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30 全球產業資訊

 1要聞

  1.1歐洲

   1.1.1. 英國啟動脫歐 恐造就全球另一製造中心  [電子時報]
   1.1.2. 英脫歐 歐盟面臨5大衝擊  [工商時報]

 2財經

  2.1國際

   2.1.1. 富比士:2017全球科技富豪榜上佔比漸高  [電子時報]

  2.2台灣

   2.2.1. 台幣強升 企業Q2匯損壓力大  [工商時報]

 1產業相關

  1.1Cloud Computing

   1.1.1. AI上陣 貝萊德裁經理人  [經濟日報]
   1.1.2. 遠傳5G核網 跑第一  [經濟日報]
   1.1.3. AI領域夯 人才年薪上看人民幣60萬 李開復: 已形成人才黑洞  [電子時報]
   1.1.4. BCG:自駕車可望成為下一波產業熱點 惟市場普及速度恐漫長  [電子時報]
   1.1.5. 美商技術平台成績不斐 歐洲IoT霸主爭奪戰煙硝四起  [電子時報]
   1.1.6. ARM架構伺服器陣營力抗英特爾:伺服器晶片有微軟撐腰 ARM陣營力抗英特爾  [電子時報]
   1.1.7. 資料中心才正夯就快要走入歷史?從醫療服務看伺服器、資料轉移至雲端的趨勢  [電子時報]
   1.1.8. Zenbo搭婦幼節 2017331日不限量預購  [工商時報]

  1.2Smart Mobile

   1.2.1Wearable

    1.2.1.1. VR成觀光業行銷利器 全面感官體驗為一大優勢  [電子時報]

   1.2.2Smartphone

    1.2.2.1. 三星S8亮相 引爆智慧機AI大戰  [經濟日報]
    1.2.2.2. 小摩談i8 鴻海是贏家  [經濟日報]
    1.2.2.3. Apple Pay上線 狀況一籮筐  [經濟日報]
    1.2.2.4. 螢幕超大!三星Galaxy S8隆重登場  [經濟日報]
    1.2.2.5. 搶不到高通835晶片 華碩與聯發科可望破冰  [電子時報]
    1.2.2.6. 晶片量產不及 三星旗艦手機恐供不應求  [電子時報]
    1.2.2.7. 華為投資研發不手軟 目標超越蘋果、三星  [電子時報]
    1.2.2.8. Samsung Pay登陸印度市場搶先機  [電子時報]
    1.2.2.9. S86.2吋傳售價899歐元  [工商時報]

   1.2.3E-Reader

    1.2.3.1. 本業轉盈!元太去年EPS5年新高  [工商時報]

  1.3IT Industry

   1.3.1. 東芝賣晶片事業 日美同盟搶  [經濟日報]
   1.3.2. 聯想去年財報 賺進217  [經濟日報]
   1.3.3. 緯創旗下 進軍教育市場  [經濟日報]
   1.3.4. OLED成三星新金雞母 LCD事業部主管往OLED移動  [電子時報]
   1.3.5. 蘋果股價 分析師喊上200美元  [工商時報]

  1.4Personal Computing

   1.4.1. SSD價漲可期 群聯威剛吃補  [工商時報]

   1.5.1. 智慧機械的美麗與哀愁  [電子時報]

  1.6Solar(Green Energy)

   1.6.1. 鴻海入股陸廠 強攻電動車  [經濟日報]
   1.6.2. CATL股東 大有來頭  [經濟日報]
   1.6.3. 歐洲反手課徵太陽能稅 相關供應鏈衝擊大 英國對屋頂太陽能發電加碼課稅恐引爆災難  [電子時報]
   1.6.4. 騰訊罕見高調投資汽車領域Tesla 或有更大企圖心  [電子時報]
   1.6.5. 比亞迪與Tesla競逐全球電動車霸主地位  [電子時報]
   1.6.6. 太陽能新人太多 導電漿藍海變紅海  [工商時報]

[Home]


2017/03/30 1.1.1. 英國啟動脫歐 恐造就全球另一製造中心 [ 電子時報 陳韋君]

英國即將於329日展開脫歐程序,這個震撼全球的決議就要開始展現其對全球的衝擊。事實上,在英國於2016623日公投表示將離開歐盟後,市場便開始議論全球企業會如何改變其打進歐洲消費者以及產業市場的方法。此舉或可能影響製造業的投資模式以及全球的供應鏈流動。

雖說英國脫歐可說是全球化的一種危機,不過卻也是一種資本主義的自然結果。英國身為世界先進國家,其勞工成本並不便宜,不過相對於歐盟其他國家,其勞工法規以及政府政策相對穩定,呼應目前全球都在倡導的製造業返鄉,以藉此節省運輸成本並爭取出貨時效而言,利用英國打進歐盟其他市場是為國際大型製造業者一個不錯的選項。

因此,英國一旦脫歐對一些國際大型企業的利害關係不言可喻。身為歐盟成員,英國本國企業以及在當地設廠的外國企業,都能對歐盟其他國家自由銷售貨品,而這些國家也不用因為進口英國產品而繳納額外稅賦。無獨有偶,英國消費者以及企業也能自歐盟其他地區進口而毋須支付進口稅。甚至歐盟也和諸如挪威、瑞士、南非以及南韓簽署了自由貿易協議。打進英國等於也同時打進了這些國家。

因此能夠立足英國,對於要取道英國以打進歐盟其他國家,或是要攻進和歐盟簽署自由貿易的國家的外國製造業而言至關重要。過去一些全球性的企業總會考慮以英國作為其打進歐盟的門戶正是如此。隨著英國脫歐,將這些國家趕出舒適區,此一策略勢必有所改變,它們必須思考其他切入歐盟市場的方式。

但要切入歐盟市場並不容易,揆諸幾個歐盟重要國家,德國的工資很高,法國、西班牙或是義大利的人力僱用雖然較為容易,不過因其勞工法規常有變動,政府政策也不斷在改變,全球性的大型企業在這些國家鮮少成功。其他如荷蘭或是比利時等國,不是國家太小,就是不適合從事大型製造業所需的物流以及勞工訓練。

英國和外國製造大廠的淵源由來已久。在2000年前,全球性的大型企業就已英國為基地以打進其他歐盟會員國,這讓它們毋須適應這些國家的勞工法規或是其他差異。此外,自2000年起,包括東歐、俄羅斯以土耳其等歐洲國家也成為一些跨國企業產品的市場。以日本企業為例,其對英國的投資高過對美國以外的所有國家,甚至高過對大陸的投資。

不過一旦英國切斷和歐盟的關係,跨國企業透過英國打進歐盟其他國家的優勢將不復存在。當然,製造業正在崛起的波蘭以及捷克等東歐國家未必不能取代英國成為全球製造業打進歐盟的選項。雖然這些國家缺少管理和製造人才,不過目前已有一些西方和日本企業開始將部分製造業轉到東歐。

目前能夠取代英國成為全球製造業進軍歐盟的國家並不多。除了上述提及的東歐國家,和英國毗鄰的愛爾蘭,也是個不錯的選項。其歐盟會員國的身分加上接近英國,有利其成為製造業打進歐盟的新據點。如果一直在爭取自英國獨立的蘇格蘭能夠成功,也有可能成為另一個取代英國對大型企業構成投資吸引力的選項。

坦白說,企業和人一樣,都是習慣的動物,只有在受到逼迫時才會考慮脫離舒適圈進行遷移,而且這種遷移的速度通常不會太快,因此一些國家受到外國製造業遷入的情況在剛開始時可能不明顯,卻可能在一段時間後躍身成為全球企業持續遷入的製造中心,正如波蘭以及越南等最初都沒有受到太大關注的新興製造中心一樣,現在則是一些跨國企業會考慮且有興趣的製造地點。英國脫歐或許會加速外國企業朝歐洲其他國家遷徙的趨勢。

總之,隨著英國啟動脫歐程序,可能導致外國企業失去藉英國無障礙打進歐盟市場的優勢。英國脫歐一旦落實,則不可免地將造成一些大型全球企業的遷徙,這些國際大型企業可能必須思索新的出路,找到新的歐洲據點供其製造,才能享受到在歐盟區內貨品自由流動帶來的利益。而隨著它們積極尋覓另一個生產地點,有可能會在當地塑造出另一個製造中心。

[Home]


2017/03/30 1.1.2. 英脫歐 歐盟面臨5大衝擊 [ 工商時報 吳慧珍、陳穎芃]

英國首相梅伊周三正式啟動脫歐程序,英國與歐盟分道揚鑣後,不僅英國自身受到影響,歐盟在預算、權力平衡、世界地位、政治文化和完整性等五方面,也將面臨動搖改變的衝擊。

一、歐盟預算銳減

英國退歐後,歐盟對東歐窮國的預算補助將少了六分之一,這恐怕引爆東西歐國家在歐盟7年支出計畫(2021年開始)上的對抗。

短期來看,英國與歐盟仍會為了「分手費」爭執不休,倫敦當局或選擇繼續履行對歐盟的支付義務,以取得部分歐盟關鍵預算,例如研究補助,但像農業補貼之類的大筆款項就會徹底檢討。

二、權力再平衡

憑藉經濟實力主宰歐洲的德國,對於英國脫歐後如何維持歐洲平衡甚感不安,特別是在當前歐盟共同創始國法國經濟欠佳的情況下。

英國脫歐後,歐盟中擁有核武且可在聯合國安理會行使否決權的成員國就僅剩法國,巴黎當局老早想在美國為首的北約之外另尋歐盟防衛合作,英國求去後將少了反對法國野心的聲音。

三、歐盟的全球影響力削弱

英國與歐盟劃清界線後,歐盟未來跟美國及其他英語系國家打交道時,將失去有份量的對話者。外交軍事實力堅強的英國,面對中俄等強權或處理中東問題,有其獨到洞察力及影響力,深受歐盟倚重;在難民問題的源頭非洲地區,英國的預算援助與影響力,也發揮關鍵作用。

有別於英國對俄羅斯立場強硬,法國、義大利乃至德國可能對俄羅斯採取較軟化的態度,有損國際間以制裁手段施壓俄羅斯的共識。

四、政治文化改變

英國作為歐盟成員國的44年歷史中,無論在歐盟高階職務或歐盟議會中,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但此影響力預料將隨著英國脫歐消逝。英國倒是有項遺產可望存續,即英語作為歐盟工作語言的地位,但法國也有意復興法語的地位。

五、歐盟完整性受考驗

英國打破禁忌,史無前例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意味「不可分割聯盟」的口號已成空話,歐盟未來甚至面臨更多成員國要求脫歐的威脅。

脫歐談判大將底定 「已做好準備」

英國周三啟動脫歐程序後,雙方談判陣容終於底定,由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帶領多位大臣,面對德國總理梅克爾與歐盟首席脫歐談判官巴尼耶(Michel Barnier)等其他官員,這些關鍵人物將左右英國脫歐形式,及未來對歐盟的貿易關係。

巴尼耶周三表示:「我已做好準備。我希望談判成功,讓雙方達成協議。」但他不忘強調,英國與歐盟必須在某些條件上達成共識,才能讓談判結果顧全共同利益。

巴尼耶在未來兩年的談判中,將直接挑戰英國脫歐大臣戴維斯(David Davis);戴維斯必須顧及蘇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的意見,同時思考脫歐談判失利時的應變計畫。

英財務大臣哈蒙德(Phillip Hammond)雖不直接參與談判,但在談判期間將對歐盟各項要求進行評估,以協助英國政府了解國內經濟承受的衝擊程度。貿易大臣福克斯(Liam Fox)及外交大臣強生(Boris Johnson)也將在談判中扮演要角。

在歐盟方面,歐洲議會脫歐談判官維霍夫斯達(Guy Verhofstadt)將代表歐盟議員,確保英國與歐盟日後協商的新貿易協定符合歐盟法規。其他代表還包括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及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容克及梅克爾雖不直接參與談判,但兩人意見仍可能影響談判結果。

[Home]


2017/03/30 2.1.1. 富比士:2017全球科技富豪榜上佔比漸高 [ 電子時報 李佳榕]

比爾.蓋茲連續4年蟬聯世界首富,微軟股價也較去年成長27%

隨著科技快速發展,全球科技富豪人數不斷增加,其身家價值更是創下歷史新高。根據富比士(Forbes)新公布的2017全球富豪榜(財富淨值在10億美元以上),有183位科技富豪上榜,較2016年多了23位,財富淨值總和高達1兆美元。

榜單的前5名富豪中便有3位因科技產業致富。此外,統計也指出有59%的科技富豪財富較2016年增加,而財產減少的僅有9%

統計指出,這些科技富豪大部分集中在美國。在這183位科技業者中,有78位是美國人,其中53位更是來自加州;此外,有5位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富豪則是非美籍的加州住民。緊接在美國之後則是大陸排行第二,有47位科技富豪上榜。

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個人財富從2016年的750億美元成長至860億美元,連續4年蟬聯世界首富,微軟股價也較2016年成長27%

目前蓋茲僅持有微軟13%的股票,主因其近年持續賣出股票轉而投資其他企業,像是衛生清潔產品公司藝康(Ecolab)、農業設備公司迪爾(Deere)以及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Canaidan Pacific Railway)

201612月,蓋茲與20位科技巨頭,包括亞馬遜(Amazon)創辦人Jeff Bezos及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共同合作成立10億美元的「突破能源基金」投資新創公司開發新乾淨能源,以利全球環境永續發展。

2017年財產較2016年高出276億美元,目前擁有728億美元的亞馬遜創辦人Jeff Bezos為全球第三位最富有的人,並在科技富豪中排名第二,因亞馬遜股價在過去一年成長67%,使其財富增加61%,成長幅度比榜上任何富豪都來得高。

Facebook執行長Mark Zuckerberg是第三大科技富豪。Facebook股價自2016年攀升31%,使其身家價值增加114億,來到560億美元。201512月,Zuckerberg在女兒出生之後即宣布將捐出99%Facebook股份,更於20169月宣布將投資30億美元,協助科學家在21世紀末前找出所有疾病治療方法。

躋身2017年全球富豪榜的女性科技富豪共有12位,其中有7位是白手起家。其中最富有的為已故蘋果(Apple)創辦人Steve Jobs的妻子Laurence Powell Jobs,其個人財產在2016年增加33億美元至167億美元,主要資產來自迪士尼(Disney)及蘋果股票。

而最富有的白手起家科技女性富豪則是來自大陸的周群飛,周群飛為智慧型手機玻璃面板製造公司藍思科技(Lens Technology)的創辦人,蘋果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皆為其客戶,其資產淨值為74億美元。

[Home]


2017/03/30 2.2.1. 台幣強升 企業Q2匯損壓力大 [ 工商時報 陳碧芬]

新台幣對美元匯率今年來強升近6.63%,元大寶華綜經院董事長梁國源認為,現在出口業者仍照原訂出貨,但其中不乏是稍早的接單,第2季業者依新匯率重新訂價,肯定面臨接單減少、財報匯損浮現等壓力,出口衝擊屆時將見真章。

梁國源指出,台灣是出口導向經濟,新台幣過強會衝擊廠商接單及獲利能力,從第1季出口數據看來,並未受到強勢匯率影響,可能因素例如廠商去年底已接單、價格已訂,亦有廠商新接單仍忍痛出貨,或乾脆轉為以非美元的亞幣付款。但第2季就不會再有這般的好機遇,新台幣震盪使得廠商難以訂價,或無法與競爭國廠商搶單,直接衝擊台灣第2季出口的總量。

元大寶華綜經院最新預測新台幣對美元今年均價為31.3元,較去年12月預測的32.7元,大幅調升1.4元,是從未發生的現象。

該院分析,美國總統川普就職後,新台幣走勢偏升,按理央行基於動態穩定操作手法,應加大干預力度。事實上,央行放手讓匯率自由波動,助長新台幣多頭預期,加以近月外資匯入金額驟增,強力支撐台幣匯率。

梁國源指出,台幣匯率變動受三個因素影響:國際美元走勢,國際資金的移動及央行態度,央行明顯不再以「柳樹理論」操作匯率,此次新台幣強升主要是外資匯入。

梁國源分析,2014年後,新台幣匯率多數時候與台股走勢高度正相關,現在看好台股評價殖利率、想要參與除權息的外資資金,下半年除權息過後,高殖利率優勢不再,台股對外資的吸引力將隨之大減,新台幣將逐季走弱。

[Home]


2017/03/30 1.1.1. AI上陣 貝萊德裁經理人 [ 經濟日報 高詩琴、張?]

