來OLED面板供給被三星壟斷局面,外傳蘋果購置韓國設備廠Sunic SystemOLED蒸鍍機台,在台灣的研發中心打造可撓式OLED研發線。目前OLED蒸鍍機台市場是日商Canon Tokki獨霸、和三星合作密切,若Sunic System機台測試順利,可望打破Canon Tokki和三星壟斷OLED設備局面。

日本設備供應商Canon Tokki幾乎獨佔全球的OLED蒸鍍設備,而Canon Tokki和三星合作緊密,今年三星就拿到了5台設備、LGD搶到2台,至於大陸的京東方更只搶到1台。業內看法認為,Canon Tokki設備的精度較高,蘋果也指定其iPhone面板一定要用Canon Tokki的蒸鍍機。

LGD因為搶不到Canon Tokki機台,因此也購置Sunic System的蒸鍍機台,不過並沒有通過蘋果的認證。但LGD已經開始量產OLED面板,出貨給小米,另外也將在8月開始供貨給谷歌。據了解,明年Canon Tokki將打造10OLED蒸鍍機台,三星已經訂下5台,目前LGD和京東方都在搶機台。

由於產能和技術都受限於三星和Canon Tokki,外傳蘋果購置了Sunic System蒸鍍機台,並且在台灣的研發中心打造可撓式OLED研發線。

業界指出,蘋果在台研發中心以光電前瞻技術開發為主,像最近話題十足的Micro LED、以及當紅的OLED都是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發項目。

蘋果Apple Watch採用可撓式OLED面板,即將量產的iPhone也首度採用OLED面板,外傳2018年的iPhone新機會全面採用OLED面板,為了避免關鍵的面板技術和供應都受制於三星,蘋果也積極開發可撓式OLED技術,並且與多家面板廠展開合作。

韓國面板廠在OLED面板技術和產能佈局遙遙領先,日本面板廠還處於技術開發階段。JDI攜手JOLED,投入印刷式OLED技術的開發。至於夏普方面,雖然先前鴻海信誓旦旦地喊出絕對不會在OLED市場缺席,不過外傳夏普在OLED的佈局放緩,重心放在目前iPadMacBook都採用的IGZO面板。

觀點-蘋果挑戰三星OLED獨霸地位

蘋果過去螢幕供應商都有23家,但今年將推出首款採用OLED螢幕的iPhone,卻因為三星幾乎壟斷整個小尺寸OLED面板市場,成為蘋果供應鏈中罕見的「獨家」供應商,讓蘋果芒刺在背。蘋果所幸自己進蒸鍍機台來研發,就是要打破設備、技術被壟斷的局面,徹底把病灶拔除。

蘋果今年一口氣推出三款iPhone,除了首款採用OLED螢幕的iPhone,還有兩款沿用既有LTPS面板的iPhone。一方面是因為OLED面板供應量不足,還有一個考量就是OLED面板至今只有三星獨家供貨,這對於向來不願意讓技術受制於人的蘋果感到格外不舒服。

雖然蘋果積極要求其他面板供應商建置OLED面板產能,但是JDI財務問題頻傳,恐怕無力負擔OLED這麼大的投資。而夏普眼見與三星技術差距這麼大,就算投資OLED生產線,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追上三星的腳步,拿到了訂單恐怕也賺不到錢,所以索性把眼光看向下一世代顯示技術。

看來目前還有意願繼續玩下去的只有LGD了。不過三星與蒸鍍設備商Canon Tokki有著長年合作的革命情感,所以在全球OLED擴產熱潮中,仍然情義相挺,每年都有超過5成的設備出給三星。LGD雖然急於擴產,卻苦於搶不到足夠的設備,轉而購買其他家的設備,卻又無法通過蘋果的認證。

市場傳出蘋果明年度iPhone將全數採用OLED面板,但是至今能夠通過認證供應面板的只有三星。眼見三星牢牢地壟斷了OLED技術、甚至是設備,要打破受制於人的局面,只能從設備端攻破。蘋果購置Sumic System的蒸鍍機台,在台灣的研發中心設置研發生產線,親自調設備試做,著眼點就是希望把病灶一舉拔除,突破設備和技術受制於三星、Canon Tokki的窘境。

[Home]


2017/07/24 2.3.7. 中小尺寸面板 8月跳起來 [ 工商時報 袁顥庭]

上半年中小尺寸面板價格下跌,不過隨著189全螢幕面板步入量產,產能消耗大增,預期8月手機面板價格可望反轉向上。市調單位群智諮詢預期8月份a-Si(非晶矽)面板價格將小漲0.10.2美元,終結過去半年來的跌勢,LTPS面板跌勢也可望收斂。

群智諮詢指出,隨著189全螢幕面板漸漸步入量產,下半年的旺季也正式來臨,終端備貨轉趨積極,a-Si面板的供需也將從寬鬆趨於緊張,預計8月開始a-Si玻璃價格有望全面調漲。

雖然下半年LTPS面板伴隨189全螢幕面板量產,需求量會大幅增長。但是在此同時LTPS面板產能也還在持續增加,一些新的LTPS面板生產線二期產能逐步到位,第3LTPS面板資源仍然供大於求,價格繼續保持向下的趨勢。所幸189全螢幕面板消耗產能大,預期第3LTPS面板價格緩跌,隨著更多189全螢幕面板量產,第4LTPS面板供需有機會趨於平衡。

至於平板電腦面板方面,第3季是平板電腦傳統備貨旺季,整機需求轉暖,主力供應商第3季度接到大客戶訂單,出貨成長大。此外,三星等面板廠策略性退出平板電腦面板市場,整體供應量減少,平板電腦面板價格也可望翻揚,但是大尺寸面板第3季價格鬆動,使得平板電腦面板供需變數增加。

面板廠指出,189全螢幕面板應用定位在高階智慧型手機,所以目前開的案子都搭配內嵌式觸控面板,所開光罩數也增加。整體來看面取數減少、供應鏈拉長,光罩數也增加,而且下半年各品牌高階新機都是189全螢幕,屆時可能會大缺貨,中小尺寸面板供需也將反轉。

友達、群創、華映、彩晶配合客戶開案,189全螢幕面板都已經準備好了,只要客戶端開始拉貨,就可以量產出貨。新產品單價較高,而且189全螢幕面板大多搭配內嵌式觸控面板,相比同尺寸面板,價格要高出10%~20%,下半年中小尺寸面板營運表現可望翻揚。

[Home]


2017/07/24 2.4.1. 美光復工 DRAM漲勢將歇 [ 經濟日報 簡永祥]

記憶體大廠美光桃園N2廠本月初發生氮氣廠純化設備毀壞後,經向台中廠和國內廠商調用備品更換後,近期陸續復工生產,原預期造成缺貨衝擊蘋果新機供應警報解除,且推升DRAM現貨漲勢將止歇。

據了解,美光桃園廠先前遭汙染的晶片還在估算及清理,但據估將有上萬片的晶圓將報廢,其餘則以次級品處理,事件發生後至復工這段時間所招致的晶圓損失,美光將會在未來以增產方式將損害減到最輕,美光復工的進度比預期還快,反應整體DRAM需求強勁,業者對生產線都保持高度警戒和應對。

台灣美光桃園廠編號N2廠發生意外,經協助的設備商透露,是供應氮化的純化關鍵設備毀壞,導致在輸入氧氣進行燃燒空中所含水氣失效,讓含有水氣的氮氣輸送到廠區的機台,導致逾百台機台遭到汙染。

經設備商進入勘查,由於氮氣廠的純化器,有半數毀壞,經向美光台中廠和國內設備商調動備品,已在近期復工。不過,由於純化過程仍須考量氮氣須達全部純化,因而還無法回復全能生產,不過,未來美光會以逐月增產方式,填補給客戶DRAM的相關缺口,應該可將傷害減至最低。

美光稍早也發表聲明表示,桃園N2廠已經恢復生產。這事件對美光的業務與履行客戶的承諾並無實質影響,也並未造成環境及員工安全相關問題。美光並持續監控情況,並視需要向客戶及供應商回報。

美光截至目前,未透露受損晶圓察際情形,但據了解,因為都是供應給蘋果的低功耗DDR4 DRAM,也讓市場相關DRAM漲幅應聲上揚逾5%,其餘DRAM也同步上揚逾3%

經調查,線上受損的晶圓在製程品約有5萬片,其中約有5,0001萬片左右的晶圓無法救回,必須直接報廢,剩下的4萬片再視檢查後將視次級品或報廢的方式處理。

另外,直接造成7月投片短少約1萬至15,000片,以桃園廠採雙子星構造,分為N1N2兩個廠,月產能12萬片,估計影響數萬片的晶圓,對整體DRAM產業影響應不大,且隨著美光發生事故的產線陸續復工,對DRAM供需的負面心理影響,也會減輕。

DRAM榮景不變 法人青睞

美光桃園N2廠復工,淡化DRAM供貨緊繃的壓力,但記憶體業者都看好DRAM榮景仍可維持頗長時間,隨獲利穩定,配息也會趨於穩定,未來應可跳脫產業循環劇烈波動,以穩定的殖利率表現,吸引法人青睞。

今年DRAM產業寫下史上漲勢最久記錄,推升整體半導體產值同寫新高。

對於下半年DRAM漲勢,市調機構IC Insights表示,DRAM價格自去年下半年起漲,截至今年第2季,售價每季平均上漲16.8%;今年DRAM位元出貨量實際比去年少,,預估今年DRAM全年漲幅可達64%

對於DRAM後市看法,集邦、南亞科總經理李培瑛、威剛董事長陳立白等,都預估到明年都還是維持缺貨。

集邦預估,本季DRAM合約價上漲約5%;李培瑛預估上漲4~6%,第4季價格漲幅會再收斂,整體價格還是會維持穩定。

集邦強調,今年DRAM需求端,尤其是智慧型手機領域,並沒有特別強勁,但供貨吃緊主要是DRAM產業持續製程轉進不易,造成供貨緊縮,使平均銷售單價居高不下;短期內因未見新增產能,預計DRAM供貨吃緊狀態將延續至明年。

至於推升本季DRAM價格上漲動能,集邦表示,主要來自資料中心布建,加上網通類產品的旺季備貨周期來臨,帶動價格持續上揚。

[Home]


2017/07/24 2.4.2. 3D列印技術已能用於瓣膜置換手術 [ 電子時報 張殷綺]

3D列印科技持續發展,現在研究人員利用相關技術,或許能夠進一步提高動脈瓣膜置換術(TAVR)的成功率。

Medical News Today報導,研究人員在JACC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指出,3D列印模型可以讓醫生預測人工瓣膜是否符合病患的身體,以減少瓣膜周漏的機率。