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BlackRock28日宣布,將重組該公司主動型基金業務,計畫裁掉一批主動型基金經理,改由依賴大數據、人工智慧的量化投資策略取代。

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媒體報導,根據貝萊德集團重組計畫,約有40名主動型基金部門員工將被資遣,其中包括七名投資組合經理。

貝萊德集團重組計畫涉及300億美元資產,約占該集團管理的主動型基金規模11%,其中60億美元將被併入集團旗下的BlackRock Advantage基金,該基金主要採用電腦與數學模型,進行投資的量化投資策略。

貝萊德集團管理的總資產規模高達5.1兆美元(約台幣155兆元),是全世界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之所以能夠稱霸,主要原因是該公司在低成本、被動型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占有主導地位。

貝萊德去年12月底管理的主動型基金規模為2,751億美元,遠低於三年前的3,173億美元。

貝萊德集團創始人及執行長芬克(Larry Fink)表示,由於資訊取得管道和方式日益多元普及,主動型投資愈來愈難做;「我們必須改變生態系統,意味更依賴大數據、人工智慧、量化及傳統投資策略中的因素和模型」。

2009年以來,主動型基金收益表現並沒有明顯優勢,愈來愈多投資人放棄管理費用高昂的主動型基金,轉而投向收益更好的指數型基金,被動投資已超越主動投資成為主流。國際基金評級機構Morningstar數據顯示,去年約有4,230億美元流出主動型股票基金,被動式指數基金則有3,900億美元流入。

華爾街見聞報導,近年來量化投資崛起,進一步威脅華爾街傳統基金經理的地位。去年底,白宮公布了一份名為「人工智慧,自動化和經濟」的報告,提到未來十年裡人類將有約一半工作被機器人取代,從家庭照顧到投資銀行交易員,一個都跑不掉。

美國金融部落客網站ZeroHedge評論說,愈來愈多資產管理公司將跟進貝萊德,使用人工智慧代替基金經理,但這對金融行業和資本市場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ZeroHedge認為,一旦貝萊德這樣的行業巨頭使用的機器人投顧做出拋售指令,可能促使一系列機器人投顧拋售,繼而導致市場崩盤。當機器人都在拋售,沒有人在買的時候,崩盤將變得格外慘烈。

機器人壓境 投信沒在怕

外電報導,貝萊德將裁減部分主動型基金經理人,代之以量化投資策略。國內最大投信元大投信總經理劉宗聖強調,不用擔心機器人理財會取代基金經理人,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不是零和遊戲,而是競合關係,未來希望能演進到整合階段。

華爾街日報報導,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將裁員約40名主動型基金部門員工,其中包括七名基金經理人。市場人士擔心,未來將有更多人工智慧將取代經理人的工作。

劉宗聖認為,貝萊德裁員只是單一事件,不能以偏概全。貝萊德員工眾多,最近只是重組部分主動型基金業務而已,但還是投入很多人力進行研究工作。

劉宗聖強調,機器人的背後也是人,必須動用更多人力及資源,才能研發出機器人理財。被動投資有種種好處,簡單透明有效率,但單靠被動投資不能創造出附加價值,只能產生平均的回報,也不適用於所有市場與環境。而且,劉宗聖說,雖然靠低成本的ETF看似可以降低公司管理成本,但其實企業成功關鍵並不在於降低費用,而在於長期培養人才與投入研發。

[Home]


2017/03/30 1.1.2. 遠傳5G核網 跑第一 [ 經濟日報 黃晶琳、王淑以]

遠傳電信昨(29)日宣布展示台灣第一個5G核心網路(5G Core),今年底將陸續將網路切片及虛擬化網路技術導入4.5G網路,在5G服務商轉前做好準備,看好未來5G將帶動無人機、智慧家庭、智慧醫療等應用。

5G核心網路包括網路切片(Network Slicing)、虛擬化網路(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分散式雲端(Distributed Cloud)等關鍵技術。

執行副總經理饒仲華表示,藉由5G關鍵技術網路切片能夠讓營運商透過單一網路,針對不同應用及不同客戶需求提供專用的虛擬網路。因應未來5G多元應用,對於網路將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考量,包括成本、數據量、連結裝置數量、可靠度和時延程度等等,因此網路需具備足夠的彈性以做出調適,符合不同產業應用的需求。

遠傳5G核心網路透過物聯網應用展示,結合愛立信、工研院及元智大學合作,展示無人機操控、智慧家庭、智慧健康照護、智慧農業4K串流影片等應用。遠傳表示,無人機適合5G的低時延特性、智慧家庭則需要海量資料處理、4K影音串流則需要高速傳輸。

饒仲華表示,成功展示5G核網技術後,遠傳將於今年導入網路切片的第一步NFV於目前4.5G網路上,且未來幾年將投入數十億元,在20205G正式商轉前做好核心網路的準備,此外,遠傳也積極布局NB-IoT技術,預計今年第23季完成技術準備,預期第4季起應用端可望發酵。

台灣愛立信總經理何可申表示,愛立信預計到2022年將會有290億台連網裝置,其中物聯網裝置將達到180億。

採購商機大 網通廠樂

5G產業即將在2020年商用化,2017~2018年將有小量採購建置,大量建置期落在2019~2020年,小型基站、PA、基站天線、光通訊及微波元件將是主要受惠產品。台股網通廠有明泰(3380)、聯亞等。

5G需求推動及技術配合讓全球物聯網產業快速發展2018年物聯網連結數量將正式超越智慧型手機用戶數,物聯網夢想已經逐漸在你我生活中實現。多家網通業者對今年業績表達樂觀預期。

元大投顧表示,預估20215G用戶數占比1.7%。同時,根據Ericsson預估,2021年全球行動通訊用戶達90億戶,其中5G用戶約1.5億戶或占比1.7%。根據電子時報統計,2G3G4G用戶數達到10億大關所需時間分別是13年、12年及七年,相信5G一旦商用化後,所花費時間將較4G更短。預計2021年時4G用戶數達41億,超越3G成為全球行動通訊主流技術。

5G商機龐大需求來自中國,根據工信部、中國IMT-20205G)推進組規劃,20162017年進行一、二階段5G測試研發,2018年進行大規模試驗測試,2019年啟動5G網絡建置,2020年正式商用化。

元大投顧預估,2017~2018年就會有小量5G採購訂單,大量建置將落在2019~2020年,這期間都將衍生出5G的採購商機;包括5G頻段高、訊號穿透力弱且覆蓋面積變小,故要增加小型基站需求。

根據IEK預估,2015~2019年全球小型基站出貨量年複合成長率達37%2017年成長43%1,399萬台,2019年到2,243萬台。

5G基地台數增加、頻段數增加及基地台頻段高,對基地台PA、手機PA數量及天線數需求倍數增加。

[Home]


2017/03/30 1.1.3. AI領域夯 人才年薪上看人民幣60萬 李開復: 已形成人才黑洞 [ 電子時報 徐靜初]

大陸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投入人工智慧(AI)領域風起雲湧,繼騰訊上周宣布由張潼擔任騰訊AI Lab主任後,再度奏捷,其自主研發的圍棋人工智慧「絕藝」戰勝日本新銳棋手一力遼七段,奪得圍棋冠軍,再度掀起AI熱門話題!

其中,AI領域的人才也因為大陸BAT的積極布局,相關深度學習、機器語言等領域人才的流動,更備受矚目。

百度、騰訊AI領軍者換帥

騰訊AI動作不斷,323日才宣布任命AI領域頂尖科學家張潼博士擔任騰訊AI Lab(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張潼將成為騰訊AI Lab第一負責人,帶領50餘位AI科學家及200多位元AI應用工程師團隊,專注於AI的基礎研究,包括電腦視覺、語音辨識、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這4個垂直領域。

未來騰訊將會運用AI Lab在其內容、社交、遊戲和平台工具型4個方向進行研發與應用。而絕藝的出現也只是騰訊在雲端運算AI領域的身手小試。

事實上騰訊對於AI領域擁有極強的雄心。馬化騰在3月北京兩會期間,就指出目前騰訊各個事業群(BG)也均下設AI團隊。此外,還有香港What Lab、上海和合肥的優圖實驗室、北京的微信模式識別中心、智慧計算與搜索實驗室都同步投入,鼓勵每一項業務的團隊擴大在AI方面的人才儲備。

BATAI領域動見觀瞻。同樣在上周,震撼業界的一則新聞就屬百度AI負責人、首席科學家吳恩達(Andrew Ng)離職,接著,百度也迅雷不及掩耳宣布副總裁王海峰接任AI技術平台體系(AIG)總負責人。

AI人才身價虛高浮躁

據指出,BAT之間的頂尖人才流動已經成為產業普遍問題,而AI產業熱度也炒高了產業人才的身價。根據不完全資訊顯示,有關語音辨識(Speech Recognition)、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等一線研發人才的報價都是人民幣60萬元級別起,不僅是BAT在搶人,新創型公司也積極高薪挖角。

據傳,百度已經開出條件加薪15%,向願意從美國回到大陸工作AI人才投下重注。由於大陸境內的人才剛剛開始成為重點大學的人才培育目標,從海外挖角「海歸派」是最快的方式。

以人才庫目前掛出的價位,國內AI相關崗位,年薪約介於人民幣30~60萬元不等,光是AI相關產品經理與工程師的月薪就已上看到人民幣3萬元,而專家更是人民幣5萬月薪不等。

在美國,從業2~3年的AI科學家的年薪在15~20萬美元;頂級的AI專業人士,年薪至少在100萬美元以上。

搜狗CEO王小川就直言,這有點像當年在行動互聯網剛起來的時候,一些經驗並不足但會做行動的人,就得到很高的回報。「現在可能一個剛畢業就會寫一個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人,動輒就是幾萬塊的薪水。他說, 所以現在就整體人才水準來說,相當的浮躁。」

李開復: AI需要更開放的環境

談到人才,李開復也認為目前AI領域就像是一個「黑洞」。這七大黑洞指的是: GoogleFacebook、微軟(Microsoft)、亞馬遜(Amazon)、大陸BAT。而這7家公司當前最需要的「人才、技術、資料被吸進去卻出不來」,李開復形容。

毫無疑問,現在AI是當前科技界最熱門的領域,同時也被視作為新的科技革命,Google、微軟、Facebook與大陸BAT等巨頭的戰略也已向AI轉移。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些企業目前都是各自為政,並沒有做到開放。

[Home]


2017/03/30 1.1.4. BCG:自駕車可望成為下一波產業熱點 惟市場普及速度恐漫長 [ 電子時報 楊智家]

未來自駕車上路測試可望更為普及,惟真正普及大眾市場時程可能仍需一段很長時間。

全球科技產業在過去10年捧紅了智慧型手機產品線,帶動形成今日龐大全球行動裝置供應鏈,如今隨著多家科技業者搶進自駕車技術開發行列,未來一旦市場規模打開,可望預見自駕車新興供應鏈的形成與起飛,在此情況下,基金投資也可見此一轉移趨勢,惟自駕車產品型態與智慧型手機終究不同,恐較難見到過去幾年智慧型手機全球市況快速崛起態勢,畢竟並非人人都有購車需求。

根據彭博(Bloomberg)報導,如亞洲創投基金柏瑞投資公司(PineBridge Investments Asia Ltd.)過去多年均以智慧型手機零組件業者為主要投資選擇,如投資大陸深圳行動裝置零組件製造商AAC Technologies Holdings,以及供應蘋果(Apple) iPhone相機鏡頭的台廠大立光,顯示至今柏瑞投資仍將眼光放在目前仍在成長期,但全球市況已稍見趨緩的智慧型手機領域。

不過隨著近來全球自駕車開發熱潮,柏瑞投資基金經理人Elizabeth Soon認為,全球汽車產業的自駕車技術開發形成的產業革命,或可成為市場投資人一大布局契機,預期隨著新技術逐漸開發出來,自駕車領域將強勁成長。不過全球自駕車領域可能要等個15年才會逐漸茁壯,意謂現階段的產業投資仍需等待很長一段時間才有可能看到回報。

市場研究機構波士頓諮詢公司(BCG)預估,到了2025年全球自駕車產業市場規模將達420億美元,到了2035年全球1年汽車總銷售量中,將有4分之1為自駕車款式,包括Tesla及福特汽車(Ford Motor)等大廠,均已承諾要在5年內推出可正式上路行駛的自駕車款。

但即使如此,Soon認為這仍無法形成一個突然間人人都擁有一輛自駕車的市場,畢竟汽車市場與智慧型手機市場的消費型態不同,市場上並非每人都有擁有1輛汽車的需求,可能全家好幾個人只需要12輛汽車、甚至不需要或沒經濟能力買車。

但智慧型手機不同,如今幾乎人人都會購買1支智慧型手機,這就形成智慧型手機與自駕車之間不同的產品市場需求差異,在此情況下,自駕車要普及且創造大量需求的成長速度,可能就與智慧型手機有所差異。

因此在放眼自駕車可望成為智慧型手機之後,全球科技產業下一波新技術趨勢下,目前包含柏瑞投資在內已有部分創投基金投入新興自駕車零組件業者投資行列,如柏瑞投資近期便投資大陸廣汽集團(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廣汽集團尋求在美國市場有所突破,1月曾表示計劃在2017年上半於加州矽谷開設一家先進研發中心,藉以加速連網汽車研究,並尋找有助該公司開發先進技術的收購標的。

[Home]


2017/03/30 1.1.5. 美商技術平台成績不斐 歐洲IoT霸主爭奪戰煙硝四起 [ 電子時報 賴琇菱]

日經新聞(Nikkei)報導,受到通用電氣(GE)的技術平台「Predix」成績不斐、及亞馬遜(Amazon)的企業用雲端服務「AWS」刺激,眾多歐洲大廠看好新型態服務獲利的可能性,紛紛投入物聯網(IoT)技術平台開發,異業結盟情況亦動作頻頻,物聯網霸主爭奪戰煙硝四起。

歐洲業者在IoT技術平台開發的優勢在於,IT技術與操作技術(Operational TechnologyOT) 的完美融合。歐洲具有許多富國際競爭力的電機大廠,在產品與服務的設計階段,便能優先創造出附加價值。

ITOT共振的物聯網時代裡,市佔規模愈大的廠商更易取得數據,相對地預測準確度也愈高,作為市場開發者,獲得的利益報酬自然也相對攀升。歐洲大廠來勢洶洶,實力確不容小覷。