動脈瓣膜置換術是一種用來治療瓣膜疾病患者的方法,這是一種侵入性最小的手術,手術過程是將替換的人工瓣膜透過導管放到受損的瓣膜中。一旦安裝後,人工瓣膜就會展開,發揮健康瓣膜的功能。

雖然瓣膜置換術已經比心臟手術安全許多,但也不是全然沒有風險。動脈瓣膜置換術的併發症之一,就是瓣膜滲漏:血液從人工動脈瓣滲漏,並產生回流,無法順利通過。 這會提高心臟內膜的感染與心臟衰竭的風險。

瓣膜滲漏最常見的原因,就是人工瓣膜不完全符合病人受損的瓣膜。要解決這種問題,就必須要想辦法更精準地評估人工瓣膜的適合是否。

亞特蘭大Piedmont心臟研究所的心血管影像研究負責人Zhen Qian開發了3D心臟瓣膜模型,希望能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使用最新的3D列印技術,可以透過各種不同的人造材料,模擬心臟瓣膜組織的生理特性。

研究人員指出,過去使用3D列印與單一材料所做出來的器官模型,其生物特性往往受到侷限;現在使用複合材料3D列印,可以進一步模擬心臟瓣膜的特性,並模仿彈性蛋白和膠原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軟組織自然應變行為。

透過醫學影像和電腦軟體,該團隊可以監控植入前與植入後3D模型中不透射線珠的位置。如此一來,可以掌握該人工瓣膜是否不適合病患的心臟。這些差異的案例可以用來建立一套指數,進而用來預測手術後瓣膜滲漏的嚴重程度。

[Home]


2017/07/24 2.4.3. 技嘉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 電子時報 陳玉娟]

近期華碩大動作啟動組織重整引發市場關注,而緊接著與華碩並列主機板(MB)雙雄的技嘉也突然傳出高層人事大地震,2大廠重整原因都是獲利能力明顯衰減,不得不提前展開組織重整與營運目標策略修正,2大品牌廠長期累積的弊病與弱點也完全曝露出來。其中,退出手機市場且筆記型電腦(NB)10多年來未能獲利,高度仰賴板卡事業的技嘉,受到主機板獲利大減衝擊甚大,在未見現有產品線能接替主機板事業獲利重任下,營運危機正來襲。

1986年成立迄今,技嘉為全球一線主機板大廠,繪圖卡出貨與獲利為台廠第三大,10多年前就大舉搶進NB與手機戰場。其中,技嘉深耕智慧型手機代工、品牌領域,曾為摩托羅拉(Motorola)Orange等國際業者代工,並擁有GSmart自有品牌的技嘉,但由於始終處於虧損,2016年已無客戶下,終全面正式退出手機市場,負責手機產品研發銷售的子公司集嘉進行重整,另以手機、PC週邊配件為主的曜嘉亦停止產品研發與銷售。

而在NB方面,技嘉早在2003年就力拱NB自有品牌,同時也發展代工事業,儘管陸續與廣達合作,在2006年也加入英特爾(Intel)共通性建構基礎(Common Building BlockCBB)計畫,推出廣達代工加上自行設計外型的台灣首批CBB NB,期望能在NB市場上走出困境,但未能繳出獲利成績,之後的超輕薄NB2-in-1 NB,或是另一電競品牌AORUS,出貨依舊未見起色,目前仍是虧損事業,NB總出貨也都在幾十萬台上下,不過技嘉一直展現對NB市場積極企圖心,期望AORUS品牌整合板卡產品線後,能全面發揮協同力量,在電競NB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另外,技嘉伺服器投入甚早,曾奪下Google伺服器代工大單,但近年在廣達、英業達等業者大舉搶單下,伺服器代工業務表現低迷,近年多只有如戴爾(Dell)急單或小規模訂單,2017年上半終接獲俄羅斯Yandex大單,助益營收拉升,但對獲利助益至多約新台幣3億元,但網通代工訂單並不穩定,並非集團長期獲利主力。

事實上,技嘉NB、手機虧損多年,撐起獲利重任的就是板卡主力事業,尤其是高度仰賴主機板表現,也凸顯轉型效益不彰的現實。而事實上,技嘉主機板10多年來發展也並不平順,2005年出貨、獲利大跌,使得購併傳言頻傳,2006年中終決定與華碩合資設計主機板公司,此也顯示出技嘉主機板實力不再劣勢,但半年後與華碩合作破局,技嘉回到原點,20072008EPS均不到2元。

然在技嘉通路暨主機板事業群副總經理高瀚宇帶領團隊衝刺下,技嘉主機板事業終於重振旗鼓,全面強化研發技術、設計開案與用料品質,目標鎖定華碩,緊盯華碩一舉一動,終逐步收復大陸等流失版圖,內部士氣也達到高點,獲利也逐步回升,不過,2011年曾突然將研發與業務高層職位對調,使得2011年獲利減退,內部業務團隊士氣低迷,半年後抵不過出貨滑落,又再度取消人事對調,曝露出技嘉組織人才掌握度並不佳,結構與產品主導權混亂情勢。

度過2011年人事調整亂流後,技嘉20132014年更達到10年來新高,在全球品牌主機板產業中,出貨片數與華碩不分上下,也是唯一能與華碩相抗衡的業者。但2016年因大陸市況急速走跌,加上零組件漲價與新台幣升值等因素,使得主機板出貨片數大減,雖然獲利跌幅不大,但也顯見全球DIY市場規模縮減正加速中。