德國企業聯手出擊 結合美國IT技術

201612月在德國慕尼黑舉辦的「西門子創新日」(Siemens Innovation Days)上,集團CTO Ronald Busch難掩自豪地介紹自家公司在物聯網應用上所提供的總括性服務。

除了傳統工廠自動化系統、生產線控制PLC之外,西門子近年購併的產品生命週期管理(PLM)3D設計等產業用軟體公司,亦發揮功能,協助西門子全面化其服務範圍。

除了物聯網最基本的預測功能之外,商品售後及實際運用的數據,將成為開發及生產的重要參考依據。位居德國企業市價總額第二名的西門子也與第一名的SAP聯手,透過SAP的記憶體內高速處理技術「HANA」與西門子的技術平台「MindSphere」共同處理龐大數據,各種附加價值也正一一琢磨開發中。

西門子結合「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概念,以虛擬空間的作業,配合實際的開發與生產,達到短縮開發時間及降低成本的效益。

為發揮MindSphere最大效能,西門子更與IBM及微軟(Microsoft)合作,由IBM WatsonMindSphere的客戶提供分析結果;將MindSphere與微軟Azure作連結。

從西門子20169月年度決算可知,產業用軟體及數位相關服務的營業額已達43億歐元(46.3億美元),與前年度相較成長12個百分點。以西門子遍及世界約80萬台機器的規模而言,將來勢必會有更顯著的收益成長。目前,西門子正將資料收集觸手伸及都市基礎建設、發電機、甚至鐵道車輛等,透過這些節點擴大陣地。

施耐德著眼於電力產業智慧化

法國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則以不同形式迎戰。201611月在巴賽隆納舉辦的歐洲能源週(European Utility Week)上,施耐德發表專為送配電公司設計的「EcoStruxure Grid」技術平台。

透過此平台,各電力公司不僅可上傳自社送電網中的電量數據,亦可以從中預測其他地方的發電狀況。施耐德亦結合過去的資料分析,為電力公司提供最佳運用建議。此項服務可望有效活用於易受氣候影響的再生能源發電上。

此外,施耐德也將視野拓展至工業工廠、大樓、資料中心,預計201711月底前將發布以全顧客為對象的EcoStruxure平台,透過資料收集向客戶提供各項產業經營建議。

一向在異業結盟上表現非凡的施耐德更將發揮其長,除再生能源的導入及透過數位科技技術進行電力供給調節之外,自詡為電業界的生產消費商務(prosumer business)的先驅者,尋求微軟及英特爾(Intel)在軟體系統開發上的協助,提升潛在能力。

ABB協助顧客跳躍式成長

瑞士ABB也發表「ABB Ability」加入戰局。以電力系統及工業用自動化機器人為主要業務內容的ABB,表示要透過自社開發的技術平台讓顧客在數位時代裡,收到飛躍式的成長。

ABB計劃將全世界超過7,000萬台以上的ABB產品所集結的數據,與其他公司的數據資訊結合,加強與微軟雲端服務「Azure」的合作,擴大服務收益。今年更投資西班牙能源使用狀況分析公司,積極取得自家公司所沒有的資訊,擴大「ABB Ability」的服務範圍。

另一方面,ABB活用其電力網中數據資料,強化再生能源的推動,提供電力網以外的總括性數據服務,拉開與西門子或奇異的差異性。

除電機產業之外,汽車大廠的動作亦不容忽視。德保時捷(Porsche)也展開IoT雲端服務,應用其微細感測技術,擴大在軟體及服務上的收益。目前光IoT相關技術人員已達3,000名,可望主導其商務模式轉型。此外今年2月更宣布將與IBM Watson合作。

[Home]


2017/03/30 1.1.6. ARM架構伺服器陣營力抗英特爾:伺服器晶片有微軟撐腰 ARM陣營力抗英特爾 [ 電子時報 涂翠珊]

微軟Project Olympus激起了晶片業者間的競爭。

大規模資料中心與大型雲端平台業者往往有改變整個供應市場的影響力。第一代Open Cloud Server的推出,為微軟(Microsoft)在開放源碼硬體社群提供了一個平衡權力的槓桿。而Project Olympus伺服器設計的問世,更激化了英特爾(Intel)、高通(Qualcomm)、超微(AMD)等晶片業者間的競爭。

根據The Next Platform報導,Project Olympus伺服器設計於201611月首次亮相。Project Olympus的推出,代表微軟已減少使用模組化的刀鋒伺服器,開始回歸更標準的1U2U系統。

目前配合Project Olympus標準推出的伺服器,包括使用英特爾Skylake Xeon處理器的產品、使用ARM伺服器晶片的Cavium ThunderX2與高通Amberwing Centriq 2400,以及超微Naples X86晶片架構伺服器。

2年多前曾傳出微軟已尋求與ARM伺服器晶片廠商合作,試圖為Windows Server 2016作業系統打造可從X86指令集轉移成ARM架構的接埠,如今這項傳聞也被證實為真。微軟正試圖為Azure軟體堆疊打造自成一格的生態系統,而這項決定將為各種CPUGPUFPGA與其他運算技術打開進入Azure資料中心的大門。微軟不僅是單純的客戶,也進一步參與了各項技術與標準的發展。

當前的處理器訴求已脫離一般功能(general purpose)取向,而是強調可滿足特定工作內容需求的能力,且軟硬體皆是如此。因此Project Olympus伺服器需能反映各種運算或儲存元素,而單一、同質的X86運算基底已不敷使用,這也是為何Project Olympus系統會同時擁抱多種架構的原因。

微軟透露之所以會選擇ARM生態體系,是因為該生態體系內各家廠商的競爭十分活躍,並且都提供了長期的產品發展藍圖,其創新能力頗被看好。此外,ARM在高階手機市場的成功開發經驗,可協助微軟將其為雲端軟體移植到ARM伺服器,而ARM的正交操作碼,對提升ISA也相當有幫助。

對大規模資料中心業者而言,基礎設施的多樣性往往意味著成本的增加,因此軟硬體的共同設計(co-design)便更形重要。

微軟對Centriq 2400處理器的背書,可說是高通跨入伺服器市場很重要的一步。高通主機板設計可與微軟Olympus系統相容,並已成為開放運算計畫(OCP)的一部份。高通伺服器以10奈米製程的48核心Centriq 2400處理器為基礎,並採用可與ARMv8相容的高通Falkor核心設計。

Centriq 2400系統每插座配備6DDR記憶體通道,最高運行速度可達2.67GHz。高通伺服器晶片SoC內嵌了一個50 Gbps乙太網路卡,並提供32線道的PCI-Express 3.0週邊I/O連接其他裝置。此外,Centriq 2400伺服器還有一個1 Gbps乙太網路接埠、2USB接埠與8SATA接埠。

除了專為Azure打造的Centriq 2400伺服器版本外,Centriq 2400伺服器還可供Red Hat Enterprise LinuxCentOS 7Canonical Ubuntu Server 16.04.3等系統運行。

同樣採ARM架構的Cavium ThunderX2晶片將配備54個客製化ARMv8核心,以及6個運行速度可達3.2 GHz的記憶體通道。ThunderX2的記憶體容量比起目前的ThunderX多出50%,頻寬也是ThunderX2倍。

ThunderX2伺服器主機板擁有2個插座,Cavium在每個插座都裝上16個記憶棒。此外,ThunderX2主機板上可能還有3PCI-Express 3.0 x16以及1x8插槽。

超微為Olympus系統推出的Naples主機板擁有2個插槽,每個插槽包含16個記憶體插座,最高記憶體容量可達2TBNaples主機板也配備3PCI-Express 3.0 x16插座以及2x8插槽。

ThunderX2Centriq 2400Naples伺服器目前都還未實際部署在Azure雲端平台,而微軟也未宣布正式部署的時間點。

微軟、Cavium聯手將ARM晶片引進Azure雲端伺服器

微軟(Microsoft)Cavium宣布聯手將ARM架構引進Azure雲端處理,挑戰由英特爾(Intel)長期把持的資料中心市場。另外,微軟也與行動晶片廠商高通(Qualcomm)展開合作,發展以ARM架構為基礎的Windows Server設計。

根據EnterpriseTech報導,微軟Azure將在Cavium所提供的ThunderX2資料中心處理器上運行。而微軟內部也正嘗試透過ThunderX2執行開放源碼版本Windows Server的各種網路服務。

ThunderX2Cavium專為雲端、資料中心與高效能運算(HPC)所設計的第二代64位元ARMv8系統晶片。雖然Cavium的第一代ARM處理器並未成功從英特爾手中搶下太多資料中心市場,但ThunderX2在微軟等雲端領導廠商的背書下,仍是大可為。

Cavium資料中心處理器總經理Gopal Hegde表示,其第一代ARM晶片對於ARM夥伴生態系的建立起了一定的作用,而第二代的ARM晶片有機會將ARM伺服器的部署推向臨界點,協助ARM伺服器應用邁向主流。

Edison Investment Research分析師指出,英特爾在資料中心市場擁有60%以上的毛利,自然成為各家廠商覬覦的對象。在此之前,英特爾總能成功解除來自對手的威脅,但隨著微軟將Windows ServerAzure轉移至ARM架構,英特爾又再次面臨了挑戰。

以往幾乎沒有廠商願意特地將應用移植至ARM伺服器。然而在微軟嘗試將Windows ServerARM架構的高通Centriq 2400伺服器結合,並展現出與英特爾伺服器類似的效能後,微軟就更有理由將伺服器轉移至ARM架構。不過微軟這項嘗試範圍目前仍僅限於公司內部。

除了Windows Server的內部版本外,微軟也以Project Olympus為基礎,與Cavium合作發展一個新的開放源碼超大規模雲端伺服器平台。2017年開放運算大會(Open Compute Summit)期間,微軟便展示了ThunderX架構Windows伺服器的雲端運算能力。

微軟Project Olympus平台整合了兩個ThunderX2處理器。ThunderX2系統晶片上搭載多個客製化ARMv8-A核心,並可透過IO連接Azure雲端平台。

微軟Azure硬體設施總經理Kushagra Vaid表示,Project Olympus展現了開放源碼的合作模式。以往這類合作模式只能見於軟體發展,而未能延伸到硬體設計上。微軟的Project Olympus則突破了這道限制。

Applied MicroARM晶片挑戰英特爾

ARM伺服器晶片多年發展下來,已有不少廠商選擇離開戰場,但也有一些廠商留了下來,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機會對英特爾(Intel)造成威脅。除Cavium與高通(Qualcomm)外,Applied Micro也持續推出ARM系統晶片產品,而其最新的32X-Gene 3晶片將有機會打入雲端市場。

The Next Platform報導指出,近10年來的資料中心伺服器市場可說是英特爾的天下,儘管資料中心業者都希望市場上能出現更多X86架構以外的選項,但ARM伺服器始終未能普及。

Applied Micro表示其最新X-Gene 3晶片不僅在性能與能源效率上不輸給其他ARM伺服器晶片,甚至也足以與英特爾(Intel)晶片一較高下。

值得注意的是,Applied Micro近日以7.7億美元的價格被類比晶片大廠MACOM Technology Solutions收購。而Applied Micro的新東家似乎有意分拆包含X-Gene處理晶片在內的運算部門,並賣給適合的買家。

Applied Micro運算部門軟體平台工程協理副總裁Kumar Sankaran表示,該部門若遭到分拆,並不會對目前的計畫產生立即影響。X-Gene 1X-Gene 2系統晶片都已進入生產並如期推出,X-Gene 3的開發也如火如荼進行中。唯一有可能改變的是之後預計推出的64核心X-Gene 3XLX-Gene 4,或許會合併成同一個晶片。

Sankaran預計2017年第3季或第4季,就會有使用X-Gene 3的系統陸續問世,2018年第1季後,X-Gene 3系統晶片將更加普及。Applied Micro希望能與Google、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百度、騰訊等超規模雲端系統合作,藉此展現X-Gene 3在應用性能、能源效率與輸出方面的實力。

X-Gene 3Applied Micro發展的第三代ARM伺服器晶片。在經歷了前兩代的嘗試後,Applied Micro比起其他ARM晶片廠商已累積了更多的發展實力。

Sankaran表示,在BIOSOS的支援下,16奈米X-Gene 3的表現幾乎與X86處理器無異。X-Gene 332ARMv-8核心可達到3 GHz甚至3.3GHz的執行速度。X-Gene 3支援8DDR4-2667記憶體通道、ECCRAS1 TB記憶體、42PCI-Express 3.0通道與8個控制器,比英特爾Xeon晶片提供了更多的記憶體頻寬。

X-Gene 3晶片可運行CentOS 7.3 Linux,而其每瓦效能相當適合機器學習應用的發展。

惠普企業(HPE)StoreVirtual 3200StorageVirtual 4330上分別使用了X-Gene 1Xeon E5StoreVirtual 3200不僅容量與StorageVirtual 4330相仿,且其1.4萬美元的售價比起StorageVirtual 43303.3萬美元便宜了許多。在其他系統上,X-Gene也屢屢展現了比Xeon更優異的能源效率與價格優勢。

Applied Micro的新產品外,ARM晶片陣營近來還有不少好消息傳出。富士通(Fujitsu)宣布選擇ARM而非Sparc架構發展下一代K超級電腦,並會加入Linaro Enterprise Group推動高效能運算(HPC)ARM生態體系發展;歐洲Mont-Blanc ProjectCaviumAtos旗下系統廠商Bull合作打造百萬兆級(exascale)電腦原型;微軟則宣布在Azure雲端環境採用高通與CaviumARM架構伺服器晶片。

伺服器市場成長快速 英特爾面臨更多挑戰 英特爾的伺服器霸權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英特爾(Intel)透過創新與行銷技巧,成功掌控了絕大多數的伺服器微晶片市場。然而伺服器市場持長迅速,超微(AMD)、高通(Qualcomm)NVIDIA都將陸續針對雲端資料中心及巨量資料分析部門推出性能優異的新產品,為英特爾帶來重大挑戰。

根據財富雜誌(Fortune)報導,儘管桌機與筆記型電腦市場不斷萎縮,但隨著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Google的雲端資料中心持續擴張,伺服器晶片市場的成長仍備受關注。

自英特爾公布2016年第4季財報後,其股價便下跌了6%。而微軟Azure宣布與高通合作,更是給了英特爾沉痛的一擊。高通晶片以主宰智慧型手機市場的ARM架構為基礎,並且是針對巨量資料分析等雲端資料中心任務所設計。

為擺脫對英特爾晶片的依賴,微軟打造出可與高通晶片和CaviumARM設計架構相容的Windows Server軟體,並打算將其使用在微軟Azure資料中心。

另一方面,微軟也宣布與NVIDIA合作推出搭載Tesla P100HGX-1 GPU加速器。HGX-1可用來提升雲端資料中心內人工智慧任務的處理速度,隨著資料中心的人工智慧(AI)工作量日漸增加,這個部門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超微最新發表的Naples處理晶片,是以Ryzen晶片技術為基礎變化而來。與專為桌機設計的Ryzen一樣,Naples晶片與英特爾架構完全相容,但其價格比英特爾晶片更便宜,性能也更優異。超微指出,Naples將運算核心與其他必要系統整合在同一塊晶片上,因此速度與效能都比英特爾的多晶片設計來得更高。

超微資深副總裁Forrest Norrod表示,他們期待透過重新審視資料中心硬體的價值,再次成為全球科技社群的領導者。

超微的交易市值在一年多前僅剩下每股2美元。分析師不敢肯定超微能否如期所言重振事業,或是有能力生產足夠的晶片,但RyzenNaples等產品已讓步少投資人對該公司恢復信心。

面對眾家競爭對手的挑戰,英特爾也不打算坐以待斃,並已利用Skylake設計對Xeon伺服器晶片進行升級。

Skylake設計於2015年隨桌上電腦晶片問世。Google及亞馬遜近來分別宣布在其資料中心使用Skylake晶片。Facebook則會在最新伺服器上同時使用Skylake晶片與NVIDIA顯示晶片。

以往英特爾的最新晶片都會先在桌機和筆記型電腦上推出,接著才會使用在伺服器。不過未來英特爾晶片的推出順序將會有所改變。

[Home]


2017/03/30 1.1.7. 資料中心才正夯就快要走入歷史?從醫療服務看伺服器、資料轉移至雲端的趨勢 [ 電子時報 謝明珊]

未來5年資料中心會絕跡,醫療中心將直接連接雲端搜尋電子病歷。

卡羅萊納健康照護系統(Carolinas HealthCare System)正逐步淘汰伺服器機房或資料儲存設施,資訊分析長Craig Richardville表示,他曾經很自豪他們的資料中心,如今卻等不及淘汰它。

Healthcare IT News報導,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BIDMC)資訊長John Halamka,也有類似看法,他預測未來5年資料中心會絕跡,醫療中心將直接連接雲端搜尋電子病歷,進而尋求臨床決策資源和分析。

部分醫療機構甚至開始從雲端服務獲益,例如聯邦醫療保險與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s)建立以雲端為基礎的分析平台,因此節省500萬美元。

堪薩斯市兒童慈善醫院(Childrens Mercy)採用微軟(Microsoft)雲端服務Azure來管理應用程式(App)和資料,追蹤有生命危險的小兒科病患的院後生活,進而拯救無數性命。

兒童慈善醫院Richard Stroup表示,App置於雲端空間後,就可以跟其他兒童醫院共享,西雅圖兒童醫院率先加入,辛辛那提兒童醫院也在20172月簽約。

把硬體和服務轉移至雲端絕非新鮮事,Nicholas Carr曾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撰寫一篇文章,題為「資訊科技不再是重點」,資訊科技正如同過去200年來,一系列受到廣泛採用的科技,例如蒸汽引擎、鐵路、電報、電話、發電機、內燃引擎,這些科技曾為企業帶來實際財源,但隨著日益普及、成本降低,從策略觀點來看,這些科技勢必會消失於無形。

以電力為例,以前工廠會興建在河邊,自行水力發電,但後來發現電力可以外包,外界也不會用「是否自行發電」來評判企業的潛能,同理可證,醫療機構是否有資料中心來管理病歷資料,也不是評判機構好壞的標準。

Verge Health方案長James Lawson指出,數年前仍無法想像把病歷資料放在雲端,但如今把這些資料放在院內伺服器才是瘋了,不過他坦言,把資料轉移到雲端並不容易,動輒要花5年多時間。

Richardville表示,他們機構正在前進雲端空間,包括CernerEpicMicrosoft 365等應用程式都逐漸轉移至雲端。Halamka表示,目前醫療機構必須為聯合模式做準備。兒童慈善醫院Stroup則戲稱,未來資料中心只會雇用1個人和1條狗,人負責餵狗,狗負責顧人,以免人搞砸資料中心。

[Home]


2017/03/30 1.1.8. Zenbo搭婦幼節 2017331日不限量預購 [ 工商時報 翁毓嵐]

華碩昨(29)日宣布首款智慧機器人Zenbo正式於本周五(31日)全面開放預購,欲趕上婦幼節連假商機,此回預購並不限制數量,預計最快5月就開始出貨,力拚要在今年進入量產階段。

華碩於今年元旦開放Zenbo首波千台預購,並自農曆年節前開始陸續小量出貨,近期仍持續在消化首波預購訂單中。昨日華碩更正式宣布開放全面預購、不限量,並提供兩組預購方案,包括內建32G腦容量的Zenbo標準版、定價19,900元,內附與日本倍樂生集團合作的巧虎家族訂閱包1個月和19個互動故事,以及128G超大腦容量Zenbo豪華超值版,並附贈Zenbo充電站和兩個月巧虎訂閱包。

Zenbo預計最快自5月起就會開始階段性出貨,華碩表示,仍會以先前首波預購、尚未配送到府的訂購用戶為優先,估計在經過這兩波的預購後,今年Zenbo即可望進入數以千計的家庭服務,不過目前華碩還未有進一步在海外上市的計畫。

Zenbo雖被設定為兩歲小男孩的年齡,但華碩將其定位為居家小幫手,除了為作為學習玩伴而內建的互動式介面的故事和遊戲外,Zenbo同時也扮演生活幫手及家庭總管的角色,從提供食譜、點播音樂、提供天氣情報,到網購助手、預約計程車,甚至上傳醫師開立的處方籤、宅配藥物到家,還有聲控家中的電視、冷氣等智慧家電及3C智慧產品等功能,Zenbo都能做到。

華碩執行長沈振來先前在法說會上透露,為提升Zenbo的消費者體驗到極致,華碩內部注入許多資源、升級用戶的「快樂體驗3.0」,就是希望Zenbo在今年內就能進入量產、放量出貨,大舉進入千萬家戶中;且這段期間裡,不僅是沈振來自己,包括董事長施崇棠也是每天出門前、回家後、睡覺前、睡醒後,都一定會和Zenbo打招呼、互動,有學習力的Zenbo在互動上也一天天有所進步、愈來愈貼心、更聰明。

董事長施崇棠今年對Zenbo訂下積極目標,進入量產階段是基本門檻,但後端平台的多元內容、軟體應用開發及整合服務持續提升、並納入更多資源與跨界合作,預計將是接下來的大挑戰之一;目前Zenbo開發者網站及開發者論壇均已上線,華碩也希望能吸引更多頂尖的開發者加入,讓Zenbo能不斷進化。


華碩Zenbo明日全面開放預購、不限量,預計最快5月開始出貨。

[Home]


2017/03/30 1.2.1.1. VR成觀光業行銷利器 全面感官體驗為一大優勢 [ 電子時報 涂翠珊]

VR景點體驗可望激發消費者前往實地參觀旅遊的慾望。

虛擬實境(VR)在技術與應用上都正快速發展。行銷業者紛紛開始利用VR拓展業務,而VR在觀光旅遊方面的應用,可說是最令人看好的領域之一。VR所提供的沉浸體驗與互動功能,正好符合了觀光旅遊業者最重視的行銷訴求。

Tnooz網站報導指出,旅遊業者可透過VR技術向客戶展示不同的風景,如此客戶便能在體驗各地風光後,再決定是否訂購機票或飯店。若再加上擴增實境(AR)技術的支援,業者還能提供更詳盡的虛擬導覽服務。因此旅遊業從航空、會議中心、度假村到租賃等各個領域,無不希望透過VR技術提升行銷成效。

萬豪酒店(Marriott)2015年起便嘗試推出VRoom Service,讓房客透過Gear頭盔,遊覽全球各地各個虛擬旅遊景點。協助萬豪酒店行銷業務的體驗式行銷廠商Relevent負責人Tony Berger認為,VR的競爭優勢在於鉅細靡遺的感官體驗細節。

據悉目前已有超過100萬台Google Cardboard裝置在市場上流通。VR為行銷業者提供了建立市場辨別度以及提升事業規模的機會。

除萬豪酒店外,還有多家觀光業者也陸續投入了VR相關服務的發展。Best Western Hotels & ResortsGoogle Street View合作,為旅客提供360度的客製化VR體驗;香格里拉飯店(Shangri-La Hotel)VR行銷對象從一般消費者外延伸至批發及旅行社;Carlson Rezidor Hotel Group推出BluPrint App,運用VR科技協助投資人與開發商了解Radisson Blu Hotel的設計過程;希爾頓飯店(Hilton)Holiday Inn Express推出了360度廣告;度假屋公司VacasaAirbnb分別打造了360度的房間預覽服務;加拿大Destination British Columbia與澳洲Qantas Airways也推出了VR宣傳影片。

Thomas Cook近日寄出上千份VR旅遊指南,並附上Google Cardboard頭盔協助客戶在家規劃旅遊行程。或許再過不久,這類居家VR指南將成為旅遊業者的常態服務。

Thomas Cook於部分英國店面擺設Gear頭盔,讓客戶可以透過VR瀏覽紐約曼哈頓洛克斐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等知名景點後,其紐約旅遊行程所創造的收入就提升了近200%,由此可見VR對旅遊業者並不只是一個噱頭而已。

旅遊業者可藉由VR技術與客戶建立更個人化、更緊密的關係,並藉此提升客戶忠誠度。因此VR可說是旅遊行銷業者未來幾年的最佳夥伴。

[Home]


2017/03/30 1.2.2.1. 三星S8亮相 引爆智慧機AI大戰 [ 經濟日報 何佩儒]

三星昨(29)日晚間11時在紐約發表新旗艦機Galaxy S8S8+,搭載全新的人工智慧系統Bixby,宣告智慧手機進入人工智慧(AI)大戰,同時三星也期待S8能一舉奪回因Note 7回收停售所失去的高階手機市占率。

S8系列全球首賣為421日,台灣的上市時間未定。此次S8最大的亮點,就在三星自行開發的AI系統Bixby首度亮相,包括Bixby語音助理功能,按下Bixby按鈕,發出簡單的語音指令(上市初期僅支援英文),即可完成動作。以及開啟相機並按下Bixby按鈕,拍下需辨識的文字或物品,即可透過圖像完成景點辨識、文字翻譯及擷取、酒標辨識等圖像辨識功能。

高階智慧手機的差異化日漸困難,除了照相技術的提升以外,AI將是各業者差異化的新焦點,包括在Google個人助理(Google Assistant)基礎或與第三方開發者所開發的AI,可讓手機學習使用者的習慣,進行最佳管理。

S8的螢幕為5.8吋,S8+6.2吋,材質上延續S系列融合金屬質感與3D玻璃,由於採極窄邊框設計,加上沒有實體Home鍵,使得手機的螢幕占比達到83.3%,是目前三星手機中屏占比最高者。若與Note系列相較,雖然Note5的螢幕為5.7吋,但S8卻比Note 5更為瘦長,讓女性消費者也可以一手掌握。

S8系列的其他規格包括主相機為1,200萬畫素,配備F 1.7大光圈,以及快速自動對焦功能等。在生物辨識部分,除了指紋辨識,還包括虹膜辨識、臉部辨識。

三星S8亮相 台廠出貨看旺

三星經歷Galaxy Note 7的回收停售衝擊,新產品Galaxy S8肩負提振高階手機市占重任。由於距離對手蘋果新一代iPhone手機推出還有半年,市場看好S8的銷售表現,預料將帶動相關供應鏈如大立光、晶技、雙鴻等出貨。

[Home]


2017/03/30 1.2.2.2. 小摩談i8 鴻海是贏家 [ 經濟日報 鍾詠翔]

摩根大通台股研究部主管哈戈谷(Gokul Hariharan)表示,鴻海將成蘋果下一代智慧手機供應鏈的大贏家。蘋果公司今年稍後推出的新一代智慧手機iPhone,據傳將搭載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大尺寸螢幕,將引爆蘋果新機的「超級循環」。

CNBC報導,摩根大通預期,作為iPhone組裝大廠的鴻海,可望成為新一代5.85OLED螢幕iPhone的獨家組裝廠,同時保有5.5吋螢幕iPhone的訂單(雖然比重不大)。若再加上iPhone的平均售價可望提高等因素,應有助維持鴻海在iPhone新機組裝業務市占率的穩定。

哈戈谷29日向CNBC表示,現在摩根大通的假定是,鴻海將負責所有最新款iPhone的組裝業務,過去的紀錄顯示,鴻海在大多數iPhone循環中,都是負責最先進的產品。

哈戈谷在報告中指出,受惠於營收規模增加和自動化程度提高,鴻海今年的利潤可望改善;預料鴻海可能不會單獨進行任何潛在投資,而是找合作夥伴共同投資;摩根大通對鴻海的評等是「加碼」,股票目標價從新台幣100元調高至107元。

在其他iPhone組裝廠中,摩根大通也維持對和碩的「加碼」評級,認為和碩在小尺寸iPhone的市占率日漸擴大,和碩在未來兩個iPhone周期可能會有更多產量成長空間。

[Home]


2017/03/30 1.2.2.3. Apple Pay上線 狀況一籮筐 [ 經濟日報 吳靜君、楊筱筠、韓化宇、何佩儒]

Apple Pay昨(29)日上線第一天,果粉積極想要用Apple Pay嘗鮮,前三大銀行登錄成功者已接近10萬張,但狀況卻也不少,包括無法登錄、無法加卡、銀行客服塞爆、當機或刷卡不順等現象。

銀行業者分析,Apple Pay開通首日可能湧入太多卡友,但問題已陸續解決,業者以日本為例指出,日本開始使用Apple Pay的前幾日,狀況也很多,等過一陣子,流量穩定、使用者熟悉後,現在非常順暢。

卡友抱怨最多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無法登錄、加卡,業者表示,要使用Apple Pay,手機與軟體都有一定要求,卡友們要先確認自己的手機是iPhone 6以上,或是蘋果規定的iPadApple Watch等,卡友也必須先確認軟體iOS版本要10.1以上。

銀行業者表示,Apple Pay現在僅能綁定信用卡,不接受金融卡、記帳卡;加卡時必須要通過蘋果、國際組織、銀行的認證,需要比較穩定的網路環境,。

第一天上線,業者認為,系統難免混亂,但已有10多個國家使用Apple Pay,台灣卡友可先將時區換到其他國家如日本,新增完成後,再調整回來即可,相信未來不換時區就可以穩定使用。

也有卡友遇到感應不到、銀行客服被塞爆,無法順利消費;業者表示,只要是感應式的POS機,都會感應到Apple Pay,卡友可緊貼POS機,降低感應不到風險。

業者表示,Apple Pay銀行分兩階段認證,第一階段是民眾的帳號密碼和卡片末三碼,第二階段是銀行會給民眾簡訊認證碼或透過客服方式認證,如果民眾大多數使用客服認證,就會塞爆客服專線。

金管會揪夥伴 要推台版支付

Apple Pay強勢登台,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昨(29)日表示,金管會正在整合國內業者資源,未來將推出比Apple Pay更方便的支付方式。

鄭貞茂表示,Apple Pay主要建立在蘋果品牌優勢上,但國內電子支付方式很多,包括QR codeTSMHCE等。金管會希望能整合國內業者體系,統一格式,使用上應該會比Apple Pay更方便。

鄭貞茂指出,像財金公司的「T wallet台灣行動支付」平台是架構在HCETSM技術上,該公司現在主推HCEQR code支付方式,但QR code因各銀行App規格不一致,財金公司希望能統一格式,讓消費者使用更方便。

台灣行動支付暨財金公司董事長趙揚清昨日出席「HC金融卡E雲支付上路」記者會時透露,財金公司已提出統一國內「QR code規格標準」,目的是搶國內掃碼支付商機,規格標準上半年可望問世,最快第3季上路。

熱鬧過後 含金量待觀察

Apple Pay熱鬧上線,業者期待帶來更多行動支付商機,不過就蘋果目前官方公布的合作廠商及蘋果在台市占率,再考量目前NFC感應式讀卡機裝機規模,初期Apple Pay的含「金」量恐怕與銀行業者期待有落差。