由於板卡出貨未見增長,技嘉2017年首季營運明顯退步,EPS僅達0.43元,不及2016年同期0.86元,雖然第2季有挖礦熱潮加持,繪圖卡大賺,令技嘉上半年不會太差,然主機板業績大跌,也使得技嘉董事會等高層決定提前進行組織重整,板卡大計將上路,技嘉通路暨主機板事業群總經理林火元與副總經理高瀚宇將下台,而事實上,2人確實必須扛起主機板業績大跌的所有責任,但DIY市況低迷已難避免,目前的主機板競況激烈,技嘉在大陸與華碩廝殺慘烈,而歐美出貨勢力更是大幅衰落,新接班團隊所面臨的挑戰甚為艱鉅,承接重任並非易事,恐將面臨華碩、微星與華擎突襲搶食市佔危機。

而繪圖卡雖然近年獲利亮眼,但對比華碩、微星則是差距甚大。一直以來主機板事業就是撐起技嘉營運的支柱,其次為繪圖卡,但2事業群各走各的路,甚少在技術、業務與廣宣上有緊密合作,未能善用板卡整合,成為技嘉最大弱點所在,此次技嘉終決定整合板卡,並由繪圖卡操盤大將林英宇領軍,可望解決此弊病。但其實繪圖卡近2年雖迎來好光景,但整體市場需求其實仍是持續向下,能賺到錢的繪圖卡業者全數是專注或大幅拉升NVIDIA晶片比重的業者,2017年第2季大賺的業者更是完全仰賴突然出現的挖礦熱潮,一旦比特幣需求反轉,挖礦降溫,屆時繪圖卡市況需求恐將急速下滑,近日已有礦災前兆跡象。

此外,繪圖卡產業所面臨的營運危機較主機板來得更為巨大。一直以來繪圖卡業者高度仰賴NVIDIA而生,在供貨、設計研發、議價、行銷與價格策略上完全沒有主導權,同時NVIDIA近年更力拱「Founders Edition」自有品牌繪圖卡策略,搶奪高階肥沃大餅,對於毫無反擊籌碼的繪圖卡業者而言,同時又面臨市場需求縮減困境,對比主機板還有機會努力求生,繪圖卡只能看NVIDIA臉色,過一季是一季。

而技嘉各產品線都有地雷危機,電競品牌AORUS完全不敵華碩、微星,板卡獲利能支撐NB虧損多久,而最新啟動的組織調整,雖說是世代交替,但混亂且重複人力甚為嚴重,就怕劣幣驅逐良幣發生。

技嘉現仍吃板卡事業老本,並無任何轉型效益與投入如雲端、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虛擬實境(VR)、機器人、自駕等新創事業發展,技嘉最急迫的除了整合外,最重要的其實是如何找到有長遠布局策略的領導團隊,董事會與經營團隊願意釋權予專業經理人進行重生大計。

組織重整並不一定帶來營運轉機,技嘉目前最大的危機就是找不到方向,仍在原地踏步,拿不到下世代戰場入場券,內部組織似乎還停留在板卡賺錢的舒適圈。

[Home]


2017/07/24 2.4.4. 不拚電競 富士通聚焦企業換機潮 [ 工商時報 翁毓嵐]

在日本筆記型電腦市占居冠的日系品牌廠富士通(Fujitsu),今年針對超輕薄高階推出全新LIFEBOOK U7U9系列新機,並在台灣、新加坡、越南等對日系品牌接受度高的亞太地區市場轉趨積極行銷;其中在台灣市場更訂下全年銷售PC總量要翻漲2倍以上、達8,000台的高標。

富士通近日在台正式發表全球首款重799g起的高階極輕量級筆電LIFEBOOK U 937系列新機,除具有長達715小時以上的電池續航力,並配置掌靜脈生物識別技術,定價7.28萬起到8.58萬元,欲搶攻高階商務族群市場。

主要聚焦在中高階商務筆電機款的富士通,單機價格對台灣消費者而言並不算親民。不過除了價格動輒5萬元以上、全機Made in Japan的中高階機款外,富士通在台仍有與代工廠廣達合作設計研發、價格帶落在3萬元以下的消費型入門機款,包括15吋的LIFEBOOK AH 55613.3吋的U536等,預計下個月還會有新接續的AH 557U537在台上市。

一反其它品牌廠積極搶進電競PC市場腳步的富士通,目前已超越NEC、在日本母市場以逾3成市占拿下筆電品牌龍頭寶座,將聯想、惠普、戴爾、華碩及蘋果等國際品牌勁敵遠拋在後,惟在台灣市場,仍受到本土品牌廠雙A及其它美系品牌擠壓。

富士通個人電腦(亞太區)業務展部經理余成傑表示,雖預期今年台灣PC市況沒有成長動能,商務市況景氣也似較去年同期走衰,但仍在台訂下全年筆電銷售量要較去年增長超過6成、達4,000台,同時桌上型電腦主機也要達4,000台的積極目標。至於總PC銷售目標8,000台,則較去年度將有兩倍以上的成長。