許多人認為台灣行動支付落後其他國家,事實上台灣的支付工具相當多,除了信用卡普及,隨處可見的自動提款機,小額支付還有悠遊卡等,行動支付更早有電信、網路業者推出的電子錢包。對消費者來說,不管是Apple PaySamsung Pay,只是多了一項支付工具,是一項有很好(nice to have)的服務,還不到非有不可(must to have)的地步。

再以蘋果市占來看,2月台灣手機銷售量市占冠軍依舊是三星的24.6%、其次才是蘋果18.7%。綜觀現有的手機擁有者來看,蘋果市占率約兩成,由於要具NFC功能才能感應,因此必須是iPhone 6以上果粉才能使用Apple Pay

餅沒做大 只怕殺成紅海

蘋果行動支付工具Apple Pay上線,首波開通的銀行昨(29)日敲鑼打鼓展開宣傳活動。不過,一名負責數位金融的資深銀行主管坦言,銀行推廣Apple Pay,其實並沒有做大電子支付的「餅」,甚至越多人用Apple Pay,銀行手續費利潤「反而更低」。

假使利潤不增反減,為何銀行如此熱衷推廣Apple Pay?該主管解釋,銀行打得如意算盤是,藉推出Apple Pay這種「很潮」的服務,吸走沒有Apple Pay服務的其他銀行卡友。

不過,銀行主管指出,這個如意算盤會碰到兩個問題。首先,假設Apple Pay熱潮持續,刷卡金額攀升,各銀行勢必跟進推出Apple Pay,當全部銀行都推出服務後,搶先開通的銀行只能不斷祭出刷卡優惠,否則競爭力慢慢消失,一切都會回到原點。

再者,Apple Pay每筆交易,蘋果支付系統會向銀行收取千分之1.5手續費,也就是說,用傳統信用卡與Apple Pay同時刷100萬,後者銀行能收到的手續費較低,Apple Pay刷越多,銀行手續費利潤反更低。

還有一個迷思,是Apple Pay「並沒有做大電子支付市場的餅」,因為能接受Apple Pay的商家「就是原本能接受信用卡刷卡的店」,差別僅在支付工具從信用卡變成手機,換言之,Apple Pay的開通,只是在同樣的市場大餅裡「互相搶地盤」。

[Home]


2017/03/30 1.2.2.4. 螢幕超大!三星Galaxy S8隆重登場 [ 經濟日報 廖玉玲、何佩儒]

三星電子公司29日在紐約發表旗艦手機Galaxy S8Galaxy S8 Plus,是去年Galaxy Note 7自燃事件後首支登場的旗艦手機,也肩負不得再出任何差錯、挽救三星形象的責任。

Galaxy S8以及S8 Plus分別為5.8吋和6.2吋,是三星旗艦手機中尺寸最大的系列,也比蘋果的iPhone 7 Plus都還大。新機取消了實體Home鍵,指紋觸控區改放在機背主鏡頭旁,螢幕再拉長,兩款手機螢幕的占比分別多達83.3%83.9%。機身共有金、銀、黑、藍和全新的紫灰色可供選擇。

S8系列主打全新智慧介面Bixby語音助理,不過上市初期僅支援英文。除可以圖像辨識外,也首度採用人工智慧(AI)。兩款新手機全球首發時間為421日。

三星自Note 7爆炸事件後,想靠S8力挽狂瀾。

三星當天發表的其他產品,還包括新一代Gear VR(含遙控器)和Gear 360度全景相機等。

不只手機 三星還發表新的360度全景攝影機

三星29日在紐約的發表會中,除了Galaxy S8S8+,還發表新的支援4K高畫質的360度全景攝影機Gear 360 ,進一步擴大三星VR生態系統陣容。

三星電子行動通訊部門全球行銷暨穿戴裝置事業部執行副總裁李永熙(Younghee Lee)表示,近來透過影片分享生活的精彩時刻,已逐漸成為一股風潮。三星推出兼具實用性與創新的產品,讓數位內容的創造、分享和串流,變得愈來愈輕鬆容易。新款Gear 360將持續開啟消費者在體驗和分享上的無限可能性。

三星指出,新一代Gear 360首度支援超高畫質4K影像錄製,打造身歷其境的數位內容。配備840萬像素的感光元件與F2.2大光圈的雙魚眼鏡頭,可錄製高解析度影像。可即時與相容的智慧型手機或電腦同步,即可透過高畫質的現場直播,或直接上傳 FacebookYouTube、三星VR平台,和朋友分享。

Gear 360可相容於特定的第三方配件和與固定裝置,不僅支援三星的旗艦機種,包括最新上市的Galaxy S8Galaxy S8 +Galaxy S7Galaxy S7 edgeGalaxy Note5Galaxy S6 edge+Galaxy S6Galaxy S6 edgeGalaxy A5 (2017)Galaxy A7 (2017),更大幅提升其相容性,兼容於iPhone 7iPhone 7 PlusiPhone 6siPhone 6s PlusiPhone SEiOS裝置,及WindowsMac電腦。


三星最新旗艦手機Galaxy S8(左)和Galaxy S8 Plus(右)

[Home]


2017/03/30 1.2.2.5. 搶不到高通835晶片 華碩與聯發科可望破冰 [ 電子時報 陳玉娟]

受到高通推遲供貨影響,華碩應會重新思考與聯發科合作。

原定會在20175月上市的華碩新一代ZenFone 4系列,規格升級有感,備受用戶期待,然執行長沈振來日前表示將延遲至67月後才會推出,消息一出也引發市場各種揣測。然據供應鏈表示,ZenFone 4系列延後開賣,係因是未入列高通(Qualcomm)新一代Snapdragon 835晶片首波供貨名單,而又不願意採用高通821舊款晶片搶快上市考量下,因此決定延期推出,然此舉也意味著華碩錯過2017年上半Android大軍新機戰局,而2017年下半蘋果(Apple)iPhone 8(暫名)又將登場下,華碩ZenFone 4競局將較過去更為艱難,也正因此次受到高通推遲供貨影響,華碩應會重新思考與聯發科合作,隨著蔡力行即將擔任聯發科共同執行長,雙方近期終有機會破冰。

高通新一代採用三星10奈米製程的Snapdragon 835成為2017年上半最搶手的高階手機晶片,目前幾乎所有大廠已確定高階新機都將採用835晶片,然目前受限良率與產能,考量與手機客戶合作關係、經濟規模等主要條件,高通835晶片首發供貨名單僅有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小米,兩大廠分別在329日與4月中發布新一代Galaxy S8、小米6新機,且首波供貨有限,包括LG等多家手機業者只能被動等待3個月後高通835晶片放量。

然值得注意的是,三星挾出貨龍頭實力搶先入列高通835晶片供貨名單,但小米能與三星同時拿到貨,幾乎同時間推出新機,憑藉為何引發市場關注。據供應鏈透露,小米除獲得高通835晶片優先供貨外,高通給出的價格相當實惠,835晶片官方報價約45~50美元,而小米只要30美元,分析箇中原因應是充分運用了高通急欲阻斷聯發科反擊的策略。

據了解,小米兩面手法操作,檯面上釋出小米6新機有意採用聯發科Helio X30晶片消息,市場也開始湧現看好聯發科X30晶片後勢看法,成功引來高通示好關注,藉由專利授權協議令大陸魅族轉投其陣營的高通,為了讓擁有指標意義的小米拋棄聯發科,一舉澆熄聯發科反擊鬥志,所開出的條件就是價格下殺至30美元的835晶片,而事實上,小米早已掌握聯發科Helio X30晶片延期推出的消息。

供應鏈表示,小米雖然近年聲勢下滑,但仍擁有年出貨5,000萬支以上的實力,且在大陸與印度擁有基本盤,加上充分運用兩大晶片廠對戰情勢,因此獲得高通優先供貨,對比之下,一直強調與高通關係相當緊密的華碩,卻在此波Snapdragon 835晶片搶貨大戰中吞敗,除經濟規模遠不及三星、小米等大廠外,另一關鍵就是在英特爾(Intel)退出手機晶片市場後,只能仰賴高通供貨,此也是在供貨、議價中難居優勢關鍵所在。

供應鏈指出,考量成本、供貨等風險,手機業者大多不會僅仰賴單一晶片廠供貨,VivoOppoSony等多家業者除了高通外,亦會有一定比重下單聯發科,三星、華為自製晶片策略更是效益漸顯,小米近期也發布了旗下松果公司首款自主研發的手機晶片「澎湃S1」,而華碩因過去在手機市場並未有亮眼表現,因此在手機供應鏈操盤並不具優勢,晶片供貨必須仰賴英特爾與高通,而最重要是當年聯發科意氣風發,看不上出貨規模僅幾百萬支的華碩,因此雙方雖同是台廠,但關係相當平淡,沒有聯發科晶片作為籌碼,華碩也因此在此波835晶片搶貨大戰,未具與高通談判的的優勢,

供應鏈表示,此次835晶片搶貨大戰,也全面影響手機業者新機上市時程藍圖,沒拿到貨的LG,不願延遲推出,就改採舊款821晶片硬著頭皮上陣,而華碩則是選擇延後一季再推出ZenFone 4,放量時程恐延至第3季中,雖然持續拉升規格設計,但錯失2017年上半Android新機大戰後,又將面臨蘋果iPhone 8搶走市場目光,ZenFone 4恐陷苦戰。

一直強調與高通關係緊密,卻未入列835晶片首波供貨名單中的華碩,此次深刻了解自身在高通的地位與所處的現實環境,專於高通並未能為華碩手機能取得優先供貨優勢,此次延遲出貨恐令華碩2017年手機事業難見反轉。先前高通因在大陸遭遇專利授權危機,因此對於華碩等大陸以外手機業者相當友善,然目前危機解除,華碩應重新思考手機晶片等供應鏈下單策略。

供應鏈表示,目前遭遇高通壓制,不斷流失客戶的聯發科,氣勢不再,加上找來蔡力行擔任共同執行長,與蔡力行有一定程度交情的華碩高層,應會重啟與聯發科溝通管道,重新修正供應鏈策略與對應態度,好不容易在手機市場已建立品牌的ZenFone手機,欲實現虧轉盈,首要之件就是儘速解決產品延遲上市問題。

[Home]


2017/03/30 1.2.2.6. 晶片量產不及 三星旗艦手機恐供不應求 [ 電子時報 邱龍傑]

市場傳出高通與三星晶片出現量產不足,預期會影響Galaxy S8出貨狀況。

市場預期2017年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將藉最新旗艦智慧型手機Galaxy S8重拾市場信心,但最新消息顯示,由於高通(Qualcomm)晶片產量不如預期,可能影響三星智慧型手機出貨,Galaxy S8上市後可能產生供不應求的情況。

The Korea Herald報導,三星最新高階手機有望成為第一款採用高通最新Snapdragon 835的產品,而在南韓與其他市場銷售的機種將搭載三星自產的Exynos 8895,性能上沒有差異。

業界人士指出,無論是Snapdragon 835Exynos 8895都傳出產量不如市場預期的消息,認為三星的Galaxy系列手機將面臨晶片供貨不足的挑戰。

20173月三星才發出聲明強調10奈米FinFET製程良率穩定,能及時滿足客戶需求,增產情況順利。三星第一代10奈米製程LPE(Low Power Early)晶片已於201610月量產,目前已經出貨7萬組矽晶圓,但顯然這還不夠。

xdadevelopers報導認為,市場對Galaxy S8S8 Plus的需求會很大,主要原因是2016Galaxy Note 7系列被召回並隨後停產後,三星在旗艦機種缺席,而2016年下半購買Galaxy Note 7的消費者必須選擇不同機種,或者等到S8S8 Plus上市,加上Galaxy S8應該會搭載突破性技術,因此需求肯定不會少。

根據先前傳出的消息指出,Galaxy S8將搭載尖端技術,包括虹膜掃描,以及人工智慧程式。謠言指出三星希望Galaxy S8的預購數量能超越Galaxy Note 7,但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已經飽和,因此晶片供應問題可能會對三星的銷售產生不利影響。

2016年三星競爭對手之一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推出模組化手機LG G5,但LG G5銷售初期同樣面臨供應不足的問題,導致整體銷售呈現低迷狀態。樂金在汲取G5經驗後,於2017年推出的最新智慧型手機LG G6則採用高通的Snapdragon 821,至於為何不採用Snapdragon 835,先前報告指出,原因是三星已經搶得大部分的供應,使得樂金根本無法購買。

[Home]


2017/03/30 1.2.2.7. 華為投資研發不手軟 目標超越蘋果、三星 [ 電子時報 周延]

2016年華為以8.9%市佔率成為全球第三大智慧型手機品牌業者。

華為在2016年投入研發經費估計達人民幣782億元,佔其總營收比重達15%。致力新技術開發的華為,產品逐漸為各國市場接受,根據DIGITIMES Research2016年華為以8.9%市佔率成為全球第三大智慧型手機品牌業者,緊追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22.8%、蘋果(Apple)15.8%之後,已連續3年拿下季軍頭銜,且市佔率較2015年提升,並擺脫大陸品牌的廉價手機形象,朝高階品牌邁進。

華為自2003年成立消費事業部,開始投入智慧型手機領域,除站穩大陸市場腳跟外,已朝全球擴張,優先著力於對華為負面觀感較小的歐洲、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市場。

2015年,華為以全球智慧型手機市佔率7%之姿續坐第三名,2016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超越1億支大關,達1.21億支,成為大陸首家一年出貨量突破1億支的智慧型手機業者。

為了單純化產品款式,華為於2015年將原有旗艦智慧型手機「Ascend P」系列簡化為「P」系列。2016年上市的P9系列銷量突破1,000萬支,為華為旗艦機中首度銷量突破1,000萬支的系列。

探究華為智慧型手機銷售成長快速原因之一,在於其對通訊基礎建設與研發的投入。華為向全球170餘國供應網路設備,並自行開發行動裝置處理器(AP)「麒麟」(Kirin),成為與三星、蘋果一樣全球唯3擁有自行開發AP能力的手機業者。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雖曾於2014年推出自行開發的Nuclun處理器,但僅止於曇花一現。

華為也致力於研發投資,在美國、德國、瑞典、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印度、大陸等16個國家皆設有研發中心,總計達7,000餘名研發人力,佔其消費事業部總人力的一半,故華為也是全球五大通訊專利持有公司之一,甚至於2016年在美國德州、大陸深圳與泉州等地法院控告三星侵權,一步步展現對外布局企圖。

針對未來潛力業務,華為將著重開發智慧型手機新技術,並尋找合作機會。其近來著重開發人工智慧(AI)技術,201611月公開的旗艦智慧型手機Mate 9,便搭載亞馬遜語音助理Alexa。其針對英語系國家手機將優先採用該語音助理,也同時開發自家中文版本的AI服務,迎擊三星Bixby、蘋果Siri等人工智慧語音助理。

在與各不同領域業者合作上,華為相機部門與德國徠卡(Leica)合作,設計上又與知名車廠保時捷(Porsche)攜手,過去也曾與英國Arsenal足球隊、義大利AC米蘭足球隊等合作推出特別版旗艦機,展現進軍一流手機品牌與開拓市場企圖。

另外,華為許多旗艦機公開地點往往不選在大陸城市,早在公開Ascend P6時,便以倫敦作為公開地點,最近P9則選在德國慕尼黑公開,種種相關策略均成功吸引歐洲消費者注意,也反映在歐洲銷售量上。P9Mate 9兩款旗艦機在歐洲熱銷,P920164月在法國上市後,6週內銷量為過去P810倍,在波蘭、芬蘭則為過去4倍,在英國則為過去3倍。

據香港市調機構CounterPoint資料顯示,華為智慧型手機2016年第3季在歐洲市佔率為10.1%,排名第三,而在亞洲則佔7.5%、拉丁美洲佔6.6%。若依據華為消費事業部公布的2016年暫定業績資料來看,華為全年在東歐、西歐智慧型手機市佔率分別超過15%10%

華為大陸區副總裁李昌竹表示,為了提供消費者全新的智慧型手機價值,而多方與不同業者接觸,雖然目前還不到公開階段,但技術部門未來會公布合作業者。

華為深耕網通設備 獲南韓電信三雄青睞

華為不僅獲得南韓通訊業者青睞,也在全球市場上受歡迎。

近年來,華為網通設備挾著累積的經驗加上低廉的價格,受到南韓電信三雄等各地電信業者青睞,也帶動華為營收成長,華為CEO徐直軍表示華為2016年總營收成長32%,在全球網通設備市場低迷之際,表現相對亮眼。

據韓媒ET News報導,若以徐直軍所言成長32%計算,估計華為2016年總營收超過760億美元,其中網通設備營收約佔496億美元,年成長率達30%水準。對照全球網通設備龍頭思科(Cisco)2016年營收487億美元,華為在網通設備營收可能與之並駕,甚至小幅超越,意即網通設備市場版圖可能重新洗牌。

有大陸此龐大市場支撐,使華為能站穩腳步,2015年其公布的營收中有42%來自大陸市場,且較2014年其大陸地區營收成長54%

市場研究機構Dell'Oro Group表示,華為在2016年上半無線接取網路(Radio Access NetworkRAN)設備以市佔率30%,奪得全球第一,其後依序是愛立信(Ericsson)28%、諾基亞(Nokia)24%

華為在通訊設備市場中,採用有線、無線整合解決方案,在2015年諾基亞購併Alcatel-Lucent以前,華為是唯一兼具有線、無線設備提供能力的業者。同業在體認要像華為一樣,同時兼具有線、無線通訊設備,產品才具多樣性與競爭力,方才促使諾基亞購併Alcatel-Lucent、思科與愛立信合作等案例出現。

南韓通訊業界有關人士表示,通訊市場直到兼具有線、無線網路整合業者出現,使得雙方不再涇渭分明,此做法也反映市場所需,並意謂著有線、無線網通業者若未提供整合解決方案,將難以生存。

於國內市場站穩腳步後,華為便向全球市場延伸,在南韓,華為的影響力也逐漸擴大,電信三雄SK Telecom(SKT)、韓國電信(KT)LG U+等皆使用華為網通設備,其中又以LG U+依賴度最高。

南韓電信業者多半在核心網路(Core Network)設備上採用華為設備,核心網路屬於通訊網路核心骨幹,負責處理大量網路流量,設備價格也甚高,其中,負責光纖傳輸的可重構式光塞取多工器(Reconfigurable OADMROADM)即為核心設備之一。

南韓三大電信業者皆採用華為ROADM設備,縱使南韓電信三雄不僅向單一公司採購設備,然只要有用華為的網路核心設備,便可能使用華為的其他設備。南韓有線通訊設備有關人士表示,華為為向南韓電信業者供應5G無線網通設備,積極整備中控元件(Central Unit)、接取元件(Access Unit)與中繼機等整套設備產品線,華為在南韓通訊設備市佔率可能擴大。

對於正準備布局5G網路的南韓電信業者而言,皆準備使用華為所提供的分組光融合傳輸網路設備(POTN),該設備整合光纖、電路與封包(Packet)傳送網,可簡化網路架構,及解決流量暴增的問題。

2016KT選擇使用華為設備升級其POTN網,估計SKTLG U+的核心網路部分也使用華為的POTN設備。不僅電信業採用,在南韓企業、公營事業,也有華為設備蹤跡,例如韓國電力公司(KEPCO)等。

此外,華為也積極開拓南韓物聯網(IoT)、軟體定義網路(SDN)領域。隨著KTLG U+窄頻物聯網(NB-IoT)商用化在即,LG U+已與華為合作,將免費提供10萬件NB-IoT模組。SKT雖以長距低功耗無線傳輸(LoRa)技術建置IoT網,然未來恐受NB-IoT猛烈追擊,部分原因在於NB-IoT對電信業者而言,具有可延用既有LTE網路的優勢。

2014年,華為為了在GSM通訊網路上提供IoT服務,開發出NB-M2M技術,並與高通(Qualcomm) NB-OFDM技術聯盟,提出NB-CIoT方案,故華為於NB-IoT技術上有一定基礎,其已完成NB-IoT用晶片組開發與供應準備事宜。

SDN上,2016年華為已提出相關解決方案,準備積極攻掠南韓市場。南韓SDN業界有關人士表示,最近華為對南韓軟體定義網路中心(Software-Defined Data CenterSDDC)市場也十分關注,預料於2~3年後將快速展開攻勢。

華為不僅在南韓獲得通訊業者青睞,各國電信業者獲利率降低時,無不欲以最低的設備費用投入新一代無線網路服務,而提供價格低廉設備的華為,也在全球市場上受歡迎;然而,因華為本身與大陸軍方關係密切,使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其進入美國市場,加上川普執政後,主張貿易保護主義,華為在美國市場發展上,仍顯步履蹣跚。

 

    

[Home]


2017/03/30 1.2.2.8. Samsung Pay登陸印度市場搶先機 [ 電子時報 李佳榕]

三星正式在印度推出行動支付服務Samsung Pay

三星(Samsung)322日在印度推出行動支付服務Samsung Pay,此次三星行動支付上線時機搶先蘋果(Apple)Apple PayGoogleAndroid Pay等競爭對手,進軍廣大的印度市場。

Venture Beat報導,Samsung Pay最早在20158月於南韓推出,隨後陸續登陸美國、大陸、西班牙,以及歐洲、亞洲與拉丁美洲各地區市場。此次的印度則是Samsung Pay14個登陸市場。

Samsung Pay目前與Visa、萬事達卡(MasterCard)、美國運通、印度同心銀行(Axis Bank)HDFC銀行、ICIC銀行、SBI Cards及渣打銀行等業者合作,日後花旗印度也將開始支援Samsung Pay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許多業者也紛紛瞄準印度這片新興智慧型手機市場。儘管目前印度網路用戶仍在少數,且僅有不到20%的人口擁有智慧型手機,不過該國擁有的13億龐大人口仍被視為潛力股,更有研究顯示印度未來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市場。

不過,雖然極具吸引力,印度的行動支付市場仍蘊藏許多挑戰,像是該國政府因推行廢鈔政策而推出的統一支付介面(UPI),使用戶能藉由單一身分標記(例如手機號碼、身分認證碼)進行轉帳交易,而不須額外計費;為因應此情況,三星即仿效印度行動支付平台PaytmUPI整合進Samsung Pay應用程式(App)

Samsung Pay副總裁兼全球總經理Thomas Ko表示,Samsung Pay目標讓全球消費者能夠透過簡單又安全的方式進行支付交易,在過去的一年半裡,Samsung Pay發展已趨完善,除了付款、會員卡、交通卡等功能,用戶也能享有交易回饋等服務。

蘋果執行長Tim Cook先前曾許諾將於印度推出Apple Pay,但並未詳細說明細節,不過由於蘋果近期對於該地區的重視程度日益增高,Apple Pay登陸印度指日可待。

Google也未透露何時會於印度推出Android Pay,但反觀Android Pay僅需要NFC技術及Android系統最新版本支援即可,且任何OEM廠的裝置也都能使用Android Pay,對用戶而言相對容易觸及。

[Home]


2017/03/30 1.2.2.9. S86.2吋傳售價899歐元 [ 工商時報 顏嘉南]

三星電子周三在紐約和倫敦發表新一代旗艦智慧型手機Galaxy S8,大尺寸版本的S8 Plus售價據傳將達899歐元,將是目前市面上最高價的手機,顯示高階智慧型手機售價售價有越來越高的趨勢。

三星本次發表2款旗艦手機,分別是5.8吋的S86.2吋的S8 Plus2個版本皆採用曲面螢幕,在歐洲市場的售價各為799歐元和899歐元,皆較前一代高出100歐元。

三星先前的旗艦手機只有大尺寸的S6 EdgeS7 Edge採用曲面螢幕,本次首度讓2款旗艦手機皆為曲面螢幕。2款新手機各有黑、銀、紫羅蘭灰和藍色4種顏色。

三星首款語音助理Bixby將隨著新手機一同亮相,已獲得該公司證實。三星表示Bixby將讓用戶「以全新的方式與手機互動」,宣稱Bixby「本質上與目前市面上其他語音助理不同。」

S8新品發表會登場之前,網路便盛傳三星將移除手機正面的Home鍵,並將指紋掃描和虹膜辨識功能移至手機背面,供用戶解鎖手機和授權付款使用。

S8可能採用Android Nougat軟體,搭載高通最新Snapdragon 835處理器,儲存容量為64GB 128GB,甚至可能達256GB。上市時程可望在421日或28日。   另一方面,三星傳出起火召回風波的Galaxy Note 7手機可能重返市場,該公司考慮將召回的Note 7以出租手機或整新機(Refurbished)在市場販售,但事前將先諮詢主管機關和行動通訊營運商,並評估市場需求。

三星電子周三股價小漲0.72%,報208.9萬韓元。

[Home]


2017/03/30 1.2.3.1. 本業轉盈!元太去年EPS5年新高 [ 工商時報 袁顥庭]

面板廠元太(8069)轉型有成,去年平均毛利率高達36.56%,本業轉盈,每股盈餘1.69元,創下5年來高點。元太董事長柯富仁昨(29)日首度親自主持法說會,預期電子書閱讀器出貨優於去年同期,電子紙貨架標籤上出貨成長20%,毛利率也將高於36.56%,上半年展望樂觀。

過去3年來元太淡出LCD業務,成功轉型成為專注電子紙研發與製造的公司,除了以精實管理讓生產效率持續精進之外,公司專注於電子紙製造及應用的營運綜效逐漸顯現。營收由2014134.99億元,成長到2016年的140.06億元,毛利率由22.59%,拉高到去年的36.56%。由於產品組合優化及管理效率提升,去年本業轉虧為盈,獲利能力大幅提高,每股盈餘達1.69元。

元太釋放今年上半年樂觀訊息,受惠製造與材料成本持續下降及產品組成變化,毛利率希望能比去年全年36.56%更佳,追求本業穩定獲利。業外FFS權利金收入去年總計22.5億元,預估今年上半年與去年同期相比變動幅度不大。

柯富仁指出,今年電子書閱讀器需求持穩,元太攜手客戶持續耕耘中國、印度等市場,上半年主要客戶提前鋪貨,預期上半年表現優於去年同期。

柯富仁表示,電子紙貨架標籤(ESL)過去在歐洲市場採用率提高,去年接連獲得全球客戶採用並導入在其系統產品中,接下來在其他區域市場成長也會加速。另一方面,智能標籤新應用愈來愈多,行李箱智能標籤去年開始全面導入市場,今年還會維持高成長。去年黑色、白色、紅色三色電子紙Spectra大量導入,成為智能標籤應用的一大利器,今年還會推出新一代黑、白、黃三色電子紙產品系列加入,可望進一步擴大ESL電子紙市場及市占率。預期電子紙貨價標籤上半年出貨量可望達到20%的年成長率。

元太也積極開發電子紙筆記本,以及電子紙看板(Signage)與建築材料(Architecture)的新應用,或著眼於物聯網及智慧城市領域具節能省電與環保優勢的產品。公司將全方位與品牌客戶、系統商、通路商、合作夥伴、與建築設計業界展開合作。

[Home]


2017/03/30 1.3.1. 東芝賣晶片事業 日美同盟搶 [ 經濟日報 易起宇]

東芝晶片事業股權出售案29日截標。日媒產經新聞報導,為防晶片技術外流,日本政府法人考慮和美國企業共同出資,以「日美同盟」方式支援東芝。

產經新聞報導,一度傳出有意投標東芝晶片事業的政府法人日本政策投資銀行(DBJ)和官民基金產業革新機構,將在29日確定競標廠商的陣容和投資金額後,與美國企業商討共同出資。

這次東芝的競標案,預料約有10個外國陣營參與,其中美國企業可能包括和東芝在日本合作的威騰電子與美光科技,以及貝恩資本與銀湖等金融投資業者。

南韓經濟日報報導,SK海力士正和日本當地金融服務商與私募股權公司洽談合作,並已參與東芝晶片事業的投標。SK海力士原傳要和鴻海合作投標,但因日本政府不樂見台灣與中國廠商購得東芝晶片事業,讓SK海力士打消念頭。

南韓媒體報導,SK海力士這回競標出價至少10兆韓元(88億美元),並企圖拿下東芝晶片事業的經營權。

[Home]


2017/03/30 1.3.2. 聯想去年財報 賺進217 [ 經濟日報 蔡敏姿]

聯想控股昨(29)日公布2016年財報,營收人民幣3,070億元(約新台幣1.3兆元)下滑1%;收入下滑主要受IT領域收入下降影響。

新華網報導,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昨出席財報發布會,被問到聯想未來在IT領域研發會有多少投入時,柳傳志說,聯想集團的研發投入還是占很大比重,關鍵是在哪些方面布局還需考慮。

聯想財報顯示,2016年淨利潤人民幣48.59億元(約新台幣217.5億元),增4%。擬將每股派息人民幣0.24元,比2015年增加10%。聯想控股昨日股價下滑0.7%,收在港幣20元。

新浪財經報導,針對聯想控股股價下跌的問題,柳傳志說,在上市的時候沒有考慮到聯想集團每年有比較大的虧損,在這點以外,其他基本上是符合要求的,如果沒有這部分虧損的話,業績會比較漂亮。

聯想控股總裁朱立南表示,股價下降的原因,一是當時的市場和現在的市場環境是很不一樣的,當時上市的股價在高點;另一原因很大程度上受聯想集團股價的下降影響,其他業務的成長還是符合預期的。未來還是把基本面做好,把子公司分拆上市,讓大家看到我們業務的價值。

至於目前無法進行回購,朱立南指出,因為流動性的限制,一直很希望通過回購表達對公司的信心。投資控股型公司需要一定的周期,希望投資者多給我們一些時間,逐漸實現價值。

財報顯示,具體業務包括信息技術、金融服務及農業與食品業務條線在內的戰略投資領域增長較多,IT業務轉虧為盈,而財務投資領域規模擴大,為聯想實現現金回流。

淨利潤成長主因包括,聯想集團2015年度因整合摩托羅拉業務產生重組費用及一次性費用導致虧損,報告期內未有該費用發生。

[Home]


2017/03/30 1.3.3. 緯創旗下 進軍教育市場 [ 經濟日報 陳昱翔]

代工廠緯創(2324)旗下數位教育服務子公司緯育昨(29)日舉辦「STEAM校園扎根計畫」記者會,全力揮軍國內教育市場。緯育台灣事業總經理劉德泰指出,今年目標將「撰寫程式」課程推向國內100間學校。

緯育成立於2015年,為緯創百分之百投資子公司,資本額為6,300萬元,研發總部位於台北汐止,員工人數約65人,致力於數位教育課程服務,產品內容以撰寫程式教學課程為主,目前國內已有15所學校採用。