余成傑指出,富士通目前在台灣主要商務客戶群來自日商及其它國際外商公司,但無論是商務客戶還是消費型機款用戶,對其品牌的黏著度都頗高;另其桌機產品則自去年12月才開始進入台灣市場,然看好下半年在企業商用市場仍有換機及專案採購標案商機,富士通也將積極爭取、努力衝刺全年目標達陣。

[Home]


2017/07/24 2.5.1. 友嘉攜手資策會 拚工業4.0領頭羊 [ 經濟日報 宋健生]

友嘉集團和資策會攜手,布局智慧製造,目標要在2022年成為全球最大工具機集團,在2025年成為全球工業4.0的領導業者。友嘉集團工業4.0事業部總經理馬仁宏表示,智慧製造牽涉的垂直與水平層面甚廣,更需要和資策會等法人合作,善用外部人才和技術,加速轉型,提升競爭力。

馬仁宏指出,友嘉和資策會、工研院合作,組成「國際隊」打世界盃,目前已成功爭取到歐盟第五代行動通訊(5G)計畫「Factory of Future」,未來將應用5G通訊技術加速實現智慧製造,透過這類國際型計畫,可直接進入歐盟的實證場域,預期這項計畫將讓友嘉的技術再上一層樓。

此外,友嘉也和資策會智通所攜手,推動「萬機聯網」平台,將使各種不同廠商製造、不同語言的機械設備和機器人、聯網設備等,能夠放到統一的Internet of Machine ToolIoMT)平台,透過解讀、翻譯機制建立一致的「語言」,使不同的聯網機器、設備、感測器、裝置等,都能真正互相「溝通」。

馬仁宏指出,友嘉過去是工具機製造商,但在工業4.0的大趨勢下,未來希望能夠成為提供工廠輸出與服務的業者,提供更高的附加價值。「萬機聯網」只是智慧製造與智慧工廠的第一步,先達成這個目標,才有機會進一步在串連廠外的上下游供應鏈和需求,實現真正的工業4.0

不過,這個第一步並不簡單。馬仁宏說,不同廠商不會願意開放其程式碼,要讓不同時期、從不同業者購入的不同設備進行整合,是浩大的工業工程,但資策會團隊已藉由其解決問題的架構和方法,以及軟體和通訊技術,建立海量資料格式的統一、分類與篩選機制,讓資料可以傳輸、溝通、分析、運用,讓智慧化得以實現。

馬仁宏強調,友嘉的工具機製造技術和品質,與日本、德國、義大利不相上下,除了硬體品質穩定,更利用軟體來創造價值,相關的人才與技術除了自己培養外,也透過政府科專計畫,加強和法人合作,更能彈性運用外部資源,縮短學習曲線。

目前全球投入智慧製造已是大勢所趨,馬仁宏建議,國內製造業大多仍是中小企業規模,要獨力實現智慧製造並不容易,更需要政府拉一把的力量,若能善用法人的技術能量和Know-how,結合自己的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一起做現場改善、提升工廠智慧化,將是更迅速的產業轉型之路。

[Home]


2017/07/24 2.5.2. IDC2018年大陸將佔工業機器人市場3分之1 [ 電子時報 徐靜初、謝明珊]

大陸機器人產業發展良奏不齊,在資金、生產、市場經驗、核心零部件供應等方面存在各種問題。

大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 至今新一代資訊技術成為工業機器人發展驅動力,大陸也借此尋找到了新的發展良機。IDC預計,全球工業機器人在製造業的市場規模在 2020年將達到1,110億美元;其中,大陸的市場份額將從2015年的約4分之1增至2018年的3分之1

機器人作為重要的戰略新興產業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切入點,全球各國都進行了戰略布局。與此同時,大陸資金優勢也在轉化成工業機器人產業新力量。代表性案例則是20171月,美的40億歐元收購Kuka的交易塵埃落定,獲得Kuka 94.55%股權,體現出陸企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雄心。

從需求端來看,近年來勞動力成本持續走高,對醫療、零售、銀行等市場影響尤為明顯。商用服務機器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對人的替代,從而有效節省成本。未來,隨著勞動人口紅利的進一步消失,行業對機器人的需求也將進一步擴大。

另一方面,商用場景下的機器人不必面面俱到,只需要針對某一痛點進行完善開發,即可起到取代部分人力的效果,商業變現的可行性更強。受此影響,越來越多的優質公司開始佈局商用服務機器人,對技術和產品進行持續的研發和投產, 大大降低了商用服務機器人的價格壁壘,在供給端為商用服務機器人的爆發提供了可能。

IDC預計,全球商用服務機器人在醫療、零售批發、公共事業和交通領域的市場規模在2020年將達到170億美元。大陸作為全球最大市場,將在未來幾年貢獻主要增量。

相對於工業機器人,大陸消費服務機器人尚處於發展初期,現有產品功能單一、價格昂貴且與用戶期望差距較大,導致用戶付費意願不強,廠商變現困難。儘管如此,考慮到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費服務凱器人市場潛力依然巨大。

隨著智慧化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晶將進一步融合,生產成本將進一步降低,產品與需求將逐漸匹配。消費服務機器人有望迎來大規模應用,遍及社會各個角落,成為萬物互聯時代的互聯網終端。

然而對於大陸機器人產業前景,仍有三個疑慮:一、如何突破技術瓶頸實現增長?二、如何把握商機推陳出新?三、如何整合全球資源?