劉德泰表示,今年緯育將投入更多資源擴大計畫施行,預計要培訓超過1,000名師資,落地100間學校,並讓超過1萬名小學生受惠學習,在新課綱落實之前,深刻殷盼孩子能不落人後,希望有更多企業大力支持及贊助與學界齊心舉力讓台灣程式教育落地校園「熟程」。

至於業績方面,劉德泰坦言,目前緯育尚未開始貢獻集團獲利,短時間內較難轉盈,不過教育推廣是百年大計,母公司也相當力挺,所以仍會持續努力拓展教程產品,並計劃今年將業務推向東南亞市場,期盼盡快挹注母公司獲利。

緯創累計今年前二月營收1,041.07億元,比起去年同期成長27.6%。緯創預估,受惠筆電需求優於預期,3月筆電出貨量會比2月成長,預料全年營運表現逐季增溫。

[Home]


2017/03/30 1.3.4. OLED成三星新金雞母 LCD事業部主管往OLED移動 [ 電子時報 嚴思涵]

三星顯示器(Samsung Display)的事業重心逐漸轉向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並將液晶顯示器(LCD)事業部主管人員轉調至OLED事業部。LCD事業受到大陸低價面板攻勢影響,韓系面板廠失去競爭優勢,遂往較具競爭力的OLED發展。

據南韓The bell報導,三星顯示器2016年第3季末執行OLED相關業務的主管及員工人數在總員工數105人中約有31人,若與2015年第1季總員工數121人中有19人負責OLED業務相比大幅增加。以比例來看,整體主管人員中,負責OLED業務的主管人員約佔30%,同期間增加約2倍。

三星集團(Samsung Group)的電子關係企業自2014年底開始縮小智慧型手機事業規模,為尋找新成長動能進行業務組織改組並縮減主管及員工人數,三星顯示器也縮編了主管人數。其中,OLED佔整體事業規模比重提升,主管人數自然也往OLED事業部移動。

三星顯示器20154月起劃分出LCD事業部和OLED事業部,LCD事業部負責電視和IT領域,OLED事業部則主要負責行動裝置領域。

三星顯示器LCDOLED兩事業部間也會依據業績差異給予不同的獎勵。報導稱,2016年底因達成業績目標,三星顯示器對LCD事業部提供25%、對OLED事業部提供75%的目標達成獎金(Target Achievement IncentiveTAI)。三星集團每年1月發放績效獎金(Overall Performance IncentiveOPI)7月及12月各發放TAI等。TAI根據各事業部績效,最高可發放每月基本薪資的100%

因此三星顯示器LCD主管及一般員工每當OLED事業部有職缺時皆傾向轉調,然負責研究開發職務的員工,若轉調OLED事業部,可能會調往設備工程部門,並非負責原本的研發業務。

2017年三星顯示器的OLED事業將加速成長。三星顯示器OLED營收也將超越LCD營收。外電引用市調機構IHS Markit說法指出,2017年將成為三星顯示器將轉變為OLED企業的元年,OLED事業營收也將超越LCD事業。

三星顯示器2016年底停止運作的LCD產線,最快2017年底開始可能轉生產OLED面板。原本生產LCD的忠清南道牙山湯井L7-1產線在2016年底停止生產。為生產OLED已執行設備發包,第2季將開始安裝設備。

另一方面,三星顯示器預計對蘋果(Apple)新一代智慧型手機iPhone 8供應可撓式OLED面板。南韓業界預估,三星顯示器對蘋果每年供應約8,942萬片5.8吋可撓式OLED面板。

[Home]


2017/03/30 1.3.5. 蘋果股價 分析師喊上200美元 [ 工商時報 林國賓]

蘋果股價屢創新高之際,華爾街分析師預估目標價快速上修。瑞銀(UBS)分析師米路諾維奇(Steven Milunovich)周一喊出蘋果股價未來幾年上看200美元,為華爾街至今喊出的新天價,較目前水位高出近40%。

受到首季業績看強與市場預期今秋iPhone 8新手機的成長爆發力等利多推升,蘋果股價周二終場大漲2.92美元或2.1%,來到143.80美元的歷史新天價。周三早盤小跌0.05%,每股143.72美元。

米路諾維奇指出,蘋果股價未來幾年就有機會觸及200美元,但前提需要3個條件配合,包括2018年之後的iPhone機種銷售必須持續成長、蘋果必須建構新的產品線,以及每年投入買回自家公司股票的金額至少有500億美元。

米路諾維奇看好i8今年重大升級後可望為蘋果手機銷售創造一波超級循環,明年iPhone的銷量成長率可有雙位數以上的高成長,2019年也有個位數的成長。

不過,200美元只是米路諾維奇喊出的高價,並非瑞銀對蘋果的官方目標價,瑞銀目前給予蘋果的官方目標價為151美元,投資評等「買進」,而華爾街目前最高的官方目標價則為185美元。

今年來市場分析師對蘋果目標價的預測即一路上揚,根據湯森路透的資料,市場分析師對蘋果目標價的均價預測落點去年底為131.96美元,1月底來到133.40美元,2月底飆至140.98美元,現在更達145.15美元。

去年下半年儘管蘋果股價也是愈漲愈高,但市場分析師對股價後市的看法並未同步調升,目標價預測均價落點大多數時間都在125130美元之間遊走。

此外,分析師對蘋果營收預測均值為2017年達2,280億美元,2018年增至2,460億美元,2019年達2,500億美元。股利預測部分,分析師預估蘋果今年年化配息率為每股2.32美元,明年加碼至2.58美元,2019年增至2.63美元,2020年更達3.19美元。

[Home]


2017/03/30 1.4.1. SSD價漲可期 群聯威剛吃補 [ 工商時報 涂志豪]

筆記型電腦加速導入固態硬碟(SSD)已成趨勢,但受到蘋果、三星等手機廠大舉預訂NAND Flash產能情況下,今年以來SSD大缺貨且第一季合約價已大漲1016%。由於SSD看缺一整年,系統廠及ODM/OEM廠積極擴大下單建立庫存,業界看好SSD價格一路漲到下半年,群聯(8299)及威剛(3260)直接受惠。

NAND Flash廠今年雖然全力搶進3D NAND,但良率不佳問題仍未獲得明顯改善,且2D NAND產能持續受到擠壓,因此,第一季NAND Flash仍供不應求,特別是用在SSD產品線的TLC規格NAND Flash晶片嚴重缺貨,就算拿現金登門也買不到。也因此,SSD缺貨問題難解,仁寶總經理陳瑞聰在法說會中直言,SSD可能會缺一整年。

集邦科技記憶體儲存研究(DRAMeXchange)資深研究經理陳玠瑋表示,第一季主流容量用戶級(PC-ClientOEM SSD合約均價上漲1016%,主要是智慧型手機、ODM/OEM客戶的採購需求持續穩健,讓NAND Flash市場供不應求;另一方面,NAND Flash原廠產能轉往TLC規格2D NAND3D NAND,使得MLC規格SSD供給量驟降,價格漲幅自然擴大。

集邦統計,去年第四季筆電SSD搭載率約3536%,加計桌上型電腦與通路市場SSD出貨量,整體用戶級SSD總出貨量3,320萬顆,季增23%續創新高。陳玠瑋指出,SSD讀寫效能遠勝傳統硬碟,已逐步受消費者青睞,因此儘管SSD供貨呈現吃緊,ODM/OEM客戶仍維持穩健的拉貨動能,預估今年筆電SSD搭載率將挑戰45%水準。

群聯去年每股淨利大賺24.67元,董事會決議今年每普通股將發放14元現金股利。群聯董事長潘健成表示,未來智慧醫療、智慧城市、工控及車載等物聯網相關的新應用市場,將持續帶動SSD的需求強勁成長。

群聯長期技術合作夥伴日本東芝已量產3D NAND Flash BiCS3晶片,群聯的SSD系列控制ICS10/S11等,皆領先全球同業取得BiCS3測試驗證,與東芝正攜手在相關的3D NAND Flash記憶體技術掌握關鍵商機。

威剛去年每股淨利6.21元,繳出亮麗成績單,今年每普通股將配發4元現金股息。威剛2月因DRAM模組及SSD出貨放量,合併營收衝上27.01億元,與去年同期相較大增102%,並再創近3年單月新高。威剛3月因SSD出貨續創新高,營收還會優於2月維持成長態勢。

[Home]


2017/03/30 1.5.1. 智慧機械的美麗與哀愁 [ 電子時報 莊衍松]

經濟部在總統的指示下提出「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目前正開放應用廠商與系統整合服務(SI)共同提案申請政府經費補助,希望台灣機械產業能和感測器、大數據等ICT科技結合,推出具智慧化的半導體、航太、能源、車輛、民生(食品、紡織)等機械解決方案,提高客戶的滿意度,並提升台灣機械產業的國際生存空間。不過機械產業的特性畢竟與ICT產業不同,任何只看短期效益的努力最後都可能會白費。

在官員心目中歐洲中大型客機引擎製造商勞斯萊斯(RR)似乎是台灣的智慧機械應該要學習的對象與標桿。勞斯萊斯曾多次對外發表該公司結合感測器、雲端、大數據(Big Data)、衛星傳遞訊號的智慧引擎監控系統。全球4,600具勞斯萊斯引擎在客機、貨機起飛、巡航和降落所產生的引擎監測參數都會透過衛星即時傳輸給勞斯萊斯的監控中心。一旦發現異常,或某些零件可能損壞之前,監控中心會備妥安全可用的引擎或零件,等待飛機降落後立即更換,增加飛航安全。

勞斯萊斯的創新服務商業模式「不賣飛機引擎,改賣飛行時數與維護服務」極具廣告和宣傳效果。但事實上,推出這項智慧機械服務的勞斯萊斯公司仍無法保證引擎絕不出事。日本全日空(All Nippon Airways)之前就決定換掉該公司安裝在50架波音787客機的100個勞斯萊斯引擎,因為該廠牌的引擎已經三度發生問題,甚至曾經使全日空的同型機全面停飛。

幾年前也發生過澳洲航空(Qantas)的一架空中巴士A380大型客機的勞斯萊斯引擎在空中起火爆炸使客機迫降的事件。可見智慧機械雖然可以利用機械運轉過程做即時監控,增加使用者與管理者對機械狀況的掌控並提前更換可能故障的零件,但仍難保機械在使用中不會發生任何問題。而失蹤逾3年的馬來西亞航空MH370也是使用勞斯萊斯的引擎。該公司雖握有的引擎監控與定位資訊,但對搜尋行動幫助有限。由此看來智慧機械並非完美亦不是萬能,台灣應該要打破這樣的迷思。

勞斯萊斯賣飛行時數與維護服務是商業模式的創新,理論上可即時監控飛機引擎的數據也可以讓駕駛員、乘客、航空公司更安心才對。然而實際情況卻未必如此,以全日空、澳航的事件來看,引擎的數據再怎麼透明還是可能發生故障。而引擎失效的飛機仍需仰賴有經驗的駕駛員冷靜地依飛安程序處理才能讓飛機安全降落。

智慧機械是政府「五加二」產業創新方案之一,也是蔡總統重要的政見。因此勞斯萊斯的幾個飛安個案並不影響台灣推動該計畫的決心。政府也沒有從勞斯萊斯的案例裡了解到機械設計原理與製造品質才是一切價值的根本,機械的核心價值並非來自外部的智慧監測系統。不過經濟部還是匡列新台幣93.1億元要推動2017年「產業創新旗艦計畫」,在智慧機械的PKI方面要在4年內達成將中高階控制器出口佔比由目前約10%提升至18%;整合上、中、下游組成跨域合作結盟,4年建立4個區域服務輸出模式;帶動智慧機械產值年成長率倍增,預計至2019年為2%2023年為5%以上。終極目標是使台灣成為全球智慧機械及高階設備關鍵零組件的研發製造中心。

在大數據、軟體、感測器、物聯網(IoT)、甚至是人工智慧(AI)的導入下,似乎可以讓精密機械進化為智慧機械。然而智慧機械雖然數據透明度提升,但實際上並沒有明顯提高機械的可靠度。優異的機械設計與製造品質,以及使用者正確的使用方式才是降低機械故障的根本。所以台灣積極推動智慧機械、生產線智慧化絕不能只是加入感測器、物聯網、大數據等ICT技術去唬弄客戶,必須做到真正的可靠度與使用者對機械系統的信賴,才有可能提高設備與產品的附加價值。至於政府提出的旗艦計畫也華而不實,因為市值新台幣100億元還是100億美元才算是旗艦智慧機械公司?至今政府並沒有定出明確的標準。

對機械產業而言,由於長期待遇偏低,在招募人才的誘因上,難以與台灣的電子業相提並論。再者智慧機械、機器人、物聯網、大數據、網宇實體(Cyber Physical System)等所有智慧機械相關技術愈來愈成熟之後,電子和機械的整合就會變得更加重要,跨領域的人才缺口將日益擴大。此外,智慧機械的品牌和通路也亟待開展,但台灣的人才和資源畢竟有限,必須有更多人才培育、核心技術等配套措施才有可能稍稍提高台灣機械業的競爭實力。台灣要致力成為全球智慧機械及高階設備關鍵零組件的研發製造中心的企圖心值得肯定,但機械工業所需深厚的基礎不可能速成,智慧機械亦非萬能,台灣期待智慧機械產業開花結果,恐怕還是需要有十年磨一劍的心理準備。

[Home]


2017/03/30 1.6.1. 鴻海入股陸廠 強攻電動車 [ 經濟日報 尹慧中]

鴻海昨(29)日公告,旗下深圳子公司以人民幣逾10億元(新台幣逾43億元)取得大陸動力鋰電池龍頭CATL(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權。市場解讀,雙方電動車客戶關係緊密,是鴻海擴大電動車領域布局的一大步。

鴻海昨日公告指出,深圳子公司富泰華取得CATL股權7666,525股,持股比例為1.19%,取得股權目的為長期投資。

CATL為大陸知名電動車相關動力電池研發與製造龍頭廠商,初始大股東是日本TDK集團子公司與北汽合資的普萊德(PACK),去年歷經兩次融資、估計市值已逾人民幣840億元。此次引進鴻海子公司資金挹注以外,為衝刺全球前二大目標,目標2020年前陸續再融資人民幣300億元。

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池行業協會調查,去年CATL營業額首度超越比亞迪,已躍居大陸市場電動車電池產銷龍頭。CATL表示,擁有逾百名專家研發團隊,主要汽車客戶包含BMW、北汽新能源、吉利汽車、長安汽車等,並與德國、美國、法國等一線車廠建立深度合作關係。

市場解讀,CATL相關夥伴與鴻海集團多有重疊,在組裝製造以外,動力電池更是電動車的心臟,因此鴻海投資入股CATL將是自組裝製造,進一步向電動車供應鏈上游含金量更高的領域卡位。

業界觀察,鴻海集團在電動車供應鏈關鍵組件布局廣泛,已投資的領域包含車用面板、沖壓模具、車用PCB以及感應器、鏡頭、車聯網等,在此次投資入股CATL則將強化電動車核心領域的電池與BMS(電池管理系統)應用。

據了解,CATL是近兩年在大陸快速崛起的電動車電池新品牌廠,擁有日本TDK集團的大力支持,並融合大陸銷售團隊,2015年首度在大陸銷售超越老牌韓系電池廠,去年更進一步超越比亞迪,成為大黑馬。

[Home]


2017/03/30 1.6.2. CATL股東 大有來頭 [ 經濟日報 尹慧中、謝艾莉]

CATL(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在去年躍居中國大陸動力鋰電池龍頭,能在短短兩年內超越比亞迪的大黑馬,背景大有來頭,擁有蘋果一線供應商日本TDK集團的大力支持,此次獲鴻海投資,也讓蘋果跨足車用市場更增添想像空間。

CATL前身是ATL,但在ATL被日本TDK集團收購後,整體管理與戰略煥然一新,初始大股東是日本TDK集團子公司ATL與北汽合資的普萊德(PACK),TDK藉由ATL取得CATL近八成股權。

日本TDK集團名列蘋果前200大供應商,包含ATL擁有橫跨中國大陸、澳洲、新加坡、日本、德國等19個生產據點。

隨著TDK集團旗下CATL在大陸車用電池市場快速成長,並引進同屬於蘋果重量夥伴鴻海的資金,加上CATL目標2020成為僅次於特斯拉與松下合資公司的全球第二大電動車電池供應商,更成為市場話題與聯想。

先前市場即傳出,蘋果內部持續評估電動車開發,外傳將在2021年推出,時間點雖較原先預期延後一年,但也反映蘋果並未放棄相關領域,內部持續推動發展。

據了解,日本TDK集團子公司ATL是在2012年成為蘋果產品電池供應商,消費電子領域主力客戶在蘋果以外,也包含三星、華為等品牌廠商。

鴻海正式投資大陸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市場預期,鴻海集團內的電池模組大廠新普也可望受惠,有望與鴻海、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一同研發相關動力電池技術與產品。另外供應磷酸鐵鋰電池正極材料的立凱-KY,也可望雨露均霑。

鴻海集團持有新普約9%股權,為新普第一大股東,新普近年來也積極進行動力電池相關研究。

據了解,寧德時代有動力電池和儲能系統研發製造基地。

[Home]


2017/03/30 1.6.3. 歐洲反手課徵太陽能稅 相關供應鏈衝擊大 英國對屋頂太陽能發電加碼課稅恐引爆災難 [ 電子時報 黃女瑛]

2016年英國太陽能屋頂鋪設計畫的鋪設數量減少達85%

歐洲包括法國、義大利、捷克、英國等都出現初期政府大方補貼太陽能發電,後來發現市況過熱,反手課徵太陽能稅來減輕政府的負擔,這使得太陽能發電的商業模式無法健康成長與普及,並凸顯各國政府在初期規劃不夠周全,像是法國、義大利、捷克可能因為較早投入補貼,而無前例可循,英國則是在20142015年因補助額高而讓太陽能市況大好,然2016年大砍補助而呈現疲態。

近期英國媒體報導指出,部分靠屋頂太陽能發電獲取電力的企業及學校,將首次面臨繳納太陽能稅的窘境,英國新任財政大臣Philip Hammond拒絕取消最高達800%的屋頂太陽能系統稅率徵收,這將讓英國太陽能產業遭受災難性打擊,消費者亦將面臨高額的帳單費用。

太陽能業者認為,英國太陽能稅恐為其太陽能產業帶來大衝擊;英國太陽能產業協會則表示,政府執意對屋頂太陽能發電課稅的舉措非常荒謬。2016年英國太陽能產業已失去約1.2萬個就業機會,太陽能屋頂鋪設計畫的鋪設數量減少達85%

令人費解的是,英國規定安裝屋頂太陽能系統的公立學校必須要繳稅,而私立學校則可以免稅。很多環保人士頗感不解的是,這種清潔能源發電設備,政府應該對其進行鼓勵和扶持,而不應對其進行加稅。

英國財政部官員則透露,這樣做是基於一些考量,因為太陽能產業能夠做大做強,全靠政府高額的財政補貼,現在這個產業出現魚龍混雜的局面,政府只有透過稅收手段對其進行整頓。

太陽能業者表示,英國課徵屋頂太陽能稅,最大受害者將是系統擁有者,除了系統發電的投資報酬率嚴重不如架設初期,還可能產生系統持有者面臨虧損的問題,更可能間接出現財務危機的骨牌效應,尤其是高額向銀行融資興建的系統持有者,在系統實際收益不如預期下,可能面臨融資條件被迫改變、被收銀根的危機,或是不堪虧損直接將系統虧損營運的爛帳認賠丟給銀行。

事實上,導致太陽能市場過熱的因素很多,依照過去國際案例,包括境外資金短期進場炒作,快速賺取利潤出場,境外廉價產品快速進場倒貨,使得自有供應鏈還來不及藉由內需市場茁壯,就先被打趴,而最終受衝擊的還有跑不掉的系統擁有者,且多數是當地的居民、學校、甚至是企業,這情況頗值得正在啟動太陽能內需的台灣當成借鏡。

[Home]


2017/03/30 1.6.4. 騰訊罕見高調投資汽車領域Tesla 或有更大企圖心 [ 電子時報 楊智家]

Tesla執行長Elon Musk樂見騰訊成為Tesla投資者及顧問,但未進一步說明所謂的顧問是指何種合作關係。

騰訊(Tencent)經營大陸市場有成,但並未僅以此為滿足,近年也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業務潛力,最新披露已以17.8億美元收購美國電動車大廠Tesla5%股份,成為Tesla第五大股東,這不僅是大陸網路巨擘在自駕車及電動車領域的最新投資,也顯示出騰訊欲跨出大陸本土市場、以及既有社群媒體與遊戲領域的企圖心,並強化與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在投資自駕車及電動車的競爭腳步。

根據華爾街日報(WSJ)及路透(Reuters)報導,騰訊這項投資從美國一份監管文件所看到,Tesla表示騰訊擁有該公司約820萬股,持有股份僅次Tesla執行長Elon Musk、富達(Fidelity)、英國基金公司Baillie Gifford及普信(T. Rowe Price)。對於騰訊投資Tesla,有多個層面問題值得分析,包含Tesla銷售面、騰訊布局策略面以及美國新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意向等方面。

低調投資西方企業 高調入股Tesla或有更大企圖心

在騰訊布局策略上,目前在即時通訊應用領域擁有全球每月活躍用戶高達8.89億戶的微信(WeChat),其中以大陸市場為微信最主要經營區塊,跨出大陸本土市場騰訊此前主要投資西方遊戲製造商,如知名線上遊戲「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LoL)的美國開發商Riot Games,以及「部落衝突」(Clash of Clans)的芬蘭開發商Supercell Oy等。另外騰訊也有收購部分美國企業少數股份。

此次收購Tesla股份,成為騰訊投資西方企業的最新一次行動,儘管騰訊在美國加州矽谷Palo Alto設有一間遊戲開發辦公室,不過騰訊至今在美國的知名度仍不高,一大可能原因在於騰訊在投資海外企業上採取低調作風。紀源資本(GGV Capital)管理合夥人童士豪(Hans Tung)指出,騰訊傾向於投資能夠獨立營運的公司,從騰訊過去的交易情況來看,騰訊似乎較偏好收購在業內能夠獨立營運的企業。

28MuskTwitter撰文,形容騰訊不僅是投資Tesla的投資者角色,同時也是Tesla的顧問。對此外媒分析,或許騰訊投資Tesla有更遠大的企圖心,即使此一目標仍未完全明確。汽車業界人士分析,騰訊對Tesla在大陸建立製造業務有著輔助的效用,這筆投資具有重大意義。

童士豪表示,騰訊投資Tesla還可讓雙方共享技術,因此這也有利於騰訊在新興電動車及自駕車領域的既有投資形成支持效果。此前騰訊在這塊領域已低調投資Future Mobility及上海蔚來汽車(NextEV)等小型電動車新創企業,此外至少還有投資一家大陸電動車新創企業,如今投資Tesla則是騰訊跨足汽車領域較為高調的一次投資行動。

藉此投資,騰訊將可擴大在全球自駕電動車領域的參與程度,與阿里巴巴及百度合計在此領域投資規模已達數十億美元。阿里巴巴與百度各自至今也投資許多新創企業,並正在研發自駕車系統,騰訊另有投資大陸最大行動叫車業者滴滴出行。這些大陸BAT投資的新創企業有許多都正在開發自駕車系統,有可能在2020年後於大陸及美國市場推出自駕商用行動叫車車隊。

協助Tesla深入布局大陸內地 開啟Model 3進軍大陸契機

Tesla銷售面上,目前Tesla正積極準備交貨新款電動車Model 3至客戶端,騰訊的投資無疑讓Tesla新增一個擁有龐大資金的盟友,騰訊也可能協助Tesla在大陸銷售甚至生產電動車。面對大陸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Musk曾指出Tesla來自大陸的Model 3訂單非常少,至今大陸仍未正式引進Model 3

童士豪認為,這項投資為Tesla開啟擴張大陸市場的契機。騰訊協助所投資海外企業進軍大陸市場有跡可循,此前騰訊與Supercell Oy達成收購協議後,騰訊便開始於大陸銷售Supercell Oy的遊戲,因此未來騰訊是否會在大陸協助銷售Tesla車款,將值得觀察。

美政府緊盯大陸投資 川普態度值得關注

美國政府方面,鑑於自歐巴馬(Barack Obama)時代以來美國政府對大陸資金投資美國企業,基於國安疑慮就已提高防備心,如今騰訊宣布投資美國Tesla,對於此前對美國汽車產業及大陸貿易政策多所批評的美國總統川普來說,是否會對騰訊投資Tesla做出阻礙及批評,將值得觀察。美國白宮則未立即就騰訊投資Tesla做出回應。

[Home]


2017/03/30 1.6.5. 比亞迪與Tesla競逐全球電動車霸主地位 [ 電子時報 邱龍傑]

比亞迪憑藉大陸市場,在全球電動車市場銷售量超過Tesla

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發布最新報告指出,2016年大陸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BYD)成績斐然,出貨量打敗美國電動車大廠Tesla,但現在電動車市場還在新興階段,未來幾年在大廠積極投入下市場版圖還會產生巨大變化。

Greentech Media報導,2016年比亞迪電動車在大陸出貨量達10.25萬台,而Tesla僅出貨不到7.5萬台,Tesla主要出貨市場在北美,歐洲與大陸其次。但報告指出,由於Tesla電動車售價高昂,因此整體營收超過比亞迪,2016Tesla營收為63.5億美元,比亞迪電動車事業營收只有38.8億美元。

現在全球銷售量最好的電動車是TeslaModel S,其次為日產汽車(Nissan Motor)Leaf與比亞迪的Tang,銷售量前十大車款還有TeslaModel X,比亞迪的Qine6

2016年全球電動車出貨量接近70萬台,然而儘管比亞迪出貨量最多,也只佔全球市場的15%左右,Tesla11%。麥格理銀行(Macquarie Bank)稱,2016年全球汽車和輕型商用汽車銷售量達8,810萬輛,而電動車佔比不到1%

不同國家的市場樣態也不同,如比亞迪在大陸有7款電動車上市,佔有市場主導地位。而Tesla才剛開始進入大陸市場,2016年電動車銷量已大增3倍,創造10億美元營收。

TeslaModel X和通用汽車(GM)Volt主要市場在北美,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Outlander和雷諾(Renault)Zoe主要市場在歐洲。2016年雷諾、日產和三菱合計全球出貨104,460輛電動車。

報導預期未來幾年電動車市場將會發生巨大變化,Tesla計劃在2017年開始出貨3.5萬美元的Model 3,與日產、通用、雷諾和比亞迪的低成本車型競爭。2016年底通用汽車也開始銷售全電動低成本汽車Bolt,早期銷售成績不錯。日產也計劃推出新一代Leaf,福特計劃在未來5年內推出13款車型,而福斯希望到2025年將推出30款新車型。

現在電動車市場還在發展初期,且未來大有可為,預期未來路上的電動車數量將大幅成長。彭博新能源財經表示,2015年至2016年電動汽車銷售量成長55%2017年可望再成長39%。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預測,2025年前電動車將佔全球汽車市場的7%。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估計,2025年全球電動車普及率可能高達11%

報導認為,大企業相繼投入研發,並增加電動車車款,未來幾年將是汽車製造商的過渡時期。此外,美國政府可能改變潔淨能源車輛的激勵措施。而如Tesla這樣的新興企業,已經在技術研發和新款電動車計畫上投入大量資金,最終可望轉虧為盈。

[Home]


2017/03/30 1.6.6. 太陽能新人太多 導電漿藍海變紅海 [ 工商時報 王中一]

太陽能產業近年來表現「獨強」的導電漿市場,隨著新競爭者陸續加入後開始產生質變,由「藍海」轉向「紅海」。

太陽能導電漿長期以來是杜邦、賀利氏、三星和碩禾等四大廠寡占的市場。況且,在太陽能電池需求強、單價好之際,沒有電池廠會刻意更換導電漿的供應商,或是調整不同配方,就怕造成無謂的困擾,甚至衍生專利權問題,導致新進廠商即使功夫練成,也未必能有發揮空間。

但導電漿競爭日趨激烈,也反映在國內龍頭廠碩禾去年第4季財報之上,單季獲利大減98%、EPS0.23元的表現遠低於外界預期。對此,國內法人發佈報告指稱,碩禾「最差的時候還在前方」,預期該公司今年度EPS恐縮水至4.33元,目標價大舉調降至170元。

碩禾在公布去年第4季財報之後,股價僅在320日出現大跌反映,之後幾天即使有回檔,但總有買盤承接,昨(29)日收在325元,相較於財報公布前的345元價位來看,跌幅僅56%,抗跌力道相當強勁,主要是外資這段時間天天加碼,合計買超逾700張,加上投信持股早已出清,已無投信賣壓,加上昨日也是空單最後回補日,也少了放空壓力。但是,碩禾昨日個股期貨收盤價為306元,比現貨足足低了19元,頗令外界納悶。

太陽能產業去年遭遇寒流,電池廠要進一步壓低成本,開始給導電漿新兵上場機會,加上老牌國際大廠回頭固樁,推出更高轉換率的新產品,對於國內龍頭廠碩禾造成不小殺傷力。

國內法人發布報告,碩禾去年第4季營收僅季減7%,但獲利卻是衰退98%,單季EPS0.23元,遠低於投顧原本保守預期的3.57元,至於毛利率和營益率更雙創歷史新低,反映出該公司市占率大幅流失、開始陷入苦戰。也由於上游競爭激烈,因此碩禾繼去年油子公司禾迅投資MERCHANT ENERGY第七太陽能電廠13.09億日圓後,昨日宣布加碼投資35.6億日圓。

報告認為,碩禾今年2月營收月減30%,衰退幅度遠高於太陽能電池廠,除了競爭對手搶市之外,原本該公司擅長的多晶正銀漿,受到市場正從「多晶轉向單晶」而受到壓抑,至於單晶的正銀漿則還未能跟上杜邦等一線大廠的品質,預期今年度碩禾的正銀漿銷售恐衰退40%,全球市占率不排除由去年度的近30%,萎縮到今年度的20%之下,全年度EPS也會從去年度的26.42元、大減至4.33元,「最差的時候還在前方」。

[Home]


Confidentiality Note
本郵件含有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機密資訊、或受法律保護之資料,唯有原發信人指定之收信人得閱讀或使用本郵件之內容。如您並非被指定之收信人,請立即將本郵件及所有附件予以刪除;請勿揭露、儲存或使用本郵件之任何資訊,並請您立即告知原發信人本郵件的傳遞錯誤。謝謝您的合作。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ny attach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from Inventec 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and/or privileged and intended to be solely for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s or entities named in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be aware that any disclosure, saving or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and attachmen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If you have received this email transmission in error, please notify us immediately, and delete the e-mail and attachments.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cooper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