大陸機器人產業整體處於起步期,企業發展良奏不齊,在資金、生產能力、市場經驗、核心零部件供應等方面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產業鏈各主體間的協同整合存在較大障礙。如何打造開放高效的協同體系,獲取全球優秀資源是大陸機器人產業面臨的又一挑戰。

傳統機器人產業鏈主要面向工業機器人領域,上游環節中主要包括各類零部件廠商,中游環節涵蓋機器人本體製造商、控制或功能軟體提供商以及面向應用部署服務的系統集成商,下游環節則主要由不同領域的企業客戶和個人消費者構成,形成巨大的機器人應用市場。

伴隨著商用及消費服務機器人的興起,機器人產業鏈逐漸發生變化,產業鏈各環節中的要素不斷豐富。

例如,上游零部件廠商從傳統三大核心部件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器擴展到先進感測器模組與數位化晶片等領域,中游不但增加了商用和消費機器人的本體製造商,還更多地引入了擁有雲服務、人工智慧、作業系統等核心技術能力的軟體提供商,下游的機器人用戶也從傳統工業企業向不同社會領域進行快速滲透。

部分機器人企業已經意識到各方各自為戰的問題,提出了以平臺化發展促進合作共贏的主張,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態參與者之間的協作,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但另一方面,這些嘗試更多處於單點切入的狀態,即選擇產業鏈某個特定環節進行試驗性探索,連結某類特定資源,對生態整體協作效率提升有限。

蔡司和思科合作 推工業4.0連網方案

為了擴充數位服務的產品組合,提供客戶更優質的服務,德國光學系統大廠蔡司(Zeiss)跟網路設備業大廠思科(Cisco)攜手合作,推出工業4.0方案。

machinery.co.uk報導,蔡司和思科正建立安全的資料傳輸平台,讓蔡司旗下裝置得以連接工業4.0環境高層次系統,以發揮端對端(end-to-end)資料鏈結的潛力,可應用於資料分析和維護,其中三次元量測儀(CMM)會是蔡司智慧工廠的重點項目。

蔡司這次跟思科合作,將共同建立所需的網路設施,為新數位服務奠定基礎,思科主要負責建立安全的連線平台。

目前蔡司的客戶用PiWeb軟體來分析關於流程和品質的資料,但蔡司跟思科合作之後,客戶可望在整條供應鏈安全連網和傳輸資料,進而優化製造流程。

蔡司測量系統部門Andrzej Grzesiak表示,有了連網智慧系統,可即時找出測量結果的相關性,同時進行估算和視覺化,這些功能對於智慧工廠日益重要。

蔡司CMM高度精確,可以為其他測量方法提供大方向,方便工程師數位化日常測量工作和網路資料,讓分析更可靠而有效率,新連網平台亦有助於提供全球客戶更快速的服務。

[Home]


2017/07/24 2.6.1. 特斯拉Model 3交車 考驗大 [ 經濟日報 鍾詠翔、林筠]

特斯拉(Tesla)將於28日開始交付首款平價電動車Model 3,成為特斯拉成立以來的最大考驗,因為Model 3的交車量與後續交車時間,將成為這家美國電動車大廠改變高階汽車製造商形象、順利進軍大眾市場的關鍵。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先前已預告,28Model 3將開始交車,而首輛Model 3已進入他家車庫。特斯拉計劃,到了2020年包括所有電動車在內的年產量將擴大至100萬輛,而Model 3在整個計畫中扮演重要角色。

穆斯克的長期目標是銷售電動車給仍有疑慮的消費大眾,使這個世界戒絕化石燃料,而Model 3就是他所憑著的最重要利器。

專家則認為,特斯拉面臨的問題仍是要怎麼兼顧品質、又快速提高Model 3的產量,以滿足所有預購車主的需求,有些車主已經排隊等了超過一年。特斯拉今年上半年產量僅增加1%,導致7月初股價面臨賣壓。

在其他電動車銷量依然疲軟的情況下,去年穆斯克發表Model 3最終版本時令人驚喜不已,約40萬人繳了1,000美元訂金預購Model 3,但這些車主最快可能要等到明年底才能拿到車。

目前特斯拉推出的三款電動車並非每款的生產過程都很順利。晨星股票分析師惠斯頓表示,特斯拉滿手訂單,不想跑太快,不會因為品質問題而賠上公司信譽。

Model 3已公布性能

●從零加速到約時速96公里約需5.6秒,比BMW3系列基本款與賓士C系列快。

●電池充滿一次至少能跑約344公里,且能選擇換更大的電池。

●車頂幾乎整塊全是能阻絕紫外線及磁力熱的玻璃,營造開闊感。

●車體以鋁及輕鋼材打造,以鋼材為主。

●觸控面板用車主簽名辨認,螢幕從17吋縮小到15吋,能處理車速與導航等駕駛功能。

●未來所有Model 3都將配備與自駕款相同的硬體與超快充電功能,但買主須支付較高車價。

資料來源:綜合外電

股神撐腰 比亞迪將在美擴產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要小心了,「股神」巴菲特支持的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BYD)即將在美國擴產。

美國總統川普上周宣布「美國製造周」開跑時,比亞迪可能不是他最先想到的品牌。但比亞迪美國公司總裁李柯表示,該公司將在美國市場擴張,在加州蘭開斯特的製造廠將於下月完工。

比亞迪的蘭開斯特工廠有約700名員工,每年可生產1,500輛重型電動車,例如供市政府使用的公車。李柯表示,比亞迪也正在開發新產品線,包括電動清掃車或電動堆高機。

特斯拉2016年賣出7.6萬輛電動車,相較下,比亞迪銷售超過10萬輛。李柯說,比亞特在美國的客群並不限於重視環保的加州,科羅拉多州丹佛市也是大客戶之一。他說,該公司產品正從公車擴大到私人電動車等其他領域,接到的訂單有來自臉書、史丹佛大學以及舊金山加州大學等企業或機構。

李柯表示,起初美國消費者擔心中國企業不會在美國長久發展,因而抗拒購買比亞迪的電動車。不過在比亞迪表明自己是全球最大的電池製造商之一,還能提供12年保固後,消費者的態度已有所改變。

[Home]


2017/07/24 2.6.2. 歐洲可望在20年內邁向全電動車世代 [ 電子時報 林姿君、范仁志]

歐洲汽車製造商恐在電動車時代屈居亞洲與美國對手之下。

歐洲可望在未來20年內揮別汽柴油車時代。荷蘭ING銀行預測,至2035年由於歐洲各國政策的大力支持、電動車電池成本大幅下降且電動車產業達到規模經濟,屆時歐洲的新車銷量將全是電動車款。

根據衛報(The Guardian)報導,ING預測,至2035年歐洲新車將全是電動車的天下。不過,到那時歐洲電動車市場很可能由美國與亞洲業者掌控,因為歐洲汽車製造商在電動車發展的進程中已錯失先機,恐不敵在電動車電池材料耕耘已久的美國與亞洲競爭者。

相較於其他機構,ING對於歐洲電動車發展的預測最為樂觀。英國國家電網(National Grid)則預期,英國至2050年將有90%的新車是電動車款。法國則於7月表示,至2040年將全面禁止銷售汽柴油新車,意味法國邁向全電動車社會的速度將會比ING預測的來得緩慢。

ING指出,純電動車將於2017~2024年成為歐洲車主的理性選擇,因為在這期間電動車價格下降,活動範圍將擴大且充電基礎設施將更為普及。ING預測,至2024年在德國購買電動車的成本將降至與傳統汽柴油車相同的水平。

此外,至2020年代車主再也不需要擔心電動車跑不遠,ING表示,未來10年內電動車在充飽電後行駛的距離將從今日的100~150英里,大幅提升至400英里。

而在10年後,汽車製造商將會把心力全都投入研發電動車款。瑞典汽車大廠富豪汽車(Volvo)於近日表示,自2019年起將只會推出油電混合車,插電式油電混合車或純電動車,成為未來電動車浪潮的開端。

ING預測,氫氣車與電動車的雙雄之爭最終將是於價格與基礎建設皆佔上風的電動車脫穎而出。不過,歐洲汽車業者卻很可能錯失這場電動車革命的發展契機,因為亞洲與美國競爭對手已在電動車電池技術與電動引擎佔有先機。邁向電動車世代,歐洲業者在內燃式引擎的既有優勢將消失無蹤。

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家Tony Seba則指出,至2040年全球路上跑的將幾乎都是電動車。

電動車增產 帶動材料市場

全球電動車產量快速增加,對原材料市場帶來變化,日本經濟新聞(Nikkei)網站報導,車身結構的鋼與碳纖維,還有電池相關的鈷,價格持續成長,讓相關廠商考慮改變經營策略。

短時間內價格上升最快的原料,是電池正極用的鈷,國際指標倫敦市場即時的鈷價行情,已到每磅鈷30美元水準,是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的新高,而且是半年前、2016年底的2倍以上。

據市調機構IHS Automotive調查,2010年全球總銷量僅略高於1.4萬輛的電動車,2020年將增為270倍的390萬輛;而目前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大陸,在2016年的電動車產量,便超過40萬輛,是2010年全球市場的30倍,由此可見電動車市場的成長速度之快。

因此,據鈷礦開發協會(CDI)統計,2010年全球鈷需求中,27%是電池需求,2014年便增為42%2025年更將增到65%,取代顏料與飛機引擎的需求,成為全球最主要的鈷礦市場;更麻煩之處,在於供需料將失調,需求明顯高於供給。

另一個價格飛漲的原料,則是焦炭(Coke),這是高爐與電爐中冶鍊鋼渣的電極材料,在電動車電池的負極也有應用,因此亞洲市場的針狀焦炭價格,2017年初至年中成長約1倍,每噸已達1,000美元;尤其大陸市場需求成長非常快,2016年需求量約3萬噸,2018年則將達4倍的12萬噸,佔全球市場比例約40%

所以,新日鐵住金化學(Nippon Steel & Sumikin Chemical)旗下的碳材料廠、C-Chem的針狀焦炭出貨價,20177月一口氣調高約50%,達每噸3萬日圓(268美元),是2009年以來首次調漲價格,該廠甚至表示,不排除再調漲價格。

而焦炭的漲價,帶動煉鋼成本上漲,雖然汽車相關鋼鐵合約都是長期約,價格一時尚未受到影響,不過東洋鋼板(Toyo Kohan)已將飲料罐用鋼材生產線,轉為車用鍍鎳鋼板生產線,可看出市場需求轉向,日經報導,201710月起的鋼板成本將提高。

碳纖材料則因同為碳材料的焦炭漲價,可能引發原材料廠改變生產比例,加上汽車的碳纖維需求會因減重需求而成長,日經報導,價格已蠢蠢欲動。

[Home]


2017/07/24 2.6.3. ChargePoint將接管GE旗下電動車充電據點 [ 電子時報 殷家瑋]

GE旗下上萬個電動車充電據點將轉由ChargePoint接手管理。

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充電站製造商ChargePoint近期宣布,已與通用電氣(GE)達成協議,將成為GE充電站的獨家運營商。這意味著ChargePoint將接管GE旗下上萬個電動車充電據點,使其原有的充電網路版圖新納入了約1,800個商業充電站和8,000個住宅區充電據點,穩坐全球規模最大的充電網路運營商龍頭寶座。

Tech Crunch網站報導,GEWattstation充電座和DuraStation充電系統的製造商,主要服務住宅區和商業用途的電動車充電市場。不過,今後這個龐大的充電網絡將會全數轉移至擁有超過35,900個獨立充電站、7,000多間包括企業、城市、機構等法人客戶、並且成立僅10年左右的新創公司ChargePoint旗下。

ChargePoint是目前全球唯一囊括電動車充電硬體與軟體解決方案的設計、研發和製造能力的業界供應商。該公司的OnRamp項目更是專注於設計出可將其他製造商充電站納入該公司網路的業界領導者。

ChargePoint表示,GE的充電網將會被更新至ChargePoint旗下的軟體和支付系統,因此對於現有用戶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和使用差異。正在外地駕駛的用戶亦能立即透過ChargePoint提供的系統工具來尋找GE的充電站據點,並進行路線的規劃、使用情況查詢、能源管理和充電計畫等功能。

ChargePoint還承諾,將致力於維護現有的系統軟體和商業充電站,使既有客戶能擁有更便利輕鬆的服務體驗。ChargePoint仍會與GE團隊密切合作,確保客戶端和系統運作能完成無縫交接。

由於ChargePoint是電動車充電站的軟體和硬體供應商,並將軟硬體出售予充電站業主,並非實際擁有任何充電站的所有權,因此GE仍然能夠透過使用ChargePoint的控制系統來管理現有的充電據點,亦能夠進行定價費用的相關設定工作。另外,ChargePoint也須負責GE充電網路的保養和維護工作。

ChargePoint公司執行長兼總裁Pasquale Romano表示,可靠而穩定的充電體驗對於促進電動車使用的推廣是極為重要的環節,這也是ChargePoint能融入商業模式逾10年的關鍵因素。

GE電動車業務部總經理Bryan Groulx亦表示,鑑於ChargePoint擁有近10年的電動車充電網路經驗、完整全面的產品組合和良好的運營歷史,GE相信ChargePoint是目前最適合與之配合的營運商。

[Home]


2017/07/24 2.6.4. Mini LED如火如荼 2019年商品化 [ 工商時報 袁顥庭]

Micro LED製造成本居高不下,影響商用化進程,原因在於關鍵的巨量轉移技術瓶頸仍待突破,但「類Micro LED」可望提前在2018年問世。而晶電、群創都都已布局晶片尺寸約50微米的MiniLED,可望先進入小間距顯示屏、以及直下式液晶電視中HDR功能,2019年將商品化。

目前全球廠商積極布局轉移製程,但考量每小時產出量(UPH)、良率及晶粒大小(<100μm)尚無法達到商品化的水準,廠家紛紛尋求晶粒大小約150μm的「類Micro LED」解決方案,預計2018年類Micro LED顯示與投影模組產品將率先問世,待巨量轉移製程穩定後再朝向Micro LED規格產品邁進。

儘管巨量轉移仍待技術突破,LEDinside指出,目前全球已有多家廠商投入轉移技術的研發,如LuxVueeLuxVueRealX-Celeprint、法國研究機構CEA-LetiSony及沖電氣工業(OKI),台灣則有錼創、工研院、Mikro Mesa及台積電。但廠商在選擇轉移技術時會依不同應用產品而定,並考量設備投資、每小時產出量(UPH)及加工成本等因素,而各廠商的製程能力及良率控制,也是影響產品開發的關鍵。

LEDinside研究副理楊富寶表示,Micro LED製程目前面臨相當多的技術挑戰,在四大關鍵技術中,轉移技術是最困難的關鍵製程,必須突破的瓶頸包括設備的精密度、轉移良率、轉移時間、製程技術、檢測方式、可重工性及加工成本。由於涉及的產業橫跨LED、半導體、面板上下游供應鏈,舉凡晶片、機台、材料、檢測設備等都與過去的規格相異,使得門檻提高,而異業間的溝通整合也拉長研發時程。

以現有的發展狀況看來,LEDinside認為室內顯示屏、智慧手錶和智慧手環將會是首先應用Micro LED的產品。由於轉移技術的難度甚高,設備須另外設計及調整,必須投入更多資源與時間,可能產生更多製程問題。

[Home]


Confidentiality Note
本郵件含有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機密資訊、或受法律保護之資料,唯有原發信人指定之收信人得閱讀或使用本郵件之內容。如您並非被指定之收信人,請立即將本郵件及所有附件予以刪除;請勿揭露、儲存或使用本郵件之任何資訊,並請您立即告知原發信人本郵件的傳遞錯誤。謝謝您的合作。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ny attach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from Inventec 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and/or privileged and intended to be solely for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s or entities named in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e aware that any disclosure, saving or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ttachmen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f you have received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n error, please notify us immediately, and delete the e-mail and attachments.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